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2024-07-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通用8篇)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篇1

1农村失独家庭的需求

1.1获得物质帮助的需求对于农村失独家庭而言,经济需求是第一位的。许多农村家庭依然沿袭着养儿防老的传统,一旦家里的顶梁柱塌了,经济来源是个大问题。失独父母大多年龄偏大、体弱多病、劳动能力低下,家中失去主劳力,生活就面临困境。虽然农村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一直推进,但是和城市相比普及率还很低。因此,农村失独家庭往往会陷入经济困境。尤其对那些年事较高、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满足自己生活需求的家庭,更需要切实的物质帮扶才能使他们维持正常的生活。

1.2获得精神慰藉的需求相对于物质帮助来说,农村失独家庭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失去唯一的孩子,他们一般都会经历失独震惊期、心理哀伤期、认同现实期和心理修复期,然后才能缓慢地实现心理康复。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有群体认同、挫折倾诉、精神修复等多个层面的需求。独生子女的意外离世对父母的精神打击是致命的,失独人群心中往往有着很深的痛苦、孤单和怯懦,精神上有很多的压抑、自闭与折磨。在农村‘无后”是件很丢脸的事情,他们不愿与人交流,别人的合家团聚、天伦之乐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刺激。他们会长期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对于他们来说,心理创伤大于物质上的缺失,孩子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之后,他们通常会面临心理和生活上的双重负担,往往会因缺乏精神慰藉而丧失生活信心。因此,全社会都要积极地去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精神需求,给他们营造一个有爱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走出精神的困境。

1.3获取医疗服务的需求医疗方面的需求是农村失独家庭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根据我国计生协会的调查统计,失独者均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头痛等身体机能老化的反应,有超过60%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人到中年却遭遇独子夭折,又因政策、身体等原因无法生育二胎,生病成为他们多数人最恐惧的事情。没有了子女的经济支援,一旦大病来临,仅靠社会救济恐怕难以应付医保报销外的剩余部分。因此,为他们提供涵盖医疗保险等险种在内的综合性保险服务,构建和完善农村失独家庭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4获得政策支持的需求农村失独家庭更需要获得国家政策的支持。失独家庭是新的纳入公众视野的受困群体,和城市失独家庭相比,我国社会现阶段对农村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相对缺失,国家在政策支持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国家、社会原有的社会政策往往不能涵盖和满足他们的现实需求。

2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优势

2.1社会工作能帮助农村失独家庭修复家庭环境农村失独家庭中,子女的突然离世打破了家庭的生活状态和感情依托,核心家庭稳定的“三角关系”被彻底打破,父子(女)、母子(女)关系丧失,只剩下夫妻关系。面临同样的生活重创,失独父母如果不能正确地对待和认识,就会产生矛盾,影响夫妻感情。失去孩子的痛苦常常让他们无法走出生活的阴影,许多父母经常为失去子女自责和相互埋怨,婚姻出现危机,最终导致离婚。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2.2社会工作能帮助农村失独家庭重建社会关系失独者通常会逃避社会,拒绝人际交往,自我边缘化。他们往往躲亲避友,脱离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失去唯一的孩子,很多父母往往选择自我封闭,逃避社会交往,逃避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环境,包括邻里、亲戚,甚至寄希望于搬家来逃避正常的社会交往。基于此,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失独父母重建其基于血缘、地缘、业缘的非制度化的社会支持系统,重建其社会关系。

2.3社会工作能帮助农村失独家庭整合社会资源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而失独家庭由于自我能力的不断萎缩,无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有限资源满足相关需求。失独后,不少失独家庭已无再生育的机会和创业的精力,近半数家庭依靠救助才能维持基本生活。部分失独父母还要承担孙子(女)上学花费、房屋新建修补等费用,生活艰难。作为资源的整合者,社会工作者能够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帮助失独家庭。

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的策略探讨

3.1微观方面的介入

3.1.1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个案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协助农村失独家庭成员,改善其环境、增进其生活适应能力,调适其社会关系,以建立良性的互动网络,从而达到自我调适以及促进人格发展。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在介入失独家庭的过程中,通过开展“一对一”的服务,达到帮助失独家庭成员恢复社会功能的目标。总体来说,就是社会工作者通过收集失独家庭的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相应的服务计划,为其提供社会服务,并对这种服务加以记录,做出评估。具体来讲,作为失独家庭成员的支持者,社会工作者要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情绪支持、咨询和援助服务。

3.1.2小组社会工作的介入。小组工作是在社会工作者的协助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在介入失独家庭的过程中,通过与村委会的合作,充分利用已有的公共资源,将具有相同需求的失独家庭成员联系起来,形成失独家庭的正规的或者非正规的社会团体。

3.2中观层面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中观层面的介入就是在基层组织也就是农村村乡一级单位的社区开展工作,从而动员社区资源,培养社区服务能力。社会工作者对农村失独家庭的介入需要失独家庭的认同和积极参与,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干部的积极作用,才能建立与失独家庭的服务关系,达到有效沟通。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篇2

一、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组织形式探讨

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组织形式, 目前没有可备参考的研究文献。可以理解为, 第一种最便捷、普遍的组织形式, 应该是由熟悉社会工作的公务员岗位人员, 或者社会保障类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 或者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社区居民或公民等, 组织成立民间服务机构或群众性团体, 从事公益性质的医患关系社会工作服务。第二种组织形式, 则是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本文重点探讨医务社会工作部门这一组织形式。

