洋思中学培训感想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洋思中学培训感想

洋思中学培训感想 篇1

第66期影子培训学员——刘军领

2013年9月26日

我对洋思中学向往已久。这次也是因为拜读了洋思中学刘金玉副校长的《高效课堂8讲》慕名而来。

通过近四天在洋思中学的所学、所听、所见、所思,深为洋思取得的成效而感叹,亲身感受到了洋思模式的科学,洋思内部管理的精细,洋思人的敬业,洋思为教育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洋思真的了不起!洋思无愧于已得荣誉,无愧于倍受瞩目。

我个人认为,洋思的成功主要利益于四个方面:

一是始终坚持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真正把课堂做为教学的主阵地,打造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并把它培养成为学校文化。这是洋思人成功的基础。教师集中精力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学生集中精力在课堂上完成学习目标任务,师生共同不把学习任务的完成寄托于课外时间。使学生课堂紧张有序,课外轻松快乐,张弛有度。

二是始终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关注人的成长;面向全体学生,从关注尖子生到关注中差生,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从根本上回归了教育的本真。这一点是洋思成功的关键。课堂上先学后教,学生会的老师一概不讲,以学定教,当堂训练,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保证了老师教的针对性。通过几天的现场听课,感觉到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都能把这一模式运用得十分娴熟。特别是洋思中学提出

并一真坚持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家长满意”的办学理念,更充分体现出洋思人的高尚师德和社会责任。做教育一线工作的教师都知道,提出这样的理念和承诺,并认真付诸实施,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需要的是比别人付出更多心血和汗水。洋思人做到了,这是教育界的奇迹!

三是始终坚持“三清”,让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做到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打好基础,提高效率。这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在“三清”中,以天天清为基础,今天的事今天完成,对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非常有针对性,道理不言而喻,贵在坚持。

四是始终坚持学校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用制度管人,不但让学生人人有事干,天天有收获,老师也是各谋其职,各得其所,说了算,定了干,持之以恒抓落实,倡导“真善美”,在学校营造起了老师真教,学生真学,领导真管,求真务实的浓厚氛围。这是洋思成功的保障。在洋思中学,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无不在制度的笼子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对教师的绩效考核,还是对学生学习进步的激励,无不透着科学、精细,最重要的是几十年如一日,并不断完善,扬弃。

洋思的今天不是偶然的,学习洋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洋思精神的实质,是洋思人对教育的忠诚,对教育本质的孜孜追求;是在习惯势力面前勇于创新,敢于坚持。

洋思中学培训感想 篇2

一、以学生为主体是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尊重主体、面向全体”是洋思中学全面贯彻和实践人本原理的教学管理理念。多年来, 洋思人始终自觉把这一理念贯穿于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 处处彰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1.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1) 不挑剔学生

不少学校的老师只关心成绩好的学生, 而对“差生”则撒手不管, 甚至被动员休学退学。洋思中学则坚持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多年来, 不管生源大战多么激烈, 他们始终满怀信心地接受所有愿意来洋思就读的后进生, 不管多调皮, 不管成绩多差, 甚至还有受过处分或劳教过的, 但他们从来不挑剔。学校通过教育讲座和师德培训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 提出教师要蹲下来看学生, 要和学生平等沟通, 理解学生各方面的困难,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 增强求知欲, 学会自主学习。

(2) 不歧视学生

洋思中学一直不分快慢班, 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平均分到各班, 按身高、视力和特定规律分布座位, 后进生和优秀生同桌, 并建立实力相当的学习小组, 通过“兵教兵”、小组内互帮互助转化后进生。洋思中学坚持从起始年级抓起、从起始学科抓起、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不让一个学生辍学。在课堂上, 教师上课的起点是后进生, 重点也是后进生, 不管是回答问题、板演, 还是做实验, 老师都鼓励后进生来打“头阵”, 对后进生的作业也优先批阅, 同时学习小组内的同学也积极帮助后进生及时掌握当堂课的知识, 让曾经备受冷落的学生感受到了教师的关心和班集体的温暖。另外, 洋思中学也坚持实施后进生验收制度, 查到问题及时纠正, 真正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让后进生不再有落后的机会。

2.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无论教师讲得多么好, 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让他们自学, 不培养自学能力, 是无论如何也学不好的。”洋思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也强调“优化教学过程最根本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学会学习, 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1) 教师敢于放, 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前提

洋思人一致认为,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任何人都不能代替。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洋思真正做到了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 培育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明确规定, 课堂讲授不能超过15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能少于30分钟。这样, 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的时间得到了保证。课堂教学模式的“先学”是学生学, “当堂训练”是学生练, 甚至“后教”也是“兵教兵”, 所以课堂上我们所看到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操作、自主思考、自主讨论、互帮互助、互督互查, 教师的教仅仅是必要时的引导、更正、点拨。这种“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模式得以实施, 真正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也符合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2) 课堂中勤于动, 是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法宝

洋思课堂教学一大特色是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中, 学生除了看书, 还要动眼观察、动口交流、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教学活动中, 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特别是在物理、科技、化学等操作课上, 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机会使用教学器材进行探索。学生在这种亲身实践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 而且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思维的发散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更为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使学生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二、让师生都动起来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略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 是教学相长的课堂。新课改提出切实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者, 而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 应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洋思中学所倡导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全过程都是让学生思、让学生演、让学生实践, 师生实现了科学互动, 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教与学关系的有效协同。

1. 学生主动

“先学后教”的基本内涵就是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以教导学, 它将教师的教最小化, 将学生的学最大化。在“先学”这一环节, 学生在规定了自学时间和要求的任务面前有了学习的紧迫感和动力。在自学过程中, 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并对其进行鼓励, 提升其学习信心。自学后的检验题让学生能准确地把握自学效果, 并极大地暴露学习中的问题。当自学中出现了问题时, 教师不是立即教、讲、塞, 而是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拥有自己探索的兴趣和找到答案后的愉悦。“后教”中的“兵教兵”既解决了后进生学习中的问题, 也强化了优等生的榜样作用, 使优等生学习更加自觉。贯穿于整个洋思课堂中的还有教师安排的学生间的“比赛”, 使每一个学生从上课到下课都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所以, 洋思中学的课堂虽然没有教师激情飞扬的讲解, 没有借用各种多媒体设备提供丰富的音像, 没有形式主义和花架子,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了。

