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感受体会(精选11篇)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民间还流传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自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全国新闻单位结合自身特点,采取多种形式扎实推进,切实践行“三贴近”原则。
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广大新闻工作者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饱含深情的笔触传达民意民愿,回应百姓关切。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事、动人情呈现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作为一线新闻工作者,我由此深切地体会到:
新闻报道散发泥土芳香。根植于什么样的土壤,就会获得什么样的营养。新闻工作者只有扎根广阔大地、扎根基层一线,新闻报道才能汲取充足养分,新闻“大厦”才能牢固根基。
这个不平凡的8月,人们欣喜地发现,报纸上普通百姓的故事多了,电视上小人物的镜头多了,广播里基层的声音响了……
我台以多种形式的报道分别开设专栏,推出“走基层听民声”专题,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热点,持续刊播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
新闻工作者到广阔天地锤炼真本事。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既是听从党的召唤、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和使命,又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更是写就新闻精品和锦绣文章的不二法门,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启动以来,编辑记者们走出高楼大厦,到改革开放前沿,到普通民众中间,挖掘鲜活素材,采写现场报道。
“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我们也应该审视自己:走基层,是蜻蜓点水,还是真正沉到下面?是走马观花,还是带着真情融入其中?就采编工作而言,深入才能生动感人,深入才能深刻透彻,深入才能使新闻生产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农村采访室副主编赵永平说。
“走基层,才能知道‘依靠谁’;转作风,才能知道‘我是谁’;改文风,才能知道‘为了谁’。”只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进行调研采访,接地气、俯下身、抓活鱼,才能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说服力。
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身为“80后”的我们,光走到基层还不行,还要真正走进群众,和群众交心、向群众学习,这样,感受才真切、语言才丰富、稿子才鲜活。
让记者和百姓的心贴得更近,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人民群众,是新闻工作者最好的老师。随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推进,大量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受到群众欢迎。
在网络上,网民们对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讨论越来越热烈。网友“犄角旮旯”认为,一些年轻记者在大城市生活惯了,对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没有真切了解,自然写不出贴近生活的好新闻来。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正是由于记者下到最基层,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才使新闻报道真正触到了人民的脉搏、生活的本质。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2
受漳州人民广播电台忠实听友——年已耄耋的蔡老盛情邀请,我登门拜访。没想到老人又邀请了几位老者,老人们提及《桑榆乐园》依旧有说不完的话题,依旧恋恋不舍。
一位老人曾感叹地说“孟洁呀,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和老人家打交道埃”也许是因为不理解才有了“代沟”的出现。因了老年节目《桑榆乐园》,让我有了与一个富有知识和人生阅历的群体对话的机会。他们没有世故的脸孔,他们的世界更加真诚和友善。他们总是以最热烈的方式欢迎我参加他们的活动,用掌声把我这个小字辈请上台发言;当得知我嗓子不适时,老人们赶紧找来各种治咽炎的小偏方;当清晨赶去采访老人们的活动时,他们总是抢着为满脸倦容的我提包、送点心,把我宠得像自己的孩子,这份信任和爱又岂是一声“谢谢”能回报的。
当大部分的老人对新版的老年节目及播出时间还很陌生时,我深信:走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把话筒对准他们,他们绝不会对电波中传出自己的声音置若罔闻。就这样“好表现”的老人们像孩子一样一传十、十传百,有越来越多的老人参与节目,唱老歌、聊过去、说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桑榆乐园》越来越热闹了,每一期节目都有老人参与,每一期节目都有一个生动的亮点。无形中,这渐渐成为《桑榆乐园》节目的特色,也成为节目常办常新的动力所在。
家人称我是拼命三郎,听友们总是很义气地拍着胸脯说“孟洁,需要我们做什么,你尽管说!”甚至林金池老人在生命进入倒计时的那一天,依旧自掏腰包买收音机送人,为的只是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档老人家眼中的好节目。对我而言,没有早晚、周末之分,每一天节目之外的时间几乎用于采访。老人们的要求有如圣旨,我无法拒绝他们每一场活动的邀约,无法放弃他们热心提供的每一条新闻线索。每一个夜晚,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我没有意识到每一次看到家人的第一句话总是那一句“好累啊!”直到家人心疼地提醒。我像踩着风火轮的哪吒无法停止也不愿停止。