从世界范围来看, 美国被视为国际上社会工作职业化程度最成熟的国家, 其公共医疗卫生系统大约有11万名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分布在医院、护理所等医疗机构, 协调解决医患矛盾, 为患者及弱势群体提供心理支持和各种帮助。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目前还处于早期起步阶段, 1991年, 国家康复研究中心开展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和尝试, 随后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几十家公立医院试点设立了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部门。从工作实践情况看, 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效能不高, 社会认同缺乏, 一些医务社会工作异化为“导医”服务, 一些医务社会工作只能提供非专业性的咨询服务。虽然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作用发挥有限, 在我国目前的医疗体制、文化背景下还有很多的不适应, 但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在医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或者科室, 应当有以下的思路安排。一是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具备医疗、护理实践经验, 熟悉社会工作和医学专业知识, 工作业绩突出, 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脾气温和,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二是医务社会工作部门应作为医院的独立部门, 与医院的院办、党办等内设职能部门脱离行政隶属关系, 但在工作需要时, 应得到医院各个部门的配合和行政力量的支持;三是医务社会工作部门的工作内容及职责应包括: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 为患者提供各类服务, 协调患者的心理问题, 了解和观察患者的状况, 耐心地与患者沟通, 减少患者的不平衡感, 提高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督促医务人员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加强医患沟通, 及时帮助患者解决需求, 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密切关注医疗关系的发展变化, 及时传递和反馈各类信息, 争取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策略

(一) 面向患方的工作策略

保障和维护患者的权益, 是医务社会工作的根本宗旨。社会工作面向患方的服务内容和工作范围应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运用行为主义理论, 认真倾听患者对医护人员态度的评价、对病情的担忧、对于医护人员的抱怨等, 舒缓患者的对立情绪, 让其感受到自己受到他人的关注与重视, 协助他们纡解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二是应用个案工作方法和认知理论、标签理论, 加强对病患及其家属有关的医药知识、疾病知识的辅导或告知, 为病患解释病情, 协助他们拟定治疗规划, 并给予患者必要的开导, 促使其理解医护人员面临的困难和苦衷、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和付出, 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活动, 使病患对医护人员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三是运用小组工作方法和标签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 为病患提供心理与情绪方面的咨询或辅导, 为患者建立不同类型的小组, 通过座谈、康乐、游戏等互动活动, 使有类似病情或经历的病患能够分享经验, 释放压抑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希望, 帮助病患减缓疾病引发的不安、沮丧、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四是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职业持续计划, 帮助病患延续与家庭和工作单位的关系, 为病患提供追踪治疗和康复保健方面的服务。五是站在公正的第三方立场, 协助患者利用法律武器合理合法地维护自身的权益, 提供司法与其他援助等。

(二) 面向医护人员的工作策略

在医疗工作中, 医护人员侧重于对人的生理功能的治疗, 社会工作者侧重于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社会工作面向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服务内容应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工作者应运用认知理论, 利用与患者及其家属接触的机会, 了解掌握患者的相关信息, 对影响患者疾病的因素进行了解, 对患者的家庭、生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状况进行评估分析, 将评估分析情况提供给医护人员, 帮助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 为开展医疗工作提供帮助。二是运用个案工作方法, 关注处于医疗纠纷的医护人员, 或者因医患关系矛盾而处于情绪危机状态中的医护人士, 为其开展个案辅导服务, 舒缓消极和不良情绪;当医患双方面临比较重大的医疗矛盾时, 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小组工作方法, 为医患双方开展小组辅导, 促进双方的有效沟通。三是运用优势视角理论, 定期向医护人员提供医疗人文、医疗伦理知识培训, 通过小组游戏、拓展训练、情景再现、角色扮演等形式, 开展增进医患双方沟通的方法及技巧的辅导, 加强医疗纠纷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指导等。

(三) 面向医疗机构的工作策略

从医院行政管理的角度, 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实现良好的医疗秩序和有序的医院管理。面向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应重视社会系统理论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一是将医患双方的具体需求及状况, 及时反馈给医疗机构管理层, 促使医疗机构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标准, 建立完善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保障机制, 加强医患信息的收集、畅通信息反馈机制等。二是帮助医院适应医疗服务人本化的需要, 探索人本管理的方法, 加强医疗文化建设, 用浓厚的行业文化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 改进医德医风建设,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三是制定医疗纠纷预警制度, 成立医疗纠纷处理组织, 建立应急方案, 加强医护人员对外沟通技巧和方法的培训。四是辅助医疗机构开展医学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协调医疗机构与社会外界的联系与沟通, 开展社区医疗服务、公益医疗服务等, 使医院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富有口碑的社会形象。

(四) 面向社会大众的工作策略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当然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社会工作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内容应重视社区工作方法和社会认知理论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广泛开展倡导与宣传, 促进社会各方面关注和重视医患关系, 开展各种由医患双方共同参与的社区公益活动、文体活动等, 为医患双方的沟通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二是协助医院举办社区宣传活动、医院社区共建活动等, 积极开发、利用、协调与整合社会资源, 通过举办社区宣传活动, 实现共驻共建。通过促进社会公众和社区大众对医院的接纳与认可, 提升医院的形象和社会声誉。三是向社会宣传医院的宗旨, 定期招募医疗服务志愿者并开展培训, 发动志愿者和社工人员参与医疗社会服务, 参加医院内部的各类小组活动, 对患者提供各项援助和服务。四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社会活动, 树立弘扬医德、在和谐医患关系中涌现的突出典型, 引导新闻媒体客观全面、具有正能量的报道, 避免小道消息的不恰当渲染和传播, 以形成尊医护病的良好风尚。

(五) 面向政府和卫生管理部门的工作策略

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 政府及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是其中的重要支撑。社会工作面向政府及卫生管理部门的服务内容, 应重视行政工作方法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运用, 主要体现在:一是参与地方政府的医疗社会保障的规划、各级公共卫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方案计划、专项资金运用的监督管理等过程中。二是加强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专业方法在医院管理中的运用, 对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加强社会学知识的培训, 使他们增强对于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的理解, 增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方法技巧的掌握。三是加强社会工作和医患关系相关的调查和研究, 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介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工作思路。

三、展望

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协调, 体现了伦理价值和现代医学精神, 能够从多角度开展工作, 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医患矛盾问题,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当前, 我国医患关系处于结构性失衡和不断发展的趋势, 客观上增加了医患关系协调的难度, 需要探求多元化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社会工作者秉承利他主义的理念, 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方法及技巧, 为医患双方提供各种服务和支持, 在介入医患关系中扮演着中介者、沟通者、组织者、社会资源整合者等多重角色。总的来说, 在医患利益协调中, 社会工作既是协调医患关系的有效手段, 是协助患者及其家属与医方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媒介, 也为促进医疗技术和服务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提供了间接的助力。

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长期困扰着国民, 成为医疗体制改革转型的主要阻碍。医患关系的紧张将损害患者的切身利益, 影响医护群体的社会形象, 进而影响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以助人自助为目的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 与医疗服务、医患关系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有效减缓医患矛盾, 探索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的组织形式及在多主体视角背景下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关键词:社会工作介入,医患关系,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鸽.社会工作方法在改善医患关系中的运用[D].吉林大学, 2013.

