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后反思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通用9篇)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 篇1

2008-03-17 09:34:28 史青

据了解,对于学生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大多数教师都归因于学科内容难、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教师以外的因素。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是自己教得不好。而学生却认为,自己学习有困难,大约三分之一的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有人更是提出这样的观点,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些充分表明,老师在学生学习困难形成过程中是有一定责任的。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认识升华的可靠途径。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美国的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反思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那么课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呢?以下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有详有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

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于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于接受、最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

仅限于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也一定能够提高。

三、反思教学价值。

初中数学课后反思 篇2

一、要求学生做好反思的内容准备

要反思, 就要有反思的内容。否则, 反思便没了目的性和针对性。要求学生做好课堂笔记。这样, 学生的课后反思才能有效进行, 才有实际意义。事实上, 笔记是学生最好的反思内容依据, 也是学生再次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载体。可以说, 学生要获得个人体验, 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创造能力, 课堂笔记功不可没。因此, 做好课后反思的内容准备, 其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

二、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基本方法

反思应该做到经常性, 事事反思, 时时反思, 所谓“一日三省必自知”。一方面, 要了解掌握反思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的学习, 促进学生养成反思习惯。反思可以从对自身的认识进行, 反思也可以从联系他人的实践活动进行, 反思还可以从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进行。同时, 反思还具有阶段性。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呢?

1.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反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 “ 题海战术”已成为过去时, “少而精”则成为当今的宠儿。可是, 要真正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 不完成一定量、具有代表性的课堂练习题和课后作业题, 并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 体会和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是显然不行的。然而,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 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解题, 常常缺乏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 导致解题质量低下, 学习效率不高。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进行积极反思, 回顾解题思路, 概括解题方法, 进而达到练习和作业的目的。

2.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反思。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而学生个人受经验、背景等的影响, 认识事物、理解事物往往相对有限, 难免导致片面性。因此, 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组织开展集体探究讨论, 不仅能够了解同伴的认识理解情况, 而且更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想方法, 增强认知迁移能力。

3.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中反思。

预习新课时的反思, 能够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复习回顾已学知识时的反思, 可以达到巩固和提高对旧知识加深认识的目的。预习和复习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方法的重要途径, 加强预习、复习中的反思活动, 有利于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的过程中提炼数学思想。由于在实际学习过程中, 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 难免会受到具体情景的制约, 使得解题方法难以产生迁移。因此, 教师在注重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还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中反思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 从中提炼出应用广泛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4.在分析具体解题方法中反思。

所谓解题技巧, 实际上就是解题方法的巧妙。在分析具体解题方法时进行反思, 容易形成巧妙的解题方法, 进而体验到自身的优势。然而, 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做出题目, 不仅不对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优劣评价, 甚至对自己解题的对错都很少进行检查, 导致解题过程逻辑混乱、主次不分、叙述冗长等不足。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分析具体解题方法中进行主动积极的反思活动, 通过对解题方法优劣的分析开阔学生的视野, 通过对问题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对解题过程的优化形成巧妙的解题方法, 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新颖的方向发展, 进而形成具有系统性强、联系紧密的数学认知结构。

5.在不足和失误中反思。

初中学生作为即将成年的未成年人, 他们对许多事物都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 但他们又非常缺乏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判断能力。比如:在学习基础知识时, 初中学生往往因求胜心切、急于求成而忽视对结论的反思, 以致粗心大意、不求甚解, 造成在练习、作业中频繁出错。因而必须加以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教给他们如何在不足和失误中反思, 使之在纠错中享受成功。怎样指导和帮助学生克服和改正错误, 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 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 教师首先要及时指出学生的问题和错误,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认识到错误的原因, 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认识理解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础知识, 理解基本概念, 并养成自觉检验结果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反思的能力

方法靠练习去掌握, 习惯靠反复去养成, 能力靠实践去锻炼。一节课下来, 花些时间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回顾, 静心沉思, 一是摸索出知识间的一些规律, 二是体会出自己在知识点上的新发现, 三是突破解题的诸多误区, 四是反思受到启迪是否得当, 五是反思自己进行的训练是否到位等等, 无疑都是培养反思能力的良方。因此, 教师应当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 尤其是对待批改之后的作业, 花些时间及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记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必定能够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进而服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四、帮助学生提高反思的效果

