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矫正

2024-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矫正(共11篇)

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矫正 篇1

当今世界,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方式,读书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一种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语言文字工具,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更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手段。阅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据实践调查,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那么在小学阶段应该如何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笔者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预防“功利性阅读”,坚持一个“博”字

现在,学生课外阅读的功利性太强。我经常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书?他们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为了学习作文的写法。在这样的目标召唤下,学生读得最多的是作文辅导之类的读物,如作文大全、作文选刊、作文向导等。

语文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写作不是课外阅读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即便是学习写作,专读作文法也不能奏效。不可否认,这些读物中不乏写作的方法性知识和成功的习作范例。但是,学生要写出佳作,更需要一种底气,这种底气以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的积累和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作基础。以作文辅导书为主要读物,就如同长期以方便面为主食,必然造成营养不良。学生在这种阅读背景下进行习作技能技巧

速成训练,最多也不过像在澡盆里练习游泳,终究写不出什么大气的文章,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很不利。

课外阅读的指导应着眼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发展,对学生的阅读作恰当的调控,使学生跳出功利性阅读的认识误区,像蜜蜂采蜜那样广读博览。

1.给学生讲清道理。教师可向学生介绍那些学有所成的大思想家、大科学家、大作家的治学经验,也可以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和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弄清读书与做学问,写作、生活、做人的关系。

2.教师推荐书目与学生自由选择读物相结合。推荐书目是为了保证学生通过阅读摄取全面的文化养料。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定期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这些书籍的内容涉及人文和自然学科的诸多领域,有利于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我们也要照顾学生的兴趣爱好。除要求他们完成指定的课外阅读任务外,可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爱读的书籍,满足他们的自我选择性心理需要,发展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学生与学生经常交换读物,阅读资源共享。这样,学生就可能读到种类更多的好书,视野也才会更为开阔。

二、控制“休闲性阅读”,实出一个“悟”字

有些学生读的书不算少,整体语文素养却不见有多大进步。出现这种“怪圈”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些学生总是带着

休闲的心态去读书,是浮光掠影“看热闹”式的“虚读”,而不是潜心其中“看门道”式的“研读”,全凭着兴致,很少需要情绪的调动、意志力的参与和心智的投入。当然,学生在紧张的学习活动后,适度的休整是必要的,休闲性阅读应该是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可是,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完全以休闲为目的,也就烙上了“先天不足”的印记。长期以往,学生的思想就很难得到磨砺,语言也难以得到发展。所以,当学生读书有了兴趣的时候,就要适当控制课外阅读中休闲的成分,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读功”,培养对语言作品的敏锐“悟性”。

1.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读

小学生阅读与成人阅读的价值取向应该有所不同。成人的阅读主要是为了获取社会生活的信息。小学生正处于学语言、长知识的黄金时期,他们通过自主的阅读活动,除了吸纳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文化、思想、科学等领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思维加工。另外,还要学习阅读材料中典范的语言模式,积累各种各样的语言素材,从中获取表达的经验。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明确的猎取对象。教者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与社会实践结合,每次阅读也就容易在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

2.让学生抱着研究的目的读

美国的教育十分重视研究性阅读,学生总是带着一定的研究专题,主动地搜寻和阅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并写出研究

论文。这种“做学问”式的阅读不是以囤积知识为目的,而是着眼于知识的发现、运用、整合甚至创新,因而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纵深。这个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指导课外阅读时,可以定期向学生抛出一些有研究价值且学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课题,介绍一些阅读材料,指引查寻资料的途径,教给“做学问”的方法,让学生在研究性阅读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得到长久的保持。

3.让学生变“眼读”为“心读”

所谓“眼读”,就是一般性的看书,只用眼睛扫瞄即可;而“心读”,指的是入乎其内,心无旁骛,用慧眼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生命去体验,仔细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内涵,科学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笔。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好文章、好诗词,就要让他们用心去理解,去领悟,从“眼读”升格为“心读”。

4.让学生自觉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将语文课内习得的读书方法和经验迁移运用于课外阅读,使方法经学生的熟练操作跃升为阅读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如:用含义不同的符号图画重要内容;在书页的空白处作批注;做内容摘要,整理阅读提纲,将书读“薄”;展开想像、推理,进行分析、评价,写心得体会,将书读“厚”。

三、改变“一次性阅读”,讲究一个“熟”字

读书方法有精读和略读之分。现在的课外阅读,多数的情形是精读不足,一味略读。读某一本书,阅读或摘抄之后,就束之高阁,不再谋面。这种一次性阅读,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是一些朦胧的印象、飘忽的意念和肤浅的感受,不符合语文学习规律。

记忆是语言内化和运用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生长点。读书需要记忆,尤其是那些充满智慧和人文思想光华的精美语言,应该烂熟于心。但长久有效的记忆不是通过一次性阅读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不断“温故”和“强化”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间接认识、体验社会和人生的学习活动。人们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总要打上个体经验的色彩,而人的生活阅历、情感经验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第二次阅读与第一次阅读相比,由于阅读的时间、环境、方法以及读者的心境、阅历、对世界的看法都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对文本的读解就可能有新的见识、感受和发现。由此可见,关于某一作品的认识也不是一次性阅读就告完结的,需要经历读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反复磨合、碰撞的过程。读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改变一次性阅读的习惯,在“熟”字上下功夫。熟了,才能钻得深,悟得透,将语言的精品、思想的精华纳入自己的知识宝库,经“发酵”产生新的思想,铸出新的语言,迁移运用起来也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为了能够达到“熟”的程度,我们在指导课外阅读时,每过一段时间,就可以从学生读过的书中精选一部分,让学生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阅读。

总之,课内是有限的,课外是无限的,两者结合得好,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会让学生养成自觉获取知识的习惯,而且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意志,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此一来,学生才能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在宽阔无垠的“书山”“学海”中畅快遨游!

参考文献:

1、崔峦〃当前阅读教学研究的重点及方向〃小学语文教学〃2002〃10

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矫正 篇2

误区之一:学生生活经验参与的随意化

将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中, 在当前是一种常见的语文现象。但是, 笔者观察到, 在许多语文课中, 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却陷入一种随意状态之中。

一位教师在讲解《童趣》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明白文中作者“以丛草为林, 以虫蚁为兽, 以土砾凸者为丘……神游其中, 怡然自得”的乐趣, 是如此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

师:同学们, 你们看, 我这里有一个盆景, 请你们闭上双眼, 想象一下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 (这是一个塑料盆景, 有一些小树, 一些沙石和一个红泥的小桥)

(一分钟后)

师:你想到了什么场景?

