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共12篇)
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的赞歌!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你看:(播放一段腰鼓录象)
好一个安塞腰鼓!一个怎样的安塞腰鼓呢?请你来填一填,可以填词语,也可以填句子。(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可填: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读好这句话。
腰鼓捶起来了,我们的心也受到感染,心也变得热烈!在著名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这安塞腰鼓,那就更富有震撼力了!因为,它是一曲(出示: “陕北人民生命活力的赞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今天,让我们再走进课文,进一步去领略安塞腰鼓的丰采和独特魅力!
二、欣赏腰鼓
1、速读课文,看看“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话在课文里出现几次?(出示:好一个安塞腰鼓!)
2、确实,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这在修辞叫做反复。那么,为什么要反复四次,这安塞腰鼓到底好在哪里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读课文,去感受感受,在相应的句子旁写写你的感受。然后,用上“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或:你看):”的句式来说一说。
3、交流。
(一)第一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第六节:
1、你读出了什么?(安塞腰鼓鼓声的雄浑激越,豪放火烈……)齐读这一节。
2、老师把这段话改写成这样的形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像诗一样,富有节奏)(出示: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3、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呢?出示:
那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那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
那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
那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
那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请你反复读几遍,比较比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作者用恰当的比喻,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雄浑,豪放,火烈)齐读
这诗一样的语言,富有节奏的鼓声,狂舞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怎能不赞叹――(生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
第七节:
1、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使恬静的阳光——,使困倦的世界——。
2、看看不同颜色的词语他们是什么关系?(反义词)
腰鼓捶起来之前,空气是——,阳光是——,世界是——,腰鼓捶起来了,空气——,阳光——,世界——。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
(二)第二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听:
1、让我们跟着他一起齐读9、10两节。
2、谁来填一填: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 上,蓦然变成,只听见。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碰撞在 上,也蓦然变成,只听见。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碰撞在我们的心上,也蓦然变成,只听见。
3、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
(三)第三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2、13节:
1、指名读,齐读。
2、你们看,这就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片贫瘠,一片荒凉,在这儿,种不出充满生机的庄稼,这是一片沉默的土地,是那样的沉重而缺乏活力。他们吃的,是黄土高原上长出来的红豆角、老南瓜,这儿的人们,生活贫穷、落后,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他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可是,当我们看到了这安塞腰鼓,谁都会鲜明地感受到——,谁都会惊异于——!因为这是——
(出示填空:一群 的后生。)
(1)理解“茂腾腾”:沸腾着生命的热烈;叠词更富有韵味。指导朗读。
(2)理解“元气淋漓”:
(3)他们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旺盛的生命力,更是顽强的民族生命力!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厚夫先生这样评价安塞腰鼓:某种意义上讲,安塞腰鼓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已经变成中华民族坚定不移,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出示朗读)
读到这儿,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群茂腾腾的后生!好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
3、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齐读13节)
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是啊,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所以,只有黄土高原——生读: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四)第四层:好一个安塞腰鼓!你看:
1、第15小节:多么美妙的舞姿!多么变幻的舞姿!使每一个人都叹为观止!一组排比句,更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让我们再来欣赏。
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引读16节:看啊,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了!——痛苦和……
好一个安塞腰鼓!
