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心得专题(通用9篇)
两天的培训,一共听了九节课,内容上囊括记叙文、文言文、综合性学习、作文,形式上包括大课、微型课、说课、评课。并有幸聆听了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课标修订组组长巢宗祺先生对新课标的解读。学习之余,思考自己的课堂,觉得需要改进的很多,以后决定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核心问题,使之成为阅读课教学的突破点。听了两节阅读课:《阿长与<山海经>》和《最后一课》,两篇文章相对都比较长,第一位执教老师以找重点事件阿长买《山海经》为突破点,找关键句,找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做到了以点带面。而执教《最后一课》的老师想要面面俱到,头头出彩,问题太多,显得无头绪,如果能抓住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变”这一个主问题读人物,整合行动语言,理解性格,也许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其实,自己何尝不也是这样,每节课都希望把课文涉及到得每个知识点都给学生讲清楚,结果是面面肤浅。以后的教学,我会努力大胆“舍”,力争让孩子在一两个点上能更多的“得”。
二、让形式多样的读成为阅读课教学的主线。听到的几节课,无论是什么内容,哪种形式都有一条主线:多角度的朗读,其中两篇文言文的朗读都在十遍以上。《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重点句子“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回来了”这个重点句子,老师指导学生反复读,比较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体会到阿长的善良及对小作者的关爱。进入九年级以来,自己的课堂时时直击中考考点,不考的内容绝不多费时,尤其是古诗文的学习,那么美的古诗有时被讲成了中考题的再现课,看到学生课本上满满的笔记和还算过的去的成绩,时常还有一丝窃喜,今日反思:这还是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课还有语文味吗?这样下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真的能提高吗?
朗朗的读书声,我会让你重新回到我的课堂。
三、关注现实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三门峡的王庆梅老师执教的一节名为“微中见文 博中见采”的活动课。王老师把大家耳熟能详的“微博”作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聊微博、赏微博、读微博、写微博”四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文明用语、恰当用语,渗透美育教育,并使学生养成了关注现实生活的习惯,有了这些,学生作文也就不愁文采和“源头活水”了。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高潮不断,掌声不断,结束时学生幽默地评价:试问本节多精彩,此处略去一万字。也许,来年的中考并不会考到“微博”这个话题,但有这么多精心的设计,哪位同学不爱上语文?有这么一群热爱语文,细心观察,善于表达的学生,害怕什么中考?
四、扎实上好作文指导课,保稳“半壁江山”。有人说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这话一点也不过,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自己重视批改和评讲,忽视了作文指导。河师大附中的史亚楠的一堂作文指导课给我很多震撼。一张母亲在考场外守望孩子的图片是那节课的主要材料,史老师先要求同学们自己写,分享,确定得分点,然后进行学法指导,最后鼓励学生再充实,给自己加分,反复几次,学生由开始的三十多字变成一百多字,内容丰富而生动。如果我们每次也能这样扎扎实实练好一个点,我们孩子的作文就不会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了。
从事语文教学, 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 诸如:
1. 随意性大。
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 整体目标大都清楚, 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 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 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 即使是重视作文及练笔, 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 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 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 有什么效果, 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
2. 效率低下。
学生积极性差, 常是完成任务了事;目的不明确, 就文写文, 就文改文, 没有解决问题;重改不重写前指导, 写后讲评, 改时不是就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集中笔墨, 讲评也不是围绕某个明确的训练目标讲评, 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 错字别字, 标题标点, 构思立意, 开头结尾, 照应衔接, 语言表述, 等等, 无一不及, 每次都是全方位批改, 全方位讲评, 什么问题都涉及, 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3. 效果不佳。
由于训练程序僵化呆板, 训练手段陈旧单调, 训练周期长, 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 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这又反过来增加了前两个问题的严重性。
二
造成以上弊病的原因应该是比较复杂的, 但以下两点不容忽视:
1. 作文教学不受重视。
领导评价作文教学常用数理化作业的要求来要求作文, 只看是否“精批细改”满纸红, 课程设置从没有排过专门的作文课。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 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等, 也常无法开展。教师往往满足于写一写、改一改而视课文教学为重心所在, 甚而占用作文时间以弥补课文讲读课时的不足。
2. 作文教学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
目前统编教材一直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 大纲对作文教学有总的目标要求, 但训练的具体内容, 每项具体内容所应达到的具体标准, 训练的先后步骤等,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是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三
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摸索改进以上通病的有效途径。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在我校语文科组进行了作文教学专项化训练的有益探索, 从而选择了作文教改的课题, 提出了“构筑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 开辟语文课外‘小天地’”这一专题教改实验。自觉作文专题训练计划性强, 可操作性强, 训练扎实, 能较大发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这种训练的基本构想与基本训练过程如下:
1. 制订整体训练目标计划。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 按照文体制订各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计划。初一阶段以进行记叙、描写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 初二阶段以抒情、说明表达专项训练和分解训练相结合, 初三阶段以议论表达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为主。
2. 进行专题集中式训练。
(1) 划分专题。在以上计划的指导下, 有针对性地划出详细的训练点, 如记叙文就可以划分构思、选材、描写、线索、场面、结构等。这些训练点也就是专题化训练中的专题内容。
(2) 训练步骤。训练点亦即专题确定之后, 具体训练分五步完成:
(1) 知识示范:教师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 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分析, 或者教师当场作文围绕该专题作比较具体的示范。讲清系统知识, 学生作文有章可循, 教师做好示范, 学生训练有“法”可依, 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 因此知识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分层训练:与一般的训练不同的是, 分层训练是教师拟出从一般性的基础题到有一定深度的提高题, 使能力强的学生与能力弱的学生量力而行, 分别选择不同题的作文,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避免全班“齐步走”以达到因材施教逐步提高的目的。
