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反馈分析报告(精选8篇)
一、槐中—杨洪举 调查对象及时间:
槐中初三、三班,参加人数62人
时间:2008年3月19日 调查情况:(见附页)调查结果分析:
槐中初三、三班为实验班,课堂内容为初三地理复习课,本课主要针对中国地理内容进行总结,以图为载体对一些专题知识进行总结,本课所讲内容有:(1)经纬网图(2)等高线地形图(3)气候分布图(4)地形图(5)长江图(6)黄河图。通过课堂调查,反馈信息整理后有下列一些情况。
对课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感到满意的占50人,占全班人数的80.6%,不满意的4人,占全班人数的6%,无所谓的8人,占12%,而对本课有更好意见和建议的42人,占68%,有意见和建议的13人,占21%,不想说的7人,占11%,对实验班的老师上课来说,本堂课是不成功的,存在的问题是十分明显的。
调查得出:本堂课没有任何疑难的学生21人,占总人数的33%,有疑难的学生不管多少加起来41人,占总人数的67%,能够合理解决疑难的学生(去研究书本或问老师、同学等)60人,占98%。特别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堂课中学生有那么多疑难问题,过去只教不管,出现严重的教与学脱节,现在才知道效果差得让我震惊。
通过调查,对于《图文互化》课题的实施,能让他们产生更好的学习方法42人,占68%,需时间进行反复总结的18人,占29%,对于本课堂进行《图文互化》实践认可的学生有56人,占90%,这基本正常。但还有些现象就不应该出现在实验班,比如:对于课堂疑难不了了之的2人,占3.2%,并不想关心本课有重要图象的1人,占1.6%,本课教学方法无所谓的8人,占12%,不想说的7人,占11%,这些同学明显有心理偏差,缺乏上进心,在初三冲刺阶段自甘落后,值得思考。建议和对策:
通过对课堂反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后的教学:
1. 合理安排课堂容量,尤其是复习课,给出一定的时间当堂二、三、四、进行巩固消化。
2. 每一堂课,课前进行答疑,主要是上堂课的疑难,也可以适当延伸到其他内容,时间可安排5至10分钟左右,没有疑难的学生按自己复习计划进行复习。
3. 既要教书,也要教人,后者重于前者,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课堂动静,适时提问,让教与学在课堂紧密配合,不相背离。4. 与部分学生采用座谈、交流等形式,讨论学习方法,讨论听课情况,关注思想动态,作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学习态度。
5. 经常采用课堂效果反馈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得拖延,长期观察学生在课题实践中的进步情况,并及时总结。
《图文互化》课题组
200 年 月 日
《地理教学中“图文互化”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内 容 提 纲
一、准备阶段(2005年底—2006年初)
组建课题组,调查学生现状,进行课题的确定和论证。
1、形成研究方案(05.12)
2、开题报告会(06.3)
3、学生问卷调查及报告(06.3)
4、“简笔画”培训(06.8)
二、实施调整阶段(2008年3月—2008年9月)
对课题方案的各种方式、方法全面实施,在实践中及时调整、补充、完善。
1、前期阶段(08.3—08.5)
(1)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实践研究。a、教会学生识别地图种类。(地理教学课件)
b、地图基础能力的训练。(地理教学课件)c、经常进行课堂填图测试。(试卷及评价记录)d、学生读图、填图的提高情况。(第一月考成绩分析)e、课堂效果检测。(课堂反馈报告)(2)提高学生析图、解图能力的实践研究
a、学会简单地图的叠加,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关系。(地理教学课件)
b、根据图上不同地理事物关系,探究并提出问题。(课堂实录)c、课堂效果检测。(课堂反馈报告)d、教会学生绘制简单地图。(作业展示)e、两次月考对比分析。(粘贴到班级)
(3)前期阶段总结报告
2、中期阶段(08.5—08.9)
(1)通过文图整合,图文表达,实现学生图文互化能力。(图文复习资料的融合)(2)《图文互化》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探索。(论文)
(3)《图文互化》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公开课、教案记录)(4)《图文互化》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课件资源整合)(5)中期研究总结报告。(报告、期末成绩分析)
三、总结结题阶段(课题后期:2008年9月—2008年12月)
对课题的研究性情况和阶段取得的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完成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结题鉴定。
《图文互化》课题组制
200 年
月
如何提高初中生地理学习能力
-----《图文互化》教学模式初探
槐中 杨洪举
一、《图文互化》教学模式内容及特点
当前,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改变才刚刚开始,但它的发展速度却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迅速。作为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圈子,探索新的教育模式,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我校通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结构模式:
学生活动:读*填*议*创
“读”:指认真阅读图像,分析图像信息。“填”填写图像信息,熟悉信息间联系。“议”:指发现问题展开讨论,进行合作学习。
“创”:通过作题训练,使自己知识得到迁移、创造。新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
教师活动:启*点*归*讲 “启”:指启发学生对图像中一些现象进行思考。“点”指图像中一些疑点,进行点拨。“归”:在学习讨论基础上进行归纳。“讲”:就是对问题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精讲。
模式特点:这种模式既设计了教师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又设计了学生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学习,教师创设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知识能力和人格都得到充分地全面发展。
二、《图文互化》教学模式的评价及实践
师生角色变了,课堂结构变了,学生对地理感兴趣了。过去老师 是演员、是主角,学生是听众、是配角。老师上面讲的是“口干舌燥”,学生下面听得是昏昏欲睡。现在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地理学习能力,发展了 智力。现在学生在地理课堂都爱积极发言,非常喜欢上地理课。他们感觉到地理课既轻松又愉快,又能学到许许多多新知识,头脑变活了。
案例一:以“日本”为例学习区域地理
展示世界地图和日本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空白上填出相应内容:
(1)太平洋(2)日本海(3)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4)濑户内海(5)若干城市:横滨、神户、大阪、及首都东京。填图过程中教师做出相应的指导和点拨(5—10分钟)
学生阅读教材P60-65
想一想“日本为什么是资源小国,经济大国”,并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整理出教材若干要点并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5—10分钟)
展示小组讨论结果:老师在黑板上列为清单(5分钟),根据学生评论情况,老师归纳、总结关于日本概况:地狭人稠,岛国经济,文化交流(10分钟),剩下时间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或课堂作业。
案例二:保护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南极大陆蕴藏丰富的煤炭资源”时,首先提供相关材料和信息:
(1)南极洲煤炭分布图及煤炭储量。
(2)煤炭形成的重要条件——湿热的气候、茂密的森林。(3)南极洲景观图。(4)南极洲气候特点。
思考之一: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主体出发, 织好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的关系网。
