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浅谈(通用9篇)
建始县民族实验中学 胡传和
随着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许多地方的新的课程评价系统却尚在构建之中导致教与学中诸多矛盾日益突出,成为新课程的桎梏。
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是套在语文教学上的一个“紧箍咒”,因此,训练仍是握在教师手中的一根如意精骨棒,用以除魔斩妖。昔日的题海战术,便在新课程推进中愈演愈烈。课后作业,《课外作业》,据称是与“新课程同步”的各类版本的辅导资料,使学生苦不堪言。大量机械重复的语文作业,不仅霸占了学生学习时间,还蛮横地剥夺了学生学习的快乐,严重地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语文作业重要,而且必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道理也很简单,任何技能的获得,都必须凭借作业,进行练习。说到底,技能是一种知识的整合与运用。因此,语文作业便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题海战术的危害,其实质是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牺牲的是学生的发展及创造潜能,为此,许多有识之士曾痛心疾首的奔走呼号。
题海战术的再度泛滥,已严重地把新课程的实施推离正确航。故而,只有从题海中空围,新课程的航船才会正常的扬帆远航。
从题海中突围,突破口应选定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即减少大量刻意追求纯语文知识、抄抄写写、机构重复的作业,在精选精练的基础上,将语文作业转移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以实现“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中的一项研究任务、一次专题采访、一次调查报告、一件用品制作及说明、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个主题绘画、一套摄影作品等等,都是语文作业。这些作业的完成,不仅有助于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而且沟通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丰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创造才能。
把语文作业转移到实践活动,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搜集材料,积累语言
事实证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其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和丰富的语言积累。那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搜集语言材料的作业,诸如收集成语、俗语、谚语、网络语,分类摘录名言警名,抄录背诵精短古诗,剪报收集时文等,可以促使学生动脑动手,有效扩大阅读量,拓展语文视野。这样的作业不但形式丰富,更为主要的是学生易做能做,兴趣浓厚,因而在积累知识语言的同时,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等,都大有裨益。
二、利用媒体功能,丰富语文素养
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生求之不得的`。利用媒体学语文,既迎合了学生趣味,又简便易行,对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十分有益。如:让学生经常性地从从收听的广播节目或收看的电视节目中,选印象深刻的进行播报、评述;或让学生网上就老师选定的话题聊天。这样做,不但有益于口语交际,更能让学生“事事关心”,丰富语文素养。
三、手脑并用,情景中学语文
有句话说: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无疑是至理名言。让学生做贺卡、书签,并为之说明;为课文搜集图片,配以解释;给课文插图,写解说文字;办手抄报、壁报、黑板报等,将语文作业渗透其中,置于情景里,学生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促进绘画、联想、想象、创新等能力的有效发展。
四、体验角色,提高语文素质
学生个性,千差万别。有的好奇心足,有的好胜心强;有的喜欢画画,有的擅长音乐,
一、重视阅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 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全国特级教师赵景瑞在《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中说:“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 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 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情感思想的教育。所以, 我认为要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 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 教师应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 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 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 甚至是背诵精彩段落等, 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 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 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 大量积累语言, 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 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重视阅读之后的积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即要打通课内外, 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 我经常鼓励学生在电影院等候的时候, 不妨读读海报内容, 如电影主要情节的介绍, 影视方面的最新消息。又如, 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后, 我积极利用电视、广播、学校的报刊以及学生订阅购买的一些杂志等媒体资源, 指导学生关注我国航空方面发展, 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国情, 同时可使学生自主地实践语文, 积累语言。另外, 我会创造各种情景, 达到让学生广泛阅读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来积累语言的目的。这样, 不仅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 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 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三、培养语感
语感, 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 才可能学好语文,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 除了靠多读和教师的引导外, 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首先,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课堂上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 既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其次, 在班内定期举办歇后语大全、成语接龙、笑话集锦等活动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当然, 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 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思想主线与编故事等。总之, 要多方式、多层次。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很多时候, 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时也常常没有章法, 层次混乱, 甚至词不达意。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 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 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 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 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做玄学, 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