(3) 自评互评:传统的作文“精批细改”的弊端已是有目共睹, 教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且效率低下, 学生并不领情常是一塞了之, 正所谓“作文一笔糊涂账, 改与不改一个样”。而把批改权交给学生, 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互相借鉴间接增强学生作文能力。当然, 在交给学生自批互批之前, 教师应做好示范, 先教给学生评改方法, 规定修改符号, 明确修改程序。学生可交换互批, 也可结成评改小组讨论批改, 可固定批改对象, 也可经常变换。
(4) 快速批阅:这一步主要由教师来完成。经过学生的互批互评。一篇文章的格式、书写、用语、中心、选材、结构等基本内容的好坏优劣已基本清楚, 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围绕目标看学生的作文是否达到了要求, 同时也酌情处理一下互批互评中的不当之处。
(5) 讲评再练:同批阅目标的相对单纯一样, 讲评也集中在本专题训练的情况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已无需啰唆。最好是把优秀的文章与代表倾向性问题的文章印发给学生, 通过集体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确好在何处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专题化训练中, 讲评绝不是一次作文的结束, 除一部分确实已掌握该专题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者外, 余下的学生将再次认真审视自己的作文, 直到教师认可自己满意为止, 这大大有别于传统的作文训练写完改完讲完一塞了事的简单重复。
(3) 作文课程设置。与训练步骤相应, 设置四种课型:示范课 (即进行第一步——知识示范) 、训练课 (即第二步——分层训练) 、讲评课 (即进行自评互评及教师重点讲评) 、反刍课 (即再写再练) 。
3. 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
(1) 按专题要求写周记, 一周一篇, 可以成文, 也可以只写片段, 以使专题训练的训练量有足够的保障。
(2) 利用教室后的黑板办黑板报, 要求学生在报纸杂志上寻找摘录与正在训练的专题有关的知识予以刊载, 注重趣味性、实用性, 使学生对专题知识的掌握得到强化。
(3) 开展每日一写 (每日至少写300字的日记) 、每旬一抄 (每半月抄1000字的精彩文段, 即把自己课外所读到的最精彩的文字抄录下来) 的课外活动。
(4) 开展每课一讲 (每节课课前三分钟演讲) 、每日一读 (每天读1000字左右的文章) 的课外活动。这一阶段主要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 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5) 开展每周一练 (每周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 每月一改 (每月对作文进行一次自改、互改、集体改) 的课外活动。
【关键词】 初中历史 专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0-071-01
一、提出的背景
专题,是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历史的专题,按知识领域的大小分,可以分为大模块(包括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和小专题(如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西方的民主制度、开放交流等)。历史学科中的专题教学,是指以某一理论知识、社会热点为题目,开展专项的讨论、探究。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来说,专题范围过大,不适合他们作专题研究或讨论,应该从更小范围的小专题入手。通过小专题的讨论、探究,理解历史现象,形成大历史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本文中提到的专题教学,是指小专题的教学。
初中的历史教材,是按时序编写的通史,即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在日常教学中,初中老师多是按教材的编写顺序,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有些老师甚至就教材教教材,缺乏对知识体系的提炼与归纳,学生对历史事物缺乏整体认知,综合分析能力不高。且从学生历史考试成绩的分析看,学生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综合题的得分差距上。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专题教学,以此为抓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帮助学生赢得中考、为高中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1.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具有综合性,注重人类历史不同领域发展的关联性,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历史和社会进行全面的认识。但受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初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是把中国史、世界史完全割裂开来分册编写,是以时间为线索的通史,教材中呈现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化和浅化,形成众多的“点”。如果老师只是以教材教教材,不注意知识的关联性,这些“点”虽然具体、生动,也只是一些杂乱的“点”,学生对人类历史知识的记忆也只是些“碎片”,更谈不上理解、分析、运用了。如何把这些“点”连成“线”、织成“面”,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主导者,就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新旧知识的关联、适当地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专题知识的探究,即渗透专题教学。
2.是学生中考备考的需要
从深圳近十年的中考试题看,无论是以前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还是2015年开始的《历史》学科,基本题型都是选择题和综合题,而最后的综合题往往是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全国各地近年来的中考历史卷也是如此。
3.是初高中教学内容衔接的需要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的设计,要“在突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注意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打好基础。”现行初中教材(以人教版为例),是以时间和地域国别为线索的通史,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高中历史教材,则打乱了时空的次序,贯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联的模块加专题的专题史,分为政治文明、经济成长、文化发展历程几大模块,更着重于对史实理性的探索与思考。两者比较,体裁变化大,跨度大,刚上高中的学生容易产生不适。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初高中历史教材内容的联系性上,认为有联系的只占68%,认为无联系的多达32%。”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高中历史学习,在初中阶段,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题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为高中的历史学习打下基础。
三、初中历史教学如何渗透专题教学
1.在新课教学中渗透
在新课教学中渗透专题史,一方面,在教学某一知识点时,可以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相关联的某些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知识体系的构建准备。另一方面,要关注教材中的单元主题。初中历史的每一个单元,是以某一历史时代特征为主题。教学过程中,每一课的教学,都应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其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专题意识。
2.复习课中的强化
复习课,是知识的再现、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历史的中考备考复习,一般经过第一轮的基础知识梳理,第二轮的专题复习。
基础知识的梳理,常常是按教材内容的章节顺序,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在这一轮复习中,可以结合知识点,及时地引导学生回忆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强化主题意识。