每当辛苦采制的节目只能在一期节目中“昙花一现”时,心底常感难言的无奈。因为,听众是最热情也是最严厉的,他们要求听到的`一定是“最新鲜”的。于是,我开始思忖如何通过更有效的途径使《桑榆乐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于是有了“庆重阳、贺金婚”活动,有了“寻找健康老人活动”,有了“十佳孝顺子女评选活动”。时至今日,当年被评上“健康老人”的老者依旧为这份荣誉骄傲自豪;被评为十佳孝顺子女的当选者依旧古道热肠;那年金婚老人的故事及新、老照片在《漳州广播电视报》上刊发后,许多老人开心地告诉我,这期报纸早已成为孩子们最珍贵的收藏。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3
长久以来,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总是围绕领导转,见到的情景是经过“导演”的,看到的人物是经过“挑选”的,听到的声音是经过“加工”的。改文风,也就是要我们改变这种现状,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真正知民愿意了民情,才能真实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真正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服务于百姓……
从中宣部到各级的媒体都在提“走、转、改”活动,我们作为县级媒体的记者,也积极参与进去,下面就是我对这个活动的几点认识:
一、走基层,我的理解是在基层,我们本身就是基层人员,周围是基层百姓,感受到的是基层文化,接受到的也是基层思想,我们镜头下所表现出来人、物、事,素材都是基 层百姓最基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我认为,在“走转改”这种大的宣传思想和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下,我们应该在基层深入的挖掘,把一个好的观点或者是好的现象通过电视媒体这种宣传工具放大,来影响周围的人,从而使整个大的环境都有所改变,变得积极向上,跟着和谐社会的发展步伐。
二、转作风,长久以来,我们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总是围绕领导转,见到的情景是经过“导演”的,看到的人物是经过“挑选”的,听到的声音是经过“加工”的。改文风,也就是要我们改变这种现状,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才能真正知民愿意了民情,才能真实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真正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服务于百姓。
三、改文风,在以前的稿件中,我们的稿子都是千篇一律的“文件语言、刻板生硬”的官话、空话、面子话报道,根本没有切身的站在群众的角度来思考,他们想从新闻中了解到什么内容,什么内容出现在新闻中才能对他们起到最大的帮助,我理解的改文风就是不论什么稿 件,我们都该多思考,在采访过程中就应该多看多听,了解基层百姓的想要的东西,从他们的身上也许会看到一些劣根性的东西,也正因为这种劣根性的存在,才需要我们将挖掘出的好观点和好现象放大,从而影响他们,起到真正的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做好正面舆论。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4
记者如果沉入文山会海,写出来的新闻晦涩难懂。而且随着通信工具越来越发达,记者很容易被电话、邮件采访惯出懒毛病,写出来的新闻缺乏变化。
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我跟普通邮递员体验生活,学会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城市,也走访了宁德6个贫穷山村,农民朋友教会我怎么换位思考。
在这样贴近生活的过程中,我最切实的感受到生活给我的反馈在宁德寿宁县犀溪乡的李家山村,原本千把人的村只剩百来号人,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村里大多是木结构的老房子,很多破旧不堪,用来养鸡。晚饭时间,看着稀稀拉拉的炊烟,你才会切身体会到“留守”两个字的真实含义。
站在竹林里和养鸡户拉家常,养殖户边撒谷子边告诉你他的致富计划,脸上的皱纹笑成一朵花,一百多只健壮的黑色土鸡就在脚边钻来钻去。李家山村和浙江泰顺县只有一河之隔,养鸡户夫妻俩往年都是在外打工,20xx年驻村书记来了,他放弃外出务工,在家跟着养起了土鸡。养鸡是一种尝试,前程未卜,但是交流中,你能感受到他内心强烈的一种信念——只要家门口能致富,绝不愿意让老人、孩子留守。
李家山村里有座红军桥,为纪念祖辈连夜修桥帮红军脱险的事迹而建,村民想做做桥的文章,搞乡村旅游。记者想去看看桥,一伙村民和村干部就陪着翻了两座山,走一路讲一路,他们的设想、桥的意义、周边配套的景物……你能感觉到村民们思想上的变化,他们不再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民,而是希望靠脑子、靠智慧去创造财富的新农民。
在村庄采写新闻,和在材料堆、政策库里找新闻是完全两种状态,村民生动的表情和言语,让你感受到一种由心而生的渴望,写起新闻来下笔如有神;而脚走出来的新闻,更有生活气息,群众也爱看爱读。这样的新闻作品会让记者觉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5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咱厝人对海很熟悉,但当我们漫步沙滩,欣赏美景、品尝美食的时候,我们不会知道这些美丽背后的未知和凶险。这次的走基层我们就去了这样一个海边古镇——永宁,体验了一把真正“海脚人”的生活。
永宁镇,是石狮市东南部的著名滨海侨乡,位于闽东南泉州湾与围头湾中部的深沪湾北畔,与中国台湾隔海相望。靠海吃海,在永宁有不少人以“讨海”为生。我们去的时候,正是伏季休渔结束,鱼市最好的时候。早上八九点,渔船靠港,码头鱼市就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出价、砍价、称重、记账,声音之大让人觉得似乎在吵架,一会儿工夫,一筐筐海鲜就被买光了。村长说,一船十来万元的鱼能赚上一两万元,起初大家都感慨现在这“讨海”真是好赚,仔细询问才知,船东要赚这一两万元,先得花上近百万元买船,而在船上讨海的船长、船工,都是船东雇佣的,他们出海十来天工资一般要1000到1500元,与这工资相比,“讨海”营生背后的风险是非常大的。
闽南有句俗语叫:“手里抱孩儿,才知父母当初时”,意思就是说凡事必须亲临才有体会,走基层亦是如此。大海的凶险,在影视作品里看过,在新闻里听过,但当你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倾听别人的海上历险故事时,更多的是对这些经历的猎奇和对当事人毅力的佩服。而当我们真正登上小小的渔船,驶离海岸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什么叫“无风也起浪”。岸上明明是风和日丽,到了内港就风浪渐大,站在船上采访,一个浪打过来,人都会站不稳。这个时候,我们才些许体会到“讨海人”“吃鱼不翻鱼”的禁忌背后,那种对大海未知危险的恐惧和无助。我们搭乘的渔船船长李锦典就是在这样的风浪中穿行了30多年。一次出海,少则三五天,多则十来天,吃住在船上,他经历的风险不少,但当我们问起,这个黝黑的海边汉子只会朴实地笑说这都没什么,现在已经比以前安全多了。
