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张问题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学主张问题(精选11篇)

教学主张问题 篇1

摘要:《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农民工加班费案件急剧上升,虽然法律规定不断地在完善,但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诸多难处。本文从保护农民工的视角出发,对加班费案件中出现的时效、举证和时间计算等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思和建议。

关键词:加班费;农民工;保护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劳动争议的案件数量激增,其中很多案件都涉及到了加班费问题,而农民工作为劳动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对加班费的诉求更是难上加难。调查显示,农民工请求加班费的案件胜诉率相对较低,除41人因调解结案或者裁判文书中未列明无法统计外,有79人的加班费请求没有得到支持,所占比例最高,为34.1%;其次是支持金额与请求金额相比不足30%的,有54人,占23.3%;两者就占到总数的57.3%。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法律文本体现出了对劳工权益方面的保护,但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法律效益低下。

一、存在的问题

1.如何计算加班费的法律保护年限

近年来,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事件频繁发生,在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工铤而走险,选择了一些极端的做法,跳楼讨薪、自焚讨薪等惨剧时有发生,因为法律知识的欠缺和胜诉率的低下,较少的人会选择法院诉讼。劳资关系的不平衡使得农民工只能跟着用人单位的工作安排走,即使工作中有加班的情况,用人单位没有及时支付加

班费用的,他们也不会及时主张自己的权利,导致诉讼时候主张工资时,加班费已经累计几年甚至十年以上,那么,对加班费的追索是不是没有时效的限制的呢?根据佟丽华调查的130个案件 中看,司法实践中对此有着不同的做法。

(1)对加班费支持2年。该做法依据的是《民法通则》第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是一条指导性的法条,在特别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最后才适用《民法通则》,所以,对专属性较强的加班费的规定应该首先从特别法中去寻找依据,因而该做法不妥当。

(2)对加班费用支持1年。该做法依据的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但是,这个做法仲裁委和法院也较少采纳,运用最多的是第三种做法。

(3)当事人主张多少年就支持多少年。《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27条第4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加班费当属劳动报酬并无异议,该条文比较详细地为加班费的诉讼时效做出了规定。

但是,从上面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加班费的时效保护在立法上和实际操作中都比较混乱,法条的适用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这就让农民工的权利陷入了不能把握的模糊境地中,农民工可能要通

过律师等法律人员才能够确定能不能诉讼,而且要求该律师对受理此类案件的法官的办案思路有清楚的了解,无形当中加重了农民工的诉讼成本,使得本来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更加难以通过公力方面进行权利救济,也更可能把他们逼到绝路,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2.举证责任的承担问题

加班费纠纷的举证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3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但此规定原因单一,已经不够适用于十年后纷繁复杂的中国社会了。2008年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作出了进一步的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即如果农民工要主张自己的加班费,是要负第一举证责任的。近年来,加班费案件数急剧上升,因此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九条就将加班费的举证责任单列成条:“劳动者主张加班费的,应当就加班事实的存在承担举证责任。但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证据,用人单位不提供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不利后果。”

从法条可以看出,立法试图对加班费的举证责任分配做出明确的规定,以减少司法自由裁量空间。但就农民工这个群体而言,对加班

事实的举证仍存在诸多困难。首先,农民工没有办法证明加班事实的存在,考勤表、工资支付凭证等资料都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即使农民工能够从用人单位那边拿到考勤记录,如果这份文件不够正式(如没有加盖公章),法院也是不予以采纳的。再次,假如提供不正式的考勤表已经完成了劳动者证明用人单位掌握加班事实存在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却提供一份加班事实不存在的证明,作为劳动者的农民工也是没有办法提出证据予以反驳的,因为资料的掌控权在于用人单位,农民工仍然处于弱势地位,权利仍无法很好地得到保护。

3.加班时间难以计算

实践中,农民工在上班时间的形式上会很大程度不同于其他劳动者的上班形式,即农民工从事的行业很多会采用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和不定时工作制等非标准工时制。综合计算工时,是指以周、月、季、年为周期,不定时的工作制,虽然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安排工作时间时要充分考虑到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休息时间,但如何保证,怎么规定才算是合理的并没有明确,出现了法律空白。

二、反思和建议

农民工的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软肋,从2003年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讨工资中就暴露出,我国对农民工的保护是多么地薄弱,即使法律作出了种种保护弱势群体的规定,但真正落实于实践中,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处,单单在加班费问题上就可见端倪,加班费的时效、举证责任和时间计算标准都比较混乱,对此,笔者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加班费不应该有时效的限制

诉讼时效是为了避免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得不到确定而设立的,一旦过了诉讼时效没有申请权利保护的,当事人就丧失了胜诉权。但加班费案件中,该从什么时候开始计算时效存在困难,权利何时才算被侵害也很难举证,而且加班费用系劳动者应得的劳动所得财产,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本来就不平等的双方关系中,法律对诉讼时效的适用反而给农民工造成过大的压力,不利于保护弱势人员,也不是法律应该追求的效果。

