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养猪经验浅谈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荷兰养猪经验浅谈(精选6篇)

荷兰养猪经验浅谈 篇1

5月,笔者与同事到荷兰参观考察了12家托佩克种猪场,对占据荷兰85%种猪市场的`托佩克种猪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荷兰的养猪业发展现状有了直观认识,针对荷兰养猪现状,笔者认为有些可以借鉴的地方,以供国内养猪者参考.

作 者:赵西彪 孟凡伟  作者单位:托佩克(中国)国际种猪公司,山东,青岛,266061 刊 名:猪业科学 英文刊名:SWINE INDUSTRY SCIENCE 年,卷(期): 26(10) 分类号:S8 关键词: 

荷兰养猪经验浅谈 篇2

1 合理的猪舍建造 (改造)

猪场投资最大的就是基础建设, 应根据猪场的规模、计划饲养年限、当前原材料价格等方面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如资金充裕、有土地使用权、计划饲养20年以上的, 可选建砖瓦结构或彩钢结构, 每平方米造价在200~300元;租赁土地或是短期饲养的, 可选用大棚式猪舍或活动板房 (玻璃钢瓦) 结构, 每平方米造价在65~80元, 可使用6~10年。最好建成标准化猪舍, 利于环境控制。

猪场建设规模要适当, 500m2比较适宜。摊子太大, 以致后期部分发酵床闲置, 造成浪费现象。猪舍合理建造可以使垫料发酵分解效果更好, 使用年限更长, 维护起来更方便, 达到真正的冬暖夏凉、节本增收的目的。

猪舍建造一定要因地制宜, 不可照搬照抄。根据地下水位的高低来选择发酵床的建造模式, 地上式, 地下式, 或半地上半地下式, 发酵床垫料深度一般为育成猪60~80cm, 保育猪40~50cm, 母猪80cm。采食台磨面要与床面接触口保持45°, 宽度1.5~1.8m为宜, 方便猪只采食;为保证水不流入垫料区, 饮水器下端可设计一个2cm的导水管将滴水引至外端。

2 垫料的正确制作与管理

2.1 垫料的选择与制作

垫料主要组成有以下几类: (1) 透气性原料。主要玉米秸秆 (用铡草机加工至1~3cm为宜) 、稻糠等。 (2) 吸水性原料。有锯末。 (3) 辅助性原料。主要包括麸皮、米糠、玉米芯粉, 这些便于菌种混合均匀, 起稀释菌种作用。

制作垫料的各种原料怎样配合在一起呢?首先要考虑因地制宜选择原料, 尽可能选择本地丰富的、物美价廉的原料, 不可盲目照搬, 生搬硬套使用贫乏的原料, 这样成本会增加很多。其次, 确定好原料后, 要考虑配比后C:N (碳氮比) 大于25:1即可。由于猪粪的C:N比为7:1, 并且每天都有新鲜的粪尿加入垫料中, 处于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环境中, 这就要求原料中C占的比例必须足够大, 这样垫料再配合后的C:N也才大, 从而使垫料的使用寿命长一些。锯末的C:N为491:1, 是常见原料中最高的, 也就是在原料选择中, 最好要有锯末。这样一次投料后, 使用的时间也相对长。如果配合后的C:N仅稍微大于25:1的话, 那么就需要经常补充新的原料。

通常采用逐级混合方法, 根据所建发酵床的面积确定各种原料的数量。先将菌种和辅助性原料 (麸皮、米糠、玉米芯粉等) 混合, 这些辅助性原料流动性好, 便于混合均匀, 实行逐级递增混合。

