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2(推荐10篇)
教材简析:
课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隅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径洞庭所作。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光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望洞庭》,了解诗句含义,体会洞庭优美的月夜景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欣赏诗中景
(一)解题“望洞庭”,初读求通顺。
生解题,师补充。读古诗,要求读通读顺。
(二)讨论诗意,初理诗脉。
欣赏古诗与所配的插图,通过查阅工具书,以学生汇报为主初步理解诗意,指导朗读,读出诗中的“宁静”之美。
1、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些什么内容?从哪些句子或词语知道的?
2、还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
3、查找工具书,或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解决学生质疑的问题。
4、每解决一个小知识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诗句。
(夜幕降临,静静的天空升起一弯新月,月光倾泻在湖面,轻纱似的,增添了洞庭湖的神秘。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水面平静得似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望去,君山碧绿如翡翠,山点缀着水,水环抱着山,君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就像是在白银似的盘子里放进的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设计意图: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三)聚焦景色,丰富画面。
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看同一处景感受也会不一样,再读读诗,看看画,说说自己看到的诗中的画面,这是一副什么样的画面?从哪里看出来?(宁静、美丽、和谐)
1、抓住两个比喻句,体会作者描写之巧妙。
潭面无风镜未磨:可以理解成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也可以理解成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在月光下像个白银盘,里面的君山像个青螺。
2、围绕字眼“和”感受画面美。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是一种柔和之美。青山倒映在水中,碧水掩映着青山,是一种融和之美。作者虽然被贬,可是依然乐观豁达,作者的心与这景之间的平和之美。
3、指导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悟。
(设计意图: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用字简明却意境深远,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读。)
二、感悟诗中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作者。
(一)用自己的话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1、作者的才学
2、政治生活上的不得志
3、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结合本诗感受作者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乐观豁达,热爱生活的平和心态。)
(二)入情入境的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着读出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试背诵。(设计意图:透过古诗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还原作品,既品出本诗的写作之美,又悟出作者为人之美,实现学生、文本、读者的多角度对话。)
三、欣赏多姿多彩的洞庭湖
(一)推荐给学生拓展阅读的古诗句,从多个角度感受洞庭之美。
借助图片课件,师生同读诗句,教师简介诗意或词意,旨让学生感受洞庭湖的魅力,吸引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
1、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写出了洞庭湖的水势浩大,雄伟壮阔。“前人之述备矣。”说明洞庭湖吸引过无数的文人墨客。
2、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唐·雍陶
(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烟波不动”写湖面风平浪静:“影”,是写那倒映在水中的君山之影:“沉沉”,是写山影的凝重。“碧色全无翠色深”,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凝视倒影,当然是只见翠山不见碧湖了。
三、四句将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融合在湖山景物的描绘中。“一螺青黛镜中间”,这水中倒影的君山,多么象镜中女仙青色的螺髻。此诗写出了洞庭湖的平静与柔美,与我们今天学的《望洞庭》有异曲同工之处。)3.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赠张丞相》 4.(八月的洞庭湖,水势盛涨,几与岸平;天容水色,浑然一体。那湖面上滚滚蒸腾的云气,一片弥漫,笼罩着整体云梦巨泽;那浩渺无边的波涛,汹涌澎湃,巍峨的岳阳城也震动了,这是何等的气势和力量。)
4、洞庭湖上清秋月,月皎湖宽万顷霜。——韩偓《洞庭玩月》
4、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李端《宿洞庭》
5、(二)口语表达:我眼中的洞庭湖,课件配洞庭湖图片循环放映。
(设计意图: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仅仅是一个原点,如何让这个原点生发一个面积较大的圆,让它成为学生阅读经验的有效区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拓展,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画圆让学生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环节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
四、书写洞庭湖
1、每人发一张印有洞庭湖图案的书签或扇面,要求学生将古诗默写在上面,写之前先仔细的看看本课生字,归类记忆“庭,磨”半包围结构,撇要写长。“潭,镜,螺”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写之后利用投影全班欣赏,品评。
