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教学设计之一(精选7篇)
在编入教材时, 编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角度进行选择, 根据其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改动后, 进入教材的《燕子》基本保留了以上特点, 语言上, 把距离儿童生活较远的生僻词语, 换成学生常用的词语, 对句式结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降低难度, 更贴近儿童, 明了直白, 一读就懂。当然, 改动后, “燕子”已不完全是原文中的艺术形象, 其艺术感染力削弱了, 文章也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笔者比较了不同教材中的《燕子》一文, 发现内容差不多, 语言修改却有着不一样, 特别是关键词句, 表达效果不尽相同。比如描写燕子外形的第一自然段: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下册)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 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苏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一身乌黑的羽毛, 光滑漂亮, 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 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原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
“凑成了”与“这就是”哪个更妥当,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与“一身乌黑的羽毛, 光滑漂亮”哪一句更合适, 原文更好还是修改更恰当, 笔者并不想去分析, 更不想去探究哪个版本的修改为最佳。我在想既然有这么多不同的修改, 何不拿来为我们的教学所用, 让我们的教学多一点新的尝试, 于是, 我
第一步:观察燕子, 练习说写, 比较品评
1.说一说:观看录像 (现在, 即使是农村的孩子, 想看到燕子都很困难, 只能观看录像) , 说说燕子的样子, 你喜不喜欢燕子。
2.写一写:用几句话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 尽量表达自己的感情。
3.比一比:出示不同教材中燕子外形描写片段 (上述) , 让学生阅读, 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 哪些一样, 哪些不一样。
4.品一品:都是描写小燕子的外形, 你更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字词的意思, 如:俊俏轻快、凑。
5.背一背:将自己最喜欢的描写背下来。
一改通常的做法, 先让学生观察说写, 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在描写事物外形时, 不少学生常常用这样的句式:“燕子的羽毛是……, 翅膀是……”通过比较, 就容易发现问题, 学生才会更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锻炼遣词造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第二步:感受美丽春天, 学习抓典型景物描写
1.过渡:相信每一位小朋友心中都有一只飞翔的燕子。小燕子只有在春天里才能尽情飞行, 让我们和小燕子一起走进春天。
2.师:我们一起找一找, 春天在哪里?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
3.出示课文语段: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 绿的叶, 各色鲜艳的花,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人教版课标本)
师:读一读, 看看作者从哪里找到了春天? (相机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4.师:雨是什么雨?风是什么风?柳是什么柳?草是什么草?叶是什么叶?花是什么花?强化感受景物的特点。
5.师:再读这句话,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引导整体感知, 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所表达的效果。
6.师:细雨、微风、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也有人这样写, 一起欣赏一下:
二三月间, 微风轻轻地吹拂着, 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 绿的芽, 各色鲜艳的花, 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苏教版课标本)
7.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 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板书:赶、增添、生趣) 围绕这几个词语, 你能自己问一问, 并答一答吗?
第三步:比较阅读, 咬文嚼字中揣摩词句的表达效果
1.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 它的飞行, 它的停歇都是那么富有生趣。先来看一看它的飞行。读一读课文中小燕子飞行的描写:
在微风中, 在阳光中,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唧唧地叫着, 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 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 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人教版课标本)
师:读一读, 看看写了飞行的哪两个场景?
在讨论中板书:稻田上→柳树下横掠沾荡漾
同时指导书写“稻”“掠”“沾”“漾”。并用弧线、直线、圆轻轻地画出小燕子飞行的轨迹, 留下的痕迹。
师: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师:小燕子的飞行, 也有人这样描写:
在微风中, 在阳光下, 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 “唧”的一声, 已由这边的稻田上, 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 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苏教版课标本)
师:比较一下, 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段描写?说说你的想法。
“一转眼”“‘唧’的一声, 已……”都表现了小燕子飞行的轻快, 但表达的效果有区别, “一转眼”只表示时间短, 而“‘唧’的一声, 已由这边的稻田上, 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写得有声有色, 更形象。“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直接易懂, 把“波纹”说成“小圆晕”似乎更有情趣。
引导学生品味时, 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要过多牵制, 最终让学生体会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 以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3.师:选择你喜欢的那段, 读一读, 比一比, 看谁更能表现小燕子飞行的轻快敏捷, 优美而富有生趣。
4.师:小燕子的停歇是一样的美妙, 一样的有趣, 那简直就是一幅画, 就是一首歌。出示:
几对燕子飞倦了, 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 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人教版课标本)
几对小燕子飞倦了, 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 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 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谱出一支春天的歌。 (苏教版课标本)
师:分别读一读, 你看到一幅什么画面?
