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概述总结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心理学概述总结(推荐8篇)

教育心理学概述总结 篇1

1. 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的基本心理规

律的科学。

2.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五要素:○

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

社会环境)

1学习过程(核心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能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预测并干预学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是4发展概况:◇

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专著。◇

3成熟时期(20世兴起和信息论思想影响和改变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计算机辅助教学CAI60年代初由布鲁纳发起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总结了四个方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1924年面:△

教育心理学概述总结 篇2

从学校教育特点出发, 激励教育是指教师以激励的教育行为, 从外部给学生以适度的正刺激, 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这种发展一定是学生发自内心自主性地发展, 而不是被动接受任务提高自己的行为。 实施激励教育就是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基础, 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刺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使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教育。

二、激励教育方法

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人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方法, 并且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的, 也一定会有相应方法。 那么激励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多, 不同的教育方法所适应的教育对象是不一样的, 因此, 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 教育者需要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方法对应不同的激励方法。 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激励教育方法进行归纳。

1.激励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仅仅传授本领是不够的, 传授本领只是做到被动接受, 这远远不够, 要成为好的教育者必须激励、鼓舞学生, 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因为如果学生仅仅习惯简单地和被动地接受工作, 这种方法是不好的;如果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加工作, 这种方法才是好的。 从教学方法角度而言, 常用方法有目标、情境、成功激励法。

目标激励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设置学科中的目标, 学生以此为指引引导自己的行为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动力, 从而使得他们获得自信。

情境激励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以语言或者活动为辅助手段创设具体情境, 然后让学生在这具体情境中唤起学习的兴趣及主动性。

成功激励法:这种方法是指教师帮助、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及其他娱乐活动中获得成功, 并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有一种欢乐感, 从而继续维持他们追求成功的动力。

2.激励的教育方法

作为教书育人的平凡一分子, 虽说自己不是多么伟大, 不能说对社会的人才培养有多大功劳, 但是只要是学生来到学校成为在校的一名学生, 教师就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义务和责任。 而教育远比在校的教学范围要大得多。 因此,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培养这方面要付出的心血更多。 从教育方法角度而言, 常用方法有尊重、情感激励法。

尊重激励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在日常交往得过程中做到互相尊重是首要前提。 因为尊重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特别是在涉及他们利益的时候要做到民主, 尊重他们的意愿。 做得好要表扬他们, 做得不好要语气委婉, 这样学生才会树立自信心。

情感激励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 如果教师对学生付与无私的爱, 久而久之, 学会是一定会感受的, 并且会给出相应回应, 学生也会对教师有感情, 并且会很感激老师对自己的爱。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情感一旦建立起来, 比教师在课堂时间教授他们知识所产生的效用要大得多。 因此, 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而且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更要了解他们的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 以便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困难。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激励”的研究在经济管理领域内较成熟, 西方管理学家、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怎样激励人的问题。 从总体情况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内容型激励理论”, 这类理论是从人的内在需求和原始动机出发作为研究对象, 代表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莫瑞的人类人格理论和麦克兰的后天需要理论。

另一类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这类理论是以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的交互作用的激发过程为对象的理论, 代表有波特—劳勒期望激励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激励”的研究是从九十年代开始的。 从中国知网的检索情况看, 关于激励教育相关的文章主要为两大类:

一类是理论类型的文章。具有较大影响的有李祖超, 他在《教育激励理论探讨》 一文中指出:“激励就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动机, 调动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他还指出, 常用的教育激励模式有目标、典型、信任激励模式。 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在《激励教育概述》 一文中总结出实施激励教育的原则有尊重性原则、期望性原则、情趣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信任原则。

另一类是经验类文章。 例如:张克杰和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分别在《激励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和《激励教育概述》 中结合天津市红桥区北马路小学进行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提出:激励教育不仅关乎学生本身, 还需要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配合和参与。

参考文献

[1]李祖超.教育激励刍议[J].中国教育周刊, 2003, 05.

[2]李祖超.教育激励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3]李艳艳.激励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 2011.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篇3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词,在我国又叫心理卫生,两者的含义是一致的。心理健康的含义是不断变更的。究竟什么叫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提出的,两者均从属于“健康”这一上层概念。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首先要清楚什么叫健康。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

所谓机能正常又是什么意思呢?依据生态学观点,指的是生态系统中,有机体与其环境(指与有机体发生物质与能量交换的系统)能保持良好的适应。

所谓适应,指有机体与环境能保持适度的动态平衡。适应作为一种机能状态,具有复杂而多种多样性。从性质上来说,有消极和积极之分,从层次上来说,则有简单和复杂、低级和高级之分。心理健康是人类个体对其生存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高级适应状态。所谓适应,实质上是有机体对环境影响的调节功能。心理健康则是人类个体对社会影响所作出的一种调节功能。通过以上我们对心理健康的实质分析,心理健康一词的含义是富有弹性的。它可大可小,可宽可窄,这就是心理健康运动不断变化扩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从狭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就是运动初期提出的,指对心理疾病的防治,使心理健康功能得以维护和发挥。从广义方面来说,心理健康泛指个体对社会的良好适

二、心理健康的作用

1个人作用

心理健康对于个人来说,乃是事业成功之本,幸福之源,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因为从心理健康的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主体在面临来自环境的挑战时,能充分利用其心理机制的调节潜能,作出适应性的行为和活动的抉择,才能事业有成。人生在世,面临境遇的挑战,将是不断的。风雨人生路,难得平安程。弱者常悲戚,强者得生存。为人当自强,心理必健康。这乃是处世之道。只有心理上的强者,才能战胜一切困难。事业越大,困难越多,越要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凛然不俱,作出良好的适应性行为抉择,完成良好的适应性行动。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乃人生幸福之源。

2社会作用

社会是人群的结合体。个人是社会生活的实体。心理健康的个人意义,同时意味着巨大的社会意义。从心理健康的社会作用来说,乃是强国之本。因为人民乃国之根本,只有全民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一切财富的创造才能有充分保证。启迪民智,历来都是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的强国之策。我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优秀民族,在于具有勤劳、勇敢、好学、创新等特质,在于全民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全民心理健康,乃是国家兴旺发达之源,富强之本。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与思想基础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什么样的人才是心理充分健康的人,这历来是心理健康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目前,由于人们的观点、方法不同,对此没有一致的认识。

