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app对班级管理的影响(精选5篇)

app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篇1

联系方式:

项目成员组成 辅导老师:赵晓燕 小组组长:张聪 成员:李东仁冯林峰

*** 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

内容概括

在任何一所学校,班主任都是最接地气的“领导”;对班级而言,他既是领导者、组织者,又是管理者和教育者,是班集体的灵魂和支柱,其寄予着神圣的使命,也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是一项痛并快乐的工作。

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应当在班级管理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务求将信息技术与班主任工作深度融合,并探寻出与信息时代相吻合的新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从一名班主任的视角,可结合信息技术为班级学生建立大数据、提供数字化环境、营造交流平台、生成虚拟空间四方面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一、“互联网+”为班级管理模式提供大数据环境

大数据帮助教师全面掌握学生情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立学生信息的大数据系统成为可能。班主任依托以数据库为基础的班级信息管理系统,将学生学籍、成绩、综合素质评价、个别教育记录、班级工作计划、课程表、学生通讯录等录入数据库,全面完整地记录班级各种信息,形成学生的电子档案,这样一来,只要打开这个数据库,班主任对班级的各方面情况便一目了然,事半功倍,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

大数据帮助教师全面评价学生。建立学生相关信息的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除了学习成绩之外的闪光点,改变以往成绩定胜负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张扬个性、主动创新,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成功的自信,健康快乐成长。

二、“互联网+”为班级管理提供数字化环境

1、为主题班会活动提供新形式

传统的主题班会活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走进学校,走入课堂。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设计学生参与度高、富有创意的主题班会。如班主任可以利用班级微信群征集班会主题,之后鼓励学生上网征集相关资料,并进行梳理和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借助互联网准备班会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极大的成就感,班会活动事半功倍。

主题班会活动除了采取传统的班级内进行的形式和户外进行的形式外,还可以采取远程网络直播形式与其他班级进行实时互动,甚至可以远程邀请专家或其他学校的班级远程结对开展。在网络主题班会活动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参与主体多样,信息资源共享。互联网支持下的主题班会结构形式新颖,符合时代发展特点。

2、为班级日常管理提供新案例

班级事务繁多复杂,管理中可能各种各样的问题。班主任往往在这方面要花费很多时间,而且不一定能够达到效果。互联网时代为班主任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及策略。

在“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中查找“问题案例”。“各种问题案例”出现眼前,班主任可以借助成功案例的经验,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借助互联网管理班级事务快捷、方便且科学、高效,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3、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新载体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学生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也是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积极向上的班级口号、富有哲理的班级箴言以及良好的班风、学风,都能形成一个班级的合力。但传统的班级文化仅限于纸面,缺少特色,不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中可以借助网络媒体,用声色影像来描述和记载,比如视频文档、班级微信、班级网页、集体相册等,将班级文化以一种全新的画面呈现给学生,实现对学生的多样化影响,留给学生一份永不磨灭的记忆。借助互联网建设班级文化符合当代学生心理特点和需求。

三、“互联网+”为班级管理营造交流平台

“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平台提供最直接的对话,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运用这一网络工具,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日志,搭建一个集学生思想交流、资源共享的全新平台。学生 可以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并可以在交流和共享资源中达到思想的碰撞。这款APP不仅带来记录的便利,而且提高了班级管理的公开性与透明度。

四、“互联网+”为班级管理生成虚拟空间

班级主页是展示班级文化的阵地。班级主页是虚拟的网络班级,也是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之一。班级主页能够把班级文化彰显出来,把班级理念传达出去。作为班级管理的延伸,班级主页已经成为班级管理的好助手,也成为教师、学生及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得班级管理更轻松,更具有特色。

一、“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的缘由

(一)传统班级管理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班级管理方式简单、粗糙、死板,总想把学生培养成思想上、行为上、感情上一致的人,成绩好就一切都好。具体体现在:

1、管理手段原始落后---单一性

由于时间精力的限制,班主任不可能每天与每位学生接触,主要靠班干部来管理班级。遇到不负责或怕得罪人的干部,对班级的了解就不准确。有的班主任在班级中选择“探子”向自己汇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之间矛盾,心理不健康发展。

