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许可公告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行政许可公告(推荐9篇)

行政许可公告 篇1

性别:男,籍贯:福建连江

身份证号码:3501221974****1614

申请设立:绍兴市秀斗城邦娱乐有限公司

申请经营项目:游艺娱乐场所

经济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申请经营地址:绍兴市解放南路777号金帝银泰城1幢地下一层B区1号

该行政许可事项属于根据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及《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本机关定于1月25日15时在本局会议室公开举行听证。

请要求参加听证的单位或者个人于201月23日前(节假日除外)持有效身份证件到本局文化市场管理科(绍兴市前观巷168号,联系电话:88068677)报名申请。逾期未报名申请的,视为放弃听证。

特此公告。

绍兴市越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行政许可公告 篇2

1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适用的情形

1.1 法定中止申请情形

我国行政许可法第45条规定, 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 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节规定的期限内。卫生部《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也作了相应规定和补充,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需要对申请行政许可事项进行检验、检测、检疫的, 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日内指派2名以上工作人员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进行检验、检测、检疫, 检疫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卫生行政部门依法需要根据鉴定、专家评审结论作出卫生行政许可决定的, 鉴定、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公共场所申请获得卫生许可必须经审查监测确定主要卫生指标符合卫生要求方可取得“卫生许可证”, 对主要卫生指标的监测就可以成为中止申请的充分条件。

1.2 依申请而中止申请情形

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对申请人进行现场审查, 认为申请人不具备法定条件时, 通常的做法是提出意见由申请人自行整改, 但申请人整改的时间是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强制的过程, 整改时间一旦到达许可规定期限就必须作出行政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 同时产生行政救济和重新申请的附加结果, 降低了卫生行政部门和申请人行政许可效率, 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制约。这种情况在预防性卫生监督过程中经常遇到, 如一个刚涉足餐饮行业的经营者不可能也不现实完全按照卫生许可条件来功能分区、场所布局、设备添置, 往往需要卫生监督员一次或数次的现场指导、纠正才会达到要求。在申请人不符合条件需要整改时, 卫生行政部门不宜或者不直接作出许可或不予许可决定, 由申请人提出中止申请的申请, 中止许可程序, 将申请人进行自身整改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

1.3 其他情形

在卫生行政许可过程中, 如作为申请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 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因不可抗拒的事由, 卫生行政部门或申请人不能参加诉讼的;以另一申请的许可结果为前置条件的, 而另一申请尚未办结的。

2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的程序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权的行使, 既可以由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自己启动, 也可以由申请人启动。至于中止申请的程序, 我国行政许可法并未作统一的规定,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种缺憾。实践中, 应当结合其他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执行。

2.1 依据职权启动

出现法定情形的, 经主办处室书面申请, 经行政领导同意决定中止行政许可程序。

2.2 申请人申请启动

申请人不符合条件需要整改时, 申请人提出中止申请的书面申请, 经主办处室、行政领导同意决定中止行政许可程序。

2.3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的告知

决定中止的,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制作《行政许可程序中止通知书》, 送达行政许可申请人。《行政许可程序中止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决定中止的原因;中止的起始日期;申请人的权利;申请人为取得行政许可, 应当或者可以依法采取的措施、行动;其他应当告知或者认为可以告知的事项。通知书送达时即中止许可程序, 保留申请受理, 暂时不作出许可或不予许可的决定。

2.4 重新启动行政许可程序

中止情形消除的, 经主办处室或申请人书面申请, 经行政领导同意应当重新启动行政许可程序, 中止的起始日期不计算在卫生行政许可期限内。重新启动之日可以是明确表示准予许可或者不予许可, 或者完成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 或者确认许可条件已经满足的书面文件之日的次日。

3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的概念和效力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作为行政许可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程序, 理应遵循行政许可实施的一般原则, 比如合法、便民、效能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等。特别是依申请人申请而中止许可程序的情形, 在现行行政许可法律法规中都未提及, 其合法性值得商榷, 但其体现的便民原则和效能原则在卫生许可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1]。综上, 笔者将中止申请下个定义, 是指在卫生许可过程中, 因出现法定事由或当事人申请而使行政许可活动难以继续进行, 由行政许可部门决定暂时停止行政许可程序的制度。中止申请的决定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一切属于本行政许可程序的活动一律停止, 中止许可程序的时间不计算在行政许可期限内, 中止申请的原因消除后, 恢复许可程序, 原来进行的一切行政许可行为继续有效, 并对申请人和行政许可部门均有约束力。

