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读书趣事的记叙文(精选15篇)
从我识字起,我就如饥似渴地读一本又一本的书。可是,我读书的姿势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不是趴在书上,就是歪在椅子上。这导致我三年级时,鼻梁就被眼镜压下去了。
妈妈看着戴眼镜的我,无奈地摇摇头,规定我每天只能读四十分钟的书,这对我来说真是大大的打击。可是,我开始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偷偷看书。
有一天,我向同学借了一本《童年》。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可四十分钟如展翅飞翔的鸟儿,转眼就无踪无迹。我的眼珠狡猾滴转动起来。(原创作文投稿 )
我想到一个主意,随即,把书揣在怀里,如逃窜的兔子般冲进了卫生间,一屁股坐在马桶上,对妈妈大声说:“我要上卫生间!”然后,飞快地把书拿了出来,津津有味地看着。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不知不觉一过了二十分钟。门外的妈妈怒叫道:“你是不是掉进马桶里了?”“没有,没有,就出来了。”我急忙再次揣起书,并夸张地按了一下冲水器,让妈妈听到水声。又装模作样地洗了一下手,再一次逃回了房间。
妈妈又向我发起了炮弹:“作业写起了吗?快写!”我无奈地拿起了作业本。待妈妈走后,我又拿起了书,再一次沉迷到其中。
又过了很长时间,我身后忽然传来一声爆吼:“好啊你!竟然偷偷地看书!”我一看,是爸爸。我慌了,爸爸什么时候回来了?走路也没声音,不会是和猫一样脚下有肉垫吧!我急忙收起了书,带着撒娇的语气说:“只是写字太累了,稍微休息了会儿。”并乖乖写起了作业,爸爸这才离开。我立即又原形毕露。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人物动作描写”的课堂环节:
●人物动作描写”的概念
人物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就是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个性特征的一种描写手段。
●“人物动作描写”的技法
(一)观察细致,生动描摹
【片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赏析】这段话中,作者善于细腻观察,通过“穿”“蹒跚”“攀”等动词将父亲过铁道的艰难情形生动地展现出来。
【训练】请结合下文段所营造出的情境,选用合适的动词填入下空。
妈妈送来了几个糖块,我也非常想吃,但妈妈说妹妹最近病了,让我不要和妹妹抢,看着妹妹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的眼睛____,嘴____,喉结____,手____。
(二)掌握顺序,巧用修辞
【片段】他如法将瓜子塞进口中,“格”地一咬,然而咬时不得其法,将唾液把瓜子的外壳全部浸湿,拿在手里剥的时候,滑来滑去,无从下手,终于滑落在地上,无处寻找了。他空咽一口唾液,再选一粒来咬。这回他剥时非常小心,把咬碎了的瓜子陈列在舱中的食桌上,俯伏了头,细细地剥,好像修理钟表的样子。约莫一二分钟之后,好容易剥得了些瓜子仁的碎片,郑重地塞进口里去吃。
【赏析】这段话中,作者将主人公吃瓜子的失败与成功的过程按照恰当的顺序非常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引人入胜。
【训练】请在空格中补充一个比喻句。
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好像____,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
(三)动词锤炼,精妙展现
【片段】经过一天紧张的军训生活之后,小王拖着精疲力尽的身影,扎进床铺上,将一生的倦意平整地铺在了床上,安静地睡着了。
【赏析】这一段话中,最精妙的词语在于“拖”“扎”以及“铺”等。这些词语凸显了一个经过一天军训之后的“小王”身上浓浓的倦意。
【训练】请选用合适的动词填入下列的空格中。
老马来找我要钱,我____几张钞票给了他。(如果我喜欢老马用什么动词?厌恶用什么动词?)
●教师总结
人物动作描写须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内容是:注重观察,描写要讲究顺序,同时合理运用修辞与经过锤炼后的动词。
为了便于论说相关问题。我们先把上述的课例搁于一旁,来从语文教学的一些常识入手论说。众所周知,写作与阅读之间存在差异。写作强调输出,阅读侧重输入。写作强调的是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运用,阅读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审美鉴赏。因而,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我们要牢牢秉持二者如上的差异,从知识本身的特性上将阅读课与写作课甄别对待,莫将两种课型混为一谈。从刚刚呈现的课例来看,笔者以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将阅读赏析作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进而轻视甚至是忽视了作文教学的本质特点。那么,究竟,中学语文阶段的作文教学有何本质性特性呢?笔者以为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写作知识的特殊性
我们每天教学所依赖的知识有多种类型,其中,由于分类标准不一,所得出的分类结果亦是不同。当下,影响较大的是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所提出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论说。在他看来,陈述性知识是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陈述某些事实或现象,描述某些事件及客体,也就是我们课堂教学中常回答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相对的程序性知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我们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知识,而是关于人怎样做事的知识,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也就是要回答“怎么办”的知识。
有了上述关于“知识”的分类认知之后,我们便不难对“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类。显然,“作文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知道“哪篇文章写得好”“为什么这篇文章好”以及“这篇文章好在哪里”等“陈述性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明晓“这篇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等“程序性知识”。
二、写作教学的过程性
著名特级教师郑桂华老师曾说:“要较好地实施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依赖两个条件,一是明确哪些知识对学生的写作有重要的训练价值,可以称之为‘公共知识’,二是围绕这些‘公共知识’,设计出若干个可以操作的、相对程式化的训练步骤。譬如关于描写,重点就不能只是让学生知道‘描写很重要’‘描写要具体、生动’的道理和写作要求,而是帮助他们做到如何具体生动地描写;再如记叙性文章的选材,不能只是让学生懂得‘材料应该具体典型新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出‘具体典型新颖的材料’,等等。”
这段话里,透露出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其中,“写作过程的教学指导”是核心关键词。实际上,正是因为“作文教学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也就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办”的问题,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竭力创设一些环节来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是怎么来的”,微观来讲,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词语是怎么来的”。而微观层面的这种“写作过程”观为我们教授“人物动作描写”会带来极大的启发意义。
通过认真审阅上面的课例并结合关于“细节描写”的相关知识之后,我们会发现“人物动作描写”的特质与“一般细节描写”的特质几乎保持了相当的吻合度。也即是说:一般意义上的细节描写,我们强调“细腻”“顺序得当”“突出特点”等特质,然而“人物动作描写”如果我们仍旧强调这些特质的话,“人物描写”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换言之,如果我们在“人物动作描写”中讲“细腻”,讲“突出特点”,那么“人物语言描写”呢?“人物外貌描写”呢?显然,我们沿着这个思路思考下去,会发现,除了上面提到的“作文教学知识”的归属不清,常与“阅读教学知识”混淆、“作文教学过程”被忽视之外,“人物动作描写”的独特性的教学价值点也未得到有效显现。下面,笔者拟从“作文教学过程”“人物动作描写的特质”两个重要教学基点出发,以“程序性知识”的特点作为教学框架,对上述课例中的一个例子进行分析与完善。
在上述所呈现的课例“动词锤炼,精妙展现”部分中,教者引述了一句话:“经过一天紧张的军训生活之后,小王拖着精疲力尽的身影,扎进床铺上,将一生的倦意平整地铺在了床上,安静地睡着了。”并进行了相关“阅读教学式”的分析,我们自然是对这种分析持否定态度,但是从建构的意义上而言,我们应该着重讲解什么内容呢?我们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去呈现呢?