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更需要引导学生提炼出不同主题的相关内容,通过列表、思维导图等方式,整理专题内容。中考备考的历史专题复习,可从以下几个专题着手:政治制度专题(中国古代的中央集体制度、西方民主制度)、改革專题、科技专题、开放专题、中共党史、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史等。在开展这一轮复习时,还应关注社会热点。如2015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当年二战的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多有安排庆典活动,这无疑是一社会热点。因此在2015年的历史中考备考中,还应该关注、强化与二战相关的专题内容:两次战争、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四、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专题教学,既立足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教学中渗透专题教学,既是课程教学目标落实的要求,又是学生升学、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专题教学。
[ 参 考 文 献 ]
[1]《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商务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九年级)》.总体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
[3]《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文专题式教学心得体会
石桥中学 宋作芹
学习了刘帅老师的《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几点思考》后,自己对语文专题式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语文专题式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思想,它跨越学科,跨越课内外,跨越了时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以下是我对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专题式教学的凝聚性
一个专题就是一个焦点,以作品的主题为专题点,围绕这个点选材。我们的主题单元教学,大多围绕一个话题组织材料。就必须在吃透教材,整合教材的基础上,找出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如:九上第二单元以“生命”为话题,选取了《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落叶》,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是“生命之歌”.这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题材以散文为主,所选课文的主题相同,每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谈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专题式教学的开放性
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专题《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好的广告语进行欣赏。尝试给身边的某一件物品写一段广告语,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一公益活动写个广告语。在讲授《春》时,先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春天,用感官去领略春的美,用音乐去歌颂春天的美,用自己的笔去描绘春的美,当学生的心中有了春天,再回到课堂,感受作者文字里的春天。这样一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在绘春时有何不同,既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专题式教学的共生性
“专题式教学”语文观的精髓就是“人文精神与语言的共生”.?专题式教学把传统的语教学和现代的语文教学融合为一体。“过去的教学是给学生一杯水,而专题式教学是给学生一片海洋。”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认为语言仅仅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现代语文教学就重视了语言的存在性,文章的语言可以生成思想,我们在品读语言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去挖掘文章的主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语言与精神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一点。
四、专题式教学的多样性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以单篇课文传授为主,习惯从文章的作者,课文的重点词语教学、段落层次的划分、文章主旨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几方面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成了一种习惯,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学生学起习来没有了兴趣。专题教学就要从这些传统教学的框框中跳出来,系统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把握教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信息。教师要转变角色地位,从原来灌输知识的指挥者变成穿针引线的引导者,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多个渠道搜集材料,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不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专题教学,任重而道远,改变要从教师开始。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死板、被动的学习,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学流于形式,就像是失去了自己家园。
1目前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中的问题所在1.1学生对物理电学的概念掌握不够全面,只注重浅层次的理解,容易混淆相关概念
比如,有些学生难以分清电功率的单位和电能的单位,总是kW和kW?h混用,而且由于记忆模糊,常常会出现混淆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及电流功率的现象,在解题中常常不知所云,答非所问.1.2学生没有熟练掌握电路图的设计原理,在实物图的连接过程中难以下手
在学习电路图时,学生对实际电路缺乏了解,例如,课本上一般要求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实际电压,但是在练习时,计算小灯泡功率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在练习环节,电压表不是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是测量滑动变阻器的实际电压,学生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在计算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会用所测电压乘以所读电压来计算小灯泡的实际功率.1.3学生难以掌握解题的关键,对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强
在练习连接家庭电路时,学生由于缺乏对相关知识的运用能力,不知道灯泡和开关属于串联,而且也不知道电路应该先连接在火线上以确保安全.其实,教师在课堂上对相关知识要领已经讲解得十分透彻,但是由于家里一般采用暗线的形式安装家庭电路,所以学生对线路的设计知之甚少.1.4学生在计算物理电学题时,对物理解题模式的了解较少
2如何做好初中物理电学教学
2.1对I、U、R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有清醒认识
2.2注意有关“电路变化”的分析