[2]李冶.个案模式介入医患关系问题的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3.

[3]王实.社会工作在调解医患关系上的功效探讨[D].西北大学, 2013.

[4]刘斌志.社会工作视野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策略分析[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08 (04) .

[5]花菊香.以社会工作介入构筑和谐医患关系[J].学习与实践, 2006 (12) .

[6]王献蜜, 谢敏丽.医患关系现状及医院社会工作介入空间探讨[J].中国医院, 2014 (06) .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单亲家庭;青少年;个案

一、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观念的转变以及风险因素增多,传统的家庭结构受到很大冲击,单亲家庭数量逐年增多。根据造成单亲家庭的不同原因,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离婚、未婚先育、丧偶、遭遗弃或离家出走、分居、配偶服刑或遭羁押。其中,离婚是导致单亲家庭产生的主要原因,单亲家庭子女的成长问题需要给予重视。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问题表现

单亲会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的沟通模式改变、家庭经济负担增重等问题。家庭结构的突然裂变使得单亲家庭子女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认知方面

单亲家庭孩子认为自己的家庭是不完整的,不少人有沉重的精神负担,过于敏感小心,对社会有对抗情绪,戒备心强,难以与人合作,即通常所说的认知失调。

(二)情感方面

一些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变故表现出沮丧、压抑、抑郁、冷漠、嫉妒、焦虑和浮躁等心理特点,甚至有一些人,在适婚年龄不敢恋爱、害怕结婚,经常性担心自己在意的人或事突然失去。

(三)性格方面

如果父母在离异后处理不当,孩子性格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不善表达,一种是性格外向、放任自己、为人轻浮。这些都是人格发展不良的表现。

(四)行为方面

人的态度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单亲家庭青少年由于处于非正常家庭中,精神异常敏感,经常在人际问题上处理不当,极易出现偏激行为。

三、个案分析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之一,主要是帮助遭遇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实现对人的尊重和肯定。单亲家庭中的情况各有不同,通过运用个案工作,能够聚焦问题的特殊性,较好的解决案主的问题。

(一)个案陈述

小鹏,男,14岁,现读初三。父母在其12岁时因感情破裂离婚,离婚后小鹏成绩开始一落千丈,话也越来越少。小鹏和母亲一起生活,每个月父亲会给一定的生活费,但极少见面。母亲工作繁忙,平时小鹏由外公外婆照看,母子之间交流较少。小鹏是外公外婆的唯一的外孙,母亲对小鹏心中有愧,所以家人对小鹏的各项要求基本上百依百顺。小鹏自父母离婚后,成绩明显下降,这让极其重视小鹏成绩的家人非常着急。母亲给小鹏请了家教,希望其能考上重点高中,但是小鹏成绩却没有起色。小鹏不善交际,性格孤僻,沉迷于看网络小说。母亲或外公外婆多说他几句,便会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也不交流。母亲离婚后情绪也不高,整天埋头工作,希望借此忘却婚姻失败的痛苦。

(二)个案评估

1.学业困境:小鹏一时间无法接受父母的突然离异,成绩迅速下滑,这是小鹏最直接的变化。

2.人际关系困境:成绩下降,父母离异,小鹏变得不愿意与人交流,平时靠看网络小说打发时间。

3.家庭生活困境:虽然外公外婆对小鹏疼爱有加,但是缺乏精神和心理的支持和帮助。父亲不在身边,母亲对小鹏的成绩要求极为苛刻,小鹏也不愿跟母亲分享心事。

4.心理困境:对小鹏进行艾森克情绪稳定性测验,发现小鹏在自卑感、抑郁感、负罪感等三个分量上得分均在平均竖线以左,表明小鹏情绪存在着不稳定性。汉密顿抑郁量表结果显示小鹏轻度抑郁。

5.重要社会关系异常:小鹏的母亲迟迟没有走出婚姻的失败,家庭气氛低落。

(三)个案介入

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恢复。通过同感、真诚、接纳、积极关注等技巧,与小鹏建立相互信赖的专业关系,引导案主说出自己的心事,愿意协助工作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改变现状。

罗杰斯指出,当一个人的自我和经验之间出现不一致或者出现异化时,防御机制就会启动,如果防御机制失效,案主不得不面对现实,自我结构就会受到威胁,从而导致心理失调。

通过了解,工作者发现,小鹏之所以在父母离异后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是因为同班同学中,有一个小朋友是自己的邻居,他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自己父母离异的事情后在班里大肆宣扬,小鹏觉得大家都用异样的眼神看自己。别人的父母都是轮流来开家长会,自己总是外公外婆开家长会,变得很自卑,慢慢地讨厌上学,也无心学习。工作者协助案主意识到父母离婚已经既成事实,要面对它。

第二阶段的主要是引导案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情绪结果不是由引发事件本身所决定,而是因为非理性的信念。如能去除非理性信念,情绪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工作者引导小鹏母子分别写下对于单亲的看法,发现:母亲认为,离婚对女人来说是一件太悲惨的事情;离婚就比别人矮一头,无法在别人面前抬起头来;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太不完满了,孩子长大后肯定会被人看不起,所以要让孩子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小鹏认为,爸爸妈妈都不爱自己,对自己漠不关心;同学们都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暗地里嘲笑自己;跟同学们交流,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可怜,只有沉浸在小说的故事里才能忘了这些不愉快的事情。工作者可以引导案主觉察这些非理性信念。

第三阶段主要是改变。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主张通过指导案主调整或矫治不良的行为方式,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