2. 师生互动

洋思的课堂上既有生生互动, 也有师生互动, 是师生交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也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探索知识, 学生发现的问题以及从不同思维出发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使教师“知困然后能自强”。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学生利用网络等传媒手段获取各种信息, 所掌握的知识不一定比教师少, 在某些领域, 甚至可以说学生超过了教师, “教学相长”在课堂中就表现更明显。洋思中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方式主要表现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和练习;学生充分思考、发现问题后教师的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学生做学生讲。其形式也丰富多样, 有师个互动、师班互动, 还有师组互动。

师生的交流与影响, 不仅体现在认知信息方面, 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教师满面春风进课堂, 以“教”导“学”, 教学生不懂的, 练学生不会的。学生精神饱满地自学新课内容, 全神贯注地听教师点拨, 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 以“学”促“教”。这种师生互动的教学, 不仅给教师、学生带来愉悦, 而且知识、智慧给学生也给教师带来了和谐与发展, 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 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师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3. 管理促动

洋思中学在教师管理方面也有一系列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措施:实施完全的教师聘任制, 及时淘汰不合格的教师, 人事权的自主, 使教师有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压力;科学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奖罚分明, 真正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洋思中学的用人理念是“能者上, 庸者下”, 正如蔡林森所提出的:“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洋思中学有许多打破条条框框大胆提拔教学能手为教学主任的例子, 同时也根据教学实绩给予优秀教师各级荣誉, 鼓舞着教师们承前继后、不懈努力。洋思制订“师德考核37条”, 其中包括教学常规 (遵守教学秩序、课内规则、备课、作业批改、订复习资料等) 、师生关系 (体罚、变相体罚、侮辱学生等) 等方面, 按月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 考核不达标者, 取消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资格。洋思所有管理人员坚持深入教学区, 进入课堂, 随身带着考核台账、听课记录和数码相机, 发现问题, 及时记载, 必要时把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拍下来, 周前会回放, 大家讨论, 月底按制度兑现。另外, 洋思从上至下都实行工作承包制, 科任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乃至分校长都要“包”教学效果, 从而, 各级教师都有了极大的责任心。

而且, 洋思中学很注重教师的“洋思精神”的培养。洋思的青年教师是教师的主体, 80%以上的教师都是1998年以后新进的教师, 每年暑假洋思都会对青年教师进行为期40天的培训, 放在培训之首的是师德教育, 在师德培训过程中, 让优秀教师作事迹报告, 让老教师介绍学校创业的艰辛历程, 让新教师一进校就受到洋思精神的熏陶。集体备课、校本培训、师徒结对等途径也较快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促进师生发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洋思中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师生全面、健康而自由地发展。正如洋思中学副校长刘金玉所指出的那样, 洋思中学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是原来的教学状况, 曾经的洋思中学教学质量极差, 教师上课满堂灌, 每年的教学都是原地踏步;学生的学习负担重, 但各方面的素质却极差。所以, 为了使师生都获得最大的发展, 洋思中学在课堂教学方面不断开拓创新, 建立了高效的课堂。

1. 坚持全员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观念

洋思中学学生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两全”:全员发展、全面发展,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全面体现。洋思中学坚持其教育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从“差生”抓起,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达到百分之百的合格率, 这是洋思中学面向全体的教育实践。另外, 洋思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不仅仅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创造精神、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发展, 尊重学生的选择、参与、需要和内心体验, 确保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使洋思中学的学生毕业之后在学习上体现出了明显的后劲。洋思中学通过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 减轻了学生课后过重的负担, 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后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 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校除了开设40多个兴趣小组以外, 还坚持每天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跳集体舞。同时, 学校还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重点培养。学校近两年内就有200余名学生在校外的各类比赛中获得了名次, 可谓“成果丰硕”。

2. 坚持教学与科研共同促进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

洋思中学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也培养了许多优秀教师。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发展。

其实, 人们并不认为洋思中学的师资水平高, 尤其是办学初期, 13名教师中, 仅有一名教师是公办教师, 绝大部分是代课教师或民办教师。而且一直以来, 泰兴市教委也没有偏向洋思, 并未分配优秀教师去洋思。近几年洋思又陆续招了一些师范大学的毕业生, 充实了师资队伍, 学历结构虽有所改善, 但终归是初出茅庐。学校采取多种办法培训青年教师:假期培训、每周集体备课制、师徒结对制、点课制、每天对外开课制、一课二评、二课一评、一人一堂课等。而且要求每位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 学校也出台了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比等管理办法, 激励教师成长。这样, 年轻教师很快就适应了洋思中学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要求。到洋思中学听过课的同志往往会感到, 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洋思中学工作一段时间后, 课上却像工作多年的老手。据洋思中学办公室主任吴长华介绍, 洋思中学不仅对外介绍辐射洋思经验, 还经常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讲学、培训教师的教学技巧, 指导学校教学工作。

教学与科研是对孪生兄弟, 教学经验通过科研加以提炼与升华, 而教科研则通过教学得以表现与检验, 科研引领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 洋思中学还十分重视教学科研, 出台了教科研百分考核制度, 鼓励教师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并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课题。学校组织了“每周教学反思”活动, 每位教师都要对一周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或成功的做法进行反思;学校每周出一期《他山之石》, 搜集、整理先进的教科研文章, 印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学校每月出一期《洋思教研》, 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展示交流的平台;各门学科每学期都至少组织两次学科研讨会, 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 提出解决的策略。截止2004年, 洋思中学的教师就已发表了5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 出版了《洋思———课堂教学的新策略》、《洋思经验》、《洋思课堂教学模式解读》等书籍, 并参加了《课堂教学素质化》、《开发校本课程》等省级课题及《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中实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等国家级课题的研究。这些成果的取得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让教师从“教书匠”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迈向“教育家”的行列。

随着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名声愈来愈响, 学校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 教师的待遇大有改善。教师地位的提高和待遇的改善让教师更安心地扑在学校的工作上, 教学成绩以及所获得的荣誉也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洋思中学的许多教师相继被评为泰兴市名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 常受到省教委、市教育局表彰, 甚至还有几名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称号。而且洋思的许多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也经常对外上公开课, 有些教师还被邀至全国各地进行讲学和指导教学等。可以说, 身为“洋思人”, 便是一种骄傲!

