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2024-09-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推荐5篇)

一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篇1

—— 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阅读教学策略与课例观摩

单元学习准备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阅读教学策略的学习”是在现行教材教学的基础上,以语文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语文基本知识、语文基本能力与策略,语文学习方法与习惯,划分成若干要素融合在教学活动中。

本课程名称为“亲近自然 趣味阅读”,力求唤起教育者有意识地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语文阅读策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进行有更深度的思考。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言行举止、知识水平与能力才干等各个方面。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或缺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

我们谈核心素养,需要考虑两个针对性,一个是针对时代的需求,一个是针对现代年轻人的特点。

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一般的阅读理解策略包括预测、连结、推论、概括大意、诠释、摘要、提问、图像化、评价鉴赏等,这些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帮助教师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更可以让学生自己理解文本,养成阅读及思考的习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和能力提升。

“养成阅读及思考的习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和能力提升”这正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但阅读策略的学习不是一蹶而就的,是陪伴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取信息的阅读策略是非常实用的。

提取信息策略就是让学生在自学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阐述自己提取的信息,并在倾听中完善所提取信息的一种学习策略。正确提取信息的能力训练是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重点。选择恰当的阅读策略能有效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文章整体的意义,激发想象,建立与学生生活的、世界的联系,从而唤起学生的读者感。

一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篇2

一、互动反馈系统及其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优势

互动反馈系统 (Interactive Response System, 简称IRS) 是指在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环境下, 引入具有“1对1”特性的数字技术, 将课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演示、信息反馈、师生及生生互动等环节进行高效整合的系统平台。[2]它作为反馈信息收集工具应用于课堂教学, 主要有以下优势: (1) 实时诊断教学效果,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加强师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3) 全体公平参与, 关注问题解决; (4) 随堂形成性评价, 减轻教师负担; (5) 支持多种格式教学资源展示, 方便教师灵活运用。[3]

二、互动反馈系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设计实例

分析对象是浙江省金华市某小学一位语文教师应用IRS执教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复习课。其教学按点与对应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三、基于个案的即时反馈信息分析与处理

IRS正以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准确的独特优势逐步走进中小学课堂, 并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熟知。针对所收集到的数据, 教师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 以便于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提高教学效率。以下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两个角度, 对收集到的即时反馈信息进行具体分析。

(一) 从正答率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正答率是教师了解学生整体认知水平、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IRS活动记录中的正答率统计表, 绘制如图1所示的柱形统计图。

由图1可知, 题目5的正确率远远低于60%。此时, 教师通过提问发现:学生对“络绎不绝”和“源源不断”间的联系与区别已达成共识, 但在具体运用阶段容易混淆。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利用IRS提供的即问即答功能临时设置题目6、题目7 (具有真实情境的例句) 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此外, 题目2的正答率稍有偏低, 表明少部分学生对引号作用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据此, 教师通过再次总结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引号作用的印象。

由此可见, IRS提供的正答率统计功能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查找作答错误的原因, 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教学策略, 加强学生对易错知识点的把握, 最终提高教学效率。

(二) 从应答时间角度分析即时反馈信息

应答时间有助于教师反思教学按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选择的科学性, 同时, 也为教学策略调整以及教学行为分析提供了有力依据。根据IRS系统提供的历程与报表追踪功能绘制成如图2所示的团体反应曲线图。

团体反应曲线是对原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后得到的, 反映应了作答时间与应答人数之间的关系。根据团体反应曲线, 教师可以有效调整教学策略, 深入分析教学行为, 以下将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按点进行具体分析。

1. 调整教学策略

无应答时间是指从问题提出到第一个学生作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 在团体反应曲线中即为曲线起点所对应的时间。总体而言, 无应答时间越短, 题目越简单。由此, 教师可根据团体反应曲线的起点判断教学按点的难易程度, 从而有效调控教学步调。观察图2可知, 题目1、5、6、7对应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短, 同时, 结合正答率统计图可发现, 题目1、6、7的正确率普遍偏高, 据此可判定题目1、6、7所应对的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应适当减少教学时间;而其中题目5的正确率却显著偏低, 此时教师应深入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所在, 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此外, 题目2、3、4的无应答时间相对较长, 但正确率却不低, 表明学生对此类知识点已基本理解, 只是掌握不够扎实, 教师可在今后教学中有意识加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2. 分析教学行为

面对简单提问, 多数学生几乎可在同一时间做出反应, 理论上而言应答率应在瞬间达到100%,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总有部分学生因精力不集中、误解题意等原因导致应答迟缓, 此种情况在团体反应曲线中表现为指数函数图形。如图2所示, 题目1、3、4、6、7的反应时间曲线均呈指数分布, 教师可据此推测大部分学生对上述题目都能较好理解。而题目2、5的团体反应曲线趋向于S形, 表明此类问题对学生而言难度较大, 需经过充分思考与大量分析后才能做出反应。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应在课后及时寻找其本质原因, 并在今后教学中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来促进学生对此类知识点的理解。

