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教案

2024-09-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看》教案(通用10篇)

《我看》教案 篇1

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这是穆旦对自然、爱的赞美。穆旦的诗歌以浓烈的抒情性,意义的密度,语言的陌生化和内心开拓的深度见长,但他的传统的抒情的功力也非常深厚,有点像田径场上的十项全能运动员,在诗歌这个领域简直无所不能。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结合具体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一、新课导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古人的写景。作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穆旦又是怎样写景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穆旦的一首诗歌。(板书课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丰润(rùn)红晕(yùn)忧戚(qī)枉然(wǎnɡ)....谐奏(zòu)飘逸(yì)坦荡(tǎn)摇曳(yè)....(2)解释下面的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枉然:白白地。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摇曳:摇荡,晃动。2.作者链接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与金庸(原名查良镛)同一家族。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九叶诗派”成员之一。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冬》等。翻译代表作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唐璜》《英国现代诗选》等。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2.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应该用怎样的语调诵读诗歌? 【交流点拨】用明快、轻松、酣畅的语调诵读。(二)深层探究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交流点拨】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北方原野的美丽图画,如波浪一般起伏的青草,在天空滑翔至远空深处,逐渐消失不见的飞鸟,夕阳染红的流云,组成一幅美丽的夕阳落照图。

2.说说你对第三节诗歌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一段出现转折:这么美好的景象,却枉然在你眼前掠过;而你的生命、如同这美好景象的鲜活的生命,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这如何不叫人悲哀。然而诗人随后并没有陷入伤感之中。热爱生活、忠于生命,让诗人唱出了“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这样浪漫、潇洒的旋律。我们的心也仿佛一下子变得轻快起来。

3.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一节。

【交流点拨】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是很多古代文人的追求和寄托。但诗人出新,在“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时,又“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这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更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深刻、真切的体验——“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

四、拓展延伸

我看《我看金庸》后感(范文) 篇2

再者,王大师在文中从头至尾都说金庸的小说低俗无味,而说自己写的当代文学才有趣味,还是什么“四大支柱”.但我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读金庸的书,而不去读“当代文学”呢?难道他们都低俗,都不懂得欣赏吗?文人写书不就是为了能让大多数人去读,去欣赏吗?难道像王大师那样,虽然出了许多书,但是很少人读,很少人看,成了书店里的摆设,这才是不低俗不无味吗?邓小平喜欢引用这样一句话:“黑猫,白猫,捉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受这句话启发,我也想说:武侠,散文,当代文学,有读者欣赏的才是好书.就我所知,金庸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特聘的高级教授,他的《笑傲江湖》也由中央电视台计划投拍.王大师总不会认为那个大学和中央电视台也低俗吧!

王大师在评金庸低俗的同时,也指出了他心中的趣味,“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依我看,这些虽然是高尚的,但其中也不乏高高在上的成分.比如,新时期文学也受西方的影响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缺少像鲁迅,茅盾,老舍,冰心那样的得到广大读者崇拜的作家.再说摇滚,中国的摇滚热已一去不复返.田震(曾经是中国的摇滚天后)改了曲风,唱起了通俗;崔健(中国摇滚的天王)原想东山再起,但也力不从心,和者盖寡吗!

我看《人民的名义》 篇3

最近让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看得我和老伴恨不得一个晚上全部看完,就想知道那些道貌岸然、满口马列主义的伪君子最后的下场如何。明明知道这是戏剧,可就是觉得怎么那么真实,就好像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的人和事一样,真是奇怪,解放30多年来的电视剧,演员都那么漂亮、背景那么鲜艳,我怎么看头就知道尾、看完就忘记,第二天就将电视剧的名字忘得一干二净呢?可《人民的名义》,看完电视第二天就非要再看一遍网络上的重播,更奇怪的是从不看电视的儿子、儿媳也在追着看,还问我们看了没有。为啥呢?

令我们振奋的是:上层建筑的思想开始有点开窍了,老百姓可以看到较真实的事情、可以听到一直被禁闭的声音。领导们开始正视现实了......这真是开天辟地的大喜事呀,我真想举杯高呼:我们的国家有希望了!我们赶上末班车了!

