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研讨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程游戏化研讨(共9篇)

课程游戏化研讨 篇1

1. 游戏化幼儿园课程的基本概念

将游戏设计内容与幼儿学习内容共同组成有效的幼儿教学方案, 这被称为游戏化幼儿园课程。[1]游戏化幼儿园课程与传统的幼儿课程教学之间存在一定差异, 游戏的参与能够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环境, 可以调动课程学习氛围, 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 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同时, 将游戏融入幼儿课程当中, 使幼儿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促进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参与的过程中了解学习环境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 有利于培养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

2. 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对策

(1) 创造游戏环境。要想将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园课程当中, 首要原则是创造有趣的游戏环境。通常情况下, 游戏环境对幼儿课程学习影响较大, 幼儿接触游戏环境的第一时间就能够判断其是否喜欢参与其中, 并且对于游戏环境的设计也需要包含教师的教学内容。游戏环境可以由两方面共同组成, 一种是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场地等物质方面, 另外一种是游戏氛围、游戏意义等精神方面。游戏环境是教师进行一切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前提,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场地等硬件进行考虑, 设定与其相符合的游戏内容, 要求游戏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和对游戏的接受范围。例如, 老师在进行数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抓小鱼”游戏:上课之前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鱼的形状并且涂成不同的颜色, 以此营造有趣的游戏氛围, 同时为幼儿分发鱼形状的卡片, 鼓励幼儿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教师通过黑板上的图画和幼儿手中的卡片与幼儿共同开展数数活动。通过创设合理的游戏环境, 提高幼儿的兴趣, 达到预期的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效果。

(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引导者, 幼儿是参与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的主体, 除了营造有趣的幼儿课程教学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尤为重要。[2]教师要加强与幼儿之间的沟通, 拉近自身与幼儿之间的距离, 与幼儿形成朋友伙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积极地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能够消除幼儿紧张、害怕等情绪, 可以加强幼儿与教师的游戏互动, 形成幼儿与教师共同游戏、共同学习的局面。例如, 教师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能力的时候,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教师可以采取自我推荐的方式或者伙伴推荐的方式选出“老鹰”的角色, 教师组织剩余的幼儿排好队, 一个拉着另一个同学的衣服下摆扮演“鸡宝宝”的角色, 教师在队伍的最前面扮演“鸡妈妈”的角色。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到游戏当中, 不但改善了师生关系, 调动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 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教师要进行游戏化幼儿园课程教学, 要保证幼儿游戏材料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游戏材料是游戏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在开展游戏之前准备好游戏材料, 对幼儿逐一发放。例如,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场“小青蛙卡片制作”的活动, 教师为每一个幼儿分发白纸卡片以及水彩笔, 教给幼儿基本的绘画知识。随即鼓励幼儿自己绘画小青蛙, 并且为小青蛙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最后教师可以将幼儿绘画的小青蛙卡片粘贴到教室的墙上, 作为作品来展示。这一游戏化幼儿课程教学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将幼儿的作品予以展示, 可以提高幼儿的自豪感与满足感。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游戏化幼儿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具体教学策略进行阐述分析, 游戏精神应用于幼儿课程教学中, 有利于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对幼儿未来的学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由于幼儿的年纪较小, 具有好动、学习随意的特点, 因此可在幼儿园课程的教学中逐渐应用游戏精神理念, 将幼儿所要学习的课程知识融入游戏的设计与实践, 使幼儿在享受游戏活动带来乐趣的同时学习相关的课程内容。

关键词:游戏精神,幼儿园,游戏化

参考文献

[1]李菊平.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幼儿园课程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9) :137-137.

课程游戏化研讨 篇2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户外游戏;合作意识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一些新型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活动中去,这就加速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我们了解到,幼儿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以游戏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确定游戏在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探索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注重游戏的协调融合,实现游戏与教育的高度结合。这项规定充分体现了现代化的教学理念,适应了当今社会的教育形式。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能够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以及运用知识。帮助幼儿开发智力和思维,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课程的游戏化能保证每位幼儿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激活思维,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呢?

一、丰富游戏内容

传统幼儿教育中虽然也存在游戏教学方法,但是游戏活动单一,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效果较差,影响孩子智力的开发,造成儿童思维单板,缺乏创造性。要想更好地实现游戏化的教学理念,就要丰富游戏内容。

1.开设晨间游戏活动

清晨是幼儿创造性和注意力最强的一个阶段,在清晨,幼儿经过晚上的休息,对新的一天满含热情、充满期待。所以,教师要把握住幼儿最佳的学习时机,开设晨间游戏活动,让孩子快乐地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

晨间游戏活动的设计,主要依据孩子的兴趣特点来进行,由于每个幼儿的兴趣、特长有所不同,所以,晨间游戏活动要尽量丰富化、多样化。教师可以将晨间游戏活动分为几个不同的游戏区,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例如,将活动区分为图书阅读区、数学计算区、美术区、创造发明区、舞蹈区等,热爱数学的幼儿可以在清晨通过计算的方式开启一天的学习生活;热爱创造的孩子,可以在清晨开动脑筋,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手工作品;热爱舞蹈的孩子可以在清晨通过活动身体、拉伸筋骨开启一天的幼儿园生活。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在一天的开始阶段就充满热情、愉悦身心。

2.增加户外游戏活动

知识不只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生活。幼儿园课程不仅仅要重视课上的学习,更应该增加幼儿户外活动的机会,让孩子能够充分地接触大自然、接触生活。幼儿的学习自制力较差,注意力不集中,知识的学习具有随意性,缺乏目的性。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户外的游戏活动成为适合幼儿学习特点的教育方式之一。

二、创新游戏活动方式

游戏活动角是传统的幼儿园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游戏活动,包括图书角、音乐角、积木区、自然区、益智区等多种游戏活动。虽然游戏内容丰富,但是由于游戏活动方式都大同小异,所以,不能很好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创新游戏活动方式成为必要的手段。

在游戏活动角可以设立角色扮演区,孩子可以根据感兴趣的事物,选择扮演老师和学生、买菜人和卖菜人、超市收银员和顾客、动物管理员和动物等多种关系。这些人物关系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关系,孩子通过角色扮演,可以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了解人际关系,培养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协商意识和合作意识等。

三、加强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孩子在幼儿园的第一引导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游戏化理念的倡导和应用离不开老师的帮助。教师的培训和幼儿园结构的调整是幼儿园实施游戏化课程的重要任务。

首先,幼儿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集中教学为小班教学,合理安排师生比例,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照顾,这种转变还能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其次,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游戏化课程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还比较欠缺,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通常有种手足无措之感,并且很难把握游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度,导致游戏化课程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在教学中起到反作用。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培养教师游戏化课程设计的能力,强化教师的游戏化理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师资水平等。

总之,游戏化教学要想在幼儿园中得以实施和发展,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我国的游戏化课程教学水平还有待提高,游戏化课程教学设计还有待加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秉承游戏化理念,进一步提高游戏化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马爱.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5(13).

