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平台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平台(精选8篇)

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平台 篇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呈现多发态势,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造成了严重威胁。

筹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建设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提高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为在全省率先筹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笔者在对全国中等城市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重点对上海、陕西等地的应急平台建设进行调查研究,在市应急办的协调下召开了宣传、公安、地震、交通、消防、卫生、安监、规划、信息办、农业、城建等部门座谈会,实地了解水利、公安、人防等相关部门应急管理平台建设使用情况,重点探讨我市应急管理在组织体系、平台构建、应急保障等方面如何整合资源、形成指挥畅通、信息共享、协同作战的管理体系,积极探索我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思路。按照国务院《“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以及鸡西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鸡西市气象局组织人员到鸡东、密山、虎林3个县(市)政府以及鸡西市应急办、各应急成员单位、电视台、广播电台、鸡西日报等新闻媒体、移动等相关运营商,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方式,就如何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高我市公共安全科技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查和了解。

一、各地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的基本模式

应急信息平台是政府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战平台,是体现政府应急管理成效的综合性演示场所。全国各大中城市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纷纷探索构建应急信息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陕西模式:陕西省应急指挥平台依托省气象部门已有的气象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建其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发布信息内容,形成陕西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综合发布平台。建设1个省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11个市级分中心和98个县级分中心;建立与省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指挥中心和省各应急相关厅局预警指挥机构畅通、可靠的通信电路;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智能手机、预警专用接收机、预警电子显示屏、预警专用调频接收机、有线广播前端接收系统和卫星预警接收机等组成的信息发布平台。现有应急系统主要包括:

1.应急指挥视频系统,依托公安厅视频矩阵转换整合

多个系统,视频终端,在西安市初步实现对社会面的监控。

2.视频会议系统现已连接38个分会场。

3.应急值守指挥主要通过电话系统、电话内容记录、电话记忆,IP电话。

4.建设200平米应急指挥中心兼有视频会议室、应急值守、应急指挥职能。

上海模式:上海市自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委员会以来,将日常办事机构应急办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由市政府应急指挥室和市政府总值班室组成,具有应急值守、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能。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采取代理模式,外设在公安局,使得公安局作为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先期处置的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使得公安系统原先的资源可以较好地利用,南昌、广州也采用这种代理模式。此种模式以公安

110、消防119等“多台合一”为基础,整合了卫生、水务、煤气、电力等27家单位,形成全市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指挥平台,体现“一般、较大(突发事件),联动处置;重大、特大(突发事件),先期处置”的功能。

二、我市构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发生过程也不是孤立的,其处置需要多个部门和地区的密切协作配合。因

此,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协调联动机制是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鸡西在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各级政府都具有公安、卫生、消防、防汛、人防、气象、民政等部门各自处置分管领域的应急事务,但缺乏一个综合性的应急协调指挥中心,特别在遇到重大的、综合性的突发公共事件情况下,不利于统一协调、调度各种应急管理资源,形成整体合力,同时部门之间也容易产生相互等待、相互推诿、相互脱节等问题,以至贻误战机。目前,鸡西公安、卫生、水利、人防、环保等部门都建成了各自信息平台,这就需要将现有部门资源,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网络,筹建一个市政府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将市防汛防旱指挥中心、市公安局指挥中心、市疾控中心,市环保监控中心、市人防信息指挥中心等多部门资源整合接入后与各县(市、区)互联互通,形成一个融应急信息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于一体的应急联动指挥中心,为市政府应急值守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保障。

三、对我市构建应急体系建设的构想

(一)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目前,鸡西市已有几个专业性的应急指挥平台,但这些平台在综合指挥,特别是启动鸡西总体应急预案水平下信息不全,综合指挥协调能力显得不足,例如110指挥中心在几个指挥中心中作用最大,但该指挥中心同样没有协同指挥功能,因此对鸡西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有如下设想: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我市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其中自然灾害占我市突发事件的一半以上,气象灾害又占自然灾害的六成以上。所以说,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的应对工作是我市应急工作的重点之一。

自2004年起,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强和气象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鸡西市气象局就加强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已初步形成了涵盖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网络等媒体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通过近几年的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鸡西市气象局已经在预警信息发布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全市应急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市气象局已经建立了三级联动的应急工作组织体系,制定了多层次、分灾种应急预案,建立了应急信息指挥平台、气象监测网络应急保障系统和气象灾害预警预测信息发布系统,不断完善内部应急管理机制,为我市气象应急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应急事件处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开展鸡西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项目,可以依托鸡西市气象部门已有的气象业务系统和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扩建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增加发布信息内容,形成鸡西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综合发布系统。平台建成后,将形成部门间信息实时交换共享机制,上联市政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下联县(市)

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横向连接各局相关应急指挥部,负责发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4大类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和可控性,从而增强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和正确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国 家以及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设1个市级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3个县(市)级分中心;建立与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指挥中心和市各应急相关局预警指挥机构畅通、可靠的通信电路;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电视、广播、手机、预警专用接收机、预警电子显示屏等组成的信息发布平台。

(二)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是一个综合体现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平台,它不仅需要应急信息平台高效和顺畅,更需要整个应急体系互相配合,才能在实际处置中发挥作用,结合我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的实际,需要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上有重点解决我市应急管理中几个共性问题,着力摆脱各地“有应急,无管理”的工作软肋,切实提高我市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综合能力。

1.健全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各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要继续设立集日常服务和应急指挥于一体的应急举

报电话,建立群众举报和基层单位续报相结合的基层信息报送网络,做好对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难、易发事件和多发事故的应急信息动态监测和报送工作,加强基层苗头性信息的预报功能,为指挥决策提供第一手可靠信息资料。

2.规范应急队伍建设。各县(市、区)已有的各类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要落实单位和责任人,进行登记入册,建立电子档案并及时更新。全市范围内要逐步建立乡镇(街道)及各社区、行政村、规模以上企业、学校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做到平战结合,具备战斗力。

3.建立鸡西市重大危险源数据库。按照“统一组织、分线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全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牵头对全市的重大危险源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存档入册,逐步建立鸡西市重大危险源的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指挥决策及时提供依据。

4.建立健全我市应急管理专家库。我市要规范和加强应急管理专家库建设,发挥应急管理专家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从而提高应急管理在常态预防和灾后重建的科学依据。

5.加强专兼职应急工作人员的培训。各有关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开展各类专兼职应急管理、救援人员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各级各类应急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6.建立鸡西市应急物资数据库。全市各专项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全市范围内的应急物资要进行整合,存档入册,逐步建立鸡西市应急物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应急物资调配、使用、维护等一系列完整制度,可以使应急信息平台指挥决策更加全面性、科学性。

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平台 篇2

伴随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与深入,发达国家一两百年间逐渐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显现,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突发环境事件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失,环境安全管理工作面临任务繁重、形势极为严峻的局面[1,2]。

为了有效应对、减少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各种环境预警系统和用于处理环境应急突发事件的系统相继建立[3,4,5,6,7,8]。但由于这些系统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水平低,应急处置手段单一,实际处理能力较差,在环境事件的处理处置和风险防范方面,处于极为被动的地位,致使一些环境污染事故由于处理不当或者事后无法进行有效应对,贻误了污染防治或控制的最佳时机,造成很大损失。因此从长远发展考虑,我们要改变以往面对环境突发事件时的被动应对、事后处置及经验式管理,从事前主动预防防备、监测预警为主,事中及时指挥与处置,事后科学评估与修复角度出发,围绕各种影响环境安全的风险源展开,摸清各类风险源底数,应急资源底数,建立风险源动态管理机制,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加强风险源应急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应急机构与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整体水平,逐步提升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同时立足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响应与处置的全过程管理,以GIS为基础平台,综合3S(GIS、RS、GPS)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讯和传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9,10],构建包含环境安全预防、环境安全预警、应急指挥与处置、环境评估与修复等在内的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全面提升各级环保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的管理效能,对环境安全管理具有长远而重要的战略意义。

