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与隔离工作制度(精选8篇)
一、医务人员工作期间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操作时必须戴工作帽和口罩,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室内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设流动水洗手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三、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如体温表、吸氧面罩等)。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四、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械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气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可选化学方法。
五、正确使用消毒剂、消毒器械、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六、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七、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使用中的消毒剂每日更换,容器每周灭菌2-3次。
八、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未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九、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消毒方法应合法、有效。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应定期清洗与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桌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清洁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清洁、消毒处理。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的衣物。
十、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十一、患者生活卫生用品如毛巾、面盆、痰盂(杯)、便器、餐饮具等,保持清洁,个人专用,定期消毒;患者出院、转院或死亡进行终末消毒。
十二、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湿化瓶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筏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十三、手卫生执行卫生部2009年下发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十四、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十五、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mg/L~700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拖洗工具使用后应洗净、消毒、晾干备用。
十六、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十七、清洁用品的消毒,擦拭布巾:清洗干净,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拖布:清洗干净,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十八、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并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调节。必要时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
十九、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二十、传染科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1 手术室的清洁工作
保持洁净和无菌手术室的环境, 是防止和消除手术感染的重要措施。手术室清洁应定期并严格执行, 以尽量减少空间和物品上的细菌[1], 空气对流是一个简单的和有效的空气清洁方法, 如室外空气清洁、没有灰尘, 术后应定期打开门窗, 利用通风使空气中的细菌数量减少。手术室内和室外的空气对流, 应确保手术室内空气净化。每日应进行手术后清洁, 每周彻底清洁, 擦洗地面、墙壁、手术台、桌柜[2]。
2 手术室的消毒工作
2.1 日常清洁消毒工作
2.1.1 每天手术结束后的工作
(1) 先打开门窗通风, 清除手术间内污物和杂物。 (2) 手术间内物体表面和地面须行湿式清扫。选用二溴海因等含溴消毒液 (有效溴浓度500 mg/L) 、三氯异氰尿酸等含氯消毒液 (有效氯500 mg/L) 或0.2%~0.5%过氧乙酸溶液进行喷洒、擦洗或拖地, 作用30 min~60 min可达消毒要求。 (3) 然后关闭门窗, 选用以下方法进行空气消毒处理:a) 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可以在杀灭空气中的病毒、细菌的同时过滤掉空气中的尘埃, 防止通过空气传播各种疾病, 30 min就可以达到消毒的要求。此设备能进行连续消毒, 即每过15 min开机1次, 持续时间15 min, 如此反复工作至预定时间。可在室内有人活动的情况下使用。b) 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能过滤、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 一般消毒30 min可达消毒标准要求。亦可在室内有人的环境中使用。c) 紫外线灯管直接照射消毒, 每1 m2地面面积, 约用紫外线灯电功率2 W, 照射有效距离不超过2 m, 照射时间2 min。
2.1.2 每周大清洁和消毒工作
每周定期大扫除1次, 对室内所有物品、墙面、门窗等进行彻底的清扫。随后可采用过氧乙酸熏蒸法进行空间消毒, 即按手术间空间大小, 以1 g/m3计算过氧乙酸用量, 加水稀释成0.5%~1%的浓度, 加热使其蒸发;15~25℃室温下, 相对湿度60%~80%, 密闭门窗, 持续时间2 h。最后建立层流净化手术室环境管理模式, 手术间的配置设层流净化手术室, 通过层流净化手术室, 可以将每间手术室都设定一个特定的洁净指标, 这样做不同的手术就进入不同洁净度的手术间。千级洁净手术间主要适用于胸外科、整形外科、泌尿外科、肝胆胰外科、骨科及普外科中的Ⅰ类切口无菌手术, 万级洁净手术间主要适用于普通外科 (除Ⅰ类手术) 皮肤科及腹外科等手术, 十万级洁净手术间主要适用于产科、肛肠外科及一些污染的急诊手术。
2.2 感染手术的消毒隔离方法
2.2.1 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殊感染患者手术时, 室内工作人员要戴手套, 穿隔离衣, 手术者应穿双层手术衣, 必要时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隔离衣和防护眼镜。有皮肤破损者应戴双层手套, 特别注意防止锐器刺伤。术后必须用碘伏或含氯消毒液浸泡双手, 在手术间门口更换清洁鞋方能外出, 并经沐浴更换口罩和帽子方可参加其他工作。手术后 (1) 立即进行手术室空气熏蒸消毒, 按3 g/m3计算过氧乙酸用量, 稀释后加热蒸发, 密闭房间持续消毒2 h。 (2) 随后开窗通风, 彻底打扫;用含有效氯或有效溴2 000~3 000 mg/L的消毒液擦拭室内各种物体表面, 并喷洒地面、墙壁, 喷洒量约100~200 m L/m2, 药物作用30 min~60 min。 (3) 最后使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紫外线灯管直接照射, 必要时亦可再次用过氧乙酸熏蒸。由于甲醛对人体有致癌作用, 并对环境产生污染, 已不再使用。 (4) 室内物体表面和空气监测 (细菌培养) , 符合消毒灭菌标准要求。注意手术所用器械应行“消毒—清洗—灭菌”的特殊处理, 手术尽量用一次性巾单、手套和手术服, 并在术后装袋予以集中烧毁。
