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2025-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精选8篇)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篇1

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路线,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2、威尔逊(E.B.Wilson,1856~193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05年他和斯特蒂文特确定了染色体同性别的关系,并提出XX为雌性,XY为雄性。

3、施莱登(M.J.Schleilden,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施旺(T.Schwann,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维萨里(A.Vesalius,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6、比夏(M.F.X.Bichat):法国人,解剖学家。他指出器官由低一层次的结构——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虎克(R.Hooke,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8、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马尔比基(M.Malpighi,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耐格里(K.Nabeli):德国人,植物学家。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11、维尔肖(R.L.C.Virchow):德国人,细胞病理学家。1858年,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文特尔(C.Venter,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此后,他领导的塞莱拉公司成功进行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定,并正在进行“组装细胞”的实验研究。

13、桑格(F.Sanger):英国人,生物化学家。1953年,测定了牛胰岛素的全部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4、翟中和(1930~):江苏溧阳人,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国际上首次证实原始真核细胞存在染色体骨架与核骨架,在植物细胞与原始真核细胞中存在角蛋白中间纤维。

15、克劳德(A.Claude,1899~1983):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他首创分级离心法分离细胞组分,为从亚细胞层次研究生理学奠定了基础。与德迪夫、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6、德迪夫(R.de.Duve,1917~):比利时人,细胞生物学家。1949年,他发现了溶酶体。与克劳德、帕拉德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7、帕拉德(G.E.Palade,1912~):罗马尼亚人,细胞生物学家。他改进了电子显微镜样品固定技术,并应用于动物细胞超微结构的研究,发现了核糖体和线粒体的结构。他还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形象地揭示出分泌蛋白合成到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与克劳德、德迪夫一起荣获197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汪堃仁(1912~1993):安徽休宁人,生理学家、组织化学家和细胞生物学家。他对垂体后叶反射、胃泌酸机制、肝、胰病变机理的研究取得许多突出成就,对环核苷酸代谢及细胞骨架等方面都有开创性研究。

19、欧文顿(E.Overton):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0、罗伯特森(J.D.Robertson):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21、桑格(S.J.Singer):1972年他与尼尔森根据免疫荧光技术、冰冻蚀刻技术的研究结果,在“单位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23、阿格雷(P.Agre,1949~):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88年,他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证实了细胞膜中存在特殊的输送水分子的通道的推测。与麦金农一起荣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24、麦金农(R.Mackinon,1956~):美国人,细胞生物学家。1998年,他测出了钾离子通道的立体结构。与阿格雷一起荣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

25、斯帕兰札尼(L.Spallanzani,1729~1799):意大利人,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6、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857年,他研究发酵及酒类变质问题,证实了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提出加热灭菌的防腐方法~~巴氏消毒法。用实验否定了微生物的“自然发生说”,并注意到微生物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在他的启发下,外科医生发明外科消毒法。1881年研制成功炭疽菌苗,1885年制成狂犬病疫苗。减毒疫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奠定了基础。

27、李比希(J.V.Liebig,1803~1873):德国人,化学家。他用实验方法证明:植物生长需要碳酸、氨、氧化镁、磷、硝酸以及钾、钠和铁的化合物等无机物;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只有转变为碳酸、氨和硝酸等才能被植物吸收。这些观点是近代农业化学的基础。

28、毕希纳(E.Buchner,1860~1917):德国人,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29、萨姆纳(J.B.Sumner,1887~1955):美国人,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30、切赫(T.R.Cech,1947~):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82年,他最先证明RNA分子能催化化学反应。因发现RNA生物催化作用而与奥特曼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31、奥特曼(S.Altman,1939~):美国人,生物化学家。他发现了原生动物Tetrahymena的tRNA的成熟是自我催化,从而首次提出了RNA可独立具有催化性的论断。因为这一发现他和切赫共同获得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32、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法国人,化学家,近代化学之父。他根据化学实验的经验,用清晰的语言阐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在化学中的运用。他发现物质燃烧需要氧气,否定了“燃素说”,并且把呼吸作用比作碳和氢的“缓慢燃烧过程”。

33、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德国人,植物学家,现代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他证明叶绿素仅存在于叶绿体中,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并形成淀粉;发现植物的生长主要是由于细胞的增大而不是由于细胞分裂等;提出环境对各种植物的生理活动均显示有最低、最适和最高三个基点。

34、恩格尔曼(G.Engelmann,1809~1884):美国人,植物学家。188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放氧部位是叶绿体,并发现光合作用主要是利用红光和蓝紫光。

35、普利斯特利(J.Priestley,1733~1804):英国人,化学家。1771年,他通过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但是他没有发现光在植物更新空气中的作用。

36、英格豪斯(J.Ingenhousz):荷兰人,宫廷医生。1779年,他做了500多次植物更新空气的实验,结果发现: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37、梅耶(R.Mayer):德国人,植物学家。1845年,他根据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明确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38、鲁宾(S.Ruben):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39年,他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1940年,他和卡门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39、卡门(M.Kamen):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39年,他与鲁宾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1940年,他和鲁宾发现了碳的长寿命同位素14C。

40、卡尔文(M.Calvin,1911~):美国人,生物化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及其合作者开始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经9年左右的研究,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为此,他荣获1961年诺贝尔化学奖。

41、斯图尔德(F.C.Steward):美国人,植物生理学家。1958年,他用胡萝卜根体细胞培养再生植株成功,为组织培养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42、居里夫人(M.Curie,1867~1934):法国籍波兰人,化学家,物理学家。她和丈夫皮埃尔共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钋(Po)和镭(Ra)。为此,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她又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

43、杨焕明(1952~):江苏人,分子生物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所长,“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协调人。他和同事们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使我国成为这一划时代科学创举中惟一的发展中国家。之后,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又对水稻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于2002年4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因此他被《科学美国人》杂志评为2002科研领头人。

44、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奥地利人,遗传学的奠基人。他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1866年他发表论文《植物杂交试验》,提出了遗传学的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遗传因子学说。

45、约翰逊(W.L.Jonhannsen,1857~1927):丹麦人,植物学家。1909年,他给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46、魏斯曼(A.Weismann,1834~1914):德国人,动物学家。他预言在精子和卵细胞成熟的过程中存在减数分裂过程,后来被其他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1892年他提出种质学说,这一学说对以后的染色体遗传理论的建立以及基因学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47、萨顿(W.Sutton,1877~1916):美国人,;细胞学家。1903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的分离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并由此提出了遗传因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

