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精选11篇)
一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动力。”当前社会是科技社会,数字社会,教育社会。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进行新课程改革。
机遇与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
二新课程改革中存在问题。
看法一:不要形式主义,要从观念、角色上转变。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教师要从观念、角色上进行转变。
教师角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新课程的意识转变。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真心热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是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感到你爱他,学生才能信任你,你讲的话才有感召力,你的愿望才能得以实现。利用课余时间,尽量去了解学生,充分的接触是建立朋友式师生关系的基础。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作为了解学生的最佳时机,这样可以向学生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自己的建议。因为学生的自尊心都很强,所以应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向他指出错误或提出好的建议,学生极易接受。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余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看法二:不要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要因材定教。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新课程新课堂需要活跃的课堂状态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精心设计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题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课堂节奏要随着学生学习节奏变化而变化。课堂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们还应该端正一种认识――培优补差不是课后的工作,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利用课余补课的学生的成绩并不比不补课的学生成绩好。因此,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补差工作值得我们重视。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一时间,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体现教材的基本思路,不能完全抛开教材。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不要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看法三:不要忌讳老师的讲,要重视必要的讲授。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如今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了。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平时听课中发现,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可以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似乎都较着劲比谁更“少言寡语”。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一般来讲,如果要学习的概念、法则、结论等学生能够去发现的,就应该尽可能地采用发现学习或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如果学习内容没有必要让学生亲自去发现,也不容易被发现,则可以采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在接受学习中学生是否容易被动学习,而在发现学习中学生更能够主动学习。我们说,设计得很好的接受学习同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相反,如果在发现学习中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或活动的组织等不恰当的话,也可能会导致学生被动地学习。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在一节课中也不是截然分开的,更多的情况是两者交替进行,在接受中有发现,在发现中也有接受的成分。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切不可因为传统教学中存在着教师讲得过多的弊病就一味地迁怒于“讲”。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不一定是启发式和注入式的分水岭。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的要引,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要读懂学生
教师讲什么固然重要, 但学生想什么比这更重要。由此可见, 读懂学生是多么重要和必要。
1. 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有效性的角度读懂学生
我们不能否认人的智商是有高低之分的, 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需要, 深入研究学生的想法, 从而为教育教学服务。
2. 从数学学科的特点读懂学生
数学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又远远高于生活。一提起数学, 孩子们常常会联想到令人头疼不已的计算法则、公式, 还有繁琐的习题演算, 感到数学是枯燥无味的。鉴于以上原因, 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材中内在的潜力和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从教师发展的角度读懂学生
教师要根据发展的要求并结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实际, 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
二、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有人说:“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灵魂。”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太妙了。确定了教学目标, 就等于确定了方向。只有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顺利地完成。如果教学目标不准确, 方向偏离了, 整节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以说,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确定了好的目标, 多元的目标, 那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学生都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从而不同的学生看到事物不同的方面, 以共享不同的思维成果, 来达到对知识较为全面和丰富的理解。教学目标的确定, 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 给他们足够的空间, 让他们去合作、去探究、去思考。
三、要完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活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使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善于思考问题, 乐于同教师对话, 从而使师生之间达成相互碰撞、相互接纳的同构共生状态。
关键词:英语;教学;改革理念
一、运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英语教学中考虑的重点不再是“如何设计一个大纲,如何依照教材来教哪些方面的内容”,而应该是“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是什么,我们如何在英语课堂中创造这些条件”。我们的教学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就因为教师的“照我的来”而扼杀。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费力不讨好,学生努力学不好。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学习的主动性逐渐丧失,探索新事物、发现新问题的勇气也一点一点地被磨灭了。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的。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式教学法、实验式教学法等等,可以满足学生多层次、多层面的需求。英语不仅是教师教会的,而更是学生“用”会的,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坚持活学活用的原则,敢于大胆尝试,面对全体学生,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加大训练的力度。
二、重视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听或读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自己感受语言、体会语言、内化语言规则,鼓励学生以group team和class work等多种形式,按课本上的要求进行实践性、仿真性、活用性去操练。对话课,可以按照“听说领先,短话长说,听说读写并重”的原则处理;阅读课可以采取“以读为主,了解文章大意,理解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长话短说,读说听写”的策略;处理词汇要“设景学词,景中有词”;听力课可以采用“多模仿标准发音,多做听写练习,课内外结合”的方法。总之,教师不仅胸中要有书本的“纲”,而且目中要有“人”,要把共性要求与学生的丰富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对于教学而言,不能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要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与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几个问题。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该为我们教师的职业追求。
三、促进个性发展,促进团体进步
从美国心理学家的团体动力试验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个体独处时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团体的动力可以带动个体的进步。而众多个体的进步又可以促进团体发生质的飞跃。这种良性循环是每一个教师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在每一个班级里都有优等生和学困生之分,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交往群体、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天性禀赋千差万别。如果给予同一個目标、同一种方法,很难获得同样的效果。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找出最适合每一个个体的目标和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使他们团体共同进步。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重点放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订具体的学案设计上,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影响力、号召力、相互协调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刘美霞.改革课堂教学 注重素质教育.学周刊:学术研究,2010(4).