2.2.2 肝炎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污染的手术室可选用含有效氯或有效溴2 000 mg/L的消毒液, 或选用0.5%过氧乙酸溶液湿拭室内物体表面, 地面可以用100~200 m L/m2的药量进行喷洒, 持续作用时间30 min~60 min。层流通风法是层流洁净手术室的消毒方法, 即采用高效能水平层流式或垂直层流式气流过滤器, 过滤空气中的尘埃与微生物, 使进入室内的空气达到几乎无尘无菌状态, 能较好地保持手术室超洁净无菌环境。
一般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消毒方法来处理非洁净手术室, 主要包括 (1) 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其通过紫外线来进行消毒, 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及杀灭存在于空气中的微生物和病菌, 一般30 min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 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其能过滤、吸附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 一般消毒30 min可达消毒标准要求。可在室内有人的环境中使用。 (3) 紫外线灯管直接照射消毒, 灯的数量平均每立方米不少于1.5 W, 照射时间不少于30 min, 要求适宜的温度20~40℃, 相对湿度60%, 房间保持清洁干燥。 (4) 臭氧消毒法, 要求臭氧浓度达到≥20 mg/m3, 在湿度>70%的条件下, 照射时间应不低于0.5 h。但必须是在封闭空间, 无人的条件下进行, 消毒后至少30 min后才能进入。 (5) 过氧乙酸熏蒸法, 一般有效浓度为0.75~1 g/m3, 湿度应控制在70%~90%, 温度控制在18℃以上, 作用0.5 h后通风[3]。
层流手术室层流系统空气净化技术, 采取不同程度的微生物污染控制措施, 使空间环境中的空气清洁, 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手术要求。进入手术室的空气通过初、中、高效过滤器, 控制室内的粉尘含量, 并能除去97%~99%0.3μm以上直径的颗粒, 使恒温、恒压、恒定湿度的清洁空气进入房间, 室内的灰尘或微生物不向四周扩散, 从而满足手术室清洁无菌的要求, 使患者手术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陈满丽.浅谈加强手术室清洁消毒隔离护理工作的体会[J].求医问药, 2011, 9 (10) :190-192.
[2]宣文霞.消毒供应中心与手术室相关护理风险隐患与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1) :2605.
【关键词】消毒隔离;病区;护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29-01
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病区是护理人员对病人施行治疗、护理的场所,也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与病员接触的机率最高,若护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消毒隔离意识,使消毒隔离制度落不到实处,病区就会成为一个大的污染源,给病人造成伤害,直接影响著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们通过从抓制度落实这一关键着手,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持续质量改进的重点,使消毒隔离制度逐渐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病区护理工作中消毒隔离存在的薄弱环节
1.1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院感控制工作不够重视,对护理活动中各项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比较消极、被动。
1.2有些护士消毒隔离知识欠缺,对消毒隔离措施不了解,未落实。
1.3个别护士认为医院感染管理增加了科室材料消耗,增加了护理成本,而且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故配制输液用的注射器 ,就未能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4有些护士因为工作忙碌,缺乏慎独精神,将消毒措施简化,省略等等。
2消毒隔离制度在病区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综上所述,我们针对病区护士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下述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使护士熟悉消毒隔离相关制度,并养成自觉执行的习惯。(2)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护理部核心制度培训,使护士人人能够熟悉消毒隔离制度,重视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3)组织病区护士参加院感科举办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知识培训,培训后并组织考试,使病区护士掌握手卫生规范和自身防护知识,掌握病区及治疗室院感管理规范。(4)各病区组织科室内护士业务学习,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等等知识,培养重视消毒隔离工作的意识。
2.2成立护理质量检查组和病区护理质量自查小组(1)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检查组,护理部主任任组长,成员由内科、外科、肿瘤科护士长组成,每月检查一次病区消毒隔离质量,并将检查结果汇总,在护士长会议上进行检查结果通报,提出整改措施,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2)各病区成立护理质量自查小组,负责本病区消毒隔离检查工作,以病区护士长任组长,常白班护士及病区主管护师为成员,每周检查一次,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消毒隔离考核表中,在次日晨会上作不提名的点评,让病区护士逐渐提高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意识。对在考核中多次出现相同错误的护士,由护士长找其谈话,了解其原因,并限期整改,必要时进行经济惩罚。
2.3制定考核办法和细则,组织护士学习,然后开始实施:我们从以下7个方面分18个考核点进行检查考核:(1)执行手卫生规范情况。(2)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情况。(3)无菌物品使用、保存和更换。(4)晨间护理方法及用品消毒。(5)治疗物品清洗消毒处置。(6)抢救器械清洁消毒。(7)病员安置、隔离标志。
3效果评价
通过三个月的检查考核,我们发现各病区护理人员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大幅度上升,操作前、中、后,接触不同的病员之间能及时进行手消毒;病区无菌物品正确使用、保存、更换及时,无菌容器能及时更换灭菌,容器外贴有时间标识,无一例过期失效包;输液用液体能做到现配现用,加药用注射器能做到一人一用一弃;实行干罐干镊,4小时及时更换;晨间护理能做到一人一巾一消毒;治疗用品能做到及时清洁消毒后备用;抢救器械能定期清洁消毒,有记录;病员安置合理,挂隔离标识,并能及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等等。同时,由于护理人员消毒隔离意识的增加,其主动参与病区管理的意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工勤员的监督指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使病区的整体消毒隔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而有效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医务人员上班衣帽要整洁,不带手饰、耳环、不留长指甲,下班、外出时应脱去工作服,不许穿工作服进入会议室、图书室、食堂等。