4 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为了对卫生行政许可中止申请的本质和特征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有必要与许可中止、终止许可等概念的主要特征加以比较, 以作泾渭之分。 (1) 行政许可的中止, 是指行政许可主体作出准许决定, 向申请人颁发了许可证之后, 因法定情形的出现, 暂时收回许可证, 从而暂停止被许可人从事所许可活动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2]。许可中止不同于中止申请。许可中止是暂停止被许可人从事许可事项的活动, 发生在许可决定之后, 而中止申请是行政许可中的一个过程, 发生在许可决定之前。 (2) 终止许可, 是指在行政许可过程中因法定情形的出现, 许可行为继续进行已没有必要或不可能继续进行。法定情形包括申请人书面要求撤回行政许可申请的;行政许可部门作出许可或不予许可决定的等。终止许可指许可程序不再继续, 中止申请指原因消除后可以恢复许可程序。

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关系分析 篇3

关键词:理论纷争;立法统一;执行;分离

一、理论纷争、立法统一与执行中的分离

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范围内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始后,关于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的关系才开始为理论界及实务部门所关注。但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说法:

(1)行政审批仅为“行为中的一个环节(审查、批准),既用于外部行为,也可用于内部行为,并且只指行政机关作出的特定行为;而行政许可只用于指代行政机关对外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2)两者之间应该是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的关系。如有的学者认为不少法律、法规中使用的“批准、审批”的实质就是行政许可,所以用批准或审批是概念不清、用词混乱所致,并建议立法上应当对许可与审批的概念严格加以区分:“凡行政机关对外实施许可的行政行为一律使用许可一词,凡行政机关内部程序的许可行为可称为批准或审批”。

(3)两者之间概念一致。认为行政审批,就是行政许可。

行政许可法最终采纳了同一概念说,将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统一起来,从而一锤定音,结束了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之间的纷争。

然而,在《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和执行中,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两个概念之间出现了分离的倾向,大量的行政审批不断从行政许可中分离出来,出现了所谓的“非许可类行政审批”、“不属于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不作为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不作为行政审批事项”、“不属于行政许可法调整的其他行政审批(简称‘其他审批’)”“涉密类行政审批”等一系列与行政许可的概念相并列的非许可的行政审批的概念,一大批审批项目被归类到这些非行政许可的审批范畴之内,这直接导致《行政许可法》所调整的行政许可被限缩到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此外,我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有合并(即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审批项目合并为一个审批项目)、下放(即将原由上级或上一级行政机关审批的项目下放给下级或下一级的行政机关进行审批)、取消和改变管理方式等形式,而改变管理方式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系指将原先的审批方式改革为审核、核准或备案等其他相对比较宽松的管理方式。

在立法上已经将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两个概念统一起来的情形下,为什么在执行中会出现分离呢?在行政许可的范围之外是否确实存在着所谓的非许可的审批项目呢?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是否确实属于一个范畴内的概念呢?这些都是《行政许可法》在实施中所面临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相分离的原因

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在《行政许可法》实施过程中出现分离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是:

1.在理论和实践中,我国对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界定的标准不统一

我国的行政审批,主要是依审批主体和审批形式界定的,而行政许可主要是从相对人的角度依行为的性质进行界定的,这就形成了两者在内涵与外延上都不完全一致的情形。首先,行政审批通常被理解为行政机关所作的审批,这是从审批主体的角度对行政审批所作的界定,因此,行政审批既可能是应相对人的申请作出的,也可能是行政机关内部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申请、请示等内部管理事项所作的批复、批示、批文等,还可能是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其直接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事项所作的审批;而行政许可通常被理解为行政机关根据相对人的申请所作的审批。其次,行政审批通常是从形式上去认识的,凡是必须经过行政机关同意的行为都被视为行政审批行为,而不管这种同意是形式上的还是实质上的,只要形式上具备审批的特征或者使用了审批的称呼就都被视为行政审批,而行政许可则必须是行政机关以管理人的身份依法行使行政职权对相对人申请所作的实质性的审批,即对符合法定许可条件的相对人作出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审批而对不符合许可条件的相对人作出不予许可的审批。

2.在立法上,两者的内涵与外延没有统一

行政许可公告 篇4

第39号)

2010年第39号

关于企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的公告

为了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

法》,进一步做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工作,现将有关的企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使用事宜公告如下:

企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由产品生产企业自行加印(贴)。企业使用企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标志时,可根据需要按式样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但不得变形、变色。

自2010年6月1日起,之前取得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在2010年6月1日起18个月内可以继续使用原已印制的带有旧版生产许可证标志包装物。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一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总局令2010第130号)

行政许可公告 篇5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国家通过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有力加强了消防监督管理。目前,根据《消防法》、《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公安部第119号令)、《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第120号令)的相关内容规定,消防行政许可有三类,包括建设工程申请消防设计审核,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公众聚集场所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消防备案分为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备案。从具体的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操作过程看,这些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都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了许多前置条件,这些前置条件是申报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的必要条件,也是取得消防行政许可证照和消防备案合格的必要条件,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就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前置条件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分析。1 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前置条件内容及涉及的部门统计

