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案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案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案 篇1

一、对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二、我认为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 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 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从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六、教学难点:

1、组织学生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的进行操作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周围常见的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课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相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历经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

2、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知道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了解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 科学在我们身边 单元教学基本要求: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

(二)科学能力

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主动接纳科学课程。

(三)科学知识、技能。

1、感受科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初步了解科学课的教学常规。

1、科学在我们身边

授课时间:9月7日

一、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历经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

2、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知道科学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知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了解科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学科学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比较、测量、记录、分析等方面的培养,锻炼学生探寻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1、测量用的白纸、软尺和线绳

2、自然界和科学家的图片等。

3、岩石、树叶或昆虫标本。

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

一、单元教学内容。第二课 植物世界 第三课 栽培的植物 第四课 保护植物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体会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人类与生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发展学生对研究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爱护植物、救助濒危植物的情感和爱护环境、保护植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3、激发学生对栽培植物的兴趣。

4、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具有搜集资料、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2、初步具有调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具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4、初步具有观察植物的能力。

5、初步学会制作粮食标本。

(三)科学知识、技能。

1、了解植物的概况,认识植物的多样性。

2、知道几种常见的栽培植物,了解栽培植物与人的关系。

3、了解1—2种栽培植物的播种、管理和收获等。

4、知道制作粮食标本的方法。的植物。

6、知道怎样保护植物。

7、知道有些植物已经灭绝,有些植物濒临灭绝。

2、植物世界

授课时间:9月20日

一、教学目标:、了解我国珍稀 5

1、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知道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

2、初步具有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交流资料的能力。

3、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点:

使学生产生对植物多样性的兴趣,能够搜集和整理资料。

三、教学难让学生学会观察,知道植物体的器官。

四、教学准备: 图片:各种各样的植物 学生:搜集各种植物的图片 各种有趣的植物 植物的器官、保护植物

授课时间:9月28日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是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首先是让学生认识北京的古树名木和珍稀植物,然后讨论植物和我们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最后了结怎样保护植物。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植物的关系,体会人与植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了解我国的珍稀植物,知道怎样保护植物。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知道怎样保护植物,了解保护植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衣食住行与植物关系。

四、教学准备:

植物和人类的关系,我国的珍稀植物,保护植物,北京植物园的资料

(三)《人与动物》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5课 动物世界

第6课 饲养的动物

第7课 拯救野生动物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体会动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人类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发展学生对研究动物的兴趣,树立爱护动物、救助濒危动物的责任感和养成爱护环境、保护动物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3、激发学生对饲养动物的兴趣。

4、向学生进行严谨踏实,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

5、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科学自然观的教育。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具有搜集信息、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

2、初步具有自定标准给动物分类的能力。

3、初步具有观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步具有认真倾听别人发言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三)科学知识、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感受动物是多种多样的。

2、认识几种人类饲养的动物。了解动物与人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的能力。

3、了解北京和我国珍稀的野生动物。初步知道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方法。

5、动物世界

授课时间:10月19日

教学思路:

首先运用课件形式让学生了解自然界里动物的多样性,同学之间有一个交流的过程,通过了解动物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分类标准为动物进行分类,寻找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科学课堂上的观察能力。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界里的动物是多种多样的。知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动物分成许多类别。

2、初步具有搜集动物资料、对资料进行分类和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

3、初步具有了解动物趣闻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认识动物世界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标准,给动物分成类别。

握观察动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在分类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根据动物之间最大的类别来分,知道掌

四、教学准备: 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的图片或vcd。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昆虫、鸟类、鱼类等分类的图片 实物标本或图片

7、拯救野生动物

授课时间:10月25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有些动物已经灭绝,有些动物正在濒临灭绝。

2、初步具有调查、分析问题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3、初步具有爱护动物、不虐待动物、救助动物的情感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逐步养成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自觉行为。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具有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小主人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

认识到有些动物已经灭绝或正在灭绝,让学生能够以正确、同情的态度进行处理,知道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

各种野生动物、濒危动物、灭绝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四、人与水单元

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一、《人与水》单元教学内容

第八课 水

第九课 流动的水

第十课 用水量的调查

第十一课 水和生命

二、《人与水》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具有探索水的性状的兴趣。

2、初步具有对问题的质疑和探索精神。

3、初步具有克服困难、与人合作的精神。

4、养成良好的饮水、节约用水习惯。

5、体验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增强珍惜水的意识。

(二)科学能力

1、具有对水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具有记录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3、初步具有调查、分析信息和描述事物的能力。