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 无效的反思只能使人厌烦, 只有有效的反思才能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为此, 教师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反思效果, 决不能简单地做一做样子。在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时, 要给学生以大量的鼓励、启示, 要让学生通过反思活动后, 能够真正体会到反思的好处。只有这样, 才能避免学生对反思活动产生厌烦情绪, 也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后继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显然, 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在不断的反思后, 能够不断地取得成功, 才能培养起自觉地、经常地、认真地进行反思的习惯, 才能帮助学生在反思中真正领悟到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 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谈初中历史教学课后反思 篇3

【关键词】初中 历史教学 课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5-01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以及授课后的效果等进行的细致的分析。这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评判自己教学整个过程的得失和教学能力。世界著名学者波斯纳得出了教师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也就是说,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在我多年初中历史教学中,我深深感到历史教学更加需要教学反思。初中生如何能积极和主动学习历史,教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认真的反思。

以前有些历史教师和学生大多都认为学习历史就是背诵记忆,所以教师就采取了讲解、整理概括为主。学生记笔记,课下死记硬背,学生觉得历史课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不好。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大大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现在的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渠道很广泛,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很多,比如:小说、电视剧等,但是,有些反映历史的电影、电视剧是经过改编加工的,和历史课本中反映的史实有出入,教师要在授课时对这方面有了解,授课时提示学生,以减少不必要的课后反思内容。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历史知识,需要教师为他们加以甄别,去伪存真。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具有很强的的记忆能力。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思维也比较敏捷,这些特质要求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重要认真备课,对课堂教学设计要细致,课后反思要及时、认真。以往,为了应对中考,历史课教学进入了枯燥的模式化,教师一味讲解,学生死记硬背。课堂上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教学方法单一、陈旧,在课堂上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每节课都是“一言堂”。那么,怎么样改变以往的历史课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能在动脑中快乐掌握历史知识呢?历史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起到课堂主导作用。历史教学史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初中历史课本的编排是有规律可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但是,如果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候只是注重了四要素知识的讲解就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历史课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分析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初中生普遍觉得在解析历史材料时吃力,更谈不上把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灵活运用了。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历史教师改变原来的课堂教学模式,就使学生在课堂上变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为主动学习、相互讨论历史知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中掌握知识,学生学习历史的情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

在教学中我为了使自己的课堂充满快乐,让学生愿意学习历史,在历史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我特别注重课后反思。我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历史课的课后反思。

首先是通过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老师要具有在课堂上对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的敏锐观察。如果有一部分学生在听课或讨论协作学习过程中有不同于其他同学反映或是观点时,也许是教师教学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课下教师要及时询问学生出现状况的原因,并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

其次是通过教师自己进行课后反思

新课程要求课堂上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给学生协作学习,讨论学习的时间比较多,学生的这些学习方式应该在教师为他们设计好的课堂上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解决。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如果课堂设计不合理或者失控,课堂上教师的引导、点评就不会通畅,学生就会疑虑重重,课堂教学效果就不会好,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师就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认真的反思了。

第三,通过其他教师听评课进行课后反思

中国有句古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教师在上课前对自己的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课堂上也完全按着自己设计的授课,自我感觉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好,自己很难能察觉自己在哪个方面不足。可是如果让精通教学的老教师听课还是能找出你很多不足的地方。

第四,通过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文章进行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考试后反思300字 篇4

初中数学考试后反思300字篇一

又一场考试结束了。每次考试都会得到一个教训或一些经验,本次考试我得到的启示是:疏忽总是存在的。

考完数学,感觉挺不错,卷子很简单,题题顺利,接着又认认真真地检查了一遍,确定全对之后,心中一直有一个希望:数学考满分。

离开考场之后,考满分的希望离我越来越近。我大胆地和同学对答案,题题正确。看到一些同学因为对答案发现错题而垂头丧气、懊恼不已,我心中暗暗的想:全部做对的感觉就是好,真庆幸我考试时认真做完题目之后,又认真地检查了一遍,那天那时,我是前所未有的高兴。