心 墙
卜又春
沟通的力量是伟大的,没有沟通,就很难有快乐和幸福。师生需要沟通,家庭成员需要沟通,朋友也需要沟通。沟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只要我们善于沟通,经常沟通,真诚沟通,快乐与幸福就会时刻陪伴在我们身边。可是,许多时候,我们常常在人与人之间人为地制造心墙,造成不必要的隔阂,使自己远离幸福和快乐。(开篇议论,近150字,势必削弱记叙和描写)
我和他原本是好朋友,从幼儿园到初中一直是同班同学。几年里,我们一起攻克数学难题,一起讨论国内外大事,朝核会谈、巴以冲突、塔里班、杭州飙车案、重庆打黑,我们无话不谈。去年暑假,我们俩人还一起去西安旅游,参观兵马俑。一路上我们拍了许多照片,那都是我们友谊的记录。我们形影不离,甚至有人怀疑我们是同性恋。(概述往日的友谊,为“心墙”形成作铺垫,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这学期,学校在我们班搞班级管理试验,一改过去班级干部任命制,变为自我报名,公开竞选。方案一公布,我第一个报了名,结果我这个老班委以一票之差败给了一位后起之秀。后来得知,好友把他自己那一票也投给了我的对手。这可是关键的一票啊,对方少一票,我再多一票,胜负形势就完全倒转过来了。可是他竟然把这关键一票投给了对方。我责问他,他说不搞“人情交易”。于是我当众宣布:断绝来往。两个月来,我坚守自己的誓言,一直没有和他讲过话。(写“心墙”的形成,可以简略些,为写冲破“心墙”节省笔墨)
期中测验考英语时学校临时调整考场,我恰是坐在他的前面。对此我感到极不舒服,但也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考下去。我一门心思做题,还剩最后十分钟时,我把题目全部做好了,开始涂答题卡。由于用力过猛,一不小心,铅笔尖折了。我没有备用铅笔,不知如何是好,急得直想哭。我向左右两边和前面的同学借,他们都说正用着,没有多余的。正在我为难的时候,一枝削好的铅笔滚到我的脚边。我立刻意识到是他的“杰作”,我什么也不想,拾起铅笔,迅速涂卡。(全为概述,缺少描写,特别是生动的细节描写;使用力量平均,详略不当)
交卷后,我转过头谢他,他假装生气:“谢什么谢,又不是我借给你,是你运气好,我的笔掉地也能滚到你身边。”我们哈哈大笑。从此,我们又和好如初。
这个世界人为的心墙太多。有人蓄意保持距离,却希望别人先行靠近;有人预估是否能够收获,再酌量付出;有人渴望被人理解,却又将沟通束之高阁。可悲啊,人类!种种“心墙”严重影响我们健康成长,我们应当坚决地拆除它。(最后议论,破坏记叙文文体特征,画蛇添足)
得失点评:
两个朋友因为小事而闹别扭,陷入“冷战”,考试中一个“救援”行动,打通了不相往来的“心墙”,使他们和好如初。文章贴近生活,取材独特。
主要问题有三:一是记叙文文体特征不够鲜明,开头和结尾的大段议论削弱了记叙的分量;二是平铺直叙,记叙手法单调,平均使用力量,重点不突出;三是概述多,描写少,特别缺少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因而文章显得平淡无味。
【修改建议】
第一,删除大段议论。
表达方式是文体特征的重要标志,不同的表达方式决定了不同的文章体裁。尽管在一篇文章中,五种表达手法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总有一种为主体,哪一种为主体,就形成哪一种文体。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有时在记叙中也夹一些抒情和议论,但记叙文中的议论不同于议论文中的议论。记叙文的议论要紧扣记叙的内容,自然贴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的议论还要言简意赅,恰如其分,点到为止,不可长篇大论,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影响中心的表达。
本篇习作中首尾两段议论不是记叙的自然延伸,而是硬贴上去的标签,人为地拔高,难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这两段议论洋洋洒洒二百五十余字,占全文将近三分之一,破坏了文章的叙事风格。所以这两段议论虽然不乏精彩之处,但还是应当忍痛割爱,全部删除,另行安排点题方式。
第二,精心安排布局。
写一篇文章就像下一盘棋,也有战略和战术的问题,出奇才能制胜。“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一眼见底。周立波在《关于小小说创作的一些问题》一文中指出:“故事得有曲折,文字贵有波澜。”行文有变化,结构打破老一套的手法,力避平铺直叙,文章才能引人入胜,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本篇习作除首尾两段议论之外,主体记叙部分主要写以往的友谊、后来的决裂和考场上的重新和好。从幼儿园一直写到眼下的考场,按时间顺序,依次写来,平均使用笔墨,虽然秩序井然,却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其实,对于表达如何冲破“心墙”这一主题来说,“考场救援”才是文章最为精彩的部分,也是需要浓墨重彩、加以渲染的部分,往日的友谊和“心墙”的产生,只是背景材料。文章可以直接从“考场”写起,把往日的友谊和“心墙”的产生原委作为插叙内容加以交代。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会增加行文的变化。
第三,减少概述,增加描写。
