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马铃薯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定西市马铃薯

定西市马铃薯 篇1

●十年间,各种各样的扶贫样本在西部施行,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关注,定西扶贫最为引人注目。

●定西通过发展土豆产业,荣膺“中国土豆之乡”。定西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透视定西的中国式扶贫,同样对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有着一定的样本意义。■南方日报记者胡剑龙甘肃报道

新春之际,在甘肃定西市土豆交易市场,屋外滴水成冰,满载土豆的卡车依然往来其中。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民,尽管你不一定知道定西,这个距离甘肃兰州一小时车程的西北城市,但说不定你家里冰箱内的土豆就来自这个城市里的土豆集散市场。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货发到广州大朗市场。”市场里的小摊主告诉记者。

过去十多年间,这片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土地上,被称为黄金蛋的土豆形成一项产业。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土豆之乡”。正是靠着土豆,贫穷的定西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中,走了一条中国式扶贫之路。

而在十年前,正是因为贫穷,定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策源地。

这里曾经“穷冠天下”

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所谓“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

“准确地说,定西应该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摇篮。”这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在视察定西时发表的一番言论。曾任甘肃经济报驻定西记者站记者的郑新,他以采访定西扶贫的经历出版了《国家任务》一书。他向记者讲述了定西扶贫的来龙去脉。国务院扶贫办是统筹全国扶贫开发的最高机构,而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所谓的“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定西,也就是古称的陇中地区,就已经戴上“贫穷”的帽子。左宗棠当年西征经过陇中,曾发出感叹,“陇中苦瘠甲天下”。生活贫穷,资源贫瘠,并伴之以高频的自然灾害,让陇中摘得“甲天下”之名。

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素以“苦甲天下”著称的陇中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河流稀少,水源匮乏,年径流量仅15亿立方米。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旱灾频仍,仅1865年至1947年的83年间,就曾发生大旱灾11次,特别是1929年“赤日行天”,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当时“甘肃各地连年天灾兵祸,田庐湮没、村落焚毁。树皮草根,俱已食尽。人相争食,死亡枕藉。山羊野鼠,亦均食罄”。

而1972年的一场旱灾,在编年史上,则另有一番意义。1972年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干旱的三个年份之一,甘肃降雨量较常年减少25%,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不得不四处“化缘”。在郑新看来,1972年可视为中国西部开发的萌芽期。不过,在距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成立三十年之后,尽管GDP排名仍然靠后,“但我们和自己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这是记者在定西采访多个政府机关时,他们表露出来的自豪。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介绍,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甘肃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亿元,2008年突破了3000亿元。

徐守盛说,在克服了金融危机冲击等诸多困难,在党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甘肃省2009年的GDP初步预计能达到3380亿元,增长10.4%左右。

甘肃省的人均GDP也上了一个台阶,过去只有几百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1700美元左右。尽管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但对甘肃自身来说,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财政收入来说,甘肃更是上了一个台阶,自我调控有了一定的余地。地方财政收入2009年可以达到280亿元,大口径的财政收入可达600亿元。应该说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土豆横扫全国市场

据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而提到定西的发展,土豆几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这种来自南美的农作物,在遥远的中国西北生根发芽,甚至撬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而这个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市场意识如何在一个西北边远城镇生根发芽。

在定西市的一份文件中,记者看到全市总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其中土豆种植面积达340万亩,已经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这样的农业种植结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全国地市一级,定西也是第一。

临洮康家崖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渭源县会川市场等三个专业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重点的批发市场。定西土豆外销的比例占到了45%。同时,随着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批发、购销服务网络,并日益规范化。

定西主抓土豆产业,土豆产业的发展也给定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持续的收益,贫困群众每年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500多元,占到农民年收入的28%。

定西市农业局土豆办的王兴奎主任告诉记者,定西农村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而在定西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有关“土豆专列”。据农业局的负责人介绍,在2004年以前,不管丰收还是歉收,原产地定西市场上的土豆价格一直都很低,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市场的研究太少,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市场监管等职能服务明显缺位。

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定西土豆的市场占有率。2004年,在甘肃省领导的协调下,定西发出第一趟土豆专列。据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办公室的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在此基础上,一批精干的销售队伍也已成型。在收获的季节,懂营销市场的人员先调查全国各地的土豆市场,把指导价提供给老百姓,然后协会组织卖出去,卖一个好价格。如果当时价格低卖不出去,则将土豆集中至储藏窖中,先储藏起来,最大程度地让利老百姓,让他们增加收入,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每年有人种,有人收,有人卖,各个链条都有人挣钱,就形成了一个产业。

市场意识是未来的希望

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当地农民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市场意识的成长,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西部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贫困问题具有“一多三性”的特点。“一多”是指西部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三性”是指环境条件的严酷性、主导产业的脆弱性和劳务经济的局限性。在基础条件上,定西相比广东后进地区更为落后。

但十年的时间,让贫困地区发生了变化。据统计,十年来,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万亿元,在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带动下,社会资本和区外、境外资金的进入,使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的年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2003-2006年平均增长26.8%,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6.7%),十年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1%,不仅高于大开发前(1978-1998年期间平均增长率9.45%),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亦呈收敛态势。而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西部开发战略如何走,成了多方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对西部大开发颇有心得。卢中原说,西部大开发模式将由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转向以功能定位为导向。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西部板块三大重点经济区的确定,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

卢中原认为,在西部以往的发展理念中,主要目标是追赶和模仿东部。由于没有跟自身区位及要素条件很好结合,造成了产业布局不合理,盲目招商引资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的发展质量。

国家西部办副主任曹玉书则指出,国家扶植的重点有所变化,这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现在有条件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政策要支持、扶植、引导有特色、有优势产业的发展。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而不论政策的方向如何,定西人似乎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郑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而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农民也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

显然,在历经多年的市场打拼之后,即使在最贫困的西部农村,市场意识也已经顽强地成长起来,而在郑新看来,这种来自底层的力量才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记者手记

政府服务农户土豆成了图腾

在西部采访扶贫问题,笔者想到了我们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区域严重不平衡的粤东西北地区就有点类似我们国家的东西部地区。我们也要搞扶贫,从西部十年扶贫的曲折故事中,我们似乎也应该能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在定西,土豆不仅是一种食品,甚至成了一种图腾,承载着定西人走向富裕的寄托所在。如果要了解定西的扶贫经验,土豆产业绝对是一个可以解剖的样本。

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农村都曾出现这样的事情,基层政府强令农户种植某种作物,甚至不惜拔掉已经长在地里的绿苗。当然,结果可想而知。定西土豆产业的故事以基层政府与农户博弈,同样以非常不和谐的一幕开局。

“大家都非常不理解,如果都去种土豆,吃什么?”记者在大坪村采访时,村民们说起当年的困惑。

不过,当年地方政府的“鲁莽”如今却不可思议地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至少在脱贫率以及人均收入而言,定西的土豆产业确实贡献甚大。显然,在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政府掌握着最大的资源调配权,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土豆产业之所以没有“夭折”,与政府扶持思路的转变有极大关系。

在土豆种植已经规模化之后,政府的定位已经从一个强势的政策推行者转变为农户的服务者,比如加强对土豆市场的研究,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以及市场监管等。

至少在土豆产业上,定西体现了一个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而对于广东的贫困地区而言,定西的借鉴意义也正在于此。

□扶贫数据

从2001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累计达到598.1亿元,占中央分配到省区市财政扶贫资金的62.9%。全国有272个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481个国家重点县,其中285个重点县在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各项扶贫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到2008年底,扶贫系统在132个县开展了连片开发试点,其中西部试点县占总数的71%。为缓解贫困地区农户贷款难问题,扶贫系统在8009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其中西部4498个。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西部地区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下降到9.3%,下降幅度比全国同期快了4.5个百分点。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08年的2482.4元,增长107.3%。

2001年是安定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基于安定区具有种植马铃薯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马铃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马铃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年7月被中

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这一荣誉和桂冠的取得,更加坚定了安定人民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全区上下众志成城,群情激奋,以“无

