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习作教学 体验习作乐趣教育论文(共6篇)
语文教育家黄光硕说: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横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久以来,小学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很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听见头疼”的感叹。在教学中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总结以前的教学经验,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习作教学不顾学生是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提高要求。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传统的习作教学过程,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 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三、积累太少,语言词汇贫乏。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分析讲解过多,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胸无点墨,何谈妙笔生花?学生的文章就只能是空洞乏味,淡如白水。
四、脱离生活,内容空洞单调。由于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写他们喜欢的人和事,眼睛只盯住一些大型的活动,殊不知这样的题材学生更难驾驭,很难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故写出的文章只能是一些空洞单调的流水帐。
五、有的教师由于旧的思想观念影响,把学生作文中反映出的社会上的一些“稀奇事”视之为“不健康”,对于有些敢说真话,敢写真事的作文,加以扼杀,压抑,实在令人感到可惜。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要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地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体验到作文的乐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精神,明确改革目标
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造成的。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要求是:
(1)对写作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
(2)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
一般来讲,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步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一次能写多少字,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就是最大的成功,其他方面的毛病,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则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作文”二字。低年级叫“写作”,中年级叫“习作”。在小修订教材中,习作练习已作了修改。大修订时又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习作练习的修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丰富了习作训练的形式。实虚并举,既安排了记实作文,又安排了想象作文,还安排了日记,书信,读后感等常用应用文的练习。想象作文一般每册安排两次。
作文的安排尽量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以利于学生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为此,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基本上不搞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宽泛的内容范围和习作要求,让学生自己拟题作文。
2、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作文,另选自己想写的内容作文。
3、每册安排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作文。
4、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尽量为学生的自主习作创造有利条件。
这样做强调了小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乐于表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好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在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不仅是教学要求,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从根本意义上说,只有彻底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认识、感受自由地表达,才容易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的好文章。
二、联系生活,挖掘素材,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学生缺乏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写作时只能“咬笔杆”,宋朝著名诗人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课外”。因此,建立开放式作文素材库是有效解决“无米之炊”的好办法。
1、定格“生活小镜头”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还要尽量让教学过程贴近生活。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又一个很好的素材,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等到作文时,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他们会挖掘素材,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___》,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写,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很有千篇 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展开合理想象,创作灵感应运而生,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胆的想象,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2、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有了作文的题材,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
一、人为地提高要求
长期存在揠苗助长的现象, 以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 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点“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 因而导致学生的作文中的假、大、空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老师讲得多、深、透