生1:我想到了兔子在林中跑来跑去。

师:想到这样的景象, 你心情怎样?

生1:我很喜欢。

师:你想到了什么呢?

生2:我感觉树叶在风中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你喜欢这种声音吗?

生2:我很喜欢, 感觉回到了大自然当中。

师:你呢?

生3:我想到一条小溪从森林中奔涌而出。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3:我感觉很美。

…….

笔者随机对被提问的学生进行了访谈:

问:你当时想到兔子在林中跑来跑去吗?

生1:没有。当时被老师叫起来, 总要说点什么吧。

生3:我看到小桥, 就顺着说想到了小溪……

在以上案例中, 该教师所谓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做法, 显然游离于文本教学之外, 缺乏必要的目的性, 因此, 显得比较随意。笔者以为, 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之所以会陷入这种随意状态, 主要是人们对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的价值没有很好地把握。

笔者认为, 从阅读作为一种教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相互作用并获取文本意义的活动这一理解出发, 我们可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学生生活经验参与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一是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本身所固有的熟悉感来激发学生兴趣, 并更好地实现学生对文本意义的掌握。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各种活动的结果这一理解出发, 它既包括了在对生活的认知中所获得的知识, 也包括了对生活的评价中所获得的价值观, 还包括了对生活的感悟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因此, 生活经验有利于促进文本认知的速度和深度, 学生也可基于其校外生活中所获得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对文本内容进行价值判断和情感体验。二为实现学生对阅读教学的主体参与。学生生活经验所形成的校外生活表现为一种学生所直观的感性生活。对于学生而言, 这是一个熟悉的世界, 同时也是学生自主活动的世界。因此, 学生生活经验不仅是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各种活动的结果, 也体现了学生校外各种活动的过程。从生活经验作为学生在校外生活中各种活动的过程这一理解出发, 它显然体现了学生作为活动主体所具有的主体性的一面。将学生生活经验引入阅读教学, 正是立足于将学生在校外生活中的主体性迁移至课堂之内, 实现文本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体参与。综上所述, 我们应从学生生活经验促进文本解读的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来把握学生生活经验的价值, 前者实现学生对文本解读活动的主体参与, 后者实现对文本意义的更好掌握。

误区之二:阅读教学的泛生活化

为了让学生对文本中某些内容更好地理解, 一些教师经常引入学生生活经验。但是, 笔者发现, 有些老师却因此忽视了语文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本质区别, 使阅读教学误入泛生活化之中。请看以下关于《论语十则》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解析的案例:

师:最近我们的碱水面出了一些问题, 一些商家用“水玻璃”工业碱水来做碱水面。加入工业碱的碱水面成本低廉, 利润很高, 使得生产商家在同行竞争中取得优势, 但是这些所谓的碱水面却严重影响我们的健康。这种面生产商家自己肯定不会吃, 但他们却给我们消费者吃。所以我们应该对他们说……?

生: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师:自己不想要的, 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但话又说回来, 如果他们按常规生产, 利润空间很小, 不能与同行竞争, 最后厂家倒闭, 生产商家自己要饿肚子, 衣食住行都成问题, 生存艰难, 那还要不要“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师: (讨论完毕) 请同学一起来谈谈。

生1:要。因为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生2:要。因为只有懂得爱别人, 别人才会爱你, 假如你只是一味地伤害别人, 迟早别人也会伤害你, 这样得不偿失。

生3:不要。因为人一生下来肉体就受之父母, 生命只有一次, 做人要先以保障自己的生命为主, 自己的生存要紧。

……

在以上案例中, 该教师是让学生运用“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来分析是否该用工业碱来做碱水面这一生活事件。如此一来, 语文课就被演变为生活课了, 语文课堂则显然被泛生活化了。“语文———生活———语文”, 意为从语文学习入手, 引入生活中的有利因素, 最后再回到语文学习之中, 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从这个方面来看, 学生生活经验只是阅读教学的手段, 而非目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阅读教学与生活相联系, 与课外衔接,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更好地理解课文, 体会词语的运用……。”[1]因此, 我们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但最后一定要再回归到文本之中。基于这一点, 以上教学不应是如何以“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去把握生活 (这是生活当中的任务) , 而应是如何以生活经验为基础来深刻理解“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误区之三:文本解读的日常化

在对《皇帝的新装》一文的学习过程中, 有学生对文中的“骗子”大加赞赏:

师:你为什么肯定骗子呢?

生:我觉得他们很聪明。

师:说说看。

生:你看骗子骗了这么多的人, 拿走了这么多的钱财, 还没有人发现, 真的是很厉害。

师:你怎么评价这两个骗子?

生:实在是太聪明了, 他们很懂得人的心理。

诸如此类的解读在当前频频出现, 如有学生在《愚公移山》一文的学习过程中从以下角度对愚公精神进行解读:“愚公破坏生态环境”、“愚公的后代如果生的都是女儿怎么办”、“愚公的子孙如果有自己的理想抱负, 不愿去搬山怎么办”、“愚公忽视了地球本身的造山运动”等等。以上这些解读所反映的一个共同点是学生完全依赖其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日常生活式的把握。

生活经验所来源的校外生活主要表现为一种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是一种在自在自发的自然态度中得以完成的现实的世俗生活。正是因为此, 相对于在课堂教学自觉活动中产生的经验而言, 学生生活经验则更多的表现为娱乐性、大众化等特征。而语文课堂不可能是一种现实的日常生活, 而是一种可能生活。何谓可能生活?按赵汀阳先生的理解, 是一种需要每个人努力去实现和创造的生活。可能生活虽源于现实生活, 但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 它是对现实生活的选择、加工、改造、提炼乃至超越。同时, 从文本世界这一角度来分析, 文本的创作虽然也源于生活, 但它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 而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再创造, 是对生活的超越。因为一名优秀的作家, 绝不会拘泥于生活或停滞于生活之内, 而是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想力努力实现对生活的提升, 从而使其作品具有更高远的关怀精神, 对生活具有更深远的洞察力。基于此,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绝不可能完全依据其生活经验去进行一种日常生活式的解读, 而应从对生活经验必要超越的基础之上, 努力去把握文本世界的真、善、美。

