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精选10篇)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意义.本文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定位,提出如何创新性建设高职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重要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文化品位、独立品格价值追求,更应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二、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主要建设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精神文化(核心和最高目标)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例如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坚持学院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学院优良传统,使广大师生员工铭记校风、校训,使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校风、校训发扬光大。这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的动力和源泉。
1.坚持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反映了一个学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建设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通过校园环境以及主要宣传阵地、重要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办学理念的具体内容,让师生在日常环境中耳濡目染.
2.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优良传统,树立核心价值观。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业,师生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不断铸造凝练的。“自强不息、求是创新”的精神,是全体师生今后继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学院.的文化内核。
要继承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可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出版新生特刊,发挥校史的教育作用,编写校史,建立荣誉展览室,适时开展校庆活动。宣传学校优良传统,办学历程和重大成就,促进师生爱 校、荣校。
3.铭记校训--厚德润物。校训寓示做人做事要博学笃行,厚积薄发,自强不息,永不停止。“厚德润物”的校训是广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广泛认同的行为准则。
4.注重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建设主要包括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
重视教风建设--.“诲人不倦”。教师的职责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在教育学生中要有热情,有耐心;“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要求教师教育学生尤其要注意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校的各项政策要充分体现对教师发展的关怀和支持,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强化学风建设--学以致用。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体系,严格管理特别是考试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进取的信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努力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
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以及与人为善、宽宏大度的胸怀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
(二)物质文化(基础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她是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1.加强校园设施建设。按照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学校整体规划,加强校园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按照既有齐全的现代化功能,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原则,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风格。
根据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规划、建设好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场所,逐步形成“三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实训中心.进一步完善宣传橱窗、报刊亭、广播站等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良好的条件。
2.重视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学校对各种宣传媒体资源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发挥学校主要宣传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逐步完善具有广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点的校园标识系统。强化全校各单位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学校形象标识意识。倡导师生佩蛾校徽、校牌,倡导学生统一校服,谱写校歌,鼓励师生传唱,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学校产业产品的标识、交通工具的标识都可印上无声的文化,无声中加强院校的对外宣传。
3.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做好校园的环境美化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并加强管理。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广场、设备仪器等都可以校名人名、企业命名,还可增加名人雕塑.醒目的标语,处处营造优美、自然、和谐、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
(三)制度文化(内容本体)
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例如包括在办学过程中,与学校有相互关系的外界建立的有关机制,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高等学校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按照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精神,逐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2.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重视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和贯彻实施。第一,入学初期.全院统一学习《学院学生成绩考核管理办法》、《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条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院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并在军训结束后考评;第二,分部门组织学生干部干事学习《学院团委工作条例》、《学院学生会工作条例》《学院学生活动管理规定》等;第三,学生个人可根据自身需要了解《学院办理“绿色通道”规定》、学院勤工助学管理暂行规定等。通过以上学习,逐步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素质,外化为师生的行为。
3.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坚持依法治校,认真开展校务公开工作,高度重视专家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扬民主,自觉接受监督,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营造浓厚的民主、法制的文化氛围。
4.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学校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表彰活动、庆典仪式等,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既隆重、热烈、简朴,又富有特色。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军训汇报表演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脾,激励师生珍视荣誉。
(四)行为文化(具体表现)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等.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学校只是倡导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完全成了主体,只有把三者协调起来,把主体与主导者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才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实操技能。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途径着手:
1.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活动,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丰富文化活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积极开展”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坚持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提高校园科技、文化、体育活动的品味,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和覆盖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3.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支持科技类社团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按照章程开展活动,为社团组织选配好指导老师,积极为社团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4.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组建直接面向公寓开展活动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公寓开展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重点各类咨询服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文明楼道、文明楼栋活动。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学校数字化校园框架中教育信息化, 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项目之一, 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结合学校的统一身份认证、人事、学工等MIS和应用系统等建设, 通过共同的身份认证机制, 实现数据管理的集成与共享, 使校园一卡通系统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有机的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有机结合, 使校园内的商务消费、身份识别认证、社会应用、财务结算和自助服务等活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 它为广大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提供方便, 从根本上实现“一卡在手, 走遍校园”的目的。