(设计意图: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益于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愿望。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会《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次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背诵诗。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次词和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设计意图:课题是文章的题眼,从课题着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学习的热情不正是教师想为学生点燃的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书,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内容有初步的印象,是符合新课表要求的做法。古诗教学要体现古诗的特点,更能体现自学指导,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和工具书,结合课文插图,能自行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师只需做引导性的点拨,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教学仍然是中年级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仍需花费一定时间,指导让学生当场识记书写一些字词,但可以适当逐步放些手,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多说说识记方法。)课时反思
一、看拼音写词语。
wâi láizhuī ɡǎnfàn diànɡān kūxú shānrán shāo()()()()()()ɡuānɡ rónɡcài huāzhù sù
()()()
二、默写古诗。
1、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宿新市徐公店(_____·___________)
篱落疏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追黄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季景色的。
2、《草》是朝大诗人写的,诗中“。”句最为有名,它描写了草顽强的生命力。诗中还有一对反义词,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3、《宿新市徐公店》描写了种景物,分别是。诗中最有意思的一句是。
三、实践活动
1、实地看看篱落的样子。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表达的情感。
重点难点: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本课可以利用工具书和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背诵课文的目的。字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对古今意义不同的词理解产生困难,应加以注意。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几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学过的古诗中,哪些描写的是春天的景物的?多媒体出示春天的图片给学生观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看看诗人是抓住春天的那些景物来描写的?展现了春天什么样的特点?(板书课题:惠崇《春江晓景 》。3.作者简介。
(1)惠崇是北京僧人,著名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出示《春江晓景》图,这是苏轼的好友惠崇画的一副画。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有很高的造诣。
二、初读古诗,掌握生字。
1.初读读古诗,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2.先齐读生字,然后让同学一起组词。3.交流订正。
“晓”右边部分不加点。“崇”翘舌音,发音是注意。4.分组朗读字词。
三、理解新词,深入探究。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少想象难度。2.串讲诗意。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青翠欲滴的竹林之中,伸出两三枝红艳艳的桃花。鸭子在春天的江水中嬉戏,感受江水变暖。(2)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①解释“欲”的意思。
②初春时节蒌蒿出示满地,芦芽也生出嫩芽,正是河豚要沿江而上的时候。3.诗人从哪些景物中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4.自我挑战:我能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5.一起读一读诗句的意思。
6.全班齐读,男女比赛读。试着一起背诵 7.通过本诗的学习,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四、课外拓展
请写出几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一起评议,看谁写的最棒!
五、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
2.“正是河豚欲上时”是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惠崇《春江晓景》
板书设计:
3.惠崇《春江晓景》
桃花
春江水
鸭子
蒌蒿
芦芽
河豚
【教学学科】
小学语文第四册。
【教学内容】
17、古诗两首
【教学时间】
2时。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新字,书写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受到美好的情感熏陶。
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总时目标】
1、会认“庐、瀑、炉”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窗”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分时目标】
〖第一时〗
1、会认《望庐山瀑布》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笔下的瀑布雄伟壮观,生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二时〗
1、会认《绝句》中的生字,会写这首诗中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描绘了哪些景物,能说出诗歌大意。
3、体会到诗人描写的景色的美丽,感受到作者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活动:
1、说到古代大诗人,你会想到谁?
2、想学习他们的诗歌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位大诗人的诗歌。
3、通过查找资料,你知道了哪些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我们今天要学习哪两首诗呢?谁能把诗的题目读出来?
学生学习活动:
1、说说自己知道的古代大诗人的名字。
2、产生学习愿望,齐读题,知道作者是李白和杜甫。
3、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李白、杜甫的情况。
4、个别读诗题,认识“庐、瀑”二字。
二、自读第一首诗
教师引导活动:
1、你想怎样来学习古诗?根据学生回答点拨。
2、自由地、轻声地读一读,把古诗读通顺,看谁读得正确。
3、能弄懂这首诗的意思吗?把不懂的地方注上符号。
4、在学习中,你有了哪些收获,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告诉你的同桌吧。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目的:读准字音、看插图、了解诗歌意思、朗读吟诵、表达感情。
2、自由轻声读,认识古诗中的新字,把古诗读通顺。
3、边读边想诗意,标注不懂的地方。
4、同桌交流。
三、读诗歌、识生字、正音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生字卡片:
认识这些生字了吗?