[2]吴瑞传.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0-221.

[3]徐从余.以游戏精神为基础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新课程:小学,2015(8):8-9.

课程化游戏培训心得 篇3

这两天,我们参加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培训。聆听了省教育专家张晖老师的讲座《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涵与实施途径》和陈海青园长的讲座《对课程游戏化的理解》以及张红俭园长的讲座《幼儿游戏的观察记录与分析》,丰富详实的讲座内容,鲜活的案例分析,让我对课程游戏化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和全新的解读。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常常疑惑于如何平衡“教和玩”的难题。我们通常只是植单一的插入一些游戏。为什么在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兴趣缺缺,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学。通过培训我了解到,课程游戏化是要站在质量的高度去考虑,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

结合讲座来反思自身发现,在以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年也能注重体现游戏化,但是在活动中并不能体现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性游戏,由于害怕孩子“不会玩”“玩的不好”“玩的有危险”通常在玩的过程中没能体现孩子的自主,所以往往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没有自我的意识,孩子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和创造就会失去,因此要合理指导游戏,应该融入课程文化,形成习惯。

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总能折射教师的思想和作为。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儿积极投入活动过程并充分探索、交往与表现,是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师说什么和做什么,而是幼儿说什么和做什么。

这次的培训活动,给了我启发和思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习先进的理念,与幼儿共成长。

幼儿教育课程游戏化初探 篇4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一命题确定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对幼儿园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我们开展《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组织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的重要依据。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探索将教学游戏化、教育综合化的幼儿教育实践模式,把游戏融汇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充分体现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要为幼儿提供平等表现的机会,使幼儿的能力、个性得到和谐发展,让幼儿在教学活动、日常生活中,积极探索、主动活动、思维活跃。因此,在幼儿园适时、合理地开展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各种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前教育 游戏 研究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226-01

在学前教育改革进程中,课程游戏化是近期涌现出的一项显著成果,其在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及促进学前教育深入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广大教师要重视这一研究,积极深入、主动参与,做好课程游戏化教学改革。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的积极意义

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而课程游戏化研究则是针对幼儿身心特点而开展的一项专题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适应了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最显著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对趣味性较强的事物感兴趣,课程教学如果枯燥乏味,就无法调动他们的兴趣。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顺应了学前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二是有利于打造更具趣味性的课程。课程趣味性高低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参与度和实际效果。以游戏化作为主要模式,孩子们会学得更加有兴趣,他们会以积极的举动回应教师的启发引导,在趣味性活动中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三是可以打造学前教育的特色品牌。学前教育应当向着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在教改方面要有所体现、有所表现。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拓展,能提高幼儿园的办学影响力,并以此为抓手,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的要点分析

在课程游戏化研究推进过程中,教师要在推动研究深入开展和质效提升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教师重点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2.1要确定本园课程游戏化实践的计划方案

虽然幼儿园针对这一研究有具体的工作方案,但最关键的落实环节还在于广大教师。教师既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课程研究的实践者,因此要确定适合本年级、本学科的课程游戏化方案。教师要深入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兴趣,针对教学内容中的可结合之处开展分析研究,使课程游戏化活动能具体落实到课程,落实到教学内容,落实到教学对象,制订更具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方案,这是深入推进课程游戏化研究的重要基础。2.2要落实课程游戏化研究中的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角色定位在整个游戏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成为研究的倡导者、引领者、推进者。首先,要积极响应和重视这一研究,要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以课程改革要求为抓手,广泛搜集资料、研究他人的成果,寻找游戏化改革研究中的有效突破点。其次,教师要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案编写、教学活动设计中主动融入这一研究,使课程游戏化研究贯穿于学前教育全过程。另外,还要相互协作、共同探讨,使自身能够在研究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2.3要将教研活动与游戏化研究紧密结合

教学研究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幼儿园要将教研活动和课程游戏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将课程游戏化研究作为教研教改的重要课题,列入学期、教研计划,制订详细的教研活动安排。另一方面,要针对研究课程游戏化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障碍因素,探究如何有效突破。经过这样的融合,为课程游戏化研究增添强劲动力。

2.4 要体现课程游戏化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在教授知识、培养优秀习惯与良好技能的过程中,融入游戏化教学内容,使孩子学得更加轻松快乐,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以游戏化的趣味形式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化游戏,要求幼儿扮演顾客和售货员、扮演医生和患者等。以这样的活动提高幼儿的参与兴趣,对他们进行口语交际、文明礼貌方面的教育,既提高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强化了文明礼貌教育。游戏化模式的改革使教学充满了活力,受到了幼儿的广泛欢迎。再比如,为了培养幼儿动作协调能力,教师可以在室外体育活动中设置一些协调性小游戏,如拍球、队列等,可以训练幼儿的动作协调性。以游戏方式代替单调的教学或训练,可以让幼儿以更加浓厚的兴趣参与到课程学习之中,有助于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2.5要定期交流总结游戏化研究的成果

开展课程游戏化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有一个逐步深入推进的进程。因此,教师在具体实践中的经验总结非常重要。教师要善于回顾,将自己在研究中的经验体会总结出来。幼儿园要定期组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交流心得,通过相互观摩、开设示范课等形式进行总结交流,使教师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得到推广。这是进一步放大课程游戏化研究运用成效的有效路径。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实施的注意点

教师在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中,要注意提高科学性、实效性。一是要注意博采众长。既要从教学网站、教学资料中搜集相关的研究成果,也要注重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将大家总结的经验作为自身工作的参考,从中汲取有用之处进行拓展。二是要注意因地制宜。不同学科、年级段的幼儿在课程游戏化研究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幼儿年龄特点及现有设施条件,科学组织各种游戏化活动,做好安全、卫生等方面的保障。三是要注意家校联动。一些益智游戏、行为习惯游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帮助。幼儿园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向他们通报这些游戏的内容和方式,与他们交流,请他们配合开展,在家庭中实施游戏的延续,更好地促进幼儿成长。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课程游戏化研究非常必要,也很重要。教师要深入参与、主动作为,在教学改革推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参考文献:

课程游戏化研讨 篇5

有人说,教育是一个人影响人、生命影响生命、感动影响感动的事业。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我还想说:教育还是一个思想影响思想、行为影响行为的过程。幼儿园的管理文化会直接影响教师构建班级管理文化。只有管理者营造了自由、快乐、创造、自主的氛围,教师才能把这种精神带给孩子。

一、游戏精神:提升园长的课程游戏化领导力

在课程游戏化建设中,园长的主要任务是提升课程领导力。这样的课程领导力不是对教师命令、安排、检查,而是园长首先要将游戏精神贯彻到自己的课程领导力当中。怎样让教师感受到自由、快乐、创造、自主? 我们认为,这就要求园长做到行政无为、专业有为。

(一)行政“无为”,解放教师

无为而治不是不作为, 而是放手并时刻观察,需要时再介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少命令、少检查、少评比。园长要尽量减少教师与课程建设无关的事务性工作,可做可不做的事情不要做,形式上的东西尽量不做,让他们有更多精力陪伴和观察儿童;用观察、鼓励、沟通的方式陪伴老师,不要采用检查、评比、考核打分等方式管理,不在形式上把老师们分成三六九等;在课程建设中,不以上下级方式、命令方式对待老师。在民主管理的幼儿园中,才能出现“追随儿童”的老师。

(二)专业“有为”,引领教师

园长必须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首席。多观察、多交流、多鼓励,用自己的专业思想和专业作为去引领教师。比如,在环境创设中,园长的工作重点从以前的布局和检查,转变为与教师研讨和共创,我对老师们说:班级的环境创设,无论是搬搬抬抬,还是出谋划策, 我都愿意尽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大家。老师们写儿童的成长故事,我们写老师的成长故事;老师们观察儿童,我们也同步开始观察老师;老师们分析儿童的游戏行为,我们分析老师的教育行为;老师们根据分析制订儿童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我们根据分析制订老师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管理下,不仅青年教师成长起来了,就连一些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也发生了可喜的转变。

案例一:老教师的新思维

李老师还有三年就要退休了,但最近她的表现让全园教师都惊叹:李老师大器晚成哦! 论文获奖、游戏故事获奖,这些成果对她而言都是专业生涯的第一次。_____这是因为园长评价导向的改变。以前的“好老师”总是那些能说会道、能演能跳的人,而现在的“好老师”是那些能专注于儿童的人。在这样的氛围中,她多年沉淀的经验,帮助她将有益经验梳理成为成果,她找到了自信,在即将退休之际,她体会到了专业幸福感。

二、游戏精神:,提升教师课程游戏化的建设力和执行力

在充满游戏精神的课程领导力之下,教师们真正感受到自由、快乐、创造、自主的游戏精神,进而,我们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游戏化的建设力和执行力。教师在班级开始放手儿童、解读儿童、支持儿童。

(一)放手儿童看得见

在教师放手后,儿童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在真正自由的环境中,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才得以充分发挥。反过来,当儿童真正的生命状态得以呈现时,我们更多地看见了儿童的需要和发展。案例二:混龄混班游戏中的楼层示意图在我们幼儿园,有12 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是以花命名的。在我们开展混龄混班游戏时,让孩子们可以走出自己的班级,到任意班级去玩,这时,很多孩子找不到回来的路,我们才发现,环境中缺乏孩子看得懂的楼层示意图。

其实,制作这样的标识很简单,但是,我们往往想不到。而想不到的背后是因为长期看不见儿童。什么时候该给孩子自由,这个很简单,但是。什么时候教师该出现、如何出现,就是困扰教师们的问题。

(二)解读儿童看得懂

从“看得见”到“看得懂”,除了陪伴老师一起多看、多想、多交流,我们还和老师们一起梳理了观察策略: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儿童、笔下有记录、脑中有反思。

案例三:“滚”出来的发展为了把游戏活动的时间还给孩子,把游戏活动的空间还给孩子, 把游戏活动的权利还给孩子,我们在早操后给孩子们提供了自主游戏活动的时间,也正是在这样的自主游戏活动中,教师通过儿童的游戏行为去解读儿童。研究《“滚”出来的发展》就是教师连续三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对大班早操后的户外自主性游戏活动的追踪观察和分析。

(三)有效支持跟得上

从“看得懂”到“跟得上”,靠的是日积月累形成的专业敏感性。我们在周林教授的指导下,和老师们一起梳理了支持策略,把握好三对关系:自由与规则、自主与控制、选择与给予。

案例四:测量沙坑

在紫罗兰班的.一次玩沙活动中,孩子们对挖沙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好多孩子挖了之后都在争论谁挖的沙坑最深。老师意识到,这个教育契机可以抓住。于是,孩子们回到班级后,老师问:“今天谁挖的坑最深啊?”孩子们争论不休。老师又问:“怎样才知道谁挖的坑最深呢? ”孩子们想到了要用测量的方式来比较。于是,他们寻找测量工具、商讨测量方法。下午,老师又带着孩子们去沙池进行了正式的挖沙坑比赛,孩子们用自己寻找到的工具测量沙坑的深度。在这个活动中,老师不仅看见了儿童,还看懂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需要,从而支持了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学习与发展。

当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看得见―看得懂―跟得上”儿童之后,我们知道,游戏精神已经开始在老师的心中生根发芽,老师思想的改变带来的行动改变让我们惊喜:有的班级区角不再设计满满,而是出现了“留白区”;有的班级出现了“水晶城堡、对战基地”这样完全从儿童视角生发出来的区角。这样的改变不仅出现在游戏区角,更多蔓延到一日活动和班级管理中,在我们幼儿园的活动墙面上,现在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自主”,“我的床位我做主、我的区角我做主、我的座位我做主”。

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 篇6

江苏省从全面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出发,设立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课程游戏化是什么? 大家可能有疑问。因为过去对这个问题没怎么提过,或者过去课程和游戏是分开提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大家会有一些不同想法。站在质量的高度,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 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我们应该对课程游戏化作出一个回答。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水平,提升课程实践的水平。我们通过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 来提高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尤其是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课程意识、教师的专业水平、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此项目是一个从小的切入点去推动整体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过程。

我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 抓课程游戏化这件事不是为了项目本身, 而是教育质量的抓手和切入点,这也是当前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突破口。抓课程游戏化最核心的是能让我们的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因此,不是说幼儿园课程贴一个游戏化的标签, 或者游戏活动多一点就是游戏化了。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水平,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水平,提升教育质量,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根本的任务。所以理解课程游戏化要从提升教育质量的高度来理解, 要从儿童发展上来理解。