众所周知,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必须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把课堂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系统,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不是教师一人的活动。因此, 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能动性, 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 把信息反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案例一】“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 有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 分为黄、白两色, 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小组活动完毕, 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 教师在黑板上展示, 但到第五小组汇报时, 出现了袋里有5个黄球, 3个白球, 但该组学生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的情况, 因此该组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什么颜色的球多, 摸到这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大”的说法。于是教师反复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力求以理服人, 使学生认同自己的看法。但教师费了不少口舌, 学生却拒不接受。教师最终无奈地说了句“以后你会明白老师说的是正确的”, 然后继续后面的教学……
【剖析】
对于“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 本身就容易受到样本的多少以及实验操作规范方面的影响。第五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中出现摸出的白球次数比摸出的黄球次数多的情况, 有可能是黄球和白球的数量之间相差不大造成的, 也有可能是实验操作时, 摸出一个球后没有摇匀造成的。对于这样的结果, 光靠教师讲解显然是不行的, 因为学生实验的结果就是这样, 此时教师的苦口婆心往往会适得其反。
【对策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出现了和正确的知识点相悖的反馈信息时, 教师首先应弄清出现这样错误信息的原因是什么,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个信息得到的过程和细节,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和回答判断他们有可能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进行实验, 通过多次实验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引导产生错误论点的学生自主修正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该做的是适时的引导, 而非灌输式的传递。在经历了这样的修正、感悟的过程之后, 有收获的将不止是产生错误的学生, 对其他学生而言, 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 头脑中认知结构会更合理。总之, 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心智尚未成熟, 受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作为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反馈, 理解学生在反馈中所包含的信息, 剖析学生产生这一信息的思维过程, 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 也将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把握。
思考之二:从课堂反馈的目的出发, 织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网。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而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织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网。
【教学案例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
师:今天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请同学们翻开书。你能从书上学到什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 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
生1:我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面积=底×高÷2。
生2:我知道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S=ah÷2。
生3:我知道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
师:下面我们利用所学的公式来求三角形面积。
【剖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片面地认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 殊不知, 学生只知道公式推导出来的最终结果, 只了解其中直观的部分。如果教师进一步提问, 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吗?估计会回答的学生就很少了。这就说明, 大多数学生对于推导公式的过程是很难通过静态的课本来理解的, 而是要经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逐渐内化。
【对策建议】
面积公式不难理解, 学生通过记忆面积公式也会进行面积计算。但是这样所学到的知识, 学生只会生搬硬套, 题目稍有变化就会束手无策。因此, 笔者认为, 这节课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图形的联系和变化的同时, 促进智慧的生成;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动手、动脑活动感受学习的乐趣, 体验成功的快乐。为此, 笔者建议“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 应先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 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转化思想方法, 再根据本节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 通过动手实际、自主探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最后组织学生反馈。也就是说, 教师在课堂教学反馈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 更要关注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操作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结果, 更要及时了解学生得出结果的过程及其使用的策略, 并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即课堂教学反馈要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思考之三:从课堂反馈的范围出发, 织好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 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关注全体与个体共同发展的教学。
【教学案例三】“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
1只青蛙1张嘴, 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 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 () 张嘴, () 只眼睛 () 条腿。
() 只青蛙 () 张嘴, () 只眼睛 () 条腿。
师:你还能念下去吗?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新方法来表示吗? (让学生写在草稿本上)
教师让四位学生板演反馈。
生1:a只青蛙a张嘴, a只眼睛a条腿。
生2:a只青蛙a张嘴, b只眼睛c条腿。
生3:a只青蛙b张嘴, c只眼睛d条腿。
生4:a只青蛙a张嘴, 2×a只眼睛4×a条腿。
师:同学们能用2a、4a表示眼睛和腿, 这种方法很好!