48、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美国人,遗传学家,胚胎学家。他用果蝇做了大量实验,发现了基因的连锁互换定律,人们称之为遗传学的第三定律。他还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细胞学基础。由于在染色体遗传遗传理论上的杰出贡献,他荣获193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9、道尔顿(J.Dalton,1766~1844):英国人,物理学家,化学家。他于1801年发现气体分压定律,1803年提出化合物组成的倍比定律,制订出最初的原子量表。1808年出版了《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系统阐述了原子论学说。他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色盲的人。

50、布里吉斯(C.B.Bridges):美国人,遗传学家。摩尔根的学生和合作者,他发现果蝇的性别取决于X染色体和常染色体组的比例。

51、格里菲思(F.Griffith,1877~1941):英国人,细菌学家。1928年,他以小鼠为实验材料,完成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提出了“转化因子”的假说。

52、艾弗里(O.Avery,1877~1955):美国人,细菌学家。1944年他和同事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格里菲思所说的“转化因子”就是DNA。这项实验第一次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53、赫尔希(A.Hershey,1908~):美国人,噬菌体学家。1952年,他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54、蔡斯(M.Chase,1927~):美国人,噬菌体学家。1952年,他和赫尔希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新技术,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再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55、沃森(J.D.Watson,1928~):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1951年开始,他与克里克合作研究DNA的分子结构。1953年,他们发表了以《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为题的著名论文,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为此,他与克里克、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6、克里克(F.Crick,1916~):英国人,生物物理学家。1951年开始,他与沃森合作研究DNA的分子结构。1953年,他们发表了以《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模型》为题的著名论文,首先建立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提出了DNA的复制机制。为此,他与克里克、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57年,他首先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命名为“中心法则”。1961年,他用实验证明了遗传密码中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并阐明了遗传密码的总体特征。

57、威尔金斯(M.Willkins,1916~):英国人,生物物理学家。他和富兰克林通过X射线衍射法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并为沃森和克里克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为此他与沃森、克里克共同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58、富兰克林(R.E.Franklin,1920-1958):英国人,生物物理学家。她从事DNA结构的研究,最早获得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并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59、查哥夫(E.Chargaff,1905~):美籍奥地利人,生物化学家。1950年,他发现DNA分子中嘌呤和嘧啶的当量关系,即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为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60、薛定谔(E.Schrodinger,1887~1961):奥地利人,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的奠基人。1926年,他提出用波动方程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理论,后称薛定谔方程,奠定了波动力学的基础,因而他与狄拉克共同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一个把遗传物质设定为一种信息分子,提出遗传是遗传信息的复制、传递与表达的科学家。

61、吉尔伯特(W.Gilbert,1932~):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75年,他发明了对大片段DNA进行快速序列分析的方法,为此他与桑格、伯格共同获得了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62、伽莫夫(G.Gamov,1904~1968):美籍俄国人,宇宙物理学家。1955年他提出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设想。

63、尼伦伯格(M.W.Nirenberg,1927~):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61~1962年,他和马太合作,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他因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而与R.W.霍利、H.G.霍拉纳共同获得了196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4、马太(H.Matthaei):德国人,生物化学家。他和尼伦伯格合作,成功破译了第一个遗传密码。

65、缪勒(H.J.Muller,1890~1967):美国人,遗传学家。基因理论、经典遗传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辐射遗传学的创建者。他首先发现X射线可以引起生物体内的基因突变,并奠基性地指出了遗传物质的两个特性:自我复制和将偶发突变遗传给后代。为此荣获194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66、袁隆平(1930~):江西德安人,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他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他是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创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由于在杂交水稻研究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荣获1981国家特等发明奖、200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及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等多项国际大奖。

67、拉马克(J.B.Lamark,1744~1829):法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先驱。1809年他出版了《动物学的哲学》,最先提出了生物进化的学说,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68、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英国人,博物学家,生物进化论的主要奠基人。1859年,他出版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书中详细介绍了他20年来收集到的丰富证据,充分论证了生物的进化,并明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来说明进化机理。他创立的进化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生物学的范围,它给予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以致命的打击,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69、斯坦利(S.M.Stanley,1809~1882):美国人,生态学家。他提出了“收割理论”来说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

70、孙儒泳(1927~):浙江宁波人,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从事生态学教学和科研50多年,在鼠类和鱼类生理生态、鼠类冷适应研究上有重要成就,对我国高校动物生态学教学作出了重大而较全面的贡献。

71、贝尔纳(C.Bernard,1813~1878):法国人,生理学家,实验医学奠基人之一。1857年,他提出“内环境”的概念,并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72、坎农(W.B.Cannon,1871~1945):美国人,生理学家。1926年,他提出了“稳态”的的概念,并提出了稳态维持机制的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73、沃泰默(Wertherimer):法国人,生理学家。他通过实验发现,把通向狗的上段小肠的神经切除,只留下血管,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时,仍能促进胰液分泌。但是他却囿于定论,认为这是由于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去干净的缘故。

74、斯他林(E.H.Starling,1866~1927):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贝利斯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75、贝利斯(W.M.Bayliss,1860~1924):英国人,生理学家。1902年,他和斯他林从小肠黏膜提出液中发现了促使胰液分泌的物质——促胰液素。1905年,他们提出了“激素”这一名称,并提出激素在血液中起化学信使作用的概念。

76、巴甫洛夫(I.P.Pavlov,1849~1936):俄国人,生理学家,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奠基人。1891年开始研究消化生理,在“海登海因小胃”基础上,他制成了保留神经支配的“巴甫洛夫小胃”,并创造了一系列研究消化生理的慢性实验方法,揭示了消化系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为此,他荣获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世纪初,他的研究重点转到高级神经活动方面,建立了条件反射学说。

77、肯德尔(E.C.Kendall,1886~1972):美国人,生物化学家。1915年,他提取出具有活性的甲状腺提取物。1930~1940年间,E.C.肯德尔等提取并分离出多种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析出其化学结构,并发现其具有对体内新陈代谢调节的重要功能。为此他与亨奇、莱希斯坦共同获得195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8、平卡斯(G.G.Pincus,):美国人,生理学家。他和张明觉研究生殖激素的抗排卵作用,导致口服避孕药的研制和广泛应用。

79、张明觉(1908~1991):美籍华人,生于山西岚县,生理学家。他一生倾心于生殖生理学科研究,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试管婴儿和避孕药品研究的科学家之一,被科学界誉为“试管婴儿之父”和“避孕药之父”。