一、校园一卡通的设计思路
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是统一的综合管理系统, 是“数字化校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应主要具有综合消费类、身份识别类、金融服务类、公共信息服务类等功能。整个系统应与银行系统、学校原有的系统和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有良好的衔接, 并为学校潜在管理信息系统预留合适的接口, 在项目完成后随时为学校增加其它管理系统接口提供必要的协助。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必须坚持: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基于前瞻性的远期规划设计;在系统的设计上, 坚持“尽量避免人工干预”的设计原则, 大量的工作都可以靠系统自动、自助的完成, 减少人为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使系统运行更加稳定、易于操作和维护, 用户应用更加方便;在各种设备选型上按照合理超前、理性建设、保护原有投资、避免浪费、保证性能稳定、运行可靠、基于优秀的开放性和扩展性的原则进行设计, 在设计上除了注重软、硬件系统的正常处理能力外, 还要综合考虑处理突发性的大量实时数据、信息传输和存储安全保密等方面的设计因素;坚持“信息共享、集中控制”的原则。
二、校园一卡通的建设思路
1. 系统架构建设思路
建立数字校园下的三级平台架构:数字校园中心作为一级平台;教务、财务、校园卡管理中心作为二级平台;各应用系统为三级平台。
一级平台:数字校园的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门户系统作为数据交换和共享的核心;
二级平台:银行网络系统, 通过电信线路与学校校园卡管理中心实时连接, 实现用户的实时圈存、银行卡挂失、每日业务结算等。校园网作为“校园智能卡”系统的骨干通讯平台, 主要实现校园卡在学校内的各种业务。
三级平台:本项目的各种应用子系统和与校园卡相关联的其它应用子系统。
2. 系统平台建设思路
一卡通信息平台包含中心系统平台和子系统平台。中心系统平台是一卡通系统的核心平台, 它包含对一卡通中心主机系统的管理和维护, 数据交换、交易及同步, 用户及设备的管理、系统参数的设置和环境的设定, 系统各模块的工作状态监控和工作模式的设定, 密钥管理等功能。一卡通中心系统平台应由系统管理中心 (校园卡综合认证、用户管理系统) 、结算中心 (校园卡清算、结算财务平台) 、制卡中心 (校园卡制卡、卡务管理平台) 、通讯采集服务中心、系统集控中心 (系统监控管理平台) 、充值转账系统、银行圈存转账管理平台等内容构成。子系统平台则是实现校内消费、身份识别、自助服务等功能的具体技术支持, 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管理需要可包括学生自助缴费系统、综合商务消费管理系统、食堂消费系统、校区公交车无线采集系统、射频卡指纹认证系统、数字迎新管理及学生注册报到系统和学生综合离校管理系统等。
3. 第三方系统接入方案思路
数字化校园下的一卡通系统中, 还有许多第三方应用系统需要接入, 如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组织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校财务管理系统等。在和第三方系统对接时, 传输基于TCP/IP网络实现, 系统软件分别从Web Service接口层、应用程序层、卡片读写层提供多种接口实现。在进行一卡通建设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 充分考虑到与第三方的应用系统进行平滑的、有效的对接, 才能更好的发挥校园一卡通系统的作用。
4. 系统安全保障思路
在基于校园网的分布式信息管理系统中, 系统的信息一般都存储在数据库中, 因而数据库中存储着大量关键数据。在发生校园卡故障、终端机具故障、网络故障、突发事件和网络攻击时, 容易出现系统数据被破坏和丢失的情况, 因此在进行一卡通建设时, 要在介质选择、数据传输方式、脱机消费安全保证、充值交易安全保证、数据库安全机制、Web Service接口安全机制、突发事件的技术防范、对账机制的健全等方面予以充分考虑和精心设计, 保证系统安全运行。
三、校园一卡通运营模式
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投资巨大, 一般来讲, 在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基础上要建立完善的一卡通管理系统, 除了需要投入大量圈存机、POS机等终端设备外、还需要在新增自助银行、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力, 概算投资应在500万-1000万元。由于校园一卡通系统投资量大、涉及校内外合作部门多、后期运行维护工作量大的特点, 由学校或银行单方投资建设和维护可能存在以下缺陷和弊端:首次投资较大;后期维护问题层出不穷, 难以及时解决;一卡通产品不具备专业化、本地化、个性化的服务, 无法有效确保系统正常运行;设备老化或遇到系统需要扩展、延伸功能时, 出资人可能受制于人;资金利息、维护更新、人工管理等成本巨大;销售设备的商家, 可能因中途转向或倒闭造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等。基于上述原因, 可以选择引入第三方专业一卡通公司参与, 由学校、银行和一卡通公司三方共同进行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维护的运营模式, 具体分工与合作内容包括:
1. 学校同意银行和一卡通公司捆绑进入校园运营, 发挥各自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参与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
2. 学校与银行联合开发资金管理平台系统, 协定预充值金额的保管方, 根据协议确定的频次、方式清算资金。
3. 为确保一卡通项目持久、正常运行, 学校可给予投资方部份校园市场和一定的优惠政策, 将淋浴、开水、桶装水、洗衣、校园广告及部分上网等项目收益让利于投资方, 有利于优势互补、互惠多赢、共谋发展。
4. 建议合作期限为10年。前5-8年为投资回收期, 之后学校参与收益分成。合作期满后, 一卡通项目产权归校方所有, 三方可以协议方式确定后续维护运营等事宜。
参考文献
[1]张升平.数字化校园之卡通的建设[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24 (1)
[2]段智敏, 等.基于一卡通的数字化校园资源整合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利学, 2008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融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20-02
目前,我国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全面推进了高职院校和企业行业之间的合作,是促进高职教育以及企业人才发展的双赢模式。在现代教育中,从某种程度上说,高职院校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很好地立足于社会。所以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问题已经为人们所广泛重视。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并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
企业文化,或者称做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处世方法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主要指一个企业长期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以及行为方式。所谓行为方式,就是稳定的行为倾向。行为方式是价值信念和行为规范的体现。企业文化只是企业的一个部分,对一些刚刚建立的新企业来说,其有机器、设备、工具、技术、产品、组织和制度等,却不一定有文化。企业文化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形成。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的经营有关,也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文化在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也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和灌输而得以传播和深入人心。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文化,其中心都是人,都具有培养人和塑造人的功能。这两种文化都是为了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积极的凝聚作用。但是这两种文化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校园文化是一种使命文化,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过程,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带有责任的文化,注重的是结果,倡导的是在竞争的过程中创造业绩,提高服务的质量。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不同的功能,但是彼此之间有着共同的前提基础和使命需求,实现校企之间的融合能够大大提高学校和企业的办事效率。
二、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通的途径
(一)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年纪比较小,生活的阅历比较浅,心理和思维上都还不够成熟,而借助良好的企业文化则可以提高他们的素质。高职院校可在自身文化建设中融入企业文化,即吸取优秀的企业理念,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感受,让学生能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职业的文化。也就是说,高职院校在自身精神文化的培养、提炼以及形成过程中,可以融入企业文化中的职业文化,让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相互融合,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生活。这是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融通的重要途径。
具体来说,可从如下方面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首先,高职院校可通过塑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来帮助学生塑造顽强的职业性格,校园内的基础建筑都需要渗透职业文化。其次,高职院校可通过开展企业文化的展示活动,把个别或者是多个企业文化成果进行综合性的展示,从实际意义上把企业中的职业文化引入校园中。最后,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加强交流,在让企业了解自身办学方针的同时,自身也了解企业需要的人才类型,这样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的人才,让学生对学习和未来的社会职业充满信心。
(二)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实训工作中。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目前,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工作,并且把实训和实习的教学环节当成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企业文化,感受真实的职业过程,在实训或者实习的过程中可融入企业的文化,把企业运作中的真实情况融入校园实训中,最大可能地仿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进行实训环境的设计。另外,还可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交融发展,从而使学生真实体验职业生活。
(三)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专业教学中。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中教学理论与社会实际是相脱节的,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只掌握某一个方面的专业技能,只能为一些特定的公司或者岗位服务。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综合性人才的需要。所以,在高职专业教学中应不断地融入企业文化,不断地研究企业的岗位需求,培养专业对口的人才。这不仅能给专业教学提供更加实质性的目标,也可以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学的质量,让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工作中,减少学生对企业的适应时间,尽快地投入工作。