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 游戏化是科学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我们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就没有真正确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 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就没有充分地落实。这个课程实践的基本前提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纲要》和《指南》的认识,把里面的观念统一到、融入到当前的实践中。所以,我认为课程游戏化也是贯彻落实《指南》的抓手。如何贯彻落实《指南》? 可以通过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这个项目去引领。所以说,课程游戏化不是在《指南》和《纲要》之外另外给大家增加要求,它本身就是《指南》和《纲要》的精神本质之一。此项目推进的过程就是落实《指南》和《纲要》精神的过程。

课程游戏化不是课程改革的唯一路径。课程改革的路径有很多。例如,有些地方提课程生活化,有些地方提课程经验化,有些地方提课程过程化,有些地方提课程情境化。这些提法有相似之处。江苏选择的是课程游戏化, 这一切入点比较适合当前幼儿园教师认知水平,较容易与实践靠近,这也反映当前课程实践中基本的问题和焦点。江苏从课程游戏化切入,跟其他省份选择从课程生活化切入, 或课程经验化切入等是异曲同工的。从这一意义讲,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很多。

既然生活化就一定要游戏化,既然课程是游戏的,也必然有情境。游戏是一个过程,既然是一个过程就包含经验, 这是相通的, 只不过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已,外延稍有差异。如何理解课程游戏化? 游戏化的核心是关注质量,关注实践过程。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不是比文章写得多不多,而是教育过程是否有效,幼儿是否得到了发展,幼儿园课程水准是否提高。因此,游戏化的推进最终标准是实际水平的衡量。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地提升经验,总结经验。经验总结出来,并继续辐射下去,深入下去,就形成江苏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它能体现江苏的基本水准。这是引领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性问题。

二、课程游戏化的实质

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实施活动。课程实施的途径有很多,所谓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 而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可以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也就是说,专门的游戏活动时间要确保。确保是指幼儿每天有自选活动的机会,能自选游戏,自由游戏时间应得到保证。2014年是《儿童权利公约》颁布25周年,世界各地开展了很多纪念活动,其中有很多研究报告讲到确保儿童的游戏权。儿童游戏权首先表现在对儿童自由游戏机会的保证。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把游戏理念及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去。这其中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

课程游戏化即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幼儿, 更生动、丰富、有趣。游戏为何要适合幼儿?因为幼儿的内心是游戏的,幼儿的心灵有游戏的种子,幼儿的内心更贴近游戏。我们应让幼儿园的课程更加适合幼儿,让幼儿园游戏更加生动,更加丰富,更加有趣,更加有效,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新的经验。课程游戏化一定要更加有利于幼儿成长。课程既然应该是适合幼儿的,即意味着不是小学化的、成人化的。幼儿园课程应更加生动,不可死板;更加丰富,不可机械。活动室中的环境材料应是丰富多样的,更加生动有趣。幼儿园课程应能够吸引孩子专注地投入活动,激发和提升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使活动更加有效,使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课程游戏化与《规程》《纲要》中提到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什么关系? 我认为,两者的精神是完全统一的。《规程》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是基本活动”,所谓基本活动,意味着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基本活动内涵有三: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所谓游戏精神应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不是个别环节要有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将这种游戏精神,融入到一日生活中去。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儿童应有自由游戏时间,这种游戏时间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所以有个词叫“教学活动游戏化”。一节课中某一环节就是游戏,或整节课本身就设计成游戏。集体活动不只是获得经验和能力的,也是充满愉悦感受的。因此,游戏的基本活动可以从这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所以, 课程游戏化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改为游戏活动,而是在自由游戏保证的情况下,让游戏精神落实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去。如果幼儿在幼儿园中是被控制的,那么他就不可能是自由的、创造的。有人会问:自由自主的游戏需要纪律吗? 需要的。有纪律才会有自由,没有纪律是不会有自由的。纪律和自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自由的孩子才会有好的习惯,没有好习惯的孩子经常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

三、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的特性

游戏化是课程的一个基本特征。其实幼儿园课程本来就应该游戏化,幼儿园教育本来就具有游戏特征。现在小学教育改革开始讲课程游戏化、情景化问题。幼儿园更应关注。

对幼儿园来讲,游戏是幼儿园的存在方式,也是生活内容。没有游戏的生活就是小学化的、成人化的。

幼儿园要形成何种课程文化? 第一,幼儿园要鼓励游戏。幼儿游戏的过程需要我们去欣赏。游戏不是幼稚的,游戏中有很多亮点,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的要素。第二,要服务游戏。我们要努力为幼儿提供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第三,学会观察游戏。第四,合理指导游戏。为何要提“合理”指导游戏? 因为教师指导过头了,指导就成了“导演”,孩子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就会失去,创造就会失去,因此要合理指导游戏,形成这种课程文化。

我希望幼儿园的学习最终能够有趣、有效一点。而做到这一条, 要求我们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要去研究幼儿。要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教学活动可游戏化、趣味化,区域活动也可以做到,生活活动亦如此。趣味化的活动才能使儿童积极、投入和专注,才能使幼儿面对新挑战,获得新经验。

有效的学习一定意味着孩子获得新经验。要获得新经验就要让幼儿面临问题和挑战。有些幼儿园区域活动数量惊人。但是,幼儿玩一会就走了。所以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不会玩。幼儿之所以不会持久玩下去,其根源在于教师。因为活动区里的材料教师不曾更新。有些活动一名幼儿是玩不起来的, 需要两三名幼儿一起玩,有些需要特定的材料,有些需要适宜的指导,总之我们需要深入反思自己做得是否到位、是否越位。教师需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幼儿认真听教师讲,这不是全部学习。幼儿的学习要动用多种感官,尤其是手的动用非常重要,这在《指南》中多次强调,而且“活动”一词在其中提到80多次,这并非偶然。

教师需要让幼儿进行经验的积累和重组。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与幼儿进行交流,包括师幼之间的谈话。让幼儿主动活动,教师不等于不说话,教师说话是有意义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谈话是引导孩子进行经验的提升和重组。有些活动,教师通过和幼儿讨论,把幼儿当前经验与已有经验进行整合, 幼儿就能得到提高。因此,有些时候教师与幼儿的谈话很重要。但是,我们不主张教师在一节活动中从开始一直讲到结束。我再次强调幼儿园教师的备课写的不是讲稿,是行动方案。教师写的是幼儿做什么、在哪里做、用什么做及如何做的方案,而不是自己要讲的话。