四、利用互动反馈系统开展教学的策略调整建议

(一) 根据正答率调整教学策略

1. 调整教学方案,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教学方案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预测而设计的最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内容编排及时间分配过程, 实施过程中, 需要结合反馈信息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当IRS显示的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时间, 以留出更多时间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而正答率低于60%时, 有必要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 选择一种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学。

另外, 根据正答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也同样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当正答率高于85%时, 可适当减少针对该知识点布置的课后练习, 在保证教学目标达成的同时减轻学生负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2. 开展同侪教学, 解决认知冲突

同侪教学是指组织学生以小组协作方式讨论具有严重认知分歧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 开展前提是同伴间产生较大的思维冲突, 全体学生对所涉及的知识点处于概念模糊状态。[4]

利用IRS的直观统计图, 教师可了解每位学生的思维倾向, 并对认知分歧现象一目了然。当发现学生产生认知分歧时, 即可开展同侪教学, 为所有学生提供向同伴解释自我观点的机会, 引导他们在互动环境中相互说服, 彼此精益概念, 加深认知印象, 牢固新知识记忆。

总而言之, 教师应根据正答率的高低, 并结合课堂实况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 促使学生形成并巩固对相关知识点的正确认识。

(二) 根据应答时间调整教学策略

1.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答题过程中, 应答时间往往因少数学生反应较慢而延长, 我们称这部分学生为慢智型思维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 慢智型学生的思维过程相对缓慢, 经常在教师、同学的催促下仓促完成作答, 不仅不利于正答率的精确统计, 而且还容易使这类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对自己缺乏自信。面对慢智型学生, 教师应采取列举案例、分析优势等方法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自身的优势出发学会有效学习。

2. 分析思维过程, 实施分层教学

利用IRS提供的追踪与统计功能, 可及时明确全体学生的作答情况, 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实现分层教学。针对反应快但作答错误的学生, 教师可在按键后要求其说明理由, 阐述思考过程及思路以检验其学习态度。若经过认真思考, 只是思维过程出现错误, 教师应予以鼓励;相反, 可进行适当批评, 使其认识到自己不端正的学习态度, 促使其及时改正。另外, 若该类学生较多, 教师还可不定期调整学生座位, 将此类学生安排在同一组或同一方向, 便于教师于按键前进行观察与提醒。而对于作答速度快且选择正确的学生, 教师应鼓励其在完成作答后进行自主学习, 或给予这部分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 以做到兼顾全局, 促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 教师并不能全靠IRS收集的统计数据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实情, 还需在课后对数据加以深入分析, 挖掘其中隐藏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这无疑会增加教师工作量, 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并保持足够的耐心。但从另一方面而言, IRS的应用也为教师进行高效教学提供了决策依据,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率。

五、结论

利用IRS及时准确收集学生的作答信息, 并进行自动化统计处理, 最终以视觉化图表形式呈现反馈信息的方式, 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从而做到适时分层,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实施因材施教, 但要将IRS拥有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关键还在于按点设计及教学过程实施。可见, 完全依靠IRS来改变教学效果显然不可取, 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亲身体验IRS的独特价值, 形成个性化的使用风格。

此外, 除了从正答率和应答时间角度进行分析, 教师还可以根据IRS提供的学生按键频率、平均分数、标准差等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 找到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 力求更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立新.教学传播过程中反馈信息的精细处理[J].电化教育研究, 2007, (7) :16-20.

[2]林建祥.互动反馈教学培训材料[M].北京:北京松博科技有限公司, 2007.

[3]张晓彬, 李霜爽.互动反馈系统 (IRS) 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J].中小学电教, 2007, (9) :26-27.

语文12册第四单元教案 篇3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共安排了一篇精读课文《穷人》两篇略读课文《母亲》《争画》以及“语文实践活动4”。

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4个字。能正确书写词语、积累词语。

2.能抓住重点句子,在阅读中理解、评价人物,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体会人世间真情真意,在思想上受到熏陶。

3.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4.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7.继续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能力,并学会交流分享。8.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9.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理解、评价人物,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与高雅的情操,体会人世间真情真意,在思想上受到熏陶;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和默读能力;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难点:

1.根据叙事写人文章的特点,品味重点词语,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写人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穷 人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3.比较准确地理解桑娜的心情,评价桑娜这个人物。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沙皇统治下俄国渔民的悲惨生活,感受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从桑娜夫妇的思想和言行中感受穷人的美好心灵。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体会省略号的不同用法。教学方法:

在读中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穷人》反映的是旧俄时代百姓的悲惨生活和穷人的善良。文章的细节描写以及多种方式的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尤其感人之深,本课对此给予了特别关注,试图通过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场景,抓住感人的细节反复读书,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激发起对穷人及其美德的敬意。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依据主要场景制作课件、图片及配制音乐。⒉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大致了解情节。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入题:同学们,当你穿上崭新闪亮的新衣服时,当你在宴席中享受丰盛的大餐时,当你在亲人的包围中感受着无比的幸福时,你可曾想到生活在极度贫困中的穷人?今天让我们跟随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走进穷人的世界,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心灵。(板书:穷人)

2.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早年接受典型的贵族教育。1851年参军,不久开始创作小说《童年》。1856年退役后两度出国游历、考察,他的全部创作时间长达60年。晚年常住莫斯科。他长年坚持体育锻炼,年过70仍能轻松地滑冰、劈柴、骑自行车、骑马。1910年10月,因与妻子产生矛盾而离家出走,不幸患上肺炎,11月7日逝世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托尔斯泰一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长篇小说的三个里程碑。他的作品气势磅礴,场面广阔,人物众多,心理描写逼真细腻,语言质朴洗练,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巨大影响,成为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扎尔斯泰重视儿童教育,曾创办儿童教育杂志,出版了《启蒙课本》《新启蒙课本》《俄罗斯读物》,共有300多件作品。他的儿童作品语言浅近、规范,篇幅短小,故事生动有趣,寓意明显而富有教育意义,像《李子核》《狼来了》《七颗钻石》,已为全世界儿童所熟知。

《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一方面封建农奴制度一步步走向崩溃,资本主义急剧发展;另一方面人民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托尔斯泰虽出身贵族,但同情农奴,他在作品中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势力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穷人》这篇小说,如实地反映了这段历史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崇高的品德。

3.读题质疑:看到“穷人”这个课题,你想弄明白哪些问题?觉得文章重点应该叙述什么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想弄明白的问题是:⑴穷人是谁?⑵为什么会穷?⑶穷在哪里?⑷他们怎样熬过穷日子?认为文章重点是叙述“穷”的具体表现)

4.以疑激读:那么,托尔斯泰有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写“穷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探个究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第一遍,轻声慢读,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

第二遍,仔细默读,找出课文中依次出现的几个穷人是谁;将作者叙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成画面,看看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个场景。

同桌的两个如果都读完了,可以稍稍议论一下。2.反馈初读情况:

(1)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黧黑 勉强

仍旧

模样

自作自受

魁梧

(2)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形近字有:苑、碗、腕;“熬”上下结构,形近字有:傲、嗷;

(3)理解词义:

呼啸 汹涌澎湃 心惊肉跳 蜷缩

舒适

顾惜

勉强

抱怨

黧黑忐忑不安

自作自受

老师要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可以找出它们的近义词来理解词义:“舒适”的意思就是舒服;“顾惜”的意思是爱惜;“勉强”的意思是

将就、凑合;“抱怨”的意思是埋怨。有的词可以找出其中不理解的字,通过查字典来理解词义:比如“黧黑”这个词,可以先查“黧”的意思,即黑里带黄的颜色,进而理解“黧黑”的意思就是又黑又黄。“忐忑不安”和“自作自受”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义:“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定。“自作自受”是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三、了解内容,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里只要能把课文的主要情节说出来即可。

2.抓住“穷人”“场景”,讨论课文要点。(1)课文中依次出现的穷人是:桑娜,西蒙,渔夫(板书:桑娜,西蒙,渔夫)

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表现的穷人是谁?(桑娜)(板书:“桑娜”二字下加着重号)

(2)以桑娜的活动为主线,作者描述了以下几个场景: 场景一: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场景二: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抱回了她的儿子。场景三:渔夫听说了西蒙的不幸,主动提出要抱回她的孩子。启发:其中作者要着力描述的中心事件是什么?(桑娜与丈夫收养寡妇西蒙的儿子)

依据三个场景,板书“中心词”:

①补破帆,等丈夫。②看西蒙,抱遗孤。③吐真情,得支持 3.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是事情的发生,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部分,讲桑娜出门去探望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她已死去,就抱回了两个遗孤。

第三段(12~2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果,讲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4.概括主要内容:

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作业:

1.练习有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生字新词。

(4)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的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

师:是啊!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深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的命运。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件音乐伴读)

教师导读:是的,他们的确是穷啊!当桑娜发现西蒙死了,就毫不犹豫的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回来后她想了些什么呢?