2、谁能大声地朗读这首诗?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读生字,齐读。
2、个别大声读诗歌。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纠错。
四、朗读、了解诗歌大意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图画:
“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你读懂了诗歌的哪些词句呢?组织交流,对错误的理解引导纠正。
3、哪些地方需要老师或同学帮助你理解?适时点拨指导。
4、你觉得庐山的瀑布怎么样?为什么?
5、想象自己就是诗仙李白,此时站在庐山瀑布前,看到这壮丽的景象,会怎样吟诵这首抒发自己感情的诗歌呢?
6、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图意,描述瀑布的高大雄伟,想象诗人的心情。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自己的感受。
3、主动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抓住诗中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并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5、想象,并反复吟诵,体会感情。
6、说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感受诗歌中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赛读
教师引导活动:
1、哪些同学认为自己朗读得很棒,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听。
2、我们来进行小组朗读比赛好吗?
3、会背诵这首诗歌了吗?
学生学习活动:
1、朗读,听读,评价,进一步体会情感。
2、小组内朗读比赛,选出最好的一个学生朗诵。
3、个别学生背诵,评价与鼓励。
六、拓展
教师引导活动:
1、看到这样壮美的景色,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2、配乐朗读。
学生学习活动:
1、交流自己的想法。
2、交流自己喜欢的音乐。听音乐,配乐朗读。
第二时
一、复习引入
教师引导活动:
1、谁能背出《望庐山瀑布》?
2、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背,集体背。
2、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二、自读
教师引导活动:
1、你打算怎样学习《绝句》这首诗呢?
根据反馈进行方法选择指导。
2、巡视自读情况,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学习活动:
1、说说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2、自读:
认识生字、读通句子、想想诗歌讲了什么,画出不懂的地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三、读诗歌、识生字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卡片,检查生字认读情况。指导交流识字办法。
2、谁想把诗歌读一读?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认读生字。说说自己认识生字的好办法。
2、个别读诗歌,其他同学听读、正音。
四、交流、感悟、朗读
教师引导活动:
1、出示图画:
“图画中有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的?”
2、你看出诗歌中写了哪些景物了吗?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反馈了解学生理解情况。
3、还有哪些地方你不明白呢?适时点拨。出示图画帮助理解:图中画了诗歌中的哪些景物?
4、你喜欢这首诗中的什么景物?引导学生大致了解诗的意思。
5、在这么美丽的景色中,你看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6、谁能用朗读表达诗人的愉快心情?想怎样读?
7、你希望在什么样的音乐声中读诗歌?比一比,谁读得好?
学生学习活动:
1、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2、交流自己对诗歌中语句的理解。
3、交流,理解,大致懂得“窗含”、“门泊”的意思。
4、说话:
喜欢哪些景物,同时了解诗意。
5、交流,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
7、配乐读诗歌,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背诵
教师引导活动:
1、谁会背诵了?怎样背得又快又好的?
2、在学习诗歌中,你还有什么别的发现?引导发现诗句上下联相对。
3、还想背诵诗歌吗?注意两两相对的词语。
学生学习活动:
1、个别背,交流背诵经验:熟读成诵、理解背诵等。
2、自由交流观察所得,肯定同学的发现。
3、描一描,体会、交流自己的写字经验。
六、教学效果测评
教师引导活动:
1、仔细观察这几组字,能告诉大家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吗?
