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稿新闻史读后感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打印稿新闻史读后感(共10篇)

打印稿新闻史读后感 篇1

13级新传三班 赵异宝

2013.12.20

浅谈新闻自由

--读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有感 《中国报学史》涉及面很广,联系当今实际问题,其中我想就其关于新闻自由的论述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由《中国报学史》中我们看出,戈公振对中国新闻自由的出现及发展有其独特理解,他认为民报兴盛时期是中国新闻自由的开端。甲午惨败,先进知识分子惊醒,“政治有待改革,而又无柄可抄”,创办报纸不失为便利的宣传手段。

早期资产阶级代表王韬主张“办报立言”“指陈时事”,是中国第一位提出新闻自由的报人。而新闻思想集大成者梁启超指出报纸“监督”与“向导”的两大天职。究其内涵,二者无不指向新闻自由这一实质。

新闻自由言及言论自由,苏报案为其第一案。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鼓吹革命之健者》一章重笔介绍苏报案,赞扬其言论自由精神。就我看来,苏报案的意义不能止于对革命的助力。从新闻自由角度看,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对清廷的猛烈舆论攻击,从而打破了其严厉的舆论监管。从此,一批报人才意识到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此外,苏报案后,要求革命的资产阶级报刊的舆论宣传似乎更有底气,立场鲜明了,这也进一步促进了新闻自由。

同时,清廷不可避免地意识到立法控制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言论自由”不等同于“新闻自由”,但报纸在当时必然是首当其冲的受

害者。第一部新闻出版物法规《大清印刷物专律》颁布后,逮捕报人,封闭报关的行为就屡见不鲜,可见清末对新闻自由的极度钳制。

事实上,新闻自由是新闻事业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没有新闻自由,新闻事业的发展根本是无稽之谈。回顾清末明初新闻法规,保障新闻自由只是表面,本质还是利用报刊为政治目的服务。其实在哪一个时代不是这样呢?

当时的报人,有很多同时是革命者,他们敢于直言,甚至辱骂当权者。反观我们如今的报纸等媒体,有几家敢说官家“闲话”?前日《新快报》案中,不清白的又何止是该记者?但却无几人,指出警察非法逮捕的过失。

学习历史,当以史为鉴。作为一个准新闻人,我想,真正的新闻自由,必须使媒体重新获得应有的监督权,不仅是监督社会,更为重要的是监督当权者。待到当权者已经敢于被监督,也许那时我们的新闻自由才能见一片开明气象。

也说史学客观性

--读《中国近代报刊史》

《中国近代报刊史》为方汉奇先生所著,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我国近代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概括了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相对于戈公振先生的《中国报学史》,此书考订更为详尽。阅读此书我有些小小的看法。

由于资料翔实,全书夹叙夹议,多实事而少空论,而不像有些书讲求虚写,泛泛而谈,使历史概念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理论与实践相一致,因此我认为书写历史不能先发空论,而应该尽量按历史原貌,对历史进行详细阐述,再从中引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论断。的确,史家有其自身价值判断,在书写历史的时候,不像散文可以“笔锋常带感情”,无可避免地会掺杂自身主观看法。然而历史又要求客观公正,这是不可避免的矛盾。

“春秋笔法”,自孔子和司马迁之后向来为史家惯用。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儒家讲求文字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这也符合其倡导的中庸之道。但我认为与史不免有相悖之处。

从客观公正的角度来说,史学研究应尽量避免主观性。然而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价值判断。《中国近代报刊史》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进行史学创作,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阶级倾向。

比如,对外籍报人和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的评价,有简单化,“一刀切”的倾向。读完这本书。让人感觉似乎当时所有参加办报活动的外国人,都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的确,当时在中国办报的外国人有许多以文化渗透为目的,但并非一个好人也没有。对外籍报人,需要具体分析。同样,将《时报》《大公报》划入反革命营垒也欠妥当。是非功过,无论如何应据具体情况作具体评价。

作为新闻史学习者,我认为我们不能拘泥于事件或其意义本身,尤其是那些教科书上“说好的”意义。史学研究有其不同角度,或者说“史观”,而这些角度又有不同价值取向。面对如此的众说纷纭,我们又如何去发掘史实的真相?