污染、无公害、绿色标准化”为方向,引进良种,扩大面积,敞开销售,加工增值,马铃薯

产业蓬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03年,全区完成种植面积64万亩,总产量达到96

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纯收入604元。昔日小土豆,今朝大产业。马铃薯被推

定西市马铃薯 篇2

关键词: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甘肃定西

甘肃省定西市因其适于马铃薯生长的独特气候及土壤条件而成为全国优质马铃薯商品薯和种薯生产中心,生产的马铃薯以薯块大﹑薯皮干净﹑淀粉含量高﹑食味佳而闻名全国;另外,定西市市政府对马铃薯产业化极为重视,并将其列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然而,多年来定西市主栽培品种仅限于渭薯系列、陇薯系列及大白花等品种,这些品种自身都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制约当地马铃薯产业化的发展。适栽品种少的最大原因是当地马铃薯种质资源贫乏,因此对优良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引进迫在眉睫。

1 马铃薯种质资源引进的意义

所谓种质是指决定生物性状遗传,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本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在遗传学上称为基因。携带种质的原始材料称为种质资源[1]。马铃薯种质资源包括特色地方老品种,新育成的品种、品系和变异材料,野生种和近缘栽培种材料,新型栽培种,2n配子材料,优良孤雌生殖诱导者,双单倍体与野生杂种,优良加工亲本材料,耐旱高淀粉材料等,它们具有自然进化过程和人工创造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基因,是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生产及进行其他马铃薯品种科学研究的物资基础[2]。

2 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引进方法

2.1 引进前的调查研究

引进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详细、系统地调查研究。通过各种途径,如资料报道、品种介绍、专业杂志、网络资源、合作单位和伙伴信息交流等,获得所需种质资源的详细介绍,例如其育成国家或单位、育成方法、亲本来源、形态特征、农艺性状、经济效益等。在获得各种种质资源详细信息后,根据引进的目的、工作的实际需要和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确定引进的类别和数量。由近及远率先或着重引进当前急需的一些种质资源,比如杂交育种和品种改良方面需要的具有抗旱、抗病、丰产、高淀粉、薯型好等特征的优良品种[3]。

2.2 引进时的检疫和分类

引进时要注意检疫,材料要准确可靠,质量高,不允许携带任何真菌、细菌、病毒等病害。不论是试管苗、种薯、块茎或幼苗等都必须具有较强生活力。引进工作必须细致周到,做好登记核对,避免错误、重复和遗漏,进行分门别类,比如按照抗病性、抗旱性、淀粉高低分类。

2.3 引进后的保存

引进后强化保存意识,只有做好种质资源的保存,才能为育种工作准备所需的材料,为生产提供优良品种,并为科学研究和利用提供物质基础[4]。比如建立种质资源圃、采用种植保存,考虑到马铃薯的退化问题,还可以采取组织培养制作脱毒试管苗的保存办法。保存时要做好详细的性状调查、数据记载和分析。如对材料的物候期、形态特征、农艺性状、收获数据、病害和生理缺陷等进行观察记载,并对其做出综合评述,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于生产研究工作的展开。

3 定西市马铃薯种质资源的引进现状

3.1 现有种质资源及需求

定西市以市旱农中心为主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收集引进各类马铃薯种质资源280份左右,对其进行物性鉴定,主要是对育种和生产最为重要的主要农艺、抗病性、抗逆性和品质性状进行鉴定,并对材料进行多点种植综合评价,初步鉴定出一批综合性状优良或单一性状突出的材料,以提供育种利用。其中包括当地栽培优良材料20份:大白花、新大坪、陇薯系列、渭薯系列等;外省材料50份:青薯系列、同薯系列、晋薯系列、中薯系列等;国外材料10份:大西洋、夏波蒂、布尔班克、费乌瑞它等;新型栽培种材料34份:NS78-15、NS78-2、NS51-5、Q3-20、T962-62等;抗晚疫病材料66份:晋薯5号、同薯5号、Bzura、Brador等;抗Y病毒材料28份;虎头、Colmo、Jemseg、Eba等;抗X病毒材料5份:Fortuna、Hunter、Tawa、S41956等;抗卷叶病材料26份:Amsel、Houma、Kadinal、克新1号等;高淀粉材料37份:陇薯3号、晋薯8号、高原6号、青薯2号等。但仍然缺乏野生种和近缘栽培材料、2n配子材料、耐旱材料、优良加工亲本材料、双单倍体与野生杂种等优良种质资源,不能满足育种、生产、科研等方面的工作需求。

3.2 取得成绩

定西市旱农中心育种人员对现有种质资源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成功培育出定薯1号和定薯2号2个新品种,它们均具有抗旱耐瘠、丰产稳产、抗晚疫病、薯型好等优良特征,完全可以成为定西市以及其他干旱地区的优势品种。

4 建议

4.1 加大引进力度

引进当地没有的野生种和近缘栽培材料、2n配子材料、耐旱材料、优良加工亲本材料、双单倍体与野生杂种等,可以提高马铃薯育种成功率,为当地马铃薯产业化提供更多支持。

4.2 重视方法的引进

除引进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外,还要引进先进的种质资源管理、研究等方法,以弥补现有工作的不足,并提高种质资源利用的效率,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4.3 做好种质资源保存工作

种质资源是宝贵的财富,要重视种质资源的保存工作,如为解决马铃薯退化快问题,要做好脱毒试管苗的利用,加强种质资源圃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喜才,张丽娟,孙邦升,等.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马铃薯,2007,21(1):39-41.

[2]梁远发.国际马铃薯中心资源材料的引进、评价及利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6):814-817.

[3]梁远发.四川省马铃薯种质资源材料引进、评价及利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348-352.

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事记 篇3

100万亩

从1996年以来,定西马铃薯已跨越自给自足而走过规模扩张和产业培育两大阶段,目前正在加速向“中国薯都”新阶段迈进。16年来,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由100万亩发展到300多万亩,总产量由不足100万吨提高到500万吨左右;发展举措由“洋芋工程”提升为“产业开发”;地域品牌由“中国马铃薯之乡”正向“中国薯都”嬗变;功能效用由解决农民基本温饱跃升为繁荣城乡经济的特色支柱。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 “定西马铃薯”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全市第一大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定西的一张名片。

自给自足阶段(1995年以前)。在1995年以前,马铃薯种植面积徘徊在100万亩左右,占当时粮播面积的10%左右,总产量100万吨左右。在这一阶段,马铃薯在定西主要是农民自发种植,以自食为主,规模小,无外销,加工也仅限于家庭小作坊的粗淀粉、粉丝、粉条等,加工率占不到总产量的1%。

1996年

160.63万亩

规模扩张阶段(1996-1998年)。1996年,定西在开展扶贫攻坚过程中,当时的地委、行署提出并大力实施“洋芋工程”。第一次把马铃薯产业的开发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议事日程,从扩大种植面积、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入手,开始探索向外销售和淀粉加工,使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从“洋芋工程”建设开始逐步向商品农业转变。

2002年

290.62万亩

产业培育阶段(1999-2002年)。当时的地委、行署认真总结多年来农业生产中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规律”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的指导方针,把马铃薯产业列为全区第一大支柱产业来开发。使马铃薯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开始步入产业化经营轨道。

2002年,马铃薯种植面积290.62万亩,较1996年增加129.99万亩;产业总产值达12.38亿元,较1996年增加10.3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纯收益由1996年的85元增加到326元,增幅达2.8倍。

2006年

316.57万亩

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6年)。2003年开始,定西市委、市政府按照“立足全国,着眼世界,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经济”的思路,组织省内外有关专家编制了《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特色优势产业链规划》,继续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着力提高马铃薯加工增值能力,努力扩大马铃薯外销,进一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2006年,提出了实施马铃薯良种工程,制定了《定西市2006-2008年马铃薯良种工程发展规划》和《定西市马铃薯良种工程项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方案》,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2006年,马铃薯种植面积316.57万亩,较2003年增加27.94万亩;产业总产值达26.7亿元,较2003年增加2.8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纯收益由2003年的339元增加到480元,净增141元。

2012年

324万亩

全面提升阶段(2007年以后)。2007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首次提出了举全市之力打造“中国薯都”的宏伟构想,实现由“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的跨越。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的宏伟目标,按照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总体思路,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第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在基地建设、种薯生产、精深加工、流通体系、品牌营销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2011年全市播种马铃薯323.45万亩,总产量449万吨。全市马铃薯总产值达到38.2亿元,其中种植产值19.6亿元,农民从中获益685元,约占人均纯收入的22.3%,产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定西市中考满分作文 篇4

每次遇见,所见的都是她眸中无法掩饰的欣喜;每次离开,所见的都是她的泪雨倾盆。我从未见过这样的一个人,把对人的在乎表现得尽收眼底。也许是因为,她还只是一个孩子,从不愿去刻意收起自己的情绪。

夏天的风总是轻微而温热,穿过她的发梢,穿过她的脸颊,却无法吹走包围着她的热气。在这样恶毒的阳光下,她的脸上却完全没有烦躁的表情。我难以掩饰自己心中的不安,任由豆大的汗珠悄然滴落。即使我也想像她一般心如止水,不惧这火热的夏季。这样的澄净,也许在我像她这么大的时候,也是有的吧?