参加且听了不少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座谈会或者经验交流,结合我个人的工作经验,我想谈一谈关于自己对于新课程的一点看法。
一、对教师角色的思考:教师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推动者、课程的实施者及课程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
二、教师将应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教师在推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现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的思考和改进,提出看法,提炼方法,不断的拓展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资源的解释者,通过教师的实施和解释,课程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教师将应为课程研究的设计者。
三、对课堂教学的思考:“以人为本”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力争一切活动都以富有情感的学生作为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情感的激发,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案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现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
一、教学目标制定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的制定看似简单容易,不值得深究,实际上从新课程理念考查,就会发现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草率盲目,兴之所至,不假思索,或照教参一抄了之,或仅凭感觉随意而定,缺乏准确性、系统性与渐进性。如只要是揭露类的文章,就定为“认识……社会的罪恶”;只要是歌颂类的文章,就定为“学习……精神”。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科学性相当强的严肃而慎重的工作,怎能这么随便草率?
其二,大而空,笼统模糊,对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指导。许多教学目标里充满了“学习”、“认识”、“了解”、“体会”、“品味”等要求,这些要求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达到或不能达到,其中每一个要求要经过哪几个阶段或层次,都很难操作、观察和测定。如《记念刘和珍君》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未免空洞模糊。“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应该明确而又清晰”,(施良方《课程理论》,P66)笼统模糊则无法落实。
其三,停留在认知层面,不能将学生智慧、情感、意志上的发展和成长放在重要地位。传统教学目标大都是一个个肤浅的、答案明显的、没有思考价值的知识性问题,这是造成封闭、机械、僵化的教学的主要原因。一位教师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总共列出十道练习题,带领学生做完这十道题,教学就结束了。学生连课文都没有细细读一遍,更不要说情感上、心灵上有多少变化和成长了。
所有这些,都使教学失去了明确的标准,导致了教学的肤浅、低效和失控,也给教学的测量和评价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二、教学目标制定的策略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在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并找到教学内容的关键和切入口之后,才能制定出来。制定明确具体、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布卢姆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三类又从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各分为若干层。比如《背影》的目标可作如下分层:
(一)认知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
?知识:了解朱自清的简况与主要著作,掌握本文16个生字新词。
?理解:陈述本文细节描写的精妙。
?评价:体会本文借助父亲背影串联情节的技巧。
?运用:掌握本文行文的思路。
(二)情感目标(其中渗透技能目标)
?知识:了解本文表达的父子深情。
?理解:掌握本文细节描写的美感。
?评价:体味并准确理解用细节串联情节表达情感的美妙。
?运用:掌握本文以真情、真感著真文的特点。
&nbs
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作者/ 张灵玉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对高中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使得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浮出水面,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是英语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认同和理解程度出现分歧,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束缚了教师对英语这门学科的教学理念。因此,有效实行新课程英语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上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综合语言的运用能力。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被教师所关注, 但应该如何关注、如何求得实效, 还需合理把握。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 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 被教师广为使用, 更是活跃了课堂气氛。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 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 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学生在的确遇到疑难、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最后, 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 合作气氛要民主, 要各抒己见, 诚心参与, 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 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我们要准确把握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绝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我们课堂教学的“调味料”或“商标”。合作学习也不应期望获得统一的答案, 应允许学生在合作讨论后仍有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二、莫要以过程分析代替学习结果, 更莫要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过程的体现。
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把过程当作目标, 把“学过了”当作“学好了”, 把“分析完了”当作“分析好了”。很明显, “学过”与“学好”、“分析完”与“分析好”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学生学过了, 并不能说明学生就完全掌握了、理解了和吸收了。对教材分析完了, 同样也不能说明就是分析好了。并且很多时候, 那些看似头头是道的分析其实已经偏离了教学的重点和目标。这样的过程分析, 忽视了目标的存在, 教学效果得不到体现, 更谈不上对教学任务的落实。另一种倾向就是只重视结果的得出而忽视了过程的体现。我认为过程的体现应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教师教的过程, 即教师是如何启发、引导的, 二是看学生学的过程, 即学生是如何获取知识的。就拿数学公式来说, 一般要求两个方面:一是推导, 二是运用。有的老师特别强调公式的推导过程, 可如果学生掌握了公式的推导过程, 却不知道怎么运用, 那就是没有什么效果的。更有老师先告诉公式, 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这样学生肯定会产生疑惑。只有两者结合, 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目标。再比如说对学习情况的反馈, 主要也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通过做练习题来反馈, 另一种是在师与生、生与生的语言交流中反馈。这两种反馈学习情况的方式都非常重要, 但如果从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待, 前一种是对学习结果的反馈, 后一种则是对学习过程的反馈。过程的反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学生是怎样获取知识的, 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 便于更及时地调控教学进程, 其意义就在于能将问题及时解决在课堂之中。但很多时候, 这种信息交流仅仅局限在题目的正确与否上面, 很少能够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想法, 而这才正是学习情况反馈的目的所在。