(四)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的制度中。高职院校的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制度包括学校的建设方针、管理办法等方面内容。校园的制度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在校园制度中融入企业文化,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熟悉职场规则,了解职场生活,正确面对职场生活,理性对待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具体做法是将企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等内容有选择性地融入学校制度中去,使得学生在遵守学校制度的同时也培养职业规范意识。
当前,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需要不断地与企业进行交流融合,其中双方文化的交流是关键。促使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通,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企业文化,具有长远的意义。校企合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企业和高职院校密切合作,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校企合作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地改进,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冯夏玲,张健.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问题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11)
[2]张亚辉,王玲玲.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论坛,2011(12)
[3]蔡小燕,陈俊伟.论高职校园文化跟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J].中国职业教育,2008(9)
[4]舒小乐,许小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和区别[J].职教论坛,2012(6)
[5]倪乐乐,顾晓丽.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途径[J].中国职业教育,2009(5)
【作者简介】杨 琳(1980-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一)学生社团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平台
在调查中,高职高专学生对“你参加最多的文化活动是什么”的回答时,有28.7%的学生“学生社团或协会组织的活动”,这是选择中比例最高的一项。这表明,学生社团是当前高职高专校园中举办校园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吸引高职高专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平台。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大学校园中的各种学生社团或协会因其与学生距离最近,对学生的需求、爱好了解最深,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它们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所以,学生社团已经成了当前大学校园里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最活跃、最主要的平台。
(二)娱乐兴趣类文化活动
最受学生喜爱在调查中问道“你最喜欢参加的文化活动是”,选择娱乐活动、艺术活动、兴趣活动这些令人欢愉轻松类型的活动的学生分别占36.8%、20.8%和16.8%,在所有的选项中居于前三位,共计达到74.4%,占了学生中的绝大多数。而在问道“你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最主要目的是”时,有27.8%的学生认为是兴趣所致,在所有可能回答中处于第二位。另外,调查中问到他们心目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什么样时,有16.9%的学生认为应该是能放松娱乐自己。通过上述的这些调查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看出,那些有娱乐性、令人感兴趣的轻松欢愉的校园活动在当前高职高专学生中是比较受欢迎的,他们积极性高,参与性比较强。学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把那些比较严肃的知识、技能活动参入一些娱乐元素,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这样,既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既得到了锻炼,获得知识和技能,又能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释放因学习和社会竞争带来的紧张和焦虑。
(三)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以功利性为主调查中,有77.3%的学生明确回答他们理想中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是有利于他们学到东西或交到朋友;而对“你参加最多的文化活动是什么”的回答时,28.7%的学生选择社团或协会组织的活动,18.7%的学生选择竞技性活动,选择这两种能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的文化活动的学生共计达到47.4%。当在调查中问道“你对你校的学生文化活动的最大看法是什么”时,有17.8%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开展的文化活动的实用性不够;而在回答“你最喜欢参加的文化活动”时,只有7.2%的学生选择“公益活动”,4%的学生选择“文化讲座”。高职高专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可能与他们当前面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加之高职高专学生的社会劣势越来越明显,他们就业也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要求高职高专学生必须要更好地掌握将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这种要求也直接反应在高职高专学生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他们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学到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公众场合所需要的胆量、勇气等,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所以,只要那些有实用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他们都比较愿意参加,而对那些注重精神内涵、文化修养、公益性的文化活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就相对较弱。
(四)校园文化活动的内涵有待提升
尽管现在高职高专院校都能在每学期开展一定数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但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学生需求等这些内涵性的东西还不够。调查中问道“你对你校的学生文化活动的最大看法是”时,有31.2%的学生选择“活动参与性差”,有27.2%的学生选择“活动质量有待提高”,这两项反映校园文化活动内涵高低的选项共计有58.4%的学生选择,一定程度上说明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还需要在质量上深挖,提升活动的内涵。另外在关于“学校的文化活动最主要的不足是什么”的问题上,有47.2%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主义严重,为举办而举办”,有35.6%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比较古板单一”,有17.8%的学生认为校园文化活动“内容过时”,这也正好反映了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高,内涵有待提升。质量和内涵是文化活动的灵魂和生命,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源泉。如果校园文化活动缺少了相应的育人理念和精神,或者不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其结果就只能是为活动而活动,出现数量重于质量、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文化活动本身应具有的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素养的育人功能大打折扣。
二、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实施措施与途径
为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功能,保证校园文化活动顺利进行,根据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需要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和途径。
(一)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活动的相关规定和制度
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规章和制度,在政策和意识上对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监管性和统摄性。另一方面,是良好地贯彻和执行完善的规章制度。完善的规章制度要发挥应有的效力,就必须在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去严格地执行。否则,它们就是停留在人们口头上、意识里的符号,只是走过场和文字游戏。
(二)加强完善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组织机构
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牵涉面广,涉及的部门多,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复杂,需要协调统一,在建设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合力,达到尽可能好的效果。因而,一个强而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说来,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导组织机构由学校党政的主要领导牵头,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参与形成。这样,全校对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容易达成共识。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也容易做到分层管理、条块结合,各部门、各人员密切协作,从而使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效率性。现在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组织系统性差,组织结构不科学,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缺乏整体化、系统化和程序化,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的重要作用。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高职高专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缺少引导、没有规划、重形式轻内容等无不与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缺乏坚强的领导有关。所以,加强和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的领导组织机构是保证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的和谐、顺利的关键。
(三)加大校园文化活动的投入,为活动的开展创造优良条件
高职校园文明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教育
当代高职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基础文明修养、公共道德修养欠缺的现象.高校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校园文明建设的`途径来提高学生文明修养和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精神层面的素质.
