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爱国故事
本次道德讲堂共有以下几个流程——1.唱一首歌,2.看一部短片,谈谈内心道德感受3.诵一段经典,4.讲一个故事,用心倾听,并说说自己所受启发,5.送一份吉祥,6.行一个善举。
下面,有请两位主持人为我们主持。谢谢!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才看的短片,讲述的是勤学爱国的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除了钱学森之外,还有许许多令人感动的伟大人物,比如说日日夜夜为人民服务的周恩来总理,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为唤醒民魂而不懈努力的鲁迅先生。当然,我们的身边也不缺乏这样勤学爱国的人物,韩英就可以称得上我们身边人勤学爱国的一个典范。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走进《韩英的书香缘》。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并思考,韩英,是何许人也?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些什么?
韩英的书香缘
2009年8月11日,对韩英来说是个大喜的日子,因为当天他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入取通知书。
韩英出生在安徽省的一个穷山村里,父亲是个石匠,靠出卖苦力营生,母亲患有腰椎疾病,常年卧床不起。一家人仅靠父亲每月不到两千元的工资生活,单母亲的医药费就用去近一半的家资。
韩英是家里的独子,也是家里的希望。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韩英十岁的时候就担当了照顾母亲的重任。每次回家,他首先为母亲煎药,喂药,然后为一家人做饭。但是韩英并没有为此耽误过一次作业,那盏昏暗的电灯不知伴他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尽管家里的生活环境,自己的学习环境不好,但是小韩英很争气,他努力刻苦学习,从小学到高中,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他一直以来都是父母亲最最骄傲的资本。
真是祸不单行,一天父亲突然感到肚子疼得难以忍受,到医院一查,竟是胃癌晚期,他感到犹如晴天打了一个霹雳,他唯一放心不下的是儿子。父亲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家人,几天后他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把家里安顿好,和儿子去了北京。说到这,很多人都会想他们去北京是为了治病,然而并不是这样的。父亲做了一件令人出乎意料的事情,他领着儿子参观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参观清华大学时,儿子指着清华大学的大门坚定的对父亲说,“爸爸,总有一天我也会考入清华大学。”父亲看着儿子黝黑的脸蛋,欣慰地笑了。
回到家里,父亲就卧床不起,家里一下子又多了一个病人。儿子看到父母亲这样很是心疼,他思索了好久,终于做出这样一个决定。他走到床前,哭着对父亲说,“爸,我不读书了,我打工养活你和妈。”听到这,父亲紧紧握着儿子的手说:“不!儿子,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实现你的诺言。”说完,爸爸就再也没有醒来。办完爸爸的丧事,小韩英一边照顾妈妈,一边刻苦读书。功夫不愧有心人,韩英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当他接到通知书的时候,他跪在爸爸的灵位前泪如雨下,“爸爸你醒醒啊!儿子考上清华大学了,你睁开眼看看啊!······”(故事讲完)
故事讲完了,相信同学们此时此刻内心一定有所触动,有很多话,很多感悟想要说,请大家一起畅谈。有请两位主持人主持分享环节。
[焦点一] how用于询问动作执行的方式、手段等,译为“怎样” 。例如: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ike.
——你通常怎样去上学?
——骑自行车。
—How does your father go to work?
—On foot.
——你父亲怎样去上班?
——步行。
[焦点二] how用于询问对方对某事物(人)的评价,译为“怎样” 。例如:
—How do you like your new friend?
—He’s very easygoing and nice.
——你觉得你的新朋友怎么样?
——他非常随和而友善。
[焦点三] how用于询问身体健康状况,译为“怎么样”。例如: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你好吗?
——很好,谢谢。
[焦点四] how用在第一次见面的问候语中。例如:
—How do you do?
—How do you do?
——你好!
——你好!
[焦点五] how还可以用来询问天气。例如: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
—It’s fine.
——今天天气怎样?
——今天是晴天。
[焦点六] how about用于询问或征询意见等,相当于what about,后接名词、代词或动词-ing形式,译为“……怎么样?”“……好不好?”。例如:
—I like English.How about you?