师:这两段话写得基本一样, 它们为什么都说“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 (板书:几痕) 请同学们品一品。
几对燕子飞倦了, “落”在这电线上, (板书:落) 从“落”字你感受到什么?
燕子是音符, 谱出了春天的歌, 这首歌会歌唱些什么?
5.师:这两段话微小的差别在哪里?如果你来写, 你打算怎样写?
最后, 将郑振铎的原文《燕子》推荐给学生阅读。
本设计凸现“用教材”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用“图”、“文”,把图作为培养观察能力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把文作为提高朗读能力和品词析句的一个范例。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蕴含的知识目标。而是追求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等11个生字,会写“欧”“洲”“瑞”等14个字。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受到爱护动物的教育,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难点]
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表达的效果。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的挂图或投影片,搜集有关燕子春来秋去的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1.喜欢小燕子吗?能唱一支赞美小燕子的歌或背一首描写燕子的古诗吗?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读了课题.你想了解点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歌曲、诗入手,虽简单、朴实。但这是“真功夫”,是“厚积而薄发”。“发”在哪儿?这就要教师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的平台,巧妙引导。灵活渗透,实现新旧知识的建构。当学生面对《燕子专列》这一富有个性化的课题时,趣——自然浓!情——自然深!问题——自然也不少!可以说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自读感悟
1.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讨论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从两方面想: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寻找燕子,开出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燕子,专程为燕子送行)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由自读向浅悟发展,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在对文本“预设”与“生成”的双重情境中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建构起对文本的整体认识。]
三、再读课文,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标出小节,画出生字新词。
2.分学习小组自学生字新词,教师巡视,相机点拨。
3.检查反馈:(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
(2)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殊”不要读成chu;“骤”不要读成zou;“濒”不要读成pin。
相互交流识记生字的妙招。
(3)开火车读词语: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骤然、跋涉、政府、踏雪、救护、载着、饥寒交迫、温暖、救护、车厢、致谢。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课文是怎样把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具体的。
5.汇报交流:①政府的呼吁;②概括地写居民们是怎么做的;③具体写一位小姑娘是怎么做的。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情态,更应该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进教学的进程,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扫除阅读障碍,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得。]
四、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1.小结过渡:人们帮助燕子也好,救助燕子也罢,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爱”呢?我们要怎样读才能体会这种爱呢?
2.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自然段。
(1)第三段,应读出居民纷纷走出家门,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去寻找燕子的情感。
(2)第四段,要读出小姑娘贝蒂和父母一起,不怕危险、不怕寒冷寻找燕子的经过,要突出险(“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救助燕子多(“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丝毫不想自己(“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这三层意思。
3.指导看图,引导想象。小贝蒂在哪儿发现了燕子?她是怎么做的?会说什么呢?
(1)自己练习讲一讲;(2)指名说一说。
4.总结谈话: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人与动物之间这美好的感情吧!
[设计意图:攀疑入境,缘文解情,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用“爱”来凝聚学生的思绪,让学生潜心会文,并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欣赏、感悟,体会人们对燕子的深深爱意。]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指导书写,描红,学生抄写生字和生词。
2.熟读课文,上网搜集或查阅报刊资料:①了解燕子的信息;②阅读有关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共处、互相帮助的文章。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课堂,每一节课我们都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把搜集或查阅资料看作是一次难忘的旅行,有惊喜,更有收获……只有这样,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听写词语:欧洲、瑞士、舒适、启程、特殊、骤然、跋涉、政府、踏雪、救护、载着、饥寒交迫、温暖、救护、车厢、致谢。
2.根据自己的体会,在“人”和“燕子”之间加上合适的词。
3.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可能’加上“帮助、喜欢、爱、救助”等词。
4.解题、质疑:什么叫专列?燕子会飞为什么用专列送?课文哪一节说明了原因?
5.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节,交流用专列送燕子的原因。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不能拘泥于简单的对词语的识记和对文本内容的粗浅认识,应该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
二、细读课文,深化理解
1.小结过渡:人们帮助燕子、救助燕子。都是源于一种最朴素、最真挚的感情,那就是对动物的爱!从文中哪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爱”呢?
2.读书圈画,讨论交流。
(1)居民: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概括写)
(2)贝蒂:脸冻得(),手冻得(),但她一点也()。(具体写)
3.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四段。
(1)你觉得该怎么读?
