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2025-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通用10篇)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篇1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主旨: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篇2

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反复诵读,领悟的思想感情。

2、了解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欣赏影片,初步感知

课文视频

四、疏导字词

遂至

亦未寝

藻荇

竹柏

五、指导朗诵(配乐)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咬文嚼字,解释字词语文

七、疏导文意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自然分组,选出中心发言人。

八、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提示:一是因为作者被贬谪,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这月色有什么特点?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皎洁空灵

比喻

3.你是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两层意思:

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二、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九、拓展练习:

.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2.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景色。

十、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张怀民

郁闷

乐观豁达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篇3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请你用楷体把下面句子抄写在田字格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初中学生要学会书写楷体字。学生在练字的时候比较注意运用楷书的方法书写,但平时写字时很少用楷体来书写,本题就是帮助大家逐步养成用楷体书写的习惯。

答案:略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相与步于中庭()..(4)怀民亦未寝(). 解析:解释词语的含义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句子的意思,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

参考答案:(1)高兴的样子(2)想到 ……的人(3)一同、共同(4)睡觉 3.填空。

苏轼,字子瞻,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他是一位文学成就卓著的作家,他的散文风格独具,与其父___________、其弟___________同列“___________八大家”之中,世称“三苏”。其词开一代豪放派词风,你读过他的词有___________。他的书法也独树一帜,居“苏米黄蔡”四大家之列,“米黄蔡”三人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本题正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提示,填出应该记忆的内容,对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有准确的认识。同时设计了与中国文化常识相关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答案:东坡居士 宋 苏洵 苏辙 唐宋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米芾 黄庭坚 蔡襄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选出下列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A项中的停顿应放在连词与动宾短语之间,为“遂/至承天寺”;B项正确答案是“相与/步于中庭”,停顿放在主谓之间;C项正确停顿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表示“少”了什么,动宾之间。掌握好停顿是帮助大家理解、掌握文章内容的重要方法。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答案:D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相与步于中庭().(3)盖竹柏影也().(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解析:本题主要涉及对虚词的解释。对虚词的理解,可以使大家顺畅地朗读、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层次,确切地理解文意。

参考答案:(1)于是(2)在

(3)表示推测(4)只 我

3.作者起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作者一同夜游的是___________,文中记叙了他俩__________________ 的情景。

解析:本题可以帮助大家梳理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参考答案: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张怀民 寺中散步,共赏月景

4.“月色入户”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解析:表面看是要求翻译句子,实际是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所用的写法。这里的“入户”是作者赋予了月光以人的情感,尽力表现月光的美好,就像是懂得人的心理。

参考答案:月光从窗户进入房间 拟人 快乐时光

课堂小幽默一则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正在做《月亮的心愿》的课堂练习。在“读一读,想一想”一题中:

鱼儿爱大海,鱼儿有一个蓝色的心愿。

鸟儿爱树林,鸟儿有一个绿色的心愿。

蜜蜂爱花朵,蜜蜂有一个红色的心愿。

小朋友爱月亮,小朋友有一个银色的心愿。

你有什么心愿,是什么颜色的?

某生:我的心愿是当大老板。

师:你的心愿很远大,那么它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是黑色的。

师想:难道这么小的孩子也知道老板是攒黑心钱的?

但老师还是好奇地问:为什么?

生:因为大老板总是穿黑衣服的。

老师惊讶无比。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用心

爱心

专心 2 1.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中“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找结果,体会作者交代叙事写景的缘由。有了这个“念”才有了夜游,才见了美丽的景色。这也是作者借景抒情的原因。

参考答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解析:文中没有直接写月,但月又无处不在,这里一定要注意“月光”和“月色”的区别。“月色入户”并没有写出光,而且题干中强调的是运用“描写”的语句,凭借这两点,才能够正确回答本题。

参考答案:庭下……竹柏影也 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哪两句?