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前应洗手、带口罩、帽子,操作后及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或用消毒巾、消毒液抹手。
三、地面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每天湿拖1~2次,当地面、物体表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应使用消毒剂消毒。治疗室、办公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四、每日晨间护理时用湿布套扫床,一床一套(巾),病房内用品(桌、椅、床头柜等)每天擦拭(一桌、一巾、一消毒)2次,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保持清洁,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五、病人用过的服药杯应浸泡于含氯消毒溶液中,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体温计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由专人负责测量消毒液浓度;使用过的换药用具应先消毒处理,然后进行清洗、灭菌;用过和未用过的物品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分开放置。
六、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特殊病房等,每天进行通风、换气,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1~2次,每次照射时间大于30min,紫外线灯管每周须用95%酒精擦拭一次,并做好记录。每月应做好环境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工作。紫外线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有记录。
七、医疗用品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各临床、医技科室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包交由医院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使用后不再回收,直接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八、凡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能用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器械,应使用低温灭菌或用2%戊二醛浸泡10个小时,容器每周更换一次;干置的无菌容器及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1次。
九、置于无菌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十、物品放置正确,无菌物品专柜专放,有效期内使用,灭菌包与一次性物品分开放置,标签明显。
十一、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玻璃瓶每周灭菌2次;小包装皮肤消毒
液开启后注明开瓶日期,有效期为7天。
十二、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十三、换药操作应按无菌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进行,污物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十四、持续使用的氧气湿化液、湿化瓶、鼻导管每天更换一次,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湿化瓶用后消毒,干燥保存;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一次。吸氧管一人一用。
十五、清洁区、污染区要明确区分,治疗车物品摆放合理(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十六、急救车物品应保证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吸痰管、开口器、舌钳、导管、压舌板等),并保持应急状态。
十七、便器的消毒:病房便器用后,有污垢时用清洁剂去污,清水冲净,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液内30min取出冲洗干净,干燥备用。
十八、当病人疑是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应就地采取隔离措施,防止院内传播。
十九、口腔科、放射科要求一律使用一次性漱口杯,口腔科牙钻针等须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
二十、对麻醉机螺旋管、呼吸气囊、气管套管、吸氧用的湿化瓶、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后应严格消毒灭菌。
二十一、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病房或床单元必须按要求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院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
二、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
三、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密隔离,用过的房间要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必须换衣、帽、鞋并及时消毒处理。
四、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单不准带有血、尿、便痕迹,做到随脏随换。禁止在病房、走道上清点衣被。
五、病室内要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经常通风换气,消除污染。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1次,每次1小时;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用消毒液拖地消毒。
六、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次,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
七、治疗室、病房、厕所等的拖把,应标识清楚,分开清洗,悬挂晾干,每周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八、血压计袖带应每周清洗,特殊污染后随时消毒。听诊器保持清洁,接触病人后及时消毒。
九、弯盘、治疗碗用后及放入消毒液进行预处理浸泡消毒后,送消毒供应室灭菌后再用;体温计用后放入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
十、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进行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其它物品按病室消毒隔离措施执行。
急、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管理要求
1、医护人员上班要衣帽整洁,护士统一佩戴头花,不佩带首饰,穿工作鞋,下班、就餐应脱去工作服。
2、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为防止交叉感染,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人应专室就诊、检查、治疗,并应按消毒隔离常规处理。
3、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衣帽整齐并且必须戴口罩。医务人员为病人治疗、换药处理前后应洗手,每进行一项操作后需用流动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后才进行下一项操作。