“姐姐,我可以自己拿书包的哟。”她抬起稚嫩的小脸,眼里盛满了欣喜。

我一愣,把书包递还给了她。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竟然要用这么大的书包,该是有她自己的身躯的两倍大吧?真是不可思议。何况在这样的夏天,她真的不怕热么?周围的孩子都是由家长拿书包,她,又真的甘愿自己拿么?

这一趟,我本是不想来的。毕竟我自己也才刚放学,又何苦来接这个小家伙。因为她是我的妹妹?可我很少回家,她对我而言,也不过是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我又有什么必要对她如此上心?

然而,无论我的思绪在如何地跳跃,却终究遮不住我眼前的人儿一脸笑意。是的,她很高兴,她说因为姐姐回来了,所以她很高兴。

我只能故作淡然地望着路边一树又一树的枯枝,静听着她与这沉闷的夏天完全不搭调的银铃般的笑声。直到天上的乌云在不经意间凝聚,我不禁心头一滞,没有带伞呢。

天色猛然间黑了起来,我感觉我的手被紧紧地握着。急骤的夏雨如猛兽般袭来,我跟着她一路飞奔,而她的另一只手上,还拎着沉重的书包。我应该跑快点的,我应该接过她手中的书包的,我对自己说。可我的身体却如我的心一般,滞然着。

回到家,她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水,表情却是兴奋的。她说:“你看,一点都不热了呢。快去洗澡吧,好湿呀。”

我微眨双眼,替她找来换洗的衣服,满脸平静,却无法止住思绪的翻飞。她真的很在乎我,因为在她眼里,我是最亲的姐姐。这样的在乎,果真使人无法忽视。我的心思是猛然一动,着,是感动么?

骤雨驱散了夏天的炎热,窗外的枯枝,也似在渐渐复苏。我的脑海里,慢慢地是她的笑靥如花和那娇小的飞奔着的身影。

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中心学校 篇5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和支持下,我校领导带领广大教职工认真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以顺利通过国家 “两基”工作的评估验收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巩固提高”的方针,抓住“两基”工作接受国家评估验收的契机,进一步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把学校的“两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推动我校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和谐发展。现将我校“两基”迎国检工作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及时成立学校“两基”迎国检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科学指导,扎实落实“两基”迎国检的各项工作。

1、成立“两基”迎国检领导小组 组 长:霍佩峰(校长)

全面负责本校“两基”迎国检工作。

副组长:张锋(副校长)

具体负责“两基”迎国检的组织实施。

成 员:姜伟(副校长)

吴谦(教导主任)张富强(普九专干)

具体负责普九工作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王富强(扫盲专干)具体负责扫盲工作的档案资料收集整理。

2、成立“两基”迎国检工作小组 组 长:张锋(副校长)

全面负责“两基”迎国检档案资料的组织实施工作,进行重点工作和任务分解。

组员:张富强(普九专干)王富强(扫盲专干)

协助搞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并负责数据录入和统计完成情况。

3、实行分工负责制,各负责人抓好自己的分管工作。对学校“两基”迎“国检”工作开展不力,出现过失的,要追究当事人及负责人的责任。

4、具体分工如下:学校信息方面由张富强提供数据并录入;学生信息方面,由王富强负责录入;教职工信息方面由姜伟负责录入;办学条件方面由张锋负责提供数据并录入;教育经费方面由姜伟负责录入;技术装备方面由程爱玲负责录入。

二、求真务实,积极工作,摸清实底,严格按“两基”国检标准开展各项迎检工作。

(一)学校情基本概况

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中心学校位于定西市杏园乡李河村,靠近公路,交通便捷。学校始建于1950年。其前身是马家私塾,解放后,学校得到快速发展,历经初小、高小,现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9年改建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占地面积14057.3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61.2平方米。学校近年来多次荣获“县级文明示范学校”、乡级“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各项指标数据情况 1、普及程度

在两基领导小组和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两基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具体如下:

2006年:我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中小学均为100%,在校学生辍学率中小学均为0%,应届毕业生毕业率中小学均为100%,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

2007年:我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中小学均为100%,在校学生辍学率中小学均为0%,应届毕业生毕业率中小学均为100%,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

2008年:我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中小学均为100%,在校学生辍学率中小学均为0%,应届毕业生毕业率中小学均为100%,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

2009年:我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中小学均为100%,在校学生辍学率中小学均为0%,应届毕业生毕业率中小学均为100%,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2010年:我校适龄儿童入学率中小学均为100%,在校学生辍学率中小学均为0%,应届毕业生毕业率中小学均为100%,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100%。

2、师资队伍

(1)我校现有教师38名,专任教师38人;其中小学教师14人,中学教师24人;大专学历9人,本科学历29人,大专以上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0%,学历达标率小学达100%、中学达100%,学校现有4名专任教师具有小学高级教师资格,6名专任教师具有中学一级教师资格,共占了教师总数的34%。目前,师生比小学为1︰

10、中学为1:16。

(2)学校有正校长1名,副校长2名,都具有中级教师任职资格,均通过校长岗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任职合格率为100%。

3、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面积14057.3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2861.2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540人,其中小学部6个教学班,学生140人(女67人),中学部9个班,学生400人(女173人)。住宿学生251人,其中校内住宿218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5.24m2。校园布局比较合理,教学区、办公区、运动区分区比较明确。有五栋教室,四栋办公室,还有一栋学生宿舍楼以及一栋师生厕所。共有教室15间,单间使用面积约48平米,办公室32间,平均单间使用面积约15平米,有12个办公室各配备电脑一台。学校还配有计算机教室、电子白板教室、多媒体教室、光盘播放教室各一间,农村远程教育主控室一间。

(2)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较为完备,能基本满足演示实验教学的需求。

(3)学校图书室藏书量为5400册,生均图书10册。现图书管理规范,全天开放,学生学期平均借阅率为6册以上。老师学期平均借阅率为8册以上。

(4)2009年,我校被列为寄宿制学校,投资169万元建设成学生宿舍楼一栋,能容纳住宿学生200多人,同时配有食堂,占地面积106平方米,可容纳120名学生同时就餐,各类设施齐全,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吃饭难的问题。

(5)2010年,我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建成了多媒体多功能计算机教室一间,电子白板教室一间,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及整体推进学校教育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学习和培训效率,也提高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渠道优质资源的共享,为我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插上的翅膀。(6)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关注特殊学生的成长,2010年我校建成“留守儿童之家”,同时配备了亲情电话,远程视频会面设备(计算机)两套,电子钢琴一架,图书470册。我校32名留守儿童每人每月利用亲情电话和家人通话一次或利用远程视频和家人交流一次,方便了他们与家人的沟通与联系。“留守儿童之家”极大地丰富了留守儿童的生活,使他们享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党的关怀。