我们认为,确立心理健康的标准,必须以良好的社会适应为根据。从浅层的显性表现来说,心理健康应有下列六项特征:

1敬业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人对待生活和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要素。只有对待生活与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全心全意的人,才能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2乐群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群索居。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具有乐于与人共事相处的乐群意识,才能立身处世。为此,乐群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构成要素。只有具有乐于与人相处的乐群意识的人,才能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3好学

人对社会生活的动态适应,必须依靠其内在的心理调节机制才能实现。人的心理调节机制,需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建立并发展与完善。因此,好学是社会适应不可缺少的前提。只有勤于、乐于和善于学习的人,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4创新

人是人类历史文明的缔造者。历史的洪流永远向前,人类文明永不止步,创新是历史的主流。只有刻意求新,永不墨守成规的人,才能对川流不息的历史潮流,做出良好的适应。尤其是在信息时代,社会的革新周期大大缩短,合作与竞争日益加强,创新特性的作用日益突出。

5坚忍

任何工作、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总是艰难而曲折,只有在困难面前永不畏惧、毫不动摇、顽强拼搏、坚忍不拔的人,才能事业有成,才能对社会生活良好适应。

6自制

人的需要及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人不能无欲,也不能禁欲。人的欲望的满足,必须受制于社会规范。人在现实生活当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诱因,并引起内心的冲突或多种相对立的动机斗争。人需要依据社会规范的要求,来制止那些不正当的欲念。因此,自我克制能力是节制欲念、良好适应社会所不可缺少的特,陛。

上述六项品质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共同组成一个良好适应的调节系统。它们各有不同的层次,随着相应经验的获得,以及心理调节结构的构建而不断发展。

(二)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

从心理的结构观点来说,上述六项显性特征,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制约。直接制约上述六项特征的思想意识,有以下几方面:

1个体对社会的意识

其中包含对社会与事业的认识及其情绪体验。

2个体对群体的意识

其中包含对群体的看法,以及在群体社会中的实际感受。

3个体对自身的意识

即自我意识,包含对自我潜能的评估,对自尊、自爱、自强、自理等的认识与体验。

上述三种意识,受制于主体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上可称为我们对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

四、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1心理健康并不是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罗杰斯所说的那样,是人自身固有潜能自我实现的结果。我们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出发,坚持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基础上实现的。人固有的,依靠自我实现而形成的,仅是实现自然适应的生理调节机制,不是实现社会适应的心理调节机制。心理健康有待于完善自我的心理调节机制的构建。心理健康必须通过学习以及相应的社会适应经验的获得,相应的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才能实现。

2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功能是通过有关心理健康经验的传递而实现的。因此,在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经验内容本身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任意的,必须是适当的。因此,未经专门训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人,决不能充当“辅导员”、“咨询员”、“心理医生”或“治疗员”。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互动过程,其成效取决于互动双方的主动性。这是强制灌输或放任自流的“自由学习”所不能奏效的。

4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了解当前心理疾病防治的迫切性。当前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心理负荷增加,心理疾病越来越多。

5学校应根据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不同原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不良的原因来看,绝大多数并不是原发性的或身源性的,即不是生理型的,也就是说,不是由于生理上的先天不足或后天创伤造成的。与此相联系,绝大多数心理异常是属于继发性的或心源性的,即,心因型的,也就是由种种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造成的。

在继发性的心因型不良类型中,就其发生根源来说,又可分为师源性的与学源性的两种类型。所谓师源型,指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不当。例如一些教师,严重缺乏应有的教育素养,谩骂、讽刺、挖苦学生,严重挫伤其自尊心、自信心与进取心,有的甚至对学生实施残酷、野蛮的体罚与变相体罚等等;所谓学源型,指的是心理适应不良的根源来自学生自身。一些学生往往由于种种原因而表现出怯懦、粗暴,或种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如欺骗、说谎、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甚至拦路抢劫、伤人、杀人等等。

移动通信概述考试总结 篇4

1发送站和接收站的距离为50km,发信功率PT=5W,工作频率f=1.8GHz,天线增益为GT=GR=39dB,馈线和分路系统损耗LT=LR=3dB,求自由空间传播条件下的收信电平及功率? 答: Lfs32.4420lgd20lgf131.64dB 发射功率10lg(51000)36.99dBm

PR=PT+GT+GR-LT-LR-Lfs

36.99393933131.6422.65dBm

接收功率mW=1022.65/100.0054

– 利用公式计算出来的PR单位应该是dBm,GHz=210MHz

W=lgPR/10

2什么是相干时间?相干带宽?它们和衰落有什么联系?

答:相干时间:相干时间在时域描述信道的频率色散的时变特性。如果基带信号的符号周期大于信道的相干时间,则在基带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信道可能会发生改变,导致接收信号发生失真,产生时间选择性衰落,也称快衰落;如果基带信号的符号周期小于信道的相干时间,则在基带信号的传输过程中信道不会发生改变,也不会产生时间选择性衰落,也称慢衰落。相干带宽:是用来描述时延扩展,相干带宽是表征多径信道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某一特定的频率范围,在该频率范围内的任意两个频率分量都具有很强的幅度相关性,即在相干带宽范围内,多径信道具有恒定的增益和线性相位。通常,相干带宽近似等于最大多径时延的倒数。从频域看,如果发送信道的带宽大于相干带宽,则该信道特性会导致接收信号波形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即某些频率成分信号的幅值可以增强,而另外一些频率成分信号的幅值会被削弱;相反,产生的衰落可被视为慢衰落。

3.总带宽为33MHz,分配给一个FDD的蜂窝系统,该系统使用两条25KHz单工通信信道来提供语音和控制信道的双工通信,请计算以下采用不同区群值N时每个小区的可用信道数量。(1)N=4;(2)N=7;(3)N=12 答:总带宽W=33MHz,每条信道带宽W0=25 KHz*2=50 KHz/duplex channel 系统中可使用的信道Num=33 MHz/50 KHz=660 channels(1)N=4: Num0=660/4=165 channels/cell(2)N=7: Num0=660/7=94 channels/cell(3)N=12: Num0=660/12=55 channels/cell 4.请解释GSM网络中基于位置区变化时的位置更新流程。答:位置区改变时更新 由移动台发起的;

基站定期在信标信道(GSM中的BCCH信道)上广播位置区号,移动台定期地接收该信息并将它储存;

在发现位置区域和自己所储存的不同时,就向网络发出自己的最新位置。

5.GSM网络中,采用了何种技术使得正常突发末的保护时间能够降低到30.46s?该技术和保护时间的应用避免了什么现象的发生?