在学习电学内容时,学生和老师普遍感觉压力较大,其主要是因为电路的变化过于复杂,一旦出现审题错误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解题思路的错误.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反复进行习题演示,学生也会不断练习,但是最后的效果并不乐观.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电路变化分析类题目教学时,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影响电路变化的相关因素,了解电压、电流、电功率及电阻的相关情况,使学生在正确分析并联或串联状态的情况下,明确电路变化主要与开关位置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活动密切相关.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明白开关设置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电路变化,同时明确识别开关的闭合以及开关状态对整个输电电路的影响.除此之外,要强化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滑片滑动所导致的电流及电压变化,使学生克服困难,实现物理学习上的突破.由此可见,初中物理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做到心中有数,时刻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教学,循序善诱,逐步帮助学生了解电路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物理水平才能得到全面提升,并逐步使自己的知识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为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2.3注重学习方法的转变
第一,教师要转变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提升学生的物理水平.初中学生还处于知识的探索阶段,不能在实际生活中掌握和运用电路以及电阻的相关知识,但是实际上,学生在日常学习及练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电路图.假如学生没有具备较强的识图与读图能力,将会严重阻碍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知识,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其次,教师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有限,因而对于复杂电路图的分辨能力较差,他们难以正确识别串、并联电路,所以教师可以尝试转变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复杂的电路图直观化、具体化,教学生学会画等效电路图,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分析电路图的基础上,想象电路的具体走向,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使自己对题目内容以及电路图有一个清晰的概念;第二,学生要进一步强化对电学实验的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仅依靠教师的实验演示.所以,学生必须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动手能力,学会分工合作,独立完成电路图的连接,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电路图的一般规律.所以,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要定律,将自主实验渗透进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教师除了必要的课堂演示外,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堂外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己组装电路、电池、小灯泡、电阻等,使学生在动手的基础上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相关知识,使课堂知识生动化、具体化.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初中学生的物理水平,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推动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2.4学习电学要善于总结与归类
高庄则中心小学:杨子胜
3月22日,我们有幸聆听了了山西省太谷县教研室张四保主任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精彩报告。期间,张主任时而犀利,时而幽默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解读了报告的精髓,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学习的一些心得:
一、对传统课堂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当一年级的小朋友玩手机都轻车熟路时,你还在拿根儿粉笔讲课,学生还跟你学什么?”虽然是玩笑般的一句话,却说明了老师“满堂灌”的传统课堂的落后,而新型课堂以学为主,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生命状态,课堂真真正正属于学生。
二、高效课堂的实现关键的实施基地在于学习小组 太古县的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24字教学模式,即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拨、分层训练、拓展延伸。这六个词是六种思想,引导四种课型(学习课、练习课、试卷讲评课、复习课)如何上。其中,老师要说的寥寥无几,而学生的合作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学习小组的高效,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老师要做的就是使学习小组的组建、指导、考核和应用等机制更加的有效。
此次报告中,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合作交流时教师应该怎么做?遇到问题时,如何调节?怎样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等等细节,都做出了对我们一线教师很有帮助的回答。
三、教师角色的正确认知
新型课堂具有开放性和多元化,教师由台前走向后台、变讲为导,一改传统独霸讲台的局面。学生由后台走向前台,变听为讲,成为“我要学”的主动参与者。
开放式教学的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多面、立体的课堂互动,体现师生不再是对立的矛盾体,而是和谐促进的合作者,是平等对待的朋友。
一、专题型教学模式概述
专题型教学模式是将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意在培养学生完善的逻辑思维并提升其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专题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具备组织知识体系和改革教学策略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基础, 启发性的教学, 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专题型教学模式也是契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式, 较以往的教学模式, 专题型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 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专题型要求。
(1) 教学模式上的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多是以传授知识给学生为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讲解知识点, 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方法, 而专题型教学模式则是一个升级, 这一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要求学生真正意义上接受和适应所学习的知识, 采用的是“针对式”的教学方法。专题型教学模式还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及以教材为教学主体的教学弊端, 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 用各个领域的知识点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授课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通过连贯细致地讲解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教材内容, 但是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整和优化, 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的局限性。例如初中地理在涉及地震带或者板块张裂的问题时, 突发的地震就是教材内容中没有涉及和考虑到的部分。而专题型教学模式则是独立的教学内容, 将各个知识点分成小的教学板块, 有针对性地教学。这样既能具体地讲解教材内容, 又能使课程内容丰富具体。
