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推荐8篇)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1:31 第一章 总 则 1.1 编制依据
1.1.1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1.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1.4 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
1.1.5 国务院《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1.1.6 建设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1.1.7 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1.1.8 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2指导思想
根据各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3基本原则
1.3.1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与国际有关规定相一致;
1.3.2 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1.3.3 坚持城市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应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适度开展科研、科普及游览活动,发挥城市湿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3.4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和湿地保护现状,坚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
1.4规划目标
全面加强城市湿地保护,维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等方面所具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有效地遏制城市建设中对湿地的不合理利用现象,保证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章 基本概念 2.1 湿地的定义
本导则采用《湿地公约》关于湿地的定义,即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2.2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
2.3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它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和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
2.4 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第三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系统保护、合理利用与协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系统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发挥环境效益的同时,合理利用城市湿地具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在美化城市环境中的作用。
3.1 系统保护的原则
3.1.1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3.1.2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1.3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3.1.4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利用的原则
3.2.1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
3.2.1 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
3.2.3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
3.2.4 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3协调建设原则
3.3.1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
3.3.2 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
3.3.3 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
3.3.4 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二)
文章来源:其他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2006-1-13 10:02:06 第四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程序 4.1 编制规划设计任务书 4.2 界定规划边界与范围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范围的确定应根据地形地貌、水系、林地等因素综合确定,应尽可能的以水域为核心,将区域内影响湿地生态系统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各种用地都纳入规划范围,特别是湿地周边的林地、草地、溪流、水体等。
城市湿地公园边界线的确定应以保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连通性为原则,应尽量减轻城市建筑、道路等人为因素对湿地的不良影响,提倡在湿地周边增加植被缓冲地带,为更多的生物提供生息的空间。
为了充分发挥湿地的综合效益,城市湿地公园应具有一定的规模,一般不应小于20公顷。
4.3 基础资料调研与分析
基础资料调研在一般性城市公园规划设计调研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于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总量、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状况,城市经济与人口发展、土地利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等社会状况,以及湿地的演替、水体水质、污染物来源等环境状况方面。
4.4 规划论证
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应组织风景园林、生态、湿地、生物等方面的专家针对进行规划设计成果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审论证工作。
4.5 设计程序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工作,应在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4.5.1 方案设计
4.5.2 初步设计
4.5.3 施工图设计
第五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内容
5.1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根据湿地区域的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条件和湿地公园用地的现状,确定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划定公园范围和功能分区,确定保护对象与保护措施,测定环境容量和游人容量,规划游览方式、游览路线和科普、游览活动内容,确定管理、服务和科学工作设施规模等内容。提出湿地保护与功能的恢复和增强、科研工作与科普教育、湿地管理与机构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和建议。
对于有可能对湿地以及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甚至破坏的城市建设项目,应提交湿地环境影响专题分析报告。
5.2 规划功能分区与基本保护要求
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区域。
5.2.1 重点保护区
针对重要湿地,或湿地生态系统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应设置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可以针对珍稀物种的繁殖地及原产地应设置禁入区,针对候鸟及繁殖期的鸟类活动区应设立临时性的禁入区。此外,考虑生物的生息空间及活动范围,应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划定适当的非人工干涉圈,以充分保障生物的生息场所。
重点保护区内只允许开展各项湿地科学研究、保护与观察工作。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些小型设施,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本区内所有人工设施应以确保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最小干扰为前提。
5.2.2 湿地展示区
在重点保护区外围建立湿地展示区,重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湿地自然景观,开展湿地科普宣传和教育活动。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形态相对缺失的区域,应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和恢复工作。
5.2.3 游览活动区
利用湿地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可以划为游览活动区,开展以湿地为主体的休闲、游览活动。游览活动区内可以规划适宜的游览方式和活动内容,安排适度的游憩设施,避免游览活动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应加强游人的安全保护工作,防止意外发生。
5.2.4 管理服务区
在湿地生态系统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设置管理服务区,尽量减少对湿地整体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第六章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成果
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6.1 城市湿地公园及其影响区域的基础资料汇编;
6.2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说明书;
6.3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图纸;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 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和发展息息相关。然而,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致使湿地面积急剧萎缩, 自然特性渐趋丧失,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 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生产潜力日益衰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越发突出。面对当前湿地保护和开发领域中存在的诸多突出问题, 学界将目光转向湿地生态恢复以及湿地生态景观设计方面, 通过设计建造湿地公园的形式来缓解湿地面临的威胁和压力, 进而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结构与功能。有鉴于此, 本论述以生态学和生态保护理论为基础, 以生态设计为手段, 紧紧围绕“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这一主题, 对吉林省蛟河市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与设计的理论、方法与实践进行探讨, 以期能为其他地区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提供有益借鉴。
1 城市湿地公园和生态设计的定义
关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含义, 国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在2005 年2 月颁布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当中将其定义为: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 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 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可见, 城市湿地公园不同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公园, 它应该具有湿地的生物结构、生态特征、土壤和水文等典型特征, 在符合这些条件的基础上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和教育等为主要目的的公园才能称之为城市湿地公园。
