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角色意识培养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班角色意识培养(通用9篇)

小班角色意识培养 篇1

“小班幼儿开始出现角色意识但并不清晰,常常还会真假混淆,更多的是模仿角色原型的典型动作,比如妈妈烧饭、司机开车、医生打针等。”在组织游戏的时候教师发现幼儿往往把自己想象成某一角色,此时教师思考的是怎样去明确幼儿的角色身份。

二、充实操作的材料,丰富幼儿的角色行为

“小班幼儿的游戏主题比较单一,往往在玩具形象的影响下表现该主题最典型的游戏情节,如‘娃娃家’就是烧饭、做菜。‘医院’就是打针和听诊,每个游戏情节动作也比较简单。”这是小班孩子最主要的一个年龄特点,到了小班后期才会出现对应性的角色,如妈妈和娃娃、医生和病人等。但在实践中还发现缺少游戏材料,也会导致游戏的中断,此时教师应该思考怎样去充实操作的材料。

三、捕捉幼儿的剪影,提高幼儿的角色水平

“教师要引导幼儿回忆游戏情节,用语言概括和表达。”而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记忆是短暂的,要他们回忆活动中的情节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孩子活动的剪影,适当的创设在游戏环境中,这样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一、丰富经验,理解角色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现实生活,是社会性的游戏,只有让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产生玩游戏的愿望。所以必须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角色的作用与行为,初步建立起角色意识,进而在游戏中自己进入角色。

首先应通过开发多项主题活动,帮助幼儿初步形成角色意识。如:主题活动“我的家”,要求幼儿回家了解,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的?他们在家干些什么家务?一家人是怎样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谁辛苦地把你们带大?你在家帮妈妈做了什么事?通过这样有意的观察,使幼儿认识了角色的行为,丰富了生活经验,理解了角色的实际意义。然后组织幼儿讨论谈话,加深对角色行为的理解和认识。其次应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人们的活动,丰富幼儿的认知。如:带幼儿外出散步,组织幼儿参观商店的营业员如何热情接待顾客,看警察怎样指挥交通;看医生如何给病人看病等,并以此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人们对劳动的态度。同时要求家长带孩子参加健康的社会活动,以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建立起角色意识。此外,还应辅以故事、看图片、谈话等形式,通过文艺作品丰富幼儿的经验。

这样,随着幼儿观察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孩子们玩起角色游戏就不会出现抢占材料、自顾自玩或无所适从的现象。他们能意识到自己在扮演角色,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角色的身份,必须大家合作游戏。

二、选择合适的主题,诱发兴趣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经验的再现,游戏中,幼儿进行社会性的学习,所以游戏的主题内容必须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小班幼儿由于阅历所限,很多事情他们还没经历过,很多角色他们无从体验。因此,我们必须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主题。熟悉的角色才能激起幼儿扮演角色的兴趣,从而使幼儿树立起角色意识。

首先,应从幼儿熟悉的事物中选择合适的主题。幼儿无一例外地对“娃娃”感兴趣,而生活中和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爸爸、妈妈。幼儿最丰富的经验也莫过于和爸爸、妈妈的共同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将“娃娃家”作为小班最初开展的游戏主题。事实上从孩子们对“娃娃家”的喜爱程度,更加证实了“娃娃家”是小班幼儿的最佳角色游戏主题。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学习的主题场所。孩子们喜爱老师,乐于上幼儿园,他们熟悉幼儿园的生活。在“幼儿园”这一游戏中,孩子们不仅能按意愿再现幼儿园上课、游戏、做操、表演节目等活动,也满足了一些孩子想当一名老师的愿望。可见“幼儿园”也是小班幼儿能接受和喜爱的角色游戏主题。

其次,应从幼儿心目中所崇敬的人物去选择主题。在和孩子们接触中,我发现“警察”和“司机”一直是他们所崇敬的人物,孩子们跟着父母外出,车子“嘀嘀”一开就把他们带到很远的地方,真是棒极了。还有那警察穿着制服,威风凛凛地指挥交通,在孩子们眼里也是再神气不过了,他们多么想尝尝开开汽车、当当警察的滋味。因此,“公共汽车”游戏深受孩子们欢迎。

第三,从幼儿对新异物的好奇入手选择合适主题。商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妈妈常带孩子到商店买物品,孩子们看到商店里那么多未见过的、琳琅满目的诱人物品,他们多么想摸摸、看看、玩玩呀。还有柜台里忙个不停的售货员对孩子们也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孩子们是多么想象成人一样直接参与买卖活动。而“商店”游戏正可以满足孩子们参与社会活动的这一要求。

三、区分层次,注重差异为了培养胆小、内向及兴趣易变孩子的角色意识,在游戏中我对他们进行因人而异的重点指导,并采取相对固定角色的方法,即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固定角色,对他们进行角色行为训练,使其尽快进入角色,树立起角色意识。如对于胆小、内向的孩子则注重培养他们对游戏的积极态度和情绪,委以角色,交给任务,想方设法把他们吸引到游戏中来;对于兴趣易变的孩子则注重发展其注意力及持久性,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性。

固定角色并非是角色就固定不变了。实践证明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增强幼儿角色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幼儿角色意识的发展。所以对那些兴趣易变而不稳定及胆小、内向的孩子在相对固定角色一段时间,在其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后,就应对其角色进行变换调整,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角色,在提高他们对角色应变能力的同时,增强角色意识。

四、介入角色,示范引导角色游戏虽然是幼儿主动、自愿的活动,但不意味教师就可放弃指导。应该说老师的介入指导对培养孩子的角色意识、深入开发游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游戏之前的谈话、讨论是不可少的。谈话激起了幼儿对已有生活经历的回忆,将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维,既巩固了角色意识,又为下一步付诸游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在游戏初始,教师应根据幼儿意愿引导确定主题,也可利用一些玩具材料调动幼儿游戏兴趣,让幼儿从材料中得到对所扮演角色行为的启发,增强角色意识。这就牵涉一个如何根据孩子的意愿分配角色的问题。新游戏的主角孩子们总是争着扮演,这时,老师如命令说xx来当医生,xx当妈妈,显然不利于幼儿积极性的发挥。遇此情形,我总是进行民主选举,让大家讨论。如:要玩“幼儿园”游戏,自然“老师”这一角色引起了孩子们强烈兴趣,这时我就问:“谁最像老师?谁会带大家做游戏?给大家讲故事?谁平时在班上最爱帮助别人,爱做好事,是老师的好帮手?”这样很自然地就推荐出了较好的组织者。在以后的游戏中就建议轮流担任,让能力差、角色意识弱的幼儿也有扮演主角的机会,以增强其角色意识和游戏能力。