4、初步学会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

5、初步学会制作小水轮。

6、初步学会做小水轮转得快的实验。

(三)科学知识、技能

1、认识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2、了解自然界里水的分布、淡水资源及水的用途等概况。

3、学会使用感官去观察水的性状。

4、了解家庭用水情况。

5、知道节约用水的方法。

6、认识水与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关系。

7、认识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水能发电,也能带来灾难。

8、水

授课时间:11月1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自然界里水是无色、无味道、无气味、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了解自然界中水的分布,了解自然界中可使用的淡水非常少。

2、学会使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和记录水的性状,并能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

3、初步具有探索水的的兴趣。

4、初步具有对水问题的质疑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认识水的性状

三、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眼、耳、鼻、舌、手去观察和记录水的性状

6袋 自来水

四、教学准备: 个玻璃被,分别装有牛奶、白醋、水、白酒、红糖水、盐水。、流动的水 授课时间:11月2日

一、教学目标:

塑料

1、认识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流动的水可以给人带来好处,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害。

2、初步具有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做实验的兴趣。

3、学会组装小水轮和做怎样使小水轮转动得快的实验。

二、教学重点:

认识流动的水是有力量的。

三、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如何使小水轮转动得快。

四、教学准备:

小水轮 水槽 底部开小孔的易拉罐(大小孔各一)

10、用水量的调查

授课时间:11月8日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家庭用水的情况,知道节约用水的方法。

2、初步具有获取家庭用水数据、分析家庭用水概况等的调查能力。

3、认识北京水资源的短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家庭用水的情况,知道节约用水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认识北京水资源的短缺,具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教学准备:

废旧饮料瓶 水 水盆 节水型水龙头

11、水和生命

授课时间:11月9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水与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2、初步有观察、记录和对对比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3、初步具有克服困难、与人合作的精神。

4、初步具有科学用水和科学饮水的意识和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水与植物、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认识水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教学准备:

豆苗若干 vcd:水与生命

(五)《人与空气》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基本标准

一、单元教学内容

第12课 空气

第13课 空气占据空间 第14课 空气的用途 第15课 空气和生命

二、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科学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的精神。

2、初步具有认真的态度,乐于与人合作。

3、初步具有创新意识。

(二)科学能力

1、能运用感官观察空气。

2、初步具有观察实验能力。

3、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归纳和概括。

4、初步具有发现和探究空气性质的能力。

(三)科学知识、技能

1、认识空气的各种性质。

2、了解空气的各种用途。

3、指导空气与人、植物、动物的关系。

12、空气

授课时间:11月15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认识空气无色、无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初步了解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的外衣。

2、初步具有观察空气的客观存在和观察空气的性质的能力。

3、初步具有创新、乐于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认识空气无色、无味、能流动、没有一定形状,初步了解大气层是保护地球的外衣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常见的物体 如:毛巾、石块

杯子等

四、教学准备:

13、空气占据空间

授课时间:11月16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初步了解空气可以被压缩。

2、会做空气会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的实验。

3、初步具有归纳概括试验现象的能力。

4、亲身体会积极动脑、合作研究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并且可以被压缩。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归纳概括实验现象,能够积极的动手动脑参与实验。

四、教学准备:

水槽 水 杯子 纸团 抹布 塑料袋 橡皮筋 笔 针

14、空气的用途

授课时间:11月22日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

2、具有初步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在不断改进实验方法、争取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勇于实践、能与人合作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了解空气在人们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用途。

三、教学难点:

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

细铁丝、泡沫块、橡皮泥等

15、空气和生命

授课时间:11月23日

一、教学目标:

1、指导空气是人、植物、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理解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体会生命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2、初步具有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初步具有细心观察、积极思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指导空气是人、植物、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体会生命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三、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对人的重要性,没有空气也就没有了整个世界。

四、课件:计时器 白纸 学生科学袋用具

16、岩石

授课时间:11月30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鉴别岩石的简单方法,了解岩石的简单用途。

2、初步具有鉴别岩石的判断能力和分析、比较岩石的能力。

3、能亲自动手制作岩石标本。

4、感受自然界岩石资源的丰富多样。

二、教学重点:

知道鉴别岩石的简单方法,了解岩石的简单用途。

三、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鉴别岩石的判断能力和分析、比较岩石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

放大镜 小刀 铜钥匙 大烧杯 清水

17、砂和黏土

授课时间:12月7日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砂和黏土在颗粒、黏性、渗水性等方面的特点。

