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小学作文(精选10篇)
日本小学作文教学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学生生活为中心进行作文指导;对观察事物的方法、观点进行指导;围绕“让学生获得技巧”这一主要课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日本的作文评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的作文教学重视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表现父母的恩情、奋斗的乐趣、朋友的情谊、教师的关心、人生的体验等等。作文评改要着眼于和学生感情上的交流。评语应对学生所表现的感情表示自己的态度。例如,一个学生的作文写自己怎样收养了一只被别人遗弃了的小猫,表现了一种对孤独可怜的动物的深刻同情。老师的评语就写道:“小猫的遭遇真可怜,它在雨地里发抖的样子和凄苦的叫声,使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现在他终于有了一个体贴的朋友了,我真为她高兴。”又如学生写假日和父亲一起到郊外放风筝,表现了自己欢欣喜悦之情,老师的.评语就写道:“看了你的作文,想到你在野地里牵着风筝跑的高兴劲儿,我真有点羡慕呢。”
在作文评改方式上,日本的语文教师创造了一种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评改的方法:同学评——家长评——老师评。
例如:一个同学写假日的晚上帮妈妈往地里送粪,又脏又累,肩膀都压红了,但妈妈干起来都毫不理会。干完活妈妈又去洗刷粪桶和粪勺,自己要动手,却被妈妈制止了。送完粪,妈妈赞扬了她,但她自己却觉得很惭愧。
同学评:
你的母亲真是个坚强而善良的母亲,把又重又臭的粪便运到地里去,还要自己洗刷便桶,真让人感动。
你母亲在黄昏的路上往地里送粪,她的心里是那样的明亮。
作文里写“夜幕降临了”,又写“母亲刷洗粪桶时手冻得通红”。天这样黑,能看见母亲的手是什么样子的吗?
家长评:
能够体会到母亲的辛苦,你真是个大孩子了。
战前,孩子帮助大人做事并不稀罕。现在的孩子可不一样了。你能愉快地帮助父母干活,我感到满意。
老师评:
环保教育
日本的小学生喝完牛奶之后, 老师会让他们排队在水龙头下面把牛奶盒洗干净。而后, 小学生把牛奶盒展开用阳光晒干。晒干的盒子小学生会放到自己随身携带的布袋里。布袋是日本小学生的必备物, 专门用来存放废纸等垃圾。因为垃圾有地方存放, 所以日本小学的教室比较干净。放学时, 小学生按照垃圾分类把垃圾投入不同的垃圾箱。日本小学生上学的另一必备物是毛巾。日本小学老师教育学生多用毛巾, 不但避免了使用纸巾的浪费, 节约了资源, 而且还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日本小学生的椅子下面有一根塑料绳, 是专门用来挂毛巾的。日本小学给每个学生都发放了夹毛巾的夹子。
礼仪教育
日本是礼仪之邦, 日本人从上小学起就系统地接受礼仪教育。日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 特别强调尊卑长幼秩序及师道尊严。日本小学教育学生, 在任何场合都要尊敬长辈和老师。当众顶撞父母是要受到惩罚的。见到人要鞠躬, 对于不同的人, 鞠躬的幅度和次数是不一样的。鞠躬时, 不可双手插在口袋中, 不可目光斜视, 不可手中拿有物品, 不可戴冠。无论心情如何都要笑脸待人, 不可对人乱发脾气。在公众场合要保持安静, 不可大声喧哗。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 不可一直盯着人看。参加会议时要保持正确的坐姿, 不可跷二郎腿。吃饭时不可把筷子插在盛满饭的碗中, 不可过分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及发型, 不可与离自己较远的人大声聊天, 不可嘴里含着食物讲话。
防震教育
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地带, 地震频繁, 平均每天有4次地震。为了让小学生掌握防震知识, 并在地震中正确逃生, 日本小学每月都进行防震演习。正在上课时, 突然铃声大作, 老师告诉小学生地震来了, 小学生马上双手护头钻到课桌下面, 没有学生惊慌失措或大声尖叫。过一小会儿, 老师又说地震引起了火灾, 需要马上撤出教室, 小学生迅速从课桌下站起来, 麻利地打开椅子背上的地震包, 戴在头上, 快速而有序地离开教学楼。全校的小学生在5分钟之内就到了操场上, 并且按照班级坐好, 用湿毛巾把自己的嘴巴和鼻子捂住。期间, 没有发生踩踏等现象。日本小学生知道, 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自己的头部。如果地震诱发火灾, 就要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巴, 以防烟雾引起的窒息。
独立生存教育
日本是一个岛国, 人口密集, 资源贫乏, 绝大部分工业原料及燃料依赖进口。在这样的背景下, 独立生存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日本, 上至政府, 下至普通民众, 都认为孩子不能娇生惯养, 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生存能力。日本小学生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就已经具备了自己洗碗、自己上学、自己叠被子、自己系鞋带、自己整理房间的能力。日本小学会刻意对学生进行独立生存能力教育。“无人岛训练”就是日本小学生经常参加的一个独立生存锻炼项目。在这个项目中, 小学生被带到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中, 独立生存一周, 他们需要自己动手找食物、自己搭建栖身的窝棚、自己熬制食盐、自己洗衣服、自己挖茅坑、自己想办法生火、自己判断时间、自己战胜孤独与黑暗。在无人岛上, 小学生不能携带任何通讯设备, 他们身边没有父母老师的陪伴, 他们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必须自己想办法解决。通过一周的训练, 日本小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们由此也意识到万事不能靠别人, 掌握各种技能的自己才是最大的依靠。”[1]
集体精神教育