小班角色意识培养 篇2

一、把选择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是维系幼儿参与游戏活动的动力支撑。真正关注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就应该让他们自主选择游戏内容。

在确定游戏内容时, 经常问问孩子们:你们想玩什么?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引来孩子们争相发表意见:“我想玩娃娃家。”“我想玩理发店。”当他们意识到:我可以玩我想玩的游戏, 老师让我们自己选择游戏时, 他们才会兴奋地为自己的活动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和准备。他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自主选择成为开启幼儿创新之门的钥匙。

二、把制订游戏规则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游戏的规则和玩法是幼儿游戏活动的生命线。传统中, 游戏的规则一般都是由教师制定的, 幼儿必须循着规定好的模式, 依据设计好的轨迹运行, 不得违规。这样, 就导致了幼儿机械地按着同一个游戏玩法玩游戏。

为改变这一现状, 在角色游戏中, 我们应该多问问孩子们:你们想怎么玩呢?孩子们会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他们的想法有的合理, 有的不合理。作为教师, 应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引导幼儿比较这些想法的优缺点, 从而判断出怎样的规则才是最合适的。或者引导幼儿进行协商, 确定哪种玩法最合理。比如:娃娃家的游戏中, 一般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宝宝一起做游戏。但是小朋友们想在娃娃家中进行演唱表演。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引导:你们家为什么要开演唱会呢?是不是有人要过生日了?小朋友们马上兴奋起来:是啊, 是啊, 我们要为小宝宝庆祝生日。我们还要给他做衣服、做礼物呢!这样, 先开家庭会议研究活动程序, 再进行做礼物的系列活动就都被安排进了娃娃家。孩子们在自己的设想中进入了娃娃家那一片温馨而又热闹的天地里。

三、把选择游戏角色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角色扮演是幼儿游戏的主要部分。平时的游戏中, 我们会用成人的眼光、根据幼儿的个性差异和能力强弱来分配角色。让安静的孩子做收银员, 让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孩子做售货员。游戏结束, 我们会用小小的物质奖励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肯定。在看到幼儿短暂笑容的同时, 忽略了笑容背后的厌倦。没有哪个孩子会喜欢一成不变的角色扮演, 哪怕那个角色他演得再熟练、再优秀, 他终会倦怠。

我们应该多问问孩子们:你想扮演谁呀?让孩子们自主地选择想要扮演的角色, 允许他们去尝试陌生的角色扮演。也许他的兴趣加上老师的鼓励, 会让他在新的角色扮演中同样出色;也许他会有一次失败的经历, 那也是一份收获。在这样的尝试中, 幼儿的自我判断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小班角色意识培养 篇3

关键词:小班幼儿;角色游戏;共通经验;角色意识

[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再现活动,游戏主题、角色、情节、材料的使用均与幼儿的社会生活经验有关,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增强幼儿自我意识和角色意识,增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在3~4岁,有意注意稳定性很低,情感易冲动、易变化,喜欢用语言或动作与人交往。小班幼儿处于象征游戏的初期(采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思维的具体行动导致象征水平低;选择实物在外形、功能上十分相似的专用替代品),角色游戏十分符合小班幼儿的游戏特征。

[实践反思]

一、研究前的观察

在研究初期,通过观察幼儿参与角色游戏发现了小班幼儿在参与角色游戏中的一些特点:

1.游戏参与变化快

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幼儿对自身角色的扮演不持久、不明显。例如,“西城广场”游戏一开始,西西主动要求做公交车司机,拿着方向盘开了才一会儿,他看到边上必胜客里好多人在做比萨,于是就跑开了。又如,游戏初分配角色时,轩轩选了娃娃家做爸爸,可是游戏开始后,他跑到了必胜客做厨师。

2.游戏方式平行多

游戏中同伴之间没有交集,幼儿往往与同伴用相仿的方式同时玩同样的玩具,但同伴之间互动少或无互动,没有共同的目的和合作的意图,游戏的内容有一些关联或者是没有关联,幼儿会互相模仿,但无意识去进行互动、合作。例如,娃娃家游戏中扮演爸爸妈妈的孩子就是一起在家里抱着娃娃,你喂娃娃吃东西,我也喂娃娃吃东西,或者只是单纯地摆弄娃娃家里的玩具。

3.游戏角色意识弱

游戏中幼儿都会被游戏的材料、环境、玩具吸引,加入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对于所处的游戏区的游戏角色却比较模糊,更多的是摆弄玩具、观察同伴。例如,新华书店游戏中,乐乐来做售货员,当有幼儿来到书店的时候,售货员也不主动招呼客人,置之不理;又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埋头玩玩具,当有幼儿想要进入娃娃家做客的时候,几个“主人”也是对客人置之不理,各自玩各自的。

二、研究的过程

循着以上特点,尝试开展贴近幼儿生活、突出幼儿共通经验的角色游戏,以“西城广场”主题游戏为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游戏内容来源于幼儿共通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衍生可复制的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在游戏中复制幼儿的生活情境,更能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更能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小班幼儿生活经验有限,能力有限,无法很好地再现自己的生活经验,利用熟悉的生活场景来帮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

以本班幼儿为例,在家访中发现了本班幼儿居住地较集中,其中西城广场是幼儿生活经验中持续出现的共同点。通过与幼儿谈话、观察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发现幼儿共通的生活经验,产生角色游戏。