4、严格执行消毒效果监测制度,每月定期做空气及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cfu/m3。医务人员的手要每月监测一次,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cfu/cm2。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各室间消毒隔离管理要求
1、严格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治疗室、换药室、小手术室、抢救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每天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照射消毒一次,每次照射时间大于30min,每1-2周用酒精棉球对紫外线灯管进行擦拭一次。
2、每天用清水擦拭台面及物表二次;每天扫地,拖地各二次;每周清洁门窗一次,使用专用的抹布、扫把、拖布,3、当台面、地面受病原菌污染时,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作用30min。
4、坚持卫生制度,每周对门、急诊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定期对空调进行清洁与消毒处理。
三、医疗器械、用物消毒
1、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管理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用一消毒,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不得重复使用。同时注意搞好个人职业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2、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玻璃瓶每周灭菌2次;体温计一用一消毒,浸泡体温计的含氯消毒液每天更换。
3、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应严格区分放置,无菌柜应每日进行清洁,无菌物品按日期依次放入柜内,不得有过期物品,所有无菌物品有效期不超过一周,过期应重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应除去中包装,分类码放在无菌柜的防尘良好的柜内。各种备用灭菌包应标志明显,有效期内使用;置于无菌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
不得超过24小时。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常用的血压计袖带,每周清洁消毒更换一次,急诊用的氧气湿化瓶及吸氧管每人次—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一次。
6、救护车内应每天进行清洁、担架车床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污染后随时清洁、消毒。运送传染病人后应及时清洁消毒。
7、吸痰装置每次用后清洁消毒,吸痰管每次一更换,吸引管每人一更换。
9、喉镜使用后先清洁再采用2%戊二醛浸泡或环氧乙烷灭菌。
10、诊床的床单、枕套应每天更换,污染随时更换。抢救床、观察床病人转出后病床单位及用物应进行终末消毒。护送病人的车床、轮椅、候诊椅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污染后随时清洁、消毒。
11、大小便器用后倒掉污物,清水冲净后浸泡于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30min,取出冲洗干净,干燥保存。治疗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室内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清洁区、治疗区,标识清楚。
二、进入治疗室工作人员应衣帽整洁,操作前洗手戴口罩,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三、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灭菌标记明显,注明有效灭菌日期。无菌包(或盘、盒),小纱布罐,一经打开须注明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无菌盘超过4小时不得使用。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五、碘酒、酒精瓶应密闭保存,标签清晰,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六、各种注射、抽血,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包括皮内注射),操作人员每处置一病人后,必须进行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防止交叉感染。
七、每日各种治疗操作完毕,须进行卫生处置,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台面、治疗车,保持清洁卫生,擦拭用具专用。
八、保持室内地面应清洁、无污物,有专用清洁用具,地板进行湿扫,污染时用含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拖地。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1小时,每月进行环境卫生检测一次。处置室内消毒隔离制度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设有流动洗手设备。
二、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针筒等医疗废物分类放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防渗漏污袋或防刺容器内,封闭运送,做好交接登记。
三、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管道、氧气面罩、吸引器管道、引流瓶等使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耐高温的管道与引流品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部分可清洁后浸泡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内30分钟(遇有特殊感染应浸泡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内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四、浸泡的物品必须完全淹没,管腔灌满消毒液,容器及时加盖,各种浸泡消毒液应保持有效的浓度及时间,定期做好化学监测。
五、治疗车上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上应配有快速手消毒液。
六、医疗废物严格分类,并有标识,及时清理。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间标志明确。
二、凡进入手术室人员须更换手术室的衣、帽、鞋及口罩,室内严禁吸烟,外出时换外出衣及鞋。手术病人应更换干净病人服后才能进入手术室。
三、严格控制进出手术室的人员,认真落实参观制度。
四、无菌物品分类放置、标签醒目,每天检查、定期消毒,做到包包监测,确保灭菌效果,物品无发霉、过期现象。
五、手术器具及物品一用一灭菌,耐热的手术器械及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内窥镜可选用低温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
六、麻醉用器具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一用一消毒。
七、洗手刷一用一灭菌。
八、认真落实卫生清洁制度,保持手术室清洁、整齐、有序。
(1)手术室每天彻底清洁一次,术后予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手术床、桌、台、凳、用具、门窗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一次;手术鞋一用一消毒。(2)接送病人的平车车轮应每次清洁,定期消毒;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九、无菌手术与有菌手术应分室进行,原则上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有菌手术,实施特殊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感染、艾滋病、梅毒等)手术时,严格按特殊感染手术后处理要求执行。