与此同时, 在另一个层面, 正如前文所述, 学生生活经验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校外生活中的一种活动过程。学生生活经验本身蕴含了极大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教师不可无视学生的这种主体作用及其中所蕴含的重要教育契机。因此, 教师应在给予学生较充分的机会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阅读心得的基础上, 通过引导, 再经过学生间充分的讨论, 去形成更合理的一个或若干个让学生信服的答案。

(本文系广州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项目“语文教育硕士课程改革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误区及矫正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误区;矫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152—02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竞争意识最为强烈。但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非常强烈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实际上,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存在着一些误区,而这些误区会影响他们更好地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

一、情感有余而理性不足

不容置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仍然是非常强烈。尤其是最近的一些重大事件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的过程中,遭到了一些敌对分子的破坏。海外留学的大学生们迅速组织起来用自己的行动保护圣火的顺利传递,国内的学子也通过网络签名和在宿舍悬挂国旗等形式来支持奥运圣火的顺利传递,以此表明自己的爱国主义热情。再比如,当“5·12”汶川大地震的消息传来,全国各地大学生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悲痛的心情和对死难者沉痛的哀悼。在这一系列关系国家荣誉和民族命运的事件面前,大学生表现出非常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里面一些朴素和不理性的成分,比如在一些事件当中出现了一些过激的言论和行为。这些言论和行为是大学生情感的本能释放,但却可能被一些敌对分子所利用,以至于影响到我国的社会治安和外交策略。偏激或过激的爱国主义言行是有可能会伤害到国家利益的。而且缺乏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不稳定的,不全面的。感性的爱国主义不会全面持久,当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一致时,爱国主义的情感会非常强烈。但当自己的某种需要得不到社会的满足时,可能就会国家和社会产生某种不满和愤恨。感性的爱国主义容易走向偏激,比如因为某一个事件就一味地仇视某一个国家,一味地抵制某一个国家的产品。

因此爱国不能仅凭一腔热血,还需要理性。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很容易走入这种爱国主义的情感误区。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

二、认为爱国离自己比较遥远

有些大学生有这样一种想法即不是我不爱国,而是没有什么场合或事情可以让我爱国。他们认为只有在关系国家的利益和荣誉的时候才能表现出爱国主义情感,比如外交官为了国家利益与人据理力争的时候,体育健儿为了国家荣誉勇夺金牌的时候。所以爱国是那些外交官们、体育健儿们的事情。自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没有什么机会需要施展自己的才能,想爱国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想法实际上是错误的。爱国不仅仅是英雄们的事情,爱国离自己并不遥远。当体育健儿在赛场激烈竞赛的时候,作为观众的大学生的助威和呐喊也是和体育健儿一样的爱国行为。当留学生为了奥运圣火在境外顺利传递而努力的时候,大学生的网上签名也是和国外留学生一样的爱国。当解放军武警官兵在抗震前线日夜奋战的时候,每一位学子的默默祈祷和捐款也是和人民子弟兵们一样的爱国。在这些关系国家利益和荣誉的大事面前,爱国并不仅仅是那些走在最前线的英雄们的事情,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事情。

当然爱国并不分大事小事。对普通百姓来说,在平凡的岗位和日常的生活中,依旧可以传承和实践爱国精神,把爱国落实到自己一言一行之中。对于大学生来讲,好好学习知识,是最大的爱国。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素质的好坏将会影响到国家的建设事业,而大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学习。所以,作为一个大学生,能够好好学习各项知识就是最基本的爱国。但是,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仅仅“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要积极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也可以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感。当奥运会召开之时,大学生虽然不能像奥运健儿一样为国争光,但是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奥运出力。比如,养成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灯的良好习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见到外宾不卑不亢。向世人展现良好的国民素质同样是一种爱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点一滴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才是每一个大学生真正可以去做和能够为祖国的荣益而做到的。

三、认为爱国就是一种情感,只要在思想上爱国就够了

爱国主义是永恒的,但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地体现在每个人的行动上。有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只要有一颗爱国的心就够了。这是远远不够的,爱国不仅仅是喊口号,更重要的是行动。爱国不是用说的,是实实在在做的,并不是每个人每天说几遍爱国,就真的爱国了。几乎没有一个大学生承认自己是不爱国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爱国的行为。有个别大学生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爱国的,但总是觉得月亮还是外国的圆,千方百计出国希望成为外国公民。这样的同学很难说有多高的爱国主义情感。还有一些大学生声称立志报效祖国,但毕业后却没有几个人愿意去国家最需要的偏远地区工作。这些同学在思想上具备最起码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爱国的情感和行为有时无法一致,尤其是当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很难说他们会首先考虑谁的利益。还有些大学生自认为自己爱国热情最高,每次活动口号都喊得山响,但就是不好好学习,不是打游戏就是整天呆在宿舍里睡大觉。这些同学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口号和空谈有时不是爱国而会误国。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未来中华民族的领跑者,大学生理应从自身做起,做到爱国主义的情感和行为一致,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大学生来讲,学习是天职,学习好是最重要、最具体、最有效的爱国情感和行动的体现。同时大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利用假期去贫困地区支教,到社区服务,也可以利用自己所在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去引导社会视点集中到社会弱势群体上去。当然每一个大学生切切实实的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会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国家也会变的更好。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爱国主义情感误区,至少应采取以下几点矫正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大学生学会用冷静、辩证的态度和方法看待和分析现存的国内国际矛盾和问题。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和老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于大学生爱国主义行为的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自觉形成正确的爱国行为和方式,以使自己的爱国具体言行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达到一致。

第二,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爱国主义实践活动。要让大学生在广泛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中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爱国主义的亲身体验。当每一次关系国家利益大事发生时,学校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合法、合理表达爱国主义情感,而不能因为害怕大学生的行为可能偏激而采取压制的措施。在日常生活,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每一个大学生都可以参加的旨在增强爱国主义意识的活动,从而教育大学生积极通过身边的实践活动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强烈的意识即爱国离自己并不遥远。

第三,积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仅要有爱国主义情感,更要有爱国主义行动。要让大学生明白爱国主义不仅需要情感,更需要实践。中国的强大和繁荣不仅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国主义热情,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国主义行为。高校要积极教育大学生自觉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学习历史和实地参观,联系自己生活的变化和祖国的发展,了解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国家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更加坚定地把爱国热情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的伟大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大学生爱国情感和竞争意识最为强烈[EB/OL].新华社,(2005-05-03)[2009-02-08].

http://news3.xinhuanet.com/mrdx/2005-05/03/content_2909835.htm.