小班幼儿刚刚入园,幼儿对于幼儿园较陌生、教师对幼儿也比较陌生,抓住幼儿的特点及兴趣,开展合适的角色游戏。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来了解幼儿,从家访、幼儿对谈、幼儿互动、师幼互动、幼儿游戏状态等的观察中,挖掘幼儿的共通经验,帮助幼儿生成游戏内容、选取游戏内容,为游戏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其中,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西城广场”游戏中,选取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一些内容开展游戏,娃娃家(府新花园)、饭店(必胜客)、医院(社区医院)、公交车站(府新花园站)、电影院(UME影城)。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发幼儿的游戏共鸣,例如,在“西城广场”主题游戏中,设置了“必胜客”区块,幼儿都有去“必胜客”餐厅用餐的经验,将幼儿去餐厅用餐的情境再现,请幼儿来扮演餐厅中的各个角色,帮助幼儿再现生活经验,开展关于餐厅的角色游戏;设置了“府新花园”小区,班中大多数幼儿都住在小区中,幼儿园也位于小区之中,幼儿对于小区十分熟悉了解,在游戏内容中设置该区域,幼儿能够更快地认同这个“娃娃家”,结合娃娃家与建构的内容,幼儿参与的兴趣十分高。

2.游戏材料突出简单操作,凸显替代运用,教师协助幼儿多样化地运用各种材料

(1)发掘成品玩具的替代品,教师提供替代材料及制作

角色游戏的开展中,除了一些已有的成品玩具,更多的是许多物品的替代品,有些是幼儿自发的替代,而有些则是教师协助的替代。如,在娃娃家游戏中,“爸爸”正在用电话玩具打电话,可是边上的“宝宝”也想打电话,娃娃家的电话玩具已经没有了,宝宝于是拿起了边上建构区中的一块长条积木打起了电话,玩得十分投入;如在必胜客游戏中,教师发现幼儿制作了比萨后假装用锅子烧一下,于是教师用废旧纸盒自制烤箱投放,幼儿自然地将比萨用烤箱制作。

(2)善用半成品玩具的多样用途,教师进行废品改造

绿色环保,回收利用,在角色游戏中,尝试用收集来的废旧材料进行个性改造,丰富幼儿的游戏材料及游戏形式。随着游戏的持续开展,幼儿对于一成不变的成品玩具逐渐失去了兴趣,也难激发幼儿对于游戏的进一步创造,观察幼儿运用成品玩具的一些游戏状态,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些半成品玩具,帮助幼儿进一步创造性地玩游戏。如下表:

游戏材料是游戏顺利开展的物质保证,但教师并不是一味地提供那些完美无缺的成品玩具,而是在提供游戏材料的时候要重视材料的可操作性、可替代性、可改变性,幼儿能够根据自己游戏的开展情况,对游戏材料尽兴地再创造、再加工。

3.教师策略突出支持者的角色意识,多样化的教师身份促进幼儿经验分享,产生趣味化的游戏形式

角色游戏中的各个游戏区,都是幼儿生活情境的再现。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参与游戏,通过与玩具的互动、与同伴的互动、与教师的互动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在幼儿不同的互动关系中,或旁观、或参与,推动幼儿多样的积极互动。

(1)幼儿与玩具互动,教师积极鼓励,多样提供

角色游戏中的玩具,包括已有的、自制的,都是幼儿开展游戏的协助者,幼儿正是通过与玩具的积极互动来开展游戏的。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可以抱着玩具娃娃,拿勺子和小碗给娃娃喂饭,还会说着“宝宝吃饭,宝宝吃饭”。思晨喜欢拿着锅子炒菜,还会说“巧虎妈妈来烧菜”。通过与玩具的互动,来再现幼儿对于喂饭的生活场景。

教师在其中化身为玩具提供者,根据幼儿游戏的开展过程,提供适合幼儿游戏开展的玩具。

(2)幼儿与同伴互动,教师全面关注,适当协调

角色游戏中,同伴之间的互动,是串联游戏的关键,也是游戏提升的关键。小班幼儿缺乏与同伴交往的能力,但在游戏中,却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与同伴互动。

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不同的游戏区域中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之间的互动交往,其实也是幼儿之间的自由交往,幼儿自主选择游戏的角色、自由搭配游戏的同伴。如,在娃娃家游戏区中,多多提出要做宝宝,小如提出要做妈妈,于是妈妈小如和宝宝多多来到了娃娃家,因为游戏而开始了游戏中的互动。如,在公交车游戏区中,轩轩去开公交车,青青、家伟、甜甜都来坐公交车,大家一起嘀嘀叭叭玩得欢,最后司机轩轩还不忘记和大家收钱。如,在银行游戏区中,管理银行卡的壮壮会询问同伴“你是几号啊思思”,“我27号。”壮壮在自己的银行卡箱子里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27号银行卡给思思,边上管理纸币的湛湛则对孩子们说:“你们要排队。”准备取钱的孩子们听了,开始配合着排队取钱。如,电影院游戏区中,元元是电影院的售票员,他坐在电影院门口,西西跑到了门口,正要进去,元元:“不行,你要付钱才能看电影。”西西:“多少钱?”元元:“10元钱。”西西拿了几张钱给元元,元元就让西西进去看电影了。

教师在其中化身为游戏协调员,从旁观察幼儿游戏的开展,在幼儿寻求帮助的时候,能够进行协调帮助。

(3)幼儿与教师互动,教师仔细观察,适时介入

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主要是以观察者、协助者的角色参与游戏。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回应,及时给予协助。重视角色游戏开展过程的观察,重视角色游戏后的分享评价。在经验分享中顺势引导,挖掘共通经验,产生新的游戏及角色。教师在游戏过程中,以不同的角色与幼儿互动。

实例1:在“西城广场”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化身摄影师参与游戏,将幼儿的游戏情境一一拍摄,在每次游戏后引导幼儿欣赏游戏图片、分享游戏经验。

实例2:在第二次游戏开展后,奇奇小朋友在说到自己在必胜客游戏中的照片时,提到自己曾经和爸爸妈妈坐公交车去吃饭,引发了孩子们对于公交车的共通经验,大家积极表达自己对于公交车的已有经验,于是教师化身公交车公司的负责人,顺势提出可以在游戏中开设公交车游戏,便产生了新的游戏角色——公交车司机。