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 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 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 甚至如何开头, 怎样结尾, 中间又是怎样, 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 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 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 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的兴趣。
三、内容空洞单调
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分析讲解过多, 不注意引导阅读和背诵, 胸无点墨, 何谈妙笔生花?学生的文章就只能是空洞乏味, 淡如白水。
造成上述现状的因素固然很多, 但根本一条就是教师对习作教学的具体要求不明确, 教学中不能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有的老师还以为习作乃是上了三年级后的事, 一、二年级没必要加强训练, 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例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对低年级的写作提出了要求, 具体要求是: (1) 对写作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2) 在写作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 根据表达的需要,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以上要求虽然简单, 但对低年级学生来讲, 仍需循序渐进地教学分步落实。一般来讲, 应在一年级注重引导落实第一条, 而对后面的两条暂时不做要求。此时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乐意写, 把自己说的话写下来, 由写一句到写几句。要鼓励学生自由写, 一开始可只考虑学生是否写了, 一次能写多少字, 能否坚持每天写等方面去引导, 甚至不必过多地注意内容是否得体, 语言是否重复等毛病。因为只要能养成每天动笔写的习惯, 就是最大的成功, 其他方面的毛病, 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克服的。要求过多, 则欲速则不达。等到二年级时, 再加上后两项要求逐步落实, 这样才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文离不开生活, 因此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 挖掘素材。
1. 定格“生活小镜头”。
教师应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 将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纪录下来, 也许就是以后习作时一个很好的素材, 不然也许就是过眼烟云, 等到作文时, 哪怕你搜遍记忆的角落, 也想不起任何一点相关的内容。因此, “生活小镜头”这本纪录本就孕育而生了, 让学生把从报纸上、电视中看到的重大的、有意义的新闻纪录下来。“生活小镜头”就成了同学作文内容的源头、活水。在此基础上引导作文, 很容易唤起创作的灵感, 他们会挖掘素材, 写出富有趣味性的文章。如:在习作教学中遇到过这样一个作文题目《我爱》, 这是源于生活的半命题作文, 可以写物、写景、写人等, 只要自己喜欢, 什么都可以写, 大部分学生看到题目后, 不假思索地写《我爱妈妈》、《我爱爸爸》, 很有千篇一律之感。但经老师点拨后, 展开合理想象, 创作灵感应运而生, 学生的习作思路就大不一样了。有一个学生写《我爱白色》, 他写到了白色的和平鸽, 又写到了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联想到了白色代表了纯洁。整篇文章既流露出大胆的想象, 又非常符合实际。还有一个同学的《我爱早晨》, 她从充满希望的早晨想到:“我们的童年不正是人生的早晨吗?”“我们要发奋学习, 掌握过硬的本领……”这稚嫩的内容创造活动, 必然给学生带来快乐, 唤起不断创作的灵感。
2. 开启“词句百宝箱”。
积累了生活经验, 有了作文的题材, 还得把内容写具体、写生动, 对于孩子来说从他们一到这个世界, 他的一举一动无不都是以模仿为基础, 正是这种模仿, 才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作文也是如此。因此, 让学生准备“词句百宝箱”, 把平时阅读中看到的一些优美的词句“储存”起来, 时常诵读, 作文时能活学活用, 便使作文锦上添花。也许有人会问:像一些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阅览室, 许多学生家庭较为困难, 除了读规定的科技书外, 很少能自己买课外读物阅读, 那又怎样来积累词句?这就需要学校每年能投入一定的资金, 购买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报。这一点我们学校做得教好, 学校订了《课堂内外》、《学语文》等课外报刊, 还为三年级以上的班级准备了“读书笔记”, 人手一本, 让学生从书籍中摘抄优美的词句, 并归类, 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好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还指导出手抄报, 开展手抄报展评活动。让学生背一些优美语段, 加强多读、熟读、背诵的训练。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接触的人, 体会到的甘苦记下来, 养成及时整理材料的习惯。
摘要: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 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过关, 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可见,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角美第一中心东山小学林妙真
歌德说过:“生活没有旁观者。”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个体都是生活的活动者,参与者。小学生年幼识浅,阅历少,但好奇心强,对事物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恰当合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各种情境中观察、体验、感受,从而达到有效习作的目的。
此次“习作教学观摩课”,四位老师的指导精彩纷呈,专家们的点评精辟到位,恰到好处地为听课者引领了习作教学研究的方向,我个人受益匪浅。林宜男老师《用词语创编童话》中的征稿启事是激发点,给《快乐童话》写稿成了学生们写作的需求,激发他们好强上进心,让学生迅速进入创作的情境。王慧君老师《爱,在废墟下》由一个简单的圆开始生发,展开想象的翅膀,带领学生观赏地震视频,走进地震场景中,想象废墟下孩子的表现。林怡君老师的《的启示》通过各种方法观察、触摸沙子,让学生深入浅出地接受“同一种事物,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的写作思维。最值得赞赏的是王慧老师的《画龙点睛》,整堂课围绕“画龙点睛”游戏活动,抓住孩子喜欢游戏的心理,让“公主队”和“王子队”竞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观察、体验、说话、写话,从中潜移默化教授写作方法,结果学生由于情感适时激发,现场亲身感受,交流欲望及写作激情被触动激发,因此课堂气氛活跃,习作效果非常明显,基本上完成了该堂课的预设目标。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对于孩子来说,世界是新奇的。一个孩子对世界产生好奇,他就会主动去看、去听、去触摸,而这些被观察的任何事中,一定有某些孩子感兴趣的,对于这些感兴趣的的事物,孩子会更热情地去观察,并加以思考,从中获得事物的感性认识。
王慧老师的两次观察别有用心。第一次观察,上课伊始,设置“火眼金睛” 1
小游戏:观察老师喝水的样子,判断杯里到底有没有水。班级学生马上分成两派:
(判断没水的)生:老师的嘴巴是干的。
生:老师水没咽下去。
生:老师的喉结没有动。
生:没听到喝水的声音。
(判断有水的)生:老师喝完后嘴巴舔了一下。
生:老师仰起头喉结动了一下。
你看,学生的眼睛像摄像机,对焦眼前的事物,集中一切注意力,观察,思索,继而做出判断。王慧老师设计此环节,确实聪明,她的用意明显,一方面引导孩子主动观察,积极思考,获得感性认识。如果教师能够长期在教学中坚持这样训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身边熟视无睹的事物积极主动去观察思考。另一方面也为后面的“画龙点睛”游戏环节的完成所必须具备的观察条件打下基础,并为习作练习作准备。
第二次观察,当“公主队”和“王子队”分别派代表上台时,老师来了个友情提示:在游戏中,场下队员边指挥,边观察周围同学的表现。
当王老师提出:哪个环节你最开心?用上一个词说说当时的场面。并展示刚才游戏中抓拍的画面。
生:跃跃欲试、左顾右盼、急不可待、指手画脚、喜笑颜开、激动万分、热闹非凡、笑逐颜开„„
师:同学怎么笑?
