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篇1

一、抓住重点,有的放矢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传写这一幕时,司马迁满怀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象,丰富、发展了项羽的性格,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其艺术特色历来为人称道,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抓的“点”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只抓住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分析鉴赏项羽的性格特征。所有教学步骤的安排及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这个重点进行的。包括分析课文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等,最终都是为了揭示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的思想。文中凸显人物性格比较直观的的文字由学生自己分析,而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些细节易于被学生忽视,我就设计成问题让学生讨论,同时提供一些课文之外的资料把握好学生思维的走向。最终,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资料的分析认识到项羽这个复杂的而不是简单的、立体的而不是扁平的、多层次的而不是单纯的人物形象。

二、前后勾连,温故知新

高一上学期时,在教材“必修1”的第二单元,学生学习过一篇同样是选自《项羽本纪》的课文——《鸿门宴》,初步认识了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在一般学生的脑海中,以上就是项羽的性格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回顾《鸿门宴》中的项羽形象,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将新旧知识前后勾连,从而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项羽之死》中,项羽的有些性格我们可以在《鸿门宴》中找到一些影子,如在“东城快战”那一段,无论是在战争的进程中他的表现,还是在战**完毕他向部下发问,项羽都显得有些自负逞强,这和《鸿门宴》中的他那种刚愎自用的性格其实是一致的。而项羽的多情善感、纯朴真挚、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等性格特点,只有在《项羽之死》中才充分表现。所以,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项羽之死教学反思 篇2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 语言浅显, 文意理解难度不大。 (重点字词句穿插在文本欣赏中) 因此, 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 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 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 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鉴赏, 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 感知人物性格特点, 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 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 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点评法。

[课前预习] 1、掌握生字词;2、划分段落层次, 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初识项羽谈形象

在鸿门宴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项羽之死》, 继续走近项羽, 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 欣赏项羽的形象。

二、披文入情赏形象

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教师导引]

1.欣赏垓下之围

(1) 齐读第一段, 夜闻四面楚歌时, 项王有何动作表现?

(惊———起———饮———歌——泣)

(读《垓下歌》, 扣住“拔”“盖”“可奈何”“奈若何”“兮”)

(2) 一个怎样的霸王形象已跃然纸上?

(多愁善感儿女情长)

(3) “泣”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感?

(无奈、悲哀、忏悔、惭愧)

(4) 末句八字不写项羽, 却写“左右”, 有何用意呢?

(侧面烘托英雄末路的凄凉)

在塑造形象方面,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抓个性语言

(板书) 正面扣动作神态

找侧面烘托

[合作探究]

2.欣赏东城快战 (前后两排讨论)

自读第二、三段 (合作讨论)

个性语言:

“此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 (极端自负、自尊、不知自省、自责)

“今日固决死, 愿为诸君快战。” (明知必死无疑, 却还拼死决战, 既反映了他勇武豪爽的大丈夫气概, 又体现了无谋略的匹夫之勇)

“何如?” (写得意, 写自负, 活画出项羽豪迈的性格)

动作神态:

大呼、驰下、斩将、瞋目、叱之

(身当绝境, 却无丝毫萎靡、绝望, 骁勇善战)

侧面烘托:

“瞋目而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 辟易数里。”

(慑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 再现了他的勇武神威)

学生总结东城快战表现了项羽的什么性格?

分角色读“乌江自刎”, 在最打动你的动作神态或语言旁作一些点评。

[自主赏析]

3.欣赏乌江自刎 (点评法自主赏析)

语言: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鉴赏范例)

(是高傲自恃的叹息, 是刚愎自用的感慨, 是不知自省的发问, 道不出声声悲壮, 叹不尽处处辛酸。)

(教师点拨) “高傲自恃、刚愎自用、不知自省。”概括项羽性格, “道”“叹”写项羽内心和鉴赏者的情感, 妙用修辞使语言富有文采。

学生自主发言, 教师点评。

小结:逝者已矣, “喑呜叱咤, 千人皆废, 自大自负”的霸王早已在滚滚的历史洪流中灰飞烟灭, 然而太史公却用个性的语言、传神的动作神态, 把一个多情重义, 舍身赴死, 视尊严高于一切的悲情形象, 留诸世间。这个悲情形象激发了后人对他无穷无尽的评论, 尤其是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拓展延伸]