实例3:在必胜客游戏中,服务员月月看到教师,大声招呼:“欢迎光临!”当教师进入游戏区后,月月说:“你要吃什么呀?”教师提出要吃比萨,月月跑到后面的“厨房”拿了几块比萨到教师面前,把比萨放在了教师的面前,教师故意用生气的语气说:“饭店里怎么没有盘子叉子,让我怎么吃东西?”月月想了想,跑到边上拿了盘子、叉子给了教师。在游戏中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教师适当地与幼儿互动,引导幼儿更好地开展游戏。

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或引导、或协调、或协助、或配合,教师始终要以幼儿在游戏中为主体,积极促进幼儿自主参与游戏,积极促进幼儿与同伴合作游戏。

三、研究的反思

角色游戏是不断创想的游戏,不可重复的游戏经验促使幼儿收获不同的体验,提升材料微调策略,促使游戏生生不息。一次次的游戏开展,幼儿收获了快乐,也让教师收获了许多惊喜,让教师更加意识到角色游戏对幼儿的重要性,也更鼓舞我们将适合孩子能力、迎合孩子兴趣的角色游戏继续更好地开展下去,在已有的基础上,促使幼儿不断创想,更好地拓展游戏、延伸经验,主要在材料和内容两个方面需要提供以下支持。

1.从游戏材料上来讲——重视材料的可操作性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以无意注意为主,其活动受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很强,其活动离不开具体的事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受到环境中具体事物的制约,在活动中缺乏明确的目的。幼儿在游戏中其思维离不开具体的玩具材料、离不开周围具体环境的刺激。因此,利用各种材料来营造游戏场景、提供可操作的玩具,是帮助幼儿开展游戏的关键之一。在游戏中发现个性改造废旧材料的自制玩具,对幼儿具有更大的吸引力,自制玩具与已有玩具同时投放,成品材料与半成品材料同时投放,低结构的材料满足整体幼儿的需求,高结构材料满足特殊幼儿的需求。

2.从游戏内容上来讲——重视幼儿的共通经验

角色游戏的内容,主要是幼儿反映社会、反映成人活动的一种游戏,带有很大的模拟性。内容的选择上主要依靠幼儿主动的产生、教师引导产生、教师提出产生。实践中突出参与游戏的幼儿的共通经验,寻找幼儿生活经验的交叉点,来确定游戏的内容,产生游戏区域。而不是一味地由教师来提供角色区域,请幼儿被动参与,由教师引领幼儿分享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由此产生迎合幼儿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游戏内容。在角色游戏的开展中,幼儿不会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常常会突发奇想,提出新的玩法,游戏的内容也会跟着幼儿的想法有所创造并随之改变。

3.从教师策略上来讲——重视幼儿的主体角色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在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决定游戏的主题,自由地发展游戏内容和切换情节。在游戏中,教师必须以幼儿的主体为意愿来开展游戏,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随机的表现,帮助完善、扶植萌芽,使之发扬光大。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需要,帮助实现,积极鼓励,使其得以生长。教师要积极评价幼儿的表现,帮助延伸、协助配合,使之继续升华。

总之,通过实践验证发现,角色游戏十分适合喜欢模仿的小班幼儿,在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本身的游戏内容,又要考虑参与游戏的幼儿主体的特点。善于发现幼儿共通经验,从相似的生活经历着手,以丰富的游戏材料作为游戏开展的物质保障,善于观察幼儿、倾听幼儿,提供幼儿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幼儿开展游戏的主动性及探索兴趣,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的游戏才更生动、更受欢迎、更有价值,更能迎合幼儿的兴趣,不再是单一的玩玩具,而是快乐地、主动地参与游戏,发挥角色游戏的最大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收获快乐、收获经验、收获成长。同时在研究中也发现,随着小班逐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各方面能力都有所提高,进一步开展贴近幼儿能力、兴趣的角色游戏,将幼儿共通经验这个点继续扩大深入,让角色游戏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9.

[2]曹中平.试论儿童游戏的发展特点[J].现代教育研究,1996(02).

[3]曹中平.儿童游戏论[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4]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01.

小班角色意识培养 篇4

安全意识是指幼儿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及保证自身安全的基本行为的认识。安全意识是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而小班幼儿更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如何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呢?

一、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的环境应是关注幼儿的健康和安全的。教师应与幼儿共同创设相应的物质环境,对幼儿进行直观、形象而又综合的教育。在活动区,我们开设了安全角,墙上贴有安全图、110、120、119标记。玩具柜内摆有救护车、救火车、警车等,还有电话、手机模型。在进行活动区活动时,通过游戏训练了幼儿遇到困难如何救助的方法。

二、通过日常活动,培养自我保护能力

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抓住一日活动的各个有效环节随机强化。幼儿园里各种器械、各种玩具都有,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奔跑,进行游戏,可以说是快乐天堂。但有时玩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往往会对幼儿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这种自身痛苦的记忆是最深刻的。所以如果看到别的小朋友摔伤磕破时,就能把自己的痛苦记忆类推到别人身上,这种体验会有助于幼儿理解自我保护的意义。但是光有这种体验是不够的,于是我们用及时贴剪了一些大眼睛,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的哪些东西、大器械的哪些地方有危险,贴上大眼睛让大家都看到。有的幼儿贴在了活动室的水杯格上;有的贴在画架上;有的贴在玩具柜上;有的贴在了老师坐的大椅子上。在户外,更能让幼儿发挥了,有的贴在栏杆上说:“上次我在这磕着过。”以后在活动时,幼儿看到这些大眼睛,就自然引起了注意,减少对自己身体的伤害。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自我保护能力是紧密结合的。小班刚进入幼儿园,幼儿年龄小,一些常规的养成还不能形成习惯。于是,形象的标记帮助了幼儿。刚开学,幼儿入厕、喝水常常拥挤,我不断的提醒,但不见成效。偶然的一次,我想起了银行的一米线。有了一定的限制幼儿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了。但“一米线”显然不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于是我在幼儿的小便池、洗手池、水罐旁贴上小脚印儿。幼儿马上明白了,只有踩上小脚印,才能洗手、接水,没有了小脚印儿就要在旁边等一会。一段时间过后,拥挤的现象减少了。在一次入厕时,我发现白乾锐小朋友在等待时对前面的小朋友说:“你洗完我在洗好吗?”前面的小朋友高兴的说:“好吧。”并且洗手的速度明显加快。很快就轮到白乾锐洗了。我及时表扬了这两位小朋友,并将这句话告诉其他小朋友。此后,幼儿入厕、洗手时我常常能听到这句话。即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同时幼儿的行为规范也养成了,自然,安全的隐患也消除了。