—I like it, too.
——我喜欢英语。你呢?
——我也喜欢。
—How about something to eat?
—All right.
——来点吃的怎么样?
——行。
—How about playing basketball now?
—OK.
——现在打篮球怎么样?
——好的。
[焦点七] how many用于询问人或物品的数量,后接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译为“多少”。例如: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your class?
—There are sixty.
——你们班有多少学生?
——60。
[焦点八] how much既可询问物品的数量,后接不可数名词,译为“多少”,又可询问物品的价格,译为“多少钱”。例如:
—How much meat is there on the table?
—A little.
——桌上有多少肉?
——一点儿。
—How much is the dictionary?
—It’s forty yuan.
——这本词典多少钱?
——40元。
[焦点九]how old询问年龄,译为“多大”“几岁”。例如:
—How old are you?
—I’m twelve.
——你多大了?
——我12岁。
[焦点十]how long既可询问时间的长短,译为“多久”,又可询问物品的长度,译为“多长”。例如:
—How long does it take you to walk to school every day?
—About fifteen minutes.
——你每天步行去上学要花多长时间?
——大约15分钟。
How long is the river?
这条河有多长?
[焦点十一]how far用于询问距离,译为“多远”。例如: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school to the station?
—About two hundred meters.
——从你们学校到车站有多远?
——大约两百米。
[焦点十二]how often用于询问某动作行为或状态发生的频度,常用来对句子里的seldom, always, usually, every day, once a week等词语进行提问,译为“每隔多久” “多长时间一次”。例如:
—How often do you go to the park?
—Seldom.
——你多久去一次公园?
——极少。
—How often do you watch TV?
—Once a week.
——你多久看一次电视?
——一星期一次。
[焦点十三]how soon用于询问时间,意为“多久以后”。例如:
—How soon will she come back?
—She’ll come back in three days.
——她什么时候回来?
——她三天后回来。
[焦点十四]how tall和how high用于问高度。注意:问身高用how tall;问物体的高度用how high(有时用tall)。例如:
—How tall is Yao Ming?
—He is over two meters.
——姚明身高是多少?
——两米多。
—How high / tall is that tree?
—About twenty meters.
——那棵树有多高?
——大约有20米高。
[焦点十五] how heavy用于询问重量。例如:
—How heavy is the box?
—It’s 10 kilograms (heavy).
——这个箱子有多重?
——10公斤重。
[小试牛刀] 根据句意填入适当的疑问词或短语。
1. —_____ books are there in the box? —There are fifty.
2. —_____ is your new computer? —It’s about 6,000 yuan.
3. —_____ is your father? —He is very well.
4. —_____ is your mother? —She’s forty years old.
5. —_____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bike.
6. —_____ was the weather yesterday? —It was fine.
7. —_____ is your house from here? —It’s about 2 kilometers.
8. —_____ does she go home? —Twice a month.
9. —_____ have you lived there? —I have lived there for about 5 years.
10. —_____ is Mr Green? —He’s about two meters.
11. —_____ is the bag of rice? —It’s twenty-five kilograms.
12. —_____will you come back? —I’ll be back in 5 minutes.
13. —_____ playing football now? —That’s a good idea.
14. —_____ is the new bridge? —It’s about fifty meters.
15. —_____ mutton is there on the table? —Only a little.