此时, 还有学生举手要发表意见, 但教师视而不见, 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剖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对于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没有加以分析, 没有弄清每个出现的信息中所蕴含的思路, 对于很多学生反馈的信息, 尤其是与自己预设的思路不符合的信息重视不够, 没有引导学生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沟通, 比如生2、生3的信息有可取的一面, 能想到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青蛙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 教师要通过分析比较, 用字母表示眼睛和腿的时候究竟是用多个字母还是一个字母来表示更能看出眼睛和腿的数量与青蛙只数的关系, 让学生对信息进行比较, 弄清这些信息之间的异同点。
【对策建议】
上述案例所呈现的问题,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 当有学生给出了教师所预设的正确答案后, 课堂交流就匆匆收场, 而且反馈信息的只局限于个别优秀学生, 没有给其他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学生的个性思维无法得到展示。这样反馈的信息容易失真, 对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存在的问题不清楚, 反馈的学习情况高于班级的整体水平。教师如果只重视优秀生的反馈, 无视后进生反馈的信息, 会使后进生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大, 造成这类学生学习上的恶性循环, 影响班级教学效果。因此, 针对上文案例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反馈, 学生互相传递信息、互相补充、互相借鉴, 弄清楚字母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应回避问题, 而应顺着学生的思路来随时调整教学, 反馈的学生人数多, 反馈面较广, “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才会水到渠成。让课堂教学反馈面向全体学生, 特别是对于好、中、差每个层次学生的整体情况都要有全面了解, 才能依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反馈信息尽量全面的基础上, 要重视对后进学生的关注, 在他们知识探索获得成功后, 将他们的成果反馈给全班同学, 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也就是说, 在教学中课堂反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
思考之一: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主体出发,织好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的关系网。
众所周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把课堂获得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认识系统,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是教师一人的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的能动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反馈,把信息反馈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教学案例一】“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有教师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教师在黑板上展示,但到第五小组汇报时,出现了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但该组学生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的情况,因此该组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就大”的说法。于是教师反复向学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力求以理服人,使学生认同自己的看法。但教师费了不少口舌,学生却拒不接受。教师最终无奈地说了句“以后你会明白老师说的是正确的”,然后继续后面的教学……
【剖析】
对于“统计与概率”方面的知识,本身就容易受到样本的多少以及实验操作规范方面的影响。第五小组学生的实验数据中出现摸出的白球次数比摸出的黄球次数多的情况,有可能是黄球和白球的数量之间相差不大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实验操作时,摸出一个球后没有摇匀造成的。对于这样的结果,光靠教师讲解显然是不行的,因为学生实验的结果就是这样,此时教师的苦口婆心往往会适得其反。
【对策建议】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出现了和正确的知识点相悖的反馈信息时,教师首先应弄清出现这样错误信息的原因是什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这个信息得到的过程和细节,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和回答判断他们有可能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重新进行实验,通过多次实验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还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实验过程以及对实验结论的理解,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引导产生错误论点的学生自主修正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做的是适时的引导,而非灌输式的传递。在经历了这样的修正、感悟的过程之后,有收获的将不止是产生错误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而言,他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会更全面,头脑中认知结构会更合理。总之,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心智尚未成熟,受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作为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反馈,理解学生在反馈中所包含的信息,剖析学生产生这一信息的思维过程,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也将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把握。
思考之二:从课堂反馈的目的出发,织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网。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不是教学活动的结果的教学。”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织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网。
【教学案例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
师:今天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请同学们翻开书。你能从书上学到什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不懂的地方进行讨论。
生1:我知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面积=底×高÷2。
生2:我知道三角形面积的字母公式是S=ah÷2。
生3:我知道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
师:下面我们利用所学的公式来求三角形面积。
【剖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片面地认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殊不知,学生只知道公式推导出来的最终结果,只了解其中直观的部分。如果教师进一步提问,你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来的吗?估计会回答的学生就很少了。这就说明,大多数学生对于推导公式的过程是很难通过静态的课本来理解的,而是要经过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逐渐内化。
【对策建议】
面积公式不难理解,学生通过记忆面积公式也会进行面积计算。但是这样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只会生搬硬套,题目稍有变化就会束手无策。因此,笔者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来渗透化归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图形的联系和变化的同时,促进智慧的生成;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动手、动脑活动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为此,笔者建议“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应先回顾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转化思想方法,再根据本节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通过动手实际、自主探索得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最后组织学生反馈。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反馈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操作能力;不仅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结果,更要及时了解学生得出结果的过程及其使用的策略,并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课堂教学反馈要处理好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思考之三:从课堂反馈的范围出发,织好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网。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因此,真正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关注全体与个体共同发展的教学。
【教学案例三】“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
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师:你还能念下去吗?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新方法来表示吗?(让学生写在草稿本上)
教师让四位学生板演反馈。
生1:a只青蛙a张嘴,a只眼睛a条腿。
生2:a只青蛙a张嘴,b只眼睛c条腿。
生3:a只青蛙b张嘴,c只眼睛d条腿。
生4: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师:同学们能用2a、4a表示眼睛和腿,这种方法很好!
此时,还有学生举手要发表意见,但教师视而不见,开始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剖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所反馈的信息没有加以分析,没有弄清每个出现的信息中所蕴含的思路,对于很多学生反馈的信息,尤其是与自己预设的思路不符合的信息重视不够,没有引导学生对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沟通,比如生2、生3的信息有可取的一面,能想到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青蛙眼睛的只数和腿的条数,教师要通过分析比较,用字母表示眼睛和腿的时候究竟是用多个字母还是一个字母来表示更能看出眼睛和腿的数量与青蛙只数的关系,让学生对信息进行比较,弄清这些信息之间的异同点。