四、利用多媒体,调动幼儿兴趣

小班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对户外活动不安全因素认识不足,加之

现在的家庭对幼儿溺爱有余、培养不足,往往幼儿对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手足无措,造成意外伤害。比如,在滑滑梯时倒着向下滑或你推我挤,非常危险,但幼儿意识不到这是危险动作。冬天跑步时,常常将手放进口袋儿内,一摔倒就会摔破头。其实,幼儿只要掌握一定的技能,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伤害。但一味的说教幼儿会失去兴趣。小班幼儿年龄小,学习很大程度受兴趣、情感支配。如何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呢?于是,我们为幼儿制作了课件,并将幼儿熟悉的“天线宝宝”设计到课件中去。让幼儿知道户外活动时不应将手叉在口袋内,如果摔倒了,手放在口袋内,就会象拉拉一样摔伤脸。摔倒了象迪西一样用手撑住地,就不会摔伤脸。并利用课件制作了正确滑滑梯等户外活动应注意的安全问题。连贯的、动态的、音效化的课件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激发了他们的参与性。

五、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幼儿身体素质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而运动能促进孩子的身体发展。我国尤其是城市绝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在身高、体重方面较过去有一定的进步,但由于身体肌肉长期缺乏应有的活动,肌肉组织内储氧量降低,肌肉弹性张力下降,因此幼儿动作的平衡能力、灵活性都达不到自我保护的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平时很少跑动的孩子相对来讲容易受伤,那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奔跑蹦跳灵活,钻爬攀登熟练,反应敏捷,相对来讲磕碰就少一些。在幼儿园园活动中,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合理地组织有一定强度和密度的体育活动,有计划地对孩子进行基本动作训练,提高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使其手脚动作灵敏、协调,避免跌伤、撞伤、扭伤,在做中、玩中巩固已有的知识,在做中获得新的自我保护能力,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六、家园一致,共同教育

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家长进行密切配合。因为有很多安全教育的内容和家庭生活密切相关。目前,许多家长由于怕自己的孩子受到意外伤害,抱着一种“少活动,少出事”的错误观念,许多本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家长们却包办代替,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行为,剥夺了孩子的实践机会,减少了防范能力。教师应当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安全知识介绍给家长,让幼儿在家长帮助下,获取一些直接经验。

小班角色意识培养 篇5

四年级徐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教育的开拓者陶行知先生在著名的《创造宣言》中就曾这样强调:“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又在提醒我们:应当把创造能力的大小作为人才素质和智力的衡量标准。小班化教学在时空、人数、设备等方面优势显著,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多样化的课堂形式,营造创新氛围。

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首要条件。教学空间不变,学生人数不减,就意味着每个学生所占的单位空间就大。有效地运用空间空隙,合理地设计课堂队形,不但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进学习效果,而且能陶冶学生人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我们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队形的设计,如:“八字型”、“半圆形”、“圆形”、“三角形”等,共同营造创新氛围,同时在创建环境的过程中,把课堂变成鼓励学生用脑思考及赞美学生学习成果的实验室。在师生共同讨论设计、师生共同布置、师生共同改进更新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浓郁的创新氛围洋溢在每个角落。

二、开放的教学模式,突出个性创新。

创新的特点是新颖、变通,只有开放的教学才能让体育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充分突现学生的创新个性。

1、师生交流。一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就能产生多种思想。”在小班化教学中,有很多时候,孩子们的发言更能让人受到启示。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千方百计的创造机会让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

2、生生交流。教育先行者陶行之先生提倡“小先生制”,——也就是让学生教学生,“即知即传”。学生一面学,一面教,他的教育力量有时比教师大的多,促使和启发伙伴们的创新思维。例如: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和原地运球教学时,我首先定给学生一个目标,然后让学生自由搭配,分成若干组,采用不同的方法,朝着相同的目标练习。练习中,能者为师,相互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小班角色游戏——《商店》 篇6

1、合理使用材料,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进行游戏

2、大胆想象进行游戏

3、加强各角色间的联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入。

1、师:我们的商店在上个星期就布置好了,商店很漂亮。我们的商店今天就要开张了,如果你是商店的小老板,有顾客来了怎么办?

2、师:如果有的顾客买了东西觉得不满意,你会怎么做?

3、引导幼儿说说商店应该怎么玩。

二、引导幼儿协商分配角色并引导幼儿合理的布置商店。

1、我们的商店开张了,你们想要在商店里扮演什么角色?

2、师:我们的商店需还需要什么呢?我们要怎样来布置我们的商店?

三、幼儿游戏,师参与游戏并指导。

1、师:我想买冰红茶,你们这儿有些什么品种的呀?

2、师:你的冰红茶怎么卖?可以便宜一些吗?

