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精选10篇)
作者:郭晓芳 时间:2007/8/3 21:41:4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995
不可否认,新课改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活力,过去的“满堂灌”“一言堂”已逐步被师生间平等,民主的对话所取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改变,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也出现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语文课的形式:
新课程提倡“对话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与作者编者之间要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其实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但是,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对话教学”变成了:“我问你答”的形式,教师设计一个总是然后学生围绕这个总是思考、讨论,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设计的思路和框架之内。有时候学生不听使唤,教师就使出浑身解数循循善诱,直到回答教师满意为止。这样的做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其实,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提问,质疑问难,要能够激发学生由产生问题始以产生问题终。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王国,而教师则创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交流与碰撞,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宽松、开放的,这样的教学形式才是新课程所期望的、真正的“对话教学”。
二、要注意语文课的味道:
无论教改怎样改、怎样变,语文课的特点不能被弱化,„语文味‟不能被淡化。不让学生去诵读文本,不让学生品味语言,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只是让学生去讨论课文内容而提示的一些问题,结果成了常识课,甚至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这都是不对的。如有的老师讲《明天不封阳台》,在学生读过一遍课文之后,只提出了一些问题:“作者对封阳台的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变化?你认为人类有哪些不珍爱自然的行为?结果怎样?”整堂课既没有引导学生品味和理解文章语言,也没有关注人文和情感的因素,这样的课显得肤浅,缺乏语文课的意味和力度。
要浓化语文课的味道,一是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语言。据说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小时候,有一次,看到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狮子,他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雕刻师?”父亲说:“以这只狮子为例吧,我不是在雕刻这只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父亲继续解释说:“狮子本来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的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唤醒生命的过程,是唤醒学生的情感和智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反复诵读文本,去体验感悟文本,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教师既不可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诵读,也不可浅尝辄止只作潜浅的内容上的理解,一定要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去做心灵的远游,这才是阅读的生命。二是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如果说朗读可以让学生整体感悟文章的话,这里说的“引导”则是教师必须告诉学生怎样去“感悟、品味”,是在更深层次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
三、要注重语文课的实效: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兴奋点,可以采取多种手段,但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首先是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课堂上学生自读、齐读、互问互答、分小组讨论等形式即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全部,每堂课必安排学生间的互问互答、讨论等,看似非常热闹,其实容易形式化,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真正的讨论,应该是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真正开动脑筋,讨论出个“所以然”来。其次,演课本剧方面,有的老师遇到只要有情节、有对白的课文,必安排学生扮角色表演,有的甚至分几组或要求全班同学参与,轮番上台表演同一内容。这样的表演固然学生参与了,很大程度上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并没有准确把握、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所以这种表演所收到的效果与原先的设想可能会有差距。最后,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方面。多媒体所反映的事物确实较具体、直观、形象,常能起到化繁为简、真实再现的作用,可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应该努力运用语言文字唤醒学生沉睡的生活体验,并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体验的能力。过多地使用多媒体,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扼杀其想像力,试想对问题事物没有想象、思考,不经过头脑的加工整理,那么文章的朦胧之美、空白之美、蕴藉之美如何感受呢?又如何以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体验呢?所以,要把握多媒体运用的“度”,使其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化
学生学习的过程, 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 由此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同时, 原有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 学习过程不是对新知识的直接吸收和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勇于改革, 敢于打破传统的僵化套路,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精神, 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角”, 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插上翅膀去腾飞!郑板桥曾说:“学问二字须拆开来看, 学是学, 问是问。”“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 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把学生放在“主角”的位置上, 他们才是课堂上鲜艳夺目的红花, 只有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闪出了耀眼的光芒, 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如教《故乡》时, 有学生问:“电影、小说里的穷孩子总是被少爷当马骑, 在地上爬来爬去, 为什么宏儿和水生, 迅哥儿和闰土都是那么平等、友好呢?”这些疑问虽然只代表了学生的点滴思想, 但却体现出了学生对事物的热情探求, 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做教师的一定要抓住这闪光的火花, 把它回放到课堂中去, 让这“星星之火”来“燃”起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圣火, 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学得越来越活, 越来越灵。“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这“朵朵红花”也只有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和这样广阔的空间里方可达到“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境界, 他们的智慧才会闪烁出格外耀眼的光芒。
二、转变传统理念, 塑造新型教师形象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而且要改变教师的专业生活, 改变教师以往固有的角色地位。就语文课堂教学而言,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转变,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转变。作为传统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 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教师单独拥有权力, 学生主要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 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方面不大受教师的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为基础, 因而, 教师要有一种雅量, 要甘做课堂教学中的“片片绿叶”, 以这“片片绿叶”来映衬学生这“朵朵红花”, 使“红花”在“绿叶”的烘托下更显得熠熠生姿。在新课改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 应多一些不拘一格, 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百家争鸣, 少一些“一言堂”课、“满堂灌”课。学生学习什么内容, 采用什么方式, 哪些人在一起学习, 全由学生自己做主, 教师只是以参与者、促进者的身份, 给学生作指导, 提看法。教师要以催化者来代替以往的领导者, 把学习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孩子。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 学生应该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 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说出他们的所感、所想、所疑、所悟, 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提、去议, 答案让他们自己去辨, 结论让他们自己去寻。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下充满活力的新课堂。在日益新型的课堂教学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角色和地位, 要甘为人梯, 甘当绿叶, 要善于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要乐于创造条件, 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要敢于引导合作,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如朵朵红花, 涌动着美好与智慧;教师如片片绿叶, 寄托着深情与厚意。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将伴随着语文课改的进程不断地进步与完善。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深广的语文素养, 还要有跨学科素养, 语文教师涉猎的知识越多, 越能触类旁通, 对自己本学科的钻研越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认识。语文学科特点之一是综合性强, 仅就教材而言, 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 上自天文, 下至地理, 无所不包;它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美术、艺术、戏剧以及自然科学等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取得主动权, 克服捉襟见肘的窘态, 就要广为学习, 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 成为杂家, 否则, 难以很好地履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职责。在语文教学中, 不难发现, 语文与音乐, 语文与书法, 语文与绘画等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懂得一些这类知识, 有了教育智慧, 对语文教师而言, 上起课来会得益许多。“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自己的知识如长流水, 才能以清泉灌溉学生。只有老师会思考研究了, 才能教出会思考研究的学生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问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33
语文教学效果的达成涉及语文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需要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手段进行全面改革,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全面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其他影响教学效果达成的因素,在全面统筹下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一、打好语文基础知识功底
语文基础知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的学习中部分学生过于看重文言文阅读答题正确率、阅读理解解题能力以及语文写作表达能力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忽视语文文本的学习,无法认识到课文中的基础知识对其进行学习迁移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课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用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成绩过分看重,认为成绩高的同学语文学习能力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因此,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放松对学生此方面的要求,导致学生语文知识功底不牢固。新课程对语文能力的考查不仅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还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可以说,基础知识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基础和关键,是学生在考试题解答中进行知识迁移运用的前提条件,没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储备,学生无法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语文素养,无法提高语文答题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语文的学习中,坚持写读书笔记是增大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多,学生课业压力大,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受到学生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因此,学生有待于进一步加大课外阅读量,通过阅读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将自己的所想记录下来,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此外,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能够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近况进行深入了解。目前,部分教师考虑学生课业压力情况,并不要求学生定时进行读书笔记的写作,部分教师甚至意识不到读书笔记对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忽视读书笔记,对学生不做任何要求,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无法对学生能力培养途径进行科学的认识,无法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阅读量,扩充知识储备,有效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因此,教师面对新课改,既要完善自身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学生能力培养方式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采取科学的教学指导法帮助學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部分教师在新课改的大趋势下努力尝试着采取新方式进行教学,可是,依然无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语文课堂依然是死气沉沉或是沿袭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并且能够有效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框架进行完善,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是影响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进行评定的主要依据,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积极性的调动需要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语文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恰当的引导都会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从而形成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在快乐和轻松中掌握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课外阅读延伸
高中语文文本内容经过教育部门的严格筛选,从古今中外优秀作家的有些文章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文体、思想主旨等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基础知识的传授,但是,仅依靠课本几篇课文的阅读量是无法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学习之外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或是网上资源对学生阅读量进行扩充,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大阅读量。对于课外书的选择需要教师进行指导,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相反,不适合的读物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提高能力而且会反作用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之前教师可以对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进行列举,做一个书目供学生选择,当然,最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做法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性格特点以及认识能力,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课外阅读书目的指导,这样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增进阅读兴趣,对语文学习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五、加强情感的交流
语文属于高中主课之一,教师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但是,部分教师只是单纯的代课教师,并不担任班主任一职,因此对学生的了解仅限于课堂,掌握的更多的是与学生学习有关的情况,对学生的生活状况和情绪等众多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并没有比较彻底的了解,故此,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情况是一个在教学中极易被忽视的一个问题,是需要引起教师足够重视的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是复杂的,部分学生由于对教师的喜欢而不断加强本科目的学习,部分学生只是为了得到教师的奖励而认真学习,因此,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应该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对学生的了解,同时让学生了解教师对其期望,这样能够从感情上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增大学习的动力,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活力。
六、学习方法优化
语文的学习虽然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灵活运用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学习方法也是一个对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起着重要影响的因素。语文的试题除了基础知识的考查,大多是对学生主观认识等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之后要从方法入手对学生的答题技巧进行优化指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惯性”一节的教学历来是初二物理的难点,学生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一接触到实际问题,就犯经验性错误,为使学生正确理解惯性概念,在教学中必须讲清下面几点.