四、指导运用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运用语言, 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时, 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 我在专题训练中, 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在阅读教学中, 各个环节渗透口头表达;在生活实践中, 创设交际情境。我还在班内举办有针对性的队会内容, 如网络的利与弊、祖国文化知多少等专题内容, 话题就在学生身边, 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写听到的, 可写看到的, 也可写想到的, 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 在考试前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心理活动记录下来。我还让学生把在家帮妈妈做家务的过程记录下来, 从而达到让学生乐写善说的目的, 逐步提高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老人与海鸥》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我们可以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并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 有的学生回忆起曾经饲养过的小动物时, 眼睛里都含着泪花。有位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自己饲养的一只猫, 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和动物在生活中的趣事。这位学生说道:“真没想到, 动物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好恶, 有着人类的情感, 只要我们真心对待它们, 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学生在习作之中, 运用精准的语言, 吐露真情, 乐在其中, 提高了写作能力。
【关键词】学生 语文素养 培养
【分类号】G623.2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的核心。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可从平常的语文阅读中来,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需要从小就进行培养,尤其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责任重大,我们要把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工作贯穿在我们平常的语文教学中,落实在细节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正处在“多记性,少悟性”的阶段,让他们大量接触语言文字规范的作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是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我在语文教学中体会到,没有广泛的语文阅读,就不会有学生深厚的语文功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文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课文阅读,培养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素养
语文课本里的课文,虽不全是名家名篇,但也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素养的范例。在语文教学中,我每教学一篇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精彩语段进行熟读和背诵,这样做,不但积累了学生的语言和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修鞋姑娘》一课,我在学生大致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描写修鞋姑娘外貌和作者心理活动的几个自然段进行反复朗读,边读边体会修鞋姑娘的艰辛和作者被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深深感动后的心情,学生达到了熟读成诵的要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也得到了同步升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这些段落背熟。有时哪怕是課文中的一句话,学生背熟了,就会对整篇课文留下很深的印象,这往往比在教学中进行琐碎的分析、讨论得到的印象更深刻。同时,学生在读、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词汇,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素养。
(二)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的必备素养。目前,我国正进行一场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文学素养的培养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丰富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理论。
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新旧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要求不同,以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对“文学素养”的研究以及相关的教学理论较为滞后,己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对“文学素养”培养的教育理论的探索将丰富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理论,使语文教学理论适应教学实践的需要。
(2)实践意义:有利于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当前小学生的文学素养普遍较低,不容乐观。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存在的欠缺,给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后果,甚至已影响到其健康人格的形成。
在“语文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素养”,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还没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而目前,小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现状很不乐观。具体表现为:1、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不熟悉,文学积累薄弱。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只读过新大纲规定的学生必读书目中5部以下的文学作品。2、漠视文学经典,阅读功利性较强,文学欣赏水平低下。在“你读什么类别的书”的调查中,80%的学生选择了作文、教辅书一类比较实用的学习用书。3、参与阅读活动的兴趣不高。只有不到18%的学生对校内各种纯文学活动如征文比赛、文学社记者竞聘有兴趣,而对中外文学名著却没有兴趣。