2.默读8-11自然段,边读边把桑娜怎么想的画下来,画好后轻声地朗读一遍。

(1)学生独立默读,指名读自己画的句子。(2)汇报交流:

出示课件: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①请你针对“桑娜非这样做不可”谈自己的观点,说明理由。②认真地读这句话,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善良)③通过你的朗读让人感受到桑娜的善良。

教师导读:是的桑娜的确很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用一个词语概括。

①生:忐忑不安

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②问:忐忑不安的桑娜到底想了什么事呢?

出示课件: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了?„„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想:为什么这样的不安,那句话是最主要的?联系上下文想想她为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来抚养,夫妻的想法不谋而合。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胖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第二课时

一、抓住课题,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0课,齐读课题。2.思考: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 西蒙

二、理解内容,感受品质

1.快速的浏览1-7自然段,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他们两家过着穷苦的生活?

生:独立思考汇报。出示课件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在这期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2)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的填饱肚子。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3)“孩子虽然不是很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什么这么想?

出示课件滚动学习: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的填饱肚子。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③指名读,想此时此刻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害怕—紧张-矛盾-鉴定)

如此复杂矛盾的变化心情怎么读出来呢?(课件配乐朗读)看看本段中连续用了几个省略号?每一个省略号后省略什么内容呢?

看第一省略号,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

第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呢?任选一个,想想会说些什

么?记住此时的你就是桑娜。

小结: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复杂矛盾的心理。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读到省略号时就要想一想。师:(课件配乐朗读。)从大家的朗读中,从对桑娜复杂的心理描写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桑娜的善良之心。

3.体会渔夫的品质。

(1)不仅桑娜有这样的善良之心,还有谁有呢?(渔夫)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课件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过来。”(2)请你找出并画出最能体现渔夫“宁可了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语句。

出示课件: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中的熬字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

师小结: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描写。从渔夫的神态、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善良之心。”

4.感受刻画人物品质的方法。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穷人的善良,那么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桑娜和渔夫的心灵、情感、思想品质的呢?

(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2)你认为课文的哪些地方最好的表达了这一点?好在哪? 出示课件:桑娜探望西蒙时在门口敲门的动作的变化写得细致入微。①“没有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②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③“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问:每一次敲门说明了什么? 出于礼貌;

说明心情急切,敲的遍数多,迫切的想知道屋内的情况。意识情况不妙,预感有所不测,集中力量猛地推开门。

师小结:细致的动作的描写中,准确地突出了桑娜对西蒙的牵挂、同情、关注。

(3)描写渔夫的一段话写得好,从神态到动作到语言描写的很贴切,简单的几句话,渔夫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

(4)总结:我们在写作文时,要想把人物写活,也应像作者这样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就是紧紧抓住这些,将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呈现给我们。

三、赏析结尾,学习表达。

1.善良的渔夫和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煎熬,相信此刻大家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桑娜拉开帐子”以后„„ 2.回顾课文结尾讨论:

桑娜告诉丈夫孩子们已经“在这里”后,课文就嘎然而止了,作者为什么不写了?

四、作业:

学习9自然段的写法,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板书设计: 穷 人

善良

板书设计:

桑娜

渔夫 西蒙

非这样做不可 揍我一顿也好 皱起眉 严肃 熬

(心理活动)(动作 神态 语言)

课后反思:

通过在读中抓住人物心理、对话,品味情感,在读中学习表达。感受到桑娜与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

11* 母 亲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3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母亲,简要写出对她的评价。

3、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历程,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教学重点:

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简要写出对母亲的评价。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句子,体会“我”对继母的情感变化,感受继母的无私伟大

教学方法:

1.以朗读为切入点,品味语言,理解感情。2.以“我”对“母亲”的情感变化来带动全篇。教学理念:

围绕重点,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 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1.人生在世,无论你多么微不足道,无论你多么光彩照人。你的身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人,那就是--母亲。说说自己的母亲。

2.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读题(深情地)。这篇课文是当代作家肖复兴写的。

3.说说你对作者的了解?

肖复兴,北京人,当代作家。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等。小学教材曾收录作者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

教师引读:这是一个特殊的母亲,这是一种特别的母爱,阅读这篇文章大家就知道了。

二、自读课文,概览大意 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自由读通全文。

(2)检查一读效果: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落下”的“落”lào,不读lù;

2.二读课文。

提出二读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浏览课文,思考:这是写人的文章,主人公是谁?主要写了她的哪几件事?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理清脉络。

第一部分(1—12自然段):忆母往昔

第二部分(13、14段):思母之痛

三、潜心会文、自主探究

1.自己轻声地读一读文章,读到感动的地方,就多读几遍。2.交流:什么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特别震撼?请你朗读出来。简单说说为什么这位母亲特别让你感动?