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 篇4

《繁星》、《春水》、《伊索寓言》《昆虫记》《妞妞》

《爱的教育》《苏菲的世界》《鲁宾逊漂流记》《少年维特之烦恼》《约翰·克利斯朵夫》

《简爱》》《三个火枪手》《福尔摩斯探案集》《大卫·科波菲尔》《克雷洛夫寓言》《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老人与海》《欧亨利短篇小说选》《飞鸟集》《小王子》《双城记》

《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契可夫小说全集》

初二:

《麦田里的守望者》《父与子》《普希金小说全集》

《堂吉可德》《朱自清散文》

《穆斯林的葬礼》;

《平凡的世界》;

《边城》

《一千零一夜》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瓦尔登湖》

《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雷雨》

《基督山伯爵》

初三:《追忆似水年华》《茶馆》《雷雨》《家》《春》《秋》《四世同堂》

《走到人生边上》《我们仨》《海子的诗》《我与地坛》

雅舍谈吃/梁实秋经典作品

缘缘堂随笔 丰子恺

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

妞妞——周国平

萤窗小语——刘墉林语堂散文经典全集

(初三)

顾城诗集——顾城

徐志摩诗歌全集

丑陋的中国人——初三

文化苦旅——余秋雨

纪伯伦 先知曹文轩 的童话系列

《小王子》

《苏菲的世界》

《朝花夕拾》

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矫正 篇5

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加强课外阅读,并在量上作了明确的要求:小学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的阅读总量不少于万100万字。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无可厚非。但每天把课外阅读当作任务,且把作品分解一段一段的,用一条一条的问题去考学生,让学生读后回答,第二天还进行检查。这样,原本就不轻的课业负担,就更加重了,学生苦不堪言。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相互“帮助”“交流”,结果作品未读,任务照样完成,这与教师的出发点大相径庭。如此的课外阅读有什么效果?如何才能让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悦”起来呢?

一、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教师和家长往往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来关心孩子,而不是充分尊重儿童的个性和需要,他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书,经常是辅导材料一大堆,而忽视了儿童在精神、人格上的修养。有的家长认为小人书没内涵,文学书没效果,觉得还是教辅用书能立竿见影。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为儿童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什么时候孩子对什么有兴趣,能接受什么,不是家长凭借自己的理解

就能知道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教师可先利用时间向学生宣传和介绍古往今来众多伟人因爱读书而最终有所成就的轶事,如陈毅吃“墨水”、毛泽东闹市读书等故事,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志向;教师还可利用班会课、文体课等时间给学生讲各种有趣的故事或者组织好书推介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知识的奇妙与有趣,从而爱上课外阅读。还可以开展“亲子阅读”等家庭阅读活动,创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事实证明,家长爱读书的家庭,孩子基本上也爱好读书。号召家长们在家多读书,给孩子以良好的薰陶和感染,甚至和孩子共读同一本书,读后共同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家长们也感受到书的魅力,而且能增强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二、遵照儿童的个性心理,鼓励儿童读自己喜欢的书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阅读是个人的事

情。就成年人而言,因为每个人的个性、修养层次、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对书的喜好也就千差万别。有人偏爱小桥流水般的抒情小品;有人专注壮怀激烈式的骁勇檄文;有人钟情跌宕起伏的怪诞奇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惟有喜欢,在阅读中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身心;惟有喜欢,才会使阅读成为一种智慧的活动。读自己喜欢的书,才可以获得诗意的体验。对于这一点,儿童也不例外。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有责任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支持孩子有个性的独立的阅读,鼓励批判性的、有创见的阅读,使他们在精神上、个性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三、尊重孩子的阅读自由,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给学生以阅读的自由,给他们时间上的保证。倡导利用“三余”时间。汉代学者董遇曾经说过,他常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冬天地一年中的闲时,没多少农活;夜晚是一天中的闲时,不便下地干活;雨天是四季的闲时,不好出门干活。让学生学习古人这种节约点滴时间的精神,也到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点点滴滴的时间,积少成多,形成“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时间概念。只有每天挤出时间来,天天读,才能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这就要求所有的任课教师共同支持,尽量

减少作业量,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去自由阅读。要教育孩子“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来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本应该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阅读累了,就在本子上或画一朵小花,或描一只小虫,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只有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才能让他们灵动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从而稳定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篇6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它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许多家长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认识不够,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生时间,对学生课外阅读不支持。课堂上,大量的辅助教材、练习题,排山倒海般,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此时的读书,成为一种机械式的流水作业,应付差事,更别说什么方法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使人获得丰富的知识、具备良好的素养、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高雅的情趣。作为语文学习的必要手段之一,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有着其他活动无法取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孩子们回家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

许多小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应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不但爱读书,而且会读书,这样,才能有所获得。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来引导。

(一)选择适合的课外读物

阅读是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苏赫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适合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任务应从孩子出发,以小学生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现在市场上各种儿童读物 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因此,在选择读物时,教师要进行指导。指导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学生喜欢的,当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会感到枯草无味,不知所云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所以,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进行阅读,这是应当遵循的第一原则。

2.贴近学生生活。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合集体训练,选择《长征故事》、《卧薪尝胆》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全身心投入。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3.读物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挑选的内容不能总停留在浅显的、过于形象的读物上,应多选择一些有深度的、稍微超过自己的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激活感性,磨炼理性,在阅读中受益。

4.内容健康有益。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毛主席在花山》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毛泽东传》;学习《赤壁之战》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海豚救人》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