关于生态设计的含义, 生态学家瑞恩和考恩在其1996 年出版的《生态设计》一书中最先给其下了一个定义。即: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到最小的设计形式, 都称为生态设计。按照这一定义, 我们可将现代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理解为:遵循湿地自然环境的特性, 尊重生态物种的多样性, 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剥夺与利用, 保持营养与水循环, 维持植物生态环境与动物栖息地自然环境的质量, 建设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环境景观, 以达到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与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目的。
2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保护优先原则
生态保护优先是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首要原则, 在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规划建设和开发利用的过程当中必须以生态保护作为根本基础, 优先考虑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保护和优化, 确保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 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2.2 地域适应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需要遵循地域适应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是整个城市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分, 因此其规划建设不能脱离城市生态系统这一大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背景, 要与地域的气候、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植被、树种、动植物的种类和习性、地方文化特色和人的行为方式相适应, 充分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 尽可能反映地方特色, 延续地方文脉。
2.3 可持续性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要遵循可持续性原则,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之下, 在尊重和顺应湿地生态系统自然状态的前提下, 完善和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人为破坏而导致退化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当恢复和修复。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和确保其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 协调好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友好关系, 进行适宜性地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利用, 以满足人类需求。
2.4 生态教育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不仅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湿地自然景观供游客观赏, 同时还能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的规划和设计, 使人们在休憩和游览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一些与湿地生态相关的知识, 得到深刻的环境体验, 从而增强对湿地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蛟河市南河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
3.1 项目区位及现状概述
蛟河市位于吉林省东部, 长白山西麓, 地处松辽平原向长白山过渡地带, 总面积6 253 km2。东与敦化市相邻, 南与桦甸市相接, 西隔松花湖与吉林市、永吉县相望, 北与舒兰市、五常市毗连,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整个市域内水系发达, 河网密布, 河流众多。松花江和牡丹江两大水系贯穿其中, 河流流域呈树枝状分布。南河城市湿地公园位于蛟河市东南部,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年均气温3.4 ℃。无霜期120~130 d。平均降水量758.2 mm, 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 6~9 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60%~70%。规划区域内地形平整, 杂草丛生, 树种单一, 植被缺失。水体以自然水为主, 地表水质处于轻度污染阶段, 呈弱酸性, 深层水水质较佳。区内无工厂类污染源, 主要污染源为交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和建筑垃圾污染等。
3.2 总体规划目标
在吉林省蛟河市强力打造现代生态宜居城市战略思想的指引下, 加大城市绿化力度, 着力打造城市品牌, 提升城市品位。南河城市湿地公园作为蛟河市的一张城市名片, 承担着恢复和保护南河湿地自然生态、进行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总体规划目标是把南河城市湿地公园建设成为一个规划合理, 景观优美, 基础设施完善, 满足市民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 进行科学文化活动, 并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湿地公园。
3.3 总体规划布局
依据蛟河市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内总的地形地貌特征, 再结合生物多样性特点、生态适宜度评价、与城市周边联系及利用率确定相应的区域划分与土地利用方式, 最后整合功能特点与生态级别, 将整个规划区域分为核心生态保护圈、生态保护缓冲圈、休闲娱乐互动圈、外围控制缓冲圈等4 个级别分圈, 与湿地公园的具体功能分区相对应, 从而将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而达到既能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 又能起到保护城市湿地,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3.1 核心生态保护圈
核心生态保护圈是南河城市湿地公园内生态价值核心区域, 生态敏感度较高。共由两处组成, 一处位于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中部, 原为大片沼泽、芦苇等湿地植物;另一处位于南河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东南部, 原为农田和小片树林区。
核心生态保护圈内主要作为南河城市湿地的生态保护以及进行相应科研工作的主要区域。为确保湿地核心生态保护圈内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应尽量减少人工的干预, 避免对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造成不良影响甚至破坏。可根据需要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 尽量使所有人工干预以最小干扰为前提, 确保原有生态系统按正常自然规律发展。核心生态保护圈内以自然地形地貌为分界线, 避免任何人工设施的参与, 严禁建造任何建筑设施。核心生态保护圈外围应设置较好的自然缓冲条件, 防止外围环境对保护圈内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以保护圈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核心生态保护圈内主要规划为动物栖息繁衍区、湿地植物培育区, 以营造湿地自然生境良好的发展空间, 充分体现湿地特色, 还原湿地生态景观, 发挥湿地利用价值。
3.3.2 生态保护缓冲圈
生态保护缓冲圈属半开放半封闭式自然生态系统, 是核心生态保护圈与休闲娱乐互动圈之间的过渡。由于南河湿地的生态保护缓冲圈在湿地生态平衡、湿地科学研究、湿地科普宣传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生态保护缓冲区要严格控制分圈内游客的数量和质量, 在保证不超出生态系统阀值的情况下, 分圈内可以进行一定程度地开发利用, 仅允许少量客流参与互动并加入一定规模的人工设施建设, 避免给该区域的动植物系统带来生存负担和不良影响。在分圈外围设置良好的自然缓冲条件, 保证分圈内生态系统不受外围环境影响。同时恢复湿地斑块的连续性和生物多样性, 改善湿地亚健康状态, 还原生态系统稳定性。严禁机动类交通工具进入分圈内部, 避免对分圈内环境质量造成破坏。分圈内只允许利用湿地的自然风貌开展观赏类活动, 以及建设与科研探索、科普宣传有关的人工设施。
生态保护缓冲圈内主要规划为生态恢复区、科研探索区、科普宣传区。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发展和科学恢复的同时, 对湿地知识以及保护措施进行科普宣传, 为湿地生态优化、湿地科研探索奠定基础。
3.3.3 休闲娱乐互动圈
休闲娱乐互动圈位于规划区西侧, 属生态敏感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在不影响湿地良好生息环境的前提下, 对南河城市湿地公园的对应区域进行规划建设, 力求人与自然之间的良性互动, 为市民打造一个寓教于乐的活动场所。
由于休闲娱乐互动圈与生态保护缓冲区相邻, 所以该区域内的规划建设须着重考虑生态保护利用与生态开发建设之间的平衡关系, 避免过大的开发建设力度以及建成后人们游览活动及其他行为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进而破坏生态平衡。同时, 为方便游客出行游览, 区域内需要规划出相应的机动车道, 方便小型机动车辆和其他交通工具的运行。并在适宜位置设置相应的旅游设施及服务设施, 为市民相应活动开展提供支撑。此外, 为丰富园区内活动项目, 为游客打造一处多元化的休闲景区, 依照园区内地势及生态特点, 因地制宜地设置多向性的景观景点。
休闲娱乐互动圈内主要规划为休闲娱乐区、水上游乐区、休憩观赏区, 为游客提供一处集观赏游玩、互动参与的休闲场所, 同时也为游客了解自然, 亲近自然提供空间环境。
3.3.4 外围控制缓冲圈
外围控制缓冲圈是规划范围内生态保护区与蛟河市居民生活区之间的过渡性区域。通过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划, 使之成为城市新的生态空间, 既是城市与湿地间的隔离地带, 又是湿地与城市间的衔接地带, 确保湿地的自然演替造福于城市生活。因此, 禁止在缓冲圈内毁林开荒、狩猎打鸟、破坏生态系统平衡, 禁止在缓冲圈范围内建设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同时, 尽量减少居住建筑等开发用地, 在外围缓冲范围内以及周边的道路设置植物缓冲带, 确保湿地动物的繁衍和迁徙安全。
4 结束语
作为当前国内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一种新型模式和有效途径,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为缓解城市生态环境压力, 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推动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必须树立生态设计的理念, 努力找寻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使人类的环境景观体验与湿地生态保护兼顾,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 使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建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规划设计的理论框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6) :11819-11821.
[2]Ryn Sim V, Cowan S.Ecological Design[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 19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城[2005]97号,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试行) [S], 2005.
[4]王丽华.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性规划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2011.
关键词: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发展对策
1、基本情况介绍
1.1概况
群力城市湿地公园始建于2006 年,位于哈尔滨西部的群力新区,占地面积30.36公顷,建筑面积达3200万平方米,由原生湿地系统、人工湿地系统、地形系统、空中栈桥系统、边界系统五大系统组成,是集观赏、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中国首个雨水利用公园。
1.2自然状况
哈尔滨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是569.1 mm,60%~70%集中在6~9月份,历史上该地区洪涝频繁;群力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西北方向,靠近松花江,因此公园平均气温比城市中心气温稍低一些;公园内的主要土壤为黑土,质地相对松散,内部孔隙较大,土壤透水性差;动植物资源种类比较单一,植被以芦苇、柳树为主,动物主要是青蛙、鸭类等。
1.3地理位置