(3) 专题型教学模式除了教学模式有了新的突破外, 还要求教师做一些相关工作。一方面它要求教师能针对教材内容确定专题型教学内容, 将当下社会存在的热点话题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结合, 丰富课堂内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对自己所选取的专题进行系统的讲解, 将专题型的对象加以明确并选取合理的研究方法。
二、初中地理课堂专题型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
基于上文对专题型教学模式的介绍, 本部分笔者将以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为例, 谈谈初中地理课堂专题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专题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教学, 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中去,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 而不是被动地死记硬背。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中国疆域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一首记忆中国各省市地名的小诗教给学生, 使学生更好地记住中国的各个行政区域。小诗的内容如下:两湖两广两河山, 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 还有内台北上天。这首诗清晰地将中国各个城市的名字包含在里面, 这样的总结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一首小诗, 更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归纳出中国的行政区域。这就是响应主题型教学模式针对性教学的要求。
专题性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知识以及当下的热点话题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形成专题性教学模式。以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为例, 在讲解这一课程的同时教师要结合当下季节与中国各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进行讲解, 系统地明确南北方的气候状况和形成气候差异的原因。这样的结合事实与明确归纳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并深刻地了解中国的自然环境状况与特点。
总之, 专题型教学模式是相对更适合初中地理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 因为地理是一门知识结构相对松散, 设计内容多的课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地理课堂的知识点进行针对式的教学, 并结合时下热点和相关知识点进行授课。
【关键词】初中 ; 语文专题教学 ; 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43-01
专题作业主要是以主体性教学活动为基础,主要依靠具体主题的提出,学生在完成专题作业的过程中,对阅读、写作能够有一定的掌握。当一个专题作业结束之后,学生要针对这次专题作业将具体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实行作业设计而展开讨论。
一、初中语文专题教学作业设计要联系实际生活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所以作业设计要注意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相联系,例如,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写一写美丽的校园,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加入进去。学生对此也不会感到有负担,还觉得有具体的东西可以写,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语文专题设计重点要注意和学校社会生活的联系,学校生活仅仅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的发展是不全面的,所以就需要社会环境的协调配合发挥作用。学生的多元智力具有很明显的开放性,这就和社会生活的开放性相符合,弥补了学校生活的局限性。
二、将层次性和差异性进行有效的结合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以每个学生不同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可以适当的增加作业的层次性,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业量分层: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减少其作业量,使其不再对学习感到有压力,是一种负担,但是对于基础性的相关联系是不能减少的,要重点引导他们掌握基础性知识,提高其基本技能。对于教师设计的拓展性习题,他们有权力选择不做。这样的一系列做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自信。
作业难度分层:所有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对于作业的设计要做到难易有别。将作业分成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以及创造目标三个内容。要求学生完成基础的目标,对于发展目标要争取完成,让那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试着去完成创造目标。学生通过对自身情况的了解,选择出最合适的作业,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完成作业时间分层:这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学生完成时间上进行分层,对于后进生的完成质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对段落进行背诵,但是不要强制的要求学生必须当堂课就背诵下来,那些感觉背不熟的学生,可以回家继续准备,直到熟练为止,优等生和后进生交作业的具体日期可以不同,可以给后进行适当的宽限几日。这样,后进生的作业质量就得到了保障,也可以巩固其基础知识,在语文学习方面形成很好的良性循环。
三、语文专题教学的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
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都给人单一和枯燥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语文教学失去学习的兴趣。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就导致语文作业总是机械的进行重复,比较单调和封闭。现如今我国实行素质教育,学生不能只满足于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要将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结合当前的形式要对学生布置运用性作业,让学生可以更全面的发展。运用性作业机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运用性学习鼓励学生多和社会、自然亲近,去感受更多的语文信息,逐渐形成语文意识,提高其语文能力,可以很好的培养出学生的培养。
四、作业设置要具有多样性
口语表达型作业:学生在家里可以更加自由,所以教师可以有目的让学生在家里进行口语练习,比如可以根据单元学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回家和父母多谈心,和父母进行双面的互动,将因为教师不在而产生空白进行填补。
观察积累型的作业:知识积累就是观察,学生普遍对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更具有兴趣,所以教师就可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让他们完成观察类作业,对于作业要提出具有顺序和重点以及特点。
动手操作型的作业:教师要加强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有效结合,让学生着手做一些实验,事后将自己的感受真实的写出来,可以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五、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学生通过初中语文专题作业可以提高其判断事物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引起初中语文教学高度的重视,不断总结经验,对于专题作业不断进行改革,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赵新华. 《故乡》在近百年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传播与接受[J]. 教学与管理,2015,03:98-100.
[2]李波. 为师四境——在初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中的成长回眸[J]. 当代教育科学,2015,10:44-49.