三、古今名家评形象: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二十一世纪的你们认为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项羽之死》导学设计 篇3

本文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传记散文的代表性篇目,也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也最为精彩的一幕。文章记述了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多愁善感、勇猛自负和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再现了项羽这一悲情英雄的悲壮谢幕。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5册必修课,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在必修课中已经学习过《鸿门宴》一文,对于项羽这一形象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准确把握项羽的形象特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继续锻炼探究能力。

3.明确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明确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

【学习难点】

理解司马迁塑造项羽这一悲剧人物的用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导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指导

1.读准字音并熟读课文,复习《鸿门宴》。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

3.深度研读课文,能自主解决“自学导航”中的问题。

4.把预习中遇到的难点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课堂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

2.预习检测(要求:重点字音和词义,3分钟之内完成)

3.自学导航(要求:教师以提问形式,了解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情况)

①面对四面楚歌,项羽的表现是怎样的?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莫能仰视。”这一场景通过什么手法刻画项羽的形象?

③仔细思考“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体会作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④为什么说“快战”,而不说“决战”?你认为项羽的“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

4.合作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确定中心发言人)

①钱钟书认为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心态是“认输而不服气”,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②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联系课后“相关链接”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并思考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5.拓展延伸(要求:每位同学都应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享受发现的快乐)

①《项羽之死》与《乌江》(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同是写项羽在一生的最后阶段,因战事失势而自刎乌江的情景,都塑造了项羽这一英雄形象。试分析两篇作品在塑造形象时的不同。

②司马迁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力气和深情来写项羽的英雄末路,并把这个悲剧人物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呢?(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进行思考)

6.改写训练

把课文内容改成“一句话新闻”。要求:①站在刘邦的立场 ②站在江东的立场 ③站在中立的立场

7.课堂小结

三.课后训练试题

(甲)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乙)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下面是对《大风歌》和《垓下歌》的特点的概括,请分别选出适合两歌的选项。

A.不事华藻,气概远大 B.依楚辞风韵,慷慨悲壮 C.一腔愤怒,万种低徊 D.呜咽缠绵,听之落泪 E.自然天成,豪情满怀

⑴《大风歌》____ ⑵《垓下歌》_____

2.两段文字中都有一个细节描写:“泣数行下。”其内涵一致吗?请具体说明。

3.下面是对(乙)段文字的评点,请参考这种写法,为(甲)段文字划线部分写一段评点。(不少于30字)

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评霸王别姬的描写是:“一腔愤怒,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末路之悲,至此极矣!”

王敏,教师,现居安徽宿州。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②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③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②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学习重点〗把握项羽的性格特点。

〖学习难点〗探讨项羽性格特征及乌江自刎的原因。〖学习课时〗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的画廊,而其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画廊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乌江自刎”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历史把版面留给了刘邦,楚河汉界的真正含义从此变成了性质,寄居在中国象棋棋盘上。“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给我们无数读者的是掩卷闭目思索、拍案而起的长叹。多媒体显示项羽自刎乌江图及课题。

二、朗诵全文

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多媒体显示学习任务: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知识积累

师生共同疏理文言基础知识,教师用多媒体归纳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音

垓()下

骓()

数阕()

马骑()

麾()下

属()者

田父()

绐()

自度()

刈()旗

王()我 被十余创()

2、通假字

骑皆伏曰(服)

乌江亭长yì船待(舣)

3、古今异义

期山东为三处(山的东面)地方千里(土地方圆)

4、词类活用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作动词,本指军垒,此处为设营驻守)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名词作动词,唱楚歌)

项王则夜起(名词作状语,连夜)

直夜溃围南出(形容词使动,使„„溃;名词作状语,向南)身七十余战(名词作动词,亲身参加)令诸君知天亡我(动词使动,使„„亡)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名词使动,使„„为王)

5、特殊句式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状语后置)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所当者破(被动句)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6、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②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我所抵挡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所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失败过,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

④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你吧。⑤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下一百多人了。

四、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教师导入

多媒体显示彩图“乌江自刎”,提问:你会用哪些词语为项羽画像?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请大家一起来朗诵《垓下歌》。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明确:勇武、柔情、悲壮)。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下面我们就去体验下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2、课文描写了几个场面?