故事内容是:陈平小的时候,家里很穷,父母早逝,他与哥哥两人相依为命。父亲临终前,告诉陈平要发奋读书,光耀门庭。因此,陈平日夜读书,足不出户,什么农活也不干。
这样时间长了,大嫂对陈平就不满了。有一天,陈平读书入了迷,不小心弄碎了一只碗,大嫂就借机骂她身边的一只猫。陈平一听,知道大嫂在指桑骂槐,实在不能容忍,说了几句,就走出了这个家。
哥哥回家后得知此事,训斥了妻子几句,便急急忙忙地出去找陈平了。不一会儿,就把陈平找到了并劝回了家。
回家后,哥哥要休掉大嫂。陈平便对哥哥说:“哥哥,请不要休掉大嫂。她为了这个家,很不容易。”大嫂听了很惭愧。乡亲们都夸陈平是个好孩子。从此,一家人又快快乐乐地一起生活。
通过努力学习,陈平掌握了许多知识。后来,他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大业,为汉朝做出了很大贡献,终成一代名相。
【解释】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
【故事】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人物】董仲舒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以儒家学说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黄老”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建立起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悬梁刺股
【解释】这个成语由两个故事组成,形容刻苦学习。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故事】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愤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人物】苏秦,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孙敬,字文宝,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
“纵横家”往往出现于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的年代。纵横之士智能双全,不乏仁义之辈,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他们的风采,令后世之人神往。
三、囊萤映雪
【解释】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比喻人勤学好问。
【故事】
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
【人物】车胤,字武子,南平新洲(今湖南津市)人。东晋大臣,官拜吏部尚书,进爵临湘侯。为人公正,不畏强权,后为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逼令自杀。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孙秉之子,东晋长沙相孙放之孙。元嘉中为起部郎,迁征南长史,有集十卷,为孙氏映雪堂始祖。
四、手不释卷
【解释】释:放开;卷:书本。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意思是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故事】
汉光武帝刘秀本是太学生,研习过《尚书》,比较好学,故而行军打仗之时也不忘学习.他勤于政事,又经常和大臣们讲论经典,半夜才睡觉.太子劝他注意身体,他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人物】刘秀,汉世祖光武皇帝,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东汉开国皇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刘秀在位三十三年,政治上改革中央官职,整治官场风气,优待功臣;经济上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史称光武中兴。
五、昼耕夜诵
【解释】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形容抓紧时间学习,读书勤奋。
【故事】
崔光幼年家贫,嗜书好学,白天耕种,夜晚读书后为人撰写书稿,以润笔之资赡养父母。
【人物】崔光,字长仁,本名孝伯,孝文帝赐名光。清河人(今山东省夏津县白马湖镇崔庄村)。北魏名臣,历任太子少傅、右光禄大夫,太子太保,死后获赠太傅,谥号“文宣”。有文集五十余卷,今已佚。
六、闻鸡起舞
【解释】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
【故事】
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人物】祖逖,字士雅。河北范阳县(今河北涞水)人。中国东晋初有志于恢复中原而致力北伐的大将。祖逖所部纪律严明,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
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中国西晋时期名将。汉中山靖王之后,美姿仪,弱冠以文采征服京都洛阳,“人称洛中奕奕,庆孙越石”。诗仅存4首,却与左思齐名。