1.“惯性”的本质.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论宏大物体,还是微小粒子,不论固体、液体、气体,不论静止物体,还是运动物体,不论物体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刻,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这一点应讲深讲透,教师应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一切物体都有……的性质”,反复讲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概念本身含义.教师应在下列方面讲清其内涵.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既然是固有性质,就不能说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有惯性,而运动状态改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就没有惯性,也不能说惯性“仅在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起作用”,而“在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或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不起作用”.再结合“行驶中的汽车或火车,由于惯性,不能立刻停止,即使紧急刹车,也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这一实例,指出“对运动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阻力,要使它停下来仍需一段时间”,正是运动物体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而力图反抗速度减小)的性质表现;再以汽车出发时即使加大油门使牵引力很大,也不可能立刻开得很快为例阐明“对静止物体即使加上很大的推动力,要使它达到某一速度仍需一段时间”也正是静止的物体要保持静止状态(因而力图反抗速度增大)的性质表现.然后根据这两方面的表现,对照概念,使学生明确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一种“惰性”,即使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运动状态改变了,但它的“惰性”还是存在,因此惯性不会消灭,是物体本身具有的.
2.“惯性”与“第一定律”的区别.学生往往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当做惯性概念,即“惯性”与“惯性定律”混为一谈.这也正是他们认为物体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才有惯性.为了纠正这种错误,除了使学生能准确地叙述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还应该使学生知道它们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牛顿第一定律则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如何运动的问题,是一条运动定律,它指出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原因.而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两者完全不同.为何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是因为定律中所描述的现象是物体的惯性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不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物体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仍顽强地表现出来.
3.“惯性”与“力”的区别.学生往往把“惯性”当做力,认为“子弹离开枪口后还会继续向前运动”,“水平道路上运动着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还要向前运动”这些都是“惯性”这个力作用的结果等.为了纠正这种错误,可结合力的概念,要求学生去寻找施力物体,让他们碰壁,再引导学生分析惯性与力的区别:①物理意义不同;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而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始终具有这种性质,它与外界条件无关;力则只有物体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才有,离开了物体就无所谓力.②构成的要素不同: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和作用点,而大小也没有具体数值,无单位;力是由大孝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构成,它的大小有具体的数值,单位是牛.③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力作用则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物体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物体原来具有某个速度,物体惯性则力图使其继续保持这一速度,但力图保持与能否保持则是不同的.当物体受到合外力为零时,物体可保持这个速度,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便不能再保持原来的速度,运动状态就发生了变化.物体的惯性和外力作用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形成了宏观物体的形形色色的各种复杂的运动.如果没有外力,物体也就没有复杂多样的运动形式;如果没有惯性,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不需要力的作用.只有当我们理解了惯性与外力作用的辨证关系,就不难解释惯性现象.例如“锤子松了,把锤把的一端在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能紧套在锤柄上”这是因为锤与柄原来都向下运动,柄撞在物体上受到阻力作用,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就停止了运动,锤头没受阻力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继续向下运动,这样锤头就紧套在锤柄上了.
5.“惯性”与“速度”的区别.学生往往把惯性大小跟速度大小混为一谈,他们往往根据“汽车行驶得越快,刹车越困难”一类现象认为:“汽车行驶越快,其惯性越大”.对于初中学生,惯性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的区别,限于知识面,很难讲深讲透,但要提醒学生注意,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无关.运动快的汽车难刹车是因阻力大小有限,如果增大阻力,它也会很快停下来.
一、明确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促进教学,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围绕教学问题的解决而开展设计活动,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为了编写教学设计方案而设计。
二、立足于正确的教学设计观。在教学设计中,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要强调方法的应用,从方法论范畴来思考设计教学,而不是以媒体观为指导,围绕教学资源展开教学设计活动。
三、注重教学设计的规范性。教学设计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作用,使之发挥整体效应。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其特定的作用,都会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不能疏忽每一个环节的设计,使之能够真正为解决教学问题服务。并且,在编写教学设计方案时要注意描述的规范性,不能似是而非,甚至产生错误。
四、重视教学设计的情境性。教学设计实践面向具体的教学问题,因此教学设计必然会受到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特征(尤其是非一般性特征)、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设计时必须对具体的教学环境、内容、学生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不能采用宽泛、空洞的设计方法和描述方式。
五、强调教学设计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的各环节应该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因此要注意整个教学设计方案的一致性,不要孤立地进行各个环节的设计;二是教学活动是教学策略的具体体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要与所选择的教学策略保持一致,不能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1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奇异,学生对此充满了 向往和好奇”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要想 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就必须要首先转变自 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 的内容和学生对物质世界已有的认识和经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 方式,结合实物!模型!标本!图表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来激发学 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通过化学实验诱发学生对化学学习内容充 满好奇,根据实验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好奇)观察)惊讶)疑问)思考0中增强对化学学科学习的兴趣”虽然利用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有助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但模拟实验无法全面体现化学实验的功能,学生的印象 也不会太深,也就是说它不能代替化学实验,我们在使用中不仅
要把握好一个度,还要注意用计算机模拟微观粒子的变化过程时 应注意避免科学性错误“
2根据学科特点,形成知识体系
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结构的系统性更强,与生活
联系更加紧密,所以教学中要针对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形成化 学学科特有的知识体系”
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生学习起来 十分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基本的教学原则,即应该 做到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由易到难“针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原理 的抽象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用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 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同时借助各种先进的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手 段,再通过对具体的实验现象和实验事实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最终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 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概念和原理,从而增强对 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的能力”
初中化学最重要的化学用语包括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中的 元素符号!物质的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以及化合价等内容,这些 化学用语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好化学的关 键“虽然化学用语简练!抽象!严谨,但学生学习和记忆普遍都感 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实物,还应让学生制作卡 片,编成韵句歌谣等形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记,效果会更加 明显”
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在初中化学学科体系中占有十分重 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运用直观教学 和实验教学以及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多观察!勤动 手!分析比较找出物质的制取!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与物 质用途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归纳出一些简单的规律,在此基础 上加强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就是进行化学实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 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学生实验,认真做好演示实验,从科学态度!规范操作!给学生以示范作用;还应结合实际对实验加以改进,比 较改进前后的优劣”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分组实验,在 实验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让学生自主设计!亲自 动手!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勤于思考!如实填写实验报告等良好 的实验习惯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选取的核心知识来编写的,而化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化学就是生活”,新教材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但在不同的地区对学生有影响的代表物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化学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整合和重组,并从中提炼出符合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教学素材;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要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和争议来引出化学学习的具
体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实际情景开展教学,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在实际情景当中,在创设化学问题情境时要选取学生身边的特别熟悉的物质!事例和现象,促使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能够提出不同的假设,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或者查阅资料来进行实验论证,从而找到合理的解释和结论,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结合学科内容,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将思想品德教育融人学科教学过程,是化学教学设计的一项 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目标的任务之一,化学学科中充满着辩证唯 物主义思想,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充 分运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严谨求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 态度”