三、许多教师重视课堂评价, 但对课堂评价还应有更清楚的认识。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而且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 而且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 改“呵斥”为“呵护”了, 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在参加了多次的片级课改活动后, 我发现课堂评价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新教师还不怎么能灵活把握评价的时机, 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 评价语言平泛, 语调平直, 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既空又泛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 对甲同学是这样的评价, 对乙同学也是这样的评价;对此问题是这样的评价, 对彼问题也还是这样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籍, 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长时间使用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 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三是评价方式比较单一, 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则很少有。学生间的互动评价即使有, 也更多的是“挑刺”, 而缺少“赏识”和改进性的建议, 并且对评价的认识水平也极其有限。一堂课中,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 就能达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 积极性就会更高。每位教师都应把学会评价学生、善于评价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
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得到了充分运用, 但对它的开发和利用还应更科学、合理。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 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同时, 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多样, 最直接的表现便是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广泛应用,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
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 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 而过于依赖课件。听过好多公开课, 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 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 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 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 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 看不到学生的思维, 看不到黑板上的粉笔字。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 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 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而不是主要手段。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 但同时还必须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 的确能为课常增添活力, 增色出彩, 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总之, 新课程改革从整体上来说是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的,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曾有一位教研室的老师和我们说:“新课程改革就像当年的改革开放刚实施时, 总有一定的困难的, 但结果一定是美好的。”面对新课程,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仅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而且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应地产生了变化:课堂教学氛围更加和谐了, 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了。但不容忽视的是,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在详细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
泰勒原理是什么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主要围绕四个中心问题展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对于这四个问题,泰勒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他只是提出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因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有所差异的。围绕上述四个中心,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确定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这必须考虑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其次,用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已选择出来的目标进行筛选;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画内容、编制教学程序、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因此,确定教育目标是此书的核心部分。
选择学习经验。教育目标确定之后,面临的问题是要决定采用哪些学习经验,因为只有通过经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目标。“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泰勒提出了5条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1)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因此,所选的学习经验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学习经验。人的行为的变化是缓慢的,为了使学习经验产生累积效应,必须对它们加以组织,使它们起相互强化的作用。组织之所以被认为是课程编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因为它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率和教育变化发生在学习者身上的程度。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3个准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强调每一后续经验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整合性是指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要便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首先,在组织课程内容时,必须确定作为课程组织线索的课程要素。课程要素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要素应该有长远影响的内容,而不是具体的事实、习惯或非常具体的内容。良好的教学总是包括若干要素的综合,同一学习经验也可以有助于若干要素。其次,确定组织原则。泰勒指出,我们所需要的组织原则,应该能够用来作为设计教学计划中拓宽和深化主要课程要素的方方面面的基础;最后,组织结构有三个层次。在最高层次上,组织结构包括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完全未分化的结构;在中间层次上,组织结构包括按顺序组织的学程、以学期或学生为单位的学程;在最低层次上,组织结构包括课、课题、单元。