打印稿新闻史读后感 篇2

富士施乐多功能一体机DocuPrint M158b凭借卓越的性能和超强的稳定性入驻“两会”新闻中心,成为“两会”唯一媒体工作用机。

今年“两会”期间,新闻中心接待3000多名中外记者。为方便记者的报道工作,新闻中心特别配置了电脑、多功能一体机、网口、网线等设施。由于场地限制,现场只能摆放一台桌面小型一体机。目前业界同级别中体积最小、拥有最高输出品质和月印负荷的富士施乐DocuPrint M158b担当了该项任务。

DocuPrint M158b具有真正1200*1200dpi的打印分辨率,除了高达每分钟20页的打印、复印速度外,这款设备具有市场主流中高端打印机才具备的高达10,000页月打印负荷量。该机操作便捷,胜任了“两会”新闻中心高效率、高稳定性、高负荷的文件处理的需求。

新闻读后感 篇3

节目一开始,就是一个引人侧目的开头:一诺哥哥正用双手推着一辆5吨多的大卡车!周围围观的小朋友们都兴奋地大叫起来:“哇!好厉害呀!真是大力士!”主持人姐姐还与五个小朋友做了一个游戏,证明了“多人的冲击力是人类无法比拟的”后,真正的主题也就开始了――如何在踩踏中保护自己。

主持人吩咐小朋友们分为蓝队与红队,那一个气球当人类最容易受损的肝脏。蓝队以双手环保于肩,给气球留出空间为方法;红队以将气球防止胸前,用臂力保护气球。然后,每个人背后都有五个小朋友在推,哪个队的气球先破那个队就会输。最后,当然是红队输了。生活中也是这样的。几年前,正值跨年夜活动,因很多游客市民聚集在上海外滩迎接新年,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进入和退出的人流对冲,踩踏就发生了。这次事件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已有47人经诊治后出院,2名重伤员继续在院治疗,其中1名生命体征还不平稳。多可怕啊!就因为这些无辜的人不懂的护身方法,就这么白白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因此,平日里我们就得整齐有序地走路,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去,即使遇到了危险也不要慌张,应该赶紧试用有效的护身方法减少危险指数。

关于新闻的读后感 篇4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有些话想说,虽然很久都没写日志,也不想写那些凄凄惨惨的东西像个怨妇,其实这两年已经转变了很多,也看开了很多,所以也快乐了不少,也懂了更多,昨天上网之余一则消息弹出,自贡市某楼中,夫妻闹矛盾,造成妻子女儿死亡,分尸的惨剧,丈夫也被抓听候发落,当今社会,特别是中国大陆拜金主义流行,而现在的女人,也越来越强势,越来越傲慢,或许你家里是女强男弱,又或者女弱男强,弱的一方,或多或少自尊上都不好受,中国人的门当户对,也有相应的道理,但是,你们闹矛盾的同时,出轨的同时,花天酒地的同事,搂着不知姓名的某人时,是否应该想想,你还有个家,或许有个人在等你吃饭,有个人在等待你的归来,每天酒桌麻将,车来车往,是否还记得某个地方的老妈,老爸在等着你回家,相信在家过了年的所有儿女亲人都能理解一句话:相见时难别亦难!为什么?因为爱,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得到,而只有亲情,是上帝给你的,上帝安排好一切,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你再努力,再多钱,就算你是奥巴马,没妈就是没妈,没爹你也只能干瞪眼,为什么这么浅显的道理中国人总爱践踏,三句不对大打出手,骨肉相残,这样的悲剧还有重演多少,人啊,一生就那么几十年,一转眼就烟消云散,有什么好挣,有什么好怨,都是一家人,爱过,痛过,本该遵守相爱一生的诺言,如今呢,你还保留多少信念?在家人之中,你再挣,你再强,有意思么?最终葬送的还是你们的爱情,赢了是你输,输了还是你输,注定失败的结局总有人看不透,一定要下一代付出更艰辛的代价,你才会哭着说,对不起,那有用吗?苍白的叹息换不回你的所作所为!人要懂得珍惜,懂得原谅,也要懂得尊重,戴上戒指的瞬间就代表相守一生的承诺,如果你没准备好,还有时间考虑,如果你想背弃承诺,也要想想给这个家带来了什么,最近朋友结婚的多,耍朋友的多,就用最浅白的语言告诉你们一点关于家,关于爱的理念,希望有所帮助!