2、学生缺乏交流意识---封闭性

平时面对面的交流,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学生见老师总有一点望而生畏,即使老师态度和蔼可亲,胆小、内向或害羞的学生也害怕把内心世界袒露给老师。特别是当代学生和年长的老师之间始终存有一条无法逾越的代沟,他们很难向老师敞开心扉。

(二)、“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的优势

1、“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内涵

“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是指针对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在局域网或广域网开展一系列跨越时空(实时和非实时)的班级管理活动(比如在学校网站或者班级网页上创建班级电子档案〈数据库〉、网上课堂等,通过“教学之窗”、“心灵之窗”、“家校心桥”等栏目分别从教育管理、激励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等几个方面开展班级管理)。

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这些活动都是围绕现代班级管理思想、目标和内容来开展,是传统班级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也是班级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的特点

(1)、丰富性

网络信息海量,内容多样、广泛,大大拓展了青少年受教育的空间,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促进学业(如Education online),有利于其全球意识的形成。网络还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通过上网,可以培养他们和各式各样的人交流的能力;通过在网上查阅各类有益图书,触类旁通,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2)、及时便捷性

网络传播信息具有及时和便捷的特点,无时空限制,有利于相互沟通联系。通过网络及时把情况反映给学生本人、主任、生活教师和家长,方便快捷,老师家长可以在任何空闲时间,任何有网络的地方打开网页了解学生的情况。以班主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有问题大家及时沟通、解决,做到齐抓共管。

(3)、虚拟性

网络交流具有匿名性、隐蔽性,学生和家长不用担心自己的身份,减少了与班主任面对面的尴尬,心理更好受,在网上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就学习、生活、思想或班级管理等话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同时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变成了“网友”关系,彼此间的交流少了拘束。

(4)、互动性

网络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通过网络师生可以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和互动。这样的交流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的互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了班主任与学生作为班级管理参与者的平等性和民主性,激发了学生主体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热情,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网络互动有利于班主任工作与学生个性意识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他人和班级,对于营造班级文化,塑造班级形象,增强班级凝聚力和认同感,提高教育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5)趣味性

网络世界里许多新鲜的和未知的事物,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自由、轻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使青少年的各方面的个性特质得到充分的尊重与满足,有助于其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潜力的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为青少年宣泄情绪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网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为班级的管理减轻了负担。

(6)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学生、家长、老师可以在任何一台计算机上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事件和信息,因此利用网络来辅助班级管理能增强公开性、透明度和参与度。有什么消息,通过各种栏目让所有人了解,班级管理可以获取不同人的建议,得到的反馈远比纸质日志来得更多更全面。大家出谋划策对于实现科学化的管理是十分有效的。

(7)、持续存在性

网络信息具有可下载、可传播、可储存等特点。可延长班主任和学生思想互动的时间,为青少年提供“全天候”的思想引导和教育。此外,还可以网上相约,网下聚会,实现网上德育工作的滋润和补充,从而及时化解矛盾,起到温暖人心,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8)、自主、协作管理性

集体智慧是无穷的。有了网络,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对班级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生生参与班级管理,既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又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主任也能为班级建设贡献自己的“金点子”;有了网络,家长能做到有针对性的监管。如:作业的发布,家长可以更有效监督孩子完成;做到自主、协作、高效管理,班主任就省心多了。

二、“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可行性

(一)硬件保证当今社会,Internet逐步遍及。几乎所有学生都接触Internet,很多学生家里有电脑并可以通过宽带、ADSL等上网,剩余学生通过家长单位、学校、其它途径也能上网。就是说学生上网率能达到100%,家长上网率也达到了85%左右。我们学校——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立了高标准的校园网,日常校务管理也正朝信息化方向规范化迈进。目前班班有电脑,室室有微机,且都能随时接入Internet, 这为创建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提供了硬件保证。

(二)软件保证

利用网络进行班级辅助管理,除了必要的硬件条件以外,还必须有方便快捷的软件。电子邮件和论坛、QQ群等传统的网络联系方式加上我校校园平台提供的班级网页,班级博客,家校联系,MSN,新闻中心,利用网络查询资料等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软件条件。