2.2 垫料的管理

2.2.1 合理的垫料应满足的条件

(1) 正常发酵的垫料温度是垫料表层下20cm处的温度, 处于40~55℃之间。低于40℃, 则垫料中的微生物发酵能力减弱。注意, 在夏季可以通过控制垫料温度, 其低于40℃来抑制或者减缓微生物的发酵, 从而达到猪舍内降温的目的。 (2) 猪在垫料上追逐跑动出现浮尘时, 说明垫料湿度低, 可以喷洒水或者菌种的水溶液;当垫料表面出现泥泞, 有些稀的话, 就是湿度太高了。必须添加新鲜的干垫料, 并翻挖。 (3) 如果出现氨气, 臭味严重, 同时伴有水分偏多、垫料泥泞, 说明微生物的发酵能力很弱。此时必须添加菌种, 配以大翻挖 (从底层整个翻挖) 垫料, 适当添加新鲜干燥的垫料。

2.2.2 发酵床养殖过程中的日常维护

2.2.2. 1 霉菌的处理

出猪后的补料过程中, 要注意不能加入霉变的垫料, 为此可以通过阳光暴晒或者喷洒杀虫剂 (如双甲脒) 。

2.2.2. 2 正确掌握翻耙时机

有人认为发酵床养猪是懒汉式养殖, 不需要翻耙, 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垫料过一段时间是需要翻松 (机械或者人工翻耙) 的, 制作两个月后几乎天天需要翻松, 否则就会导致发酵床成为死床。灌南县采用的是小型旋耙机, 该自动翻耙机非常轻巧便携, 翻耙速度快, 被翻耙过的垫料变得完全疏松, 翻耙一次较过去人工翻挖延长数倍的使用时间。

发酵床闲置时间过长时 (2个月以上) , 特别是在夏季, 需要定期翻耙1~2次, 这样一方面可以散热, 另一方面可以排除水分, 减少垫料损耗。

2.2.2. 3 湿度的控制

春季或雨水湿度较大的天气应根据垫料表面的湿润情况洒水。温度低时不能喷淋猪身, 直接泼洒在垫料表面即可。寒冷的冬季, 也是根据垫料表面的湿度来决定, 一般一周泼洒一次, 不能泼洒到猪身上, 如果是湿度较大的雨水天气, 则可以长时间不泼洒。

冬天由于猪舍密封比较好, 易引起垫料过湿, 在气温较高的中午把窗外或薄膜打开通风以降低舍内湿度。如果湿度已经过大, 直接洒些干木屑并在表面喷洒适量营养液即可, 不要加水。

3 处理好夏季高温问题

发酵床的维护和管理需要用户注意相关技巧,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夏季的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特别是湿热, 虽然湿热气候全年维持的时间并不长, 但如果不针对这些气候特点采取有效措施, 可能会给发酵床的正常运行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灌南县技术人员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应对夏季高温:一是减少垫料厚度, 一般40cm, 到秋冬逐渐增加厚度。二是夏天粪便不散开, 利用发酵床面积二分之一集中发酵, 在发酵区增加发酵菌, 利用发酵区集中发酵, 非发酵区减少发酵菌, 并补充新垫料。三是采用钢管栅栏分隔通风, 自动饮水, 使用风机水帘降温。四是降低饲养密度, 每头1.5m2。五是抬高猪舍高度, 房舍顶棚用泡沫隔热板, 安装湿帘、冷风机或喷雾装置。六是制作发酵床垫料时不要添加过多的能量原料, 初建发酵床每20m2面积仅仅添加5~10kg玉米粉即可。七是从日粮和饲养管理方面减少猪的热应激反应。可以采集一些青饲料, 以一定比例加入到饲料中一起喂养。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0.1~0.2%小苏打粉。八是如蚊蝇多可用电子灭蚊蝇器。

4 积极做好疫病防控

有的养猪户误认为使用生物发酵床养猪, 猪就不会生病, 因此, 不需要防疫和消毒。其实不然, 一方面, 使用生物发酵床养猪可增强生猪抵抗力, 减少发病, 但其防疫工作还是应该按照当地的免疫程序进行, 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观念不能动摇;另一方面, 正常的消毒过程与发酵床养殖并不冲突, 只是不能将消毒药物直接喷洒在生物发酵床上, 以防杀死有益的发酵菌种。对于生物发酵床以外的圈舍等环境, 还应正常进行消毒工作。猪只生病时, 必须将发病猪及时转移到隔离舍, 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 治愈后需观察1周或停药1周后才能重新进入发酵床猪舍饲养。对于烈性传染病, 应按照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处理, 并对污染地进行病原清理;对于污染严重的发酵床垫料应销毁, 对污染较轻的垫料重新发酵后可继续使用。