2.加班费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应由用人单位提供

用人单位在证据掌握上的优势于情于理都应该由用人单位来承担举证责任,虽然立法上对这方面的规定已经照顾到了劳动者的难处,但是对于劳动者中的低层人员农民工来说,这点保护没有起多大的作用,从司法操作的效果来看,也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司法效果,所以对举证责任的分配应该重新审视,明确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的范围,减少农民工的责任。

3.严格限制非标准工时制

政府应该对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和不定时工作制的行业进行限制,做好该行业的登记工作,对没有登记或者违法进行非标准工时制的企业进行监督和惩罚,并进行公示,增强公众的监督力度,以平衡资方和劳方的地位,保护农民工权益。

参考文献

[1]“调查显示农民工被辞退时主张加班费三成败诉”.载中国新闻

网.[2]佟丽华.《谁动了他们的权利?-中国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报告

教学主张问题 篇2

一、言语为本,显真味

特级教师程少堂先生曾经说过,别的学科之所以没有提出“历史味”“数学味” 之类的要求,是因为它们没有或者很少有语文教学那种严重的“串味”现象。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语文课姓“语”。本真语文教学要以语言为基本,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把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体现语文学科地道的“真味”。

1. 分层读,传达真味。“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本真语文教学中的读,不是一遍又一遍漫无目的地读,而是有层次的,读一遍有一遍的目的。要在反复阅读、思考性阅读过程中品读出语文真味。如,初读扫除文字障碍,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感受语言;细读做到“口诵心惟”,即边读边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品语言,咀嚼真味。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思维的基础,品味比较是阅读文章、悟其神妙的重要方式。只有通过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 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语文真味。本真语文课上,既要有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更要有局部的品词赏句。教师与学生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着眼于精神,着力于文字”,咀嚼出文本每个字句的真味。

3. 明体裁,领略真味。语文教材中的文本,体裁丰富多样,童话、散文、寓言、 诗歌……各类文体以不同的表达形式诠释着语言文字的缤纷之美。本真语文教学, 主张教师要准确把握每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品味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童话,生动感人、扣人心弦的故事, 语言凝练、发人深省的寓言,音韵和谐、 节奏匀整的诗词歌赋,推理严谨、言简意赅的说理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徜徉其中, 充分感受各类体裁的独特魅力,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艺术,从而爱上语文。

二、儿童为本,现真趣

本真语文是“儿童语文”。叶澜教授指出,知识从书本形态到生命形态的转化,是不能没有“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 相沟通的知识的。只有与“儿童世界”能沟通的知识,只有能充分呈现儿童真实思维, 释放儿童充满童真、童趣的教学,才会妙趣横生,富有生命活力。本真语文教学,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如何彰显教学“真趣”。

1. 活化教材激趣。特级教师靳家彦曾指出: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想要实现本真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但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学情”。只有教学内容与儿童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特征、个性差异等有“交集”,才能被学生所理解和吸收。本真语文教学,教师的“功”体现在对接童心、活化教材上。一是对文本教材的“再处理”。深入浅出、趣出,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能学、会学、乐学。二是对文本教材的“再创生”。 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与“时代活水”,使学生在广阔的语言时空里,自觉运用语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2. 把握生成引趣。儿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本真语文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真实的个性体验,“把课堂还给儿童”。在这样的课堂上,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变成了平等对话的关系,师亦生,生亦师。此时,课堂教学变得相对不确定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课文进行重新建构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正确的、错误的或不够确切的理解,教师的“预设” 是赶不上“变化”的。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发表哪些观点不能完全预测,学生之间的讨论会擦出怎样的火花,产生什么新问题,冒出什么令人出其不意却十分有价值的建议或方法,同样不能完全预测。但正是这些弥足珍贵的个性体验,才让教师真正走进了“学生世界”。教师应倍加呵护、珍视“童心”,巧妙利用学生独特的见解、想法、困惑等生成性资源,“二度” 设计,将教学引向深度互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进而饶有兴趣地“真学习”。

3. 彰显个性生趣。杜威指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 对儿童实行强迫教育和对教师实行“武断性”的主导作用。他极力主张把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儿童身上,儿童是教师心中永远的太阳!本真语文教学,要求教师站在儿童的视角,为儿童的“奇思妙想”,甚至 “异想天开”创设一方天地,激发他们的情感,使其迸发童真、童趣。如文本解读, 鼓励学生读出个性,读出内心真实感受, 而不是把心思放在揣摩所谓的标准答案上; 答疑解惑,允许学生用“儿童的眼睛”看问题,寻求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良方; 补白创编,启发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呈现真实思维,表露天真无邪的童趣……让儿童的脸红起来,眼亮起来,心动起来,教学的“真趣”自然生发出来,这就是本真语文所追求的。

三、意义为本,动真情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阶段,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其思维水平处在感性阶段,认识过程主要依靠情感。本真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巧妙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之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中,促进教学真实、有效地发生。