三、“互联网+班级管理模式APP”的实施

(一)、用班级网站,展学生风采,催学生奋进

人都渴望展现自己,被人欣赏。在班级主页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学生可以尽情的展示自我风采。网页的制作都是班级的计算机高手,加上老师的指导圆润,班级相册中精美的照片配上精辟的简介把同学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班规、班训、座右铭让他们感受到团队的力量,把同学们紧紧凝聚在一起。平时学生将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照片拍摄下来,写的文章,制作的PPT、Flash、Photoshop等上传到网上,这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收获了自信和成功。及时将班级最新动态、学生的优秀表现放到网上,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网站首页设计“每日一星”栏目,把每天取得较好成绩和较大进步的同学的照片发布于首页,并对其作出点评。学生为了争当“每日一星”,都刻苦努力,班级中有了竞争氛围,涌现出了许多好事,有的班干部与学困同学结成了互助小组,推动了全班的发展。

(二)、用网络建构创新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活动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传统的班会活动,通常是学生、班主任坐在教室里,在黑板上写好班会主题名称,由班主任或班干部宣讲。这样的班会往往是班主任包办,学生参与率很低,其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如果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学生出发,根据班主任工作的要求,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建构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主题班会活动模式,即明晰主题(确定班会主题,推荐站点)——自主探究(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己的思想,制成幻灯片)——交流合作(展示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总结反馈。这不仅给单调的班会活动注入了活力,还能让学生有目的地畅游网络知识海洋,搜集、筛选资料,减少了游戏、娱乐和聊天的时间。

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论坛式主题班会,可以是跨班级或跨学校的交流性班会,主持人可以是班任、学生或它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和创造性的活动。

(三)、用网络组建班级管理的信息库

分类详尽、内容完善、方便检索的班级管理信息系统是班级管理工作流程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的基础。完善的信息系统对于管理者了解学生学习及思想状况、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和制定决策将起到重要的信息咨询功能。班级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都能提供学籍管理(包括电子照片)、成绩管理、评语管理、考勤记录和奖惩记录、个别教育记录、班级工作计划、班会教案及班费收支登记、班级工作日志、课程表、座位表和班主任自身的课程教案管理、听课记录、假期通知书、学生通讯录等众多的功能,全面完整地记载班级的各种信息,又能将各种信息以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的面貌集中地呈现出来,使班主任对班级情况一目了然,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班主任还可利用该系统定期对全班学生进行普查,建立学生情况预警机制,对于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及时提出警示。该系统的深入应用还可以促进教师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模式,通过跟踪学生表现和学习成绩,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改变以学期期末考试为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为以学习过程为依据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在发展中科学地评价学生。为了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班主任需要在信息库中完善学生个性档案,尽可能详细地记录所有相关信息,建立起“学习情况”、“个性特长”、“行为表现”、“品格发展”、“身体素质”等数字化信息系统,并对各有关数据项进行及时准确无误地追踪记录。这对于后进生转化工作将起到重要的信息支持作用。

app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篇2

一、非正式群体的概念

按照著名社会学者郑杭生先生的观点, 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来划分, 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正规化程度比正式群体低, 其成员是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 形成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 大家自然结合在一起形成的, 成员间的互动方式是随意的、常规的, 成员间的权利、义务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特别是成文的规定。[1]也就是说,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自由接触中为满足个人需求自发形成的, 它不需要任何权力机构的批准或承认, 这种群体没有正式的条文规范或规章制度, 它通常表现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小圈子”或“小集体”。

在高校中, 除了存在学生会、社团及其他学生组织的大学生正式群体外, 还存在一些由于学生兴趣、爱好、观念等相同或相似而自发组合在一起的非正式群体, 这类群体在高校班级管理中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 它也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对象。

二、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原因

(一) 客观因素:社会交往需要

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具有群聚的本能, 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来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 如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 从这个角度来看, 大学生内在需要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是形成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基础。

经历过高考后, 大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 加入一个全新的班集体, 在还没融入的班级中, 与同学缺乏交流、来往, 找不到归属感。因此, 他们迫切需要在这个新的集体中找到一个依附, 在与他人交往中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 作为“小群体”的非正式群体就在他们的小范围交往及互动中形成了。这种非正式群体的出现既满足了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要, 又使他们在这个群体中找到依存和精神寄托。