四、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人本启示

1. 以人为本, 实现课堂教学管理思想的转变

“人是管理的中心, 也是管理的目的;人是管理的出发点, 也是管理的归宿;人是管理的基础, 也是管理的根本。”因此, 以人为本的管理观, 是现代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价值。洋思的课堂教学管理以全体师生为本, 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在课堂教学中, 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关注师生的情感和内在需要。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动力, 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 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也从机械、重复的讲解中解脱出来, 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较多时间的个别辅导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而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学校要改进课堂教学, 必须改变课堂教学管理观念, 这意味着我们要改变以“分”为本的传统教学管理观念, 由从上至下的单向教学方式转变为民主、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教学方式, 由重视课堂的监督功能转变为重视其激励功能。

2. 以人为本, 理顺课堂教学管理关系

在课堂教学方面, 洋思的教师仅仅是“引桥”、“路标”、“顾问和参谋”,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洋思中学把学生的学放到课堂教学的首位, 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 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点拨, 使他们能够认真地学、有效地学, 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 同时学会了学习。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洋思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符合现代教学论所提倡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关系。这样的课堂既需要教师“敢于放”, 也需要引导学生“勤于动”, 才能真正做到“放手而不放任, 自主而不自流, 互动而不浮动”。

我们在借鉴洋思闻名全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时, 也应该看到隐藏在成功模式背后的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管理关系, 这也是洋思能成功的关键之一。

3. 以人为本, 注重课堂教学的激励功能

洋思平等的用人机制和所出台的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比等一系列管理办法激励着教师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改进教学效果。洋思前辈们的“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的精神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也激励和熏陶着刚进校不久的年轻教师不断开拓进取。

贯穿于洋思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是教学的激励功能, 教师首先通过揭示课堂教学目标和自学要求, 激励学生进行快速地自学;通过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教师的指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灵感。在教师的巡视过程中, 教师对个别后进生的辅导和关心, 使其倍感温暖, 从而使其有学习和向上的动力, 这是洋思课堂中常用的“关怀激励法”。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仅仅是指点一二, 引导学生自己找出答案, 这样的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后教”环节中, 开展“兵教兵”的教学战术, 让会的同学教不会的同学, 使优生备受鼓舞, 于是更加努力, 这些都属于洋思课堂中的“强化激励法”。可以说, 洋思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激励的过程。

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 需要激发师生的内在动力,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通过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

参考文献

[1]刘金玉.解读“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湖北教育, 2008 (8) .

[2]洋思中学:素质教育谱新篇.http://www.taixing.cn/show.php?contentid-8311.html, 2010-01-02.

[3]戴荣.洋思:安然步入“后蔡林森时代”.中国教育报, 2010-03-10.

洋思中学的有效教学给我的启示 篇3

回眸洋思中学的发展历程,这个原本是“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的农村联办初中,没有被教育改革的浪潮湮灭,而是乘势大发展,变成了一流设备,一流质量的“名校”,令人深思。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呢?

有人说洋思中学的成功在于学校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办学理念,充满人性化;有人说在于学校积极倡导“求实创新”的校风、“科学引导”的教风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风,“三风”合一,充满科学合理化;也有人说在于学校实施“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心理成长与思维发展过程,具有逻辑性;更有人说在于学校规定每节课教师只讲4分钟,含金量高,能完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洋思中学的成功,使“有效教学”的理论日趋火热,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解读”与“实践”的浪潮,而且一浪高过一浪。教学强调“有效”,“效”即效果、效率和效益,“有效”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具体表现为老师有效的讲解,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所以有效教学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关于有效教学,仁智互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的学者认为,凡是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就是有效教学;有的学者则认为,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检验是否“有效教学”,当然是再正确不过的了,这也是最终标准。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都在缩短,要实现有效教学,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即课堂的有效教学。也就是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

要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佳化,就必须体现教师有效的主导作用。包括教师有效的课堂语言,有效的讲解内容,有效的板书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充分体现其组织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用有效的语言来教授有效的内容,语言犀利,内容精简。课堂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画龙点睛,蜻蜓点水似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惑,明确知识的过程。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老师只是引导他们探求的领路人,“书山”之途的艰辛苦涩还是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经历,老师只是适合地出现在他们迷茫无助的时候,并及时给出若隐若现的希望,不断引领他们一路前行,直至胜利到达目的地。而不是老师自始至终一味地引领,不给学生自主、探究、体验的自由,一路走来,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却觉得索然无味、毫无收获。所以一节课是否有效与教师是否有效地体现了自己的主导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时刻明确自己的角色与身份界定,转变传统教学的陈腐观念,用心领悟“有效教学”理论实质,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

教无定法,特别是语文教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上所说不过是重复了每一位老师日常所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立足课堂教学这块试验田,每天做到四个一点点:比规定的多做一点点,比规定的做好一点点;比规定的早做一点点;比规定的巧做一点点。抛掉外在浮躁,“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以一个学者的姿态站在讲台上,与学生对话,做一个快乐的播种者。

如果说站在教改前沿的改革者与先驱者是“弄潮儿”的话,那么我们常年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就已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在学习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尝试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之道。从事语文教学以来,内心最真切的感受就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需要承载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语文教师不是幽默大师,但要有带给学生快乐的本领;不是语言大师,但是要有纯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不是艺术家,但要有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审美力;不是演员,但要有激情的投入;不是模特,但要有规范得体的体态语言;不是救世主,但要有一颗慈善包容的心。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还要承载起寻求一条能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在帮助学生提高考试分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奠定其文学素养的根基。于是有人叹曰:苦哉,语文老师;累哉,语文老师。但是,如果我们转动灯火的方向,依旧能照亮阑珊处。在烦琐细碎的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抓住了“有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可从层层枷锁中解放出来,从中感受到做语文教师的快乐。

参观洋思中学有感 篇4

在泰兴洋思中学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感受到洋思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充斥在整个教育课堂,在课间休息,在中午就餐,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不仅如此,一句“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居然成为了他们的校歌。

先进的教育理念铸就了洋思之魂。他们不嫌弃“差生”,坚持搞“三清”运动(“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他们把生活也作为一门课程,在学生衣、食、住、行等日常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引导、训练、管理,使之学会自理,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坚持“周周插红旗,日日送喜报”,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连续十年,洋思的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都是100%,几乎每个学生每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真正实现了“让每个学生合格”、“让每位家长满意”的诺言。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蔡林森校长有句口头禅:“怎样干好,就怎样干。”“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在洋思取得显著成效,值得我们学习推广。在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变成主动学习的主人。