5 讨论

随着养殖规模化的推进及畜禽粪便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 发酵床养猪技术将逐步普及化。一些问题尚待行业专家继续研究完善, 如外界条件对菌种群落变化的关系。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应做好平时的日常维护, 因此, 发酵床养殖中的每个细节养殖户都应该认真对待, 以达到最佳的养殖效益。

摘要:发酵床养猪是通过发酵作用快速转化生粪、尿等养殖废弃物, 消除恶臭, 抑制害虫、病菌, 该技术利用微生物系统中的生物降解处理生猪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 变废为宝, 为养猪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一种新的途径。技术核心是发酵床的铺设和管理, 而微生物对环境的条件要求比较微妙, 每个细节都关系发酵床养殖的成功与否。

养猪项目经验 篇3

接到一个养猪的项目,最先确定的就是养殖规模,这个养殖规模指的是基础母猪数量,因为这个数将决定以后的所有数据,比如各类猪舍多大面积(育肥猪舍除外)、需要购置多少养殖设备等等。

在养殖规模确定以后,下一步需要确定的是养殖工艺,到底是四段、五段还是六段工艺,我个人觉得一般以四段和五段为主,六段工艺过于繁琐。然后确定各个工艺参数,这些在咱们院现代养猪方法的这本书上可以查到。

下一步需要计算生猪结构,编制生猪猪群结构表。

然后根据猪群存栏量确定各类猪舍的建设面积。包括种猪舍、配种舍、妊娠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育肥舍的面积是根据项目育肥猪的数量情况定。如果项目养殖规模不大,建议育肥猪存栏量应该大一些,不然的话项目效益会很差。

继续确定养殖设备,同样是根据猪群结构,以及圈舍数量和面积来确定。下一步工作也是重点,就是确定主要原辅材料消耗,养猪的主要消耗就是饲料和药品。根据不同时段的猪的饮食情况确定出不同的饲料消耗量,以及各种饲料的价格。

最后一步的工作就是查漏补缺了,土建这边还缺些什么东西,设备那边还需要添置什么设备,原辅材料这块还有哪些消耗品,人员如何,时间安排如何,等等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但是越细越好。

养猪新观念经验交流 篇4

养猪业发展过程:单纯饲养→重治疗→防重于治→防养并重→养重于防。

单纯饲养:农户形式,一家一户养猪,猪与猪之间接触少、发

病少,所以没有把病当成重点来看待。

重治疗:集约化猪场的特色是猪场密度加大,猪生长速度加快,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外品种的引进,一些疫病也进入了我国,猪发病造成的损失很大,人们对猪病也越来越重视。

防重于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集约化猪场治疗花费大,效果不佳,在治疗的同时死亡仍不能避免。因为发病后传播很快,有些疾病根本无法控制,所以人们就想到了防,在疾病发作以前进行必要的药物预防,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防养并重:这是目前比较实用的饲养方案,但仍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如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高了,出口产品的药物残留,频繁药物预防带来的成本提高和防的不可预测性等。

养重于防:最好的药物是营养平衡饲料。使用营养平衡饲料,可以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抗病力。

生产适度规模化。任何一个养猪场,在确定养猪规模的时候,都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养猪规模要以适度为宜。养猪规模大,资金投入相对较大,饲料供应、猪粪尿处理的难度增大,而且市场风险也增大。

实践证明,一般农村养猪专业户发展规模养猪,条件较好的以年出栏育肥猪100头~500头的规模为宜,条件一般的以年出栏育肥猪50头~100头的规模为宜。这样的养猪规模,在劳动力方面,饲养户可利用自家劳动力,不会因为增加劳动力而提高养猪成本;在饲料原料方面,可以自己批量购买,自己配制饲料,也可以自己种植饲料,充分利用农副产品的下脚料,从而节约饲料成本。