生:哈哈大笑。
生:笑得前俯后仰。
生:有的笑得又拍桌子又跺脚。
„„
而后王老师展示游戏中那张特写镜头,请同学描述。这时,学生描述出现了小高潮。
一生:她开心极了,嘴角上扬,成了一个好看的45度的笑容。(场下听课者不由自主发出一片赞许的笑声。)
多细致的观察呀!多贴切的描述呀!如果不是王老师别具匠心的安排,我想,随随便便叫哪个孩子,都不可能完成得如此到位。
就像达尔文说:“我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看着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的诞生源于他持久而敏锐的观察力。课堂上孩子们出彩的表述和细腻的描写与他的细致观察是分不开的。可见老师良苦用心。
二、设置游戏,体验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确实如此,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励他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王慧老师习作指导以游戏为题,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情感,给他们真切的感受体验,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都愿参与,破除了作文的神秘感,拉近了作文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
王老师一直问:哪个环节你最开心?当时还有哪些场面让你感到很高兴?目的是想让孩子在亲身体验的环境活动中,得到深切的体会和感受。课堂上连平时最不活跃的同学也会兴奋起来,蠢蠢欲动。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天使。
但是游戏只是帮助学生消除作文畏难心理,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增强作文兴趣的一种载体。王老师设计独特,游戏一开始,就友情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周围同学的表现;游戏中抓拍学生的画面作储备;等游戏一结束,出示抓拍画面,带领学生及时回忆,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记录下适当的词语;并点明这些词语就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气氛等。你看,老师渗透写法水到渠成,一点也不生搬硬套,写作技法通俗易懂,学生接受起来既轻松又牢固。
王老师利用游戏体验为学生提供习作条件,减少学生习作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情境活动中动心、动情、动笔,提高观察、选材、构思、表达的能力。结果学生当堂习作的作业质量高,基本完成了老师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游戏体验作文课,值得我们借鉴。
林怡君老师的《的启示》在引导学生欣赏美妙的沙画制作视频后,让学生对普普通通的沙子眼观察、手触摸、脚感触,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沙子,得到不同的感受。虽然学生在谈启示方面,由于老师指导方法及教学经验的缺失,学生谈的效果不理想,得出的启发也差强人意。但老师倡导的体验感受事物的方法是可取的,只要环节稍加改进,学生谈启发就会谈得更到位,更深刻。
游戏活动能让孩子体验到活动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语文老师要有意识创造性开展多种形式的作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作文写作文的意识。只有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产生写作的欲望,我们的习作教学才算是有效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情趣,享受到作文快乐,才是真正的作文。许多时候,人们把作文当作一种考试的功利,把写作当作一种技能来练习,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怪圈,教师说难,学生说难,家长说难,人人谈作文变色。其实,学习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的体验的过程。只有体验到习作过程中的乐趣,享受到了习作过程中的快乐,作文教学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19次提到“体验”。在新课程指导下的作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习作中享受到体验的愉悦、探究的魅力,生命的活力,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交流的开心,发展的进步,个性的张扬,合作的快乐„„
一、在习作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活是生动具体的、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化、情感化、个性化的习作素材。生活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广阔的时空背景。文章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载体,习作的过程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只有把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在作文课堂中展示出来,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只有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积极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情趣,学生才能爱作文,有话想说,有话会说,有话巧说,有话趣说。比如指导学生习作的观察中,经常开展一些习作素材体验实践活动,以丰富写作的素材。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描绘生活、创新生活,用五官去观察,用大脑去综合,用心去体验,用笔去描绘,才能通过作文教学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塑造人的人格品质,积淀人的文化修养,抒发人的真情实感。作文倡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同以前教学相比,作文在开放活动中学生个性会得到积极发展。在教学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我认为加强对生活活动过程的引导,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让学生在活过程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提高习作的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在习作中体验探究的魅力