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从我们所听到、看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其中奥妙无穷。

“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洋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此,蔡林森有一个

形象的比喻: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的“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学生自学——做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让学生课堂学得紧张,恰恰是洋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的“玄机”之一。蔡林森将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的作用,形象地概括为“七能”,即: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仔细观察洋思的课堂,我们发现学生真的都像考试、竞赛一样紧张。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老师上课布置过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20分钟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洋思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锦囊妙计。洋思的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都是在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课堂上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紧张无比,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蔡林森说:自主学习是学习,不是玩耍;越是要减轻学生负担,就越是要每节课都像考试、竞赛一样;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紧张”是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志。

洋思的经验我们该怎么学,是单纯的学习课堂的模式还是学习洋思的创新精神呢,面对不同的学生,我想,洋思的教学模式有自己的特点适合我们借鉴,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结合我们学生的特点,集思广益,找到适合我们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观念,注入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角色的转换,真正的学好洋思,用好洋思的模式,做到为我所用,有创新,有发展。

汇报人:吴磊

洋思中学学习体会。 篇5

——赴洋思中学学习体会

2011年9月16出发,学校领导梁廷玉校长和苏红主任带着我们23位新教师到江苏省泰兴市参观学习了洋思中学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踏进洋思中学,耳闻目染了洋思中学厚重的校园文化,“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思想,“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德育教育,“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严治校、科学管理”的准军事化的学校管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络绎不绝的人流,丰硕的办学成果,让人深思、催人遐想,受益匪浅。

通过近一周的学习,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坚定了自己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总体说来,洋思中学给我的最大启示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极具个性而又充满哲理的办学思想: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它像一盏明灯,给人以方向,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勇气和力量,催人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他们是对传统教育“学生难教”的彻底粉碎,是对只重视优生,而忽视或放弃差生的传统模式的无情宣战。一种教好每个学生,对人民负责,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能教好每个学生,让每个家长满意,就成为洋思人最大的幸福,相反,就是他们最大的痛苦。他们坚持从起始年级抓,从最后一名后进生抓起,不忽视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也不放过每一个学生的弱点,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辍学。他们满怀信心地千方百计地做好这些“学困生”和“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在洋思中学的校园里、师生间、课堂上,在我们看似平常听似平淡的教学现象背后,执着地洋溢着一种教育的博爱精神,对学生的赏识与信任精神,这即是“爱满天下”、“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的精神。这种精神从校长到教师,从教师到学生,层层张扬开,演化作洋思人自信的体行实践。

洋思人从心底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能教好,并且自信地实践着不选择学生、不苛求学生的原有基础,学校不分快慢班、班里不分优差生等刚性措施。实际上,洋思人把复杂的探究课题、把难以想象的教育难题都留给了自己,学生们由后进生到全体合格、青年教师由初上讲台到教学技艺精湛,倾注的自然是洋思人的心血。多年来,洋思中学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创造了入学率、毕业率、合格率均为100%的骄人成果。执着于一种理念、提出一种教学模式并不难,积极尝试或部分成功也不难,但如洋思人之多年艰苦求索,广及各年级、各学科、全体教师、全体学生,且能一以贯之的成功案例实不多见。

洋思人演绎的是 “原生态”的现代教育理念,因此在洋思经验的文献里人们几乎见不到多少外国“圣贤”们的理论借鉴,也觅不到国内所谓专家的宏论妙语。然而,健康成长的学生们却又仿佛体验到了如布卢姆的“差异教学”、“掌握学习”的理念关照,乃至如合作教育、交往学习、自主建构性学习等现代 理念,也都在洋思人独特的品格中获得展现。另外,还必须指出,这里还有教育公平伦理理念、现代教学尊重学习者主体的理念,这都是作为教学改造之基础的理念。这些理念为洋思人执着坚忍的自信心所驾驭,就有了创造奇迹的动力的源泉。因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攀高,声明远扬。

二、独树一帜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1、有自然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洋思中学听课,给人最深刻印象的,莫过于它的自然宽松、质朴随和,绝无刻意雕饰、重复排练过的痕迹。我们曾十分困惑于时下的公开课教学,也曾在评课时提出过“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问题”的悖论式的评价意见,起因即在于这些课的表演性和不自然。然而洋思中学开放式的公开课却让我们折服,让我们如沐春风而赞叹不已,它充满了生活般的互动交流,跃动着真实无妄的对或是错,那么平实,那么自然而然,甚至竟让那些不远千里来听课的教师们感到失落;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学生在那里兴致勃勃地学,教师只是点拨诱导,设置疑问,几乎不讲多少课,这样的课,我们也能办到嘛!于是乎,为了验证洋思学生的真实性,自己亲自感受了一堂《机械能》的主导角色,学生坚实的功底,灵便的反映,确实让我折服。

其实再往深层次追问,情况可能就全然不同了;我们的教学我们的课,宗旨究竟是什么?洋思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们不是都沉浸在教学中了吗?甚至,如果我们不是有意强化自己的观摩者的角色意识,岂不是很自然地会转换角色像学生一样融入他们的教学生活融入他们的课吗?洋思的课,是在追求教学之内涵的超越境界里。已经淡化了某些惯例形式的课。洋思的课,突破了那种教师讲得尽善尽美,学生蛰伏于教师权威而被动、压抑的惯例;那种单向授受几天反馈调节的惯例;那种学生在课堂上只吸收不消化留待课后承受负担的惯例,是求得自然的返璞归真的课。

如果我们能把洋思的课堂教学之轻松与教师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备课、研究课、相互交流观摩课的情形相对照来思考,就不难悟出,超越传统惯例、走出自然轻松的课堂教学创新之路是何等不易,何等令人赞叹!而这里更潜隐了多少教师成长的艰难。