十、及时处理好术后各种物品:
(1)用过的手术器械,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必要时使用一次性物品。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2)用过的布类送洗衣房集中清洗、消毒,晒干再送供应室灭菌。(3)手术废弃物品置黄色有明显标识的垃圾袋内,封存运送,无害化处理。
十一、灭菌监测:每手术包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有记录。
十二、每月进行灭菌后的物品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有记录。
十三、每月对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进行卫生学监测,有记录。
十四、浸泡消毒液每次使用前进行化学监测,浓度符合要求,方可使用,并保存检测记录。
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产房应布局合理,明确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限制区;分娩室应设三通道(病人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污物通道)。工作人员进入产房必须更衣、戴口罩、帽子及换鞋,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准进入产房。
二、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放置,分娩室的用物、器械、药品、敷料应由专人负责保管;产包敷料包必须在灭菌有效期内使用。持物筒、持物镊、敷料缸、器械盘冲洗用品,每周进行二次清洗、消毒和灭菌并更换消毒液。
三、、产包打开超过一小时,产妇未分娩者,需要重新更换产包,再行接生。
四、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吸氧管每人次—更换,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湿化瓶用后消毒,干燥保存;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一次。
五、产房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每周六用苍术消毒一次。
六、每日用消毒液浸湿的抹布擦拭全部用具,并用浸有消毒液的拖把,擦地面1一2次。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抹洗,然后才能重复使用。接生用的臀垫,剃毛刀使用一次性用品.每次分娩结束,应及时整理、清洁、消毒产床,接生后所用物品、器械、敷料应及时处理、更换、消毒,室内通风换气,做好清洁卫生。
七、待产室应保持安静、整洁,产妇入待产室必须更换消毒衣裤和鞋。
八、患传染病产妇入隔离产房分娩,用过的布类、器械,先消毒处理后再分别送洗衣房、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双袋包装),密闭运送,焚烧处理。产妇离开分娩室后,必须对室内所有物体表面、地面及空气进行严格消毒。
十、紫外线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有记录。每月对产房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相关记录。(1)、物品表面细菌少于5个/cm2,(2)、空气培养应少于 200个/m3。
十一、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志。母婴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母婴室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日小扫除,每周大扫除。清洁工作用湿式打扫,卫生工具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别使用,应有醒目标志、室内不得有蚊、蝇、蚂蚁、蟑螂、老鼠等。
二、正常新生儿室每日通风 2次.每次 15--2O分钟,保持空气新鲜,室温应保持在24℃~26℃,湿度为55%~66%之间。
三、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超过500个/m3。
四、新生儿被服、尿布、洗澡手巾等,以及和其他新生儿所接触的物品,均应严格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
五、新生儿床套,每周更换二次,出院后更换被褥,全部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奶具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每次喂奶前,应用消毒小毛巾让产妇拭净乳头、双手,喂奶毛巾专用,每次均要洗涤,并煮沸消毒。
七、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上班时必须穿戴好衣、帽,在指定区域更换衣帽、鞋,工作服定期或及时更换,进行统一清洁消毒。上班时间应坚守自己的岗位,不得随意进入其它区域。
二、供应室采取强制通过路线,分为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物品由污到洁,不准逆行;所有物品均应按照清洁路线和程序进行处理。
(1)、所有回收的医疗器械、均应在接收室分类,在清洗间浸泡、清洗,传染病人使用的器械和物品应专池浸泡,并对回收车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2)检查各种器械、包布等清洁度是否符合要求,包内物品是否齐全,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打包。专人检查每个待灭菌包外是否贴化学指示胶带,包内是否放置化学指示卡。
(3)每天灭菌前,按照要求进行B-D试验,装载量及物品摆放符合要求。
三、无菌物品储藏间要求专人管理,进入无菌室要洗手、更衣、带口罩、换鞋;未经消毒灭菌的物品严禁进入此室,已灭菌的物品应有灭菌日期、标志。
四、各种灭菌包必须放置在带有门的储藏柜内,以确保干燥、清洁,减少污染机会。
五、每天坚持下收下送制度,严格区分送物车及回收车的使用,尽量避免灭菌包在运送过程中受到污染。
七、各室保持通风、清洁,无菌区与清洁区门窗、工作台、地板每日用清水擦拭一次,洗涤池每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清洗一次,各区清洁用具专用,用后消毒晾干。每周对各区进行彻底清洁一次。
八、每日对无菌室、包装室用紫外线消毒一次。
九、灭菌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每手术包应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每月进行;低温灭菌应每锅进行生物监测;灭菌器新启用和维修后进行生物监测,合格方可使用,均做好相应记录。
十一、每月对无菌区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无菌区、清洁区的空气以及灭菌后物品的监测,并做好相应记录。
十二、浸泡物品的消毒液在每次使用前必须进行化学监测,浓度符合要求,方可使用,要有监测记录。
十三、对压力容器等定期进行检测和校正,有记录。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制度
一、保持室内清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二、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必要时配戴防护镜。
三、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四、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高速涡轮机钻、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等)每人用后均应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应消毒。
五、器械尽量采用物理灭菌法灭菌,配备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如使用化学灭菌剂,每日必须进行有效浓度的测定并记录。