答:在GSM网络中,为了避免在基站接收机处使用两个连续时隙的信息发生重叠,GSM采用了在正常突发末增加保护时间和时间提前量(Timing advanced, TA)技术。如果仅仅采用在正常突发末增加保护时间的话,需要设置200 s的保护时间,结合使用TA后,将保护时间降低到30 s左右。6.呼叫进入时,GSM空中接口上哪些逻辑信道与此行为相关? 答:PCH:用于寻呼

RACH:移动台通过一个随机接入过程对寻呼进行应答 AGCH:为移动台分配资源(一条SDCCH)SDCCH:信令和移动台的鉴权 TCH:话务

7.请指出正常突发中2个偷换标记的具体位置,并详细解释其作用?

答:正常突发中的2个偷换标记指出了TCH信道上的正常突发中是否含有FACCH信道的信令消息。

正常突发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当前1个偷换标记为0时,„„ 8.请简单介绍GSM网络中FCCH信道的作用和FCCH突发的特点。

答:FCCH信道使得移动台可以将工作频率锁定到基站的工作频率,在频率上与网络同步 FCCH突发具有以下特点 发送在51个帧的复帧上 由约50 ms发射一次

突发由148 bits 的“0”组成 仅仅出现在信标信道0时隙上

二.知识点:

1.时分双工TDD:允许上下行业务可以工作在相同的频率上的技术。

频分双工FDD:保证接收和发送可以同时进行的技术。2.GSM网络中多址接入方式特点:

频分多址接入:总带宽为25 MHz,每条子频带为200 KHz,频域共有125条物理信道,只有124条可用。

时分多址接入:时间被分割成周期性的TDMA帧,每一TDMA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TS(Time Slot),使得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频率进行通信。GSM网络中,每个时隙约为577us,一个TDMA帧由8个时隙构成,约为4.62ms。

3.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International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fication Number)是区别移动用户的标志.TMSI:临时识别码(TMSI-----Temporary Mobile Subscriber Identity)MSISDN:用户的电话号码Mobile Subscriber International ISDN/PSTN number MSRN:移动台漫游号Mobile Station Roaming Number IMEI:移动设备国际身份码(International Mobile Equipment Identity)4.GSM中移动性管理的特点: 结合了周期性更新和位置区更新 位置区的更新

允许网络将用户的所有特征参数从原来的VLR转移到当前的VLR 是移动台发起的

当移动台不处于专用模式时,它不断地扫描当前LA的LAI,有必要时,马上启动更新 移动用户将LAI是储存在它的SIM卡中 周期性位置区更新

空闲模式下,移动台定期和网络联系 网络决定周期的长短

网络将这个值在广播控制信道BCCH(Broadcast Control CHannel)上广播,该值介于6分钟到24小时; 网络也可能用一个无穷大的值来取消这个操作

这种更新一般用来校正网络实体间的地理位置信息传输的不连贯性,如HLR、VLR或者链路的损坏等。

5.信标信道:beacon channel允许移动台总是和最合适的基站连接在一起的信道。

使得移动台可以 检测到网络,获得必要的无线信道参数,接入到系统

逻辑信道:被映射到物理信道上,被用来在BTS和MS之间传递不同类型的信息,不同的信道传递不同类型的信息。

GSM中的信标信道

功能:无线资源、同步的检测,“系统”参数的广播

特征:一个载波(在每个蜂窝小区内),它实现了“灯塔”的功能(“信标频率”=“BCCH频率”)通常,该载波的一个物理信道(在n°0时隙上),支持包括BCCH在内的不同逻辑信道有时为了在别的时隙上实现信标信道,别的物理信道也可以被使用。各逻辑信道的作用:

专用信道:提供给移动用户独占的传输能力,可以承载信令(SDCCH信道)也可以承载用户信息(TCH信道);在需要信令的紧急情况下,还允许借用TCH信道的资源给FACCH信道;为了对链路进行实时控制,每条专用信道都有一条慢辅助信道(SACCH信道)配合使用。

广播信道:FCCH信道用于校正移动台频率;SCH信道用于同步;BCCH信道用于广播系统信息。

公共控制信道:RACH信道用于移动台的接入;AGCH信道用于分配一条专用信道给移动台并且负责信道切换;PCH信道用来广播呼叫一个移动台。6.三大效应及其应用:

阴影效应:由大型建筑物和其他物体的阻挡而形成在传播接收区域上的半盲区。阴影效应是慢衰落的主因。远近效应: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功率一样,由于路径损耗,离基站近的用户到达基站的信号强,离基站远的用户信号弱。这样的话,近的用户的信号就会淹没远的用户,产生远近效应。多普勒效应:由于接收用户处于高速移动中比如车载通信时传播频率的扩散而引起的,其扩散程度与用户运动速度成正比。7.硬切换(hard handover):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或切换到另一个小区时,先中断与原基站的通信,然后再改变载波频率与新的基站建立通信。软切换(soft handover):同频率不同基站间的切换,移动台先建立与新基站的信令和业务

连接之后,再断开与旧基站的信令和业务连接,即移动台在某一时刻与2个基站同时保持联系。8.选择蜂窝小区的过程(1)建立信标信道列表

移动台在GSM网络或者DCS网络的所有频率中进行选择。移动台监听所有的载波(GSM系统有124对,DCS系统有374对),通过多次测量,计算收到的平均场强。

在GSM900系统中,移动台建立一个有30个最合适的载波列表; 在DCS1800系统中,移动台建立一个有40个最合适的载波列表。这时,可以建立一个候选的信标信道列表。

(2)移动台在SIM卡中储存的信标信道(比如:BCCH载波)列表中选择 9.越切换:

(1)蜂窝小区间的切换(inter-cell handover)当网络测量到来自相邻蜂窝小区的信号强度和/或信号质量比当前蜂窝小区的信号强度更高和/或更好

如果一个蜂窝小区中已经有大量的呼叫时,为了平衡负荷,也可以将一些呼叫转发给相邻的蜂窝小区

通常,这种情况是发生在呼叫建立阶段,从当前蜂窝小区的一条信令信道直接转到另一个蜂窝小区的话务信道

(2)蜂窝小区内的切换(intra-cell handover)测量结果显示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很差,但功率很强

10.重选指标:

衰减指标C1 为了确保移动台和网络之间有很好的通话质量,移动台要同时测量来自当前蜂窝小区和相邻蜂窝小区的广播信道信号电平

RXLEV_ACCESS_MIN:小区中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最低电平,介于-110dBm~-48dBm之间

教育实践概述 篇5

你更喜欢哪种研究方法,简单说说。

答:我更喜欢实验研究法

1.可以重复验证提升结论的科学性

2.可以扩大研究范围

3.通过控制变量可以让结果更加精确

4.比较容易操作具有客观性

二、教育调查研究

1.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对学生的成绩影响如何?

