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下册体育的教学计划(精选11篇)
学习目标: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和做出侧手翻的动作,并且在活动中相互配合,体现出良好的团队精神。
学习内容:侧手翻 学习步骤:
一、情景导入
教师活动:1.集合队伍,体委整队,报数报告老师。
2.宣布课的任务和要求。3.组织学生进行队列练习(四列横队成二列横队的上步学习,老师先示范,然后组织学生自主和集体练习)。
学生活动:1.迅速集合队伍,做到快、静、齐。
2.细心观察老师的讲解示范,积极找自己的伙伴相互练习。
3.在集体练习中,勇于展示自己。
组
织:四列横队和分散练习: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重
点:侧手翻的动作方法和要领(强调手一定要用力来推)。
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自主进行游戏和准备活动,要求要充分活动好自己的身体,老师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
2.老师先做出侧手翻动作,要求学生观察,看老师的动作有什么特点,手脚的位置和其是怎样配合的。
3.询问学生的观察情况,老师进行总结,再示范,强化技术要求,使学生能够有一定的动作概念。
4.组织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并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留心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5.集合,选较好的同学进行演示,然后老师把学生存在的不足及时讲出,组织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6.技术展示,侧手翻接力比赛。
7.总结该课,进行自评和老师点评。
学生活动:1.认真聆听和观察老师的讲解示范,积极开动脑筋。
2.积极投入练习,密切与同伴合作,反复尝试,不 怕苦不怕累。
3.积极进行比赛活动,充分战时自己,有集体荣誉 感,能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通过评价,对自己的表现有一种成就感。组
织:如图: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x
一、主要教学流程
1. 情境创设
请同学们观察右边的四幅图片, 图片中哪些线互相平行?
教室内有哪些线是互相平行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小组讨论, 为归纳平行线的概念做准备)
2. 认识平行
(1) 概念:在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 表示:如图, 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记作AB∥CD, 读作“直线AB平行于CD”。
(3) 画法:想一想, 小学里怎样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3. 探究性质
(1) 读图。观察地图并思考:
(1) 图中有哪些道路与建设路平行?利用前面学习的方法加以检验; (2) 过人民广场, 并与建设路平行的道路有几条?经过青年广场呢? (3) 过人民广场, 能否再修一条与建设路平行的道路?经过青年广场呢?
(2) 画图。如图, 点A、B是直线l外的两点. (1) 过点A画与直线l平行的直线。这样的直线能画几条? (2) 经过点B呢? (3) 通过画图, 你有什么发现?
(3) 归纳。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尝试用语言来描述所发现的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 应用。如图, D是AB的中点。
(1) 过点D画直线DE∥BC, 交AC于点E, 画直线DF∥AC, 交BC于点F;
(2) 在所画图中, 线段AE与EC、线段BF与F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用刻度尺或圆规检验你的结论。
4. 数学实验
(1) 图中AB与CD、BC与ED、FG与HI互相平行吗?
(2) 在方格纸中过点P分别画AB、BC的平行线。
二、设计策略与意图
1. 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具体实例中感知平行。
对于平行线的概念, 小学里是通过实物、图片加以描述的, 未介绍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还学过利用直尺、三角尺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基于小学已学过的平行的知识, 这里我们通过一组图片及寻找身边的平行线, 进一步丰富了对平行的认识, 唤起了学生对平行的回忆。
2. 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 定义平行线
小学教材里是这样描述的: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本课的教学中, 我们让学生思考所找互相平行直线的共同特征, 来归纳平行线的概念, 遵循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深化了对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认识。
3. 在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中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这一部分中有四个环节:第一, 观察城市地图, 在读图的过程中,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知平行线的性质;第二, 将建设路看成直线l, 人民广场看成点A, 青年广场看成点B, 这样就转化为一个画图问题, 把上述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 在操作中思考, 让学生从数学内部感知平行线的性质;第三, 学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尝试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所发现的基本事实;第四,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会基本事实在数学内部的运用。
4. 通过数学实验, 深化平行线性质的认识。
这里的活动分为3个层次, 第一, 用直尺、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图中的有关直线是否互相平行:第二,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 探索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的方法;第三, 是数学实验活动的核心, 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 发现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的一般方法。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基于学生在小学里已有的经验 (学过利用方格纸中的横线或竖线画平行线) ;另一方面, 在检验图中的直线是否平行的过程中观察其特点, 能引发学生新的思考, 发现在方格纸中画平行线的简便方法, 发现借助方格纸画平行线的本质就是平移。
三、两点感悟
1. 创设恰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
