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千克说课(推荐10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数学第五册第28-30页的《认识千克》。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比较过物体的轻重,在生活中也接触过用秤称东西,称体重之类的事情。本册教材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认识千克和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为第六册学习《吨的认识》打下基础,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就是《认识千克》。教材首先从实际情境中引出物体轻重的概念,再认识各种各样的秤,接着引出质量单位千克,让学生体会到千克的建立是日常生活中计量物体轻重的需要,然后通过观察秤面和有关的物品,认识1千克,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的东西,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各种实际观察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千克的认识,教材还安排了知识性栏目“你知道吗?”。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可以用尺量,用眼睛观察,只能用肌肉感觉来感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东西的方法,会进行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3、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难点是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能估计一些物体的实际重量。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学生了解1千克的实际有多重,我努力创设生活情境,准备了丰富的操作材料,采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方法,而学生则是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来获得对1千克的亲身感受,以上教学方法会具体体现在我的教学程序之中。
三、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分为三个步骤来实施: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回归生活中应用拓展。
㈠在生活情境中自主探索
1、多媒体播放生活情境:一天妈妈和小红逛超市,妈妈拿了一袋红枣,小红拿了一袋膨化食品,小红问妈妈:“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学生猜测哪一袋重,老师追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学生说:“只要掂一掂就可以了”,红枣和膨化食品的包装大小差不多,但重量相差较大,有学生说出可以称一称它们的重量,那要称物体的重量一定要用到秤。这里,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其产生迫不及待的求知欲。
2、那么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曾经见过那些秤,它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学生凭借生活经历,可以说出一些常见的秤,电脑随机出现相应的图片,如超市买东西用的电子秤、卖米的磅秤、称体重的健康秤,药店的电子天平等。老师又出现一个实物:这是台秤,在生活中经常用到。
3、仔细观察每一小组桌上的`台秤,在秤面上看到了什么?学生观察得到:有kg和1.2.3.4数学刻度和指针。老师说明:kg是千克的符号,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
4、请各小组称一袋红枣,看看一袋红枣有多重?怎么看出来的?(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这袋红枣有1千克),学生闭上眼睛,轮流用手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掂一掂1千克,有什么感受,(有点重,时间长了手有点酸),在初步感知千克的基础上,感受1千克至质量的大小。
5、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㈡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感悟
小组为单位进行以下操作活动:
1、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2、称出1千克的鸡蛋,装在袋子里拎一拎,再估一估大概有几个,再数一数有几个。
3、估一估,拿出每组的外型一样而重量不同的3个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出重量1千克的盒子。
在这一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的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地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学生逐步丰富了对1千克的感知。真正感受到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深化了对千克的认识。
㈢在回归生活中应用拓展
多媒体继续播放小红和妈妈买蔬菜,买了白菜、冬瓜、芹菜、南瓜,你能根据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红和妈妈又买了西瓜和菠萝,让学生根据秤面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千克,培养估计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小红看到超市的一边堆着4袋大米,每袋25千克,一共有多重,你会算一算吗?
通过现实生活的回归,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用数学也是那么自然而然,得心应手。
接下来安排理解“净含量”和“载重量“的题目,让学生体会净含量是包装袋内物品的实际重量。载重量是能负担的最大重量,也为吨的学习打下基础,听一听“你知道吗”,介绍旅客乘坐火车或飞机时可以免费携带行李的重量,这一环节将知识进行拓宽,寓安全教育与数学之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结过后,,我布置学生星期天和妈妈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多少克?这是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在更广阔的数学课堂中学习、探索、体验……课虽完,意犹未尽。
【片段一】
●认识千克
课前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 每人准备1千克的物品。有容易数的物品:果冻、苹果、土豆、橘子、洋葱、本子等。难数物品:大豆、玉米、枣子、大米等。不可数的物品:水、洗衣粉、牛奶、盐等。
课上, 学生在用手掂1千克的物品时, 要求学生闭上嘴巴, 用心感受, 记住1千克的感觉。
然后, 让学生掂一袋500克的盐, 思考:与先前掂的1千克的物品比较, 感觉轻还是重?学生很容易感觉到没有1千克重, 再请他把两袋盐合在一起掂, 与1千克比, 怎么样?学生感觉有1千克重的。再用秤称一称, 确实有1千克。再掂掂, 记住这感觉。
请学生上来掂班级的一套《补充习题》, 比1千克重, 拿掉多余的《补充习题》至10本, 大约有1千克重。
点评:在日常生活中, 使学生把动态感知与静心体悟相结合, 促使概念由外在的具体可感知物象, 逐步过渡到学生头脑中内在的概念表象, 这其实也是一个逐步抽象、概括和凝练的过程。
【片段二】
请学生说说自己带的1千克物品。
学生1:我带的苹果大约有4个就有1千克了。
学生2:我带的果冻大约有17个就有1千克了。
学生3:我带的土豆大约5个就有1千克了。
学生4:我带的饮料大约2瓶就有1千克了。
学生5:我带的这么多水大约就有1千克了。 (放在橙汁瓶里)
学生6:我带这么多米大约就有1千克了。 (放在方便袋里)
学生依次展示自己所带的玉米、枣子、洗衣粉、牛奶等。
多方位地让学生感受1千克物品有多重。
师:刚才我们知道4个这么大的苹果大约是1千克, 那么这样大的鸡蛋1千克会有几个呢?