这种安全源自永宁梅林村的430信息站,这个站里只有3个工作人员,负责整个永宁镇300多艘船的管理工作,天气预报、遇险救助、船舶检查,一天24小时三班倒的工作,日复一日,可以说非常单调和枯燥。但就是这种看起来平凡的工作,为“讨海人”架起一张安全网,岸台与船台可以随时通讯,互通信息,一有危险,船台马上可以发出求助信息,岸台立即应急响应,向主管部门汇报,进行搜救。他们的工作很少有人关注,但对“讨海人”来说,他们却至关重要,采访时我们问工作人员需要什么,本以为在这么枯燥的工作环境,他们应该会想要点娱乐设备,没想到的是,他们的回答相当一致:只需要设备。一台设备并不能改变他们的工作状态,但他们却连连感谢,因为他们觉得,多一台设备,海上的船只就多一分安全,“讨海人”能平安出海,平安归来,他们的工作就有了意义。
在永宁的时间不长,只有两天,要说真正体验当事人的生活还远远不够,我们只能试图更接近他们的生活,体会他们的工作,倾听他们的感受。真真正正地走下去,踏踏实实地沉下来,我们发现了很多以往没有看到或者被忽视的细节。有了细节、有了故事,才有鲜活的新闻。
记者走基层心得体会6
以前看柴静在采访时,面对采访对象总有个俯身的姿势,当时只是觉得这个姿势让人看着觉得舒服。不过,这次去南靖南坑走基层,面对采访对象,我也俯下身,和他们拉家常,听他们说了很多心里话。
从南靖县城出发,开往葛竹村,先是一路上坡。因为自己身体适应能力比较差,车子上到一定高度时,就开始感觉有不舒服,耳膜嗡嗡作响,脑袋也有点发蒙,集中不了精神,甚至有点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声音。我开始担心等下采访能不能扛得住,所幸,这样的状态只持续到要进村的那条路。
进村的这段路况实在糟糕,车子上下左右颠个不停,随行的同志说,这样的路有6公里,是南坑镇葛竹、金竹和高港三个村的必经之路。一路上,透过车窗才知道这路悬在半山腰,两边长满了芦苇和杂草。两公里的单行道上,只见到零星几辆摩托车。越是往山里走,路面也越是宽敞,不过越是泥泞起来,绕过几个弯后,我们手机就没了信号。随行的同志说,这三个村是九龙江西溪漳州段的源头,没有工业,环境特别好。路况虽然不好,但途中我们尽享游走在山清水秀之间的乐趣。
本只有20多分钟的车程,我们颠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到葛竹村。进村后,我们去了一户叫赖秋生的茶农家里,他们还给我们做了久违的大锅饭。赖秋生的妻子很是腼腆,忙活着炒菜炖汤,看到水槽里的菜还没洗,我们几个就动手帮忙。她说话声音不大,我得靠得近一点才能听得清楚,也许是这个动作,让她觉得放松了一些。一来二去,我们便熟悉了起来,炒菜那会儿,她还笑嘻嘻说起他们家这几年生活的变化,末了还靠过来夸我会炒菜。
午饭后,我们便去了茶园。这里的茶园很整齐,一溜一溜地挂在山腰上。一见他们扛着机器,噗噗噗地来回干活,我们也跟着上去动动手。我在后面扛着袋子,一溜过去,茶青越来越多,重得我快撑不住,可人家没停下来,我也不好意思叫停,只好咬紧牙根撑着,手上青筋都粗了起来,全身直冒汗,以至于后来整个下午,手臂抖个不停。都说茶叶是暴利行业,但我想,对于茶农来说,只能说是辛劳的回报。每一道繁琐的工序,都集结着茶农的汗水,单单采茶就让人累得够呛了。不过,赖秋生说,苦点不算什么,这几年,倒是进村的路,让他茶叶贬值了很多。
下午时分,我们到赖聪明家采访,他家正好在做茶,我一问一年能赚多少,对着镜头的他有点支支吾吾说不清。但一问他茶叶价格为什么低了,他就滔滔不绝了起来,他说进村的路实在太糟糕了,坑坑洼洼,很多茶贩根本不愿来,即使来了也会压低茶叶的价格。我们一起蹲在地板上聊了起来,他低着头在地上画了个圈说,要是路能修好,一年赚个十来万就没问题了。
片刻之后,他突然高兴地说,就在前一阶段,他们村里已经在筹钱了,据说高港和金竹也在筹钱,就是要修路,三个村已经筹集了87.5万元的资金,参与整修这条未来的“致富路”。对着镜头,他笑了起来,露出满脸的皱纹和所剩不多的牙齿,说了几句感谢的话后,不管怎么引导都说不出什么了。等我们收起话筒,他笑呵呵地凑过来悄悄地说,这三个村终于是齐了脚步了,早这么决定,如今村里该是另一番模样吧。现在就希望这路能修得快一点。
1 对于“走基层”蹲点采访的体会
蹲点采访是走进基层采访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多年的采访实践中,笔者也曾多次深入基层蹲点采访,对于具体的采访活动颇有感触。
首先,蹲点采访需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采访主题,同时,还要对采访对象的采访环境有微观体会。每一次“走基层”采访,记者都要带着宏观的采访主题深入基层民众,但是,由于采访主题是宏观上的,没有细致深入的采访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通过蹲点的方式深入体会采访环境,进而全面了解采访对象。对地方电视台的记者来说,“走基层”采访是其获得新闻素材最重要的途径。同时,在采访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量的视频拍摄,这也是蹲点采访所需要的。通过蹲点采访的方式,能够搜集到大量的视频素材,其为后期的视频剪辑提供重要的支持。
其次,蹲点采访对于后期新闻处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蹲点的方式进行采访,能让记者“走基层”的采访更加深入。对于地方电视台记者而言,蹲点采访能对采访的环境和对象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此外,在蹲点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能更加准确判断采访事实,对采访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对于采访的整体把控更加深入。
2 地方电视台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的思考
如今,“走基层”蹲点采访已经成为电视台记者比较常用的采访方式,对于记者而言,蹲点采访促使其对采访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2.1 蹲点采访要做到真正融入基层人民群众
群众是采访的素材来源,同时,群众也是记者需要服务的对象。记者报道出来的新闻其受众也是群众,因此,如何在采访的过程中深入群众,了解群众,这是当前很多蹲点采访的记者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记者在蹲点采访中,首先要树立群众思想和群众意识。采访虽然是工作,但采访也是一种生活体验,记者可以适当放下采访的任务化思想,把基层蹲点采访任务变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体验,放下自己记者的身份,让自己真正融入到受访百姓的生活中。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做好角色转换,提升自身的采访能力,在采访中将自己变为受访者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中对受访环境和受访对象有更深的体会,最终成型的新闻报道才更有说服力,更加真实客观。这是新闻报道应该遵守的原则,也是新闻记者应恪守的新闻本职素养。
2.2 新闻记者“走基层”蹲点要有不怕吃苦的探索精神