(稍停顿一会儿)
三、感受最后一节。
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能力建构, 靠的是大量的、反复的语文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感知、记忆、积累、应用四个方面下功夫, 扎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诠句、析段、解篇, 让学生在“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学习氛围中, 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 逐步提高语文素养。为使这些落到实处, 在《安塞腰鼓》 (苏教版教科书语文六年级 (上) 第四单元14课) 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明确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定位, 准确把握语文阅读层次, 尽量做到在语言信息层次上不花费过多时间 (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质疑和发散思维) 和在语文文化层次上不“绕圈” (让学生信马由缰地感悟和谈感受) ,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6个生字, 理解“骤雨、搏击、战栗、陌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3.了解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 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学用课文的句式、段式, 从而获得语感, 提升阅读能力。
4.学习并初步掌握长文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落实字词, 会读会写;多读课文, 试图了解安塞腰鼓。
2.教具准备:《安塞腰鼓》视频朗读等课件。 (网上有寒风朗诵的本文配乐加表演朗诵, 总长7分36秒, 建议使用。)
教学过程
一、抓住文题, 引导基础阅读
1. 导入: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我国陕北著名作家刘成章先生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板书课题, 读题。
2. 生字新词的认识和掌握过程。
(1) 出示生字词:高粱、骤雨、酸枣、搏击、战栗、陌生。
(2) 重点交流对抑扬顿挫、歇落、吉祥等词语的理解。
(3) 描红临写。 (课后第2题。) 写好后同桌互评。
3. 师:这篇课文较长, 长文章怎么阅读呢?我们先看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通过这只眼睛, 可以抓住灵魂, 抓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还可以在文题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词、一句话。请你在“安塞腰鼓”前面填上一个词。
4. 学生自读课文。 (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1) 请你带着刚才的问题把课文默读一遍, 可以适当地做批注。
(2) 朗读课文, 要力求读得正确、流利, 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更好。 (师巡, 指导。)
5. 交流初读所得, 进行思维、情感的初步碰撞。
(1) 同桌互读、分享课文。
友情提醒 (课件出示) :在同桌读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六个字:倾听——看看能否读正确、读通顺;帮助——注意纠正读音、断句;评价——读完后, 给对方说说自己的意见。
同桌读后, 再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评。
(2) 交流读课文后的收获。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你认为在文题前可以加上什么词语? (用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以字词为基础的。在阅读过程中, 小学生碰到的问题常常是:“这个句子在说什么?”特别是读这类长而且诗化的散文尤为明显。所以, 字词学习和课文初读程度直接影响后续教学。为此, 在谈话导入后, 教师以扩充课题的方式, 诱发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 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同时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扫清阅读中的障碍, 读熟课文, 达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抓住文路, 进行框架阅读
1. 课文读熟了, 你能尝试着用一句话或两三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引导学生概括, 力求做到内容完整, 句子简洁。 (参考:课文主要描述了安塞腰鼓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憾人心的力量, 赞美了黄土高原人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2. 师:读一篇长文章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此外, 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善于理解文章的思路。请你拿起笔, 快速阅读课文, 理一理这篇课文的思路, 可以在书旁批注。
(1) 学生快速阅读, 并圈画相关内容。
(2) 引导讨论交流。 (参考:课文先写鼓响之前的情景, 然后写腰鼓表演的火烈场面, 最后写鼓声止息时的精彩, 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
3. 小结:长文章首先把思路抓清楚, 文章的线索和脉络才会体现出来,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长文章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叙述的顺序作为本环节的教学重点, 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特别是第三学段“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的重要训练内容。
三、抓住文眼, 引导深入阅读
1. 师:读一篇文章最主要的方法是文眼阅读法。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眼在题目上, 有的在文章的开头, 有的在文章的中间, 有的在文章的结尾。这篇文章有个文眼, 你们找找看。 (可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观赏腰鼓表演时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 讨论交流。 (“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字。)