作 者:常娜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江苏,常州,213164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高职学生 不文明现象 校园文明建设
文章运用金融中心理论、市场供需理论和教育理论,分析了我国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带来的金融人才需求趋势的变化及高职金融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在建设金融中心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完善教学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地位;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拓宽专业口径,夯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摘要:金融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当前我国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金融生态和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如火如荼。区域中心建设的成败在于人才,这对培养应用性金融人才的高职提出了挑战。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金融培养目标,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 高职; 金融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一、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由于金融业具有高附加值、高贡献率和高成长性的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金融有效配置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功能日益显现,金融中心建设已成为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掌握定价主动权的重要战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已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内许多省市区都纷纷提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战略构想,并把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列入本地的重要发展战略,以此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和竞争力。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年 6 月,我国提出要建立国际、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城市有 32个( 不含非省会地级市) 。
( 一) 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及业态趋势。
这些城市对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虽有所差异,但内容大同小异。归纳起来包括:
一是大力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吸引金融机构在当地设立法人总部、地区总部和后台服务总部,集中开展金融决策、资金调度、授信管理、集团服务等业务,增强城市金融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二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建设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的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支付结算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期货经纪业务,引导企业积极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发展特色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三是加强财富管理。提高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第三方理财公司的财富管理能力。
根据区域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定位,可以得出将会给当地的金融业态和金融格局带来以下变化:
金融总部增多。目前,金融企业总部集中的城市主要有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为了吸引金融总部的入住,很多城市出台了金融企业总部、区域总部购房、租房及高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补贴及奖励等多项政策。
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城市商业银行总部变迁的可能性几乎更小,但是其异地扩张产生了大量的区域总部。保险业近几年新增的全国性总部数量较多,中东部地区基本上平均每个省份达到 2 家左右,随着保险监管思路的变化,未来新增数量会减少。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快速发展。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是指与金融机构直接经营活动( 即前台) 相对分离,并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撑的功能模块和业务部门,如支付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数据灾备中心、营销中心、保险出单中心和接案中心等。上世纪90 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业分工不断细化,后台业务外包规模逐渐扩大,呈现前、后台业务分离加快,以及后台业务分工细化的趋势,使得后台业务不断被独立出来,外包服务规模不断扩大。这一分离导致了前台和后台的异地化,后者在新的区域聚集为金融产业服务区。
新型金融机构会大量涌现。为满足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的资金需求,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和创业( 风险) 投资基金( VC) 、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融资性担保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汽车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
金融专业中介机构会迅速发展。顺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后的金融需求,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机构之外,第三方理财机构会迅速增加,财富管理业务会快速发展。作为独立机构的第三方理财,不代表基金公司、银行或者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而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严格地按照客户的实际情况来帮客户分析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的需求,通过科学的方式在个人理财方案里配备各种金融工具,不经手客户的资金,投资决策由客户最终决定。在美国,第三方理财占据理财市场 70% 的份额,在香港,占 30% 的份额,而国内市场,第三方理财占据的份额只有 7%。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有几千家,并且有很多是刚刚起步,后续发展空间巨大。[1]。
( 二)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带来的人才需求趋势。
从以上趋势中可以看出,区域金融中心在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非银行性新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理财机构的建设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行性。其他的功能定位如交易功能、创新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由于政策因素、金融资源的不足等,要想获得长足进展短期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所需求的岗位主要为应用性金融人才为主,主要有以下几类:
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思维敏捷、理论基础扎实、掌握金融理论前沿动态、具有金融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把握全局并能迅速解决金融问题的“高级金融人才”; 掌握金融产品开发、定价、风险管理等核心金融技术,具备会计、法律、投资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 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国际经验、通晓国际金融规则、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可以独立开展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化金融人才。
价值是人类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 包括任意的物质形态。价值在很多领域有特定的形态, 如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经济学价值、法律价值等等。这些价值是存在于人在不同领域发展中的范畴性规律性本质存在。价值包涵人的意识与生命的双重发展, 包涵人与外在自然的统一发展。人创造自我世界的一切发展即有价值, 价值的核心本质内涵是自由人。人本身是价值的根本对象, 人即价值本体, 人的行为即价值源泉, 人的发展即为价值结果。整体地说, 价值就是自由的实现。
价值取向指的是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某些价值观被个体选择并为个体所认同而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 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是决策判断的两种前提, 说明了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关于价值取向, 有许多分类方式。比较有影响的是心理学家罗奇 (M·Rokeach) 的分类。在其名著《人类价值的本质》 (1973) 一书中, 他把价值取向分为两大类:表层的工具价值和深层的目的性的终极价值。工具价值反映人们对实现既定目标手段的看法。终极价值则反映人们有关最终想要达到目标的信念。[1]前者是为了达到工作目标所采取的手段, 后者表明了一种工作利益倾向。
2 国家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维度比较