《课标》指出, 应选用合适的学习素材, 介绍知识的背景;设计必要的数学活动,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 感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恰当地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 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 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仅仅限于直观性的识图, 以前没有学习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的表述和推理, 所以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图形、概念、性质, 并用几何语言加以表述, 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教学中要以现实背景为素材创设情境, 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思考、推理等活动过程, 积累数学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经验, 让学生亲身实践、感受, 掌握概念、懂得画法、尝试用几何语言表述,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 这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2. 立足合情推理,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合情推理是发现结论的一个有效途径。记得华东师大王继延教授说过, 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 直观地、合情地获得一些结果, 这是数学的根本, 是得到新结果的主要途径。
七年级的学生习惯于用小学里的直观来代替推理, 对几何语言的运用, 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化, 对探索、归纳、推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因此, 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实验,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抽象的规律, 发展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学生的认识过程应当是基于操作, 又高于操作, 经过抽象、概括活动, 归纳数学对象的特征, 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摘要:初学图形与几何时, 要尽可能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知背景,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 为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观察、操作、实验、思考等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
【教材分析】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颜色”。通过Look at的句型介绍自己拥有的物品,并能用It’s nice.来进行赞美。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会读词汇red, pink, blue, green和balloon。
2.能听懂、会读、会说句型Look at…和It’s red/nice.
3.勇于用英語向他人介绍展示自己的物品。
【教学重难点】
1.能听懂、会说、会读词汇red, pink, blue, green和balloon。
2.能听懂、会读、会说句型Look at…和It’s red/nice.
【教学方式】
主要运用情境教学法,采用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启发点拨为线,把语言的亲身体验、交际运用贯穿始终,努力做到关注学生个体生命,发展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Step1 Let’s sing
T: Look at this rainbow. Some colours are missing. Let’s enjoy a rainbow song and find out the missing colours. (Enjoy the Rainbow Song) It’s red/blue/green/pink. (感知It’s…)Is this rainbow nice?
T: It’s nice!
【设计思路】先借通过Rainbow song,开发学生的音乐智能,体验学习英语的快乐,同时设立任务目标,让孩子们找missing colours,导入颜色的话题,并不断渗透感知句型It’s…再结合彩虹图案渗透课文句子It's nice。
Step2 Presentation
T: Look! What’s this? A balloon. (带读几遍) Is it nice? Let’s make it nice. (描红) What colour is it? S: (It’s) red.
T: Yes. It’s a red balloon. Read after me. A red balloon.
【设计思路】把新单词balloon和上一环节的颜色单词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并反复操练,既起到复习的目的,又能丰富学生的语言。
Step3 Story time
T: Whose balloons are they? Look! They are the clown’s balloons. The clown is in a fun world. Who is coming? Yes, they are Yang Ling…
1) Let’s guess
T: Yang Ling wants to have a pink balloon. What will she say? (看图说话)
S1: A pink balloon, please.
2) Watch and match
T: Each of them has a balloon. Watch and match the person with the balloon.
3) Listen and answer
T: Well done! What did Yang Ling say to show her balloon? S1: Look at my balloon. T: What did Wang Bing say to praise Yang Ling’s balloon? S2: It’s nice.
【设计思路】
单词句型的教学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小学生生性好动,具有好胜心理,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反复操练中巩固本课的学习重点,从而达到语言学习的运用和交流作用。
4) Let’s read
T: Now, read after the tape. (第一二副图片跟读)
T: Look at the third/forth picture. Why they“Ha! Ha!”
S1:因为刘涛的气球太搞笑了。
T: Yes. Liu Tao’s balloon is so funny!
【设计思路】
英语朗读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模仿和朗读英语是促进小学生认读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本单元的story time板块比较突出的语音现象是句子的重度、节奏和语调。在教学中应该给予显性的朗读方法指导。
5) Let’s act
T: Four students in a group. I’m the clown. Each of four students asks me for a balloon first and then act it out.
Step 4 Draw and show
T: Guess! What will Wang Bing say? Look at his balloon! Now, draw your own balloon and show to us. Draw as quick as possible.
最快速完成的前五名小朋友有机会上台展示哦!