日本人的集体精神来源于樱花。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人看来, 单朵的樱花并不漂亮, 一树的樱花才美丽动人。樱花之美正是通过集体来展现的。“大和民族如同樱花, 只有组成集团才有凝聚力和向心力, 才会在面对困难时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2]日本小学在教学中刻意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 每次举行活动都是集体参与。日本小学生唱歌时分高低声部, 并且有一个学生是乐队指挥。随着指挥者手势的挥动, 小学生齐声歌唱, 高低声部错落有序, 音调一致, 不会出现低声部跟着高声部走的情况, 也不会出现声部不齐的现象。在整齐的合唱声中, 日本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潜滋暗长。在音乐课上, 日本小学老师会让学生集体吹奏竖笛, 老师不会因为某个学生水平高而让他单独演奏。在日本小学, 绘画也是靠集体的力量完成的。在绘制之前, 日本小学生根据创作内容进行合理分工。在集体绘制的图画上, 他们会署上集体的名字, 比如二年级一班一组。拔河比赛是日本小学常见的集体项目。日本小学生总结出了拔河比赛的八字真经:齐心协力, 勇往直“后”。集体精神教育助推了日本人的民族意识, 这是日本人非常团结的核心因素之所在。
感恩教育
日本小学比较重视感恩教育。小学生吃午餐时, 在老师的指挥下, 双眼紧盯饭桌上的食物, 双手互拍, 嘴中念念有词, 对食物为自己提供营养表示感谢, 随后才开始吃饭。日本小学的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要学会感恩。
日本小学教育学生, 感恩要从父母开始, 因为是父母给予了他们生命, 是父母辛苦哺育他们成长。日本小学会给每个学生过生日, 并在生日会之前通知学生的父母参加。在生日会上, 学生的父母用大屏幕展示其出生以来的照片, 并且还当着众多小学生的面详细回忆自己孩子从啼哭落地、呀呀学语、蹒跚走路、学习书写直至到上小学的各种幸福片段。从父母的讲述中, 小学生了解了生命孕育的不易和诞生的艰难, 深切感受到了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呕心沥血。
动手能力教育
日本人认为, 在充满竞争的社会中, 一个人仅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 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小学一、二年级设置有生活课, 讲述饮食卫生、合理的膳食搭配、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等等, 并且还教导小学生在学校的试验田里亲自动手种花、种菜、植树。三年级到六年级有社会课, 讲述自然科学知识、人文地理。老师指导小学生亲自去搞社会调查, 调查的内容五花八门, 诸如当地的名胜古迹、产业分布等。此外, 老师还让小学生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科学设备。在五年级和六年级,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 日本小学开设了家庭课。在家庭课上, 小学生学习缝纫、做饭等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些学生的书包、文具盒、手帕都是自己依靠从家庭课上学来的知识动手制作的。日本小学的家庭课有专门的实训室。在学习做料理时, 日本的小学生戴着头巾, 穿着厨师装,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西餐、中餐的各种技能。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 日本小学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外实习。工厂是日本小学生经常实习的地方, 在这里, 他们动手组装产品。电脑、手机、电视等比较精密的产品也会让小学生动手安装。这些产品不是样品, 而是真正要出售的。日本小学都有自己的交流村。在交流村里, 小学生向农村老人学习与农业有关的各种技术, 并亲自动手体验。小学生去交流村必然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抛弃现代化的做饭条件, 用柴火埋锅造饭。初次做饭的小学生常常手忙脚乱, 不是忘了放盐, 就是菜的火候不够或者过头。不管如何, 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 他们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努力教育
每年的3月25日到4月6日是日本小学生的春假。放假之前, 学校会给每个小学生发放一份“努力度自我确认表”。这份表格详细地指出了小学生在春假期间努力的方向, 非常贴近他们的年龄段和实际状况。表格的具体内容如下:1.做到早睡早起了吗?2.偏食不利于身体生长发育, 做到不挑食了吗?3.早中晚三餐都按时吃了吗?4.待人接物能够采用合适的礼仪吗?5.能否精神饱满地大声问候别人?6.能否做到放假期间不受到大的伤害?7.能否做到饭后认真刷牙?8.能否做到饭前便后认真洗手?9.能否做到在野外心情舒畅地玩耍?10.能否做到外出随身携带纸巾和手帕?11.能否做到及时归还所借的东西?12.能否做到与小朋友友好地玩耍?13.能否做到不说小朋友的坏话?14.能否做到集体活动时不脱离队伍?在表格的下端, 还写着这样的话:“没有做到的同学, 请继续努力哦!”日本小学春假的主旨就是让小学生摆脱作业的束缚, 在开开心心的玩耍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日本小学的努力教育体现在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日本的小学生如果想在学校得到自己心仪的东西, 就必须以公平竞争的方式胜出, 学校不会考虑这个学生是否有家庭背景。做游戏通常是日本小学公平竞争的主要方式。通过做游戏, 失败的被淘汰, 坚持到最后的成为赢家。游戏活动告诉日本小学生, 努力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在成功之路上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磨砺教育
日本国土狭长, 跨越寒带、热带、温带3个气候带, 同时受海洋气候及大陆气候双重影响, 四季变化比较明显。日本的夏天比较炎热, 尤其是南端的冲绳岛;冬天比较寒冷, 特别是北海道地区。尽管如此, 日本的小学并没有配备暖气设施和空调, 他们之所以让小学生夏季挥汗如雨、冬季饱经酷寒, 其目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磨砺教育, 以便培养他们的吃苦精神和忍耐力。由于课余时间经常进行体育锻炼, 他们的身体素质比较好, 再加上四季的轮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故而他们能够适应教室冬夏的环境, 没有人因为太冷或者太热而抱怨。学生家长对此也表示理解和支持。
日本小学每天进行体育锻炼时, 校方一贯的做法是让学生赤着脚在石子路上跑步。冬季下雪时, 校方会让学生赤身裸体集体长跑。天空大雪飞扬, 地上, 一队小学生头戴白帽, 脖子上搭着白毛巾, 仅仅穿着短裤在厚雪之中奔跑。这样的场景在日本的冬天比较常见。在跑步的途中, 小学生不时地齐声呐喊:“我要成功!”