但过了不久,这特殊的高兴,却转变成了我前所未有的悲哀与失望。

“那张图我画的很大。”我略带高兴的说。

“不,还好,不大。

我吓了一跳,难道是我画错了?不可能,这张图我画了两遍呢,应该是对方弄错了,或者是个人感觉的差异吧,我这么慰?自己.但是心中依然很忐忑。

我已不敢再去自信地对答案了,但是在无意中却又听到了另一群人异口同声地报了那个使我不安的答案。我傻眼了,真的是我错了,果然是我错了!我竟然会把图与文字看叉了!我竟然没有检查出来!千算万算,还是疏忽了一处!满分的希望像一个个泡沫顿时在心中破灭了.3分就这么悄悄地从我的试卷上溜走了.3分,对于这么容易的试卷来说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就这样,我后悔了一个下午。

这就是疏忽,怎么躲也躲不过。但是由于排名按四门课的总分计算,其他科目的成绩总算没有辜负我的努力。于是启示之二由此可得:学习需要全面发展。也许因为其他方面的优秀而提高了总成绩。当然,倘若将疏忽减少到最小,同时又尽力提高其他科目的优秀程度,那总成绩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全面发展很重要。

初中数学考试后反思300字篇二

期中考试结束了,当试卷发下来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英语成绩竟然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好,数学也是一样,只有语文稍微差了点,但也考了90分。回家后,我对自己好好地进行了反思。

在期中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没有好好地把握住时间,虽然说在考试前几天,有不懂的问题也知道问老师,抓紧了复习,可是已经晚了。不然我一定可以考得更好。

再看看整张试卷。语文方面,我前面的基础和阅读做得很好,只扣了两分,但作文却扣了有八分之多,这和我平时不注重好词号段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英语方面,我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数学考了98分,虽然我没有拿到卷子,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但我每到考试的时候总因紧张而很着急,为此,我想出了几个办法。1.解答题时,不要急于下笔,要先在草稿纸上列出这道题的主要步骤,然后按照步骤一步步做下来,不忽略每一个细节,尽量把每一道题都答得完整;2.平时多做一些不同类型的题,这样就会对大多数题型熟悉,拿到试卷心中就有把握;3.适当做一些计算方面的练习,让自己不在计算方面失分。我想如果我能做到我以上提到的这几点,我一定能把考试中的失误降到最低。因此,我一定会尽力做到以上几点的。

初中数学考试后反思300字篇三

进了教室后,周陟真对几个同学说了他们的分数,他说我只有85分,我想:“哼,我会考得那么差吗?”课间,赵老师来收了两个同学的本子,并对我说了句:“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赵老是叫我去干什么呢?”后半节课我没听好,一直在想这件事。“难道周陟真说的是真的吗?”我有些半信半疑了,决定去办公室看看。

放学了,我上气不接下气地上了四楼低段办公室,发现一大群老师围在一张办公桌前。赵老师见我来了,就从一个箱子里取出一张试卷,递给我,说这是复印的。我接过试卷一看,一个“85”写在最上面,我又仔细校对了学号和姓名,确定没错。我看了一遍,发现有许多不该犯的错误犯了,大多是因为不仔细读题和落笔随便造成的。我拿着这张打满叉的试卷,像霜打的茄子似的,耷拉着脑袋下楼去。我想:“我要吸取这次的惨痛教训,以后要更加认真、仔细,对待每一题都不掉以轻心,不要犯相同的错误。

“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里,我要让同学们以我为榜样,让老师父母认为我是最棒的,让他们以我为骄傲!

初中数学考试后反思300字篇四

本次数学考试题目能紧扣新课程理念,从概念、计算、应用和动手操作方面考查了学生的双基、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平均分90分,及格率98%,优秀率86%。在这次考试中,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基本掌握。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思维不够灵活,不够严密,考试时的心理素质不大好,成绩也不够理想。整张试卷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渗透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考查。

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快一起来阅读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点滴吧~

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有学生认为角的两边是直线、角的大小与角的*开的大小有关,教师要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演示,认识角的两边是射线,角的大小只与*开的大小有关,又如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平线或铅垂线的关系才是垂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对这两点加以点拨和说明。一是垂直和平行所指的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直线是垂线可平行线;二是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为此,在教学中,要放手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要注意学生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学生知识覆盖面,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二年级数学课后反思 篇6

二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篇一

新的课程标准对“用数学”内容的呈现,注重用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事物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有趣的资源。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

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参与收集数学信息 根据数学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的观察,初步提出问题。还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大象运木头》的童话故事,让学生从画面中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汇报解决的方法,学生自由提问。在此环节中,重点强调乘法的含义。让学生在思考中,在师生交流中,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二.新课