答:思考维度(学生对线上教学态度、线上教学的效果、影响线上教学的因素、线上教学的成绩影响)基本信息省

(1)你每周接受线上教学的频率是多少?

(2)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你更喜欢哪一个?

(3)你的上课效率如何?

(4)你的作业完成度如何?

(5)线上教学的时候是否信息通畅?

(6)线上教学的通讯效果是否影响你的学习状态?

(7)线上教学的时候你是否满意周围的学习环境?

(8)线上教学后你是否能跟上基本的教学进度?

(9)当有不会的问题是否愿意网上请教老师?

(10)你对线上教学的看法----------

2.通过哪些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思考维度(自我价值衡量,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方面)

(1)

上课时,尤其是进行测试或考试时你感到?

A

非常紧张

B

心情放松

C

无所谓

(2)

对你来说其他同学认为你很优秀并且很有能力吗?

A

非常重要

B

相当重要

C

一般

D

无所谓

(3)

当你从事一个高难度的学习任务时,你会?

A一定要完成B

努力去做,但不成功也无所谓

C

敷衍了事

D放弃

(4)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你不懂或不理解的问题时?

A

向老师请教

B

与同学讨论

C

自己慢慢琢磨

D

不想去尝试着解决

(5)

你对老师布置的作业?

A

认真对待

B

偶尔做

C

简单的做难的不做

D

从来不做

(6)

如果你在课堂上努力解决难题,你为什么会这样做?

A

我想老师对我留下好印象。

B

那是我应该做的。

C

难题很有趣。

D我想知道自己能不能解决它。

E

如果我不努力攻克它,我会感到惭愧。

F

尝试和参与很有意义。

(7)

如果班上有同学不喜欢上学,你觉得主要是什么原因?

A

觉得自己成绩不好,在老师、同学面前抬不了头。

B

觉得学习枯燥、负担重,每天又要完成作业,所以学习没劲。

C

学校制度严格,班级中又有班规,使他感到不自由。

D

结交了社会上的小青年,没心思学习。

E

他也想学习,可是管不住自己。F

对自己没信心,担心考糟。

(8)你认为什么因素最容易使学习成绩下降?

A

父母从不或很少关心自己的学习。

B

自己不够努力,学习习惯不好。

C

课程多、难,适应不了。

D

老师讲课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9)①

你是否有最喜欢的课程?

A

B

C

介于两者之间

如果有,是哪门?

(没有可不必作答)

②你喜欢的原因是?

A

这门学科很重要

B

考好了会得到奖励

C

老师讲解生动有趣

D

学习起来很轻松

E

学了有用

F

对这门学科本身很感兴趣

(10)你认为自己来上学主要是为了?

A

学本领,获得新知识

B

将来找个好工作

C

喜欢读书

D

学校好玩

E

考大学

F

得到老师的表扬

G

父母让我来的如果你还有其它想法或建议,请写在下面:

措施:

1.提高自身学习兴趣

2.提高自我效能感

3.进行必要的归因训练

4.提供良好的环境

3.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是否有利于其全面发展?

三、教育案例研究

1.王小刚不上学了分析步骤

(1)研究背景与意义

1.通过调查研究中国贫困地区的中小学辍学、退学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2.辍学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

(2)研究问题

王小刚辍学的原因

(3)研究方案例研究法

(4)

研究对象

王小刚

校长

班主任

小刚妈妈

(5)

研究设计

分别对以上主体进行谈话,了解王小刚辍学的原因

(6)

研究结论

王小刚辍学原因为:成绩不好,教师体罚,家庭贫困

(7)

研究反思

调查受外界环境干扰

伦理问题

评价效度

时间短不够深入

2.教师惩戒权和惩罚权的区别,教师惩戒权的意义?

1.教师惩戒权的含义:通过惩治对学生不合规范的行为进行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当事人规范行为的产生与巩固。促进学生更好的社会化,成功成才才是惩戒权的最终目标。

2教师惩戒权的内容:常见表现形式有批评、隔离、写检查、剥夺某种特殊权利,例如参加课外兴趣班等。

3.惩罚权:惩罚是一种体罚或者变相体罚。

4.区别:

(1)

教师惩戒权不是简单的体罚

(2)

教师惩戒权目的上为了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过自新;惩罚侧重让学生惧怕挨打,不敢犯错。

(3)

教师惩戒权从程度上,不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惩罚不仅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还是一种违法行为。

(4)

教师惩戒权从手段上,虽然都是通过惩罚达到改正,前者是理解自身错误行为,后者是体痛。

(5)

教师惩戒权从效果上,前者可以帮助学生改正问题,促进师生感情,后者是被动和反抗。

5.教师惩戒权的意义:

(1)

教师惩戒权是教师的一种专业权利,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利。

(2)

教师的教育惩戒是学生受教育权利充分实现的可靠保障。

(3)

教师惩戒权有利于树立教师权威。

6.措施:

(1)

提高教师道德素养

(2)

提高教师知识素养

(3)

提高教师技能素养

(4)

加强教育惩戒权的立法工作,保障教师依法治教

(5)

家校共育,落实教育惩戒权

四、教育观察研究

1.简述教育观察的含义与基本类型

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特征进行记录,从而获得教学行为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直接观察VS间接观察

参与式观察VS非参与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VS非结构式观察

2.关于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互动状况的观察提纲

一.

观察时间(计划有三次到小学观察)

1.5月7日

2.5月14日

3.5月21日

二.

观察地点

1.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2.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三.

观察对象

1.学生

观察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观察场所:课堂和户外

2.教师

观察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观察场所:课堂和户外

四.