5.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事,像童话、科学幻想小说,如《格林童话》、《哈利•波特》等;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因此喜欢读一些探险和探秘的故事,如《太空历险记》;孩子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喜欢读一些具体形象的小故事,如寓言故事等;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的世界,表现了孩子们善良的童心,天真的童趣,为孩子们所喜爱。6.读时尚读物,满足需求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吹牛大王历险记》会成为儿童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奇怪《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风靡校园了。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长发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孩子们我为书狂,每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套《哈利.波特》而想方设法的努力着,每人都为能有哈利波特那样的魔法而陷入暇想。这种校园时尚,儿童时尚应该成为课外阅读及课外阅读指导的宝贵契机和资源。可惜的是,对于这一点我们往往忽 略,甚至粗粗暴地扼杀。的确,时尚读物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学生心理的扭曲,也有可能的会为孩子撑开一方想象的天空。更多的时尚读物存在充分的流行因素,这些流行因素中包括:正义的感召,美好的愿望,过人的机智,天真的童趣。对待这种时尚读物的正确态度和做法应该是要积极地亲身体验这种时尚,积极引导这种时尚。

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成功的购书经验进行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图书的渠道,提倡优秀图书资源的共享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恰当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像瞎子一样盲目摸索。”这就提醒我们,要帮助小学生掌握好读书方法和技巧。有的学生凭着兴趣,走马观花地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我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 2.精读法,就是对书报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生活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这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讲质量讲时效。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不谛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4.略读法。有的书要详读,有的书只需要略读。略读,就好像对庄家另作一次性的扬谷,使你能够得到大部分饱满的谷粒。你会发现略读所得,就的使你能够得到的最值得读的地方。把一本书大致看一遍之前,下述步骤是很好的方法:

(1)看标题、内容和序言,特别注意标题、全书主题与宗旨,或作者的特别观点。

(2)研究书的目录,以弄清该书的大致结构,像旅游者利用导游那样利用它。•

(3)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的有关书籍。在索引中见到你所需要的名词时,可以翻开有关段落,找到答案。这样,你就可以决定该书应该详读还是略读,如果打算略读,就可以在上述步骤的指引下找出重要的章节,重点阅读。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

•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

1、组织图书角。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2、保证阅读时间。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及指导。•(四)、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或是举行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作业布置存在的误区及矫正 篇7

误区一:专让学生读作文类的指导书

不适当的读物会挫伤孩子的阅读积极性,甚至使孩子误入歧途。很多家长和教师让孩子去背《小学生作文精选》《作文指导》等,这类书浏览一下、借鉴一下其中的写作方法是可以的,但如果只读这一类书籍那就是舍本逐末了。还有的家长和教师一味地认为开卷有益,只要孩子读书就认为是好事,有的书里充斥了色情内容,家长也不加取舍,孩子鉴别能力差,不知不觉受到坏影响。针对不同阅读水平、不同年龄的学生应提供不同的书籍。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阅读理解能力较低,应读内容浅显、图文并茂的书籍,如《语言故事》《中外童话》《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等;中高年级学生可读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方面的书,如《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下五千年》《昆虫记》等。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可读些中外名著。

不少学生苦于语文成绩难以提高,一碰到“阅读”“作文”之类的词儿就发慌。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语言积累,课外读书太少。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言大师吕叔湘说过,他的语文功底有70%来自课外阅读。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完成这个“硬指标”的关键在于学生有读书的兴趣。幼儿时期,家长应多给孩子讲讲有益的故事,也可以让孩子听广播。孩子听多了故事,一旦识了一些字或学会了拼音,就会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

误区二:不准学生接触任何广播电视节目

广播影视节目对孩子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因此很多家长一味地禁止学生收听收看。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广播影视以形象生动的语言、精美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为观众营造了入情入境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欣赏这些节目,不仅可以了解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还能直接接触大量的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文学素养。教师经常要为学生范读,这个时候就可以发挥广播电视节目的作用,让学生欣赏王刚、赵忠祥这些“名嘴”的朗读。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喜爱活动、热爱小动物的特点,教师可推荐中央电视台的《大风车》《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节目;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理解能力逐步增强、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的思索和看法等特点,教师可以推荐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节目,或听小说连播等广播节目。

误区三:认为孩子玩会耽误功课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寓教于乐,把呆板、枯燥的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小学中高年级开了社会课,学生感觉这些内容离自己太远,读起来太枯燥。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在全校开展了一个“回首五千年,再叙中华情”的演讲活动。以年级为单位,各班进行抽签。一旦定了宣讲哪个朝代,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始准备工作,到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这个朝代的军事、文化、政治、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资料。有的讲成语故事,有的介绍历史人物,有的介绍那个朝代的雄伟建筑……学生各自准备演讲稿,面向全班同学讲一遍。教师和在讲台下听的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利用早读时间或活动课时间,统一到各个班去演讲。讲的人侃侃而谈,神态自若;听的人津津有味,被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吸引住。演讲完了的学生还可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参加这次活动的过程和内心感受。虽然只花了几节课的时间,但全年级的学生对各朝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特点都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自身查找资料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误区四:只在语文课上学语文

学外语的人都知道语言环境的重要。一个幼儿在一两年内就能学会母语,而一个成年外国人,要学好几年也难以说地道,这就是语言环境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语言环境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准备一个“采集本”,像蜜蜂采蜜一样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语言。精妙的广告词、精练的标语、谚语、对联、歇后语、名人名言……随时随地记录下来。每月举行比赛,评选出本月最勤劳的“小蜜蜂”。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布置作业的形式也可做一些尝试。有的作业是全班同学都要做的,有的是分小组合作完成的,比如几个同学一起编小报、做调查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例如:上完了《长城》这一课,教师说:“今天老师不布置统一完成的家庭作业,谁愿意来当小老师,布置与这课学习有关的作业?”然后询问两名成绩有差异的学生:“今天准备完成什么作业?”最后教师归纳这两名学生的意见,让其他学生自由选择一项作为家庭作业。◆(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学)

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篇8

浅谈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四川省中江县凯江镇中心学校 修良芝

课外阅读历来被中外教育家认为是一个人学习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善于思考的学生在脑力劳动上所花费的时间,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用在阅读教科书上的,三分之二是用在阅读非必修的书籍上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说过:“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经验,他们会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