“忆苦思甜饭”是日本小学磨砺教育的方法之一。“忆苦思甜饭”是用糠、麸子、草根、树皮及一些野菜做成的, 类似于大饥荒时灾民的食物。在优越的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小学生第一次面对“忆苦思甜饭”时常常是流泪满面, 不愿进食。校方不理会小学生的哭泣和抱怨, 此后几天继续提供“忆苦思甜饭”。这样, 几天之后, 饿得受不了的小学生才张口吃饭。有了第一次, 往后校方再让小学生吃“忆苦思甜饭”时, 他们就比较听话了。
日本小学不会雇佣工人打扫厕所。日本小学生每天在校必须做的事情就是打扫厕所卫生。日本小学给学生定的厕所卫生合格标准是:要把厕所打扫得比家里的厨房还要干净。老师每天都会检查厕所卫生。可以说, 日本小学厕所的卫生清洁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日本小学的素质教育不是空喊口号, 走形式, 走过场, 而是认认真真地落到了实处。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高素质的小学生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日本小学的素质教育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参考文献
[1]Julius Barrow.Japanese School Order and Safety as Community Issues[J].The Phi Delta Kappan.Sept.2012:36.
不过,日本的政府办公楼虽然有点寒碜,下水道设施却建得跟地下宫殿一样。如被称为“地下神殿”的东京首都地下排洪系统,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东京都的地下排洪系统,从1992年始建,共耗时14年,一直到2006年才全部竣工。其直下型地下河深达50米,并拥有长度为177米、宽度为78米、可调节疏通地下隧道洪流的巨大调压水槽,加上59根巨大的混凝土柱森然耸立,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作为世界最大级别的下水道排洪系统,“地下神殿”配置有多个1.4万马力的水泵,每秒可疏通200立方米的地下水,因此即使在每年5-6月持续暴雨的季节,东京也极少出现积水现象。
日本另一个随处可见的公共设施,就是图书馆。日本的图书馆大部分是由地方公共团体设置运营的。作为公共设施,所有的图书馆均对外免费开放,只要出示如驾驶证之类的有效证件,就可以用5分钟不到的时间,办理一张免费图书卡。
日本全国拥有公共图书馆约3200家,藏书数超过3.8亿册以上,年均外借图书数为7.1亿册——这还不包括日本各中小学、大学等学校的图书馆以及遍布街头的书店。可以说,阅读,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
当然,日本人的阅读生活貌似也有“地域差别”。“日本图书馆协会”2011年经过调查统计发现,越是大都市,个人平均藏书越少;越是小城镇,个人平均藏书越多。例如,横滨市立图书馆总藏书数为405万册,按横滨市现有370万人口计算,人均藏书数才1.1册;而同样靠近东京的浦安市,人口仅为16万,却拥有105万册的藏书,人均藏书数为6.6册。
除了世界最大级别的东京都排洪系统和免费公共图书馆外,日本还值得一提的就是学校。日本的学校分为私立与公立,作为公共设施的一部分,这里介绍的是日本的公立学校。
作为地震多发的国家,对于日本人而言,学校是在遭遇地震等灾难时用来避难的主要场所。因此,从学校的选址、到学校建筑物以及各类设施配备,“安全”是它的第一因素。例如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小学校设施整备指南”中,就明确规定学校不可建在有深池、或有危险高低地势差别、或有死角的地方。
此外,日本公立学校的设施配置是全国统一的,没有地域或城乡差别。2011年夏天,我曾拜访过日本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中的冲岛——这座面积仅1.52平方千米的小岛,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人居住的一座小小的浮岛,因为交通不便、人口老化等种种原因,岛上仅生活着300多名居民。
但就是在这样一座远离现代都市的浮岛上,我看到了一座漂亮的小学校:木质结构的校舍、布满藏书的学校图书室、明亮整洁的生活课学习厨房、电风琴音乐教室、室外游泳池……所有设施都按全国公立小学的统一要求配置。而在这所学校里上学的孩子,加上幼儿园学生一起,总共才10个人!