2、初步具有用对比的方法作砂和黏土渗水性试验的能力,学会做实验记录。

3、在泥塑活动中能积极展示自己的创新设计。

二、教学重点:

认识砂和黏土在颗粒、黏性、渗水性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用对比的方法作砂和黏土渗水性试验的能力,学会做实验记录。

四、教学准备:

砂 黏土 漏斗 铁架台。

18、土壤

授课时间:12月13日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体等成分构成的。初步了解土壤的种类。

2、初步具有观察土壤、做分析土壤成分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感受我国土壤资源的丰富。

二、教学重点:

体等成分构成的 知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它是由砂、黏土、水、空气和生物残

三、教学难点: 在实验中观察土壤的分层现象,分析土壤的成分。

四、教学准备: 学生挖掘的土壤 烧杯 玻璃棒 水

期末复习安排: 第一课时

复习人与大地单元,包括《岩石》、《砂和粘土》、《土壤》 第二课时

复习人与空气单元,包括《空气》、《空气占据空间》、《空气的用途》、《空气和生命》

第三课时

复习人与水单元,包括《水》、《流动的水》、《用水量的调查》、《水和生命》。第四课时

复习人与动物单元,包括《动物世界》、《饲养的动物》、《拯救野生动物》 第五课时

走进科学和人与植物两个单元,包括《科学在我们身边》、《植物世界》、《栽培的植物》、《保护植物》 第六课时

进行综合复习,77页自我测试 第七课时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案 篇2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案 篇3

关键词:浮力;教学设计;教学思考

一、教材特征

该章节主要可分为三节,首先以浮力概念及大小因素为教学重要内容对浮力产生的具体原因予以分析总结,后在此教学基础上对物体浮沉基础条件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予以探究。

该章节教材具有综合性及理论性特征。综合性主要表现在浮力的研究需依托于力、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液体压强的基础概念之上,从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相关浮力内涵以及其综合性质的研究,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理论性特征主要是指该章节所需掌握及可有效应用的理论性知识较多,其中浮力产生原因等主要是在抽象物理模型基础上实现,在此过程中,学生需具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及概括总结能力,可有效地应用数学工具,但大多学生在“浮力”知识点学习中,特别是在抽象物理模型等学习中具有较大的困难。因此,本文主要对“浮力”章节相关教学内容予以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促进教学目标的合理实现。

二、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实施前

(1)设计理念

本次教学设计主要是对各类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予以分析,后针对此实现对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在教学项目中将不同内容予以连接,结合情境设计相关任务,并在任务合理基础上使学生围绕任务予以相关知识点探究。以乒乓球及小石块为主要研究工具,首先可通过漂浮乒乓球使学生产生疑问,认识浮体,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浮力”的基本定义,后以沉于水底的小石块为例,引导学生实现对相关实验的设计及认知,引出空气浮力,最后得知浮力产生的原因,使学生进行自主性分析及思考。

(2)教学目标

在教授过程中,主要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实验工具,使学生在生活经验及认知基础上树立探究意识,找寻科学规律。在本次实验教学中,结合实验过程主要使学生清楚生活中的浮体类型,掌握基础性浮力定义、施力物体及方向,明白液体表面、内部以及空气均存在浮力,知晓不同物体、不同类型的浮力成因;后在实验教学期间及教学后使学生动手自行操作,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与浮力相关的现象,留心生活,提升观察能力,促进学习兴趣增长。

(3)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浮力”课程授课之前,学生已在之前的教学中掌握力的概念、作用以及测量,同时掌握压力、压强等力学基础知识,学生在本次课程学习及设计研究中便可应用。其次,学生在学习浮力相关课程时,需具有良好的综合分析及理解能力,可在理论知识及思维理解基础上实现对知识点的分析及扩充。再次,学生均已初步掌握控制变量法、归纳法等基础探究方法,可在本次教学中予以合理应用。最后,初中八年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生活探知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具有一定的理解基础,因此在本次研究中,结合生活现象向学生予以浮力等知识的介绍及讲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提前准备好小石块、乒乓球、塑料泡沫、曲别针、水槽、水等,后将小石块、乒乓球、塑料泡沫、曲别针一起投入水槽,让学生认真观察各个物体,看其会发生哪些现象。

(2)深入引导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水槽,看哪些物体浮于水面,并让学生比赛看谁所观察并说出的物体类别多。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向学生提示,并告知学生漂浮在水面上或其他液体中的物体均称为浮体。在此期间,教师可向学生以江河湖泊中的船舶为例进行分析,将湖泊中的船舶作为浮体进行分析,并引导学生思考船舶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树立课程研究意识。