(2)学生练习后指名读。
(3)评议,再读。
4.看图,引导想象,丰富课文内容:小贝蒂在哪儿发现了燕子?她会怎么做、怎么说呢?(先自己练习讲一讲。再指名说一说)
5.让学生看图,将课文第四节内容进行扩充、写具体。
6.交流。
7.总结过渡:多么感人的一幕啊!在寻找燕子的过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人们用爱、用情编织了多么美好的故事,让我们再读课文,去体会这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是重点。应通过析词品句,将“爱”渗透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和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入境始与亲”让学生去品、去悟、去思、去表达,让贝蒂的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沉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感情。]
三、品读欣赏,迁移运用
1.创设情境,指导写话。
(1)列车载着获救的小燕子。也载着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情。驶向温暖的远方。你读了这个故事,想对贝蒂说些什么呢?请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2)学生自主写话。
(3)指名读,评价,修改。评价应着眼于学生语言是否流畅、用词是否准确,允许学生内容有所不同,只要发自内心。合乎情理即可。
2.表情朗读,体会感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在情感充溢而又迫切需要表达的时候.教师就要适时为学生创设一个“相”与“析”的平台,思想的碰撞、语言的砥砺。必然能带来学生曼妙丰盈的心路历程。]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1.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讲述歌曲中的故事。你还知道这样的故事吗?请讲一讲。
2.朗读人们爱护动物的诗歌。
3.总结: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爱护动物、爱护环境,更希望这样的故事不再是新闻!
4.写倡议书,呼吁全世界的人们都来保护动物。
[设计意图:“一粒沙子看世界。”演唱歌曲、朗诵诗歌、写倡议书……简简单单,实实在在,不经意间学生已经迈进了保护环境的行列,因为语文的拓展就是要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学到这儿,谁能告诉大家什么叫“专列”?课题为什么叫“燕子专列”?
2.出示有关家燕的资料,让学生读一读,自己也写一首关于燕子的诗歌。
(1)春天的时候,家燕们随着温暖的春风来到它们的故乡。在那时,家燕们大量繁殖,遍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天气转凉的秋天,它们成群结队地向南移,飞到印度、南沙群岛等暖和的地方,再建一个新家。
(2)家燕有一个“怪癖”:它们总是在夜深人静、明月当空的夜晚迁飞,而且飞得很快,有时只能看见它们的影子一闪而过,根本看不清楚它的模样。
(3)家燕还有着惊人的记忆力,无论迁飞多远,哪怕隔着千山万水,它们也能够靠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返回故乡。
(4)家燕返回家乡后。头一件“大事”便是雌鸟和雄鸟共同建造自己的家园,有时补补旧巢,有时建一个新的巢穴。家燕们不断地用嘴衔来泥土、草茎、羽毛等,再混上自己的唾液。没多久,一个崭新的碗型的窝便出现在你家的屋檐下了。
(5)有时,霸道的麻雀会坐享其成,强占家燕们舒适的窝,家燕可不会就此罢休,它们群起而攻之,把麻雀轰走。有时实在赶不走麻雀,家燕便会十分“残忍”地衔来泥土、树枝,封死巢穴。把麻雀们统统“活埋”了。
(6)家燕体态轻盈,一对翅膀又窄又长,飞行时好像两把锋利的镰刀,家燕飞行时似一根刚离弦的箭,“嗖”地一声发射出去,它是个捕虫能手。几个月就能吃掉25万只昆虫,所以我们千万不能伤害它哟!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因此对同一问题就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就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个情境下的刺激也就有不同的反应和表现。鉴于这些.教师要恰当地利用课外资源,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整合各种各样的材料。用爱、用情编织更美好的诗歌。]
[特别建议]
《燕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长句子,并初步掌握读懂长句子的基本方法。能用“增添、”“偶尔”造句。
4、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5、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第4自然段。
6、学习抓住外形特征来描写小动物的表达方法,并用此法写一种自己熟悉或喜爱的小动物。*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2、交给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会抓住重点句子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燕子的外形、飞行、休息时的美感,激发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电子白板课件、小燕子的flash、春天美景的图片、悠扬的乐曲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培养语感,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春天里美的意境,感悟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学习抓住特点状物的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感受春天的美。
2、让学生搜集关于燕子的图片、文字介绍等,了解燕子。
3、积累赞美春景的诗句。
教师准备:搜集素材,制作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念儿歌《春天多美好》:小燕子,真灵巧,拖着一把小剪刀。剪彩云,彩云飞,剪柳条,柳条摇。一幅图画剪好了,春天风光多美好。
2、同学们,春天,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喜欢燕子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燕子》这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郑振铎写的,请打开书,谁来读读。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体会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划出生字组成的新词,把你认为难写的字用手指在桌子上认真写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课件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整体把握。)
三、学习第一段
这篇文章写的确实很美。下面仔细读第一节,说说你脑子里浮现出来的燕子是什么样的。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师:这自然段是一句长句子,我们怎样读懂一句长句子呢?大家先来看“单元学习提示”
4、读懂长句子的步骤怎样?先„„再„„,用线划出。
5、下面我们就用课件中的“学习提示”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再读这一段。
6、问:这句话写了燕子哪些部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怎样的?