群力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群力新区东部,在丽江路、群力第五大道、灵江路、群力第六大道合围区域内。群力新区位于哈尔滨城市西部,北衔松花江,与市行政中心一水相隔,西接长岭湖风景旅游区,自然生态良好,东邻城市中心区,处于城市上水、上风向。
1.4交通条件
公园三面与城市干道相接,西为丽江路(原齿轮路)、南接群力第六大道(东明大街)、东连灵江路,其中丽江路全长2272米,承接二环路与三环路,是群力新区连接机场路方向和哈西工业园区的快速交通干道。市民乘坐65、95、117、125等公交路线均可到达。
2、群力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动植物种类单一,缺乏观赏性
群力新区湿地原为黑鱼泡湿地,原来面积有100多万平方米,当时周围有多条沟渠通向这里,水量充足,每年春季有许多鸟类在此栖息,各种野生动植物随处可见。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湿地周边环境遭到破坏,湿地面积逐年缩减,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原本的湿地物种锐减。目前,群力新区湿地的类型主要为苇塘湿地,草本植被覆盖相对简单,以芦苇为主,乔木灌木的物种数目有限,乔木以柳树、白桦为主,灌木大概只有6—8 种;湿地内的动物种类则更为单一,以青蛙、鸭类等两栖类动物为主。
2.2公共设施有待完善
目前,公园已建有空中栈道、观景塔、观景盒、卫生间等大型公共设施,以及座椅、垃圾桶等小品设施,但是,部分设施仍显不足,在大型公共设施上,公园虽然在东西入口处分别设置了卫生间,但无法满足园区内游客需求。另外,除基本的公共设施外,景区内缺少受众群体为动植物的设施。在小品公共设施上,存在缺少标识、防护栏等问题。
2.3园区缺乏监测与管理
定期监测对于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自群力湿地公园建成后,有关部门并没有定期对水文、土壤、气象、生物等内部要素进行监测统计,没有较好的掌握湿地生态的发展状况。同时,园区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存在如下问题:游客安全缺乏保障,通过采访,一些群众表示园区内部缺乏安保人员及设施,出于安全顾虑,他们不愿深入园区;湿地內部分水域有富营养化现象,污染物也没有得到及时清理,影响湿地环境以及景观效果;破损基础设施也没有得到及时整治。
3、发展对策
3.1丰富动植物种类
首先,丰富植物种类。植物品种应选用黑龙江其它地区或同纬度地区芦苇群落中的伴生植物,避免外来植被物种入侵对园区内原湿地植被的破坏,因此要选择侵略性小的湿地植物品种,如蒲公英、车前、水蓼等地表草植,向日葵、秋海棠、美人蕉等陆地观赏花卉,荷花、香蒲、水葫芦等水景花卉。
其次,丰富动物种类。湿地的动物群落包括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软件动物等,应根据生态学原理,从食物链最底层开始构造。因此,可依次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取自于本土湿地环境的浮游生物和底栖类昆虫;投放取自于本土环境的鱼类或两栖类动物;培养类似虎斑游蛇、黄脊游蛇、鳖等爬行类动物;在湿地内放养黑龙江湿地常见鸟类,营造鸟类栖息地,为鸟类提供食物来源。
3.2完善公共设施
首先,在公园南北两侧湿地敏感度较低的位置新增卫生间,可以采用钢木结构,用芦苇包装,与整体景观相协调。其次,增设受众群体为动植物的设施,如放生区、投食区、保护区等。最后,完善园区标识,在园区入口处设置名称标识,标出设施及场所的名称,以便游人对公园景点设施有大体了解;在道路交叉口设置引导标识,以便游人能够识别园区内环境,顺利到达目的地;设置说明性标识对园区内的自然景观元素进行解说,便于人们了解;设置安全警示类等限制标识,对游人进行安全指导。
3.3加强园区监测与管理
首先,实行定期监测制度,对湿地内部的气候、水质、土壤、生态群落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有关统计数据上报给相关研究部门,对湿地内部生态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为日后进行相应湿地景观建设提供有利数据。其次,加强园区管理,可采取如下措施:定期清理湿地内垃圾,收割芦苇,去除过剩营养物质;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加强安保措施,配置安保人员,加强巡逻,同时对重点区域实施监控,保障群众安全;加强后勤保障工作,定期清查园区设施,对破损设施进行及时整治。
的诗句。花溪公园历史悠久、景色宜人,就如陈毅元帅诗里写的那样,公园内真山真水到处是,山水缠绵、相映成趣,小巧别致的秀美山峦,耸立于花溪河的两岸,山内多有溶洞贯穿,有暗河流淌其下。蜿蜒曲折的花溪河,清清流水婀娜多姿。河水贯山过崖,越桥撞壁,形成了许多小湍流、小瀑布、小湖潭、小河滩。沿溪两岸,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些巧夺天工的楼台亭榭、步磴飞桥、宾馆别墅,给这山环水绕、堰塘层迭、河滩十里的绮丽风光增添了醉人的情致。溪畔附近的麟山,高不过百米,远望恰似一座天然大盆景。
小山之上碧翠层岩、小径曲环、溶洞横穿,“飞云阁”巧建山间,游人登至山顶,可俯视花溪全景。历史上有众多伟人、名人都成造访过花溪公园,如今的花溪公园也已经成为市民休闲旅游的首选之地。
姜健 12S034062
摘要:湿地拥有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国际上通常把它与森林和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公园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也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物种库等。在生态日益恶化的今天,城市湿地以其特有的功能在城市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市湿地不仅具有维持区域水文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提供野生物种的栖息地及娱乐、教育和美学欣赏场所。这些功能在城市这个鲜有自然栖息地的地方显得特别重要。通过保护和建设,城市湿地可以产生类似于的大自然的环境。城市湿地景观往往会成为城市中最让人流连忘返地方,让人有一种复得返自然的诗意和情趣。关键字:湿地;城市湿地;景观;生态
1绪论
1.1研究背景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之一,它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和环境调节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它在保持水源、抵御洪水、蓄洪防早、调节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了其他生态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湿地公园因其公园的特殊属性,使其比一般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功能定位上更加强调休闲游憩等功能。科学合理的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能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湿地公园游憩观光,接受科普教育,提升保护湿地、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湿地保护和可持续的开发利用的探索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湿地公园(图1)游憩空间设计是寻求湿地保护、开发、利用的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动态的平衡点的过程,需从景观设计、环境科学、生态学多方面探索和研究,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湿地集中了大自然的精华,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拥有地球上独特而难得的优美景观,是人类回归大自然的理想场所。因此,许多大城市湿地的很大一部分原生态湿地已经不复存在了。所以,恢复城市中原有的湿地体系己经刻不容缓。
图1 湿地景观
1.2湿地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是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为更好地促进其发展,对其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湿地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阐述了湿地和城市湿地的定义、分类及功能,并指出了城市湿地的特征和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威胁;对城市湿地公园的概念、类型以及其建设的功能及意义展开了研究。
(2)在对国内外的一些城市湿地公园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其建设的成功经验,并指出了当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3)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恢复理论、游憩学理论等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展开理论研究,并提出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阐述。
2概念阐述
2.1城市湿地公园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湿地的保护措施和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学者提出根据地域及湿地的特征等,将湿地划分为城市湿地和非城市湿地两大类,后者亦可称为乡村湿地。这一分类是湿地应用分类的新尝试。对于城市湿地尚未有明确的定义,根据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城市湿地主要是指位于城市区域内和城市边缘的各类湿地,它是人工湿地、半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的复合体,而其相对应的范畴即乡村湿地则是指处于乡村或自然环境中的各类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2城市湿地公园的特征
2.2.1完备的生态系统
建成后的湿地公园属于一个完备的生态系统,本身可以自成系统,界限明晰,具备一定的规模。园内的生物应该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植物类主要包括:沼泽植物、盐沼植物、红树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底栖植物等。2.2.2具有多种类型和区域特色
受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等的影响,不同区域的湿地或湿地景观呈多样性类型。从宏观上看,不同地域、不同地形地貌、不同的气候条件以及不同的城市发展要求可以建成不同特色的城市湿地公园;微观上水域到陆地自然生态系统过渡或演变的生态和景观的梯度变化明显,具有沉水植物群落——浮叶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生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系列,以及鸟类、底栖动等构成丰富的生态景观,形成了湿地公园竖向变化的特色景观。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湿地类型、物种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同时,还可以将不同区域类型的湿地景观微塑到公园内供游人认知与体验。2.2.3别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旅游
湿地公园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生态系统,生长、栖息着众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城市湿地公园中景观类型多样,景观空间多变,景观体验丰富。湿地景观生态格局由湿地中的基质——绿色片区,斑块——水域、森林、草坪、农田、广场,廊道——道路、河溪、林带等组成。景观的水平生态学过程使景观元素之间相互渗透,从而形成多样性的景观格局。密林、疏林、草坪组合成自然的景观植物群落,水中、水面、水岸、森林组合成立体的优美的景观画面。栈道、平台、廊架将公众引入自然的生境。观鸟、划船、采莲、垂钓、潜水、灌溉、喂养等湿地游憩成为人和自然的交心之旅。科普、考察、参观等活动使公众获得丰富的湿地体验。
2.2.4生态经济效益显著
由于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构建与运行自组织体系节省了大量的维护费用,减少了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投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提升,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过程使公园持续发展,使得湿地公园具备比一般公园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
2.3城市湿地公园功能
综上所述,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其较强的调节城市气候能力;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湿地公园是重要的科学研究、游憩场所和教育场所;其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方面,有较大作用;经济效益突出;是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的有效途径;可补充地下水资源,改善水环境。