幼儿有效学习与教师体力消耗不成正比。并不是说教师讲得越多,幼儿发展得越好。幼儿有效学习与教师的脑力消耗成正比。教师也需要创造性的劳动,无需多讲就可以把幼儿调动起来, 幼儿就可以有效获得经验。有些教师既讲解又演示,非常忙乱,最后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这不能说明教师投入了,创造了,这个活动就有效了。恰恰相反,这个活动中教师剥夺了幼儿的自主探索、表达的机会。

四、课程游戏化的主要内容

课程游戏化不是重新设计一套游戏化课程。将过去的课程全盘抛弃, 重新建立一套游戏化课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幼儿园所做的课程都是有价值的,其中包含了成功、失败,包含了创新和教训,不能轻言放弃。

课程游戏化要尊重幼儿园课程传统, 珍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经验。幼儿园经常推翻自己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但幼儿园必须反思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幼儿园所建设和采用的课程应与《指南》进行对照,找出差距和缺陷。我们需特别关注幼儿园课程是否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 幼儿园课程有没有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没有给幼儿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有没有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有没有让幼儿动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 有没有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经验?

因此,课程游戏化是对现有课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其方向是《指南》和《纲要》。让幼儿园课程更加完善尤其是更加体现游戏精神,是我们应努力的方向。推进课程游戏化项目的目的, 是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水平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轻易扔掉自己现实成果的幼儿园不会有大的进步。成为经典的幼儿园课程都是能够坚守自己的核心的东西,但不可固步自封,要找到差距及自身的问题,要把《指南》中的核心理念与当前实际进行对照,找到自身的不足。因此,找差距、找不足、找缺陷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意味此项目的推进要从对自身的诊断开始。

游戏化不是改改教案就可以, 不是增加一些游戏活动时间,不是在教案里加几个游戏环节。游戏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理念开始, 到诊断目前的课程建设水平,然后完善活动,挖掘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确立评价的立场。大家的课程理念已在更新,但只是改变理念是不够的,要从内容、资源、活动形式等多方面整体考虑,并努力融入科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从本园实际出发真正实现课程游戏化。

游戏化要避免一些误解。如:强化各类游戏的预定性目的; 强化教师的直接指导; 在计划中增加所谓的“游戏课”;在所有活动中硬加游戏环节 ;进行专门游戏设计和组织比赛;细化并检查游戏计划,等等,这些都是对游戏化的误解,也会带来对教育和儿童的危害。

五、课程游戏化的思路和途径

课程游戏化基本思路首先是领会游戏内涵和精神。在落实《指南》的过程中思考课程游戏化。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应以《指南》作为总体背景,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

幼儿园课程要聚焦儿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调动,儿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儿童是主体就必须是积极的、主动的和创造的。课程要聚焦儿童的多感官参与,多样性的活动。

关注幼儿园现实的条件和资源。课程资源具有区域化特点,要充分挖掘幼儿园周围的课程资源。浙江省安吉县做得很好, 它的最大特点是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地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没有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孩子在教室拿着本子完成书本上的任务是不可能游戏化的。游戏化要求我们关注周围鲜活的、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在活动组织形式上要不断鼓励创新,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要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 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要真正以经验论水平,以过程论质量,以适宜性论效果,以生活性论专业。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 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折射教师的思想和作为。要从实际出发,从蓝本(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方案)出发,从生活出发,从改造出发,走向创新和发展。课程游戏化的最后结果是过程和习惯,是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新经验,不只是文本。

教师的专业化是确保课程游戏化顺利推进的关键。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幼儿园课程要远离“小学化”,幼儿教师就必须专业化。课程游戏化是一个课程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将起关键的作用。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的实施过程, 也应该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专业能力缺失一直是困扰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大问题。

日本幼教专家高杉自子提出了推进幼儿园教育的三个论点:一是使幼儿能够情绪安定,充分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实施以幼儿自发游戏为中心的综合性指导; 三是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进行相应的指导。高杉自子认为“这也是今后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指标”。高杉自子的这个观点告诉我们,教师专业化最终是通过有效促进幼儿发展体现出来的,促进幼儿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目的。然而,教师的专业化也是非常艰巨的过程, 这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我,改变自我,挑战自我。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在《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一书中指出,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转变是艰难的。放弃原有的行为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变化中出现的焦虑、个人时间的耗费、承受新的压力、处理新的关系等一系列由转变带来的问题,都会影响转变是否能真正实现。为了避免幼儿承受教育和个人失败的风险, 教师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拒绝改变就是教师让幼儿接受风险,就是教师甘于低质量教育。

课程游戏化研讨 篇7

一、创设情境,让课程更生动

课程游戏化并不是说用简单的游戏来代替幼儿的各种活动,而是将生活技能、身体锻炼通过游戏的形式融入到课程实践之中,让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变得更加适合幼儿。在设置音乐课程时,如果能够将音乐教学和情境结合在一起,必然能够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

例如,在学习《龟兔赛跑》等具有一定情节的音乐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述一个小故事,让他们对音乐的内容有所了解,然后再让学生尝试使用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学生投入到音乐游戏中,扮演兔子或者乌龟,按照音乐的旋律使用乐器伴奏。由于有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积极投入,感受到音乐的快乐。除了音乐类课程外,在设置体能锻炼有关的课程时,也可以让学生先进入一定的情境,如可以将“营救小公主”的情境和走、跑、爬、跳、平衡等健康锻炼融合起来,让学生一边锻炼一边完成游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入锻炼之中。

通过创设情境的方法能够让教学活动游戏化,让生动的课程贯穿学生一整天的生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课程之中,通过游戏来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视差异,让课程有个性

日本幼教专家高杉自子曾经说过:“幼儿园的教育要根据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来进行相应的指导。”笔者在进行课程游戏化设置时,也相当注意将差异教学引入到课程实践之中,让课程游戏更有个性,能够适合幼儿不同的需求。每一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对待事物都有着不同的想法,所以在设置游戏活动时,也要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游戏项目。

为了锻炼学生的言语能力,笔者在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设置了“动物王国”的小游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来扮演,同时还要说出自己为什么喜欢,并且模仿该动物的独有动作。如有的同学选择了长颈鹿,因为他觉得自己和长颈鹿一样长得很高;有的喜欢熊猫,因为他觉得熊猫很可爱;有的选择鸭子,因为他喜欢《米老鼠和唐老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支配游戏角色,不仅让学生锻炼了口语能力,说出喜欢的原因,同时还安排学生模仿该动物的动作跳舞,一起合作举行森林动物舞会,学生们都投入了进去,这使得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更加适合每一个学生。