1平台建设目标

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建设的总目标立足当前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管理实际现状,以环境风险源的动态管理为核心,建立基于动态联网的前台环境安全预防系统、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损益评估与修复系统等和后台基于GIS的环境风险源与应急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加强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处置能力,逐步完善环境安全预警与环境应急体系,实现数据集成———通过整合环保部门业务数据、改变以往各种环保数据分散在各个环保部门的情况,解决信息孤岛;业务集成———通过整合日常管理、监控预警、指挥调度、决策支持、灾后评估,使用户可以在统一的用户界面下使用;数据共享———建立与上下级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指挥系统以及政府各部门应急指挥系统间的数据共享和协同工作机制;决策支持———通过二三维仿真调度平台,展示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多维度信息支撑。

2业务流程分析

本平台涉及的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的总体过程分为事前预防预备、日常监测预警,事中应急准备、应急指挥与处置以及事后评估与修复四个环节(见图1)。其事中应急指挥与处置又分为应急响应阶段、应急处置阶段和善后处理阶段三个方面[11](见图2)。

3平台架构建设

坚持“平站结合、双管齐下”的战略,构建具有监测监控、预警预测、信息发布、辅助决策、指挥调度、资源管理、应急处置、风险评估和应急评估等功能的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该平台重在预防和准备,通过事前控制提高环境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的有效措施,只有做好了预防,做足了应对准备,才能在发生突发情况时有序应对,妥善。为此,首先要对环境风险源进行常态化、预防性的监控管理,重点建立区域环境安全评估体系,做好监控预警,能够针对环境隐患及时预警,使环保管理部门能够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有效的响应、联络、勘察、处置、指挥、调度、决策、评估等,总体框架见图3。该平台的关键系统结构包括环境安全预防系统、环境安全预警系统、环境应急指挥系统、损益评估分析与恢复系统、环境风险源自动监测监控系统、应急资源库管理系统、12369接警通讯系统、环境GIS管理系统、专家知识决策系统、车载应急指挥移动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和视频指挥调度系统等(见图4)。

4关键业务分析

4.1基于GIS的环境数据管理

本系统以二三维GIS平台为基础,实现对环境风险源预警及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指挥调度,使其具备以下功能:(1)基础地图数据管理功能,如地图数据制作、浏览、测距、导航、定位与查询、发布等;(2)环境专题图管理功能,如环境风险源企业分布图、应急资源分布图、救援物资GIS分布图、防护目标分布图等;(3)GIS分析功能,常规分析如统计分析、插值分析、空间分析等和专题分析如风险源周边敏感区分析、救援物资最短路劲分析、应急资源调度分析、污染物扩散模拟分析和模型分析等。(4)三维仿真模拟,如对企业或标志性建筑物的三维模拟,对重点风险源动态跟踪分析,对环境事故的模拟以及对事故现场的还原等。

4.2环境安全日常监管预警

(1)环境安全预防管理:面对环境安全风险日益凸显的局面,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重常态管理、轻应急管理,重处置、轻预防”的问题[12],积极主动采取措施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需要建立环境安全预防系统,用于平时基础性应急预防、预备管理工作,主要从水环境、气环境、辐射源、风险源企业四大方面做好日常基础性的预防防备工作,做到对重大危险源底数清、等级清等,同时摸清各级环保单位的装备、设施、物资等各类应急资源。

(2)环境安全预警管理:本平台首先要满足对各种环境风险源的日常监管,在摸清各级各类风险源与应急资源底数的基础上,主要以预防性监控预警为主,通过应急值守中的预警情况、人工监测、自动监测监控、视屏监控以及各设备的工况在线监测与分析等,实现对风险源、放射源、重金属、重点监管企业、污水处理厂、流域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与预警。

4.3环境应急指挥调度过程管理

在抓预防、抓常态管理的基础上,重视应急指挥调度过程管理,实现环境安全预防预警与应急双管齐下的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格局。环境应急指挥调度过程管理主要完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应急处置和善后处理三个阶段中相关信息的记录、报送、跟踪、查询和分析。包括值班接警管理、应急预案管理、指挥调度管理等功能。

(1)值班接警管理:该模块具备事故接警记录,拟办、跟踪、反馈、结案等常规案件办理功能。系统接警信息主要通过12369环保热线系统、环境信访管理系统及公众监督与现场执法系统获得,并根据预警规则,设置报警阀值,实现自动接警。其次通过系统自动分拣与评估,初步判断接警案件是否属于应急案件,对于常规投诉案件直接报送投诉处处理,对于应急案件则启动应急程序。

(2)应急预案管理:它是政府及有关部门和企业开展环境应急管理的有效抓手和对接平台。对于值班接警自动报送的信息,通过预先设定,确认应急预警信息后,按照提前规划的处理流通过应急平台自动上报至管理部门,确认上报结果。同时按照应急响应流程启动相对应的应急预案,该预案应包括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以及其他应急预案等。

(3)指挥调度管理:包括人员组织、专家支持、物资调度、调度报告四部分,实现现场的指挥调度及相关信息的记录。借助GPS定位系统精确定位隐患点,再通过应急指挥中心向各部门发送调度指令,通过应急短信、语音电话等多种方式将这些指挥调度的命令发送给参与本次应急事故调查处置的工作人员。同时支持应急车载视频的远程访问链接,可实时接收现场视频信息,了解事故发展实况,也支持应急车辆历史轨迹的回放,对应急处置过程进行动态采集、跟踪记录,形成完整的应急资料库。

4.4辅助决策管理

(1)污染扩散模拟与预测:建立基于GIS的污染物扩散模型,并提供污染扩散模型接口供其他系统调用。根据常见的具有毒性、危害性、可消除性等特性的致灾因子,应急事故点的水文特征以及当地的地理因素、气象参数、源强参数、污染物浓度等,模拟、预测污染物的降解、扩散趋势。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污染物扩散的范围的直观显示及对污染发展趋势的初步预测模拟,为应急指挥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是根据应急监测数据进行实况污染态势模拟,及时反映污染的现状。

(2)风险分析与评估:用于事故后定量分析与评估,在设定的场景下,选择适当的计算模型对事故后果进行模拟计算,可以定量地确定事故的空间影响范围,并将显示在反映重大危险源周边地理状况的GIS地图上,从而确定可能被影响的重要设施及人员。同时结合专家知识决策支持模型对事件发展态势进行预测,得出事故种类、级别、性质、影响范围、影响严重程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估计事故损失等,为辅助决策提供空间化的支持。

(3)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救援决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应急救援行动的最终效果影响很大。本环节涉及的信息量巨大,需要对事故的发展态势有正确的预判。因此在事故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利用环境GIS数据管理功能提供的应急事故点信息、周边情况以及道路信息等,针对事故应急救援主要涵盖敏感区和应急事故点的人员撤离、人员救治、应急救灾物资调配等内容,分别划定人员疏散区及事故影响区内人员疏散撤离最佳路径,医疗救护力量和消防单位查找和到达事故现场最佳路径等。

4.5应急资源管理

建立环境应急资源管理中心,立足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集数据整合、数据集成、数据交换、数据管理、数据协同共享功能于一体,将各类分散的环境风险源信息、环境应急资源信息、环境应急预案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环境应急基础信息统一集成,提高数据的标准化水平和可用性,为环境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可靠、及时、全面的环境信息,为环境管理决策奠定坚实基础。

(1)环境风险源信息集成:主要包括风险源企业的基本信息、日常巡检信息、风险物质数据等为环境应急指挥调度提供风险源基础信息服务。结合环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境应急指挥GIS平台,利用环境应急辅助决策手段实现企业自身环境及应急事故安全隐患详细排查,即通过风险源基础信息与事故信息的比对,查找可能影响对本次环境应急事故处置工作的风险源,并对其进行重点监控,实现与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视屏监控系统等的无缝连接。

(2)环境应急预案信息集成:根据应急事故的接警信息、事故现场调查信息、事故处置进展信息、监测信息及应急处置过程信息等,结合环境应急辅助决策手段,随时提供针对性最强的各种应急预案,并对应急预案进行动态调整以最佳的应急预案适应现场情况的瞬息变化。应急预案包括政府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企业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而且预案之间相互衔接。

(3)环境应急资源信息集成:满足环境应急辅助决策支持对应急机构、应急队伍、应急知识库、应急队伍联络库、政策库、法律法规库、应急物资库、应急专家库、专业知识库、应急预案库、应急处置技术库、防护知识库、应急案例库、危化品、危废品库、图片模型库、救援队伍库等信息资源库的集成。