探究性习作以尊重、信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充分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培养学生习作的良好的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学生的求知欲,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我们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写一些探究性的作文,譬如指导学生养几只蚕,探究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写一写“春蚕的生命过程”;研究蚂蚁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写一写“蚂蚁预报天气”的秘密;探究蜜蜂和蝴蝶采花的不同,写一写蜜蜂和蝴蝶的童话等等。这样的系列作文,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探究的魅力。比如春天来了,组织学生到校园,到郊外去“找春天”。看一看春天有哪些景象。想一想哪些是书上没有讲到的,你还发现了哪些问题,都—一记在你带的小本子上。然后回到教室,让同学们说一说春天有哪些特点:有的说,春天果树开花了,有红的、粉的、白的;有的说,花丛中有许多小蜜蜂,在辛勤的采蜜;有的说,小燕子跟着妈妈从很远的南方飞回来了;还有的说,农民阿姨和叔叔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呢!再议一议提出的问题。读一读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春天的诗歌、散文、故事、对联等内容,画一画或者写一写你心中的春天。最后做一做:回到家后,可以将自己采集到的动物、植物做成标本;可以用你采集的各种形状的树叶或小草拼成不同的图案,贴在纸上,再用水彩笔进行修饰点缀,做一份漂亮的贺卡;还可以以春天为主体,做一张别开生面的手抄报。把画好的画,拼成的图案,做好的手抄报,带到班里贴在墙上,装扮一下自己的教室。也可在精心制作的贺卡上,填上最衷心的祝福,送给最敬爱的老师、知心的朋友。通过这样作文活动,使同学们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生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生就会针对特定情景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这样做,可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探究的魅力。
三、在习作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习作是一种很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也是一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和过程。小伙伴常常会出现合作的天才、辩论的高手,出人意外的妙语连珠。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开展“寻找最佳的开头方法”、“交流最有趣的精彩细节”、“研究某人(老师、亲人、同学等)的特点”、“文章门诊部小专家会诊”等一些生动有趣的合作作文的尝试,指导小学生互写评语,互相批改,积极合作。我们还可通过接龙作文、系列日记、当小记者小编辑、编小手抄报的方法,让小组之间展开某一专题文章的竞赛。笔者曾经尝试过“话题接龙”日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就是在班级分成三、四个大组,一组一个日记本,一人一篇,一天一篇,一周一个话题,一个话题进行一次展览评比。“日记”的内容可编可抄,“接龙”的话题可以自选,“接龙”的顺序可以自定,“接龙”的日记可以合作写成,一开始可“一条龙”话题续接,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多“龙”齐舞(分小组举办接龙比赛),“龙飞凤舞”(男女生混合“双打”)、“画龙点睛”(评论作文)、“描龙画凤”(给作文插图)等等。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习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小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四、在习作中体验交流的开心
习作的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过程。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交流,多向交流,多层面交流。比如经常指导学生练习写一写“老师(校长、爸爸、妈妈、某作家、某记者、某主持人、某同学、朋友等),我想对你说”,也可以老师和学生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比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与同学们交流习作的心得,探讨开头和结尾的方法,交流精彩片段的写作体会,谈论生活中新鲜人和事,共同观察和体验某一景物、某一事件,在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进行多向交流讨论。您看,我班的作文经验交流会又开始了。小学生葛星这样介绍他描写大风的经验的:我在观察一次刮大风之后写了—篇作文──《风》,武老师夸我写的好。当时,大风吹得我几乎站不住脚,更不用提睁眼睛了。可是好奇心促使我把眼睛眯成一条缝,来观察大风中的景物。小树东倒西歪,像是不停地给狂风鞠躬,求它饶命,沙上、纸屑、草棍满天,这使我想起家里的鱼缸,日久不换水,跟现在的天空差不多。可见,认真观察不但能发现并抓住事物的特征和细节,而且能使情动辞发,因而,观察在作文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再看教室里的同学,每个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灰尘,像涂上了一层蜡,身上也都落满了一层尘土。对这一观察所得,我用了“咱们都成了士人了”这句话来形容比喻,觉得既实际又妥贴。通过仔细观察,我抓住了风的一些特征,当天晚上就把这些写下来,写得很顺利。我的观察日记是这样的:这不,刚才还是好好的天气,可是眨眼间,仿佛有人惹了老天似的,它竟然大发雷霆。顿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尘土飞扬。树干“呜呜”响,电线“呜呜”叫,可怜的小树被大风猛烈地摇晃,东倒西歪,有的还被折断了。墙角的垃圾、纸屑、草棍都被卷到了空中,像断了线的风筝,飘飘摇摇,上下翻飞,整个天空就像长时间没换水的鱼缸被搅动了一番,杂物飘忽不定,一片浑浊。教室里更是一片昏暗。沙粒、尘土从窗隙钻进来,弄得同学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灰尘,身上也都是尘土,一个个都变成了“土人”。同学们互相看着,不禁笑了起来。黑板上的字模糊不清,花花点点,老师没法讲课。风呼啸着,撞得教室的门“啪”直响,还不时从门缝中挤进一些沙土和杂物。哼!风,我讨厌你!通过民主的开放的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了开心和愉悦,体验到了情趣和思维,体验到了心灵与心灵的共振„„新课程的习作教学,应该更激扬地呼唤对话,应该更挚着地开拓对话,应该更巧妙地开展对话,将旺盛的生命力融合在亲情浓郁的对话里。