3国内外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3.1国外湿地公园案例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湿地的保护和利用(包括人工湿地的兴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了成绩,建设了大批城市湿地公园,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英国伦敦湿地中心,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湿地公园、华盛顿郊外的亨特利湿地公园。这些城市湿地公园建成后都成为了当地居民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游憩和环境教育中心,本文在这里对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湿地公园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3.1.1伦敦湿地中心
伦敦湿地中心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离市中心5km,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min的车程,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该公园是由4个废弃的混凝土蓄水池改造、恢复而成,公园共占地105英亩。该公园规划的目标在于为多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的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让参观者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除此之外,呈点状散布在公园内的建筑均为小平房木屋,和公园整体的环境相融合。该公园是世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史上的一个成功典范。3.1.2奥兰多湿地公园
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湿地公园(图2)是在伊斯特里(Easterly)湿地恢复工程中建立的。湿地系统中铁桥东部湿地区域被称为奥兰多湿地公园,在公园里沿着要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地周围有一条2英里的观鸟线路,公园中还专设有慢跑小道,自行车小道。园区内参观的主导路线上均竖立了引导标志,并为参观者指明最佳的观鸟地点。奥兰多湿地公园不仅被当地的中小学校用来作为进行环境教育的自然实验室,还被佛罗里达中央大学的学生和教授用作实习和科研的基地。
图2 奥兰多湿地公园
3.2我国城市湿地公园
目前,内地己完全建成的湿地公园并不多,大多都处于建设、规划和筹备阶段,这里就其中部分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进行简要介绍。3.2.1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图3)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不到5公里,公园总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一期工程面积超过3.46k㎡,是罕见的城中次生湿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文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图4)。西溪湿地公园特色:西溪之胜,独在于水;西溪之重,重在生态;西溪人文,源远流长;西溪民风,醇厚质朴。国际公约秘书长皮特先生认为西溪湿地很漂亮,“几乎完美的体现了湿地中人与自然地和谐相处的特征要素”。
图3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平面图图4 西溪景观
湿地公园西溪模式的精髓就在于以综合利用为手段,坚持积极保护方针,以保护为目的,以利用为手段,通过适度利用实现真正的保护,也就是通过保护和利用实现双赢。3.2.2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绍兴镜湖新区内,在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公园所在的区域是绍兴平原的组成部分,地势平坦、河网密布,该湿地公园在规划过程中根据公园生境划分为三大区块。北部区块包括北湖景区、水花园景区、密林景区三个景区,该区块主要以烟波浩渺的湖泊湿地景观为主,展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自然风光。(图5)
图5 镜湖风光 3.3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分析
3.3.1成功经验总结
基于目前我国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真正建成的湿地公园少之又少,因此对于成功经验的总结主要是根据上述国外和港台城市湿地公园实例提出。成功经验可以主要归纳为,(1)灵活有效的协作开发模式,既国外很多的湿地公园建设大多遵循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投资为补充的开发模式。这一开发模式大大降低了政府的资金投入,能够更大范围地动用社会力量来支持城市的生态建设;(2)生态、科技和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湿地公园是接受生态环保教育的场所,因此公园设计应当充分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通过运用科技手段来更好地实现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3)水的利用与湿地保护有机结合,这种开发方式即保护了湿地环境又打造了环境特色,生态保护与开发达到了完美结合及和谐发展;(4)旅游与湿地特色相结合湿地旅游特色,有别于其他生态公园,为喧嚣城市里来此的游客带来宁静优美的游览感受。3.3.2存在问题分析
在对当前我国内地城市湿地公园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目前内地的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缺乏规范的管理,从整体的发展现状来看,城市湿地公园发展迅速,缺乏规范的管理,致使在公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2)未遵循生态设计原则,一些城市湿地公园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未能真正遵循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如在植被生态恢复过程中盲目引用外来物种、游览设施和活动项目的设置未充分考虑公园的环境承载力等,导致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带来的二次破坏;(3)公众参与性不高,游客参与性不高往往是由于湿地公园本身的旅游活动项目或环境科普知识宣传不到位、宣传方式比较单一而导致的,还有一些湿地公园虽然有很好的服务和功能设施,如湿地展览馆、湿地实验中心等,但由于缺乏引导和介绍,在公园对公众开放后,并未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价值。
4湿地公园规划的方法与内容
4.1规划内容框架
城市湿地公园的内容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即物质空间和功能体系两个层面。4.1.1物质空间层面的四个内容
(1)基础规划,湿地公园的基础规划是湿地公园建设的物质基础,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和居民点改造规划两个内容,是湿地公园建立的根本。
(2)保护规划,保护规划是湿地公园规划的首要任务,因为保护湿地生态和文化是湿地公园建立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前提。包括:分级保护、旅游承载力的规划、湿地生态恢复、湿地文化保护。
(3)旅游规划,旅游开发包括旅游策划、基础设施建设、多种经营规划等方面,是对湿地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主要内容。
(4)景观规划,城市郊区湿地作为可见生活质量的一部分,对于当地社区来说非常重要。对于地区计划者和企业家来说,要想吸引商业和旅游业,景观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开发湿地时,在计划决策中必须首先考虑景观的问题,根据旅游要求和湿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湿地景观规划。
4.1.2功能体系层面的四个内容
则对湿地公园的软系统进行规划,这样“软硬兼施”的湿地规划是对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双重保证。它包括对各系统完整性的设计和分析论证,并提出保障其可持续发展运转的措施和策略,主要有以下的内容:生态系统规划、物流系统规划、能量流系统规划、水系统规划和管理系统规划等。
(1)生态系统规划,包括对生态系统的设计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保障设计。首先应从生态系统各个级层检测现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找出缺失或薄弱环节,并作出专门的恢复、补救建议,同时提出保障措施。其次,建立生态网络,保证景观斑块-廊道-基底结构单元的完整性,同时将整个园区纳入到更大区域的景观格局中。
(2)物流系统规划,包括对物流设施和物流基础网络的建设。物流系统的网络由点和线这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完整规划物流的来源供应、供应链及最终排废的处理过程;强调物流的末端处理,寻求材料的最大化在循环和再利用,通过替代材料的使用和开展园区范围的一体化废物处理,减少有毒材料的风险。通过资源交换和再循环网络将园区产业和周围地区的产业联系在一起。这些产业可以开展副产品交换;园区内部的物流系统应与外部能量流结合,形成完整的物流链。
(3)能量流系统,主要指基础设施及旅游开展的能量来源、消耗过程的一个辐射系统的高效化。通过对设备的设计或修正,进行热能联产、能源梯级使用以及其他方法最大化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企业间的能源流动获得更高的效率,广泛使用可更新能源。如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对风能的利用等,都是使能量流系统更加高效的方法。
(4)水系统规划,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供水系统的高效化、无害化;一是湿地水系统网络化和联通化。水使用系统考虑用水量,应尽量就地取水,减少建设费用,同时成为保护水质的内在需要;根据水的不同质量开展水的梯级使用;强调水使用的末端处理,达到无污染排放,应有明确的设施与措施,对污水的最终排放进行处理,防止对自然水功能体系规划是从对湿地公园进行统完整性与可持续性规划,它与以上各项专项规划并不矛盾。这四个功能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种规划理念隐含在物质规划的内容中。
4.2规划原则
湿地公园能够给予当地社区适当的利润,将湿地旅游活动与湿地生态保护相联结;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的前提下,利用适当的经营管理方法与技术提供旅游服务,使当地居民从中获益,同时游客可满足其旅游体验;并为所属城市居民提供短期旅游休闲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城市形象的构成元素及生态涵养地,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在规划中必须遵守如下原则。4.2.1保护优先原则
城市郊区的湿地是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而不可再生的遗产,湿地公园的价值首先是其“存在价值”,只有在确保城市郊区湿地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湿地的多种功能。因此,保护优先也是湿地公园规划的基本出发点。4.2.2综合协调原则
城市郊区湿地公园规划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资源充分有效保护前提下的合理利用。虽然保护是湿地公园的核心,但是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与利用割裂开来。我国城市郊区湿地公园的特殊性之一就是湿地公园内包涵有许多社会经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4.2.3突出自然原则
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自然特征和文化内涵,维护景观的地方特色,强调回归自然,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单纯商业化倾向。4.2.4环境承载力原则
承载力原则意味着任何资源的使用都是有极限的,湿地资源的利用也不例外。当使用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或临界值时,资源环境将失去其持续利用的可能。湿地利用必须要在其允许的环境承载力(或称环境容量)之内,这是城市郊区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4.2.5分区管理原则
根据湿地资源价值与分布,划分功能分区,严格实行“区内游,区外住”、“区内景,区外商”、“区内名,区外利”的管理原则,在保证湿地资源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5结语
湿地公园是一个新概念,也是对待自然资源的一种新的态度和理念。我们应该看到,仅仅通过规划师对湿地的保护和开发规划对城市郊区湿地进行复兴的作用是有限的。目前最为迫切的,是人们对城市郊区湿地的哲学观和价值观的转变。这种转变包括规划的参与者、决策者,同时也包括广大市民的生态意识的普遍提高。同时规划师也在城市郊区湿地保护与开发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城市郊区湿地这一种集中了生态、经济、社会多重因素特殊的规划对象,规划师应该打破专业的局限,吐故纳新,转变传统的规划设计观念,邀请更多的专业人员参与到规划中来,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提出多种途径的解决办法,使湿地公园的建设更好的融入到城市各项建设中来。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120-123. [2]周多复.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J].城市研究,2000(4):7-9.