基层采访不同于其他采访,其对记者的精神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这种采访类型使记者能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基层生活。但在体验采访环境的同时,记者要不断在采访中探索,灵活把握采访的特点,在已设定的采访主题的基础上做好对采访的深入探索。所以,在基层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静得下心来体验采访环境,在转换自身角色的同时,也要进一步研究采访中遇到的问题。随时做好灵活的采访变通,化解采访难题,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深入拓展采访的深度。
在基层采访的过程中,记者蹲点采访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这就需要记者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对于突发情况要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方式化解。同时,针对各种情况的变动,适当调整采访内容,紧扣采访主题,保障采访活动能顺利进行。
3 结语
“走基层”蹲点采访是电视台常用的采访形式,作为记者,一定要对蹲点采访有自己的认识,设定好采访主题,提高自身对蹲点采访的掌握能力,并从中不断探索新的报道方式,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水平。同时,记者还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经得起基层蹲点采访中的重重考验,才能获得更丰富的采访素材。
参考文献
2015年5月,在大爱堂集团·欧美滋健康国际的大力支持下,“美丽中国行·记者走基层”活动走进湖南。医学美学美容杂志社特派记者王雪走进长沙、株洲、益阳、石门、邵阳、怀化、芷江、桃源等市、县、镇的二十多家美容机构深入采访,倾听美业故事,把握行业动态,传播美业正能量。
美业新秀 辉煌地创造了“五个第一”
易敬平会长表示取名化妆品安全协会,是因为化妆品已经作为一个重点监管的品类,进入到食品药品监督局管理范畴,足见国家的重视,而协会也会同步。协会虽然年轻,但肩负长沙市美业的发展,辉煌地创造了“五个第一”:第一个主动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的一家协会,也是食品药品监督局主管的直接管理的一家协会;第一家把医疗美容、生活美容、婚纱影楼、专业线、日化线、美发线归纳到一起进行管理和服务的一家协会;第一个以协会名义与银行合作,成立了中国美容专业线、日化线第一家基金会,解决了目前100多家企业的盈资需求;第一个打破了传统中国美容美发协会惯例的协会,做到用心与真诚服务会员,无论是会员单位的庆典、招商会,还是会员结婚生子,协会都会不遗余力地祝贺或帮忙;第一个采取备案制的协会,所有进到湖南的化妆品都主动联系衔接,在药监局备案,可以让这些产品在湖南名正言顺地销售。他说,协会能有如此成绩离不开实力企业的鼎力支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成就了协会;因为他们,才有了湖南美业的今天。
浮躁终将沉淀 美业重新起航
作为行业先锋者,他于1992年进入美容行业。易敬平说,那时美容行业非常好做,厂家无论进到什么货,回来一个礼拜就卖光了。1995年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企业遇到了极大的挫折,几乎倒闭。那时的他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失落感涌上心头,整整5天都把自己关在家里。之后他开始与朋友合作投资咖啡厅,但这也是一次血的教训。他说,从这两件事上就让自己意识到专心专注地做一件事:做中国一流的代理。
如今,他在这个行业已闯荡了20多年,可以说见证了行业的兴衰起落、巨变腾飞。易敬平表示,看到行业这么多年的发展,感慨万千。20年前,哪个产品受欢迎大家一窝蜂地做那个产品,像大湖里面的鱼。当有人喂食的时候,所有的鱼都一哄而上,争先恐后,没有人有自己的主见。当时给自己的感觉,这是浮躁的行业。2003年,行业开始沉淀下来,所有美容院、厂家都在打造团队、学习提升。十多年,行业在优胜劣汰,重新洗牌。他说,很欣慰看到行业的改变,包括政府对行业的重视,美业渐渐有了先进企业、先进工作者的荣誉。希望通过自己的执着和坚守,与更多行业同仁一起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更高的社会地位,为美业增光添彩。
对内提升对外交流 迎接湖南美业小高潮
美容行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行业,一旦停滞就会被淘汰。易敬平说,协会定期会组织会长会议、秘书长会议,通过交流一方面听取建设方面的意见,另一方面一起探讨企业的发展;其次,对于不少美容院因为预售款、回款盈资问题一夜之间倒闭的现象,在为之惋惜的同时要亡羊补牢,而协会的基金会可以在企业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第三,举办博览会,邀请到美业大腕,帮助美容院解决拓客留客、盈利难困境,并请到O2O老师,开启O2O线上线下联动,用互联网模式打破传统模式的瓶颈;第四,通过2年的考察,协会邀请了专家团队对企业进行评定,根据其诚信度、销售业绩、企业历史等来评星级诚信企业,帮助企业自查自纠,更健康发展;第五,长沙的地理位置较有优势,高铁可以直通16个省会城市,到今年年底,还会增加2个,而协会会利用临近广州、上海的优势,搭建利于行业发展的平台,引进更多优秀品牌或有竞争力的企业进驻湖南,相信长沙会迎来新的美业小高潮。
作为一个不愿意出差的人,为了湖南美业的发展,他在近两年的时间跑遍了全国30多个城市。易敬平说,一切都是为了学习,要向为数不多的优秀的协会学习,比如广西美协、山西美协、上海美协、江苏美协、天津美协等。他谈到,全年参加中华美业全国协商会联盟,它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通过联盟的沟通,协会也准备组建中国美业商家服务中心,邀请10年品牌企业参加,希望这会是湖南美业一个新的突破。
长沙市化妆品安全协会是一个年轻的协会,它于2013年年初成立,拥有200多个会员单位,协会以服务为主,致力于为湖南美业搭建一个交流、学习、互动的平台。在全国众多美业协会中,长沙市化妆品安全协会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也是易敬平会长至今非常引以为傲的。采访最后,他说,美容行业真的需要重新出发,以新的视角审视美业,以新的理念融入企业,以新的格局谋求发展。这也正印证了2015“华山论剑·中国美业领袖年会”的主题——“颠覆·重建·速度”!
2012年5月10日至9月30日,《新闻**报》将携手**集团**牌特曲开展“百对新人帮扶偏远农村学校及贫困孩子,资助品学兼优的大学新生”大型公益行动,整个行动分“童年、圆梦、温暖”三个阶段分步实施,其中,第一阶段的“童年”主题中,栏目将通过“记者走基层“的形式,走进偏远山区学校,关爱农村贫困孩子,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
时间:5月10日—6月16日
主题:走进偏远山区学校关爱农村贫困孩子