学生1:5个
学生2:10个
学生3:50个
学生4:16个
师生一起来称一称1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结果大约是17个。
师:谁估计的最接近?请他说说是怎么估计的?
生:4个这么大的苹果大约是1千克, 这一个苹果大约有4个鸡蛋这么重, 16个鸡蛋差不多了!
师:同学们, 你们听懂他估的方法了吗?对, 用他的这种方法估计的话, 就不会有50个, 5个这样的答案了!
师:同学们, 我们知道10本《补充习题》大约有1千克重, 你能估计, 全班的《补充习题》大约有多重吗?
生:大约是4千克。
师:请你说说方法?
生:10本《补充习题》大约有1千克重, 我们班有45个学生, 就有45本《补充习题》, 大约有4个10本, 所以大约是4千克。
点评:在日常生活中, 引导学生操作前估计、操作中调整、操作后对比和反思, 在反复调整放入过程中建立概念。经常这样的强化, 学生就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事物。
【片段三】
师:请看这个橙汁瓶里的水是1千克, 你能估计我们喝的纯净水一大桶有多重吗?
生:4千克, 10千克, 6千克, 20千克, 100千克, 50千克…… (瞎估计)
师:答案太多了, 有的同学开始瞎猜了, 有的同学不知所措。我们把1千克的水倒入脸盆, 看有多深?你能估计一脸盆水有多重吗?
生:4千克, 6千克, 8千克……
师:我们请估计6千克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千克的水就那么深, 脸盆大约有6个那么深, 估计大约是6千克。
师:老师告诉你们, 这位同学很会学习数学, 用这种方法估计得很准确。如果现在请你估计这桶纯净水有多重?
生:10千克, 20千克, 15千克, 18千克…… (估计得比较在谱)
师:请估计18千克的学生说估计的方法。
生:一脸盆水大约是6千克, 这桶纯净水大概有3个这么多, 估计是18千克。
师:我们为什么这次就这么容易估计了, 因为我们1千克水和一桶水相差太大了, 以1千克水做标准的时候难估计, 如果把这个标准换成1脸盆水, 就好估计多了。所以我们再估计的时候可要找对标准哦!
师:你能估计我的体重吗?
生:无从下手。
师:提示, 你知道你自己的体重吗?
生:知道。
师:请同学们与自己最好的朋友抱一抱, 你可以抱起他来吗?感觉怎样?
生:相互抱抱。
生1:我可以抱起来我最好的朋友, 他很轻。
生2:我抱不动他, 他太重了。
……
师:请个抱得最认真的同学上来, 抱一抱老师, 抱完后, 请你估计老师大约有多重?
生:差点抱起老师。估计老师大概50千克, 因为我的同桌有25千克, 抱起来不太重。抱老师用了很大的劲, 差点抱起来, 我估计有50千克。
师:你今天学得很认真!同学们, 我们在估计的时候还可以像他这样拎、抱、掂。
你可以估计了吗?并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生1:我是25千克, 老师的体重大概是我的两倍, 约是50千克。
生2:我是50千克, 老师大概和我差不多, 也是50千克。
生3:我是38千克, 老师比我重一些, 大概是50千克。
师:同学们, 用自己的体重作标准, 估计得很准确。
点评:用数学的思维来学习千克的知识, 在不断的对比、反思、辨析中尽可能使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概念表象由模糊状态进入到清晰化状态。在用1千克作标准来估计物体的重量有困难的话, 我们得改变标准。也就是说, 根据不同的事物找准合适的估计标准。这也是本节课需要学生认识的知识点。1千克水的概念和18千克水的概念相差太大, 在学生的脑海里很难形成这种联系, 中间用一脸盆水作为跳板, 以一脸盆水为标准来估计一桶水的话, 就简单多了。用这种方法, 通过以自己的体重作为标准估计老师的体重, 也就容易估计了, 以此来鼓励学生主动选择自己熟悉的物体作参照物估计身边物体的重量。在填合适的单位中, 如, 一头猪100 (千克) , 一筐水果50 (千克) , 一头牛400 (千克) 这样的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教学过程:
一、认识1千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了几种秤,我们也知道了在台秤上的k、g两个字母写在一块就表示千克,假如把物体放在秤盘中,秤的指针指到了哪个数字上就代表着是几千克。接下来我们就来称一下这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师把盐放在秤上)秤的指针现在在数字1上,那么这袋盐重1千克。
教师接下来让提前做了准备的几个学生把准备好的东西拿上来,称一称重量。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对,我们平常说的2斤就是1千克。在我国,老百姓习惯用斤这一单位来衡量重量,而在国际上则一般使用千克这一单位,我们也把千克叫做公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会在外包装上表明东西的重量,如矿泉水上瓶上有“净含量1千克”这样的字样。那么“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
在学生回答“所谓净含量指的就是除去包装之后物体的重量,在这里也就是去了瓶子后水的重量”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别来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然后再试着把学习用具组合在一起,凑1千克。(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
师:你们凑的学习用具是不是1千克呢?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学生把自己拼凑的1千克学习用具拿到讲台上用秤来称)
教师对于学生的做法表示肯定,表扬他们的动手态度和精确的估算能力。
二、认识几千克
教师在讲述几千克之前,将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秤上,让学生回答称量的重量。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用图,让学生回答图上不同蔬菜在秤上显示的重量是几千克。(土豆5千克、黄瓜3 千克、大白菜1千克、西红柿有2千克……)再出示一些质量超过整数千克数或者低于整数千克数的物体让学生说出相应的得数,并及时进行点评。