通过厌恶疗法帮助小鹏改变旧有的行为方式,使其放弃沉迷于网络小说的习惯。进行肌肉放松,缓解压力,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情绪。同时还可以配合使用雕塑、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小鹏和母亲感受彼此的情绪和处境。

第四阶段是增能。社会工作认为,每个家庭和人都是有优势的。单亲家庭所衍生的问题只是暂时性的困难,应引导整个家庭意识到自身的优势所在,发掘和增强他们改变问题的能力。小鹏妈妈在一家效益不错的单位上班,经济上不用发愁。小鹏虽然性格孤僻,不善交流,但是非常善良,家里有收留的流浪狗三只,每天都会认真的喂养。虽然现在成绩不够理想,但是底子很好。外公外婆都是朴实善良的老人,对小鹏的生活照料的无微不至。现在有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士在追求小鹏的母亲,对小鹏也很好,这都是小鹏和妈妈的优势所在。

在具体介入时,主动调动案主的积极性,挖掘和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小鹏学过将近十年的毛笔字,社工以此为突破口,鼓励小鹏练习毛笔字,并及时表扬和肯定他,提升小鹏自信心。小鹏的母亲工作非常出色,可以引导母亲回述工作中的成功事件,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社会工作始终坚持“人在情境中”。在小鹏和母亲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外公外婆是母子坚定的后盾。社工可以建议父亲在闲暇时刻多陪伴小鹏。鼓励小鹏母亲参加社区中的单亲妈妈支持性小组,使她了解到身边有很多跟自己一样的单亲妈妈,激发内心的力量和潜能。与小鹏学校领导老师协商,在学校多多表扬小鹏,给小鹏安排成绩优异、活泼、善良、有爱心的同桌,陪伴小鹏一同成长。构建单亲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最终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应对机制来面对单亲导致的特殊困境。

四、总结

单亲家庭的不良影响会导致子女产生巨大的心理、生理、社会问题。个案工作能够迅速建立信任关系,帮助案主辨别不合理信念,培养良好的生活态度,有效整合个人和家庭的能力和资源,进而引导和协助单亲家庭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萍.优势视角下的单亲家庭治疗[J].教育科学研究,2011.

[2]王绍文.社会个案工作理论与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钟友彬,张坚学,康成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篇4

工作家庭冲突的组织支持策略研究综述

组织支持策略对缓解工作家庭冲突有重要作用.文章分别从营造组织文化、提供灵活工作时间和地点、提供受抚养者援助福利和鼓励上级支持员工工作家庭平衡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综述.

作 者:王西 廖建桥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刊 名:人类工效学  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RGONOMICS 年,卷(期): 12(3) 分类号:B849 关键词:工作家庭冲突   组织支持策略   工作家庭平衡   工作压力  

汶川地震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篇5

韦克难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074)

【摘要】社会工作使解救危难的服务工作,在地震这样的大灾难中,社会工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工作介入抗震救灾,主要包括应急救助服务和灾后重建服务这两个方面。尤其是灾后重建服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在灾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规划、社区持续性的服务、社区人居环境重建、社区生活秩序的恢复、社区自我能力建设、社区经济秩序的恢复等方面大显身手。

【关键词】灾害 灾后重建 抗震救灾 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社会工作介入抗震救灾的必要性

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受灾的灾民处于危难或各种困难之中。危难是一个人因身体受损、经济破产等原因而危及自身生存的状态。如战争中受伤、意外伤害、经济破产、精神崩溃等都能使当事人陷入危险境地而不能自拔,需要他人求援。同时在现实中每个社会成员都会遇到诸多困难,其中有些困难会影响他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它们既包括物质方面的困难,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困难和压力。在通常情况下,他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或家人亲戚、朋友、邻居等自然支持体系解决这些困难。但有很多困难是个人难以克服的,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给予帮助。

社会工作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的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

〔2〕防和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的专业职业活动。社会工作的主〔1〕要功能在微观上是帮助那些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的群体,解救危难,缓解困难,促进发展,在宏观上是解决社会问题,修复社会的机制,促进社会公正。灾害对于灾民而言,无疑是难于克服的困难;对社会而言,也就成为社会问题。从外在表现来看,社会工作者救人于危难,从救护战场伤员到救援难民,从救助灾民到挽救吸毒者,都需要社会工作者。而且从国际、港澳台经验来看,社会工作介入危机事件,介入救灾救济工作,符合社会工作的理念,也是国际救灾工作的惯例,如在台湾“921”地震、美国“911”恐怖袭击、美国新奥尔良飓风灾害、南太平洋海啸灾难等重大突发灾难中,都有社会工作组织、社工人员的介入。

因此,当汶川大地震这样的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工作者理应介入。从社会工作行业发展来看,社会工作介入这次抗震救灾既符合党和国家强调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又有利于彰显专业的力量,有利于社会工作解救危难、助人自助价值理念的实现。从社会工 作发展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这种国家重大事件当中发挥作用,这对党和政府处理这种突发事件也可以提供应有的专业帮助。社会工作者在地震灾害发生后,在很多方面可以介入抗震救灾。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应急救助服务和灾后重建服务这两个方面。

二、社会工作介入抗震救灾的主要内容

社会工作者在灾害发生后,要作的工作有很多,但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应急救助服务和灾后重建服务这两个方面。

社会工作者在灾害应急救助领域承担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工作者联络、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抗震救灾。社会工作者应该在灾害发生后,最先到灾难现场。在地震发生当天,我们很多社会工作者通过互联网向志愿者NGO、车友会、野外俱乐部等发布信息,呼吁大家立即奔赴灾区。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在社会工作者参与下,在学校相关部门和院系的组织下,广泛征召志愿者,每天都有上百的志愿者有组织地奔赴灾区,先后到都江堰市、彭州市、郫县、绵阳市、绵竹市、成都市青羊区等地的灾区安置点、医院、机场、救济站等进行物资搬运及分发、帮助寻亲、护理伤残等服务,组织志愿者前往灾区支援超过6000人次。在此期间,社会工作者还培训了学校的志愿者,并编写了志愿者手册、灾后相关政策咨询资料汇编等,供志愿者与灾民使用。针对志愿者在服务中出现的问题,社会工作者专门设计了问卷,并作了随机抽样调查。社会工作者在此扮演的是支持的角色、资源整合的角色,支持主要是人力支持。