(4)其他相关环境应急基础信息集成:实现和环境综合数据库、环境监测数据库、环境监察数据库、工况数据库、放射源相关数据库、危化品相关数据库等相关应用职能应急数据库的信息相互调用与集成。

5应用与展望

环境应急是在当前突发环境事件逐渐增多、影响范围逐步增大,国内外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提出的,其自身结构、管理模式、体系、机制等都还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11,12,13]。而作为环境预警与应急工作开展的有力工具———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将随着环境应急工作逐步展开,该平台是在环境与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的基础上逐步建设完善,实用性较强。目前该平台已在山东省、淄博市及其它地市展开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除建立环境应急响应平台以外,日常工作中还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把平台形成的应急处理机制拿到实地去检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在发生环境事件的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置环境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减轻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另外,环境应急响应平台在今后的完善过程中要集成模型库(污染物扩散模型、衰减模型、事故模拟等)、人工智能等各种先进技术已成为必然,能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持。本平台最终实现对环境安全的有效预防预警,实现环境应急全过程即“统一指挥、多方响应、分级负责、专家咨询、协同会商”的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管理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不断增多,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提高环境安全预防、预警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尤为迫切。因此,急需立足环境应急全过程管理,建立一套环境安全预警与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通过对环境安全预警与应急指挥业务流程分析,论述了平台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最后分析了本平台的关键业务,从基于GIS的环境数据管理、环境安全日常监管预警、环境应急指挥调度过程管理、辅助决策管理与应急资源集成方面进行了论述。

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平台 篇3

关键词:“平安奥运”;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0)05-0015-03

文献标志码:A

上溯奥运史,除了运动员的光荣与梦想、举办国的努力与荣誉、开幕式的瑰丽与传奇外,还夹杂着震惊全球的枪声、爆炸、球迷骚乱与兴奋剂丑闻。1972年“慕尼黑惨案”以后如何预防恐怖袭击,保障奥运平安,成为历届奥运会组织者必须面对也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9.11”事件彻底改变了奥运安防体系,它使得现代奥运会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安全问题,其次才是竞技与奖牌。北京奥运会安全顾问马昕博士说:“奥运安保已成为和平年代除了战争以外最大的军事行动!”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则称:奥运安保超过竞赛。北京奥运会经过艰苦的努力,圆满实现了“平安奥运”的目标,成功打造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放眼未来,我国举办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将会越来越多,赛事规模也将日益扩大。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国际锦标赛此类赛事的大规模和超复杂性,使得体育赛事风险不断增加;“经济转轨”和“利:会转型”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矛盾;国际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更使得体育赛事突发事件进入危机高发期:因此,传统意义上基于历史经验的突发事件事后应急管理模式,在大型体育赛事的安保工作中凸显出理论的缺失和实践应用的不足。本文试图运用预警管理的相关原理,结合“平安奥运”的成功经验,来探讨大型体育赛事的预警管理,旨在为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管理提供一点新思路。

1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内涵与目标

1.1预警管理理论基础与基本原理

预警管理理论建立在系统非优理论与控制论的基础之上。从系统非优理论来看,预警管理是从系统非优角度出发,在获得系统“非优”成因、表现形式以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制订反映系统“非优”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预警管理手段,使系统恢复到“优”状态,尽量使系统处于“非优”状态的时间缩短、造成的损失最小的管理过程。从系统控制论的角度看,预警管理实质上是一个控制过程,是控制论在经济和社会中的具体应用;预警管理是以防范系统发生危机为目标,从逆向角度防范系统不出错的情况下,使系统始终处于安全状况的控制行为。预警管理的基本原理是:预警管理人员依据预管目标确立不同的预警监测指标和监测指标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对预警管理对象实施监测,发出不同的预警信号,从而为管理者的预控与危机应急决策提供依据。

1.2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内涵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是指在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过程中,根据预警管理原理,赛事的安全管理部门收集可能影响赛事顺利举行的各种突发事件的信息与情报,然后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甄别与评估,确定可能导致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典型的诱发因素,并据此建立预警监测指标体系和突发事件安全阀值,在此基础E输出突发事件预警信号,最后根据不同级别的预警信号,作出日常监控或危机管理等不同的预控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1.3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目标

任何管理活动最终都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组织目标,因此对大型体育赛事中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首先必须明确突发事件的预警目标。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主体是举办体育赛事的组织者,其管理客体或对象是大型体育赛事潜在的各种突发事件。预警管理的目标在于赛事的组织者以最小的成本预先防患与控制各类导致突发事件的诱因,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保障体育赛事及与赛事有关的各项活动能顺利进行。例如,北京奥运会以“平安奥运”的理念为其首要目标,围绕这一理念打造了场馆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反恐防暴网络来避防突发事件,确保了奥运期间运动员、各国政要、观众和媒体人员的安全。具体来说,依据预警管理的相关原理,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活动应以实现下述目标为目的:1)对大型体育赛事环境的监测与评价,如赛事举办城市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2)对涉赛人员状态的监测与评价;3)对承载赛事的场馆的监测与评价;4)对赛事组织部门安全管理活动的监测与评价;5)设置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活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前4个目标任务的实施,必须依靠特别的预警评价指标才能进行,否则预警系统的活动将是经验性的、随机性的、非统一性的过程。

2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功能

2.1常规预警功能

常规预警功能通过以下途径保证体育赛事各个阶段中的运作始终处于有效与安全之中。首先,通过赛事预警管理系统能够对体育赛事中的各项活动进行监测、识别、分析、判断并发出突发事件警报;其次,通过对体育赛事可能产生突发事件的概率以及事件发生后果的分析与研究,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与异常状态进行识别与警告。北京奥运会在场馆控制区内的周界和红外线监控等安全保障系统、封闭区周界配置了自动转换的监控设施、周界红外幕墙对射报警器具;场馆内的公共区域内配备了大量有报警装置的摄像监控探头,门磁、双鉴探测器,巡更、门禁等高科技防范设备。将这些高科技智能化的电子监控及预警技术植入大型体育赛事的预警管理系统,即可完成对赛事突发事件的常规预警功能。

2.2矫正功能

矮正功能指对体育赛事的各个阶段中的运作过程进行突发事件预控和行为纠错的一种功能。它依据预警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对体育赛事的各个阶段中的运作过程进行突发事件预控,及时纠正体育赛事因其组织结构、机制和行为等造成的过失和错误,以便确保能在高度不确定环境和作均衡状态下实现体育赛事整个运作过程的自我均衡。历届奥运会的安保预案的目的在于针对历史上曾经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出台应急措施,并通过反复的安保演练来检验赛事期间有关部门的应急行动程序、快速反应水平和实战能力。北京奥运会制定了630个场馆安保预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演练工作,奥运会期间北京各个涉奥场馆没有发生任何突出问题,各场馆依据630个各类预案,解决了所有安保问题。由此可见,一旦大型体育赛事过程中发生类似突发事件,即可紧急启动应急预案以达到紧急救援、及时减少突发事件损失、快

速“矫正”正常赛事秩序的目的。

2.3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是在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进行预测或迅速识别的基础上,迅速作出有效防范和管理对策的功能。同时,当体育赛事的运作过程中出现失误征兆或相同的致错环境时,还能够准确地预测并迅速运用规范手段予以有效制止或回避,并且通过对他类或自身历史突发事件的总结和模拟来预防类似的突发事件重蹈覆辙。通过搜集大量以往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安保方案和突发事件案例,在海量的信息中总结经验找寻规律,才能建立完备的安保预案库,并通过大量的安保演练来完善预案,才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与效力,实现对赛事突发事件的“免疫”。

3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预警分析

根据预警管理原理,突发事件的预警分析过程由预警监测、预警识别和预警诊断3部分组成。其中,预警监测是预警分析过程的起点,预警识别建立在预警监测提供的信息基础之上,而预警诊断则是预警分析过程的终点和结果。

3.1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监测

预警监测首先要求把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的重要致灾因素确立为监测对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过程监测与信息处理。分析历史上的体育赛事突发事件,主要是由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造成事故,考虑到体育赛事的特殊性,场馆因素是体育赛事活动的承载体;因此,大型体育赛事中的预警监测对象包括人、场馆、环境以及管理4个方面。