(1)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备案方面,按照《消防法》第十条至十二条以及《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十五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建设单位申请消防设计审核或设计审核备案应当提供的材料中涉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有以下几种:1)建设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等合法身份证明文件;2)建筑设计单位资质证明文件和消防设计文件;3)依法需要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应当提供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明文件;4)依法需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临时性建筑,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应当提供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证明文件。5)属于改建(含室内装修、建筑保温、用途变更)工程的,应当提供建筑所有权(使用权)证等确权文件。这五大前置条件中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设计单位、政府和城乡规划部门、住建部门等。(2)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备案方面,按照《消防法》第十三条以及《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第二十一条和第二十四条规定,建设工程消防验收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消防备案应当提供的材料中涉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有关消防设施的工程竣工图纸;第二、消防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和具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材料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第三、消防设施检测合格证明文件;第四、施工、工程监理、检测单位的合法身份证明和资质等级证明文件;第五、建设单位的工商营业执照等合法身份证明文件。这五大前置条件中涉及到设计单位、消防产品和设施的检测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3)公众聚集场所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按照《消防法》第十五条以及《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八条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在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中应当提供的材料中涉及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营业执照复印件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第二、依法取得的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或者进行竣工验收消防备案的法律文件复印件;第三、消防安全制度、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场所平面布置图;第四、员工岗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和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取得的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第五、依照《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规定》不需要进行竣工验收消防备案的公众聚集场所申请消防安全检查的,还应当提交场所室内装修消防设计施工图、消防产品质量合格证明文件,以及装修材料防火性能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证明文件、出厂合格证。这五大前置条件中涉及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消防部门、设计单位、消防产品检测单位等。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受前置条件影响的主要原因

2.1 互为前置的法定条件被打破

一些地方政府为加快发展,以政府“重点工程”、“引进工程”为名,在项目建设前期,采用协调会等形式要求各部门提前介入会审,在前置性文件缺乏的情况下,工程提前“上马”,先开工建设后补办手续,待其补办正规手续时,建筑多已施工或完工,先天性隐患或已成既定事实,当按照消防法律程序办理消防许可和消防备案时,建设单位又以政府文件或相关会议纪要做依据回避,通过政府层面协调,突出强调工期和民生问题,使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不利于消防审核、验收工作的正常开展。2.2 消防业务的参差不齐难改变

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是一项专业技术工作,要求技术人员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以便于工作经验的积累。尤其是实行备案抽查制度以来,大量的备案抽查工作在消防大队办理,这对基层消防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的消防体制从制度上造成了专业人才的流失,平均每两三年就进行一次岗位调整,人员流动性大,造成消防行政许可的技术权威性不高。另外,自设置消防行政服务窗口以来,窗口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消防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也没有一线消防执法的实践经验,对相关法律法规及各项消防基础业务不熟悉,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2.3 中介机构的服务规则不规范

虽然消防中介机构在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中起了一定作用,但在机制上管理缺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二条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对于消防中介机构的性质、地位,开业条件、应负何种责任,则无明确规定,限制了其发展;资质管理上不规范,作为消防中介机构所需的条件不明确,造成操作上的不规范。消防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消防中介机构的种类不齐全、数量偏少,借用资质和滥用资质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国家对检测质量缺乏有效监督,《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发布后,公安消防部门弱化了对检测企业的监督管理,一些检测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无原则、无条件的随意出具合格检测报告;还有的企业自己施工,自己检测,检测结果缺少公正性。3 如何减小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前置条件对消防工作的影响,实现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的效率提升

3.1 适当取消建筑工程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的前置条件

一些群众对旧建筑进行改建、扩建,如临街的一些建筑物改建成商场或娱乐场所,按规定需进行消防报建时,一定要有国土部门的土地使用证明文件和规划部门的规划证明文件,但由于这些建筑物都是很早建的,根本提供不了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的相关批准文件证明,造成业主来回跑很多趟,都办不齐消防报建手续。根据公安部在2008年下发的《公安部关于建筑工程消防行政许可中有关前置条件问题的批复》要求,对一些“合法”的“老建筑”,取消建筑工程消防审核、验收和公众聚集场所使用、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的前置条件,建设单位申报建筑工程消防审核时,除政府有明文规定外,不再硬性要求提供规划、国土等部门的证明资料,只需提供与消防安全直接相关的初步设计资料,符合建筑防火的规范要求,实现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的科学性。3.2 实行简易审核程序

对火灾危险性较小且规模较小的建筑工程项目实行简易审核,符合简易审核条件的建筑工程,申报单位只要填写好相应的申报表,各级公安消防部门窗口受理申报资料后,由具有审核岗位资质的建审员当场审核送审资料,符合要求的,直接在预制的公文稿上填写法律文书,当场办结,并将申报资料存档备查;不符合要求的,退还资料,完善资料后重新申报,实行简易审核程序当场办结,大大缩短了审批期限,方便人民群众,实现消防行政许可和消防备案的效率提升。3.3 加强消防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