五、在习作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作文呼唤新颖有趣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传统的习作教学评价往往以习作目标作为依据,因此采用的是一种结果性评价。但这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等的培养,忽视了学习成绩背后的动机取向和努力程度。作文教学是以过程性评价或形成性评价为主,以终结性评价为辅。作文的评价形式,是多几把评价尺子,鼓励冒尖,张扬个性。增加评价的尺子,就是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尽显青年蓬勃的个性之美。作文的评价应尊重学生人格,扬长补短,鼓励冒尖,凡是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都可以被评为好。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评选本次习作的最佳开头人、最佳结尾人、最佳细节人,最佳字体人,最佳构思人,最佳态度人、最佳情感体验人等等,最佳越多越好。做到人人参与,既是评价的裁判,又是被评价的队员。一次演讲要评出最佳选手,一次观察赛要评出最佳细心者,一次辩论会要评出最佳辩手。作文评选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由于评价尺子的增加,评价过程的开放,人人都有被评为好学生的可能。总之,作文教学的多种评价尺子,不同侧面的评价应组成一个开放而民主的评价体系。通过富有情趣的评价使学生在习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六、在习作中体验个性的张扬
作文提倡自由写作,张扬个性,体验情趣。文章是极具个性的产物。没有个性便没有作文。写作应当是“自鸣天籁”,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只有自由,才能写出个性,才能抒发真情,才能“我手写我口,我口言我心”。因此,作文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张扬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抒真情,讲真话,写个性。比如:每到开学之初,我就让学生拾撷起假期生活中一页页值得回忆的美好片断。把在假期中听到的、看到的、做过的事情在班里相互交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也许是一段真实的经历,也许是一段美丽的传说„„在这种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可以了解许多风土人情,会有许多的感人体验和收获。然后,用一段话把自己的小故事再写下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而且开阔了眼界,达到了情感交流、资源共享。需要说明的是,在活动前,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习作是一种体验的生活,是一种开放的生活,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是一种合作的生活,是一种精神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是一种创新的生活。学生只有在愉快的过程中体验习作的生活乐趣,享受精神生活的情趣,学生的习作才能走向个性化、多元化、自由化、生活化,学生才能热爱作文渴望作文,才能体验到作文的情趣,享受到作文的快乐。
赏识教育是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周弘主任所提出的,这种教育方式具有人性化和人文化的特征,是一种充满感情和人情味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基于尊重生命的理念至上,要求教师带着赏识的眼光来关注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鼓励。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降低学习中产生的压力,提高积极性,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将赏识教育法用之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能显见成效。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实行赏识教育的必要性
赏识教育基于爱心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过程进行创新设计,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口头表扬、精神、物质奖励等方式,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用赏识的眼光对待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肯定,从而促进学生增强自信心,实现“升本思想”教育的目标。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是以尊重和爱心为前提的,《浅谈赏识教育》中谈到,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赏识,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事、物。所谓赏识教育就是充分肯定人的行为,通过不断地暗示,提高人的自信心,从而不断进取。小学是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在小学阶段实行赏识教育,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对于该学生的日后成才,都十分关键。因为赏识教育弘扬人的主体精神,赏识教育强调平衡与和谐,赏识教育主张以人为本,树立平等观念。所以赏识教育是注重生命意识爱的教育,是具有人性化的教育,这与教育规律与儿童特点有共同点,因此,实行赏识教育是符合时代潮流的。
二、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1.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学习,是强调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学习。包括“阅读“”写作“”习作”等内容。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注重学生的课文感悟能力,欣赏能力,以及观后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教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认知课文,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给学生布置作文时,我们让学生写《值得尊敬的一个人》,我们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去写,写生活中最让他感动最让他尊敬的一个人。有的学生写老师,有的学生写母亲。由于我们在启发学生时,强化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学生写出的作文都是从本人的内心情感出发,写出自己最感人的事例和情感。学生的自我得到很好的挖掘。
2.搭建教育平台,树立自信心。