人员的监测包括运动员、裁判员、观众、媒体人员、工作人员等所有的相关涉赛人员。大型体育赛事期间人群高度密集,且这些人员活动点多、线长、量大、面广,是对预警监测工作的严峻考验。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鸟巢的安保监控系统设置了800多个监控点覆盖整个场馆及场馆周边区域。“令覆盖”的安保巡查网络构成了一张严实的保障涉赛人员安全的预警监测网络。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监测包括赛事场馆安全建设赛事场馆运作过程中突发事件的监测。赛事场馆安全建设的监测是指奥运会这样的特大型体育赛事而言,为了保证奥运场馆建设的安全,在奥运场馆建设的过程中对场馆建殴的每一细节都要加强监督。赛事场馆运作的安全监测包括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启用前对场院进行防爆、消防安全检查;场馆封闭后进人人员、物品、车辆的安检排查;场馆外围的安检与报警措施;场馆区和训练馆外围的安全控制;场院区和馆内对公共区域、重点部位的全而监控等。

环境的监测是指在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城市,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可分门别类的建立对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社会治安及公共卫生状况在内的突发事件预警监控系统。例如,北京奥运会对举办城市气象的监测是通过180个覆盖全部北京城区气象自动观测站来进行实时监控。对交通状况的监测,北京奥运会则采用了交通事件的自动检测报警系统、数字高清的场馆中心区综合交通监测系统、智能化的区域交通信号系统等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来监测道路拥堵、车辆违规、交通事故问题。管理因素,例如,场馆安检措施不到位、安保力量的薄弱、安保应急措施的不到位都是导致赛场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对管理状况的监测包括管理的内部因素监测包括主办方的组织结构、组织效率、规章制度、管理人员素质等,外部管理因素监测包括主办城市应急救援体系包括紧急救援机构的完备率、紧急救援制度的完备率、紧急救援的合作效率及紧急救援的于三段与效果。

3.2赛事突发事件预警识别

识别过程的任务首先是判断哪个赛事活动的环节正在变异。即“现实”的事故诱因。识别的另一任务是判断体育赛事活动中的某个(或几个)环节已发生的异变所可能导致的连锁反应,即突发事件的动态发展趋势所带来的次生事件。大型体育赛事的预警管理系统可通过对人员、场馆、环境以及管理4个重要的致灾因素监测信息的分析,来识别大型体育赛事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主要诱因或致错因素。例如,球场突发事件中通过对所有涉赛人员的全方位的视频监控,突发事件指挥中心首先必须根据实时视频监控系统提供的信息,识别是观众环节还是裁判员与运动员环节在发生异变。其次,锁定异变环节以后,要继续对事态进行严密的动态跟踪监测,判断异变环节是甭会导致进一步的次生突发事件。例如,赛场球迷的狂热行为是否有造成与安保警察发生冲突或者引发其他安全事件如火灾、踩踏、看台坍塌事故的趋势。

3.3赛事突发事件预警诊断

诊断过程是对已被识别的现实致错诱因,进行综合分析,以明确哪个致错因素(现象)是主要的突发事件源。主要任务是在致错环境中的诸多问题与现象中,提出危险性最高、危害程度最严重的主要因素,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和损失评价,包括赛事组织单位的损失和由此导致的社会损害。以球场突发事件为例,如赛事进行过程中裁判的一次有争议判罚既造成双方球员之间的局部冲突以及个别球员与执法裁判之间的冲突,看台卜的双方球迷也因此情绪激动引发部分骚乱。预警诊断的任务就在于在提出其中的最主要的导致冲突事件的因素是在于裁判的不公判罚、球员的过激行为还是在于观众的不满情绪,并分析引发这一球场突发事件的原因,并迅速作出时候有球员、裁判或观众因冲突而受伤、赛事是否有可能继续进行、球迷激动情绪是否随着赛事秩序的恢复而冷静下来等等损失评价。

4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控对策

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活动的目标是实现对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早期预防与控制,并能在突发事件一旦发生时实施危机管理方式。这种预控对策活动包括组织准备、日常监控对策、危机管理3个活动环节。

4.1 突发事件的组织准备

组织准备是指大赛的组委会为开展预警管理活动的组织保障。如为了保证大型体育赛事的安全,赛事的组委会通常都会成立一个赛事安保指挥中心来统一指挥整个赛事的安保工作。组织准备是保障突发事件预警管理执行力的基础,是预控对策出台和实施的保障,因此,把组织准备作为预控对策的首要环节。组织准备有2个特定的任务,一是规定预警管理体系;二是制订与实施突发事件对策,制订应对突发事件相应的制度、规章与标准。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体系是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过程小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预警管理的理念在于事前防患、事中有效紧急应对和事后快速恢复正常赛事秩序,为了充分发挥其在突发事件管理中常规预管、对突发事件的矫正及免疫功能,有必要在大型体育赛事安保指挥中心内设立顶警部,以完成包括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在内的预警管理活动过程,达到对突发事件有效防控和处置的目的。预警部的常设机构为预警管理_指挥中心,预警部下设预警分析处和预控对策处。预警分析处主要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各类信息的全方位监控、突发事件识别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预警诊断;预控对策处则负责为各种可能的突发事件提供日常对策、处置预案及危机状态下的应急管理模式。

4.2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控

大型体育赛事日常监控与预警分析环节的预警监控的区

别在于它是对预警分析活动所确定的大型体育赛事中“现实的”的事故诱因进行专门监控的管理活动。它有2大任务:一是提供日常对策;二是进行危机模拟。日常对策是指“现实的”的事故诱因可控的情况下,为这一现实的事故诱因提供可以及时解决问题的常规对策,并通过历史的经验建立突发事件应对的“预案库”。这些日常对策与“预案库”必须是建立在大量的专家论证和反复的预案演练才得以完善的基础之上。危机模拟是在日常对策活动中对有可能陷入更大灾害的危机状态的假设与模拟,并以此提出对策方案,为未来一旦进入危机状态做好对策准备。北京奥运会反恐演练中进行了大量的假想性对抗性反恐演习,即是对反恐制胜的危机模拟。

4.3突发事件的危机管理

危机管理是指在大型体育赛事在H常监控活动无法有效避免而陷入灾难性后果的突发事件,如“慕尼黑惨案”、“四大足球惨案”,是指突发事件预控失败后,必须采取的一种特别紧急状况下的应急管理方式。突发事件的预控一旦失败,预警管理系统立即紧急启动“预案库”中相应的预案,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管理进入到非常状态下的危机管理阶段。经过大量预案演练与危机模拟建立起来的“预案库”在这种危机状况下发挥了作用。危机事件在进入紧急状态以后,要按照预案程序采取紧急措施控制事态的蔓延,迅速建立防火墙以隔离危机。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公园的爆炸事件,正是因为制定了广泛周密的应对方案,有关部门才能在爆炸发生几分钟后就采取迅速有序的措施,疏散人群,救治伤员,将损失降低到最小。危机应对包括危机计划、危机领导、紧急应对、危机恢复等。当危机被克服之后,要制定或调整计划,重新展开日常活动,使赛事恢复到正常状态,对危机中的死伤人员进行补偿,并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做出相应的改进,以增强预警系统对危机的免疫功能,预防危机的再次发生。

5结语

“平安奥运”的成功经验为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以国际恐怖主义为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正在变得日趋严峻的新形势下,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过程中通过对突发事件进行预警管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型体育赛事损失,保证运动员、观众等赛事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体育场馆的财产安全,为大型体育赛事撑起一道“防火墙”与“安全网”。这一理论的研究与发展对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的举办也必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金磊.安全奥运论:城市灾害防御与综合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5.

[2]俞炯.奥运安保:和平年代除战争外的最大军事行动[N].新闻晚报,2008-07-09(A02).

[3]余廉.灾害预警管理丛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56-185.

[4]农民日报.北京五棵松奥运场馆高科技确保安保无盲区[EB/OL].[2009-09-02].中展网.

[5]北京晚报.630个预案确保场馆平安[EB/OL].[2009-07-02].新浪网.

[6]弓怡龙.奥运安保:“鸟巢”之视频监控系统方案的特色分析及具体实施[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9(4):100-104.