评价结果。评价是查明学习经验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引起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而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教育评价至少包括两次评估:一次在教育计划早期进行,另一次在后期进行,以便测量在这个期间发生的变化。评价过程的第一步是要说明目标,以便了解这些目标实际上达到的程度。第二步是要确定评价的情境,以便学生有机会呈现教育目标所指的那种行为。对于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单一的描述性术语,而应该是反映学生目前状况的一个剖析图,评价本身就是让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了解教学的成效。另外,还要考虑各种评价方法。具体的方法包括纸笔测验、交谈法、问卷法、抽样法等。评价要具有客观性、效度和信度。因此,评价也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为我们诠释了课程编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课程编制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学校的性质、不同的教育阶段而有所差异,并不一定与所提出的程序完全一致。
泰勒原理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泰勒的“经典课程范式”为我们提供了课程编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同时也对我国当前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有着重要启示:要从多维度确立教育目标;课程编制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编制。
从多维度确立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泰勒原理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即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观认为,课程的编制不仅要注重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科体系,还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和教材的逻辑结构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协作者,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学生当前的需要和兴趣,并与理想的模式进行对比,找出二者之间的差距,这样就能更好地呈现教育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的课程不能包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求反映现代科学的先进成果,以各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法则为核心,教师通过设立问题情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因此,必须把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作为制定目标的基础,并与其他信息来源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学科专家虽然提出的目标较为专门化和专业化,但学科专家熟悉自己的领域,可以根据这门学科的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确立教育目标。教育目标不仅包括外显的行为目标,还应该包括思维、情感等内隐的目标。教育目标不是预设的,而是生成的。在课程编制中,教育目标是最重要的。因此,受泰勒原理的启示,我们应该从多维度确立教育目标。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泰勒原理强调课程编制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以布鲁纳为代表,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运动,但当时研究的课程项目,通常是由学科专家来确定目标,很少关注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泰勒原理启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研究问题”。教师要尽可能为所有学生的发展提供一切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满足感。
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和编制。泰勒除了提出课程编制的4个基本问题之外,还提出了第5个问题,即“学校或学院的教师如何从事课程编制工作”。当前,我国教师的课程主体地位丧失,教师成为单纯的传递课程内容的工具和手段。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一般是由政府部门统一规划,教师逐渐远离课程研制以及对其他课程事务决策的过程,成为单纯的课程内容的讲解者和知识的传递者。国家规定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的课程实践主要是执行外部专家的课程指令、忠实地实施专家学者开发的课程材料,认为课程决策是政府部门和专家的事,与自己无关。随着课程理念的不断变迁和课程范式的转换,这种接受式课程实践已越来越不适应课程变革的需求。受泰勒原理的启发,我们要认识到教师是课程的重要开发者和编制者,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编制,让教师成为课程实践的主体。
通过本次培训,我了解到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历程、新的教学理念、此次新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和主要变化。具体学习情况如下。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新历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如学习方式有了新的变化--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如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发展性评价、学生品德教育---文明史观、人格教育、公民教育、校本教研、教育叙事、教学设计等,涌现出了很多改革的先头兵,许多优秀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更新自身教学理念,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等等。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成果就是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新历史课程的实验过程中,广大历史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接受并不断深入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地更新教学观念,并尝试将其运用到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之中。我对新课改的理念也是逐步接受、不断深入理解,积极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指导思想,主动更新教学观念,尝试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比如,《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可见,感知历史,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环节。学生怎样去感知、体验历史呢?通过实践,我觉得一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去感知历史。我的做法有:借助历史图片、实物、模型,再现历史情境,还有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彩陶、制作纸张、画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讲历史等等。把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开展专题探究、实地考察
等活动,创设课外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复杂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多样化的选择,给学生提供表现创造性的空间。等等。但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并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并没有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等等。
此次培训体会最深的是“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另外,在评价的设计上,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提出了要求。在“评价建议”中,新课程标准不再根据教学阶段性将评价分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教学评价、学期教学评价等,而是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将评价划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类型。并列出了一些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