如果把一篇记叙文比作一棵树,那么你写的那件事情、那个人就是树的主干。可一棵树光有主干是不行的,光秃秃的很难看。同样的道理,一篇文章只有加上枝叶,才有生命活力,才会显得丰满,显得有血有肉。记叙文离不开描写,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给读者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就本篇习作而言,可以而且也需要强化描写的地方就很多。比如环境描写,展现考场的气氛,制造如临其境的氛围;比如心理描写,展现断笔之后的紧张心情,突出人物复杂的思想斗争的过程;再比如动作描写,通过动作展现内心世界的矛盾。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描写等,这里不再举例。总之,一旦进入描写,文章就会生动起来。
【升格佳作】
心 墙
卜又春
期中考试最后一场考英语,学校临时调整了考场,我被安排在高二(2)班的教室里。我拿着文具盒,走进考场,迅速寻找自己的位置,一抬头,他坐在我的后面。这就是说,我和他成了紧密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真是冤家路窄。(删除议论,直插考试现场,凸显记叙文特征)
我和他从幼儿园到初中一直是同班同学,这几年里,我们一起攻克数学难题,一起外出旅游探险,一起规划人生未来。可是昔日高山流水般的知己,如今已形同路人。其实事情很简单,班干部改选的时候,他把关键的一票投给了别人,使我这个老班委惨遭失败。我说他“背信弃义”,他说不搞“人情交易”,于是我当众宣布:断绝来往。两个月来,我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平时虽在一个教室,毕竟隔着几排位置,现在一前一后地坐在一起,这到底让人有点不舒服。(将原文两段的文字浓缩删减,合二为一,详略得当;用插叙交代原来的友谊和“心墙”形成的原因,克服原文平铺直叙的缺陷,使文章曲折有致)
还好,拿到试卷,我很快进入了角色。整个考试过程中,我心无旁鹜,专心做题,一路披荆斩棘,最后十分钟,攻克了所有难题,就剩下涂答题卡了。我拿出铅笔,在答题卡上猛涂。考场静得可怕,只有铅笔与纸的磨擦声,几乎听得见喘息声。就在这时候,突然“咔”的一声,铅笔芯断了。这可怎么办,我没有备用铅笔,可还有十几道题没有涂呢!(描写细腻,逼真地再现考试现场)
太阳的光线渐渐隐没于高楼之下,时间分分秒秒已流走。我准备向同学伸出求援之手,可是一看,除了后面的他,四周全是其他班级的同学,没一个熟悉的。我向左边的同学借,回答说没有多余的;向右边的同学借,回答说正用;向前面的同学借,回答说再等三分钟。妈呀!再过三分钟,考试就结束了!此刻,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向身后的他借吧,我知道,他有备用铅笔。我下意识地转动身体,准备向他求援,转到90度,脑海里响起两个月前决绝的誓言,立即停止转动,恢复原状。哎,当初怎么就那么冲动呢?不,坐在我后面的为什么不是别人,而偏偏是他?我莫名其妙地埋怨起来。(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下意识转动身体”的细节特别传神)
就在这时,一枝削得好的铅笔滚到我的脚边,我立刻意识到是他的“杰作”,要不要“借用”一下,我犹豫了0.1秒钟,拾起铅笔,迅速涂卡。(“犹豫了0.1秒钟”比“什么都不想”更真实)
收卷后,我转过头谢他,他假装生气:“谢什么谢,又不是我借给你,是你运气好,我的笔掉地上也能滚到你身边。”我哈哈大笑,他也随我一起笑起来。
心墙在笑声中轰然倒塌。(卒章显志,结尾简洁,扣题巧妙)
【升格回顾】
我老妈是个健忘症,简直只有七秒钟的记忆,经常丢三落四,不是找不到手机,就是找不到钥匙。有时眼镜、梳子就在她头上,还到处乱找。
一天晚饭后闲来无事,我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和老爸合伙捉弄一下老妈。“哎,老妈,我的数学卷子呢?”我一边翻动着书包一边喊着。老妈一听我要写作业,立刻火速赶来。老妈手脚利索地把我的书包和书桌翻了个底朝天,甚至把我的书都给拎起来抖了抖,还是没有发现我的卷子。老妈一脸迷茫,喃喃自语:“我记得今天早上还看过你的卷子,到底放哪里啦?”老爸狡诘地向我眨了眨眼,对妈妈说:“是不是放卧室啦?”老妈好像受到了启发,一溜儿烟奔向卧室。一看老妈上当了,我和老爸对视一笑,双手击掌,摆了个yeah的手势。我们两个幸灾乐祸、若无其事地来了个葛优瘫,窝在沙发上啃起苹果。我们两个正得意之时,只听哎哟一声,一个抱枕飞了出来,正中老爸的脑袋。老爸假装吐血,头一歪壮烈牺牲。我一看情况不妙,从沙发上弹起来,撒腿儿就跑。完了完了,露馅儿了。只见老妈戳着手机,鄙视地说:“看看这是什么?你们父女两个想合伙骗我!”原来老妈给数学老师发微信说,她把我的卷子弄丢了。老师告知她,这周没有发卷子,还连发了三个捂嘴笑的表情。
人人都有一个童年,而童年趣事就像海边的各色贝壳,在海水的陪伴下闪闪发光,散发着五颜六色的光彩。如今我手上还握着那一颗最闪光的贝壳,那也是我最难忘的一件童年趣事。
记得那一天,早上醒来,一看时间:“啊!不好,7点50了!”我吓得一蹦三尺高,快速穿好衣服,牙也没刷,背上书包,冲到路上,我跑着跑着,突然觉得奇怪,不对呀,路上应该有许许多多赶路的小孩子才是啊,可现在路上却冷冷清清,看不到几个人。但我心想:可能实在是太晚了吧。
我又继续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去学校,可我又发现路人对我指指点点的,唉呀,不管了,已经到学校了!我气喘嘘嘘跑到教室,可教室里没有一个人。猛然间,我反映过来,今天是星期六啊,我白跑一趟了,呵呵!我终于知道路人为什么对我指指点点,路上为何没什么人了,我可真马虎啊!