观察内容

1.学生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互动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1)

能力:A学习能力

B沟通能力

C自控能力

(2)

个性:A性格:活泼、开朗

B内向、自闭

(3)

对学生的态度:A积极

B消极

(4)

养成教育的状况:A行为习惯

B道德品质的形成3.教师

(1)

教师角色:

(2)

教师教学方法

(3)

教师指导

(4)

教师态度

五.

观察方法

(1)

直接观察法

(2)

非参与性观察法

六.

观察手段

1.获得观察资料的手段:通过人的感官观察

2.保存观察资料的手段:A人脑B文字记录C录影录音

七.

记录内容和方法

按照观察指标记录,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其他信息

八.

研究人员任务分工

一位观察老师,一位观察学生

学生行为观察记录表

学校----

科目----

班级----

教学科目----

教师----

日期----

课堂行为

1.教师提问小组学生反馈

2.学生之间的沟通

3.学生课堂中遵纪守法的情况

4.学生课堂精神状况

5.学生课堂的动手能力

6.学生小组表现

课外的行为

1.活动的精神状况

2.同学间的一起游戏的行为状况

3.对游戏感兴趣的情况

4.游戏中的的合作情况

5.游戏中的竞争情况

教师行为记录表

学校----

科目----

班级----

教学科目----

教师----

日期----

课堂行为

1.教师的教学方法

2.教师的教学内容

3.教师的教学态度

4.教师的教学指导

课外行为

1.教师的指导游戏

2.教师对游戏的设计

3.教师在学生中的参与

4.教师的态度

五、教育实验研究

1、幼儿教育学概述 篇6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幼儿教育”“教育学”“幼儿教育学”等概念;理解“幼儿教育”概念;掌握幼儿教育的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掌握幼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学准备: 幼儿园活动录像片段;CAI课件(古今中外教育家论教育,幼儿教育案例);各种版本的《幼儿教育学》教材。

教学重点:理解幼儿教育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幼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教育

广义: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如幼儿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它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专业的教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强的、规范的教育,因此一般来说效率、效果也更好。

问题:教育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动物性生存活动吗?

分析: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是两种表面类似而本质不同的活动。因为动物的“教育”是一种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动物界没有人类这样高级的语言、符号系统,思维不够发达,活动只能停留在个体的层次上,不能类化;动物的教育也基本上随着生理的成熟而结束。所以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幼儿教育

(一)幼儿教育——基础教育的基础

幼儿教育是幼儿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学习幼儿教育学首先必须理解“幼儿教育是什么”?以此为基础,由事实层面的概念了解过渡、升华到一种价值层面的理想追求,追求一种好的或者说真正的幼儿教育,才是我们理解幼儿教育,学习幼儿教育学的真正目的。

1、人的年龄分段与对应的教育分段。

2、幼儿教育的概念。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到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奠基的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

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活动,如幼儿的家庭生活的形态,父母养育他的态度和方式,幼儿周围的人和事,他所读的书,接触

他的人,看电影、电视等等,都可说是幼儿教育。

狭义的幼儿教育则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教机构的教育。

3、幼儿教育的性质、地位与作用。

案例3:诺贝尔奖获得者对幼儿教育价值的评述。

案例4: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

——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提问讨论:

(1)个人经验陈述:你上过幼儿园吗?对幼儿园生活还有印象吗?

(2)了解上面的案例后,你觉得幼儿教育有怎样的地位?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幼儿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基础教育的基础,非义务教育。

幼儿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人才培养奠基的光荣任务。“教育的主要基础是在五岁前奠定的。你们对五岁前儿童所做的一切,就是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而以后就是继续教育人、造就人的过程。”

——马卡连柯

三、教育学及幼儿教育学

问题: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你们能根据前面的学习讨论给幼儿教育学下定义,并描述它的主要内容吗?

归纳总结:

幼儿教育学是研究3-6岁幼儿教育现象和它的规律以及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一门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教育与社会发展;幼儿教育与幼儿发展;我国幼儿教育的目的与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幼儿园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原则、手段和方法;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小衔接等。

幼儿教育学属于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是19世纪后期才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欧洲出现的,因此,幼儿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与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且与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其他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之间发生着渗透。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

(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问题:有些孩子可以不用接受幼儿教育。

分析:《儿童权利公约》明确宣布,幼儿教育不是少数天才儿童或家境富裕儿童的专利,而是面向社会全体儿童的,每个幼儿都拥有生存、学习和发展权利。

第二节

幼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1、研究对象

幼儿教育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幼儿园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

2、研究任务P6

二、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意义P7-8

1、办好幼儿教育,适应时代的要求 A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的研究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正常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前获得的。美国生理学家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是大脑生理发展的最快时期,一个成年人脑重约为1400克,其4岁时约为1000克,8岁时约为1300克。日本学者木树久一指出,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就只能具有60分能力的人。由此可见,幼儿大脑发展速度之快。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用正确的方法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

B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孩子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家长、老师说“好”,就是“好”,家长、老师说“坏”,就是“坏”。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或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C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为男性化女孩。这称为性角色畸形。

总之,幼儿是智力开发、人格健全、性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教育上,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应付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幼儿教育是决定人生命运与幸福的终身大事。

2、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反面案例:济南一幼儿教师被曝体罚孩子 园方拒赔偿 家长欲起诉

这天早上,省城几十位家长站在济南世纪佳园内大风车幼儿园门口维权。他们告诉记者,他们的孩子在该幼儿园遭到了一位季(音)姓老师的体罚和虐待,孩子们被要求做金鸡独立、下跪、双手抱头蹲下等动作,还有的女孩被该老师抓头发,孩子们看的动画片居然是《鬼妈妈》。而在家长提供的录像里,季姓老师部分承认家长的指责。

【观点辨析】问题1:有人说,做幼儿教师,只要爱幼儿就够了,其他都不重要。

分析1: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只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这一职业所要求的许多特殊的条件。其中,教育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必不可少。尤其是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对幼儿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减少教育的失误,提高教育质量,为此,不学习和研究根据前人经验总结提炼出的教育理论,就很难胜任教师的工作。案例2:一位教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幼儿认识蔬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青菜、西红柿等图片,告诉幼儿它们的名称和特征、用途,另外一位教师则带领幼儿到附近菜农的地里参观菜农是如何种菜施肥和浇水,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蔬菜并进行管理,做好观察记录。