七、程门立雪
【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故事】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人物】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将乐人。北宋哲学家、文学家、官吏。熙宁九年进士,历官浏阳、余杭、萧山知县,荆州教授、工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专事著述讲学。先后学于程颢、程颐,同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晚年隐居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
程颢、程颐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被世人称为“二程夫子”。
八、焚膏继晷
【解释】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故事】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希望能受朝廷重用,一展抱负与长才。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进学解》中,国子先生(韩愈自称)训诲他的学生要勤奋学习,才能有成就。学生质疑他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却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
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人物】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人称“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虽一度如“国子先生”因议事被贬,但晚年官至吏部侍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九、圆木警枕
【解释】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刻苦自勉。
【故事】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图书和卧具,再没有其他珍贵的摆设。卧具很简单:一架木板床,一条粗布被子,一个圆木枕头。为什么要用圆木枕头呢?说来很有意思,当读书太困倦的时候,一睡就是一大觉。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人物】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十、韦编三绝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故事】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作为开篇人物,当之无愧。
晋代的.祖逖和好友刘琨都有着建功立业,复兴晋国的远大理想,从头为了成为国家的栋梁,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经过长期的刻苦练习,他们都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最后实现了报效国家的愿望! 5.纪昌学射甘蝇是石时一个著名的射箭高手。只要他一拉开弓,野兽就要伏在地上,飞鸟就要掉下来。甘蝇的弟子飞卫曾向甘蝇学射箭,学成之后,比师父的本领还高。后来纪昌要拜飞卫为师学射箭。 飞卫对纪昌说:“你先要练习不眨眼的本领,有了这个本领再跟我来学。” 纪昌回到家,仰面躺在正在织布的织机下,两眼不眨地盯着踏板。一天、两天……二年过后,纪昌终于练好了眼睛不眨的功夫。于是去拜见他师父飞卫。 飞卫说:“这还不行,还要学看的本领,要能把小的东西看得很大、很清楚,然后再来找我”。 纪昌回到家,在一根牛尾毛捆住一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都盯着它看。又是一天、两天、三天……三年过去了,他竟然能把一个虱子看得象车轮一样大。再看其它物体,也都能把它们看大。纪昌拿来一张弓,搭上箭,向虱子射去,箭正好从虱子正中间穿过去,而挂虱子的牛毛没有断。纪昌连忙去找飞卫,飞卫高兴地说“你真正学到了射箭的真本领。”
宋濂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从小勤奋好学,但是家里很穷,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书来读。
一个下雨天,宋濂去藏书家张齐轴那儿借《史记》。张齐轴叫人把宋濂叫进书房,只见他衣着破旧,手拿一把破雨伞,衣服上还让雨水淋出了好几处湿斑。张齐轴担心他会把这本贵重的书弄得破旧,便委婉地说道:“书是有,但刚被一个朋友借走了,真对不起。”宋濂一向诚实,对张齐轴的话深信不疑,于是问书大概什么时候可以还回来。“说不准,早则三个月,迟则半年。”张齐轴淡淡地说。“那好,学生三月后再来看看。”宋濂没有体会到張齐轴这句有意搪塞的话,满抱着希望,告辞回家。
三个月后的一天,天气寒冷,下着大雪,宋濂再次登上张门。因衣服单薄,他冻得索索发抖,半天才叫出了“张先生”三个字。张齐轴看到眼前这个再次前来借书的年轻人,客气地让他在旁边坐下,并吩咐家人献了茶,然后把宋濂着实嘉奖了一番。可当宋濂提起借《史记》时,他还是作了巧妙的回答:“不巧得很,那位朋友尚未归还。”但他觉得这样回答有些不太好,难为了这个孩子的一片诚心,就转而说道:“这样吧,我这里有本《乐府诗集》,你就先拿去看看。”宋濂虽然没有借到最想看的书,但得了《乐府诗集》,也高兴地向张齐轴连连致谢,并一连鞠了几个躬。