3. 师:一个“好”感叹了四遍, 但每一遍都有不同的内涵。下面, 我们就抓住这个文眼走进这篇文章。“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请快速读, 并把有关句子用波浪线画出。
4. 试用“好在_____, 你看 (听) ”的句式叙述一下。
如: (1) 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 …… (2) 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 …… (3) 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 …… (4) 好在变幻的舞姿美。你看, ……
5. 师:安塞腰鼓的表演的确很美, 描写安塞腰鼓的语言同样也很美。下面请同学们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句段反复朗读, 要求用“……好, 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1) 独立学习后分小组交流。
(2) 学习小组汇报员向全班汇报。
教师着重从用词、句式、修辞、写法等方面指导评点并指导朗读。成功之处予以表扬肯定, 不足之处予以引导补充。
6. 师:下面让我们观看一段《安塞腰鼓》的视频, 一齐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请同学们放飞想象, 并用眼睛、用耳朵、用心灵去捕捉它们。
(1)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朗读。
(2) 通过看场面, 听朗诵, 设想一下, 假如你现在就是在现场的一名观众, 你感受到了安塞腰鼓的什么?假如你是表演队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想些什么?不要急着说出来, 请带着你们这样的感受再读课文, 然后用朗读告诉老师和同学。
(3) 通过个人或小组读等多种形式读课文。
7. 学生背诵其中的经典段落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深入阅读是教师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 以有一定思维含量、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为引导, 以文本语言为切入点, 以理解、品味、积累、运用语言为目的的阅读。因此,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文眼, 然后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扎实地引导学生阅读、作答。这样的问与答, 既是对文本的理解, 又是对语言的品味, 对写法的揣摩, 是高效的。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文本的整体感受与欣赏后, 教师又以“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句段反复朗读, 要求用好, 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这一具有张力的问题,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 围绕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思考、品味、争论、领悟作者的写法, 在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 从而获得语感, 升华情感, 提升阅读能力。
四、抓住文采, 引导表达阅读
1. 师:这篇文章写得壮美, 尤其是腰鼓表演的几个场面写得很有文采。它的哪方面美给你感受最强烈?让我们尝试着也来写一段。
2. 课堂小练笔。 (可任选其中一点或几点写一写, 尽量多用文中的好词、好句。)
(1) 蓄而待发的后生美, 你看, ……
(2) 火烈的舞蹈场面美, 你看, ……
(3) 激越的鼓声美, 你听, ……
(4) 击鼓的后生美, 你看, ……
(5) 变幻的舞姿美, 你看, ……
3. 交流, 师生共同赏析其中精彩词句。
4. 师:从这一课中你懂得了哪些阅读方法?
提示:高年级学生必须懂得阅读方法: (1) 抓住文题, 捕捉文章主要内容; (2) 抓住文路, 理清文章思路; (3) 抓住文眼, 走进文章美好世界; (4) 欣赏文字, 提高写作水平。学语文一定要学文章的文采。
设计意图:“表达”其实是一种更为深入、有效的阅读。学生通过“写”与“说”, 把文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 把作者的情转化为自己的情。
五、根据文本, 进行延伸阅读
1.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看新浪网上的一则消息。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
投影:“安塞腰鼓”将成为注册保护品牌, 闻名国内外的腰鼓之乡安塞县, 近日向有关部门申报注册“安塞腰鼓”。届时, “安塞腰鼓”将成为安塞县新的经济产业。安塞县是全国有名的文化大县, 安塞腰鼓更是闻名天下。全县有5万多农民会打腰鼓, 有2000多农民外出打腰鼓表演赚钱, 年创收入百万余元。安塞县现有民间艺人6000多人, 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全年在外靠传授腰鼓技术和表演赚钱。近年来, 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 并赴日本进行表演。目前, 该县已准备好有关材料, 近日内将上北京申报注册“安塞腰鼓”的知识产权。
2.让学生简要说说自己读后的收获和课前对安塞腰鼓的了解。
3.小结:腰鼓, 正使安塞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理想;“安塞腰鼓”品牌, 也将通过现代媒体的宣传, 吸引世人更多关注的目光。
4.教学建议:
(1) 把陕北作家刘成章先生笔下的安塞腰鼓介绍给自己的朋友、家人。
(2) 多阅读一些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或书籍, 做好笔记, 在班级每两周一次的专题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以一篇带动多篇甚至多本, 以课内带课外, 以精读带博读的方法, 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的人文底蕴更加深厚。
1、了解安塞腰鼓的特点,了解散文的选材。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他在文章中所展现的那种力量美。
(准备视频:朝鲜族腰鼓、奥运开幕式腰鼓、国庆60周年腰鼓、南通腰鼓)
一、导入
提问导入,仔细看图片,找出不同,很明显,腰鼓背的位置不同,打鼓的方式不同,鼓不同 ,人也不同,为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文化是地域的产物,地方的风土人情,是一张名片,是一扇窗口,这些文化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们管中窥豹,通过课文来领略一下,中国的“天下第一鼓”。
二、展示题目,并从分析题目着手。
提问1:“安塞”这个地名,顾名思义,应该在北方,你能在文章中捕捉到他的地理位置吗?(黄土高原,在陕西延安)
提问2:展示地图上黄土高原的图片,并提问,调动你的积累,你能说说,黄土高原的环境特征吗?(沙尘暴、贫穷 、落后、黄河的流经地)
提问3:回归文本,你能找出文章中描写黄土高原特点的句子,并填完整表格吗?