2、同桌互相背一背,讲一讲诗歌,评一评,谁学得好,谁的进步大。
3、外学习的诗歌会背了吗?背给同桌听听。
学生学习活动:
1、比一比,再组词:
今令绝含岭决柳银炉迎跟护
2、同桌互背诗歌,并表扬能讲出诗歌意思的小朋友。
教学目标:
1.会读“枯荣”2个生字,会写“枯、烧、荣”3个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图文结合理解句意。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诵读法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大部分学生对《草》有一定的了解。课前准备
1.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2.生字卡片,荒原野草图,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学写枯、荣。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理解是个大意,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懂得要像小草那样不怕困难,顽强不屈。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懂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特殊含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本中的五首古诗。同学们还会背吗?有一首《咏鹅》,谁记得?还有一首《画鸡>,谁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揭示课题《草》
二、范读课文
三、自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练读课文3遍。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读一读,再放进句子里读正确。
四、读诗句,识字
1.第一行(指名读)
识字: 离
原
教师解释:“离离”是讲草长得茂密。“原”是宽广的野地。
出示图,观察地上的草长得怎样?(让学生从画面上感知荒原上野草繁茂的样子。)
指导读句:离离/原上/草,2.第二行(齐读)
识字:岁
枯
荣(“岁”平舌音,“荣”翘舌音。)
教师解释:“岁”就是“年”的意思,每年秋天,草就要怎样了?(枯黄,像落叶一要。)到了第二年春天呢?(发芽、生长)
指导读句:一岁/一枯/荣(提示:两个“一”声调不同)
3.第三行(指名读)
识字:野
火
烧
尽(注意读准“烧”的音。)
解释:“尽”就是“完”的意思,从哪儿说明烧不完呢?出示第四行。
4.第四行(齐读)再次观察画面。讲述生长的原因,地里的草根还在。
识字:吹
又
(注意“吹”翘舌音)
指导读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五、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听朗读课文的录音,想象原上草的样子。
2.反复练习朗读,达到背诵要求。
六、指导写字
原:半包围结构,“厂”里面是“白”、“小”,不能写成“泉”。
岁:上下结构。“山”要写扁些。上短下长。
枯:左边是木字旁,右边可分成“十”“古”来记忆。
火:笔顺是
吹:右边是“欠”(欠字旁),上面不要写得太宽,下面“人”左右伸长。
又: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在格内要居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结合诗句理解“疏疏、未成阴、急走”等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并能根据诗中描绘的情景想象写一段话。
4、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从而提高文学素养。教学方法: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读写结合
教学重点:读懂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的意思。教学难点:理解“急走”意思,能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意境。教学方法:以读促思,以思促读,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以前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景的古诗?《咏柳》、《绝句》、《春晓》,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有关描写春景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以前学习古诗理解诗句时常用哪些方法?
3、教师范读。同时大屏幕打出背景图。
4、介绍诗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写的。他一生为官清廉,为奸相所害,被罢官闲居十五年。他的诗大量吸收民间语言,描述细腻,形象鲜明,平易自然。因为他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的田园生活十分熟悉,所以描写自然景物也就更加真切感人,别有风趣。
5、理解题目意思:
宿:过夜新市:地名 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在新市姓徐的人开的客店里过夜)作者住在新市徐公店时见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二、小组自学,初读理解。要求:
1.不理解的字、词划出讨论,初步理解每句诗意。
2.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丽。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指名读,检查读的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一起讨论、交流。
3.齐读一、二句:
(1)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什么特点?
篱落:篱笆疏疏:稀疏径:小路深:深远理解时“调”一下: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深向远方。
这句诗是作者站在徐公店外,远望到的。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从远望到近观,又看到了什么呢?
(2).齐读第二句,又抓住了什么景物?
板书:树头理解:树头:树枝头未:没有阴:树荫
为什么没形成树荫?(因为叶子未长大)。理解时应“补”枝头上的花已经落了,但叶子还未长大,还没有形成树荫。这一点,可见这一天天气怎样?(丽日当空,地面上有斑驳的树影,星星点点的光斑。)
(3)同桌对说这两句诗意——指句说——齐读这两句(多媒体出示画面)
(4)这稀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叶儿不浓密的树,构成了一幅清新、质朴的农村景色图,你们看画面,这叫静态描写(板书)。在这一背景下,作者又看到一幅更为活泼生动的图画,那就是后两句所表达的。
多媒体出示后两句画面(齐读三、四句)
4、理解三、四句:
(1)抓住哪些景?板书:儿童黄蝶菜花 走:跑急走:快跑
诗意: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追到没有?
(2)女生读第4句:
处:地方寻:寻找为什么无处寻?
诗意: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两句诗意连起来,指名说诗意
(3)再看图(后两句动画图)这两句写儿童捕蝶的情景。“跑、寻”这叫动态描写(板书),儿童奔跑、扑蝶„„读来使我们倍感亲切、耳目一新。
(4)自由读全诗,体会诗人心情?
五、重点赏析,体会情感。
1.诗中抓住哪些景物写出了暮春时节的美呢?(多媒体出示)填空:诗中通过----------、---------、----------、----------这些情景来说明是----------季节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诗中前两句是静态描写,后两句是动态描写,全诗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充满了春的气息,特别是后两句,儿童捕蝶的画面跃然纸上,栩栩如生,仿佛就是眼前。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听到了什么呢?[想象练说] 作者看到这一切感到多么富有情趣,多么富有诗情画意(板书)呀!