我去参观这所学校的时候,一名中年男老师正在认真地给年龄不一的4个孩子上理科课,告诉孩子们如何认识昆虫。尽管冲岛交通不便,岛上也只有10个孩子,但当地政府并没有因此撤校,而是按常规派遣老师前往教学,尽量为岛上居民提供方便。
由于20多年来的经济不景气所带来的国家财政虚弱,以及“3·11大地震”后,必须投资灾区重建的高额费用等,日本政府目前的财政状况可以说是毫不乐观。即使在这样的状态下,日本政府不仅没有减少对于学校的公共设施投资费用,反而一直在追加财政预算。
日本目前的残障儿童大约为8.5万人,占全体儿童人数的0.8%。2013年9月初,文部科学省修正并通过了一项新教育法令,规定从2014年开始,日本政府将在普通学校为残障儿童追加“学习支援班级”数量和教职员人数,并将在普通学校增设残障儿童专用的无障碍设施。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新法令,为严重残障儿童就读于普通中小学提供更大便利,这将为残障儿童长大之后自食其力、更好地融入社会创造诸多有利条件。
在大门口,我看见了两个用乐高做的气功传奇人物,他们手高高举起宝剑,很神气地立在大门的两边,非常显眼。大门上是一块乐高积木做的牌子,上面写着“LEGA”和日文的公园。
走入大门,我看了一段视频,视频中有一个机器人和我们分享乐高是怎么做出来的。我看完了那段视频,认为每一块乐高都很伟大,因为视频中一块乐高都要用八台以上的机器才能生产出来。
我们玩了地下探险。我们一家四口坐在一辆车上,车上有四把手枪,我们用手枪来打怪物,打中了就可以加分。我们玩了二十分钟,玩到最后,爸爸第一我第二。 我们又玩了赛车。赛车是要自己拼装的。本来我是想给自己拼一个两轮的,拼着拼着就变成三个轮的了。我和大家一比,快是快但就是容易坏,所以我经过改装,改装后再拿去比赛,比赛后再进一步改装,最后我的车是最好最快的。
我小时侯最喜欢看动画片了,在那时最火的就是什么《大头儿子小头爸爸》、《葫芦娃》、或是《西游记》等等国产动画片,我每天都争着要看,可是现在不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生都觉得国产动画片没有漫画的风格,特别幼稚。所以我们开始创新,就看日本的动画片了。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是越来越喜欢看动画片了,只要一有空余的时间,我就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偶尔也拿一包小零食,津津有味地吃着。现在,我最喜欢看的就是《头文字D》、《火影忍者》、《高达SEED》……可都是校园流行的哦!
放暑假了,金鹰卡通卫视每晚十点半都在播《名侦探柯南》,我乐极了,让我等待以久的.动画片终于要上演了,酷!
那时候,家人总要唠叨一两句:“××,晚上不要看到十一二点,对身体会不好的!”可是我依然每天晚上都在看,哪怕再晚,再累,我都一定一定要了解故事的情节,否则我是不会罢休的!
前天晚上,我又在看动画,爸爸说:“呵呵,专门看日本鬼子的垃圾动画啊,是投资犯吧。”
听了这句话,我火了,立即把电视机一关,跑到楼下的客厅,打开背投,一边吹电风扇一边看。不管怎样我都不会放弃的,哼!再说爸爸怎么能说出哪样的话来。什么是日本鬼子,他们国家的侵略者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鬼子?再说,我喜欢看是因为他们制作的好,如果中国有那么好看片子,我不照样会看啊!而且每次一听到要把××国家消灭掉时,我就会非常恨讲那话的人,打个比方,假如我们把某一个国家消灭掉了,那无辜的人会受到伤害。哎,不说这些了,凭个动画死得了这么多人吗?
好的就是有许许多多交流的朋友。上次和老家的哥哥在QQ上谈《头文字D》的时候,我聊得可起劲啦!看来还是同辈的在一起开心吧!
有了电子课本, 学生就能在教室或以外进行实时交流。比较内向的学生如果不敢举手在课堂上提问题, 也能通过电脑输入他们的疑问或其他想法向教师请教。这项试验性计划最快会在10月展开, 预算达10亿日元。负责此计划的日本通讯部打算明年把参与的学校增加到5 0所, 并且已经要求政府把预算提高至28亿7000万日元。
日本通讯部一名官员表示, 日本虽然被誉为高科技的先驱, 但在把资讯科技融入教学这方面却落后于韩国、新加坡、英国等国家。
报道说, 这项电子教学计划所使用的平板电脑是由日本公司东芝以及美国的英特尔公司联手研发, 专为教育而设计的。日本富士通公司也为该计划研制了其他器材。
亲子午餐会是给家长一个品尝学校午间膳食的机会,也通过这个活动,令家长们了解学校在膳食营养及卫生方面下的功夫,同时可以观察到孩子们在家庭以外的饮食表现。
日本的学校注重“饮食,运动,修养”三结合来保证每天健康向上的生活和心态。特别是对于身心都在发育中的孩子们,这一切更为重要。国家制定了“食育基本法”,学校以基本法为准绳,制定食育计划,在饮食过程中以活教材来教导孩子们饮食的正确方式,并在实施过程里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我守护健康的个人管理能力。
横滨市小学的年问膳食表,是由全市200名有执照的“营养士”集体研讨决定的。每天的膳食都会注意到主食、主菜、副菜、水果、饮料等各方面的摄取量和营养平衡。食品采买也以本地产品为准,精选横滨市内出产的的安全农产品。
儿子的小学因为有自己的农园,直接供应蔬菜类产品,每天补钙的牛奶也是神奈川县内产的成分无调整的普通牛奶,并同时加入了本校独自的营养膳食安排。老师们平时会教习健康的吃法,并在每天设定一种蔬菜或水果作为“饮食教育”的现场教材。由于学校本身有自产自销能力,加上雇佣的营养职员厨师多,故而主副食的种类也更加地丰富多样。
卫生方面,除了干菜类和调味料外,其他一律前1天或当天进货。在每年6~10月份容易出现食物中毒的期间,会限制食品使用。即使是小的海藻类和芝麻,也会在筛布上摊平挑出可能混入的沙粒等,所有饭菜都是当天做,在午饭前由校长亲自检食。为了预防有可能发生的食物中毒,当天使用的材料和做好的饭菜会保留“样品”2周,以便在万一时,马上查出原因。所有器具包括机械类都进行杀菌消毒处理,膳食人员每年健康检查1次,每月验便2次,进行彻底的健康管理。厨房由区福祉保健中心进行1年1次、学校药剂师进行每月1次的定期检查。
有趣的是,学校还设定了“给食当番”,每周各组学生轮流当值,培养孩子们自立和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行。非常凑巧,我参加2个班的午餐会,都是赶上2个儿子在各自班里值班。
第1天的午餐会,孩子们整装待命,全班按各小组位子将书桌并成数组。值班的小朋友首先要去厕所,洗手消毒,戴上白帽口罩,穿上白衣。值班的小朋友和营养员老师一起将午餐膳食车推进教室,孩子们站成一列,开始以各组为单位,各自端着食盘排队领食品。
孩子们不仅领了自己的份,还给坐在各组的妈妈们各领一份。当天的套餐是白米饭、牛奶、酱煎芝麻鲣鱼、炒土豆丝、菜汤。接着值班的孩子们在分派食品结束后,脱下白衣,叠好,收入袋内。饭前会举行感谢礼,自己觉得拿到的量不能全部吃完的孩子,可以先去还回一部分,当然吃了不够,还可以加量。
营养老师在大家吃饭时,开始预备当天的食育教材。饭后的讲究更多,牛奶盒的解体方法、吸管的收集方法、食品容器的分类等等,孩子们做得十分娴熟老道。然后大家一起合掌:感谢美味饭菜。饭后由孩子自己收拾碗盘,同时营养老师开始以提问形式的开展蔬菜教学,大家都抢着回答,场面热烈。
第2天的午餐会上,儿子超超负责分派今天的主要介绍品:蜜瓜。因为要手拿水果,所以必须戴上一次性的手套。二班没有像一班那样等孩子们端来,家长也都排队去领饭。当天的主副食是黑糖面包、牛奶、炖鸡肉西红柿、蔬菜色拉(色拉也全部是加热处理)、蜜瓜。饭前会介绍今天的教学品:蜜瓜的产地、特色和吃法,以及进行感谢礼仪。
校长也来到教室了,日本的公立学校的职员是数年一换岗位的。校长说,在多个學校吃到无数膳食,这个学校的是目前为止吃到最好吃的。班主任老师每天午饭都会在不同座位上和各组的学生交流,儿子就算在家有点小挑食,在学校都会吃得干干净净。
一、学校德育课程中体现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
日本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学校德育及其课程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它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和发展基础。封建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和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作为社会的意识形态,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学校教育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贯穿于日本整个道德教育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在日本文化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影响到近代和现代。