黄土高原的特点:地形(四野是山崖)
动植物(红高粱、酸枣树、红豆角、老南瓜)
人(贫穷但是元气淋漓)
注:教师讲解:这些东西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散文虽散,选材有讲究,有时候,名著就是一幅画卷。介绍作者,刘成章,中共党员。1937年生于祖籍延安市。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大中文系。曾任该系助教、延安歌舞剧团编剧、《文学家》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副主任、陕西省出版总社副社长。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一级作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陕北生来陕北长,因为你魂牵这地方”──就“写陕北”来说,怕谁也写不过刘成章了。他写陕北,追求“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诗意的土,有灵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拢。这就攫住了陕北的“魂”,也显出了他散文的“精气神儿”!这是作者24年前的文章,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文本探究:走近安塞腰鼓,看看腰鼓的特点。
提问4:表演者—— 什么人——年轻人
性别——后生
人数——众多
服装——朴实
目光——闪烁
体格——健壮(阳刚美、力量美)
表演的场面——敲击有力、鼓点急促、舞步飞转、风姿强健
(齐读第6小节,感受作者的语言美。体会其中的排比、比喻等修辞,鼓动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表演感受——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艺术享受和想象力
(齐读11小节,联想腰鼓表演的来源,祭祀、战争、庆祝丰收,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指导朗读,要读出一种冲劲,一种力量,从心底发出呐喊,词与词之间要有坚定的停顿,每个词要读的字正腔圆。)
注:教师讲解,点明中心。联想09年国庆活动,安塞腰鼓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张名片,它代表的就是中国的一种精神,全中国就是要有这样的精神,一股拼搏的精神,凭借这股精神,我们战胜了雪灾,战胜了地震,只要有这种精神,中国的腾飞指日可待。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的热情,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
四、再读文本,探究表演过程,体会作者精湛的写作技巧。
1、深入探究文本,仔细研读课文,斟酌词句。
静默登场: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豪放表演:鼓点急促
原地旋转
前后蹦跳
目光闪烁
强健有力
戛然而止:大起大落(引申到人生的意义上,点明另一个中心,人生也如腰鼓一样,虽然大起大落,但是只要认真、强烈地活,就是美好的。)
2、分析对比。
①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对比
②表演艺术的对比(内容和形式)
③表演风格的对比(江南和塞北)
教师分析一组,由学生找出后面的两组,仔细诵读每一组对比,分析对比的好处,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作者所传递给我们的黄土高原的美,安塞腰鼓的美,力量的美。
五、总结全文,找出文中的4个“好”字,在诵读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12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15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20小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24小节“好一个痛快了的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方法:
1、诵读
2、想象
3、研讨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美文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3、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三、朗读赏析探究
赏美图,配佳句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①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②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说美点,品美韵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语言美: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思想美: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黄土高坡》音乐FLASH,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三。(目的: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做好《练习册》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美
景 文 图 韵 乐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见过“摇滚”和“劲舞”吗?其实,在我们中国古老的黄土地上,早就有我们自己的摇滚和劲舞。它就是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1、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2、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2、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本课导入的设计,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2)指导朗读。
例段一:第5自然段
明确:本段描写安塞腰鼓表演开始时那种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赞颂了那股喷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三个短句要读得简洁有力;“骤雨一样……强健的风姿”这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跃性的节奏,来表现腰鼓场面的火烈、豪放、动力十足;最后,“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读出对腰鼓场面,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3)学生组内自主朗读,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有所感悟,享受到审美乐趣。同时,用比赛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2、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内容。
(学生各抒己见,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壮阔”、“豪放”、“火烈”、“有力”、“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等等。)
3、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
“好一个安塞腰鼓!”反复出现,怎么读?