教师还应结合化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分类以及变化规律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 育,要让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达到破除迷信,树立科学世界观的目的“结合科学家热爱祖国!献身科学事业的事迹,培养 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5强化教学反思,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加强教学反思是提高和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
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 验,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和过程有意识地进行再现和认识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应该提高反思能力,在讲授完一个单元或者一{!课题
后,针对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制定的各项教学目标,所设定的各种教学活动和运用的各种教学策略以及评价方式等进行自觉的 分析,然后发现问题并总结经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有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提,有些话让学生自己说,有些事情让学生自己做0的 原则,教师绝不能包办代替,同时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 认真分析,帮助学生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让学生对知识点的运 用能够举一反三,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步提高”
教师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该撰写/教学反思札记0或者/教师 成长札记0“这一点对刚接触新教材的老师们特别重要,也可以 通过与校内外教师间的各种平台的交流与沟通来提高我们的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化的发展, 外语 (尤其是英语) 学科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各国政府及各国民众重视。探其根本原因在于外语水平直接影响了吸取与交流信息的速度和质量。它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 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对外语好、懂专业人才的需求业已上升为一种国家需求。同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8条指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 说明当前双语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明确要求:“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综上所述, 如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加大双语教学力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 我国各大高校中开展的会计双语教学通常是运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语言是掌握知识的媒介, 双语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是希望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协调运用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同时也希望通过会计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如何通过英文相关专业文献的阅读实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
二、会计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明确教学思路
会计双语教学必须首先要明确教学思路:会计双语教学不是英语语言教学, 其实质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牢固的专业知识。会计双语教学是在专业课上运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语言是掌握知识的载体, 是传授知识的媒介, 双语运用在会计专业教学上是希望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学重点应着眼于专业知识的传授, 而不是语言教学。国外诸如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会计教材一直走在各国前面, 引导世界潮流。同时, 会计专业学习应随时关注专业前沿动态的发展, 西方国家诸如美国、英国的会计学者往往在专业前沿问题上有着更加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并在此基础上撰写相关论文和专著。鉴于这些教材、论文和专著均以英文撰写, 因此对于中国学生而言, 读懂这些专业教材和文献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巩固, 而且有利于掌握专业前沿趋向。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会计双语教学的开展。
2. 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适合地教材是实施会计双语教学的必要条件。而如何选用合适的双语教材成为决定会计双语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之一。各大高校除执行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以外, 要根据双语教学的特点和需要, 适当调整课程设置, 选用合适的教材就成了会计双语教学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随便在市面上找一本英语书作会计双语课教材, 显然是不科学的。
目前, 会计双语教材的选用有几种选择: (1) 选择国内相关优秀学校已经出版的双语教学的教材; (2) 采用自编英文教材、双语教学英文参考资料; (3) 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依据笔者的经验建议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国外诸如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会计教材一直走在各国前面, 这些原版教材中不仅系统介绍了会计专业知识, 而且还介绍了相关专业前沿问题的研究。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从这些原版教材中可以领略英语的真谛, 品味英语的妙趣, 探寻英语的奇奥, 同时学生也可以从这些原版教材中了解到会计专业前沿问题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 西方教材的编写方式、思维方式、说理、陈述、举例、练习、作业、实习等各个环节与中国的都有很大差异, 这些差异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进而使他们有兴趣学好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中有的地方文字高深、结构复杂、论证严谨、深奥难懂, 通过语法分析, 层层深入, 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 又提高了英语水平。
3. 教学资源的支持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的配套支持, 会计双语教学也不例外。鉴于在单一汉语语言环境中学习厚重的英文原版教材对学生而言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困难的。这就要求在会计双语教学上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一定的相关配套教学资源, 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针对性、工具性学习资料, 建立丰富的立体化的学习资源系统、实时的学习辅导渠道, 比如:教师手册 (包括教学目标、讲义大纲、讨论练习参考意见、课堂活动建议) 、习题解答、题库、课堂演示文稿和课堂教学光盘、学习指南、教学录像、即用课堂笔记、教学投影胶片、网上资料、教学网页以及针对特殊课程的教材等。此外,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做法, 围绕一本教材设立一个专门的网站, 并及时提供最新的补充材料和教学资源, 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课程交流平台, 学生交流课程学习体会, 提出课程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并回答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 通过教学平台的建立使教学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4. 中西方会计准则的差异对会计双语教学的影响
鉴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 由于中西方会计准则存在一定差异, 这就决定了会计双语教学具有一定难度。我国于2006年颁布了会计新准则, 新准则虽然已进一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但毕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新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组成;国际会计准则共有41项准则, 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 这是两者主观认识与指导思想的差异。两个准则中有25项准则处理相同, 2项存在有实质性差异, 11项有非实质性差异。因此在会计双语教学中应运用比较法来揭示不同准则下会计处理的差异。笔者经常在双语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原版教材中会计处理会与以前中文学习中的会计处理不一样?”这就充分说明会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以双语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 并不是简单的中英文对照, 由于中西方会计准则的差异, 基于不同准则对于相同情况下经济业务的处理也就存在差异。因此, 在会计双语教学中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中西方会计准则的差异, 同时要向学生指明对于同一经济业务在不同会计准则下处理结果存在的差异。会计双语教学通过系统的比较使学生掌握不同会计准则, 理解不同准则下会计处理的差异。
5. 案例教学在会计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教学在会计双语教学中应得到重视。纵观原版教材, 其成功之处在于大量案例的合理运用。但是必须注意的是会计双语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应注意其中国实践性。由于原版教材中有许多案例是基于西方经济环境背景下编写, 这就意味着很多案例并不适合中国经济现状。因此如果沿用这些案例脱离了中国实际情况, 不利于学生基于中国实际理解专业知识, 也不利于今后学生的工作需要。在实际教学中, 对于背离中国实际的案例, 教师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写, 同时可以考虑采用中国企业的现有资料编写相关案例进行双语教学。这样不仅达到了会计双语教学的目的, 同时也使学生对于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有了相当的认识, 便于学生今后工作。另一方面, 理论的学习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理解。学生通过案例可以帮助其理解消化专业知识。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对不同经济业务的相关处理方法, 对于学生来讲, 要理解准则中的规定必须要通过案例的帮助, 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目的。
三、结论
会计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中英文两种语言的协调运用使学生牢固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同时了解会计前沿问题的相关发展。鉴于此教学目的, 必须在会计双语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原版教材, 通过中英文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西方会计准则的相关差异, 并结合符合中国实际的案例使学生在理解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 了解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摘要:目前, 我国各大高校中开展的会计双语教学通常是运用中文和英文两种语言进行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本文通过对会计双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分析, 阐明双语在会计教学中的运用是希望学生通过两种语言的协调运用更好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同时也希望通过会计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如何通过英文相关专业文献的阅读实时了解专业发展的动态。
关键词:会计双语教学,教学思路,教材选用原则,教学资源,中西方会计准则,案例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晓盈:高校会计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 2006年07期
[2]曾剑平曾翔:双语教材研究[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01期
[3]吴革张新民:中国会计的国际化[M].第一版,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年3月
在教学中,要认真处理好几个关系,才可以将参与式教学落到实处,充分体现情感的价值: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冰心老人说过:“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野花”,“自然”,这就要求教育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快乐的空间、生长的空间,师生间要建立起和谐、健康的感情,正确构建师生间的关系。那么,教师应如何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学生的自由空间如何把握“度”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为一节课确定科学、可行的教学目标。在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课文内容过多过细地讲解分析,以教师的分析取代了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以理解性的逻辑分析取代了学生自己的感情体验。因此,教师确立了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后,要放手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尽力自己解决问题。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活动环境。参与式教学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开放,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活动环境。比如,在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一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诸葛亮的资料。在课堂上,各个小组分别进行了精彩的展示,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情境。
(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参与式教学注重分组教学,强调合作探究、个性张扬。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如果想有效、及时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就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组织能力。
二、问题设计与学生的关系