新《消防法》第34条和第69条,分别对消防中介组织的责任和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界定,在行政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上彻底割裂与消防监管部门的直接联系,确立中介组织的独立地位,进一步规范中介市场秩序,对消防中介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完善消防中介组织从业人员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建立消防中介信用信息数据库,建立消防中介机构信用档案,消防部门依法加强对中介组织的信用监管,严厉打击各种非法中介活动,净化中介市场,进一步提高消防中介业的整体服务水平。

行政处罚与行政许可听证程序区别 篇6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听证有两种,其一为行政机关主动举行听证。如《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或者行政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许可事项,行政机关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其二为行政机关应申请举行听证。《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听证均为此类。

因此,税务部门的听证类型也有两种,一为税务机关主动举行听证,二为税务机关依行政行为相对人申请而举行的听证。前者主要法律依据有《行政处罚法》和《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后者主要法律依据为《行政许可法》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实施税务行政许可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73号,以下简称《通知》)。从相关法规规定来看,两种听证有几方面的区别:

一、适用范围不同。《办法》第三条规定:税务机关对公民作出二千元以上(含本数)罚款或者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一万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行政处罚之前,应当向当事人送达《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告知当事人已经查明的违法事实、证据、行政处罚的法律依据和拟将给予的行政处罚,并告知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这是对税务机关受理纳税人听证申请范围的基本规定。也就是说,税务机关依申请而举行听证的范围为被处予二千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公民和被处予一万元以上(含本数)罚款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通知》规定,听证不是作出许可决定的必经程序,但是对于下列事项,税务机关应当举行听证:(1)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税务行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2)税务机关认为需要听证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许可事项;(3)税务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对这些规定,我们还要再区分一点,就是:前两款是规定税务机关主动举行听证的范围,后一款是规定税务机关应申请而举行听证的范围。即,对税务行政许可事项的听证,本身有应申请而举行和税务机关主动举行两种。

二、有关期的限规定不同。《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当事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行政机关告知后三日内提出;行政机关应当在听证的七日前,通知当事人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对税务行政处罚听证有关期限的问题,《办法》有进一步的明确,第四条规定:要求听证的当事人,应当在《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送达后三日内向税务机关书面提出听证;逾期不提出的,视为放弃听证权利。第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当事人听证要求后十五日内举行听证,并在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税务行政处罚听证通知书》送达当事人,通知当事人

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听证主持人的姓名及有关事项。

《行政许可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重大利益关系的,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前,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行政机关应当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第四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应当于举行听证的七日前,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必要是予以公告。

也就是说,对于行政处罚事项(罚款)的听证要求,当事人必须在知晓后的三日内提出听证申请(对有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提出听证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五日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申请是否准许,由组织听证的税务机关决定),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当事人听证要求后十五日内举行听证;对于行政许可事项的听证要求,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在知晓后的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当事人听证要求后二十日内举行听证。而对于告知听证时间、地点等事项的期限规定,两者是一致的,均为举行前的七日。

三、举行听证方式的不同。《行政处罚法》和《办法》均规定,(税务)行政处罚听证应当公开进行。但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听证不公开进行。而《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听证应当公开举行”。也就是说,对于行政许可事项的听证,法律排除了不公开进行听证的方式。

《行政许可法》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而公开是监督的一种有效方式。因此,规定行政许可事项的听证应当公开举行,把听证过程对社会公众开放,接受社会监督,有利于加强对行政许可行为的监督。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可以设定行政许可。也就是说行政许可可能涉及国家安全事项,如果对这些事项举行听证,按《行政许可法》规定应公开举行,是否会危害到国家安全?因此,对行政许可法规定,听证只能公开举行,似有疏漏,也值得我们进一步讨论。

四、听证笔录的效力。根据《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听证应当制作笔录,笔录应当交当事人审核无误后签字或者盖章”之规定,《办法》第十八条明确:听证的全部活动,应当由记录员写成笔录,经听证主持人审阅并由听证主持人和

记录员签名后,封卷上交税务机关负责人审阅。听证笔录应交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本案调查人员、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阅读或者向他们宣读,他们认为有遗漏或者有差错的,可以请求补充或者改正。他们在承认没有错误后,应当签字或者盖章。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记明情况附卷。

这些规定表面看来很重视听证程序及听证笔录,但至于听证笔录在行政处罚决定中应起何种作用,从条文中无法得知。《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听证结束后,行政机关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作出决定。而第三十八条是关于如何作出行政处罚、或不予行政处罚、或不得给予行政处罚、或移送司法机关的规定。《行政处罚法》颁布后,许多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相继规定了本部门或本地区的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但绝大多数实施办法对听证笔录的有关规定都是沿袭《行政处罚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听证笔录应当包含哪些内容未作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听证笔录在处罚决定中的作用也未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

