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八年级地理教案(通用8篇)
第四节中国海洋资源(教案)
教学目标 : 1.知识技能:
(1)知道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2)理解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4)记住我国主要的渔场,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5)记住我国四大盐场,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和近海油的分布。(6)了解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2.能力培养:通过读图,分析我国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增强学生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我国的四大渔场、四大盐场和近海油田的分布。教学难点 :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教学方法:讲、议、练结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导入:播放5张投影片
海洋不仅美丽,而且富饶,有人称海洋为“天然的蛋白质仓库”、“乌金的储存库”、“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这说明海洋中蕴藏着大量丰富的资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导入新课)投影: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一)多样的生物资源:
1、优越的海洋资源条件 读图回答提问:
(1).我国拥有多少千米海岸线(18000多千米)
(2)、濒临哪几个近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3)、我国海域南北 跨哪几个温度带?(热带、亚热带、北温带)
由此可以说明我国海域十分辽阔,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海洋资源也十分丰富。下面大家看一组数字。
2、四大海产和四大渔场(1)四大海产
由于我国大陆沿岸的海域广阔,对发展海洋水产事业非常有利。下面大家看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让我们共同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渔业的有利条件。(投影)(2)四大渔场
a、我国大陆边缘的海洋,多为深度超过200米的浅海区。海水浅,阳光可直射海底,水温适宜,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B、在这些浅海中,有众多的河流注入海洋,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生长,为海洋业提供了大量的饵料,又有从高、中、低纬南下的沿岸流。在寒暖流交汇地方,海水容易发生搅动,下层的营养盐类到上层,使得上层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特别丰富,吸引大批鱼群。
东海素有“天然鱼仓”之称,其中舟山渔场是我国第一大渔场。
过渡: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提供了丰富的矿产。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
1、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 我国近海石油资源相当丰富,近年来,经过多次钻探,已在几个海域中发现了含油气的盆地。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珠江口盆地、东沙盆地。
2、海滨砂石矿十分丰富
(三)巨量的化学资源
1、开发利用化学资源的途径
2、海盐生产及主要盐场(播放投影片)
(1)我国海岸线长,其中有很多地势平坦的泥质海滩适于晒盐,这些适于发展盐业的海滩就有几百万公顷。
(2)海水晒盐依靠自然蒸发,我国多数盐场都有良好的蒸发条件。其中河北长芦盐场为我国最大的盐场。(这里雨季前的二、三个月,天晴风多,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全年的海盐大部分就是在这时生产的。
二、海洋资源的保护。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海洋灾害频繁
2、海域污染严重
3、近海渔业资源枯竭
(二)保护海洋资源
1、加强保护力度
2、防治海洋污染
3、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
板书提纲
第四节中国的海洋资源
一、丰富的海洋资源
1、生物资源
(1)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2)四大海产和四大渔场(3)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2、丰富的矿产资源(1)石油天然气(2)海滨砂石矿十分丰富
3、化学资源
1、开发利用化学资源的途径
2、海盐生产及主要盐场
二、海洋资源的保护
1、面临的主要问题(1)海洋灾害频繁(2)局部海域污染严重(3)近海渔业资源枯竭
2、保护措施
(1)加强保护力度(2)防治海洋污染
1. 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角色转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 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教学环境。创设教学环境, 可以诱导学生投入到课本知识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我们的课堂更加活泼多彩、妙趣横生。
例:创设人文意味的课堂对话环境
这是一堂新授课, 先让学生观看水资源动画视频, 活跃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师:观看第一张幻灯片, 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甲:在高脚杯中我看到了郁郁葱葱的森林。
生乙:在高脚杯外我看到了贫瘠干旱的土地。
师:观察得很仔细。我们透过图片, 试想一下:若是有一天, 我们的地球突然没有水的存在, 那我们的世界该是什么样子?
生丙:地球上一切的生物都灭绝了。
生丁:地球也会耐不住高温, 消逝在宇宙中。
师:水, 一个简单的名字, 一种非凡的物质。它是生命的源泉, 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资源, 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水是生命的摇篮, 是任何生物都要赖以生存的东西。 那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平日里用的水主要是来自哪里?
生讨论:来自地下水, 来自河流, 来自降水 (雨水或者雪水) , 来自水库………
师:你们刚才的答案就具体介绍了几种水资源。 (图片展示) 我们知道地球上有海洋水、冰川水、河湖水、湖泊水等等。想一想, 目前人类主要利用哪些水?为什么不是海洋水?为什么不是冰川水?