课程游戏化必须以幼儿自发游戏作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让他们在各种游戏课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要给予他们综合性指导,以确保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游戏化课程中去,促进身心发展。

三、良好互动,用课程促合作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合作互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合作游戏中养成互帮互助的好习惯,这对于学生的未来也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有关于“市场和购买”类的游戏化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能够让幼儿在模拟的市场中进行观察,得知市场分成哪些不同的类型,学会如何使用硬币、纸币等不同类型的钱币,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掌握吆喝、买卖、讨价还价等买方和卖方的不同活动,认识到店员、老板、顾客等市场中的固定人群,这对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有一定的好处。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自己的身份,如顾客、店员等,然后给扮演顾客的学生一定的任务,让他们尝试在市场中寻找自己想要的商品,并且和扮演店员形成互动,完成一系列商品买卖相关的任务。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买卖商品时候的习惯用语有所了解,并且亲身尝试,而互助活动也使得学生相互之间能够达成一种默契,让全体幼儿都行动起来,参与其中,在感受游戏快乐的同时也学会各种生活技能,注重学生互动和课堂形成,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

由于学生的年纪较小,和社会的接触也较少,而课程游戏化正是通过游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学会各种生活技能,这对于幼儿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是十分有益的。

儿童应该享有玩耍和娱乐的时间,这种活动的目的和教学目的是一样的,所以,在幼儿园课程设置中让课程和游戏结合起来,促进课程游戏化能够让幼儿拥有更加充足的游戏时间,从而促使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玩”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栟茶镇栟茶幼儿园)

课程游戏化之“学习故事”伴我行 篇8

摘 要:科学地观察和评价幼儿是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教师应怎样观察幼儿,怎样解读和评价幼儿的行为,如何提供科学的指导策略,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学习故事”为期一年的实践研究,对“学习故事”的理解、运用,以及“学习故事”的本土化有了一定的初涉概念,但更透彻地研究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学习故事;幼儿游戏行为

一、初涉学习故事之困惑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改革期间,我第一次接触“学习故事”这个词,“学习”是教师去教孩子学习的过程吗?“故事”是叙述孩子平时生活其中的一个故事吗?我很茫然。这是我园一位小班老师初涉学习故事时产生的疑问。不止她一位老师,很多的老师多多少少都会有不同的困惑与问题,归整之后有这么几种现象:

1.任务性:我园教师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有些任务意识大于学习意识,概念模糊,不知如何取材、如何着手,又想写出点亮点,而又发现不了亮点,所以刚开始撰写学习故事带有任务意识。

2.概念性:起初,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及自己的思考,都需要教师用相关理论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解读,并提出教育策略,皆以“案例”的方式呈现,有叙有议,常配照片。但这样理解“学习故事”有些片面。其实,“学习故事”与“教育故事”的不同更体现在出发点有明显差异――“教育故事”更关注教师的“教”,“学习故事”更关注幼儿的“学”。

3.浅显性:初期教师的观察多是为了写出好的学习故事,为任务而观察;教师关注的重点往往不是活动中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而是教师心中的精彩?热荩?认为只有“哇”才值得记录。教师的个人情感、主观臆想较多,观察记录不够客观。

二、研究学习故事之方法

《指南》做导师:“学习的故事”和《指南》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充分为幼儿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前一句是“学习的故事”的愿景,后一句则是《指南》的教育目标精髓。为了让老师更直观地找到发现点,找到故事中对应的目标,给每一位老师都配备了一本指南,孩子每一阶段的特点和能力都有参照,多读,多想,多实践。就这样,在循序渐进当中,老师写学习故事由开始的陌生到慢慢接受,再到如今的熟悉。还通过骨干力量的帮助和指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学习,老师知道了撰写的目的不是评判儿童的学习情况,而是更深入地了解和倾听儿童心声,促进每一个儿童的学习。从以前的牵着孩子走,到现在追随孩子的脚步。使学习的故事真正做到信任和尊重孩子,认同“每个孩子都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追随孩子的兴趣,放手让孩子做主,跟在孩子后面观察和支持他。

三、撰写学习故事之深入

1.思先行:在撰写学习故事的过程中,如何识别幼儿是否发生了真正的学习,由于老师对学习概念的模糊认识,经常将幼儿的学习与学习后所带来的行为表现或者操作表现混淆在一起,问题在于学习之后带来的操作表现不是学习本身,换句话说,写的学习故事其实就是幼儿学习之后所产生的在操作方面的表现,这种表现有可能多于学习本身,也有可能少于学习本身。如此看来,要想提高撰写学习故事的水平,将幼儿发展评价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起来,需要努力的方面就是提高教师对幼儿学习以及学习理论的认识与理解能力,诸如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过程等方面,准确发现和识别幼儿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真正的学习。

2.行再研:真正的学习故事是有选择性的,要选择有推广意义、学习意义、亮点性质的学习行为用来做学习故事的选材,亮点也不是教师用专门的眼光去等亮点事件的出现,而是去发现孩子的一个有价值的互动、合作、行为、语言等孩子自主发展的成长,然后通过学习故事去放大、去推广,从而推动学习故事内容质量的提升,学习故事要有“材料”些、有“事件”些、有“意义”些,要能体现出孩子发生了哪些学习行为?有哪些互动?有哪些发现?同时还要有教师的专业理论眼光的发现、《指南》理念的支撑、引领,从而指导、实践、记录,只有众多因素汇聚一起,才能写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故事。

3.研必果:专业的记录应是客观、具体和详细的,反映的是幼儿“正在发生的学习”,要求教师用其专业以平述的方式将所看、所听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然而,在教师的实际记录中,出现了太多的主观臆想和判断。其实,关于分析解读幼儿游戏行为观察,是“学习故事”最重要的部分,是教师教育的基本功,是专业幼教者与一般抚养人的重要区别所在。它承接着“观察”与“支持”两个环节,只有真正读懂了幼儿的原有经验、现有需求、正发生的学习等内容,才能真正为幼儿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根据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每个幼儿都是一个有别于他人的鲜活个体,都有自身发展的速度、节奏和方式。因此,教师的解读也必须切合实际地结合被观察儿童做出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每一个幼儿不同的个性发展需求。