7、句子中用“乌黑光滑、俊俏、剪刀似的”有什么作用?
8、归纳学习这句长句子的方法。
9、指导感情朗读这一段,归纳段意。
(设计意图: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分析作者描写燕子外形的写法,让学生在读中积淀感情,在读中培养语感,感受作者描写燕子外形的语句的巧妙之处。)
四、进行“画图、说话”训练,深入体会。
1、我们能不能把郑振铎写的燕子画下来?我请一个同学读第一段,咱们一起画,怎么样?不过读的时候,要慢一点。
2、同桌的同学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燕子。
3、谁愿意到前边来把老师画的燕子向介绍一下?
4、你说得比我画得好!大家注意没有,作者怎么没写眼睛、嘴,是疏忽了吗?
5、小结: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色的地方写。
6、再朗读第一小节,试背。
(设计意图:采用边朗读边画画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抓住特点来描写物体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仿照作者描写小燕子外形的写法,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外形。(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抓住特点来描写物体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完成练习
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燕子独特的外形,我请同学们来完成下面的练习。
(1)白板出示:一身()的羽毛,一对()的翅膀,加上()的尾巴,凑成了()的小燕子。
(2)指名填空。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的抓住特点来描写物体的方法)
二、音乐导入,激趣探究。
1、小燕子是春天的使者,让我们用歌欢迎它的到来。(播放视频)
2、燕子把我们带到美丽春天(板书:春天)请读第二自然段,再对照图,看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勾画出来。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风 雨 柳 草 芽 花 燕
3、(出示白板上的第二段不完整内容)请同学们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白板上的这一段哪个更好呢?
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体会被遮盖的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换词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重点引导:
(1)“微风吹拂”的“拂”可以体会出什么?
(2)“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毛毛细雨”“洒落”)加上一个“细”,一个“洒落”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3)柔柳怎样了嫩叶?“展开了”仿佛看到了什么?
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
5、教师小结:这样的情景,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
6、课文是讲燕子的,作者这里为什么要用一大段写春天的美?
(引导学生讨论)春天美引来了燕子,燕子又为春天增色。(理解生趣)
释:生趣,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7、同学们精彩的回答让小燕子高兴极了,你看我要我们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呢。
(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白板播放带有背景音乐的美丽的春景。)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春天里美丽的景色。
(2)学生用赞美的语气自由练读。
8、是啊,春天的美景是人们永恒的话题,有很多文人雅客笔下的春天出神入化,谁来说说你积累到的他们赞美春天的诗句?(设计意图:采用白板“遮盖”的功能引导学生品悟重点词语的巧妙之处,并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从读中理解、感悟、想象美丽的春景。引导学生汇报积累到赞美春天的诗句,丰富语言,内化情感。)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谈话:在美丽的春光里,小燕子们是如何显示他们的活力的呢?
2、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燕子干什么?你读懂了什么?(板书:飞行)
3、汇报。
重点引导:a.燕子飞得快。(板书:快)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
师板书:“斜、掠过、唧”,引导学生感受飞行时的快和优美的
姿态。)
b.燕子飞得轻。(板书:轻)(引导从用剪尾或翼尖沾水也可以看出燕子飞得轻快,抓住“偶尔、沾、小圆晕”等词来感受)
4、这一段描写的情景让我们想起了杜甫的一首诗,白板出示:“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让学生朗读体会。)(见杜甫《水槛道心二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感悟燕子的飞行美。)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谈话:小燕子们飞累了,该歇一歇了,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相关段落。
2、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汇报
重点引导学习打比方的句子。画出课文中两个打比方的句子,并说说把什么比成了什么。
3、比较句子。
白板出示: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根细线„„
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
指名读句子,说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几痕细线”好在什么地方?