解析:第一个句子中有了“欣然”,比较容易找到,但第二个句子要结合文学常识,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才能够找到。

参考答案:(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解析:本题是强调整体感知的,所以答题中涉及的情感要求完整、全面。

参考答案:表达的心境是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有人生的感慨,有自嘲自慰,有赏月的欣喜等。

5.文章结尾处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解析:本题的设计与上一题非常相近,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根据题干回答问题的习惯。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文章结尾”,而不是全文。

参考答案: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

②③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者,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

④⑤⑥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⑦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节)

注:①辋(wǎnɡ)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nǎnɡ)者:从前。③仄(zè)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ɡǎo):水边的高地。⑥雊(ɡòu):雉鸡叫。⑦傥(tǎnɡ):同“倘”,假使,如果。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1)当待春中()..(2)白鸥矫翼()..(3)斯之不远().(4)从我游乎(). 解析:试着运用课内知识来认识、理解新的文章。

参考答案:(1)春天里(2)强壮的羽翼(3)这样的时间(4)跟随

用心

爱心

专心 3 7.翻译下列句子。

(1)寒山远火,明灭林外。(2)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解析:巩固直译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参考答案:(1)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处忽隐忽现。(2)村落那夜间舂米的声音,又同稀疏的钟声相间。8.简析王维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解析:要结合课内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了解,来体会本诗的含意。

参考答案:作者游华子冈虽然是在深冬寒夜,却描绘了众多的景物,而且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并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因此,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深层探究

9.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含意?

解析:通过这一问题加深对课文主题及写作目的的探究和理解。

参考答案: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赏月的“闲人”罢了。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中考链接

10.(四川资阳中考)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两会”期间答记者问时,巧妙引用毛泽东同志的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抒发了他的雄心壮志。由此,我们想到了唐代诗人杜甫在《望岳》中写到的不畏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请写出来。

解析:这类题目要注意准确,若有错字、别字、漏字、添字,该题均不得分。

参考答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用心

爱心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篇4

内容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第四年所作。作者于初冬深夜落寞之际见月色而欣喜,找寻好友张怀民在承天寺中共同赏月。在空明澄澈的月色之中沉醉,忘记个人的得失荣辱,寻得片刻的惬意安适。然而,仕途的失意,个人才华不能得以施展的内心世界依旧难以彻底忘怀。赏景之后一段的议论即透露出作者感慨深微、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闲人”的含义。课时:一课时 授课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背诵《浣溪沙》引出苏轼是个虽处贬谪期间,依旧不自伤白发,悲叹衰老,旷达振作、积极向上的人。这样的苏轼面对厄运,是否心境一直这样乐观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来具体探寻苏轼的心路历程。

二、整体感知,明句读

1、学生自由 放声朗读课文,正字音,明句读。

2、齐读课文,简要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时间、地点、人物

三、研读课文,联系背景理解作者叙事时心理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记叙的事件。苏轼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一起赏月。

2、承天寺是寺院,他们为何夜游承天寺?从原文中找理由。“念无与乐者”——念,想;“月色入户”——户,门。

3、苏轼可是当时的大文豪呀,为什么会“无与乐者”?从原文中找依据。“闲人”——文下注释;由此可见苏轼是个被贬谪之人,做着有名无实的闲官。

4、被贬谪之人,也就被当权者排挤在外了,生活境遇较之当权者自然会如何? 自己——落寞、孤单,世人——避之不及,家中——自然门可罗雀。

5、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苏轼这样的生活境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开头交代时间,是初冬时分;解衣,解开衣裳;欲,想要,将要。入夜即欲睡,反映了作者此时生活的落寞,门可罗雀。

“念无与乐者”——“无与乐者”反映了作者在贬谪期间交友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

6、此时,却有一人主动来找苏轼了。读文章,找一找是谁?

月光——“月色入户”,由此可见,月光毫无势力之情,在寂寥的寒夜,依然来拜访他。

7、“月色入户”苏轼是怎样的感受和行动? 感受:“欣然”——高兴地;

行动:“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就 小结:作者见月色而喜,想要与朋友分享,就去找张怀民。

8、作者一“念”就去“寻”张怀民,足见张怀民在苏轼心中是共同赏月的唯一之人,二人志趣相投。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句也表现了这一点?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亦”,表明张怀民与苏轼一样,见此月色也没有睡。二人情感相似,志趣相投。“相与”足见二人亲密的关系。

9、这里的“寻”能改成“访”吗?