2、有自主的教学角色转换;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从根本上体现了现代教学关系中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从课堂教学形式上看,教师仿佛已退居二线,他们遵循着凡是学生或通过学生群体交流能够学会的坚决不教、不重复的理念,真正是导师和引路人的角色了,而学生学习却占据了课堂上绝对优势的时间和空间。但真正难能可贵的是洋思人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从实质上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洋思的学生既从一进校就获得了自己必然成功的那种自信,更融入了成功必须依靠自主学习的内在动机,终于,洋思人创造了学生自主学习就像教师自主备课一样的氛围,也创造了课堂上学生们千姿百态地展示其自主学习结果的动人景象。

洋思的“先学后教”,渗透着自主精神,不仅预习在先,上课时往往经教师数语点拨,学生们就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学快车道”,而且所谓“后教”之“教”也不是教师教,依然主要是引导学生们自 己教自己,学会的教尚未学会的。而洋思的“当堂训练”,也与我们通常关心的当堂巩固、当堂掌握不尽相同,而是有检查自己学的功能,训练自己用的方法的许多追求。显然,洋思的课堂教学所关心的已不只是学生自主地学习,而是学习自主、训练自主、养成自主学习的品质,为此,他们布置学生进行课外作业则特别强调拓宽性。自主学习,这在洋思已不是一种理念,一种目标,而是事实,在这种事实里,其实已经在与终生学习的理念接轨。

3、有原创精神;

洋思中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之路,是从执着的信念和实践的经验中走出来的,称得上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有自力更生特色的原创性的道路。他们以活生生的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深刻地诠释着现代教育理念,却找不出些许模仿或因袭的痕迹;他们的成功包括成功自创的课堂模式,尽管没有经过多少形式包装,也堪与国内外诸多优秀范例相媲美,同时却又与他们绝不雷同;他们起步的时候条件相当艰苦,但却终以其卓越的教育精神、教师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创造出了奇迹。这是自信、自然、自主、自生的奇迹。

洋思中学的经验是创生的,它启迪人们思考与探究,更启迪人们以这样的精神去研究自己的实践,开辟自己的而不是洋思的创生之路。我们看重的正是这种精神。

三、他们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学常规管理;

1、要求教师具有教学五大基本功:教材处理功、教法优选功、课堂把握功、差生指导功、教学美化功。

2、他们狠抓备课做到“三坚持”、“一超前”:在个人的备课基础上,坚持同课者集体研究,在抓好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坚持设计好每节课,在领导拿出样板教案的前提下,坚持让教师传阅借鉴,完成一周新授课的教案编写。

3、他们抓课堂教学常规管理:在“准”、“活”、“优”、“清”四个字上下功夫,即传知准、方法活、效益优、条理清。

4、抓作业布置和批改:实行“三统一”、“三及时”,即统一作业布置要求,统一批改要求,统一建立学生错题档案,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矫正。

5、抓辅导:明确有“五有”,即有辅导对象、有辅导时间、有辅导方法、有辅导要求、有辅导记载。

6、抓考核、做到“三重”,即重考试与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目标检测相结合,重考风,重导向,每次考后教师都认真进行质量分析。

四、洋思模式给了我们什么:

在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中,令人感触最深也是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充满了教育关怀的学生观。他们从不挑剔、不选择学生,而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合格”“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尽心的老师。”

在洋思中学,学生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有所谓的好学生,但更多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甚至有 的是父母无暇照顾、管不了、犯了错停学的学生,但洋思中学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学校将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到各个班,排座位时有意安排他们与优秀同学同桌。课堂上教师讲课的起点是基础差的学生,提问的重点也是基础差的学生,课后辅导的重点还是基础差的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都会学习,都爱学习。

初中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是当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阶段,也是当前素质教育实施的一个最薄弱环节。作为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把“好学生”教好不易,把“差学生”教好更难。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既是基础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洋思中学经历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个原则—“解放学生”。实践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几十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掌握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更强,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题,就回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进取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真正突现出来了。

许多学生上课,仍然是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还要做大量笔记,效果如何,多数要等到单元测验或是期中考试时才能看出来,学习上的问题自然会一天天地积累,甚至回积难重返。这种已成习惯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把学生作为一种机械的知识接受者,估低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而洋思是课内的事情课内做,效率高了,效果好了,课后就不需要沉重的作业负担。洋思的寄宿生每晚都由学校组织收看新闻,组织学生自习预习,每晚到9点半就统一熄灯,节假日也不统一补课,让学生有选择地参加各项活动。所有这些都说明,洋思执行教育法规是认真的。洋思的教师,真正做到了教为学服务,重在激励学生学,教会学生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在博大的教育关怀中凝聚着的教育智慧,正是洋思教学模式的实质。

始终不渝地抓住管理环节,切实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是洋思成功的一个“过程保障”。

1989年,洋思中学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不折不扣执行教育法令法规,实实在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然而,面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压力,蔡林森校长认为,必须寻求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使之成为有力的实践。于是,责任制开始走进洋思中学的校园。

洋思的校长有责任制。他们的责任是使学校全部工作创一流水平,其中包括德育工作的创优、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育的达标、青年教师的培养等。

洋思的中层干部有责任制。要教一科、管一线、包一级。上示范课、听课、评课、检查备课、作业、辅导情况都有硬的杠杆。

洋思的教师也有责任制。既有备、讲、改、辅、考的过程管理目标,也有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 业率、优秀率的四率指标,更有学生德育、业务进修和传帮带的工作要求。

洋思中学以常规管理基本要求为准则,以教学为中心,制定了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各项工作管理考核评比奖惩制度,逐步形成民主、科学、严密的调控机制。

考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洋思中学教学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他们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改进考试方式,控制考试频率,讲究考试效果。洋思中学严格按大纲教材命题,不出偏题怪题,注重代表性,强调覆盖面、以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以后,学校要求教师统计试卷中各项错误率,写出质量分析报告,召开质量分析会议,针对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课堂教学的弱点,制定改进措施,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评价教师,洋思做到按分数而不惟分数。考试没有加重师生的负担,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教学目标系统,已经成为教和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责任制的落实不仅需要注意成绩的检测,更要强化管理。洋思中学的领导每学期听课、评课100节以上。他们通过听课检查备课质量,通过检查作业评价教学效益。发现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查找责任、奖罚分明。从此,责任制的每一项内容、常规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求,都牢记在每一位教师的心头,引导着他们不懈努力。