【对策建议】
上述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十分普遍的,当有学生给出了教师所预设的正确答案后,课堂交流就匆匆收场,而且反馈信息的只局限于个别优秀学生,没有给其他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的个性思维无法得到展示。这样反馈的信息容易失真,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存在的问题不清楚,反馈的学习情况高于班级的整体水平。教师如果只重视优秀生的反馈,无视后进生反馈的信息,会使后进生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大,造成这类学生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影响班级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上文案例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反馈,学生互相传递信息、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弄清楚字母表示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应回避问题,而应顺着学生的思路来随时调整教学,反馈的学生人数多,反馈面较广,“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才会水到渠成。让课堂教学反馈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于好、中、差每个层次学生的整体情况都要有全面了解,才能依照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后续知识的学习。在反馈信息尽量全面的基础上,要重视对后进学生的关注,在他们知识探索获得成功后,将他们的成果反馈给全班同学,不断提高他们学习的信心。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课堂反馈要处理好面向全体与个别指导的关系。
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反馈的运用是否恰当。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采用恰当的方式输出信息,并根据学生返回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正确的及时肯定,错误的及时矫正,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教学,构建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态立体课堂,彰显课堂活力。
结题报告
昆明市明德民族中学外语组李会
[摘要] 课堂提问是外语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调整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和尝试,从而探究教师不同的课堂提问策略对课堂师生互动质量的影响,进而得出一些利用课堂提问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课堂提问,策略,技巧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目的本课题试图通过对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课堂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揭示新课标下教师提问的模式特点。了解高中英语教师话语的质量,初步总结出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校高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差,英语课堂不主动回答老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参与度不够等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原则与建议,加强教师课堂提问策略的优化及问题设置时的推敲。
2﹑意义
鉴于教师提问的重要性和在语言课堂中的价值,教师提问策略的差异将直接影响着课堂交际的质量与教学效果。本课题将通过对高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提问作一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高中英语教师话语的质量,总结出目前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指导性原则与建议;另一方面可以帮助语言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课堂提问对学生目的语学习的重要影响,高度重视课堂提问策略的应用。正确运用课堂提问技巧去开展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及时评估学生的进步和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有效地控制课堂,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以愉快的心情学到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最终推动英语教学的进步。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步骤:
1﹑本课题主要就高二年级英语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方式、问题类型、提问区域、等候时间、提问技巧和反馈形式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具体地说:提问方式是指师生答问的形式: 1
可分为学生集体回答,点名个别作答,学生自愿回答和教师自问自答。问题类型可从问题的形式,内容和目的等不同角度加以区分。但本课题就分析人们比较关注的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展示性问题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操练语言或检查学生是否熟记了课本中的材料而提出的。参考性问题是教师并不知道学生会如何回答且不同学生会有不同回答的问题。提问区域一方面指不同座位上的学生分布,另一方面指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布。等候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等候某一学生作出回答的时间。提问技巧指教师使用追问,链接,重复,简化,分解,重新措词等方法引导学生作答。反馈形式是指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的态度。例如:
展示性问题分布在课文的初步阅读与理解阶段,即while-reading,而参考性问题大都用在课文的导入与读前与读后之中,即在lead in, pre-reading和post-reading中。这种问题的设置与分布是比较符合高中英语课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实际的。
例如:在课堂的while reading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Qimin Yaoshu? What do you know about Jia Sixie’s advice? 这些展示性问题针对课文,让学生操练了语言并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篇章的理解。
在lead in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出了学生的自然话语的输出。T:What happens in spring?
S:All plants turn green.T::What else can be seen?
S:Flowers come out.Leaves on trees also come out.Trees turn green and they look nice.再如在post-reading教学时,T:Which suggestion(by Jia Sixie)do you agree more? Why?
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各抒己见,气氛自然热烈,充分达到了利用课文,在课堂中进行英语交际的目的。访谈表明,学生希望老师提的问题不要太容易,学生能脱口而出的问题,没有实际价值;但也不能专提难的,应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运用层次性策略和咨询式发问策略,问题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选择难度过大或模棱两可的问题,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帮助学生深化知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13/9/24~2013/10/16,课题研究准备阶段。收集有关信息资料,学习有关教育理论,进行课题研究的论证和研究方案的设计。
第二阶段:2013/10/17~2013/10/24,确定课题研究有关成员,并展开了对课题深入细
致的讨论,适当地调整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并制订了有关计划,同时确定了研究成员的分工。
第三阶段:2013/10/25~2013/11/17,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各研究成员各司其职,采集研究素材,统计分析数据,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探讨解决的方法。
第四阶段:2013/11/18~2013/11/30,总结成果与结题阶段。整理有关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结果
(一)、高中英语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对象的选择不合理
从调查情况来看,教师们比较喜欢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这样即节省时间,也可以保证教学顺利的进行,但是不利于考查个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没有予以鼓励,而是一味采取点名的方式,但是提问对象也只局限于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长此以往,会造成很多学生大脑不会积极主动思考,参与不到课堂中来。从提问中,没有看出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区别地设计和安排所问问题。而会出现学优生回答的问题难度不够,个别学生又对回答的问题力不从心的情况,这样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效率。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反馈不足
教师普遍对学生的回答的评价过于简单,使用的词语基本局限在“Good”、“Right”和“OK”上。很少对学生进行表扬、称赞或者鼓励。学生因而没有回答正确后应有的愉悦感和成就感,反而因为答错问题受到教师的指责而懊恼,自尊心受到伤害。
3、候答时间过短
尽管教师多数问题都给了学生定的思考时间,但是待答时则普遍偏短。研究表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等待的平均时间大约为1秒钟,如果学生在短暂的1秒内不能足够快地思考以形成一个答案,那么教师会变换问题或重述、或点答另外一个学生。对较难的问题来说,这一时间显然是不够的。这种现象在赶进度的高年级教学中更是屡见不鲜。
4、问题无意义
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和指向,要关注学生能力发展和教学效率,唯其如此问题才有意义。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以下无意义问题常常可以听到。如:
(1)What lesson are we going to learn today?
(2)Who is your English teacher?
(3)What’s your job?