来年春,宋濂第三次登上了张门。这天,春日暖阳,宋濂一路走来,气喘吁吁。张齐轴见宋濂走得满身汗水,而归还的书却安好无恙,未沾一丁点儿汗水,很是吃惊。于是,他便觉得宋濂不但诚实好学,很有志气,而且爱护书籍,就笑着说:“你来得正好,朋友刚把那本书还来,你赶紧拿去看吧!”说罢,当即从书架上抽出了《史记》。张齐轴和悦地对宋濂说:“不要紧,你只顾看。如果需要其他书,只要我有,你尽管来拿好了。”从此,宋濂便常来借书,并发愤苦读。
博览群书,造就辉煌
宋濂25岁时曾在郑义门东明书院拜吴莱为师,第二年,吴莱突然中风,不能动弹,便推荐宋濂担任主讲。当时郑家有藏书8万卷,藏书之富,可谓“甲于八婺”,宋濂在此24年,得以博览群书。
在此期间,宋濂参酌定稿了郑氏《治家规范》。郑氏父老把他当做恩师对待,郑氏子弟也视他为严父:宋濂对郑家视同一家。郑家之人在吴莱、宋濂等人的熏陶下,不少子弟脱颖而出。据统计,郑家和宋濂一起居住的第七、八、九三世的男性70人中,出仕为官的有18人。其中,有著作问世的有13人,著作28种,300余卷。因此,当地有这样一种说法:没有宋濂就没有江南第一家,没有江南第一家也就没有宋濂。
后来,江南郑氏后人在郑义门内按照原来的摆设存放了不少与宋濂有关的物品,有序堂里还摆放着宋濂的塑像。每年,郑氏门人都会举行古老而隆重的仪式祭拜宋濂。
备受器重,坦诚待人
明太祖朱元璋非常器重宋濂的才学,将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还聘请他做皇太子的老师,并教几个亲王读书。
有一次,宋濂在家中宴请朋友,太祖秘密派人监视他。第二天,太祖问宋濂说:“昨天你在家喝酒没有?是跟哪些人一起喝的?用了哪些菜肴?”宋濂一一据实回答,太祖听后很高兴,笑着说:你一切都是照实说的,果然没有骗我。太祖看重他的真诚,想让他担任官职,参与朝政,他却推辞说:“我没有别的长处,只要能在翰林院舞文弄墨就很满足了!”从此以后,太祖对他更加亲密。每次在便殿召见他时,都要专为他设座上茶:早晨,则叫他陪同进膳:下朝后,也常与他反复咨询交谈。
为了掌握官员的情况,太祖曾经私下召见一些大臣,询问他们朝廷的官员谁好谁坏。当问到宋濂时,他只列举了那些自认为好的来说说,对其他人他则一言不发。朱元璋问他为什么不说说其他人。他说:“我说那些人都是我的朋友,和我相处得多,所以我知道他们。其他的人,和我没有什么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也就不好评论。”
有一次,主事茹太素呈上了一封奏章,揭露朝廷里存在的一些问题。皇帝看后大怒,询问朝中的大臣该如何处置茹太素。其中有人指责茹太素的奏章是大不敬。皇帝又问宋濂,宋濂回答说:“茹太素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既然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皇帝听后觉得有理。之后,皇帝细看并反思了茹太素的奏章,觉得里面确实有很多值得采纳的内容。一天,他把朝臣都招来斥责,并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啊。”于是太祖又当场称赞宋濂说:“我听说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次为君子。宋景濂为朕效力十九年,从未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未讥讽过别人的短处,始终如一。他岂只是君子,真可以说是贤人了。”从这番话可以看出,宋濂为人诚恳而谨慎。
悠闲晚年,未能善终
为了能度过一个安逸平和的晚年,宋濂在六十八岁时告老还乡。离开朝廷,他那昔日每时每刻都绷得很紧的心一下子就放松了。回到家乡后,他在青萝山畔盖了间草屋,成天在那里闭门写作,穿粗布麻衣,吃粗茶淡饭,简直就是一个贫寒之士。空闲的时候,他在浦江等地为人家写作墓志铭,为一些文人做诗文集的序、题跋、小传等应酬文字,虽然终日也忙忙碌碌,但却觉得悠闲实在,他此时感受到了平民自有平民的乐趣。他准备以这种杖履优游的生活方式,安度自己的晚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朱元璋称为“贤人”的人,最后也没有落到好的结局。
洪武十三年末,朝中发生了胡惟庸谋反案,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宋濂之孙宋慎也被名列胡党,子宋燧亦被牵连,均处死。朱元璋想把宋濂也一并处死,后来经马皇后、皇太子极力营救,才改判为举家流放茂州(今四川茂县、汶川一带)。宋濂此时已七十一岁,身体虚弱,知道自己此行凶多吉少,便把自己的文稿托付给弟子,并赋诗一首道:平生别无念,念念只麟溪,生则长相思,死当复来归。
导语: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100字
柳公权发奋练字】
柳公权,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并称“楷书四大家”。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一进华京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我国著名书法家。
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100字