一、为学生树立阅读的榜样

随着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他们已经越来越不会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敬教师了,而是因为教师确实有知识有才华才会敬重和信任教师。没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为此,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阅读的好处,更要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阅读的榜样。教师爱阅读,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堂内涵,学生就会因为老师的博学多才而发自内心敬佩老师,也会从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阅读的价值。教师自己爱阅读,也才能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推荐适合他们看的书。比如,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开始选择一些科普读物或者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近的名人故事,以浅显的故事和名人榜样的无穷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育并产生进一步阅读的渴求。根据学生的阅读发展水平,再适当选择一些时代新著、流行佳作,让学生的阅读从兴趣爱好提升到扩大知识面的层次。一本本优秀图书的推荐,擦亮学生阅读的眼睛,引领学生的阅读价值取向。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学生中挑选阅读榜样,让那些阅读起步早,阅读水平高的学生,代替老师读美文,讲故事,让那些“小老师”也发挥出不可低估的榜样力量。

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师要随机、随时、随地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成功的兴趣。例如,我班每两周开展一次的读书交流活动,要求同学们人人带上自己这两周所读的书,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所读书的名称、内容、体会、收获。每个小组评选出介绍得最好的一位登台向全班同学介绍,从中选出班级最佳演讲者为下周“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周的读书活动。通过活动,同学们知道了许多自己没有读过的书名及其简要内容,交流了阅读经验,锻炼了表达能力。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还可开展“读书小能手”、“阅读之星”、“朗读比赛”、“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佳作欣赏会”、“手抄报墙报”等活动。很多学生为了能参加活动,千方百计、想方设法阅读相关书籍,搜集相关知识。每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都很开心,表现出你追我赶的态势;每次活动的开展,学生都在分享中体悟到阅读的精彩;每次活动的开展,都成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催化剂。

三、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浩瀚的课外阅读信息,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呢?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①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细研读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修养。②略读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看序文、目录、开头或结尾,然后从头至尾地浏览,力求迅速明确主要内容。③速读法。即不发音,不辨读,其特点是快,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④批注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阅读方法很多,我们要注重指导学生根据阅读的书籍和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四、保障阅读时间和空间

提供一个好的阅读场所,有助于学生产生舒适愉悦的阅读感受。干净整洁的教室摆上几盆四季常青的植物,再辑录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写在黑板上或贴在墙壁上,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营造出浓郁的阅读氛围。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书源,教师也可动员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籍暂时存在班里,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实现优质书源大家共享。同学们自主管理“图书角”,课余时间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为了保证学生有阅读的时间,教师还要减少书面作业,增加阅读作业。在学校里,每周要规划出一两节课时,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当然,学生稳定的阅读兴趣还需要在家长的参与。教师要重视家校联系,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一个学习型家庭氛围。不仅父母在家里要经常读书读报,家里还要有足够数量的儿童读物,凡是孩子容易看到、触手可及的地方,都可以有意无意放些书籍。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受到阅读的习染。

学生课外阅读书目 篇9

一年级:

精读:上学期《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爷爷一定有办法》

下学期《我爸爸》《鳄鱼怕怕牙医怕怕》《牛肚子里的旅行》 泛读:

1《小猪西哩呼噜(上)》 7《伊索寓言》 2《小猪西哩呼噜(下)》 8《安徒生童话》

3《小布头奇遇记》 9《巨人和公主的眼泪》 4《给大象拔刺》 10《退役军犬黄狐》 5《馅饼里包了一块天》 11《会唱歌的树》 6《机器妈妈——装在口袋里的爸爸》 12《绿野仙踪》

13《马洛丽成长记》

14《我的成长日记》第一辑

15《可爱的鼠小弟》(日中江嘉美、上野纪子著 南海出版社)16《我的成长日记》第二辑 17《我的成长日记》第三辑 18《小屁孩日记》

二年级:

精读:上学期《温情的狮子》《书本里的蚂蚁》《小马小熊和苹果树》

下学期《团圆》《蚯蚓的日记》《安徒生童话选》 泛读:

1《小河弯弯》 7《小熊温尼历险记》 2《长袜子皮皮》 8《我和蒲公英一起飞》 3《长腿叔叔》 9《谁丢了尾巴》

4《巫婆失业了》 10《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周锐)

5《不会叫的狗》 11《培养孩子高情商的85个经典维尼故事》 6《一家十个兵》 12《太阳请假的时候》

13《小企鹅心灵成长故事》(汤素兰等 明天出版社)

14《晚上的浩浩荡荡童话》(梅子涵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15《丁丁历险记》(英迈克法尔著,邹晓平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6《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罗尔德达尔,代维译,明天出版社)17《豆蔻镇的居民和强盗》(挪威 埃格钠)18《兔子坡》(美国 罗伯特罗素)19《稻草人》(叶圣陶)

三年级:

精读书目:上学期:《鼹鼠的月亮河》《一百条裙子》

下学期:《长袜子皮皮》《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绘本)》 泛读书目:

1《雪豹悲歌》 7《疯雨》

2《没头脑和不高兴》 8《女生贾梅全传》 3《男生贾里全传》 9《鼹鼠的月亮河》 4《魔法灰姑娘》 10《想变人的猴子》 5《非常女生》 11《小狐狸阿权》 6《非常男生》 12《一百条裙子》 13《犟龟》(德米切尔恩德)

14《笨狼的故事》(123)(汤素兰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5《小巴掌童话》(张秋生,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16《魔法师的帽子》(芬兰托芙杨松 任溶溶译,明天出版社)17《帅狗杜明尼克》(美威廉史代格著,赵永芬译,新蕾出版社)18《文身狗》(德保罗马尔著,陈俊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19《大林和小林》(张天翼)

20《狐狸列那的故事》(浙江少儿出版社)

四年级: 精读书目:

上学期:《夏洛的网》《蓝色的海豚岛》

下学期:《时代广场的蟋蟀》《爱的教育》(意大利 亚米契斯著)泛读书目: 《秘密花园》 7《那个黑色的下午》 2 《寄小读者》 8《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3 《七天》 9《海蒂的天空》 4 《青铜葵花》 10《蓝色的海豚岛》 5 《夏洛的网》 11《小王子》 6 《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12《好兵帅克》 13《蓝鲸的眼睛》》