更为严重的是,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现状也不容乐观。《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期间很少去读中外文学名著,有85%以上的教师没有发表过文章,哪怕是豆腐块那么大的文章,更不用说创作文学作品了,真正的文学连个影都没有。语文教师不具备应有的文学素养,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语文教育的境界。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和实施语文新课改的形势下,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急待提高。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按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指导学生进行必要而广泛的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文学素养,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文学作品的创作。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和文学素养的广泛修养,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提高。
(三)加强国学经典诵读,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素养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古典诗、词、文更是我们祖国语言的精华。为了让学生广泛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上课前、自习课、阅读课等时间背古诗词、格言警句、简短的文言文等,进行广泛的民族情感素养的培养,学生兴趣很高,长期坚持,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了鼓励学生诵读,我开展了评选“背诗大王”、“我喜欢的名言警句”征文等活动,激发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
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常常羡慕老一辈学者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主要应归功于他们在记忆力旺盛的青少年时期下过积累的功夫。巴金曾说过:“我不懂什么文章作法,就是滚瓜烂熟地记下了几百篇经典篇章,然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写文章了。”毛主席有一次问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你的文章为什么写得这么好?”茅以升回答:“我小的时候爷爷天天指导诵读经典诗文,大约背诵了400多篇,所以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写文章。”不言而喻,一个头脑中没有足够语言储备的人,往往笔下生涩,词汇贫乏,甚至文理不通。在大力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妨重温祖国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之精华,引导学生加强背诵和语言积累,并持之以恒地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这对加深学生的语文功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产生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j]2003/3
[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2000/2/
[3]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M]2001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M] 1999/6/13
【正文】
【摘 要】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立足课堂;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还需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只有真正培养好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够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就必须突破现代语文教学的约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地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需要以现代教学思想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积累经验,大胆地进行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够找到最适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师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质疑是激活思维的最佳方法。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在教学《迟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全文的总起句,“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他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在品读了描写小海音和父亲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语句后,引导学生自行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父亲为什么要打我?”明确是海音激怒了父亲,才会挨打,之后又引导学生练习多角度提问,深入思考父亲是为什么打我,如果不打会有什么后果?进一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最后抓住父亲送给我花夹袄和铜板这个细节的描写,引导学生回忆之前的质疑,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形成了对文本的正确理解,感受到一个既疼爱孩子,有严格管教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从学生的表现看,基本达到高学段“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一次次质疑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二、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我的故乡在北京》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西山、昆明湖、长城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故乡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在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阿炳双目失明,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买艺度日……”这一段描写中去想象阿炳的生活,进而体会他坎坷的命运,体会到阿炳通过琴声表达悲愤之情和人生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人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四、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在一年级学生学完诗歌《我很快乐》后进行写话练习:小朋友想一想,还有谁很快乐?,孩子们说出:“我是小乌龟,我会在水里游,我很快乐.我是小树,我会结果,我很快乐”等等很童真的句子。在学习了《清明上河图》中描写繁华街市的部分,让学生仿写旧街花朝节的热闹场面,在学习了《爷爷的芦笛》一课后,布置学生写一写晚上自己独自一人在家的情景,学生从文中悟得写法,有话可写,往往出现神来之笔。在一次次练笔中,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创造了精妙的语言。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就小学语文而言,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弹奏好“三部曲”——趣、读、写。