人是要通过社会交往来找到归属感的, 大学生的个体内在需求不同, 但是他们都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这种方式也就是社会交往。而大学生正式群体成员数量较多, 无法满足每个成员的需求, 非正式群体这种“小圈子”、“小群体”则能使每个成员的内在需求得到回应, 这也是高校中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客观因素。可见, 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需求是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客观原因。

(二) 主观因素:大学生心理特征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 按照埃里克森生命周期八阶段理论, 大学生此时正处于成年早期, 即介于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间, 他们的心理发展还不是很成熟, 自我意识常处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之中。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 但是由于他们生活于象牙塔中, 缺乏历练, 再加上知识有限, 在看待一些问题时容易有偏激的想法, 这种现状又常使他们感到迷茫和无助。比起父母、老师, 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更愿意与同辈伙伴亲近, 一起分享心中想法, 他们在碰到问题时, 更愿意寻求同龄人的帮助。在大学生的长期交往中, 因为这种相似的心理特征, 相似的生活环境, 他们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非正式群体, 满足、平衡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需求, 这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心理水平。

三、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具有自发性、流动性、凝聚性、有核心人物、传递信息的通畅性和及时性等特征, [2]而这些特征决定了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会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1. 满足成员精神需求, 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大学生正式群体数量有限, 而且主要以学习为目的, 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 正式群体无法满足众多大学生的各种需求, 特别是精神上的需求。大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经历相似等自由组合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不需要经过权力组织或机构的批准承认,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小圈子, 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 碰到困难问题时, 他们互相鼓励支持, 互相倾诉, 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 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在这个群体内, 成员间的地位平等, 朋辈互相扶持, 促进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 活跃班级氛围, 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班级文化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运用戏剧学术语分析个体和群体关系时提出了社会生活的“前台”和“后台”的概念, 即以表演为参照点, 将表演场所称为前台区域, 以之相对的称为后台区域。在一个班级中, 正式群体的交往互动更多地体现了前台特征, “个体在前台的表演可以看成一种努力, 这种努力造成他在该区域的活动维持和体现了某些标准的外观。”[3]班级正式群体组织的文化活动, 更多地是体现一种理想的、规范化的标准, 但是在现实中, 学生个体有着许多规范以外的东西, 对他们来说仅有“前台”表演是不够的, 班级非正式群体无疑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后台”表演区域, 在这里他们开拓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活空间。一个班级的氛围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班级的班级文化制度。班级正式群体组织的班级文化活动影响力有限, 是为了达到某种标准而进行的前台表演, 不一定能引起所有人的兴趣。所以除了正式群体的前台表演外, 也离不开非正式群体的后台表演, 这有利于活跃班级氛围, 形成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

3. 联系桥梁, 服务班级管理工作

一个班级要形成一个集体必然要建立班级管理的规章制度, 班级中的正式群体就是要维护班级的制度。但是, 班级每一个非正式群体都有自己形成的独特原因, 非正式群体有着多样性, 所以这些班级非正式群体能否遵守班级管理制度就成为制度能否实施的关键。另一方面, 在高校班级中, 学生的行为目标和利益是多样的, 因此难免会发生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情况, 这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影响一个班级的管理发展。作为班级管理者, 如果能正确引导非正式群体, 那么班级非正式群体就会成为联接班级与管理者之间的桥梁, 运用正式群体所不具有的灵活沟通能力, 帮助化解班级矛盾, 督促大家遵守制度, 使班级管理工作得以有序开展。

(二) 消极影响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既有其积极一面, 也有消极影响。

1.容易导致“去个性化”越轨行为, 影响班级团结。单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在非正式群体容易被淹没, “去个性化”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应该与群体其他成员有共同的意识, 所有责任都由大家共同承担。这种“责任扩散”的想法使他们的责任意识较淡, 对自我约束力不强, 容易发生冲动、不理智的越轨行为, 如打群架, 违反班级制度、抵触班级正式群体等, 不利于班级团结一致。

2.容易成为扩散小道消息的传播渠道。非正式群体具有传递信息通畅性和及时性的特点, 这一方面有利于及时传达学校政策方针, 同时也容易成为传播小道消息的渠道。由于非正式群体传递信息时易受群体成员的情绪影响, 容易使传递的信息失去真实性, 甚至演变成流言和谣言, 扰乱了正常沟通, 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总之, 非正式群体对高校班级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高校班级管理者要重视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研究, 并给以正确引导教育,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努力弱化其消极作用, 这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和谐班级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高校班级中普遍存在着非正式群体, 这类群体对高校班级的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作为班级管理者要重视对非正式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最大程度发挥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的积极作用, 弱化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非正式群体,班级管理,影响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第150页.