1. 挖掘文本意义,披文入情。现行的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知、情、意、趣和谐统一,它们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培养着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得到了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本真语文课上,教师首先要潜心会文,挖掘文本意义所在,引导学生 “披文以入情”,进入“其言若出于吾之口, 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实现教学的本真意义。如,引导学生感受《白桦林的低语》中看林人的默默奉献,《穷人》中桑娜的善良品质,《跳水》中船长的沉着机智等;领略杭州西湖的秀丽、浙江潮的磅礴、 吐鲁番的独特风情等等。让一篇篇语言优美、意境俱佳的文章触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情动而辞发,从而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组织“有意义”学习,自觉融情。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指出,检验教学是不是科学,就在于看它是否使学生产生了有意义学习,而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则是必备条件之一。本真语文教学强调重视学生“心向”的指引,这是一种自觉、自我的情感倾向性, 它使得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在新旧知识之间进行建构。教学中,教师带有情感的教学语言是学生情感的催化剂,教师必须以这种情感功力来感染学生,使文本情、学生情、教师情、作者(编者)情产生共鸣,让学生自觉、充分地融情于学习中。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应尽可能地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表演、辩论、采访、展示、评价等活动,让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情满而溢发”,主动思维,喷情投入。再者,要使学生永葆学习热情,教师应该千方百计让学生通过努力“看见”自己的进步,“品尝” 学习成果,这是学生产生有意义学习“心向”的恒久动力。

四、实践为本,出真知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本真语文教学强调以语文实践为本,其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不仅表现为对不同能力(听说读写) 培养的关注,还表现为多元价值的整体效应,即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知行交互,学以致用。语言,特别是母语,其意义在于表情达意、与人沟通交流,它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 母语的这种特性决定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学生能够运用“语文”去 “实践”,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本真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既应注重为实践而学习,又应注重为学习而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把从实践中获得的 “知”反馈到实践中去,让实践检验哪些是 “真知”,哪些需要改进,做到“在用中学, 在学中用”,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2.感性入手,理性转化。语文实践,即学生个体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方面所表现的能动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一切行为,其指向语言,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与之相关的识字、写字等一切行为。本真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接触感性的语言材料入手,进行自然状态下学习的语文实践(主要追求体验与发现), 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还要在此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感受性学习(主要追求语文的感受与积累)及探究性学习(主要追求语文知识向语感、技能的转化)的语文实践,完成感性与理性的能动飞跃。

我的教学主张 篇3

首先,教学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发展。完整的人,相对的是片面的人、畸形的人、精神世界残缺不全的人。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个人与“天、人、物、我”四个向度上的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的和谐发展。我们的每一门课程、每一个学习主题都有自己具体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要达到的任何一个具体目标,都应自觉地朝向这个教学的终极目标——完整的人的发展,并且使任何一个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都能作为通向这个终极目标的步骤而存在。教学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提高个人选择和自我指导的能力来最大限度地促使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怀想着这个大目标。

其次,创造丰富的课堂。带给学生广博深厚的文化浸染。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人成长和自我实现,而不单纯是掌握教科书上的知识。一个丰富的课堂才能带给学生心灵的自由飞翔。才能唤起学生创造的冲动,才能激发学生分享的内在需要。创造一个丰富的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在博大、温暖的精神氛围中自由地跳荡,而要创造丰富的课堂,教师的学识修养和想象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第三,教学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并且帮助学生形成认知框架。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我们的学科知识不得不被分成条块,变成细小的局部。学生的成长也是依靠这样的小步骤一点点积累的。但是,不清楚每一个小步骤在学科思想长河中的位置,不了解它们之间的逻辑关联,不了解它们在主要领域里的意义。任凭教师如何重复讲解。学生如何苦苦训练,也只能是事倍功半。简单地重复正确的结论,并不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某一概念或原理。如果真正的学习没有发生,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真正的学习意味着经验的重新组织与重新解释,这就包括先前经验的激活、引发新的认知冲突,信息的搜集、选择与加工。最后形成开放性的认知框架——概念系统和命题网络。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深入细节、解剖麻雀,又需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儿童的学习,主要是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衡量教与学的有效性的标准,是看儿童动作的、映象的和符号的认知结构是否有序地得到发展。

第四,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学生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的机会。因为,只有展示自我才有发现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发现自我。才能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认识自我,进而才能发展自我。个体的潜能和资质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和发展出来的。学习远远不只存在于认知活动中。也广泛存在于交往活动与审美活动之中。学习的结果不仅包括知识的建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或深化,情感的丰富和体验的深刻,技能的形成或巩固,认知策略的高级和完善。教学不是为了教师的表演和个人魅力的展示(尽管不露行迹的个人魅力的展示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此,要努力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机会,要创造氛围与情境。为学生具有深度的参与。从而为学生展示自我、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有可能封闭学生的思想空间,并造成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况且,如果教学方式单一,刺激单调,就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心理疲劳,进而导致学习效果的下降。

