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精选7篇)
1940——194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942签订中英《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偿2100万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影响:鸦片战争后,我们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856——1860列强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与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俄国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1858《瑷珲条约》,是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 1860《北京条约》 1864《勘分西北界约记》 19世纪80年代(1881)《改订条约》 影响: 太平天国(1851——1864)农民阶级运动 领导人为洪秀全 第3课 收复新疆
1865 阿古柏入侵新疆。1876 左宗棠开始进入新疆。1878 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国怀抱 1884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1895年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等 影响: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 清政府被迫与11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规定: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做担保2.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3.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3.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1.《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2.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3.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4.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第6课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央以奕欣,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曾成立竟是同文馆,第一所新式学堂 养育运动评价:1.这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3.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4.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7课 戊戌变法
1895 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光绪帝
公车上书失败后,他们创办了《万国公报》,又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后把《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1898.6~9百日维新
光绪帝按照维新派意图,颁布以下便法令:1.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2.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3.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戏仿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4.训练新式军队等
此次变法被成为“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 第8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后有建立统一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 成立在日本
中国同盟会又成立机关刊物《民报》以三民主义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11.10.10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 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
胜利后,1912.1.1,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9课 新文化运动
1915年起,进步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建立《新青年》
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性质:1.新文化运动是我过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但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0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19.5.4,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人发动五四运动 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意义:无私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921.7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了。
内容:1.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施共产主义2.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3.大会选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第11课 北伐战争
1924.5,国民党在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926,开始北伐,目的要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后在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了。
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这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后来,南京政府统治了全国。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8.1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9 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损失严重,毛泽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于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后工农革命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1934.10开始长征。
1935.1召开遵义会议,内容:1.集中权利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2.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有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3.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1935.10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1936.10,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前几军会师,这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人民转危为安。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1931.9.18九一八事变爆发
日军侵占东北三省,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但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1936.12.12,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十年内战(1927~1937)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937.7.7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卢沟桥事变,有称“七七事变”
在危急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变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1937.12南京大屠杀 第16课 血肉筑长城
1937.9平型关大捷。意义:这时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1938台儿庄战役。意义: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1940.8百团大战。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1945.7中共七大
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
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大会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1945.8.15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意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的怀抱。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17课 内战烽火
1946.6——1949.3内战 蒋介石给毛泽东打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的目的:1.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2.为了欺骗人民
毛泽东1945.8到达重庆目的:1.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2.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重庆谈判结果:达成和平见国的“双十协定”。
1946.6蒋介石队中原解放区进行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1947.3国民党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进行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1947,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第18课 战略大转移
1948.9~1949.1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8.9~11辽沈战役 东北解放军 意义:解放军攻克沈阳,解放东北全境。
1848.11~1949.1淮海战役 中原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949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意义: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工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4中国人民解放军分三路渡江作战。