出示图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回答什么是载重,比如电梯的载重,卡车的载重等。向学生解释载重就是最大量不超过这个重量,否则的话就会产生危险。比如,电梯的载重是1000千克,如果进入电梯的人数过多,重量超过1000千克,就可能会出现电梯坠毁的风险。借此可以向学生灌输安全思想,教育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之中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是教学的生活化,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一、在实践中感受
所谓在实践中感受,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猜测与感知来对千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称一称学生准备的物品,让学生认识到1千克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2斤,而在生活中可以说1千克是处处可见的。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即使体积相同,重量却不一定相同的道理,比如说一样包装的食盐和淀粉,重量并不一样。
二、在实践中体验
在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亲自动手来认识“千克”这一单位。重量单位和其他单位是不同的,仅仅靠眼睛来观察是不行的,必须动手操作。在教学中采用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等活动,就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从而对“千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就可以了解到1千克大约就是2袋食盐、十五六个鸡蛋或者八九个橘子等的重量。而通过这些体验,学生还能够进一步地理解,即使重量相同的不同的东西,数量也不一定相同。
三、在生活中应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痕迹,只有把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让小学生了解了1千克、几千克与几千千克以后,教师还要结合课本中的习题,让学生对“限载”和“超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在课堂结束前,我还设计了一个课外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在逛超市的时候或者到菜市场买菜时,要认真观察超市中袋装商品的净重,或者看看菜市场中人们买菜时买几千克,大约有多少数量,等等。这种类型的作业不但是本节学习内容的作业,更是学生以后生活中的长期作业。通过布置这样的作业,就可以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应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着极大的好处。
l、情境导入,看一看。
程序: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商场买东西吧?那你们都喜欢到商场买些什么呢?老师这有几件物品,你能看出哪件商品重一些,那些轻一些吗?
2、联系实际,掂一掂。
说话:请你拿出你到商店购买的商品。如:一袋红枣、膨化食品等等。然后分小组用手掂一掂,互相比较一下自己所买的商品和小组同学的商品那些重那些轻。让学生选出其中最重的和最轻的物品。
[简析:商场里常见食品的轻重学生一般比较熟悉,特别是他们自己喜欢的食品,这样设计容易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活动课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课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重在学生实践。
二、新课教学,认识质量
1、认识秤。
提问: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对这些商品的重量进行比较呢?你们能想出用什么方法吗?引导出用秤称一称的方法)
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都有哪些秤吗?
让学生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秤的资料读一读,介绍一下它们的在不同方面的用途?
教师总结:展示课件中的秤。
[简析:学生要想获得关于秤方面的知识,必须查阅很多学习资料。这也是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很好方法。]
2、认识千克
(1)猜一猜。
提问出示三包物品(1千克桔子、一千克棉花、l千克图钉)猜一猜你认为哪一包重?(学生间产生争论)
(2)称一称。
说话:同学们都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到底你的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称称看吧。
学生动手称,并互相交流称后的结果。
(3)感受1千克。
说话:这几袋物品都是1千克,看来只凭物品堆大堆小,不能判断出它们的重量,应该用秤称一称。
学生在通过拎一拎、掂一掂、看一看验证结论。
(4)感受几千克。
学生分小组秤一下所带商品的准确重量。并指名请演示秤重量的过程。一开始秤的物品的重量一定要接近1千克,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些物品l千克有多少。然后再类推出看秤面上2千克、3千克……物品的重量。让学生通过“在玩中学”掌握基本知识。
(5) 动手操作
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感受一下有多重。
称出1千克鸡蛋,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在数数有多少个。
说一说书上37页上一些物品的重量。第二题说出电梯或卡车的载重量,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数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下基础。
4、认识重量单位“克”。
(1)称一称。
a、用台秤称一枚2分硬币。
b、用台秤称1块橡皮。
c、质疑:你发现了什么?