(3)感知浮力

教师可根据学生所观察并延伸的塑料瓶、乒乓球及小木块等进行引导分析,后向学生介绍水面漂浮的物体均为浮体并向学生提问浮体漂浮于液面的原因。学生可分组并将乒乓球向下按,感知球对于手部的作用力,引导学生感知力的方向及大小(预设:乒乓球受上托力,力在未浸没前越往下力越大),松手,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并研究力的方向特征(初步:竖直向上跳出);后将水槽倾斜,重复上述操作,得出结论。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乒乓球是否都是竖直向上跳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予以回答,教师可给予不确定答案,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予以证实并得出自己的结论。结论整合:浮力指漂浮于液面物体受液体垂直向上的托力,浮力施力物体为液体。在实验中,乒乓球越往下按其浮力越大,在往下按的过程中乒乓球逐渐取代原有水的空间,越往下,水排开面积越大,浮力越大。

(4)浸没水中物体浮力

提问:沉在水底的小石块会不会受到浮力?

实验:细线、弹簧秤挂重物,显示示数,若向上手托,数字减少。

讨论:学生可结合实验进行讨论,上台演示实验,得出结论,并询问有无其他方案。

总结:浸在水中的物体均有竖直向上的浮力。

(5)气体浮力

提问:气体是否存在浮力?氢气球为什么可以向上飘,原因有哪些?

学生根据上述研究可答:受到浮力,而气球在空中也会受到相应的浮力。

提问:若自由释放下端附有勾码的氢气球,学生可发现什么?

学生:勾码具有竖直向下的重力,氢气球可保持平衡,而其竖直向上的托力便是浮力。

教师总结并予以肯定。

(6)浮力产生原因

实验:将一个乒乓球放置于自制漏斗并向内倒水,水由漏斗下流出,后将漏斗口堵住,观测两次此操作现象的差异。

结果:乒乓球前后具不同运动状态,结合液体压强分析可知上下表面压力差便是浮力。

3.教学反思

首先,在课程引入过程中大多会以故事或现实中所发生的事件予以课程讲解,使学生更易了解相关概念及内涵,而在故事选择中,教师需注意对典型及代表性强的事例进行选择,且仅可选择一个,避免事例的分散性导致课程主题的削弱。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话语的凝练,对于无意义的话语可选择尽量不说,在课程教授时,需提前写好详细的课程教学内容,避免课程教学杂乱无章现象的出现。

再次,教师还应注重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选择合理的、新型的实验操作方法向学生展示,使之发挥更加明显的实验效果。如可将多媒体视频中的实验操作过程向学生予以课堂现实展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对资源的高效性利用,挖掘课堂资源,合理组织应用形式,充分发挥效用。

最后,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对重点知识的教学以及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定。在实验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一起实验、一起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实现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从而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凡生.基于学生理解情况研究的浮力教学设计[J].贺州学院学报,2011(3):93-95.

[2]露森.关于初中“浮力”典型相异构想的教学设计[J].学苑教育,2012(17):52-53.

[3]吴建兵.“做中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之路——关于《浮力》实验教学设计的课例反思[J].中学物理,2012(24):7-8.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天坛建筑中的声科学知识;会做回声的实验。

2.初步具有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及讲述调查结果的表达能力。3.对天坛里的声科学具有探究兴趣,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成就而自豪。教学重点

初步具有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及讲述调查结果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对天坛里的声科学具有探究兴趣,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成就而自豪。

一、教师:

你们知道天坛的位置吗? 讲述:

天坛位于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路,是北京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具有奇妙的传声特征,显示了中国古代在建筑声学方面的杰出成就。1998年11月,天坛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研究探索 教学引入

1.观察1 回音壁是什么样的?

人们发现,一个人对着回音壁的围墙说话,其他人将耳朵贴在围墙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那个人的说话声。2.讨论1 围墙为什么能传声? 学生讨论。3.观察2 三音石在什么地方?

三音是位于回音壁圆心处的一块石头,因为人站在这块石头上拍一下手,就可以连续听到三次拍手的回音而得名。4.观察3 圜丘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5.思考

如果你站在圜丘上的平台中央说话或拍手,就会听到很响的回音。这是为什么?