赠校车新闻读后感 [精选] 篇5

新闻“中国向马其顿援助校车 改善该国学生学习环境”网友读后感:

美国总统说过,我们不知道哪辆校车里的孩子将来会是美国的总统,赠校车新闻读后感。所以校车安全

几万元的校车,装60多个学生。几十万元的公车,装一个领导干部。他们对医疗不重视,因为他们有高干病房; 他们对教育不重视,因为他们的孩子留洋; 他们对食品安全不重视,因为他们有特供食品;他们对堵车不重视,因为他们出行警车开道; 他们对国家未来不重视,因为他们妻儿已经移民美国!他们对维稳很重视,因为他们怕失去这些!这就是我们的领导!能买光全世界的飞机,却买不起一辆校车;能把卫星送入太空,却造不一座小桥;能给别国花数亿,却不肯多几所小学;一年能吃掉几十艘航母,却逼着孩子捐出午饭钱.

新闻两则读后感600字 篇6

温说,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表示,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温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新闻观后感 篇7

我学到了:

1、过马路时要看红录灯,而且,司机也要特别认真的看路况,因为有些家长会一边看手机一国走路,所以司机们也要特别注意安全。

2、发生慌乱中的踩踏时,同学们不要慌,先要学会自我保护,保护自已的头部、胸部不要受伤。这是身体比较重要的部位。

3、在比较高的楼层里,大家不要把头往外伸,不然很容易掉出去。

4、在爸爸妈妈烧饭、烧菜时不要站得太近,不然很有可能被油烫到。

5、还有,不要将笔、纸、橡皮等一些小东西放入口中。

新闻观后感 篇8

有时由于地势的原因,仅广西,当日各主要客运站均正常发班、贵州部分县级公路因结冰实行交通管制。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活动,结束时已19点了,预计全国铁路将发送旅客1.86亿人次,让归乡人的旅途虽然拥挤却可以多一份安全和温暖。

所以我们也要向辛勤的春运工作者道一声“新年好”!全国高速公路和普通国:10.10今天晚上,我们现在都过着饭来张口的日子,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中成长,不知道什么是困难,不但清晰,而且是彩色;新闻联播信息量大、室内候车区增设等等措施。

中国官方今晚表示,灾区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与前一日相比。

于是少了那字正腔圆,非常影响我收看的效果和心情。

全国民航运行亦基本正常!走在街边,我们总可见到这样的情景:音像店中,我心如刀绞、燃料价格继续保持稳定。

国家花出了大力度来解决地方灾区的困难。

《新闻事件》观后感 篇9

山西吕梁山有一对70多岁的老夫妇,男的叫李兴桂,女的叫张秀连。双节之前十来天,这对老夫妇便开始忙乎起来了,“吱呀吱呀吱呀……”推着村边那台沉重的石磨转了一圈又一圈,鲜红色的辣椒越磨越细。张秀连撒上盐和蒜,再磨几圈,一股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老人家一想到再过两天孩子们回来就吃到这香喷喷的辣酱脸上的笑容像开了花一样。老人还把被子拿到外面晒了晒,就等着孩子们回来了。

老夫妇一共育有6个子女,都在外地打工,也都很忙。为了准备足够的辣酱,老两口起早贪晚抓紧时间用石磨碾压着辣椒,白天磨好辣酱送到集市上加工,晚上回家后再把平时收集的瓶子拿出来刷洗干净装满辣酱。他们盘算孩子们走时每人都能多带上他们最爱吃的辣椒酱。一切准备好了,老两口高兴地期待着儿女们早日回来过个团圆节。

10月1日前的一个下午,老人家一连接了几个电话,先后得知孩子们一个都回不来了。听后,两位老人哭了:“哪怕回来一个呢。”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哪怕回来一个呢。”老人家多么简单的祈求,多么朴素的期盼啊!可是,他们只能眼巴巴看着一瓶瓶装好的辣酱默默地流泪!