3.边想象画面边背诵。(配乐)
六、绘幅彩画,深化理解。
1.这首诗有静有动,有声有动,情意盎然,充满童趣。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画下来,要画哪些景物?(篱落一径枝头儿童黄蝶菜花)
2.在这些景物中,要用上哪些颜色?
板书:黄(绿)(黄)
补充板书,完成板书。
3.自由动手绘画。(配乐)
(我们学了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真是诗中有情,诗中有画啊!想画下来吗?)
4.评析学生作品(实物投影打出)
七、课外延伸,引导练笔
按这首诗的三、四句的意思进行改写,描写捕蝶这一场面,写时要注意动态描写,扣住“急走、追、寻”等词语去进行想象发挥。题目为《捕蝶》。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情意目标:
1.培养学生喜欢背古诗的兴趣。激励学生背诵课本以外的古诗。2.体会秋天的美丽、收获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爱读古诗,在读中能初步体会诗歌的意境;其次是识字写字。难点是刚刚接触古诗,怎样读懂诗句是个需要慢慢学习和摸索的过程。
课前准备:电子图片、生字卡片、布置预习。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入。
1.师:古诗是古代的诗人们写的诗歌,流传下来的,都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谁会背一些?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描绘美丽秋景的古诗。揭题。
二、学习《赠刘景文》
1.介绍作者苏轼: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号是东坡,所以人们也叫他苏东坡。
2.借助拼音自己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通顺。3.出示卡片,学习生字词语。
4.引导学生说两个比较典型的字,启发大家用巧妙的办法记忆生字。5.自读一读诗歌,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6.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教给学生初步的抓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方法。如“擎:举着”;“尽:完”;“犹:还”。
7.说说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8.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6个生字。
三、指导背诵古诗。
四、拓展作业:
2017.3.1 最新版
1.熟读,背诵《赠刘景文》
2.找苏轼的其它诗歌背一背,能背几手背几首。学生活动学生背诵自己会的古诗。3.借助拼音读诗歌;认读词语:
赠送、擎着、菊花、残缺、君子、橙子、橘子
交流识字方法,重点:刘(文刀刘)菊(米字就像菊花的花瓣)再读诗歌。4.在老师指导下理解诗歌大意。5.学习写生字:
于、枝、记、首、枫、刘。
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荷尽
好时光 菊残 君须记
橙黄菊绿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组织学生背诵《赠刘景文》
2.指导学生交流背诵自己学会的苏轼的作品。
二、学习《山行》
1.打开电子图片,指导学生看图说话,学习观察的方法,主要指导按一定顺序观察。引导:图这么美,诗歌更美,我们来听一听大诗人杜牧是怎么描写的。2.看图,听老师读课文。引导:你也能读得这么好,是吗?试一试,不会的字要学会想办法解决。
3.自学生字词语,也读一读,比一比,读书为止。
4.检查自学。读一读:小径、歪斜、枫树、于是。鼓励学生试着读一读古诗。5.用学习《赠刘景文》的方法学习《山行》 边读边想,说说诗歌的大意。指导学生结合图注重点字词来理解。6.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诗歌的意思。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可以选择画一画自己理解的诗意。
2017.3.1 最新版
背诵《赠刘景文》
3.背诵自己学会的苏轼的作品看图说话,练习把话说完整,看图看完整,按顺序。
看图,听老师范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学习生字词语。交流自学情况。在读中理解诗歌的大意;学习理解诗歌的意思。板书:
石径 远上寒山: 斜 山行
人家(所见)
枫林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1个生字。会写“古、声”等7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你会背哪些古诗?