14《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罗尔德达尔)15《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杨鹏)

16《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加拿大西顿)17《嘭嘭嘭》(童喜喜)

18《美丽的巴拿马》(德米切尔恩德)19《汤姆索亚历险记》 20《人鸦》

五年级:

精读书目:上学期:《伊索寓言集》《昆虫记》《水浒传》

下学期:《我的爸爸叫焦尼》《上下五千年》

泛读书目:

1《鹅卵石》 6《呼兰河传》 2《史记故事》 7《三国演义》 3《红瓦黑瓦》 8《老人与海》 4《繁星春水》 9《刺鱼》

5《看着你的眼睛》 10《杨红樱童话》 11《草房子》(曹宇轩)(新版)12《哈里波特系列》

13《风与树的歌》(日 安房直子著,彭懿译,少年儿童出版社)14《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德米切尔恩德著,何珊译)15《逃逃》(秦文君)

16《小河男孩》(英蒂姆鲍勒,麦倩译,新蕾出版社)17《一只狗和他的城市》(常新港,接力出版社)18《乌丢丢的奇遇记》(金波)

19《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20《寄小读者》(冰心)

六年级:

精读书:上学期:《鲁滨逊漂流记》《城南旧事》

下学期:《西游记》 泛读书目:

1《根鸟》 4《纳尼亚传奇》 2《城南旧事》 5《我们的卖场主》

3《第三军团》 6《学生必读传统文化丛书》 7《女生日记》(杨红樱)

8《秘密花园》(美弗朗西丝 霍奇森伯内特)9《苏菲的世界》(乔斯坦 贾德,作家出版社)10《幻城》(郭敬明)11《三重门》(韩寒)12《青铜葵花》(曹文轩)

13《窗边的小豆豆》《小时候的故事》(黑柳彻子)

14《奥兹仙境》(美弗兰克鲍姆,张璘潘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5《桥下一家人》(美纳塔丽,王宗文译,新蕾出版社)16《女儿的故事》(韩子涵)17《沈石溪动物小说系列》 18《论语》

19《莫泊桑短篇小说》

备注:

学生课外阅读误区的矫正 篇10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有了兴趣,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电影、电视、网络为什么总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答案很简单——源于“爱”。那么,我们老师的任务是:让孩子爱上读书,体验读书的快乐。

1.故事点拨,激发欲望。

书本对许多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尝到读书的甜头。处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爱听有趣的故事,对此我有意识地选择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生动的故事,利用课前2~5分钟生动形象地讲给他们听,有时故设悬念,只讲故事的一个片断,让这些精彩的故事或片断成为“诱饵”,诱导学生因趣而寻书来读。

2.以身作则,榜样激励。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不仅要在口头上大力宣传读书的好处,更要时刻以身作则,做出榜样。在课堂上,教师能旁征博引各类经典名著,好词佳句能随口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学生从老师身上真切地感受到读书的价值。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博学多才而发自内心的敬佩老师。“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因此而爱上读书的。因此,我特别注意与学生共同阅读,凡是我要推荐给学生的书,我必先自读,共同与作者对话。每天中午,我必到教室,与学生各捧一本书入神阅读,在这样的氛围中,在爱读书的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爱上读书是理所当然的。此外,我还给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伟人好读书的故事,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文韬武略的毛泽东,科学巨人爱因斯坦等,让同学们明白,他们的成名无不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从这些伟人榜样的身上汲取力量,爱上读书。

3.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有机扩大课外阅读量,这是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策略。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利用好课堂的四十分钟,上好每一节语文阅读课,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很必要的。在这种有目标、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慢慢得到提高,从而逐渐养成良好地阅读习惯。

二、拓宽书源渠道,有“米”下锅。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书可读,学生空有一腔读书的热情,犹如蜜蜂无花可采,那又怎能酿出蜜来呢?所以,学校、家庭、社会都要积极地为孩子们创设课外阅读条件,保证孩子们有书可读,才能让他们采得花,酿得蜜。为此,我们应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1.争取家长的配合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光靠老师,必须要有家长的紧密配合。通过家长学校、家访、投稿《家长孩子报》等途径向家长们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并向家长推荐好书,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书香家庭氛围。

2.图书角意识的培养

我发动学生买书、捐书、组建班级图书角、积极参与学校的图书置换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但班级图书角资源毕竟有限,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所以,我鼓励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所需图书,参与和平区少儿图书馆借阅到我校的活动。以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进而把图书馆当作课外阅读的乐园、创新的天地和心灵驰骋的原野。

三、加强阅读指导,授之以“渔”。

使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就好比给了学生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面对浩瀚的课外语文信息,小学生怎样才能高效地汲取营养,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这需要教师在阅读方法上予以适当的指导。

1.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

第一,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细研读的阅读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语言修养。

第二,略读法。它的特征是翻看读物,首先看序文、目录、开头或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明确主要内容。

第三,速读法。即不发言,不辨读,其特点是快,速读时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

第四,批注法。就是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引导学生做到边读边思边勾画圈点或写上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手脑并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阅读方法很多,我们要注重指導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书籍、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2.教会学生学会积累

要想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就要教会学生从书中汲取精华,学会积累。

第一,赏读成诵。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喜欢的、文质兼美的短文、片断,要出声、入情赏读,直至诵记于心。

第二,做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笔记是记忆的储存器,资料的仓库,思考的激发器,创造的发源地。因此,要引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如摘录优美、精彩的语句等,此方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第三,编赏手抄报。通过范例引路,指导学生定期将自己阅读中发现的优美文段编成“小报”,既有文字,又配插图,有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效果。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会爱上读书,而且会爱读好书。

总之,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我们要相信孩子,不断创新、充实、改善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孩子们更轻松快乐的学习、阅读、成长。

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 篇11

新乡市长垣县梨园中心小学

刘会清

【内容摘要】:书里有一个奇妙精彩的世界。只要你愿意打开一本书,再打开一本书,并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你的生活就改变了,世界也变了。而在当今信息量急增的社会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传授的知识,几乎没有学生去感受课外阅读带来的乐趣。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指导低年级学生爱喜欢上课外阅读的几点做法。【关键词】:小学低年级