内容:记者走基层,探访乐山8个区县的一所特殊学校和一名贫困孩子家庭,记录不一样的童年生活,掌握学校、贫困学生生活现状以及迫切需求,并初步确定援助方案。
报道要求:记者采访前必须对稿件进行精心策划,通过体验、纪实等形式,展现偏远山区学校孩子们在艰苦条件下努力学习、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品质,记录山区孩子们的心声和理想,以激发更多孩子珍惜学习机会,珍惜美好生活。
采访学校及联系方式:(8所)
区:特点:留守儿童较多,部分孩子需要走很远的山路上学,是市中区范围内条件较差的学校。
我校在机关干部“走基层”活动中,通过与广大群众近距离接触,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对基层工作情况以及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体会:
一、借助常规调研促进“走基层”常态化。“走基层”本身就是一个联系群众、改进作风的过程,就是一个调查研究、提高认识的过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总书记提出的“经常走出领导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和类型的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的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校要利用调研工作的便利条件,深入群众,倾听民生诉求,多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促进“走基层”常态化。
二、借助“走基层”提高党校干部培训针对性。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党校是培训党员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校工作只有汇民智、纳民声、听民意,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用之不竭的动力,才不会迷失方向。这次走基层活动也是一次调研实践活动。通过走基层活动,了解培训对象需求,了解基层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寻找干部群众共同关心、关注问题的结合点,使党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教学和干部培训质量。
古语有云:水能载船,亦能覆船。历史证明,只有执政者真正聆听民声,顺***,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戴。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机遇期,国家显现政治安定、经济富足的局面,这一局面的首创是全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同时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面临这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劳动就业难、贫富差距社会治安堪忧等突出题目。这些矛盾和困难不解决,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走基层活动的展开,重在化解矛盾,做好维护稳定工作。走基层,就要为基层和老百姓办实事、解困难,为群众排难解纷。惠民生是根本目的。切实做好关心帮助群众的工作,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走基层活动才算获得成效。走基层、解困难、办实事、惠民生活动的这四点,走基层是条件、解困难是重点、办实事是基础、惠民生是目的,四者构成辩证同一,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走基层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转变转念,主动走下往,弯腰深进基层。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干部就是坐在办公室的,对民生、民情了解甚少,更是由于政府内外的那扇门把干部和群众遮挡住了,群众进不往或畏惧进往,那末干部就应当有主动走出衙门,把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那层阻隔消灭与无形。
走基层活动的重点是解群众的困难,基础就是要为群众真正做实事,不弄情势主义,深入理解党员干部下基层不是一场秀,而是一场真心为民的行动,要深进到群众中往,用眼睛往官场民情,用耳朵往聆听民声,专心往感受***,这样才能了解群众的情况,才能为找准源头为民解难事、办实事,才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更多惠及民生的好事。只有真真地为群众,把群众放在心上,才能赢得百姓的掌声和信任。
近年来,我国新闻工作者的队伍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众多青年记者编辑投身于新闻事业,他们缺少基层实践的历练和社会经验的积累,特别是其中有些人直接从学校到新闻单位,缺少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功”,需要补上群众观点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一课。另一方面,有些媒体和采编人员在以往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存在一些弊病,有些人满足于浮在上面,整天“跑机关、泡会议、抄材料”;有些人满足于闭门造车,凭借想象任意复制粘贴;有些人罔顾社会道德,迎合低级趣味,故意煽情炒作;还有些人为了贪图名利,编撰虚假报道,从事“有偿新闻”。造成这些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出了问题。
一、走基层是记者的优良传统
走基层过去叫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下基层……走基层,这是一种新提法,当然现在提出走基层,必然赋予了它新的内涵,走基层是老传统新内涵。可以说,不管在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记者前辈们,都是把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当做一个有责任的记者无需劝勉的职业行为、自觉行动,形成了新闻事业和记者的光荣传统。现在提出“走基层”,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以往的光荣传统。