(指名随意背诵古诗)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会的学生当小老师教教不会的。然后集体交流并书空“古”。)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指名读字、正音、扩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眠、处”的?(生汇报识字方法。)点拨:(1)“眠”是形声字;它是什么意思。
(2)“处”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chǔ;与“外”区别;书空。
3.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
(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的鸟叫声)(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5.学生描红、临摹。
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
初读
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
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
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
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
(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边读边想每句诗都写了怎样的景色。
(尊重学习的学习主动权。启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自主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
悟读
1、自由读诗,对照插图,体会诗人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小组合作,借助文中的插图描述画面,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把想像的画面说生动,说具体。
3、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组织学生扮演诗人,借助教师准备的课件或挂图,进行角色换位,体会诗句的含义和情感。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说发现,说理解,说体验,在学生之间的互动互补中,感悟诗句,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读书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有趣经历。)
诵读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多形式感情朗读。如:评读、赛读、加动作读、看画面读等,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
借助神话古诗学古诗 执教人:平邑
陈淑娟 整理人:十小
孙成秀
一 课前交流
师:知道老师姓什么吗? 生:陈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老师说了。
师:你的耳朵真灵。大家都是会倾听的孩子。咱们上课之前玩一个看图猜故事的游戏,好不好? 生:好
师:老师还要看看你们的眼力和脑力呢。咱看看哪个同学猜得又快又准。出示图片 生:盘古来天地 生:女娲补天 生:后羿射日 生:精卫填海
生:牛郎织女
嫦娥奔月 师:你们可真厉害,你们有没有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生:神话故事 师板书:神话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和神话有关的故事。你们想不想读?上课。二
导入
师:学习第一首古诗,请同学们伸出食指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乞巧,“乞”第三笔是横折弯钩,巧的第三笔是提,第五笔是竖折折钩,一起读 生:乞巧 师:轻轻地读 生:乞巧
师:真好听,你对乞巧了解多少呢? 生:农历七月初七 生:牛郎和织女见面 师:你们从哪里知道这些信息 生:注释 资料袋
师: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了解了诗题,我们来读读这首诗吧,谁想读 三
初读课文 生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有没有发现诗中有两个读音是一样的? 生:霄宵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偏旁不同
师:带宵的词语还有,出示词语 生:夜宵
难忘今宵
元宵
师:霄是什么意思?碧霄是什么样的天空? 生:碧蓝的天空
师:带霄的词语还有 出示词语 生:凌霄
九天云霄
师:理解了这两个字,咱们来读读古诗,注意停顿 生读
师:听出什么停顿吗? 生:223
师:读古诗要读出韵味来,咱们合作读,伴音乐 三
再读课文
师:读诗就要这样读,轻轻地读,读出自己的韵味来,你们有没有发现,诗中还有一个故事呢? 生:牛郎织女 师:哪句诗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我们通过读古诗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古诗呢,板书:读故事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我们通过想画面把诗句读得更生动了 板书:想画面
师:相聚了,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 开心
师:当牛郎一年见到自己的妻子,两个孩子一年见到自己的妈妈,用高兴两字够吗? 生:激动 生读
师: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啊!让我们用朗读给这一家送上祝福吧!生齐读
师:牛郎织女相聚,那人间又是怎么的一番景象呢? 生:热闹
生;穿尽红丝几万条
师:七夕夜晚人多场面热闹,诗中哪个词也给你这种感觉? 生:几万条 师:真有几万条吗? 生:不是,夸张 师:还有哪个词? 生:家家
尽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情景中,让老师问问姑娘你姓什么? 生:赵
师:赵家姑娘你在干嘛 生:穿针引线
师:家家户户的姑娘都走出家门望秋月,穿红丝。姑娘们一起读 女生读 四 拓展延伸
师:七夕的夜晚照着山坡,青青的山坡上 生读
师:七夕的夜晚照着乡村,美丽的乡村里 生读
师;这是何等的盛况,难怪崔颢在诗中这样赞叹 生: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师:在古代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拥有一双巧手多么重要,我们看看民间传着这样的民歌 生读
师:让我们也走进七夕的夜晚,望秋月,许下自己美好的心愿 生:乞父母健康长寿 生:我乞长大有一份好的事业
师:大家都成小诗人了,原来这根跟红丝里寄托着这么多美好的愿望。难怪人们怎么穿也穿不进呢,让我们把这首美好愿望的诗记在心里吧,乞巧,读 生读
师:让我们感受到过节的快乐,那你看这首迢迢牵牛星让你看到了怎么的织女? 生读
师:每天泪如雨下,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寂寞
师:那这首秋夕又让你看到怎么的宫中女子? 生读
师:夜深了,她仍独自一人坐在台阶上,看到一个怎么的女子? 生:寂寞
师:你们看,这三首诗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有一点是相同的,你发现了吗?