80、卡雷尔(A.Carrel,1873~1944)法国人,医生,实验生物学家。他因发现一种缝合血管的方法和在组织培养上的杰出贡献而获得19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81、詹森(B.Jensen):丹麦人,植物生理学家。1910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顶尖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82、拜尔(Paal):匈牙利人,植物生理学家。1914年,他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83、温特(F.W.Went,1903~):美籍荷兰人,植物生理学家。1928年,他用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一种化学物质,他认为这可能是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后来,他和其他科学家对植物激素作了大量的研究。

84、马世骏(1915~1991):山东兖州人,生态学家,我国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研究东亚飞蝗生理生态学、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害虫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理论,提出“改治结合、根除蝗害”、“种群变境成长”以及系统防治等新观点,制定了预测方法,丰富了昆虫种群生态学、生态地理学及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并在植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设想、“经济生态学”原则等一系列新观点,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篇2

鲁迅的《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著名短篇白话小说之一。其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我们对其中的次要人物如鲁四老爷, 柳妈等人是否熟悉呢?他们对祥林嫂的处境和命运发展, 性格变化起到什么作用呢?教师和同学又该怎样正确看待他们的地位和作用呢?我在此, 就以《祝福》的次要人物鲁四老爷为例, 作简要的分析, 以供各位同仁的参考, 找到一条语文学科教与学相结合的康庄大道。

一、次要人物的概念及鲁四老爷的形象分析

次要人物就是烘托主要人物, 作衬托 (正衬或反衬) , 是文章情节更曲折, 更耐人寻味。他们与主要人物相比, 显然处于次要地位, 但作家早塑造时, 并没有将其单一化、片面化, 而是让其在简练的话语和传神的行为描写当中, 成为一个独立的、必要的、活生生的艺术生命形象。正如杜一白所言, “次要人物尽管只是在作品中期穿针引线的作用, 或完成某些临时性的任务, 但它决不能只是一个傀儡, 一个影子;相反, 既然是作为一个‘人’而出现, 他就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言语和动作, 使读者感到他也是活生生的‘这一个’”[2]。那么, 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对鲁四老爷的形象分析中, 看他的“这一个”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他的言行又是如何对祥林嫂产生影响的。

1、守旧派的“老监生”

小说一开始就交代了他的身份——是“一个讲学理的老监生”, 这说明他接受了系统的传统的封建思想教育, 头脑中很熟悉那套完整的封建礼教体制;并且还“大骂其新党”, 进一步说明他的保守性;从他书房里放的读物也能感受到他无处不在的传统思想:《康熙字典》、《近思录集》、和一部《四书衬》。这样一个守旧的老监生在祥林嫂的命运遭际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2、建纲常的拥护者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他家时, 文中这样写道, “四叔皱了皱眉, 四婶知道他的意思, 是在讨厌她是个寡妇。”可见无论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本没有影响他, 新思想的风一点也未吹到鲁镇里来, 丝毫改变不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对寡妇的定位:不祥。有了这样的首印象, 他在以后的情节发展中会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祥林嫂呢?

3、封建等级制度的奉行者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来时, 他讨厌她是个寡妇, 但四婶在试工期内表现得很出色, 抵得过一个男子, 就把她留下了。作为一家之主的他没有发表意见, 其实是给了四婶做女主人权利:有权决定佣人的去留。他的主人心理还表现在:当祥林嫂的婆婆登门来寻祥林嫂回去时, 他的言语行为上。他说, “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 那有什么好说的呢。”并且还把祥林嫂全存在主人家的钱全给了她婆婆。他完全是以主人身份这样说和这样做的。根本没有想过要征询祥林嫂的意见——可不可以把钱给她婆婆, 没有问过她是不是要回去, 没有想过她回去后会过什么样的日子。他没有把祥林嫂放在和他同样的平等地位, 自然而然地抹去了她做人的基本权利:独立自主。同时也把人与人交往之间的基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全抛弃了。他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和一个佣人平等。

4、封建礼教的帮凶

在祥林嫂被她婆婆派人抢走时, 他听到后只讲了这样一句话:“可恶!然而……”这四个字一下揭开了鲁四心灵的盖子。他是鲁镇上的一个阔人, 别人竟敢不通报一声就抢走了他家的佣人, 他感到这实在是丢了面子, 有伤尊严, 而且闹得天翻地覆, 成何体统, 心里自然十分恼火, 于是骂之曰:“可恶!”不过他转而而又想, 先后林嫂背着婆婆逃出来做工, 的确违背了家法, 冒犯了夫权, 而今婆家将她抢回去, 也委实情有可原, 无可非议, 所以又说:“然而……”[3]他的内心活动在瞬间完成, 可是这对被抢回家的祥林嫂而言是关乎命运的大事, 在他却是转念之间, 可见, 祥林嫂的生死存留都不如他的面子重要, 而面子又不如封建礼教重要, 一个佣人, 一个寡妇佣人的生命对他没有意义。

他的帮凶形象在祥林嫂第二次成了寡妇, 第二次来到他家时, 进一步表现出来。看这段文字“四叔照例是皱过眉头, 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 也就并不大反对, 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 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 但是败坏风俗的, 用他帮忙还可以, 祭祀时可用不着她沾手, 一切饭菜, 只好自己做, 否则, 不干不净, 祖宗是不吃的。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 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 这回她却清闲了。”死了两回丈夫, 就成了败坏风俗?做的饭菜, 就不干不净了?显然, 是这样的, 不然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 现在却清闲了。祭祀是封建家族中最看重的祭祖活动。像祥林嫂这样克夫克子, 寡妇再嫁, 败坏风俗, 不干不净的人, 怎么能参与祭祀的活动呢?她是不可能被允许的。

5、保守、冷漠的看客

从头至尾, 鲁四老爷都在用冷眼旁观的态度对待祥林嫂。反复出现的几次皱眉, 都怀着不满--对祥林嫂的寡妇身份, 对她的寡妇再嫁, 对她的克夫克子, 都不满, 因为这都违背了他接受的封建传统思想教育和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洗礼。因此, 当祥林嫂被她婆婆派人抢回去时, 他认为是理所应当的, 没有想过她回去要面对怎样的生活。就算是作为他家的佣人, 一旦其行为与传统礼教发生冲突时, 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站在礼教的一边, 而不去管下人的生死, 尤其还是个寡妇。在听到祥林嫂死了的消息时, 仍说出了这样的话, “不早不迟, 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这个不幸的女人, 在他眼中是不祥的, 是死有余辜的。并且连死都没有选个合适的时候, 死在新旧交替时, 死在大家新年祈福时, 没有人会因为她的死而有丝毫的变化的, 只不过在人们的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少了谈资罢了。新年是照例要过的, 祝例要送的, 但这一切都不包括祥林嫂在内, 因为她已经死了。