生讨论:海水太咸, 不适合人类引用。冰川水太遥远, 目前还没有开发冰川水的技术。
师 (总结) :我们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水资源, 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状况。
人文意味的对话, 能激活课堂, 激活主体的对话不只是言语上机械零乱的你来我往, 也不是操纵式回答, 而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共享型对话。
2. 角色转换创设多姿多彩的课堂情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课堂教学就是一次哄小孩吃饭的行动, 任凭父母把饭菜渲染得多么美味, 多么可口, 多么有营养, 如果孩子不把饭菜吃下去, 孩子还是不能健康成长。这个比喻既通俗易懂又形象生动。它告诉我们, 课堂教学说到底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 否则任凭教师把知识讲得多么透彻、详细, 如果学生不自己思考、感悟, 那么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八年级的学生还保留着孩童的心性, 同时也开始形成了自己的认知系统, 有了自己的见解。在水资源这堂课中我一反往日的教法, 引用医院医患者角色扮演的方式, 来和学生共同学习这节课。
(教师综述) 我们把祖国比作母亲, 今天请你与你的小伙伴们合作成立一个“医疗顾问团”, 为母亲的身体状况 (水资源) , 把把脉, 看一看有没有病情, 查一查病因是什么, 想一想开什么处方?今天一共有四个病例, 需要我们共同解决。 (本环节设计:角色扮演将职责分工。介绍材料者, 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图表、阅文字, 能够理解并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来阐述地理信息。分析材料者, 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迁移和探究, 探究材料中的地理信息的成因与影响。探究措施者, 综合地理信息进行研究。在一步步的探究中, 自主形成知识的链接与构建。)
寻医问诊一: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
第一个病人 (学生) 病情介绍:介绍材料一, 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宽度表示流量增长、南北方分界线。
医生 (学生) 分析病情:南方河流 (如长江) 径流量沿河增长多, 北方 (如黄河) 径流量沿河增长少;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缺少。
教师总结病情:大致以长江流域北界为界, 南方水资源占全国的80%以上, 北方不足20%。
第二个病人 (学生) 病情介绍:介绍材料二, 中国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华北平原、山西省情况。南北方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差异明显, 南方以水田为主, 北方以旱地为主。华北平原耕地多、水资源少, 山西省工矿企业因缺水不能正常生产。
医生 (学生) 分析病情的结果:水资源分布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工矿企业生产。
医生 (学生) 分析病情的成因:与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步减少有关。
师总结病情:提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示意图》, 降水量影响着河流径流量, 径流量影响着水资源分布。我国东南沿海降水多、水资源丰富, 而西北地区深居内陆, 降水少、水资源少。同时, 我国华北地区, 人口多、工农业发达, 导致缺水更加严重。
医生 (学生) 开处方:跨流域调水, 把水从水资源充沛的地方调给水资源稀少的地方, 也就是把南方的水调给北方。
师生结合课本对两组医患者的表现进行总结。 (评价合作情况, 选出优秀团队, 并落实学案内容)
师拓展延伸:受我国降水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水资源南丰北缺。北方地区土地广但水资源缺乏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 解决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我国正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进入视频材料, 介绍南水北调工程和山东省情况) 此外, 还有引滦入津、引黄入晋工程。
寻医问诊二:中国水资源时间分布
第一个病人 (学生) 病情介绍:介绍材料三, 中国东部部分河流流量——长江、黄河, 流量, 一年中各月/季的变化。
医生 (学生) 分析病情:南方河流 (如长江) 流量大, 北方 (如黄河) 流量沿小;夏秋季流量多, 冬春季少。季节变化明显。
第二个病人 (学生) 病情介绍:介绍材料四, 1951-2010 年北京年降水量变化——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 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
医生 (学生) 分析病情: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明显。
第三个病人 (学生) 病情介绍:介绍材料五, 长江中下游水稻、云南省、东三省的降水量情况——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长缺水、水资源丰富的云南发生旱灾、北方东三省发生洪灾。
医生 (学生) 分析病情的危害:中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哪些影响——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
医生 (学生) 分析病情的成因:联系所学 (气候、河流等) 知识, 探究中国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的成因——与我国降水的季节差异、年际变化有关。
教师补充:根据《南北方四个城市月降水量示意图》, 我国东部季风区, 夏季降水多、水资源丰富, 而冬季降水少、水资源少。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明显。
医生 (学生) 开处方:兴修水库 (教师提示不是水库而是应为兴修水利) 。
师生结合课本对这三组医患者的表现进行总结。 (评价合作情况, 选出优秀团队, 并落实学案内容)
教师总结延伸:受我国降水时间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水资源夏秋季丰富、冬春季少, 季节变化明显, 年际变化也大。因此, 解决中国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兴修水利, 如水库、河闸。补充材料介绍水库的调蓄作用、长江黄河水利工程。
寻医问诊三:我们生活中水资源利用状况如何?还有哪些“病情”?该如何“医治”?
病人 (学生) 病情介绍:利用率低、浪费惊人、污染严重、过度开采地下水。
医生 (学生) 开处方:爱护生命之源, 我们能为保护水资源做哪些努力?