记得8岁时的一个假期,我在家里玩着,爸爸拿着皮包说:“你怎么还在玩啊?”我好奇的说:“怎么了,放假不能玩吗?”爸爸两手叉腰,走过来对我说:“别完啦,先收拾东西,一会去旅行,你玩吧,我们去了。”听了后,我急忙放下我手上的玩具说:“我也去,我也去。”爸爸说:“去可以,但是……”“但是什么?”我看着爸爸问。“我怕你不敢去。”爸爸说,那里很危险的。”我拍拍胸说:“你别小看了我,我可是胆子非常大的。”爸爸笑着说:“好啊,个子不高,口气不小,好吧,走,收拾东西,走了。”我急忙收拾好东西,便出发了。
到了那里,有一座高山,爸爸说:“到了,我们今天就爬山。”我们全家都同意,拿了东西,我们就开始爬山了。不到一会,我们就爬上了顶峰,我渴的受不了了,便打开背包,才发现我忘带水了,我对妈妈说:“妈妈,下去吧,给我买瓶水。”妈妈却说:“不行,下面到这里太远,我累的。”刚说完,爸爸便说了:“你见那里了吗?”我看了看,说:“见了,怎么了?”爸爸说:“那里有卖饮料的。”我觉得爸爸在耍我,说:“爸爸,你可骗不了我。”爸爸说:“你不相信我算了,那你就渴着吧。”爸爸说,“对了,忘了告诉你,我们到晚上6点才回家哦。”听了后,我便快晕了,说:“那好吧,我过去买,你给我钱。”爸爸给了我10元,我便走了过去。
刚到边上才发现,这个连路都没有,只有一座桥,而界那桥还摇摇晃晃的,我本来想回去,但是我渴的.受不了了,便三步并两步地跑了过去,我刚过去,边听见爸爸在笑,我才发现我上当了,边沮丧地走回来,爸爸见了后,说:“呵呵,好了,不逗你玩了,走,咱们下去,这个旅游景点过了。”听了后才发现,原来到晚上6点并不是这一个景点啊,我听了后总觉得怎么那么像范伟呢,被“赵本山”给忽悠了,悲哀啊。
众多学生习作平庸的原因之一便是囿于生活圈子,限于个人得失,题材得不到拓展,立意得不到提升,纯粹以个人得失决定喜悲。如妈妈送饭我会感动,同学关怀我会感激,考试失利我会感伤,在“小我”的生活里兜圈子,无法激起读者 的共鸣。因此,记叙文的写作必须跳出“小我”的怪圈,来到“大我”中寻找题材,确定题旨,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记叙文的立意。
记叙文中总有个“我”,无论是以主人公、旁观者,还是仅以作者的身份出现,对“我”的界定,应该由家中的我、学校中的我上升为社会中的我,将视线对准广阔的社会,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敏感于一定的群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乡村教师、外地打工族、城市蚁族、啃老族等等,从一类人里塑造典型形象,以此反映人情冷暖、善恶美丑、情理之争、民族心理、民生改革、社会变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社会问题。
作为高中 生 , 生活范围 变广,接触更多的人或事,应该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在作文中体现是理所当然 之事。《青 春万岁》写搬家时父母看到留有青春印迹的书籍之后激动的表现来反映青春的美好。《一件小事》 借考场上纠结于要不要告诉前排男生他身上有只蜘蛛因而考砸来反映有时细微之物也会影响全局。《忧与爱》涌现的佳作更多,借农民工乘坐绿皮车来抒发对即将逝去的绿皮车的忧与爱,借卖木刻年画的老桃花坞艺人侯爹来体现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追怀,借买和吃山楂糕的经历来体现对传统美食的热爱。《拒绝平庸》写父母在子女高考前一系列迷信活动表达反对之意, 《好奇心》以瓷器的经历来表现好奇心会成就惊世之作,借老爸以看足球为借口避免鼾声对孩子的影响来表现天下父母心。苏教版必修一教材中这样写:“你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大自然在你脑海里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画面,成长的喜悦与烦恼在你的生活中经常交替出现,你每天都在思考,一些想法甚至独一无二……如此丰富的生活怎么可以 不出现在你的 笔下?”高中生更应该将自己置身于社会这个大 环境中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指点江山,审视自己,激扬文字,将囿于个人悲欢得失的“小我”变成社会甚至人类宇宙中的“大我”,只有这样,对人对事的看法才会更成熟更深刻 ,才更能引起读 者的共鸣。
这是从横向上看,应将记叙文写作的镜头 对准更广阔的 天地。在纵向上,也应该写出一个成长中的“我”,因为这关乎作者的形象,也关乎作者的眼光。笔者从实用角度 给学生如下 策略:
一.变索取为付出
中学生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钱来就走”的生活,把索取当作天经地义之事,但是他们的体力与精力已足以帮助家人生产劳动,甚至承担家 庭重任。如果能在文中写出“我”的劳动 , “我”的 付出 , 比写“我”的感动感激更能打动 人。《父亲与麦子》写到“每次放假,我总要回家帮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寻猪草、拾麦穗或跟在父亲身边割麦。我割麦时老掉麦穗,父亲在捆麦的时候边拾起我掉下的麦穗,边亲切地教我割麦的方法。”有能力付出是身体上的成熟,主动付出则是心理上的成熟,身心渐趋成熟才是高中生应有的形象特征。写作的内容跟不上成长的步伐,是作文教学的悲哀,也是成长的悲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描写当下生活,叙写身边真事,把成长的喜 悦与烦恼,成熟的思考与评价融入到作文中。
二.变得到为失去
生活在万般呵护中,便习惯于得到,如从父母或同学那儿得到一杯奶茶、一个书包、一双运动鞋等,泛滥的爱充溢着记叙文题材的阵地。得到的愈来愈多固然是真实的,可是,我们真的没有“失去”吗?我们也许失去了院子中的老枣树,也许失去了一条泥泞的小路,也许失去了一间青砖黛瓦的老房子,也许失去了疼爱自己的奶奶,也许失去了糯米糕的香味,也许失去了一段欢声笑语的回忆,也许失去了一颗善良怜悯弱小的童心……成长既有所得,亦有所失。得之欣然是人之常情,失之惆怅或失之坦然亦是一种情怀。如《回到原点》写我回到关西老屋,倾诉铭刻于心的童年记忆,抒发对大城市深处老巷中悠闲宁静生活的眷恋,与下文笔锋突转描写老屋因即将被拆而显荒僻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照。得之欣然后应该由理性的反思,失之惆怅后应有真切的呼号或者释怀的坦然,正确面对得失是人生永远的话题。