阜阳十九中 王洪飞
中学语文新课程中,语文教材设置了相对集中的小说阅读主题单元“小说之林”,然而与我们教师的重视程度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学生普遍不喜欢小说阅读教学,阅读能力偏低,更谈不上什么高效阅读。反差如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和反思。让小说阅读教学走进中学生,让他们摆脱对小说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传统情景故事的层面上。而让学生走进中学小说阅读教学“现场”,不让小说阅读教学内容泛化、反文学化、僵化,小说阅读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语文内涵为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唤起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进而纵深挖掘文本内涵,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面临的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比较、实践、研究,笔者认为“粗读”、“研读”、“品读”、“延读”、“回读“,有助于解决学生小说阅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发展,适应个体和社会发展需要。下面是它的操作流程和策略: 一、粗读
所谓粗读就是教师引导学生站在一个高一点的位置上来客观感知课文,审视小说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高屋建瓴的方式梳理出情节脉络,来学习字词,解题审题,理解层次和感知情节的起伏波澜,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完整的初步印象。具体的实施策略是:
1、熟读课文,扫除障碍。“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攻读,方可培养、积累语感。在教学实践中,我一般要求学生在新课预习时初读小说两遍,第一遍了解小说叙述的故事,并且对主要人物形象有所了解,第二遍主要是利用工具书扫除障碍,这里的障碍既包括字词障碍,也包括一些关键句的疑难障碍。学生在读的方式上可不拘一格,如默读、朗读、速读、小组竞读等。一般而言,较长的作品可安排课下默读或者是课堂速读。较短的作品则在课堂上阅读,同桌之间可以形成互动和交流。
2、结合课文,积累常识。优秀的作品来源于杰出的作者。他们的作品有些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有些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有些折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大变迁……了解这些作家,吸收他们的精华,积累一定的文学常识,也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如读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学生就能感受到荒原上的漂流者所表现出的顽强和坚韧,这恰恰是人类生命的可敬之处;阅读《红楼梦》,学生不光能感受到作者曹雪芹坎坷的身世,并且能对封建王朝中贵族青年的人生情感、理想追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了解大意,初知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学会撷取课文大意,循文导法,理清作者的叙事线索,把脉作者的行文思路。在阅读中只有了解文本的逻辑层次与有机联系,才能深入了解文本的内容和表现手法。那么教师在学生撷取大意时,应重点指导他们把握文章脉络的方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着手:人物关系、文章线索、感情脉络、事件变化。不同的小说叙事的脉络是不相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区分,如《孔乙己》叙事就是以孔乙己的一生悲惨不幸的遭遇为主线的。
粗读正如摄像机,文中“故事”尽收眼底,这个过程为下面的研读打下了基础。
二、研读
所谓分析性研读就是打破传统的以情节分析为中心的讲问课堂模式,引导学生围绕可以涵盖整篇课文的一两个专题,作研究性阅读的课堂教学方式。其目的是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研究专题的阵地,让学生沉浸于作品语境中,开展研究琢磨品味,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组织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实践探索和创造的能力;培养个体生命的探索激情、好奇心和责任心,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其关键是铺垫切口,提炼专题,展开研读(拓展创新)。切口要小,抓住一点,由“点”运而成为“线”,以“线”串“珠”;专题要“专”,要能涵盖全文,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研读要到位,要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合作交流,要调动多种思维的活力,并力求求异思维的发散。具体来说,笔者运用了下面几种研读思路,收到了良 好的效果。
1、突破中心,全面开花。这种方法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例如学习小说《爸爸的花儿落了》,当学生读完小说后,我安排的学习重点是先来突破小说的主题思想。为了降低难度,我让学生仔细研读本篇小说的文题,花儿落了在本文中有何深刻含义?辩证分析,挖掘主旨。
2、化整为零,聚零为整。对于一些情节比较复杂,头绪比较多的课文,仅靠一个问题情境作为研读专题很难覆盖全文。即使找到了一个问题,也会使学生觉得范围较大,增加问题难度,这种文章可采用“化整为零,聚零为整”的方式。在研读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可以从多角度编拟,同时让这些问题又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咬文嚼字,力透全文。我们常说“人贵直,文贵曲”,文学写作的“曲”主要表现在语文的丰富性,表达的含蓄性和意象的复杂性等上面。失之,文学就不能成其为文学。正是如此,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往往能起到穿透全文的效果,教师在引导学习过程中,如能恰到好处地抓住这些语句,便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两种教学策略:
(1)品题眼。题目重于课文,犹如眼睛对于人一样重要,抓住题目,就能明白文章的要义。另外借助题目来引导问题情境,也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因为题目踞于文章之首,最先印入读者之脑,如能借题目生动引入,学生心里活动指向集中,就会产生阅读兴趣。“品词”的关键在于挖掘题目中隐含的兴奋点,以激起学生想要了解究竟的悬念和急于研究的欲望,从而为研读开一个好头。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时,我就让学生细细来评这个题目,我抛出的问题是:中举是一件好事,你如果写,应该围绕题目怎么写?学生便有了许多的答案,在品读的过程中也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2)炼文眼。文章表情达意是否得体动人,全在于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因此我们在展开研究时,也要抓住那些“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句子入手来探究全文,统揽全文。