这部戏所以让我感动,是因为剧本写得好,演员演得好。不做作,很真实。就连被人诟病的诗人儿子郑乾,我都觉得现实生活中就是有这样的油嘴滑舌、自作聪明、善钻空子,打擦边球。眼高手低、一事无成的人啊。小皮球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啊。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可大人就是不理解,逼得孩子没有童真。很想玩自己喜欢的运动,不愿意写作业,这是对我们的教育体制的控诉啊,所以现在的孩子然然变成了与他们年龄不相仿的“小大人”,讲的是成年人的话,玩的是手机、上的是各种补习班,比大人还会做生意、赚钱......很欣赏导演、编剧的慧眼珍睛,一号人物选中了陆毅,这是个一身正气、英俊潇洒、人见人爱、而且最难得的是在演艺界没有绯闻、非常正面的青年演员。反贪局长一角非他莫属啊。更可喜的是他没有像以往电视剧中正面角色要求一定要高大全,完美无瑕。而他也有正常人得意忘形的时候,吹着口哨、拎着衣服、嘚嘚瑟瑟的模样,很真实啊。但我不明白的是一个局长和主任的家为啥连个洗衣机都没有呀,导演可能是让两口子对话时边搓衣服边对话更方便吧。这可不能令人信服哇......难道一个拖地一个擦玻璃就不能对话了吗......再说,电视剧一开始就框住了人的心,侯勇将一个小官巨贪演绎的活灵活现,哇!满墙都是钱,太可拍了。然而,我们太相信了,因为实践中就有这样的事情啊,大老虎,小苍蝇比比皆是......该剧更令人感动的是,全部演员的薪酬远远不及一个小鲜肉的报酬,这可是应该大赞而特赞的模范榜样啊。看看如今的青年演员只讲排场和整过容的脸蛋,不讲艺德、不求演技.....算啦,不说他们,浪费我的脑细胞。看看《人民的名义》里的石老及其老伴,我们这一代的老年人就是这样想的、烦的、忧的、恨的......石老演的很到位,很自然、很真实。

我看有效教学 篇4

科研室 陆俞静

自2001年钟启泉、崔允漷等教授正式提出“有效教学”后,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有效教学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效。大家对“有效教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今天就“有效教学”的理论层面,向大家做以汇报。

一、追溯有效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

自教学活动诞生以来,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们就一直在努力研究和探索降低教学所耗、增大教学所得。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举一反

三、闻一知十”到《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卢梭的“教育要顺应儿童天性,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再到杜威“做中学”无一不孕育着“有效教学”的思想。有效教学作为舶来品是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现代机器化大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以追求高效率为目标的科学管理思想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二是典型的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被运用于教学研究。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有效教学最早的指导思想旨在通过对学校教学过程的分解、控制,追求教学行为的有效结果,它有利于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去除冗余环节,提高教学效率。比照有效教学理念产生的背景,在对人性内涵、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学科知识价值等问题的认识已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提倡有效教学绝对不仅是为了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不是为大大压缩加班加点打消耗战的空间,如果是那这样的话有效教学真的又回到了出发时的原点。

二、有效教学的变革

纵观教育史发展,随着学习理论的变革,使有效教学呈现出相应的发展趋势。

(一)为行为结果而教学的教师中心取向

对有效教学比较早的、系统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70年代,这时的有效教学是它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探讨了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对学生学习结果或学习成绩的影响。同时这类研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决定作用,因此是一种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认为教师以及相应的教学手段作为外部刺激,直接主导和控制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很好地预测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为认知建构而教学的学生中介取向

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的影响,有效教学的研究将其关注的焦点从教师转向了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不能直接控制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是通过学生的认知、态度、自我调节等中介过程起作用。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受控于教师,而是主动地加工信息,建构理解。为此,有效教学的研究转向探讨如何在充分考虑学生这一中介变量的前提下,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进学习者的一般认知能力的建构,促进学生理解不同学科领域中的信息并建构相应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将学生作为关注的主体,探讨学生的认知结构的特点、建构过程及影响条件等问题。