[3]克雷格.坎贝尔、迈克尔.H.奥格登.湿地与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L2005. [4]彭少麟,任海,张倩媚.退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一些理论问题[J].应用生态学报2003,14(11):2026-2030.
[5]陈宜渝.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研究的方向阴冲国基础科学,2002(1):17.19. [6]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叨.地理科学,1998,18(4):294-300. [7]左东启.论湿地研究与中国水利[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9(1):14-21. [8]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同.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J].资源科等1999.21(6):34-37. [9]俞孔坚,李迪华,潮洛蒙.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M].规划师,2001,17(6)
[10]陈久和.生态旅游的绿色设计:以杭州西湖西进为例的研究[J].浙江学刊,2002,1:185-188.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概念性总体规划
一个国土水利调配的战略源点 一个回归生态文明的典范之园 一个多元文化交织的生机之地 一个充满魅力的生态湿地之城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战略地位
“江河淮汉”,即长江、黄河、淮河和汉水是中国大陆的最主要水系,其中汉江年径流量堪比黄河,而汉水的水质在所有四大水系中为最优。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大的战略水利工程,它分为东、中、西三条供水线路,分别将长江、汉水的南方优质水源供给北京及北部河流。
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汉水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在国家水利资源调配的生态战略地位上意义重大。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于水质最优,对未来北京及华北地区的饮用水质可持续性战略具有重大影响,而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将成为这一重大生态战略的有效保障。
丹江口水库自有“中国水塔”之称,南水北调工程,特别是中线工程开通会对汉江流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汉江中下游水量及水质将有一定程度影响,如何面对水量减少,水质受损等一系列挑战,也是本次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方案竞赛的一大议题。
生态文明的回归
原始蛮荒时代:几万年前,原始聚落远离河流以防水涣河流自然泛滥;
农耕文明发端:约五千年前,神农尝植五谷,农耕定居的开始,农耕对灌溉之需趋近河流;
封建士大夫时代:几千年前,封建士大夫怡情自然,苑囿与自然相结合,江河湖塘成为诗人咏唱的主题;
现代工业文明:近百年前,城市临水而建,江河被齐整的河堤束缚,河流成为自然资源的采掘地和污水的排放地,农田和江河难以形成自然有效的联系; 生态文明的回归:二十一世纪强调城市与水的和谐而生,湿地公园成为人们亲水与利水的重回之地,农耕乡土依靠生态系统的复建而得到复兴;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回归,是乡土文化社会的回归,是解决人与资源共生发展的唯一途径!
五大目标的整合
生态湿地——湿地生境建设、北河故道恢复、栖息地保育、蓄水灌溉系统、河堤修整、水质净化工程;
农业——五谷农业 有机蔬菜庄园、生态渔业养殖、花卉药材基地、茶果林业; 文化——三元文化交汇、神农文化发源地、汉江民俗文化;
旅游——生态科普教育、历史景点文化、农业休闲观光、野外拓展训练;
商业——公园配套服务、文化博物馆纪念馆、故道水城餐饮休闲、故道水城购物娱乐;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对比众多已获批的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战略地位尤显重要,另外依据公园内的资源现况,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具备更加复合化的目标总体定位;
生态目标是根本,湿地生境建设、北河故道复建、公园循环稳定的水系统建设,以及防洪、防旱等综合生态目标意义重大;
农业与文化是特色,原生的农耕乡土化社会以及源远流长的谷城多元文化是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重要特征;
旅游与商业是保障,汉江国家湿地公园需要生态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合理引入人的活动,适量的旅游与商业休闲开发将给汉江湿地公园带来更多的活力与生机。
规划框架的整合——人工干预敏感度分区
人工干预敏感度是汉江湿地公园保护性建设框架的前提性分析,基于对现有资源的生态性叠加分析,我们将公园划分为三个等级,每一等级区域呼应相对的生态敏感度和生态建设策略和措施:
1.人工干预低强度区:退耕还滩,自然得青,行洪安全区; 2.人工干预中强度区:保有现存乡土结构,引导观光农业、有机农业发展方向; 3.人工干预高强度区:实施人工化湿地复建,故道恢复,旅游配套设施开发等。
规划框架的整合 ——特色功能分区
“半环”:汉江、南北二河的河滨滩涂湿地保护带;
“一带”:北河故道风光带及相关广场节点和故道水城商业开发; “一心”:中央湿地生境区;
“四村”:结合现有村落的湿地文化观光文化村; 规划框架的整合 ——交通观光系统
“内部观光环”:结合汉江二道堤在公园内建环状观光道路,将公园南北入口、主要景点和文化村落相连,考虑设置电动巴士系统;
“外围生态考察环”:沿汉江一道堤和南北二河堤顶路形成主要的生态考察线路,考虑主要结合自行车等绿色交通;
“农业观光线” :在外围生态考察环与内部观光环之间建设联系各个特色村的农业观光线;
“休闲步行网络”: 设置连接各个重要节点的休闲步行网络,提供最直接的生态观光体验;
规划框架的整合 ——多样化活动的空间叠加
商业娱乐活动:结合故道水城等商业旅游配套设施的商业娱乐活动; 度假休闲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的度假休闲等旅游项目活动; 观光体验活动:对自然生境系统的参观游览活动;
生态考察活动:对湿地及生物系统的生态考察调研活动;
生活生产活动:包括现有农业生产和访客参与性的农业生产活动。
规划框架的整合 ——实施及后续经营管理
公园经营管理面临两大问题: • 问题一
原有村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与公园旅游相互干扰问题; • 问题二
公园经营与维护的问题。
针对这两大问题,规划提出两大解决方式: • 方式一
原有村民进村道路与规划旅游路线交叉太多,互相干扰,降低湿地公园形象的同时也增加安全隐患。规划通过交通分流的方式来解决,公园沿二道堤有四个出入口,其中南北两个出入口连接一道堤,作为村民主要出入口和交通路线。中间两个出入口分别是五谷广场和新建出入口,作为游客出入口,连接景区主要游线。
• 方式二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国的财富,但公园维护和管理所费何来。规划设计中考虑两级收费与景点结合的方式。一级是湿地公园入口门票费用,二级是重要景点如湿地科普馆的入场费。此外,麦田酒店、故道水城、农家乐也需与公园经营管理结合收取费用。整合策略一 ——三大特色水系
现况水资源的三大挑战:“水量”的不稳定性由于受丹江口水库北调和众多上游中小水库的节流限制,汉江谷城段的整体流量将大幅减少,遭遇旱季,水位更是极不稳定,应对水量和水位的不稳定性是一大挑战。
“水质”恶化的趋势由于水量的减少,汉江谷城段缺乏水体的自净功能,局部水质遭受影响,应对水体自循环功能减弱是二大挑战。
“农业生产水系”的影响由于人工化湿地生境建设和故道水系的复建,会对现有的农田和鱼塘灌溉水系带来影响,如何保证现有农田和鱼塘灌溉水系的独立运营性对观光农业建设和特色渔业至关重要。本案三大水系:
“北河故道水系”:北河故道水系通过北河“鱼嘴”工程逐级将水通过太阳能驱动的水车提至引水口,故道水系由小变大,至后湖形成完整开阔的水面,最后通过南部闸口入南河;
“农业生产水系”:北部利用现有的农田灌溉渠道,通过多个闸口从故道水系引入灌溉渠,通过中部的立交渡水槽,将农业灌溉水提至南部鱼塘区,最后排入南河;
“湿地生境水系”:从汉江作为主引水口,进入中央湿地生境,汉江旱时,通过故道水系进行补水。
“鱼嘴”——北河故道引水口
原北河故道由于人为垫土农耕,导致地面标高远高于北河现有河底标高,恢复故道水系的通常做法是将故道标高挖至北河现有河底标高,让河水自留,但是这样会带来巨大的土方工程量,同时也难以保证故道水系的水位稳定性。
本方案借鉴都江堰鱼嘴,将北河水分流至多级蓄水池,形成稳定的内河水位,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故道疏浚的土方工程量。农业灌溉渠
现有的农业灌溉渠维系着众多农田渔业的生产功用,方案考虑维持农业灌溉渠的现有生产功能,通过与故道水系的并存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湿地生境水系
湿地生境水系是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内容,方案在公园内部低洼地带建人工化湿地系统。引汉江故道水做为主要补充,成为重要的蓄水、泄洪、生物考察等多种生态功能的湿地生境系统。滨江滩涂湿地
汉江、南北二河、滨江滩涂是湿地公园主要的自然湿地类型,通过局部栈桥修建和水泡生境的维育,可以创造非常有特色的自然生态鸟类科普基地。
整合策略二 ——乡土农业的复兴
乡土化循环绿色农业的复兴
方案结合湿地公园内现有村落的农业经营现况,将绿色循环农业经济融入其中,现有村落将有各自结合未来资源发展方向的特色化经营主业。五谷有机农业、特色花卉及药材、林木及特色畜牧、特色水产和公园内已经发展起来的玫瑰园种植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农业产业链,同时这一循环产业链既复兴了现有的特色农业发展,也促进了湿地公园的旅游观光产业发展。麦田酒店
通透的酒店临架于五谷麦田和湿地之上,让居住于此的人感受春忙播种之景,盛夏蛙鸣之声,秋收满仓之喜和冬梅暗香之幽。百蔬果园
特色百蔬果园让您可以尝百蔬有机健康、品瓜果飘香酣畅。楚人渔家文化村
深处竹林,听竹叶风声,独钓湖塘、品独享之雅,居于民居、忆楚人风骚。
整合策略三 ——多元文化目的地
多元文化的交织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将融汇最具多元化的文化要素于一身;
包括当地流传已久的五谷文化、江汉文化、荆楚文化以及道教文化等;还包括当地的自然民间传说,这些文化通过遗迹和创造的人文景点成为载体,从而注入整个公园的大旅游规划体系;