洋思的成绩,洋思的奇迹,是洋思人奉献精神的结晶,首先洋思有一位极具奉献精神的好校长—蔡林森,他以校为家、爱生如子,他不仅具有一个优秀校长对教育事业应有的执着的爱,他还对他的学校、对他的学生有一种特有的自信,他相信他的儿女能够成人、成才一样,相信他的每一个学生,并把它变成洋思中学的办学理念。蔡校长非常务实,他对学生的信赖是真诚的,而且把它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的模式,在他们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人人进步、人人学好成为现实。蔡校长是严谨的,他的严谨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严字当头,对己对人、对师对生一个样。蔡校长是自信的,但从不自满,他非常肯学习,他很朴实,并非有过人的才智,他相信笨鸟先飞的道理,在努力学习、不断学习中升华自我。在蔡校长带领下,洋思有了一个奉献、务实、能干的领导班子,有一支讲奉献务实的教师队伍,这些便是洋思取得奇迹的根本所在。

洋思为什么对大家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因为洋思是朴素的、真实的,是大家都可以借鉴的、模仿的;是因为洋思经验中的朴实道理还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有人说,洋思是一部书,从中我们可以读到教育的真谛;洋思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见我们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洋思是一个榜样,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以人育人的精神;洋思是一位兄长,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真诚热心的帮助。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洋思经验是对面广量大的初级中学的一种鼓舞,洋思能做到的,其他的学校也应该能做到。

五、思考与期待:

洋思的成功给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吹来了一股清新之风。学习洋思,反思洋思,在洋思的基础上继 续拓展,有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也是洋思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努力基石。

首先,关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是一个内涵广阔的综合概念。素质教育的结果之一就是,学生不应该惧怕考试。洋思中学成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他们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摒弃考试,而是将考试成功地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推进器”。

众所周知,考试本来具有三大功能,即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检测功能。过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考试的检测功能、忽略考试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从而使得人们很朴素地将考试等同于应试教育。洋思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们在深入研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深刻地领会到,要改变这种“把考试等同于应试教育”、“把考试看作素质教育的绊脚石”等状况,学校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检测功能的倾向,应注重考试的导向、激励功能。因此洋思中学的师生都把考试目的定位于重在导向、激励,而不是单纯的考核管理。学校领导要求教师在每次考试的命题上应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仅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考查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情况;不仅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要考查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状况,更要考查学生意志品质发展状况。因此,一方面,在洋思中学,考试成为了师生用来查漏补缺的途径;另一方面考试成为师生展示素质教育成果的舞台。

有考试必然有比较,比较的形式可分为纵向和横向比较两种。纵向比较有利于发现学生个体、班级整体的发展状况;横向比较有利于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班级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以及各自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发挥考试的导向、激励功能。在应试教育中,对考试结果的比较却只重视横向比较而忽略了纵向比较。也就是说,应试教育看到的是考试成绩这一学习结果,而没有看到取得成绩的学习过程。洋思中学打破了“只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只看学生现有成绩,而不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所提高”的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观。因此,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改变了过于强调横向比较的倾向,注重纵向比较。在每次考试后,他们都会将班级的成绩与前次考试成绩相比较,分析班集体的总体水平,鼓励全体学生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将学生个体的成绩与前次考试成绩相比较,分析学生成绩、鼓励学生奋发向上。在比较中,师生既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不足,并明确了各自今后努力的方向,使考试成为提高洋思中学素质教育质量的动力。

洋思的经验启示我们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师生并不惧怕考试。相反,考试是检测素质教育成效的一个侧面。希望在学习洋思经验的同时,我们能更多地从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共同点中找到突破口,与洋思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其次,关于洋思课堂教学模式。

正确地对待和运用考试,的确是洋思中学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一大原因。但洋思成功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洋思中学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在素质教育课程化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作业内容,做到了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犹如洋思中学腾飞的翅膀,也是洋思经验和洋思奇迹的精髓所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洋思中学摒弃了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习压在课外”等做法,普遍灵活地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踊跃,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教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拨、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学已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洋思,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我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充分开发和释放出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水平。就当前推进课程改革来说,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抓住了改革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关键,为新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示范。

但是,洋思的教学模式不是僵化的模式。现代教学强调的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师教学应该从学生、教材、教学目标和自身的优势条件诸多因素出发,强调挖掘学生的潜能。

众所周知,洋思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是极为普通的。这一模式的构建既没有套用西方的固有模式,也没有超越当今我国的国情。他们完全是从国情和校情出发建构自己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本土化的模式,因此,该特征决定着该模式在当今中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任何一所学校都可以从中吸取营养,构建起符合自己校情实际又能促进本校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模式,做出像洋思那样的业绩。

我们从来不会说洋思是完美的,更不认为是惟一的,但是我们又认为,如果我们的初中都能办到洋思中学这个水平,我们的初级中学办学水平、教学质量将会大大地提高,起码流失会大大减少、成绩差的学生会大大减少。如果在洋思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前进、继续提高,整个初级中学教育薄弱状况将会得到显著的改观。

总之,我们到江苏洋思中学的培训学习,感悟颇深,启示很多:①、学习他们的着眼素质,面向全体的经验,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②、学习他们锐意改革,讲求实效的经验;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③、学习他们从严治校、科学管理的经验,全面提高办学水平;④、学习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他们给我们指明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效益的阳光大道,我们将会在丫他中学的教学过程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让课堂焕发生命,让课堂高效,共同谱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洋思中学教案(本站推荐) 篇6

课题:焦耳定律

[教学目的]

1、理解焦耳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2、能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计算一个导体通电发热的问题。

3、学会研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方法。

[教学重点]

焦耳定律及其理解。

[教学难点]

焦耳定律公式的推导和理解。

[教学准备]

研究焦耳定律的实验装置。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现在开始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焦耳定律(板书课题)。本课教学目标是:能够正确理解焦耳定律,会运用焦耳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讨论、归纳结论

实验: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

(1)了解实验装置

师:下面通过实验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板书课题)先请大家看录像,了解实验装置。学生看录像。

(2)做第一个实验

介绍实验装置

①师:下面做第一个实验,愿意来演示的请举手(指名二人上台)

分别指着电流表、电源、滑动变阻器

师:这是什么?