三.变失败为成功
以考试失败为素材的学生习作太多太多,甚至形成了固定的“三部曲”:考试失败———从自然或别人那得到启示———获得重新崛起的力量后成功了。看得老师们很奇怪:这么多失败者,那成功者哪儿去了?与其写失败后的失落,还不如写成功之后的冷静反思,后者恐怕比前者更令人震撼。如《沉默的父爱》一文中有个片断,写自己捧起奖杯后父亲“一把夺过”,“毫不犹豫地把它交给后台的老师”,父亲的形象瞬间高大起来,他教会“我”成功之后应有的态度。再说,高中生风华正茂,哪能轻易言“败”?这种现象也许跟学生巨大的升学压力有关,不过教师需要告诉学生:人生不是以分数的高低论成败的,学生也不只有考试成功这一项人生目标。正确的认知是作文出彩的起点。
四.变所想为行动
与其感动于别人的付出,不如在行动上给予回报;与其愤慨于丑恶的行径,不如在行动上挺身制止;与其赞扬别人的高风亮节,不如自己立志或付诸行动。很多学生只写看父母亲做家务干农活,看他们的白发驼背裂手,结果无非是“看客”感动于此,决心努力学习来报答。殊不知,报答养育之恩无关乎年龄无关乎时间无关乎地点无关乎能力,为何不用看的时间去帮衬一把呢?“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礼物》一文写自己用奖学金给父亲买了条烟,父亲却因家境因孩子戒了烟。不少小学生都曾写过自己做家务,读来真实动人。可是理应能够做更多事情的高中生却以“学习”为名,关在书房中隐居于深闺。在那方狭小的天地读书尚可,哪能一辈子只在那里生活?记得一篇近满分的佳作《读我》,作者由故意回绝一名比自己优秀的同学的请教,读出了自己的嫉妒心,在反省之后,作者“走向了她……”这才是一名高中生应有的作文态度,也是人生态度。《汉书·董仲舒传》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一次行动胜过百遍胡思乱想,说一尺不如行一寸,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文如其人,其实,记叙文的写作体现了作者的形象与眼光。当代美学大师、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在《美的人生》中,对言为心声、文如 其人做出完 美诠释:“人品的修养,实在是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思想情感为文艺的渊源,性情品格又为思想情感的型范。思想情感真纯则文艺华实相称,性情品格深厚则思想亦自真纯。仁者之言霭如,诐辞知其所蔽,屈原的忠贞耿介,陶潜的冲虚高远,李白的徜徉自恣,杜甫的每饭不忘君国,都表现在他们的作品里面。”因此,从文章中可窥见作者的形象,是低幼浅薄还是成熟睿智,是自私自利还是心系天下,是“小我”的形象还是“大我”的形象等等。
翻开刊登学生作文的报刊,大家注意过每篇学生作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有一天”“今天”“那一天”“星期天”……再注意一下每个段落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又一次”“还有一次”“后来”“过了几天”。关注一下写人记事时往往有什么语言?“只见”“我看见”“我走进去发现”。这样的记叙语言生动形象吗?优美活泼吗?阅读者单独看一篇文章也许忽视过去了,如果把整个版面的作文作个比较,就发觉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了。如何使记叙文语言生动活泼、形象优美呢?请从以下方面着手。
记叙文语言应该表达的内容
记叙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句话就是要写生活,写世界。老天爷创造我们人的同时赠送了人观察世界与生活的武器——五官。所以记叙文要表达五官观察来的内容。再看,世界万物或者生活万象是怎样表达它们存在的,无非是与五官对应的五大内容:形状,动静(动态与静态),色彩,声音,味道(包括滋味、气味、情味)。于是,必须用五官观察万物与万象,这是老天爷造物主的意思,万物与万象是以形状、动静、色彩、声音、味道告诉我们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描写这五个内容是真正抓住了应该表达的内容。以上同学不去表达这些,而是凭主观臆断地把某一天命名为“今天”“有一天”。这就是违反了生活实际,如果,第二天你重读这篇作文,这个“今天”还是今天吗?而对“今天”是这样表述的:“阳光淡淡的,风轻轻地吹着。”或者:“大雨倾盆,雷电轰鸣。”当然,在人物对话中,“今天”“有一次”这些词汇是可以运用的,可能也是恰到好处的,如:“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呀?”答:“就今天呀。”请明白,这里的“今天”是描述声音(对话) ,对话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有人说日记中可以用“今天”表述那一天的,日记已经写明了年月日,再写“今天”,这是重复。
记叙文语言要多学习名著名篇
名著名篇有优美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语言都是对形状、动静、色彩、声音、味道的生动描述。诗歌的语言是典范,举一例:
日照香炉生紫烟,(形状色彩)
遥看瀑布挂前川。(形态动静)
飞流直下三千尺,(动静形状)
疑是银河落九天。(形状动静气势情味,气势情味是比喻形成的)
现代文建议学习朱自清的《春》等,古代作品四大名著等等。四大名著中的故事,可以拍成电视剧,因为她的语言是形状、动静、色彩、声音、味道一应俱全,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以及活动环境。“今天”“有一次”“我看见”等词汇能用电视画面表达吗?