以上例子反映出无(低)效问题的一般特征:问题回答与教学目标和文本主题并无多少关联,可能误导学生脱离所学内容,产生负迁移,或者仅对活跃气氛产生效果,与本课内容无实质联系。学生在答问的过程中没有获得知识再现的强化迁移。
5、问题过易或过难
许多教师提出的问题类型单一,回答时只需对事实或其他事项作回忆性重述或检索性确认,回答问题内容已被陈述出来,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回答方式限定在特定的范围内,往往只需在“Yes”,或“No”, “Right”,或“Wrong”, “True”或“False”等肯定或否定的两极范围内选择。这类问题只需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不需要推理分析。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触及深层的智力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宽广的视野、创造性的思维,发散性的思维极为不利。
所谓的问题难度,是问题实施中学生应对机率,答案达标水平反映的问题操作和适度。问题的难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原因是教师凭空设想确定的,它的评判使学生造成了认知的困难。例如:How can we solve the population problem in China? 这一问题偏难,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滞教学进程,还破坏了教学氛围,不利后续教学。
6、问题指向不明
课堂提问教学行为中,问题的指向不明的问题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有的一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句式,包含了很多小的问题,教师也没有很清楚地表现出实质的人物、数量、事件而提出的问题。有的一次接连提出多个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不同认知方面的问题,由于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这么多的问题,还有的当提问一个问题A时,实质上他们要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是他们讲的问题B;有的教师问完一个问题后,随后又重新表述时,学生可能会感到迷惑不解。这种情况常产生两种后果:首先,学生思考最初问题的思路被打断;其次,重新表述的问题常常与最初的问题不同,这使得学生纳闷,它是不是又是一个独立的问题。
(二)、如何增强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反馈
1、提高教师提问意识,对提问进行精心准备
首先,教师要避免课堂上的随意提问,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是备课时精心设计和准备好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即提问的原因、期待的效果等,教师应该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对学生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思想准备,即要对学生可能给出的答案做预测,尤其是那些参考性的问题,学生会给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课上可能会出现对学生的正确答案给予否定的情况。不要出现教师拼命地把学生的答案往自己预想的答案当中带的情况,没有认识
到学生的有些答案也是可以接受或可行的。
2、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积极主动
英语是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集体回答问题不但教师不能准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能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愿回答。以下几种鼓励方法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过程中来:①教师要以友好、温柔,鼓励式地口吻提出问题。②提问时采用微笑,眼神接触等方式鼓励学生。③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或者不能回答问题,教师要欣然接受,而不是批评学生。也可以鼓励其他学生对其提供帮助。
3、采用多种形式,巧妙进行反馈
对于没有正确回答问题或者回答不完整的学生,要给出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表扬应该具体,要具体指出学生好在哪,哪里值得表扬。这样学生就容易有成就感,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要让每一位站起来的学生尽可能圆满地回答问题,这样才能树立学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转问可以在两种情形下使用:第一是当第一个被提问者回答问题出现了困难,经鼓励或提示后依然不能进行下去的时候,为了避免拖延时问造成课堂结构的松散和教学气氛的沉闷,教师可以转问。第二是当第一个被提问者给出了答案,但是教师还想知道其他学生的见解时,于是转问,这样是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根据具体情景,准备控制待答时间
在课堂提问,所有的问题都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问和空间,就算是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也需要时间来组织语言,以圆满回答问题。其次,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准确掌握候答时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所提问题有个精心的准备,对于问题的类型、层次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确定大概的候答时间。难度高的,需要学生回忆、猜想、联系和组织语言等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问。另外,如果题目简单,候答时间就不宜过长,以免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再者,候答时间的长短还要依不同的提问对象而定。学生的认知水平、反应速度、性格等方面的不同,会造成学生需要不同长度的候答时间,教师要对教学对象的各方面差异十分了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5、问题要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则是决定学习成败的关键。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语言材料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尽量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 巧妙地利用教材, 寻
找合适的切入点, 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或者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兴奋起来,从而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
四、结束语
总之,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的习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升华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通过这些过程的锻炼而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达到所要求的教学目标。通过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我明显感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应该不断得以改进与完善,使课堂师生互动的质量得到提高;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课堂提问策略,对提问方法及手段作出有效的调整,促进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语言输出,有效地提高课堂问答活动的质量,使课堂提问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手段。
参考文献:
一、调查背景