以上两种研读专题的提炼方法,是笔者在小说教学实践中尝试后的浅层次体会,本着“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阅读方法的自主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处理反馈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品读 所谓鉴赏性品读,就是在感知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去鉴赏和感悟课文。读书有两种境界:“入书”、“出书”。“入书”即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出书”则是“鉴赏和感悟”课文。阅读过程如果只是“入书”,便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此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鉴赏和感悟课文(即“出书”)就显得十分重要。
1、词语为触媒。“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的文章无论是在情节的安排上,还是在人物性格的多杂性的设计上都很讲究。同样,一篇好的文章对词语的选择也必定很考究。“一语双关”便是对词语很妙的称道,要在词语上给读者留下无穷想象的余地,文章才会余味无穷。阅读时要指导学生咀嚼词句,体会一些词句的弦外之音,品味出这些文句的深刻含义。《孔乙己》一文的结尾“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大约的确”便值得学生深思。
2、标点处引发。高明的作家在创作时,不仅致力于遣词造句,还在运用标点符号时,再三斟酌。标点用得巧,可以引发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悬念,激发阅读兴趣,要想真正深入理解课文,不妨留意作者对标点的巧妙安排。
3、质疑为契机。培根说过:“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而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处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可见质疑对于学习有多重要。如教学《变色龙》一文时,奥楚蔑洛夫“变色”速度的快是惊人的,但难道他迅速介入“狗咬人”事件,并且有一番义愤填膺的言语就没有一点出于公正的动机?如果学生能从这些方面去思考和质疑,我觉得我们老师都应该加以鼓励。
4、结局再猜想。文章总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能够以语言中的情感力量来打动读者的文章便是好文章。可有时课文已戛然而止,读者的情感却还停留在文章中,情致还意犹未尽,尤其是小说,总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时教师若能在不违背课文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去研究探索,去合理发展课文的情节意蕴,无疑会十分有力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强化情感的熏陶。
文章本有限而想象无限,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这些“空白点”为学生阅读信息的拓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延读
语文的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就好比一只船上的双桨,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两只桨缺一不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00万字以上,并提出了阅读作品建议,推荐的名著中小说就站到了6部(不包括教师推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和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海量阅读,以拓宽视野,增加阅读知识信息量,提高语文素养。
1、纵式:思辩性研读。长篇著作故事情节长、人物关系多。课文节选的往往只是一回、一章,因而学生学完课文后,故事结局、人物命运却牵动着他们的心,正如萨特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在这种阅读状态中,读者的创作与作者的创作齐头并进,不断交流,“创作”与欣赏合为一体,阅读的愉快与收获也不是一般的阅览可以比拟的。
2、横式:专题性延读。与思辩型延读相比较,专题型延读更能体现研究性阅读探究能力的发掘。所谓专题型延读即阅读同一作者关于同类人物,同类主题的文章,以进行相关性研讨。如学《阿Q正传》、《孔乙己》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归纳两个人物的相同之处:他们身上都集国民的劣根性于一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便是鲁讯的评价。再让学生来阅读《祝福》、《故乡》,把4个命运相似的人物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使学生对鲁讯的写作风格(如匕首)、批判主题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有深一层次的认识。又如在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对《项链》等进行专题研读,挖掘不同社会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体会文学大师的艺术造诣。
五、回读
中学生阅读的课本教材小说内容,一般比较浅显易懂,这是因为在课堂上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还有一些教辅资料可供参阅。但是,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未必有老师的指点,想把一篇长篇小说或是一部名著一次读懂消化,这是很难办到的事。这时我们就要教会我们的学生“回读”。
回读,就如牛之反刍,一次消化不了,可以重新来消化一次,精华就这样被慢慢消化吸收了,“一口想吃下一个胖子”是很难办到的事。初中教材中推荐的名著如《水浒转》《西游记》就非常适合学生回读几次,每读一次都应该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如果只是读一遍,囫囵吞枣,走马观花,想必印象肤浅,收效甚微。
阅读小说正如游览胜景一般,需要仔细观赏领略。“粗读”为我们描绘导游图;“研读”引领我们走向各景点;“品读”赋予我们游玩的快乐;“延读”则让我们沉浸在美的韵味中,流连忘返。“回读”则让我们在曲径通幽中看到景中之景。这样的旅游才是真正的旅游,这样的阅读才是完美的阅读,才能让我们走向作者,走向作者的情感 世界,走向作者所在的时代,与其共忧患、共愉悦。“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大概便是我们所共同追求的阅读境界吧!