【王羲之潜心苦学墨当饭】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和夸奖。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果然有些变化。
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功夫,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钟繇八十勤练字】100字
钟繇(151-230年),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一作许昌人。三国曹魏时大臣,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唐张怀《书断》),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体,对我国书法的发展贡献很大,当时的名将曹操也曾向他讨教过书法。
钟繇从小聪明好学,十一、二岁时,曾不辞辛劳跟着书法前辈刘德升(字君嗣)到山东南部的抱犊山临摹秦汉摩崖石刻。他白天与人闲谈时,也常用物画地练字长达数丈;晚上睡在床上,还是不停地用指在被子上比划,三年后终于书法大进。三国鼎立后,钟繇与韦诞、曹喜、邯郸淳等书法家共事曹操。
校对员是一位常识丰富的年轻人,他读了这段文字之后不禁失笑。因为他知道只要趁苹果还呈青色时,用纸剪成的字形贴在上面,待苹果变红,再揭去纸字,就会有文字显露出来。他想如果这段文字登了出来,必遭人讥笑,认为主编竟会如此愚蠢,连这一点“小魔术”都会“多方猜测,百思而不解”。因此,他大胆地将这段文字删掉了。
第二天一早,主编丹诺先生气呼呼地问他:“昨天原稿中那段红笔勾出关于奇异苹果的话怎么不见了?”听了青年校对员的陈述后,他和蔼地说:“原来如此。你做得十分得当,以后只要有确实可靠的理由,即使我用红笔勾出,你也可自定取舍。”
在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中,中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
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
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
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
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意识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
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
如果英国一味照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哪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行不通。
不要忘记爱国的先辈,从古至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这篇《古代爱国故事》便来告诉您他们的故事。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精心整理了关于爱国故事的相关内容,希望您能喜欢。
古代爱国故事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亭,时年仅39岁。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苏武牧羊】
一、重视“蓬草原理”,环境育人
蓬草原理告诉我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意即良好的环境,其潜熏渐染的作用是巨大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他的周围——学校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应当是随便安排的。几年来,我每接一个班级,都需做三件事1.发动学生进行“美我教室”活动,让同学们分组把自己优秀的手工作品、美术作品、习作展示出来,营造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创造精神,在动手、张贴、评比中培养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2.我总是精选几幅关于勤学的、惜时的、读书的或诚信的名人名言,张贴在教室的显眼位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洗礼;3.设计表扬鼓励栏,小到笤帚的摆放、课间活动,大到同学相处、活动参与,及时把班级的好人好事进行宣传赞颂。学生好胜心强,争着上光荣榜,努力约束自己的行为,利于形成集体荣誉感,培养自律、自省能力。
二、关注“蛙跳原理”,以褒为主
著名的蛙跳原理讲的是井底两只青蛙均在拼命往上跳,井外的人们说:“笨蛋,你怎么能跳得上来呢,你的努力是徒劳的。”一只青蛙听了,停止了跳动,永远留在了井底。另一只青蛙,持续地不停跳跃,终于有一天,跳了出来。人们不禁问它:“我们让你别跳,你为何还要跳呢?”青蛙说:“我以为你们在对我说,加油!加油!”蛙跳原理是以激励为主的动力机制,是以学生为主体,既可以使学生从教师的赞许中增强信心,又可以从教师的肯定中明晰方向,同时又有助于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用好“送明月”原理,大题小做