(2)认一认。
秤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做单位。我们常用天平秤比较轻的物品。用天平秤物品时,需要用砝码。你知道下面这些砝码各重多少克吗?教师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出示砝码。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学生动手称出10克黄豆有多重。1个乒乓球有多重。
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这是感受1克重的好材料,可以让学生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感受“克”。小组同学通过掂鹅毛和塑料尺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1克有多重,初步建立起1克的观念。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义务教育朝鲜族学校数学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页第1课时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以后要学的“吨”的教学奠定基础。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身体来感知。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能正确读出测量工具上的数值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设计理念
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中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学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具学具
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袋装1千克盐、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天平。
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盐、1千克的水果、1千克的洗衣粉、二分的硬币、图钉、扣子等物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
生答:妈妈买的牙膏是100克,火腿肠一根是50克,我的体重是35千克,一袋大米是25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带“千克”。
学生有可能答出:比较轻的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2、引出课题:用来表示物品有多重用克和千克做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教学时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来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操作,获取新知
1、克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2)用天平称:一枚二分硬币重约一克。
(3)再用手掂一掂:一克大约有多重?说说自己的感受。
(4)举几个生活中大约重一克的物品的例子。图钉、扣子等
(5)掂一掂桌子上的学习用品大约有多重,用天平称一称。
(6)用手掂一掂学习用品,说说自己的感受。
2、千克的认识
千克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
(1)用手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大约有多重。
(2)看标注:一袋盐重500克。
(3)教师问:两袋盐呢?
生答:1000克
(4)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重量。
(5)教师问: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秤合适吗?
生答:不合适。
教师:那应该用那种秤来称呢?
生:弹簧秤,台秤。
(6)用弹簧秤称两袋盐的重量,得出:1千克。
板书:1千克=1000克
(7)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8)称一称苹果,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水果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
教师和学生共同验证。
⑤1克与1千克比你有什么感觉?(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3、克和千克的关系
师出示一袋500克的盐问:1袋盐重多少克?重500克。
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板书:1千克=1000克)
师板书用“g”表示克,“kg”表示千克。
4、认识秤
师: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秤?
(多媒体课件出示盘秤、台秤、电子秤、天平、弹簧秤、磅秤。)
教师着重给学生介绍一下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师:同学们都没见过天平,下面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用法)
师:同学们的数学课本有多重?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用天平称一称,好不好?
要求:(1)先掂一掂,估计一下课本的质量,然后再用天平称出课本的质量。(2)称好的质量用近似数表示就可以。
小组合作称出数学课本的质量
(本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己活动的时间和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参与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合作探索获得知识的成就感)
(三)、基本练习,巩固应用
1、写出体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连一连。
4、找错。
设计意图
本节课,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一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动脑估一估、动口说说自己的感受,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体会感悟1克和1千克的实际轻重,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增强了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充分享受了学习、交流、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全课总结,课外实践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让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老师想请同学们课下调查几种物品的质量你们能做到吗?
(出示调查物品的名称,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物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五)、(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一枚二分硬币为一克一袋盐500克,两袋为1000克
克:g一千克=1000克
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30页的例题以及随后的“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2、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掌握用称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对一些常见物体轻重的感知,逐步培养对物体实际轻重的判断能力。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锻炼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认识千克
1、感知物体的轻重。
出示一袋红枣和一袋膨化食品,提问:你见过这两袋食品吗?这两袋食品,哪一袋重一些?追问:这两袋食品,看起来一样大,你是怎么知道它们谁重谁轻的呢?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相机明确:掂一掂、称一称。提问: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单一些?
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用手掂一掂这两袋食品,并说一说哪一袋重,哪一袋轻。
2、认识常见的称。谈话:刚才有同学还想到用秤称一称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知道这两袋食品哪袋轻、哪袋重,还能知道每一袋食品究竟有多重。
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秤?学生交流的同时,出示相应的秤的实物或图片,并追问:你是在哪里看到这种秤的?它通常用来称什么?
如果有些生活中常见的秤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以补充说明。
3、认识千克。
提问:称这两袋食品各有多重,我们该用什么秤呢?
出示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并指着秤面上的“kg”介绍: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符合“kg”表示。千克又叫公斤。
追问:除了这里标注的“kg”,你在秤面上还看到了什么? 演示称一袋红枣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物品放上托盘之前和之后,秤面上的指针是怎么变化的,并思考从这种变化中能知道什么。
小结:指针指着刻度1,表示这袋红枣重1千克。
让学生再轮流用手掂一掂这一袋红枣,体会1千克有多重。提问:你还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的刻度吗?
追问:如果在盘秤的托盘上放上2袋红枣,指针会指向几?是几千克?如果放上4袋或5袋红枣呢?
4、指导完成“试一试”。(1)学生小组合作,称出1千克大米,并在袋子里轮流用手拎一拎。
(2)提出要求:如果在袋子中装入1千克鸡蛋,猜一猜,大约要多少个?动手试一试。
验证:把你装好的鸡蛋放在盘秤上称一称,看看是不是正好1千克。如果不是,可适当进行调整。
交流: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发现1千克的鸡蛋有多少个?现在你对1千克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二、应用拓展,丰富体验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一袋盐水鸭和一袋大米,提问:从它们的包装上,你能看出它们各有多重吗?