三、阅读

回音壁是一座圆形的围墙。当人面对着墙壁讲话时,声音会在墙上反射。如前面示意图中那样:声音从某处沿围墙反射传到1,又从1反射传到2,再依次传到3、4……由于墙壁表面比较光华和坚硬,声音在反射的过程中损失的比较小,所以听起来还比较清楚,好像从近处传来的一样。

三音石正好位于回音壁的的圆心处。在三音石上发出的声音会均匀地传到围墙的各个部分,并被围墙反射回来,所以在三音石上可以听到很响的回音。反射后的回音,经过圆心又继续传播,当它们碰到围墙后又被反射回来。一般我们能清楚地听到二、三次的回音。

圜丘上的响声也是回音造成的现象。由于距离近,声音传播的时间快,几次的回音叠加在一起,耳朵来不及分辨先后到达的回音,所以听起来就觉得声音特别响。有机会去天坛公园时,可以亲自体验一下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传声特征。

四、讨论

在什么环境中能产生回音?

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汇报讨论。

五、调查

回音能做什么? 板书设计

20.天坛里的声科学

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的传声特征

北师大版小学《拨一拨二》教案 篇5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 拨一拨

看书24页 了解算盘的历史 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 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 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 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00+100+20+8

计数器表示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案 篇6

48

学习

目标 1、复习10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数序、大小等,使学生加深对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新课标第一网

2、发展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以及应用意识。

3、通过复习使学生产生积极地情感体验。

学习

重点 巩固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100以内的数

1、读数、写数

(1)教师出示数学卡片,让学生读出该数

(2)出示计数器。xkb1.com

A、复习数位

师: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第三位是什么位?百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什么?

b、在计数器上拨35、47、62、100等数,让学生读一读,在写出来

c、老师在计数器上拨100问:“十位和个位上有几颗珠子?

师:那写数的时候,该用什么表示呢?

师:百位上有几颗珠子?表示什么?

2、复习数序。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将老师所读的数抽出,然后请同桌之间合作,将数按照一定得顺序排列。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排的吗?

师:这两种排列的顺序都可以。接着我们将进行“我问你答”的游戏

(2)我问你答

师:示范:xx同学,我问你,36的前一个是谁,36的后一个是谁?

3、比大小

(1)让学生拿出计数器,同桌每人拨一个数(不要让对方看见),然后比一比谁拨的数大。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2)让生独立做88页第四题,试着不用计算就能比较大小。

二、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1、卡片游戏

(1)游戏准备:同桌(两位同学)准备一套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卡片。

(2)游戏要求:在规定的两分钟里,同桌之间先由一个学生拿着口算卡片进行口算,算对了卡片留给自己,算错了卡片放在旁边。两分钟后,再换另一个学生算,时间也是两分钟。

(3)学生同桌合作游戏,教师巡视,关注每个学生的计算状况。

(4)请个别小组反馈游戏时的输赢情况。

三、数字小魔方(第14题)

师:大家刚才的表现让老师十分地满意,现在我们就进行数字小魔方的游戏,好吗?

让学生用铅笔任意地圈出方格图中的四个数字:两个数字在上面,两个数字在下面,像老师这样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所圈出来的数字,,上下、左右,交叉的两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

3、学生反馈

四、课时小结

师:在今天的课上,我们复习了生活中的数和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同时运用我学过的只是解决了很多问题。

五、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生: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百位上的1颗珠子表示一个百。

生:没有珠子。

生:用0表示

生:百位上有1颗珠子,表示一个百

生:我们小组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生:我们小组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

生:36的前一个是35,36的后一个是37

生:好

生:(1)横着看我发现左右两个数字相差1,1和2差1,11和12也差1.

(1) 竖着看我又发现上面的数字和下面的数字都差10.1和11差10,2和12也差10

(2) 交叉着看我还发现,交叉的两个数一边差9,另一边差1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总复习(二) 教时

49

学习

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

2、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相加、相减、加减混合计算。

3、培养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学习与他人合作。

4、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

重点

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相加、相减、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教师活动

一、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笔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有关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笔算部分。在复习前,我们先做个游戏吧。

1、卡片游戏。(口算)

(1)老师拿出数字卡片75,学生从自己的卡片中任抽一张,把老师的数字卡片75减去学生抽出的数字卡片。

(2)教师举数字卡片43,学生任意抽出一张数字卡片与43相加。

2、让学生完成总复习第8题。

(1)帮助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3、森林医生

师:小朋友们,今天竖式王国由几位小朋友生病了,大家愿意帮助他们把病治好吗?