1.关于“知识与能力”的评价。新课标集中阐述了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评价什么、依据什么评价的问题。评价什么?首先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史事、概念、观点等方面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础上评价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论证和解决的水平”,前者主要体现知识掌握,后者主要体现能力提升。依据什么评价呢?课标进行了
明确的规定:即以“各学习板块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为标准”。我们以为:在确定知识与能力的评价目标时,首先要准确地把握课标规定的层次要求,如课标中使用的“了解”“理解”“运用”等行为动词,就代表了不同的层次要求;其次,知识与能力是不可分割的,知识的获得必然伴随着能力,而能力的提升也有赖于知识的积累。所以确定评价目标也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引导并考查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对于提高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怎么评价?这是长期以来困扰我们教师的问题。在新课标中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明确强调三点,一是在对过程评价时应坚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历史的感知、理解、探究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进行评价;对学生整体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包括认知发展水平以及情感、态度、意志、信念等方面的进展,总之,是发现并鼓励学生在学习全过程中的全面进步。二是明确指出在对学习方法评价时,要做到对学习方法的评价与对知识与能力的评价结合;对历史学习方法的运用程度的评价与对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的评价并重。三是提倡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并以定性评价为主。对于教师来讲,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更多的要采用观察的方法,应及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注意评价信息的收集;再有就是应设计适宜、必要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搭设表现的平台;合理的学生活动的评价量规也是不可缺少的,这是保证评价能有效、合理进行的必要条件。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新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两点:一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和把握学生在情感、态度以及观点、信念上的变化与发展的趋向”。这一阐述主要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内容和指向,以及评价原则。二是“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主要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这一阐述明确了评价类型,即适合在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中展开。
此次新课标对“学习评价”坚持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分别是:
第一,坚持教-学-评三位一体,教、学、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也就是说,教师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对学生学业评定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研习资料、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时,如果只是学生活动,教师没有就如何评价学生活动作出评价设计,学生的出色表现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差错得不到及时的提醒与校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热情与动力。
第二,坚持整体、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1).要从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历史知识与能力,还要评价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2).不仅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历史知识和能力,解决学科内的问题,还应该检测学生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的能力,以达到“以史为鉴”,增益智慧的作用。(3).在学业评价中应注重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特别是历史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三,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教师、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家长甚至是关注教育的社会工作者,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评定仍起核心作用,但也特别强调学生主体的自评与学生主体间的互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第四,实现评价信息来源的多样化:根据学习任务灵活选择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依据纸笔测验的成绩,还应包括对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等活动的表现评定。
第五,实现评价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给予学生参与、修改的机会。一是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学生不但有权明确评价的目标,还应有机会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主动参与评价信息的收集和评价结果的交流,真正成为评价过程的参与者;二是学生如果对自己的评定结果(极为重要的终结性评价除外)不满意,在不违反公平性、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可以通过调节、补救等活动,第六,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作为评价主体,学生在参与评价中主动将自己的学习效果与学业标准相对照而进行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从学习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上取得的成绩获得成就感,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促使他们更客观、全面地看待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从而能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判,总结经验教训,并对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反思。
综上所述,学习评价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学生发展为评价设计的出发点,坚持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
自19全国第三次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提出了“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理念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来,20中国启动了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20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部又先后推出了《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及小学和初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并在部分地区学校试行;9月,试行范围进一步扩大,继而颁布了新的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标准》。至此中国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迎来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此次课程改革,从指导思想和内容框架方面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面对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本文想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一)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继承与发展是此次基础课程改革的特点。新课标更为彻底的.摒弃了以前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课程那种“学科中心论”的教学模式,更为充分地突出了教学中心是学生这一主体。同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理念要求是一致的,即:将“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一教学理念和国际上的“人本主义”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理念是一致的。