1949.4.23 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第19课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放弃高管回乡创办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洋务运动到清朝末年,出现了些民族工业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2.辛亥革命的成果,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3.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队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华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4.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实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工业再度受挫5.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的回复。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特征:1.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夹缝中求生存,发展。2.比较落后3.集中在轻工业部门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19世纪初轮船,火车传入中国
19世纪70年代后,中国开始假设有线电报 西方发明的照相和电影也传入我国。
1872年在上海创办《申报》。1897在上海创办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辛亥革命后,1.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2.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3.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
第七单元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第21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一)1905——1909,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意义:这时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侯得榜制造纯碱
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编《海国图志》一书,接受了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戊戌变法时期启蒙思想家,著《天演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步观点,激励人们自强。
第22课 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二)戊戌变法时创京师大学堂。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并于1095年废除了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鲁迅,文学巨匠,《狂人日记》,《孔乙己》 美术大事徐悲鸿《愚公移山》
人民音乐家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郭沫若创作了《屈原》历史剧
解放区文艺工作者创作小说: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八下一部分: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9月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通过了共同纲领 选举委员会、主席 决定国旗、国歌、首都、纪年 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意义:为开国大典做好了准备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
意义:国内意义: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2.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3.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意义:4.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1950.6 朝鲜内战爆发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的原因:1.美国出兵侵略朝鲜2.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3.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意义:在国际上,它沉重打击了美帝国注意的嚣张气焰,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在国内,它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为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第三课 土地改革
1950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 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1.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2.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3.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
五年计划的基本计划试:1.几种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2.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人才
成就:1.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2.到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代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初第一辆汽车3.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4.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5.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6.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意义:1.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拱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2.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意义:这是我过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第五课 三大改造
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手工业
对农业的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
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公私合营(1954——1956)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给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时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壮举。意义:1.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2.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6)
1956年 中共八大(成功)
内容: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总路线(失误一)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失误二)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错误认为,党中央出了修正注意,党和国家面临这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1967年2月前后,老一辈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作出批评,被诬为“二月逆流” 1971.9.13 林彪等人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
周恩来、邓小平出来整顿,四人帮仍不罢休。
1970.10毕国峰、叶剑英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十年**。
额。接下半学期的八下历史: 第13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新中国成立后 提出解放台湾
20世纪50年代 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改革开放以后 确立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不久 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987年 调整“三不”政策
1990年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2年 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1992年 汪辜会谈 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 1995年 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第14课 钢铁长城
新中国成立前夕 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 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 1971 导弹驱逐舰 1974 第一艘核潜艇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1956年 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又制造各种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1966年 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第15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成立后 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1953年 我国政府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谈判,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2.互不侵犯 3.故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惠 5.和平共处
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1953年 万隆会议(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第16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1971.7 美国总统助理基辛格同周恩来举行会谈
1972.2 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71.10.25 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意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972年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中国在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2001.10.21 2001年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会议通过了《上海共识》。