(美读时感情要炽热、饱满、声调要高亢激越,充分表达本文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之情。)
三、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设疑过渡
三、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A、从语句上看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 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能出现的答案有:
①蓄而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②火烈的舞蹈场面美,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③激越的鼓声美,你听,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击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疚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⑤变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B、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C、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D、从写法上说:
(1)“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2)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2、进一步美读训练。
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1—4自然段由女生读,5—17自然段由男生读。18—20自然段老师朗读。
(目的:指导学生多美读,从美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觉其中的生命律动,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对人的旺盛的生产力的赞美之情。)
四、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任意找出一段你喜欢的课文,试着仿写一段话。
3、读后感。
五、结束语
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
在《黄土高坡》的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板书设计
痛快了山河
好一个 ——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
沙土中学袁大春
教学目标:
(一)学科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词语,掌握排比、反复句式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学会从修辞等角度品味句子,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法制渗透目标:渗透《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
2.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讨论品味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仔细揣摩品味。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安塞腰鼓表演视频,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对文中的重点词和喜欢的句、段进行勾划和标注,并标出段落序号。
2.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及读音,积累词语。
3.说说初读感受。
你认为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的安塞腰鼓,请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二)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听读课文选段,点燃学生朗读课文的激情。
2.分组朗读。前后桌四人一组,相互听读、交流、朗读。
朗读指导:根据课文内容,把握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注意词
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注意语音的轻重,一般情况下,动词和形容词要重读。
3.代表选读:选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三)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品味品味它表现了安塞腰
鼓的什么特点,这种特点是通过什么表现的。先在文中标注,然后自由表达。
2.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喜欢句子,因为它通过表现了。”
学生品味、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3.学生展示对语言的品味。
4.强调排比、反复两种修辞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并通过具体例子加强理解。
(四)拓展延伸,渗透法制。
1.介绍安塞腰鼓,渗透法制教育。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表演可以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其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国家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依据《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中国文物保护法》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其中第七条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有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义务;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对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或者个人给予奖励;省级文物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制度,开展志愿者的组织、指导和培训工作。
2.发掘家乡文化,保护文化遗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补充。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三、小结
四、作业布置:
1.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课外完成)。
2.积累词语,收集文中好字好词。
所有教学视频免费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安塞腰鼓》是我国现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的西北汉子的腰鼓舞蹈表演,它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奋勇杀敌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充满激情与力量。安塞腰鼓完美体现出陕北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至今也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是作者用雄浑激越的鼓点敲出的优美豪放的诗章,是一曲旺盛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热情颂歌。作者通过一群朴实得像红高粱一样的茂腾腾陕北后生在黄土高原上展现的壮阔、雄浑、激越、豪放的腰鼓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古老淳朴的民间文艺风情,显示了生命的活跃和强盛。
课文共30个自然段,按“鼓响之前——腰鼓表演——鼓声止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呈现出“静——闹——静”的表演过程。
文章气势恢弘,语言如诗如画,节奏明快,极富音乐美。在内容和形式上取得了完美的统一。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显得铿锵激昂,同时还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间的排比,交错出现,一个接一个,使内容表达得更加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设计理念:
1.《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通过阅读,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同时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这篇课文,描绘出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因此,本篇课文的教学,想尝试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展开,将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壮美;品味语言。整个过程以“朗读”为主,创设与文本相适的情境,采用学生自由读为主,再引导学生大声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感受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感受文中壮美的画面,磅礴的语言。
3.凸现学生主体精神,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力避烦琐的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懂得民间艺术形式与其地方特点息息相关的道理。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3.知识与技能: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发现句式以及用词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感受文字中所体现的美。
教学难点:
揣摩和发现句式和用词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朗读、默读、圈划、讨论、看短片等
由小小资源吧提供http://
所有教学视频免费 由小小资源吧提供http://
所有教学视频免费
教具准备:
腰鼓表演视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看视频,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2.交流看视频后,感受到怎样的气势?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告诉学生这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鼓”安塞腰鼓。)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检查预习,随机正音。)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领略文字里安塞腰鼓彰显的独特魅力!
1、认真读读课文,自学生字词,2、交流生字词的学习
3、交流:安塞腰鼓有什么特点?