生:都是关于牛郎织女的
师:都是借牛郎织女这个神话故事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刚才我们就是通过读故事理解了古诗,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了诗人的情感,那我们带着这点小收获走入下面的学习,在七夕的夜晚,当牛郎织女相聚,广寒宫里却是冷冷清清 生读嫦娥
师:你们发现诗里也有一个古诗,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读读学习单上的故事,想想嫦娥在广寒宫里过着怎么的生活? 生:寂寞
后悔
孤单 师:这样的日子是一天两天吗? 生:不是,几千年
师:难怪李白这样写,一起读 生读 师:多么寂寞,难怪毛泽东这样写,一起读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用朗读给后悔的嫦娥送去一丝安慰吧,齐读 生读
师:用朗读给嫦娥送去人间的温暖吧 生读
师:同学们,我们国家是诗歌的国度,还是故事的宝库,像这样故事的书在丛书4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诗歌,划出有神话的诗句,想象到什么画面? 生:后羿射日,后羿是个大英雄。
师:剩下的故事和古诗课下交流。我们通过读故事了解了诗意,通过想象画面了解了情感,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你看还有谁的故事?出示图片
生:牛郎织女
八仙过海
(共案)
主备人:陈超 执教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2过程目标:
读中感悟,通过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情感目标:
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2.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王维与元二生平的材料。
2、收集写送别的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人生自古伤离别。面对自己亲密的知心朋友,我们多么希望能一直相聚,永不分离。可天下哪有不散的宴席,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古诗二首》就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两首送别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韵味(指名读-——范读——齐读)
三、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揭题、解题
①揭题:注意“孟(meng)”的读音及写法。②解题: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2、了解背景(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① 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②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③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3、理解诗意
①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②集体交流,结合长江图弄懂“西辞”的含义,明确黄鹤楼、广陵之地理位置,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入境悟请
①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②细细品读古诗
黄鹤楼是我国四大名楼之一,昔日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诗中恰逢阳春三月。想象表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感情?
李白这是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李白何来心情赏春呢?他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课件出示引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感悟“孤帆”
古代水上运输最为重要,而长江自古又是水上交通要道,且扬州是当时的繁华都市,此时的长江一定是过尽千帆,诗中为何说“孤帆”呢?(学生自主感悟)总结: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惟有孟浩然。
5、诵读全诗(配乐《送别》)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寄托了李白对孟浩然深情厚谊,至今被人们传颂,我们再来看看王唯如何抒发与友人的离别情。
1、解诗题 ①轻声读诗题
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这首诗还叫什么名字?(渭城曲、阳关三叠)②二读诗题
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王维你知道什么?
3、解诗意
①自学(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自己的解释与感受)
② 汇报(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重点理解:浥、更尽、故人
示图理解:渭城、阳关、安西 ③配乐朗读,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4、悟诗情
①你静静的聆听的时候,你们看到些什么?
②示渭城图,就是在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清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示安西了。④阳关以西景象图(课件)同学们,当时阳关以西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无尽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这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
⑤元二要经历3000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这一路上,陪伴他的只有这满眼的荒漠,满目的戈壁,深为好友的你,在这离别的时刻,还想对元二说些什么呢?(生交流)再多的话语却道不尽离别意,只能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⑥喝下这杯酒了吗?可我分明感受到这酒里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一杯酒够不够?那就再来一杯:(做举杯动作)——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⑦数不清这是第几杯酒了,喝完这一杯,元二该启程了,让我们举起酒杯,在送他一程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配乐诵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延伸巩固入诗境
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
1、古诗大汇聚
2、选诗齐研读,四人小组,合作研读一古诗,感悟这是怎样的别离?
3、总结:每一首诗都有一个令人心灵震动的“情”字。自古至今,有了情,文字才有了生命的活力;有了情,人间才有了万古不朽的诗篇。让我们再来吟诵这两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三、课外延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元二使安西》中任选一首,改写成现代散文。
【板书设计】第一首 叙事 依依惜别
写景
第二首 环境描写
【3古诗两首2】推荐阅读:
3古诗两首教案06-07
17、古诗两首(2课时)09-16
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7-16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09-12
1古诗两首106-26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06-02
第20课古诗两首10-16
古诗两首练习题10-03
4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10-04
二年级下17课古诗两首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