四、总结学习故事之自信

幼儿教师的研究是在参与、支持、指导幼儿游戏、生活、运动、探索活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是一种“嵌入”幼儿一日活动全过程中的研究,这种研究是充满“声音”的――有幼儿的声音、教师自己的声音,是有故事的研究。带着这样的思路,我们通过课程游戏化中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之“学习故事”的撰写来验证我们幼儿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由此证明我们走在课改的前列,行在游戏化的路上,思在学习故事的认识中,挥洒在老师们的笔头间,收获在孩子们的笑脸上。

参考文献:

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 篇9

单位:扬州市邗江汊河幼儿园 邮编:225127 姓名:裴杨梅

【摘要】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种课程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使幼儿教育工作者对幼儿游戏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关于“游戏”与“教学”有许多人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用游戏的手段来组织教学,教学就是游戏;或认为它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其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原理,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拟对上述问题作一阐述和归纳。具体叙述了教学、游戏的概念及特点,介绍了游戏化教学的概念和实施策略,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游戏;游戏化教学。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幼儿阶段“生活即教育,游戏即生活”。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儿童视游戏为生活,儿童好游戏是天性。对于幼儿来说,除了吃饭睡眠等生活活动之外,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时间就是在游戏,甚至生活也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的。由于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许多地方、许多时候,小学化、成人化的教学使很多天真活泼的孩子失去了童真,失去了快乐,许多孩子未进校门就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开展幼儿园游戏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游戏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灵活的运用集体、小组、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这对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加上自己的思考与研究,将从正确认识和认识游戏化教学、幼儿园游戏化教学中有效方法两大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正确理解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

游戏化意味着游戏不只是教学的手段,还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戏不只为教学服务,游戏也有它自身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学也应为游戏服务。孩子以“融合式”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这种“融合式”的认知方式通常转化为幼儿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事、物等互相交往和接触,学习和积累相关的经验,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又是课程的实施途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同时也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也明确提出,“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有必要对它们作一阐述。

1、何为游戏?从主观上而言,人们对游戏本质的理解和把握的不同,是导致游戏概念解释不同的根本原因之一。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德国的福禄贝尔四教育史上系统研究游戏的价值并为儿童尝试创立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个教育家。他认为,游戏四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是儿童内心世界的反映,通过游戏可以表现额发展神的本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把游戏活动的本质概括为主体性活动,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这使人们对游戏的看法和认识的再一次深化和提升。我国学者丁海东在他的《学前游戏论》中这样论述:“游戏是发生在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它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①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主动性是游戏的主要特点,是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学前儿童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有活动的需要,有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有操作物体的需要及反复练习的需要。而游戏有动作,有活动,有玩具和游戏材料。游戏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引人入胜,有些游戏又可以自由活动。所以幼儿乐于从事游戏,并易于在游戏中接受教育。②游戏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幼儿的游戏具有社会性,是周围生活的反映,但又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创造新情景。如把“奶瓶”当话筒,小瓶、小碗作乐器等。并能够根据游戏的需要,改变物品的用途,如 冰糕棒即可以做注射器又可以做手枪„③游戏是令幼儿感兴趣的愉快的活动。兴趣性、娱乐性是游戏的又一重要特点。游戏适应幼儿的需要及身心发展水平,因而可使幼儿感到满足和愉快。他们通过操作材料、物品,在游戏中体验成功与创造的快乐。④游戏具有具体性。幼儿游戏有主题情节,有实物材料,由具体的活动和实际的动作等,游戏的内容形式丰富、灵活多变。这种具体性适合于幼儿的认识和心理活动特征(思维的知觉行动性与具体形象性、兴奋大于控制、心理活动无意性等)⑤游戏包含着积极的约束。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对自己的注意力和动作进行不断的调节和控制,养成坚持性,在游戏中学习克服困难,尝试解决问题,完成搭建任务等;因此有人说“儿童不是由于自由才进行游戏,而是在游戏中变得自由了”。只有分析认识理解游戏的概念、特点,我们幼教工作者才会真正利用游戏作为手段进行教育教学和正确有效的指导游戏的前提。

2、幼儿园教学,学者黄人颂是这样定义的:“我国幼儿园的教学,是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活动。教师根据教育目的、教学大纲,有目的、有计划的领导幼儿的学习活动,以上课为基本模式的班级集体或小组的活动,日常生活中由教师参与和指导的分散、个别的活动以及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等,它们有机结合,互相影响,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制约,有着不同于中小学教学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①幼儿好奇心强,容易被外界的新异刺激引起探究和兴趣,但幼儿的兴趣不持久。因此,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幼儿的好奇和兴趣,引起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幼儿主动学习,鼓励、支持、参与幼儿自发的探究学习活动。②幼儿是通过摆弄、操作、观看、触摸、倾听等感受客观实物,从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关系,获取感性经验的。因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的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和肌肉运动,直接接触周围世界,与环境、物体互相作用过程中去认识事物和现象,是幼儿园的教学特点之一。③幼儿通过与成人和同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通过游戏、观察、学习、模仿教师、同伴或周围熟悉的人们的语言、表情、声调、技能、举止行为以习得易于理解、力所能及的语言、道德行为、习惯、技能等等。所以给予幼儿良好的榜样、通过正确示范进行学习,是幼儿园教学的又一特点。④幼儿期语言发展迅速,能较好的运用语言进行交流与学习,但这一时期的语言概括性还很差,思维存在很大的具体性。幼儿通过语言进行学习必须和具体事物相结合,这里所说的是口头语言而不是抽象的文字符号。这也是幼儿园教学的特点之一。⑤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贫乏,思维具体形象,注意不稳定、抑制能力差,神经系统容易兴奋和疲劳等特点。因此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以易于理解的、简单的、具有启蒙性的知识为内容,通过有趣的游戏、自身的操作活动、直观的教具、灵活的形式进行。

3、游戏化教学,在实践中,关于“游戏”与“教学”有许多人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用游戏的手段来组织教学,教学就是游戏;或认为它们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概念。游戏化教学的研究,涉及到教学、游戏以及其之间的关系。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以游戏为手段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旨在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要正确认识、把握与协调幼儿园各项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它们有机联系、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服务。“游戏化教学”是指以游戏为手段,贯穿幼儿园的整个教学活动,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符合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实质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发展能够得到更快地发展。幼儿的游戏又离不开教师组织和指导,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活动中指导幼儿才能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更好地去展示自己呢?针对游戏组织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以下提出几点策略与建议: 游戏化教学环境的创设。