而《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的决定,要求行政机关只能根据听证笔录中认定的事实作出决定。对应当听证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作出准予行政许可、拒绝行政许可的决定,都必须以听证中所展示并经过对质得以认证的、确有证明力的证据作为事实依据,而这些事实依据又必须是听证记录中有记载的。

听证笔录是行政决定的唯一依据,这在奥地利、美国、德国、日本等国《行政程序法》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奥地利《普通行政程序法》第15条规定,听证笔录对听证过程与标的有充分的证据力,除非有相反的证明。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将听证分为正式听证和非正式听证。所谓正式听证即法律要求的必须在听证会之后,根据听证笔录作出决定的程序(第554条)。此时,听证笔录、证物以及在该程序中提出的全部文书和申请书是作出裁决的唯一案卷(第556条)。

据《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我们能否认为我国也主张“听证笔录是行政决定的唯一依据”。从法律条文来看,并不是很明显。汪永清(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教程》(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对我国关于听证笔录效力的问题有一段描述——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行政许可法草案曾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充分考虑听证笔录,并自听证结束之日起15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行政许可法草案时,有些委员提出,“充分考虑”一词主观性太强,容易使听证笔录变成可有可无的会议记录,不能对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产生拘束力,不能有效避免听证后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随意性,操作性也较差。为防

止听证流于形式,应当规定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惟一依据。行政许可法采纳了委员们的审议意见,规定通过听证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听证笔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

龙泉市林业行政许可现状及对策 篇7

1 龙泉市推行林业行政许可制度现状

1.1 开展《行政许可法》学习、宣传与培训工作

一是利用龙泉市社会公众网及市内主流媒体广泛宣传《行政许可法》的重大意义、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二是组织开展对从事行政许可清理和实施的工作人员的集中培训工作, 把《行政许可法》作为林业行政执法人员培训考试和资格认证的重要内容;三是面向社会, 向行政管理相对人等社会公众发放涉林的行政许可宣传手册和办事指南, 促使行政管理相对人广泛了解《行政许可法》和林业行政许可项目等, 提高了依法维权意识和社会监督力度。

1.2 推行林业政务窗口服务

《行政许可法》出台后, 龙泉市林业局成立了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国家林业局行政许可工作管理办法》和《浙江省省实施行政许可规程》的要求, 组织做好行政许可工作, 并组织专业人员进驻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 推进林业政务服务中心窗口的规范化建设, 在窗口推行电子政务, 与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窗口及政务服务网联网运行, 并在浙江省林业厅社会公众网“公告栏”中, 公开所有涉及林业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的“办事指南”。

1.3 建立机制, 规范林业行政许可行为

为确保审批工作规范、稳妥和公正地进行, 龙泉市林业局实行了行政审批会审制度, 由承担事项的处室会同相关处室会审, 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人的自由裁量权和审批随意性。对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等重要的林业审批事项, 采取召开由分管局领导主持的行政审批事项会审会议进行研究, 并严格执行只受理有龙泉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受理登记号的行政审批事项, 杜绝私自接件审批。建立监督制约机制, 规范行政许可行为。龙泉市林业局建立了林业行政许可的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许可决定和备案审查制度;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许可决定进行申诉和检举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同时, 积极推行行政效能建设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追究制“三项制度”, 以规范林业行政许可行为。

2 龙泉市林业行政许可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森林资源的有限性和价值性, 政府通过行政许可的方式, 对森林资源的利用进行有效地监管, 控制资源的使用和流通, 具体落实到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使权力的时候, 涉及用何种方式将森林资源分配给谁的问题, 森林资源分配给谁, 谁就获得了某种潜在的收益。并非每个政府部门及政府工作人员都严格依法管理和使用公共财产, 有些行政机关把行政许可作为权力“寻租”的一个手段, 不少企业、个人为了取得行政许可, 还要给好处、托关系, 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 导致林业行政许可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许可证的实施范围还不能满足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多数许可证的发放程序还很不规范, 对许可证颁发程序监管不力;对依据许可证采取的行为还未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等。