可以承办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立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试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第17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一)1964.10.16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1964.6 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10 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 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1999年 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 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二)1986.3 4位老科学家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邓小平也在3月做了批示 这些即“863计划”。
《863计划纲要》:选择1.生物技术2.航天技术3.信息技术4.激光技术5.能源技术6.新材料7.自动化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科技的重点 1996年又将8.海洋高技术列为第八个领域。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986年 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0年 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实施“科教兴国”,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呵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从乒乓球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
射击运动(许海峰),获得中国第一枚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1990年 中国成功举办亚洲运动会。2008年 中国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衣食住行上的变化原因: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改革开放使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
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
(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界定。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的文化的范畴。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它是在人类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的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和界定颇为不同。关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界定主要是要求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要以创造、积累、传播、管理及应用科学文化知识为职业的脑力劳动者。但是关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界定我们不能要求其具有现代知识分子所具备的高学历,也不能要求其具备高深的专业知识,这也是由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近代中国的过渡性和特殊性决定了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具有特定的个性,故本文将知识分子界定为:初步接受了西方社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区别于传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主要由华侨知识分子、海外中国留学生、国内新式学堂学生和其它各种激进人士组成,是中国资产阶级中最活跃的部分。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他们把目光投向海外,学习新技术、制造新器物、引进新思想、宣传并实践新体制。在现代化过程中他们通过比较,认识到了西方器物、思想、制度和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的进步作用,并倡导在中国进行实践。知识分子是最先接受也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的群体,就如钟兴明所分析的那样“知识分子作为思想上最先觉悟的部分,借助于知识、‘内省’、理性、悟性等优势,能够从较为自觉的方式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接受和传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先进思想。” 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关心民族安危,在近代中国所处的形势下,他们必然会用新的思想、新的理论引领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形成。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和过渡的过程中,也处于一个分化的过程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读的是四书五经,受的是儒家文化的熏陶,置身于家族,把希望寄托于国家政治。这种状况在近代的早期依然保持着,但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华民族的持续入侵、新的技术器物的传入,新的思想、制度、文化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分化。在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出现了开眼看世界的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这部分人把中国人的目光引向了世界。这部分知识分子虽然没能引进能够彻底解决中国民族危机的文化、制度,但是他们的导向作用意义重大,为以后技术、制度和文化的引进揭开了序幕。地主阶级的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下,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其代表人物为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也随之兴起,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他们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提出了改变中国政治制度的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制,以挽救民族危亡。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则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代替清王朝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分化和产生是与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分不开的,这使得知识分子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二、转折期知识分子具备的特性
(一)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过渡性。
政治文化的影响是久远的,在中国进入近代以来,虽受到外来侵略而面临着主权、领土的丧失,但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依然统治着人们的头脑。即便是门户开放后国外的各种器物、制度和文化都相继传入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还是使中国在传统的道路上继续滑行了几十年。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也处于这种新旧转变的过程中,并且呈现出先慢后快的特点。中国知识分子的过渡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知识分子所学知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传统知识分子学的是儒学,是四书五经,讲求的是天道伦理,这种知识结构在近代中国前期依然保存着。但是随着国门的被打开,在中国出现了新的知识,有器物制造的,有科技知识,也有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方面的知识。新知识的输入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发生了分化,保守派的知识分子继续研读四书五经,先进的知识分子则开始接受和学习西方新知识。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使传统知识分子的来源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学堂,从此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开始正式转变,在近代中国还出现了大批留学生,这部分知识分子不仅学得了新知识,而且亲身体验了不同于中国的新的社会环境。
2.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新的自然观和社会观。
通过对西方自然科学的学习,新式知识分子理解了关于地球和人类的起源及其运行机制。通过社会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国家的职能,民众的权利等现代化的理论知识。这些新的知识动摇了传统知识分子固守的“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信条,对中国的“天理”“天命”说进行了批判,他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统治的落后,逐渐形成了要用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变革中国政治的思想。
3.知识分子身份地位的变化。
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要么是做官的士大夫,要么是在乡间的士绅,无论是上层的官僚还是下层的士绅他们都是社会的政治核心,是社会秩序的维持者,是社会公正的评判者。他们是社会的重心,封建社会的运行就是由他们来主宰的。近代以来,随着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的变化,知识分子群体也发生了变化。在上层社会,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清王朝统治的落后及腐败,他们对传统知识持批判的态度,清王朝的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要把这些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排挤到政权之外;在下层社会普通百姓还没有接触到新思想,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还不能与群众融为一体,还不能代表普通人民群众。这种尴尬地位使这些知识分子在社会中处于边缘的位置,他们既不能进入国家政权的圈子也不能被普通百姓接受,游离于政权和社会之外。这种身份上的变化也给新式知识分子以推动政治发展的动力,即他们要批判、推翻旧制度,代之以新的制度,于是中国大地上就有了变革社会制度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不彻底性。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对象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学习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这部分知识分子在国内主要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或者说是资产阶级与知识分子的结合。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占绝大多数的,他们包括早期的维新派和革命派,他们存在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既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也受到外国列强的遏制,这就造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充分,表现在其代表阶级身上就体现出软弱性和不彻底性的特点。