(三)为情境性认知而教学的生态化取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受到认知科学、生态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共同影响,加之对学校教育脱离实际、导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欠缺、社会化延迟等状况的不满,有效教学的取向逐渐从认知建构转向了情境性认知,强调有效的教学应该统筹考虑学习者、教育者、教学内容与环境等各个要素,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置于开放性的、与外界不断互动的生态化的系统中来考虑。总的说来三种取向的有效教学在理论依据、教学措施等方面各有侧重:教师中心取向的教学认为,学生获得经验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通过确立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与计划,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等方式,以保证所有学生达到理想的水平。学生中介取向的教学则认为,学生的兴趣、能力、方法与活动方式等各不相同.教师应关注、理解并识别这些差异,通过教学的引导、指导,并提供实践机会等,让所有的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差异资源,丰富自身,改善内在心理结构。生态化取向的教学强调学校学习是一种团队的活动,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参与各种团队的活动。虽然三种取向的教学的侧重点不同,但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它们所提出的各种教学原则和策略能够在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中,发挥其独到的、有针对性的作用,同时彼此又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以一次性大检查为契机,我对以“有效教学”为课题的学校加深关注,发现目前对“有效教学”的理论还是浅层次的,模糊的,因此加强对“有效教学的”理论学习尤为重要。

三、有效教学理念

2001年,为了配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出版,其中专辟一节阐述有效教学的理念。

(一)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三)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量化虽然能很好的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

(四)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五)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四、QAIT有效教学模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当然不仅仅是更换一套教材那么简单,它要求课堂教学实现多方面的、实质性的转变,其中教学方式要实现从“组织教学”到“动机激发”,从“讲授知识”到“主动求知”,从“巩固知识”到“自我实现”的转变,而转变教学方式的目的又在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这些变化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掌握适合时代需要的教学策略,并善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科学组合,才能实现“有效教学”,适应课改需要,走在教学的前沿。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提出的QAIT模式,是近几年倍受理论界关注的有效教学模式,它说明了高质量课程的主要特征。QAIT分别代表教学质量(quality)、适当性(appropriate)、诱因(inducement)和时间(time)等四个特征。这四个方面通俗地讲即教师对教材的讲授方法,材料的恰当选取,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和给予教材学习充足的时间保证。斯莱文教授认为,有效教学只有当以上四个因素全部合适的时候,才能被真正意义上的实现。QAIT 模式就如同一个大链条,只有环环相扣,才能显现出整个链的力量。

(一)教学质量

QAIT模式中的教学质量是指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学生易于掌握学习材料。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课程质量以及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较高,意味着教师所呈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并且也易于记忆和运用。课程对学生有意义的程度常常是决定他们是否付出努力的最主要因素。EG:这也是“主科”“副科”名词区分原因。

1、信息呈现的条理性与组织性

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使信息变得有意义。为此,教师要以清晰、有组织的方式呈现学习材料,把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确保学生理解所教授的概念并能应用到新情境中去,教学应本着逐步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进行。具有条理性和组织性的知识呈现,既能为学生把握学科系统提供帮助,使学生形成知识的层级结构,又能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形成学科知识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建立起知识的网络图。

2、将新信息和学生的先前经验联系起来

有意义的信息是以相互联系的事实或概念网络的形式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如果新信息能够很恰当地嵌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则这种信息比无法嵌入的信息更容易理解、学习和保持。因此,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背景知识,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新信息与学生的先前经验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对新信息的理解。

3、运用有效的认知策略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保证知识对学生的意义性,教师应采用一些认知策略。其中先行组织者策略是促进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策略。它为新信息提供了一个框架,并且把新信息与学生已有的信息联系起来。这种策略可以使学生关注要学习的材料,帮助学生回忆有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新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进行深入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组织者(非人),以利于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另外“引入概念模型”是将信息组织和整合起来。当概念模型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时,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多的内容,而且也能更好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概念模型的一种典型形式是知识网络图。知识网络图以图形的方式来展示主要概念以及概念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在学完某些课程内容后给学生呈现知识网络图,可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的记忆保持。

(二)教学的适当性

教学适当性是指教师确保学生准备新课学习的程度。如果学生具备学习新课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新的学习对学生既不过难也不过易,教学适当性程度就高。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准备为前提。但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动机和学习速度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要求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适宜教学,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保证教学的适当性,要求教师既要熟练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又要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系统,了解学生对于本学科的兴趣及情绪,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使学科内容的传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之内,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激励(诱因)激励是指教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学生具有执行学习任务、掌握所呈现材料的动机。激励可源自学习材料本身的特征(趣味性),也可源自学生自身的特性(好奇心和对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可以来自教师给予的各种鼓励措施。从教学内容来说,如果信息本身符合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付出努力来学习它。但某些信息本身对学生而言可能是无趣的,若要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这些信息,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向学生示范校内获得的知识对校外生活的作用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掌握并有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四)时间