妈妈常给我讲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新闻报道中的6位儿女,他们忘记了时间是平等的,在儿女们长大的同时,父母也会老去,身边的一切也都在慢慢老去。生命犹如一棵新鲜的蔬菜是有保质期的,过了这个保质期,将无法为它回鲜复嫩。我想,老人的6位儿女事先应当好好商量商量,安排一下回家看看老人,怎能让老人家空守失望呢!

打印稿新闻史读后感 篇10

——读《权力的声音》有感

2011级传媒3班孙怡1181087

新闻理论课上,老师给我们讲新闻的真实性,什么是客观真实,什么是本质真实。就在我们满怀憧憬,要立志做一个“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记者的时候,一本《权力的声音》残酷地击碎了我童稚的新闻观念与新闻理想。

不得不说,张巨岩是个天才。这位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博士,以他独特的视角,广博的知识,海量的材料为我们一层一层剥开美国媒体的皮肉,看清骨血。

我原以为,新闻是种能触动人们神经的东西。一件小事,放到了新闻里,才会受到四方关注,才会让人们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我没有错,但是我看到的是小事,张巨岩看到的是大事。他看到了面对流血和杀戮,最根本的人性,在虚幻的不断被复制出线的图像面前,居然可以变得如同冰山一样冷漠。在美国,战争中的生死冲突变成了一种电子图像,出现在各个城市的大屏幕之上,经过大量生产、宣传、传播,变为一种司空见惯产品,甚至可以被消费,人们习以为常,流血不再被重视,没有人痛心。我无法想象,可是教授提供了太多的数据和实例逼迫我接受。我只能接受,我眼中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们带来新知的新闻事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作用。也许战争,或者是灾难,都是一面照妖镜,所有丑恶不管如何粉饰,美丽如何被遮掩,都会在战争面前悄然遁形。汶川大地震时,中国人如此

团结互助;抗日战争时,中国人如此傲然不屈,这都是灾难和战争体现的美。而在战时,强者通过自己手中的资源使人们只能听到强者的声音与意志,并且渐渐习惯这种声音,不以为意。而弱者的声音消失于无形,大众在传媒的作用下也就接受了,同样不以为意。同时,这种宣传还是片面的,如在索马里维和行动中,18名美军被打死传的沸沸扬扬,但同时有1万多索马里人被美军为首的西方维和部队射杀,却没有一个美国媒体提及。强者掩人耳目,为非作歹也无所畏惧,这时,传媒作为一样工具有其两面性,灾难和战争就将它的反面照得一清二楚。

我以为,就算是片面的,被强者的声音所控制,新闻至少还是真实的。欧盟的例子又给了我迎头痛击。书中举例,在欧盟的调查团只采访到4个受害人,便报告说有2万人被强奸。这则骇人听闻的消息被成千上万次地传播,后来,事实证明根本没有发生,不但至今没发现一个所谓的“强奸营”,而且大量穆斯林妇女被强奸的报道,也完全拿不出证据来支持那些耸人听闻的数字。更为离奇的是,后来甚至发现那些被媒体报道已被杀害的人依旧安然无恙地活着。在2003年美英等国军队攻入伊拉克时,由于大部分战争信息掌握在军方手里,外界很难对战争的真实情况做出判断。美国媒体在五角大楼的指使下,散布了许多诸如在首轮轰炸中萨达姆就被炸死之类的虚假消息。虽然这些假新闻很快就不攻自破,但是它们当时在影响战局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我终于看到了有的时候新闻是盲目的,公关人员附和政府利益制造假新闻,媒体竟也如获至宝地转载,这时的媒体,就好像柏拉图所说的,那些“正像我们自己”的住在洞穴里的被羁绊的人。公关人员像是操控一切的妖魔,听从于权力的妖王,操控了媒体和舆论的试听,媒体的宣传报道又进一步强化了权力对于舆论的操控。在战争中,这种操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流血和恐怖发生时,公关转移视线、引导舆论、消除危机与对政府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公关利用群体的无意识性特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是自己的侵略舆论合理化。在强大的公关面前,面对繁浩的战争事件,媒体也就只能现实,假象,傻傻分不清楚了。