小学生的自信心对于他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缺乏自信的人,就会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就会制约学生的言行,就会影响到学生正常思维的发挥。小学时代又恰好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牢牢抓住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契机,就会对学生的一生大有裨益。所以在小学时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小学五年级课文《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讲述了要靠自己的努力获得别人的赏识,教师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尽量让自己做的最好,让自己成为最受别人赏识的人,做花朵中最美的一棵。并且学会赞美学生,“你们是我们心中最美的花朵,你们要永远做最好的自己”同学们听到这样鼓励的话,能够大大提高自信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从课堂开始抓,为学生营造被赏识的环境。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教师要从课堂入手,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伊始,就感受到赏识教育的氛围。使学生增加信心。在语文课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比如听说读写,加强对学生的鼓励。例如,有的学生不会读课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读错了不要紧,立即改正过来。有的学生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应鼓励他们,谁发言,谁就是最聪明的孩子。通过积极的引导,鼓励同学们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发言。
4.在课文作业上抓赏识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在课外作业方面,我们也强化赏识教育,我们很注重抓学生在作业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我们班有名男同学,作业一贯潦草,但有一次稍微工整,我就及时表扬他,并把他的作业拿到班级,让全班同学看,这样一来,使这个学生大受鼓励,从此,他的作业每次都工工整整、认认真真。通过作业的改进,这个学生更加爱上语文课了,期末,他的语文成绩提高了一大截。
5.在赏识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鼓励大胆创新和探索。
我们在课堂上大胆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创新,争取把每一节课,都变成探索与创新的实践课。老师,是启发学生开拓与创新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开拓与创新的主动性、能动性,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刷子李》这篇课文是讲述一个叫“刷子李”的能工巧匠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或通过排演节目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这篇课文在讲解时有了新意,语文课上出了新特点。事实证明,学生们是有很好的开拓性的,教师要及时采纳他们的建议和发挥出他们的创造性,使我们的课上得更有新意。
三、赏识教育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价值
1.以导促探,以探解疑,使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完善自我。
在讲科技文时,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大胆质疑,让学生大胆思索,开动脑筋,比如《太空清洁工》,教师就向学生提问,谁是太空清洁工?为什么叫太空清洁工?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思考,很快进入了情境,主动到课文中寻找答案,这样,很长的课文,学生很快就读懂了。在讲《难忘的一课》时,同样,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叫难忘的一课,究竟因为什么使人觉得难忘?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来看这篇课文,就会觉得课文没有那么难理解了。这时及时表扬学生,理解问题能力强。这样,同样是一篇课文,在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提问与解答中,问题很容易就解决了。
2.以趣促思,以思求异,使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得到升华。
阅读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 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不会到会, 从少知到多知;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从低年级就应引导学生阅读, 它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而且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还给学生的写作奠定良好基础。这正如诗圣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就告诉我们要先读后写, 然后再读写相结合, 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本条件。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学生的阅读引导。
(一) 注重课本阅读积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低年级阅读教学不但做到以读为主, 以读代讲, 还要激发学生积累课文中好词好句。在教学中, 遇到优美的词句, 我让学生及时用笔勾画出来, 然后再反复地去读和背。课外让学生把认为好的词句摘抄下来。经过一两次的指导, 每学完一课, 学生都能及时把好的词句摘抄到摘抄本上。
(二) 注重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 能给学生提供学习和组织语言的范例。但仅仅学好教材上的课文是不够的, 我们还应当启发学生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 到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在教学中, 我首先将拼音读物推荐给他们, 告知学生应读些什么书, 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将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或者抄下来, 每周在班上进行一次交流、汇报, 展示学生成果。让学生通过抄写文章好词句逐渐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这样, 积少成多, 日积月累,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都会有明显提高, 为写话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说话训练, 打好写话基础