三、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气势。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研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探究本文语言特点。
1、引导学生体会自己喜欢的句子有何特点?(从句式和用词上)
2、全班交流。如:
第一,本文感叹句很多,有15个自然段是用感叹句结尾的。
第二,文章多用短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特点。如 “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打腰鼓的人与腰鼓的浑然一体,他们都是沸腾着生命的;“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愈捶愈烈”等句,无不铿锵激昂。
第三,本文多次运用比喻的手法,例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组句子从多个角度描写腰鼓、打腰鼓的人。这些喻体总的形象特征表现为有活力、有激情、有强烈的节奏等。
第四,本文大量运用排比,不仅有排比句,还有排比段,有的交错出现,有的一连许多句。再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这一段,依次描摹了腰鼓队的舞姿、雨点般的鼓点,翻飞的装饰物——流苏,跃动的脚步,飞扬的眼神。这几幅画面犹如一组快速闪动的电影镜头,眼花缭乱,心魄颤动,让人来不及细细观看品味,只有被动地感受,被它强烈震慑,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
第五,连续运用几组反义词,产生对比鲜明的效果。如:“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闲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三组反义词由小小资源吧提供http://
所有教学视频免费 由小小资源吧提供http://
所有教学视频免费
鲜明地突出了腰鼓给这里带来的热情与活力。
五、探究决定语言表达的关键原因。1.理解文章中腰鼓与黄土高原的关系。
苍凉悠远的西北、厚重的黄土高原是孕育出安塞腰鼓的地理文化环境。西北汉子性格刚烈质朴,处事干脆利索,不拖泥带水。西北人的这种生活态度是安塞腰鼓这种艺术形式产生的人的因素;在此时此地,人和鼓一体,艺术和生命同在。
2.初步懂得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等是为作者的需要服务的。
作者选择这样节奏鲜明强烈、意象雄浑等的表达形式正是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豪迈、奔放、激烈,西北汉子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以及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六、拓展深化:
主题探究学习,围绕一种民间艺术,收集整理相关材料,进行适当调查或访谈,撰写知识卡片或者小报告。
由小小资源吧提供http://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多媒体资料,在美读中品赏领悟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了解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蕴涵的生命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语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诞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二、交流资料、铺垫教学
1、把你搜集到的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会儿每组找一个发言好的学生在全班交流你们组的资料。
2、全班交流。
3、老师多媒体出示“安塞腰鼓的文字资料”。(教学参考171-172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安塞腰鼓的魅力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字音的掌握情况。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出示中心话题: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腰鼓表演的场面,看看读后课文给你最强烈的感受和印象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和印象?请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说一说。
①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紧帖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以“神情沉稳而安静”和腰鼓“呆呆地”来写生命积蓄激情,等待爆发。
指导感情朗读。我想你们的眼前已经浮现出这个场面了,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②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腰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面前。
句内排比。鼓声响起后,后生们的表现气势逐渐加强,程度逐渐加深,增强了表达效果。比喻手法的运用,与前面的“沉稳而安静”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强震”突出了这种声势之大。(学生自由感情朗读)
③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人儿;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用排比连续比喻的的修辞手法写急促的鼓声像骤雨,飞扬的流苏像旋风,蹦跳的脚步像乱蛙,闪烁的瞳人儿像火花,强健的风姿像斗虎。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排比的运用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弘、雄浑、有力。(指导感情朗读,读出雄浑,有力的气势)
④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的世界立即便得亢奋了。
运用对比的词语使对比更加强烈,突出了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读出豪放、活烈的的气势来)
⑤隆隆隆隆的豪壮的抒情,隆隆隆隆的严峻的思考,隆隆隆隆的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儿的土壤…
这是腰鼓沉重的响声给人的感觉,主要写腰鼓的强大震撼力,世界也沉浸在这隆隆的鼓声里。(读出腰鼓的磅礴气势)
⑥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些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和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从后生们这大开大阖的舞姿中展现的是遒劲的美,同时也反映了陕北人民粗犷、豪放、开放的性格。这段写安塞腰鼓带给作者震撼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赞叹之情,这种赞叹不仅是对舞鼓的后生们的,更是对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所有人们。(有感情的朗读,边读边想象表演的场面。)
⑦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陌生了。
人们已经被生命力的力量所折服、所感动,血液沸腾,心中燃起激情,精神是那样的亢奋,当腰鼓突然停止时,人们已经不习惯那寂静、冷清的世界了。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本文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简洁明快,感情强烈,表现出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壮阔场面,通过生命中奔腾的力量,歌颂了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通过承载这一生命的黄土地和黄土地上的人们,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作者运用大量的排比,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历,看到了许多场面,让我们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课后仿照《安塞腰鼓》,写一个场面,来表达你当时看到场面的心情!