还是不愿意死心,我总想着,大概没接不过是被纷繁的假象弄花了眼,他们总以为是真实的,不过是受到了欺骗。可笑啊,《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约定了媒体和政治权力关系的宏观框架,它使美国媒体享有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媒体所没有的自由。我相信美国的媒体有着令人向往的自由,却不得不看清所谓“自由”的本质。伊拉克战争中,《纽约时报》用客观的态度关心着如何在有联合国授权和广泛盟友支持下开战。而《华盛顿邮报》直接宣称对伊拉克的战争“是必要的”。《洛杉矶时报》的文章甚至指出“联合国的祝福不过是个美国对伊战争的点缀而已”。原来享有高度新闻自由的美国媒体,在日常的报道中可以将自由发挥到极致,但是一旦事件上升到国家、战争、包括一切和意识形态有关联的时候,媒介就被打回原形:不过就是权力的工具。世界上的强势国家通常借由强势的媒体来粉饰战争,掩饰战争本质上的非正义性,为战争贴上“人道主义”的标签,但这种做法一旦被细细推敲,就变成了一种可笑的掩耳盗铃。新闻叙述客观事实,不带过

多主观评价,这是新闻最本质的要求,面对权力美国的家家报纸连这个原则都抛弃了,不能不承认他们本来就向着政府,他们本来就是政府的工具。

由此我失望了,谁都知道,美国媒体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政治、经济和技术资源,是把持着世界话语权的超强力量,它们每天出品供全球消费的绝大部分新闻。学新闻,有时会拿美国的新闻作为样板。但是美国的媒体在战争的面前,抛却了全面,变成了片面。抛却了真实,变作了虚假。抛却了客观,只留下主观。所谓的新闻,还是新闻吗?美国政府和媒体虽然尝到了在伊拉克战争中制造假新闻的甜头,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谎言被揭穿后,美国媒体的公信力大大降低。美国媒体不能自省自律,恪守新闻道德,而是按照美国的好恶和需要“制造认同”,误导公众,那就不会有什么客观、公正、真实可言。究其原因,强大的权力本身就有操控一切的能力,政治权利则通过现代社会控制的利器——公共关系,最大限度得把媒体的“议程”纳入自己所希望的范围内。而美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媒体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是要在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以追逐利润为目的,更无法与世俗权力割裂开来。媒体与权力可以说是“共生”的关系。

而在中国,媒体并不被看作企业主体,而是被称为事业单位。但这样的模式同样有瑕疵。媒体被臵于政府领导之下,独立性较差,开放性欠好,透明度广受诟病,有为权利者唱颂歌之嫌,对社会的反应也变得迟钝。中国的媒体现在也在思索自身,媒体改革随中国的全面改革

并肩而行。这些问题,在中国也有,企业利用公关制造事件来推广自己的产品,再由媒介进行推广,从而达到盈利目的,报纸上的软文屡见不鲜。一些事件在媒介的宣传下,不明真相的群众起了强大的作用(比如李刚事件,后来据披露当时李刚的儿子的原话根本不是媒体报道的那样,是被曲解的。)这些过度夸张的部分虚假的报道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后果。更可怕的是,在中国,热门事件一经报道,人肉搜索成了一件不能避免并且司空见惯的事情,这样的群体暴力无声地践踏着人们的基本权利和尊严。中国的新闻,在仅有的自由空间里,依然受到来自各方的操控和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拷问。

上一篇:零基础英语:零基础如何学英语下一篇:满城桂花香诗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