六、做好消毒监测工作,每月对治疗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灭菌后的器械进行生物学监测一次;每季度对消毒后的器械进行生物学监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八、局麻药应注明启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九、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使用中效以上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十、使用后的敷料、一次性物品等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接触检验标本时,须戴手套;接触特殊,或具有烈性传染性的标本时,还须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并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进修生和实习生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工作。
二、工作人员每天结束操作后应按照手部清洁与消毒指征,认真洗手,用专用清洁毛巾或擦手纸擦干手,每天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一次。
三、检验科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1)清洁区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
(2)半污染区、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和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若发生标本外溢、溅泼于表面,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min~60min,再擦,各区清洁用具不能混用。
四、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处理。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特别是具有呼吸道传播的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五、器材的消毒 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临床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应消毒处理。
(1)金属器材 小的金属器材如接种环,可采用酒精灯烧灼灭菌,较大的金属器材可用2%碱性戊二醛溶液浸泡2h后,洁净水冲洗、沥干,再用干热或压力蒸汽灭菌。
(2)玻璃器材 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要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污染的吸管、试管、滴管、离心管、玻片、玻棒、玻瓶、平皿等,应立即浸入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4h,再清洗干净、烘干;接种培养过的琼脂平板应压力蒸汽灭菌30min,趁热将琼脂倒弃,再刷洗;用于生化检验或免疫学检验者,刷洗后浸泡于重铬酸钠-浓硫酸清洁液内24h,彻底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3遍,沥干,烘干;用于微生物检验者,吸管一端应塞少量棉花,管或瓶应有塞,再用牛皮纸包好,可用干热或压力蒸汽灭菌。
(3)塑料制品 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一次性注射器等用后应按医疗废物分类,集中无害化处理;一般血液学反应等非一次性使用过的塑料板可直接浸入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h~4h后,洗净再用。
(4)橡胶制品、纺织品等非一次性使用的受污染后,可浸入消毒液中泡30min,清洗后晾干,必要时再用压力蒸汽灭菌。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理。
(5)贵重仪器 显微镜、酶标仪、冰箱、培养箱等局部受到污染,用2%碱性戊二醛溶
液擦拭。离心机内因离心管破裂而液体外溢,应用2%碱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消毒。
6、废弃标本及容器的消毒处理
(1)废弃标本如尿、胸水、腹水等每100ml加漂白粉5g,搅匀后作用2h—4h倒入厕所;痰、脓、血、粪等固形标本,加两倍漂白粉拌匀后作用2h-4h;若为肝炎、结核者作用时间延长至6h后倒入厕所。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1.医护人员工作时要着装整齐、清洁。
2.病人在指定区域候诊、检查和治疗,不得随处走动。
3.医护人员进入处置室、治疗室应戴帽子和口罩。
4.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湿擦桌椅,用消毒液拖洗地面,紫外线照射或用消毒液喷雾消毒,痰盂内放1:200的“84”消毒溶液。
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隔离伤口用物应立即消毒处理。
6.诊疗换药处置等工作前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
7.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分开放置,并有明显标志。所有无菌物品有效期不超过一周,过期应重新消毒灭菌。
8.无菌器械容器、器械盘、塑料罐、持物钳等定期消毒。消毒液定期更换,并贴有更换标签。
8.体温计用后,应用消毒液浸泡。
9.污物箱应带盖,并经常消毒。
10.病人使用的床单被服等要定期更换和消毒,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得随意乱丢。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采用可靠的方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11.室内要经常进行消毒,如有污染,随即清除和消毒,对不明高热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在病人离开后要进行沏底消毒。
12.厕所必须保持洁净,每天由卫生员进行两次消毒,厕所地面及便池内外,不得有污染痕迹,如有病人排泄物等,应即消除和消毒。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1、严格划分洁净区、清洁区、非洁净区或限制区、半限制区、非
限制区。入口处的消毒脚垫应每日更换。手术室拖鞋与私人鞋、外出鞋分别存放。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不得佩戴饰物,涂亮甲或戴假指甲,必须按规定穿戴手术室专用衣、裤、鞋帽,贴身内衣不得外露。进入半限制区需戴好口罩。手术室衣、裤不得穿出室外,外出时应更换外出衣和鞋。手术患者入手术室前应更换清洁的衣、裤、戴好圆帽。
2、坚持一间一台制,清洁切口与非清洁切口手术分开进行。在手
术间不足的情况下,应先做清洁切口手术,再做非清洁切口手术;先做急症手术再做择期手术。
3、手术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操作规程,认真
检查种种无菌物品,实施标准预防。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配置外科手消毒设施,每月定期进行手
卫生质量检测。
5、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密度和流量。有严格的参观制度,见习、参观人员必须护士长同意,3人以上需报请医务科批准。一般参观人数控制在2人/台以下,参观者必须在指定范围内走动,非当班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手术室。
6、工作人员每年体检一次,传染病活动期人员不得在手术室工
作,咽拭子培养阳性及皮肤化脓感染者不得进入手术间。
7、感染手术应在感染手术间进行,术后及时进行清洁消毒。遇有
特殊菌种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绿脓杆菌等感染手术时,应尽量缩小污染范围,术后进行严格消毒处理。
8、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定及清洁卫生制度。一切清洁工作均