另外自然湿地文化依托人工化的湿地生境提供丰富的文化成分,通过自然景点的营造,创造自然生态景观的同时也实现了整体化生态系统的营建; 最后包含现代商业休闲文化的特色化餐饮、茶道以及民俗娱乐网点,支撑了汉江湿地公园的整体化的文化交织网络。
整合策略四 ——故道水城
特色水系规划
故道水城的整体开发将建立在安全的汉江二道堤防之外,同时结合故道内河的开通,实现外部水景和内部水景的充分接触,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滨水开发空间。
整合化建筑功能分布
故道水城倡导混合化的建筑功能分布,文化、旅游服务、餐饮、特色购物以及特色旅游度假功能成为湿地公园的有益补充和价值体现。特色化的景观视线组织
故道水城的景观设计强调与水景及主要道路的视线组织,形成开合有度、收放有致的整体效果和氛围。
整合策略五 ——激活谷城未来发展
激活区域旅游资源
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将提供一个外地游客体验谷城丰富旅游资源的观光网络。依托汉十高速的外来交通条件,将汉江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出发点,体验完湿地乡土农业风光后,通过放射的几条山水游线去连接谷城县域的丰富观光旅游景点。一体化的环城游
谷城的特色发展将实现一半湿园一半城的整体特色。方案考虑将湿地公园的整体游线与县城市区的重要景点观光游线形成环路,实现谷城县城区内部的观光特色游览体系。公园南商务休闲区
公园南商务休闲区是谷城依托湿地公园发展起来的商务办公娱乐休闲的综合城市核心区。该区紧邻故道水城的商业旅游界面,南靠南河北岸,是谷城市区内部重要的现代化商务办公娱乐的综合职能中心,体现了谷城进一步实现现代化城市区域发展的综合目标。公园北综合功能区
汉十高速以东,湿地公园以北的地区未来将发展为融现代化宜居、特色化商务休闲以及特色化旅游配套产业的综合功能新区。新区将最大程度的实现绿色低碳城区的综合发展目标。北河高档住宅区
北河北岸与汉江交叉口处是谷城县城区境内难得的自然景观风景地带。依托南部的湿地公园资源,这里将发展为汉江流域最具特色的乡野化高档度假住宅区。
主要设计师: 宋志生 姚楠 石卿 设计团队:
1 城市湿地公园概述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拉姆萨尔公约 (Ramsar Convention) 将湿地定义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具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具有维持区域水平衡, 控制环境污染, 调节局部小气候, 提供丰富物产和美化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 湿地公园应运而生。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本身非常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 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 并建设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 以便人们进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 以及休闲娱乐等若干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湿地公园建设的宗旨是保持该区域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近于自然景观状态, 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 并在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 从而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
而为了保护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天然湿地类型, 又出现了城市湿地公园这一概念。所谓城市湿地公园, 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 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 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 以形成湿地保护、知识科普、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在于生态性、自然性和主题性, 它在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 以及为人们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城市湿地公园的必备条件如下:必须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内;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 占地面积必须达到33hm2以上;必须具有天然湿地类型, 或具有一定代表性;必须具有观赏、科普教育, 以及科研价值。此外, 城市湿地公园还应具有自然生态特质、社会效益特质和经济效益特质 (表1) 。
2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需要遵循一些理论基础, 其中包括:
2.1 生态恢复理论
恢复生态学主要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恢复生态学在加强生态系统建设和优化管理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该理论重点在于恢复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 使得该湿地变回稳定的生态系统。
2.2 生态美学理论
生态美学, 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具体运用到园林景观规划领域, 则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该理论重点在于建立美观的景观造型, 在保证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 景观的布局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2.3 游憩规划理论
游憩是闲暇时间内所发生的为恢复体力和精力而进行的一切积极健康的活动, 其规划理论包括游憩发展理论与游憩空间布局理论。游憩发展理论是对游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研究, 是游憩空间布局理论的研究基础。具体到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中, 该理论重点在于在湿地公园中建立一定数量的游乐设施, 以便游客能够达到放松休闲的目的。
3 国内外相关案例介绍
湿地保护经历了过度开垦和破坏、保护和控制利用、全面保护和科学恢复3个阶段, 目前, 加强湿地保护已成为国际湿地研究学界的共识。20世纪70年代开始, 就有一些国外发达国家开始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 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 恢复生物栖息地, 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相较而言, 国内湿地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在湿地恢复及湿地保护策略等方面相对滞后, 近些年才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下面以国内的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和国外的伦敦湿地公园为例, 介绍下国内外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现状。
3.1 国内案例———绍兴镜湖城市湿地公园
镜湖湿地公园位于绍兴中心城市三大组团越城、柯桥、袍江之间, 总面积15.63km2, 是我国首批开放的城市湿地公园之一, 于2006年4月30日正式开园。湿地公园内自然资源丰富, 生物多样性水平高, 有沼泽湿地、河流草丛湿地和湖边水生植物湿地, 动植物种类繁多, 尤以白鹭闻名。镜湖湿地公园作为融自然与文化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以优美的环境和休闲的氛围吸引着众多游客, 水上游线更是为游客提供了欣赏湿地美景, 体验悠闲情调的游览方式, 沿河多个景点串连成线, 不管是走水路还是陆路, 都让游客们目不暇接。
3.2 国外案例———伦敦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公园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畔, 公园距离市中心只有5km, 距离白金汉宫仅有25分钟的路程, 交通十分便利, 是世界上第一个建在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共占地42.5hm2, 由湖泊、池塘、水塘及沼泽组成。设计者将湿地分为6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区域, 各个区域的湿地通过园路和蜿蜒的水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整个湿地公园的布局是以主湖为中心, 其余水域围绕其错落分布, 形成多样的湿地水系、地形地势, 如同一个湿地博物馆, 它既保护了原有生物的栖息地, 又为城市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近湿地、接触湿地生物、游览湿地的机会, 是一个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成功模式。
国外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较早, 各方面也相对完善, 可以作为我国进行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非常好的学习对象。虽然我国城市湿地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跟风科学论证不足, 择地设计不合理,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政策与制度亟待完善, 缺乏大量人才和成熟技术等。所以, 前期足够的科学论证, 正确选择湿地位置, 完善的设计、建设, 以及管理等, 是之后进行城市湿地建设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4 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公司于2013年开始准备该项目, 在项目设计中, 基于上述理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遵循了生态性、自然性、主题性的理念和原则, 对于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制定了如下设计规划。