第二,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组织转移受灾群众。当群众遭遇地震、洪涝、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房屋倒塌或者居住场所面临较大人员伤亡风险时,必须要紧急撤离受威胁群众。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政府部门承担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准确评估受灾群众紧急转移需求,确定需紧急转移的受灾对象;二是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紧急转移工作方案,与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协调配合,解决紧急转移所需的人力、物力、转移工具等资源,选择最佳的安置场所和转移路线;三是针对转移安置工作中的重点对象和难点,通过采用社会工作方法和手段,对受灾对象开展说服教育,促其有组织转移;四是组织人员转移受灾对象,搭建临时避难所;五是在转移安置期间,对受灾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服务,建立和谐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社会工作者在此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资源整合的角色。

第三,评估灾民的应急生活需求。地震后,很多灾民一无所有。社会工作者应该及时调查灾民的生活需求,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且,要根据灾民的动态情况,不断地调整灾民的需求调查。社会工作者在此扮演的是支持的角色、调查者的角色。第四,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妥善安排灾民基本生活。做好灾后临时安置、资源协调等事项。当人们正常的生活场所遭到破坏,生活物资遭遇较大损失,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遇到困难时,社会工作人员应当协助政府部门,统筹安排好社会救助生活物资,解决好灾民的吃饭、穿衣、住宿、饮水、医疗等基本生活问题。社会工作人员必须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评估灾民的应急生活物资需求;二是与政府、民间组织协调,或者开展民间募捐,筹集应急生活物资。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在震后第二天通过校内行政系统募集灾区所需的物品、资金,同时组织志愿者在校内外公开紧急募集衣物、被褥,募集的物品、资金在陆续的十几天中每天被分别送往灾区和西南财经大学绵阳校区——天府学院,在天府学院安置了800人灾民;三是编制救助方案,组织开展生活物资发放;四是组织开展医疗救助服务。五是组织志愿者帮助灾民。这次地震后,当灾区大量中小学校校舍被毁,无法正常进行教学时,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者积极倡议和争取学校成立爱心学校和安置灾民。学校领导迅速采取行动,专门腾出研究生住的宿舍和教学楼供灾区学生使用,学校还专门划出一个食堂供灾区学生就餐。从2008年5月17日开始,爱心学校共接纳了灾区学生1200多名。社会工作者在此扮演的仍然是支持的角色,但主要是物品支持、财力支持角色。

第五,社会工作者对灾区学生和群众提供心理辅导。汶川大地震受灾情况空前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以及心灵造成重大伤害,而且不少身在外地的川籍人员以及通过媒体获悉灾情的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因此对这些遭受心理创伤的人进行“心理-社会救援”就非常重要,如何发挥社会工作及有关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心理-社会救援”是灾后重建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在社会工作者边慧敏教授的建议和组织下,利用心理咨询中心和职工心理健康中心20多名专业教师,以及社会工作者和部分有较好心理学知识的学生志愿者(多为研究生)专门在爱心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对灾区学生提供了心理援助、悲伤辅导、情绪安抚等服务。5月19日,随着大批灾区学生进入“爱心学校”,学校迅速对师生进行随机调查和了解情况,主要包括亲友的情况、学习情况和现阶段的主要需求等。在调查基础上,学校制定了《西南财经大学灾区爱心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方案》,包括工作心理辅导的类别、心理辅导师资配备、心理辅导活动开展计划、工作时间表等;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职责》、《任职条件和选拔程序》、《心理辅导师资培训方案》、《爱心学校师生个人信息采访及心理协助暂行规定》、《爱心学校个体辅导知情同意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随后,学校社会工作者和心理辅导教师对“爱心学校”的学生多次进行团体和个别心理辅导。同时,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者还接受了香港圣公会组织的危机事故压力管理培训,以及由香港理工大学阮曾媛琪教授等人主持的、香港小童群益会协助的“如何推行以游戏为主导之儿童署期活动”的课程培训。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工作者接受这些培训后,都很快将这些培训内容、方法应用到对灾区学生、灾民的服务活动中。学校社会工作者和部分心理咨询教师、学生志愿者还多次专门到绵竹市体育中心灾民救济站、青羊区西郊体育场灾民救济站为灾区群众开展心理援助、压力管理、悲伤辅导、情绪安抚等服务。在这里,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资源整合的角色、服务提供的角色、个案管理的角色。

第六,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秩序。灾害应急救助期间,原有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很多灾民在短时间内找不到政府部门的管理人员。这时,社会工作者应当采取措施保持灾民情绪稳定、保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具体工作包括:一是对遭遇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的受灾对象开展个别帮助,帮其渡过难关;二是组织策划一些专题活动,例如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引导和抚慰灾区社会情绪;三是制定一些管理措施,配合公安部门组织治安保卫人员,帮助稳定社会秩序,进行财产损失登记。在这里,社会工作者扮演的角色是资源争取者角色、管理者的角色。

灾后重建是一个想当长的时期。在现有的灾害恢复重建工作管理体制下,可以在灾后重建领域引入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将有更多的用武之处。灾后受创的个人、家庭及小区均需长期的心理重建、生活重建和小区重建,以社会工作传统的个案、团体和小区三大工作方法切入,以增强案主的复原力为出发点,逐步协助个人及家庭重新自立,进而协助小区各种社会服务组织之重整,是社会工作投入灾区重建工作的方向、重点和策略。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社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协调社区人居环境的恢复重建,参与监督管理社区重建工程建设进展,加快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能力。

社会工作者在灾后重建领域承担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灾后重建的需求进行评估。灾后,政府会有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工作,包括住房建设、生活救助以及其他方面的救助。这就需要一个对当地需求以及意愿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可以为政府提供这样的服务,对受灾地区的群众安抚工作需求、需要的专家力量、社会力量、物资投入和分配等问题做初步的评估,向政府提供有效数据,增强救援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