二、记者走基层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记者走基层活动既是对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也是适应新时期变化和挑战所推出的战略性举措,契合了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适应当今社会舆论环境、舆论格局和舆论生态变化的要求,适应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要求。无论从新闻工作的规律来看,还是着眼于新闻工作的现实要求,走基层不光记者要走基层,媒体也要走基层。走基层始终是记者和媒体的职责所在,怎么样让走基层持之以恒常态化,使之在各种媒体的实际工作中产生正能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这是我们应当思考、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这也是记者走基层重要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三、记者走基层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有的年轻记者有这样的疑问,我的报道大都是基层报道,还需要走基层吗?我们说要,必须要。记者走基层体现在“走”上,注重的是走的过程,强调是你用什么状态在走。走基层是一种行动,我们记者要亲临基层,发现挖掘新闻素材,用脚在基层走出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现在虽然交通条件和新闻传输条件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语,但不论客观环境怎样改善,也代替不了亲临现场、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我们要脚踏实地,带着感情走基层,做到真正的深入,身体贴近基层,感情贴近基层,用群众的视角观察问题,写出群众实实在在的故事,反映群众真真切切的声音。
记者走基层功夫在走“上”,只有记者放下身段、走出办公室,走出网络微博,走出文山会海,身到现场心入基层,走基层才会真正取得实效。
但是,记者走基层不是走的形式,而是要有走的内容。内容高于形式,实实在在的社会效果才是我们记者走基层活动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仅仅把记者走基层看做是一种形式的看法是非常肤浅的认识。有一些记者对走基层活动是消极对待、应付差事,记者走基层不就是个走吗?好吧那就今天急急匆匆走了,明天急急匆匆回了,稿件一交,万事大吉。这种把记者走基层只看做是形式,就会为了走而走,而不去追求走的实际效果。这样做,基层群众有意见,更直接影响着稿件的质量,也影响着媒体的公信力。我们的新闻前辈穆青是群众眼中“长着八路军的腿,老百姓的嘴”的记者,他六访兰考、七下扶沟、九进辉县、四访宁陵、两上红旗渠,让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等走进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他能从一名八路军战士成长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领军人物,靠的就是深入基层不走形式,走的是实际效果,走的是执著追求。
结语
只有贴近群众,才能看到鲜活的人生。23日,结束了大理的采访后,我们又匆匆赶往腾冲和顺古镇,走进了两位归侨家中,他们不约而同地带我们来到家中的照片墙前,从曾祖父开始介绍,一直到自己和子孙,讲祖辈为何留学,为何归国,讲怎样教育子女,甚至怎样生活。其中一位归侨对我们说:“我们的先辈有着‘走夷方’的传统,他们走到日本、美国,回国后更加意识到要改变家乡的面貌,靠的是文化。”仅仅这样一句话,便概括了中国人、和顺人的家国观念,这样一句话,有着材料文献里抄不来的真实和感动。2月1日《和顺两人家》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此次采访的感受是:“想要写出鲜活的人生,要从群众递来的一杯热茶开始。”
只有用心挖掘,才能做好融媒体报道。我们此行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收获,就是在采写纸媒报道的同时,生产了许多融媒体产品。20日抵达大理采访,当晚我们便传回《大理古生村的歌与笑》一文,文章于21日见报。同一天,我们与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了《那个让总书记“舍不得离开”的白族古村,今天给总书记拜年了》,发表在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近两万。我们还将《歌飞滇西云水间》一文重新编辑制作,加入彝族歌手现场演唱的视频以及其他音频和图片,发表于“中华文化溯源”公众号。视频、图片让文字更鲜活,文字让视频、图片更具内涵,最终,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个丰满的故事。
在近段时间的记者基层行采访活动中,我采访了德清县人民医院脑外科护士长沈永和,以及校车司机冯宝庆。我最大的感受和收获就是:爱一行,才能干好这一行。
沈永和做护士已经20多年,冯宝庆做驾驶员已经30多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爱岗敬业,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同时,他们也在工作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沈永和的职业生涯中,也有一些同事选择了离开,另谋发展,沈永和则坚守至今。虽然对同事们在其他行业所取得的成功表示祝贺,但沈永和对自己的选择并不后悔。做护士虽然又脏又累,有时还会遭受误解和非议,但沈永和用热情、真诚、爱心诠释着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她告诉我,她在工作中也收获快乐,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单位给了她荣誉,她还晋升了副高职称,尤其是看到不少病人入院时是在死亡线上徘徊,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后康复出院,每每这时,她心里就倍感欣慰,她对这一切都感到满足。
冯宝庆爱孩子,爱校车司机这份工作,所以,看到有个孩子下车后横穿公路被车撞了,他就开始苦苦思索如何通过制度的完善来杜绝类似事故的发生,最后,他向公司和学校建议:学生原则上应靠右下车,以校车的行进方向为参照,家住公路左侧的学生,应等校车到达终点后返回途中,在自己家附近的合适地点下车,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横穿公路的情况发生。
也正是因为对工作的热爱,冯宝庆和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淳朴的孩子上车时会带几颗糖给他吃,家长送来自家种的西瓜向冯师傅表达谢意,他在雷甸开了6年校车,最后调换岗位了,孩子们舍不得他走。冯师傅说,这些就是学生以及家长对他的最大肯定。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能像沈永和、冯宝庆那样,在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价值和乐趣,那么,每个工作者都将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和动力,我们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将得到更好的推动。