4、从“几痕、五线谱、音符、赞歌”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春天的景致美,美在早春二月的拂堤杨柳,美在春花的绚丽多姿,可是若没有燕子,那要少多少灵气,如独独只有燕子,而没有春天的布景,即使有电线杆给它谱曲,也绝奏不出如此美妙的歌。
6、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这位伟大的魔术师的赞美,来再现燕子休息时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喻句,感受作者的语言准确、优美的特点,利用有感情的朗读,体会燕子休息的美感。)
五、复习巩固,完成练习
白板出示遮盖的练习内容,指名回答。
《燕子》的作者是(),课文从()、()、()三方面介绍了燕子的外形特点,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燕子的外形:()。燕子飞行时的特点是:()、()。作者把休息在电线上的燕子比作(),把电线比作()。
填空:()的草,()的芽,()的花,都像(),形成了()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为春光()了()。(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课文重点的掌握情况。)
六、拓展延伸,留足余味。(选做)
1、说话训练。(白板出示)
假如我是诗人,我会——;假如我是画家,我会——;假如我是——,我会——。
2、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就让我们用笔把我们心中的春天展示出来吧。指名板画春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对燕子和春天的赞美用通顺、完整、优美的
语言描述出来,并用笔描绘出心中的春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七、作业园地:
1、积累。分别搜集描写春天和燕子的古诗。
2、文中说“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请同学们想象这会是怎样的一首歌,写出歌词。
3、、补充阅读。(分发阅读资料《燕子》全文《海燕》)。读一读,文中的燕子给你带来什么新的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积累、阅读的好习惯,原文的补充阅读让小燕子坚强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升华。)
板书设计:
2、燕子
羽毛 乌黑光亮
外形 翅膀 俊俏轻快 活泼机灵
尾巴 剪刀似的
春天 风 雨 柳 草 芽 花 飞行 快,轻
休息 电线 五线谱
一、教材分析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不仅是要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还要鼓励学生在生机勃勃的春光中主动学习,去发现、去探索、去想象。深思熟虑,我决定把《燕子》一课的教学,在“美”上下功夫,让学生去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从而感悟到燕子的活泼可爱,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二、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掌握“俊俏、聚拢、增添、倦了、音符”等词语。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体会状物文章的写作特点。
3、积累好词佳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
2、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能力。
3、通过摘抄喜欢的句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的赏析,激发学生对美丽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之美,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美景。
三、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为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宜将情境教学法贯穿教学始终,并辅以重点词语突破,图文结合,感情朗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通过“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画一画、写一写”等方法学习本课。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着重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2、学会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二)难点
理解课文中两个重点句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和“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三)疑点
1、为什么说“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2.“电线”为什么像“五线谱”?“燕子”为什么像“音符”?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简笔画和电化教学手段,再现小燕子的形态、叫声、飞行,感受到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并运用学到的描写小燕子的方法,练笔写其他的动物。对于较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自然环境中体会句子的含义,并通过感情朗读加以理解和体会。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人新课
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深入探究,质疑解疑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1)议答: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
(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在议答燕子每个方面的特点时,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议答理解相应的段落。
4、汇报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我非常喜欢小燕子的外形,因为它长着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看起来是那么活泼可爱”。
(2)“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
(3)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点击电脑课件,通过电视屏幕显示小燕子外形图。(边叙述边演示)“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使图中燕子浑身乌黑的羽毛闪动。)“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4)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5)背诵第1自然段。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指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探究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在学生议答中,教师完成如下板书:
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形状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到春景的美,并利用板书展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4、指导感情朗读。
三、探究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让学生将课本翻开,将其想像成燕子的一对翅膀,将桌面想像成湖面,模拟燕子飞行。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插图,唤起头脑中有关鸟儿飞行的记忆表象,仔细揣摩,互相纠正。正确的做法应是:轻轻扇两下“双翼”,然后展开,快速均匀地向前滑行,再将书的一端点一下桌面。这样学生就深刻地理解了“掠”字的含义。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探究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3)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4)教师在两组线上再分别添上几笔: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5)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教育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自由创造
1、大家都特别喜欢燕子,尤其是学了本课后,每个同学心中都有自己可爱的燕子的形象,你能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燕子吗?可以画一画、写一写、捏一捏、刻一刻、拍一拍(拍摄)„„下周我们举行一次“燕子”展览会。
2、“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想一想,然后写成一篇短文。
(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七、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倦”、“添”等字。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燕子》教学设计
口王树华
郑振铎的《燕子》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选录的重点――人教版课标本第六册第1课、沪教版第八册第1课、鲁教版第六册第1课、苏教版课标本第八册第3课、浙教版第八册第4课、冀教版第六册第2课、长春版第九册第7组。其结构,其视角,其语言,其情感都堪称经典。燕子外形的描写是最简洁的勾勒,如同一幅工笔,又似一幅剪影,寥寥几笔,一个生机勃勃的燕子就展现眼前:燕子飞行的场景是最动感的流线,稻田上滑向高柳下,掠过湖面,轻沾水面,圆晕荡漾;燕子停歇的一幕是最优美的乐曲,嫩蓝天空,几痕细线,黑色音符,一曲赞歌。还有那烂漫无比春天的描绘,都是笔墨恰到好处,言辞错落有致。这实在是学习观察,学习选材,学习表达的经典范例。
在编入教材时,编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角度进行选择,根据其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改动后,进入教材的《燕子》基本保留了以上特点,语言上,把距离儿童生活较远的生僻词语,换成学生常用的词语,对句式结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降低难度,更贴近儿童,明了直白,一读就懂。当然,改动后,“燕子”已不完全是原文中的艺术形象,其艺术感染力削弱了,文章也不能完全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笔者比较了不同教材中的《燕子》一文,发现内容差不多,语言修改却有着不一样,特别是关键词句,表达效果不尽相同。比如描写燕子外形的第一自然段: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人教版课标本三年级下册)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苏教版课标本四年级下册)
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原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课本第十册)
“凑成了”与“这就是”哪个更妥当,“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与“一身乌黑的羽毛,光滑漂亮”哪一句更合适,原文更好还是修改更恰当,笔者并不想去分析,更不想去探究哪个版本的修改为最佳。我在想既然有这么多不同的`修改,何不拿来为我们的教学所用,让我们的教学多一点新的尝试,于是,我这样教《燕子》。
第一步:观察燕子,练习说写,比较品评
1.说一说:观看录像(现在,即使是农村的孩子,想看到燕子都很困难,只能观看录像),说说燕子的样子,你喜不喜欢燕子。
2.写一写:用几句话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尽量表达自己的感情。
3.比一比:出示不同教材中燕子外形描写片段(上述),让学生阅读,并与自己的描写比较,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4.品一品:都是描写小燕子的外形,你更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关键字词的意思,如:俊俏轻快、凑。
5.背一背:将自己最喜欢的描写背下来。
一改通常的做法,先让学生观察说写,用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在描写事物外形时,不少学生常常用这样的句式:“燕子的羽毛是……,翅膀是……”通过比较,就容易发现问题,学生才会更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语言的准确和生动,锻炼遣词造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第二步:感受美丽春天,学习抓典型景物描写
1.过渡:相信每一位小朋友心中都有一只飞翔的燕子。小燕子只有在春天里才能尽情飞行,让我们和小燕子一起走进春天。
2.师:我们一起找一找,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先说说自己找到的春天)
3.出示课文语段:
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人教版课标本)
师:读一读,看看作者从哪里找到了春天?(相机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4.师:雨是什么雨?风是什么风?柳是什么柳?草是什么草?叶是什么叶?花是什么花?强化感受景物的特点。
5.师:再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引导整体感知,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所表达的效果。
6.师:细雨、微风、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也有人这样写,一起欣赏一下:
二三月间,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青的草,绿的芽,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苏教版课标本)
7.师: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板书:赶、增添、生趣)围绕这几个词语,你能自己问一问,并答一答吗?
第三步:比较阅读,咬文嚼字中揣摩词句的表达效果
1.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它的飞行,它的停歇都是那么富有生趣。先来看一看它的飞行。读一读课文中小燕子飞行的描写: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人教版课标本)
师:读一读,看看写了飞行的哪两个场景?