明治维新以后,为实现富国强兵和推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服务,“和魂洋才”成为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所谓“和魂洋才”,简言之就是东洋精神(道德),西洋技术(艺术),或者说是日本的民族精神和西洋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其宗旨是在坚持日本固有的传统道德、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近代以来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并为其所用。1890年日本天皇颁布的《教育敕语》重申日本教育目标是培养天皇忠顺的臣民和父辈的孝子,重视富国强兵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强调以患孝、慈悲、忠实、守法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它把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和博爱、遵法等近代资产阶级的道德规范以及军国主义、国家主义伦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和魂洋才”的思想。战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如上所述,更是把西方的民主主义思想与日本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保持了“和魂洋才”这一民族特色。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1983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说得更为明确:“日本要把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的思想和孔子的教导调和起来”。在对待外来民族文化中始终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注意吸收有利于本国的因素来为我所用,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对“和魂”中极端的国家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我们应持分析、批判的态度。
二、特别活动课程中的德育渗透。
日本中小学课程结构是由学科课程、德育课程和特别活动课程三方面所构成。特别活动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其目的、内容的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日本中小学校教育课程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是学校德育课程的深化和补充。
特别活动的目的主要是,①培养丰富的人性,②通过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④培养自主的、实践的态度和热情,⑤发展自我理解和自我实践的能力。特别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活动(如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传统活动(如仪式、文艺节、运动会、远足旅行、参观活动、生产劳动等);班级指导(如生活常识指导、学习指导、升学就业指导等)。特别活动的课时安排一般是,小学1-3年级每周1学时,4-6年级和中学每周均为2-3学时。特别活动中的德育渗透是把德育内容加以具体化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少年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1977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咨询,指出“由于特别活动对儿童、学生的人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所以要更加重视特别活动的充实。”八十年代后,在普遍削减各科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情况下,特别活动课的课时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特别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日本学校德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德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德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个性教育是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战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1985年,日本临教审的咨询报告更是详细论述了个性教育的问题,他们所说的个性,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个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学校、企业、国家以及时代的个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尤其是个性教育中包含有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使它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
为了培养国际社会中可以信赖的日本人,日本文部省从1953年起实施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计划,并且通过修订中小学教学大纲,把高中的“社会”科目重组为“地理、历史”科目和“公民”科目,把其中的世界史由选修改为必修,改善充实小学、初中的外语和有关科目,积极推进中小学的国际理解教育。日本《中(小)学道德学习指导纲要》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如小学要求“尊重并正确地理解外国人,做一个对人类幸福有用的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要求中小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以取得国际信任。
三、现代德育内容的拓展。
四、强调德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文部省规定,中小学校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必须根据德目制订学校的总体计划、学年年度计划和道德课的教学计划。其目的,一是使德育与整个教育目标和学校全部活动联系起来,二是使学校德育重点与学生、学校、地区的情况联系起来,三是使德育课与各科教学和特别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使德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校的总体计划,是按照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根据学校和地区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和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年度教学计划则包括本年度的德育目标和教学方针、各学年学生的道德情况、各学年的重点设想等方面的内容。道德课的教学计划是每个班级根据年度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主题和资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案,一般由班主任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日本强调了中小学抓好德育总体计划和年度教学计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五、重视德育乡土教材的建设。
日本教育界人士认为,对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词句上,必须是具体的、切近于现实生活的,为此,文部省从1984年开始,组织部分地方开展德育乡土教材的实验研究,编辑出版了84-85年度的《道德教育的乡土资料》一书作为教材使用。乡土教材包括的内容有:①在乡土出生、成长的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物传记、轶事等;②对提高本乡土的文化、生活、福利而忘我劳动的先进事迹;③在乡土中流传着的传记和民间故事;④通过描写乡土美好的景物、文化、习惯等,表现对乡土的赞美和热爱。试图通过这些乡土教材促进少年儿童对自己乡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乡土的真挚情感和良好的德性。