联想到我自己的职业,虽然记者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在苦和累之外,也有我们的乐趣,也有体现价值的时候。当我们写的文章,日后成为研究德清某一段历史的资料;当我们写的文章,被其他大媒体引用、转载,成为“通稿”;当我们报道的人物,被各个媒体追踪,我们当起了“新闻发言人”和“经纪人”;当我们写的文章,引起领导的批示和重视,最后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当我们的救助对象渡过难关,转危为安,向我们说一声“谢谢”;当骨肉分离几十年的兄弟姐妹,在我们的帮助下得以重聚,给我们送来锦旗的时候,这就是我们的价值所在。
也正因为如此,在新闻这个行业里,记者最能体会到快乐和价值,所以我爱记者这一行,我要继续干下去,并且还要把这份工作做得更加出彩,为自己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
德清县新闻传媒发展中心
陈德明
一、重视采访前的各种准备
新闻记者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 就是在采访前做好各种各样的准备, 只有准备充分的采访才可能是好的采访, 如果采访准备不充分, 记者很容易被实际采访过程中的各种状况所难倒。
首先, 在做采访前准备的过程中, 第一步就是要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 这种了解绝对不能拖到采访当日开展, 而是要事先从一些间接性的材料来进行了解。所谓的间接材料, 也就是和采访对象有关的各种文字、视频甚至是与他关系密切的人的描述, 等等。其次就是问题的准备。准备采访问题的过程中, 最主要是能够换位思考, 要站在采访对象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考虑被采访对象是否有兴趣回答自己的问题。除此之外, 记者还要积极地搜索相关的资料, 这些资料包括一些与采访对象相关的人或事, 总之, 就是通过多种途径来更多地了解采访对象。这种了解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使记者更加了解采访对象, 而是要保证电视前的观众能够通过记者的材料掌握更加了解采访对象。
由此可见, 作为一个基层的电视新闻记者, 在采访工作正式开始之前, 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采访效果的好坏。这种准备工作从大到小都要涉猎, 要牢牢记在心中, 用来应付采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突发状况。譬如说基层的记者经常要采访一些基层的领导, 就要对领导的行为习惯、讲话方式有一定的了解, 如果记者只能听得懂普通话, 而采访对象却只能讲方言, 那么采访就无法顺利开展。
二、各种采访方式的具体把握
如果是一般性的采访, 记者可以直接找到主管领导, 了解事件的经过, 听取群众对于该事件的认识, 最后还要积极地征求领导的意见和看法, 使新闻本身显得更加的丰富和全面, 更重要的是使整个新闻能够在政策上和事实上做到不偏不倚, 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相关事实信息。
如果是一些隐蔽性的采访, 记者不适合暴露自己的身份, 也不适合对外说明自己的采访目的, 必须要以暗访的形式来开展自己的采访。暗访这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避免采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阻碍。最主要的是, 它可以更加真实客观地掌握与事件相关的第一手资料, 使整个报道更加的客观和可信。当然, 必须要注意, 记者的暗访活动必须是要以公共利益为前提, 也必须要在法律法规所允许的范围内开展, 绝对不能为了一己私利, 逾越法律的雷池, 这样也就势必会丧失新闻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如果是即兴的采访, 也就是指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可预测的场面影响, 必须要提出一些超出自己的预想范围或者不明确采访对象态度的采访活动, 就需要拥有专业化的态度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一般来讲, 如果是即兴采访, 记者必须要有现场调查的经验, 还需要有不可怀疑的印证的过程, 只有在这两个条件的支撑之下, 整个采访活动才能对事件起到很强的穿针引线的功能, 才有可能使观众在看到相关采访之后能够对事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除此之外, 这才能突出整个采访的现场感、真实感和生动感, 这也正是基层电视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
三、科学有效地选择各种素材
面对一个较为复杂的新闻事件过程, 记者肯定会掌握一系列的素材, 那么如何对这些素材进行选择就成了一个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记者的选择必须要符合自己的报道方向和报道态度, 必须要在客观中立的态度下选择新闻事实。这就需要记者在采访之前就对自己所要报道事件的主题有一个很好的明确, 在收集和选择素材的过程中, 必须要根据自己的主题对素材进行选择和把握。在选择的过程中, 要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只有将最能够展现新闻事件本质事实的材料收集起来, 串成一条条线索, 形成自己的新闻报道, 才会给受众心里造成震动, 否则那种流水账式的报道方式肯定引发不了受众的共鸣, 当然, 也会使整个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打上折扣。
四、在采访的过程中努力营造和谐的交流气氛
基层的电视新闻记者在日常的新闻采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采访对象肯定是多种多样的, 如果未能为整个采访营造一个合适有效的谈话氛围, 那么整个采访活动就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内, 建立起和采访对象之间的沟通桥梁, 使采访的气氛更加的轻松愉悦, 使采访对象有冲动对记者讲述自己知晓的、也是记者渴望了解到的事实, 这需要深厚的功力。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来说, 要主动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 要用一种客观、中立的态度对待所有的新闻事件。如果遇到的是一些不善言谈的受访者, 记者首先要找到一个采访对象感兴趣的点, 吸引采访对象的关注, 从而更好地建立与对方的默契, 这种做法往往能够使采访对象在很短的时间内戒除防备, 可以打开他们的心扉, 最终收到很好的采访效果。