农业:发展节水农业;工业:循环用水、二次用水;家庭:节约用水。
(这个环节训练学生从三个角度去爱护水资源, 分别是农业、工业、生活用水三个方面)
这部分采用医院医患者角色扮演的方式, 符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医生病人角色的设定, 培养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同时也引导了学生的质疑、探究、调查能力,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能够快乐而又富有个性的学习。
3.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初中地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 并且指出:“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本节课的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生活中的地理。培养节水意识, 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评价, 培养学生交流观点、欣赏他人的基本能力。
本节课小组合作交流的内容:
(1) 以色列是一个非常干旱的国家, 国土面积有60%被沙漠覆盖, 尤其是国境南部, 极其缺水。然而就是在这种自然条件下, 以色列农业取得了骄人成绩, 它所出口的瓜果蔬菜占据欧洲市场40%的份额。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
小组讨论:在讨论之前提供给学生关于以色列农业的相关知识。 (多媒体展示)
小组讨论的结果:以色列农业生产中, 采取滴灌的措施, 利用水管底部细小的裂纹, 让水流入植物根部, 这样一来, 水的吸收率达到了95%, 而喷灌只有75%, 这就大大地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2) 除了农业工业,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 怎么做到节约水资源, 做到一水多用?
小组讨论的结果 (答案五花八门, 学生情绪高涨, 每组同学都说出自己的见解) :淘米水洗菜, 再用清水清洗, 不仅节约了水, 还有效地清除了蔬菜上的残存农药;洗衣水洗拖把, 拖地板后再冲厕所;清洗衣物的洗衣水还能擦门窗及家具等;冲洗厕所尽量不开大水管, 充分利用使用过的“脏水”;淋浴时如果关掉水龙头擦香皂更节水;夏天给室内外地面洒水降温, 尽量不用清水, 而用洗衣之后的洗衣水;自行车、家用小轿车清洁时, 不用水冲, 改用湿布擦, 太脏的地方, 也宜用洗衣物过后的余水冲洗;家里给植物浇水, 宜用淘米水、茶水、洗衣水等;家庭洗涤手巾、瓜果等少量用水, 宜用盆盛水而不宜开水龙头放水冲洗。
小结
本节课程教学, 我将重点落实在两条课程标准: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在教学形式上, 我试图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构建新型的地理课堂。把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 以学生活动为主, 利用组内合作、组间互补的自主学习方式达到学习目标, 而我仅作引导、点拨、总结。具体课堂中, 我设置情景为“问诊中国水资源”, 用以“病人、顾问、医生”三个角色的扮演, 分解学习任务, 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分工职责与学习要求。以“看病情、查病因、开处方”的互动式活动推进课程, 分别落实表述材料、分析问题及影响、得出原理或方法的三层递进的学习要求, 实现“小组寻医问诊活动”。希望通过交流、合作、分享、借鉴的方式, 激发兴趣, 提高效率, 培养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和原理的能力。
摘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 让课堂焕发活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充满灵性, 释放个性。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让他们能够身心愉悦地参与地理学习。
八年级的地理会考是规模化的考试,因而不会出现偏难、偏怪的题型,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对基础知识要格外重视。
在复习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对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引导学生通过目录,写出每一章中的主干知识和分支知识,然后检查是否有错误存在,并及时更正。这样做,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刚刚梳理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还帮助学生将所巩固的知识逐渐在脑海中形成知识链,系统性更强,印象更加深刻,这样在考试中便能做到得心应手了。
二、结合图像及地图的使用,使复习生动化
在地理复习中,教师千篇一律地讲解是极其枯燥的。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地图联系极其紧密的科学,会考中对地理图形的考查题型还是常见的。适当地运用地球仪及地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复习“水循环”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逐一讲解水的运动,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水”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
同时,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识图、读图、画图、填图,进行地理图表专题复习,让学生针对一些常见的地理图表,如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水循环等图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并能根据提供的信息画出正确的图形,充分提高学生识图、读图、作图的能力。
三、积极开展问答,让知识活起来
在会考复习中,频繁、多方面、多层次的提问,能将学生们学习的知识有效调动起来,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
复习中的提问不同于一般课堂上的提问,需要教师进行精心设计,要能涵盖多个知识点,充分调动学生们知识联想与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复习中国地理时,提出问题:“怎样证明中国之大呢?有多少种方法?”这问题乍一看是考查中国领土疆域大小的单一问题,但若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中国疆域大小、国土面积世界排名、邻国数目、海岸线长度、南北跨度、温度带分布等多方面进行阐述。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同时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问题,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活学活用。
四、复习要结合生活实际
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运用,尤其是在会考复习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在会考复习中加强知识与生活的结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学生在会考中才不会乱了阵脚。
例如在讲述地质灾害时,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带来的影响等后,教师结合2013年雅安地震、黑龙江洪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地理学分析,将所复习的知识投入应用,并对学生的错误分析做出一定的更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在会考中出现类似题型时学生就能应对自如了。
五、及时查漏补缺
地理会考复习进入后期,很多学生对之前学习的知识遗忘得较多,即使没有遗忘也会心存困惑,产生不自信的心理。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查漏补缺,弥补知识上的空缺和不足。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地理课程,对每个章节进行简要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备注。其次,给予学生时间,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查漏补缺,并适时对章节知识进行考查。最后,在学生查漏补缺工作的尾期,进行综合知识的考查,并增加考查强度,让学生在不断的自我检测中弥补知识上的空缺。
六、积极鼓励,增强训练,增加信心
八年级学生在准备会考时,因缺乏类似的大型考试经历,会产生极度焦虑或者没有信心的状态。因而,作为教师,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首先,教师在复习中要对学生多加鼓励。教师的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嘉奖,因而在复习阶段,教师应多以赞扬为主,同时指出学生知识上的不足,让学生在得到肯定的同时也会积极努力,这也能极大地缓解学生内心的焦躁不安。
其次,多加训练,做好应试准备。地理会考毕竟是考试,因而一定要在平时加强训练,丰富学生的考场体验,使学生能在真正上考场时做到不慌乱。同时,地理会考中是要填写答题卡的,对学生来说,提前训练,能减小考场上涂错、涂乱的几率。
总之,八年级地理会考一方面是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心态的考查。因而在会考复习时,学生要做到提高复习效率,抓紧时间查漏补缺,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也要树立积极的心态,在考试中不慌不乱。
源》集体备课教案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资源及其主要类型。
2.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举例说明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5.学会以水土资源为例归纳我国的资源国情特征,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并能够付诸行动。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根据有关数据资料概括出我国资源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的国情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媒体
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家庭小调查,现在谁能够告诉老师:你家现在居住地周围的环境在你爷爷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在你爸爸十三四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什么样子?