3、师:我昨天在你们这儿买的饼干,是过期的,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可以换吗? 活动反思:

活动以引导幼儿说出具有特色的商店是什么样子的?是用什么做成的?怎样做的?在幼儿的讨论下,师幼儿共同商定需准备和制作的材料,幼儿自带家中的废旧材料并参与制作,兴趣较高。活动中发现幼儿想象、替带废旧材料的能力还不够,幼儿多是过于逼真的反应游戏材料,还不够大胆创新,创造想象的能力还不够。

调整策略:在下一次的游戏中会重点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创造,给予启发性

幼儿园小班规则意识的培养与研究 篇7

俗话说,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这句俗语是从古至今人人皆知的经验之谈, 也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里首先所必须遵守的。大到国家的法律, 小到集体的规章制度, 都约束了一些人的不规范行为。在当今幼教改革的思潮中, 幼儿园规则意识培养的尺度更为重要。当前, 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 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到陌生、又有约束的集体环境之中, 又要接受集体教育, 难免给幼儿带来一些不适。所谓的规则, 就是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常规的建立不仅是集体教养幼儿的需要, 同时它有益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 可以起到培养良好情绪, 形成一定的卫生、生活和行为习惯, 促进幼儿的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规则作为教育手段, 可以起到规范引导行为方向, 促进幼儿活动质量, 提高能力和身心发展水平的作用。在组织集体活动时, 幼儿要按照一定的要求, 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限制自己不正确的生活习惯, 让幼儿从小就知道生活在一个集体里, 就要有一定的约束力, 不能随心所欲。因此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研究目标】

1.引导幼儿建立初步的规则意识, 知道一定的规则是游戏愉快进行的前提。

2.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施方案】

一、规则是幼儿自主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 幼儿的自主参与是十分重要的, 实践证明, 要想让幼儿真正开展自主活动, 规则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遵守规则和自主活动是辩证统一的, 因此在幼儿园的生活中, 为了让幼儿能够真正开展自主活动, 我们既要为幼儿提供自然、安全的心理环境, 让幼儿放松地活动, 同时也不能太放纵幼儿, 要为幼儿制订必要的规则。

案例1:无规则的区角活动。在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中, 涌入大量的小朋友。大家每个人拿起几个盒子开始自由地搭建。可是因为参加的幼儿比较多, 分到手里的材料明显不够用, 小朋友发现材料不够用了, 于是吵吵闹闹、互相抢夺起来, 为自己的搭建活动寻找材料。不一会儿, 几个小朋友哭了起来, “开心城堡”搭建活动只好取消。

案例2:有规则的区角活动。同样是区角活动“开心城堡”的搭建活动。小朋友拿到自己的进区标志卡, 插到卡槽中。因为限定人数6名, 第七个小朋友没能进入该区角, 只好耐心等待。在搭建开始阶段, 每人领到一张任务卡, 按照自己任务卡中的内容寻找材料, 再按照指示搭建城堡的一个部分, 小朋友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 在老师的帮助下合力拼成一个大城堡。

在案例1中教师为幼儿的自主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但事实表明, 在对幼儿没有提出任何规则性要求的时候, 幼儿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相互的影响和干扰, 因此幼儿的自主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在案例2中由于建立了良好的区角游戏规则, 这样既可以规范幼儿的操作行为, 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建构, 又能有效地避免幼儿之间因为使用材料或是合作产生的纠纷。由此可见, 幼儿的自主活动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保障, 只有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 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遵守, 才能让幼儿提高学习效率, 真正得到自主发展。

二、多途径和多方法引导幼儿提升规则的意识, 促进规则行为的养成

在日常生活中, 幼儿常常表现出一些违反规则的现象, 如:在本该安静的图书区或玩具区大声地讲话, 争抢玩具, 不能将使用完的物品放回原处。事实上, 这些现象是因为幼儿没有规则意识或规则意识薄弱所致。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升规则意识, 养成规则行为。

1. 正面强化, 利用榜样示范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

榜样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是指为学习者树立榜样, 而后由榜样向学习者示范, 学习者再从模仿中学习。在幼儿的生活中, 教师通过榜样示范法, 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 不但让幼儿掌握了有关的行为规范, 也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案例:又到户外活动的时间了, 每到这个时候我们总是强调让幼儿将小椅子放到桌子下面, 防止小朋友站队时绊倒, 可总有一些小朋友着急站队而忘记放椅子。某一天, 我表扬了几个坚持放好小椅子再去站队的小朋友, 于是其他小朋友立刻回到座位上将小椅子一一放好。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运用榜样示范法, 为幼儿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标准, 让幼儿掌握了良好的行为规范, 也有效地提高了幼儿的规则意识。规则自定, 让幼儿自觉地养成规则行为。

2. 标志暗示, 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规则。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教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学会尊重理解他人。幼儿年龄小, 自控能力差, 对于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缺乏足够认识, 因此在行为上容易出现偏差, 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符号、图标进行行为上的提示和约束。所谓“图标”, 就是把规则画成有趣的画面, 通过观察、模仿等途径去刺激幼儿做出相应的反应, 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的萌发, 促使幼儿在不断操作中形成自律。在幼儿园的区角活动中, 如果让幼儿自由地选择, 往往会出现争抢等矛盾。因此教师需要和幼儿商量游戏规则, 并将这些规则绘成大家都能看懂的图标张贴在各个区域内。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对幼儿加以教育和引导, 制订适宜的规则要求, 使幼儿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和社会化的发展。

摘要:幼儿期是幼儿规则意识萌发和初步建立的重要阶段。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把握教育契机,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建立和良好规则行为的养成, 为幼儿的自主探索建构活动提供有利保障。

关键词: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幼儿园教育

参考文献

[1]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2006, (05) .

着重培养四种角色意识 篇8

所谓“角色”,就班干部而言,是指班干部在班级的身份及行为和班集体对班干部的期待与要求。所谓“角色意识”,简单点说就是班干部对自己在班集体中身份的认识以及在这种认识下的活动。如果班干部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角色要求,就会出现角色错位现象。

例1:新生入校,小A自荐当生活委员。每次值日打扫清洁区,小A都扛个大扫帚,默默地自己打扫,也不看其他同学来不来、干还是不干。他说,班干部不就是给大家干活的吗?