校园文化建设正在当前中国高校轰轰烈烈地开展。校园文化被认为囊括了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 换句话说, 就是校园硬件设施和校园软环境。无论怎样分类, 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就是对于某种价值的特殊追求。在目前价值急速转型的过程之中, 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意义非凡。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欧阳康认为:大学是一个特殊的价值系统, 其任务非简单地创造一种物的价值, 而是要创造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 而且使这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价值内化到大学生的心灵中, 并通过他们的价值追求去创造社会的、国家的和民族的价值。教化育人和环境育人是大学发挥其价值功能的途径。通过这两种途径, 大学生使自己以前所受的全部教育得到专业性总结和革命性提升。并通过学科专业的定向, 大学完成自己的使命——培养完整的、成熟的、能够独立自主从事活动的主体。作为特殊的社会文化组织, 大学通过汇聚高层次人才和组织高层次科教活动, 构成了社会高端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大学又通过培育高层次人才, 出高层次科研成果和开展高端文化建设而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是对于社会高端文化的建设, 也是对于先进文化价值的选择。[2]
欧阳教授所论是基于国家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高校, 其教育包含精英教育和普泛教育, 此类大学往往以学科教育为主线, 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学科本位”, 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完整性。其办学是封闭的, 教学体系是学科型的。从“培育高层次人才, 出高层次科研成果和开展高端文化建设而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之“三高”不难看出, 国家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高校价值取向是传统的“象牙塔”式的, 表层的工具性价值观和深层的目的性价值观兼而有之, 并且更倾向于在工具性价值观实现基础上的价值的提升, 重视价值取向的高度、广度和深度, 推崇最终目标信念的达成。
相比较于国家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高校, 高职院校办学层次低、录取分数低、教育资源配备低, “三低”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针对社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 以专用技术和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 强凋教育教学过程的“专业本位”, 注重成熟技术的应用和转移, 注重实践教学过程。其办学是开放的, 教学体系是技术型的。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 一是强调“一线”, 二是强调“应用”, 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首先是表层的工具性价值观。市场、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教育价值的理解和认同就是就业, 功利性目的非常强, 倾向于实际可用的技术和技能的掌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以就业为迫切要求的现实状况, 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局限于停留于表层的工具性价值观, 很难上升到深层的目的性价值观层面。当然, 这恰恰也就是国家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的本质区别。毋庸置疑,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价值取向。但表层的工具性价值观和深层的目的性价值观并不是矛盾的, 而是递进的关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在实现工具性价值观的过程中, 可以渗透深层的目的性价值观, 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更臻完美。
综上所述, 国家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维度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共性为主要彰显大学作为高端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的性质与特点;个性是各个大学的学校特色与风格。总体上看个性受制于并服从于共性, 但个性丰富了共性, 使共性更加多彩和厚重。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 大多建校历史悠久, 以其特色与风格影响和引领着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并进而代表着一定的国家、民族与时代。而各地区的高职院校创设出自己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而为共性增光添彩。
3 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定位的因素
3.1 高职教育的体制改革与发展趋势
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当前, 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高职院校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2006年开始, 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工作。这是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适时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 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为高职院校带来的历史性机遇, 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质特征对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高职教育培养既有专科学历文凭资质又具有职业技能优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他们是支撑我国现行产业经济实际运行的主体, 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各高职院校在做好普通全日制学生培养工作的同时, 还应顺应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向普及化转变的发展趋势, 以更为灵活的机制, 更为开阔的视野, 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打造学习型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3.2 领导的视野和水平
大学领导对大学精神的理解越正确越充分, 越具有世界性眼光、创造性、神圣性和前瞻性, 校园文化建设就越彰显特色, 独具魅力, 其价值取向也必然是明确的、影响深远的。高职院校的领导要有优秀而深厚的学术和专业背景, 应当是优秀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是大学精神的领悟者, 是实现大学理想的创造者, 是社会文化的引领者。
3.3 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之本
教学质量依赖师资队伍。师资力量从根本上决定着教育的水平。教师队伍的素质、研究水平、研究成果, 决定了大学的水平和位置。用公正、公开的人事评聘制度, 公正、客观的学术水平评估制度来造就一支一流的教师队伍, 以学术主导而非行政主导。香港科大校长、国际着名应用物理学大家朱经武说—一流的大学就是要用一流的老师教出一流的学生, 再让一流的学生造就一流的社会。[3]现在大学的教师是老中青兼容并包, 各有优势和缺陷, 必须随着新时期大学教育的发展、信息时代知识体系和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发展完善自己。
3.4 高职学生的特点和多元价值建设校园文化的目的是培育英才
大学生既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主体, 又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必须依托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并能够为他们接受和认同。目前, 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是80’后和90’后, 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拥有优厚的生活与学习条件, 知识结构比较完善, 思想解放, 可塑性很强。但社会价值的多样化发展、核心价值的不够鲜明、主流价值取向的不够突出等, 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价值取向, 也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 突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策略
4.1 保持核心价值, 倡导主流价值
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的高职院校核心价值取向, 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 塑造完整的自由的人本身。要求培养目标具有大爱之心, 爱地球爱人类爱国爱己;并建立责任体系、诚信体系。倡导主流价值。主流价值表现为核心价值的具体实现, 遵循科学价值取向的维度——社会性、科学性、可行性和超越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基础价值取向 (职业取向) ——谋取个人和公共利益最大化;根本价值取向 (公正取向) ——维护社会公正;目标价值取向——培育高尚人格。
4.2 教化育人和环境育人并重
高职院校大多都是年轻新兴学校, 配备了新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服务设施, 有的是全新的校园, 硬件建设很到位, 校园物质文化发达, 但忽视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现代化的大学校园, 功能完善, 环境宜人, 使大学生身心愉悦, 但这只是育人的一种途径。大学校园更应是高度人文的, 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人文氛围, 具有足够的超越性和神圣性, 有利于大学师生发展自己的科学素养, 提升人文品格。大学校园文化应当是自然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和谐与统一。
4.3 以积极开放的视野和态度引领学生价值取向
当前经济文化全球化, 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互交流、融合, 同时也矛盾、冲突。大学生因此会困惑迷茫。高职院校的价值观教育不能回避矛盾, 不能封、堵、压, 不能僵化教条, 必须正视并且主动解决问题。思政部、校园网络、电台媒体和校园论坛等要充分发挥作用, 激浊扬清, 揭露、批判反动文化、消极价值观念;吸收多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观念, 扩大主流文化的统摄和覆盖领域, 让核心价值观念被更多大学生接受, 扩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认同。