[2]潘从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特征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 2007.06.

[3][美]欧文.戈夫曼著, 黄爱华、冯刚译,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第103页.

[4]喻莉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非正式组织及其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篇3

关键词:非正式组织;班级管理;影响

学校班级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群体,他们三五成群,交往频繁,志趣相投,关系融洽,往往一起行动。此即非正式组织,也称自然群体,它是相对于班委会、团支部或其它活动小组等有意识协调的正式组织而言,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在个人相互接触中无意识地自然形成的,以感情、习惯、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未经人为设计和正式规定的松散群体。非正式组织在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对正式组织的活动可能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班级中尤为明显。

一、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1.关系的情感性

学生非正式组织是以满足个人心理需求为目标,以相互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不具有功利色彩。维系正式组织的主要是理性原则,而非正式组织主要是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成员之间以讲信用、讲义气为最高信条,有很强的凝聚力,表现出行为的高度一致性。学生非正式组织一旦形成,就很难解体。

2.共同的倾向性

学生非正式组织既然以相近的心理特征和共同的心理需求为基础自发形成,因此在态度上、行为上表现出共同的倾向。成员之间交往频繁、密切,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常常集群行动,相互之间信息交流畅通且灵敏快捷,交流内容无所不包,常常表现出明显的自卫性、排外性。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尤其是批评学生时,往往由于所谓的“微波效应”造成大多数学生的不满,使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落实。

3.核心人物自然形成

学生非正式组织中具有完全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这些核心人物可能是在某一方面有特别突出的能力,比如身体强壮,爱扶弱惩强充当保护者,或者拳头硬打架狠,或者成绩特别好,或者体育运动能力突出,甚至比同龄学生成熟等,都可能成为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从而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他们在学生非正式组织中威信高、影响大,成员对他们几乎是言听计从。值得注意的是,品学兼优、教师欣赏的学生干部,反而很难成为这样的核心人物。

4.群体意识强

学生非正式组织中,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但其成员在长期交往中产生了一些被大家所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非正式组织。这些不成文的规范或约定,表现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对成员产生极大的影响。成员有可能不遵守甚至故意违反学校、班级的要求或规定,却自觉遵守非正式组织中那些不成文的规范,其心理状态是害怕被所属群体孤立、惩罚或抛弃,丧失归属感。

二、非正式组织的影响

对班级而言,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并非绝对有害或不利。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具有积极和消极两重性,这取决于它们的目标是否与班级集体的总体目标一致。

1.积极作用

(1)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是班级正式组织的必要补充,可以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人的社会化过程,不仅需要正式的学习、工作交往,更多人更看重的还是非正式交往,人的这种交往需要,只有在非正式组织中才能获得满足。

(2)学生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及时帮助成员排忧解难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通过和利用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员密切的情感联系,借助他们及时帮助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做好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

(3)非正式组织成员对其中某些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非常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可以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到不同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调整教育目标、方法、手段,搞好班级建设和管理。

2.消极作用

(1)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当学生非正式组织与班级目标冲突时,就容易产生对班级的抵触情绪,妨碍班级的正常活动和运行。

(2)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在从众行为发生时,学生个体往往发生去个性化,即在非正式组织意识的影响下,丧失或削弱了自我导向、自我控制功能和责任感,甚至完全丧失个性状态,淹没在群体中而失去自我感。

(3)非正式组织的压力往往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非正式组织虽然没有成文规范,但也相对固定,有自身共同的价值观。因此,班主任在诸如改选班委、成立组织等活动时,往往难以顺利进行。

三、非正式组织的管理

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班主任可以利用非正式组织的某些特点,为实现班级集体的目标服务。例如:利用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心理协调、情感密切、有共同语言的特点,引导他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共同提高思想觉悟与学习成绩;利用非正式组织信息沟通渠道广,传递信息迅速的特点,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学生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与要求,获得第一手材料,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利用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威信高、谈话灵、影响大的特点,信任他,引导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教师无法发挥的作用。(下转第136页)