4.1 建设条件及发展趋势分析
鹰潭市位于江西省的东北部, 信江中下游, 因“涟漪旋其中, 雄鹰舞其上”而得名, 地理位置优越, 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是赣北经济、文化、旅游、交通中心, 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鹰潭西湖湿地公园位于主城区西部, 东至白露河, 南至浙赣铁路线, 西至西湖路东侧, 北至老206国道, 规划面积约100.8hm2。
本着“扬优成势、以特取胜”的发展理念, 鹰潭市把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放在城市扩容上, 力求构建“一体两翼、一江两岸、四区合一”的大框架城市发展格局。设计时明确提出, 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必须契合总体规划布局, 分析周边用地性质, 抓住城市大环境景观轴线, 掌握游人、居住者视线范围, 通过预测周边人流量以及使用率来合理设置地标性景观、集散性景观、生态教育景观以及运动休闲廊道、绿道景观等。
4.2 生态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公园生态景观规划中, 力求以湿地保护为基础, 景观以水为主题, 与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交相辉映, 运用最新生态建设理念, 建设生态廊道, 突出建筑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特色, 使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游憩观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始终秉承将“城回信江”理念融合到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中, 融入滨水生态风光、江南文化风貌, 成为城市生态绿肺, 带动旅游发展, 引领绿色环保理念, 宣传健康运动生活, 塑造休闲阳光环境。
4.2.1 生态建设规划。
城市的发展建设已经使原有的大片湿地退化萎缩, 如何确保湿地由退化到健康的转变, 同时使其长足可持续发展, 是保护湿地、发挥其长久生态功能的意义所在。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在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依据现状生境评价中的分级分类型评定结果和生态水网布局规划, 制定天然湿地核心区的生境修复战略。确定需修复的典型生境的位置、类型 (含:原水域生境、新增水域生境、间歇性生境、苇地生境) 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具体生境的修复过程中采用动植物等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加强植被多样性恢复, 大量栽植乡土树种, 针叶、阔叶、落叶、常绿搭配, 组合成景观高低错落、层次明显的森林景观;利用现有水系和乡土植物构建陆地生态廊道系统和水体生态廊道系统, 即绿网和蓝网, 从而形成水陆交融的生态网络结构, 同时又与园外水体生态系统相联系。在城市湿地公园生态建设规划中, 必须实行保护优先, 恢复先行, 建立湿地与城市之间良性、有序的发展模式, 恢复场地记忆, 保护原生态湿地风貌, 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湿地公园。
4.2.2 设计理念———“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鹰在天空飞翔, 鱼在水中腾跃。设计结合该理念, 我们以“鸢飞鱼跃”为主题谓万物各得其所, 构成独特的结构, 旨在建设集功能性、生态性、景观性于一体的湿地核心区域。
4.2.3湿地公园景观之水体设计及水生态处理。
本次设计的重点之一是采用水生植物组件配置多级水生植物串联池, 经沉淀池预处理的水依次流过香蒲、葑草、菖蒲、芦苇净化池, 形成有一定净化层次的自净生态系统, 有利于植物生长期和净化功能的季节性交替互补。香蒲、菖蒲、芦苇等水生植物根系发达, 地下茎和根形成纵横交错的地下茎网, 与水体接触面积大, 形成密集的过滤层, 起到过滤作用。而且湿地植物发达的通气组织不断向地下输氧, 从而使根区附近变成好氧环境, 有利于废水中有机物好氧分解。人工湿地系统在具备好氧条件的同时, 由于系统独特的结构设计, 使得整个系统下部存在永久饱水层, 形成了系统底部局部厌氧的环境, 这种好氧与厌氧条件的共存为根区的好氧、兼性厌氧和厌氧微生物提供了不同的适宜的小环境, 水生植物对氧的传递释放以及植物凋落物也有利于其他微生物大量繁殖, 必将促进废水中N、P被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成分直接吸收。同时可以硝化底泥, 从而加速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 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进一步净化水质。
4.2.4 湿地公园景观之植物配置。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 也是景观视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 植物的配置设计是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此湿地公园内的植物分为3部分:水上丛林、人工湿地植物观赏区和休闲森林植被区。水上丛林区采用缓坡护岸的方法, 植物在种植的形式上形成“乔木+湿地植物”的水路结合配置方式;在水生植物欣赏区域内, 主要采用观赏效果好的菖蒲、鸢尾、玉簪等耐水湿的植物和芦苇、荷花等净化功能较强的植物一起搭配, 成带状或片状种植, 形成一定的规模, 展现植物群落的群体美;休闲森林植被区除了以乔木为主的植物群体外, 林下增加玉簪、蝴蝶花、紫萼等耐阴湿的植物, 配以成片的开花地被植物, 形成季相色彩丰富和突出林面倒影的景观效果。
本次设计采用多层次复层立交的仿自然群落的配置手法, 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绿量, 同时兼顾不同空间的景观要求达到疏密有致。针对不同的水深及面积形状选择相应的水生植物, 主要水生植物的种类有挺水植物如荷花、莲花、鸢尾、菖蒲、芦苇等, 浮叶植物如睡莲, 滨水植物的种类主要有垂柳、池杉、水杉、水松等。4.2.5湿地公园景观之交通组织与绿道规划。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的道路由堤顶景观通道、主要游步道路、二级游步道路、三级游步道路构成。一级游步道是园内的交通干道和区域游览的主要道路, 要求自行车可以通行。在主路的基础上, 建设二级及三级游步道, 大多布设在林下, 沿路进行了景观设计, 即满足行人、车行要求, 又满足生态景观要求。
公园规划统一整体的绿道系统, 沿着河流旁边、特色景观周边, 利用桥体的下穿、形成整体绿色环境的、具备城市观光性、独立性强、无障碍的、贯穿性的绿道系统 (自行车骑行路线) , 并将绿道系统贯穿各个景观节点、弘扬健康运动休闲生活。
4.3 自然理念在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世间万物皆源于自然, 归于自然。在大的层面上从主轴的起点处设计自然风貌的芦苇滩涂, 主轴线中段为经过人工仿自然的生态中央公园, 再过渡到蕴含水文化的河道景观, 最终在主轴的终点回归到生态的芦苇滩涂, 寓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是从自然中来回归到自然中去;在细节的处理上, 使用可回收的钢木材料、生态的碎石路面、低养护耐贫瘠的当地原生植物, 保护城市生态圈。
驳岸有利于缓解内涝、补枯、调节水位、水体的自净等生态作用。湿地驳岸形式设计为:混凝土驳岸、石砌岸、水泥砖砌岸、自然式土岸、网箱式驳岸等。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 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 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而本设计中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湿地驳岸、草坡驳岸、沙滩护坡、石块护坡, 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 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 既防止了水土流失, 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 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
4.4 主题理念在鹰潭西湖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在本计划中, 贯穿全园轴线的主题是———水的记忆。水是一座城市的源动力, 是文明的起源。本设计融入江南水乡情景, 如清淤围垦, 信江抗洪, 渔市买卖, 码头上搬运工等, 形成一组连续关联的情景节点, 犹如一串璀璨的明珠串联在新城水道的长流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动, 将曾经的故事源远流长。
5 结论
城市湿地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生态作用。本文通过鹰潭市西湖湿地公园这一具体案例探求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建设的一般规律, 得出了以下几点重要结论:湿地植物景观是城市湿地公园的景观主体, 也是湿地公园发挥水质净化、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的最主要载体;水岸环境的生态化处理方式是城市湿地公园有别于其他城市公园的重要特征, 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 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和生态的自然式驳岸。通过对园区水体设计以及植物配置, 维持森林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 营造舒适、优美的水体生态景观, 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学敏.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家园[M].北京:林业出版社, 2005.
[2]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试行) [R], (2005) 97号.