应湿式打扫。各手术间物体表面及地面明显污染时清水擦拭;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用消毒液擦拭,术后及时进行手术间清洁消毒。手术室的工作区域每日清洁、消毒一次,每周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并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灭菌后的物品等。清净手术间按规定要求更换过滤网装置。实施连台手术时,手术完毕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后才能再次使用。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区域要及时清洁、消毒;洁净手术室须达到要求的洁净度后方可连台手术。
9、手术用物按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处理;特殊感染患者
手术用过的物品则按消毒---清洁---灭菌程序处理。
10.所有灭菌物品必须每日检查一次,按日期先后排序依次使用,确保灭菌物品在有效期内使用。
11、每月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病例检查、统计与分析,查找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制订整改措施,逐项落实。各项质量控制过程的记录完整、真实、连续、准确,便于追溯,资料保存≥3年,均有记录可查。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1、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
2、医护人员应掌握标准防护要求,进入无菌区或执行无菌操作时,按规定着装;医务人员进入感染患者房间,应严格执行相应疾病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等。
3、病区设感染监测员,职责明确,负责对病区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相关知识培训,督导检查相关措施的落实。
4、严格执行手卫生相关规定。
5、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抽血、输液操作时,应保证一人一巾一带,患者的床头柜用消毒液擦拭,做到一桌一巾,每日1-2次。病床湿式清扫,做到一床一巾,每日1-2次。
6、无菌物品应专柜储存,与待消毒物品分区放置,标识明确;灭菌物品须注明消毒日期和有效期;打开的无菌物品有效期为4小时,过期、失效物品应及时取出并重新消毒或更换,一次性物品一次性使用。
7、患有肝炎、活动期结核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护理人员不宜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待恢复正常后方可重新工作。
8、需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应优先做治疗护理工作;对实行床旁隔离的患者,后做治疗护理工作。
9、患者的衣服、被单每周更换一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在规定地点清点更换下的衣物及床单元用品。
10、病区垃圾分类管理规范,不得混放;各种医疗垃圾桶标识明确;医疗锐器处理规范,各种医疗废物按规定收集、包装、专人回收。
11、各种诊疗护理用品用后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进行处理,特殊感染的患者采用一次性用品,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并粘贴标识,专人负责回收。
12、患者的餐具、便器固定使用,特殊感染患者的排泄物及剩余饭菜,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3、病房及卫生间的拖把等卫生清洁用具,要分开使用,且标记清楚。用后消毒液浸泡,并清洗后晾挂备用。
1.门诊成立消毒隔离质控小组,成员由护士长一名护士组成。按质控标准做好本部门消毒隔离工作。
2.做好医务人员消毒隔离知识培训及考核。
3.配合卫生局每半年的消毒隔离指标进行监测。
4.每月进行院前消毒隔离质量检查。
5.无菌包管理
手术包、换药包、导尿包、(压舌板、开口器、舌钳子)包,器械罐等各种无菌包.(1)无菌包有效期一周。
(2)使用后物品灭菌前应彻底清洗干净,包布清洁,物品及时充填,打包消毒。
(3)消毒前包外贴封3m胶带(长度3cm,即3个斜杠)标有物品名
称、消毒起始时间、消毒者。
(4)无菌包打开后可使用24小时,超过24小时必须重新灭菌。
(5)已经灭菌物品不得与未灭菌物品混放。
6.无菌操作管理
(1)要严格分开有菌区与无菌区,无菌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
(2)无菌柜内物品摆放有序不准放置有菌物品。
(3)无菌持物镊子、桶灭菌后干燥使用、禁止浸泡,每4小时更换
一次,并标明使用时间。
(4)使用后器械应先浸泡1000mg/L有效氯30分钟,再清洗高压。
7.医护人员手消毒
(1)处置前后皂水洗手。
(2)连续进行检查、治疗处置前每接触一个病人后应皂水流水洗手。
(3)检查处置传染病人时戴手套,用消毒液洗手。
8.门诊诊室、治疗室、注射室消毒管理
(1)门诊诊室、治疗室、注射室为Ш类环境;空气细菌指数小于
500cfu/m³。
(2)每天2次用500mg/L清消剂擦拭桌面、门把手、地面、抹布、拖布应分开放置,用后凉干。
(3)每天室内2次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悬挂灯管距地面2m,功率
30W,灯管寿命1000小时。
(4)紫外线登记要写明日期、时间以及累计时间,至1000小时重新
更换灯管,重新开始累计时间。
(5)紫外线灯管每2周用75%酒精擦洗一次。
(6)治疗室、注射室缓冲间应设紫外线灯。
9.一次性医用物品管理
(1)凡一次性医肜物品必须具备“三证”。不得使用过期产品。
(2)皮试、注射、抽血用注射器必须达到“五一制”(一人一次一用
一消毒一毁型)。
(3)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不得重复使用。
(4)注射器用后分解,针头浸泡1000mg/L有效氯60分钟,注射器
浸泡500mg/L有效氯60分钟后毁型送医用垃圾处统一处理,浸泡液每日更换一次。
(5)输液器用后,针头用1000mg/L有效氯60分钟,输液器用
500mg/L有效氯60分钟,剪断输液管,毁型后送医用垃圾处统一回收,浸泡液每日更换一次。
(6)要有一次性输、注器用登记本(内容为日期、种类、数量、处
理人签字)。
(7)洗手液500mg/L有效氯。
10医用垃圾处理管理
医用垃圾用黄色垃圾袋盛装,应将医用垃圾袋送医用垃圾处统一回收。
10.消毒液保存管理
(1)配置消毒液定期更换,桶加盖,注明配置浓度(mg/L),并要有
记录(配置日期、时间、浓度、配置者)。
(2)过氧乙酸不稳定,储存通风阴凉处,用前测定浓度,原浓度低
于12%不得使用。
(3)不得使用新洁尔灭消毒液。
(4)浸泡液应每天监测一次。
12.诊疗物品消毒管理
(1)碘酊、酒精瓶
每周2次更换消毒碘酊、酒精瓶。同时更换碘酊、酒精,瓶壁贴3m胶带,标有起始时间。
(2)止血带用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浸泡30分钟取出备用。
(3)体温计用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浸泡30分钟取出备用。
(4)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用后75%酒精擦试消毒。血压计袖带被污染应立即清洗凉干备用。
(5)开口器、舌钳子、压舌板用后500mg/L有效氯消毒,清洗去污,高压消毒。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儿入院当天麻疹特异性抗体Ig M检查结果均为阳性。6例中男4例, 女2例;13~28日龄, 平均23天。2例患儿母亲分别在入院前8天、10天患过麻疹;3例患儿母亲正在患麻疹;1例患儿有麻疹接触史。患儿母亲麻疹疫苗接种史均不详。呼吸道卡他症状4例, 腹泻、黄疸各2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4例。肝功能:乳酸脱氢酶均升高,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4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例。
1.2 治疗与转归