追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如果没有学生知道,教师作具体介绍)
设疑:这袋大米标明的净含量是“5kg”,如果把这袋大米放在秤上称一称,是不是正好5千克呢?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第2题中的两幅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介绍:这里标注的载重多少千克,通常叫做载重量。汽车、轮船、飞机等都有载重量的规定。只有所装载的人或货物重量在规定的载重量之内,才是安全的。
启发:想一想,以一袋5千克的大米做标准,多少袋这样的大米重5000千克?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观察四幅图中的秤面,说说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是怎样看出来的。
让学生根据题中已经知道的每种蔬菜的千克数,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解答。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谈话:生活中,我们需要称一些物品有多少千克时,常常不能得到整千克的结果,比如这里称一个西瓜和三个菠萝各重几千克时就是这样的。(出示题中的两幅图)提问:它们大约各重几千克呢?说说你是怎么看的?
交流小结:称出的结果不是整千克时,可以看它接近几千克,接近几千克就是大约几千克。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可以知道什么,再各自列示解答。
三、全课小结
四、课外实践活动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5~87页。
【学情分析与思考】
思考一: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 不能依靠眼睛观察得到, 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而肌肉感觉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易把握, 更难以表达, 学生更多地会受到物品外形、质地等无关因素的干扰。因此, 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对比感知, 以确保学生有足够多的体验机会, 在物体与重量相对应下, 在对比感觉中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关键。
思考二:如何帮助学生认识秤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对于用秤才能获取物体的质量是有生活经验的, 但是对于不同的秤适用不同质量范围没有概念。凭图片介绍秤, 并不让学生通过动手称一称而直接给出物体的重显然过于“牵引”。因此课堂中应该有秤的选择和使用的过程, 在秤的使用过程中认识秤, 了解秤因需而制、因需选择。并由此而对质量观念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思考三: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
学生对于轻重是有感觉经验的, 对于小单位累积到一定量改写成大单位也是有认识基础的。因此克和千克之间进率关系的理解, 需要有一定的过程性, 要提供给学生1克不断累加到1000克的过程体验, 进而揭示1千克是1000克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是人为设定的一个高一级单位。
思考四:如何引导学生估测物体重量?
物体的轻重估测主要依靠肌肉感觉的经验, 记存区分这些感觉经验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 必须借助一定的参照标准对比着来掂才行。因此, 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多个参照单位, 引导学生不断对比感觉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称一称等实践活动, 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知道1000克=1千克;
2.让学生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 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秤;
3.通过反复实践, 使学生学会用对比掂的方法估计物体的轻重, 同时积累和发展“量感”经验。
【教学设计】
一、开门见山, 激活生活经验
教师出示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 (板书课题) , 会念吗?你在哪见到过它们?你知道它们表示什么吗?
师:克和千克确实是表示质量的单位, 而生活中人们习惯称它们为重量单位 (板书) 。
(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对“克和千克”是有所接触和了解的, 并且知道几克和几千克代表的是物体的重量。通过引导学生描述“克和千克”具体出现的场景, 激活学生对它们的印象)
二、实践体验, 认识克和千克
1. 认识1克
(1) 出示硬币。
师:如果我想知道硬币有多重, 可以用什么办法? (用秤称) 老师准备了3架秤, 认识吗? (教师请学生指认天平、盘秤和磅秤) 秤硬币该选哪架秤呢? (预计选盘秤的人会多些, 也有人会选天平, 应该没有人会选择磅秤)
师:我们先拿盘秤试试。 (运用视频摄像头把教师现场称硬币的过程投到大屏幕上) 你看到了什么? (盘秤的指针一动不动) 这是怎么回事?难道硬币它没有重量? (硬币太轻, 用天平试试)
师: (视频转向天平) 天平两边相平表示两边重量相等。 (师把硬币放到左托盘上) 发生了什么? (向左边倾斜) 现在我把游码移到1克的刻度, 你看到了什么? (两边相平) 这说明这枚硬币的重量是——1克。 (板书:硬币1克)
(设计意图:通过对秤的使用, 一方面让学生形象感知秤, 知道物体称重都用秤, 不同的秤有不同的称重范围。另一方面, 天平的认识为后续学习估测、做“人体天平”做好准备)
(2) 感觉1克的重量。
师:请你把硬币放在手心, 别出声, 闭上眼, 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掌心, 感觉到1克的重量了吗?谁来说一说?