生物技术在养猪业的应用。猪在不同阶段都有其最敏感的营养元素。如正常生长阶段,猪的第一限制性营养是赖氨酸,而在断奶阶段,由于母乳与固体饲料差异很大,断奶子猪有诸多的不适应,此时第一限制性营养不是赖氨酸,而是乳糖;母猪断奶时,其目的是及早发情配种,此时的第一限制性营养是维生素e和淀粉,在哺乳期,母猪对赖氨酸的需要远大于其他生理阶段,因为缬氨酸可以促进乳汁分泌。

荷兰养猪经验浅谈 篇5

1 美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述

美国不仅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同时也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农业强国。美国农业建立在高度商业化的家庭农场经营的基础上, 而其中农业合作社则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成为美国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的主要形式。邵喜武[1]指出, 美国农业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 家庭农场在美国约占95%。由此美国的农业合作社通常又被称作农场主合作社[2]。王民富[3]认为, 美国农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大约180年的发展历史, 由于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美国政治、经济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 其发展过程大致概括为6个阶段。

1.1 初创试验阶段 (1810—1870年)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 随着其疆域的不断扩张, 农田面积迅速扩大, 农场数目不断增加, 农业产业开始飞速发展, 因此农场主们开始尝试建立服务自我的合作组织。1810年, 在美国大陆康涅狄格州由农场主组建的一个乳品合作社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农业合作社的开端。

1.2 迅速扩大阶段 (1870—189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事件是“格兰其”和“农场主联盟”的建立。这2个组织的成立对美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 随着农场主合作社联盟的不断扩大, 农场主合作运动使得私人大商业的利益受到重创, 因此遭到强烈反对[4]。1890年, 美国颁布《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限制农场主合作社的发展, 但是很快就认识到美国农业不能没有合作经济[5]。

1.3 全国网络形成阶段 (1890—1920年)

美国合作社全国性网络的形成, 是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继农场主联盟之后, 全国农场主协会开始兴起。随着此阶段的结束, 几乎美国所有的州都建立了地方性农业合作组织。

1.4 农产品有序销售阶段 (1920—1933年)

1922年, 美国政府颁布了《卡帕-沃尔斯坦德法》来支持农业合作社的发展。1929—1933年, 美国经济全面衰退, 同时美国农业也面临大萧条时期。然而此时, 政府和民间对农业合作经济却空前热情, 致使美国农业合作组织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契机。在此阶段, 出现了继格兰其、农场主联盟、农场主协会后又一个重要的农业合作组织———美国农场局联盟。农场局联盟成立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改善农场主经营, 促进美国农业合作社有序化发展。

1.5 持续发展阶段 (1933—1945年)

此阶段美国农业合作社在美国经济从大衰退到复苏的经济背景以及新农业计划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仍然持续发展。其中1933年通过的《农场信贷法案》 (The Farm Credit Act) 创立美国农场信贷系统 (Farm Credit System, 简称FCS) , 为农场在农业范围内提供短期、中期及长期贷款。

1.6 不断调整阶段 (1945—1980年)

此时美国农业合作组织开始转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轨道, 步入成熟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 许多农业合作社纷纷开始围绕国际经济层面来调整自己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策略。在20世纪60—70年代初创的一些农业合作社现在已经成为全美最大的合作社企业之一, 并在全球市场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与此同时, 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也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进行了有利助推。