课件出示动物聚会的图画,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让学生自己收集数学信息,然后让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并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解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经历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实践练习

设计了两个情境:1、小兔子采蘑菇 学生根据图上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并独立列式计算。使学生逐渐清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同时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2、肯德基的图片

学生很喜欢吃肯德基,所以对这个情境比较感兴趣,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和解决与自己直接相关的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拓展练习

学生联系身边的事,自己编一道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再次回到完整的用数学形式,真正提高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值得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学生看图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看图的方法。教师的语言有时不够简洁,有些地方处理的过于草率等。

二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篇二

第三单元“看一看(一)”是在一年级下册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够理解从一个位置观察物体最多能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物体的三个面;并能够正确辨认从正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为了达到上面所述的目标,课前在教具上作了充分的准备,找到了大小不同各种长方体形状的物体,及大小不同的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发现。

片断一:

我请几位同学到前面来观察讲桌,问:用手指一指你看到了讲桌的哪几个面?学生边说边指。

师:同一张桌子,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呢?

生;因为他们站的位置不同。

师:对,因为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片断二:

师:观察长方体的形状,看看最多看到了几个面。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

生1:我到了四个面。

生2:我全看到了……

教学反思:

1、学生的空间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观察活动,获得切身的体验。在片断一中,让学生体验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但是由于学生太多,到前面观察讲台的只占了一小部分,体验不够充分。课后,如果继续轮流观察就更好了。

2、小组内的观察要求不够明确,学生的理解与要求不一致。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可能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物体的三个面。由于学生多不好组织,我采取把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放在讲桌上,让学生变换角度进行观察。结果有的小组同学把长方体变换着面的看,还有的是位置发生了移动,也可能是受了最多的影响,总觉得看的的面比三个多。我想,如果观察前要求再细致些,另外,长方体的各个面事先涂上不同的颜色,这样是不是更方便观察呢?

《看一看》(一)是一节观察课,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对从各个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不同形状有所了解,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日常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物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一玩的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优点:

1、能够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常见的事物,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轻松获取知识。

2、在学生的观察过程中,教师善于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支持,增加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3、能借助事物以不同方法讲解同一数学概念,使学生形成形象而深刻的认识。

4、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缺点:

1、联系实际,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力度略显欠缺。

个别学生在口述时说话不完整,应加强训练。

二年级数学课后反思篇三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在二年级上册中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中学生已接触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但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调必须列综合算式。在学习本单元时,部分学困生,还停留在一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上,有的甚至读不懂题的意思,教学难度较大。只有个别学生能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计算。尤其是对于小括号,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但在解决问题时总是不知道该不该添小括号。如碰到先乘再减,并且乘号在后面时,本来不用添括号的,可好多学生一想到后面的要先算,就把括号加上去了。所以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对小括号的使用并不真正熟练掌握。我就在练习课中,增加对小括号的专题训练,从而进一步巩固小括号的正确使用。我出示一些分步算式,然后让学生把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通过专项训练,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列出综合算式,并且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训练题型如下:

列出的综合算式不需要加小括号的:28+13=41.41-12=29 在列综合算式之前,我先让学生分析两个分步算式的特点,找出两个算式中的中间量,即第一步的得数41,然后分析出先算加法,再算减法。书写顺序根据41-12=29得出是用第一步求出的和减12,说明先写加法再写减法,28+13-12=29,加减混合运算中,先算的加法就在前面,不需要加小括号。特别注意强调不能把第一步求出的得数“41”列在综合算式里。和本题类似的题还有:(1)90-13=77,77+23=100(2)6×5=30,30+28=58(3)7×7=49,49-27=22(4)7×9=63,70-63=7(5)16+42=58,6×7=42

列出的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的:28+12=40,90-40=50 分析方法和上面的基本一样,就是考虑书写顺序怎么写,这是个关键。40是第一步的得数,说明先算加法后算减法,根据90-40=50这个算式得出:90减去的是两个数的和,说明书写时,先写减法,再写加法,90-28+12,但是根据计算顺序第一步先算加法,加法在后面时,必须在加法算式上加一个小括号,来改变计算顺序。如果不加小括号的话,90-28+12,就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这样就不符合本题的计算顺序,显然是错误的。所以小括号可以帮助我们改变题的计算顺序。出示下面的题让学生体会加小括号的必要性。例如:27-19=8,73+8=81;19+12=31,38+31=71;14-5=9,9×6=54;5+3=8,8×4=32。

如何进行数学解题后的反思 篇7

一、反思规律, 提高迁移能力

如果将命题中的特殊条件一般化, 常常可以发现一些普遍的结论, 这就是数学命题的推广.解完题, 反思解题方法中有无规律可循, 从特殊题目的解法引申出一般题目的解法, 有利于培养深入钻研和探索精神, 提高迁移水平.