教师导引:

大家读了很感动,可是这个做儿子的却不是一下子感动起来的。这也难怪,对一个不是自己亲生母亲的女人发自内心地喊出“妈妈”,谈何容易!大家读读“儿子”直到喊出“妈妈”之前的心路历程就知道了!

4.静心思考:“我”对母亲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让学生围绕该题自学,在书上画出有关的句子(如文中几次出现“第一次”的句子),并写出简单的批注。

作者的情感是这样变化的:开始_________,接着_________,然后_________,最终_________。

5.汇报交流:(1)体会心理之变

指名分角色读几个“第一次”的句子,读出心理的变化。(2)体会嫁女之凄

继母远嫁亲生女儿,车站送别这一情节是最令人感动的,请一位同学把这一部分给大家读一读。(从母亲“一句话也没有说”起,到“‘妈妈!’我第一次喊出„„”)

送女儿的路上,继母“一句话也没有说”,继母真的没有话要和亲生的、还没有到嫁人年龄的女儿说吗?她会在心里说些什么?

可是,她“一句话也没有说„„”(引读)

回来的路上,继母叨叨地连说四个“好”,范读继母的话。大家默默地读这句话,体会她说话的语气和语气根本无法掩饰的内心的隐痛。

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补充体会继母的慈与悲:寒风中,看到继母颤抖的枯枝般的手臂,看到继母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终于第一次喊出了——齐读“妈妈”。在发出呼唤前的那一刻,“我”的脑海怎能不浮现当初拒绝继母的那些而又尴尬、压抑乃至泣血的心灵。

如今,妈妈又把亲生的女儿已经远离远嫁他乡,为自己留下了更深的创痛、思念、孤独,“她也是母亲啊?„„”(引读)

怎么能再把她看作继母?让我们和这位儿子,也替她女儿一起对这位寄人篱下、为人继母、形容枯槁的苦难女人,发自内心地喊一声“妈妈!”吧!(引读“‘妈妈!’我第一次„„”)(3)体会天伦之乐

一声深情的呼唤,继母所有的悲伤、母子所有的隔膜都烟消云散,瞬间永恒,继母成为我永远的妈妈,妈妈成为我生命的依靠,欢乐的源泉。自由朗,体会提到“妈妈”时欢快的心境。

请学生读。要求突出读“妈妈”时的幸福。(4)体会思母之痛

可是,正当我想要回报妈妈的大恩大德时,妈妈却永远地倒下了!走得这样匆忙,走得这样无声无息。她走了,往事中的那些生活细节也许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消退,但是,总有一些是难以磨灭的。想想“我”曾经给母亲带来那些尴尬与苦痛的情景吧,想想母亲那慈爱而布满沟壑的脸庞,那双和善而充满悲戚的眼睛吧,它仿佛在诉说什么?如果你就是他的儿女,你能从她的脸庞和眼神中读出什么?(配乐)。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出示几段描写母爱的文字,思索:母爱究竟给我们的生命带来了怎样的滋养?而我们又究竟在什么程度上是理解母爱的?

齐读:“母亲是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 3.有没有哪些话语令你的思绪涌动起一些感叹?读一读,并说一说。情景呢?回过来读读继母进家门后发生的几件事,体会继母既宽厚善良

五、袒露心扉、真情表白。

你觉得作者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写出来。1

在学习古代画家作品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当代画家的长处后自立门户,人物、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他是一位饮誉全球的杰出艺术家,其画、印、诗、书并绝,艺术博大精深,风格独树一帜,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画研究会主席、中国画院名誉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曾获得“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55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金奖。

郭沫若(1892—1978):著名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后改学文艺,1921年与成仿吾等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积极从事新文学运动。1923年回国。1926年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写了讨伐教学设计>文章《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接着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南下途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逃往日本。在10年流亡生活中,埋头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回国,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文联主席、中央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女神》《屈原》《蔡文姬》等。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争画》,亲自体验发生在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一件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4.学生质疑:这三个人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清文字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语。

12* 争 画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字。

2.基本读懂课文,把握故事梗概,对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有自己的认识。

3.初步了解课文在刻画人物方面的特点,摘抄喜欢的句段。

教学重难点:

归纳故事主要内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潜心阅读文本,探索捕捉作者的情感体验,感受阅读的快乐和内涵。

教学理念:

启发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课文中饱含的真情实感,做到入境入情,同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准备:

查阅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这三位杰出的人物吗?请你们介绍有关他们的资料。

齐白石(1864——1957):著名画家、篆刻家。原名齐纯芝,后改名齐璜,字濒生,号白石。1864年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早年曾为木工,后学习绘画、诗文、篆刻、书法,以卖画、刻印为生。1917年迁居北京。