第一部曲:趣
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可以采用讲故事、听音乐、表演节目、谈话、看图片等各种方式激发兴趣。而讲故事这种方法非常受孩子们欢迎。教师每节语文课一开始,用5分钟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短小而有意义的故事,也可以讲连续性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听了这集就急切盼望听下一集,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们会因为故事而喜欢上语文课。当然,还可以让全班每个孩子轮流讲故事,并要求孩子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能干的孩子可以把故事写下来。在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中,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融入游戏,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汉字“人”,中间加上“一”字,就变成了“大”字;左下方加上一点,就是“太”字;把点放到右上方,又变成了“犬”字;把点放到最上边,又是“夭”字啦!这就是中国汉字,多么有趣,多么神奇!这种融游戏于写字教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第二部曲:读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针对课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以读为本”的学科特点,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享受,在读中提升,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
如何做才能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科特点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少讲多读,以读代讲。特别是孩子们一读就懂的内容,根本不需要教师反复分析,甚至还要挖深挖透,使原本很美的课文变得支离破碎,一篇简单的课文被教师烦琐枯燥的分析所取代,长此下去,学生就会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针对这类简单的课文,就可以多种形式美美地读,个别读、齐读、分组读、默读、配乐读等,以读代讲。如低段的儿歌、童谣,中高段的说明文等课文。
读中感悟,读中享受。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多读书,当然教师也不能一上课就直奔课文的重点段,而忽略对课文整体的感知。第一步是粗读全文。让学生对整篇课文有大致的了解,从题目到课文的结尾,逐字逐句逐段地读,并通过初读了解课文写了什么。第二步是细读。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尤其对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细细品味,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享受。方法如下:读,让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找,找出文中重点段落,关键字词,甚至标点符号;问,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悟,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准确体会作者的情感,使读者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并在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读整本书,热爱阅读。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教好教材上的课文,而且还要推荐中外的优秀读物让孩子们阅读,读整本书,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核心问题还是教师自己的问题,教师自己应该喜欢读书,做热爱读书的人。
第三部曲:写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是写话,三至六年级都是习作。显而易见,只要文通句顺,表达清楚,思想健康就应该是好作文。要让学生感到习作就是用手中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得高分。
黄山学院广德函授站 郑培雷
【内容提要】: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采用了“语文素养”的概念。过去语文课一般只讲语文能力,比如听说读写能力,现在提出“语文素养”,涵盖面就大多了,既包括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又不只是技能性的要求,还有整体素质的要求。也就是说,语文课程在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要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自然展开,从而使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关键字】听说读写能力、语文素养
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不少学生说话不清楚,文章更写不通顺,甚至词不达意,逻辑颠倒,错别字、白水字连篇,读起来像“天书”一样。按新纲要的主旨,语言教育应是听、说、读、写、观察、表演、思维、想象、操作等行为的整合。目前,小学生语文水平普遍不高,语文知识又浩如烟海,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应从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入手,着重抓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一、利用课堂,重视听的训练,打好语文学习能力基本功。
南北朝学者刘勰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而我们的语文课本精选的课文文质兼美,词汇量丰富,是学生积累词汇、增强语感的第一手资料,我认为在课堂上要指导学生听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先听课文磁带,再听教师及同学们的朗读,这样有利于记住课文内容。我在教学中并没有强行规定读课文的遍数,但每课上过之后,同学们绝大部分都会背,这就是认真听的效果。听的基础打好了,学生的心中就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再遇到老师提问时,心中有数就都自信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上来了。特别是对一些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如储全、刘楠等同学,听的能力提高后,上课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看到自己的成绩在逐步上升,又大大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了班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利用活动,重视说的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先生已语文作了最好的诠释,就是说语文是语言和文字的总称。我深知“语文”来源于生活,故在教学生学“语文”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会用“语文”的能力。
1、有效阅读,积淀知识。