记叙文语言要多运用修辞
写好形状、动静、色彩、声音、味道,能使作文有形有状,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滋有味。那么,把形状、动静、色彩、声音、味道正确地用上修辞手法,或者说两者揉合在一起,效果就会更佳。
记叙文语言要克服主观性
有些同学很喜欢写“我”,写别人的活动也常常要写上:“我看见……”“只见……”“我走过去看见……”,这是太主观的原因。别人的活动你没有必要交代“我看见”三个字,把看见的形状动静色彩,听到的声音,闻到的味道与感受到的气氛写出了,读者就知道你在生活现场。写人,写好人的行为动作,声音语言,外貌神态,心理活动与人活动的环境场所足矣。
记叙文语言与哲学
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阴阳五行。阴阳体现在文章的结构上,如前后对照,上下呼应,正反对比,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左右两条线索,正面人物反面人物,情节峰回路转、欲扬先抑、左右逢源……五行反映在语言表达上。万物都是五行制化而成,如米,土中长,水灌溉,阳光照(火),土地中微量元素(金),禾苗是草木,金木水火土的结晶。碗:土加水成胚,木生火烧,镀金镶银。而文章也是一物,也是金木水火土的相互作用中表达含义的。
那么记叙文人物描写中的金木水火土是什么呢?语言是水(口若悬河),动作是火(动作往往风风火火的),外貌是木(形象),心理活动是金(沉默是金),人活动的环境是土。金木水火土在不同比例下,人物形象出来了。
与之相对应,声音是水(流动的),动静是火(热烈的),色彩是木(绿色),味道是金(藏而又露易于变化),形状是土(最根本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制化,相生相克。生,情理悠然而生,克,克服繁文缛节。
没有金木水火土没有世界,可见,记叙文中的形状动静声音色彩味道是多么重要了。
记得是我过生日的那一天,好朋友都来了,还送了我许多礼物。我最喜欢的是杨孟周送给我的组装玩具——雷石车炮。
当时我又惊又喜,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只见里面有大大小小的零件,还有一张正方形的图纸。熊毅一个箭步冲过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细长的缝:“我们来拼吧!”我们同意了。他把炮的底部拼好了,可我看着不顺眼。杨孟周发现熊毅拼的有问题,仔细一看,啊!原来他把组装图看反了!看他装的底部,头重脚轻,在那儿摇摇欲坠。我和杨孟周哈哈大笑,肚子都笑疼了。
炮组装好了,可以发炮了。我拿来一块小橡皮擦当作炮弹。发动开关,“炮弹”嗖地飞了出去,刚好打中杨孟周。“炮弹”贴在他的脑门上,半天才落了下来。杨孟周翻了翻白眼,张大嘴巴“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一动不动。我吓坏了,和大家一涌而上。只见他眼睛紧闭,红红的舌头吐出来老长。
我眼珠一,心想:“敢装死?看我的绝招!”我悄悄地伸出手,对准他的胳肢窝挠啊挠啊。他终于撑不住了,一个鲤鱼打挺坐起来,小脸涨得通红,说:“受不了啦!受不了啦!太痒了!”看着他可笑的样子,大家有的捧腹大笑,有的笑得全身乱颤,有的笑出了眼泪,还有的笑得倒在地上,坐都坐不起来……一时间,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今年寒假的时候,发生了许许多多多让我难以忘怀的趣事想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总是散发着香味,让我有种心旷神怡恨得感觉。
那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在一边吃年夜饭,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也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欣喜若狂的接过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给我的压岁钱准备看电视。忽然我听见门外有人叫我。我赶紧出门一看,噢,原来是我的小伙伴来找我了。我望了望妈妈,调皮地说:“妈妈,我可以出去玩吗?”妈妈爽快地说:“去吧!早点回家!”我飞一般的就冲出去了。 出了门我一看,好几个伙伴正在外面玩呢!我顿时兴奋起来了:“我们放鞭炮吧!”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好啊!”我回家拿来两盒鞭炮分给大家,找来打火机,啪啪啪啪?。就这样,你放一个,他放一个,鞭炮声响彻了乡村的夜晚。 妈妈听着外面的响声,也寻声出来了。听着鞭炮声声,看着星空闪耀,妈妈摸着我的头说:“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希望又到来了?”听了妈妈的话,我暗暗下决心:蛇年我一定要更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一、一线穿珠式
所谓“一线穿珠”就是用一条线索将文章中的材料贯穿起来。在记叙文中确立线索很重要。有了明晰的线索,就能把写作的素材有序地组织起来。线索明晰的文章,会让人觉得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井然。
比如2005年高考湖北的一篇佳作《一双童鞋》,文章开篇写道:闷热的车站内,一位装束怪异的老婆婆时不时地看看左手的篮子,“然后露出舒心的微笑”,“篮子里到底装了些什么呢”。开篇设下了悬念。上车后,“好奇心驱使我走到她的身边,原来篮子里放着一双童鞋”,从而揭开了谜底。于是引出了老婆婆对鞋子来历的介绍。可是不巧,在大家的传看欣赏这双童鞋时,由于车子的颠簸,其中的一只竟飞出了车外,“老婆婆神色有点黯然”了,可不一会儿,她竟将另一只也扔出了窗外,大家很意外,老婆婆说,“没准别人会捡到,配成一对就好了”,于是,“全车厢顿时一片寂静。再看看老婆婆的脸,天高云淡,气定神闲,眼角微漾的笑意为这张苍老的脸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辉……”文章紧紧围绕“一双童鞋”展开,一波三折,井然有序。
当然,记叙文除了可以像上文这样以某一实物为线索外,还可以将事件的关键人物、事件发生的地点、事件发展的时间过程、作者的情感变化等作为线索。
二、联想穿插式
所谓“联想穿插”就是在记叙中以某一核心事件为“主事件”,在记叙“主事件”的过程中,通过回忆联想而插入其他的相关事件,然后再回到“主事件”上来继续叙述。采用“联想穿插”式的结构方式,不仅可以丰满人物的形象,丰富文章的意蕴,还会使文章结构紧凑,中心明确。
比如有一篇题为“舞台”的习作。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写自己一次下晚自习后,天突然下起了雨,妈妈给自己送来了雨伞,并和我一同走到了家。这可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题材了。可是作者为了增添文章的意蕴,为了表现母亲的不平凡,巧妙地进行了两次联想穿插:其一,“我望着母亲,曾经的一点一滴此时在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去年的冬天,有一早上妈妈叫我迟了,害了我迟到。母亲自责不已。以后每天都很早起来,不论春夏秋冬……其二,“雨更大了,家就在前面。母亲这番话又使我想到了她心中的那个舞台,她每天都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母爱……”于是,又联想起了平时是如何为自己做饭、整理床铺、提醒穿衣等一些事。从结构上看,文章前后总是关联着母亲送伞一事,结构单一紧凑;但如果没有“穿插”,“母亲”会显得那么具体感人吗?