不能。“寻”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己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访”表达不出这样的效果。“相与步于中庭”——;步,散步。步,为何不译为“走”?译为“散步”更能够表现作者与好友一起赏月时舒缓的心情。

10、小结:作者由一开始的落寞变为欣喜再变为急切,最后终于在庭院中散步,心情舒缓、恬静起来。一件小事被作者叙述得起伏多变,情感跌宕,足见作者的才华之高。下面,请大家朗读第一段,将作者的情感读出来。

赏析作者所观之景

11、苏轼与张怀民赏到了哪些景物? 月光、竹柏

12、朗读第2段,问:这里所赏之景为月下之景,可是全段无一处有月字,你从哪些地方可见作者是在赏月景?

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给人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

水中藻荇交横——进一步隐喻,将月下竹柏影比作“水中藻荇交横”,使错觉更进一步,让人感觉水月难辨。

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

13、如果在“盖竹柏影也”之前,加一个叹词,可以加哪一个? “啊”“哦”

加叹词朗读该段,把叹词的味道读出来,问:“盖竹柏影也”放在最后揭示,表明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

恍然大悟

这样的“恍然大悟”就表明作者之前已经被陶醉于清澈透明的月下美景之中,完全忘记了被贬谪的痛苦,忘记了个人的得失荣辱,也进入到了那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之中。

朗读这一段,感受苏轼的

14、苏轼的伤痛被这样的自然美景抚慰了。可以说这样的月色也是苏轼的另一位知己好友。那么,苏轼彻底解脱了痛苦了吗?

小组讨论明确:没有。

引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段话可以翻译为——“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把这里的问句改为陈述句理解一下。

到处都有这样美妙的景色,只是少有我们这样的闲人(去欣赏罢了)。这里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理?

感慨世人汲汲于名利辜负良辰美景,感慨自身欲为国效力却遭贬谪、排挤,同时以“闲人”自居自傲、自宽自慰,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抚慰政治斗争的创伤,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安宁的心境。

总结全文:作者通过描绘澄澈透明的美妙月色,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透露出一个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背诵本文 教师寄语:

本文不足百字,却真实地展现了苏轼面对贬谪的困境的一段心路历程。面对困境,他也落寞痛苦但是没有沉沦,而是积极地投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寻找友人一起排解烦恼,随缘自适。这样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布置作业:搜集苏轼于贬谪期间所作之词两首,赏读背诵

教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篇5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3

姓名班级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古来共谈五色交辉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沉鳞竞跃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又能与其奇者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又被称为。

2、全文分三部分。“”总领全文。中间部分具体描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3、请你赏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字,号,此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2、请你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的妙处。

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28、观潮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方其远处海门

仅如银线乘骑弄旗标枪

如履平地倏尔黄烟,人物略不

随波而逝披发文身

江干上下珠翠罗绮溢目

虽席地不容间也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三、课文内容理解

1、《观潮》作者,写的是地方的`潮水。

2、全文共四段,请分别概括各段的内容。

3、最后一段写人多马众有什么作用?

29、湖心亭看雪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一小舟

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惟长堤一痕与余舟一芥

湖中焉得余强饮三大白

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

相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三、课文内容理解

1、《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作品有《》、《》。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这是一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4、舟子说作者“痴”,你是怎样理解这个“痴”字?

5、苏轼说自己是“闲人”,张岱借舟子之口说自己“痴”,这两人一“闲”一“痴”,有什么相同的情怀?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篇6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轴画》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屏显)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

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同学们再试试。

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生齐读)

喜欢一个人怎么会是这样,前一秒钟你恨不得撕碎了他,下一秒却蹲在地上边哭边捡,不知道该怎么拼起来。 ——八月长安

五、有味的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

(生无措)

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师:同学们交流一下,并说明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

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

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

(请生3坐下。)

师:你们学过《走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是记叙事情经过;第二段是最后一句,发表议论。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六、有味的赏析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思索。

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片刻)

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

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

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

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笔锋一转。

生:――

师:他看到了一个更深沉的问题,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处境,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小结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篇7

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我便开始进行课堂构思,即以文言为重心,开展字词类教学,培养学生的文言基础。在字词教学的基础上,赏析写月句,感受苏轼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豁达乐观,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对方案的.细化过程中,我尽可能在这堂课上体现一种新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完成基础训练中发现问题。学生自主翻译作为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完成内容的理解。通过展示发现学生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

记承天寺夜游 篇8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诵读、品味文章描写月色的语句,体会其清幽宁静的意境。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抢答:他是谁?