明确: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3、描写项羽在“四面楚歌”时动作行为的五个词是什么?表现了项羽什么思想性格? 明确:惊—起—饮—歌—泣,刻画其多愁善感的性格侧面。

4、第二段中项羽对部下的话占了很大一部分。请认真阅读,分析这些语言反映了人物什么性格?

明确:“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极端的自负;“为诸君快战”,勇武。

5、第三段中项羽有三次行动,请分别找出,从中可见项羽是个什么样的人? 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

汉军——皆披靡

(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 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第二次:项羽——嗔目叱之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项羽——弛,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亡两骑

(教师总结: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精彩!)(提问):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明确: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勇猛、自负。

6、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可渡的时候不渡了呢? 明确: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

补充: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人物哪些性格?明确:知耻重义。

7、教师小结:

故事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人物形象

多愁善感

勇猛自负

知耻重义

语言

惊、起、饮、歌、泣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写法

动作、语言、映衬

动作、语言、场面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8、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慷慨悲歌,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宝马和女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爱女人是重情,爱战友是重义。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

9、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

明确: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10、项羽面临失败时,多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了项羽怎么复杂的心里? 明确:表现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又无法改变现实灭亡的现实,认为是天命安排。

11、你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真是“天之亡我”吗?你认为是什么造成项羽失败?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 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残暴凶狠 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 命运的捉弄:鸿门宴会,田父指路 红颜祸水:儿女情长,沉迷女色

六、人物评价

1、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论: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 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①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②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③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⑤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多媒体显示: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多媒体显示《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问题一:用原句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认为项羽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问题二: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用原句回答)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参考译文: 他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功业,要靠武力征伐诸侯治理天下,结果五年之间终于丢了国家,身死东城,仍不觉悟,也不自责,实在是太错误了。而他竟然拿“上天要灭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句话来自我解脱,难道不荒谬吗?)

4、学生自主评价。

教师提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要有理有据;二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三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评价要求:①100字左右;②引用一句名言;③(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④点评事例;⑤联系现实。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示例二:

《项羽之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掌握文章重点文言基础知识,特别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两类现象。

2、理解并把握文章内容,特别是人物对话、人物等精彩场景。

3、理解并体会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

4、学习人物鉴赏的主要方法,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和评价“项羽”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从中获取某种有益的人生启示,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

2、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与评价“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教学难点]:

1、探讨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2、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2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准备工作]:

1、学生参考《学习辅助案》,预习文本

2、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提出问题。问题可针对以下对象加以拟写:

(1)向“作者”提问;(2)向同学提问;(3)向老师提问

3、教师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且易于加工的

一、课题导入

(一)由学过的课文《鸿门宴》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已有知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二)展示学习目标(略)

展示时,教师略加说明。(设计意图: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学习“心中有数”)

二、答疑解难 挑选“提问本”上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主要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垓、骓、阙、靡、辟、刈、绐、翳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③直夜溃围南出

④亦足王也 ⑤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C、请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左,乃陷大泽中 ③然今卒困于此 ④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⑤骓不逝兮可奈何

⑥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初次学习提出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任务,为下一课时文本细读与人物形象分析教学做好准备)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明确

所提出的整体感知任务如下:

请根据文意,划分文中场面描写,并使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四、课堂小结(略)

五、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不同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学习心得,继续深入分析文本,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任选]:

1、字词积累:熟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二

2、思考交流:完成课后练习一与练习三

3、写作提升:任选一场面,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加以点评,写成文字

第二课时 [准备工作]:

1、学生再次反观《学习辅助案》,继续深入把握文本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再次就“文本内容”、文本写作特点以及其它相关方面向“作者”、同学、老师提出问题

3、收集各小组“提问本”,并加以整理、挑选。经整理而挑选出的问题或作为课堂“答疑解难”之用或用以“文本分析与探究”。整理、挑选原则如下:(1)各小组共同关心的;(2)与文本关系密切且较具“价值”的;(3)与教学目标密切但经适度加工的

一、教学导入

由现实生活中有关以“霸王项羽”为人物题材的歌曲、影视、文学作品等导入(略)

(设计意图: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答疑解难

再次从“提问本”上挑选出较具代表性的问题或之前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问题,来展开分析、交流。

(设计意图:解答学生疑惑,提高教学针对性)