4、教育经费

(1)学校做到了按政策收费,无乱收乱支现象。

(2)教职工工资实行了“按时发放、银行‘直达’”的管理体制,教师工资能按照绩效准时发放。

(3)合理利用资金,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几年来,教育经费能及时到位。

(4)我校严格按照上级规定,通过公示资助信息,组织希望获得资助的学生填写“两免一补”申请表并向学校提供有关的证件及证明,学校摸底调查、评审小组根据摸底调查情况进行评审、确定出拟定对象、公示评审结果、上报审核等程序选出受助对象,并将下拨的生活补助资金分次输入寄宿生饭卡。

5、教育质量

(1)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开足课时,开齐课程,推行素质教育,深入开展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2)近几年我校小学各年级在杏园学区统测中名列前茅,2008年六年级毕业考试,语文名列全区第九名,数学名列全区第六名,英语名列全区第四名。09、10年初中统考中,七、八年级大部分科目有了明显的进步,在同类学校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08年中考升学率为62%,比上一年提高了10.32%,09年中考升学率为91%,10年中考升学率为100%。

6、学校安全管理

(1)制订学校的安全工作计划,并和班主任老师签订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做到安全工作有计划,有制度。

(2)做好安全知识的宣传工作。经常利用安全教育周、国旗下讲话、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班队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交通安全、节假日安全等方面的教育。

(3)加强安全技术防备工作。从2004年开始,在计算机教室及其他重点部位安装了红外线报警器,有效地做好了安全防范工作。(4)优化周边环境。定期召开安全综合整治会议,加强与派出所的联系,治理周边的环境,减少不安全因素,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7、扫盲和农民技术培训

学校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脱盲人员巩固提高,近三年累计完成培训农民实用技术 16 期860 人次,发放各类培训光盘56张,技术资料1620份。

三、目前我校两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1、由于学校教辅用房紧缺,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的分组实验无法正常开展。

2、教学仪器设备较缺乏,尤其是科学、卫生方面,未能较好地满足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需要。

3、学校现有图书5400册,按照小学生均10册,中学生均15册的标准,还缺少2000册。

4、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校园文化建设配套不够,缺少校园广播、报栏、宣传牌等。

5、两栋教师办公室屋顶漏水严重,但因资金不足,难以解决。

6、学生生源流动性问题。流动学生的管理相对滞后,流动学生取证工作难度很大。尤其是减少学生由于不能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导致部分档案资料不全。

7、两基工作量的问题。两基工作繁杂,工作量大。但是,我校没有专职的两基工作人员,教师们只能利用教学工作之余,加班加点来完成。

8、周边环境、交通安全问题。我校门口交通道路狭窄,过往车辆较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门卫没有经过正规的保安培训,处理应急事件不力,上级能否出资配备专职保安,以更好地确保学生的安全。周围小卖部食品卫生存在问题。

9、扫盲对象的动员力度还需要加强。同时,由于部分扫盲对象外出务

工,不能参加扫盲学习。

四、学校今后发展的努力方向

1、为保证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分组实验的正常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已拨付六间活动板房,马上就要动工建造。

2、学校进一步多方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近期要购买科学、卫生方面的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图书2000册,安装校园广播一部,安装台式报栏2台,以更好地满足教育教学正常开展的需要。

3、切实减轻学生课业和学习负担,让教师更多的从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出发,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4、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质量校园、信息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使学生享受高效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外出务工扫盲对象扫盲工作。通过邮件形式指

导外出务工扫盲学员进行自学,保证扫盲工作的达标。

6、尽可能协调社会各界力量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定西市安定区杏园中心学校

定西市财政局工作制度 篇6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为切实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财政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以确保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对财政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促进财政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2条 本制度经局长办公会、党组会、局务会、全体职工会讨论通过后,在局内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范围内适用。

第3条 局内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可根据本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章 岗位责任制

第4条 实行集体领导下的分工负责制,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局长主持财政局的全面工作,党组成员以及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受局长委托,按照分工,分管某方面的工作,并对局长负责。局长外出,由指定的党组成员、副局长临时主持工作。

第5条 局属各单位必须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协作配合,完成各自工作任务。

第6条 工作中的重大事项必须经领导班子成员集体研究决定。重要紧急事项,局长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可临时处理,但事后必须立即报告和通气。日常工作按照分工负责管理。

第7条 党组成员、副局长和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按照分工,做好分管工作,或受局长委托,做好其他工作。对工作中的重要事宜和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局长报告,涉及到法律法规和政策性较强的问题,要按照相关规定认真调查研究,及时向局长提出解决办法或建议,经研究确定后执行,需要请示市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的请示后执行。

第8条 局领导班子成员在工作中要自觉接受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接受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业务上接受上级财政部门的指导,加强与税务、金融部门和其他单位的协作配合,充分调动全局职工的工作热情,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财政工作原则,带头执行局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的决定和各项规章制度。

第9条 局领导班子成员的工作置于全局职工的监督之下。要深入实际,深入工作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破解工作难点,抓好指导、督办,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10条 局领导要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职工、爱护职工、用好干部;要带头维护和顾全大局、讲团结,坚持党性原则;要密切协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要带头廉洁自律,遵守廉政建设制度;要带头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和方针政策,并用其指导财政工作实践。

第11条 科室和局属单位负责人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局党组和领导班子的集体决定,自觉维护集体领导权威,接受上级业务处室的业务指导。当好参谋,经常性地向局领导提出合理化的工作建议。

第12条 科室、局属单位实行科长(局长、主任)负责制,科长(局长、主任)要担任起领导和管理好本科室、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带头完成好本职业务和局领导临时交办的工作任务。业务科室要抓好分管业务口和基层财政部门的业务管理和工作指导,经常到基层开展调查研究。

第13条 科室、局属单位负责人及时、定期向分管局长报告业务工作情况,重大问题及时请示汇报,做到不越权、不失职、不违规、不误事。

第14条 对工作不负责任或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的职工,科室、部门负责人有权力和责任进行批评教育,对情节严重的,有权报请局党组研究处理。对工作积极、完成任务好、工作作风扎实的职工,有责任向组织推荐通报表彰。

第15条 科室、局属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之间及科室与科室之间,要加强团结协作,不能相互推诿扯皮。综合性科室要搞好协调,加强督办检查;专业科室要及时向综合科室提供工作情况、做好 数据报送、搞好信息反馈。

第16条 局机关工作人员除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履行好岗位职责外,还必须服从统一调度,完成好临时性安排的工作。科室、局属单位工作人员在办理临时安排的全局性工作期间,科室、部门负责人应临时调整内部分工,保证工作正常运转。

第17条 全体工作人员要加强集体主义修养,增强集体观念和荣誉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维护整体利益。

第18条 科室、局属单位对本科室、本单位的干部职工,要明确岗位、职责,制定本科室、本单位的岗位责任制。

第三章 会议制度

第19条 市局会议分为局机关会议和全市工作性会议两类。局机关会议包括:局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局务会议、全体干部职工会议、每月例会和专题会议等。全市性工作会议包括:全市财政工作会议、县区财政局长会议以及各科室、各单位召开的专业会议等。

第20条 局党组会议。由局党组书记召集和主持,参加人员为局党组全体成员。必要时有关涉及议题的人员列席。根据情况随时召开。会议议题主要是学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市党委重要指示、决定、会议精神;通报重要情况,研究要向市委汇报的重大事项;组织学习、交流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研究加强机关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的有关问题;安排部署机关党务工作;讨论决定局内机构、编制、人事问题;研究决定局机关其他需要局党组会议决定的事项。第21条 局长办公会议。由局长召集和主持,参加人员为局长、副局长和局长指定参加的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有关科室、局属单位负责人和议题汇报人员列席。根据情况随时召开。会议议题主要是传达贯彻国务院、省、市政府以及上级财政部门重要指示、决定和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研究需要局领导集体研究解决的问题(包括全市和市级财政预决算报告,市级部门预算编制执行情况,各项财政资金的使用安排,局机关自身的重大开支事项等)。研究需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省财政厅等领导机关请示的事项或汇报的材料;研究分析财政经济形势,讨论决定财政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研究决定其他需要局长办公会研究的事项。