在前不久刚结束的“共建文明校园”的食堂执勤和交通路口执勤活动中,我系共有300余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大部分志愿者表现良好,工作态度积极。
活动之后,我们立即编写调查反馈表交由志愿者填写,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让我知不足而后进,让以后的活动可以更好的开展起来。
二、表格发放时间
2011年11月26日星期日至2011年11月28日星期一
三、反馈内容
此次反馈调查表的主要调查内容是本次共建文明校园活动的不足之处和志愿者对于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对组长和团队的不足的指出以及评价,对活动的任何看法和意见,被调查的个人和所在小组的相关信息。
四、反馈总结
通过对收到的反馈表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得出一下几个结论:
⑴被调查的大部分志愿者认为组长和团队的职责方面并没有什么不足之处,并且给予了这两方面优秀的评价,然而仍有一部分志愿者还是认为这两个方面依旧存在需要提高的地方。在组长的职责方面,有超过四成的志愿者认为组长在活动开展前未能将各项要求提醒到位,另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则认为组长对人员的阻止和安排有欠缺,没有做到位,剩下的则在提前通知志愿者和工作态度两个小方面对组长作出了批评。而在团队职责方面,百分之三十五的参与者对团队的团结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表示,同一个小组的成员并没有能够相互协作,团队的团结性大打折扣,对于工作态度的积极性和工作的目的性这两个问题,分别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认为团队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余的百分之十五的志愿者认为组员的自觉性还不够高。
⑵关于小组组长和队友的工作态度的评价,绝大部分志愿者还是给予肯定的,但也有一部分志愿者认为我们做的还是不够好,仍然存在很大的欠缺。约有一半的志愿者给组长的评价是优秀,评价是良好的占45%,而认为一般的,则有14%,其余的仅声1% 给了组长较差的评价。对于该组其他队友,给予的评价也很是集中于优秀和良好两个方面,只有少数人给了一般和较差的评估。据反馈表信息统计,63%的志愿者认为自己的队友是优秀的,三成半的人认为其他队友态度认真,表现良好,对自己的队友持一般态度的则有 2%,所有人中没有一个对队友的表感到失望,较差的评价是零个。
⑶对于此次活动的看法,虽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价,但其中有部分的看法是相同的,可以说,这个相同的看法是显而易见的,而这个相同想法有三个,其
一是对此次活动的高度评价,大多数志愿者认为此次活动举办的很好,不仅仅是美化了校园,将文明推入人心,更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有体会有收获;其二是认为活动的时间安排和人员的安排稍微不合理,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一下课就直接跑到食堂来执勤,虽然是尽力了,但还是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到达,志愿者对于他们安排稍微感到不合理,而这个也是我们青志联安排的失误;其三是对志愿者执勤服装的小小不满,尤其是食堂执勤的服装,五件衣服只有一件是扣子都在的,其余四件只有一粒或者两粒扣子,而且衣服没有及时清洗,这让需要穿上执勤衣服的志愿者来说有些不舒服,但是,志愿者仍然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任务,为此次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⑷食堂执勤共有292人次的参与,交通执勤的参与则有40人次,建工系卫生区的打扫共计60人次。基本上“共建文明校园”活动的报名的志愿者都有两次的执勤任务,其中最高的服务次数为五次,服务时间多达六小时,可见,志愿者对于活动的热情还是很高的。他们做事积极,态度认真,分分秒秒都坚守自己的岗位,有的志愿者到了休息时间也不去休息,任然在工作,并且超出了规定时间很多,我为他们的这种热情的工作态度表示钦佩,这不仅是其他志愿者的榜样,也是我们青志联成员的楷模,我为有这样优秀的志愿者服务于校园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五、感想
一、工作完成情况:
1、传真完成各片区商务公司第二季度房价促销函发送。
2、本周销售人员共计拜访59家公司,签署29份协议,其中12份新协议。
3、网络代理商:本周拜访4家旅行社1家会议公司
3、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质量技术监督局、检察院、邮政局等有订房潜力的客户做了专项拜访。
二、客户反馈情况:
1、商务公司A类:本周对中远货运、周庆阳、北京中建、日立化成、华电开关等平时成交量比较多的A类客户进行了重点关注和登门拜访,世纪宝姿、启胜矿产(电话拜访)。通过拜访了解到客户对酒店第二季度的促销房价表示满意,并且本周以上几家客户的成交量均在10间夜以上。华电开关订房负责人表示目前在闽南酒店每个月的订房量在50间夜左右,普通标房价格是350、高级房的价格是398,若我们酒店商务双床房能给与418的价格,可以将安排在闽南酒店的一些客人转移到我们这边来,因为438的价格与闽南相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2、商务公司C类:本周所拜访过的C类客户均表示对酒店二季度的促销房价给予认可,特别认可商务双床房的价格,以往合作过的客户表示468的价格相比是比较理想的价位。
3、特价客户:相关销售人员对中行各部门进行拜访,对于380的价格大家均表示很满意,日后有客人一定会首选我们酒店。
4、政府机关和部分事业单位:对于398-438的价格,均表示认可和满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例如:邮政局、市政工程设计院、财政审核中心、农科院、投资促进中心均有4-5间不等的小团组安排到我们酒店来,住过后也均对酒店很满意。
5、网络代理商:目前在携程网上挂金牌和进行498无早促销,订房量无论是环比和同比均有所提升,达到了预期想要的效果(每天订房量15-20间左右)。另针对代理商的团队和会议价,本周所拜访过的一些旅行社均表示对会议价比较认可,特别是会场的促销,但现在属于会议市场淡季,会议较少,日后若有会议需要安排一定会首先考虑到我们酒店。
对于团队价通过近期对几家旅行社的拜访,我们酒店的团队价在市场上不具有优势,各旅行社表示现在准五星酒店的团队价最高不会超过350,一般是320 左右,挂牌五星则是400-450。
关键词:教师反馈,同伴反馈,网络反馈,译写教学
1 引言
在翻译及写作教学过程中, 反馈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常见的反馈模式包括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
教师反馈是最传统意义上的反馈模式。该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依靠教师对学生翻译及写作进行评定。该模式是一种单向反馈模式, 其不足之处在于:教师评定难以避免教师个人的主观性, 加之工作量繁重, 很难从微观与宏观、内容与形式等对译文或作文形成全面及时的反馈意见;如果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教师的诸多反馈意见也难以让学生真正领会, 并在今后的译写实践中得到落实。
同伴反馈是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过程写作教学法中的重要环节。该写作教学法以交际理论为基础, 强调写作过程不是写作者单独的行为过程, 而是一种循环式的心理认知、思维创造和社会交互过程。这种双向、及时的反馈模式能极大提高写作教学的参与性与互动性, 对于写作和翻译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在国内外诸多研究中已得到了证实。[1,2,3]但是, 教学实践和一些调查结果也发现, 该反馈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有限, 不能完全发现同伴在语言表达, 文章内容及思想上的错误。[4] (白丽茹, 2013) 尤其是当面对译写能力较强的同伴时, 评价者的能动性和批判思维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因此, 如何选择恰当的题目, 进行科学的分组结伴, 将同伴放在一个真实读者的位置, 这是同伴反馈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合二者的优劣, 不少学者认为, 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 以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4,5,6]