1、展示“问题”

此处展示的问题仍旧是文言基础知识,问题如下:

A、正音

文中的20个“骑”字读音都一样吗? B、请找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请指出以下三句特殊句式类型:

• • •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汉骑追者数千人

2、解答问题

教师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思考,然后全班共同解答,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总结。(略)

三、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某一问题展开文本的深入分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与理解)

[要求]:让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场面描写,在小组内展开合作交流,完成以下学习任务;并试着从中分析、归纳出“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性格特点。

[任务]:

①文段一实际上共描绘了“三场悲歌”:四面楚歌、项羽悲歌、美人和歌。请根据文意展开想象,试着补说出“和之歌”的内容(文白皆可)。②请对比“阴陵田父”与“乌江亭长”对待霸王项羽的不同态度与做法,试着加以分析说明。

③文段四“拒渡”、“赠马”、“赐头”三个场面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④假设项羽在即将自刎之前见到了刘邦,请试着设计一段项羽欲对刘邦最想说的话,并阐述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小组探究

教师适时参与、引导、点拨。

四、展示·质疑·答辩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质疑与言语表达能力)

[要求]:请各小组主动展示,大胆质疑,并积极答辩。

1、小组展示

2、同学质疑

3、小组答辩

教师积极、具体、客观地给以评价。

五、课堂小结(略)

六、作业建议

(设计意图:作业内容设计不唯一,难度不统一,提供多种选择,目的是尽可能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要求)

[必选]:

反思提问:课后总结本课学习心得,对照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提出相关疑问,登入“提问本”。

[任选]:

1、字词积累:请试着归纳出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交流: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与同学展开课后交流。

项羽之死学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 》,又称《 》,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取而代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三)、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二、学习过程

(一)、给黑体字注音

骏马名骓()美人和()之 麾()绐()]刈()旗 辟()易

(二)、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常幸.从

(4)以故.汉追及之

(5)所当.者破

(6)然今卒.困于此

(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

(8)直.夜溃围南出

(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

(11)项王自度.不得脱

(12)身.七十余战

(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14)田父绐.曰“左”

(15)今日固.决死

(16)愿为 诸 君快.

(17)为 诸 君溃围,斩将,刈.旗

(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1)籍独.不愧于心乎

(22)项王身亦被.十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

义:

(2)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

义: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

义: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

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今

(1)乃

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

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以

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②以故汉追及之

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④汉军至,无以渡

⑤不忍杀之,以赐公

(3)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我何面目见之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④马之千里者

(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五)、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六)、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三、赏析课文: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

动作描写:

性格特点: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

行动描写:

性格特点: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

语言描写:

性格性格: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四、片段写作训练

要求:

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

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项羽之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赏析学案: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3、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解读《项羽之死》的悲剧意蕴 篇7

项羽“欲渡”而又“拒渡”的矛盾心理和行为, 是探究项羽之死悲剧意蕴的关键点。“垓下悲歌”中最为著名、也最具悲剧感的是“霸王别姬”一幕。项羽“歌数阕”, “泣数行下”, “奈何”既见自负又不甘的悲怆, 也有英雄末路的无奈、无助。正如清人吴见思《史记论文》所评“一腔愤怒, 万种低回, 地厚天高, 脱身无所, 写英雄失路之悲, 至此极也!”

然而, 《垓下歌》实为虚饰笔法, 是司马迁的“笔补造化”。除了对个人实力与命运不公的感慨, 这段文字也是他对生命的留恋。“力拔山兮气盖世”是项羽生命力量的彰显, “时不利兮骓不逝”则是他面对不公命运的一腔悲怨。宝马与美人的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宝马是英雄精神的化身, 美人则代表其多情气质。所以, 他叹的不只是骏马和美人, 更有他逐鹿天下的英名和霸业、江东子弟。面对“四面楚歌”, 项羽承认“时不利兮”, 内心却依然对自己的生命有着极大的欣赏、肯定和留恋, ———他不能也不甘让自己蕴含着无限力量与光辉的生命就此陨落。