例2:班长小B,因不认同班主任的运动会入场式方案,在班主任向大家宣布方案时,在下面讽刺挖苦班主任,说风凉话,表现消极。

在上述例子中,都是班干部没有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而出现的与角色不相符的行为。所以,培养班干部正确的角色意识是班干部培养和使用的首要工作。

笔者认为,对班干部应着重培养以下四种角色意识:

第一,学生角色意识。基于这一角色,要求班干部无论是面对校纪班规,还是面对同学、老师,都要意识到自己的学生角色。

例3:体育委员小C具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能力。在他被提升为学校体育部长后,由于参加活动过多,耽误一些课程。但他从不向任课老师请假或事后解释,对任课老师态度不尊重。这反映出班干部忘记了自己的学生角色。

第二,班集体正当利益代言人角色意识。首先,班干部是班集体利益的代言人。班干部应该是本班利益的代言人,而不能只做学校的传声筒。其次,班干部维护的是班集体和同学们的“正当利益”,不是“不正当利益”。

例4:本班一名学生和外班学生打架吃了亏,到班上喊其他同学一起去“报仇”,班上十几名男生“同仇敌忾”,要去打群架,班长小D竭力劝阻大家不要去,他站到教室门口说:“大家谁要去就从我身上踏过去吧!”并最终阻止了同学们的过激行为,维护了同学们的切身利益,也为随后班主任赶来处理这一事件赢得了时间。

这里,班长小D就能够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正当利益的代言人,而非不正当利益的维护者。

第三,班级服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意识。班干部应该自觉树立服务意识,在服务中赢得支持,维持良好的同学关系,如果忘记这个角色,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膨胀心理,从而在态度上傲慢,行为上自私,是做不好班干部的。同时,班干部在活动组织和管理时,要有组织管理者的角色意识,明白自己的担当和责任。

第四,班主任参谋、助手角色意识。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参谋和助手,既不能满足于只按班主任的指令行事,当“应声虫”,也不应自恃得到同学们的支持而不听从班主任的安排,应该积极思考,必要时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班主任把班级管理好,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被采纳时应先按班主任的安排办。在上文例2中班长小B不认可班主任的方案,在下面唱反调,就是班主任参谋和助手角色意识的缺位。

那么,班主任应该怎样培养班干部的角色意识呢?

一是利用每周的班干部会进行教育。班主任应利用每周的班干部会对班干部进行“角色提醒”,坚持“警钟长鸣”。二是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让班干部和同学们进行角色互换,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班干部和同学们通过体验来感受角色,增强角色意识。三是利用日记、周记等形式,要求班干部经常进行“自省”,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角色要求。四是班主任通过案例教学,或邀请企业管理干部作报告等形式,加深班干部对角色的理解,开阔视野。

小班角色游戏拔萝卜 篇9

【游戏主题由来】

在离园等待的一段时间内,我随手播放了《拔萝卜》儿童歌曲让幼儿欣赏。当幼儿听到“拔萝卜”歌曲旋律时,也跟着节奏边唱边模仿画面上儿童的动作,一个拉着一个拔萝卜。孩子们的动作中带着几分天真、几分淘气、几分嬉戏。看着孩子们这么热衷于表演,于是,我们开展了表演游戏《拔萝卜》,意在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并能从中体验快乐,发展语言能力。

【游戏总目标】

一、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熟悉角色对话,较牢固地掌握角色出场的顺序。

二、初步学习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不同角色的特征。

三、喜欢参与表演游戏,能与同伴进行简单的游戏与交往。

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整理游戏场景,收拾游戏材料。

五、懂得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第一次游戏

【游戏目标】

一、理解故事内容,掌握角色对话:“×××快来呀,快来帮我拔萝卜。

二、初步熟悉角色出场的顺序,大胆展开表演。【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在语言区投放《拔萝卜》的故事盒,让幼儿进一步熟悉故事中的角色对话。物质准备: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花狗,小花猫,萝卜头饰、故事录音 环境创设:萝卜地游戏场景 【游戏过程】

一、出示萝卜的道具,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师:这是什么?《拔萝卜》的故事里都有谁?

二、出示角色图片,引导幼儿熟悉角色出场顺序及角色对话。师提问:

(一)拔萝卜时,老公公拉着谁?谁拉着老公公?谁拉着老婆婆?谁拉着小姑娘?谁拉着小黄狗?

(二)他们拔不动萝卜时,都是怎么说的?

(三)师幼互动学习角色对话部分

三、教师提出游戏要求。

1.根据意愿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和同伴一起表演。2.听故事磁带分组表演。

3.游戏结束后要一起整理游戏场景和材料。

四、幼儿分组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1.重点观察幼儿分组的情况。

2.观察幼儿掌握角色对话情况及按顺序出场的情况。

五、收拾游戏材料,交流游戏情况。

1.教师指导幼儿收拾游戏材料,把材料放到相应的地方。2.请个别表演的比较好的小组上来展示精彩片段。

师:哪组小朋友愿意上来表演?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哪个地方表演的特别好? 3.与幼儿交流游戏的情况,讨论下一次游戏可以增设的材料和道具。

师:你今天扮演什么小动物?演的怎么样?好在哪里?你觉得下次游戏还可以增加什么材料?

第二次游戏

【上次游戏情况分析】

上次游戏中,虽然是第一次参加表演游戏,但是他们表演的热情很高。再加上角色的对话重复,很适合小班幼儿,因此,整个故事表演比较完整。但是,在表演中孩子们对于出场的顺序还是掌握的不够好,每次出场顺序都不一样,因此在游戏后的区域活动中,我们继续让幼儿熟悉故事情节,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幼儿在表演中过于注重角色的对话,忽略了动作的表现,而且有的组的幼儿表演完不知道与同伴互换角色继续表演导致游戏很快就结束了。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游戏方案制定如下。【游戏目标】

一、能根据角色的特征,尝试运用语言、动作大胆表演。

二、能在相应的场地与同伴合作表演,不争抢角色,能互换角色继续表演。【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1.继续熟悉故事,掌握故事中的角色对话。2.在音乐区中让幼儿学习不同动物的动作。

物质准备:和幼儿一起收集老奶奶的头巾、老爷爷的草帽、锄头等代表不同角色形象的游戏道具。

环境创设: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萝卜地的游戏场地。【游戏过程】

一、欣赏幼儿与教师共同收集的游戏材料导入游戏,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师:瞧,这里有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收集的各种道具,它们可以用来装扮哪个角色?