每大周我都会组织孩子们进行两次20分钟有效阅读。让学生将20分钟阅读收获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来:可以说阅读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可以说印象深刻的情节;也可以说阅读带给自己的启示,总之,畅所欲言就好。从中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使他们的表述更合逻辑性。同时要求其他孩子专心听同学发言,因为听意味着心灵的沟通,意味着眼神的交流,也意味着彼此的尊重。渐渐学生明白了,能说会道是语文的工具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同学们的听说基本功越来越扎实了。
2、常规朗诵比赛和形式多样的辩论会、演讲比赛。
辩论会、演讲、朗诵比赛不但需要知识做基础,还需要自信和勇气做后盾,在这些活动中,我引导训练学生的语调、语气、语速、停顿、态势,让他们明白这些活动的重要性。如我班每大周最后一天的固定活动——朗诵比赛。主持人、参赛者和评委都是孩子们。他们可以朗诵课内自己喜欢的课文和段落,也可以朗诵课外积累的文章和诗词。朗诵比赛每次产生的6名“朗诵之星”可以上光荣榜,对孩子们来说这个比赛非常有趣,让人充满期待。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朗诵比赛让我班学生轻轻松松地解决了课文的背诵难题。语文成绩得以大幅度提高,真可谓是一石二鸟之计。经过训练,同学们说话由不太完整到完整,由不够流畅到滔滔不绝,说的能力有了质的提高。他们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意见,与人沟通能尊重和理解对方;能分对象和场合说话,也能抓住重点,简单明了。
三、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这些名言都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阅读过程是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阅读给人以智慧,给人创造力。学生通过老师、家长、伙伴、电视积累的词汇毕竟有限。引导孩子通过阅读增加语言积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采用的是教师推荐法和自我选择法,适时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与学生生活贴近的课外读物或文章介绍给孩子们,他们在我推荐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如各类故事、中外名著、科普读物等等。另外还要教会他们如何有序阅读,杜绝盲目阅读,真正做到既丰富孩子课余生活,又增加语言积累。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音文字的情感,发展个性,尊重多样文化,提高文化品位。
四、利用课文,重视写的训练,培养习作能力。
1、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
语文教学一贯注重写作,这是无庸质疑的,也许是因为如此,习作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习作教学还是要从借鉴和模仿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因为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先列大纲,并将大纲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最后引导孩子们怎样一步一步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而借鉴和模仿的最佳对象就是课文。例:课文《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开头是:“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又如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结尾和开头形成首尾呼应。可以说,我在上每一 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2、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得,我第一次写作就受到老师表扬的作文是《第一次做饭》。老师不仅一分没扣,还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因此我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
3、多练
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如果没有足够的写作训练,要想写一篇很好的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每天都让学生写日记,多训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例:大礼拜回家的日记必须要有一篇是关于新闻的,一篇是关于身边的发现的。因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教会他们学会观察。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及时地记下观察结果,不仅能积累大量素材,还能增强综合分析能力。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为班级建设献言献策,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或学习了一篇课文后写课后小练笔。例:学了《鲸》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鲸的自述》。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仿佛面对面地和鲸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兴趣很重要,语文素养的提高要积以时日,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首先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构建一种语文学习的气氛,为了引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解决精神食粮的不足,语文学习环境不佳的状况,利用各种优秀书籍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且注意引导示范,把精彩内容介绍给学生,以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源泉,语文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而活泼地流着。”走进生活,你就会惊喜地发现:生活中处处是语文。
姓名中的语文。每个人的名字都有不同的含义,姓名中也蕴含着语文。我告诉同学们,徐悲鸿的名字就很有来历。据说,我国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有一次,他到亲友家去吃喜酒,许多有钱的子弟都穿着绸衣,而徐悲鸿却穿了一件布大褂,这样就遭到别人的冷落,从此他愤世嫉俗,立志不穿绸衣。为了在社会上谋生立足,他想进“洋学堂”读书,但父亲拿不出钱。于是他便向别人借钱,可是谁也看不起他这个“穷小子”,这使他深感前途的渺茫,世态的炎凉,不禁悲从中来,犹如鸿雁哀鸣,从此改名为“悲鸿”。此后他一直以悲鸿自诩,并发愤绘画,终于成了艺术大师。
口语中的语文。语文是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如导游,引导学生漫游语文世界。可以先从身边入手,搜集家庭、校园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例如:口语中使用的爆棚、黑哨、零距离、暗箱操作等,新鲜、活泼富有创意;还有一些口语缩略词:膀爷、碰瓷、网民等,简练灵活,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也反映了近几年来生活的巨大变化与时代的变迁。这些生活中多姿多彩的语文现象,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中受到丰富有趣的文化熏陶。
人际交往中的语文。在与老人聊天时,可以听到他们意蕴深刻的俗话谚语,如俗话“冬吃萝卜夏吃姜,免得医生开处方”“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谚语“天上下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这些活泼风趣、言简意赅的语言,无论是运用在口语交际上,还是语文的习作上,都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和较强的文章表现力。
警示牌上的语文。语文好像含羞草,羞答答地藏在各个角落。在公园里,看那一片片萋萋芳草中站立的花花绿绿的牌子,上面写着:“小草正在熟睡,请勿打扰!”“青青小草,踏之何忍!”“小草青青,脚下留情!”“你呵护我成长,我维护你健康!”等提示语,含蓄而又易接受,处处彰显生命的光芒,无一不是语文的精髓!