摘要:价值是自由的实现。价值取向是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对于某种价值的特殊追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以就业为迫切要求的现实状况, 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局限于停留于表层的工具性价值观, 很难上升到深层的目的性价值观层面。文章探究了影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定位的因素和突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策略。
关键词:价值取向,校园文化,高职院校,探究
参考文献
[1]罗奇.人类价值的本质 (1973) [M] (.M.Rokeach)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1623.htm.
[2]欧阳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J].湖北:高等教育研究, 2008, 8, (8) 29:6-10.
关键词:教学模式 改革 建构主义
一.高职生网络时代学习特点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也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学生习惯于低头看手机,成为“低头族”,无法专心参与课堂教学。
针对高职生传统文化课学习情况,我们对我院各专业高职生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88%的学生喜欢从网上获得学习资料,82%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以网络为主,64%会通过网络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节目、网络课程。这些数据说明网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他们除课堂以外获得学习资源的主要途径。网络给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对于传统文化课教学模式的转变也带了契机。
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及改革契机
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现出来:
1.传统文化课教学模式以知识讲授为主,教师和学生处于“传授——接受”的固定模式中,教学内容的固定性、课堂活动的局限性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也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强制性的学习内容和结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自我探索,从而也丧失了对课程进一步思索学习的兴趣。
2.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课堂以内的学习,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品格熏陶的过程性培养,传统教学课前无准备, 课后无交流, 教学缺乏对学生过程学习的检查、督促环节。
3.缺乏富有激励性的过程评价机制。传统考核方式主要有考查和考试两种,属于阶段性结果评价,忽视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通过过程评价激励学生在下一阶段的持续成长。
网络信息技术为传统文化课程的改革带来契机,网络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主动从网络探究问题、获取资源;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了鲜活、实时的案例,方便学生结合实际分析传统文化;网络便捷的功能给师生、生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方便。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可以借助网络教学的优势,探索传统文化课程的新模式。
三.网络时代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传统文化课教学新模式
何克抗教授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本课题探索建构主义理念下的传统文化教学新模式,将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建设学习环境、设计教学环节、布置教学任务、进行交流合作,新模式强调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本课题尝试了将建构主义理论中“抛锚式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的探索,这种教学模式首先由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主题设计好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并将问题“抛锚”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主要教学模式设计如下:
1.设计问题: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设计出每次课的关键问题,教学重点将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问题的设计侧重激发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使他们利用现实事例去理解阐释传统经典的现代意义。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特点、难易适中、古今结合,同时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抛锚:课前一周在微信群里发布问题及小组任务单,督促学生利用网络查找问题,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并对学生提出的关于查找办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予指导。
3.自主探究学习:由学生独立完成需要解决的任务,凸显学生的中心地位,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是指导者、辅助者,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及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学生可登录课程网站,观看相关教学资料,了解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明确教学重点。学生进一步在教师介绍的相关学习网站上查找资料、分析信息、解决问题,完成对意义的构建。
4.协作学习:学生进行分组,以团队形式参加交流及课堂活动。利用微信、QQ等社交媒体,自由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其它团队进行探讨,团队之间不同观点进行碰撞,集思广益,扩展思路。团队合作中的每个小组成员都会分配具体的任务,每个成员结合自身特点分配不同的任务。
5.效果评价:主要由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互评构成。评价对象包括学生网络作品展示、课堂活动、小组交流,学生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及问题可结合自身特点及专业特点完成自己的作品,并将作品放在网络平台由教师及小组成员进行点评,设置排行榜,对优秀作品给予激励。个人完成任务单,对自己问题解决情况、作品完成情况、参与活动进行自我评价,评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交流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意义的建构。
四.创新
1.注重提高激发自主学习、探索能力
人本主义学者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我实现的能力和权利,并且只要给其机会,都能作出明智的判断。本课题尝试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各种网络媒体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从而获得信息处理、评价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自我的见解。不同的学习个体可以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符合个体差异化教学的要求。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改变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处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利用各种网络媒体让学生去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更好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多元课堂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
传统文化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资源,从中我们可以汲取生存的力量和生活的智慧。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更侧重知行合一,使学生将传统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
课题组设计多元课堂活动项目,如作品展示、礼仪表演、话剧表演、吟诵表演等,提高课堂参与度,创建引导式课堂;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课外延伸与运用,将文化经典与生活、学习、人生、职业紧密结合,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实现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转化与运用,如将《弟子规》所学的传统礼仪运用到与长辈交流中,将《论语》、《孟子》所学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运用到求职、就业、工作中。
3.多元激励评价机制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
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在课堂上开展集体活动,在网络上进行交流讨论,在共同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课题组研究的新模式由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和小组互评构成的评价机制取代了单一的教师评价方式。学生网络作品展示、课堂活动、小组交流由师生在课堂及网络平台进行点评,设置排行榜,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多元互动的评价机制使个体感受到了来自团队的关爱、激励,从活动中获得了自信自尊,从而可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培育良好的品格和人际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任莉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5)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5)
[3](美)卡尔.罗杰斯《自由学习》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03-01
[4]邢磊.高校教师应该知道的120 个教学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化得福.论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J]兰州大学学报,2014,(7).