第22条 局务会议。由局长或局长委托的副局长召集和主持,参加人员为局领导、副县级以上干部和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以及会议指定的相关列席人员。根据情况随时召开。会议议题主要是传达上级党委、政府和财政部门重要会议精神、重大事项决策;通报全市和市级财政预、决算报告;听取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工作情况汇报与工作计划安排,部署全局有关重点工作;通报内部工作责任目标考核情况;通报其它需提交局务会议通报决定的重大事项。

第23条 全体干部职工会议。由局长或局长委托的局领导召集和主持,参加人员为全局干部职工。根据情况随时召开。会议议题主要是传达贯彻市委、市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的有关方针、政策、指示、决定和重要会议精神;总结、部署某一阶段的全局性工作;进行干部考察测评;通报重要情况和其他需向全体干部职工安排部署的事项。

第24条 每月例会。由局长或局长委托的副局长召集和主持,参加人员为局领导、副县级以上干部和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无特殊情况每月底召开。会议内容主要是通报本月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当前财政工作形势,安排部署下一月或近期主要工作。

第25条 专题会议。由局长或受局长委托的局领导、科室及单位负责召集和主持,有关人员参加。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会议议题主要是座谈有关情况;督查局务会议、局长办公会议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研究部署某些专项工作。

第26条 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由局长办公会议研究,报市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后召开,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参加人员为市直单位相关领导或财务人员;各县区分管财政工作的领导、财政局局长和相关股室负责人;局内副科级以上干部。一般每年召开一至两次。会议议题主要是传达、贯彻上级财政工作会议及市委、政府有关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安排财政工作;安排部署当年的财政工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签订财政工作目标责任书;其他重要事项等。

第27条 全市县区财政局长会议。由局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召开,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参加人员为局领导和局内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及各县区财政局长。会议议题主要是传达全省财政局长或者重要会议精神,研究贯彻意见;听取各县区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有关专项工作。第28条 财政专业会议。由各科室、局属各单位具体安排,办公室统筹组织。参加人员为会议组织科室或单位有关人员和县区局的对口人员。会议议题主要是传达贯彻省财政有关专业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有关专项工作。各科室、局属单位召开专业会议,要实行报告制度,事先填写会议申请单,由分管局领导审查并经局长同意后方可召开。专业会议需要邀请省厅领导、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县区财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必须经分管局领导批准并经局长同意后,一律由办公室统一安排。会议材料由办公室审核备案。

第29条 职工代表大会。由局党组负责召集,通过职工大会选举出的职工代表参加会议,工会负责承办。会议议题主要是了解和反映职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状况;搜集整理职工具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领导反映;对本单位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30条 局内各科室、局属各单位需向局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汇报的事项,要事先向办公室提出申请,并形成书面材料,以便安排研究。

第31条 局党组会议研究内部机构、编制、人事问题时,办公室主任参加,并负责形成会议纪要。局党组会议研究其他工作和召开局长办公会议、局务会议,办公室要安排专人作好记录,需要发会议纪要的,办公室整理后由局长审批签发。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经局领导班子集体商议后,抽调有关科室、单位和人员集体承办。科室、单位专业工作会议由提议召开会议的科室、单位组织,办公室承办会务。其他会议一律由办公室承办会务。

第32条 除党组会议外,其它会议原则上财政监督局派员参加,负责对会议决定需督办的事项,向科室、局属单位发出督办通知,有关科室、局属单位要认真遵照执行,及时办理,并将落实情况向局领导汇报。

第33条 分管领导到省、市、县区参加会议,回来后应及时向局长或局领导班子集体汇报,并提出具体的贯彻落实意见。只有科室、局属单位负责人而无分管领导参加的省、市、县区会议,参会人员应首先向分管领导汇报,由分管领导视情况确定是否向局长或局领导班子集体汇报。汇报原则有书面材料并提出会议贯彻落实意见。

第34条 努力精简会议、端正会风,提高会议效率。凡召开会议,会前都要作好充分准备,有专门的会议筹备意见呈送分管领导或局长。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用文件、电报或电话联系解决的,不召开会议;可以合并召开的几个会议要尽量合并召开,做到每次会议主题明确、解决实际问题。各类会议要严格执行预算,节约会议经费。

第35条 所有与会人员要自觉遵守会议纪律。按会议制度规定应参加会议的人员一般不得缺席,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时,要向会议召集人请假;要保持良好的会风,不得迟到、早退;会议期间一律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维护好会场秩序。第四章 请示汇报制度

第36条 请示汇报按分级负责的原则办理,属于分管领导职权范围内的事项,由分管领导做出决定办理;属科室、局属单位负责人职权范围内的事项,科室、局属单位负责人负责办理。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分管领导必须及时向局长汇报,或提请局长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遇有重大问题或超出职权的事项,要及时提出意见,请示局长审定。局长认为需要集体决定的,可以和有关同志商定或召开有关会议决定。原则上要求下级对上级和提交会议的请示、汇报、意见、建议有书面材料。

第37条 科室、局属单位要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业务科室、局属单位的季度分析、半年分析和各项检查活动的总结材料要抄送办公室。分管领导要定期向局长汇报工作。

第38条 由局长负责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领导机关汇报工作。副局长、其他局领导和各科室、局属单位的负责人需向市级领导机关汇报工作、提供材料数字或接受新闻单位的采访、在新闻媒体发布情况等,必须事先向局长汇报,经局长同意并委托后方可进行。

第39条 局长出差或休假期间,由局长委托在机关临时主持工作的局领导负责日常事务。待局长回机关后,及时汇报主持工作期间的重要情况。各科室、局属单位负责人不在机关时,应指定副职或一名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工作。

第40条 党组其他成员离开定西出差办事,要事先请示局长批准,出差时要将到达地点、联系方式、回机关时间等告知办公室。局内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离开定西出差办事,要事先请示分管局领导批准,并向局长报告,同时告知办公室。出差回机关后,要主动向分管局领导汇报出差办理的主要事项,重要工作要写出书面汇报材料。

第41条 对市委、市政府和其它有关方面召开的会议,局长明确批示给有关局领导或市局各科室、局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要严格按局长批示参加,不得缺席或找人替代。局内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代表财政局参加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及有关部门召开的会议,会议期间对涉及决策的重大问题应及时联系请示,会后要向局领导全面汇报会议主要内容,对需要财政局办理的事项,要提出具体意见,及时向分管局领导或局长请示。

第42条 局内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到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财政厅汇报工作、衔接项目,要事先向分管局领导或局长请示,事后向分管局领导或局长汇报。

第43条 一般情况下不准越级向领导请示问题,不准一事多头请示,安排布置工作要逐级进行。遇特殊情况需越级请示或安排工作,事后要向有关领导说明情况。向领导提建议、意见和交流思想不受越级限制。

第44条 各科室、局属单位遇有上级单位或领导直接交办的重要事项,要认真领会精神,做好记录,及时请示分管局领导。第五章 资金审批管理制度

第45条 各科室、局属单位要规范资金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市级财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确保资金安全和合理使用。

第46条 市级部门预算经人大批准后,各项支出必须按预算进行安排,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按时间进度拨付使用。

第47条 解决年初预算未安排到具体单位的资金,由主管科室审查相关单位申请经费事项并提出意见,经分管局领导审核、局长同意后,汇报市政府批准追加部门经费。

第48条 对上级下达的各类专项资金,已明确安排到县(区)、部门和具体项目的,由分管局领导签批后转业务科室下达或处理,并报局长阅知;未明确安排到县(区)、部门和具体项目的,则由主管科室商有关部门、单位提出分配意见,经分管领导审核、局长同意后,报市政府审定。重要的资金计划下达要抄报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

第49条 对于市本级追加经费、上级下达经费情况以及预算安排专项经费拨付情况,业务科室在办理拨款时,根据年初预算和追加经费文件填写预算划转单或拨款单,连同拨款原始凭证,经分管领导审核、局长审签后,国库科于1个工作日内办理拨款。

第50条 各业务科室拨款,要加强明细指标的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支付方式、资金来源、预算科目、预算类型、资金性质、项目分类等,预算科依据划转单或拨款单对指标数进行核对。