(上接第129页)其次,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作出积极的贡献。特别要重视学生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的作用,着重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工作和转化工作,使他们成为教师的朋友、伙伴和工作助手,成为班级的骨干力量,带动和引导全体学生为实现班级总体目标而努力。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这些人的作用。比如:在物色班长的人选问题上,要注意非正式组织中代表人物的意见,使班长有较好的群体基础。对于沾有不良习气,品行较差的“头头”,要特别注意教育。

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可把非正式组织确定为班内的正式组织;也可把某非正式组织中有能力和威信的学生提拔为班干部,成为正式组织中的一员,增强其归属感。同时,对各个非正式组织的“头领”和“核心人物”要多做艰苦细致的转化工作,使他们成为班集体建设的积极分子,起到转化一个、教育一片的作用,使他们的群体意识逐渐升华为集体主义精神,使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力逐渐转化为集体主义精神指导下的团结意识。这样就使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关系融洽,目标一致,为了集体的共同目标和利益,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

总之,班级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既是客观事实,也是极为正常的社会现象。教师既不能对其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任其发展,甚至容忍其走向带有江湖义气或类似黑社会的小团伙,成为班级建设的破坏势力;也不能视之为洪水猛兽,统统标以“反班级”的标签,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或手段,必欲除之而后快,而忽视了学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和积极作用。作为班级管理者,我们必须因势利导,充分发挥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冯社洪,王珍.引导和发挥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3(1):78-80.

[2]王建武.高校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app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篇4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皮质,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神经营养,突触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 HIBI) 是由于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引起的新生儿脑部严重损伤, 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也是导致智能落后和脑性瘫痪等儿童伤残的主要原因[1]。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 GAP-43) 是一种神经细胞膜上的特异性磷蛋白, 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损伤再生中, 常能检测到GAP-43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明显升高, 被认为是神经元发育和再生的一个内在决定因子[2]。在神经发育和再生过程中呈现高表达, 能调节神经元对轴突引导信号的反应, 在引导轴突生长和调节轴突形成新的联系上起关键作用, 是神经元发育和可塑性的分子标志物[3], GAP-43基因敲除大鼠其神经发育障碍[4]。APP17肽是APP695的319~335肽段, 是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可溶性淀粉样前体蛋白α (sAPPα) 的活性肽段, 有神经营养作用, 在糖尿病脑病, 阿尔茨海默病及D-半乳糖脑老化等动物模型中, 具有激活神经存活信号转导通路, 增进动物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5,6]。本研究通过观察缺氧缺血性小鼠模型海马区GAP-43表达的变化来探讨APP17肽的神经营养作用可能与促进神经再生与突触重塑有关。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模型的制备

选用佳木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健康7日龄Wistar大鼠126只, 雌雄不限, 体重11~12g,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脑病组和APP17肽治疗组, (实验中死亡6只, 重新补入实验, 每组42只) , 3组均按手术后6h, 12h, 24h, 3d, 5d, 7d, 14d7个时间点观察;每个时间6只, 脑病组大鼠仰卧位胶布固定于手术板上, 乙醚浅麻醉后, 常规酒精消毒颈部皮肤, 取颈部正中切口, 钝性分离颈部筋膜, 暴露左颈总动脉, 用0号线结扎, 1号线一次性缝合切口。返回母鼠身边恢复2h后, 置于自制新生大鼠缺氧舱内, 持续输入混合气体 (8%氧气, 92%氮气) 2h后取出新生大鼠。返回母鼠身边继续哺乳喂养, 以备进一步研究。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 只分离左颈总动脉, 但不结扎, 治疗组方法同脑病组, 造模成功后, 给予APP17肽30μg/kg, 腹腔注射, 隔日一次, APP17肽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公司。假手术组和脑病组分别隔日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

1.2 病理学及免疫组化学检测

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断头取脑, 假手术组于同样时间点同法取标本。取左侧脑半球皮质区为检测标本, 置于4%多聚甲醛液中固定2 h, 常规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 于前囟前0.3mm至前囟后0.6mm连续切片, 片厚5μm, 粘于多聚赖氨酸处理后的切片上, 室温保存备用海马区的锥体细胞层, 染色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阴性对照切片不加一抗, 用0.1mmol/L PBS代替, 不出现阳性反应, 说明一抗特异性强。在40×10倍光镜下随机选择6个视野, 做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计数, 计数方法采用标准网格, 以“个/视野”为单位, 结果取6个视野的平均值。实验中使用兔抗鼠GAP-43抗体及APP17肽, 均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