【设计思路】
画一画,说一说的活动设计,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Step 5 Home work
跟录音朗读Unit 4 Story time 三遍。
用“A…please”和“Look at my…”造新句子,与家人对话。
【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册主要围绕“性质与功能”这一组统一概念,整合教学内容,进行单元和课题设计。全册共有6个单元,19个课题。
“常见材料”是全册的引入单元,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人们对材料的使用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引导学生认识身边的材料、关心新材料。“声”、“光”、“电”、“磁”四个单元分别以儿童生活经验为线索,“声”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声音、观察发声物体、自制乐器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验制作探究能力。“光”单元引导学生认识有些物体能发光、有些物体能让光线通过、光沿直线传播、光的传播线路可以改变等性质,培养学生探究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兴趣和能力。“电”单元通过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知道有些材料易导电,有些材料不宜导电,培养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磁”单元通过研究磁铁的性质、寻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预测、验证、讨论到交流的完整科学探究过程。“信息与通讯”是全册书的综合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类传递信息技术的发展,了解生光电磁的应用引起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学事实。
二、本册总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能用感觉器官或借助工具感知事物性质与功能;能用语言或简图描述、记录物体的性质和功能;能根据自己以有的生活经验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并对实验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
能从科学的角度关注日常生活中的声、光、电、磁等现象,主动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愿意与同学合作完探究任务,能体验到讨论与交流的好处;能体验到大胆想象的乐趣;愿意听取其他同学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并愿意进行改进。
能辨别制成常用物品的材料,并能举例说明材料的用途与其性质有关;知道物体发声和声音传播的简单原理;了解光的传播、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及日光的色散现象;知道按导电性能可分为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常用电器的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知道用一些基本组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和开关的功能;能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以及异极相吸的规律;能举例说明人类传递信息的方式及科学技术发展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能举例说出“新材料、声、光、电、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给人类生活带来的诸多方便;懂得节约用电的常识,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能举例说出噪声和强光对人类的危害;能理解电和磁的应用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本册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用科学感情。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实现本学科的素质。
四、本册的教学方法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使用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搞好各种活动,做好每个实验。
五、课时安排
1.身边的材料……………………………………………1课时 2.塑料……………………………………………………2课时 3.倾听声音………………………………………………2课时 4.物体传声………………………………………………2课时 5.自制小乐器……………………………………………2课时 6.声音与生活……………………………………………2课时 7.光的传播护……………………………………………2课时 8.透明与不透明…………………………………………2课时 9.镜子…………………………………………………...2课时 10.七色光……………………………………………….2课时 11.电在我家中………………………………………….2课时 12.让灯亮起来………………………………………….2课时 13.导体和绝缘体……………………………………….2课时 14.磁铁的力量………………………………………….2课时 15.制作小磁针………………………………………….2课时 16.磁的应用工………………………………………….2课时 17.传递信息…………………………………………….2课时 18.信息的发展……………………………………………2课时
19、畅想通信…………………………………………….1课时 共计36课时,机动五课时。
六、学情分析
三年级共有学生27人,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成绩良好,个别学生学习不用功,成绩较差。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使用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
四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变化”统整教学内容,共设五个单元,25个课题。
本册以“变化”为主线,进一步帮助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运动产生变化,因此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
二、本册总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能根据以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周围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特点进行观察、记录;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事物变化的信息,利用简单工具(包括自制的)对一些变化进行定量的测量;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展示各种天气、生物生长、物质状态等变化,并能通过分析数据或图表,找出变化的规律;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搜集各种变化现象的有关资料,并尝试探究、解释变化的原因。
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仔细观察周围常见的变化,并有兴趣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愿意与同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能实事求是的记录观察或实验结果;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的体验;能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完成设计任务。
能用一些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变化,列举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能描述植物、动物、人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主要变化,能说出不同生物的生命过程的区别;能说出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可以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通过实验发现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能说出有一类变化仅仅是形态的变化,不会产生新物质;而有一类变化则不仅是形态变化,还会产生新物质。
开始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愿意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热胀冷缩、去锈、去污;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天气预报及农业生产的影响。
三、本册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用科学感情。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实现本学科的素质。
四、本册的教学方法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使用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搞好各种活动,做好每个实验。
五、课时安排