师:我们一起比比看,谁的医术最高明,在最短的时间里治好它们。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这么快就把它们都治好了。现在就请小医生们来说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二、巩固练习

1、夺星大赛(第8题和第11题)

师:现在我们将进行一个夺星大赛,小朋友们愿意参加吗?

师:请大家翻开总复习,找到第8题和第11题。小朋友没做对一题,就能获得一颗星,我们比一比,谁是夺星小能手。

2、拔萝卜大赛。(第15题)

(1)帮助学生弄懂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交流。

三、课时小结。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列出加法算式并解答,然后同桌交流。

生:愿意。

生:列竖式要注意:

(1) 相同数位对齐。

(2) 从个位上加起或(减起)

(3) 加的时候要注意满十进一,减的时候,如果不够减,要向十位借1.

生:愿意。

板书设计

首师大版小学科学教案 篇7

在小学阶段,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很有效的读书方法。教学生学习批注, 运用批注, 掌握阅读技能, 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个性化阅读这一理念的极好体现。阅读时, 用代表某种理解意义的符号, 在字、词、句、段、篇上进行圈点勾画、注释批语, 在字里行间、天头地脚、书眉空处做记号、写感想, 这也正符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这种批注式阅读能让学生集中思想精力, 加深内容印象, 方便巩固记忆, 提高阅读效率;能使学生从内容、文字展开联想, 把“薄”书读“厚”, 也可以突出要点, 把“厚”书读“薄”;还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 翻开书中的重、难点, 对内容的理解、诠释一目了然。可以这么说, 经过圈圈点点、勾勾画画、批批注注的阅读, 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灵活, 思考的种子会自然发芽, 这样学生学好语文就水到渠成了。

什么是批注式阅读教学呢?“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将传统的批注阅读法引入到语文教学中, 结合学生、教师、阅读材料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革、运用, 旨在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真正实现有效阅读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在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 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层次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 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 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精练的文字加以标记。批注时可以着眼于文章某词某句某段进行旁批, 也可以着眼于全篇, 在原文的后面进行总评, 还可以写课文札记。

这种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的局限, 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精讲细讲, 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 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批注。这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能力, 而且留在书上的圈点批注对日后的重温旧知大有益处。批注式阅读教学不仅着眼于课堂, 而且强调课内外相结合, 鼓励学生在阅读时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疑问写在书眉页侧, 从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受益终生。” (杨芳:《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 第3页。) 由此可见, 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调动已有知识经验, 亲历阅读实践, 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既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 又注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也增强了学生阅读的深度, 扩大了学生阅读的广度, 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感悟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西师大版教材中, 有的课文编者编排了一些批注语, 是一种含有批注内容的阅读课文, 我们称之为“批读课文”。它是西师大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 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基础, 首先从“我要批, 认真想”入手, 以“认真读仔细想, 所以我要批”为宗旨, 致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研究西师大版教材的编排特点, 研读课文中批注语的作用, 通过实践———研究———再实践的方法, 总结归纳, 积累经验, 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现特将实施方法归结如下, 以期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范例引导认识批注, 激发学生批注的兴趣

从三年级开始, 学生就接触到了“批读课文”,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渗透批注知识, 认识批注。

学生最初看到课文旁边的批注范例, 不一定理解它的作用, 或不知道它的名称。教师不能要求过高, 要联系课文内容与旁批的关系, 让学生知道这是编者对课文阅读的批注, 并提出一些浅显的问题, 试着跟编者一起学习批注。教师要多鼓励, 少批评, 宜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评互评, 让学生初步尝试批注的方法, 培养批注的兴趣, 感受批注的快乐。

如三年级上册第5课《日记两则》, 有八处批注语:淤哦, “日记”先要写上几月几日、星期几和天气情况。于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记下来真有意思!盂把自己听到的记下来。榆把自己看到的记下来。虞“喙”是什么意思呢?我去查一查。愚把自己想到的记下来。舆记下自己的收获。余我也要把自己感兴趣的事记下来。由这些批注语可以看出, 编者一步一步地把日记的格式和写法分别告诉了学生, 并要求尝试着去写一写。

再如, 第19课《威尔逊出游》的批注语:淤“信心十足”“我会……”表现了威尔逊的自信。于妈妈怎么不提醒威尔逊呢?盂其实这些都是妈妈预料中会出现的问题。榆妈妈引导威尔逊找出衣服带少了的原因。虞妈妈用去另外一个地方引导威尔逊思考。愚妈妈又引导威尔逊找出没带手电筒的原因。舆我明白妈妈当时不提醒威尔逊的用意了。这七处批注语则是抓住课题, 根据文本质疑, 然后再一步步解疑, 同时教给了学生质疑、解疑的方法, 由此让学生初步认识批注。