在讨论中板书:稻田上-柳树下下 横掠 沾 荡漾
同时指导书写“稻”“掠”“沾”“漾”。并用弧线、直线、圆轻轻地画出小燕子飞行的轨迹,留下的痕迹。
师:从这段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师:小燕子的飞行,也有人这样描写:
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苏教版课标本)
师:比较一下,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段描写?说说你的想法。
“一转眼…“唧’的一声,已……”都表现了小燕子飞行的轻快,但表达的效果有区别,“一转眼”只表示时间短,而“‘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写得有声有色,更形象。“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直接易懂,把“波纹”说成“小圆晕”似乎更有情趣。
引导学生品味时,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理解,教师不要过多牵制,最终让学生体会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以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3.师:选择你喜欢的那段,读一读,比一比,看谁更能表现小燕子飞行的轻快敏捷,优美而富有生趣。
4.师:小燕子的停歇是一样的美妙,一样的有趣,那简直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歌。出示: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人教版课标本)
几对小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休息。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苏教版课标本)
师:分别读一读,你看到一幅什么画面?
师:这两段话写得基本一样,它们为什么都说“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板书:几痕)请同学们品一品。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板书:落)从“落”字你感受到什么?
燕子是音符,谱出了春天的歌,这首歌会歌唱些什么?
5.师:这两段话微小的差别在哪里?如果你来写,你打算怎样写?
最后,将郑振铎的原文《燕子》推荐给学生阅读。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燕子》的教学,淡化了课文知识结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比较中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地感受、揣摩、品味、运用语言。
1.认识11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欧洲、瑞士、舒适、空调、启程、特殊、长途等词语,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过程, 学习、体验识字、理解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们对燕子的博大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人们对燕子的博大爱心, 增强保护环境, 爱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明确目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你都知道了什么?
2.明确本课探究的重点。
二、精读理解, 体会感悟
1.自由读文, 勾划重点词句, 体会感悟人们对燕子的关爱。
2.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说理解, 谈感悟, 并相机指导朗读。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 读出体验, 读出感悟。)
交流的要点:
(1) 政府方面对燕子的关爱。1) 引导学生抓住题目“燕子专列”及“瑞士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 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句话, 体会政府方面对燕子的关爱:作为动物的燕子都坐上了专列。引导学生体会政府决定的难能可贵。2) “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车正准备起程,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A.引导学生抓住“漂亮舒适”“空调车”“站满”“送行”等词, 体会政府的重视, 对燕子的高级待遇, 从而感受政府对燕子的关爱。B.相机指导学生朗读。3) “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 寻找燕子, 把它们送到火车站。”引导学生透过政府的做法体会政府的关爱之情。
(2) 人们对燕子的关爱。1) 课件出示:“听到消息后, 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 冒着料峭的春寒, 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 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 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A.引导学生抓住“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这些词语, 体会人们了解燕子的危险境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 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 (教师相机渗透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 B.练读, 指读, 齐读。2) 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A.引导学生抓住“通红”“僵硬”“一点也不在乎”等词, 体会小姑娘对燕子的博爱之心, 并相机指导朗读, 加深理解, 体会情感。B.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 透过当时的环境及贝蒂的姿势、动作、神态, 体会小姑娘的关爱之心。 (课件出示插图) C.由贝蒂拓展到更多人, 进一步体会人们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博大爱心。D.指导感情朗读, 读出小姑娘关爱燕子之情。3) “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的客人———燕子。”
引导学生抓住“站满”“送行”这些词, 体会人们没有将燕子作为动物来对待, 而是将它们当作了富有人性化的客人, 更深一层地体会人与动物是朋友, 应该和谐相处。
3.自由读课文, 思考:作者是怎样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写出来的?
4.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并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一说)
A.既写了政府的呼吁, 又写了居民们是怎样做的, 在概括地写了居民们的做法之后, 又具体地写了一位小姑娘是怎样做的。B.先写了人们到车站送燕子专列, 然后才叙述事件的经过, 采用了倒叙的写法。 (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C.采用了衬托的方法。描写了恶劣气候与环境, 实际是反衬出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之心。D.用词准确。引导学生结合“温暖舒适”“站满”“送行”“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等词具体讲一讲表达效果。
5.指名朗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想对贝蒂说的话写下来。
关键词:教学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7-0161-01
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地把教学中合作理念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潜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最大化地体现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的第一环节中:做到理念理解到位,目的明确,要求具体,重点突出。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中存在不足:自己教学习惯的做法代替了原设计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的合作理念目的不明确,要求随意,重点不突出;学生反馈学习成果时,指名学生发言,还是用理想的学生发言代替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结果,学生讨论的形式是民主的、合作的,但反馈的是个人的。教师的主观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生成的好奇感、新知识及碰撞出的智慧火花一并被抹杀了。
青年教师能把这个环节设计理念(合作学习)与教学实施不一致地方反思到位,这是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一个突破。
这样的反思使学习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知道教学理念,不但有教学设计,也有具体操作要求、方法和达到的效果;反思不断把自己引入教学深层次研究;反思在教学过程的点滴不满意中进行,反思意识不断增强,方法不断改进,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不断发展。
教研员指导青年教师反思的关键是研究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应用;指导和帮助教师解决在应用理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研究指导教师制定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服务和满足教师在教学中各种需求。
针对本节教学片段所需的反思内容:①教学顺序,包括环节设计、环节目标、使用材料、呈现方式与环节评价。②教学组织,包括提问设计、组织形式、反馈策略。③总体评价,教学特色、教学效果、教学困惑与改进方案。
教师有意识、有重点地进行教学反思,从突破课堂教学中微观问题开始,反复、持久地研究下去,可以逐步增强自己的反思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具体操作:①教师把自己实践过程的行为与思考、决策、设计的过程作为反思时的对象。②教师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听课者、研究者、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设计过程,理想的预案过程和实际教学效果中落差在哪里?