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加用头孢噻肟5例, 加头孢曲松钠 (罗氏芬) 抗感染治疗1例;选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4例;黄疸者予茵栀黄口服及蓝光治疗, 腹泻者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6例均未发生交叉感染, 治愈出院。
2 消毒隔离措施
2.1 隔离措施
严格执行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制度。患儿应单处一室或同种患儿同处一室, 明确隔离标识, 避免与其他患儿接触, 做好床边隔离, 隔离至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患儿延长至出疹后10天。限制家属探视。
2.2 消毒措施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 保持病室温度22~24℃, 湿度5 0%~6 0%。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3次, 每次2小时, 早晚各开窗通风30分钟, 注意避免对流风直吹及强光直射患儿。予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物体表面, 每日2次。患儿用物专人专用或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用物。出院时患儿用过的被服、奶瓶等物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l小时后清洗并高压灭菌;病床、暖箱、蓝光箱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后, 清水擦净, 每日2次。患儿接触过的医疗器械用75%酒精擦拭;生活垃圾、体液及分泌物置于黄色垃圾袋, 贴好标识交医院感染控制科集中处理。
3 护理措施
3.1 皮肤护理
发热第2、第3天各出疹1例, 第4天出疹4例。以颜面部开始出疹5例, 以耳后开始出诊1例。皮疹均为充血性斑丘疹, 退疹后可见色素沉着。出疹期及疹退后常有皮肤瘙痒, 予剪短患儿指甲。遵医嘱予1%炉甘石洗剂擦拭患儿皮肤, 以减轻瘙痒。恢复期皮肤干燥伴糠麸样脱屑患儿, 涂润肤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温水擦浴1次, 注意腋下、颈部、耳后、腹股沟、臀部等皮肤皱褶处的清洁, 禁用肥皂。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并擦干。本组入院时红臀伴会阴部糜烂1例, 经暴露臀部, 红外线照射, 局部使用湿润烧伤膏加制霉菌素后糜烂逐渐好转。行头皮或四肢静脉穿刺时, 避开皮肤斑丘疹, 避免碰破皮疹处的皮肤, 防止交叉感染。患儿住院期间, 均未发生皮肤破溃。
3.2 眼部、口腔、脐部护理
本组患儿均有球结膜充血。眼睛分泌物增多, 结痂致不能睁眼4例, 除常规使用无菌纱布洗脸外, 用沾有温生理盐水的棉签擦洗眼部后, 用妥布霉素滴眼液和金霉素眼膏局部交替用药, 每日3~4次。患儿均有口腔麻疹黏膜斑, 予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 每日2次。喂奶后再喂食少量温开水, 1~2小时后擦拭, 避免引起患儿恶心、吐奶。擦拭时注意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糜烂。脐部护理用3%过氧化氢彻底清洗后, 用0.5%碘伏消毒, 每日2次。
3.3呼吸道护理
本组有4例并发支气管肺炎, 咳嗽明显, 呼吸急促, 鼻翼煽动等, 采取头高侧卧位, 保持呼吸道通畅, 每3小时翻身拍背1次;鼻腔有干痂用棉签蘸生理盐水后轻轻取出;遵医嘱予雾化、吸痰、吸氧等对症治疗。病情危重且呼吸困难1例,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辅助呼吸, 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血压, 每小时记录1次;禁食, 胃肠减压;静脉高营养支持, 用微量注射泵控制补液速度, 遵医嘱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该患儿病情好转后, 予鼻饲喂养, 喂养前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胃液并观察有无胃潴留, 喂养后用2~3ml温开水冲洗胃管, 观察有无腹胀, 胃管每3天更换1次, 记录更换时间, 胃管评估每日1次。
3.4高热护理
本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发热, 体温38~39℃, 热程2~5天。患儿发热时均采用松解包被或3 2~34℃温水擦浴的物理降温措施, 监测体温每4小时1次, 忌捂汗, 出汗后及时更换患儿衣物, 未应用退热剂。
参考文献
【关键词】消毒隔离 存在问题 对策
医院是各种病人集中的地方,也是院内感染高发区,预防院内感染的关键是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因此,我院对临床科室加强消毒隔离管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减少了院内感染发生的机会,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1 存在问题
1.1 医疗垃圾收集封口不规范,未贴封条。注射器垃圾桶内有针头。
1.2 消毒物品未完全浸入消毒液中,未达到消毒目的。
1.3 个别科室止血帶未做到一用一消毒。
1.4 灭菌棉球、敷料不能做到在有效期内用完。
1.5 个别科室器械杯、持物钳清洗不干净,有锈迹或血迹,包布也没有做到一用一清洗。
1.6 洗手后无擦手的设施,拖布无标识或挂错位置。
2 对策
2.1 首先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管理》《消毒技术规范》等文件要求,重新制定并完善《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2.2 感染部门和护理部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清洗消毒灭菌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同时加强对医护人员各项操作的检查,指导以及考核,使全体医护人员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引起高度重视。
2.3 规范使用医疗废物封标识并规范管路;统一全院的3M胶贴使用方法;统一拖布消毒桶的标识,拖布分类标识,统一悬挂;增加洗手设施,医院购进速干手消毒剂等措施,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
2.4 重复使用的器械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及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由供应中心统一回收,统一发放,器械清洗,包装完全按照消毒供应中心的执行标准执行,从物品的回收到分类——>清洗——>消毒——>包装——>灭菌,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每锅次的灭菌物品全部在生物监测合格后发放到临床,保证灭菌合格率达100%。
2.5 科室根据输液病人床数配置足够的止血带,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科室护士长或质控小组长定期检查,保证质量。
2.6 针对临床科室棉球、敷料过期等问题,我院消毒供应中心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购进塑封机,消毒供应中心根据临床科室不同需求,将棉球、敷料、棉垫等塑封成小包装供应临床使用。
【消毒与隔离工作制度】推荐阅读: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10-24
感染科消毒隔离制度07-19
病房一般消毒隔离制度10-24
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01-02
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04-15
社区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01-17
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01-25
医院消毒隔离原则02-15
科室消毒隔离整改措施06-10
消毒隔离质量评分标准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