中国的资产阶级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既要推翻清政府又要赶走帝国主义。而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不可能来完成这两项任务的,维新派知识分子认识到列强的罪恶行径,要打击列强,但是他们的改革却不得不依靠清朝的皇帝;革命派知识分子要决心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但是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1904年孙中山呼吁西方国家支持中国革命而作的“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一文中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一点:“为了确保我们的成功、便利我们的运动、避免不必要的牺牲、防止列强各国的误解与干涉,我们必须普遍地向文明世界的人民、特别是向美国人民呼吁,要求你们在道义上与物质上给以同情和支援。” 另一方面,不管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他们都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不敢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来帮助自己完成使命。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在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只能是社会变革的实践者,而不是成功者。对外国列强的依赖性使得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倡导和实践的革命事业具有了不彻底性。
(三)知识分子转变的渐进性。
纵观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形成、不断前进的,由最初地主阶级开明分子的开眼看世界到学习新技术,由早期维新派对西方制度的初步探索到立宪派的君主立宪和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这是由当时整个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决定的。近代以来随着被迫开放范围的扩大和侵略程度的加深,外来事物和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挑战就越来越大,人们对新事物的接触机会就会逐渐增多,接受新思想的地区和人也越来越多。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就越来越严重,人们对清政府的认识也就更加清晰,新式知识分子的爱国心驱使他们要拯救中华民族。从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上来说也需要一个过程,最初人们对西方的器物都是排斥的,后来人们接受了西方的器物和技术,随后在激烈的争论中部分人接受了维新派的改革思想,在此基础上更多的人接受了在中国进行革命的思想。人们脑海中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固有观念的转变和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是与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清王朝统治的日益腐朽和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紧密相连的。
2.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结果,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误以为奴隶制的残酷表明它是一种倒退。衡量历史现象的出现进步与否,标准有多种,但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标准应是能否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伦理道德观念。
3. 商汤伐桀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斗争,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误以为是剥削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争斗都不值得肯定。剥削阶级内部的矛盾,同样也有是非曲直,进步落后、正义非正义之分,并不能简单地以文革时期的一句“狗咬狗”来评说。
4. 东周实际上是一个历史时期,包括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误以为它还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春秋时的周王,其权威和地位与西周时相比大相径庭,已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而战国时,周王的地位甚至已不如一个普通的诸侯王。因此无论是春秋还是战国,都远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状态。
5. “春秋无义战”是针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目的的非正义性而作出的价值判断,误以为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根本就没有客观进步性。春秋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顺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为赢得争霸战争的胜利,诸侯国国君争相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争霸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接触,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融合。
6.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荡、政局大混乱是显著特征,误以为这一时期社会就没有任何发展和进步。与春秋战国的社会动荡、政局混乱现象相伴,这一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同样轰轰烈烈,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思想文化的活跃、繁荣,科技的领先和进步更是不争的事实。
7. 秦统一中国的主要障碍是东方六国,但误以为统一的全过程就是灭六国,而忽视了南征越族和北击匈奴也是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环节。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从多民族这一角度看,南征和北击行动自然应在统一进程之内。
8.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于秦朝,误以为其起源也在秦朝。事实上,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变法过程中,就纷纷在地方上设立郡县。这表明,战国时期区域性的中央集权制当时就已经出现。
9. 汉代的治国思想历经演变,误以为其治国思想自始至终是儒家的一统天下。西汉一朝,对思想领域的政策经历由汉初的宽松放任到西汉中期加强控制的演变,其治国思想也经历了由多元到一元的演变。汉初的治国思想,是道家黄老、儒家“仁政”兼采并用,以道家的“无为”为主。直到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取得了统治地位。
10. 汉、唐时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误以为真的是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休养生息政策实行的背景往往是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之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往往是当时的统治者无法回避的选择,因为老百姓确实太穷,根本没什么“油水”可榨。当然,谁也不能据此就否定休养生息政策的历史进步性。
11. 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和西域地区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重要条件,误以为张骞通西域就已经开通了丝绸之路。丝路的开通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丝绸之路干路的终点在欧洲的大秦,支路的终点在南亚和中亚。而张骞的行踪的终点就在西域各国。丝路的开通和发展都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
12.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误以为三国代替东汉是历史的倒退。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而且军阀割据混战也早就使得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政权名存实亡。
13. 隋朝因暴政短命而亡,据此误以为隋朝在历史上毫无建树。实际上隋朝在政治上结束了国家自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在政治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与前代相比也有长足进步。
14. 科举制因士族衰落而兴起,误以为士族势力在科举制创立后便从此消失。实际上,科举制的创立仅仅是使士族势力进一步受到削弱,士族的败亡远在唐末农民战争之后。
15.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误以为其作用仅仅是加强了皇权。唐太宗之后,三省六部之间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牵制,提高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和行政效率,这是唐代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完善的主要表现。宋、明、清等朝皇权较之与唐朝的集中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君权的空前强化却使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走向了反面。
16. 贞观之治名垂千古,主要是由于国家政局稳定、阶级矛盾缓和、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和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误以为此时的唐朝社会经济已出现繁荣。实际上贞观年间唐朝的社会经济远未到繁荣的程度,还仅仅是刚刚恢复。贞观之治说到底就是“清明之治”。
17.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误以为其是与汉、隋、唐、元、明、清等并称的大一统王朝。将宋与唐、元、明、清四朝并称,其实是汉族正统观念在起作用。因为,在北宋政权存续期间,在与唐朝版图相当的地域范围内,与北宋并列的政权先后还有契丹(辽)、西夏、吐蕃、大理、金等等。
18. 两宋政权的“积贫积弱”的根源,在于其集权措施的弊端,误以为仅仅是由于其社会矛盾的尖锐。其实,两宋的积贫积弱,在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不久采取的集权措施中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19. 文天祥抗元和蒙古族统一中国均具有进步性,误以为二者同样具有进步性相互矛盾。同一历史过程,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审视。文天祥抗元,尽管势孤力单,但目的是阻止蒙古贵族对汉族人民的掠夺,显然具有正义性和进步性;而蒙古军队进军江南地区的行动,尽管凶暴残酷,但客观上顺应了统一的趋势,因而也具有客观进步性。