时间是指教师在多大程度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所教授的材料。斯莱文认为,教学需要花费时间,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花费在教学上的时间越多,学生学得也越多。重要的是在课堂上怎样运用时间。

我看两会 篇5

在两会期间,学校掀起了一场学习两会精神的热潮。从小团体的讨论会到班级内部的主题班会,从系部的学习两会精神的讲座到副院长召开的形势报告会,学校里全面关注着两会,并积极传达着两会的各方面精神,而且校园广播里每天都会有两会热点的新闻报道。

在关注各方面的新闻报道时,有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是温家宝总理和网友对话时说的话。要过得幸福,享有尊严,就必须出台更多的政策和措施,从制度层面着手改善民生,通过制度的完善以靠近冷暖的目标,这显然是当今两会承载的重要使命。

而今年的政府报告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的总结了2010 年的工作,并提出了2011年的主要任务,提到的问题都是事关改革和发展大局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的应对措施可操作性很强,充分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发展要求,求真务实,催人奋进。

对于我们大学生最关心和最关注的莫过于就业问题。关于就业问题,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个重要思想,一个是坚持把增加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另一个是强调要为全体劳动者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应该说,创造就业机会和增加就业将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公共服务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就业”两个字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率词汇。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长久以来,青年创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本届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纷纷就如何有效发挥、整合现有资源,为青年创业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与条件而建言献策,青年企业家委员则把自己的创业经验介绍给越来越多的有志于创业的青年。

学校近两年来,也更加关注创业,支持更多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在自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去积极创业。大一时有学校创业协会组织的十堰市草根级的创业家白手起家的创业讲座,到大二有了MM创业计划的相关讲座与比赛。不仅给我们传授了大量关于自主创业的知识,更是积极为我们提供创业平台。在副院长的形势报告中,我更加全面了解了我校的就业情况。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原本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一方面,近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这些应届毕业生急需要就业;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使人力资源供需出现了严重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面临最冷“寒冬”。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大学生应当如何应对挑战呢?

首先,应该提升自身“硬件”与“软件”。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外在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就业的艰难,进而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其次,是要改变旧有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面,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我看《三重门》后感 篇6

我看《三重门》后感

韩寒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刚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中学生中更是捧客如云.读了这部小说之后,我为韩寒丰富的学识与超时代的文学素养深深折服.但我认为,同他那精彩万分,无懈可击的杂文《杯中窥人》,《穿着棉袄洗澡》相比,《三重门》实在是大为逊色.韩寒的知识应该是丰富的,所以他的小说随手拈来就有很多东西.只是,一涉及到社会场面的描写,多少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饭馆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节.用了大段的文字来描写双方如何互丢“生煎”,写得索然无味且毫无真实感.或许是到最后他自己也写得无趣,于是赶紧把笔锋一转,让主人公逃离现场——呵,什么都解决了.韩寒在《三重门》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识来代替生活阅历的不足.但我认为,阅历方面的东西是永远无法替代的.所以,稍加留心就可以发现,在韩寒的小说中凡涉及到现实社会的情节,多是零星几笔,不敢多作停留.韩寒的书中充满了智慧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引人深思.可惜这种风格没能坚持到最后,当小说过半后,写到林雨翔进入市南三中起,也许是作者的智慧已经用尽了,也许是这段故事与他当时的处境太相近了,以致他无法如上帝般远距离地看着书中的人生.没有了距离,太贴近的故事似乎使韩寒写的时候施展不开,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几个人物,如和主人公同为体育生的几个同学,都无力再深入写下去了——隆重的出场,却无力的退出.韩寒的小说中还有相当重的模仿痕迹,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感觉上,韩寒似乎是边看着《围城》边琢磨着如何下笔的——韩寒写林雨翔,说他的获奖作文是从旅游手册中翻过来的,说他评论着那首卧梅诗时候的尴尬,说他想争夺文学社社长时的处心积虑……一点情面也不给,把主人公一点一点地剥了皮,揭出他内心的软弱,无能和虚伪来——明明白白的钱氏风格.即使是小说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满了方鸿渐的影子,没有了自己独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后,韩寒终于不忍心再对小说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让女主人公susan爱上了他,结尾的那几个电话,真是坏了他的风格.即使是差的小说,里面有一个人物形象鲜明一些,也会让这部小说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写着“轻舞飞扬”的小说.