[7]千龙新闻.180个自动气象监测站保障北京奥运天气预报服务[EB/OL].[2009-07-02].新浪网.

扫黑除恶突发事件防范预警机制 篇4

案件防范预警机制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处理学校安全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切实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学校稳定,确保良好的教学、生活秩序,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促进我校学生安全管理健康有序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 黑恶势力侵害校园、校园欺凌事件、地震、火灾 事故、用电安全事故、交通事故、校内食物中毒、学生校内活动伤害事故和社会实践伤害事故、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事故、学生24小时以上离校走失等事故、学生非正常死亡等情况。

二、成立异常情况处置领导小组: 组 长:翟家伟

副组长:张相忠 柏绪寒 何东方

成 员:全永卫 王新民 艾金刚 高 军

潘 霞 肖玉芹 田盛德 翟艳霞 及各班班主任

三、报告程序及内容:

1、学校发生黑恶势力侵害校园事件时,必须立即向校长报告.重特大事故(学生死亡)发生后,学校应立即报告教育局。

2、学校必须在 24 小时内写出事故书面报告,逐级上报。

3、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简要经过,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区已采取的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事故现场情况、伤亡人数发生变化后,还应及时进行补报。

4、异常情况报告人:书面报告人为突发事件第一发现人、各年级班主任。书面报告由异常情况处置领导小组核实。

四、报告原则

1、突发事件发生后,以“先口头,后书面”的原则迅速上报。

2、突发事件知情者必须在知情后20分钟内报告异常情况处置领导小组,不得隐瞒、缓报、谎报,防止漏报。

五、报告制度类别:

1、向上级部门报告制度,重大事故直接报告制度,即对意外重大人身伤亡、集体或群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直接向校长报告。学校一方面组织力量进行及时更有效的应急救护,另一方面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平台 篇5

为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有序、高效地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保护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尽最大可能避免和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根据《衡阳市实验小学应急管理预案》,特制定本应实施细则。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原则

应急处理工作原则包括:学校统一指挥原则;紧急处置原则;部门协调一致原则;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原则;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救治原则。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刘梁生 副组长:肖茂哲

组员:阳文新 蒋腊香 文瑛 龙黎明 李欣荣 肖敏 李罡 黄莲英

1、早预防。即要求学校全体师生应牢固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始终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及后勤服务工作,坚持以法办事,按规范操作,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2、早发现。即要求严格执行各项相关规章制度,如:校科级干部值班制度、门卫工作制度、学生管理部门值班制度和后勤服务人员值班制度。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和情绪倾向,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早报告。全校师生,一旦发现突发性事件,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积极组织或参与对该突发事件处置,必要时向“110”和“120”、防疫等部门发出求助信息。学校应根据《衡阳市实验小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的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4、早救治早隔离。即要求执行谁发现谁首先受理的制度,发现者应立即召集就近人员,控制局面,尽最大努力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发现伤情或病情,应立即组织人员送医救治;相关班主任应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说明基本情况,必要时让家长到校协同处理。如发现疑似传染性疾病,在稳定情绪、维护秩序的同时,采取一定疏散隔离、检查观察等防治措施,并及时报告学校医务室或疾控部门。

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理的原则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生命第一”和“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学校安全工作不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要做到早发现、早布置、早处理,力争把事态平息在萌芽状态。

(二)处置程序遵循预防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学校领导对学校安全负责,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安全负责,各班级班主任对本班学生安全负责。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要求“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不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

1、迅速报告原则

学校、事故当事人或目击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有立即报告的责任和义务。

2、主动抢险、迅速处理的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及师生都有尽最大可能救援的责任和义务。

3、生命第一的原则

学校发生突发事件后,要把救护师生生命作为首要任务,最大限度实施救护,及时疏散处于危险之中的师生及人员。

4、科学施救、控制危险源、防止事态扩大的原则

在事故、事件处理过程中,要迅速判明现场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危险源,避免应急救援处理过程中再次发生人员伤亡。

5、保护财产安全,确保教育设施安全的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积极抢救财产,尽一切可能确保重要物品及设施的安全,把事故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6、保护现场、收集证据的原则

在突发事件实施救援处理过程中,要尽可能对现场进行有效保护,收集有关证据,为日后查找原因,正确处理提供依据。

三、运作职能

(一)学校要杜绝对隐患认识不足、长期忽视的麻痹思想,要居安思危,立足防患,尽一切努力防止事故、灾害的发生或将其带来的损失减到最低程度,为校园打造安全屏障。要备好各类专项应急处置预案,建立防范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机制,增强防范突发事件的意识和应对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二)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必须第一时间进入指挥状态,迅速赶赴现场,组织处置工作。同时向当事人(或目击者)准确详细地了解相关信息,对现场进行勘察,搜集有关事发(作案)的材料、人证、物证并做好记录。如有必要,可以报公安部门协查。同时做好善后工作,防止出现反复。对调查经过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进行书面总结,呈报上级有关部门。

四、事故事件处置

(一)火灾安全事故

1、火灾第一发现人立即向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根据火情及时采取“使用灭火设施灭火”或向“119”、“110”等相关部门求助等措施。学校应根据《衡阳市实验小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的规定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2、坚持“先救人、后救物”原则,迅速指挥师生紧急疏散。利用校园播音系统或钟声发出紧急疏散信号,组织教师到班级指挥学生顺序疏散,楼道要有专人组织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的安全地段。如有人员受伤,及时送至附近医院或向“120”求助,并告知学生家长。

3、组织教师和学校义务消防队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消防车到来后,校内人员配合消防专业人员做好辅助工作,尽可能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二)交通安全事故

1、在场学校教师或领导指挥学生紧急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根据《福建第二轻工业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的规定进行报告。

2、学校要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告“110”、“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同时告知学生家长,保护好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三)楼梯间拥挤伤亡事故

1、发生学生拥挤伤害事件,第一发现人要立即根据《衡阳市实验小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的规定进行报告,并努力控制现场。

2、值班干部和值班教师或在现场的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疏散学生,控制局面。

3、如果有学生受伤,要立即就近送往医院救治或向“120”求助,并告知学生家长。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四)危险品安全事故

1、学校危险品要求专柜专放,双人双锁管理。

2、在实验、实训操作过程中出现危险品安全事故,学校要及时将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根据《衡阳市实验小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的规定进行报告。

3、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抢救,必要时请求“119”、“120”等相关部门援助,并告知学生家长。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

1、学校在建或改建的建筑物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2、学校若发生建筑物、危房安全事故,应迅速组织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并根据《衡阳市实验小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的规定进行报告。

3、对受伤师生组织抢救,必要时请求“110”、“120”等相关部门援助,封闭事故现场,同时告知学生家长。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六)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1、学校要定期检查锅炉等设备的使用情况,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购买特种行业保险。

2、若发生事故,应及时抢救受伤师生,必要时请求“110”、“120”等相关部门援助,封闭事故现场,同时告知学生家长,保护好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七)大型集体活动安全事故

1、学校或班级组织学生集体外出活动,必须由组织者提出将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实施。

2、学校组织校内大型集体活动,应制定应急预案,并报相关部门备案后方可实施。

3、若发生事故,应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必要时请求“110”、“120”等相关部门援助,并根据《衡阳市实验小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的规定进行报告,同时告知学生家长,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八)群体性事件或个体重大突发事件

1、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赶到现场控制局面,校长未到场前由值班领导负责。

2、根据事态严重程度,边处置边按照程序向有关部门报告。

3、如系殴斗事件,应迅速控制局面、平息事态,劝阻双方停止殴斗,并驱散围观人员。

4、如发生意外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应立即送医进行救治,并告知学生家长。

6、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原则是:迅速平息、减轻伤亡、保护学生、控制事态。

(九)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1、外来人员未经允许强行闯入校园,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并由门卫或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2、学校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制止、制服,同时及时报告“11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3、对受伤师生应及时救治,同时告知学生家长。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十)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1、立即停止学校饮食摊点、食堂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必要时请求“120”等相关部门援助。

2、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

3、封闭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十一)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

1、学校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或班主任)将患病学生带到医院检查就诊。

2、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迅速利用学校隔离室对患病师生进行隔离观察,必要时请求“120”等相关部门援助,通知患病师生的家长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寝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卫生防疫部门,并作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十二)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事故