二、回忆上次游戏出现的情况,引导幼儿运用动作表现角色的特征。

师:上次游戏中,老师发现小朋友们表演的都很认真,但是,在表演时,老爷爷、老奶奶、和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没有表现出来,现在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都有哪些动作?老公公和老爷爷出场的时候用什么动作表现呢?小姑娘是怎么出场的?小花狗呢?小花猫呢?

三、提出游戏要求。

1.幼儿自由分组表演,和小朋友一起协商角色,不争抢角色。2.表演完一遍后,可以与同伴交换角色继续表演。

3.在自己的场地上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与同伴一起整理游戏材料。

四、幼儿分组游戏,教师观察指导。1.幼儿分组游戏的情况。

2.幼儿角色对话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肢体动作大胆表演。3.观察幼儿表演完,协商交换角色继续表演的情况。

五、整理游戏场景,收拾游戏材料,交流游戏情况。1.提醒幼儿主动整理游戏材料。2.交流游戏情况。

师提问:你今天表演的是什么角色?你表演的怎么样?有争着表演一个角色吗?你们怎么解决的?

3.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示范表演。

第三次游戏

【上次游戏回顾】

有了前两次游戏的基础,幼儿在游戏中已对故事情节十分熟悉了,幼儿也能初步地从语言、动作表演出各角色的特征,但是对于情感上的表现不够到位,因此,本次游戏我们主要培养孩子用表情和语气表现角色不同心情下语气语调。【游戏目标】

1.能大胆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动物的特征。

2.能用自制或收集的游戏材料增加故事情节,表演故事内容,学会与同伴合作游戏。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整理游戏场景,收拾游戏材料。【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引导幼儿继续熟悉故事中对话,学习表演不同动物的不同语气、语调和动作。物质准备: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制作表演所需的服饰及道具。【游戏过程】

一、欣赏幼儿准备的服饰和道具,激发幼儿表演的兴趣。

师:这些都是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的服饰和道具,这么多的道具,怎样使用?如果大家都想要一件道具,怎么办?游戏结束后要怎么做?

二、集体学习不同故事情绪下,角色的语气,丰富表演。

师:大家拔不出萝卜时心情怎么样?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请人帮忙呢?谁来表现下着急的语气?萝卜拔出来后,大家心情怎样?会说些什么?

三、提出游戏要求。

1.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游戏材料进行角色装扮。2.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动作表演不同的心情。3.游戏结束要整理游戏场景,收拾游戏材料。

四、幼儿游戏,教师观察指导。

1.观察幼儿用不同语气、语调和动作表演不同动物的情况。2.观察幼儿之间简单合作与交往的情况。

五、整理游戏场景,收拾游戏材料,交流游戏情况。1.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收拾游戏材料,交流游戏情况。2.交流游戏的情况

师:今天你扮演了谁?表演得怎么样?在表演中,小朋友们有没有抢道具的情况?是怎么解决的?

第四次游戏

【上次游戏回顾】

幼儿对于故事中的角色对话已经比较熟悉了。能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动作表现不同的角色,他们乐于用自制的教具进行角色装扮。游戏中也能渐渐和同伴有好的合作、交往。表演的能力明显提高,游戏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但是由于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幼儿一下子就表演完了。因此,我在游戏后,尝试发散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讨论:还有哪些动物也会来帮忙拔萝卜?并与幼儿商量新角色的对话,在表演区中尝试新角色的表演。【游戏目标】

一、能增加新的故事情节,拓展表演内容,学习新增动物的动作表演。

二、在教师的提醒下,学会整理游戏场景,收拾游戏材料。【游戏准备】

经验准备:和幼儿一起续编故事,引导幼儿新增小羊、小猴、小象等动物,并学习新增角色的对话和动作。

物质准备: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新增角色的服饰和道具。【游戏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的讨论与表演的兴趣。

1.师提问:上次小朋友说要在故事里增加小猴、小羊和大象,这些动物要用什么动作表现呢? 2.请个别幼儿上台表演。

师: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好在哪里?你有不一样的表演方法吗? 3.出示新角色的道具,引发幼儿思考。

师提问:这些道具适合哪些动物?要怎么装扮才会像?

二、提出游戏要求。

1.装扮自己时动作要快,要与同伴协商好角色,不争抢道具。

2.表演时要注意新增动物的表情、语气及动作。

三、幼儿自主游戏,教师观察指导。1.观察新动物的装扮和表演情况。

2.教师适时以角色的身份介入幼儿的游戏,指导幼儿提高表演水平。

四、整理整理游戏场景,收拾游戏材料,交流游戏情况。1.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学习收拾游戏材料,交流游戏情况。2.交流游戏的情况

师:今天你扮演了谁?表演得怎么样?你觉得谁表演的最好? 附故事:

拔萝卜

(老公公种了个萝卜,他对萝卜说)

老公公:我要去地里看看我种的萝卜。“萝卜啊,快点长吧,长得又大又甜啊!” 萝卜越长越大,大得不得了,老公公就去拔萝卜。他拉住萝卜的叶子 老公公:“嗨哟,嗨哟”气死了,拔不动。老公公:“老婆婆,老婆婆,快来帮忙拔萝卜!” 老婆婆:“唉!来了,来了。”

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

老婆婆:“小姑娘,小姑娘,快来帮忙拔萝卜!” 小姑娘:“唉!来了,来了。”

小姑娘拉着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

小姑娘:“小狗,小狗,快来帮忙拔萝卜!” 小狗:“汪汪汪!来了,来了。”

小狗拉着小姑娘,小姑娘拉老婆婆,老婆婆拉着老公公,老公公拉着萝卜叶子,一起拔萝卜。“嗨哟,嗨哟”拔呀拔,还是拔不动。小狗:“小花猫,小花猫,快来帮忙拔萝卜!” 小花猫:喵喵喵!来了,来了。”

上一篇:《渡荆门送别》李白古诗词鉴赏下一篇:大班健康活动幼儿的牙齿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