二、如何从整体上看待鲁四老爷这个次要人物

黑格尔说, 人物性格“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 而在这种具有定性的状况里必须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示的力量和坚定性, 如果一个人不是这样本身整一的, 他的复杂性格的种种不同的方面就会是一盘散沙, 毫无意义。”[4]

鲁四老爷的保守、冷漠, 就是他性格的主导方面, 描写他的性格的复杂性, 是为了反应当时所处的环境的复杂性, 因为典型性格的塑造离不开典型环境。“描写鲁四老爷的复杂性也是为了说明封建势力的罪恶不在于个别人, 主要在于残酷的思想体系。这样就从两个侧面揭露和控诉了封建思想体系的罪恶, 从而强调进行反封建的思想革命的重要性与迫切性。”[5]以上, 我们以鲁四老爷为例分析了次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对主要人物命运发展的影响。

三、如何正确把握次要人物

1、正确分析次要人物的身份、地位、阶级属性

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 离不开周围的环境, 和他所属的阶级, 我们现在不讲阶级, 那就联系他所属的阶层, 他受到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周围的集体又是什么样的, 那么在他的言行中都会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的。因为他会不由自主的代表他的那个阶层说话, 并且会按照本阶层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人行为的是非对错的。

2、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相结合

分析主要人物时穿插次要人物的分析。使得次要人物也活跃起来, 在主要人物的活动轨迹, 命运变迁中发挥他应有的作用。无论是陪衬主要人物, 还是推动情节发展, 都离不开次要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 都很重要, 都是我们要分析到的。一句话, 就是完整把握次要人物的独特的“这一个”。

3、设置悬念

悬念的设置, 包括教师课前准备的相关问题和学生预习时想到的问题。在正式讲课前, 列出这些问题, 请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思考。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有句话说, 不会提问学生的不是好学生。那么, 不会设问的老师也就不是好老师了。我们要把握学生的心理, 使得我们教授的内容, 迎合他们的期待视野。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渴求, 帮助他们实现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 与作者对话, 心理得到满足, 感情上才会更进一层, 收获也会更多一些。

四、小结

次要人物的地位以及他们和主要人物的关系, 和文章主题, 以及思想内容的关系都非常的紧密, 我们在教学中理应从整体上把握, 不能忽视了对他们的分析。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 也不要把它上成历史课。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握好“度”的问题, 使语文学科既体现综合性又有它本身的学科特色。

教学相长, 语文学科的发展有待各位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仁的不懈努力, 我在此仅以次要人物为例, 谈一下我个人的浅薄看法, 希望我们大家再接再厉, 使语文课焕发出无穷魅力, 更加吸引学生参与到语文教学中, 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使学生爱上语文课, 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摘要:一篇小说的成功之处, 既离不开一、二个主要人物的成功塑造, 也同样离不开次要人物在烘托主要人物的塑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次要人物虽然处于从属地位, 但也有共同的要求:即独立的, 完整的, 有生命的艺术形象。因而, 我们在教与学的实践当中, 对于次要人物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尽可能做到全面分析, 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使教与学更好的结合起来。

关键词:次要人物,重要作用,全面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4页[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杜一白, 《鲁迅的写作艺术》第78页[M], 辽宁,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5。

[3]史志谨, 《鲁迅小说解读》第379页[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4]黑格尔, 《美学》第1卷第298页[M], 转引自范伯群, 曾华鹏合著《鲁迅小说新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问题探讨”;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117-01

新课改后精心编排的人教版新教材中每一节的开篇都是“问题探讨”环节,既贴近生活又往往形式多样,可以说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做为一节课的开端,教师处理好“问题探讨”,充分发挥“问题探讨”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形式和内容上:

从教材内容看多以生物学事实和现象出现,如非典型性肺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些是以一部电影、故事,或者学生的某项活动开始,大部分附有图片资料,形式灵活多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探讨。有些内容是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要求学生总结和体会。

二、特点和作用方面:

“问题探讨”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目的和要求,符合科学认识的过程和思路,而旧教材中开篇多以问题直接入题,没有问题的来源和原因,或者没有提出问题就开始阐述内容,给学生的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学生缺乏学习的动机和愿望,教师和学生没有思维的共鸣,教学过程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往往我行我素,教与学目标缺乏统一性,相比之下新教材采取“问题探讨”的这种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使教学活动一开始就能达到引人入胜,凝聚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之中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目的,也使学生能够从具体的生物学现象或生活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更好的构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愿望,也大大方便了教师对学生新课的组织和引入。

三、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用好这一部分教材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其作用呢?我觉得教师首先要遵循“问题探讨”的资源特点,要组织、安排和引导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去研究“问题探讨”,如教材中的图片、表解和文字,要使学生学会看图,使学生善于从一个现象或生活事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要让学生首先理解教材给于的材料,让学生知道这是什么,再分析为什么。教师不能直接给学生解答“问题探讨”中的问题,更不能解答得完美无缺,要做到这个问题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很需要渴求得以解决的程度,那么教师给学生就要留下适当的问题余地,否则学生也就损失了学习的动机和愿望,失去了“问题探讨”在教材中的作用和意图。教师应科学的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培养学生会从生物学事实和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中进一步提出问题,引发疑问,给下一步的教学留下“悬念或伏笔”,教师可以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适当总结,明确要学习的目标和任务,把问题的解决要继希望于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中。如果这一节课已经结束,那么教师可以进一步反回来让学生再解答留下来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也巩固了知识。

四、“问题探讨”是新教材教学的必须环节:

我们知道凡是一节课都要有一个新课导入的环节,那么现行新教材怎样导入呢?我觉得“问题探讨”就是最好的材料,有其现实性、直观性、趣味性,一般来说一节课可以用5分中左右的时间进行“问题探讨”,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要迅速导入新课。“问题探讨”的时间安排要适当,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教材资源,充分质疑,也就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不能过于拉长探讨的时间,否则就会影响下一步的教学。只要通过“问题探讨”明确学习目标,构建了学习动机,激发了学习兴趣就达到了它的作用。教师不能和学生究缠在其中而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或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从人教板的“问题探讨”来看有些是很深、很现代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导”引发有用的问题及重点问题进行思考,要从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上考虑,不能偏离教学的主题。“问题探讨”导入的不仅是新的研究课题,有些是研究方法,思维方法的导入,例如必修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遗传密码的破译〉〉,教师可以用一段英文短句的处理与分析来类比推理基因突变和遗传密码的总体特征。所以教师应当细心的体会“问题探讨”与本节教材的相关性,适当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五、“问题探讨”的组织实施:

高中生物新教材培训总结 篇4

楚雄市龙江中学黑丽琼

在这几天的的远程培训过程中,通过观看视屏和资料,我觉得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观念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转变。

一、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已不是教学的主体,而是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教书匠,每个老师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各科教师是直接参与教改的主力军,他们的战斗能力与战斗热情直接关系到教改的成败,所以,提高教师的能力与热情应该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二、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添鸭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去探究,思考。

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三、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发现者。

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

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目的转变,由“双基教学”转变为“三维”目标的教学。我充分体会到在新课改中首先转变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反复掂量估计,围绕它来展开自己的教学过程,往往会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更重要的使学生掌握学会学习的能力,并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心得和反思 篇5

作者:荣成市第„ 教育教学研究来源:孙巧玲推荐 点击数:596 更新时间:2005-8-17

引言:

从2004年9月新学期开始,随着我省作为实验区开始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我们学校也对高一学生开设生物课程,并且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以下简称《新教材》)。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高中生物的四项课程理念——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了,另外《新教材》知识面较宽,给老师和学生留的空间较大,教材不仅是注重知识的呈现,更加注重科学方法和情感目标的达成。在2004-2005这一学年中,我们始终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任务,坚持把学生知识建构、能力达成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坚持以《新教材》中丰富具体的教学资源为战略平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新教材》坚持不懈地钻研,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和创新,并定期地进行评价和反思,我们逐渐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学生一起付出了艰辛的汗水,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很高兴的看到我们正在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一、课程进度安排及实施效果

(1)2004年8月到2005年1月的第一学期,我们一共20个学周。平均每两个周有7节生物课,5节自习。除去三次月考及期中考试,满学期共计62课时,外加42课时的自习。教学内容安排是必修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辅导用书有山东教研室编《生物基础训练》和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教与学整体设计》。整体的看,这学期课时安排的比较充裕,期末统考能把整册书复习一遍,并做了三套综合模拟题。

(2)2005年2月到7月第二学期,我们一共19学周。学期开始高一分文理班,理班平均每两个周有8节正课,7节自习;文班平均每两个周有5节正课,2节自习。满学期理班共计68课时,自习60课时;文班共计40课时,自习18课时。教学内容安排要求理科班完成第二个模块《遗传与变异》并且复习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文科班只要求完成第二个模块《遗传与变异》的教学。期末统考范围理科班为一、二两个模块;文科班只考第二个模块。辅导用书主要是山东教研室编《生物基础训练》。这学期的课时安排文、理不同,由于《遗传与变异》中前几章遗传定律以及基因和染色体部分知识点非常抽象,教学难度较大,课程推进速度慢,所以用课时多一些。理科班除正课外自习比较多,统考前复习时间充足,把两个模块复习完之后,又做了5套模拟题。文科班课时紧张,复习时间不足,没有足够的时间做练习题。

二、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及案例

《新教材》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时代性、基础性非常强。教材中大量的探究性活动是强化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课程资源。通过实验和技能训练培养观察、操作技能和过程技能;通过资料调查、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模型建构让学生领悟和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要切实完成课程目标,一定要充分地开发利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

(1)深化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对我们高中教学来说,时间是非常紧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通常是各个学校及老师工作的核心任务。所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实验、探究、模型构建等活动,很多老师过多倚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过程、方法、能力、情感目标的培养。通常情况下只是把实验过程表述一遍,再把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强调一下。而相同的一节课,如果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或者对问题展开完整的探究,就要花费整整一节课甚至两节课的时间,并且课后还要进行相关总结和评价。既费时费力,又难以短时间内让学生在卷面上凸现成绩。但是生物科学毕竟是一个实验性的科学,《新课标》中提出了“倡导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四项课程理念,并且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课程目标。我们现在用的《新教材》明显加大了实验、探究、技能训练、模型构建等各种活动性课程的分量,为培养学生的基础科学能力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掌握实验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技能和手段,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提高对生物学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实验课,学生能够培养利用实验的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意识和能力。有一个典故叫做点石成金,学生向老师要的不是老师点出来的“金子”,而是老师“点石成金的手指”。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始终坚持、合理地安排。

(2)保证实验课的数量和质量,加强实践活动的教学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保证实验课和探究活动中相关实验进行的数量和质量。在三个模块中,第一个模块《分子与细胞》中实验和探究最多,有9个实验4个探究。要完成这些实验和探究会占用相当多的课时。根据我们学校的具体情况,在高一上学期进行了5个学生实验,分别有第一章“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第二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第三章“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第五章“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第六章“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另外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及“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两个实验只进行了课堂演示,“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只进行了讲解,没有让学生做。因为染色后的脂肪颗粒需要用到显微镜进行观测,所以“高倍显微镜的使用”这个实验放在了“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进行,每个实验用时一课时,各个实验都能当堂完成。教材上的4个探究,也有实验过程。其中我们进行了2个,演示了1个,讲授1个。学生进行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和“影响酶活动的条件”两个探究中的实验,前者用1课时,后者用2课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当堂讲解,“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进行了演示。

依据具体情况最大限度的保障实验、探究的数量之外,更要保证每次实验课的质量。我们在每个实验课前都要提前一周通知实验室,以便管理人员准备好相关器皿和药品。做好实验不是件容易事,工作量比较大,而且一旦安排不妥就会事倍功半,经常出现学生到实验室图个热闹新鲜,而学不到任何东西的现象。所以进行一节实验课一定要做好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实验前的预习引导和实验后的总结交流。在上课前,我们老师要进行1-2次的提前实验,经过两次亲自实验教师会清楚地知道实验中要重点注意哪些问题,就能对学生实验预习进行合理指导,防患于未然。实验课一定要让学生预习好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让他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忌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地克隆课本上的实验步骤,这样学生不动脑,没有主动地研究问题,一节课下来一点收获都没有。进行实验前,学生脑子里一定要有这两个问号——这个实验是验证什么的?这个实验怎样作才能成功?实验完成后,我都让学生完成一份实验报告,并且把实验结果以实物或文字描述的形式呈现在实验报告上。实验报告不是对实验过程的简单记录,而需要根据具体得到的实验现象,分析为什么得到这个结果,不管实验成功了或是失败,都要分析一下原因,进一步总结并且在班内交流。通过这样一节完整的实验课,既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原理的建构,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科学、作科学,更加有效地促进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下面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个实验为例,谈一下实验课的具体操作。首先通过预习,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1、掌握提取和分离色素的方法;