课外阅读

兴趣

阅读方法

书是一把金钥匙,帮我们打开文学之门,开阔我们的视野;书是一叶扁舟,载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是我们人类的良师益友,告诉我们一个个人生的道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当今社会,现代传媒抢占了大量阅读文本的时间,许多孩子宁可每天花好长的时间玩电脑、看电视,也不肯用20分钟的时间翻书来读;许多家庭不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学生在学校写呀、读呀都是所学科目老师留下的作业;更有甚的是孩子已上五年级了,居然没有一本像样的课外书„„这些现象,都提醒我们,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近几年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收效明显。

一、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我们首先应该重视他们的阅读兴趣,只有孩子爱上阅读,才能付之于行动。低年级的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故事是小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窗口。我正是从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平时的语文课中,我把语文活动课安排为阅读课,阅读后同桌互相交流阅读内容,为了避免这样的活动流于形式,我要求读后要有汇报。此外,我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集趣事奇闻、动物知识、自然景观等,以讲故事的形式组织他们进行交流。我们班里成功举办了《安徒生故事会》、《寓

言故事会》、《成语故事会》等。在动人的故事中孩子们个个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目光,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这些故事把孩子们带进一个美妙精彩的世界,因而使孩子感受到阅读的诱惑。

二、教给阅读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只凭兴趣毫无目的、不苟方法地去读,其意义和收效也不得而知。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教学中开始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读书方法。例如:在学完汉语拼音之后,课外阅读基本上可以由“听读”阶段逐渐过度到“自读”阶段。低年级学生在刚开始阅读时,速度较慢,教师可要求学生指着字,读出声。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待学生能熟练拼读音节,牢固掌握汉字,朗读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有目的,有步骤地训练学生默读,逐步达到“一目十行”的速度,使学生能在最少的时间里,最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

当然,只有速度没有效果也是不行的,一些孩子读书只用眼睛,不用心,不动脑,这样的阅读当然只是事倍功半,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边读边想,比如,可以用“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地方读不懂”等方式检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是否在思考,是否读有所得,并将这一方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只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在这里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摘录批注法。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

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三﹑创设阅读条件

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阅读的习惯养成了,阅读的方法掌握了,那么,课外阅读活动就有了可靠的保证。但教师仅仅鼓励学生看书是不够的,应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有书可看,有时间看书。

(1)、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适时组织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好书、好文章和好的读书方法,学生之间可交流读书心得;我还常把学生带进学校的图书馆,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书海之浩瀚,体验读书人的痴迷,使他们在浓厚的读书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我尽量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当今虽然有点老土了,但它仍不失为一个有效阅读的做法。“书非借不能读也”,部分家长反应,给孩子买了书,可他就是不爱看,而有的学生就

一、两本课外书,有的一本也本也没有。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需求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让每个孩子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成立一个“角”后,情况就迥然不同了。不同风格、种类的书籍不仅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丰富了孩子的阅读范围,那种看别人的书的愉悦感更促使孩子不断地去阅读、阅读、再阅读。

(3)、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最重要的是控制学生的作业量,保证学生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包括选择书籍和阅读的时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认真备课,上课,精心设计练习题,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学习任务,避免机械重复性作业。平时的家庭作业也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设计那些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练习,课内外结合,既使学生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如在教学《小山羊与小灰兔》这篇童话故事时,学生理解了课文,知道小灰兔对自己说的话不负责任,让小山羊一次又一次的失约。我趁机问道,那以后小山羊会怎样对待小灰兔呢?小灰兔在让小山羊等他,小山羊又会怎们做呢?„„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我把这一问题便当作家庭作业。学生非常乐意,第二天,同学们就纷纷告诉我各式各样的答案。听了学生这一番番话语,我心中真感到欣慰,这都是阅读带给孩子们的知识,使他们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四﹑创建阅读氛围

由于学校教育教学有统一的教材,有规定的教学任务,课内的阅读指导和在校有限的阅读时间依然无法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所以课外阅读更多有赖于家庭教育的监督。因此,我要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以家长会的形式让家长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有效地监督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我告诉家长要让孩子爱上阅读,需要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也就是说家长首先要做读书人,每天抽出20—30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读书的感受。如果没有时间读书,至少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您不能做看电视或打麻将之类的容易分散孩子注意力的事情。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读书氛围。在家里还可以为孩子建立一个“小小图书室”(一节书柜、一个抽屉均可),每月增添一本新书。一定要把书放在孩子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有空都可以拿起来看几页。保证孩子的阅读时间,并使其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乐趣。

2、“听读”也是“阅读”

低年级小学生存在着比较大的阅读障碍,一是识字量很少;二是阅读技能还未很好地掌握。我们这时可以多让学生“听”书。事实上,学生在进学校读书之前几乎“读得懂”所有“说”出来的书,对书的“听”的兴趣往往会迁移到“读”的兴趣上来。因此,要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以听的方式早“读”书、多“读”书。

3、带孩子去书店

我们要建议家长时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最好是规模大、种类全的大书店,刚开始看不看书、买不买书都不重要,只是让孩子置身于书的海洋,置身于知识的殿堂,感受浓浓的书香氛围。时间一长,孩子一定会被那种氛围所感染,进而喜欢书、爱上读书。

4、帮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为了避免学生不加选择、不辨优劣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还应当向家长介绍和推荐相关读物,让家长帮助孩子选择有益的读物。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图画的喜爱远远超过对文字的喜爱。虽然他们已认识一二千字,但掌握不够熟练,还需借助拼音来阅读。所以,我让家长为学生买带有彩图的,有注音的读物,以便于孩子的阅读。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健全的人格和高尚情操都必须要通过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儿童作家

秦文君说:“文学就像一扇窗,长在孩子美好的心灵中,推开它,心灵变得敞亮许多,如同看到人生的鲜花扑面,阳光普照,远离庸常,走向高尚。”使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并从中受益,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今后的日子,我将继续为孩子们的阅读保驾护航,让孩子们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愿我的孩子们在一本又一本有趣的书中,聆听一个又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在如痴如醉中爱上阅读!

我相信,我们的小舟,一定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扬帆起航,直达终点!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3、万斌《浅谈小学课外阅读指导》

上一篇:实验室安全检查自查表下一篇:《藤野先生》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