“东城快战”是悲剧落幕前最后的演出, 也是他“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又一次明证。在溃围、渡淮、陷泽的一系列拼杀中, 项羽兵力锐减, 仅剩二十八骑, 当项羽意识到“不得脱”、“今日固决死”后, 反将生死置之度外, 而“愿为诸君快战”。从情理上说“快战”、“溃围”是为到达乌江、实现“欲渡”创造条件, 但实际上“快战”也是“让诸君知天之亡我, 非战之罪也”, 为了让生命畅快地、完美地谢幕。身后几千追兵, 项羽三番进出敌阵, 如入无人之境, 杀敌数十百人, 斩首敌将如探囊取物。只“瞋目而叱之”, “赤泉侯人马惧惊, 辟易数里”。项羽“认命而不服命”的抗争和由此爆发出的生命激情, 把二十八人的战斗力也推向了极致。相对于汉军而言, “亡两骑”接近于零伤亡。“快战”是项羽生命价值、生命力量、生命自由、生命尊严的表现, 不仅表现了项羽的勇猛无敌和神勇自负, 也包含了司马迁对末路英雄的深深惋惜, 对如此激情而骁勇无敌的生命毁灭的不忍!

“乌江自刎”是项羽为自己选择的最悲壮、最感人的结局。项羽来到乌江边, 乌江亭长的出现使项羽的“欲渡”成为可能。或许是“天之亡我, 我渡何为”的认命而又不服命, 或许是亭长极为真诚、宽容的话触动了项羽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最终拒绝渡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 籍独不愧於心乎?”可见, 项羽是知耻重义的。“知耻”使他不肯过江, 包羞忍辱地苟活意味着生命的萎缩;“重义”使他不忍心江东父老因为自己再遭“天下汹汹”之苦。为无愧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 项羽选择以死相报。如韩兆琦语“他要用他的死来殉自己的事业, 来殉自己的部下, 来殉一切曾经支持过自己、拥护过自己的千千万万民众, 也包括两千年来读这段历史的千百万读者”, 也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生命的尊严。项羽自刎乌江的那种“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 那种“可杀不可辱”的傲然风骨, 那种为生命尊严而视死如归的悲壮一抹已经成为永恒的风景, 成为千古绝唱。

可见, 司马迁之所以“浓墨重彩”、“笔补造化”, 都是为了最大程度彰显项羽的生命价值。写项羽垓下悲歌中的铁血柔情, 东城快战中的骁勇善战, 乌江自刎前的知耻重义, 无疑是在为他悲剧的结局蓄势。惟其有不舍, 有生命的留恋;惟其有神勇, 有生命的激情;惟其有生路, 有渡江的可能, 对死亡的选择, 才能更彰显项羽之死的悲剧感和震撼力, 也才更令人悲慨至极。项羽为何“欲渡”而又“拒渡”?正如韩兆琦先生认为, 这段乌江亭长“劝渡”的情节也许历史上并不存在, 它只是司马迁为项羽最后涂饰的壮丽一笔。如果没有欲渡, 没有拒渡, 项羽只是最后从容战死而已;而拒渡则表现了项羽的一种人生态度:宁可无愧而死, 不肯惭愧而生。

项羽之死。附答案 篇8

课题:项羽之死

编写人:卢曦 审核人:杨先广 编写时间:2018/3/12 班级 学习小组编号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理解文意。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合作研究,把握人物形象,能正确评价人物。

3、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重点难点】

把握项羽人物形象,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探究法 【知识链接】

(一)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自称太史公,(朝代)夏阳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_____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______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______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______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______,下到______太初四年约______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 房县二中导学案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项羽破釜沉舟歼灭秦军主力,率诸侯军40万、秦军降卒20万直奔关中,中途,项羽恐秦降卒哗变,将他们全部坑杀。元年十二月,项羽进驻鸿门,意图消灭刘邦集团,刘邦自料力量不敌,亲赴鸿门,表示诚意,动摇了项羽决心,战争没有立即爆发。

西楚霸王 同年二月,项羽裂土分封18个诸侯王,恢复封建割据,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封刘邦为汉中王,定都南郑,将关中分为三部,封秦降将分别为王,企图将刘邦困锁在边险地。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的方略,忍忿前往汉中,途中烧毁所过栈道,并借此表示无东向之意,以麻痹项羽。