目前, 美国共有农场主约200万人, 其中加入合作社的农场主约占总数的82%, 相当于每6个农场主就有5个加入了各种形式的合作社[6]。美国合作社在其组织制度和运营方面, 具备一些其独特的方面。李健等[7]指出: (1) 美国农业合作社筹集资金的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社员认购, 也称股金筹集机制, 合作社社员根据其交货量购买相应的股金, 此外, 还可通过发行优先股, 吸引外部投资者的资金[8];二是基于惠顾交易的筹资。通过按交易量来筹资, 通过按交易量来分配盈余, 大大增加社员入股积极性;三是通过银行借贷筹集资本。美国有专门的农业借贷合作系统, 专门为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提供借贷。 (2) 美国合作社在利润分配上多采用按社员交易额大小来分配剩余利润和按出资比例进行分红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实现了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 充分调动了社员出资出力的积极性。 (3) 美国农业合作社很注重合作社之间的合作交流, 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会、研讨会或者组织合作社之间参观学习, 通过信息交流学习不仅使合作社及时掌握相关的行业立法、产业政策、生产技术、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 还可以促进合作社之间携手解决一些本领域的共性问题, 如开发新品种、药物测试、价格补贴、进出口贸易磋商、联邦立法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等[9]。此外, 还有王征兵等[10]指出:美国农业合作社在管理制度方面将传统的“一人一票制”民主管理与委托专家管理相结合, 允许非社员参加合作社理事会, 并外聘专家参加合作社日常经营管理。

2 荷兰农业合作组织发展概述

荷兰位于欧洲西部, 是一个人口数为1 670万人的小国, 是欧洲人口最密集的国家之一。荷兰国土面积超过40 000 km2, 其中陆地面积为33 983 km2, 可耕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1.86%。在荷兰的国民生产总值中, 服务业占到73.2%, 工业占24.1%, 农业占2.8%。另外, 国际贸易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3%, 在世界农产品净出口额的排名中仅次于美国, 是一个贸易大国。

丽华[11]指出:荷兰农业合作社历史悠久, 最早起步于19世纪下半叶。最早的具有合作性质的组织是出现于Limburg省的Casinos。第一家Casino于1872年产生于乳品行业, 由当地的奶牛农户成立, 其主要功能是联合采购生产资料和购买保险。然而, 真正得到承认的第一家合作社, 即Welbegrepen Eigenbelang, 成立于1887年, 与1886年颁布《合作社法》之后。到了20世纪开始, 荷兰的信用合作社、花卉园艺产品合作社、乳制品合作社等开始迅速增长, 随后各种联合社、化肥 (生产资料) 合作社等也陆续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由于荷兰处于中立态度, 这对其农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后有些合作社开始联合起来成立地区性合作社, 这些区域性合作社在国际上被称为联邦合作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荷兰合作社经历了不断合并和业务调整的时期, 这种联邦合作社在之后的发展中通过不断的组织变革和重组, 慢慢消逝, 专业化合作社占领主导地位。制度环境和内部推动力是荷兰农业合作社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 荷兰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地域性的小规模组织, 到通过不断地联合成为联邦合作社和全国性合作社来增强规模效应和减少成本, 再通过合并, 分解、解体等重构成为专业性、跨区域甚至是国际化的合作社组织模式的过程。

欧继中等[12]指出:荷兰农业合作社遍及国内农业领域的各个环节, 根据其经营范围和服务内容, 主要将其分为三大类: (1) 供应合作社。农民可通过这类合作社订购种子、肥料、饲料等。全国共有100多个这样的合作社, 占饲料供应的55%和肥料供应的60%。 (2) 销售和加工合作社。这类合作社主要是为农户提供农产品的加工和服务工作, 这类合作社的市场占有率一般都在50%以上, 有甚者则达到100%。 (3) 服务合作社。这类合作社主要是为荷兰的农业生产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 其中包括联合农技合作社、农产品仓储、合作社信贷等服务。