生:——介绍,并比较两个瓶中的液面高度及A、B两个烧瓶中电阻丝的连接情况。

②实验准备:

计时操作指导:请负责计时的同学准备,老师一喊“开始”,就闭合开关。2分钟一到,老师喊“停”,就断开开关。

观察指导:通电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两细玻璃管中液柱的变化。

③分工,实验开始。

师:调节滑动变阻器,生:一位观看电流,报出电流值,一位记录数据(填表)。

表一:

④师:(时间到断开开关)请大家一起观察,A、B哪个液面升高,这说明什么,请你们看表分析,说说这个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生答。

生:观看录像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师生共同归纳结论①:(板书)当I,t相同时,R越大,Q越多。

想想议议:想一想,电灯热得发光时,跟电灯相连的电线发热为何不明显?

(3)做第二个实验

①师:下面我们做第二个实验,(举起C瓶)C的电阻与B相同,这次只给C通电,(拆线,拿开A瓶和B瓶,把C接入电路)。

②按与上面相同的方法实验。学生填表:

师:请比较C和B的液面哪个升得高,这说明什么?看表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别指名学生回答。

看录像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结论②(板书)当R、t相同时,I越大,Q越多。

想想议议,跟电灯相连的导线发热不明显,若把电灯换成大功率用电器,电线发热就很明显,这又是为什么?

师:从上面两次实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电流产生的热量还与什么有关系?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结论:I、R相同时,t越大,Q越多。

想想议议:用电水壶烧开水时,通电时间越长,水温越高。

3、学习焦耳定律

(1)指导自学: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阻、电流和通电时间有关,英国物理学家焦耳经过大量实验,得出了它们之间的精确关系。下面请大家认真地看P116实验下面“想想议议”上的内容,焦耳定律的公式以及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还要能写出用电功公式推导焦耳定律的过程。

(2)学生看书。

(3)指名两人板演(一人默写,一人推导)其余同学做练习题1、2,并练习用电功公式推导出焦耳定律。

(4)评讲:

①定义中重点词点拨,“与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是什么意思?当电流增大为原来的两倍时,产生的热量为原来的几倍?

生答:并齐读焦耳定律。

②师:(指着推导过程)在什么情况下Q=W才成立?给电动机通电时,Q等于W等于W吗?给电炉、电灯通电呢?

生答。

师:这一推导结果,进一步说明了焦耳定律的正确性和适用范围。

(5)练习。

师:同学们,理解焦耳定律后,就要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下面看例题,1分钟后要能正确解答类似的题目。

(学生看书)

出示例题:一根10 的电阻接在2V的电源上,通电5分钟共产生多少热量?

指名板演。

(6)评讲:注意单位统一。

其余同学在下面做,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7)讨论: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想想议议”的内容,1分钟后,比谁能回答出是怎么回事?

(若无人回答)

师提示:电流通过电灯时,电流做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

板书:

Q=W=UIIT

∵I=U/R;

∴Q=UIt=u•U/R•t=U2/Rt。

师:什么情况下,电阻越小,产生热量越多?

什么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热量越多?

学生回答:由Q= U2/Rt可知,当U、t一定时,R越小,Q越大。

由Q= I2/Rt可知,当I、t一定时,电阻越大,Q越大。

4、完成作业

洋思中学培训感想 篇7

课程与教学改革势在必须、事在必然,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复制、模式翻新的层面, 而漠视教学实效, 忽视实践检验, 课改必然前途未卜。

此次笔者有幸随团专程去江苏洋思初级中学考察, 更加重了对现行课改及其产生的诸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还在过程中!新课程理念和教学实践的矛盾冲突远没有结束!

洋思的校园, 是一处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的教育之所;洋思的课堂, 是一处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教学之地。但, 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初级中学, 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产生了轰动效应, 吸引了举国上下无数仁人志士的目光。洋思成就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江苏省教育厅周德藩副厅长指出, 洋思中学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

一、洋思中学拥有什么

一所地处偏僻的农村初中, 可以在三流的学生、三流的设备、三流的师资下创造出一流的成绩。条件与产出的强烈对比不能不发人深省、耐人寻味:洋思中学到底拥有什么?

1. 朴实的教育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说法, 没去过洋思的人不能理解。然而, 到了洋思中学, 它的内涵就不难理解了。在访谈中, 我们感受到洋思中学的教育信念: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而学不好的学生, 是没有的;经过有效的教育措施而不能形成良好品德的学生, 是没有的;只要千方百计地教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们认为:如果有了教不好的学生, 这就是“师之惰”, 教师就必须反省自己, 哪个教育方式不灵了、哪个教育环节忽视了、哪个教育途径选择错了……这样一来, 只要出现教不好的学生, 教师就必有反省, 方法就必有改进, 学生就必有进步, 最终也就必然能实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目标。这里没有豪言壮语, 有的就是面向学生、面对现实、自我反思、不断改进的教育理念。

正如洋思中学秦培元校长所言:学生能不能成才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是他自己学出来的。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 而是组织学生学。什么叫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学会了才叫完成教学任务。这三句话的核心就是人人都能学好, 充分体现了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教学信念。

2. 扎实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的教学模式。它既是一种方法, 更是一个原则。学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基础灵活运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有针对性地对课程与教学做适应性调整, 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使学生的学习更为扎实、高效。

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 我们清晰地感受到, 所谓“先学”, 就是教师简明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 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 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所谓“后教”, 就是在自学的基础上,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教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进行通俗有效的解释。而“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 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加深对课堂所学的重难点的理解。

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独立自学——相互讨论——质疑发问——经验交流。这样, 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了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教师不再留作业, 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恰到好处地注意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进行必要指导和补充, 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双向互动和内在结合”。

3. 平实的教学策略——“兵教兵”, 合作学习

“兵教兵”是洋思中学在“后教”环节上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有效策略。教学中, 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训练中存在的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 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或更正。

由于学生多半是寄宿的, “兵教兵”在课后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学习上的“困难户”, 教师指定同学去帮一帮, 单独辅导。优秀生与“学困生”搭配坐在一起, 同住一个寝室, 他们结成“帮扶”对子, 成为朋友。

从现代教育理论来说, “兵教兵”体现了合作教育思想。它把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问题提高到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 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 生动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这也成为洋思中学实施“三清运动” (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 的重要措施与保障。

洋思中学的发展历程反复证明, “一帮一”、“兵教兵”活动不单能解决“学困生”问题, 也能促进“学优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促使他们在学习上有紧迫感。把自己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 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提升。在“兵教兵”中, “学困生”弄懂了教学内容的疑难, “学优生”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携手共进、互相提高。