战争开始 五月,田荣于齐地起兵反楚,刘邦以项羽杀害楚怀王为口实,联络各地诸侯王,率联军56万攻楚,一举袭占楚都彭城。

项羽自率精兵3万疾驰南下,乘刘邦陶醉于胜利,以少胜多,大败汉军,收复彭城。刘邦仅率数十骑突出重围,连老婆孩子都不顾,逃回荥阳。

楚河汉界 刘邦战败,诸侯纷纷背汉向楚,为摆脱被动局面,刘邦争取英布,重用韩信、彭越,从各方面联合反楚力量,有利地形,分兵扼守险要。

三年十月,韩信一反常规,背水设阵,大败赵军。四年十一月,又大破齐、楚联军于潍水之滨,平定齐地,从东、北两面形成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态势,直接威胁楚大后方。四年八月,楚军粮尽,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属汉。

四年九月,项羽遵约东撤,刘邦遂背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五年十月,刘邦追击楚军至河南太康南,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未如期会师,遭楚军击,大败,被迫坚壁自守。刘邦从张良计,分别给韩、彭割地封王。

乌江自刎 十二月,调集各路大军40万人,将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项羽逃至乌江兵败自刎。

【学习过程】

房县二中导学案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披靡()瞋目()

辟()易

二、齐读 房县二中导学案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1)项王军壁. 垓下(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房县二中导学案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2、东城快战中写了项羽的哪三次行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三次行动: 房县二中导学案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吾知公长者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

2、古今异义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无以渡 我何渡为 籍独不愧于心乎 此项王也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2、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3、试分析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答案:见《世纪金榜》98页。

【归纳小结】

故事

人物形象 表现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知识拓展】

1、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下列三首诗的评价一样吗?谈谈你的看法。

房县二中导学案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题乌江亭(唐)杜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北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三首诗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意见。李清照认为项羽不应该过江东。这位经历宋室南迁的女词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软弱退让,为了求和丧失气节的行为。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项羽,尤其推崇其不肯过江、知耻重义的男儿气节。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过江东的项羽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代表。

杜牧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理由是:大丈夫当有所为有所不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忍辱负重。兵家胜败本来就难以预料,如果项羽渡过乌江,在江东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来都是有可能的,那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样子。这种观点背后的英雄观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

王安石认为项羽没有必要过江东。项羽中原一败,已经丧失了元气,东山再起已经很难了,这是客观事实:即使过了江东,江东子弟还会不会再追随他,这也很难说。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评杜牧《题乌江亭》时所云:“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 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王安石评论的重点不在项羽该不该过江东的问题,而在于能不能东山再起的问题。既是不能,自然也谈不上该不该了.2、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取而代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释义:排除别人或别人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释义;先动手以制伏对方;先于对手采取行动以获得主动。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房县二中导学案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释义: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 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释义: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释义;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之死导学案 篇9

编写者:王新文

上课时间2013

****年**月**日

教学目标:

• 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何不同。自主学习: 梳理情节

《项羽之死》记述了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在这生命中最后的时刻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来概括这三个场景 板书: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合作探究: 人物形象赏析

项羽悲壮的一死,引起了宋代诗人李清照的无限赞叹和景仰,“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在李清照眼中项羽是傲立于天地的大英雄,从《项羽之死》的内容来看,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

< > 垓下悲歌 这段文字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项羽的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什么样的性格?2.(备用)我们想象一下,曾让所有诸侯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的盖世英雄,现在却唱着悲壮哀婉的《垓下歌》,此情此景怎能让人不平添几分感伤?但也有人据此说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女人和宝马,你们同意这个看法吗?为什么?

项羽作为一名曾经号令天下的霸王,现在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他所心痛的绝不只是女人和宝马,更有自己的英名、霸业还有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江东子弟。多情自古伤离别,何况别的又是最爱:江山、美人、霸业、英名等,崛起于垅亩、拔山扛鼎、破釜沉舟、征战八载未尝一败的西楚霸王此时的心情应是极其沉重复杂的。

3.此时最能表现项羽这种复杂心境的一个动词是什么?最能烘托当时悲凉气氛的动词是哪一个?“能”可以换成“敢”吗? “泣”,极其传神地表现项羽内心难言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随从将士的“泣”,写尽了他们心中的不忍,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忍”字写出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 东城快战

1、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请生翻译,判断句式),你们能体会此时项羽的心理吗?