参与式教学更加追求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有效的提问更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度”,突出学生的地位。因此,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一些原先不会说话、不敢说话的学生逐渐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习惯。如,学习《马说》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没了伯乐,难道千里马就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吗?抓住学生探究的兴奋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个个踊跃发言,畅谈自己的看法。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参与式教学的灵魂所在,问题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就能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果好的问题又有好的教学活动作为载体,那么就可以把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挥到极致,学生就能真正地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
三、课前与课堂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追求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兴奋点,强调情感的作用。因此,预习就显得更为重要,教学中要抓好预习关,让学生的学习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学生在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学生的学习更具目的性。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不割裂文章,保证文本的完整性,通过问题提问,检测学生预习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疑难作重点精解或让学生合作讨论,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某一知识点的结构、用法及需要注意到的地方。由于预习让学生课堂学习的目标更明确,这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充裕了学生记笔记的时间,提高了学生记笔记的水平。
四、求同与求异的关系
作者:杨保国
[摘 要]本文就中职《数控车床》课程的特点,结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总结了本校及兄弟学校在这方面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几个目前中职学校数控车床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普车 能力 做中学 产教结合 安全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适应社会、企业的需要。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专门人才。而实训是学生培养操作技能和积累技术经验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几个在数控车床实训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理论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加强实践,并在实习课中体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形成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每一轮理论、实践之后,都应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此外,还要使理论课为实习课服务,实习课则要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掌握实践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使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知识及其规律,为实践服务。同时,还要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并认真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加强技能训练,以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正确处理普通车床实习和数控车床实习的关系
现在多数学校的数控专业都是在原有的车工专业的基础上,购置了数控车床和铣床而形成的。其实训形式与内容包括了普通车床实习和数控车床实习。因此,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即合理安排这两项实习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以数控车床的实训为例,由于资金不足,所以一般都要安排一定的课时来实习普通车床。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初学阶段利用普通车床来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并为以后学习数控机床打下基础,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在我国数控行业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应继续重视传统机械加工实习基地的建设。传统的金属加工的理论、实践技能仍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自动化的数控机床离不开传统的车、铣、铇、磨等加工技术。一个数控工作人员,如果不懂得把握刀具角度、切削用量和制造工艺,是不合格的。因此,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数控加工人才,就必须从最基本的知识抓起,要使学生学习好、掌握好基本功,并牢固地掌握普通车床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基本性能和熟练掌握普通车床的正确操作,进而真正熟练掌握以后在数控车床上需要掌握的和用到的许多基本技能,如刀具的选择、刃磨、安装,切削用量的选择,加工工艺的制定,工件的装夹,等等。在现阶段,这些基本技能、技巧是不可能在数控机床上安排大量时间进行练习的,可以利用普通车床台数较多的条件,来进行这些基本技能的操作训练。在实际工作中,掌握好基本的操作技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会直接影响到数控机床实习的效果,并对操作安全有很大的影响。如在操作数控车床加工工件时,如果没有选择好切削用量,就容易出现因排屑不好而影响工件加工的问题,包括加工效率低、缠屑、打刀等。可见,在普通车床上学习基本操作技能是非常经济、实惠和实用的。因此,要使学生正确认识在普通车床上学习基本操作技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帮助他们明确学习普通车床操作的目标。
三、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数控车床的操作训练分为程序的输入、修改、编辑,对刀,机床操作等部分的内容。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进行了正确讲解、引导,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些知识,但还需要提高自主分析、解决工件所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及制定程序的能力。因此,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要忙于帮助解决,而应先让他们试着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启发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要求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操作,以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思考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有些新的想法就是在思考中出现的。作为一名数控车工,在实际的工作中,在加工工件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问题,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他们不断地积累经验,进行思考,并做为平时训练的重要方面,将提高能力的训练做为实训的最终目标,贯穿于全过程。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问题要求学生解决,以锻炼、培养他们的能力。
四、为学生提供在“做”中“学”的机会,增强技能培养的针对性
应在数控车技能的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并以此来推动数控职业技能教学环境与模式的改革,从而达到用全新的模式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同时,还应考虑学生对数控技能的基本认识与接受能力,并选
择适合他们的特色教学管理方式,做到以就业为导向。
(1)以“车间工厂”为教学管理模式,根据数控技能培训的要求,制定学生实践训练中的项目加工方案,使他们的培训内容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相结合,并学会自我管理督促、自我鉴定衡量,从而体现其自我价值。此外,还要适应“车间工厂”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学生的技能培训与就业相结合。
(2)“车间工厂”模式是以一个企业车间的形式来确定的,它围绕产品制造过程中所涉及的技能、管理、团队间的合作等,以实现学生培养与企业要求间的“零对接”,并通过精品项目开发与应用来提高教学质量。数控技能培训以“项目教学法”为中心,制定并实施可行的项目培训,同时又结合其它各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内容,通过项目培训融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在实践教学中自主寻找有用、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公式、公理、定理),学会在精品项目的培训中使用不同的基础知识、计算方法、工艺设计等,从而完成零件的加
工,提高动手能力。
五、实训方式要从仿真到实际操作,搞好产教结合在实训中,先仿真后加工,走产教结合之路,对于学校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数控专业更是如此。数控加工专业实习的消耗很大,现在多数学校的资金都比较紧张,专业投入有较大困难。因此,在课题训练上,如果不走产教结合的道路,而只进行纯消耗性实习,就会使实习学生没有充分的实习物,并由此影响到他们学习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搞好产教结合,可以解决实习物不充分的问题。在产教结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各种零件的加工,接触各种材料,了解、掌握其加工性能,通过对零件的加工,增强工时观念、质量观念,进而提高编程技能,技巧。通过对批量零件的加工,可以提高操作技能,并形成技巧,通过产教结合,可以创造一定的产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学生可以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这些都不是在课题训练中所能达到的。
走产教结合的道路是实习教学的一条出路,但是要防止由于过分强调产品数量,而忽视了教学。要通过产品加工达到教学的目的,选择好适合教学的产品至关重要。
六、对学生做好安全操作及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以预防为主。数控车床有其自身的特点,较普通车床而言,它有许多优越性。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更应该向他们指出安全操作方面的特点。比如,因运行速度较快,操作不当会造成人身或机床事故,所以必须遵守操作程序。同时,还应教育学生树立严谨的学风,做到操作一丝不苟,精神集中,切不可认为数控车床属于自动加工,就可以不用管了。更不能离开机床干其它事情。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减少事故,保证教学,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数控车床》教学应加强能力培养,改进教法,提高质量,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一、教材的编排原则
(一)生活性原则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情境,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进而了解怎样学数学。再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和拓展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应用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数学。
(二)趣味性原则
首先,教材在素材的选择、内容的呈现方式、插图风格、卡通人物形象与语言、版式的设计等,都力求做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和欣赏水平,注重突出趣味性,让学生喜欢数学书;第二,通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故事、画面和儿童语言,提高学生对数学教材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愿意读数学书;第三,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和学生愿意参与的数学活动,使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学习数学,喜欢学数学。
(三)活动性原则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直觉动作思维是小学生认知的年龄特点。生动活动的、主动的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有利于实现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四)过程性原则
经历就是经验,经历过程就有体验。《标准》前言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课程内容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要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等。
(五)开放性原则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进行教学,而不是创造教材)。首先通过数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支持、鼓励教师开发课程资源和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第二,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空间,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化学习;第三,创设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反映多种信息的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有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第四,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和问题,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二、教科书体系结构和设计
设计思路:整体设计开放的过程,具体引导个性化的学习。基本模式:情境引入(启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反思交流——建立模型(内化、整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
三、教材的内容编排特点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学数学(1)关注儿童心理特点,以学生的形式展现
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教材设计了“兔博士”、“蓝灵鼠”、“大头蛙”三个儿童喜欢的动物卡通形象,代替教师的提问和指导,同时,书中还有“丫丫”、“亮亮”、“红红”、“聪聪”四个同伴,与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和成长。
根据小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感兴趣的特点,教材采取多种呈现方式,努力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充满情趣,让学生喜欢数学书。