歌词里的语文。不少流行歌曲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学习歌词,无疑会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学习一些语法知识。如苏芮的《牵手》“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这里含有词类活用的现象,前一个“悲伤”和“幸福”均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张学友的《夕阳醉了》“夕阳醉了,落霞醉了,任谁也掩饰不了……”用到了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再现热恋中的人心醉的情态。再者,利用歌曲,能够巧妙地拟出新颖别致的标题。如表现母子亲情,可用《常回家看看》;呼唤见义勇为的美德,可用《该出手时就出手》;突出朋友间的诚信,可用《一句话,一辈子》。这样的标题亲切自然,无疑会胜人一筹,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歌词入文,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机智,有文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04-01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学生的大部分生活应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这是毋庸质疑的。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应用现代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已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它不但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性 ,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设计制作了精美的,兴趣盎然的多媒体课件。首先让学生欣赏课件,海面波涛汹涌,海底的宁静,宁静中有不同动物发出的声音:有嗡嗡、啾啾、汪汪、呼噜声。海底深处有发光器的的动物在来回穿梭。在声、光、色、像创设中,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海底的景色产生浓厚兴趣,学生学习课文的有利因素被激活了,求知欲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地转向于课文内容的学习。因此,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明显加强,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培养积累习惯
现在是“少闻少儿书声琅琅,但见学子题海沉浮”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并不乐观的原因。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积累,根据学生年龄我特征和思维特点,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考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合作探究中去动口、动脑、动手中学习朗读,感受语言的优美,体验阅读的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重要的。首先阅读教学要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其次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除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内容外,阅读课文中有不少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这就要老师挑选内容让学生熟读成诵。如在小学语文第七册积累运用四的一篇阅读《四季的美》,这篇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了不同季节不同时候不同景物的美,对景物描写细致,整篇文章文辞优美。学生完成阅读要求后,我引导学生当堂背诵。但引导学生学会怎么选择积累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值得积累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进行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活动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和补充,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开展“每日一句、每周一诗”活动,古诗名句、歇后语、成语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学生在积累展示的过程中发现了汉字里蕴含的审美价值,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情。我在班内开展不定期的诵读活动、朗诵会。结合新课标,精选优秀古诗文作品,涉及写景、立志、惜时、做人、求学等方面,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并能够谈出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经典诗文,又锻炼了朗读记忆,还陶冶了性情,培养了审美能力,深层次加深了学生的文化积淀。开展阅读文学经典子籍活动,倡导国学育人。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精选古代经典子籍,指导学生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毕业复习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复习注重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学生为主体,还课与学生,建立高效课堂,让复习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捷径。复习时,教师应做到对生负责,系统复习;还课与生,宏观调控;寓教于乐,激发潜能;重学困生,重拾自信。
【关 键 词】
语文核心素养 系统复习宏观调控 寓教于乐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标》的基本理念。让小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既比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所以,复习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还课与学生,建立高效课堂,让复习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捷径,致力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对生负责,系统复习
在当前“分数就是学生的命根”的谬论影响下,许多老师只注重指导学生复习考试的重点,而忘了小学是奠定基础的阶段,必须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才能让学生顺利过渡到初中的学生,没有后顾之忧。所以在毕业前引导学生系统地复习巩固小学语文知识,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负责。