【提问】刚才很多同学说到自己家现在居住的地方以前是林地或者耕地。现在老师根据大家的调查结果绘制三幅示意图,每一幅示意图中只有一条趋势线是对的,你们能够判断出来吗?
【讲解】我们根据家庭小调查总结出了我县森林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不仅仅适用于我县的森林资源,它也同样适用于我国全国各地的很多种资源状况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板书】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的概况和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一、自然资源的概况
【讲授新课】
请大家看书中一组数据,你能否根据数据概括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
【板书】我国自然资源基本特征:总量多、人均少,【提问】提据以前所学过的世界地理知识,你能不能说说在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方面,我国与日本、美国、加拿大相比有什么区别?
【提问】中国林木资源的应用是否也有如此问题?
【讲解】我国在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利用不尽合理的问题,如有些资源利用不当或管理不善,还有些资源遭到了破坏和浪费,这样就更加重了我国资源形势的严峻性。
【板书】利用不尽合理
【提问】你身边有哪些对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的现象?
【提问】我们应该用什么实际行动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可根据学生们的讨论、倡议成立“小小环保队”,进行检查校内水龙头,回收废旧电池,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也可带领学生确定环保队队员、标志和活动时间等。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分析讨论,大家可以得出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是:总量多,人均少,利用不尽合理。但是这节课我们更重要的收获是我们确定了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去节约利用和保护资源。
矿产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有关图文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并初步学会评价其优劣。
2.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煤炭、石油、金属矿产地的分布。
3.使学生了解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初步学会就其问题寻求对策。
4.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到要合理开发,节约、综合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寻求替代品的必要性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教学媒体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挂图,我国主要矿产资源分布投影片,中国政区底图(学生每人一份)。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导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那么工业发展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矿产资源)
【板书】
二、矿产资源
【讲述】矿产资源是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体现一个国家国力强弱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矿产资源的情况如何呢?
【板书】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指导读图】指导学生阅读、分析三幅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看出:煤矿、油气田、铁矿、有色金属矿分布具有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煤、石油、铁矿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南方居多。
【讲述】目前在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中,北方占近90%,南方只占10%,全国l/2以上的铁矿集中在辽、冀、川三省……
【学生概括】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既广泛而又相对集中。
【板书】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
【提问】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运输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集中分布,有利于矿产资源大规模集中开采,形成全国性矿产基地;但同时,造成了不同地区间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负担。
【过渡】矿产资源按用途分为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刚才说到的煤、石油都属于能源矿产,大家说一说还有什么能源?
【板书】
二、我国的能源矿产
.主要大型煤矿的分布
2.主要油田的分布
【讲述】我国能源矿产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煤储产量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石油产量居世界第四位。
【指导学习】请结合生活实际,说明煤、石油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指导读图】读我国主要煤矿、油田的分布图。
【指导作业】把我国主要煤矿、油田填绘在中国政区底图上。
【讲述】我国虽是一个能源大国,但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煤、石油、电力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使学生形成紧迫感、责任感)
【提问】如何解决能源不足问题。
学生讨论。
【归纳小结】加强能源勘探开发;加强能源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寻找新能源。
我国金属矿产情况如何?
【板书】
三、金属矿产
【讲述】金属分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通常指铁(有时也包括铬和锰)和铁基合金。有色金属是除黑色金属外的其它金属。铁矿是钢铁工业的“粮食”;钢铁工业又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因此,铁矿资源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
(大家说说我们生活中的钢铁工业产品有什么?)