3、坚定教育理念,忠诚于教育事业

反例:山西省太原市五岁女童,在幼儿园遭老师狂扇耳光70次,在四川宜宾,一名六岁的女童,被幼儿园的老师在其背部刺了个“田”字;同样在温州的鹿城,一名不满三岁的男童因为调皮被幼儿园老师扇了耳光,并拿胶带封住了嘴巴。党的教育事业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教人民满意的书,当人民满意的教师,这是党的教育事业对我们的要求。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首先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修养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教育事业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事业,更是一个奉献的事业。尽管教师头上有许多耀眼夺目的光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园丁”等,可从实惠的角度讲远没有煤矿老板、企业高管等人的收获丰厚。选择教育事业不仅要安于清贫、耐得住寂寞更要有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教学相长、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学习幼儿教育学的方法P8-10 案例:有些人认为,小孩子爱唱歌跳舞,喜欢漂亮的人,当幼儿教师,只要会唱会跳,长得漂亮就可以了。

分析: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仅仅能唱会跳,能弹会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了解孩子的基本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会观察和了解幼儿、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他们交往、会设计和安排学习环境、会按照不同孩子的水平和特点来指导他们以多种方式来学习。A纵向深入——认真读书,勤于思考,钻研幼儿教育学理论

B、横向联合——联系幼儿教育实际,联系相邻学科和相关知识、信息,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一)联系幼儿教育实际

提问题:为什么要联系实际?怎样联系实际?【案例】中班歌唱活动“迷路的小花鸭”片段。分析讨论:从教师行为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并对因材施教有感性认识。【归纳总结】教育理论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要深入领会幼儿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就必须接触实际,用理论解释幼教实践现象或用理论指导不同情境下的幼教实践。因此,根据学习需要,我们应经常下幼儿园见习、实习,开展调查研究和各种专业活动,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领会。

(二)联系相邻学科和相关知识、信息 从幼儿教育学的主要内容看它的相邻学科: 幼儿发展—→生理学、心理学

幼儿全面发展教育—→幼儿园各领域教育、语言学、数学、艺术学等 儿童观—→哲学、政治经济学、伦理学

(三)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案例1:某家长冲进园长办公室,气冲冲地质问园长:“我邻居家的孩子所在的幼儿园每天布置家庭作业,要孩子们背3首古诗,做30道计算题。你们幼儿园为什么不做?”

案例2:某家长说,国外的东西就是好,国外的幼教肯定没错。我帮孩子选择幼儿园,就看它是不是弄了国外的理论。

分析研讨:在当前,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我们尤其应注意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学习幼儿教育学,发挥幼儿教育学的鉴别和引导作用,提高自己的鉴别能力。

以下两个问题需要我们重点关注:一是国外幼教理论的引进与本土化问题;一是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认识问题。

第三节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标:

1、在了解幼儿教育的历史形态的基础上,初步感受幼儿教育与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认识幼儿教育的价值。

2、感受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对幼儿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所思考。

教学准备:《百年幼教》电视录像片;古今中外教育家论学前教育,各个时期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的照片;请分别查阅卢梭、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做好发言准备。

教学重点:幼儿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学难点: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参与式学习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产生:幼儿教育是种社会现象,有人类社会,便出现幼儿教育。

(二)幼儿教育形态的发展

1、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受到的教育是平等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 :教育出现了阶级性和等级性、在家庭中进行

3、资本主义社会的幼儿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1)资本主义早期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欧文的“幼儿学校”; 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1840年,福禄培尔和他的“幼儿园”福禄培尔的幼稚园;蒙台梭利的“幼儿之家”)。(2)十月革命后,苏联创建了社会主义的幼儿社会教育。

(3)现代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日趋多样:有由私人、国家、团体、企业等开办的各种托幼机构,如幼儿园(日托、寄宿)、托儿所、流动幼儿之家、社区托幼机构、游戏小组、假日儿童中心等,以及主张不同理论的幼儿园。

4、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发展。

(1)旧中国幼儿教育(幼儿社会教育机构的产生;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幼儿社会教育)。

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

(2)革命根据地的幼儿社会教育(解放区幼儿教育)。

(3)新中国成立后的幼儿教育(恢复、整顿、稳步发展的十七年;横遭破坏的十年;新时期的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观看《百年幼教》电视片,思考讨论:中国幼儿教育从其产生之始就具有什么特点? 提问思考:为什么有人类社会,便出现幼儿教育,而幼儿社会教育机构直到近代才产生?

三、主要的幼儿教育思想家

1、古代欧洲哲学著作中有代表性的学前教育思想。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理想国》和《法律篇》中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政治观》中对于学前教育的论述

2、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教育论著中的学前教育思想。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和《世界图解》;裴斯泰洛齐的幼儿学校;法国教育家卢梭《爱弥儿》;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新社会观》、《新道德世界书》的幼儿学校

3、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福禄培尔代表作《人的教育》的幼儿园

4、现代学前教育主要理论流派。

杜威的儿童观及其学前教育理论;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蒙台梭利法》(又名《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教育人类学》的幼儿之家;精神分析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弗洛伊德;成熟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格塞尔;社会学习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班杜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陶行知、陈鹤琴的幼教理论与实践。

三、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福禄培尔(1782~1852)主要理论: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

2、游戏理论

3、协调原理

4、亲子教育

(二)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的儿童教育家 1907年在罗马平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蒙台梭利教育法

教育理论的要点: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一个自由发展、生气勃勃、有秩序、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4、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结合的原则

★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缺点和贡献(简答):缺点:(1)偏重智能而较忽视幼儿情感的陶冶;(2)其感觉教育教具脱离幼儿的实际生活,过于狭隘、呆板,操作法过于机械等等; 贡献:重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学习,重视环境的作用,以及她对教师作用的观点等等,无论在蒙台梭利时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不衰的生命力。

(三)陶行知(1891~1964)

教育贡献

1、开拓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在南京郊区首创了中国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2、重视幼儿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

(四)陈鹤琴(1892~1982)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3、幼儿园课程理论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经验陈述】请各学习小组派代表发言,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介绍卢梭、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陶行知、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医学心理学实验动物模型概述 篇7