例1 (1) 设a+b=45°, 求 (1+tana) · (1+tanb) 的值;

(2) 求 (1+tan1°) (1+tan2°) (1+tan3°) ·…· (1+tan 44° ) (1+tan 45°) 的值.

分析 (1) 由a+b=45°,

二、反思解法, 拓宽思维途径

对于同一道题, 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可引申出不同的解法, 因而解完一道题后, 应反思是否还有别的求解途径, 以求最简洁的解法,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法一是用二次函数的配方法求最大值;

法二是找到数列的正负项的分界点;

法三是用数形结合, 运算量大大减少, 并可进一步推广:对于Sk=St, 若k、t同奇同偶, 则当时, Sn取最大值;若k、t一奇一偶, 则当时, Sn取最大值.

三、反思演变, 进行一题多变

解题后, 若能进一步对问题进行回顾、反思, 可以更容易看清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反思往往可使一题变一串, 有利于开阔眼界、扩大思路、提高应变能力.

例3经过点P (3, 2) 的直线l分别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交于A, B两点, 求△ABO (O为坐标原点) 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的方程.

此题除了可以探究问题的不同解法外, 还可把问题加以引申探究, 作如下变换:

延伸探究1在本例条件下, 求直线l在两轴上的截距之和最小时直线l的方程.

延伸探究2若将条件“直线l分别与两坐标轴的正半轴交于A, B两点”, 改为“直线l分别与两坐标轴交于A, B两点”, 该如何解决?

延伸探究3经过点P (3, 2) 的直线l分别与两坐标轴交于A, B两点, △AOB的面积为12, 则这样的直线l有几条?

延伸探究4将面积12改为10或13, 情况又如何呢?

经过如此多的演变, 学习的思维就会呈现万马奔腾之势,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训练. 教学实践表明, 这样的一题多变可巩固基础技能、拓展知识面、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达到触类旁通之效.

四、反思错误, 提高辨析能力

解题后, 若能来一个易错警示, 总结应注意的问题, 便能提高辨析错误的能力.

例4双曲线2x2-y2=k的焦距为6, 求k的值.

错解分析误认为k>0, 忘记讨论k的符号.

例说数学解题后的反思 篇8

【关键词】数学 解题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16-02

数学少不了解题,而相当一部分同学是为了解题而解题,所以一旦题目获解则心满意足,且又将目光又转入下一题,忽略了解题后的反思这一重要环节,从而在做题上很难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高,没有在解题中收获最大化。本文通过一道例题,说明解题后我们应该怎么反思,才能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例〗已知数列 {an} 满足 a1=1,an+1=2an+1,求 a2 ,a3 ,a4,并猜想 {an} 的通项,再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解法1〗由 a1=1,an+1=2an+1 得

a2=2a1+1=3,a3=2a2+1=7,a4=2a3+1=15

故猜想 an=2n-1

证明(略)

一、通过反思以求得一题多解的方法

在数学中一道题目往往有多种解法,而且不同的解法会有不同的思路,在做题中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的反思会更好地开阔我们的视野,也能更使我们融会知识,贯通思想。一题多解一般来说就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和运算过程去分析、解答同一道数学题。通过一题多解,一方面可以防止学生因马虎、粗心造成解题的错误,从而提高解题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一)反思题目的结论,获得新的解法

从这个解法中,我们知道,数学解题方法是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解法得到相同的结果,让我们知道殊路同归的道理。

二、通过反思,完善数学的认知结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题后反思,能将所学知识连结起来,把所学到的知识在其数学认知结构中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

(一)反思题目的变式,达到以例带类

所谓“变式”,就是对题目进行合理转化,让命题的思想更好地显露出来。在进行“变式”的过程中不断更换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如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题目中问题和形式,使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从而学会融会贯通,并从无穷的变化中领略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乐趣。

如在本题所给的递推关系an=2an-1+1中,有两个常量,即 an-1 的系数 2 和常数 1,由此可以反思:(1)当这两个常量改变时,以上的方法是否还能用?(2)从特殊到一般,如果将所给的递推关系化为一般式 an+1=qan+p(p,q都是常数),那么将会有什么结论?