附:小说学习技巧
[考查要点]
1.明确小说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能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4.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5.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
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要点] 小说文体知识
一、定义: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小说。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二、类型:小说分类常识:划分角度、小说类型举例
(1)按篇幅分:
长篇小说《红楼梦》
中篇小说 《城南旧事》
短篇小说《故乡》
微型小说 《夜》(2)按时代分:
现代小说 《创业史》
古代小说《三国演义》(3)按国内外分:中国小说《》
外国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4)按内容或方式分:战争小说 《高山下的花环》
言情小说 《在水一方》
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
三、阅读小说应该掌握其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与典型环境。
(一)人物形象:
1.在小说塑造的人物中,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的人物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叫做主人公。
2.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表现出来的思想性格,分析好小说的人物形象,才能很好地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中心思想)。
(二)人物描写:
小说的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1.肖像描写:肖像描写又称外貌描写。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身材、容貌、姿态、仪表、服饰、风度、生理特征等的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肖像描写,不只是在于勾画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由于人物的外貌往往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性格爱好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成功的肖像描写,不仅能绘声绘色,使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还可以起到反映人物活动的时代特点,突出作品主题,引出故事情节,透露人物在特定场合下隐蔽的精神世界等方面的作用。肖像描写方法有多种多样。它可以选择各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际遇、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生理特征等等。它可以一次基本完成,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分多次逐步展开。
作者既可以在不同场合反复描写人物肖像的同一特点,在反复中进行强调,也可以在同一场合描写一个人物在肖像上的多方面的特点,或者不同人物肖像的不同特征,以形成对比,加强效果。可以作静态的描写,也可以作动态的描绘。可以采用精雕细刻的工笔描写,也可以采用简笔勾勒的白描。可以从正面描写,也可以从侧面描写;还可以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形象性的描摹。
总之,肖像描写的方法,是并无一定之规的。但是,成功的肖像描写不外乎:(1)写出了人物的外貌特征;(2)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动作描写:描写人物富有特征性的动作,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叫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古人说:“听其言,观其行。”人物的每一行动都是受其思想、性格制约的,因此,具体细致的描写某一人物在某一情况下所做出的反应——主要是动作描写,可以交待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3.语言描写:语言描写是指作品中人物的对话和独白。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 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印象。“言为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
怎样才能使人物的语言成为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呢?(1)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俗话说:“三句不离本行。”行话运用适当,人物的身份便自然而然得到了介绍。(2)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应人物的心理活动。(3)语言描写要性格化。切忌“千人一面”,做到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 “推见每个说话人”具体性格。
(4)语言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4.心理描写:对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就叫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能够直接叙写人物的七情六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奥秘,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
内心独白:一般使用第一人称。这种方法犹如电影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吐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
心理概述:又称心理剖析,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描述,一般使用第三人称。由于作者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剖析、评价,因此不但便于比较细腻地表现人物当时当地地思想活动,还可以有进展地概述人物在一段时间内的感情变化,内心斗争,在行 文中比较灵活方便。(如:九年级下册第8课《热爱生命》中“主人公”面对死去的同伴“比尔”时的一段心理概述就属于这种情况)5.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等)直接进行描写的,就是正面描写,也称为直接描写。它是描写的主要方法。具体有: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的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间接描写人物或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描写,间接地衬托出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也叫虚写)侧面描写,是让被描写的对象不出场,而是通过对所写对象有关的其他人、事、物、景来烘托、喧染,从而达到表现特定对象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观感和评述达到描写特定对象的目的。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展示出一幅旧中国荒凉、衰败的图画,反映出“我”回故乡时的心境。
6.细节描写: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形象的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三)故事情节(结构):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引子)、尾声两上部分。开端: 是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第一件事;发展: 是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 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工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励,最尖锐的阶段; 结局: 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发展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四)环境描写: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因为现实中的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写人记事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其实就是景物描写,包括人工景物和自然景物。自然景物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河流山川、鸟兽虫鱼等等。人工景物如:宫殿、房屋、寺庙园林等等。主要写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及场景等,这一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的心情,渲染气氛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人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小说里的社会环境描写的目的是为了交待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渲染故事气氛
②烘托人物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暗示社会环境
⑤深化作品主题
⑥奠下情感基调 阅读方法指导 一.小说阅读两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①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②主题)
第二步:怎样写?(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二.词语解释的常用方法
下定义解
如: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
述特点解
如:小说主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
作描述解
如:炯炯即明亮的样子
用同义解
如:装潢是装饰或装修的意思
用反义解
如:崎岖即不平坦
作引申解
如:风骚原指《国风》与《离骚》,后泛指文学作品
打比方解
如:焦头烂额比喻非常困难与无法维持的情景
分析综合 如:怒形于色是愤怒表现在脸上的意思 三.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
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
3.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
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
①.缺要素
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 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
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
4.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
(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拟标题或理解标题的含义。
拟标题
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2.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3.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4.以主要人物为题。5.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
1.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
2.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
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
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
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 人物、环境、事件
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倒叙、插叙的作用。
一般来说,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使文章结构紧凑。
3.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4.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七)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
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八)对主旨的把握
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
(九)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在平常学习中要注意总结规律。命题角度及答题模式 命题角度
(一)故事情节 常见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1、创造悬念,引人入胜;
2、前后照应;
3、侧面衬托、埋下伏笔;
4、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5、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命题角度
(二)人物形象 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 的性格(思想品质)。命题角度
(三)环境 常见题型: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解题思路: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3、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
4、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5、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6、揭示或深化主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的环境描写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准确找出环境描写的典型性句子,密切结合文意进行交待了(暗示了,揭示了,渲染了,推动了等)„„或是续写一段文字。命题角度
(四)主题 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的理解和看法。解题思路:
一要掌握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1、从作者背景看;
2、从人物特征看;
3、从情节发展看;
4、从语言情感色彩看;
5、从整体倾向看。二要掌握概括主题的基本答题术语:
1、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2、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3、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4、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5、表达了什么情感。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初中英语教学心得专题】推荐阅读: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专题11-28
初中英语听课心得09-07
初中英语教学心得反思11-24
初中英语老师读书心得09-22
初中英语教师研修心得12-13
初中英语研修心得体会06-11
初中英语写作心得体会10-01
初中英语教学工作心得体会09-22
初中英语我的培训心得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