第二,社会工作者参与灾后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整体部署与设计规划。这些设计规划包括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的结构与功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等。灾后社区规划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社区服务、社区保障、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体育、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组织、社区社会工作、社区自治和社区参与等方面 的要素。从时期上看,社区规划一般可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短期规划一般 为1~2年,中期规划一般为3~5年,5年以上为长期规划,从层次上看,社区规划又可分为 指导社区全面发展的总 体性规划,以及社区的专项发展计划。

第三,社会工作者提供多种持续性的服务,在灾区建立各种家庭、小组支持中心,针对低收入户、单亲家庭、残疾人士家庭、青少年、老年人、妇女等对象提供各种服务。政府则采取项目委托方式,以个别方案委托各社会工作机构提供服务。

第四,组织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社区人居环境重建包括居民住房、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等方面。其中,居民住房、生命线工程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社会工作者主要承担辅助管理作用,而公共设施的重建则主要依靠社区自身,社会工作者可以在学校、公园等公共设施重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方面主要承担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评估社区房屋、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的重建需求;二是组织受灾群众参与恢复重建活动,征集受灾群众意见,向地方政府提出社区重建规划建议;三是协助地方政府监督管理重建工程建设进展。

第五,组织开展社区能力建设和灾民增能活动。地震后,灾民往往有无力感,社区建设的能力也大为下降。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社区教育及其小组活动,教育灾区居民,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有力量能够自立更生、重建家园。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有潜力的,通过努力,我们的能力是可以增强。同时,通过对社区组织中的人员开展培训,可以使社区组织(NGO)能力增强,有利于他们尽快开展活动,发挥他们的组织能力。

第六,社会工作者参与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在遭受地震灾害后,社区原有的社会秩序会遭到部分或者全部破坏,社会生活秩序恢复是社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方面。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政府部门承担的工作内容有:一是协助政府重建社区社会管理组织系统,包括组织居委会(村委会)、居民小组(村民小组)、社区治安联防队等;二是协助政府重建社区的医疗、教学、文化娱乐、基本生活物资供给等社会服务系统,包括重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站)、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站)、社区学校等;三是组织策划专题活动,例如居民茶话会、居民团拜会、居民文艺晚会、居民卡拉OK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重建邻里关系;四是参与社会救助活动,安排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第七,社会工作者参与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在遭受地震灾害后,社区的经济系统也遭到部分或者全部破坏,造成生产、经济设施损毁,大量居民失业。社区经济秩序恢复主要由社区自身解决,社会工作人员在这一领域也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工作者可以承担的职能有:一是帮助受灾企业对外沟通,引进相关资源,恢复生产和经营活动;二是组织策划专题活动,引导民间组织投资,繁荣社区经济活动,安排居民就业;三是组织外部资源,社会工作者作为中介积极为灾民外出工作牵线搭桥。

当然,灾后重建,需要形成民政部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的领导体系。社会工作介入抗震救灾,一定要在政府的统一指挥下,科学、有序进行,帮忙不添乱,由民政部统一部署,作为一个辅助性的力量跟着政府先进入到灾区,配合当地政府和救援队伍做好工作,利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和方法做出评估,提出预案。形成社会组织与政府密切配合的协调机制。所有参与的组织在民政部的领导下共同组织一支队伍,纳入到政府灾后救援的整体大框架下,形成社会工作的合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失业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失业问题 社会工作介入 优势 途径

大学生失业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

一、引言

据媒体公开报道的数据,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27万人,比上年多出28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按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14年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初次就业率为70.2% ,届时将有近217万人的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要是算上“隐性失业”和在此之前的人学毕业生失业人数历年存量,这个数据将更加庞大。这一新的失业群体常常以“找工作”、“群租”等原因聚居在城市的一个角落,成为新的弱势群体(黄志杰,2014)。如果这些数量众多的大学生的工作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他们很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社会威胁,所以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大学生失业这一社会现象,从供需两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失业的原因,并且介绍了利用社会工作解决大学生失业现象的合理途径。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数量与社会可以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严重的不平衡,简单来说,就是供需矛盾突出。因此要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应当从供需两方面进行分析。岗位提供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为一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能创造就业机会的多少,而寻求岗位的方面,就是大学生和培养他们的高校。

(一)供给方面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就业的总量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体能带动80-100万人就业。但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中低端制造业,对于服务业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一直偏弱。我国的低端制造业对于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要求偏低,无法为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合适的岗位。另外,国内经济资源在人为因素影响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相匹配的知识型服务业则长期低迷。这种产业结构所对应的人才需求状况,就是低端岗位需求旺盛。据统计,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43%,美国已超过了80%,全球平均也超过了60%。可见,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相当滞后(李佳,2013)。有关研究结果证实,从投入产出的效果看,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同时,第三产业相对第一、第二产业,对人才的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更适应高学历人才的就业要求,因此可以大大缓解“大学生失业”问题。

(二)需求方面

1、从社会的角度看

目前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1998年全国高校毕业 生为82万人,2001年为103万人,2005年达306万人,2010年达575万人,2011年达660万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统计公报》,1998年-2010年),近十年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0%。而与此同时,社会需求、尤其是国有单位,非但不能同步增加,反而有所减少。面对就业市场供求总量失衡的局而,许多大学毕业生毕业即面临失业,所以从长远来看,我国高学历人群的失业问题将是一种长期现象(张静敏,2012)。

2、从高校的角度来看

(l)高校学科设置不合理

以培养人才为主要目的的高校专业设置没能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协同发展。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与市场经济发展脱节。一些学校因其传统学科基础雄厚,不需要增加实验设备等教学成本,学校就大量扩招,使得这些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供给严重大于需求;而一些适应入世后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却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无法扩大招生,因此,很多院校不能够按照社会的需求来调整专业,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社会不需要或质量不高。很多高校也没有针对职场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而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培养,造成了毕业生的专业而过于狭窄,学非所用,高分低能(李文言,2011)。(2)高校忽视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

如今,在大多数高校中,涉及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规划非常少。大学生职业规划往往作为选修课,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在读大学期间职业规划课程是四个班级大概一百五十人一起上的。同学翘课的现象时有发生,教课老师也只是抽查其中一个班级的实到人数。至于课程结束时候的《大学生职业规划书》,我们也是互相借用了彼此的内容草草了事。虽然这只是个个案,无法说明整体情况,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