“送明月”原理说的是月夜一位小偷翻墙而入,被一老者撞见,见小偷两手空空,老者递上一件衣服让小偷披上,小偷接过衣服转身离去,老者说:“但愿我送他的是一轮明月”。数日后,小偷又悄悄地把衣服送回,老者说:“我真的送给了他一轮明月”。“送明月”原理要求我们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宽容,用真情感化,用亲情温暖,用亲情关怀。08年,我接六年级一个新班后,有不少同学反映,班上的劳动委员朱海军,经常趁同学不在时,拿其他同学的食品吃,有水果、点心、饮料等。我知道,这样的事发生在六年级一个学生干部身上,影响很坏,不仅是行为习惯问题,还是个道德品质问题,但找他直接谈他不但不能接收,还会伤他自尊,引发意外的心灵伤害。一天下午放学前,我买了些水果、饼干,把他喊到办公室,问他“最近早上来得及吃早饭吗?”他说:“我妈生病了,早上要做些家务,有时来不及吃……”我吃了一惊,略一沉吟,说:“不吃早饭是要得胃病的,而且学习中也不能保证充沛的精力,我这里帮你买了些水果、饼干,以后来不及吃,就带上几个,早饭一定得吃!”他连忙拒绝说:“老师,我以后尽量早些起床,保证有吃早饭的时间……”之后,朱海军再也不曾做过出格的事了。班主任工作中,要善于蹲下身子看学生,包容学生的缺点,尊重学生的人格,尽最大努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这样,不仅能显示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还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让他们乐于亲近老师,产生“信其道”的教育效应。
四、重视“渡河原理”,弘扬个性
“渡河原理”说的是一位学者乘船渡河,途中反复问了船夫一个问题,船夫思考再三勉强作答,学者听完答案很不满意,笑道:“看你这么大的人,连最简单的语法都弄不清楚,看来,你这半辈子是白活了!”少顷,船到江心,突起大风,船夫问学者:“你会游泳吗?”学者答道:“不会。”船夫说:“现在天气突变,船马上就要翻了,你不会游泳,看来,你这一辈子是白活了!”这个故事强调的是多元智能理论,要求教师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人,关注学生的特长发展,有效张扬学生的独特的个性,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多层次的人才。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学会用“多棱镜”看学生的特点,用新的人才观审视学生,善做伯乐,不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931年秋,吉鸿昌担任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的时候,曾被迫出国作了一次考察。出国之前,已是震撼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蒋介石为了阻挠父亲的抗日活动,立逼他“携眷出国”,作“军事考察”,而实际上是夺去了父亲的军权,将他流放国外。到了美国纽约,一次,他穿着整齐的军装,率领一行从属人员走在街上,突然有人拦住他故意问道:“你是日本人吧?!”吉鸿昌叫翻译回答说:“不,我是中国人!”对方听了摇摇头表示不相信地说:“中国人?东亚病夫,不可能有这样魁梧、高大的军人……”又一次,他到纽约的一家邮局寄送东西,那里的工作人员又明知故问地说:“你是哪国人?”我父亲大声说道:“我是中国人!”对方奚落地说:“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中国了。” 接连受到这样的嘲笑和侮辱,使他异常气愤,甚至连饭也吃不下去了。他严肃地说:“侮辱我吉鸿昌本人,我并不在乎,但是我们是代表中国到美国才考察的,受侮辱的是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啊!”坚决地表示:“下次外出时,就带上„我是中国人‟的牌子,让外国的朋友们都知道中国人是有血性的,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定会重新振兴起来了!” 果然,他用草板纸自制了一个约半尺长的长方形牌子,用毛笔写着“我是中国人”几个大字,并在下边注上英文。他挺着胸膛,昂首阔步地穿过围观的人群,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骄傲。
爱国情深
1948年,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
那一年,华罗庚把夫人和孩子们也接到美国团聚,潦倒奔波了半生,这是他第一次过上恬静的生活。
然而对于漂泊海外报国无门的游子来说,国外恬静安逸的生活无法抚慰内心时常涌动的报国之情。
1949年10月2日,华罗庚听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0月1日宣告成立了!华罗庚手捧报纸,欣喜若狂,一遍遍地读着新中国建国大典的消息。新中国的成立使他振奋,他渴望着及早回到祖国的怀抱。华罗庚决定回国的消息,使在美的中国人惊讶,更让美国方面难于理解。美国数学界深刻认识到华罗庚的价值,他们不愿意放华罗庚走,提出了十分优厚的条件,试图挽留华罗庚。诸如可以加入美国国籍,增加薪金,建立先进的研究所。伊利诺大学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华罗庚为终身教授。华罗庚丝毫不为所动,他的一颗心早已飞向了大洋彼岸的祖国。于是,1950年2月,他悄然离开了生活4年的西半球,乘上一条不大的邮轮,举家回国。
(1)周恩来爱国故事