我看《华尔街》 篇7

培育了无数位金融业的奇才,缔造出众多个商业界的大亨;它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偏远小城演变为一个如今家喻户晓的繁华至尊;它能引领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又曾导致多少个强企一夜沦为枯死之魂?这里既是一个群雄逐鹿的烽烟战场,同时又肩负着世界众多的慈善之音;说不完的成功失败,道不尽的是是非非。这就是它:一个汇集着千百种矛盾于一身的旷世传奇---华尔街。

成者为王败者寇

诸多名校的高才闻风而聚于此,经过严格的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固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而出局的高才们就只能是唉叹莫及了;留下来的精英开始在华尔街效力,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无处不是透漏着斗争,股票交易的背后又有多少不为人知的黑手操纵?然而成败的论定却不会跟你考虑这些,胜者必然会更加强大,失败的也许就真的是一事无成了。因此,在华尔街,无论是诚招应聘,还是商业竞争,我们都可以用这一句话来总结:成者为王败者寇。积硅步而至千里

著名的伊利运河建成巨大的水利项目需要七百万美元的庞大资金,在遭到美国财政部的拒绝拨款之后转而求助于华尔街,是它通过分期债券向社会募集了大量资金,这样才使得五大湖和哈德逊河得以沟通;电影《阿凡达》的投入资本高达3.5亿美元,没有华尔街的筹集资助,我们又怎能欣赏的了如此巨作?通过华尔街为它铺设的道路,好莱坞把它们优美的音乐之声、奇幻的太空大战以及美丽的潘多

拉星球呈献给了整个世界。华尔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功能,这完全得归结于它向社会筹集的资金,这就可以说是:积硅步而至千里。人心不足蛇吞象

华尔街的诞生就因贪婪而来,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贪婪,就没有华尔街。华尔街的睿智和慷慨可以推动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它的贪婪和疯狂也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华尔街如果想要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学会克制自己的贪婪之心,因为欲望是个永远都填不满的无底黑洞,遏制不了这个,也就难免会导致它被颠覆。毕竟,我们都明白:人心不足蛇吞象。

胜败乃兵家常事

自古以来,就没有常胜不败之说。商场如战场,正如军事家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胜败乃兵家之常事。华尔街可以引领着世界创造巨大的财富,使得美国成为世界强国之首;但它也会因为某些不利的主客观因素而导致足以毁灭国家支柱的金融危机。再拿华尔街上的那些商业巨亨来说,他们可以在竞争之中得到巨大财富,却也可能会在拼斗之后功败垂成。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华尔街能够传延至今而又如此强大,那就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毕竟,有着这么一句古训:胜败乃兵家之常事。

我看依法治校 篇8

现状:

一提到依法治校,教师总是有颇多感慨:依法治校,似一道“紧箍咒”,捆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的大脑,解放了学生的口、脚,放纵了学生的胆量,不良习气抬头,教师想管却“管不了”。有些教师甚至谈“生”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因为《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分析:

一个体罚,一个变相体罚,就使得教育没有了惩罚。教育中缺少了惩罚,就为“错误”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条禁令,让多少调皮的学生胆子越来越大,他们威胁老师、侮辱老师、殴打老师,他们还满口是理“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种现象严重背离了依法治校的初衷,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尊严。当代教育已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教师不能很好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是教书,育人已成为奢望。

事实上,没有一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家敢说不能惩罚学生。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也都不否认惩罚的教育价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马卡连柯也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认为:奖赏和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利,就如同我们不能剥夺医生开处方、动手术的权力一样,也不能剥夺教师的奖惩权。

在英国,虽在1989年法律禁止体罚学生,但在2001年11月,有40多所学校的教师和一些学生家长联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请求,要求恢复体罚,他们认为:禁止体罚使学校纪律下降。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还将对其父母处以50000镑以下的罚款。在充分尊重人权的美国,学生如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如传呼机等,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学生如违反课堂常规,将被处于“留校察看”的处分,而且被安排在特别的教室上课,如不服从,将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育法规中规定:“学生上学时未经允许擅自离校,将会受到停学、开除、转学的处分。”