2、明确色素的种类和特性。还要让学生掌握实验原理:提取时用丙酮或酒精作提取液,原因就是色素是有机物,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分离色素时,利用各种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色素就分散开。然后通过课本上的实验介绍让学生大致了解实验过程,并一一点清桌上的药品和器具。我开始进行问题引导:问题

1、为什么选用菠菜叶,而不是白菜叶作实验材料?学生马上想到菠菜叶颜色深,含有色素多。问题

2、为什么提取色素的第二步中要加入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学生能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二氧化硅帮助研磨,碳酸钙保护色素,但这样学生还是很容易把二者弄混。我继续说二氧化硅是沙石的主要成分,所以就像沙粒一样,起研磨的作用。而碳酸钙可以调节PH值,防止色素被氧化。这样学生就能把二者区分开。还要让他们注意加入的碳酸钙不易过多,会影响色素的提取。第3个问题、为什么提取和分离操作后都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住?学生从教室里充满汽油味,就知道是为了防止这些有机溶剂挥发。问题

4、为什么剪滤纸条时,要剪去下端的两个角呢?这个问题学生不知道,我也没有直接回答。我让两个同学做两个没有剪去角的滤纸条作为对照。通过实验现象的对比,他们发现没有剪去角的绿纸条上层析出来的色素带呈两边上翘的弧形,而不是一条直线。我顺便给他们解释这是边缘效应。每一片叶子在进行呼吸时,空气中的氧分子从外界通过气孔进入叶子内部,中间的氧分子由于相互碰撞使得进入的速度总低于从侧翼进入的氧分子,这种边缘氧分子进入气孔的速度快于中间氧分子现象在生物界称作边缘效应。再比如乘车时遇到上下班高峰期,从侧面上车会比较快。把枯燥的知识原理和生活联系起来就显得生动形象,同学们也乐于接受,便于掌握。最后一个问题,画滤液细线时要笔直均匀,并且风干后再画两次。目的是使色素带颜色深,而且形状规则,便于实验结果的分析。经过这样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既掌握了实验原理和大致步骤,又能对实验中的细节加以重视。然后让学生开始进行实验。这个实验作的比较成功,色素提取出来后,首先让同学们观察色素的荧光现象,并且讲解其原理。然后继续进行色素的分离。大多数同学能扩散出4条色素条带,颜色比较清晰。马上引导同学分析实验结果,讲解四个颜色条带各自是什么色素,总结各色素溶解度大小,及色素含量关系。并且总结部分实验失败的原因,色素条带只有两条或三条,是因为选取的叶片发黄,或者没有加碳酸钙;还有的条带颜色太淡,是因为提取液加得过多浓度太小,或者画线次数太少。最后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对自己的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并且把扩散出色素的滤纸条作为实验结果贴到报告纸上。这样一个完整的实验才算结束。

(3)组织好探究性学习,促进能力的发展;

课程标准确定的能力目标包括操作技能、信息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三个方面,尤为重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领悟和运用科学方法,对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至关重要。教材上探究、调查、技能训练等活动能有效地驱动学生针对现实的事物或现象提出问题的活动;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收集事实证据的活动;驱动学生提出和求证假说以及做出解释等积极构建知识的活动;通过交流甚至辩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能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整个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真正的“做”科学的过程,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新教材》中有较多的活动性课程。《分子与细胞》中有4个探究、1个模型构建、5个技能训练、1个课外制作和若干的资料分析;《遗传与变异》中有2个探究、2个模型建构、2个调查、5个技能训练。要有效进行一个题目的探究或调查,教师应该把握好引导性和开放性,坚持让学生自己唱主角。《新教材》中这些探究活动改变传统注入式或启发式的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对于这些没有定路可循的探究活动,我们确实很是费了脑筋,怎样开展这样的课程,完全放羊式放给学生自己作?学生能力水平有限,结果只会是一片混乱一无所获;还是像传统验证性实验一样给个经典的套路,直接告诉答案,死记硬背下来?那样的话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这些课程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尝试,我们初步有了一些经验。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条——1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发有价值的课堂交流;2营造复合型、多元化的课堂交流氛围。教材中的探究提供了背景资料和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和知识点的联系从而提出问题。比如说“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个探究的题目就很贴近生活,除了“白菜剁馅”和“烧苗”这两个现象外,我又引出夏天拌凉菜时为避免菜汁过多,都要最后加盐或糖,那这是问什么呢。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找出问题的答案,第一步引导提出问题的目的已经达到。有了问题之后老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者设计探究方案,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些资料调查、搜集和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分析“中心法则的发展”这个资料,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让学生自己对中心法则的内容进行补充。学生通常把资料中“逆转录”、“RNA复制”及“蛋白质的复制”都补充到中心法则中,忽略了第三个资料中“可能”这个字眼。这时我再引导学生注意这个模糊概念,学生马上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学会分辨信息中哪些是确切证实的,哪些是存在可能性,有待证实的。最后达到合理的处理这些信息的目的。对于探究活动,课堂交流非常重要,一节探究课的成败就在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效果和价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是一个引导和修正,这一步很重要,如果引导过于表面化,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实质内容不多。另外还要强调学生间的交流,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追求理性的交流。下面以“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个探究为例,谈一下探究课程的具体操作。这个探究我共用去两课时。第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包加酶洗衣粉,然后让学生们传看加酶洗衣粉的包装袋上都标有哪些内容。学生发现包装袋上标有适合温水使用,并且强调水温不能过高。我就说用化学上的原理讲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就越快,不应该是水温越高越好么?学生们马上想到应该与洗衣粉中的酶有关系。我步步深入:酶的本质是蛋白质,作为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活性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那么究竟有哪些因素,都如何影响酶的活性,加酶洗衣粉到底该如何使用效果最好呢。另外唾液中存在大量唾液淀粉酶,胃里的胃液也有大量消化酶,但我们知道口腔是中性环境,而胃里是酸性环境。通过这些现象,我让同学提出问题。有的同学想到温度会有影响,有的同学想到PH值,还有的同学提出浓度也会有影响。我们教材中引出温度和PH值对酶影响的探究,但既然有的同学提出浓度这个因素,我没有否定他的问题,就让他根据自己的问题,探究浓度这个条件。然后我提出以我们自己的唾液淀粉酶为实验材料进行温度、PH值以及浓度对其影响的探究。那么人的唾液淀粉酶在口腔内的温度是多少呢,同学回答正常体温37摄氏度。那么设计实验时还要设计什么样的温度作为对照?怎样保证你设定的温度环境比较稳定呢?口腔内的PH值为中性,实验要设计什么样的PH值?浓度的高低又要如何控制?唾液淀粉酶能把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有什么特性,最后如何检测酶活性的高低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就大致形成了探究的思路。然后开始分组讨论并设计探究详案和实验步骤。讨论进行了半节课,各组分别拿出一套实验方案来,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设定温度和PH值的实验思路基本都比较合理,但存在很多具体操作的问题。比如说,不选择水浴控制温度条件,而是直接加热;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用斐林试剂检验实验结果。而这个实验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控制好温度条件,用斐林试剂检验就要进行加热,破坏了温度条件。这时我会给出相应的提示,并让学生进一步交流和讨论,把设计的实验方案逐渐修改完善。第二课时进行实验。每组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亲自动手操作。在实验中我只是给出一些技术细节的指导,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路,实验进行的非常顺利。最终的实验结果是相当成功的,其中不乏许多设计新颖又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比如有的同学在进行温度影响实验时,先加入碘液,这样37摄氏度下碘液蓝色逐渐消失,而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下碘液的蓝色没有变化,这个设计的实验效果也非常好。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验验证了自己的想法,证明了酶适合比较温和的条件,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下活性最高,温度和PH值偏高偏低都会使酶的活性下降。另外探究酶浓度对酶活性影响的这一组,结果发现浓度稀释10倍的酶基本上不影响其活性,正好证明了酶的高效性。实验后的总结中,充分肯定了学生们的设计和成果,并对一些大胆尝试新方法的同学给予了肯定。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地思索,把相关的知识原理活用起来,运用实验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并且对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助益。