这种反思,对培养思维的概括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达到解一题会一类,以少胜多的目的。

(二)反思解题过程中的知识与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和一些思维策略总是蕴含于学习活动之中的,学生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的途径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来自教师有意识的渗透和训练;二是来自学生自己在解题反思过程中的领悟。在解题后的“反思”过程中,通过反思与整合,把相关知识和方法提炼出来而形成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才会有更深的体会,也更易于接受。也就是说,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是如何找到突破口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其中又走过了哪些弯路,有哪些容易发生(或发生过)的错误,原因何在,该记住哪些经验教训等。在反思中认识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用这种方法来指导自己进行数学学习与探究,从而对数学的理解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解法 1 中我们应用到了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这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在解法 2 中,从结论入手将所求数列通过转化为等比数列来求,又体现转化思想的作用,实现了非特殊数列与特殊数列的相互转化。解法3从条件入手,利用递推关系将所求数列的通项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来求,挖掘了条件的内在联系,把具体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提炼出来。

这样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连接起来,促使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要给予学生比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来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思维进行反思。当然给学生时间还不够,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反思,要训练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当学生自己学会主动去反思,养成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和经验教训,并从中领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层次,激发智力,挖掘潜能,在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在做题中不断地提高探究能力,从题海中走出来,轻松地学好数学。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徐永忠.剖析错因,反思教学[J].数学通报,2003(10)

[3]龙朝.数学中“悟”的教学策略探索[J].中学数学,2003(5)

[4]杜伟煌.培养解题后的反思习惯,优化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J].世界教育信息·教育科研,2008(6)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 篇9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1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角单位以及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下面三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画角的情境,从而产生学习量角的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有部分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有的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我发现量角器最中间有一个点”。“我发现量角器上上下两个数加起来正好是180。”认识1°角时,采用的方法是:(1)出示使学生初步感知1°角的大小的直观图;(2)猜一猜这个角多大;(3)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学生容易形成1°角的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又分以下三个层次来学习的:(1)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50),(2)读一个刻度上没有标数的角(52)。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3)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学生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证实了这点。

第三个层次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学生有了以上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角的经验,用尝试的方法来探求量角的方法是可取的。课堂上有的学生会量但说不出来,有的学生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可以。

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本课的教学情况还是可以的,但还是有一少部分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本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对于少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还是有一定的难度: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2

一、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24届─28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我校近年来学生总人数的变化,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重视学生己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

学生己掌握了初步的统计知识,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3

第一:大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这节课中,由于自己过于“一板一眼”地使用教材,致使学生有好的试商、调商的方法,而没有及时地让学生展示、总结。从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使我意识到,教材只是一个教学工具,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的使用教材,可以在某些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增、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将例7、例8的教学放在一节课上进行,让学生尝试,经过探究,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这样再经过练习巩固几种方法,掌握方法,在巩固中选择最优的方法。

第二: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给多大空间,学生的发展空间可能就有多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展示自我个性、有利于学生交流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舞台上尽情展示自我,吸取他人的精华,获取知识。例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创设让学生自己探究的环境,通过生生交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几种试商的方法,参与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获得的知识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到的,而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又怎么能轻易忘记呢?所以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多么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要深钻研,勤动脑,为学生更好的服务。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表扬女生使学生发现女生利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自然引入简便计算。最后练习在运用和巩固已学乘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深化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求精神。最后由学生归纳小结本课所学知识,便于知识的主动建构。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足的是:在推导规律的过程中,导课比较快,应该在课前出几个口算题,如:25×4、125×8、50×2等等。在归纳乘法结合律的内容时,主观上是时间紧张,可课后想想,实际上是引导不到位,难以完整地总结出乘法结合律。结果,有个别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不太理解,运用时问题较多。主要是我没有扩展来说一说在几个数相乘的条件下,不管是先用哪两个数相乘结果都不变。导致有一道扩展题有部分学生答不上来。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6