各组资料结果均以undefined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GAP-43免疫反应产物主要存在于神经毡位置, 表现为小点状或细颗粒状沉积环状包绕神经元。皮层、海马及第三脑室周围灰质着色较多。免疫反应越强, 免疫产物表达越多, 染色越深。染色阳性表达于神经元胞浆、胞膜及其周围神经纤维, 呈棕黄色。

假手术组脑皮质从6h (生后7d) 起即有GAP-43表达, 随日龄增加表达逐渐增加, 至7d (生后14d) 达到高峰, 14d (生后21d) 下降, 但仍有低表达。脑病组皮质的GAP-43在缺氧缺血后24h表达增加, 3d增高明显, 于5~7d达到高峰, 至14d开始下降, 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同假手术组相比, 脑病组皮质GAP-43的表达在24h, 3d和5d, 7d, 14d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PP17肽治疗组皮质的GAP-43的表达变化趋势与脑病组基本一致, 于缺氧缺血后24h表达增加, 5~7d达到高峰, 至14d有明显下降, 与脑病组有统计学差异, 且明显高于假手术组。APP17肽治疗组在24h, 3d, 5d, 7d, 14d增加的程度高于脑病组, 在24h, 3d和5d, 7d, 14d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 ▲与脑病组比较P<0.01。

3 讨论

HIE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 不论是从自由基的产生还是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但是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神经的损伤, 这就使神经的重塑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 神经的可塑性是康复的基础, 对于疾病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

生长相关蛋白 (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 GAP-43) 又叫B-50、Fl、pp46、P57、神经调节素 (neuromodulin) , 是一种胞膜磷酸蛋白质, 相对分子质量为24ku, 含有226-243个氨基酸, 不同物种GAP-43一级结构高度同源。它广泛存在于神经组织的神经元中, 特别在生长、分化、再生的轴突末端含量极高, 主要作用是启动生长锥形成, 并使其附着、延伸和抵抗回缩因素的影响, 在引导轴突生长和调节轴突形成新的联系上起关键作用, 是决定神经发育、轴突再生、突触重建的可塑性特异性标志蛋白质。国际上将GAP-43列为研究神经生长发育和损伤修复等神经可塑性的首选分子探针。本研究发现GAP-43免疫反应产物在手术组的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假手术组, 皮质区是神经元较集中的部位。对缺氧缺血性损伤较敏感。GAP-43的免疫活性于6h轻度升高, 3~5d升高明显, 7d达高峰, 14d后开始降低, 而且免疫反应越强, 免疫产物的颗粒越粗大。这说明在缺氧缺血脑损伤后, 神经系统启动保护机制并修复受损的神经元, 通过GAP-43的表达增加, 促进突触的不断生长是神经进行修复的重要方式之一。

APP17肽是β-淀粉样肽前体蛋白中具有促进神经轴突生长、突触形成的一个肽段[7]APP17肽属小分子多肽, 较易通过血脑屏障。在糖尿病脑病, 阿尔茨海默病及D-半乳糖脑老化等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 APP17肽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元超微结构退行性变, 提高模型动物的学习, 记忆功能, 增强神经存活因子NGF、BDNF表达, 使糖尿病小鼠神经元IR、IRS-1表达恢复正常, 抑制糖尿病小鼠神经元凋亡等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 在APP17肽治疗组, GAP-43表达在24h, 3d, 5d, 7d, 14d五个时间点较脑病组均增加, 且GAP-43达高峰的时间较脑病组提前。高倍镜下可见其胞核淡染, 胞浆和突起深染, 标记细胞初级树突多, 可见到2~3级分支。提示APP17肽可能通过增加GAP-43的表达对神经的损伤起修复作用, 成为一种外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参考文献

[1]Mercurie, Riccid, Cowan FM, et al.Head growth in infants with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correlation with neonat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Pediatrics, 2000, 106 (2) :235-243