一、焦虑动物模型

焦虑是由预先知道但又不可避免的即将发生的应激性事件引起的一种心理预期反应, 以恐惧、担心、紧张等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 多伴有心悸、多汗、手脚发冷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进化的角度讲, 动物所表现的防御反应是人类恐惧和焦虑反应的原始成分。因此, 动物所表现的恐惧样反应与人类的焦虑反应具有同源性, 可作为焦虑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基础。

(一) 高架十字迷宫模型

为非条件反射模型, 根据M ontgom ery的思想设计, 它利用动物对新异环境的探究特性和对高悬敞开臂的恐惧心理, 形成动物的矛盾行为, 以进入开臂的百分数 (O E) 和在开臂停留时间的百分数 (O T) 反映动物的焦虑状态, 焦虑动物的O E和O T明显降低。这种方法以自发行为为基础, 动物不需特殊训练, 实验方法快速简便。

(二) V ogel'S饮水冲突模型

为条件反射模型, 该模型利用禁水动物烦渴心理和对饮水时受到的电刺激而产生的恐惧形成动物的矛盾冲突行为。以动物舔水次数 (LN) 和被电击次数 (SN) 作为评价焦虑指标。有焦虑情绪动物的LN和SN明显减少。

(三) 氯苯哌嗪 (m C PP) 诱导焦虑的明显箱模型

1998年, B ilkei G orzo A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建立了大鼠m C PP诱导焦虑的明显箱模型, 焦虑症状是通过对动物进入明箱的活动次数表现的, m C PP有明显的致焦虑作用, 使动物进入明箱的次数明显减少。用m C PP诱导焦虑的大鼠, 可造成动物脑内5一羟色胺递质系统发生变化, 是第一个部分模拟临床病理性焦虑的模型。

(四) 群居接触焦虑模型

G uy等进行大鼠群居接触实验, 制作群居模型敝箱。将大鼠先以每笼2只进行饲养, 2周后, 每笼大鼠同时放入敝箱适应8m in, 连续2天, 第3天将大鼠按体重相近原则重新配对 (配对大鼠体重相关一般不超过15g) , 每组6对。测试时将要新配对的相互不熟悉大鼠放入敝箱, 以其彼此间嗅, 爬上或下钻, 理毛, 性探究, 跟随或围绕转等正常的群居接触行为减少作为评价焦虑指标。

二、抑郁动物模型

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 思维迟钝, 行为迟缓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可伴有睡眠减少, 体重降低等躯体症状。不可控制的应激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所有抑郁动物模型共同的特点就是:抑郁行为是由不可控制的负性事件所产生的。

(一) 行为绝望模型

亦称“强迫性游泳实验”, 是将大鼠 (或小鼠) 置于盛水的环形玻璃缸内强迫游泳, 动物最初在水中拼命游动、挣扎、试图逃脱, 随之感到逃脱是不可能的, 便不再挣扎的游动, 仅将头部露出水面, 肢体漂浮, 维持一种不动状态, 将此状态称为“行为绝望”。

(二) 获得性无助动物模型

给予动物连续的非控制性的令其厌恶的刺激 (电击) , 经多次处理后, 即使将其放在可以逃避电击的环境中, 如穿梭逃避或压杆逃避, 也表现为完全不能或极缓慢的逃避行为或操作, 处于无动或无助的状态。获得性无助动物对电击引起的行为反应呈双相性, 最初表现为躁动、挣扎、嘶叫, 但无逃脱的企图, 随之出现淡漠、孤独, 不能和新的环境发生联系。究其原因可能归于学习失败, 这和内源性抑郁十分相似, 可作为其代表性的动物模型。

(三) 慢性温和应激的抑郁动物模型

将动物长时间的暴露在多种不可预知的应激源下, 应激源包括不定期的禁水、禁食、震动、电击、游泳等, 由此引起动物对奖励刺激的缺乏 (主要是对可口的甜味溶液的消耗量降低) 作为抑郁的表现。慢性温和应激更真实的模拟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困难”, 动物对甜溶液的饮用量降低反映了抑郁的核心症状, 即快感缺乏。该模型中, 动物的糖精水溶液的摄入量明显降低, 快波睡眠的时间增加, 慢波睡眠时间缩短。

三、心理应激动物模型

应激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可以由不同的生理、心理及综合因素引起。有研究表明, 适度的应激可以动员机体的非特异性适应系统, 提高机体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 对机体而言具有积极意义。而长期过度应激则易对机体造成伤害, 甚至引起一系列疾病的发生。

(一) 情绪社会心理性应激模型

利用动物存在与人类相似的恐惧、绝望、愤怒等情绪反应, 施加一些社会性心理应激因素。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愤怒心理应激模型。Sgoifo等利用单独饲养的大鼠易出现攻击性, 当放进入侵鼠时则出现攻击、愤怒的特点, 将大鼠连续10天孤独饲养并施以昼夜颠倒环境, 使之产生领地归属感, 在第11天当独养大鼠处于夜间兴奋状态时, 将1只陌生大鼠放入独养大鼠笼内, 独养大鼠即会因入侵鼠的侵入产生强烈的愤怒感和激越心理, 由此构建了独养大鼠的愤怒社会心理应激模型。

(二) 不可逃避性应激模型

这类模型主要模拟了人们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拥挤、环境嘈杂、挫折等生活状态。其共同点是将动物置于无法逃脱的应激环境中, 给予一种或多种刺激诱发心理应激反应。常用的刺激因素有电击、噪音、束缚等。1999年, Keane等将小鼠束缚在特制的圆柱筒12小时, 观察到小鼠发生了明显的精神性变化, 后经证明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纯粹的心理挫折应激, 目前已成为心理应激的经典模型。根据施加束缚因素的同时是否附加其他刺激, 可分为单纯束缚应激和复合束缚应激两种模型。

此类造模方法利用动物“前进后退”的心理冲突, 模拟人们在生活中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心理冲突情景, 其经典模型为惩罚性饮水实验。由电脑时控仪和饲养笼联结成电流环路, 设定程序使电脑时控仪随机地决定电路的通与否。当电路接通时, 若小鼠饮水, 则会遭受电击;电路未接通时饮水则不会受到电击, 由此造成小鼠饮水时的心理冲突, 产生焦虑愤怒情绪。

(四) PT SD动物模型

PTSD即“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发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1. 惊厥阈下电刺激PTSD模型