在江苏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有一次,一个懒散的孩子袜子没有及时洗,管带老师就找来一盆袜子,盯着他反复洗了一小时。孩子从中吸取了教训,后来还成了卫生标兵。又一次,有几个学生在晚上熄灯后还喋喋不休,影响他人休息。半夜,一声紧急集合哨把学生集合起来,说话者当众被罚围着操场跑了好几圈,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开“夜谈会”了。徐向洋的惩罚教育取得了成功,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这些,都在想我们展示着一个道理:惩罚是教育的“润滑剂”,完整的教育离不开惩罚。教育中的惩罚可为学生提供行为标准,让学生从惩罚中学到对与错,善与恶的标准。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会给自己、同学、父母、班级造成一定的危害和损失,让他们明白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违反规则、法则就一定会受到处罚。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健康的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让学生健康的成长、生活。

我的观点

其实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依法治校的全部。依法治校既保护了学生的合法权

益,也保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只是我们以前只看到了“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禁令,却没注意到《教师法》早已明文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教师法》第一条规定:“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教育法》第35条也明文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规定: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这就充分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只要我们依法教学,当学生与教师甚至教师与家长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近期,我校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上课时,用打火机烧桌子,任课老师去制止并索要打火机,学生不给,教师让学生去办公室,学生不去,教师拉他去,学生就骂老师,教师想吓唬他一下,抬手假装要打他,没想到学生顺势倒在地上。教师将他拉到办公室后,他一连打了好几个电话,叫家长来,说他快要被老师打死了,又打电话找人前来帮忙打架。家长来后,学生假装动不了,家长没问清事实真相,就找老师打架,还摔了其他教师的杯子,砸坏了办公室的玻璃。骂完了教师,又骂校长。学校被逼无奈报了警。警察到来后,依法对其家长进行了说服教育,家长乖乖的带学生回了家。可过了两天,学生的爷爷奶奶找到学校,找那位老师要老师承认打了学生。老师坚持说没打,老人却动手打了老师,并要求学校第二天给个说法。第二天,学校领导带学生家长到派出所解决问题,在法律面前,学生家长认了错,表示不再追究此事。

由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树立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就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当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对调皮学生任意加以惩罚。但人们的认识依旧存在着误区。教育中应不应该有惩罚,教师可不可以适度的惩罚学生,我们还应该静下心来,权衡利弊,认真思考,慎做决定。

虽然,在教师队伍中也有一些知法犯法,置学生的利益于不顾者。但绝大多数教师是一心为学生着想,一心扑在教学上,是知法守法的。我们国家那些受过高级教育的的高级干部队伍中还有违法犯纪者,我们怎能对教师队伍求全责备呢?我们不能因为个别教师有一些问题,就否定以前的教育方式、教育机制,某种事物的存在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教育中的惩罚就是如此。我们现在该做的不是否定,而是怎样去完善,去界定。

我看依法治校

一提到依法治校,教师总是有颇多感慨:依法治校,似一道“紧箍咒”,捆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的大脑,解放了学生的口、脚,放纵了学生的胆量,不良习气抬头,教师想管却“管不了”。有些教师甚至谈“生”色变,“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因为《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五条也明文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其实也不尽然,依法治校在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保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只是我们以前只看到了“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禁令,却没注意到《教师法》早已明文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教师法》第一条规定:“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教育法》第35条也明文规定:“侮辱、殴打教师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造成损害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也规定: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这些规定就充分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此外,《教育法》也规定了学生的义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43条明确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这里所说的“行为规范”是指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三个规章。“管理制度”是指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学生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的义务。由此看来,只要我们依法执教,当学生与教师,甚至教师与家长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有这样一个案例:

1994年5月,某校初三年级学生李某(15岁,男),在上语文课时,不注意听讲,并发出怪叫声,扰乱课堂秩序。经语文老师多次提醒后仍不改正其错误行为,还顶撞老师,语文老师遂叫其出教室到思教处,李某不服从。语文老师叫一名同学找来了思教处副主任刘某,刘某问清情况,教该生到思教处接受批评教育,李某不从,并当众骂人。刘老师揪住其袄领将其带出教室,在楼道里,李某仍在骂人,刘老师气急之下打了该生。事后,该生家长找到学校,称该生被打,不能参加中考,要求学校保留其学籍,并要求赔偿医疗费、营养费5000元。该生家长还向区教育局提出申诉。事实上,该生被打的程度并不严重,有医院的证明为证,并没有影响到该生的学习能力。经教育局领导和学校领导做了大量的工作后,做出了以下几点处理意见:1)学校校长及刘老师本人向该生及家长道歉;2)、刘老师写出书面检查,并受行政警告处分,此外还要赔偿该生的医疗费;3)、对学生李某给予全校通报批评。以上意见,该生及家长未反对。