教学环境的核心是激起幼儿的情绪体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常常利用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隐性的教学环境)来达到使幼儿主动学、喜欢学的目的。如在大班以发展幼儿弹跳能力(双脚跳)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以“参观动物园”为主线的新颖、有趣的游戏情境。通过生动的语言帮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富有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小动物。然后让幼儿在喜欢的音乐伴奏下开始了热身操,热身时还不时用“嗨、嗨”的喊声和“wonderful”的叫声鼓励自己。教学活动中,老师设计4个环节:小青蛙找家、模仿大象走、模仿鸭子走、青蛙跳荷叶,使幼儿初步了解了“双脚跳”的动作方法:双脚起跳,双脚落地,起跳时蹬地摆臂,落地时屈膝缓冲,从而突出了教学的重点,用较短的时间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游戏化教学目标的隐藏。

教学与游戏不同,它总是具有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与《纲要》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幼儿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幼儿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而使幼儿园教学小学化、成人化,从而扼杀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未进学校大门就产生的厌学情绪。如在美术教学中不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接受能力,常常以“像不像、好不好”去评价孩子的作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使幼儿对绘画失去了兴趣,这是多么悲惨的事情呀。而游戏化教学其目的就在于将教学目标适当隐藏,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有更多游戏般的体验。如:在进行“欢乐的曲线”教学时,我让幼儿手持彩带,随音乐有节奏地舞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曲线,并让幼儿根据舞动彩带的情形,记录不同方向,不同形态的曲线。然后以小鱼的口吻引出情景:请小朋友帮我在池塘里画上清清的河水,长长的水草,还有我爱吃的小虫子。接着让幼儿根据不同的曲线形态自由地表现。最后请幼儿把彩带的一头塞在裤腰扮演小鱼,游到每个“池塘”看一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家”。整个活动的目标都隐藏渗透在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在玩中得到了发展,并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充分体现了游戏化教学的特征。

3、游戏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完整的游戏,使教学活动游戏化。幼儿园游戏既是活动的内容,又是活动的途径,因此教师常常利用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这时的游戏更多的是指传统游戏分类中的教学游戏,即专为教学而设计的音乐、体育、语言、科学等游戏。教学活动游戏化在设计上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个完整的游戏,游戏在规定的教学时段里可反复进行,如体育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音乐游戏“找小猫”、科学游戏“吹泡泡”;另一种是游戏只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某个特定时间段出现,成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比如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活动(谜语本身就具有游戏的性质,而猜谜则是一种游戏活动),也可把某些游戏用于教学的结束环节,以巩固某些知识或技能。这种设计在结构上比较紧凑,教师主要利用为各领域教学编制的游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提高游戏化教学的程度。

4、利用游戏因素,使教学活动游戏化。

①用游戏性的语言组织幼儿开展活动。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经常运用的策略。这种设计主要通过富有游戏性的语言来组织活动,例如老师会在组织各种活动时使用这样一类语言:“今天,老师为小朋友们请来了一个客人——鼠小弟,鼠小弟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

②用“想象”的游戏方式组织幼儿开展活动。活动时,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有不同的假想。一种是对角色的假想,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经常以动物妈妈的身份出现,而小朋友们则是动物妈妈的好宝宝。另一种是对情节进行假想,并以此来串联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活动中教师以假想一些情节,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如在美术活动“石头路”中,教师以这样一段话引入活动:“我们今天要到兔大婶家做客,但兔大婶家的路特别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我们怎么办呢?”进而引出“帮兔大婶铺一条路”;还有一种是对情境进行假想。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经常会根据活动的需要,带领幼儿把身边的环境一会儿假想为小河,小鱼在小河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又假想为深林,老虎在森林做游戏。这种假想的方式对年龄越小的幼儿运用得越多。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较多地利用了表演游戏的因素,因而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增强集体活动的教育效果。

③用“做做玩玩”的游戏形式组织幼儿活动。幼儿利用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做各种小实验或手工制品,再利用这些作品进行游戏,这是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又一策略。这类活动可以在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把材料投放在相关活动区,让幼儿在入园后、离园前、专门的游戏或自由活动时自主地选择。这类活动设计的策略主要是利用游戏因素,结构上比较松散。

④用“竞赛”的游戏方式组织幼儿开展活动。以竞赛的方式组织一些教育活动,是游戏化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在幼儿园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我们常常用竞赛的形式组织一些体育活动、生活技能活动,比如,以练习某些动作为目的的划船比赛,培养生活能力的穿脱鞋袜竞赛和叠衣裤竞赛。比赛可以在个人和个人之间进行,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使一些原本枯燥而单调的活动具有了游戏性,大大激发了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5、运用生成策略将创造性游戏有机地融入教学。创造性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如何使之有机地融人教学,是幼儿园游戏化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策略问题。创造性游戏对儿童发展的特殊影响是其他游戏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专门的创造性游戏时间。由于这类游戏的目的隐含在过程中,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渐性积淀的过程,不像音乐、体育、语言等游戏的目的来得直接,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中,它常常会被由教师设计的语言、音乐、体育等游戏或被为学习活动而延伸的区域活动所代替。由教学活动生成游戏,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从文学作品活动中生成游戏,另一种是从社会领域活动中生成游戏。

6、游戏化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游戏形式。

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矛盾体。它对我们幼儿教师提出了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如何根据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选择恰当的游戏?”因为不同的教学活动有着不同的目标要求与内容,在选择游戏的时候,先要看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来完成。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与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真正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体现游戏的价值。 教师如何恰当控制游戏时间的长短。根据皮亚杰(j.piaget,1896──1980)的《 儿童心理理论 》来看:“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一般最集中的只有2-4分钟;中班的3-8分钟;大班的5-10分钟 ”的科学论据,我们在建构游戏的时候必须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的利用“最佳时间”,让幼儿掌握关键内容,这才是我们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了解幼儿兴趣需要。教师选择难度适宜、符合幼儿兴趣、及幼儿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来融入游戏,那会使幼儿获得认识上的满足和成就感,大大增强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同时也可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尊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前提下,才能使每个幼儿都得到的发展,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综上所述,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幼儿园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中,我们认识到游戏与教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手段,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游戏化教学就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尝试总结经验。教学中我们秉承“游戏化教学”以游戏为手段,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任务隐藏并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掌握知识、习得技能,是符合幼儿园教学特点及幼儿发展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方式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从而使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丁海东,《学前游戏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2] 黄人颂,《学前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刘焱著,《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 李淑贤,姚伟著,《幼儿游戏理论与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安全环保主题教育培训下一篇:经济仲裁申请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