3 对策

3.1 建立健全林业行政许可工作规程

各林业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将林业行政许可的公示、申请、受理、告知、审查、期限、收费、决定、送达、监督检查等行政许可实施过程相关环节中的每一个行政许可具体操办处室和每一位行政许可工作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制作成书面的制度加以公示。一是把行政许可相关处室和相关人员的业绩与处室或个人目标责任制挂钩, 作为考核的内容之一。承办单位应当明确行政许可事项审查人员的岗位职责, 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3]。二是明确审批人员的责任和义务, 实行“首问责任制”;按照“谁审批, 谁负责”的原则, 严格依照《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行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通知》 (林策发[2006]42号) 的要求, 要根据林业行政执法部门和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 依法确定其应当承担责任的种类和内容, 并且明确司局、处室及岗位3级具体的责任人。强化内部责任追究机制, 完善内部责任追究的程序性规定。三是重大问题应主动上报, 不能由个人私自决定。特别要重视追究最初环节的直接审批人的责任, 做到权责统一。四是要结合落实《关于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开展集中查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渎职犯罪专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办资字[2005]51号) 要求, 认真学习贯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破坏林地资源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后构成刑事案件的, 要及时移送有关部门, 严格追究刑事责任, 严禁以罚代刑。五是建立健全关键岗位审批人员竞争上岗、定期轮岗和许可回避制度, 保证许可处理结果和许可程序进展的公正性, 提高林业行政许可的质量, 避免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的出现。

3.2 加强林业行政机关审批的管理与监督

审批是一种自由裁量的行政行为, 是一种“权力”, 可以给部门带来利益。完善对林业行政机关的审批管理, 除了审批程序的公正、公开和严明外, 还应有相应的监督机制, 要确实保证专家评审的重要作用, 加强许可证的信息披露。由于林业行政许可大都是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与消耗, 因此一定要建立森林资源的消长信息管理, 科学确定森林资源的许可额度[4]。

3.3 加强对被许可行为的实施管理

目前, 我国审批制度中“重批轻管”的现象十分严重。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对被许可行为实行过程管理, 将违反许可证的行为杜绝在开始阶段, 这对有效防止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森林资源破坏行为是十分重要的。要建立许可证撤销制度, 对于严重违反许可证规定从事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行为的, 必须吊销许可证, 并在一段时期或以后都不能被许可从事该资源开发利用行为。

摘要:总结了龙泉市林业行政许可的现状, 包括开展《行政许可法》学习、宣传与培训工作;推行政务窗口服务;规范林业行政许可行为等, 取得了显著成效, 分析了现行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现行的林业行政许可制度的对策, 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行政许可,现状,问题,对策,浙江龙泉

参考文献

[1]汪永清.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2]李雄华.论林业行政许可[J].林业经济问题, 2002, 22 (5) :274-277.

[3]唐忠平, 朱西昌.浅谈林业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J].中国林业, 2007 (11) :53.

浅析我国行政许可的撤销 篇8

【关键词】授益行政行为;行政许可;撤销;存续保护

授益行政行为,是指行政行为的效果系对相对人设定或确认权利或法律上的利益的行政行为。[1]违法授益行政行为之所以可以撤销,原因在于一是因受益人的信赖不值得保护;二是因信赖利益值得保护,但撤销所欲维护的公益仍然大于信赖利益,在此就会产生补偿或赔偿损失的问题。目前对违法授益行政行为的具体操作原则是以撤销为原则,以不得撤销为例外[2]。

1、授益行政行为撤销的理论综述

1.违法行政行为撤销标准

行政行为的撤销必须以行为违法为前提。只要行政行为与法律规定或法律原则的要求不符就是违法。由于违法瑕疵重大明显的行政行为是无效的,自始不产生效力,行政相对人也不用受其约束。我国行政法理论受严格“依法行政”原则的传统行政法学理的影响,行政机关在撤销、废止或变更行政行为的权力必须要受到限制和拘束的观念,并没能具体细化到实体法规定中。我国也大多将“行政行为撤销、变更与废止”的描述仅限于将其作为行政行为效力变化或终止的形式。学界对于撤销、变更与废止的问题的具体讨论也多局限在概念的界定区分、负有权限的机关以及法律效果等问题上,很少涉及行政机关行使相关权力的约束问题。具体到行政机关撤销授益行政行为,尤其是行政许可问题,理论上对行政机关撤销行政行为的具体标准探讨并不成熟。2003年颁布的《行政许可法》第69条规定了五种撤销情形与两种保护相对人信赖利益的条件。对比德国法,可以发现,我国行政机关撤销行政许可的标准太过笼统,对具体的撤销程序、补偿赔偿范畴以及争议事项等未做规定。行政机关掌握过宽的自由裁量权,只要不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其完全有权撤销违法的行政许可,无需像德国法规定那样受到层层程序限制。

2.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

信赖保护原则源自于法安定性原则与基本权利规范。其法理基础在于,对个人就公权力行使结果所产生的合理信赖以及由此衍生的信赖利益,法律制度应为之提供保障,而不应使个人遭受不可预期的损失。[3]信赖保护原则之所以能适用到授益行政行为,原因在于对授益行政行为撤销(或废止)的决定,会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不利影响,即相对人此时存在需要保护的信赖利益。我国《行政许可法》第69条在颁布后曾受到多方赞誉,甚至有学者认为,第二项限制条件的规定是“行政法学上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化”。从毫无限制的撤销自由到撤销违法的行政许可时应对无过错的受益人进行损失补偿,行政法革新的进步意义应当值得充分肯定。但仍不能忽视的是现行法规定的信赖保护与信赖保护原则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第69条所坚持的仍然是公共利益至上原则,并未真正为个人私益的信赖利益提供保护。而第1款中对“可以撤销”而非“应当撤销”作出规定,实际上也是在依法行政原则范畴内裁量,目的在于防止“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而与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并无关涉。[4]