台风、暴雨、大风、雷暴等重大灾害性天气,可引发多种气象灾害与次生灾害(如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如学校发生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事故:

1、在场的学校领导或教师要迅速组织师生转移至安全地带,并根据《衡阳市实验小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中的规定进行报告。在事发后适当时间告知师生家属及家长。

2、学校要迅速组织抢救受伤、受难师生,必要时请求“110”、“120”等相关部门援助,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十三)其他安全事故 依据事故性质和本校应急预案,参照上述程序,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正确、科学地进行教育、引导、疏散、处理,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善后处理工作

(一)校园突发事件调查工作,由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迅速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并限期结案。一般性突发事件,主要由学校组织调查,并上报调查结果;较大突发事件或重大突发事件,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调查,并上报调查结果。

(二)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要及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积极做好恢复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工作,维护校园和社会稳定。

(三)对在预防、处置校园突发事件中和善后处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部门和个人,或有特殊贡献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突发医疗纠纷预警及应急处置预案 篇6

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正确处理各类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正常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院医疗技术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卫生部《医院投诉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本文所称医疗纠纷是指一切医疗活动中或与医疗有联系的相关活动中发生的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是指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行为。

第三条;为加强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预防和处理的组织领导,成立本院医疗纠纷及事故防范和处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业务副院长任副组长、医务处长及各科室上任为成员。主要负责对医院医务人员进行防纠纷、防事故教育,研究制定预防医疗纠纷和事故的措施,并对发生的各类医疗纠纷进行协调和处理。(名单附后)

第四条:对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应采取积极预防的原则。具体预防措施为:

(一)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防范实行在院长领导下的科土任负责制,应经常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二>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认真履行岗位责任,严格执行核~制度,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

(三)严格医务人员的准入、资格、资质审查

(四)严格掌握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批。

(五)对重点高风险科室进行监控,特别是手术科室要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术前讨论制度、围手术期管理制度等。

(六)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应当将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如实告知,解答其咨询,切实做好医患沟通并A时、准确、完整地记入病历。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前应先完善知情告知等签字手续。

(七)医务人员应按规定书写并妥善保管病历资料。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八>医务人员应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对解决的纠纷和死亡病案应认真讨论、总结经验,不断提高防范意识。

(九)建立危重病人的管理、诊疗,抢救流程和预案,并实行动态管理。

(十)加强医疗环节质量管理和监督,定期和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纣正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十一>对违反医疗护理操作规程的人员,除批评教育外,严格执行医院有关奖惩规定,以资防微杜渐。

第五条:处理医疗纠纷和事故,应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主动、热情、及时地进行协商解决,尽量避免事态扩大,一旦发现或发生”医闹”或暴力冲突,及时通知保卫部门或公安机关到场。

第六条:医疗纠纷及事故处理程序

(一)医疗纠纷协商处理程序:

l、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或发现医疗纠纷、医疗过失行为和可能发生的医疗事故隐患,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

2,科室负责人应及时了解和协调处理本科室发生的医疗纠纷,并尽量缩小影响面.

3、发生重点大医疗纠纷或科室负责人难以协商处理的事件应及时向医务科报告,医务科立即进行调查、核实,积极配合科室协商解决,并将有关情况如实向院领导报告。

4、对发生的重大医疗纠纷,经科室和医务处协调解决难以达成共识的,医务科应及时报告院领导,由上报医疗行政主管部门。

5、对不能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进入医疗事故鉴定或司法程序。

6、在解决医疗纠纷过程中,应认真听取投诉人意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稳定投诉人情绪,避免矛盾激化。对涉及医疗质量安全、可能危及患者健康的在院病人投诉,应立即积极采取有力措施,预防和减少患者损害发生。

(二)医疗事故鉴定处理程序:

1、医患双方协商困难,不能解决纠纷或不能确定是否属于医疗事故的,双方应申请进行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2、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将全部病历资料及药物、液体等实物、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资料由医务处保管。

3、患者死亡,患方对死因有异议时,医方应依法向患方阐明由第三方进行尸解的必要性,并由死者近亲属签字同意后,在48小时内进行尸解,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保持温度在零下20至零下18度),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单位由医患双方在有资质承担尸解任务的机构中共同指定,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局指定,逾期不处理的,经医院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辖区公安机关或派出所备案后,由医院按规定进行处理,患方拒绝尸检的,应让患者家属签字,拒绝签字的,医院应如实记载,并由在场的其他非医院人员签字作证,条件许可的,可请公证人员进行现场公证。

4、根据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医患双方再次进行协商,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定调解协议书。

5、对医疗鉴定结果的协商处理不能达成一致性意见的,即进入司法程序,由法院裁决。

6、若发生医疗事故、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卫生管理部门报告。

(三)医患发生争议并有下列行为之一,应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并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

1、在医院内寻衅滋事。

2、故意损坏或抢夺公私财物。

3、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

4、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

5、占据办公、诊疗场所,影响医院正常工作、医疗活动。

6、在医疗机构内外拉横幅、设灵堂、张贴大字报、堵塞交通等,影响正常诊疗秩序。

7、抢夺尸体或拒不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经劝说无效。

8、抢夺患者或他人医疗文书及与医患纠纷相关的医疗物证(如药品、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等),经劝阻无效。

9、其他扰乱医疗机构正常医疗秩序的行为。

(四)发生患者不明原因死亡且对死因有较大异议,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导致三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患者及家属10人以上到医院要求解决争议的,扰乱医院医疗秩序,出现暴力倾向或者估计出现不可控制情形的,应当在3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同时立即向所在地政法委、公安机关、综治办、街道办事处等部门报告。

(五)医院对患者及亲属不愿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进行争议处理的,应当向患者及亲属进一步做好政策宣传、解释、疏导工作,患者或者家属应确定1—3名代表,在医院指定的接待场所依法解决争议,不得借机扰乱医院的正常诊疗秩序,侵害医务人员和其它患者的合法权益。对在争议处理中可能引发治安事件或出现不稳定因素情况时,医院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六)医患双方发生医疗争议后,经医院专家会诊后认为可以出院者,患方及家属不得以任何理由让患者滞留或遗弃在医院内,发生上述情况经院方与患方沟通无果的,医院应报告当地卫生行政土管部门,经同意后由医患双方所在地公安机关配合医院护送病人回家。对无医疗争议,患者滞留或遗弃在医院内,院方与患方沟通无果的,院方应报告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经同意后由医患双方所在地公安机关配合医疗机构护送病人回家。

第七条医疗纠纷补偿

(一)发生医疗纠纷,医方无过错应坚持原则,合理解释。

(二)医方无重大过错,但对患方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补偿金额由双方协商决定。

(三)经医疗事故鉴定明确为医疗事故,按《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执行。

第八条

对发生医疗纠纷的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处理按医院有关规定执行。

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平台 篇7

一、大数据的概念及意义

大数据不是一项单独的信息技术, 而是一个抽象的概括。大数据在维基百科上的描述是, 在信息技术中, 一些使用目前现有数据库管理工具或传统数据处理应用很难处理的大型而复杂的数据集, 因可从其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而重视。从现有描述和分析中可以总结归纳其共性, “4V”特性是目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 即规模性 (Volume) 、多样性 (Variety) 、高速性 (Velocity) 和价值性 (Value) 。可见, “大数据”并不仅仅是其字面意义上的“海量数据”, 更是有了深化的维度。因此大数据超出了现有技术手段的处理能力, 作为一项颠覆的技术革命, 正在被逐渐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更对教育领域产生直接深远的促进作用, 并带来巨大的创新和机遇。

在教育领域里, 传统数据和大数据对比产生的不同特征:传统数据多会反映于宏观问题, 而大数据更侧重微观、个体的问题发掘;在传统数据采集方法、标准、分类方面都存在既有规则, 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挖掘还未形成新的途径、方法及评判标准;传统数据基本来源于阶段性评估, 即时性的采集是大数据的采集来源, 更注重数据采集的过程。这些大数据所不同于传统数据的特征, 正是提升高校辅导员预警能力, 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所应该注意的应用方向。