第五,带给学生理解的挑战,以问题引导教学的进程,通过问题的解决而进行学习。营造真实的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问题解决所依据的原理和所必需的材料。问题必须是真实的,即能够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产生冲突;问题必须是具有理解的挑战性并通过努力有可能作出尝试性的解答的。教学应该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空间。以便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构成挑战:教师应该自觉地培养学生对证据、逻辑和结论提出理性的怀疑的习惯,并基于证据来形成解释。

教学主张 篇4

学习摘录

一、名师应当有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解决了人是怎么学习?教师怎么样教学?学习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抓到了教育教学根部的一些问题,寻找教育教学的本质上的密码。而这种情境,有一种召唤力。“解决了符号学习所带来的断层”(李吉林),教师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与文本中的儿童相遇。

这种主张又不是口号式的,而是有一套操作的体系。

再看看当下的教育教学的态势,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全国是比较“热闹”的。相对而言,在初中、高中相对比较平静。这种安静和平静,表现了大部分老师都有一种认同的感觉。而小学语数界,感觉到一种推动的力量。

1.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个有深度的老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张兴华的成功可能就是他的教学主张:心理机制与学习动力。从小学数学心理的角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向。多才多艺,风情万种(朗诵、唱歌等都很精通)。但他的成功不完全在他的技巧上,而是在教学主张上。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一道坎”。也可以说是一个门槛,有没有一只脚跨进这个门槛很重要。

2.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的基本动力。

南通的五朵金花,有的金花在不断散发着花香,但有的名气就渐渐的淡化。有没有鲜明的教育主张,是这种分化的重要因素。教学主张标志着自己生命的永恒,不断在垫起自己生命的高度。要是自己的名师之路永远走下去,来一点教学主张吧。好的教学主张也可能是一口水井。开掘不完。王笑梅:我的教学主张,生命语文。语文的生命不和儿童的生命结合起来,语文也就没有生命了。生命语文不只是在生命上,而且像一个泉眼。

再看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推动者她不断前行。3.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一张名片。

代表着教师在教学派别上的一个追求。实际上是一种见解,是一个身份。是这一个那一个,而不是这一群那一群。钱梦龙老师提出“三主”的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尽管有很多缺陷,但就这“三主”让他走到了教育家的行列。

4.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风格的内核。

教学风格应该有它自己的品格。“风格是思想的血液”(福楼拜)“风格是思想的浮雕”(格林斯基)都告诉我们,教学风格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没有思想的教学风格,只能是一个空壳。

二、何为教学主张

不是根据词典、辞源上的解释,要给其以教育学和文化学上解释。1.教育主张植根于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与聚焦。

使理念成为自己的信念。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名师的教育主张,用大手笔写大文章。追求所谓的精致,就会缺乏大气。庄子讲:大智闲闲(宏大,关注宇宙、人生、心灵世界等本质问题),小智间间(细小的东西);大智炎炎(有穿透力,很会鼓动、鼓舞),小智澹澹。

中国教师的“中国功夫”是我们的秘密武器。杨启亮:“小学教育应该扎扎实实打基础。”瑞典: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天外来客。说其是“天外来客”,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他们。基础教育形成的基础观、儿童观应该在基础完成。

课程改革到现在为止,大势已定,但困难重重。语文教学要回归。“回归”在文化学上不是复古,而是要回到本质上去。课改好比森林之旅。走进大森林有高大、深邃、迷人的感觉,但最终要走出大森林。手中的罗盘就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主张。

2.教学主张源于学科及其特质的把握。

要和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有比较深的把握,超越学科又回到学科。课程是学科的本质。

语文就是语文。苏州黄厚江老师:语文要和生活密切相连,但语文不是生活,生活也不是语文。是与语文中的生活,生活中的语文。语文的人文性不是文学的人文性。

3.教学主张连接着理论与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

是一种双向建构,主动靠近理论,学习理论。将理论个性化。孙双金对语文教学开始概括:小脸通红;小手常举。后来寻找到情智理论与情智教育。但经过论证,为什么还要坚持情和智并提呢,是因为突出二者。情感是人的生长的一种本质力量。触摸到了情感就可以认识一个人的整体面貌。理智感、道德感是一个人情感的整体内容。“四小”提升到“情智语文”“情智教育”。只停留在经验不上升到理论,不行。名师要增强理论素养。

4.教学主张是一个综合体,是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整体建构。其中有思想、观点、见解、灵感。教学主张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教学改革的独到见解,它是一个自足自洽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原创新,内在的包含着教学研究和实验行动。

三、在教学主张引领下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

1.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关系。主张是风格的理论基石,教学主张偏于理性,教学风格偏重感性。

2.教学主张对名师成长的意义。

教学风格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学风格让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站在哪里(余光中)。

教学风格让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有风格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罗丹)。

风格是在虚实之间,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这样才能成为艺术家。(余光中),所以,艺术是在虚实之间的一种转换。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风格既表明现在又指向未来。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雨果)。

3.风格的定义

风格是艺术创造活动中,创造主体与客体的本质联系,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独特个性和整体的审美风貌。(天津张武升)