2、对完善我国制度之思考

1.我国信赖保护原则的行政法意义

信赖保护原则要求公权力的行使注重考量公民的信赖利益。尤其是在公益与私益之间的利益平衡之中,不应完全以公共利益需求为主导,应该将私益置于与公益相平等或者相对更为重要的地位。[5]从这一方面来说,信赖保护原则强调的是特定情况下超出特别法具体规范之外的实质公正。承担信赖利益保护之重任的主要是依法行政原则,信赖保护原则仅能在特定阶段、在一个极为有限的范围内起到补充作用。因此,该原则存在的意义在于,信赖保护原则在个案中适用会取决于行政机关在特别法规与行政程序法中规定的一般信赖保护条款之间作出的选择适用,以及在公益与私益之间做出的利益权衡。

2.考虑从信赖保护过渡到存续保护

与我国许多学者致力于提升信赖保护原则的重要性与地位不同,德国学者并不视该原则为行政法基本原则。刘飞教授梳理过德国相关文献资料,提出德国对信赖保护原则的最高定位是将其认定为与行政活动的确定性、可预期性、可测量性、合比例性、滥用禁止、诚实信用等原则相并列的“行政活动的重要原则”之一。[6]正如前文提到的,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信赖保护原则适用的范围十分有限。德国的一种尝试是由有限的信赖保护过渡到相对宽泛的存续保护[7]。与前者不同,存续保护的对象是行政行为的存续状态,即经由行政行为所确定的相对人事实和法律状态的存续;其覆盖范围至所有类型的行政行为,而不区分行政行为的效果问题;同时存续力保护综合体现了法的安定性、行政行为存续力理论之价值。

3.发挥依法行政原则应有之义

国家对合法的公权力行为给公民造成的损害,以及因行政决定的变更对公民造成的损害基于补偿是依法行政原则的而应有之义。从依法行政原则出发,撤销违法的授益行政行为是对原本合法却因法律或事实状态的改变而不再具有合法性的授益行为予以废止。[8]依法行政原则理论依广义解释,其重要意义在于限制行政权并让行政权服从法而非个人,尤其避免在行政自由裁量权情形下缺乏法治约束的“一言堂”。因此就实现对公民信赖利益的保护,进而建设现代法治与维系公民信赖之目标而言,根本上仍主要依靠于依法行政原则。鉴于信赖保护原则发挥作用的有限性,并且依法行政原则能够一定程度上达成既定目标,故在信赖保护原则尚未法定化的条件下,发挥依法行政原则的应有之义更切实际。

3、结语

通过对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以行政许可为例的授益行政行为在撤销之时,撤销具体标准由行政机关裁量,并实质性受到依法行政原则的制约,而非字面误解的信赖保护原则。我国的《行政许可法》并未像德国规定了对违法行政许可决定适用存续保护,“可以撤销”之条款的法理基础仍然是基于依法行政原则。因此,就尚未细化的具体标准与有限的信赖保护原则适用,更现实的做法是充分发挥依法行政原则之作用,把控好撤销标准的“阀门”。

注释

[1]胡建淼主编:《行政行为基本范畴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212页。

[2]不得撤销又有两种情形:一是撤销将对公益造成重大危害的情形;二是信赖保护原则优于依法行政原则的情形。

[3]刘飞:“信赖保护原则的行政法意义——以授益行为的撤销与废止为基点的考察”,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6期,第3页。

[4]同前注[3],第18页。

[5]同前注[3],第18页。

[6]同前注[3],第19页下脚注[84]。

[7]源于德国联邦行政法院在1982年一份判决,参见赵宏:《法治国下的目的性创设——德国行政行为理论与制度实践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年11月版,第236页。

[8]同前注[9],第11页。

参考文献

[1]胡建淼主编.行政行为基本范畴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2]刘飞.信赖保护原则的行政法意义——以授益行为的撤销与废止为基点的考察[J].法学研究,2010,6.