在初教“批读课文”时,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批注是优秀的传统读书法, 我国从古至今有不少名人都注重读书时进行批注, 可以讲一些有趣的名人小故事, 或向学生展示名人读书做批注的方法和成果。教师还可以利用课本教材以及课外读物, 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批注展示给学生看, 跟学生交流自己在阅读中的想法和体会, 引导学生产生“我也来给文章做批注”的兴趣。通过这些启发和鼓励, 形成一种勤读书、勤思考、勤批注的良好氛围, 同时也使学生明白, 阅读文章时做批注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开展批注阅读培养自信心。

同时, 教师还要教学生认识一些批注的符号。如:“———”画在文中的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 以便加深记忆、理解;“·”标在关键性和较难理解的字词下面;“”表示文中需要着重领会, 加深理解、记忆的语句;“?”用在有疑问的词或语句旁;“!”用在有感叹或惊奇的语句旁边;“||”和“|”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等等。符号不要随意更换或交叉使用, 要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概念, 便于交流。这样, 有了生动活泼有趣的小故事, 又有了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符号, 学生学习批注的兴趣很容易就被激发起来。

二、循序渐进以点带面, 形成批注能力

当学生有了初步的批注知识, 掌握了简单的批注方法后, 并不意味着“批读课文”就可教可不教了, 也不能把批注的内容和文本的学习割裂开来组织教学, 更不能只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看看批注就行, 而是要更加具体地把批注的方法、步骤指导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批注实践, 把这些散落的“点”穿成一条条阅读的“线”, 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 循序渐进, 把批注的方法转化为能力。

1 援课前, 预习与批注相结合。

课前预习阶段, 学生初次接触课文, 此时, 他们的想法、感受、疑点最多, 涉及面也最广, 诸如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精彩语句、标点、字词句段等, 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自由批注, 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机会。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量查找阅读资料, 或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

在“批读课文”教学中, 教师的工作要先行一步。为了更好地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文本记下感受, 而后大量阅读相关资料, 进一步研读文本, 在自我阅读经验与学习他人阅读经验的积累过程中继续做好批注。同时, 教师要做好了解学生阅读文本兴趣的工作, 促进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 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过程, 教师应尽可能了解不同程度学生的批注式阅读进展情况, 以便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2 援课中, 充分运用批注语进行教学。

在这一环节, 教师心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阅读教学。在关注学生课前预习批注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交流讨论, 在交流中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挖掘文章的人文内涵, 同时要关注学生对批注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将批注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课文中的批注语体现了编者的意图, 已经给学生起到了提示、示范的作用,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文中的批注语, 围绕批注语精心设计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如, 三年级上册的《西藏高原》第一处的批注语是“‘美丽神奇’表现在哪些地方呢?”, 开篇就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目的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充分把握编者的意图设计教学, 对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对于达成教学目标都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课文中的批注语, 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 加强批注的训练, 在训练中要同时强化语文基础的工具性, 如字、词、句、段, 听、说、读、写, 在能力、习惯和方法上进行拓展, 夯实基础。要激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 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质疑, 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刨根问底,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搜集课外信息, 拓展思维, 拓宽知识。利用批注, 去感受作品生动的表达形式和优美的语言, 逐步学习探究性阅读, 用习得的知识和方法, 学会阅读, 学会欣赏, 从而达到读写要求。

下面以四年级下册《黄河的主人》的教学实录为例来谈谈具体做法。

(1) 抓关键词批注。每一篇文章都有点睛之笔, 都有突破重点、难点的关键词。关键词是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重点词进行研究探索, 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如, 在学习《黄河的主人》第一自然段时, 可以先让学生自由读文及旁批, 抓住“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让学生读第一条旁批“开篇就写出黄河的磅礴气势”后, 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批注就是抓关键词进行的批注”, 并在黑板的右上角板书“抓关键词批注”。学生们恍然大悟, 很快就能学会这种批注的方法, 并在后面的学习中加以运用。如有的学生在批注第二自然段时写道:“‘轻’‘小’‘小小的’‘整个儿’这些词让我体会到了羊皮筏子的轻和小, 以及作者当时紧张的心情。”在第六自然段里, 有的学生写道:“‘专心致志’‘小心地’‘大胆地’让我体会到了艄公的勇敢、智慧、机敏。”这种抓关键词进行批注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把握文本的内涵。