(4)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充分合理地开发《新教材》

《新教材》中的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具有基础性、先进性、时代性的特征,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呈现形式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有利于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譬如问题探究、问题串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细细品味,锱铢琢磨,充分合理地开发使用。《新教材》每章由章首页、若干节、本章小结和自我检测四部分组成。每节由问题探讨、正文、旁栏、练习四个版块组成,旁栏又安排了“相关信息”“知识链接”。《新教材》每节都以“问题探讨”开始。通过观察图片、创设情景、讨论问题进行课堂导入。这些情境、问题,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步步深入,引导课堂内容的呈现。“本节聚焦”是一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相关信息”是对正文主栏内容的补充和延伸;“知识链接”是不同章节的前后呼应,形成概念间的逻辑联系;“学科交叉”体现了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利于知识综合,形成知识网络;“想象空间”体现知识迁移,培养想象能力。《新教材》的课后阅读栏目包括“科学、技术、社会”、“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它们介绍了生物科学的前沿领域,拓展视野;介绍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给学生以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迪;另外“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体现了生物学与当代社会紧密地联系,提高了人生规划能力。每章节的后面都编排了些与该章节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这些课后练习和章检测题比以前要求高了,增加了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练习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特别是增加了一些活题,这些活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品质。比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这一节,课后练习拓展题第二题,要求为加酶洗衣粉设计一则商业广告。我利用课末5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尽情地发挥。同学们思维活跃,积极性很高,出现很多极具个性的创意。据两个同学设计的广告词为例:“给我足够的温度,溶你全部的污渍,让自然的颜色围绕你我身边”;“加酶不加价,去污能力大,稳定性能强,污垢都害怕!”。《新教材》在每章结束时,都有简约精炼的小结,大体上都包含着本章的核心知识和重要概念;对本章知识要点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和梳理。让学生在阅读中回想讲课时的具体内容,有助于知识点查缺补漏,整体巩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新教材》为中心资源,以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为辅助,统筹规划,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完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篇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指出,高中生物学课程要使学生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基础知识教育,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等能力,提高科学素质,同时还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其中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生物课的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哪些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在教材编写中怎样体现这些观点呢?对此,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几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内容,其中包含四个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一)世界的物质性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再没有别的东西存在。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无论何种生物,它们的身体都是由各种化学元素以及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构成的。每一种生物时刻都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形式,生物体的其它各种生命活动,如生殖、发育、遗传和变异等,都是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进行的。生物体自身生命活动的.调节,也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实现的。新大纲中关于生命的物质性的内容很多,充分说明生物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运动着的物质。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宇宙间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着。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

生物体自身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生物体的内部结构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之间、生物体各个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虽然生物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各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谁也不能孤立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界中的生物,虽然形态各异,多种多样,但都体现了统一性,它们都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都遵循共同的生命活动规律。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所有生物都依赖于它的生活环境而生存;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影响着它周围的环境。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知道,无论是生物体内部还是生物之间,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三)永恒发展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成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趋势是复杂的代替简单的,高级的代替低级的,有生命力的代替无生命力的。新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中也有很多内容体现了这一观点。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几个难点辨析 篇7

科学研究表明, 水分在植物细胞膜系统的跨膜移动有两种方式, 一是以单个水分子通过膜脂双分子层的间隙进行;二是水集流通过膜上水孔蛋白中的水通道。集流是指液体中成群的原子或分子 (如组成水溶液各种物质的分子) 在压力梯度下共同移动, 例如河水的流动。通常认为水分子很小, 很容易自由通过磷脂双分子层, 但实际是膜脂排列紧密, 单个的水分子以扩散作用穿过膜脂双分子层间隙的速率非常缓慢, 常常小于0.01cm.s-1, 因此, 仅凭扩散作用来实现水分的迅速跨膜运动是难以信任的。目前, 科学家发现水通道蛋白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 它的种类很多, 仅人体内就有11种。它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添加蔗糖的原因