本文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教研项目《高职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究》成果,编号:2015JY19。
大学校园文化就是教育环境的一种力量,这种文化氛围引领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同时也优化了大学教学育人的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1: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
摘要:高校是推进体育教育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键场所,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体育树立全面积极的认识,为其了解体育文化、进行体育锻炼搭建起了良好的运动平台与环境。
在一定程度上,校园文化是作为高校校园基地、学生培养与素质提升的客观现象存在,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精神文化。
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的互相影响作用表现的最明显,具有强化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孵化、提升大学生体育素养与精神素养等作用。
因此,本文将从高校竞技体育的内涵与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分析出发,浅谈了高校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影响分析以及校园文化对高校竞技体育影响作用的分析研究,切实站在高校体育文化角度剖析了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与体育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体育文化;影响;作用
受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影响,现代高校竞技体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逐步向技术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方向改革和发展。
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归属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不管是高校竞技体育还是社会竞技体育都具有浓厚的文化特征,在整个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独特的优势,
对高校体育文化形成起着广泛性与活跃性的作用,不断丰富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拓展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活动与相关竞赛,更有利于丰富高校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因此,加强高校竞技体育改革发展,已经成为众多体育专家和社会研究者所共同关注的话题,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工改造竞技体育运动、充分发挥竞技体育活动的作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校园文化,是作为高校校园生活、学生特性、道德素质与培养等为一体的客观现象而存在的,是高校师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凝聚了高校师生共同的思维与行为文化,包含内容与层次丰富,
促进校园文化为高校竞技体育服务,推进高校竞技体育对校园文化建设发挥作用,有利于引导和促进高校师生树立全面积极的体育观念、体育认识与体育行为。
因此,对于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1、高校竞技体育内涵分析
根据相关学者对高校竞技体育内涵的比较、分析与归纳,笔者从不同角度选择了一些专家、学者们对竞技体育的内涵分析。
对于竞技体育较有代表性的内涵,主要以1986年过家兴等指出的为主,“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个体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
”对于竞技体育,旨在发挥人体最大能力、运动成绩最大化,从而掌握一定的技巧、突破自身的局限并不断创造优异成绩。
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与功利性,为了加强竞技运动员体育运动战术、强化技战术训练,必须以校园文化为导向增强高校竞技体育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在高校竞技体育活动中推进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竞争与交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内涵,主要是以竞技体育为核心,以高校为实体,以学生为主体,以高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为目标而开展的训练与竞赛活动,并以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为背景所建立起来的一种体育文化,
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在竞技体育活动中不断交叉与融合而形成的,最大限度地挖掘高校体育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个人或群体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切实推进校园文化基础下竞技体育不断向制度化、体系化、竞争化方向发展。
2、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分析
高校体育文化,归属于校园文化中的一种,旨在促进师生共同锻炼、形成健康体育意识,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关于体育方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涉及了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思想、物质、道德与审美观念。
当然,高校体育文化的形成也反映了校园内师生本身需求的物质特质,表现了在一个特定时期下一个学校与时代发展所符合的特征,高校体育文化对师生参与体育运动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也有利于帮助高校师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价值观念。
因此,高校体育文化,是在校园体育运动过程中一切体育现象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促进人们在体育生活中积极实践体育文化精神,在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竞技性、娱乐性等的作用,
将运动属性文化与精神文化培养有机结合,深刻反映体育文化与人的体育生活的联系,刻画出与高校所在地民族文化、传统体育特征等相关的现象,是在一个特地地域内所形成的一种社会文明与物质文明结合的东西,从而推进高校体育自身发展与文化建设良性互动发展,
从而实现人与运动生活各方面的完美结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形成健康的体魄,并拥有良好的体育道德与社会价值观念,实现身体、精神、人格、理想、道德等方面的协调统一,推进人的思想与社会发展共同进步。
3、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的分析
3.1、竞技体育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深入发展
竞技体育在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开展高校竞技体育活动,可以打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窗口,提升高校及体育文化建设的认可度与知名度。
其一,充分竞技体育的引导作用,在高校积极组织和开展竞技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准确把握高校师生的共同需求,立足于竞技体育活动积极完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在提升高校师生竞技水平的同时,不断改善和配备体育设施,孵化体育场馆基地。
其二,利用竞技体育打开高校之间宣传工作与其他学科学习交流的窗口,以竞技体育为载体提升体育文化的影响力,积极组织和开展竞技体育比赛活动,宣传和传播校园体育文化,为校园体育活动比赛和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场所,合理配置硬件设施,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立足于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硬件建设。
其三,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强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仅仅以体育运动出发,促进人们锻炼的基础上实现运动与娱乐同步进行,实现运动与素质教育同步发展,并以社会文化为导向,以竞技体育为实体强化高校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
引导学生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强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团结合作的不屈精神。
3.2、竞技体育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升其竞技水平
强化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竞技体育过程中强化自身训练、提升其竞技水平。
首先,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以教师为指导者,科学组织各种竞技体育竞赛,不断锤炼学生,为高校培养部分体育骨干创造了平台,从而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与宣传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技体育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水平,成为推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力量与中坚力量。