德育作为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改革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方面的原因。美国占领军的方针政策的外在压力和国民教育民主化的内在要求是战后初期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原因。之后,随着日本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发展的时期,社会对国民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既是日本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社会基础,也是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社会动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未使社会各方面均衡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极端的个性自由、人际关系的失调等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诸如青少年犯罪、吸毒、性罪错、暴力、辍学等常有发生。为了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物质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泛滥,为了克服教育中的荒废现象,迫使他们把加强道德教育放在突出的地位加以重视,这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教育动因。
没有全体教师和工作人员有组织性的学习,想要显著提高课堂的质量是不可能的。日本的课例研究基本上同时有多个学校参与其中,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或其他相关机构的年度检查。除校长以外,包括课例研究的负责人及课程协调主席都会去收集与整理不同部门的反馈意见来仔细制定计划,并且能灵活自如地操作整个课例研究项目的运作。因此,在学校内建立一个规范的课例研究组织是有必要的。日本课例研究机构组织由促进委员会、教师会议、学科或年级委员会组成。以下是日本课例研究组织的基本情况:
促进委员会主要由课例研究负责人、课程协调主席、科目或年级组负责人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根据校长、副校长和骨干教师的指令或意见来推动研究课的开展,其主要职责:设定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建立相关组织、合理安排外部讲师与协调研究课教师。
教师会议是全体教师和成员都参与的会议,其中学校的发展和学习的目标及策略都通过该会议来作出决定。其职责如下:对促进委员会所提出的建议进行可行性讨论并做出决定、实施研究课,包括预查教案、开展课后研讨会议和其他培训项目、讨论并反思课例研究所获得的成果。
学科委员会或年级委员会主要负责促进各学科或年级的年度课例研究计划的开展与实施、审查学期的研究课、审查委员会的.年度活动,以促进下一学年度研究项目的开展。
3.2 研讨方式程序规范
日本研究课的规模和开展的次数会因学校规模或者研究主题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日本课例研究研讨程序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实施只有本校人员参与的“标准研究课”,一般每年举行3至4次。目的是帮助每个参与者明确研究主题,该过程可能是沿着学年进行,并结合科目/年级委员会的特定主题。其次,进行“专题研究课”,需外部讲师或顾问的参与,如寻求当地政府部门中教育部的监管,一般每年举行2至3次。“专题研究课”通常由有经验的老师组织,且具体根据老师的经验、所教科目或者其他因素来分配各自任务。最后,进行“扩展研究课”,邀请外部讲师参与,此研究课致力于为学校的所有教师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构想,一般每年举行一至两次。“拓展研究课”是一个示范课,其适用于全体学校员工,使他们对于研究课主题的理解达成一致,其内容是鼓励大家提出问题。
3.3 研讨内容规范
在计划阶段采用“课程开发表”来设计教案,使讨论内容规范化。教案设计是教师之间在建立合作关系时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也是指导教师走向专业学习社群的一个过程。通过课程开发表让下一堂研究课的老师能够通过该表格加深对同一研究主题的理解。此表还可作为教师进行研究主题与实践之间的连接,使教师们意识到研究目标与结果之间的差距以及把握研究课中所有的得失。
在检验阶段多采用“概念映射表”来研讨课堂情况。在“概念映射表”中,使用了两个坐标,即代表两种观点的X轴和Y轴,“教师”和“孩子”被安排在X轴的两个象限,“达到了”(优点)和“应改进”(缺点)是在Y轴的两个象限,然后采用即时贴纸来收集信息。在课后会议开始前,研究参与者每人将获得约10个即时贴,根据自己的观察写下相关内容;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将即时粘贴在“概念映射表”上,通过讨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每组在收集和整理信息后,做一个演示文稿与其他小组分享所发现的结果。“概念映射表”不仅提高了研究中参与方对课程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发现一些被隐藏的新问题。
3.4 研讨注重细节和真实情况
日本通常依据“文本”“黑板文档”或“录像”所搜集到的信息进行研讨,文本详细记录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因此通过该文档,与会者可以形象地想象出研究课中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孩子们对课程的具体反应。在评论课例时,黑板文档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在课后利用数码相机将黑板上所写的东西拍下来,彩色印刷图片能够展示出孩子们是如何学习或思考的,而参与者通过这些图片就能对课堂有一个整体概念。具体在使用这些图片时,可以通过姓名标签磁体,就能非常具体地知道每个孩子的想法。录像记录可以让观察者观察到课堂上难以发现的细节,例如,“这孩子平时不听别人的,坚持自己的意见,但这次他听得非常好,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在正在进行的课堂上捕捉到重要且具有意义的相关情景是很困难的,而录像带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课堂中孩子们整个的表现过程。录像是能够捕捉到这些细节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同时可以将在录像中发现的结果反馈给参加研究课的老师和孩子,以促进其将来的学习和成长。
4 启示与思考
4.1 课堂研究应依据课堂中发生的真实情况
课堂研究应当依据课堂中发生的真实情况,应注重采用多种手段收集第一手资料。例如采用录像、文本记录等方式记录孩子们学习的真实过程。通过回放录像来发现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和遇到的问题以及老师应对这些新情况的反应等。并采用专业的表格来记录课堂中的情况,使得即使当时没有参与课堂的教师根据表格也能较为清晰地想象出研究课中所发生的情况以及孩子们对课程的具体反应,从而使得讨论有据可依,达到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4.2 研讨的视角和程序应具有规范性
日本课例研究采用“课程开发表”和“概念映射表”来确定课例研究的主题以及收集课堂信息,使得研讨的视角较为清晰。“标准研究课”“专题研究课”“扩展研究课”有序开展,使得研讨有程序可依。教师们能更清晰地意识到研究主题、研究课的结果之间的差距以及把握研究课中所有的得失。同时采用量化的观察和质性描述的方法,使得日本课例研究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依。
4.3 应有年度计划以保证持续发展
日本非常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了PDCA循环方法,大大提高了课例研究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采用反复研讨的模式,从时间上看,虽似耽误了一些时间,但有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授课而促使授课教师积极进行反思与改进,及促使听课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设计建议。有研究也发现,拥有同伴关系的教师对于自身发展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更为积极,也更易在教学实践中习得新的行为。而且通过几轮授课的比较,也引领了听课教师更好地认识一类课型的教学策略,反思自身不足,从而有益于所有参与教师的共同成长。因此“要完全发挥出课例研究的价值必须进行长期的持之以恒的研究和实践。”[4]我国的课例研修,也应当建立一个长期的规划,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真正让教师成为一个“研究型”教师。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 美术教育 感性教育 创造力 特色