第六章 公文审批处理制度

第51条 局机关各类公文严格按照定西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甘肃省实施〈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细则的通知》(定政发〔2007〕73号)有关规定办理。

第52条 公文处理要严格按照规范化、程序化的原则办理,避免重复行文和不必要的行文。要注意公文格式,符合公文要求,凡科室、局属单位起草的重要性文件和各种报告,由办公室审阅后,必须由科室、单位负责人交分管领导审核签字,凡不规范的文稿,由办公室退回,局领导不予签发。

第53条 一般性文电(包括会签、转发、转报文件等)按内容要求,由分管局领导签发。对涉及到全局性的重要文电、规范性文件、重大问题和资金分配的文电,由局长签发。

第54条 工作计划、半年和年终工作总结等带全局性的材料,由办公室负责起草。预、决算、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由相关科室、单位提供初稿。各科室、单位向上级业务口报送的综合性材料,由科室、单位负责起草,报送前要送办公室审核,把好文字关,并报分管领导签批。

第55条 文电内容涉及两个以上科室、局属单位的,应实行会签制度,由主办科室拟文、有关科室会签后,经办公室审核,送分管领导或局长签发。经协商仍有不同意见的,主办科室要把有关方面不同意见如实写清楚后报局领导审定。

第56条 除署名呈送领导、科室、单位的文电外,外来公文一律由办公室统一收办。外单位报来的申请资金的请示、报告或市政府转来的督办件、领导批示件,一律由办公室接收,再按有关程序办理。对收到的外来公文,办公室负责文件传递的人员一般应在收文的当天,将文件呈送办公室主任和有关局领导阅批,急件应立即送阅;重要的文件要送各位局领导传阅;阅批文件的主批人应当明确签署意见,并署名;其他审阅人如圈阅或签字,视为同意。领导阅批后的文件,办公室应迅速传递,不得延误。

有关科室、局属单位要根据局领导阅批的意见,迅速办理,并及时向领导报告办理情况。

第57条 行文应当确有必要,注重实效,严格控制公文规格和发文数量,可发可不发的一律不发;可以市局办公室名义行文的不以市局名义行文。

第58条 经局领导批示交有关单位、科室办理的公文,办公室要负责督查催办,做到紧急公文跟踪督办,一般公文定期督办。具体经办科室、单位对紧急公文要立即办理,一般公文要在三日内提出意见。文件送达传阅对象后,应及时阅处。因故短时间内不能办理完毕者,必须将文件退回办公室,不允许长时间滞留文件。

第59条 所有人员在处理公文等各项公务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本局有关规定,保守国家秘密。

第七章 印信管理制度

第60条 市局各种印章使用管理按局《市财政局印章管理办法》规定办理。各类印章必须由专人保管,根据工作需要规范使用。印章管理人员不得擅自加盖印章。对印章要妥善保管,确保安全。印章管理人员临时外出时,可将印章交办公室主任或指定的人员代管。

第61条 各科室对外材料或文件需要盖章的,需经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签字同意后,办公室才予以盖章,否则不予受理。使用市财政局印章,除市财政局文件用印外,其他用印须经分管办公室领导和办公室主任同意。

第62条 所有科室、局属单位和职工个人需出具介绍信的,经办公室主任签字批准同意后,由负责管理人员统一出具。

第63条 重要合同、协议、申报审批表及未经会议研究急需办理的事项,经有关科室或局各单位负责人审核签字、分管局长签发后方可启印;会议研究并记录在案的职工调动、工资晋级、大中专学生分配的介绍信等,由办公室主任签字后方可启印。

颁发的证件、聘书、奖状,要有财政局文件、批件依据或由科室、局各单位负责人审核、分管局长同意签字的名册方可启印。第64条 市财政局和办公室印章由办公室文电管理人员专人管理,做好用印登记。印章管理人员未经局领导或办公室主任批准,不得在空白介绍信、表上启印;对不符合手续的,待手续办齐后启印。用印要注明原因、份数和批准人。

第65条 除财政局印章外,对局内其他各类印章也要严加管理,按程序和规定要求使用,用印要严格审核,认真仔细,不得随便加印。

第八章 保密工作制度

第66条 保密范围和密级确定严格按照国家《保密法》和《国家秘密及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以下简称《保密范围》)执行。

第67条 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成立保密工作领导小组。

第68条 全体干部职工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履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不得泄漏机密事项。发现他人有失、泄密行为要立即制止,并及时向有关领导报告,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第69条 加强对保密文件、材料和信息的管理。涉密计算机不得连接任何网络,联网计算机不得涉及任何涉密内容。

第70条 凡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的拟制、打印、复制、收发、传递、承办、保管、归档、借阅(使用)、销毁,均应按局机关保密、文书处理、档案管理办法和规定办理。

第71条 严肃保密工作纪律,发生失密、泄密,视情节轻重、危害大小,依据相关规定给予当事人批评教育或处分。情节恶劣,后果严重的,要追究责任。

第72条 信息管理科负责移动存储、计算机、网络安全设备管理及平时的督查检查。

第九章 档案管理制度

第73条 严格执行《保密法》、《档案法》,维护机关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未经主管领导批准不得复印外借。

第74条 严格按档案管理的规定管理档案,加强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第75条 局机关档案整理必须按达标要求进行,由档案室统一编号归档,必要时从有关科室、单位抽调人员协助。经鉴定后确定不需要归档和重复的文件,档案室要退还有关科室、单位,由科室、单位决定是否销毁。所有科室、单位文档的销毁都由办公室统一组织监销,科室、单位报送销毁清单。

第76条 科室、单位都要确定兼职档案管理人员,按要求整理好档案资料,并及时报档案室归档。

第77条 建立档案查阅登记制度,机关内因公需要查阅档案的,要如实进行登记。借阅档案要打借条,用完后要及时归还。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得转借或将档案带离局机关。第78条 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钻研业务,热爱档案管理工作,经常性保持档案室清洁卫生,严防虫蛀、鼠咬、霉变。

第十章 督查工作制度

第79条 加强督促检查,实行督查制度。各科室要按照局领导班子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贯彻,狠抓落实,并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做到件件有落实、有结果。

第80条 督查的范围包括:

1、重要文件、电报、通知规定要落实的事项;

2、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局务会议等做出的重要工作部署需要检查落实的事项;

3、上级党委、政府、财政部门和局领导批示交办的事项;

4、需办理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

5、科室工作作风、办事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监督检查;

6、其它需要督促检查的有关事项。

第81条 督查工作由监督局负责。需要督办查办的事项,按照职责分工,由局内有关科室、局属有关单位承办。监督局负责登记、分办、督办、协调、综合、反馈等工作。

第82条 督查工作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立项。监督科对需督查的重要事项应及时立项登记,填写督查通知单,注明督查内容、承办单位和时间要求,经分管局领导审核后通知承办单位、科室。

(二)承办。各承办单位、科室接到督办事项通知后,要明确责任,采取切实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并按有关规定要求及时作出答复。

(三)催办。监督局要及时督促了解承办科室、单位的贯彻落实情况。对逾期未办结的,应及时发出催办通知;对不符合办理要求的,退回承办科室、单位重新办理。

(四)反馈。对办结的事项,承办科室、单位要在办理时限内,将办理进展情况和结果反馈给监督局。需要几个科室、单位共同办理的,主办科室、单位要在汇总各科室单位的意见后予以反馈。反馈情况要实事求是,力求做到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监督局要及时将督查结果向局领导汇报。

第十一章 政治业务学习制度

第83条 学习工作由党支部具体负责安排布置,组织实施,并纳入干部职工考核,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第84条 学习主要内容是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采取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具体分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科室学习和全体职工学习。

第85条 坚持每周四下午集体学习制度,中心组、支部、科室学习坚持每月不少于一次。集体学习、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由办公室具体负责。

第86条 学习要有计划安排,集体学习、中心组学习、支部学习由办公室请示党组书记、局长或分管领导,布置好学习内容,要有学习记录,发言讨论要有明确的议题。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结合全局和科室情况,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每个人都要有专门的政治理论学习笔记,坚持撰写心得体会,注重学习效果。