二、发生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

1、社会方面的原因

目前处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关键时刻, 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多发的时期, 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造成群体性突发事件多发。而在此发展的阶段对大学生思想有一定影响, 大学生们对社会事件、国家时事不能客观分析看待时, 容易引发大学生们的过激反应, 造成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2、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青年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 此年龄段心理尚未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建立过程中, 是非判断能力弱, 社会经验不足。大学生在面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警惕和重视, 法律知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另外,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挫折教育短板, 大学生以自我思想比较严重, 面对压力处理不当, 极易产生焦虑、悲观甚至轻生的念头, 虽然各高校都设立心理咨询辅导机构, 但整体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3、高校方面的原因

伴随着高校扩招和体制改革, 学生人数普遍增多, 但学校的各项硬件设施无法满足需求, 后勤、学生工作、教学管理等相应的设施和服务无法跟进;高校目前没有建立系统性的危机管理体系, 对危机的预防、处理和恢复进行有效管理, 而且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处理方法的培训教育, 如此导致在学生遇到突发事件时, 不能行之有效的应对, 引发严重后果。

三、大数据在高校突发事件预警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 高校信息化日渐加强完善, 在大数据时代下, 高校能够利用组织机构优势对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数据的采集、编辑和汇总。通过对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发布等处理, 形成所需数据库, 适用于高校学术管理组织对突发事件预警管理, 提升信息意识和研判能力, 避免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1、利用大数据提高学生管理效率

高校建立学生数据资源库, 如大学生的个人信息、性格特征、特长爱好、家庭经济情况、是否单亲、贫困, 甚至包括学生的日志、网络信息等各种互联网资源, 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对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和汇总, 建立学生中心资源数据库。借助大数据的平台, 实现数据共享, 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 及时有效的了解学生动态, 一旦出现有特殊情况的学生, 可以及时查询、了解、分析学生全方位的数据信息。但前提是所有学生的信息经由辅导员老师查询、分析和使用应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 尊重学生隐私, 保障大学生的个人权利。

2、利用大数据加强学生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生目前所处的年龄段, 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法律意识和危机防护意识薄弱,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 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的提供信息保障。获取信息是辅导员做好预警工作的基础, 管理工作层要意识到大数据信息化的重要性。围绕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的数据, 高校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基于大数据精确、科学的个性化教育, 利用网络平台、QQ等将法律知识、危机观念、防护知识宣传给学生, 同时通过学生对于预警知识的反馈, 辅导员、学生工作处能及时加强改进, 调整学生对于思想教育、法律知识等知识的学习进度, 加强学生教育工作的效率。

3、利用大数据提高辅导员预警能力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是高校中最了解、熟悉学生情况的教师, 更是预防和应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关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辅导员的预警能力提高对高校的稳定至关重要。完整的辅导员预警工作流程是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推理评价、事件干预和及时反馈等几方面。

辅导员要善于运用学校的大数据, 对平时获取的信息数据进行归纳编辑整理, 可以对事情的性质、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大致的评估预测, 并作出比较明确的预警信号。通过学生在网络、班级主页、QQ等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 同时应该懂得借助自身的特殊影响力, 用于化解矛盾、妥善处理和解决问题;在网络上保持与学生沟通畅通便利, 某些特殊的预警信号就在师生之间的互动聊天中不经意间得到, 要及时获取, 进行沟通和干预, 如果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提供先见的指点或者调解, 从而有效地规避, 无疑能极大降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大数据是继互联网、云计算之后又一次的技术改革, 其在高校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毫无疑问是有很大影响和作用。高校学生管理者们一定要把握机遇, 积极迎接大数据的到来, 以良好心态应对高校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工作。而大数据在高校中的应用还处于新时期, 摸索阶段, 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抓住机遇, 努力将大数据与高校突发事件工作完美结合。

摘要:目前, 各种类型的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不仅影响了高校的正常生活、教学和工作秩序,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本文对大数据的概念、突发事件的内涵起因做了初步研究, 提出高校如何利用大数据, 来提高高校突发事件下的学生管理、学生教育工作以及辅导员的预警能力, 对推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管理现代化工作具有深远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突发事件,预警

参考文献

[1]Bryant R, Katz R H, kazowaka E D.Big-Data Computing:Creating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s in Commerce[J].Science and Society, 2008, 455 (7209) .

[2]清华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公共形象与危机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突发事件预警管理平台 篇8

结合对应急工作实际的思考,笔者认为:在“两个体系”建设的方法上要坚持结构性调整,将目前的政府和企业的各自为政转变为协调统一的整体;要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与传统应急技术相结合,积极利用科技成果,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应急技术水平;要把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平台建设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支撑;要把应急资源合理配置,区域应急资源综合共享,实现应急资源的优化利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

总的来说,就是需要妥善处理好应急工作体制机制、预案建设、管理方式、支撑体系、信息公开等方面的“十大关系”。

在应急机制方面,要解决好常态与非常态,预防预警与应对处置的关系,实现应急工作关口前移 。要协调处理好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这二者是 此消彼长的关系正常情况多了,非正常现象就会减少。如果企业生产正常平稳,非正常的事故或故障就会减少或杜绝,否则就相反。这是一个大多数人都明白,但始终都没有很好对待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需要从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上来认识。由于突发事件存在偶然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从而使一些只顾眼前、急功近利的人,抱着碰运气的心理来对待非常态,这是当前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很多单位多年来也认真进行应急准备,但由于一直没有发生突发事件,从而容易引起思想上的麻痹,最终也会影响这些单位对应急工作的态度。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对应急工作平战结合的很好诠释,只有平时加强应急处置的培训和演练,才能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正确熟练地进行处置,从而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平时下的功夫,在战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应用和检验。

常态与非常态还表现为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常态下的工作相对简单,而非常态下的工作的相对复杂。常态是日常工作的积累,非常态是对积累的运用和发挥,需要更科学、更细致、更全面地去对待。

要协调处理好预防预警与应对处置的关系。预防预警和应对处置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应急工作的不同阶段。预防和预警相当于应急工作的前期,或者说是应急工作的基础, 而应对处置则是应急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因果关系。

预防为应对处置提供准备,预警是应对处置的前兆和开始。实际上,预防、预警是应急工作的向前延伸,将应急工作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应对转移。

预防和预警是应对处置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如果预防和预警工作到位并发挥作用, 相当多的突发事件就可能不会发生或是在萌芽状态就会被发现和解决,由此而减少了后期应对处置的工作量,也减轻了后期应对处置的难度。而后期的应对处置也是对前期预防和预警工作的检验,如果预防和预警工作做得好,应对处置就会比较顺利和成功。

现在为什么有些突发事件应对不理想,其根源就是预防和预警工作不到位或是缺失, 导致没有思想准备,匆忙应对,处置失当,最后造成重大损失,产生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预防预警体系是“两个体系”建设的基础。

要解决好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和应急设施方面的统筹和资源共享要协调处理好政府应急力量与企业应急队伍的关系。目前应急抢险力量的主体是政府专业队伍、军队和武警等。这些队伍善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企业专业抢险队伍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完全也可以作为一种动员力量,去承担各种应急任务。特别是一些涉及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抢险,企业抢险队伍往往有着专业的应急抢险设备和装备,抢险效率会更高。有时由于抢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会造成无谓的损失。例如汶川地

震和玉树地震抢险,有些力量赤手空拳没有专业设备,干着急无从下手。还有前不久四川道孚草原火灾,有的抢险力量没有防护设备就去灭火结果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很好地调查本区域各种抢险队伍的情况,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应急抢险队伍。对于生产方面的突发事件,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专用设备的企业抢险队伍可参加第一线的抢险,政府的队伍作为二线支持,军队作为第三线负责社会治安和一般性抢险辅助工作。在这里,政府的作用是协调组织专业和非专业应急队伍的协同演练,提高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要协调处理好应急物资企业化与社会统筹共享的关系 目前国内各行业的应急资源储备,基本是以各单位自我封闭式管理的方式运行,企业之间、行业之间缺乏全面的协作和联动。从企业层面看,因为突发事件存在不可预见性,企业到底应该储存哪些应急物资,储备多少应急资源,这已经成为困扰企业应急工作多年的难题。如果应急物资储存很多,长期不用,会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而且很多应急物资具有一定的使用寿命, 每年因为失效带来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如果应急物资储存少了,一旦发生规模较大的突发事件,储备的应急物资又不能满足应对需要,导致事故后果扩大化。另外,有些应急物资价格昂贵,但使用率很低,如果只依靠每个企业自己储存配备确实存在很大困难。从社会应急的成本来看,同一地区不同企业各自独立封闭式的应急物资储备,会导致大量的应急物资重复配置,形成巨大浪费,而有些关键的应急资源有时还往往不能配备到位,会影响或制约着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实际上,同区域不同企业的应急资源需求具有很大的互补性,需要当地政府统一进行区域规划和统筹协调,实现应急资源区域共享机制,这样既可以满足应急资源的使用,还可以节省每个具体单位的经济负担。