先从教学理念、目标、行为、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再从第一个层面对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方法与效果逐个环节与教学活动前决策的教学理念、目标、效果进行反思,发现哪些是理想的,哪些没有达到预定的要求,哪些深层次的是自己事先领会不到的,这样的反思会使自己逐步意识到主体作用和责任,认识到自己学习与实践的距离,渐渐地找到自己教学中希望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会使主体认识得到升华和提高,反复进行,会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转变,专业得到发展。
[个 案]教师上完区级数学研究课《观察物体》后,笔者与教者交流的内容如下:(本案例主要帮助教师整体反思教学过程)
笔者:课上完了,你的感觉怎样?
教者:这节课我上得很认真、挺投入的,注意力一直集中在教学活动上。
笔者: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我听课注意力一直集中在你的教学活动上。这样的效果你是怎样产生的?
教者:第一次我按照课标和教学要求,认真设计了教案,我自己认为比较理想,但试讲后感到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差太远,自我分析原因是教学方案设计考虑到教师本人的太多,根本没有分析透学生。于是,对教案的不足地方进行了修改。
当第二次试讲时,对原教案理想的变成学生能接受的,每个环节设计目的、要求及方法清楚明白,但学生不感兴趣(因学生不是本班的,可能是预习不到位)。对问题反思,虽然不是本班学生,但我也从主观去思考,去重新设计。设计研究的重点内容是:①如何利用课件演示,突破重难点;②充分利用小班的优势,变换学生的座位,多角度观察物体;③观察的方法多样化;④利用评价功能,调动学生在各个环节中的学习兴趣;⑤过渡语突出儿童的趣味性。
笔者:本节课上完后,你对自己课堂评价是什么?(引导教师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调动教师关注自己教学行为的积极性。)
教者:本节课我感到:①有趣。(如学生能主动学习)。②师生状态好,学生的回答语言生动,每个学习环节都是学生自然进入的。③每个教学环节比设计的发挥好,教学过程中有新的东西生成。(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上,可以看出教师已经能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体现教是为了学服务的新理念,这应该说是教师深入思考之后的进步。)
笔者:是,听课的教师也是这样评价的。你认为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听课者的认同给教师以适度的激励,继续引导教师深入反思产生结果的原因。)
教者: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多次与教研员备课,得到了多方面的指导,对教材有了一定的理解;经过多次试讲,以及同行的帮助和反复修改,自己有了驾驭教材的能力和信心;再经过向书本、他人的学习,自己对教学理念在实践中应用有了悟性;对上本节研究课自己早有知识和精神准备,目的性强,上课时精神状态好,与学生相互配合好;设计的教学预案和实施中发生矛盾时,如何处理?原因是什么?找到问题再寻求改进方法,这时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种资源,帮助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由自己生成,是别人所无法代替的。
“sharpens the Teaching Faculty” of Strategies
Yuan Lifeng
Astract: At present the curriculum reform activated the young teacher teaching thought that the classroom has paid great attention “the new idea, new form, new design, new behavior”, this was encouraging, but young teacher in studied and in the teaching, if only pursued “the shape” the thing, did not study “the nature” the content, seriously will restrict the young teacher teaching faculty the enhancement.
【燕子教学设计之一】推荐阅读:
小学《燕子》教学反思06-03
燕子教学设计201-22
燕子教学设计详案06-17
小学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2-16
燕子第一课时教学反思09-26
燕子过海教案设计09-16
怀念燕子散文06-05
1.燕子06-08
《燕子专列》反思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