近年来新兴的网络反馈模式, 为英语的写作与翻译教学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该模式主要依靠联网的作文翻译自动化评阅系统, 为教师布置写作或翻译练习, 掌握学生作业完成进度, 学生进行译写练习, 根据网络反馈意见进行修改等提供了一个网络化的平台。与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相比, 网络反馈具有其显而易见的特点:省时、省力、快捷、及时, 评分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这让教师的工作量得到降低, 同时又让学生得到更加及时的反馈意见。
但是,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 网络反馈也有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 如何将网络反馈与传统的反馈模式相结合, 是我们亟待探索的一个问题。对此, 笔者利用写作课程的实践环节, 在所教授的学生群体中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2 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英语二专业的一个教学班, 共38 人。该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与英语专业二年级相当。考虑到学生已接受了较为系统的英语专业课程学习且具有相当的英语基础, 反馈评分参照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标准, 采用总体评分的方法, 将满分定为15分, 在0~15分之间划分出15, 14~12, 11~9, 8~6, 5~3, 以及3 分以下六个等级。根据作文的内容、结构、语法和语体进行综合评分。
具体步骤如下:1) 在布置写作任务前, 将评分标准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2)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45 分钟内, 以“Population Aging in China”为题, 选择恰当的角度, 写一篇20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3) 写作完成之后, 随机将全班学生分成6组, 每组6~7人,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 依照评分标准对每位组员的作文进行评分 (为避免对教师反馈构成干扰, 学生评分后由学生自行做好记录, 并将记录单独上交) ;4) 学生将作文拍照后交给老师, 将于课后誊写至购买的冰果英语智能作文系统 (杭州增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5) 由老师对作文进行评分。
3 结果及分析
本次研究获取来自网络、教师和学生的三组反馈数据。剔除由于学生未提交致使分数缺失的情况, 共获取有效样本29份。三组成绩统计如图1 。
其中, 网络反馈的平均分为11.7, 中位数11.7;教师反馈的平均分为11.1, 中位数11.0;学生反馈的平均分为11.6, 中位数12.0。从图1 可以看出, 三条曲线总体走势一致, 其中22 份样本两两相差的分数低于2 分。所有学生都能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内容切题。
对评分相差大于2分的7份样本从内容、结构、语法和语体作定性分析,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学生反馈及网络反馈重微观、轻宏观。从学生讨论保留的痕迹以及网络批语来看, 这两种反馈形式指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的时态、语法、拼写以及词子结构的完整性, 而对于文章的宏观结构、主旨把握等重视不够。这与李彩林提到“学生往往只注意作文语法等方面的修改, 对深层篇章结构等方面的修改很少”的观点是一致的。[5]。例如, 在标号为6的作文中, 作者有较为明确的题旨:Treating it as a challenge, which means to think and solve it positive, may be the only remedy for it.根据这一题旨, 读者的期待是应当如何从正面将这一问题视作挑战并加以解决。但是, 作者的大部分篇幅, 论述的都是Population Aging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压力的问题, 这显然与作文开头提出的题旨不符。鉴于这样的问题, 教师反馈给出的评分为10 分, 而学生反馈和网络反馈给出的评分分别为12 分和12.2分。
2) 网络评分对连贯、衔接不当或缺失所作反馈不足。一个连贯的语篇需要内在的逻辑结构, 要求衔接过渡自然流畅。这种逻辑结构对读者的阅读理解应起到导向性的作用, 这是一个语篇获得交际成功的重要保证。以下为9号作文的开头部分:More and more elder people take a large percent in our country.With this phenomenon appearing, some influence has taken place.As you can see, every coin has two aspects. 作者似乎意在引导我们看到其中的影响, 但又急于对其利弊进行阐述, 以致最后一句As you can see, every coin has two aspects显得非常唐突。这正是由于二者间缺乏过渡性的表述。网络反馈对这一问题未作任何提及。在学生反馈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3) 对于作文表达是否符合英语语言习惯, 网络反馈力度不够。在26 号作文中有这样两处表达:Chinese gerontology is in the level of starting./... , and fit social exchange. 前一处意义尚明确, 但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后一处意义不明。但网络未能给予反馈。
此外, 由于网络无法对因果关系等进行逻辑判断, 因此对于作文中一些连词的运用, 以及诸如result in/result from等表明两者前后逻辑关系的表达无法做出正确的反馈。
4 结论
网络反馈与同伴反馈都是能够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这通过三条曲线大体走势的一致性可以得到证实。但三种反馈形式各有其利弊, 应将其结合起来。具体而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对网络反馈与同伴反馈实施干预。对于网络反馈, 不应将网络的评分及提示作为对学生习作的唯一评判, 而应结合文中所述的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对于同伴反馈, 教师可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介入,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加以重视, 同时还应及时对学生讨论无果的问题给予解答。只有依靠教师的积极参与, 才能让网络反馈和同伴反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5 局限与不足
本研究只是对三种反馈模式的初步研究, 尤其是涉及网络这一新兴的反馈模式。研究中的样本全部来自本校英语二专业学生, 以英语专业四级写作评分标准作为参考依据。但结论在更大范围内是否适用, 是否对其他层次的教学也具有针对性, 我们期待在更大范围内通过大样本进行验证。
参考文献
[1]Connor U, Asenavage K.Peer response groups in ESL writ-ing classes:How much impact on revision?[J].Journal of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994 (3) :257-276.
[2]邓鹂鸣, 岑粤.同伴互评反馈机制对中国学生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的功效研究[J].外语教学, 2010 (1) :59-63.
[3]张立.在EFL写作教学中中国大学生对同伴互评的认知[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8 (4) :141-144.
[4]白丽茹.基础英语写作同伴互评反馈模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检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 (1) :51-56.
[5]李彩林.同伴反馈研究综述:研究结果差异探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2) :60-63.
[6]杨丽娟, 杨曼君, 张阳.我国英语写作教学三种反馈方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 2013 (3) :63-67.
[7]拉姆齐·福勒.李特-布朗英文写作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78-80.