关于荷兰农业合作社的运行模式特点, 杨真[13]则指出: (1) 合作社专业化程度高。从农产品的类型来看, 合作社不仅有供应型、服务型还有加工销售型, 此外还有专门提供金融服务的合作社———拉博银行。荷兰农业合作社都是作为特殊独立的法人存在, 是一种不依托于政府, 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互惠互利的特殊经济组织。从经济层面来看, 荷兰的农业合作社其实是为其社员谋求经济利益的专业化企业, 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增强市场竞争力, 合作社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合并—减少数量—扩大规模—实现专业化生产服务。 (2) 合作社运行成本低。主要原因:一是合作社一体化的加工销售配送服务。荷兰合作社一般都拥有自己的仓库、运输车队、加工厂和销售场所, 这样不仅能为社员提供将近40%的加工、销售、运输等方面的利润, 同时还可以大大降低合作社的运行成本。二是合作社社员文化上的同一性、目标一致性, 不仅便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 同时经营目标明确, 提高了效率。 (3) 合作社与社员利益一致。以销售合作社为例, 在社员与合作社之间有收购或出售一定比例产品的责任与义务, 在内部, 合作社不以盈利为目的;然而, 在市场上, 合作社则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为社员争取利润的最大化。合作社在扣除各项合理的开支后, 根据社员之前出售产品成交额向他们返还利润。由此看见, 社员与合作社之间利益存在一致性。

3 美、荷两国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从2006年国家颁布《农民合作社法》之后, 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开始频繁兴起。现今我国已有121万个合作社, 入社农户约有8 985万户, 平均每个合作社有75户社员, 其总数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34.6%。结合目前的国内合作社发展情况, 虽然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但是, 由于我国的农业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起初阶段, 面临着发展规模小、发展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以合作社名义争取国家项目、补贴和优惠的“伪”合作社频繁出现, 国家政策对合作社融资问题辐射不到位等的制约。然而笔者认为, 这些问题的解决, 最关键在于国家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立法和政策引导。“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以下是结合美国、荷兰农业合作社发展提出的相关经验借鉴。

3.1 理性认识, 尊重百年合作社的生命周期论

生命周期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一种研究方法,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个体的生命周期看作是更大的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的产物。到目前为止, 美国、荷兰的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已经度过了1个多世纪, 农业合作社的萌发、兴起、遇到挫折再到渐入佳境, 其每一个前进的步伐都受到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因此, 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经过不断地错误、纠偏、完善、创新从而顺势而为并且借力而上。我国的农业合作社,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致经历了3次独立的发展历程, 因此相较美、荷而言, 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历史较短, 与美国合作社的百年历史不具备可比性。因此, 我国在发展农业合作社的过程中, 一定要遵循合作社运动的生命周期论, 尊重农业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 切勿过急过快发展。只要坚持按照政府引导、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商品化、现代化道路, 假以时日, 我国也必将会出现一批生命力强的百年合作社。

3.2 因地制宜, 科学选择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

各国的农业合作组织模式都兼具本国特色, 各有差异。假如美国没有大规模的农场作为基础, 美国农场主协会将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强大功能[14]。再如荷兰, 其是以花卉、畜牧为主的农业生产, 附加值高, 无需过多依赖政府扶持。由此可见, 不同的农业生产领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农业合作社在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 我国在发展农业合作社的过程中, 不能选择不符合我国国情的“荷兰模式”, 也不能选择大型规模化、高度机械化经营的美国企业型“家庭农场”模式, 而是需要重视不同产品合作社的差异性, 实实在在地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 引导合作社采取恰当的市场策略, 构建合理的发展模式。

3.3 鼓励合作社的合并和联合

综观美国、荷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 专业化和规模化的实现是合作社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合作社大体分为2种:一种是专业化合作社, 另一种是综合性合作社和合作联合社。我国的合作社截至目前已近100万家, 但是规模小是我国农业合作社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这就与美国、荷兰这种成千上万的社员规模形成鲜明对比。因此, 我国在发展农业合作社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考虑用一些发展较好、规模较大的合作社合并发展较差、规模较小的合作社;也可以考虑发展合作社联合社以扩大合作社规模, 让这些经营相似农产品的合作社之间共享一些技术、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等资源, 从而扩大合作社外部规模, 节省合作社交易成本。