三、定点发散式
所谓“定点发散”就是以某一人某一物某一事为“触发点”,进行发散思维,每叙述一件事之后再回到“触发点”,重新进行“发散”。运用“定点发散”式可使写作取材自由灵活,中心鲜明突出。
比如有一篇题为“难”的习作。作者在开篇点出,自己忘记爷爷好难,并引出了一张“发黄的照片”。文章主体内容便由“这张发黄的照片”分别进行了发散:“面对这张发黄的照片,我想起了爷爷冒着风雪背着我去看医生……”“面对这张发黄的照片,我想起了因自己偷拿了同学漂亮的钢笔盒而被爷爷训斥……”“面对这张发黄的照片,我想起了自己考试不及格后爷爷的鼓励……”
四、镜头组合式
所谓“镜头组合”就是围绕文章的中心选取多个不同时间、不同场景的生活片段分别进行叙述。运用“镜头组合”式,可使写作取材不受时空约束,且因其省去了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可以把构思与表达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若干相对独立的片段上,因而可以达到快速而更完善地成文。如果各镜头的中心语能够构成排比,则又可使外在形态和内在韵律产生和谐统一的效果,符合一般读者的审美心理。
比如2009年高考江苏佳作《品味时尚》。文章首先点出,时代在变,时尚也在变。接着,文章便分别列出了爷爷奶奶结婚时所追求的时尚——是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爸爸妈妈结婚时所追求的时尚——是一台黑白电视机;去年,堂姐结婚了,她追求的时尚——是到欧洲旅游。通过如上三个片段的的叙述,作者品出了时尚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时尚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
这一篇《品味时尚》,是按时间(纵向)顺序将三个相关的生活镜头给组合起来的。另外,我们还可以按空间、或其他意义关系(横向)顺序来组合有关生活镜头,如著名作家冰心先生有一篇《微笑》的文章,作者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画面——安琪儿的微笑、赤脚孩子的微笑、茅屋里的老妇人的微笑等加以组合,最后以“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作一小结,巧妙地把三幅画面揉合为一体,有力地表现了“爱”的主题。
一、多层面描写事物
这是指在描写事物时, 不是描写事物的一个层面, 而是多层面的加以描写。
有个作文题目《我的祖母》, 有个同学写道:“祖母头发白了, 像覆盖了白雪。”另一个同学写道:“奶奶脸上满是皱纹。”这两段描写, 前一个写头发, 后一个写皱纹, 都属于单层面的描写, 不能给人立体的形象。
第三位同学写道:“我的祖母七十多岁了, 岁月的霜雪把它的头发全染白了, 成了雪白的山峰;岁月的犁铧在她额头上挖掘, 开凿一条条横贯两鬓的运河;她眼眸的湖水不再清澈, 岁月的风沙撒进湖中, 弄得浑浊不堪, 日益呈现干涸迹象;岁月的铁锹, 到她嘴里撬走白玉砖块, 留下无法弥补的黑洞。”
这段文字从头发、皱纹、眼眸、牙齿四个方面描写, 这是多层面的描写, 描写得生动形象, 给人一个立体的感觉。
二、多方位描写事物
这是指在描写事物时, 可以描写近看的事物, 也可以描写远看的事物;可以描写高处的事物, 也可以写低处的事物;可以从上到下, 也可以从前到后。这样写不光增加了作文的字数, 而且能把事物的全貌呈现给读者。下面是散文《雪天的童话》中的一段文字———
窗外, 雪花伸头探脑, 挑逗我的好奇。我再也忍不住了, 奔出门外。咦, 小花猫也走出炉灶, 在院子里逮白蝴蝶呢!
到庭院看, 小院铺一张白宣纸, 我拿来木棍画圆圈。小花鸡也来了, 它画一串瘦竹叶;小白鹅也来了, 它画一溜小蒲扇。
到院外瞧瞧。哎哟, 茅草屋扎一条白毛巾, 麦草垛戴一顶白假发, 垂柳穿一袭白狐裘, 邻居的黑狗, 披一件白大褂。
垂柳披散满头银发, 成了白发魔女;梨树林簪满白花。在枝头亮嗓子的花喜鹊, 戴上了小白帽, 黑八哥成了白头翁。
到村外看看。从脚下绵延到天际的麦畴, 蒙着严严实实的白絮, 正打着呼噜酣睡呢。不知道它做的梦, 可是金色的。
北边圆圆的小山阜, 成了一盘奶油蛋糕, 山上白雪封塑的小松, 站成了一群银蜡烛。也不知天公, 在给谁过生日呢!
这段文字对雪进行多方位描写, 从庭院写到村庄, 从村内写到村外, 从树林到远山, 从地面到天空, 从植物到动物。总之, 作者从不同的方位描写了白雪, 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白茫茫的银色世界。
三、多喻体描写事物
这是指我们在描写事物时, 为了突出描写事物的形象, 或者事物的某一特征, 我们可以用几个与之相似的事物 (喻体) 来比喻它。请看下面《春雨》中的一段文字———
东风跑来报告:及时雨就要来了。于是萎蔫的禾苗, 侧起绿叶的小耳朵, 聆听远方跑来的蹄音。
也许是仁慈的云婆婆, 不忍禾苗面黄肌瘦的样子, 派遣一群水做的女儿下凡, 给禾苗儿当奶娘。
也许是王母娘娘, 瑶池宴罢, 拿下玉簪, 松开发髻, 披散长发, 垂下缕缕银丝, 让侍女梳妆。
也许是勤劳的织女, 有心造福人间。在天地之间, 抛下银色的经纬线, 给大地编织美丽的锦衣。
也许是天庭的神仙, 办完公干, 闲来无事, 组团到云端, 盘腿坐下, 抛下络络丝纶, 垂钓丰收。
也许是广寒宫中的仙子, 带领天上神女, 到银河里沐浴。她们甩动秀发, 万点水珠, 洒落人间。
雨珠珠滴沥着, 雨丝丝缠绵着, 禾苗的睫毛上, 挂满晶莹的小亮点, 那是它们笑出来的泪珠儿………
这段文字是对春雨进行描写, 用了四种事物 (喻体) 来形容:一是云婆婆让水做的女儿下凡, 二是王母娘娘披散的银色头发, 三是织女抛下的经纬线, 四是神女在银河中沐浴洒落的水珠。通过四个喻体, 丰富多彩地表现了春雨之美。
四、多感觉描写事物
这是指我们在描写事物时, 可从多种感觉 (视觉, 听觉、嗅觉、触觉, 味觉、心觉) 来刻画事物, 从而把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 活灵活现。下面请看散文诗《桃花园》中的一段文字———
桃花园里, 粒粒蓓蕾, 轻启红唇, 吐露珍藏一冬的芳香。枝头挤满美丽的形容词。绯绯粉粉, 弥弥漫漫。
凤蝶以杨妃舒袖的姿势, 曼舞霓裳羽衣曲。蜜蜂按唐诗的格律, 推敲平仄, 斟酌韵脚。燕尾如剪, 剪裁红锦紫绣。
是谁, 打开宋词泛黄的书页, 那沉睡千年的女子, 从张先的词中, 袅娜着凌波微步, 款款软软地走来。
果真,星期一欣欣姐姐提着大包小包地来了,妈妈宣布我们明天正式去提高班学游泳。
第一天、第二天教练让我们在浅水区游,第三天也一样,可第四天就不同了,教练让我们去2.5米的深水区去练习,我心里一阵发慌,要知道,在浅水区我要掂着脚尖才能把头露出水面呀!可是教练果断地把我们带到了深水区,不多说了,训练马上开始了。
教练先让我们游蛙泳,一跳下水去,只听“哗”的一声,立刻水花四溅,我游了好几下,哦?好像深水区比浅水区更好游呢!不管这么多了,先游上岸再说吧。终于游到岸后我问了另一个同学的感受,她也这么认为。我又问了欣欣姐姐,她说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我又问什么是浮力,她说是水面产生的扩张力,哦,原来是这样,我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今天教练教了我们一些技巧,指出了我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我的优点是:仰泳游得好,不足是:自由泳需要改进。
那一天,雪花在天地间翩翩起舞,美极了!我兴奋地叫出小表弟,让他和我对雪人。我飞快地从屋子里拿出铲子,把周围的雪都聚集在一起,虽然都聚集在了一起,但是还不像个圆球。我向小表弟说道:“表弟,你能去找些树枝吗?”表弟高兴地说:“好呀,等一下。”我心想,怎么办呢?底部都没做好。唉,算了,就这样吧!表弟回来了,冲我激动地说:“姐姐,你看!”