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独唱者的旋律。

没有独特性就没有风格,没有教学风格。这种独特性说到底是一种创造性。创造是需要标新立异的。这种对平庸的挑战,往往需要叛逆性。

中国北京三大怪:中央电视台的斜楼;奥体中心的鸟巢;人民大会堂旁边的国家大剧院属于建筑上的标新立异。教学风格在鲜明的个性上面做研究,更多表现为方式或语言上。古印度中,风格是语言的艺术。

4.风格应该有文化品位

风格是文化的载体,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却有高下之别。文化品味表现在:思想张力(浙江郭初阳:《以言说抵抗沉默》);精神气质,往往表现在文学作品上;智慧品质,苏格拉底:“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智慧是在不言说之中。孔子的《论语》,就是暗含着的大智慧。用“水”来做比喻。

教育风格要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智慧就是在文化土壤中冒出来的的一个个嫩芽。

四、在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形成与表述 A、漫长的过程

1.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2.既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3.是在刻苦磨练的过程,而非轻松等待的过程。

灵感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质之吻,是对一切生命的发端和启动。B、教学风格形成的阶段 1.梳理自己的经验。2.从经验走向特色。3.从特色走向理论建构。4.验证和完善。

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定为课题,通过课题来完善和实施。C、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的表述:两种方式——术语化和描述化 比如,小语中“××语文”,不是将语文窄化,而是从一点来说语文的特点,还是语文。再比如,“××语文教学”;还有扬州的“亲近母语”。

D、教学风格在于教师心智的丰富和人格的独立

1.名师应该有走出队伍的感觉。季羡林:“生命是一支队伍,走得快的走出队伍,走得慢的跟不上了,就离开了队伍。”

2.名师要有被追逐的感觉。

3.名师要有成就感。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祈求和追求成就的那个东西。那是最宝贵的财富。

4.名师应当有幸福感。幸福在于意义。无限的意义才有无限的幸福。幸福是具有德性的实践。

5.名师应该有崇高感。

6.名师应当学习。泰戈尔:不要试图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是来自那空白的深处。青年人不能不热闹,人也不能永远热闹,总要安静下来。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学习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名师不是思想家,但应该是思想者。来自于批判、结构、重构。不断质疑、反思、批判。

有效教学现在走到了技术化的角度上了。教育是艺术,教育也是科学,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成尚荣《小学教材教法》——《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

教学主张问题 篇5

重构论:一种可能的主张--宋明理学本体论的定位问题

宋明理学本体论的定位问题,主要是关于宋明理学是否创建儒家本体论的问题,当然也包括如何看待其与佛道两家的关联问题.应该说,这是现代学者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探讨,出现了很多争论.争论不仅反映中国儒学自身脉络的梳理、与佛学的思想关系,而且牵涉到了中西文化的沟通与对话、诠释与构建所面临的话语权问题,因此,对这一现代学术问题的研究,就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 者:熊凯 XIONG Kai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刊 名:内蒙古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6(5)分类号:B244 B248关键词:本体论 宋明理学 佛学 重构

我的教学风格与教育主张 篇6

我在一线当教师、从事教学工作20多年,从来没敢想过自己的教学已形成什么风格,教育有什么主张,因为我觉得自己仍然是一位没有什么建树的基层教育教学工作者。只能说,在工作中,我一直努力,在追求着“幽默诙谐” “激趣导学”“彰显人文”的教学境界。

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以使师与生和谐、使教与学统一;并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运用幽默诙谐的课堂语言,给学生以亲切、轻松、平和等感觉,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妙趣横生又鞭辟入理、寓教于乐又乐而不嬉。

著名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少年好动、好胜、好奇、好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则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使观察更加敏锐,提高记忆的效果。教学活动中,我采取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调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情感,激起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较长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会乐意学,学得活、学得好。

语文教学的五点主张 篇7

一、起点高一点。

起点,是指教与学的起点。传统课堂教学往往是零起点,忽视学生的认知基础,忽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零起点的教学必然起点低,效率差,无趣味。为什么要起点高一点?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尤其是在当下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了,他们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师少。如果教师仍然从零起步教学,必然挫伤学生的认知尊严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觉得语文学科太“小儿科”了,没有学习挑战的乐趣。怎么做到起点高一点呢?我们的经验是学习前置,让学生课前研学。教师事先设计好“研学单”,让学生做好充分的研学,课堂教学的起点自然提高,学生真正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带着感悟走进课堂,在课堂和老师平等地对话交流。

二、容量大一点。

传统语文课堂往往一篇课文要教两至三课时,少、慢、差、费。大家知道,小学语文教材选文95%以上均是白话文,白话文的特点就是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这样的白话文教学需要这样“细嚼慢咽”吗?如何容量大一点呢?方法有:其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教一篇带几篇,突出主题理解;其二是文体阅读,围绕某一文体,教一篇带几篇,突出文体特色;其三是写作阅读,围绕写作技法,教一篇带几篇,突出写作方法。