4. 丰实的教学效果——“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

在洋思中学我们了解到, 由于是农村寄宿学校, 学生的入学水平与基础都很弱。然而经过洋思的三年学习, 学生学业水平提高很快, 毕业时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均达到100%, 平均每年有80%的学生升入省级重点高中, 其中有一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升入高中的洋思学生自学能力比别的学校学生强, 后续学习潜力很大。

这所曾经被称做“三流硬件”、“三流师资”、“三流学生”的农村联办初中, 如今已是硕果累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新课程改革示范基地、江苏省最具影响力初中等等, 洋思中学已成为省市乃至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

二、洋思奇迹带来什么

基础教育的教学变革是艰难的, 这不仅仅在于变革本身, 还在于基础教育要面对太多的社会需求, 背负太多的沉重职责。过重的负担是教育、教学所无法回避的, 现实中的教学变革也只能在负重中前行。但, 洋思中学的办学经验告诉我们, 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一切以提高效率为导向,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虽然各地的教育环境与洋思中学存在诸多差异, 课改的进程与面临的现实问题也不尽相同, 但摒弃浮华、注重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应是共通的。洋思中学的教育奇迹无疑给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带来诸多启示。

1. 教改要实事求是

对于课程与教学改革现状,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杨启亮教授曾指出: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越来越不只是一种要求或思想方法, 而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我们不应该只停留在改革初期理论指导实践的角度思考问题, 也应该从实践如何检验理论的角度思考问题了。

在已经发生的课程与教学变革的现实中, 我们发现, 理论的期望总是最理想的, 实践的应答却总是千差万别, 而且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最理想的。事实上, 无论改革目标多么理想、理论系统多么先进, 最终都要回到它赖以实现的实际中来。教学改革不管走向哪里,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 学生“学什么”、“怎么学”,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 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这都是每一位教改实践者——一线教师首要面对和回答的根本问题。

洋思中学的做法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学定教”。在实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时, 洋思中学明确要求教师不要死搬硬套, 一切从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出发, 顺乎自然、讲究实效、灵活进行。洋思中学几十年如一日, 他们的办学经验昭示着:教学的最大实际就是学生的学习实际, 学生的学决定了教师的教。这是每一位变革践行者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2. 教学要返璞归真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各种教法可谓层出不穷, 各类课型也是花样迭出。然而, 热闹非凡的课堂往往一味追求形式, 脱离教学实际, 最终误导的是学生。

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 就必须返璞归真, 紧扣课程目标, 回归教学原点。课堂教学实践的变革, 不可能像经过精心编排和反复演练的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那样, 完美地实现理想化的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在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上下足功夫, 不应在琢磨形式上费尽心思。

从洋思中学朴实、高效的课堂内, 我们感受到教学变革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 也绝不像当下的名师、专家以一课“走遍天下”那样的美妙、轻松、愉快。课堂教学变革涉及因素很多, 如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教学设计、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组织的能力及教学效果的达成等等, 但洋思中学的课堂归根到底最关注的是学生的参与面、学习的实践量和活动的有效性。

教学变革只有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才能成为现实, 也只有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才能看到教学变革的真实面目。因此, 实质性的教学变革就应追本溯源、返璞归真。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理解、掌控教学究竟能够怎样变革。

3. 教法要择适而用

如今, 经历一个时代的课程改革正步入十字路口, 我们的教学变革该往何处去?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方法在哪里?这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人士不断思考的问题。当下教学改革, 最缺乏的显然不应是理念, 也不是什么模式, 而是理念与模式择适而用的本土化实践过程。

恰当地选择、运用先进的课改理念、教学模式, 对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刻意模仿, 甚至于强化推广, 把别的学校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教学模式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推广, 不仅不会解决教改中的固有问题, 反而会使课堂教学出现新问题。

承担变革任务的教师既无法超越自上而下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也无法回避教学变革中的矛盾和冲突, 但教师在以什么样的方式实施课改、实行到什么程度、涉及到哪些层面等方面都具有自我调适的权力。因此, 新课改启动之时, 学校全力加强教师的通识培训、更新理念本是无可厚非的。而课改思想、教学理念的认识达到一定水准之时, 我们应该更为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 指导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理论, 择适而用, 调适自己的实际教学行为, 这才是当务之急。

4. 教研要植根常态

目前, 教研活动普遍存在“三有余三不足”现象:一是课堂教学拓展有余, 守“本”不足。教学中过于注重拓展、一味拔高, 势必忽视教学基本目标的达成。二是教师素养展现有余, 学生能力训练不足。教师以华丽的语言、繁琐的设计, 乃至精彩的表演显示自身的能力、素养之时, 学生的实践活动、思维训练的时间必然被压缩、挤占。三是名特教师精品课展示有余, 普通教师家常课研讨不足。对于名特教师的精品课, 普通教师看着激动, 听着感动, 回去学不来, 只能照例用自己的方式上家常课。

示范课不能担负起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或影响甚微。这必然造成观摩展示与常态教学相脱离, 教研活动本身是低效或无效的。这说明课堂教学的评价导向, 亦或说好课的标准出了问题。

观摩展示的课应该是让占绝大多数的一线普通老师看得懂、学得来、摩得起的课, 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研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 常态课质量的高低才是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示范课的引领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但对一线教师而言, 观摩和研讨来自身边的、真实的常态课显然更有价值, 更能叩击教师的心灵。

教研活动应更多地关注常态课教学, 让普通教师的课堂, 以及教学中的困惑和需求成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 这样的教研才能真正改变课堂、变革教学, 引领教师实现从理念更新到行为认同, 使教师成为教研活动的真正受益者。

概而言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要将新课改的理念真正落实并产生效益,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念复制、模式翻新的层面, 而漠视教学实效, 忽视实践检验, 课改必然前途未卜。由洋思中学的教育奇迹来反观当下的课改, 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示。改革中我们需要“实事求是”, 需要“返璞归真”, 也需要“择适而用”, 更需要“植根常态”。新旧思想的碰撞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实践检验”的思想, 杜绝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 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周德藩.一个朴素的教育奇迹.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杨启亮.论理想的课程与教学的可能性.教育研究, 2009 (12) .

上一篇:房地产公司项目经理辞职报告下一篇:羊年发给朋友的除夕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