[3]赵宏.法治国下的目的性创设——德国行政行为理论与制度实践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行政许可指南 篇9

X4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

一、承办单位

住宅与房地产业处

二、许可依据

《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48号)、《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77号)、《山东省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

三、许可条件

符合《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用《山东省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管理实施细则》(鲁建发[2000]59号)所规定的资质审批资质核级、资质晋级、资质变更相应条件。

四、报送材料

(一)资质许可

1、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申报表(一式二份);

2、企业营业执照副本;

3、企业法人组织机构代码证;

4、企业(公司)章程;

5、企业的验资报告;

6、企业法人代表、总经理的任职文件(原件),企业经济、技术、财务等负责人的任职文件及职称证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件,劳动合同(加盖劳动局鉴定章),企业为有职称专人员交纳的养老保险证明材料;

7、与开发项目有关的资料(协议、合同、计划、规划、土地、施工、项目手册、开发经营许可证等各项证明、证件)。

(二)资质核级

1、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申请表(一式二份);

2、企业资质证书副本;

3、企业营业执照副本;

4、企业法人代码证;

5、企业法人代表、总经理的任职文件(原件),企业经济、技术、财务等负责人的任职文件及职称证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件,劳动合同(加盖劳动鉴定章);

6、上年统计年报(加盖开发主管部门章);

7、上年开发统计基屋报表(加盖统计主管部门章);

8、与开发项目有关的资料(协议、合同、计划、规划、土地、施工、项目手册、开发经营许可证等各项证明、证件);

9、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

(三)资质晋级

1、市开发主管部门出具资质升级的请示;

2、开发企业关于资质升级的请示;

3、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申请表(一式两份);

4、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上报盘;

5、开发企业营业执照;

6、企业资质证书副本;

7、上企业财务报表;

8、企业(公司)章程;

9、企业的验资报告;

10、企业法人代表、总经理的任职文件(原件),企业经济、技术、财务等负责人的任职文件及职称证件,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证件,劳动合同(加盖劳动局鉴定章);

11、近三年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规划批准文件;

12、开发项目规划、施工、销售许可证;

13、开发企业竣工备案表、证明文件;

14、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统计年报(加盖统计局章);

15、住宅质量保证书、住宅使用说明书。

(四)资质变更

各类公司变更登记都需要提交的材料;

① 开发企业向主管部门提交的变更申请; ② 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的申报表;

③ 股东会依据《公司法》做出的变更有关登记事项的决议(股东盖章、签字);

④ 变更后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⑤ 变更前营业执照复印件; ⑥ 资质证书原件。

1、企业名称变更材料同上。

2、法定代表人变更

(1)公司原法定代表人的免职文件和新任法定代表人的任职文件(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做出的股东会决议或董事会决议);

(2)新任法定代表人的简历;

(3)涉及到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发生变动的,还应提交; ① 有关选举、委派、聘任证明(股东会决议或董事会决议); ② 董事、监事、经理成员情况和新增成员的身份证复印件;(4)涉及公司股权转让的,还应提交: ①股权转让协议;

②国有资产和管理部门转让的文件(出让方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的);

③新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 ④变更后股东名单。

3、企业地址变更

新住所使用证明(租凭用房的,提交房主的《房产证》复印件及租凭合同)。

4、注册资本变更

(1)增加注册资本变更提交;

①具有法定资格的会计事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②新增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2)减少注册资本变更提交:

①具有法定资格的会计师务所出具的验资报告; ②公司债务清偿或者债务担保情况的说明。

5、企业类型变更

(1)中外合资有限公司转为资企业的提交: ①原董事会决议;

②省外经委的批准文件;

③原外资企业债权债务清偿或债务担保证明; ④股权转让协议; ⑤注册资本发生变化的应提交验资报告;

⑥新股东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 ⑦变更后股东名单;

⑧其他登记事项发生变化应参照前面相应的内容提交。(2)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公司的提交:

①董事、监事、经理的有关委派、选举或聘用证明及身份证复印件(提交股东大会关于选举董事、监事的股东大会决议和董事会关于聘任公司经理的董事会决议或聘任书);

②公司法定代表人的任职文件(关于选举董事的董事会决议,全体董事签字)和身份证复印件;

(3)国有企业改建为有限公司,除按公司设立提交文件外,还应提交下更文件:

①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批准文件及批准的改制方案;

②债权债务落实的文件和人民银行出具的金融债权保全的证明文件;

③原企业的前置审批的有效文件、证件。申请材料为复印件的,申请人应当提供原件,由接收单位当场复印或核对,并加盖载有接收单位名称及“复印自原件”或“与原件核对一次”字样的专用章后接收。

五、许可数量 无数量限制。

六、许可程序

开发企业资质等级分为一、二、三、四级和暂定资质。其中,建设部负责一级开发企业资质证书的颁发和管理,审批前,由省建设主管部门审查并提出 审查意见;省建设部门负责二级资质以下开发企业资质证书的颁发和管理。当事人向省建设厅提出资质申请;受理后转承办处室;承办人初审提出初审意见报处室负责人;处室负责人提出审查意见后报分管厅长审批,作出许可决定,核发资质证书。

上一篇:申请执行委托书下一篇:企业员工保险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