第87条 对有关市直机关单位和上级部门统一安排的教育培训、学习考察、理论研讨等,要按时参加,做好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第88条 严明纪律学习,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集体学习凡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者,要提前向相关负责人请假,并通知办公室。

第89条 建立学习督办制度。监督局每半年检查一次职工学习笔记。科室、单位负责人要坚持每季度对本科室、局属单位职工进行一次学习检查,每半年向党支部汇报职工政治业务学习情况。

第90条 局领导、副县级以上干部和科室、局属单位负责人要带头学习,每人每年至少给职工上一次理论或业务学习辅导课。

第十二章 信息报送制度

第91条 局内各科室、局属各单位要重视加强信息工作,结合新时期财政工作特点和实际,紧紧围绕财政体制改革、财政收支管理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财税收支形势与执行情况分析、财政日常管理的经验和特点;科室、单位重点工作进展情况、财政收支指标的完成情况、财政重点投资项目进展情况等,多渠道、多层次、多角度收集、挖掘信息。

第92条 信息报送要坚持“新、准、深、精、快”的原则,内容真实可靠、准确及时、主题鲜明、文题相符,并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第93条 科室、局属单位信息报送工作实行目标管理,量化标准,年终考核。每月报送信息不少于1条,全年不少于12条。科室、单位信息统一报送办公室,由办公室负责筛选上报市委办、市政府办、省财政厅办公室及相关部门。信息统计由办公室负责,考核由监督科按照《定西市财政局内部监督考核办法(试行)》确定,年终兑现考核结果。

第94条 科室、局属单位信息采集、整理、综合、分析和报送工作由科室、单位负责人把关审核,签字报送;单独报送市级以上网站、报刊杂志的,须经办公室统一审核,呈送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刊登。第十三章 协调制度

第95条 各科室、局属各单位之间加强协作联系。凡涉及两个以上科室、单位的事项,由主办科室与有关科室直接协商。如协商意见不一致的,由主办科室向分管领导汇报,由分管领导出面协调或决定,分管领导认为需请示局长的,报局长决定。

第96条 对领导批示的意见,如果认为不全面、甚至不正确,应立即与领导沟通。如领导坚持意见的,应按领导要求执行;但如果认为执行会产生严重后果或认为执行将明显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应及时向局长请示或报告。

第十四章 考勤制度

第97条 全体职工要自觉遵守纪律,按时上下班,不迟到早退。上班时间,必须坚守岗位,专心工作、学习,不准擅自脱岗、串岗、上街、娱乐、办私事等。因公外出,一般干部需经科室、局属单位负责人批准;科室负责人和副县级领导干部需经分管局长、局长批准并向办公室打招呼,说明事由及去向。除全体职工会议外,各科室每天至少要确保一名工作人员。

第98条 全体人员要严格遵守请销假审批制度。副县级领导干部请假半天以上由局长批准;科室负责人请假半天以上由分管领导批准,并将情况及时报告局长。请假3天以上报局长批准;其他工作人员请假三天以内(含三天),由所在科室、单位负责人批准。三天以上的由科室、单位负责人签注意见,分管局长审批。请假5天以上报局长批准;凡请假者原则上一律书写请假条,口头请假一律无效。特殊和紧急情况下,需通过电话向分管局长请假,事后补请假条。全体职工要做到有事请假,事后销假。凡未按制度要求办理请假手续的,一律按旷工对待;无正当理由超假者视为旷工,并追究责任,区别情况作出处理。

第99条 考勤以科室和局属单位为单位,由局属单位领导或科长负责,认真填记《机关工作人员考勤登记表》,并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考勤登记表以及人员请休假情况送办公室整理汇总,由办公室一季度统计一次,每半年公布一次,年终一次性汇总;监督局负责对各科室、局属单位人员到岗情况随时抽查,当日考勤以抽查结果为准。考勤结果列入工作人员考核内容一并考核。

第100条 机关考勤要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对不按制度办事或隐瞒真实情况者,将相应追究当事人和有关负责人的责任,按照内部监督考核办法兑现处罚。

第十五章 财产管理制度

第101条 局机关各类办公用品实行办公室统一采购管理制度,各业务科室或人员一律不得随意采购办公用品。

第102条 科室财产一般情况由各科室保管使用,因工作需要,办公室可统筹对机关财产实行统一调配。第103条 办公用品实行采购登记制度,所有新采购或上级配置的办公用品必须按分类建帐登记。对易耗办公用品,办公室每季度初要列出购置计划,由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批后方可购置。单价200元以上的办公用品的购置必须由两人以上共同采购。

第104条 办公用品实行领用签字制度,所有办公用品在领用时,必须经办公室主任和业务科室科长签字后方可领用。

第105条 办公用品使用实行登记制度,凡科室或个人使用价值在50元以上的办公用品,必须造册登记,并由办公室主管人员和科室负责人签字。

第106条 机关财物借用实行审批制度,非特殊原因不得将机关财物随意带出机关,确需外借者必须要向办公室申请并汇报分管局长或局长同意后方可办理借用手续。凡私自借用者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107条 建立帐物核对制度,每季度要对日常用品的购置和领用情况进行核对1次,每年要对各科室使用年限在1年以上、价值在50元以上的主要办公设备,进行全面核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108条 凡登记在科室或个人名下的机关财产,要妥善保管,不得随意调换。对笔记本电脑、台式计算机、打字机、照相机、摄像机以及电视音响等财产,专人保管操作,除机关办公特殊需要外,一律不得借用。凡人为造成公共财物和设施损坏或流失者一律由保管人按原价或折价赔偿。

第109条 实行固定资产定期清理和报废制度,每年年初由办公室组织人员对局机关上年使用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对使用年限已满确实无法正常使用的固定资产,由办公室按固定资产处置有关程序和规定统一处置。

第110条 局机关人员调离和内部岗位调整,要及时编制移交清册,经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由移交人、接交人、监交人签字移交,办清财产移交手续,据实调整有关帐务。

第111条 全体职工要爱护机关设施和公共财物,自觉节约用水、用电和日常办公用品,杜绝一切损失浪费现象。

第十六章 会议及公务接待管理制度

第112条 局机关各种公务会议和公务接待均由办公室主办,如无特殊情况其他科室、局属单位不得办理,严格控制会议次数及范围,严格控制接待范围。

第113条 公务接待一律实行审批单制度。要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努力压缩各种不必要的会议开支,严格按照《定西市会议费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七章 综合治理工作制度

第114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工作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分别成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机关有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确定一名专干抓落实。

第115条 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普法、计划生育、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知识,专干制定计划意见,与办公室共同负责,并对学习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和评比。

第116条 建立健全综治、普法、计生、环境卫生等各类制度、记录、卡、册、表;努力改善硬件建设,防患于未然。

第117条 尽职尽责搞好值班,尤其是节假日和夜间值班,发现问题,要及时报告,妥善解决。

第118条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超生违育,及时采取节育措施,属环孕检对象的按期进行环孕检。

第119条 综治、计生、环境卫生工作纳入各科室、单位工作目标内容。重要岗位、重点部位的工作人员必须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坚持“谁主管谁负责”,严格落实责任制度。

第十八章 文明办公制度

第120条 坚持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干事、创业、为民,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自觉地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

第121条 坚持原则,清政廉洁,严格按廉政制度办事,不准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第122条 实行“首问”责任制和引导制,热情接待来局办事的同志,使用文明用语,禁止使用办公忌语。对能办的事要及时办理,一时办不了的应说明原因,坚决克服和杜绝冷、硬、横、推的衙门作风。

第123条 办公环境要达到整齐、洁静、美观;所有工作人员办公时的穿着、打扮,要符合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要求。参加大众性、全局性的会议或集体活动要着正装。

第十九章 考核奖惩制度

第124条 考核由监督局具体负责,考核对象为机关全体在职职工、各科室和局属各事业单位,严格按照《定西市财政局内部监督考核办法(试行)》执行,纳入考核。

第125条 每月对考核对象贯彻执行工作制度情况做一次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纠正。每季度末将月度考核情况整理汇总后予以公布。