20. 宋元文化高度繁荣,误以为隋唐文化已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宋元科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全面繁荣,尤其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等传统科技的成熟和外传,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与隋唐相比毫不逊色。
21. 明清皇权空前加强,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表现。封建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其消极作用日益暴露,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和进步。
22. 戚继光、郑成功等在反对外族入侵斗争中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杰出历史人物才是民族英雄,误以为岳飞、文天祥等也是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词,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均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佳作,鼓舞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但他们是在反对国内少数民族贵族掠夺中维护了汉族人民利益的杰出人物,尽管事迹感人、贡献巨大,但不可以称之为民族英雄。
23.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仍在继续发展,误以为明清封建经济陷入停滞状态,甚至认为与隋唐、宋元相比,明清经济发生了倒退。实际上,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均不同程度地超过了前代。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已经萌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遭到了封建制度的顽固遏制而得不到发展,明清经济未能实现转型,因此与西方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相比,中国经济日益落伍。
24. 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的必然产物,误以为它仅仅是进步思想家个人努力的结果。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已是当时社会上的客观现实。明清社会形成中的早期资产阶级尽管当时远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但只要他们存在,必然就会有自己的代言人。因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必然的。不是黄宗羲等人,也会有其他人来充当这一角色。
25. 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家的统一得到较长时间巩固,误以为国家分裂的因素已经根本消除。其实只要具有分散性的封建经济还存在,中央集权一旦遭到削弱,分裂的因素就会潜滋暗长。近代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这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26.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重要表现,误以为它是封建社会仍在继续发展的表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表明,封建生产关系已开始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因此,它恰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
27. 八股取士使科举制度走进了死胡同,误以为它是科举制的新发展。八股取士确实是明朝为加强封建统治而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进行的进一步改造。然而,虽说它的形式更加完备,但由于命题依据的狭窄、答卷文体的死板,加上对考生思路的严加限制,使得科举制原有的生命力消失殆尽。
28. 清朝时期军机处的设置使封建君主专制走向了极致,误以为是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封建政治文明的最主要的内容。但君主专制并不等同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国家权力垂直分布的结构形式。
29. 理藩院是清朝主管边疆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误以为它和元朝的宣政院的职能完全相同。宣政院是元朝中央的宗教管理机关,并兼管吐蕃地方行政事务;而理藩院并没有宗教管理权和地方行政权。
中国近代史纲要知识点总结
答题要点:
1、名词解释:答清楚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简要经过)、结果(意义、影响)即可。
2、简答:主要答清楚其中的要点即可。
3、论述:讲清楚其中的原理,一定要结合历史事实。
一、三条条约的名词解释:
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清政府派耆英、伊里布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废公行,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2、中日《马关条约》:1898年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与清政府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①、割让台湾岛及附属各岛和澎湖列岛;②、赔款2亿两白银;③、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新的通商口岸;④、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商品侵略→资本侵略)。《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3、中——八国联军(英、俄、德、法、美日、意、奥)《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规定:①、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10亿两;②、外国军队可以在大使馆区和山海关沿线常驻;③、永远禁止中国人反抗外国势力;④、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帝国主义控制中国;
2、封建统治者阶级统治中国;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破坏,但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4、资本主义虽然渗入,但未成为主流经济;
5、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6、人民受压迫最深(三座大山:帝国,封建,(官僚)资本主义);
三、洋务运动要点及其评价:
1、洋务运动:清政府于1861.1~1895.4间开展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中央代表人物为奕,地方代表人物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其内容主要有: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等。③、创建新式陆海军。如:南洋、北洋、福建三只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却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要点:
(1)、时间:1861.1~1895.4;
(2)、人物:奕,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3)、宗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口号:1861~1872“自强”,1872~1895“求富”;
(5)、内容:①、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工企业。如江南制造总局等。
②、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等。
③、创建新式陆海军。如:南洋、北洋、福建三只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6)、评价:
①、肯定: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却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
进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②、否定:
a.封建性:洋务派企图以吸取西方近代先进的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b.买办性:洋务官员所办的企业都依赖外国,以企图依赖外国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c.腐朽性:洋务官员的管理具有腐朽性,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官员及不懂生产技术也不懂管理
经营,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四、公车上书、辛亥革命的名词解解释:
1、公车上书:康有为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向皇帝上书宣传维新主张,史
称“公车上书”。
2、辛亥革命:1911年(清宣统三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中下层掀起的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最终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
五、同盟会的知识要点:
1、创建:1905年8月,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它以《民
报》为机关刊物,确定其纲领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
领。他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创立民国(民权主义)(核心),平均地权(民
生主义)。
3、三民主义:
①、民族主义:推翻满清贵族的统治,建立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没有明确提出反对
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没明确国家权力归谁,权利归属不清。
③、民生主义:指社会革命中的土地问题。即核定全国土地的地价,采取日后收买的办
法。但没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4、纲领的评价:
(1)、肯定:纲领具有革命性,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推动革
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
(2)、否定:
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②、没明确国家权力归谁,权利归属不清;
③、但没能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不能调动农民积极性;
六、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失败经验教训:
1、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的斗争发
展开辟道路;
(2)、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
府,使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方面发生积极变化。
(5)、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民族解
放运动的高潮;
2、失败经验教训: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
七、新文化运动知识点:
1、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起始标志的一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他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2、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3、口号:(1)、民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制度、也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2)、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4、评价:(1)、肯定:是一场思想启蒙及解放运动,为中国革命做了思想准备。
(2)、否定:没有摆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束缚,没有处理好“扬弃”的关系,一味否定民族文化;
八、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化的历史必然性:
1、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了我们以下启示:
(1)、以农民阶级为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没有提出科学的革命性纲领,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正确的作战方针而以失败告终;
(2)、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由于自身经济脆弱,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实践上的妥协性,它们的运动没有自己的军队,脱离了人民群众而失败;
(3)、无论是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还是以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其指导思想都败下阵来,没法领导革命,这就呼唤工人阶级了;
(4)、这些旧民主主义的的失败教训启示我们应该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以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马列主义为思想方针,以社会主义为救国方案。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是历史的呼唤;
2、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并具备有领导性质:
(1)、工人阶级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一般的特点;
(2)、我国的工人阶级受压迫深所以他们的斗争最彻底,最坚决;
(3)、我国的工人阶级力量集中,便于宣传,组织,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形成工农联盟;
3、思想基础:
(1)、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
(2)、十月革命送来马列主义;
(3)、五四运动促进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也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4)、中共一大完成了转变;
4、结论:因此说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是历史必然的。
九、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开端的原因:
1、国际条件:十月革命后中国革命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
2、国内条件:
(1)、领导权发生了变化:工人阶级;
(2)、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马列主义;
(3)、革命目标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
十、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内容:
1、两党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础: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不同的是它在民族主义中明确了反帝的内容;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国家权力归一般平民所共有;民生主义中提出 “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提出改善工农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的纲领的内容同中共二
大的目标基本一致。
2、组织形式: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个人加入国民党,将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注意:不是资产阶级政党)。
3、意义:
(1)、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
(2)、促进国共两党的各自发展。
(3)、促进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十一、八七会议、遵义会议的主要知识点:
<一>、八七会议:
1、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了紧急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2、内容:
(1)、清算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毛泽东在会议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理论;
(2)、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总方针。
(3)、准备在最有条件的地方发动秋收暴动。
3、意义: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到土地革命,是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点。
<二>、遵义会议:
1、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内容:
(1)、解决军事问题:批判了王明的左倾路线,通过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思想路线。
(2)、解决组织问题:撤消了博古,李德等人的职务,恢复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3、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十二、学习八七会议、遵义会议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坚持实践是第一的观点;
3、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观点;
4、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十三、什么是长征精神?胡锦涛对于长征精神是如何概括的?谈谈如何发扬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就是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的必然胜利的精神。
(2)、长征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拍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
(3)、长征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4)、长征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5)、长征精神,就是仅仅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2、胡锦涛对长征精神的概括:
(1)、理想科学、信念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最基本的思想内核。
(2)、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革命英雄主义是长征精神的集中反映。
(3)、独立自主、唯实创新:长征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经典范例。
(4)、顾全大局、紧密团结:这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
3、长征精神给我们的启示:
(1)、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2)、艰苦奋斗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
(3)、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4)、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牢固根基。
4、如何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把弘扬长征精神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
(2)、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3)、三是把弘扬长征精神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十四、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成为中流砥柱的原因:
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站的方针;
2、开辟敌后战场和将游击战提到了战略地位;
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4、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5、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6、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十五、抗日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2、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提高了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
3、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十六、重庆谈判的名词解释: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于10月10日签订了《双十协定》,确定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囯共产党同国民党政府在重庆进行了为期43天的和平谈判,史称重庆谈判。)
十七、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转变原理:
(1)、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先进行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民主革命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2)、两革命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其中不能横插资产阶级专政国家。
(3)、五个条件不允许中国有资产阶级专政:即人民大众不允许;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不允许;帝国主义的不允许;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不允许。
2、转变的条件:
(1)、政治上我们建立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
(2)、没收了四大家族的资产,有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支持。
(3)、有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上不是失误。
附加题:
一、简述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存在的可能性、必要性、核心内容及其意义。答:
1、红色为政权为什么能在农村长期存在(存在的可能性):
(1)、客观上,首先由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导致的,表现如下:
①、当时我国农村主要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可以独立存在而不依赖于城市;②、农村地区幅员辽阔,有与国名党反动派回旋的余地;
③、农村地区敌人的控制力量薄弱,有可乘之机;
其次就是农村地区群众基础好,革命的后背力量大。最后就是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潮流席卷全国。
(2)、主观上,就是因为我们有相当数量的红军的存在,还有就是我党政策不失误;
2、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性:
(1)、这是由我国当时的国情决定的:由于当时我国处于“内无民主,外无独立”的基
本国情下,所以革命的主要形式必须为战争,组织形式必须为军队。
(2)、这是由当时革命内容和主力军决定的:当时革命的主要内容为反封建,那么要解
决的核心问题仍为土地问题;而当时的主力军为农民,所以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必须解决土地问题。
(3)、这是由敌人的活动特点决定的:敌人一般盘踞在大的交通枢纽地区,我们只有在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行革命。
3、“红色政权理论”的核心内容为“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土地革
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根据地建设为战略阵地(依托),三者紧密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其中,土地革命是为了解决封建土地制度;武装斗争就是以武力形式解决“内无民主,外无独立”的形势;根据地建设是为了保护革命成果。
4、意义:
(1)、历史意义:为中国人民指明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理论意义:对马列主义做出了丰富和发展,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3)、现实意义:①、一切从实际出发(考虑国情);
②、实践第一的观点;
③、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将马列主义将中国国情相结合);④、实事求是的观点(在实践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二、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答:
1、萌芽: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
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初步形成: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
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确立为指导思想:在中共七大上,刘少奇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以毛泽东思
2017-11-11
一、新思想的萌发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
1.背景:
(1)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3)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2.内容: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意义: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时,就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还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维新思想
(一)背景
1.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2.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3.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二)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代表 康有为 梁启超 主要思想
把儒家今文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相结合,宣传西方政治学说。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①翻译《天演论》,提出进化论观点,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②对君权论进行严厉的批判,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三)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严复 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2.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这次变法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方案不断碰壁失败。
(3)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2.提出:
1905.8,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1905.11,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就是推翻满洲贵族封建专制统治,重建汉族人当权的政府。民族主义的提出,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社会革命)
4.三民主义的实践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5.评价
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积极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在思想上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其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四、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政治:袁世凯北洋军阀实行封建的专制统治。
文化: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1915――1919)新文化运动前期
1.标志:1915.9 陈独秀于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4.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原因
1.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二)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4)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6)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撰写文章(2)创办刊物(3)创办社团(4)翻译著作(5)论战
(6)中共早期组织宣传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4.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综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鸦片战争开始,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六、新三民主义
(一)背景
客观因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主观因素:多次失败的教训;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二)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内容
孙中山指出,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1.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突出了反帝反封建、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等内容,是一个较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具体不同之处在于: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新三民主义则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并提出要实现国内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代表资产阶级专政,新三民主义则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并且和反帝结合起来;民生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没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新三民主义则确定了“耕者有其田”的方针,新三民主义还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
新在反帝;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4.评价
新三民主义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
【疑难解惑】
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主张变法,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其区别主要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改革的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③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践。
(2)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③西学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3.近代前期(1840--1919)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4.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
(2)探索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4)探索具有继承性;
(5)探索具有曲折性。
5.近代先进思想演进线索
思想 开眼看世界 时间
代表
阶级 地主阶级抵抗派
主张
总结
19世纪四林则徐魏五十年代 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器物层
次 中体西用、自强洋务思想 1861-1894 曾国藩、李地主阶级
鸿章 洋务派
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
救亡图存;发展学习制度层资本主义,维新次
变法君主立宪 民主、科学
学习思想文化
新道德、新文学 维新思想 19世纪末 康有为、梁资产阶级
启超、严复 维新派(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 陈独秀、胡资产阶级
适 激进派
6.近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三个政治派别在反封建和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对比
刊政治
物
派别
维新派 学习重点 实践 结果
变法过程中并未涉及君主立宪问题,且未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 反君主专制,主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张学习西方,兴依靠光绪帝进行自上民权,设议院,而下的改革 实行君主立宪