1、“学而时习之”,提前复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醒世人,学过的知识,应常常温习,教师每学完一课,一个单元和学期中段,都应对知识点进行梳理,这也运用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期末复习时,学生就能得心应手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古诗词,日积月累的名言警句都是复习的难点,应该组织学习提前复习,要求学生自己拟定计划,在小学最后一学年,分阶段复习古诗词,名言警句,平时小组内互查评比,毕业复习时,进行统一的检测,这样更有效地分配复习内容,时间,学生不会在总复习时手忙脚乱,因为已经把大量的复习任务提前完成了。
2、“温故而知新”,综合复习
毕业复习应扣紧《小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落实所要达标的系统知识,学习水平和基本能力,做到心中有标,复习有序,训练有法,教学有序。
到了六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把小学低段学习的知识“物归原主”,忘得所剩无几,所以,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拼音到字、词、句、篇温习一次,“温故而知新”边系统复习,边分类整理,举一反三,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二、还课与生,宏观调控 毕业复习,不仅复习知识点,还要复习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根据六年的学习经验,分析、整理、汇总复习重点,发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法,如复习生字,“请你看看听写本,检测卷等资料,整理出自己的易错的字词,包括多音字、形近字等难点”;复习课文,“如果你是出题人,你会抓住哪些重点来出题?你觉得这个单元的难点是什么?”;复习作文,“你最欣赏自己哪篇习作?觉得哪篇习作需如何改进?请修改习作后,制作自己的毕业习作集,与同学们共赏”……这样的复习课,改变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学生合作探究时,可以“取人所长,补己所短。”
教师的任务在于“宏观调控”,把握复习的方向和进度,重点和难点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拨,给学生以“开放的课堂、交流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这样,学生有充分、自立的学习空间,真正成为复习的主体,因而愿学、会学、乐学,体会到探究知识,收获学法的乐趣。
三、寓教于乐,激发潜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精彩的,老师用有趣幽默的语言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丰富多彩的语文复习性的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激活学生的潜能。
例如,我们复习了字词部分,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情况,找出较为薄弱的环节,选出感兴趣的内容,设计一份“宝物”——检测题,进行一场“寻宝闯关”的游戏,当学生在书包、课本或资料袋等处找出“宝物”时,就迫不及待地投身于“闯关”之中,哪还有一丝的厌倦,连平时最“懒羊羊”的学困生,都饶有兴味地闯关,想成功地解开宝藏。
毕业复习到中后段,学生常会显露疲态,课堂上昏昏欲睡。这时,老师可以来一场“最强大脑”的游戏,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记住知识点,随着老是翻动书页,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脑子快速地旋转,都想以最快的速度记牢,成为最强者。当有些并不显山露水的学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时,同学们给予热烈的掌声,那种自豪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常会有学生关:“老师,再玩一次‘最强大脑’,好吗?”
学生在玩中学,学玩同步,适应孩子的天性,还让学生在玩耍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加强了学生的认知需要,唤起内部的智力潜能。
四、重学困生,重拾自信
由于学生所处的家庭背景、能力及知识水平不同,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是富有个性的过程,他们对教师传授知识的理解,接受能力都是有差异性的。教师更要关注是学困生,由于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与同学存在一定的差距,缺乏自信心,容易自暴自弃。所以,老师首先应从生活、学习上关心他们,多鼓励他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知识训练,不断地肯定、表扬,让他们重拾信息。
我们班有个孩子,是五年级时的插班生,由于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多由老人照顾,性格叛逆,学习态度散漫,各科常亮红灯,我先细心地观察他,了解他的兴趣爱好,然后,从他的喜好入手,取得他信任之后,再激励他好好学习,只要他有点滴进步,就立即赞许。他上课渐渐专注起来,还能积极举手,成绩也有了起色,到了毕业复习,我专门为他“私人订制”复习大餐。从生字词到阅读、习作,一步步地耐心辅导,当他毕业模拟考成绩不理想很沮丧时,我还是继续鼓励他不要放弃,相信他一定能行,与他一起分析失利的原因,根据他的弱项再加以训练,毕业考,他取得了八十分的好成绩,他在毕业留言中写道:“老师,谢谢您对我的不离不弃,让我重拾自信。”所以,核心素养,最终仍然要回归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原点上,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的提升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素养”就是平常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的毕业复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水平,采取多形式的学习,促进学生习得高效的复习方法,为初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毕业考,我班的学生以全区语文统考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为小学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正是以生为本,高效复习的成功体现。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浅谈】推荐阅读: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11-02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
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及培养11-07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论文09-17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体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0-11
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论文10-22
浅谈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09-06
浅谈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2-01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论文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