根据儿童爱玩、爱动、好奇、好胜等心理特点,结合所学内容设计“玩中学数学”的活动。如,一、二年级设计了一些“翻数字卡片说算式”、“投球游戏”、“掷点写数”等 “玩”中训练口算技能的活动。中、高年级教材则更重视让学生在“玩”、“操作”的活动中学习理解数学知识,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愉快的体验中学习。(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呈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和富有启发性的事物、情境和问题,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3)设计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通过设计生动活泼的、有趣的、直观的、学生亲身参与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4)准确把握知识的难度。
2.重视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学习成为愉快的生活
(1)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利用师生现实的信息资源,把学习活动变为真实生活。(3)结合数学学习内容,设计多种实践活动,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家庭、走进儿童自己的生活。
(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数学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怎样学数学才能使学生即学会了数学,又理解了为什么学数学呢?
1.结合具体问题学习数学运算
(1)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通过反映多种信息的、学生熟悉的情境和问题,为学生解决问题和理解计算的意义提供充分的素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沟通学生生活经验与数学运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熟悉的、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学会计算。同时,帮助、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意识。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计算方法。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的笔算方法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解决的简单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试着计算,在交流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计算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养。
2.结合问题需求学习数学
需求就是动力,由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引出新知识的学习,不但能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学数学,还能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良好体验,培养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认识,都是让学生在用自己选择的方式进行测量的基础上,了解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学习长度、面积单位。
3.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应用意识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等是《标准》关于“解决问题”的目标要求。本套教材从二年级下册开始,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设了“解决问题”内容模块,为学生提供与同伴合作、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素材和机会。在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4.在问题探索中,促进数学思维发展
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结论的合理性作出有说服力的说明”是《标准》关于“数学思考”方面的具体要求。本套教材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特别注意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和探索活动,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创造空间。主要做法有:
(1)结合数学学习活动,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对于知识扩展方面的探索和思考。
(2)结合所学内容,在“问题讨论”栏目中,设计开放性、思考性较强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养成与他人交流、研讨的习惯,学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3)从三年级开始,本套教材结合相关单元设计了“探索乐园”。通过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一些特殊数学问题及数学思维方法的探索,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数学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本套教科书的内容编排和活动设计都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鼓励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自主探索、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1.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广大教师和各级教研人员形成一个共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为了达到通过教材促进教学方式改革的目的,本教材出现教师形象时,特别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安排的师生交流课,教师说:“我们互相认识一下”,给学生一种平等、亲切的感觉,使学生消除刚入学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一年级下册第一课又一次出现教师形象。教师说:“我说黑板右边有值日表,对吗?”呈现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教师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正确答案的化身,而是一个共同学习者。
2.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数学,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提供能够自主学习、探索的素材,给学生充分地独立思考、自主尝试的时间。本套教材努力选取学生熟悉的、有一定生活背景的、能够理解的问题情境,设计学生愿意参与的“观察、探索、合作、发现”等数学活动,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并通过一些具有操作性和启发性的指导语,如“自己试着做一做”、“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大胆猜想一下”等等(指导教师的“教”,又引导学生的“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如,时间、人民币、升和毫升等的认识和有关计算,都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完成;所有的数学计算学习,都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计算,然后,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的计算方法。再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都是在学生经历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测量的过程,逐步抽象、概括、总结出来的,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是在估计飞标盘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等。
同时打破传统教科书的束缚,在一、二年级教材中,为学生设计了“自主小天地”栏目。在这个小天地里,学生可以写出自己编的题,可以记录自己所提的、学习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可以记录自己成长中的数据等。
3.鼓励个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的交流和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本教科书在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的同时,把“算法多样化”体现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和不同的解答问题策略上。教科书设计了4个“主人公”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他们说“我是这样做的”、“这是我算的”、“我和你们做的不一样”。这种形式呈现的算法多样化,不是同一问题不同解法的简单罗列,而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个性化的算法交流。同时,本教科书把交流与反思作为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丰富自己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环节,贯彻在全部教学活动中。除设置了“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外,还通过“卡通朋友”的“说一说你是怎样做的”、“把……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等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与他人交流。通过交流,帮助学生强化数学思维,有效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向教师和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让学生在宽松的、平等交流的环境中互相学习,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丰富自己的数学活动经验,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流。
4.重视估算,培养估计的意识和估算能力
估算主要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估计意识和估算能力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本套教材在“加强估算”方面的基本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习惯为重点,结合教学内容,努力给学生创造较多尝试估算的机会,把估算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四、教材各领域内容的编排特点 1.“数与代数”领域的特点(1)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表现在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从数学应用的角度讲,数感不单单是对数概念和数运算的理解,更重要是一种主动地或自动化的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和态度。《标准》认为,小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等;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6个方面)
《标准》对数感的描述,为教材编写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依据。本套教材重视培养学生数感的主要体现是:
第一,在认识数的过程中,重视数感的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负数等数的概念,教材通过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生熟悉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学生经历初步认识、理解、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一年级上册第一课(P1)师生交流,通过“我今年几岁了”、“我家有几口人”等,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1~5和数,结合动物乐园的情境图,“看图说话”通过“1可以表示什么?、2可以表示什么?经历数的认识抽象过程,估计、数一把花生、一杯花生有多少粒等”,体会实物与数的对应关系,理解数的意义;三年级下册,结合学生熟悉的商品标价认识小数;四年级下册(P36),通过学生熟悉的“1捆小棒、一篮西红柿、一束鲜花”理解“单位1”的概念;五年级下册,结合学生熟悉的天气温度,了解负数的意义;在数扣子的过程中,认识并感受100以内的数,二年级下册(P56)数特殊包装的纽扣电池,认识并感受1000以内的数,三年级上册,通过爸爸妈妈的工资、数出100张复印纸、测量出有多厚,再推算1万张复印纸有多厚等感受1万的大小;一年级下册,22比18多一些,50比18多得多,三年级上册,选择合适的近似数,三年级下册(P86)问题讨论“哪杯饮料多”等,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数的实际意义,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第二,在数学运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首先,本教材特别重视估算。如,学习两位数加法时,讨论“二十几加三十几结果可是多少”;加减计算练习时,先估计一下结果,再计算;学习乘除法时,先估计积是几位数,再计算等。另外,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选择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如何运用计算结果,培养学生的数感。如,二年级下册(P38)租船问题,每条船坐4个人,17个人需要租几条船?在这个现实背景下,学生不能只是简单计算17†4=4…1,而要理解这个余数1是什么意思。1表示什么呢?17个人租4条船还剩下1个人。进而要想到剩下1个人也需要1条船,所以要租5条船。再想“怎样分配乘船人数呢?”可以有多种方法。
(2)重视口算
“应重视口算”是《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一个人的口算技能水平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体现。能熟练地进行口算,不但是一个人日常数学应用的基本技能,更是进一步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本套教材把提高学生的基本口算技能作为一、二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教材设计丰富的、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练”口算。如,一年级(P47)数学游戏,翻出3的卡片,学生说出与3有关的所有算式,再翻一张……,这种练习口算的方式,使学生感到新奇、有挑战性,而且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算式,更重要的是,这种口算训练,不是学生被动地看算式写得数,而是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形成算式与结果的过程。把学生被动的、枯燥的口算训练,变为学生乐意参与的、主动地学习。
(3)重视算法多样化
《标准》明确提出:“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不同的人对数学理解的个性化表现,也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本套教材把重视算法多样化体现在鼓励学生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其主要理念和做法是:
第一,承认数学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尊重每个人数学计算方法的个性化,把让学生了解多种计算方法作为教材设计的重要内容。如,20以内加法中的“凑十法”,传统教材只讲把大数凑成10,即“拆小数凑大数”。本教材在介绍“凑十法”时,不但介绍把大数凑十,还介绍把5凑成10。