师:请每位小朋友到学具盆中找一样1克重的物品, 仔细观察这些重1克的物品, 你觉得这些物品怎么样? (引导学生关注:花生是最小的那种小京生花生, 五子棋是塑料做的, 水果橡皮比自己在用的橡皮要小得多, 长方体的军棋子是塑料的并且中空)
(3) 列举重约1克的物品。
师:想一想, 生活中怎样的物品大约重1克? (学生举例时描述会比较笼统, 需要追问:怎样大小?多少数量?等等)
教师举例展示:小药丸、边长1分米的便签纸、图钉、卡通回形针、气球、塑料纽扣、棉花团。
师:看看这些重约1克的物品, 你有什么想说的? (引导学生感受形状、大小、材质各不相同, 但它们的重量是相等的, 都是1克)
(设计意图:学生对1克的感觉所能表达的仅限于“很轻”“轻飘飘”“一点点重”, 纯粹从感觉上建立1克的观念是单薄的, 易受物体外表的干扰, 因此, 教师需要让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一定量的观察感受来协助肌肉感觉, 加深对1克的认识)
2. 体验重量累加的过程
(1) 感受10克。
师:1枚棋子是1克, 那10枚是几克?这次需要称吗?其实我们的两只手就是一架天平秤, 一手掂1克, 一手掂10克, 你感觉到了什么? (学生肯定能比较得出10克重一些, 追问:重很多吗?引导描述重的程度:略微重一些)
(2) 感受几十克。
师:如果一袋物品是10克, 那么4袋物品就是几克?你能利用这40克做一架“人体天平”来称一称鸡蛋的重量吗? (小组活动, 4人轮换掂)
反馈:学生能判断鸡蛋比40克重, 但对于鸡蛋大约是几克的估计会遇到困难。教师通过引导比较重得不是很多, 帮助学生确定大概范围。最后选秤实测验证。
(3) 感受几百克。
师:知道了鸡蛋的重量, 我们就又有了一杆秤, 你能用这杆秤称一称苹果的重量吗? (小组活动, 对比着掂鸡蛋和苹果, 估计苹果重量)
反馈:重点引导当一个鸡蛋与苹果比较着掂, 难以把握时, 尝试用两个鸡蛋与苹果对比后再做推测。然后用盘秤实测验证。
师:知道了这个苹果的重量, 你想利用它做些什么呢? (小组活动, 估测盐的重量)
反馈:重点引导学生描述对比掂的过程:一个苹果与盐相差较大, 换成两个苹果和盐对比掂。揭开盐袋的标签验证。
3. 认识1千克
(1) 克和千克的进率。
师:一包盐是500克, 那两包就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板书:500+500=1000克) 1000克我们又可以把它写作1千克, 千克是一个比克更大的质量单位。 (板书:1000克=1千克) 小组内4包盐有多重呢?你能算算写写吗? (指名写:2000克=2千克)
(2) 感受1千克。
师:请你把两包盐叠在手掌上, 用心感受一下1千克。 (同桌轮流掂)
师:想一想, 怎么样的物品大约重1千克? (结合学生举例, 推算15个鸡蛋大约是1千克, 4个苹果大约是1千克, 100包10克的围棋子大约是1千克。1000枚硬币大约是1千克)
教师列举:实心球、《现代汉语大词典》、四盒牛奶、两瓶矿泉水、9卷卫生纸、5本数学课本、10本数学课堂作业本。
(3) 1克和1千克的比较。
师:看看这些物体重约1千克, 与刚才重1克的物品比怎么样? (多、大) 请你一手掂1克, 一手掂1千克, 告诉大家你的感受。 (板书:比较轻比较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掂熟悉的物品, 感受10克—40克—70克—250克—500克—1000克, 给他们所熟悉的物品贴上质量标签, 学生易于接受, 并能留下深刻印象。更重要的是, 在对比掂的过程中渗透“人体天平”的估测方法, 同时这些物品将是学生进行估测的参照单位, 即便是走出课堂, 学生依然能自觉调动参照单位来比较判断物体的重量。此外, 1克和1千克物体的形、量、质的对比, 使克和千克的观念在对比中得到深化)
4. 感受几千克、几十千克
师:请你找一找, 我们身边哪些物品的重量适合用克作单位?哪些适合用千克作单位?
师:大家都认为书包应该用千克作质量单位, 那你能估计一下书包大约有几千克呢? (反馈:重点交流选择什么作参照、怎样估测的。然后选体重秤实测检验, 并介绍小学生书包合适的重量是根据小学生的体重来计算的, 在2~3千克之间比较合适)
师:你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选班中最前排和最后排的学生各一位, 进行称重并记录, 得出班内学生的体重范围) 你想感受一下二三十千克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
5. 介绍认识各种秤
师:如果我想知道比我们体重更大的重量, 比如一辆载满货物的大卡车, 用体重秤还行吗? (介绍地磅, 介绍各种不同的秤)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更重的重量, 丰富学生的感觉经验, 积累更多的参照单位。同时, 使学生对称超重物体的方法及更大的质量单位有一种联想, 甚至是创造的冲动。使他们认识到为了知道更多物品的重量, 人们不断制作不同类型的秤、设定更大的质量单位)
三、回顾梳理, 课堂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比较多, 谁能做做小老师帮我们回忆一下 (结合板书回顾) ?你觉得还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或者还有什么问题?