日本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不仅重视数理化这样的知识性教育,同样重视音乐、美术这样的感性教育,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曾经深入日本的中小学课堂实地调查,对日本极具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感受颇多,本文结合笔者在日本的所见所闻,谈谈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
一、综合了诸多外来文化精华的日本美术教育
1.以佛教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深刻地影响了古代日本的美术教育
从公元6世纪中国佛教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开始,日本美术以传播佛教文化为主要内容,这一时期日本的工艺、美术都具有明显的中国佛教艺术的特点。直到9世纪初,日本美术才开始将中国文化“日本化”,在绘画、雕塑、工艺等方面形成日本的风格。14世纪后,我国的禅宗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禅是梵文的音译,意为静虑。禅宗强调通过个人修炼达到开悟、顿悟的理念被日本的武士文化所接纳,也契合了日本人心底追求安宁静谧的需求。禅宗艺术的主体是水墨画。水墨画深沉超脱的东方艺术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哲学关系,深受日本人喜爱。
日本创造性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审美理念和造型艺术,以师傅亲授、临摹、摹仿为主要手段的中国传统的作坊式、世袭式、师承式的美术教育方式也在日本得以传承,并慢慢演变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家元”式教育制度,在明治维新之前,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还是“茶道”、“花道”、“书道”、仪礼的传承都采用家元制度。
2.西方美术教育思想对日本的影响
19世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系统化的西方学校美术教育。日本的美术教育开始了广泛而持久的改革。有过激烈的争论,也出现过极端现象。比如:明治初年实用主义的“全面西化”,以及之后的盲目的国粹保存论;大正年间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山本鼎领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推崇个性和创造性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由教育思想,但在实践中片面强调个性,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得到美术教育家岸田刘生等以古典美术论为依据的修正,在肯定自由画的同时,加入了传统日本画的鉴赏和临摹,弥补了山本鼎忽视传统文化的不足[1]。
经过历代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日本的美术教育思想,通过吸收、消化、改造、升华外来文化,在实践、选择、改革中与时俱进,形成了既具有现代理念,又保留日本传统、日本特色的美术教育。中日两国同属东方大国,日本美术教育史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美术教育改革具有实际意义。
二、日本当代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特色
作为日本中小学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美术学科与其他如语言、数学等学科具有完全同等的地位,美术教育的内容、方式都围绕着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而设定,以培育具有丰富人性与社会性,能生存于国际社会的人才为目标。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品质,激发想象力、创造力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之中。
1.日本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美术教师除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资格之外,仍必须不断更新知识,学校有具体的校内校外进修制度,日本还有关于终身学习的法律。教师必须爱孩子、有耐心,小学教师还需要经过必要的心理测试[2]。日本学者认为,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办法教的,美术教学不存在任何概念化、形式化的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审美格调与个性的体现,应根据学生的理解、兴趣和技能水平,找到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题材,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程中,并且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比教会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
2.尊重个性和自由的美术教育
日本小学设有图画工作课,中学设有美术课,内容涵盖造型游戏、绘画、立体造型活动、工艺美术、手工制作、鉴赏等方面。日本的中小学都有专用美术教室,不仅配备有美术课所需的普通材料物品,还有木工工具、泥瓦工具等劳动工具,便于学生发挥创意。具体教学中,美术教师和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正确理解日本文部省学习指导纲要的前提下,教学的内容、场所和具体形式都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比如鉴赏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理解水平,可以选择学生自己的作品、同学的作品,也可以选择生活用品、大自然、建筑、园林,当然也可以选择名家名作。
日本的学校都实行小班教学,每个班的学生不超过30人,有一名主讲教师和至少一名助教同时上课。这样的教学模式便于教师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与每一个孩子都有较多的接触,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挖掘学生的潜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恰当的帮助,鼓励学生坚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上美术课时,对于如何画或如何制做,用什么样的材料和工具,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以及需要达到的目的,老师都没有具体的要求,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用眼睛观察、用手触摸、用心灵感受,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在尝试、体验、实践中思考,最后摸索出表现的方法和技巧,画自己想画的画,制作想做的东西,从中体会发现和创造的喜悦。
笔者观摩了福山市银河小学《画影子》的课。老师把学生们带出教室,孩子们可以随意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描绘。有的学生选择树下的光斑,有的选择操场足球网的影子,有三五成群边讨论边画的,也有独自一人专注在自己作品里的,各不相同。而老师并不对学生作品指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而是在旁边鼓励学生把自己想到的都画下来。学生作品完成后,由学生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七嘴八舌异常热闹。最后老师的总结,只有鼓励没有批评,对有奇怪想法的学生还大加赞赏。
让学生自由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逐渐学会用适当的造型形式表达自我的感受,培养对美术的持久兴趣,促进健康心灵的形成,这是日本美术教育所追求的。这种西方自由创作的教育理念与东方禅宗通过自我修行达到开悟的思想有着某种相似、相近或相同的意味,东西方教育思想在这里达到了融合。
3.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