提示一:他才华横溢,诗、词、文、书俱佳。21岁即中进士。

提示二:但他的人生并未因此而一帆风顺。42岁满怀报国之志的他却因“毁谤朝廷”之罪被贬官黄州,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提示三: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与他同病相连的张怀民住在承天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入境: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朗读,最后齐读。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月夜,苏轼寻张怀民一同赏月,自得其乐。

四、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翻译 估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有: 欣然:高兴地 念:考虑、想到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中庭:院里 户:本义是单扇的门,课文中泛指门。遂:于是。盖:原来。但:只是。

2、问题研讨

设计意图:初步把握文本

(1)、品月色:用波浪线勾画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轻声读出来,说说读后的感觉。

幻灯片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紧接着我会追问学生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杨树、柳树吗?

学生会陷入深思,提示学生《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和苏轼曾说过的话“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意境,明了苏轼描写月色的精妙。同时也了解竹柏在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意义。(2)、抒情怀

①勾画文中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然后说说作者的情感变化。

从解衣欲睡的平静苦闷,到见月色入户的“欣然”,“念无与为乐者”感到无人同乐的失落,再到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喜悦,表现了作者从困境中难觅知己,到得遇知己共赏月夜美景的休闲。

②文章的最后一句值得玩味。结合全文内容,思考“闲人”含义。

这个问题对学生很有难度。所以我会给学生友情提示:第一注意夜游的时间:元丰六年(被贬官已经四年,有职无权)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设计意图:体会苏轼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五)小结

2000年,法国《世界报》评出十二位千年世界伟人,东方大国的中国,唯一一位入选者就是苏东坡。《世界报》评论员文章: “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

苏轼历经坎坷,可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他对豁达乐观人生的执著,如一轮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在逆境中怨天尤人者多,苦中作乐者少,苏东坡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才华横溢,更在于他坚毅、豁达的性格。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怎样的风雨坎坷,都能像苏老先生豁达从容,请再多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亮,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

(六)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篇9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贬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指的是北宋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语句和此前所作的诗句,以讽刺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此案件纯属政治迫害。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朝廷的公报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苏轼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这次谢恩表,使那些“新进”成了读书人心目中的笑柄。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之,是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虽然他们都要苏轼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杀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苏轼在进京途中关入监狱过夜。

dǎn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将苏轼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台的监狱。二十日,正式提讯。此时,《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告密,指出苏轼歌咏桧树的诗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新党指控苏轼“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有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苏轼写《狱中寄子由》说“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巨大精神压力下,苏轼写下了“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的悲惨诗句。因为儿子苏迈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把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弟弟苏辙写了上面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乌台诗案总算了结了,苏轼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检查起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因为“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人,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而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这一点可引申而指朝廷当政的小人是宫廷中的弄臣和优伶,又会是一场“文字狱”!

张怀民又是何许人也?

一、“同病相怜”。他于1083年被贬黄州这是苏轼“寻张怀民”第一个原因:人们在失意时会下意识寻找和自己有共同遭遇的人,痛苦有人分担,无形中痛苦就会减轻,这是人很正常的心理。但如果你认为苏轼只是因为“同病相怜”而来“寻张怀民”的话,那么你就太低估苏轼了。

《记承天寺夜游》答案 篇10

二、(1)念 / 无与乐者

(2)怀民 / 亦未寝

(3)盖 / 竹柏影也

三1.考虑,想到2.共同,一起

3.清澈透明 4.只是

四、1.院子里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是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上一篇:开学教学副校长讲话稿下一篇:环保影响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