【板书】1.铁矿的分布
【讲述】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位,分布广泛而又相对集中,河北、辽宁、四川三省的储量占我国的一半。
【指导读图】读我国主要铁矿分布图,掌握主要铁矿的分布。
【学生作业】把主要铁矿分布填绘在中国政区底图上。
【板书】2.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讲述】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之一,有“有色金属王国”之称。不仅储量丰,而且品种全。有色金属为我国发展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如炼钢时,若加入少量熔点高的钨、熔点低的锂、比重轻的钛,有磁性的钴等有色金属就能分别制成各种各样的特殊钢。用于宇航、国防及尖端科学技术等领域。
【提问】我国哪些有色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
【回答】稀土、钛、锂、钨、锡、锑。
【指导读图】读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图,适当介绍著名矿产地的特点。
【学生作业]把主要有色金属矿填绘在中国政区底图上。
【出示投影]看我国主要矿产的分布图,要求同学们掌握的矿产名称、符号、位置。展示学生填图作业并给予表扬。
【教师启发】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广泛,有些很丰富,我们应如何利用?请大家讨论。
【结论】要合理开发、利用,还要研究、利用新材料,代替非可再生的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
四、太阳辐射量在我国各地区的差异
板书设计
【二】矿产资源
一、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特点
分布既广泛又相对集中
二、我国的能源矿产
.主要大型煤矿的分布
2.主要油田的分布
三、金属矿产
.铁矿的分布
2.有色金属矿的分布
四、太阳能
【课堂练习】(略)
教学后记
.自然资源与我们
自然资源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界中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使学生从实际生产、生活的实例出发,从身边用到的、看到的物品出发,体会“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密切联系。在“活动”课文中,又安排学生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举例说明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充分挖掘学生的自身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哪些基本的种类?教材没有使用一些概念化、抽象化的文字叙述,而是举出实例,说明其“存在于自然界中,并对人类有利用价值”这两个基本属性。
2.资源丰富,人均不足
科学辩证地认识“地大物博”这个常用的形容词,对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段课文中,通过数字说明、文字分析和阅读资料等形式,将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突出特点客观地展示给学生。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资源大国”的优势,特别是和上学期学习过的世界上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比(例如日本、西欧),更可增强学生们的爱国热情,鼓励学生们富国强民的信心。同时,也应启发学生分析“人口大国”对以上优势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进行“危机教育”。
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还会不断大量增长;另一方面,生活水平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也将持续增长。再加上我国资源利用不当、保护不力、管理不善等问题突出,导致破坏和浪费严重,更加剧了我国资源问题的严峻性。由此,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重要性呼之欲出。
第二节、土地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土地类型及其特点:知道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
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
耕地、草地、林地的分布与“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直观法、讨论法与谈话法。
教学媒体
中国地形挂图,投影片“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水土流失与小草的哀求”漫画、及“三北防护林的分布”图。三大林区的录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教师提问:我国有哪些主要的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有哪些?我们脚下的土地属于什么资源?它可更新吗?
学生回答问题略。
【板书】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我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土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值的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 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土地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和活动的场所”、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我国的土地资源状况又如何哪?大家打开地图册看中国地形图并对照课本中的“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同时出示投影片)并提供以下资料:
(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
(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
请同学们分成六个大组,给同学们十分钟时间来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活动略。
【教师小结】同学们讨论的既热烈又充分,现将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小结如下:
(1)由于我国面积辽阔,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复杂多样,加上各地农业发展的历史、生产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大部分土地经过人工改造利用已成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63.9%)等,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约占总面积的17%),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至今未能利用,仍为戈壁、荒漠、高寒石山(约占总面积的19.1%)。
(2)从同学们的概括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从文字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改造后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即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对发展农业是一种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山地的比重大,山地一般不利于农耕。利用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交通运输也比较困难,但林、矿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开发山地,保护耕地,增加林地,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之一;而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又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土地类型多样
2.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承转】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明显
【教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看三大林区录像和下面的五幅图:
我国干湿地区图、中国地形图、课本中“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示意图、课本彩图18秦岭—淮河以北的旱田、课本彩图19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田(同时出示投影片)。
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作物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2)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3)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后,由学生小结:
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
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从录像中可发现:东北林区具有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转承】 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下面资料所说: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耕种的国家,水土流失已使一部分地区几乎变成不毛之地了。据估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仅黄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就达16亿吨之多。如果将这些流失的泥土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就可以绕地球20圈以上。
(2)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49.6万平方千米,占到我国国土面积的15.5%,也就是说我国的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超过1/7的土地已沙化。另外,尚有15.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正在沙化,其中包括393公顷农田和493万公顷草场。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的沙漠正在以每年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扩大。
(3)我国的草场过度放牧问题十分严重,草场的退化因而也十分严重。据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等10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牧场放养牲畜头数增加了2~3倍,而草场面积却在减少。严重地过度放牧,使我国的草场退化问题十分严重。