三、难度深一点。

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到苹果,这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但是我们语文学科常常忽视这一原则,因此才会有学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也没有关系。好的课堂一定要有紧张的智力活动,这是符合脑科学的规律的。大脑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喜欢挑战。新知对人脑天然有吸引力,有魅力。因此,我们每天要给学生新的知识,新的能力,新的思想。当新知有挑战、有刺激时,大脑就处在兴奋状态,脑细胞就被激活,思维就得到发展了。当然,这里的难度是相对而言的。什么样的难度是合适的呢?那就是大部分学生经过思考,经过碰撞,经过交流,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能够解决的,这就是合适的难度,这就是“儿童的难度”。

四、视野宽一点。

视野宽一点,是指教师的课程内容视野要开阔一些,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本语文书上。语文书当然要教好学好,它代表了国家意志,但仅靠一本语文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的。吕叔湘先生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教师的课程视野要宽泛,要关注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文本;要关注唐诗宋词,也要关注国学经典;要关注古代神话,也要关注现代绘本;要关注中国童话,也要关注世界儿童文学……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教师的课程视野,决定了学生思想的视野。我们的语文要向四面八方打开。

五、积累厚一点。

古人讲“厚积薄发”,我们现代人希望“薄积厚发”。厚积,首先解决积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厚积的应是语文经典。因为经典的文本是种子文本,它能在人的心中生根繁殖,生长出新的经典来。积累分成两类,一类是熟读成诵,滚瓜烂熟地积累。这一类的积累应是唐诗宋词,历代美文,国学经典。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质的积累,是儿童的语文童子功。另一类是开卷有益,博览群书。“学愈博,则思愈广”,通过博览,打通视界,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思接千载,神通八极。这是量的积累,是思想的积累。

名师教学主张的实践研究 篇8

名师教学主张的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教学主张的教材化研究——使教学主张有根有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客体和对象,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认识矛盾,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内涵,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根基。所以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角度,以及从教材中解读出来的意义和内容,就成为了决定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名师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首先要达到一些基本的共性的要求,如,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本质和本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内容和难点重点,融会贯通地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但是,对名师而言,仅仅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还要达到更高的要求:独到见解。独到者,独具慧眼也。名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而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共性为个性,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智慧。这个过程就是名师教学主张的教材化过程,教学主张作为名师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名师钻研和解读教材的独特视角,是名师发现、挖掘教材新意的探测器,名师要用主张来统领、解读教材,这是给教材注入、渗透主张、思想、智慧的过程,使教材个性化、生命化;与此同时,不断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使主张变得厚重、丰富,有根有源。

从研究的角度说,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要达到以下三点:第一是显性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隐形存在变成显性存在。名师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一定是教材(学科)所内有的或内含的,但一般不是教材自身的主线和明线,通常是暗含的,名师钻研和分析教材就是要将其显性化,变成教学内容的明线。第二是结构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零散存在变成系统存在。它要求名师要把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章节、不同课文里所蕴含的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按照某个思路和线索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结构和系统。第三是张显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微弱存在变成强大存在。名师具有特殊的眼力,能够发现教材中关于自己教学主张的细微的东西,并将其放大,使其成为亮点。

二、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使教学主张看得见、摸得着

教学主张不仅要进入教材,还要进入教学。所有的好教师都能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精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灵活地驾驭课堂,使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名师也不例外,课上得好是名师的基本功,擅长教学是名师的必备前提。但是,名师的教学还有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从外在的表现来看,就是个性和风格;从内在的要素来看,就是主张和思想。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教学主张作为教学的导向,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使名师的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正的名师一定是一个教学艺术家,而风格正是作为艺术家的名师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格调”“风貌”,风格是一种境界(不是一个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教师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能匹的境界。这也是名师的神奇和魅力所在。值得强调的是,名师的个性、风格一定要和自己的主张和思想相融合,一脉相承。否则,个性和风格可能会变成没有内核和精神的空壳,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从教学主张的内容来看,有的主张直接指向教学活动本身,如“自主语文”“学语文”,这样的主张本身就是从教学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当然它很容易转化为特定的教学方式、程式,形成一种基于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相对而言,这样的名师和主张可学性很强,别人比较容易学,推广价值大。有的主张却不是直接指向教学活动的,而是指向学生和学科的,这些主张是从学生和学科角度立意的,如“童趣数学”“文化数学”“儿童品德”“生活品德”;还有一些主张则指向人类终极价值追求和目标,从哲学、伦理学、美学等视角立意,如“易语文”“善语文”“美语文”。这些立意相对高远的主张就不那么容易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因为它们与教学实践的距离较远,也可以说这些主张的价值更多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性和可操作性的,也可以说我们很难从这样的主张中抽象出一种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没有落地的主张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所以,教学化研究的重点难点就在于要把这些立意相对高远的主张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要素、表现、特征,让别人从你的课堂依然可以看出你背后的主张。