四、练习深化
1. 独立作业, 课本第89页第4、5两题。
当堂校对, 对比填克和千克的不同并在第5题后补练习:1000克铁○1千克棉花1500克铁○2千克棉花
2. 拓展训练:估测、实测身边物品的重量, 记录在下表中。
一、整合课时,让学生因动而学
为了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后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下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奖励他们共同分享带来的水果。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
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平。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准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学生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为了让学生和千克、克有更亲密的接触,我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这样的作业既是学生乐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但我们乐此不彼。因为,我和孩子们一样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知道了洗衣粉有100克、250、500克等不同包装,也知道105颗桂圆重1千克……此时,我犹如走进了超市,正在享受购物的快乐一般。
三、回归原始的教学方式 自从有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装备,我们的教学手段也随之丰富起来。精美的PPT,深情并茂的动画,给课堂增添了很多的乐趣。可看着孩子们鼻梁上悄悄架起的眼镜,我总有些心疼他们。
《练习四》的教学,我一改往日的练习课教学模式——做一题讲一题,用原始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于是,孩子们把窗帘打开,教室里顿时亮堂堂的。我先让孩子们交流学习单:
1、哪些物品重1千克?、哪些物品重1克?
2、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 3、1千克=()克。
然后我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6和思考题,做得快的小朋友自学“你知道吗”。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巡视学生,最后根据孩子的完成情况有的放失的对习题进行讲解,高效率的完成了书本练习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北京市21世纪教材小学数学第四册61——63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2、在测量活动中,初步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五、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各种实物。
六、教学过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学们都玩过跷跷板吧?如果老师和明明玩跷跷板,会怎样呢?为什么?
2、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体是有轻、有重的。说一说,你身边那些物体轻,那些物体重?
3、感受身边物体的质量
拿出包装大小相似的一袋盐和一袋薯片,分别掂一掂,说说自己的感受。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1、认识计量工具“秤”。
(1)我们身边的物品都有质量。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质量,就要借助测量工具“秤”去称。生活中有哪些秤呢?
(2)把你认识的.秤介绍给大家。(课件演示:台秤、电子秤、杆秤、盘秤、弹簧秤、健康秤)
2、认识常用的计量单位“千克”、“克”。
(1)测量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称物体的质量要用到质量单位。你们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吗?
(2)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是“千克”和“克”(板书课题)。“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对于学生提到的“斤”、“两”,告诉学生是我们生活中人们习惯的说法。)
(3)认识台秤:当指针指向1时,表示1千克,指向2时表示几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称几千克的物品?
3、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1)我们每组桌上都有一袋盐,请把它放在秤上称一称,看看这袋盐的质量是多少?
(2)每个同学把这袋盐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物品到底有多重,把你的感受告诉小组同学。
(3)请各组称出1千克的苹果,装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数一数有多少个?
(4)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一千克?
4、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1)每个同学都有一枚2分硬币,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感觉怎么样?(很轻)一般,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我们通常用“克”作单位,用天平称。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
(3)操作实践:小组合作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质量,并汇报称得的结果。
(4)把1克重的2分硬币拿在手中再掂一掂,闭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换只手再掂一掂。
(5)用天平称出1克瓜子,看看有多少粒。
(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大约重1克?
(7)再掂一掂100克的薯片大约有多重,500克的饼干大约有多重。
5、千克与克的关系。
(1)谁愿意把你们手中的100克的薯片借老师用用?(向学生借100克的薯片,装在一个大袋子里,边借边数,借了多少克。)
(2)老师借了1000克的薯片,放在台秤上称一称,是多少千克?1000“克”是以克作单位,1“千克”是以千克作单位,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3)小结、板书:1千克(kg)=1000克(g)。
(4)对比:一手掂2分硬币,一手掂1千克的物品,有什么感受?想像:多少个2分硬币的质量是1千克?
(三)、解决问题、拓展延伸:
1、分别称出1千克的毛线和1千克的钉子,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要知道物品的质量,不能仅凭它的外观、用处去判断,而要实际去称一称。)
2、先估计物品的质量,再称一称,填入表中。(表略)
3、小组活动。课下称出本组同学的体重,填入表中,并提出问题。(表略)
(四)质疑小结、概括评价: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这也教学过程: 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活动体验,感受质量。
1、老师先和小朋友来玩个游戏。谁愿意来?(请三位同学上台)你来背一背他们两人,等会儿让底下的小朋友听听你背的感觉,好吗?其他小朋友来猜一猜他背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
告诉大家你的感觉吧!(有的轻有的重)
很好,你们感受到了小伙伴的体重,有轻,有重。
2、这是两袋食品:红枣,膨化食品,它们的包装大小差不多,可是,猜一猜,哪一袋会重些?(指名2~3人)
刚才是小朋友的猜测,那究竟猜得对不对呢?可以怎样来验证小朋友的猜测?
“掂一掂”这个办法真简单、真方便!
“称一称”这个办法真科学!
就请你来掂一掂吧!把你的感觉告诉大家!