第二,把重视算法多样化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算法交流、分享活动中。教材不是单纯呈现几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更不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算法。而让学生在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了解他人的计算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进而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方法。
(4)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估算主要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估算也有利于把握结果的合理性。因此,估计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本套教材对估算的内容设计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做法:
第一,估算教学不是单纯的技能教学,更重要是一种意识、习惯的培养;
第二,估算技能的提高需要有一个不断的、反复尝试、练习的过程,数学教材和教学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更丰富的教材进行估算训练;
第三,把估算的内容贯穿在全部数学教材中。除把估算的内容穿插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全过程外,还在“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安排了大量的估算的内容。
(5)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一谈到“应用”两个字,人人往往想到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家非常熟悉,过去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学生学习的应用题,有很大一部分远离学生的生活,有的虽然是生活中的问题,也被人为的进行文字修饰为数学语言化的典型问题。这样的应用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理解,教师就只好用画“关键句”、找“关键词、字”,记模式化的方法来应付考试卷上的应用题。可想而知,这样学习的应用题,考试时,一遇到稍为灵活的、或是没见过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头雾水,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是无从下手。所以,过去教材中的“应用题”,只能理解为“应用”某一解题方法解“标准化”的数学问题,而不是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关于应用意识教材主要有以下点体现。
第一,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事物,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数的认识及所有新知识的学习时,都力求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际生活。如,三年级下册(P24),通过电视节目预报,学习24时记时法,四年级下册(P60),通过动物之最,学习小数。
第二,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中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问题”与事物中信息的关系,进而培养数学的眼光,即数学问题意识。考虑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直觉思维较好,抽象的问题思维较弱的特点,在学习计算时,更多的选取学生生活环境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情境+问题”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中,了解数学信息,再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图中的信息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与图中的信息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一年级上册(P54)。第三,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本教材一方面,所有的加、减、乘、除计算都力争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以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出现,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结合有关单元内容,中、高年级每册教材都设计了一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如,三年级上册,在乘除单元设计“玩碰碰车问题”,在生活中的大数单元安排了“合理购物”、“计划购物”,在吨的认识单元(P103)设计了“制定运输方案”等。这些数学活动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结果,而更重视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空间与图形领域
(1)“空间与图形”的首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其中包括:“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像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教材安排了大量的、学生熟悉的、三维空间的内容,让学生在观察、想像、描述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如,从观察学生身边的物体,把样子想像的放在一起,认识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交流看到的图形,亲身体验从不同方向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一样的,再判断某个图形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初步形成他们对三维空间与二维平面之间的联系。再设计观察一个物体,先想像一下看到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再实际观察、判断等活动,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重视动手操作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多是直观的、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直觉动作思维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教材充分利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感受图形特征,进行图形计算。如,通过用小棒拼图形认识角;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通过对折、剪纸认识对轴图形;通过做风车、拉抽屉等活动认识旋转和平移现象;通过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用小立方体摆长方体,探索长方形面积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成长方形,探索它们的面积公式等。
3.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特点(1)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观念
统计观念主要表现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本套教材培养学统计的观念的主要做法是:
第一,设计学生亲身参与的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统计观念的建立需要多次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是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本套教材把让学生亲身参与统计全过程贯穿于各册教材中,除选择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外,还更多设计本班学生的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体验统计的价值。如,三年级上册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儿童节目,和每天大约看电视的时间;三年级下册“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和“全班蛀牙情况调查”;四年级上册“同学读课外书的调查”;四年级下册“班内男、女生穿鞋号码的调查”等等。
第二,结合具体问题,使他们体会到统计的价值和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从而培养统计意识。如,一年级下册在随意摆放的各种菊花中,数出每种菊花有多少盆,容易出现数不准问题,使学生体会分类统计、表示数据的必要性;二年级上册通过对现实问题“班里最喜欢看哪个儿童节目的人最多”的不同认识,引出调查活动,体会统计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二年级下册,结合对班内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讨论“如果班里组织集体活动,你有什么建议?使学生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三年级下册通过讨论“投球比赛,哪个组的成绩最好”,认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等。
(2)重视对统计实际意义的理解
本套教材特别重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学生熟悉的事例学习统计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图表和统计量的实际意义。主要做法是: 第一,把读“统计图表”贯穿在统计学习的全过程。
第二,结合具体的实例,使学生理解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如,认识平均数,结合求亮亮家一周平均每天丢塑料袋个数的问题,讨论“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塑料袋的个数吗?”,结合一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枚废旧电池的问题,讨论“收集最多比平均数多多少枚?、最少的比平均数少多少枚?”。再如,选择全班同学体重这一组比较典型的数据,认识众数的概念,然后讨论“这个班同学平均体重是39千克,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班同学体重的众数是38,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和众数的不同意义等。
(3)重视可能性,渗透概率思想
本套教材在重视“可能性”方面,有以下两点做法:
第一,结合其它领域的内容,渗透可能性思想。如,学习11~20各数认识,“猜一猜,纸片盖住的小棒可能是几根?”,探索组合规律时,“三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结果可能有几种”等。
第二,两个学段分别安排了独立单元,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亲身参与实验活动,研究可能性问题,并在可能性结果研究的基础上,渗透概率知识。如,五年级上册,“袋里有一枚黑子和一枚白子,任意摸出一枚,有2种可能,那么,摸到白子的可能性有 ”,摸到黑子的可能性也是。这里不出现概率的名称。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实践与综合应用强调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关注学生参与活动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情况,重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和多样化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
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标准》的总目标是九年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学段目标则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所以要在理解“九年”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正确、合理地把握某册、某单元甚至某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并允许一些学生经过一段学习后达到目标。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新的教学观(1)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前提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3.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宏伟蓝图,教科书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是教科书的实践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强调教材对地方的适应性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了解教科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学,这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权力和责任。
4.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及交流反思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并注重“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5.要充分认识“评价”的重要意义,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既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手段和策略。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要首先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尝试的兴趣和能力。要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与反思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注意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鼓励算法多样化不是学习多种算法,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算法。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有时,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自己习惯的或更好的)方法。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呈现的内容、情境、问题和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们在说:“我们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要了解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改进我们的教学……”等等,然而在教师们的教学中却看不出新教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们并没有真正地去研读教材,不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所体现的教学思想;有的教师虽然进行了研读,但不能从整体去理解教材,认识得比较片面,理解得不够充分,致使教学没有明显的进步。教学理念决定一个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只有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深入研读教材,准确全面地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蕴涵的教学理念、教学的基本过程、自主与合作的契机、教师指导作用的关注点等等,合理利用教材的资源并能够创造性的拓展补充,才能有效地改进我们的教学。下面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新教材的特点谈一谈粗浅地认识。
一、教材的编排特点
1、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