[3]建设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 (试行) [Z].2002.
[4]王宪礼, 李秀珍.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1997, 16 (1) , 12-18.
[5]王浩, 汪辉, 王胜永, 孙新旺著.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8.
[6]崔保山.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特征变化及其可持续性问题[J].生态学杂志, 1999, 18 (2) , 43-49.
[7]关午军, 李路平.城市湿地生态景观营造探索[J].重庆建筑, 2006 (3) :43-47.
[8]王凌, 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J].中国园林, 2004, 1:39-41.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功能意义
一、城市湿地公园理论简述
(一)城市湿地公园理念的提出
源起于2005年2月国家建设部制定颁发的《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城市湿地公园概念被提出,同时公布了国家第一批城市湿地公园——山东荣成市桑沟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随着5月份建设部批准的九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名单的公布,各地区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申请逐渐展开。截止到2013年底,共有九个批次46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成获得认可。究其实质而言,城市湿地公园是被纳入当地城市绿化系统规划的集环境保护、知识科普、休闲娱乐于一身的天然公园。总的来说,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是基于对湿地领土的自然恢复考虑的,以最终形成开放式动植物种类群落聚居地、人类娱乐休闲游憩的新空间格局。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特点
结合实践中建成的城市湿地公园的相关情况可知,其主要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具有典型性。湿地公园的自然景观既需要具备鲜明的文学审美意义,又需要富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现实价值。其次,城市湿地公园具有合法授权性。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确立,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申报要经过国家或省级相关部门的批准。最后,城市湿地公园设施具有完备性。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既是多样性物种栖息的良好场所,也是人类享受自然、感受公园舒适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建立完备的公园设施,如生态环境教育设施等具有重要作用。
二、城市湿地公园實践发展梳理
(一)国外城市湿地公园发展状况
域外发达国家对于城市湿地的恢复重建起步早,但对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也是近些年才逐渐展开的,故在基础理论方面依旧处于发展的阶段。从城市湿地公园的实践发展看,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公园建设以环境保护目的为主,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为辅。尽管近些年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利用,但还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值得借鉴的是国外政府通过征购土地开发建设湿地公园,后将其无偿转交相关管理部门规划经营。目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获得了发展,其中以美国华盛顿雷通湿地公园、英国伦敦湿地中心、澳大利亚纽卡斯尔肖特兰中心等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为显著案例。
(二)国内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发展情形
近些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尤为迅速,与此相对的是城市湿地的恢复重建工作开展相对缓慢。随着国际上发达国家对湿地保护重视度的提高和国内湿地恶化情况的不断加深,合理开发建设湿地公园的呼声越来越高。自此,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新篇章,同时,在此快速发展期间湿地科学研究、合理开发保护与建设等相关规划建设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由于城市湿地公园开发建设涉及到的领域较广,政府干预化程度高,因此就其开发建设的总体而言,我国的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属于初级阶段。于是,最大化程度的规划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保障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系统之生态特征与基本功能的稳定性与发展性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三、城市湿地公园功能意义
(一)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功能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功能意义以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为自然环境物种多样性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出突出贡献,最终促成整个生物圈生态平衡、协调一致发展的局面。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首先为生物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相对优越的外部环境与提升空间。如此对于我国珍惜物种保留、濒临物种安全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湿地以其在淡水循环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可以有效应对社会生产生活中淡水资源匮乏的危机。最后,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与发展以实践中不同形式活动的开展,有效的丰富和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真正践行着城市湿地公园的社会功能。
(二)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功能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城市湿地公园本身对人类发展与社会前进所具有的意义进行阐述的。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价值的实现以该事物被社会接受或认可的外在商品价值来体现。诚然,如域外发达国家一样,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与建设势必要通过生态园林建设为推动力,而当今时代发展出现了生态旅游热的发展趋势。将两者结合起来,既是改善城市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利器,也是促进生态系统保护、最大化激发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多重经济效益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最佳路径选择。显然,城市湿地公园的经济功能正是在其建设与推广过程中相关产品服务中获得利益的。
(三)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意义的体现是通过对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人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关系的研究所做出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定位。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带来了较重的压力,现有的社会环境承载能力逐渐削弱。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有助于集结社会力量加入湿地保护与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更便于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边际化效应,在丰富和满足人类对自然环境享受的前提下,获取公众需求和生态发展的动态信息。同时,借助公众对城市湿地公园的参观与游览,广泛宣传生态理念,逐步改善城市脆弱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庆辉等:《中国城市湿地公园研究现状》,《湿地科学》,2013年第1期。
[2].许婷、简敏菲:《城市湿地公园研究进展及发展现状》,《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第16期。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推荐阅读:
湿地公园毕业设计07-23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09-14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说明10-03
湿地公园项目12-15
游湿地公园作文07-23
国家湿地公园名单12-03
湿地公园300字作文07-25
湿地公园验收申报材料12-18
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12-12
游湿地公园优秀-自然作文400字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