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自信,虽知失败已是定局但仍然自负勇力。他到此刻仍不明白失败的真正原因,认为一切是天命的安排,认输不服气。

2、项羽说“为诸君快战”,快是什么意思?(痛快、畅快,《琵琶行》中即有“快弹数曲”的用法。)为什么说“快战”而不是“决战”? 项羽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痛快淋漓地展示自己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是落幕前最后的演出。决战则带有鱼死网破最后的挣扎的味道,项羽的快意自负荡然无存。生齐读“吾起兵至今八岁矣„„非战之罪”

< > 哪些动作、语言表现了项羽的勇猛无敌?“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神威凛凛,气势迫人)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何如?(写得意、写自负,活活画出项羽的豪迈性格)此场景主要写项羽东城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以及快战之前的豪言,表现了项羽豪迈自负的性格特点和勇猛无敌的英雄形象。读分析读到的句子。

< > 乌江自刎

1、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如何理解项羽的这一“笑”?

泣下数行的血性男子,临死反而笑了,不是强自矜持的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这一笑足以表明项羽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只有将成败生死置之度外才能笑得出来!

2、“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无颜见江东父老,面临一线生机,不愿含羞忍耻地苟活于世,而选择了慨然赴死。表现他知耻重义的性格。读这个句子。

3、“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表现项羽的什么性格?

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忍爱马被杀,赠给亭长,表现其有情有义、心地仁善的一面。

4、“若非吾故人乎?”„„“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了项羽怎样的形象?

慷慨赠头,出人意表。表现项羽的视死如归。故人追之、认之、欲杀之以取赏,项羽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相对比,何等鲜明!用吕马童的逐利反衬项羽的重义。读这个句子。小结:由此,《项羽之死》中的项羽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项羽,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亭长的心地仁善,有赐头故人的豪侠意气。所以有人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有人认为是一个有缺陷的英雄,有人认为项羽也具有普通人的人性。

四、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1、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李清照在诗中写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司马迁在《项羽之死》中塑造了一个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在创造形象方面,你认为诗文有怎样的不同?

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远一些(因为高度凝练,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补:《项羽之死》与《乌江》(胡曾)同是写项羽在一生的最后阶段,因战事失势而自刎乌江的情景,两者都具有形象性,各有什么不同?

前者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通过表情的形象性、语言动作的形象性来表现项羽的性格。如他夜起饮于帐中,与虞姬对唱诗歌,形象地表现出他在失势后的悲愁;又如他“瞋目叱之”,令“赤泉侯人马俱惊”,表现一位大将特有的盛力。通过对项羽具体形象的描写,我们感受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而后者作为诗歌,则更注意语言的提炼。“势已倾”“楚歌声”就已形象地表现了项羽在战事上失势的情形,而一个“耻”字则已清楚地交代他自刎的原因与他的个性,简洁的文字使景象与情感升华得更为高远。

2、散文中的形象更为具体逼真,那么我们在欣赏以人物形象为主的散文时从哪些方面入手?(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场景 人物形象 情节与细节 写法 垓下 之围 多情 善感 惊、起、饮、歌、泣 垓下歌、左右皆泣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侧面烘托 东城 快战 勇猛 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大呼、驰下、遂斩将 嗔目叱之 杀数十百人 “何如”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场面描写 乌江 自刎 知耻 重义 笑答 “我何面目见之” 拒渡、赠马、赐头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对比

《项羽之死》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再现了一位末路英雄的悲情形象。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清晰真切地感受到两千多年前人物的形象,得益于太史公对人物传神细腻的刻画描写。

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五、拓展

从《大铁椎传》最后一段,分析“大铁椎”的形象。旷野决斗便是作者精心描写的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一场撕杀,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作者先以“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慨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天昏地暗、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应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恶战之中,大铁椎大呼一声“吾去矣”,话音才落,人已溃围而出,眨眼间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行动神速得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这一句“吾去矣”不仅是大铁椎对豪贼的蔑视,写出他挫败众豪贼的阴谋、得胜而去的雄姿,也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传达出对将军好自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着作者对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实现抱负、施展才能之艰难的沉重叹惋。

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划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

六、尾声

1、齐背《垓下歌》,祭奠项羽这位悲情英雄的完美落幕。

上一篇:绩效管理企业内训下一篇:某幼儿园2011年圣诞节晚会主持词、节目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