其次,通过竞技体育运动凝聚有共同认识的学生,创设和完善高校体育社团或体育俱乐部,引导学生自觉进行锻炼、提高运动技能,并强化和引导各社团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
最后,推动高校竞技体育形成团队行为,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通过个人竞技行为不断向集体或高校文化精神方向发展,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引导高校及其学生树立了强烈的竞争意识,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形成较好的活动规范。
3.3、高校体育文化制度与精神文化发展为竞技体育提高保障
高校校园积极开展竞技体育,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步发展,以竞技体育运动为载体为推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提供了基本保证。
其一,通过各高校之间关于竞技体育活动与比赛的沟通与交流,促进高校审视自身发展,以竞技体育活动为导向不断完善高校竞技体育制度文化,增强校园体育文化的系统性与可行性,在完善校园体育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为各项体育竞赛活动顺利开展提高制度性保障。
其二,以学校为指挥和组织中心,促成体育俱乐部充分发挥自身协助作用,积极响应终身体育观念,组织并开展日常训练工作,在精神文化层面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一个历史性的发展阶段,不断积淀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强化校园学生体育文化意识,在正确的体育观念的引导下把握住体育思想与体育精神的精髓,不断规范自身体育行为习惯。
其三,不断渗透竞技体育活动中的优势因素,形成校园体育文化的力量,从精神层面出发把握住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力量,站在竞技体育的高度树立明确的体育文化发展目标,从而以校园体育文化为物质载体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情操、意志和观念,为竞技体育提供制度性和精神性保障。
4、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具有良性互动的影响作用,在校园文化的指导作用下,一方面,竞技体育发展有了推进的基础,丰富了高校学生的物质生活,并突破传统体育运动的呆板,站在创新的角度下增强了高校体育文化的娱乐性与趣味性,
吸引和激发了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运动中来;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为高校竞技体育的组织和开展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为高校培养出具有体育精神、意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并以体育活动为突破口,在提升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基础上,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行为与运动习惯,从而以身心健康为宗旨增强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将学生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与工作压力下解脱出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浅谈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竞技体育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深入发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并促使高校学生提升其竞技水平,当然,高校体育文化制度与精神文化发展为竞技体育提高保障,从而推动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
参考文献:
[1]樊申元.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02).
[2]宋震宇.高校竞技体育与校园文化相互影响作用的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2010.
[3]刘成,司虎克.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竞技体育互动发展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02).
[4]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须晓东.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2).
[6]周新.高校体育文化的内涵、作用与建设[J].滨州学院学报,2007,23(2).
第2: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思考
摘要:大学的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以校园活动为基础,并伴随着大学特定的学习方式及校园精神,以提高师生之间的文化素质为主的精神文化的总合。
大学的成立伴随着校园文化的产生,校园文化是一个多元化、多形态的文化集中现象。
其实校园文化的本质与社会文化大同小异,都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不仅是承载大学精神的主要载体,也是组成社会文化中的重要成分之一。
因此,本文对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给出了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
目的就是增强高校的办学效率及增强高校的文化管理水平,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发展的特色道路。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学校的校园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发展,不仅可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而且也可以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所以,本文介绍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并通过现状展开了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1]。
1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1传统观念的主流意识面临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价值的的多元化得到推广,相对而言的主流意识和传统观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
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信息、思想、信仰以及价值观念交换速度与效率有所增加。
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价值多元化和选择多样性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群体文化的主流思想。
传统的约定俗称的道德规范深受市场经济利益导向的的影响,同时也冲击了当今大学生的价值以及人生观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网络文化的兴起,它改变了我们的时空概念、生活方式,甚至是语言。
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我们获取知识、信息与享受服务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网络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校园文化。
1.2大学教育向大众化趋势转型
处于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导致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和改变。
[摘要]随着现今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社会各类行业都在积极的开拓发展思路,依托互联网信息及网络技术对产业进行升级,实现跳跃式发展。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自然也是走在时代的前沿,高校在“互联网+”背景影响下,有效的将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互渗透结合,使得校园文化在互联网+背景下得以再现和延伸,为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进入“互联网+”时代,在为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在影响着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等。本文针对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探讨,从其文化建设的意义、目标、及方式等方面深入探究,提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模式,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绿色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前言12-09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公报05-24
高职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调查与研究论文01-08
高职学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10-03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探究01-01
高职评估数据采集平台的建设与使用11-20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探究论文10-07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