三、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使教学主张名师化、精神化

教学主张不但要进入教材、进入教学,还要进入教师本人,成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和特征,名师的主张不仅要通过教材、教学表现出来,还要通过名师自己的生活和为人表现出来,这样才更令人信服。设想一下,一位主张民主教学的教师,为人却非常霸道;一位倡导合作教学的教师,自己却从不跟同事合作,结果会怎样?这种没有身体力行的主张还有意义吗?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使名师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课题研究,一般的课题研究做了、写了,也就结题了,任务也就算完成了。名师的人格化研究也就是个人的人格修炼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至少是难以结题的过程。我们知道,教学主张从本质上讲就是名师独特经历、探究、体验、感悟、阅读、思考而形成的对教学的一种见解、一种思想,简单地说也就是名师的教学观。人格化研究就是要把这种教学观进一步升华为名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转化为名师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真正的主张包含名师个体的价值、信念、热情,与人的血液、神经、灵魂融为一体,是名师的一种性格、一种气质、一种作风。强调教学主张的人格化研究也意味着,名师的教学要达到以人教人的境界,名师不仅要凭知识、技能、技巧、才艺、智慧教育学生,更要用自己的人格引领学生。唯有人格才能塑造人格,名师不仅要成为一名教学艺术家,更要努力成为学生的人格楷模。

《课堂教学“心”主张》读后感 篇9

——读《课堂教学“心”主张》有感

近日,阅读了《课堂教学“心”主张》一书,最深是“三为主”高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以学力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时时处处以的学生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应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我通过学习渐渐的领悟了高效课堂的基本内涵,高效课堂让学生成为生命的个体。我们要注重“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生命的个体,做人才是第一位的,当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以生命的尊重时,课堂上就会洋溢着生命的气息,课堂成了生命成长的地方,师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得到舒展,让个性在课堂上得到张扬,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师生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生命的个体。我尝试着把高效课堂融入到我的课堂中来。自从我的英语课用高效课堂以来,课堂成了学生们自由发挥的天地,成了学生们快乐成长的天堂。课堂上,同学们饶有兴趣地参与着、忙碌着。用他们充满智慧的大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见了往日的心神不安,无所事事与思想上的开小差。因为同学们都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他们自己,他们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在高效课堂上,我让学生说;让学生“会说”;让学生“敢说”;并用高效课堂评价保证学生说。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把自己最美的一面展示出来,日积月累,自信心就得到了培养。这群以前不爱表达的学生们,如今,个个能言善辩。我认为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者,用民主开放的思想和行动去开启学生的智慧。高效课堂的出现,可以说教师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提出不同的问题,就可以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结出课堂教学高效率的硕果。作为教学,我们一直追求课堂的高效,当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其中,在过程中学会,在过程中发展,让学生享受“学”的过程,高效的课堂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让学习成为最有意义的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参与探索的智慧,体会探索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被尊重、被信任的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过程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学得最好。

教师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用爱的甘露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围绕在老师的身边。而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体现在赏识每一个学生,多鼓励他们,使他们在细微中见真情。我们在课堂高效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品

我感受为主,人为本发展,帮助学格的塑造,才能是真正的高效。与很多教师一样,我尽可能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信息。我们是农村中学,在我们的班级中有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来自不一样的家庭,他们的性格不同,接受的家庭教育不同,学习能力不同……他们及他们的父母期待着我们老师的每一点肯定,每一丝认可。

教学主张问题 篇10

孙丽萍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幢大房屋,那么教师应当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建筑材料-----砖头、灰浆等,把这一切砌垒起来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苏霍姆林斯基

学要到位,是实现课堂学习自主的根本。一堂真正的好课不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即使是最有魅力的教师,都无法与学生在探索知识时教室里兴奋的呼声相比。只有让儿童有充分的自主,他们身上的自然力量和生命潜能才能被调动起来。

不同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是这样的:讲课——5%、读课本——10%、试听课——20%、展示——30%、小组讨论——50%、练习——75%、教别的同学学以致用——90%。

1、优化“看”的过程,观察到位。观察能力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学生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观察来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进一步思维发展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平时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有计划、多角度地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2、优化“做”的过程,操作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的多种感官与知识的探究发现,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有助于他们对概念理解的更深刻,有助于发展空间观念,有助于建立起形与数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剪剪、拼拼、量量、摸摸、数数,让孩子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数学智慧。

3、优化“听”与“说”的过程,表达到位。

数学交流是以数学语言为载体和工具的。如果我们把语言看成一个文化参数,那么这个参数影响着学校教学的教与学。要很好的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善于使用数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更具有一般、简洁、精确和抽象等特点。掌握数学语言,其实也是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语言可以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建立起各种形式的语言之间的互译关系,在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授课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听后学说,个别说,集体说,同桌说,邻座小议论等,通过交流,达到互相启发,共同提高的目的。

4、优化“想”的过程,思维到位。数学教学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走进数学本质,进而学会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数学教学是数学过程的教学,数学教学不仅要反映数学活动的结果,而且要反映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主探索,提高探究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去发现规律,研究问题。

5、优化“练”的过程,训练到位。练习是学生形成完整认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课堂上应保证练习的时间,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练习,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巩固知识、掌握规律、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优化练习,演练到位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练习要及时。