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举行记者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中外记者济济一堂。‚下面请诸位记者提问题!‛周恩来的话音刚落,一位西方记者急不可待地站了起来,结结巴巴地用中文说:‚请问总理阁下,中国有没有妓女?‛对于这一不怀好意的问话,周恩来泰然自若,双眼盯住这位记者,思索了一下,郑重地回答:‚有!‛这一问一答,引起了全场的骚动。记者们轰动起来了。周恩来接着说:‚中国的妓女,在中国的台湾省!‛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一阵掌声。大家清楚,如果硬说中国有妓女,那就得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如果不承认台湾归属中国,那中国自然就不存在妓女问题了。
那位记者当然不服气,接着问道:‚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在建国的初期,这句话当然是在讥笑中国的贫穷。周恩来幽默地回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这一回答,使全场记者为之愕然,场内鸦雀无声,都在静听着周恩来的解释。周总理清了清嗓子,洪亮地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面值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等十种,加起来一共是18元8角8分!‛他稍微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到:‚中国人民银行是由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金融机构,有中国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越,币值稳定,实力雄厚,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总理的话再次激起了全场的热烈掌声。这位西方记者哑口无言,只得面红耳赤地坐了下去。
总理正是用他敏锐机智的头脑来捍卫祖国的尊严,这种民族的骨气,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2)吉鸿昌的爱国故事
就在吉鸿昌出国前夕,9〃18事变发生,他听到这一消息‚发指眦裂‛,声泪俱下地说:‚国难当头,凡有良心的军人都应该誓死救国!‛坚决要求留在国内,与日本帝国主义血战到底。但蒋介石无动于衷,依然逼令他出国。满怀悲愤的吉鸿昌无奈,只好在上海下榻的旅馆墙上,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一明自己的心志。
赤心爱国的吉鸿昌在美国受尽了民族歧视,有人告诉他,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以受到礼遇。吉鸿昌怒不可遏,说:‚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此,他特意做了一枚木制胸卡,上面用英文写着:‚我是中国人!‛而且随时随处佩戴,直面那些看不起中国人的人,用中华民族的自尊向美国的种族歧视挑战。
吉鸿昌在国外到处宣传抗日,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有人问他:‚日本有飞机大炮,中国凭什么抗日?‛他拍着胸脯愤然回答道:‚我们有热血,有四万万人的热血。中国人的愤激已经达到了极点,莫不抱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誓愿牺牲一切,为生存而战!为真理而战!‛到了古巴首都哈瓦那,正值那里的华侨集会,纪念孙中山诞辰65周年,他应邀在会上做了慷慨激昂的抗日讲演,听罢许多人热泪盈眶,一位华侨高声说:‚吉将军,你快回国,把军队整顿起来吧,我们一定作你的后盾!‛吉鸿昌听罢激动地说:‚我一定不辜负同胞们的热望,誓死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说罢泪如雨下,振臂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还我河山!‛这时,到场的侨胞也放声痛哭,高喊:‚牺牲一切,奋斗到底!‛
(3)张作霖爱国故事
某次,张作霖出席日本人的酒会,酒过三巡,一位来自日本的名流力请大帅当众赏字,他也许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出他的丑。但张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那个东洋名流瞅着‚张作霖手黑‛几个字笑出声来。随从连忙凑近大帅耳边提醒:‚大帅写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成了‘黑’了。‛哪知张作霖一瞪眼睛骂道:‚妈了个巴子的!俺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我还有诗未写呢。‛说完就写下了下面这首诗:
本帅有原则,墨字写成黑。
【勤学爱国故事】推荐阅读:
勤学励志故事07-03
古人勤学成语故事09-30
关于勤学的名言06-19
立志勤学 我争先07-14
关于勤学的谚语09-13
勤学 善思实干 创新02-07
勤学的古诗句10-06
勤学励志主题班会教案11-07
岳飞勤学的名言11-11
国旗下讲话励志勤学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