3、今天来上课,我们带来了好多物品,在哪?看--(小组长拿出两样不同的物品)
请小朋友先不动手,只用眼睛看——哎!在心里猜测一下,哪个物品重,哪个物品轻——静静地猜。
谁来说一下你的猜测?(指名2~3人)
我们也用掂一掂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把刚才的两个物品分别放在左手、右手上,掂一掂(边说边示范),看看你猜得对不对。依次序进行。(小组活动交流)
谁愿意把你验证的情况说给大家听?(指名2~3人)
用幽默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地表述。
4、小朋友,刚才通过背一背,掂一掂,我们感受到了:物体是有重量的,有的物体重些,有的物体轻些。对吗?
二、认识各种各样的秤。
1、小朋友,想想看,如果我们要准确地知道物体有多重,就要请什么工具来帮忙了呢?(秤)
2、我们一起来想想,在生活中,我们都见到过哪些秤呢?
(生答,师相机出示:磅秤 天平台秤等秤的图像)
(选1~2个说说在什么地方可以见到。)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秤,可以用来称物体有多重。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秤。
3、(教师出示台秤图像)这就是小朋友刚才所说的——台秤。
小朋友有兴趣来和台秤交交朋友吗?
瞧,我们的朋友来了。(小组长拿出台秤)
让我们一起观察秤面,说说在这个秤面上可以看到些什么?开始观察。
指名回答(刻度、指针、数字、Kg)
想想看,我们测量长度时,要用到什么?(长度单位)
那么,测量重量呢,就要用到——重量单位。千克就是常用的重量单位。(板书:千克)
千克可以用符号Kg表示。
在秤面上看到有Kg,就说明在这个台秤上称出的物品重量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小朋友一起在小组里的秤面上找一找!(巡视)1千克;2千克;5千克;8千克,10千克。
三、提供机会,主体参与。
1、(老师出示一袋鸡蛋。)谁来猜一猜,老师手里这袋鸡蛋重几千克?你来掂一掂,估计重几千克?
老师放到台秤上来称一称,轻轻地放上去,放好了,手拿开,看一看!几千克?你是怎么看的?
小朋友们猜一猜: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多少个呢?(指名2~3人),我请一位小朋友来数一数。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在一般情况下,一千克鸡蛋在16个左右。照这样计算,2千克鸡蛋有多少个呢?
2、小朋友想亲自动手称物品的重量是吗?好,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两袋盐,请小朋友轮流掂一掂,好,猜猜有几千克?究竟多少千克呢?我们用秤称一称,看看几千克?
这是一千克的盐,我们来拎一拎,来感觉一下这一千克。
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袋苹果,轮流着掂一掂,感觉一下会有几千克。
我们来称称。
按小组来说说,你们称出的苹果是几千克。
一千克苹果有几个呢?数一数。
有什么不同情况吗?怎么回事呢?
4、感觉“1千克”。
刚才,小朋友相互合作,称出了好几种1千克的物品。现在,让我们来感觉一下“1千克”。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用手掂一掂或拎一拎这些1千克的物品,体会1千克有多重。把小组里的几种物品轮流着都掂掂或拎拎,多体会几次。好吗?开始!
找到1千克的感觉了吗?真找到了?那我们又要来玩个游戏了。有兴趣吗?
四、操作体验,巩固感知。
1、称出1千克大米。
我们来比赛称大米。请小朋友先不用台秤,在袋子里装米,最后去称一称,比一比谁装的米的重量最接近1千克。
(学生活动)
2我来评评:哪个小组最接近一千克?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多一些?哪些小组比一千克少一些?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随处可见。我们一起来看看生活中的千克。就拿我们的想想做做看看吧!
1、想想做做1。
你能说出下面物体有多重吗?(出示放大的图像)
在生活中,人们也常常把千克说成公斤。(板书:公斤)1千克可以说成1公斤,5千克可以说成5公斤。
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个“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他是指包装袋内物品实际有多重。如果把这袋盐水鸭放在台秤上称,指针是不是就指在一千克上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
请看下一组。
第2小题:如果这辆卡车的实际载重量为6000千克,让你当警察,你会让它通过吗?
生活中啊,既有几千克重量的物品,也有这里提到的几千千克重量的物品。其实这里还藏着一个新的、与千克相关的数学知识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回去探究一下。
3、想想做做3。
小朋友们,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当然离不开新鲜的蔬菜。我这里也有一组,看看它们各是多少千克?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指名2~3人)
小朋友真能干,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4、想想做做4。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5、想想做做5。你是怎么想的?体会有多重。
六、全课总结,课后延伸。
1、小朋友,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跟大家大家分享一下吧。
相机出示课题:千克的认识
2、学了一千克,知道了一千克,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认识千克说课】推荐阅读:
克和千克的认识新11-08
课件千克和克的认识10-07
三年级数学上册课后随笔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2-05
克和千克测试题07-13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07-12
克千克吨练习题答案07-27
认识空气说课06-10
《认识水果》说课稿10-08
《认识竹子》说课稿10-11
《认识立体图形》说课稿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