革命派 反对封建统治,领导发动了辛亥革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主张实行西方命,推翻清政府,结取,民主共和国方案未民主共和国方束君主专制制度,建能真正实施,未完成民案 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放革命任务和改变半
时约法》 殖半封性质 矛头指向封建掀起新文化运动
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科学
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激进派
7.关于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义中的体现
二者关系:
(1)新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大革命阶级的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统一战线占主导地位的国民党的执政原则。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要求,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相互依托,但不可混为一谈。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没有三大政策,就无从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担负的新责任;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则不可能形成思想体系,无法在民主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效能。
从以上三点看,两者紧密相连,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或完善的方法和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反之亦然。
具体体现:
(1)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精神,“联俄”“联共”是反帝的必然。
(2)新“民权主义”期盼的是中国国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和人权,即“唤起民众”。中国是农业大国,“唤起民众”必然唤醒工农,“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实施。
从以上两点看,新的“民族主义”突出了“联俄”“联共”;新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分别在政治和经济上体现了“扶助农工”。
8.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联合工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两者有又本质的区别:
(1)新三民主义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其最终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无产阶级的要求,在民主革命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最终奋斗目标。
9.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同时并存的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同时并存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其原因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共两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主要包括: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④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2)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虽然,两个主义并存,但新三民主义此时占主导地位,其原因有:
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 致,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
②中共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小。
此知识点包含五方面内容: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部国性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及其意义。
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制定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事变以后,日本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相继占领了一大批城市。
1938年10月,日本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开始实施“以华制华”和“以战养战”策略,对国民党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占领区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抗战后期,日本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豫湘桂战役,占领2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这是日军在中国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侵华战争最终遭到彻底失败。
◆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就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31年日军占领中国东北后,开始了对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日军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上台,建立伪“满洲国”。东北三省成了日本的殖民地。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策动、拼凑了一些地方性傀儡政权。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前后,日本加紧诱降活动。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投降日本。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关内占领区,日本军国主义者允许“中华民国”国号的存在,但是,这些地区实质上仍然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和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中国共产党开始同国民党中的爱国官兵合作抗日。
◆一二九运动
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关头,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今北京)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面对日本的进一步侵略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蒋介石还没有根本改变对日本的态度,仍然准备组织力量对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新的“会剿”。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杨虎城在屡次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发动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国性抗战的新时期。1937年8月,国共两党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到、影响下,全国各族人民以不同的形式投入到抗日战争中。
三、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在这个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但是,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日战争从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是中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洛川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群众运动。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走势。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也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促进团结抗日等方面的大量工作: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抗日战争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第一,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第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由学校主办的“认识中国近代史”考察活动2012年12月18~20日举行。这次活动是我第一次和同学们到那么远的地方。在这三日两夜中, 我们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孙中山故居──孙中山纪念博物馆、海战博物馆和鸦片战争博物馆, 还有全民健身广场, 观摩中山市民休闲健身活动的情况。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鸦片战争博物馆, 展品把鸦片如何令中国经济陷入衰退、如何毒害国民健康的过程和结果表露无遗, 情境如今仍历历在目。博物馆也有一个“教育展区”, 展示现今毒品如何影响、祸害我们的生活, 尤其摧毁下一代的正常成长。看图片看得我惊心动魄, 对我们起了很大的警示作用, 告诫我切勿因好奇、贪玩而尝试吸毒或吃软性毒品。
参观完毕, 我感受到自己实在太幸福了!不但四肢健全, 白白胖胖, 生长在一个小康之家, 有父母无私的关怀和照顾, 也有老师的悉心教导, 自己就像温室的小草, 受到百般呵护, 集千万宠爱在一身, 未曾受到风霜的洗礼, 也没有受过无情的天灾人祸。回想过去, 每当我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便会抱怨这样、埋怨那样, 像个小太阳般令四周的人为我奔波, 为我操劳。在这里, 让我衷心地说声对不起!由于我的任性和自我中心而为你们增加了不必要的劳累, 对不起!
经过三天的考察之旅, 我不但认识到中国近代独特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 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道理, 学会了共同扶持、互相包容的相处之道, 改善了人际关系, 这是我成长中值得回忆的片段。
我喜欢在中山、东莞的日子, 它丰富了我的见闻, 让我学会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这次考察之旅, 真是不枉此行。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政治史知识点09-13
中山大学“中国近代史”课程建设总结09-29
中国古代史历程总结12-06
中国近代史演讲07-03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整理06-13
中国近代史复习纲要整09-25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11-11
中国近代史纲要大事件年表06-28
中国近代史考试题整理07-07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试卷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