通过边缘系电刺激的方法刺激大鼠海马建立模型。该模型用6~7周龄雄性W istar大鼠, 以海马C A I区为诱发部位, 通过重复电刺激, 诱发了实验动物明显的、较长时程的活动习性改变、警觉水平过高、惊恐行为、环境适应能力下降、躲藏逃避反应等多种与PTSD临床表现相似的精神、行为障碍表现。

2. 点击加幽闭PTSD模型

该模型中将W istar大鼠置于密闭不透光小盒子中, 盒子下部为可通过电流的不锈钢栅栏, 大鼠处于无法逃避的足部受到持续电流刺激的状态。电流刺激的间隔随机。上下午各一次, 间隔不少于4小时, 连续刺激达三天。实验结束后数天用穿梭箱实验对大鼠的认知功能进行检测。

四、睡眠剥夺动物模型

睡眠剥夺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导致的睡眠数量被迫减少, 可以造成机体的疲劳、作业能力下降、免疫力下降、警觉水平降低等不良反应。利用睡眠剥夺动物模型主要是研究睡眠剥夺对精神行为、认知记忆和作业能力的影响。通常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建模, 模型选用W istar雄性大鼠, 将其置于4.5cm的小平台上, 周围是水环境, 自由取食和饮水, 大鼠在站台上屈曲而立用此方法连续剥夺其R EM睡眠, 可观察其精神行为变化。

五、吗啡成瘾及戒断模型

吗啡类药物可以激活脑内奖赏系统, 产生对药物的不断渴求。多次用药后导致脑内与强化反应有关的神经部位出现形态改变。吗啡类物质依赖表现为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两方面。目前主要通过建立动物模型并引入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对“心瘾”的生物学机制进行研究, 探索吗啡依赖戒断后的焦虑情绪和渴求行为及其神经生物学改变规律。

参考文献

[1]MatsudaS, Peng H, Yoshimura H, et al.Persistent c-fos expression in the brains of mice with chronic social stress.Neurosci Res, 1996.

[2] Keane MM, Ettenberg SA, Nau MM, et al. Chemotherapy Augments TRAIL-induced Apoptosis in Breast Cell Lines.Cancer Res, 1999.

[3]Guy AP, Gardner CR.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a Modified Social Interaction Model of Anxiety in the Rat.Neuropsychobiology, 1985.

中国职业教育的研究概述 篇8

关键词 中国 职业教育 研究概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1-02

基于文献统计,学术界普遍认同我国职业教育起始于清末、民初。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在《请变通科举折》中,率先提出“智农工商”的思想;1917年,他参与了由黄炎培发起创建中华职教社。“五四运动”前后,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实业救国的主要途径之一。黄炎培第一次系统地提出职业教育理论并付诸实践,1917年5月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启了与实业界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先河。他的主要思想是:教育救国的和实用主义,“提倡爱国之根本在职业教育”,“普通学校能注重生计最合余意”。其论著有:《黄炎培考察教育团日记》《实用主义教育法》《国难中的职业教育》《空江集》等。同期,蔡元培、陶行知、陈嘉庚、陆费逵、顾树森、李梦鳞、江问渔等人对中国职业教育,做出了卓越的理论和实践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创办技工学校,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由于教育超出了当时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教育规律,造成教育质量低下。同期有价值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较少。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召开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研究也进入了新轨道。在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起步,高等职业教育这个名词在中国属于独创。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有以下几个主题:

一、注重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发展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为焦点的主题研究

其主要学者和理论观点如下: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动因的研究,多数研究把原因归结为经济发展,认为经济发展导致了对人才知能结构需求的升级是根本动因。关于高职内涵与办学途径的研究,杨金土等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并借助人才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说明。关于人才类型,他们认为社会人才主要有四类:即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高层次的技术类人才、有一定实践技能又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技师型”人才和管理人员。江汉大学的张微之概括短期职业大学的特点为:“走读,收费,短学制,职业性,不包分配”。1986年,我国第一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文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文集》出版,该《文集》介绍了部分职业大学办学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等内容。1987年我国第一份高等职业教育专刊《高等职业教育》创刊,期刊著文,对高职的地位、作用、特点进行密集的研究探讨,形成了高职教育的理论基础。王千弓、张微之主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探索》,综述了“中国职业大学的兴起、毕业生质量、专业设置、管理体制与经费问题、培养目标、高等职业院校的规模与效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世界经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等。”尤其提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李蔺田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该书内容上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主,也兼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许多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不合格和当时政策上“分流说”的影响,高职院校数量明显减少,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有所消沉。

二、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学制改革的主题研究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政府做出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系列决定,教育部从1999年起,每年出版《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文件资料汇编,迄今已经出版到2006年。从2002年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连续召开了三次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大会。经过三次会议的凝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结合”被高度认同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高职教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促使了高职研究的升温。这期间出版了一些有价值的高职教育理论著作,如吕鑫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认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名称,在我国虽于80年代提出,但是,就其培养目标的人才特征和工作岗位的内涵分析,这类教育实体自清朝末年以来就早已存在”。葛锁网主编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从概念的界定到培养模式的特点做了全面的研究。俞克新、黄春麟提出了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包括由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应变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式;2004年7月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把高职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高技能人才,有研究者采取了综合观点,认为21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包括职业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杨金土、孟广平等在对一、二、三产业的部分企业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再次进行了定位,认为高职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定位在“技术应用性”人才上。王前新在2003年出版了《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等著作对高等职业教育学、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论、德育论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可以认为是高职教育在新的发展时期的概括和总结。

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构、经济贡献、就业贡献、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市场化改革等领域

關于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建构问题,职业教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实现。基本研究取向是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比较大的是项目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徐国庆是该领域的学者之一。他认为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在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方面,2003年,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著书《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从教育领导者的高度提出职业教育应该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力求实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编的《20年回眸——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创新,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新文集。书中提到“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双证书”教育等观点。在其他方面,叶春生主持并出版了《高等专业人才通向农村研究》,研究了高等职业教育通向农村的问题,并提出深入的政策建议和措施。任君庆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研究我国西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东西部高等职业教育要协调发展”。高校博硕士研究生是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从2000年至今,在校的硕士、博士以职业教育为自己毕业论文主题的居多。已通过答辩的有140篇之多。

目前,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都在向一个更加合理和理想的发展,表现在办学主体多元、学历层次齐全、办学功能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特点的开放式、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办学体系。

上一篇: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与反思下一篇:中学生《活着》心得体会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