宣纸:安徽省宣城、泾县生产的一种纸张,用于写毛笔字或画国画。中南海: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就住在这里。

浅斟慢酌:斟,在这里指往杯子里倒酒;酌,在这里指喝酒。

其乐融融:形容气氛和谐,非常高兴。

怔:发愣。

金绫:黄色的像缎子,但比缎子薄的丝织品。

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风格。

失敬:客套话,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独特的运用。

墨宝:指珍贵的字画。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

良久:很久。

怡然自得:愉快自在的心情。

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以壮行色:本课指齐白石希望毛、郭的题字为这幅画增添光彩。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大家:这里指著名的专家。

非白石莫属:意思是此画只能归我齐白石了。

示人:给别人看。

2.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字音。

3.围绕着“争画”,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第一段:(1——2自然段)齐白石亲自为主席刻了两枚印章用宣纸包

第二段:(3——39自然段)席间,三人争抢“废画”,第三段:(40自然段)齐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经常拿出来,深深沉思。

三、再次感知,分析人物

(一)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郭

沫若与齐白石老人争着要齐白石的一幅被毛主席装裱过的“废画”的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三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中,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1.分析齐白石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⑴秘书遵命将画轴打开,只见这是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落着几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摇头摆尾的老牛。那老牛正侧着头,望着树上的小鸟出神。这幅画构思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表现了这幅画构思巧妙,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可见齐白石不愧为艺术大师。)

⑵都怪我疏忽大意,用这“废画”做了包装,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可以回去,再给您重画。(可见齐白石老先生精益求精的艺术作风。)

⑶说罢,他双手捧起画轴,对毛泽东和郭沫若说:“那么,就请二位再在上面赏赐几个字,以壮行色,如何?”(可见齐白石大师谦逊的为人。)

⑷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喜不自胜,视若瑰宝,轻易不肯示人。只是自己不时地拿出来,默默凝视,深深沉思„„(齐白石大师由衷地敬佩主席、郭沫若先生的艺术造诣以及对艺术的尊重。)

2.分析毛泽东

⑴这时毛泽东指着画有对郭老说:“此画颇有气势,出笔不凡。你看,这一笔,从牛头至牛背再到牛尾,一笔勾出,匠心独运,天衣无缝,足

⑵“且慢!”毛泽东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另一边,也微微一笑,说:“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请你再仔细看看。那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快请放下吧!(主席从画面中的内容,想到了自己的名字,可见主席有极强的想象力、洞察力。)

⑶郭老一定要毛主席先写,毛泽东便不再推迟,接过郭老递上的毛好,以示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主席在家设宴答谢,并请郭沫若作陪。见画家功力过人啊!”(不难看出主席对国画艺术有极高的鉴赏力。)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一挥而就。(主席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在这里显示无遗,证实了主席才思敏捷、出手不凡的气度。)

3.分析郭沫若

⑴“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说到“上”和“五”两个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可见郭沫若想象力异常丰富。)

⑵郭老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含蓄的作家。他的含蓄表现在他轻易不说话,而在争画的关键时刻却“据理力争”。他的才华出众表现在与毛泽东对诗这一段。“对仗极为工整,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足以表现他的才华。

四、总结课文。畅谈感受。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呢?

懂得应该珍惜朋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他人从尊重他人的物品做起。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五、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六、布置作业: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段。

涵。

课后反思:

学生对故事中的三个人物有自己的认识。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和内

语文实践活动4 “语文实践活动4”分几个板块:【单元回顾总结】【独立阅读实践】【口语交际训练】【书面表达交流】【基础知识练习】【修改赏评写话(习作)】。其中预计第一课时完成【基础知识练习】第二课时完成【独立阅读实践】第三、四课时完成【口语交际训练】【书面表达交流】【修改赏评写话(习作)】

单元回顾总结: 本单元我们共学习了一篇精读课文《穷人》和两篇略读课文《母亲》、《争画》。这三篇课文都是叙事写人的。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身份各不相同,所做的事也差别极大,但都向我们展示了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情谊,都闪烁着至善至真的人性光辉,他们共同谱写了一组深情高义、真情雅趣的美好乐章。所不同的是《穷人》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侧重通过言行、神态、心理描写及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母亲》侧重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格形象;而《争画》则借“争画”这一独特而又典型的事例,通过对三个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描写表现人物。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练习

(本次实践活动安排了认识大写数字、巩固单元新学成语,积累格言警句,对话过程中的标点使用训练)

一、生活中有时会用到大写数字,大写数字有着特殊的作用。读读下面的大写数字,不认识的查字典。

(此题的目的帮助学生认识大写数字,以避免涂改、作假之类的现象。)

1.出示大写数字:零、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

2.集体或指名认读大写数字。3.练习书写。

4.巩固练习:1234写作:

二、根据意思,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成语。(训练目的是巩固本单元新学的成语。)1.读题,理解题意。

2.想一想,填一填。(人人动笔落实)

3.订正:自作自受、忐忑不安、喜出望外、心惊肉跳、别具一格、巧夺天工、行云流水、天衣无缝

(如果有填错的情况出现,问学生:应该换成哪个成语?为什么换成这个成语?两个成语的区别在哪里?)