叶圣陶曾经给语文下过这样的定义:“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 就是平常说的话, 嘴里的话叫口头语言, 写在纸上的叫书面语言, 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起来, 就是语文。”这就决定了说话和写话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低年级的学生说话没有条理, 想到哪就说到哪, 思维跳跃性很大, 要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首先应教给方法, 让学生会说。一旦学生学会了说话, 那么“写”也就顺其自然的产生了。
(一) 利用生字教学进行说话训练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良好时机,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说的能力,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生字时, 除了让学生会读会写, 我还特别要求, 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两个词语来说话, 要求把话说完整。我以扩句的形式, 逐渐训练学生写话, 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
(二) 利用口语交际进行说话训练
口语交际教学重视学生课堂发言, 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每一个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 引导学生大胆地把想说的话说给同伴听, 再从小组内推荐几个在班上发言。学生在班上交流时, 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听完后寻找他们成功点和给予他们帮助, 从而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 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中的说话, 只有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在写话学生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话可写, 为写话打下基础。
三、循序渐进, 写话从最简单入手
(一) 写话从造句着手
造句是小学语言文字训练的一项重要形式, 也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造句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根据小学一二年级的认知水平, 要求学生一个词写一句完整话。如用“认真地”造一个句子。有的学生这样写:我认真地观察。像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是不够完整的, 为了让学生能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我引导学生以扩句的形式, 引导学生我认真地观察什么呢?这样由浅入深, 学生写话的能力逐步提高。
(二) 坚持每天写一两句话
写话教学要从小培养, 在教学中我从一年级抓起, 在他们学完拼音进入识字阶段, 我就开始引导他们进行写话, 每天布置学生写一句话的作业。有时我也会给他们指定的句型, 但我更注重让他们不限题发挥, 让他们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起初学生的写话句子的用词极少, 语言表达也不通顺。为了让学生对写话更有兴趣, 我还常利用校本课为学生展示自已的句子, 慢慢地, 学生写话越来越好了, 有的学生一天可以写三句话, 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写话兴趣也越来越高。我相信, 只要学生肯坚持写下去, 他们的写话一定会有收获的。
(三) 利用图画进行写话训练
看图写话, 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会学生要认真地看, 清楚地说, 明白地写的习惯, 根据画面, 引导学生想象与写话。
1. 借助图画, 引导学生想象与写话
“图画是鼓励学生写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 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写话的兴趣。
2. 利用简笔画引导学生写话
低年级的看图写话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指导学生选自己喜欢的简笔画图, 说写一句完整、通顺的话, 写出谁干什么, 在哪里干活, 他们的表现如何。接着, 让学生加上合理的想象。
四、实施赞赏评价, 培养学生写话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写话也是如此,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 写话刚刚起步, 不能让他们在起步阶段写作积极性就受到挫伤, 否则他们以后将会对写作产生畏惧感。在教学中要不断发现亮点, 关注细小进步, 真诚地激励他们, 唤醒他们的潜能, 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写话训练十分重要。每次习作评讲时, 我都以激发写作兴趣为主, 对学生是“鼓励, 鼓励, 再鼓励”。只要学生能把话写下来, 就能得到“小星星”, 如果出现优美词句, 他们得到的“小星星”就更多。我还写上简单的评语, 如“你真棒!”“表扬你!”“老师欣赏你文中的用词”等, 以此简单的评语, 来激励学生写话热情, 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低年级写话训练是习作教学的基础。只有为学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天地, 学生才能体验习作的快乐。通过以上的做法, 我相信, 我们的习作教学一定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用书》
[2].《小学语文教师》, 2011
【开放习作教学 体验习作乐趣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在体验中享受习作的快乐09-11
习作——怎样教育孩子12-13
习作6教学反思06-10
习作教学课堂实录07-13
小学习作教学漫谈10-30
习作评改教学设计06-07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06-21
书信习作教学设计09-28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反思07-16
“童年趣事”习作指导教学实录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