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添加的糖类是蔗糖而不是葡萄糖, 很多资料上解释为蔗糖较葡萄糖便宜, 易被植物细胞吸收。实际并非如此。以蔗糖作为碳源,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优势:一能更好地调节培养基的渗透压。实践证明, 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培养基, 蔗糖形成的渗透压要明显低于葡萄糖的, 不易使植物细胞脱水而生长不良。另外植物细胞吸收蔗糖的速率要明显慢, 故渗透压可相对长期的保持稳定。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微生物的污染。因为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最常用的是葡萄糖, 一般很少利用蔗糖。

三、神经元静息电位大小主要取决于K+平衡电位, 与细胞外Na+浓度无关

静息状态下, 神经元质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 总的效应是质膜外侧聚集较多正离子, 质膜内侧为较多负离子, 从而膜两侧出现一定的电位差。科学实验证明, 当细胞外K+浓度降低时, 静息电位增大;相反, 当膜外K+浓度增高时, 静息电位减小。而当改变细胞膜外Na+浓度时, 静息电位值不变。因此, 静息电位大小主要取决于K+平衡电位, 与细胞外Na+浓度无关。

四、基因突变不一定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大体可分为外因、内因。外因包括物理因素 (如射线) 、化学因素 (如苯等) 、生物因素 (如某些病毒) 。内部因素包括DNA复制出错、DNA碱基组成改变等。外部因素对DNA的损伤不仅可以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通过影响DNA复制来诱发基因突变, 还可以直接损伤DNA分子或改变碱基。如紫外线照射可以造成DNA损伤, 引起DNA分子中胸腺嘧啶以环丁基环形成二聚体, 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 从而导致生物变异。再者, 对于真核生物而言, 其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DNA也会发生突变, 而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增殖并不一定和细胞分裂同步。

五、高碘也会导致甲状腺肿———高碘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肿主要分为地方性甲状腺肿和高碘性甲状腺肿。地方性甲状腺肿的发病原因是因为饮水和食物中缺碘, 甲状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减少, 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增加, 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肿大引起的。高碘性甲状腺肿病因刚好相反。目前研究表明, 在高碘环境下, 机体为尽可能贮存碘, 便把碘合成胶体 (无机碘在机体内无法储存) 贮存在甲状腺滤泡腔内。当这种胶质堆积时就会引起甲状腺显著增大, 即引发高碘性甲状腺肿。现在在一些地方已经提倡大家食用低碘盐, 甚至是无碘盐。因此, 对于患有甲状腺肿大的病人要尽快就医, 查明病因, 对症治疗, 不可盲目补碘。

六、在XY型性别决定方式中, XO不全代表雌雄, XXY也不全代表雄性

研究果蝇发现, 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常发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现象, 常出现因为性染色体异常而表现型不同的果蝇。XO (体细胞中性染色体只要一个X, 缺失Y) 表现为雄性不育, XYY表现为雄性可育, 而XXY表现为雌性可育。因此在XY型性别决定方式中, XO不代表雌雄, XXY也不全代表雄性。另外, XXX型与YO型则在胚胎期致死, 不能发育为成虫。

七、蛋白质至少为三肽才可以与双缩脲试剂反应

蛋白质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 其反应实质为碱性条件下, 铜离子能与相邻的两个肽键反应, 形成紫色络合物, 因此蛋白质至少应为三肽, 而二肽仅有一个肽键, 故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

八、酶的最适温度与低温钝化不可逆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温度升高时, 反应速率加快。另一方面由于酶是蛋白质, 随温度升高, 酶蛋白会逐渐变性失活, 酶促反应速率下降。酶蛋白所表现的最适催化温度是这两种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物理常数, 常受其他条件如底物种类、作用时间、pH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影响而改变。温度使酶蛋白的变性是时间累加的, 一般来讲, 反应时间长, 酶的最适温度低, 反应时间短, 则最适温度就高。因此只有在规定的反应时间内才可确定酶的最适温度。多数酶在60℃以上开始变性, 热变性通常是不可逆的。也有例外如胃蛋白酶加热至80℃~90℃时, 失去消化蛋白质的能力, 但当温度再降低到37℃时, 又可恢复。多数酶在低温下稳定, 但有些酶会低温钝化, 如固氮酶的铁蛋白在0℃~1℃下15小时就会失活。其中有些酶的钝化还是不可逆的。

摘要:高中生物教材中存在一些说明不清晰的难点, 比如水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植物组织培养时为什么不加葡萄糖、甲状腺肿一定是缺碘吗等等, 笔者查阅资料进行辨析。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人物 篇8

一、通过人物图片找到和利用学生的兴趣点

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课中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性强、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从董仲舒的照片着手,提出了学生们很感兴趣的话题。

师: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家,他是那个时代的“高富帅”。想看看他有多帅吗?(抓住了学生们的兴趣点)

同学们开始找董仲舒的照片,并展开议论。当我用幻灯片呈现董仲舒的图片(如右图)时,同学们纷纷议论:“他到底有多高,看不出来啊!”“帅就更看不出来了!”“眼睛够大的。”“还算可以吧,比王夫子帥多了!”……

师:我所说的“高”不是身高,而是学问高。董仲舒的学问高可以用“学通五经,义兼百家”来概括。当时的儒生大多专注一经,不能旁通,而董仲舒不仅仅精通儒家经典《五经》,对其他的百家之说同样有很深入的研究。不少有志青年,云会广川,从董仲舒问学。董仲舒于是“下帷讲诵”。董仲舒的儒学之所以称为新儒学也正是因为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运用到儒家思想中。(学生此时也理解了新儒学的特点)

董仲舒的“富”,通过“三年目不窥园”的典故,表面上说董仲舒家中还算富,这是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学生学习、做学问贵在专注,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董仲舒的“帅”才是这节课要讲的重点。董仲舒的“帅”体现在他从“韬光养晦”到“天人三策称圣意,董生一举天下知”,那么什么社会背景能成就董仲舒的“帅”呢?利用学生的这个兴趣点,实质上重点是分析汉初的“无为”到“有为”。

二、从人物图片中挖掘有效信息

以上人物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有着重要影响,笔者认为,作为高中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是必须要有所了解的。如何让学生既能够认识他们,又能通过外貌来挖掘到有效的历史信息,了解他们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的作用呢?我尝试采取“猜猜看”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从他们的头发和衣着来判断他们是谁?代表哪个阶级?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扮演什么角色?由他们领导的运动或革命起到什么重要的影响?(课堂实录略)

三、将人物图片信息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上一篇:少先队员象征什么?下一篇:体检科质控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