4.准确书写。(如果有写错字的现象,要引导学生按照成语意思来记忆。)

三、读一读、想一想、背一背。

(训练目的是积累格言警句,受到思想品德教育。)1.读题,理解题目要求。2.读一读、想一想意思。3.练习背一背 4.指名试背积累。

5.拓展:找一找其他的格言警句读一读、记一记。

四、给下面的这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恰当使用冒号、引号、书名号、问号等标点符号。)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阅读这段文字,了解内容。3.学生独立练习加标点。4.反馈指导:

(提示语在前面、在中间、在后面三种情况标点的使用方法。)

5.答案:见教参。

6.可依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补充练习,练习内容可以在本单元课文中寻找,巩固标点的应用。

第二课时

独立阅读实践

一、独立默读短文,按照要求完成后面的三个作业。

(此题的目的是了解比较阅读法,提高阅读和习作水平。)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按照要求阅读。(读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或者问同桌解决。)

二、交流反馈:

1.(1)具体内容的不同:《承诺之美》比《一直善良》多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关于漂流瓶的,另一个是李思俭在整理准备捐献的衣物时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2)对主人公思想品质认识的不同:《承诺之美》侧重表现主人公信守承诺,《一直善良》侧重表现主人公的善良。

2.(1)表达上的相同之处:整个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基本相同,作者都借助这一事件赞扬了主人公李思俭的高尚品质。

(2)表达上的不同之处:《一直善良》比较朴实,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打动读者。《承诺之美》把这个具体的事例放在了漂流瓶故事的框架中,给人以浪漫、源远流长之感。

3.读完短文的认识: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认识,也因此,他们在材料的选取上,在表达方法的使用上,都会有不同的区别,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不会是完全一致的。比较阅读对我们今后的阅读和习作都很有帮助,它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认识水平,从而写出更好的文章。

第三课时

书面表达交流

题目:帮助(或者题目自拟)

要求: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或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注意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2.写前引导回忆事件。

在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难,每个人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想一想自己遇到过什么困难,别人是怎么帮助自己的;别人遇到过什么困难,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

(注意把事情发生在怎样的情境里,是怎样发生的,发展变化的过程、结果说完整)

3.回顾单元方法指导。

(1)回忆本单元课文叙事写人的方法。

(2)引导有意识运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抒发真情实感。4.拟题构思练习习作。修改赏评写话(习作)1.明确习作要求。

2.读文思考:是否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别人是怎样帮助自己或自己是怎样帮助别人的。注意了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篇4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课前准备

1.重点句子的课件、挂图.

2.其他有关诚信的文章.3.搜集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道德实践方面的点滴小事.

教学过程

033第一课时

阅读“单元导读”,引入新课

◆指名读单元导读,说说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有什么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看课文中描述了怎样一件事?(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揭题质疑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初读理解

◆“启示”的意思是什么?

◆再读课文,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画出有关语句.(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我”在钓到鱼、放走鱼的过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复习生词

◆认读生字、词语:捕捞、鱼饵、溅起、鱼钩、小心翼翼、操纵、鱼鳃、皎洁的月光、嘴唇、沮丧、诱惑、告诫、实践、抉择、翕动.

◆谁还记得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034第二课时

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争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 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多诱惑人的鱼呀!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

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此课是一较佳课例。

035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话语的含义,对题目的含义有所理解.4.结合自己在生活学习中获得的类似的感受理解课文.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的课件.教学过程 课文导入

◆出示找到的罗马城市广场的图片,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可直观得出“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印象.) ◆“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这幅图片最好的注释.课文中童年的“我”在父亲那里得到了这

个宝贵的教诲,这个教诲对自己的一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请大家打开课文,初读课文,注意要读准生字,自学新词,大致了解内容.学生整体感知:

童年受到教诲 自制毛衣,开创事业

人生两次印证

启示受用终生 时装展示与众不同,获得成功 班内交流

师:由绝不可能到获得成功,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指导学生理解:实现既定目标的方式、方法绝不会是惟一的,要集思广益,敢于尝试或开辟新的途径.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后感:此课是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较好案例。恰好我班一组女生在学校体育比赛中受挫。她们体会较深,受教育较大。

学习目标 15落花生

1.学会本课7个生字.2.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明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懂得做人应该做一个对他人有好处的人,不要做只求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作者和有关落花生的资料,教师准备关于落花生的课件.教学过程

036第一课时

解题导入

◆齐读课题,你知道“落花生”是什么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落花生的图片,教师补充讲解花生为什么叫做“落花生”.