[2]Benowitz LI, Routtenberg A.GAP-43:an intrinsic determinantofneuronal development and plasticity[J].Trends Neurosci, 1997, 20 (2) :84-91

[3]Miyake K, YamaotoW, TadokoroM, et al.Alterations in hipp-o-campalGAP-43, BDNF, and L1 fowllowing sustained cerebral is-chemia[J].Brain Res, 2002, 935 (1-2) :24-31

[4]Maier DL, Mani S, Donovan SL, et al.Disrupted Cortica map andabsence of cortical barrels in growth-associated protein (GAP) -43knockoutmice[J].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9, 96 (16) :9397-9462

[5]盛树力, 胡良湘, 赵咏, 等.糖尿病脑病机理的再探讨及APP17肽的作用[J].解剖学报, 2001, 32 (3) :212-215

[6]王晶, 姬志娟, 赵志炜, 等.APP17肽对D-半乳糖性脑老化模型小鼠学习, 记忆功能和海马神经元NT-3, NGF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00, 16 (6) :545-548

app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篇5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网络教学 乡村班级管理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1-0098-01

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常常以教师作为主导,教师与家长及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单一,学生不能够实时地获得教师的帮助,同时家长也不能够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由于缺乏交流平台,教师也不能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这对于小学生的管理都是十分不利的,除此之外,传统的管理方式具有瞬时性,不利于对学生进行长期地监督,同步的记录工作不够全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更加注重相关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

一、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对乡村小学班级管理的优势影响

(一)增加了班级内外管理的多样性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运用网络对班级进行管理可以采用多种办法,换言之,网络管理手段具有多样性,特别是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对于他们的成长缺少太多的家庭教育,在外打工的家长也对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甚少。如今教师可以运用学校通讯平台、QQ、微信以及微博等等方式实现与乡村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通过这些平台,许多在外打工的家长可以更加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教师也可以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教师通过对于学生个性的了解可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针对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管理办法,充分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使得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二)加强了班级课堂管理的趣味性

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有效地提升了乡村小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小学生都具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一些图片、动画、声音等元素带入课堂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到一些难点的时候,可以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三)提高了班级学习管理的效率

多媒体管理模式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效果,因为学生不仅仅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管理中教师需要处理很多的教学记录、活动资料、学生档案等等,使用网络可以高效地对这些繁琐的数据进行管理和计算,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使得教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课堂教学上,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明显。

二、网络教学对乡村班级管理的不利影响

(一)过分注重教学方法,忽视课堂知识教学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使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有很多,但是对于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弊端我们要正确的对待,不能忽视。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对于调动乡村小学课堂的活跃度有积极作用,但是,有的教师在课堂中过分注重了教学方法,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做到适度,有的学生被教师所播放的视频、动画深深吸引,忘记了观看的目的,多媒体彻底成为课堂的“掌控者”,课堂偏离重点,与所学知识严重脱节,还有的教师课件设计千篇一律,学生逐渐产生审美疲劳,使得多媒体的劣势日益凸显。

(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对乡村小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乡村小学生本身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消息比较闭塞,在教学中引入网络多媒体的同时,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不良画面也会呈现在小学生面前,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小学生本身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一些不良信息会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班级管理。

三、针对不利影响提出的对策与研究

(一)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时俱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小学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首先要能够树立新思想,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合理的将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到学生的课堂上,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树立掌握课堂常用的PPT幻灯片制作方法,对于QQ、微信以及校训通等通信工具能够做到熟练使用,更好的发挥网络多媒体对课堂管理的作用。

(二)教师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

当前的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对于学生学习来说既有优点,同时也有挑战,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小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对于很多信息缺乏辨别能力,教师在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时,进行班级学习管理的同时,也要做好把关人的角色,提升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网络为学生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活动,而对于一些游戏等则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游戏可以放松身心,但过度沉迷却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成绩。教师与家长要充分的合作,共同向学生输送正能量,让学生可以在健康快乐的环境下成长。

四、结语

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乡村小学生进行班级管理十分有效,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将网络管理的模式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同时也要运用这种管理手段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管理。除此之外,针对网络的一些弊端,教师要与家长携手做好把关人的角色,为乡村小学生提供和谐的班级管理环境,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俊杰.网络环境下小学班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上一篇:呼风唤雨的世纪 教学设计下一篇:工程施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