(4)我国的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至1985年人口由5.7亿增加到了10.59亿,几乎增加了1倍,而同期我国的森林实际消耗量大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都已采伐了一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有成熟的原始森林资源约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了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开采的地步。
这些问题大都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出示投影片:漫画《水土流失》、《小草的哀求》)大家结合漫画说一说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自己生活的地区中还有哪些破坏与污染土地资源的现象?还有哪些乱占耕地的现象?请大家讨论一下,由代表来介绍一下。
学生讨论,并由学生来概括:
建设侵占土地资源,日益严重的土壤贫瘠化,不断加重的土壤盐渍化,农药和污水的污染等。
【讲授】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有以下几种措施:
(1)由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
(2)做到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开荒与植树造林相结合,控制建筑用地。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在风沙危害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等。
【启发】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有这些措施?这些措施能起到保持土地资源的作用吗?你还有哪些保护土地资源的建议?你能将这些措施的含义概括为一句话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以形成共识。
【教师小结】 同学们自由发言,畅所欲言,谈的很好。概括同学们的发言:
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土地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它又是有限的资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且我国又是一个有12亿的人口的国家,要解决这些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法制的国家,以法律为准绳来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在发展经济建设我们的家园时,一方面应从我国有12亿的人口出发,要做到切实保护耕地,少占耕地,如限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农村建房时应将住宅建在荒坡上,平房应改为楼房以减少占用耕地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在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为保护草场应建立人工草场。我们还应在“土地日”(6月25日)时积极宣传我们的国策“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和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大家回去以后,调查一下我们的社区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更好?下一节课我们再讨论。
【板书】
三、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2.解决问题的对策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土地类型多样
2.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二、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明显
.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
.
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学后记:
.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图3.6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这种更注重感官体验的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及经济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
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出现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展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交流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
第三节、水资源(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掌握水资源的分布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掌握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2.在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培养学生使用图表资料分析水资源特点的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地理分析能力。
3.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培养他们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2.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
教学难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学媒体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示意图
讲授提纲
一、我国水资源的利用
二、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
.地区分布状况及其成因
2.季节分配状况及其成因
3.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对工业、农业和城市的影响
三、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途径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
2.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措施——兴修水库
3.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
四、水能的分布与开发
.我国水能的分布
2.葛洲坝和龙羊峡水电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1.什么叫水资源?(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水。就目前状况来看,主要指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水资源是可更新资源还是不可更新资源?为什么?(属可更新资源。因为水是可以不断循环和更新的。)
大家知道水资源对人类十分重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学习新课
第三节 中国水资源
一、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影响[板书]
[读图练习]读“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图”
在外流区中,若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其南、北河流的径流量有何不同?(北少、南多)
(2根据以上的分析,说明我国水资源在地区的分布方面有什么规律?(内少外多,北少南多)
[教师归纳]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北方地区河流数量少,径流量小,水资源总量少。南方河流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建国以来,我国华北地区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粮食普遍增产,用水量也随之大增。再加上大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猛增,所以造成我国北方地区,尤其华北地区严重缺水。
.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板书]
地表径流地区分布不平衡。从全国看:东南有余,西北不足。在东部季风区内,秦岭淮河以南有余,北方不足。[板书]
2.水资源的季节分配[板书]
[提问]我国东部地区河流水位随季节有无变化?哪个季节水量大,哪个季节水量小?
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板书]
[教师讲解]我国的外流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丰富,河水量大;冬春季节降水少,河流水量小。河流的径流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小结]我国水资源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分配上都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这与我国的降水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板书]
[读图练习]指导学生分析课本第69页‘南水北调”路线示意图。思考如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
.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方法是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引滦入津、引黄济青等。[板书]
.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方法:兴修水库,建设水利工程。[板书]
2.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源防止淡水污染。[板书]
[学生讨论]请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节约用水,防止水源污染?
三、水能的分布与开发[板书]
.在世界上的地位:我国水能蕴藏量达6.8亿干瓦,居世界第一位。[板书]
[提问]根据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我国哪些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为什么?(西南、中南地区,这些地区河流水量大,落差也大)
2.我国水能的分布[板书]
[教师归纳]我国水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x藏地区,长江水系水能最丰富,其次是雅鲁藏布江水系。另外黄河和珠江水系水能也较多。这些水系河流的上游河段,流经我国地势变化剧烈的地区,而且水量又比较丰富,因此这些河段水能很丰富。
[读图练习]读“我国水电站分布”示意图,说出长江、黄河、珠江等水系上各有哪些水电站?(长江上有:丹江口、葛洲坝、龚嘴等;黄河上有: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等;珠江上有:岩滩、龙滩等水电站。)
3.葛洲坝和龙羊峡水电站[板书]
[教师讲解]我国水能资源极其丰富,在全国兴建了很多座水电站,其中长江上的葛洲坝和黄河上的龙羊峡发电量最大。但到1987年底为止,全国已开发的水能资源还不到可开发总量的10%,尚未开发利用的占绝大部分,因此我国水电的开发潜力还很大。
复习巩固
.思考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途径?