3、从大学生的角度看

(1)大学生自身存在认知错误,精英意识还存在,就业期望过高。

不少大学毕业生仍然存在精英意识:工作太辛苦不去、工资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不去、工作地点不稳定不去、发展空间不大不去„„尽管国家近年来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但是事实上,大学毕业生还是期望到大中城市,而不愿意到小县城,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兰敏,2014)。

(2)大学生自身素质偏弱

有人说,企业是用人才而不是培养用人才的地方。然而目前的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他们有的理论知识较强,但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差;有的甚至理论不强,操作能力也较差。更何况,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很可能当学生毕业的时候他所学的知识已经不再合用了。

三、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失业问题的合理性及服务现状

如今,大学生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政府提出了很多的措施,高校也做出了很多努力,然而这些都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的,只是从提高毕业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着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失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要改善已经失业的大学生生活现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减少再次失业,从而根本减少大学生失业人群数量。

而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非常适用于这一领域。社会工作提倡助人自助的理念,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失业大学生要实现就业所要面对的,既有来自于客观因素方面的制约,也有自身的能力不足、心理压力以及价值观等自我方面的条件限制。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似乎对这些问题有所帮助,比如小组工作中的成长小组,还有个案工作当中的心理慰藉等等。

所以,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失业问题的研究,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的支持。所以它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传统的关于失业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都是从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出发的,这些研究追溯的是大学生失业的根源,却很少有能涉及关于失业大学生方面的研究,而且在社会工作领域,关于失业大学生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十分匾乏。所以,以一个全新的专业角度去研究失业大学生群体,有利于丰富对失业大学生问题的研究方法(朱宽红,2013)。

四、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失业现象的优势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王思斌,2006)。此专业本质上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下面我们将从社会工作自身的角度和社会工作与当前常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方法的比较这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失业现象所具备的的优势。

1、从社会工作自身的角度来看

现代社会工作的理论是经过长期实践中,并且通过了实践检验才获得的,因而它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又因为它的工作方法技巧是建立在这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所以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活动。

社会工作拥有个案、小组、社区是社会工作的这三大直接工作方法。这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过来的,可以有效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价值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作为社会工作的灵魂,价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他界定社会工 作本身—它的目标和意义,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与方法。无论是社会工作体系的构成还是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都与价值密切相关。价值是贯穿社会工作实践始终的东西。社会工作的价值有“尊重”、“接纳”、“个别化”、“案主自决”等等。这些理念可以帮助促使问题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

2、从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来看

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比较常见的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介入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

在当今的形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现有的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沿用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套体系主要实施以校党委为领导、以院系为管理的模式。它强调的更多的是政治性功能,且管理模式单一,忽视了新一代大学生的个性需要,越来越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而社会工作在平等、尊重和接纳的价值指导下,把每一个人看作是惟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在具体实务中,社工会根据案主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恰当的方法为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容易得到案主的认可,并且能够较好地解决问题。从此可以看出,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大学生群体是具有优势的。

五、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

1、个案工作方法。个案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运用有关人和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对个人或家庭提供心理调适和环境改善等方而的支持和服务(宋林飞,1999)。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和家庭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完善人格和自我,增进其适应社会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从而达到个人和家庭的良好福利状态。

求职失败的大学生往往容易沮丧、悲观、失望以及对他人产生防备心理。长此以往,不只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难以得到保证,其原本就比较弱的社会活动水平也可能被破坏,如此恶性循环,大学生的改变自身处境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社会工作者通过专注的聆听,共情等技术表明工作者的了解、接受、信任和乐意帮助的态度来与案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且在此过程中工作者协助案主毫无阻碍的表达其负而情绪,让大学生案主宣泄失其积蓄已久的心理压力。同时工作者还要促使案主作出冷静、理智和创造性的思考并且根据案主的自身特点搜集大量的就业信息以协助案主充分认识自身拥有的资源和潜能。从而走出目前的困境。

2小组工作方法。也称为团体工作。指以团体或小组为对象,并通过小组或团体的活动为其成员提供社会服务的方法。其目的是促进团体或小组及其成员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生活加快自身的社会化;协调和发展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和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发挥团体或组织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健康发展。

小组社会工作以群体为工作对象。境遇相似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彼此更容易亲近。通过彼此的了解,他们会知道自身的处境并没有那么糟糕,并且处在一个共同的集体当中,彼此能够提供心理支持,不至于像一个人的时候那么孤单无助。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工作者可以借助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

3社区工作方法。它以社区和社区的居民为案主,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行动,确定社区问题与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奏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及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能力,发掘并培养社区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区的进步(周沛,2002)。

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区行动,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自身的环境,通过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培养社区的归属感,能够缓解因失业所造成的焦虑焦躁。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借助社区的力量来实现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工作家庭界面管理策略研究初探 篇7

一、工作家庭管理策略的维度研究回顾

工作家庭管理相关研究将工作家庭管理策略 (work family management strategy) 划分为两个维度:边界管理和角色投入。两个维度阐述如下:边界管理指个体在工作和家庭领域中组织和分离角色需求和预期是所采取的战略及原则。边界指区分不同实体及区分实体中不同实体以及区分实体中不同部分的物理的、时间的和认知的限制。角色投入指个体参与到一个角色中所倾注的热情, 它由一个人分配给这一角色的时间和精力的数量所决定。后续对与角色投入的研究中还使用了角色参与 (r o l e e n g a g e m e n t) , 角色卷入 (r o l e involvement) 等描述术语。Carlson和Frone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将角色投入分为行为卷入及心理投入。行为投入指时间及体力资源的投入;心理投入指认知及情感资源的投入。研究明确了角色投入与工作家庭冲突的作用机制, 从而使角色投入与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性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工作家庭管理策略理论基础