12月17日,庆元实验小学教育联盟总校在胡天浩书记的带领下,姚丽雅、范宗妙等老师一行来到我校,进行教学调研,给我校老师进行课堂诊断。

这次活动我执教一篇来自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卡罗纳》。这篇课文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一书。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到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老师、同学以及其他人热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关爱他。本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的。

第六单元这组课文都是围绕爱这一主题来写的。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这组课文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并且由课文内容想开去,了解发生在身边的动人故事;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卡罗纳》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感人,字里行间都散发着大家对卡罗纳浓浓的爱意。为此,我围绕“爱”这一主线,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是介绍新书,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说话拓展,延伸爱。

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所以在“初读课文,捕捉爱”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找、读“从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句子,并让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卡罗纳失去母爱的悲痛,使学生与卡罗纳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出要关爱他、帮助他的情感。

由于这组课文的单元目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大家对卡罗纳无限关爱上,并重点指导了老师安慰卡罗纳的两段话。

今天课上下来之后,范宗妙老师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教学设计上的不足:既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身边人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上,为什么前面还要花这么多时间呢?类似段落该如何处理,或处理的不够恰当,这是因为还没有把文本“吃透”。这堂课我让学生一句一句地找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再一句一句的体会朗读,这样雨露均沾的做法,占用了很多时间,使得后面只能蜻蜓点水,实在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并浪费了很多学生感受“爱”的时间。

听了范老师的提醒,我想对这一环节做这样的改动:首先让学生去文中找卡罗纳伤心的句子,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4处描写卡罗纳伤心的句子一并出示。通过指导学生比较卡罗纳几次哭的不同,并抓住“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来重点感悟卡罗纳的内心世界。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能让学生一步步走进卡罗纳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到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的无限悲痛。

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大家对卡罗纳的爱。在“研读课文,感悟爱”这一环节上,我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找、读“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句子,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引导学生在亲近文本之后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感悟爱。并重点朗读指导了老师说的两段话,分别从伤心和严肃、心疼和鼓励等角度进行引导。

但在朗读指导时,范老师又指出我过于在意自己的教学设计,并没有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学生第一遍读和最后一遍读,进步不大,原因就在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感受文中老师对卡罗纳的语重心长,而是急着按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引着学生往下走。

设想是美好的,但由于个人水平问题,在课堂上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比如,“一幅插图”学生明明读对了,我由于紧张,把“幅”和“副”混淆了,反而带着学生读错了,这实在是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另外,连板书设计也没有完成。在今天的课堂学习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课堂的价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间作出相应的机智反映,抓住学生闪亮的生成,而是按着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规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还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课堂学习,让我收获很大。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7

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习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习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由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习。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习,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

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

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

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四年级数学课后教学反思9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用0来占位;所以本段内容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学生在计算时极易出错,而且在教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后学生还会出错。如:408除以4,当被除数百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0除以4,学生就忘了商0,个位上的8除以4,商2,于是商就变成了两位数。522除以4,当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学生也忘写,直接用22除以4而出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商出现了漏写0的情况常常是浑然不知。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学生试商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一难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竖式计算前,我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错误率;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或问题答案进行估计。如: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道题学生可以把832看作800,得出平均每批大约有200人,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由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试算832÷4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没有在十位上的数不够除的情况下商0占位,十位上漏写了0,得出商是28;还有的学生直接把个位上的商写在了十位上,个位上却写上0,得出商是280。多数学生在计算中得出商是208。对这三种结果,我没有急于发表意见,而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你认为这三种结果,哪个正确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计算结果为“208”, 分辨的理由有三种解释:(1)有的学生通过验算的方法得出208是正确的。(2)有的学生从估计商的位数入手,得出商不可能是两位数,所以208是正确的。(3)还有的学生结合做题前的估算结果,判断208是正确的。这样,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判断出了孰是孰非。这时我让算对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自己是怎样算的,使全体同学同时感受到只有在十位上商0占位,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有了自己的探索并且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心情很愉快。

3、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832÷4=208后,比较832÷4 与 804÷4这两道题的写法有何不同?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832÷4和804÷4这两道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 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学生在仔细观察了两个竖式的写法,并且在小组里讨论后,形成了共识: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 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上一篇:售后服务以及培训方案下一篇:高二《傅雷家书》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