新教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学科数学之间的联系。通过学生熟知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体验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数学知识的学习。通过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丰富和拓展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应用意识。例: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设计了两个孩子吃桃子、分桃子的真实例子做为素材引入教学,通过分桃子这个生活中经常接触、并乐于参与的活动进行学习。又如:二年级除法的设计,教材设计了妈妈买来一些鲜花要平均分装在两个花瓶里来装饰客厅的场面,让孩子在亲自动手分花的活动中去感受、去学习。在小数乘法的教学时,教材设计了到超市购物计算价钱的生活情景等等。这样的设计即贴近孩子的生活,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亲,又能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应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学习。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材的这一特点,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与孩子的现实生活相整合,选择孩子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感兴趣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设计教学。
2、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
纵观各种版本的教材,其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每一学习内容(特别是低年级尤为突出)都由生活中的情境图(或童话故事)引入,它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包含数学信息的事物作为学习材料,以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方式落实在教材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展开学习活动。如:三年级学习统计,教材创设的投球游戏;学习周长时,教材创设了给小布艺加花边,让学生计算用多长花边的情境等等。又如:小猫钓鱼、小熊请客、超市购物、花店里的故事、设计方案等等情境的创设。在应用训练时,也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例如五年级小数除法,教材设计了这样的练习:妈妈带了20元钱到菜市场。(各种菜及价钱由图展现)妈妈买了0.5千克芹菜,2千克冬瓜,一共多少钱?你还可以提出那些数学问题?又如一年级上20以内加减法复习(教材93页)第二题游览海底世界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情境。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仅在引入教学时,在学习过程中及应用环节也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要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3、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体现了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
教材对教学内容按照:情境引入(启发思考)——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反思交流——建立模型(内化、整理)——综合运用(解决问题)基本模式进行编排,即创设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学生熟悉并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索、交流等活动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现象,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的编排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例如,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从认识1/2开始。教材首先创设了两个小朋友分桃子的情境,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一个桃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半个桃子”,随后指出一半也可以说是二分之一;接下来让学生拿出来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并把其中的一份涂色;然后学习写法和读法。这样做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体验到分数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分数表示的优越性。(学生在正式学习分数以前,一半经常出现在他们的口中,只不过是不知道用什么符号表示罢了;另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也经常听到或看到过1/
2、1/3这样的分数,只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这样,让学生经历了从情景中建立模型的过程。通过动手折、涂、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桃子,还可以表示半张纸半个图形等等,对1/2这一模型进一步解释与应用。在此基础上拓展应用。(学习1/
3、1/
4、1/5…..)
这样的编排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并应用数学。学生在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讨论、思考、交流的活动中,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及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了良好的体验。
4、以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促使孩子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依据孩子的特点,以学生喜欢的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是新教材较为突出的特点。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活动过程,在活动中去体验学习的乐趣与解决困难的苦于乐、去发现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去发展兴趣能力习惯与信心。如: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材首先安排了一个拼摆长方形的活动,要求学生用12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不同形状的长方形;接着要求学生相互交流所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记录所拼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第三步要求学生观察记录,相互议论发现规律;最后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的编排,学生感到有趣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还有教材安排的测量活动、投球活动、装饰教室设计方案等等。这样,使学生亲身参与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高活动经验。
教材还安排了大量的“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议一议、拼一拼、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欣赏、反思等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及态度价值观。基于这样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之中,要敢于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真正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去思考、去交流、去发展。
5、体现了自主、合作与交流的契机。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是,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时机让学生去自主、去合作、去操作;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教师去直接讲授等等,许多教师都感到很难把握。新的教材在编排的时侯充分注意了这一问题,对自主、合作与实践的契机通过动物卡通形象的话语作了明确的安排。如:二年级下第八单元四边形的教学内容,教材首先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然后通过蓝灵鼠(数一数有几条边和几个角)、兔博士(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的要求让学生自主探索,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之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接下来提出要求:同桌合作,验证他们的说法对不对,让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紧接着通过兔博士的问题(怎么验证长方形的对边是否相等?)让学生展开讨论;之后让学生用手中的学具去动手验证。这样的安排,使教师们能够通过分析教材,准确把握自主与合作的契机及需要研讨的问题,能够合理安排教学。又如五年级上第四单元小数除法的编排,教材首先出示电池5号5元2节,7号7.2元4节,1号5.4元6节,并提出问题:(1)一节5号电池多少钱?(2)一节7号电池多少钱?(3)一节1号电池多少钱?教材通过兔博士的要求(先估算再试着计算)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大头蛙的语言(用竖式这样计算)指出了教师应该直接讲授的内容;通过兔博士和红红的问题提出了学生合作讨论的问题(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这样的安排使教师把握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这样的编排是我们新教材的显著特点。
6、关注了孩子的情感体验。数学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领域。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即不是与数学课程无关的教育目标,也不是数学知识的副产品,其本身就是数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需要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之中,需要长期的积累,一旦形成对学生将终生有益。因此,教材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其独特的人性化设计。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不安排计算的内容,而是编排与生活联系密切,开放有趣、活动性较强的内容,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新学期的学习,从而能够较快的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由快乐的假期自然而然的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一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分别为:比较、位置;二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分别为:测量、排列问题;三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分别为:对称、旋转与平移;四年级上下册第一单元分别为:升和毫升、观察物体;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对称、平移与旋转……)其二,教材创设了大量现实、有趣且有挑战性的情境,使学生在学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望,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其三,呈现形式多样并具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如通过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如:小熊请客、小猫钓鱼、小猴分果等等)引人入胜的情节激发好奇心,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四,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使学生亲近数学,乐学数学,对数学学科产生持久的兴趣。(数学的美、数学的作用等)其五,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探索乐园、数学调查、模拟购物、实践活动等等,大大增加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掘教材的有利因素,并积极开发拓展,增加教材的积极素材,以提高学生的积极体验,增加学习乐趣。
7、知识由浅入深,要求逐步提高。
根据数学学习内容大多概念较难建立,计算单调、枯燥的特点,本套教材在编排时采取了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将同一学习内容分成几个阶段进行教学。采取逐步渗透、进一步深化、螺旋上升的编排思想。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关于分数的编排。根据分数概念较难建立、意义较难理解、计算较为枯燥的特点,教材将分数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编排。第一阶段,三年级下“分数的初步认识”,主要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平均分一个物体初步认识分数,较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第二阶段,四年级下“分数的认识”,在第一阶段认识分数的基础之上较全面的认识分数,主要内容是通过平均分多种事物(群体组成的整体、一条线段、一个计量单位等等)较全面的认识分数,教复杂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三阶段,五年级上“分数的再认识”,主要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其他的内容如统计、几何图形、数的认识等等的编排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对称、平移与旋转在三年级学习,到五年级还进一步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整体上研读教材,弄清每一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终极目标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甚至是每册、每一单元以至每一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防止人为的造成要求过高或达不到要求的现象。
8、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照顾不同学生的需要。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他们的发展所需也是不同的。教材在编排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教材内容适当增加弹性。首先,设计较开放性的学习情境。对同一问题情境力求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如:二年级第四单元表内乘法第一课时提问题,(P39)教材创设了游乐园游玩的情境,情境中有三组信息,有的同学在玩电动火车;有的在玩碰碰车;有的在玩跳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又如一年级上7的加减法,教材设计了放风筝的情境,情境中有7个小朋友在放风筝(4女3男;2个穿长裤的,5个穿短裤的;5个表情高兴的,2个表情不高兴的);有5个风筝在空中飞着,2个落到了地上;远处的背景有7棵树(一棵大的,六棵小的),这样的情境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提出不同的问题。其次,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在设计基本的练习之后,设计了有一定难度、较灵活的题目(标有*号)供有余力的学生完成。如二年级表内乘法,在学过六的乘法之后,教材设计了这样的题目:有4棵树,前三棵上树每棵树有5个猴子,第四棵树上有3个猴子,一共有()个猴子。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满足较有余力的学生的需求。第三,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与认知特点。如:四年级乘除混合的教学时,教材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王爷爷养的4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奶896千克,平均1头奶牛每天产奶多少千克?”红红说,先算4头奶牛每天产多少奶……亮亮说,先算1头奶牛每个星期产多少奶……丫丫说,可以列成综合算式……这样的设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第四,教材设计了数学游戏、身边的数学、自主小天地、兔博士网站、数学冲浪、问题讨论、实践活动等栏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研讨的问题以及实践活动的机会,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进一步学习及自我应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进行体验的需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机会。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防止一刀切的现象。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