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品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多种方式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使听者能够感受到壮阔的场面,从中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
让学生进行一次小练笔。
执教者:曹慧琼 执教班级:初一(3)班
执教时间:2005年4月4日上午第四节课 执教工具:多媒体
预习作业:查找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
2、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3、掌握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并能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调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如何将文字与表演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点击一段安塞腰鼓的音乐)
听,那是什么声音?如此雄伟,如此震撼人心?对,这便是安塞腰鼓,来
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今天我们将一起踏上那片神奇而又古老的黄土地,去感受一下那雄浑的安塞腰鼓。
(点击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的录像)
看到了么,那飞扬的尘土?看到了么,那豪放的舞姿?听到了么,那震耳的呐喊?听到了么,那惊天的鼓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的就是刘成章的著名散文《安塞腰鼓》。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找出最喜欢的段落
2、让一二位学生讲讲关于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
3、让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自己所喜欢的段落
4、请几位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说说各自喜欢的缘由
(在此环节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朗读作一二点拨,也可让学生点评。此外,对于学生喜欢的理由,教师还可作些引导和挖掘)
5、三、品味语言,把握修辞 思考:作者是如何让文字与表演浑然一体,读起来如此地激越豪放的?
排比:营造了一种有力的气势,使语言形式与舞蹈内容相统一。
反复:使语言又了一种鼓的韵律,形成回环往复的气势,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短句:有力地表现了不可遏制的生命力,读起来铿锵激昂
四、模仿课文,写作练习
1、听一段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以下面任意一个句式为例仿写。
(1)这琴声,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
(2)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每一个音符都……。
2、请几位同学把所写的段落交流一下,教室可请学生点评也可自己作适当点评。
五、小结内容,布置作业
由于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备,学生很难从感性上认同安塞腰鼓。我就引用一位美国研究者的感叹:“没想到温良敦厚的民族舞蹈中,还有这样剑拔弩张、野性未泯的一支。”学生都还记得香港回归庆典上那气势恢弘的欢庆锣鼓,静想一分钟,就进入情境。学生自由诵读本文,都能体会出文章的力量之美,能读出几分铿锵。让他们为安塞腰鼓加一个定语,大多选择“激情四射、豪放火烈、奔放的生命”等等词语,对感情的把握很到位。
那么,安塞腰鼓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和流传下来的呢?为什么我们的中原腹地听不到这昂扬的生命音响呢?我和学生一起回顾历史。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曾拥有过强秦、大汉、盛唐的雄睨世界。陕北高原自古就是边关要地。秦时的大将蒙田曾率30万大军镇守陕北防匈奴入侵:北宋范仲淹等文臣武将率兵抵御西夏入侵;明朝“延绥镇”长城,几乎承担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一半的防务。西北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在古战场上,遇敌来袭时,是报警的讯号;作战失利时,是求援的呼声;两军对垒时,是助威的号角,赢得胜利时,是庆功的笙歌。古代战场上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消失了,然而这种张扬激情与力量的仪式,却深深根植于陕北高原古老的土地上。
那么,本文仅仅是在歌颂安塞腰鼓吗?学生略做深入思考,就会发现文章是借歌颂安塞腰鼓,讴歌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讴歌冲破束缚阻隘的强烈愿望、讴歌阳刚之美、讴歌痛快淋漓的生活和表现以及奋斗不息的黄土高原人!但是问题出来了:西北一向是贫瘠落后的代名词,至今还处在被开发之列,作者如此倾情颂扬,却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难道是在讴歌贫穷吗?学生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讴歌的不是西北的贫瘠落后,而是渴望挣脱贫穷落后的西北高原人!因为“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穷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创世”的激情始终奔突不息,盼望搏击,希望不泯,而这种不向环境低头的精神就会打破落后的枷锁,获得重生!