3.4 政府重视对合作社的立法保护和政策引导

美国早在1922年颁布《卡帕-沃尔斯坦德法》作为《合作社大宪法》;于1926年颁布《合作社销售法》进一步为合作社提供反托拉斯豁免条款;1937年通过颁布的《农业营销协定法》, 使农民利用集体行动, 增强行业自律性等。此外美国还根据变化的农业形式和国内外市场情况及时调整修改法律法规, 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可靠、完备的法律支持[7]。不仅如此, 美国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对其合作社的发展也提供了完备的保障。而放眼国内的农业合作社, 虽然政府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也为其提供了保障, 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存在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我国政府重视招商引资, 偏向企业和大户, 政府虽然在名义上支持合作社发展, 但是力度相对企业和大户却小得多。在立法上, 尽管在201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但是该条法律在政府扶持问题上的规定并无实际操作性, 此外, 在合作社的设立、财务管理、组织机构上缺乏灵活性。因此, 我国政府除要加强对合作社的引导和宣传, 还要坚决执行相关政策, 建立健全合作经济法律体系, 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基础[15,16]。此外各级政府应当在财政上给予扶植、在信贷上给予帮助、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土地上给予支持、在技术上给予引导等。同时政府和专业合作社之间也需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避免错位和越位问题的发生;政府对合作社还应当给予正确的引导, 尽量注意多头管理、低效管理情况出现。我国农业合作社在以自身发展为主的同时, 政府切实加强引导与政策支持, 最大限度地为合作社提供发展的外援扶持和政策推动, 这不仅是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社自身职能与政府推动职能的重要切合点, 也是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不断迈向成熟的强劲动力。

4 结语

荷兰养猪经验浅谈 篇6

关键词:规模猪场,废弃物,沼气工程,环保

在山东生态省建设过程中, 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山东”的号召, 各级政府积极落实, 整治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沂南县作为畜牧大县, 畜牧业废弃物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因子之一, 成为生态省建设的一个隐患, 而且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已经成为影响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合理规划, 科学治理畜牧业污染, 成为各级农牧、环保和广大业主探讨的重要课题。

当前规模化养殖场治污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一是治污效果不好, 由于设施简陋, 管理粗放, 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粪尿、污水排放不达标, 仍然污染环境;二是治理工艺不合理, 在工艺设计中过于复杂, 造成投资过大, 运行成本高;三是许多技术工艺参数不清, 如不同畜种、不同季节、不同饲养方式的用水量差距很大, 现在的参考数据可靠性不高;四是与种植业的关系不够密切, 就治污论治污, 不能把牧场的粪尿转化成优质有机肥, 做到化废为宝。

针对存在问题, 我们从沂南县规模化环保养猪场的治理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可取的经验和教训, 供各位同行借鉴。

1 种猪场基本概况

沂南县利群养猪有限公司养猪场位于沂南县界湖镇新庄村, 距县城5公里。该公司距离县城较近, 一旦污染治理不好对县城居民生活影响极大。该养猪场于2005年5月开工建设, 2006年6月竣工, 项目总投资600万元, 其中环保绿化投资约65万元。公司总占地面积约80亩, 其中鱼塘水面20多亩, 绿化及牧草用地20多亩, 养殖、生活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场区内鱼塘、绿化带纵横交错, 办公生活区、生产区分开, 生产区内的核心区、繁育区、肥育区按防疫要求隔离, 为生态养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养猪场有存栏母猪500多头, 年出栏种猪、商品猪近1万头的生产能力, 目前该养殖场存栏猪1500头左右。

养猪场积极探索污染治理模式, 按照排放达标, 综合利用, 污染物减量, 不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又能节约投资, 减少运行费用的目标进行设计。利用渔、牧、植物、湿地条件, 依据能源及生物链的关系, 综合治理利用养猪场的废弃物, 开创出一条“猪-沼气-湿地-鱼塘”的生态综合治污之路。

2 科学规划, 综合治理养殖场污染物

2.1 合理设计, 减少废弃物产生量

按照减量化的原则设计养猪场, 进行了五方面的设计。一是全面采用笼养设施和自动饮水装置, 提高猪的养殖密度, 减少饲料、水等资源的浪费;二是改进集粪系统的设计, 实行干清粪, 猪粪与污水分开收集, 干猪粪收集后直接送入集粪棚储存, 干粪收集率达到80%以上;三是采用雨污分离, 暗管排污。建造猪舍时把污水沟设置在屋檐内侧, 猪舍屋面的雨水和降温水直接流入池塘, 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汇入处理站;四是在饲料中添加生物除臭剂, 减少臭气的排放, 采用有效的除臭剂, 粪便的臭气大大减轻, 苍蝇也不会繁殖;五是生活污水采用化粪池单独处理。