日本人对大和文化有着充分的自豪感。不仅日本画、日本版画、传统制作的学习占有重要位置,而且日本独特的“艺道”,比如“花道”、“茶道”、“书道”、“剑道”等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笔者观摩了银河中学的茶道课和银河小学的花道课。
在银河中学“茶道”课上,中学生采用传统跪式坐姿席地而坐,屏气凝神、神情专注,十分投入,仪态端庄、衣着整洁,沏茶、敬茶的动作优美沉稳。老师身着雅致的和服,悉心指导,虽已白发苍苍,神态动作却极为和谐。整个课堂气氛严肃认真、肃穆优雅。在银河小学“花道”课上,小学生们充满好奇和新鲜感,尝试着使用剪刀等工具,很活跃。讲解老师将学生手中的花比作青山、流水等自然景物,教孩子将花枝剪到适当的长度、插在恰当的位置,几名助教老师在学生旁边轮流指导,气氛热烈有趣。
通过传统美术的学习和“艺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传统礼节与伦理道德,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情操,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东方艺术的精神追求,是日本培养爱国思想的有效途径。
4.综合性的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潜在范围非常广泛,日本的美术教育善于融合其他领域的知识,提倡综合化的大美术教育。比如:造型游戏中综合劳动、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制作课综合生活科学,制作既有创意又具有使用性的生活用具,让学生造型的同时,学习生活技能,感受制作的意义;对于名作的鉴赏,综合有关的历史人文知识,等等。2002年以后,日本的中小学课程增加了“综合学习时间”课,这一课程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积极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3],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扩展。
日本中小学的节日制作和绘画活动最能体现美术课的综合教育意义,学生们以纪念节日为主题,绘画、制作雕塑、工艺、手工作品、影像作品等装饰教室和校园,综合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入日本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学生在掌握造型技巧的同时,理解节日的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5.注重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日本教育界认为,21世纪的教育必须注意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在美术教育中提倡合作,即使绘画这样容易由个人完成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合作,教师对作品的评价从不突出个人。日本的中小学,从不搞任何形式的评先进或等级,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最能体现合作精神的教育方式是“造型游戏”。用游戏的方式进行美术教育,最能引发学生兴趣。老师把学生们按照兴趣分为若干小组,由小组成员自己决定想要表现的东西和表现方式。广岛立龟山南小学的2年级学生自发种水稻,从种到收历时数月,学生们用画笔、照相机和文字记录游戏的全过程。还利用废旧材料做了14件极有创意的雕塑作品,用于赶走偷吃的鸟类。最后将学生们的绘画和文字记录进行编辑整理,完成了一幅长卷画。孩子们体会了劳动的辛苦、收获的喜悦,不仅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6.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
日本教育的整体特点是非常务实,日本美术教育家宫胁理博士提出:“要在现代美术教育中,加强动手表现及接触各种材料的工艺美术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方能从根本上支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的倡导得到日本议会、工会、企业和教育界人士的广泛支持[4]。日本的美术课程设置中,制作、设计、雕塑等占有较大比重。制作选题大多与社会生活相接近,比如制作生活用品、玩具、面具、学习用具等等。日本人认为手工制作要接触各种材料,使用各种工具,能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克服学校教育远离社会现实、远离社会实践的倾向。
7.日本美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外围环境
日本是一个很讲究形式美的国度,这一特点表现在日本国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发现身边的美术,得到艺术的熏陶。参观美术馆购买艺术品的,不仅有从事美术工作的人,也有普通百姓。日本的校园内到处都有学生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营造了自由表现的良好氛围,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另外,日本的“美术馆教育”也很有特色,美术馆、博物馆以及艺术家工作室都兼有与学校合作教育的职责。学校和文化机构还经常请艺术家为学生讲课,让学生和最前卫的艺术近距离接触。
三、日本中小学美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普及化、系统化,至今也才30余年,各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虽然我国的美术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是基于素质教育的,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具体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重知识与技法,轻想象力与创造性;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方法与方式缺乏创意;等等。
我国美术基础教育研究和教学要善于学习吸收外国美术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并根据我国需求进行改造,使其为我所用;美术教师要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综合素质,通过美术教育培育学生的美好情感和创造力,以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作为终极目标;要重视美术教育的综合性作用,加强美术与其他课程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与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合作精神与动手能力;美术教育要在传承中华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增加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有所作为,学校美术教育课题也应该有纪念我们中华民族节日的活动;要创造美术教学的良好条件,争取学校、社会全方位的支持和配合,创办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要顺应学生的要求,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有自由意识的人,而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意义,享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张小鹭.日本美术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 王辉宇.日本美术教育见闻[J].文艺争鸣,2008(12).
[3] 田慧生,[日]田中耕治主编.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刘程茵(1989-),女,山西临汾人,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
【日本的小学作文】推荐阅读:
小学生日本旅游心得感悟10-06
眼中的日本人作文10-09
日本大地震感想作文11-30
从细节看日本优秀作文点评11-03
日本人的新年07-26
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09-12
日本申请留学贷款的条件11-03
日本音乐的发展论文12-01
日本留学签证办理的条件06-10
日本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