1.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以它为引子层层展开三个方面的教学。
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上,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次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深情地赞叹到好一个安塞腰鼓!,来结束整课的学习,有一种情感升华的意蕴。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
作者刘成章的语言短促、有力,使安塞腰鼓仿佛从字里行间跳起来、动起来,所以我是浓墨重彩,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朗读感悟。第6自然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第12自然段重点抓了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红豆角和老南瓜中体会到现实虽然是困苦的,但黄土地的人们并不痛苦,他们有信心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但本课教学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
1.教学设计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提前的预设,这时要心中有本,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评价语要精炼,能起到提升学生回答的作用。
3.课堂时间的把握要精确。
【教学思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气息,生活在现代都市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这篇文章气势恢宏,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朗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孕的情感的深意。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子赏析
2.体会文章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对中华民族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通过播放多媒体片断黄土风情,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并调动沉重的情绪。
导语 :安塞位于黄土高原上,延安以北。厚重的土地,简朴的窑洞,咆哮的黄河,养育了朴实豪放的陕北人。安塞有腰鼓之乡的美誉,安塞腰鼓被称为中华第一鼓。瞧,一群茂腾腾的后生打着富有节奏的鼓点,迈着富有特色的舞步向我们走来了。同学看后有什么感受?这酣畅淋漓、富有动感的艺术,如何用无声无色的文字把它写的有声有色有气势,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看他用怎样的妙笔,将这一民间艺术的奇葩展现出来的,让我们去欣赏、去感悟。
二. 整体感知
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思考,作者四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各好在哪儿?
:屏幕显示板书:
亢奋 容不得羁绊
好 沉重 严峻的思索 力
震撼 释放出能量
颤栗 浓烈的享受
三. 朗读训练
教师指导:第一部分是鼓声响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间部分是鼓声响起来,语调就应该激越、高昂。鼓声落,要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语速稍慢。
学生分组自己朗读,体验作品的情感、气势,然后推荐代表,比赛朗读。朗读内容为中间部分,将其分成五小节,第5-第13段,14段-17段,18段-22段,23段-24段,这四部分由各组代表朗读,25段-27段由全班同学集体朗读。(在朗读的同时,播放多媒体片段腰鼓英姿,以鼓声伴读,创设情境,加强学生对生命律动的`感受,进而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包含的对人的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同时,用比赛的形式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
四. 精读赏析,问题探究
老师:生命因力量而得到渲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我们用心去品味文章的语言,看作者是怎样体现生命的律动的。
(提示:可以结合体会多种修辞手法去品味赏析。)
示例:第8自然段中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个句子运用排比句式,使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学生根据范例分组品味语句,相互交流,教师参与指导。对共性的问题,全班讨论,若有些重要问题学生未提出,可提出来与学生共同交流,达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效果。
共同研讨句子:
1.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运用排比和比喻,用层出不穷的美好想象和联想,来描绘鼓声,思维大开大合。气势恢弘。)
2.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碰撞化无形为有形。写出了鼓声的力度。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运用比喻,写出了沉重的鼓声清楚地回响在山崖之间,似乎山崖也被敲出了强烈的鼓点。三个隆隆反复出现,造成一种回环音的效果。)
3、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段话,这生命力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是一股安塞人要冲破贫穷落后的羁绊,挣脱束缚,撞开闭塞,不甘贫穷落后,不畏屈辱,奋发向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势不可挡的劲头。)
情感迁移:播放多媒体片段激情飞扬。
情感导语 :看吧,这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挟裹着黄土高原的狂风,蕴藏着黄河的咆哮,向我们扑面而来了。人与鼓合为一体,人借鼓势,鼓助人威,共同演绎了一首生命力量的赞歌,在这火烈的颂歌中,人们与自然抗争,与命运抗争,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这火烈的颂歌中,我们能不被感动吗?让我们也积蓄生命的能量,随着这激越的鼓声,去唱我们生命的赞歌。嘿嘿......
【小学课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06-25
安塞腰鼓课文原文10-21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模式05-31
小学课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设计09-22
草原小学课文教案11-07
小学课文夹竹桃原文06-02
蝴蝶泉小学课文原文06-06
小学课文《语文园地八》教案11-16
小学课文《挑山工》内容11-26
小学课文《草虫的村落》说课稿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