2.2 综合利用污水处理工艺

针对猪粪污水含有高浓度有机物和悬浮物, 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的特点, 利用本场条件, 采用了“厌氧处理———生物稳定塘———鱼塘”的处理工艺。根据该养殖场污染物产生规模 (日产生废水30吨) , 确定建设集污池100立方米、沉淀调节池120立方米、厌氧池 (沼气罐) 200立方米、厌氧沉淀池140立方米、兼性塘和好氧塘4500平方米、人工湿地4000平方米、水生植物塘4500平方米、鱼塘20亩。厌氧池日处理污水能力100吨。上述粪污处理设施及集污管道共投资约65万元。

废物处理方法采用厌氧发酵和稳定塘生态组合处理工艺, 实现污水多层次利用, 最终实现无害化;还能得到部分沼气资源, 全年平均日产沼气100多立方米, 可用于烧开水和食堂炊事;沼渣作肥料。经山东省临沂市环境监测站测定:污水通过厌氧池和沉淀池处理后, 悬浮物 (SS) 、化学需氧量 (CODcr)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含量分别降低50.5%、74.1%和95.4%;再经过人工湿地和水生植物塘等生态法处理后, 污水中SS、CODcr、BOD5、NH3-N (氨氮) 的去除率分别为97.3%、98.6%、99.4%、99.9%, 完全达到排放标准 (见表1) 。

2.3 妥善处置猪粪污泥

本场按要求建造了100平方米的堆粪间, 日贮存鲜猪粪近4吨。堆粪棚采用水泥硬化, 屋顶遮盖, 不让雨淋。公司与当地有机肥厂签订长年的供求合同, 保证猪粪定期拉走, 不污染环境, 每吨猪粪30元, 年收入31500元。污水处理站的污泥作为本场绿化种植有机肥。

3 健全管理制度, 确保治污设施正常运行

3.1 做到“三同时”建设

在养猪场建设过程中, 严格执行省环保局和省农业厅提出的主体建筑与治污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产的“三同时”规定, 使养猪生产的废弃物与治理同步进行, 保持了种猪场及周围环境的整洁、卫生。

3.2 建立规章制度, 保证正常运转

制订了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制度, 安排专职人员管理环保设施。为保证各个污染处理设施稳定运行、确保达标排放, 公司制定了相关环保管理制度, 包括《污水处理岗位职责》、《污水处理站操作规范》等, 从制度上强化环境管理力度。

4 对生态化处理模式的小结和评价

4.1 监测符合标准。

由于场内有大面积的人工湿地、植物塘、鱼塘等, 该公司利用这有利条件, 采用生态原理处理养猪废物, 实现了“陆上养猪、水里养鱼、岸边种植农作物”的生态循环模式, 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经山东省临沂市环境监测站对场里的环境指标进行全面综合监测, 废水、臭气、噪声等各项指标均达到环保排放标准。对本项目的综合评价是:该环保养殖场粪尿处置措施, 实现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废物处理实现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

4.2 运行正常。

种猪场运行两年多来, 周围居民没有投诉和不良反映, 说明这种处理模式达到预期效果。

4.3 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

该项目一次性投资较大, 约65万元, 但与同类规模的养殖场相比要省很多。日常管理费用不大, 经测算, 每年的运行费用约2.3万元, 其中人工工资1.3万元, 电费1万元。但采取该模式后, 每年有相关收益, 年沼气利用可节约原煤, 费用约2万元, 售猪粪便收入2万元, 鱼塘收入每年约3.5万元, 总收入约8万元, 相抵后尚能增加收入5.7万元, 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快乐作文课的四要素下一篇:合伙协议格式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