第126条 考核接受群众日常监督,并设立投诉箱,群众对违反制度者有权进行投诉,办公室负责对投诉事由进行核查,提出相应处理意见,抓好督促落实工作。

第127条 考核要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确保机关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对违反制度者,前面有规定的,按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按以下规定执行。对初次违反制度者,由科室负责人给予口头批评教育;对再次违反制度者,由科室负责人和当事人向分管领导写出书面检查;对连续三次违反制度者,由当事人、科室负责人写出书面检查,在全体干部职工学习会上作检查,分管领导作检讨,并对书面检查在公示栏进行公示。

第128条 日常考核纳入年终考核范围,作为年终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年终办公室负责对日常考核情况进行整理汇总,结合各科室年初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落实情况,一并提交考核领导小组考核确定。每年对成绩显著的科室由局党组给予表彰,或报请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对违反本制度,任务完成差,群众意见大,情节严重的,按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处理

第二十章 附 则

第129条 本制度未尽事宜,由局党组授权办公室补充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定西市马铃薯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安定区李家堡镇花川村、内官镇清溪村及鲁家沟镇蒋台村旱川地中。各试验地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各试验地肥力中等, 地力均匀, 前作收获后深耕2次, 深秋耙耱保墒, 结合整地施有机肥52.5 t/hm2、尿素200.0 kg/hm2、磷酸二铵180.0 kg/hm2[2]。供试作物为马铃薯, 品种为陇薯3号, 由安定区种子公司提供。采用普通聚乙烯地膜, 厚度0.008 mm, 由兰州宏达公司生产提供。

1.2 试验设计

各试验点种植模式为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 设2个处理, 处理A: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栽培 (秸秆不还田) ;处理B:秸秆还田常规种植 (不覆膜) 。每个处理面积666.67 m2左右, 不设重复。秸秆用机械粉碎, 尽可能细小, 并且充分混合均匀, 深耕翻埋, 起垄种植马铃薯。

1.3 试验方法

各处理覆膜时间分别为李家堡镇花川村2013年4月6日、内官清溪村2013年4月7日、鲁家沟镇蒋台村2013年4月9日。马铃薯秸秆 (风干) 有机质含量381~443 g/kg, 全氮7.39~9.29 g/kg, 全磷0.44~0.54 g/kg。播种时间分别是李家堡镇花川村2013年4月17日、内官清溪村2013年4月26日、鲁家沟镇蒋台村2013年4月17日。种植密度4.5万株/hm2。收获时对各小区单收计产, 分小区进行考种, 其他田间管理措施与大田一致[3,4]。

土壤养分的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 全氮用半微量开氏法, 碱解氮为碱解扩散法, 速效磷为Olsen法, 速效钾为1 mol/L的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5,6]。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物候期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 在各试验点, 各处理间物候期基本无差异, 表明秸秆还田对马铃薯物候期影响不明显。

2.2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 在各试验点, 处理A表现马铃薯出苗率高, 幼苗根系发达, 苗全苗壮, 生长迅速, 比处理B在株高、株粒数、大薯率方面分别高出3~5 cm、1个和4%~12%。在各试验点, 处理A比处理B分别增产2 109.0、3 117.0、3 148.5 kg/hm2, 增产率分别为5.68%、10.01%和11.08%, 表明地膜覆盖增产效果优于秸秆还田。

2.3 不同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 各试验点同试验前基础土样相比, 各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 由于秸秆还田在干旱少雨地区不易腐烂, 对土壤肥力影响不明显, 需连续多年还田才能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和露地秸秆还田对马铃薯物候期影响不明显。地膜覆盖在株高、株粒数、大薯率、产量方面均优于露地秸秆还田, 表现出马铃薯出苗率高, 幼苗根系发达, 苗全苗壮, 生长迅速, 地膜覆盖增产效果优于秸秆还田。各处理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明显, 由于秸秆还田在干旱少雨地区不易腐烂, 对土壤肥力影响不明显, 需连续多年还田才能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参考文献

[1]李文革, 李倩, 贺小香.秸秆还田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 2006 (1) :46-48.

[2]叶丽丽, 王翠红, 彭新华, 等.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上半月, 2010 (10) :52-55.

[3]赵鹏, 陈阜, 马新明, 等.麦玉两熟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农田氮素平衡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 :162-166.

[4]廖华俊, 董玲, 江芹, 等.安徽省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5) :17599-17601.

[5]李万明, 杨肖锋, 谢勇, 等.稻田稻草全覆盖种植秋马铃薯关键技术[J].作物杂志, 2007 (4) :95-96.

定西市陇西县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篇8

当前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全县共有文化产业单位54家,其中事业单位10家,文化设备制造业4家,社团3家,文化服务业企业单位37家。2012年,陇西县文化用品设备制造业年内实现增加值151.37万元;文化服务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30.5万元,其中网吧为323万元,歌舞娱乐(阳光丽岛)实现40.6万元,广告业实现207.32万元,其他产业实现806.31万元;全县3家非盈利性社团实现增加值163.8万元;10家事业单位实现增加值1286.34万元。综上,全县文化产业解决劳动力就业1009人,实现产值总计为2900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0.57%。以上数字表明陇西县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较好,但总量很小,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薄弱,认识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队伍支撑

一是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规模、水平和经营层次都很低,一些文化骨干企业还是以前旧的老企业改制而来,生产机器设备和生产工艺等陈旧落后,生产能力都不强,企业的生产人员来源主要是季节性临时用工,农闲时节生产一阵,农忙时回家种地。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平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企业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滞后,管理水平落后。

2.现有产业结构布局不够科学合理

陇西县现有的文化产业企业,多为传统型消费类行业,结构单一,没有适应现代发展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产业。特别是文化科技新产品研发、应用与推广,文化市场创业信息服务、文化产业投资服务,动漫文化、文化会展、文化旅游业开发等尚未起步,仍是盲点和空白。

3.文化人才比较匮乏

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网络文化以及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逐步兴起和扩张,陇西县在这些方面的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现,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此外,由于文化产业市场的分散和经营者市场意识的淡薄,缺乏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意识,加之资本市场融入度极低,文化产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不足,较大程度地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4.没有树立大市场集约化经营意识

文化业主由于小资本、小行业、小范围“三小”经营,又缺乏协作,难已形成气候。因而社会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这种“弱小”型行业,实难赢得更多、更优的社会成果份额。

建议

1.充分认识和挖掘现有文化基础,以产业化、市场化要求加快其发展速度

陇西县的文化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红色旅游景区等文化资源。建议从发展陇西的全局上整合文化资源,挖掘特色优势,着力打造产业发展体系,做强陇西文化产业,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来提升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陇西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拉动全县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作用。

2.建立广泛的投资融资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文化产业在陇西县还处在发展积累阶段,需要加大投入。多年来,陇西县虽然十分重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文化设施水平低、数量少,文化产品档次低,生产规模小,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广大人民文化消费需要,急需加大投入,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但文化产业的发展仅仅靠国家财政的投入是不够的,要消除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体制障碍,逐步建立以国有资本为主导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元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新型文化投融资体制,为陇西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3.树立大文化观念,形成产业合力

多年来,陇西县文化产业相互分割、各自为战,文化管理多限于文化部门,没有形成合力,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要加快陇西市文化产业发展,必须牢固树立起大文化的观念,对本县所有文化产业单位实施统筹管理,并将文化产业发展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环境中去考虑,进行长远、全面、综合的规划和指导。

4.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建立基地、委托培养、骨干培训、专家帮教、人才引进等形式建立文化人才库。对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分期分批安排到名校进行重点培养教育,大胆引进选拔高素质文化专业人才。聘请省、市文化名人进行专题授课,提高现有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建立文化产业带头人奖励和引进机制。进一步加强宣传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不断扩大各类文艺人才总量。重视培养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选强配齐乡镇、社区、村组文化工作人员,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搭建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创新活动样式,释放蕴藏在群众中的文化创造力,为全县文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定西市马铃薯】推荐阅读:

上一篇:2024年高考英语湖北卷下一篇:总经理办公室卫生标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