摘 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核心任务,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有很多,其中课程考试成绩是最常用、最普遍和最有效的指标之一。本文探索建立大学生成绩“分析—反馈”机制,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深度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至教学管理部门,从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管理精细化水平。
关键词:课程考试;教学管理;课程建设
一、构建学生成绩“分析—反馈”机制
学生成绩“分析—反馈”机制由宏观课程体系、微观课程间相互依赖性、课程设置结构三个部分,以及分析、反馈两个环节组成。
1. 宏观课程体系
学生的成绩分布因其学习专业的不同,课程知识结构、教学要求、培养目标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文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分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选修类课程、集中实践课程四类课程的不及格情况,以便了解哪类课程学生较易掌握,哪类课程学生较难掌握。对于学生较难掌握的课程,任课老师根据反馈结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分析原因,为学生后续学习找准方向。教学管理部门加大较难掌握课程的建设支持力度,配备优秀教师,增加辅导环节,促使学生学习事半功倍。
2. 课程间相关依赖性
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一些课程成绩不高的学生,另外一些课程的成绩也不会很高。对其他课程有影响的课程,学校应加强该类课程的建设投入,提高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将起到关键作用。
3. 课程设置结构
教学管理部门根据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按一定比例和逻辑关系将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年向学生开设。但在现实中,存在有些学年学生课程难度较高,有些学年学生课程难度较低的情况。通过对不同学年学生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教学管理部门可根据各学年课程的难易程度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对教学安排、学时分配等进行调整,从而优化课程设置结构。
二、学生成绩“分析—反馈”案例分析
下面,我们以某校计算机专业为例,探索如何建立成绩“分析—反馈”机制,挖掘隐藏在学生成绩背后的有价值信息,促进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和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
1. 宏观课程体系分析
课程考试平均成绩可反映出学生整体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如果课程的平均成绩较高,表明学生整体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掌握较为理想;如果课程的平均成绩较低,表明学生整体对该门课程内容的掌握不够理想。学生成绩的标准差反映了学生个体对课程内容掌握的差异程度。如果标准差较小,表明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较小;如果标准差较大,表明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程度的差异较大。
根据学生平均成绩及标准差进行聚类分析,可将课程体系中相似程度高的课程聚为一类,把相似程度低的课程区分开来,找出难度较高、较低的课程,进而对整个课程体系有一个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本文以学生的平均成绩及其标准差作为两个变量,应用SPSS软件中两步聚类方法对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课程进行了聚类分析,聚类结果如下表1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类课程平均成绩较高,标准差较低,说明学生对该类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较好,课程相对较为容易。该类课程以体育、实验课程为主。第三类课程平均成绩较低,标准差较高,说明学生对该类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较低,课程难度较高。该类课程全部为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包括信号与系统、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数理逻辑、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电路与电子学、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编译原理。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加强这类课程的建设和学习辅导。
2. 课程间相关依赖性分析
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可以找到影响其他课程成绩的一些关键课程。
(1)基础课程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影响
本文以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信号与系统、电路与电子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微机接口技术为例,分析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否会对这些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产生影响。为了筛选出影响专业主干课程学习成绩的公共基础课程,我们采用向前回归方法进行多元回归统计分析,设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得出相关课程的多元回归方程式为:
信号与系统:y1=19.645+0.214x5+0.253x9+ 0.212x2
电路与电子学:y2=6.253+0.256x5+0.215x7+ 0.187x9+0.247x2
计算机组成原理:y3=-22.879+0.334x2+ 0.672x8+0.241x7
数据结构与算法:y4=8.216+0.389x2+ 0.276x9+0.219x1
微机接口技术:y5=-20.007+0.723x8+0.398x2
其中,x1为程序设计基础,x2为大学物理,x5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x7为离散数学,x8为模糊数学,x9为数理逻辑。
从上述多元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程序设计基础、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模糊数学、数理逻辑对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成绩具有显著影响。
(2)专业主干课程对专业课程的影响
本文以专业课程中的人工智能、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为例,分析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情况是否对其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影响。为了筛选出影响专业课程学习成绩的专业主干课程,我们采用向前回归方法,设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得出相关课程的多元回归方程式为:
人工智能:y6=33.265+0.207x17+0.254x12+ 0.160x13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y7=36.763+0.198x11+ 0.192x12+0.187x15endprint
汇编语言程序设计:y8=6.169+0.345x14+ 0.250x15+0.215x18+0.150x12
其中,x11为电路与电子学,x12为计算机网络原理,x13为计算机系统结构,x14为计算机组成原理,x15为数据结构与算法,x17为微机接口技术,x18为信号与系统。
从上述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电路与电子学、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微机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成绩对专业课学习成绩有着显著的影响。
3. 课程设置结构分析
本文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从大一至大三3个学年的不及格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不及格率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大三不及格率最高,大二次之,大一最低。前述分析已找到了较难掌握和较为关键的课程,结合不及格率的变化趋势,在课程设置上,教学管理部门可合理地对难度较大、较关键课程进行调整,以优化课程设置结构,避免这些课程在某一学年扎堆,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1. 建立系统的学生成绩监测体系
成绩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具有指导和反馈作用。在纵向上,通过对同一学院几届学生成绩的比较,了解该学院学生成绩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横向上,通过对不同学院同一课程的成绩分析比较,可比较不同学院之间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成绩较差的学院予以重点关注,及时采取措施。学校应将成绩分析作为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一部分,建立长期、系统的成绩分析反馈体系,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成绩,定期反馈给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反馈给各专业、反馈给授课教师。
2. 根据学习成绩分析反馈结果开展课程建设
(1)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只有各类课程合理、协调建设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理处理不同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设置是优化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保证课程整体功能的重要条件。[1]通过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了解各类型课程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联系,可以为调整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提供重要信息。
(2)分类指导课程建设
各专业在学科门类特点、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故在课程建设中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比如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难度较高,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影响较大,在课程建设中应该更加注重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并加强该类课程的学习辅导。
(3)有针对性地开展课程建设
通过成绩分析,可知哪些课程学生容易掌握,哪些课程不容易掌握。集中资源有针对性地建设学习难度较高、较关键的课程,可以更快、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难度较大,它们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这类课程建设至关重要。为此,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责任教授制度。责任教授全面负责课程及相应实验的建设,并承担不得低于该课程一定学时的授课任务。计算机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重实践、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ECS学科课程体系,打造符合学院实际情况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通过该系列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对本学科的核心理论知识有了扎实的理解,对今后技术发展的方向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创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马岱,史巧硕,吴敬松.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课程体系量化评价模式研究[J]. 中国大学教学,2009(9).
【课堂教学反馈分析报告】推荐阅读:
课堂教学行为分析报告05-31
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06-29
教师课堂教学评估分析10-04
教学常规检查反馈与小结06-05
化学课堂导入教学模式分析07-06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分析10-20
张三数学课堂教学调研报告10-01
高职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分析论文10-06
教学信息员反馈表09-30
学校年下期课堂教学调研报告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