我朝表弟所指的方向看去,哇,表弟捡回的树枝太合适了!我赶紧把表弟捡回的树枝拿了起来,左看看,又看看,高兴坏了,小表弟已经把头部做好了,我拿了两个根树枝,当他的手,又拿出一根短树枝给雪人当鼻子,弄完之后一个完美的雪人展现在我的面前,但是,我还是少了点什么。我疑惑的问小表弟,表弟;“表弟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小表弟一听,就急忙进屋拿了两个扣子,安在了雪人头部,我说;“这下好看多了。”顿时,我们的脸上露出喜悦之情,高兴得又蹦又跳——连生说,太好了!太好了!
初中生由于生活圈子比较狭窄, 生活状态比较稳固, 在写作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作文题目又老又俗, 写来写去, 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比如碰到作文“忙”, 很多学生就会写忙于做作业、忙于应付考试;碰到作文“好奇心”, 很多学生就会想到随着年龄的增长, 好奇心丧失, 觉得无话可说。老师面对着这些陈年旧事, 这些千人一面的作文, 激不起眼神经的兴奋。
中学生写作文, 确实面临着写什么的问题。是不是真的没什么好写了呢?其实, 问题不在于写什么, 关键在于怎样构思, 怎样把看似平淡的生活变成作文的重要材料。学生面对作文没有新鲜感, 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会思考。教师在教学中, 怎样指导学生思考, 开发出写作内容呢?这里就联系具体的例子谈谈这个问题。
一.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构思
作文题:请以“习惯”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这是一个老话题, 1988年高考卷就以命题作文的形式考过, 当时许多优秀作文就写了千差万别、各具光彩的“好奶奶”、“好外婆”。但要在老话题上跳出亲情的惯性思维, 写出新意, 就需要真功夫。这个话题可以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构思, 然后根据自己的体会写出内容不同的作文。
1、从习惯的产生角度构思, 可以记叙描写“微笑习惯的养成”、“勤劳习惯的养成”、“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不同的习惯”、“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不同的习惯”……
2、从习惯的时间角度构思, 可以记叙描写“过去的习惯”、“现在的习惯”、.“习惯形成的漫长过程”……
3、从习惯的发展角度构思, 可以记叙描写“由浪费粮食到习惯于珍惜每一粒粮食”、“由害怕离别到习惯离别”、“由贪玩、不理解老师的关爱到习惯于发奋努力、回报老师”……
4、从习惯与人的关系角度构思, 可以记叙描写“我的习惯”、“爸爸的习惯”、“奶奶的习惯”、“某同学的习惯”、“老师的习惯”、“某个企业家的习惯”、“居里夫人的习惯”、“爱因斯坦的习惯”、“习惯让某人成功”、“习惯使某人成为全球首富”……
5、从习惯产生的结果构思, 可以记叙描写“爱思考的习惯使牛顿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帮助他人的习惯造就了一批批希望工程”、“喜欢记录生活中的感悟的习惯造就了大文学家”……
6、从习惯表达的主题构思, 可以通过记叙描写表达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情、爱心、环保意识、教育观念、自信的心态、思维的品质、节约的美德、钻研的精神、积累的意识、刻苦学习的精神、永远争先的精神、人的成长变化……
这六个角度, 每个角度都可以发散开去, 写出不同的内容。
二.指导学生将不同角度的构思交叉, 生成新的内容
如果把第1类中的“微笑习惯的养成”分别与时间、发展、不同的人、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主题交叉, 可以产生很多思路, 这里略举几例。
“微笑习惯的养成”可以写父母对孩子的耐心引导、感人至深的付出, 使孩子坚定了生活信念, 不再悲观轻生, 而是笑对人生, 表达亲情;可以写老师对学生的鼓励, 使学生充满自信, 养成微笑的习惯, 表达师生情;可以写主人公走投无路、万分沮丧时, 素不相识的人一句善解人意的话驱散了他心头的阴霾, 使他养成微笑的习惯, 表达人间的温情;可以写孩子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使绝望的父亲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使父亲在家庭的重负面前微笑了, 表达亲情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可以写老是板着面孔的老师意识到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宽松, 而不是压力、束缚, 于是养成微笑的习惯, 表达教师教育理念的改变;可以写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万般煎熬, 越来越顽强, 养成微笑的习惯, 挑战人生, 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记叙读书趣事的记叙文】推荐阅读:
读书改变了我高一作文记叙文09-28
童年趣事-记叙文作文700字 记叙文10-28
回忆趣事作文初三优秀记叙文09-07
童年趣事小学记叙作文700字06-12
童年趣事_初中记叙文_初中作文12-04
记叙文写作指导: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01-09
春游的记叙文06-09
奥运的记叙文07-10
毅力的记叙文07-27
记叙文的题目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