笼统的看,该案例讲的是教师体罚学生事件,学校侵犯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如果仔细分析,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教师为什么打学生呢?教师为什么只打李某而未打其他学生呢?是因为李某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秩序,干扰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学生李某的行为显然是违法的,学校有权利对其依法作出处理。但

学校不应该以违法行为去制止另一种违法行为,不能错上加错。

在该案例中,学生因扰乱课堂秩序而被逐出课堂,老师使该生不能上课,是否侵犯了学生的上课(受教育)权呢?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侵犯该生的上课权。该生自己不认真上课,反而干扰课堂教学秩序,侵犯了其他许多同学的上课的权利,教师将其逐出课堂,是为了维持正常的课堂教育秩序,是为了保护其他学生上课的权利,完全是合理合法的。这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权利的享受不是无条件的,如果一个人不履行法定义务,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其某种或某些权利就不不再受到保护。如同国家不保护一个十恶不赦的杀人犯的生命权一样,学校也没有义务将一个扰乱课堂秩序、侵犯其他学生上课的权利的学生留在教室里让他继续享受“上课权”,因此,该案例中教师将李某逐出课堂并未侵犯李某的受教育权。但需指出的是,教育局和学校所做出的处理决定中,对教师和学生作出的处分是合适的。

近期,我校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学生上课时,用打火机烧桌子,任课老师去制止并索要打火机,学生不给,教师让学生去办公室,学生不去,教师拉他去,学生就骂老师,教师想吓唬他一下,抬手假装要打他,没想到学生顺势就倒在了地上。教师将他拉到办公室后,他一连打了好几个电话,叫家长来,说他快要被老师打死了,又打电话找人前来帮忙打架。家长来后,学生假装动不了,家长没问清事实真相,就找老师打架,还摔了其他教师的杯子,砸坏了办公室的玻璃。骂完了教师,又骂校长。学校被逼无奈报了警。警察到来后,依法对其家长进行了说服教育,家长乖乖的带学生回了家。可过了两天,学生的爷爷奶奶找到学校,找那位老师要老师承认打了学生。老师坚持说没打,老人却动手打了老师,并要求学校第二天给个说法。第二天,学校领导带学生家长到派出所解决问题,在法律面前,学生家长认了错,表示不再追究此事。

由这件事我们不难看出,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法律、法规,树立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当我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就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在现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确实存在着许多令教师尴尬万分却又有心无力的状况。

在一所重点中学,一男生在教室公然与一女生搂搂抱抱,班主任看到后,即叫其到办公室谈心,却没想到该生竟然威胁老师要跳楼自杀,除非老师给他跪下。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老师屈服了。而这个学生转身就得意的跑到班上宣布:班主任老师已经给他跪下了。

2007年6月的一天,湛江市某高中班主任梁老师在批评一个上课玩手机的学生时,竟被学生暴打,右眉弓、左下眼睑及双眉之间均严重破裂。

我也亲身经历了这样两件事:

一个体罚,一个变相体罚,就使得教育没有了惩罚。教育中缺少了惩罚,就为“错误”打开了方便之门。这条禁令,让多少调皮的学生胆子越来越大,他们威胁老师、侮辱老师、殴打老师,他们还满口是理“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这种现象严重背离了依法治校的初衷,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尊严。当代教育已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教师不能很好的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只是教书,育人已成为奢望。

事实上,没有一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家敢说不能惩罚学生。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也都不否认惩罚的教育价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马卡连柯也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认为:奖赏和惩罚是教师的专业权利,就如同我们不能剥夺医生开处方、动手术的权力一样,也不能剥夺教师的奖惩权。