9、教材的编排给我们的教师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适当的增减、调整以及补充。
教材是组织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创造性进行教学,而不是创造教材)。首先,在新知识形成过程的编排,教材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不再是面面俱到。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需要。如:二年级教材加减混合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一个生活情景,学生结合情景中的问题列出一个加减混合的算式,结合情景中的具体事件理解运算顺序。然后,总结加减混合的方法。在练习中出现了减加混合的情况。这样的设计,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设计。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就可以按照教材安排进行;如果学生的基础较差,教师可以仿照情景中的思路在设计一个减加混合的问题,然后总结计算的方法。其次,教材强化了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强化了对概念一的理解,对其应用编排的较少,有的没有。如;化简比、求比值的安排的练习比较少;又如比例尺的教学,教材对概念形成的教学编排较细,对意义的理解给与高度重视,对求实际距离有简单的设计,对求图上距离没有设计。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情况适当补充。期末考试的设计画图就充分反映了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有的不会求图上距离、有的对实际距离的单位米不适应)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设计画图束手无策。第三,练习的设计只是提供了一种思路。练习的数量设计的不多。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做适当的补充。
10、加强了数学与科学、社会的联系,体现了数学的作用。前面已经谈到,新教材的编排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愉快的生活中学习数学。与此同时,教材的编排突出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感受到数学的巨大价值。如二年级上的方向与位置,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生活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了解事物现象与方向的特点(向日葵头向太阳、太阳东升西落、中午太阳在南面等等),在遇到特殊情况下准确判断方向。二年级下的方向与路线,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方向与路线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看懂线路图,准确说出或达到目的地,提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再如,六年级上圆与扇形,教材引入时,用设计汽车轮子的素材,有三角形的、正方形的、圆形的几种,说说你喜欢谁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这样的安排更加体现了数学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特点。
又如四年级计算器单元的编排,使学生了解到计算机在军事、气象、航天、计算、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应用,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三年级有趣的剪纸使学生感受到对称知识应用的魅力;统计与可能性的编排让学生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析、预测并作出判断等等。如:二年级上统计单元设计了统计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内容,通过统计让学生了解喜欢电视节目(大风车、动画城、东方儿童、七巧板)的情况,并能提出合理化建议。又如三年级有趣的七巧板展现了几何图形的神奇魔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拓展,向学生增加一些介绍应用数学的科技新成果;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事例;应用数学进行广告、宣传的设计;增加一些欣赏的内容。多安排一些调查、设计、办数学知识小报、统计、分析、模拟出游、制订路线等方面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我们的教师对此还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这方面的思想务必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检测命题时,这方面的内容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我们的学生出现的问题却很严重。(如:统计的预测、设计并画图等)
总之,新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及呈现形式都有鲜明的特点,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教学理念。只有我们认真深入的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的真谛,才能准确把握教材,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有一个质的提升。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全面理解和把握课程目标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标准》的总目标是九年学习结束时应达到的目标,学段目标则是本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所以要在理解“九年”和“学段”目标的前提下,正确、合理地把握某册、某单元甚至某次数学活动的教学目标,并允许一些学生经过一段学习后达到目标。
2.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新的教学观(1)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前提的、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3.具有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宏伟蓝图,教科书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是教科书的实践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新课程强调教材对地方的适应性和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了解教科书设计意图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组织教学,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权力和责任。
4.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及交流反思过程中的个性化表现,并注重“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5.要充分认识“评价”的重要意义,重视教学过程的评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既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手段和策略。要注意采用个性化的鼓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要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解决问题中学数学。(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要首先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尝试的兴趣和能力。要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与反思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作为参与者,和学生一起学习,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注意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和学生一起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鼓励算法多样化。《标准》明确提出:“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的叙述„算理‟,提倡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不同的人对数学理解的个性化表现,也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一种重要体现。鼓励算法多样化不是学习多种算法,而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算法。把重视算法多样化体现在学生个性化算法交流、分享活动中。要认识到不是单纯呈现几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更不要求学生掌握多种算法。而让学生在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中,了解他人的计算方法,反思自己的方法,进而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方法。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肯定学生的不同算法。有时,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自己习惯的或更好的)方法。
(4)重视动手操作
直觉动作思维是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动手操作,帮助学生认识图形、感受图形特征,进行图形计算。如,通过用小棒拼图形认识角;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通过对折、剪纸认识对轴图形;通过做风车、拉抽屉等活动认识旋转和平移现象;通过用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用小立方体摆长方体,探索长方形面积和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拼成长方形,探索它们的面积公式等。(5)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呈现的内容、情境、问题和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还要注意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谈到“应用”两个字,人人往往想到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大家非常熟悉,过去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学生学习的应用题,有很大一部分远离学生的生活,有的虽然是生活中的问题,也被人为的进行文字修饰为数学语言化的典型问题。这样的应用题,不利于学生对问题实际意义和数学意义的理解,教师就只好用画“关键句”、找“关键词、字”,记模式化的方法来应付考试卷上的应用题。可想而知,这样学习的应用题,考试时,一遇到稍为灵活的、或是没见过的问题,学生会感到一头雾水,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更是无从下手。所以,过去教材中的“应用题”,只能理解为“应用”某一解题方法解“标准化”的数学问题,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关于应用意识的培养从以下以下点得以体现。第一,通过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和事物,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材在数的认识及所有新知识的学习时,都力求选取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实际生活。
第二,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首先要让学生能够发现事物中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问题”与事物中信息的关系,进而培养数学的眼光,即数学问题意识。考虑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直觉思维较好,抽象的问题思维较弱的特点,在学习计算时,更多的选取学生生活环境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通过“情境+问题”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中,了解数学信息,再解决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图中的信息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与图中的信息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三,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像教材那样,力争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以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出现,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结合有关单元内容,设计一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如,“设计租车方案”、“制定购物计划”、“社会调查”、“合理购物”、“计划购物”、“制定运输方案”、“调查、统计、预测”、“ 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儿童节目”、“每天大约看电视的时间”、“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和“全班蛀牙情况调查”、“出谋划策”等等。这些数学活动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不同策略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和机会。解决问题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结果,而更重视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四、注重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09-21
素质教育中语文课堂问题教学法的研究06-12
语文课外作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1-12
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和课堂的高效06-16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金钥匙(语文论文)10-25
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07-13
走向理想的语文课堂07-21
语文课堂教学“设疑”的技巧05-2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