基层的电视新闻记者受多种条件的限制, 往往更加的辛苦。在具体的采访工作开始之前, 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根据采访形式的不同, 还要掌握不同的采访要领, 除此之外, 对于采访过程中所得到的素材, 记者要学会能够有效的提取, 去粗取精。最后, 到了实际采访过程中, 记者要学会和采访对象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营造和谐自然的采访环境, 从而使采访活动收到最佳的效果, 使自己的电视新闻稿件实现最好的传播效果。
摘要:基层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具体的采访工作开始之前, 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根据采访形式的不同, 要掌握不同的采访要领。除此之外, 对于采访过程中所得到的素材, 记者要学会有效的提取, 去粗取精。最后, 在实际采访过程中, 记者要学会和采访对象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营造和谐自然的采访环境, 从而使采访活动收到最佳的效果。
关键词:基层电视新闻记者,采访体会,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超.时政新闻报道要注重民生角度[J].科技促进发展, 2010 (4) .
[2]沈建辉, 方迅超.浅析电视“帮忙”类节目的生存之道[J].内江科技, 2008 (10) .
近期,我乡组织全体干部开展了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走基层活动。乡党委、政府对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及具体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安排部署。XX乡村镇建设服务中心作为联系XX村的联村办公室,在联村领导桂花乡政府副乡长XXX同志的带领下,我办公室全体干部(XXX同志、XXX同志、XXX同志等共计三人)于XXXX年XX月XX日深入XX村各农户家中,开展了此次走联村联户走基层活动。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对我办公室今后联村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学习,做好宣传。乡党委、政府指出,这次联村联户走基层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八大四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以为民富民为目的,宣传政策、反映民意、促进发展、疏导情绪、强基固本、推广典型。说到底就是要切切实实为基层群众解决问题,谋取福利,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进村入户,走到群众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诉求,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以脱贫致富。要做好群众的工作,就得做好宣传,让群众知道党的政策,法律法规,时代在变,政策也在随着更新。近年来,党对农村各项惠农政策络绎不绝,但群众的信息接收相对闭塞,再加上文化程度低,对政策大多是道听途说,村民之间互相传说,这势必会造成政策传达的错误,让群众误解政策。因此,要正确的传达政策,做好宣传。
二、体察民心,了解实情。我们在基层工作并不等于我们是深入基层,在走访的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还相当艰苦。特别是一些家庭,因病因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感到十分的不安和内疚,在走访中都一一进行了了解和记录,并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作为一名乡镇干部,要了解民意,就要和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同吃住,让群众说出最需解决的问题,了解群众的困难,了解群众的疾苦,要切实了解实情,该帮扶的要帮扶,该思想教育的要教育改造,改变落后局面,让群众走向致富小康之路。要细心做好民情日记,记录所见所闻,总结提高。
三、增收致富,促进和谐。这次行动主要涉及对象是基层贫困村、贫困户,要切实在增收致富上出主意、想办法,争取为贫困户找准一个发展路子,制定一个脱贫计划,谋划一个主导产业。不仅要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还要提供知识、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要有效化解纠纷矛盾,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想问题办事情要设身处地,关注群众的想法和感受,要换位思考,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尊重群众的意见和诉求,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建立和培养与群众的感情,做好顺人意、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多讲真话。真正做到增收致富,和谐发展。
这次联村联户走基层活动,是一次解放思想、转变作风、锻炼干部的创新之举,也是加强我们干部与农民群众的沟通、搭建干群之间的桥梁的务实之举。了解新农村农民生活中的困难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的开展工作。动员干部职工进村入户,帮助农民早日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是强化三农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锤炼干部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大举措,确实是一项为民、惠民、得民心的工程。我办公室全体干部会切实把这一行动贯彻好、落实好,真正为群众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我乡农村经济发展、和谐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记者走基层感受体会】推荐阅读:
走基层访万家体会05-28
走基层专题09-22
走基层表格10-10
走基层工作汇报07-23
新闻记者实习心得体会07-07
总理记者会学习心得体会10-30
温家宝答中外记者问心得体会10-09
“走基层”活动阶段性工作总结07-19
记者八荣八耻心得体会(新闻工作者)09-28
新型肺炎疫情基层干部工作心得以及感受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