◆本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他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自主识字. a.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 b.指名读课文,全班正音.(如,“空地”的“空”读四声,“吩咐”的“咐”和“便宜”的“宜”在文中读轻声.) c.拼读生字,重点强化.(由学生提出易错的字,并展示自己的认字方法.) d.在预习的过程中,你都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用什么方法理解的?(注重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不要死记硬背词典中的解释.)

◆读通顺课文,感知文本内容.a.同桌互读,把课文读通读顺.(给足时间让学生读书.) b.由同学互相推荐读,老师要鼓励读书不太好的同学展示自己,多鼓励他们.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看看你对课文都有了哪些了解? 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默读课文之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讨论并明确分段.) 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字、新词.

教后感:做人就要做像花生一样的人。在此课教学中,要对学生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037第二课时

回忆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内容,想想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

◆读第1自然段,了解种花生、收花生;利用评读方式,指导学生抓住“居然”一词,读出一家人收获花生的意外、欣喜. ◆充分读书,抓住吃花生、议花生. a.自由读,指名读,读出花生的好处. b.学生根据搜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c.出示第1◆自然段,体会花生的可贵之处.(1)在同学自由读之后填表,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花生的可贵之处. (2)出示花生和桃、石榴、苹果的图片,同桌对比着读. (3)指名读,评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或者通过他的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4)再次读,看看你对花生又有什么新的认识?(引导学生体会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它非常实用,默默地为人类奉献.) d.对比读句子,体会父亲对我们的希望.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两句话意思不一样,“只”是单单的意思,爸爸的意思是做人不能只追求外表的体面,更希望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像花生一样的对别人有用的人.) e.通过填空,加深理解:在你身边一定有许多像花生一样品格的人或物,让我们来赞美

花生,赞美像花生一样有用的事物.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花生一样吗?它( ).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 组织讨论,彰显个性

在当今的社会你想做一个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呢,还是做一个像花生一样的人呢?为什么?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那一夜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著名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说过的这句话:“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一上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篇5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好田字格里的8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有留心大自然、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培养学生用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探索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字词卡片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到大自然中去游玩、观赏,如果在野外迷了路该怎么办呢?(板书课题《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当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就能解答这个问题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把课文读正确

1出声试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不容易读正确的字、词、句,反复读一读。

3圈出不懂的词语,或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

4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把句子读通顺。

3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

(四)细读课文,了解内容,指导朗读

1导学第1小节: (l)指名读第1小节,说一说读后知道了什么?

(2)联系全文内容想一想,“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是指些什么?(“指南针”原指用磁针制成的能指示南北方向的一种仪器,在课文中指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等。)

(3)小结:第1小节讲如果在野外迷了路,天然的指南针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4)指导朗读第1小节。

2自学第2-5小节,想一想,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野外指南针 告诉 准确 忠实 诚实 慌乱积雪 确实 积极 诉说 忠诚 2、说一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本课是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全诗共六节,讲了利用自然景物辨别方向的方法:中午时看太阳,因为正午太阳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黑夜有北极星出现的方向是北方;阴雨天时要观察大树,记清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下雪时要看地上的积雪,因为南面朝阳积雪化得快,北面背阴积雪化得慢。

(二)导读课文 1、默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天然的指南针怎么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2、汇报讨论结果,全班交流。

(1)太阳帮助人们辨别方向: 思考:为什么说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出示图片,看“中午阳光树影图”。(中午,树影正指着北方。)指导朗读。 小结:晴天的中午,可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2)利用北极星辨别方向:思考:北极星为什么能准确地指示方向?人们把北极星比作什么?你能用什么办法找到北极星?怎样利用它辨别方向?指导看“星象图”。指导朗读。小结:在黑夜里可以利用北极星来辨别方向

(3)利用大树辨别方向。 大树怎样给我们指示方向?它为什么能给我们指示方向?(因为朝南的枝叶平时受阳光照射多,朝北的枝叶平时受阳光照射少,所以才形成南稠北稀。)相机理解“稠”、“稀”两个词。指导朗读。小结:阴雨天,大树枝叶的稠密可以指示方向。

(4)积雪指示方向。 严冬时,积雪怎么会为我们指示方向?为什么?(因为沟渠的积雪朝南的阳光足,而且日照时间长,雪化得快;相反,北边化得慢。)结合看图理解。指导朗读。小结:大雪天积雪融化的快与慢能指示方向。

上一篇:关于空调的调查问卷下一篇:公司年会晚宴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