2、对照我国水电站分布图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内容。
教学后记
.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资源中可直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极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气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不仅有限,还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学生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
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2;三类为联系实际,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最佳治理方案。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本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课文中以专题形式提出,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固然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活动中特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项目,可谓考虑周密。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指导,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达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效果。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清水资源现状,树立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节约的意识,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②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③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④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访调查,使生活中的地理与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严重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缺水原因是否相同”,培养质疑、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用水的资源观,培养水资源保护意识。
3、重难点的突破
重点: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建设。
②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意识。
难点:调查、整理资料,表达能力的提高。
突破在于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活动
1、学生搜集区分有关水资源的名词。
2、学生表述水资源的现状。
3、调查家乡关门水库。
4、学校、家庭用水调查。
三、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师:(组织教学)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有的还准备了表演。现在,先看一个表演,你们会猜到什么呢?
送水者(姚运刚):一学生头戴赵本山式的帽子,走着赵本山式的步子,肩上扛着纯净水桶,从一侧走向另一侧,口喊:“送水、送水、送水喽!”(学生能说出与水有关)
(从生活身边的地理出发,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活跃气氛,直奔主题。)
师:看,生活水平提高了,连水都成了商品。水一旦被人类利用了,就成为了资源。本节的.课题就是(板书)水资源。
师:今天就让我们以书中的内容为线索,以我班同学搜集、整理的内容为骨架,说说你们的心中所思、所想。你们准备好了吗?
(给学生适应的时间,作好准备)
生:准备好了。
主题一 水是宝贵的资源
师:现在请第一组同学上场。
冯凯:我们收集了有关水的一些名词。觉得有很多同学可能对本节的课题“水资源”与平时媒体中常谈到的“水能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区别产生了兴趣。
【学习目标】
1、了解选择交通运输方式需要考虑的因素;
2、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3、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正确的交通运输方式。
【学习重点】
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习难点】
学会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学习过程】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自学导航】
认真阅读教材,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
学法提示:阅读课本内容与图相结合的方法
阅读课本P101内容完成:
一.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作用
1.交通运输业的概念及作用
概念:交通运输业是指 的生产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交通运输业具有 的2.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性——交通运输被喻为“ 发展的先行官。”
3.对比传统交通运输方式和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运量
速度
效益
传统交通运输方式
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4.对比我国交通运输线东西分的差异
东部
建设___
发展___
交通运输网_____
西部
建设___
发展___
交通运输网_____
二.选择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
阅读课本P105-108内容完成1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比较:
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
速度
运量
价格
其他
航空运输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铁路运输
机动灵活
公路运输
受自然条件限制大
水路运输
受天气影响较大
悄悄告诉你:管道运输也是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一种,主要运送的货物是液体或气体。
2、运输方式选择:
货物情况
应选择的运输方式
贵重或急需的货物且数量又不大的容易死亡、变质的活物、鲜货
短程
远程
关键词:新教材,旧教材,教材结构,教材内容
随着地理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依据2011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人教2002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旧教材”在使用了10年后改版,于2013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以下简称“新教材”)经过审定。对地理教科书进行比较研究有利于明确内容变化和发展特征,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地理教学。
从教材对比看,新教材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很大变化。以下就新旧地理教科书内容的体系结构、章节内容、人文地理知识、具体内容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新旧教科书体系结构
旧教科书共五章12节,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分3节:1.四大地理区域的划;2.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3.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分4节,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2.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3.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4.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分2节,1.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2.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分2节,1.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2.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区。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
新教科书共六章14节,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六章北方地区,分4节,1.自然特征与农业;2.“白山黑水”———东北三省;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4.祖国的首都———北京。第七章南方地区,分4节,1.自然特征与农业;2.“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3.“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4.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第八章西北地区,分2节,1.自然特征与农业;2.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第九章青藏地区,分2节,1.自然特征与农业;2.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
从上面对比可以看出,新旧教材的体系结构做了重大调整。旧教材从第一部分内容综合介绍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继而分为省级、省内、跨省区域三个框架分别介绍代表性的区域,知识框架为“总—分”结构,但整个教材的衔接性和章节之间的联系性体现不明显。新教材体系结构更简单明了,全书先介绍我国划分地四大地理区域,继而依次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每一章节内,又将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综合介绍,再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进行介绍。大框架为“总—分”,个分区又以“总—分”结构再具体介绍,各区域内部联系紧密。这样的框架体系,更简洁明了,学生更易理解,体现了更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
二、新旧教材章节内容安排比较
从章节来看,新教材对内容进行了增减。删减的内容包括:“新疆、珠江三角洲、西双版纳和长江沿江地带。”新教材新增的内容包括“东北三省、塔里木盆地、长江三角洲、三江源地区”从这几个章节内容对比来看,新教材删减的主要是内容有重叠的部分。如:新教材虽然删减了“新疆”一节,但是在分析塔里木盆地的干旱原因以及人口城市的分布时,也突出了新疆的地理人文特征。新教材删减的“珠江三角洲,长江沿江地带”分别和“港澳地区、长江三角洲”这部分内容有重叠。从新教材新增的内容来看,新增了四大区域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如“东北三省”和“三江源区”分别是北方地区和青藏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区域。有很强的区域特色。
三、教材具体内容方面的比较
新旧教材在内容设置中,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地理思维,体现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意识观、环保意识观等内容。但对比看来,新教材也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方面时代特色明显,资料新颖,与时俱进。如“同城效应”“零关税”“南海争端”等时事材料进入教材内容。
(二)开放性强,热点地理问题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途径,符合地理学思想的精髓。
例如“在西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是怎样体现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看法,而且每种看法都有其合理性。
总之,2013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教科书有很多方面都有很好的编排,还有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钻研,最终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学好地理,学会地理。
参考文献
[1]张素娟.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前后的对比分析[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05).