(2) 有疑问处批注。学贵有疑,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 一种挑战, 一种探索。只要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无疑处也会生疑。有了疑问, 再深钻细研, 就会产生新的感悟。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读书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语句, 并由此产生疑惑。教师应适时地指导学生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疑惑, 以便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究解决, 并告诉学生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 在学习《黄河的主人》第二自然段时, 教师可以借助旁批“是什么东西在汹涌的激流中破浪前进呢?”让学生知道, 在读文中有了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批注, 并板书“有疑问处批注”, 让他们学会这种批注的方法。在阅读中, 鼓励他们质疑, 并写下来。如, 在学习第六自然段时, 有的学生批注:“黄河滚滚, 波浪汹涌, 羊皮筏子轻小, 乘客们为什么还能谈笑风生呢?”正因为有这样的质疑, 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课堂生成了意外的精彩。这种质疑的批注阅读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与探究精神。经过长期训练, 学生在阅读中就能学会如何质疑、如何释疑, 不仅表现了自我, 也懂得了合作探究的重要性。

(3) 在想象处批注。阅读时, 不仅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 还要让他们从文章的内容或个别字、词想开去, 想到与课文有关的人和事、景和物, 这样学生阅读后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如,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这六个人, 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这句话时,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你读到‘贴’这个字时, 你想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什么?”通过读书, 有的学生批注:“我仿佛看到了这六个人, 直接坐在了黄河水面上一样。”还有的批注:“一个浪打来, 这几个人的头发和衣服都湿了。我仿佛看到他们身上头上都有很多沙子, 那是黄河水中的沙子。真的好惊险啊!”面对学生如此丰富的想象, 教师一定要用鼓励性的语言加以肯定和评价:“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贴’字竟让你们想到这么多的画面!你们知道吗?这样的批注就是想象批注。”以此灌输想象批注的方法。

(4) 在有感悟处批注。一个人在读书的时候都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悟。为了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习惯, 在学习课文内容时, 可以先让学生读旁批:“小小的羊皮筏子上竟坐着六个人哩!”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谈感受, 引导学生感悟, 像这样在阅读中有了感受也可以做批注, 并板书“在有感悟处批注”。在整堂课中, 学生们利用这种批注方法写出了很多批注。比如学生在读到“我不禁提心吊胆, 而那艄公却很沉着”时批注道:“黄河这么险, 我一想到这些, 就和作者一样提心吊胆。”全文学完后, 有的学生写道:“在以后的生活中, 我要向艄公那样勇敢, 做个生活的主人。”“我都10岁了, 还不敢一个人在家, 而艄公面对浊浪排空的黄河都不害怕, 往后, 我也什么都不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中, 学生们的这些各不相同的批注, 不仅是他们思考留下的痕迹, 更是他们个性阅读的彰显。

在阅读教学结束后,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开始的自读自悟相比有了较大的提升。这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就全文的内容和情感做出适当批注, 对文章中的重点句段进行重点批注。这样经过再次批注, 学生的批注就会得到“质”的提升。

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 在读书的过程中只要有了想法都可以大胆写下批注。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扶”的作用, 允许学生合理解读文本, 允许个性化批注。教学中重视批注, 重在内化, 由“扶”到“放”, 让学生努力做到自己思考留下痕迹, 不要求面面俱到。即使学生理解有偏差, 但只要是他们自己的思考, 教师就应该尽可能多地予以鼓励, 把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放在课堂交流环节中给予扶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批注方法, 丰富批注内容, 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 教师要注意多让学生展示, 给学生提供交流切磋的机会。积极评价, 及时反馈, 给学生创设一个开放自主的交流平台, 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劳动的价值。

3 援课后, 拓宽迁移运用批注。

在“批读课文”教学中,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历练, 潜心读书、涵泳文字、圈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自主思考、发表个性化见解等多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在以后的精读、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加以实践运用, 以达到学习能力的迁移。在西师版六年级教材中, 就出现了含有批注的课文与精读课文的整合。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在学习“批读课文”中习得的方法、形成的习惯, 迁移运用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指导学生阅读时善于运用批注,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读书破万卷, “批注”如有“神”。要提高阅读教学成效, 仅仅只靠教材中有限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重视拓宽阅读内容, 增大阅读量, 是教师们应该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读好书, 采用边阅读边批注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 可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日记、读后感等, 随文进行练笔,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能及时不断地得到巩固, 并迁移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

上一篇:军营三句半台词下一篇:餐厅服务员实践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