在英国,虽在1989年法律禁止体罚学生,但在2001年11月,有40多所学校的教师和一些学生家长联合向高等法院提出请求,要求恢复体罚,他们认为:禁止体罚使学校纪律下降。英国中小学生如无故旷课,不仅会受到严厉的批评,还将对其父母处以50000镑以下的罚款。在充分尊重人权的美国,学生如将学校认为不宜带进的东西带进学校内,如传呼机等,学校将一律没收,并且不再还给学生;学生如违反课堂常规,将被处于“留校察看”的处分,而且被安排在特别的教室上课,如不服从,将会受到更严厉的惩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教育法规中规定:“学生上学时未经允许擅自离校,将会受到停学、开除、转学的处分。”

在江苏淮安徐向洋教育训练工作室,有一次,一个懒散的孩子袜子没有及时洗,管带老师就找来一盆袜子,盯着他反复洗了一小时。孩子从中吸取了教训,后来还成了卫生标兵。又一次,有几个学生在晚上熄灯后还喋喋不休,影响他人休息。半夜,一声紧急集合哨把学生集合起来,说话者当众被罚围着操场跑了好几圈,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开“夜谈会”了。徐向洋的惩罚教育取得了成功,也赢得了人们的认可。

这些,都在想我们展示着一个道理:惩罚是教育的“润滑剂”,完整的教育离不开惩罚。教育中适度的、巧妙地运用惩罚,对学生是一种压力,一种唤醒,一种鞭策。教育中的惩罚可为学生提供行为标准,让学生从惩罚中学到对与错,善与恶的标准。让学生明白他的错误会给自己、同学、父母、班级造成一定的危害和损失,让他们明白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违反规则、法则就一定会受到处罚。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健康的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让学生健康的成长、生活。

当然,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人们法制意识的增强,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对调皮学生任意加以惩罚。但人们的认识依旧存在着误区。教育中应不应该有惩罚,教师可不可以适度的惩罚学生,我们还应该静下心来,权衡利弊,认真思考,慎做决定。

我看高考作文 篇9

我看到一幅美景。那是在我早晨跑步的时候。田间小道的两旁,触目是苍翠,满眼是葱茏,小麦、大蒜、洋葱都拼足了劲竞争着生长。在生长中竞争,在竞争中生长,一幅和谐的竞争生长图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行杨树,葱郁繁茂,宛若一道绿色的长城。它们一个向南侧身,那么另一个就向北侧身,都在努力地寻找着自己的发展空间。就连大树下的小树,也努力地侧着身子生长。它们也在进行着生存的竞争,它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一幅多么和谐的生长竞争图景,大自然因此充满活力,大自然因此而美丽。

我看到一幅美景。成群的鸽子飞落在收割后的田野上,它们悠闲地漫步、觅食。有时它们会发出咕咕的叫声,那是在呼唤它的同伴,找到了有更多可食之物的地方。无疑,它们每个都想吃到更多的食物,但是它们之间没有你争我斗。争的是在地上寻找,而不是别个口中之物。它们也在竞争,它们在友好地竞争。美丽的鸽群在蓝天碧野间飞翔,一幅多么美丽的图景。

我看到一幅美景。那是两千多年前的赵国,廉颇负荆请罪,由蔺相如的门人领着来到了蔺相如的府上。廉颇见到蔺相如,叩首便拜,蔺相如赶忙扶起廉颇,请廉颇上座,将相交谈甚欢。他们之间有竞争,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和地位的高低,然后才有赵国的兴盛。廉蔺交欢,千古传为美谈。竞争必须有美好的人情蕴含其中,才能使竞争者各施才智,共同创造伟大的功业。

我看时光诗歌 篇10

时光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旅人

脚步匆匆

一直向前

不肯停歇和怠慢

是为了带我们去看更多更美的风景

还是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阅历才足以般配我们日益沧桑的容颜

//

时光是一位义正辞严的法官

不论你趟过多少河

越过多少山

走过多少路,绕过多少弯

她都会把每一次的功过得失定做成你心中的岁月宝典

不厌其烦地雕刻在你的眉宇间

//

时光是一位纯真可爱的小姑娘

喜欢春的旖旎浪漫

痴恋秋的成熟丰满

也感动夏的炽热,怜悯冬的凄寒

于是,她总是周而复始、周而复始地翻阅四季的档案

希望每一次都可以发掘出新的内涵,有更多的惊喜出现

//

时光是一位忠贞可靠的知心爱人

从呱呱坠地到耄耋终老始终与你相依相伴

从不嫌贫爱富

从不指责抱怨

你消极懒散她便陪你走向穷困潦倒的暮年

上一篇: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 地理教学计划下一篇:假期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