[2]熊建新,王志文.新版地理教材中的活动系统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14(08).
[3]张晓燕.《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进步与缺憾[J].教育科学论坛,2012(06).
[摘要]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以八年级下册为例,新教材除了增设了前言,章节设置及地理图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湘教版 八年级下册 地理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119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等学科19个课程标准,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修订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为依据,在原教材的基础上更新了大量的素材和资料,同时也对章节的设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编排。新教材的出现,不得不让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它与湘教版旧教材相比,究竟有何变化?下面对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新旧教材进行一些比较分析。
一、 前言的增设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别出心裁地在目录前增设了前言。前言的第一句话是:“在本册书中,我们一起来认识中国的区域。”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新教材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的是“我们一起来认识”而不是“你们将要学习的是”,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接下来的部分用了非常优美生动的语言对整册内容进行了简单概括,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语句身临其境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增强对学习本册内容的兴趣。
二、章节设置的变化
1.章节数量的变化。旧版教材共有6个章节,而新版教材只有5个章节,而且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章节号与上册章节是相连的,体现湘教版八年级整册内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2.章节内容的变化。从新旧两版教材的内容可以看出,教材的编写思路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旧版教材的编写思路应该是总—分的传统思维方式,从一般到具体,先介绍中国的产业,包括上一册的中国的人口、气候、资源等等,先让学生对整个中国的各个方面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在下册就详细从东部沿海、内陆沿疆、黄河和长江沿岸这四个部分对中国每个行政单位进行了介绍,内容繁杂,追求面面俱到,但是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完成又是不可能的。因此,新版教材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很大的改进,主要从认识区域的方法着手,教会学生从位置和分布、联系与差异、环境和发展这三个方面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区域,不再是简单知识内容的呈现,而更注重的是学习如何分析区域的方法,这才是学生适应当今变幻莫测的时代最需要掌握的东西。新版教材把《中国的产业》这一章节放到了上册,而下册的重心完全放到了区域的学习上,不管是章节先后的安排,还是章节内容的选取,都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三、地理图像的变化
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传递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载体,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的初中生来说,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地理图像能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根据初中生这一显著的特点,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教材编写者都采用了大量的地理图像来凸显教材内容。尽管如此,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采用的地理图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的突破。
1.新旧教材地理图像数量和密度的变化。旧版教材共分为6个章节,地理图像在每个章节的数量分别是33幅、57幅、16幅、15幅、16幅和1幅,总共是138幅;而新版教材5个章节的地理图像数量分别是42幅、37幅、46幅、73幅和3幅,总共是201幅。新教材的图像密度和数量都比以前有所增加,说明地理图像在地理教材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新旧教材地理图像质量的变化。从整体看,与旧版教材相比,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色彩更加鲜明、丰富,图注更加清晰,图像的线条也比较饱满。旧版教材以彩图为主,而新教材在彩图的基础上也适当地采用了黑白图像,比如在教材第12页,为了突出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地域特色是“南船北马”,图521和图522就分别采用了“20世纪40年代江南水运”和“北方传统运输方式”两张黑白图像,黑白图像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真实的人文景观,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更强的说服力。除此之外,新版教材的地理图像更具时代感。两版教材中都有对北京的区域介绍,体现北京最近这些年来高速发展成果的图片更是大量出现在新教材当中,比如北京的金融街、中关村科技园和鸟巢等。与此同时,新教材的图像也体现了地方民族特色,比如展现京剧、秦腔、锅庄舞等图像的运用。
新版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它毕竟蕴含十年来无数教师无数次课堂实践的经验总结。就如同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新版教材也肯定存在着许多不足,它是“十年磨一剑”的成果,现在又正返回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人的认识是无限的,总能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地去改进和完善,“最好的总是在下一次”,怀抱着这样的期望,教育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责任编辑 周侯辰)
【水资源八年级地理教案】推荐阅读: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说课稿06-14
爱护水资源教案范文07-13
科学保护水资源教案10-11
让我们一起珍惜水资源四年级作文300字11-02
节约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作文10-19
水资源保护方案07-06
水资源的思考10-31
水资源管理情况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