Clark的工作家庭边界理论认为人们是边界跨越者 (boarder-crosser) , 每天在工作和家庭两个领域之间跨越、转换。工作家庭边界理论试图解释边界跨越者与他们工作生活和家庭生活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Marks研究得出结论多种工作和个人角色为提高满意度提供了多种机会, 因此从整体上能够提高心理满意度。角色累积观点认为可以将个体的资源看做一个可延展的实体, 其中时间及能量等资源可以被共享、整合及在各领域之间拓展。根据这种观点, 人作为一个整体并非各个部分的简单加和, 参与到某个角色种或许能够产生对其他角色有用的资源。分割理论将工作和家庭分为两个领域, 认为两个领域互不影响。目前分割理论被认为是一个积极的过程, 人们用此来维持工作和家庭的界限。工作和家庭领域的积极的分离被认为是处理来自两个领域角色冲突的一种方法或者作为维持更好的工作和家庭的联系程度的一种方式。

三、工作家庭管理策略的作用机制

Shelton提出了工作家庭界面管理策略模型。其研究显示:可以通过对外部资源的可获得性和内部家庭角色的重要性 (salience) 两个前因的评估, 来选择匹配的工作家庭策略, 从而减少工作家庭冲突, 以达到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需要的平衡。但这一模型还没有实证支持, 因此建立较为成熟的工作家庭策略的测量和评价指标, 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 以便更好地拓展研究的视野。

Kossek、Noe和DeMarr基于以往工作家庭界面研究中忽略了个人战略选择在工作家庭角色整合中的重要性问题, 提出了工作家庭角色整合概念:个体为管理工作及家庭角色所使用的策略。研究认为个体可以选择与组织情境相匹配的工作家庭管理策略, 策略选择与工作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因素相关。如组织的氛围、个体的家庭资源、社会支持度等。策略与组织情境的的匹配度影响工作及家庭产出, 如压力、满意度、离职等。

四、未来研究的展望

以往研究研究显示:个体可以通过工作-家庭的不同策略选择来减少工作家庭冲突, 工作家庭管理策略会影响工作压力及家庭压力, 从而影响工作家庭冲突水平。可见, 工作家庭管理策略是工作家庭界面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但对工作家庭管理策略相关研究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理论, 而且缺乏整体的评价与测量。所以应该在以往文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相应的测量模型, 并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从而更好的理解工作家庭界面作用机制。

另外, 未来的研究应该关注个体、家庭、组织等多方面的因素对工作家庭管理策略的影响作用。在个体层面上, 个体会将其资源分配给他认为更为重要的角色当中, 因为在一个更为显著的角色中取得高绩效比在一个相对来讲不太显著的角色中取得高绩效更能提高幸福感。因此, 个体对角色的重要性的判断会影响其对工作家庭管理策略的选择。但管理策略选择的前因和结果变量及相关的作用机制如何, 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另外, 家庭和组织所提供的外部资源、家庭发展的周期阶段、家庭的特征等均会影响策略的选择, 但相关影响是如何作用的?个体又是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策略来减少工作家庭冲突的?这些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摘要:工作家庭界面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在以往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工作家庭管理策略的维度以及工作家庭管理的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工作家庭管理策略的作用机制研究, 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作家庭管理策略,工作家庭冲突,角色投入

参考文献

[1]、Kossek, Noe&DeMarr, (1999) .Work-family role synthesis: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J], 10 (2) :102-129.

[2]、Carlson& Fron (e2003) .Relation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to a new four-factor conceptualization of work-family interference.Journal of Bunisess and Psychology[J], 17 (4) :515-535.

[3]、Clark, H.J. (2000) .Work/family bor-der theory:A new theory of work/family balance.Human Relations[J], 53 (6) :747一770.

[4]、Marks,  S. R.  (1977) . Multiple roles and role strain: Some notes on human energy, time and commitment.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J],  42: 921–936.

[5]、Shelton (2006) .Female entrepreneurs, Work-family Conflict, and Venture Performance:New insight into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J], 44 (2) :285-297.

家庭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育;策略

小学生的未来就是祖国的未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当前,小学生品德现状令人担忧,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其改进教育方式充满着紧迫感,倍感社会、学校和家庭的使命之重、责任之大。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社会策略

1.社会团体组织要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各社会团体及社会组织要时时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不文明现象,严于律己,遵纪守法,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宁静祥和。同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要时时刻刻关注小学生的思维、言行,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要及时制止,耐心教诲引导,并向教育机关和学校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使小学生走向健康、文明的人生之路。

2.政府教育部门要大力给予足够的关注

重视小学生品德教育是抓好德育工作的根本,而“重视”并不能单靠自觉性来实现,还必须借助政府和教育机关的管理机制去约束,从而保证“德育为首”教育思想的真正落实。因此,在建立对德育工作实施管理约束机制下,政府机关和教育部门要加大投入,强化各级(特别是农村)教育基地建设,让优良教育软硬件设施相互作用与支持,达到最佳的理想状态,为深入扎实而有效地开展小学生品德教育提供可靠保证。

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家庭策略

1.家庭各成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开端,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孩子健康成长,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再教育孩子如何做事。家長要改变传统的长辈作风,不能再以高姿态的角色在生活中展现,要与子女平等尊重,相互沟通,这样才能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家庭各成员要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正确的教育方法

父母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学习,根据实际情况,以正确的教育方法去帮助孩子的成长。作为家长,在紧抓、注重子女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把培养子女品德的优良品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子女长远健康地成长,在面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时能够从容面对,做出正确的选择。

3.家庭各成员应注重言传身教,在品德上起到表率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兴趣爱好、品行修养、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多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提升家长自身素质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拥有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子女的健康向上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4.家庭教育应该参与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当中去,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

家庭要努力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配合,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使自身的教育观念、内容、途径和方式等方面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要。一方面,家庭应加强与社会现实环境的接触,让子女广泛地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各个方面,开阔视野,多方面汲取社会道德的积极内容;另一方面,家庭应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充分了解学校在对子女品德教育方面的要求,配合学校为培养子女良好道德品质努力。只要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就能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洛松泽措.浅析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J].实践与探索,2011(05).

[2]孙淑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城乡教育,2011(22).

上一篇:元宵节真快乐下一篇:东街小学校园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