2、注意练习的层次。

3、要注意练习设计的灵活性。

4、练习方式要多样。

教学主张问题 篇11

关键词:学科哲学;教学主张;故事教学

提炼教学主张,就是引领教师从教学经验走向教学理论,从教学思考走向教学思想,这是促进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从而实现自我超越的专业生长点。近年来,在余文森教授的引领下,我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历史学科哲学导向的故事教学。

历史学科哲学是学科思维方法、学科品格、学科智慧等上位价值观。所谓历史学科哲学导向的故事教学,是指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故事情节,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表达,领悟历史学科表层知识背后的思想、灵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学科历史核心素养。

一、故事让历史课走进生活,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故事进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形成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将有价值的史实作为证据。

八年级《国民革命的洪流》一课,涉及错综复杂的政党斗争、社会矛盾,初中生学习难度大,以耀文、耀武兄弟三封家信贯穿其中,可谓是神来之笔。其中第一封是:

亲爱的耀文大哥:

还记当初我俩为要不要南下广州投考黄埔军校一事而争论了一个晚上吗?无论在什么时候我都相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在这里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我最喜欢听周恩来主任的课,通过几个月的学习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作为军人“不仅要知道怎样放枪,更要知道枪朝什么人放”。作为革命军人,我们渴望打仗……

弟:耀武

1924年7月

生活化的情节,有血有肉的有灵魂的人物,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对信件进行辨析,将符合史实的内容作为证据,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黄埔军校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尤其注重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这是它同一切旧式军校不同的地方。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二、故事让历史课启迪新知,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以史实证据为支撑,以历史理解为基础,有意识地对过去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叙述的能力。

篇幅所限,教科书对事件的叙述难以充分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或细节是绕不开的,这就需要适时补充。

《西学东渐》一课,我介绍林则徐写给英国女王信件的部分内容:

唯是通商已久,众夷良莠不齐,遂有夹带鸦片,诱惑华民,以致毒流各省者……以中国之利利于夷,岂有以民毒物害华民之理?……试问天良何在?何忍更以害人之物无厌之求?设使别国有人贩鸦片至英国诱人买食,当亦贵国所深恶而痛绝之也……

我天朝君临万国,特明宣定例。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提问:林则徐从几个方面劝谕在广州的外国商人,反映了什么?

有这个故事作铺垫,思考空间就完全打开了,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通过阅读、讨论、发言,学生得出:林则徐从天理、人心、中国的禁律和政府决策等几个方面,劝谕外国商人停止鸦片贸易,反映了他对英国政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样的解释,认识到林则徐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其思想不可避免具有时代局限性,显然,这个多角度思考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使历史知识丰满起来。叩问历史,就是情趣和哲思。

三、故事让历史课充满哲思,培养历史理解素养

历史理解要求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对历史作出正解、客观、辩证的认识。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单元,由于教材重点叙述了君主专制的形成和强化的过程,学生不可避免片面理解皇权至上。我讲述了唐太宗畏惧魏征的两个故事:

1.李世民打算去南山游玩,担心魏征责怪就没有去。

2.李世民赏玩鹞鹰时,看见魏征到来,怕魏徵提意见,回避不及,把鹞鹰藏在怀中,最终鹞鹰闷死了。

——摘编自《资治通鉴》

提问: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学生总结:尽管皇帝几乎无所不能,但也受到一些限制,儒家信条要求皇帝修德行善,关切臣民的需要,必须谨守礼仪及遵奉古制,为子民树立榜样,不能违背帝室宗法或不遵祖训。如果皇帝无视这些限制,可能招致言官谏争甚至引发宫闱政变或叛乱。

通过增加历史情境,让学生体验历史,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正确理解历史概念,不会一看到君主就想到“无法无天”等字眼。故事越丰富,认识与评价历史的视角越有可能多元,对历史的看法更加辩证,更加客观。

四、故事让学生滋润生命,培养学生历史价值观素养

历史价值观是指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感。

开学初,研究性学习活动就揭开了序幕,我张贴一张海报,“招兵买马”,想成立《闽南“土名”起名雅趣的探寻》课题组。在这个海报上,讲述了一个小故事:

我校有两名女老师郑乌最、苏乌利,听起来这个“乌”字似乎有点“土”,其实是雅在其中。你想知道闽南“土名”的雅趣吗?请参加本课题小组。

研究性学习《闽南“土名”起名雅趣的探寻》课题组成立了,学生走进村舍,调查访谈,搜集大量的资料,证实了“乌”的雅趣,了解闽南名字的复杂密码和血脉渊源,感受故事的背后隐含了生命的内涵和价值,感受名字背后的期许和祝福,心中升腾起家国情怀。

成熟的教学主张不仅是名师教学特质、个性的内核和前提,而且也是教师教学深度、高度的基础和保证,可以有效防止教学同质化和平庸化。我深深知道,历史学科哲学导向的故事教学这个教学主张,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不断地突破、超越和提升,为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余文森.教学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J].人民教育,2015(3).

上一篇:基础监检汇报材料下一篇:礼物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