(二)新课标促使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理念更为完善
新课标通过试行有着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它进一步规定了体育与健康课必须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强调体育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增进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的功能,在体育教学史上将体育功能延伸至社会生活,并以此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即;(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2)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它不仅符合当代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发展的趋势,明确了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新课标的领
【关键词】词汇 新课改 教学
一直以来,英语的学习都是大部分学生的致命要害,而词汇的学习就是这个要害的罪魁祸首。我们英语老师都知道学生学习英语最大的障碍就是词汇,大部分学生学不好英语就是因为记不住单词,或者说记住了又忘了,如此导致学生一提到英语就头疼,真所谓“望英兴叹”。但是词汇是一种语言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词汇,就没有办法看懂文章,听懂文章。语篇能力就是我们所说的最高境界,它是词汇的组装,词汇的载体,词汇就是语篇的根本,所以,脱离了词汇的英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
一、词汇及文化语言背景
词汇的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应试教学的影响下,把教学重点放在语言形式上,通常只重视词的音、形、义(字面意义)的讲解而忽略了词汇文化内涵意义的讲授,剥离了词汇与文化的联系,使语言学习成为了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无法达到交际的目的。美国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除了听、说、读、写外,还应包括社会交际能力,也就是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和谐交际的能力。”在高考的单向选择中,我们的学生经常犯的理解错误和交际错误很多都是由于对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不了解造成的。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当把词汇的文化内涵意义作为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词汇的特点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缩影,社会特征最集中的反映是词汇。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不能超越文化而存在,而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须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又对文化施加影响。词汇构成语言,语言反映文化,民族文化往往是通过一定的词汇来表示的。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则大为不同。正如许国璋先生所言:“词汇文化内涵大體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小于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第二,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大于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第三,在本族文化环境中文化内涵有时大于有时小于在外国文化环境中的内涵。”胡文仲也认为:“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注意词的概念意义,更重要的是需要随时随地注意词的内涵意义(词的伴随意义)。”
1.词汇文化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需要
如果学生不能正确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那么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常常会一头雾水,疑惑不解,甚至导致理解错误。记得在某次诊断性考试当中,有一篇阅读理解中涉及到tooth Fairy, 其中有一个问题涉及到美国的民间传说,5岁左右小孩子,开始要换第一颗牙了,掉的牙都要用手帕包好,睡觉前放到枕头下,在梦中牙仙就会到来,取走牙齿,放上零花钱。掉了乳牙的孩子醒了,好高兴啊?有了自己可以支配的钱了,换牙的痛苦和丑小鸭式的牙齿也不会关注了,也不会在乎别的小朋友对自己豁牙的讥笑了。小孩子喜欢牙仙,最起码减少了许多他们对牙齿脱落的恐惧。如果没有这个背景知识,学生即使看懂了字面上的意思,但是也对牙仙和钱之间的关系感到迷惑,导致不能正确的选出答案。再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这样的句子“he is blue”时,如果只知道“blue”表示蓝色,而不了解“blue”的其他文化内涵,那么就不可能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究其实,英语中“blue”除了表示蓝色之外,还表示忧郁、沮丧等意思。整句话的含义为“他是个忧郁的人”。
2. 对词汇文化教学是践行英语教学标准的需要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3)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要重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即恰当的交流能力,信息获取、处理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应加强文化知识的传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语言能力。由此可见,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在外语词汇教学中,教师的讲解不能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应注意词汇的内涵意义,注重词汇的文化教学,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因此,注重词汇文化教学是践行英语教学标准的需要,是中学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结语
在词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使这些受教育者既有丰富的语言文化知识,又有崇高的思想品质,才能更好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知识。因此,英语教学应该包含丰富的教育性。词汇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检测英语水平的考试无一不提示人们:掌握一定量的英语词汇是学好英语的基础和关键。在新课改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克服传统词汇教学的不足,采用情景教学、语境教学和构词法教学等的同时,融入西方各国的文化背景。美国翻译家奈达也曾说过:“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通过以上方法,加强词汇文化教学,让学生在掌握词的音、形、义的基础上,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增进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增进其交际能力,从而更好的掌握英语这门语言学科,打破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陈琳等.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新课程改革的感悟】推荐阅读:
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体会07-22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09-09
浅谈会计课程的改革12-02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10-26
美术教师的课程改革总结12-02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及要求05-26
音乐课程改革的新视角05-31
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认识09-25
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思考10-03
[美术课改论文]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