建议政府对本区域应急资源实行统一调配和资源共享。哪个单位发生事件,由政府统一协调,通知相关单位提供物资和资源,事后由发生事件单位负责出资补齐在事件中消耗和损失的应急资源,这样可以实现区域应急资源共享,提高应急能力,还可以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也可以在应急工作基础较好的企业,尤其是同行业的大型企业之间和同区域的相类似企业之间,开展企业联合储备应急物资的尝试,完善储备机制、调配机制和补偿机制,提高整个区域直至整个社会的联合应急能力。

nlc202309030842

要协调处理好预防应对普通灾害和重大灾害的关系 目前,国家关于防灾的标准规范是按照应对一般和较大级灾害来设计的,如果发生重大和巨大灾害,按照目前标准规范规定的设备设施和应急手段是很难满足要求的。因为发生重大灾害的几率很小,发生巨灾的几率更小,所以,如果每个企业不计成本都按预防重大灾害来设防,经济上难以承受,也会造成很大的资源闲置或浪费。但是,由于生产社会化的集中程度升高,巨灾形成的后果往往难以承受,因此政府、企业还必须慎重考虑巨灾防范的问题。

为加强应对巨灾能力,需要重点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起更大范畴的联合应急机制, 提高联合应对能力。比如,目前一些沿海地区开发建设了许多大型油品储罐区,每个区域中都有多个企业各自建设的罐区,每个企业的罐区建设预防一般或较大事故的污染防控设施还是可行的。但如果要求这个区域内每个企业的罐区都建设预防重大或特大污染事故的防控设施,显然是不现实,原因有:土地资源有限,会给每个企业带来十分沉重的经济负担,会造成资源浪费。建议可在区域内统筹建设一个巨灾污染防控设施,由本区域各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政府安排一个运营单位对这个设施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维护, 包括建立应急启动和灾后恢复等工作机制,让其在区域内充分发挥作用。这样既解决了满足应对巨灾的防控要求, 也为所在区域的单位减轻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方面,要加强预案的演练,切实发挥预案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指导作用

要协调处理好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与桌面模拟演练的关系,应急预案只有通过实际演练才能检验其针对性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指导作用科学性。应急预案的演练主要包括实战演练和桌面演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战演练的一般对象是具体的处置措施;而桌面演练多半是协调、配合和指挥等内容。

应急处置的实战演练成本很高,特别是一些危险化学品因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的实战演练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弄假成真,造成严重的后果。很多企业虽然按照国家要求制定了应急预案,但是由于一些生产高度专业化与工艺比较复杂等原因,使得组织实战演练的难度很大、成本很高,从而导致部分预案一直没有实战演练过,也无法检验预案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随着三维动画模拟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模拟仿真技术可以非常真实地模拟比较危险的事件实际场景,为真实展现事发现场提供了可替代的方法。再加上模拟动画技术还可以很好地能够实现交互式的交流和操作,因此可以成为很好的模拟演练系统,让相关部门人员都可以相对方便地直接参与,逼真地感受到突发事件的气氛,从而通过模拟操作完成各自的应急工作训练。桌面模拟演练系统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应急决策指挥方面的各种问题。

建议今后应急演练以实战演练和桌面模拟演练相互结合,比如:生产现场的初期应急处置以实战演练为主,事发后的应急协调指挥决策等环节以桌面模拟演练为主;实现上下结合,互为补充。

在应急管理方式方面,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应急工作水平 要协调处理好传统型应急与现代型应急的关系。传统型应急与现代型应急主要体现在应急手段和方法的不同。传统型应急主要依靠经验,对指挥和操作人员的个人能力要求很高; 现代型应急更多依靠科学技术的应用,为指挥决策提供更多的辅助支持,对应急处置提供更好的技术装备。比如,采用直升机或无人机到事发现场采集现场资料;利用事件预测模型,预测事态发展趋势;利用事发区域的地理信息技术了解事发区域敏感目标情况,从而利于及时转移事发地的周边居民或设置警戒线;利用应急资源的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和应急运输机构的分布,从而优化调动应急队伍和应急物资的方案;应用通信卫星技术实现上级指挥部可以观看事发现场的图像并且与现场指挥部实行视频会商和交流等。总之,就是积极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相关成果,将其不断应用到应急工作中,以推动和促进传统型应急向现代型应急的转变。

部分单位受经济技术条件制约,在一定时间内,其传统型应急还不能完全转化为现代型应急手段。因此,只有不断将新技术和新方法应用到应急工作之中,才可能不断推动传统应急向现代型应急发展,使应急工作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应急支撑体系建设方面,要拓宽思路,积极应用新技术,为应急工作提供决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要协调处理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应急平台建设的关系。应急管理体系是应急工作的基础,而应急平台是应急管体系的展现方式,两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应急管理体系为应急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展示内容,应急平台通过展示, 可以及时发现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应急平台所展示的内容有赖于应急管理体系强有力的具体支持和保障,应急平台又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成果以有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为应急工作服务。应急管理体系主要体现在纸面上,只有平面的效果;而应急平台将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转变成直观的影像和图像,产生了立体的效果,展示起来更生动。

随着各级政府应急平台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各部门、各行业的应急平台能够实现上下贯通,形成运行流畅、资源丰富、功能强大的应急工作承载体。十二五期间,要把应急平台建设作为应急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和提升,充分发挥其应急管理支持、资源支持、信息支持、专家支持等方面的重要功能,为应急管理和应急决策支持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要协调处理好常规通信与应急通信的关系。常规通信和应急通信的关系是互为补充的。日常通信满足大容量的平时通讯需要,应急通信满足因灾害导致常规通信中断、常规通信没有覆盖的边远地区、突发事件造成常规通信受阻等情况下的通讯需求。

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项工作是用最快速度把事发现场情况向上级部门报告,但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常常会造成常规通信设施损毁或者由于海量信息都要在很短时间内发送,从而造成链路拥堵,这时需要考虑采用应急通信措施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另外,应急通信手段也可以满足在部分常规通信不能覆盖的区域承担起常规通信任务, 特别是一些地处边远和人烟稀少的地区,往往缺乏常规通信条件,这样可以通过应急通信手段来满足这些地区的日常工作需要。

目前已经得到成功应用的卫星通信设施,既可以实现现场视频的传输需要,还能实现声音通话的需要,而且能提供图文传真和电子邮件传输。卫星通信的另外一个突出优势是基本不受天气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实现全区域、全天候的通信。突发事件发生时, 一旦常规通信系统瘫痪,则立即启用卫星通信系统,即可切实发挥其在应急情况下的重要保障作用。

在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方面,要掌握先机,主动及时披露信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协调处理好突发事件信息披露与社会媒体炒作的关系,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突发事件往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因此社会高度关注。如果事发单位自己不主动及时地披露事件的详细信息,社会媒体就会主观猜测,以讹传讹,进而出现恶意炒作,甚至完全背离了事件的真实面目,给事发单位带来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坚持“速报现象,慎报原因”的原则,主动披露信息,媒体就可能失去对该事件炒作的兴趣。因此,要确保信息公开,将突发事件的处置应对进行及时、客观、全面的报道,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事件的知情权。

要实现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向对外披露信息,还需要建立完备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机制,必须提高事发单位内部各级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在突发事件信息披露方面,还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事件报道控制在公开透明和正面宣传为主的范围之内,以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白智勇 中国石油天然气石油公司彭 力 中国石油天然气石油公司)

上一篇:现代人力资源统计的深层次思考下一篇: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