1.变化的世界……………………………………………2课时 2.多样的天气…………………………………………….2课时 3.观测天气……………………………………………….2课时 4.发布天气消息…………………………………………2课时 5.天气与生活……………………………………………2课时 6.固体、液体和气体……………………………………2课时 7.冰、水和水蒸气………………………………………2课时 8.水到哪里去了……………………………………….…2课时 9.雨的形成………………………………………………2课时 10.周围的生物…………………………………………..2课时 11.种茄子………………………………………………..2课时 12.植物的生长…………………………………………..2课时 13.养小鸡………………………………………………..2课时 14.小动物的生长………………………………………..2课时 15.毛毛虫不见了………………………………………..2课时 16.我在长大……………………………………………..2课时 17.让瘪乒乓球鼓起来…………………………………....1课时 18.盐到哪里去了…………………………………………1课时 19.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2课时 20.燃烧的秘密……………………………………………2课时 21.变色游戏………………………………………………1课时 22.生绣……………………………………………………2课时 23农业与生活…………………………………………….1课时 24.未来农业……………………………………………….1课时 25展示会………………………………………………….2课时 共计45课时,机动五课时。
六、学情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25人,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成绩良好,个别学生学习不用功,成绩较差。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使用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主要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作用与平衡”统整教学内容,共设6单元,22个课题。
本册侧重“作用与平衡”中的“平衡”,通过研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以及地球与宇宙世界之间的复杂关系,向学生初步渗透自然界的物体无不在相互作用之中,物体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又可以产生一次新的平衡现象。因此,自然界的物质永远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
二、本册总目标
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
能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滑轮、斜面、齿轮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过观察分析资料发现动物、植物有着多种繁殖方式;能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对生命的起源、生物的进化做出有根据的假设;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地表的变化;设计、制作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工具。 始终保持对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状态的兴趣以及对未解之迷和生物技术的好奇,并积极关注相关研究的发展;感受生命延续过程的复杂多样,进一步树立珍爱生命、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能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学会并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能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积极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能通过收集资料、亲历科学实验列举简单机械的使用,体会到利用简单机械能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举例说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发现生物的许多特征是遗传的,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分析实例找出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能描述温度、风、流水、植物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能说出各种岩石是由各种矿物组成的。
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简单机械的运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能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并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技术们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利弊;能提出保护环境、保护矿产资源的建议;能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关注工具发明和使用的发展史。
三、本册的重点和难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用科学感情。落实三维目标,体现素质教育,实现本学科的素质。
四、本册的教学方法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使用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搞好各种活动,做好每个实验。
五、课时安排
1.怎样才能省力………………………………………
.1课时 2.撬棍的学问……………………………………………1课时 3.轮子的妙用……………………………………………1课时 4.斜坡的学问……………………………………………2课时 5.自行车…………………………………………………2课时 6.小鸟和小猫……………………………………………2课时 7.落地生根………………………………………………2课时 8.相似与差异………………………………………….…2课时 9.克隆羊——多莉………………………………………2课时 10.生命从哪里来………………………………………..2课时 11.寻找进化的证据……………………………………..2课时 12.生物进化的秘密……………………………………..2课时 13.山脉的变化…………………………………………..2课时 14.沙洲的形成…………………………………………..2课时 15.溶洞里的钟乳石……………………………………..2课时 16.人类改变地表………………………………………..2课时 17.常见矿物……………………………………………...2课时 18.金属的来历……………………………………………2课时 19.煤与石油……………………………………….……..2课时 20.矿产资源……………………………………….……..2课时 21.工具——人类的帮手………………………….……..2课时 22.机器人………………………………………………….1课时
共计40课时,机动五课时。
六、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25人,大部分学生学习认真成绩良好,个别学生学习不用功,成绩较差。本班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七、教学改革的基本设想
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教学;使用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创新发展。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的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二、学习目标
(一)科学探究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实验中的观察能力、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利用书籍、网络、报刊等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数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的意识,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识,敢于争辩的胆识,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合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三、学生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四、教材内容简析
本册共分四个单元,共31课。
第一单元《放大镜》
科技发展促进观测工具的发明和改进,观测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从放大镜到显微镜,人类观察到微小世界越来越多的秘密。
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不断认识,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单元 《环境和我们》
人类面临多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要靠人类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作力所能及的事。
解决环境问题要用科学合理的方法,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问题。每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都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三单元 《宇宙》
宇宙是物质的,是可以被观察和认识的,人类已对宇宙有了越来越多地认识,但还有许多没有被认识的问题。
宇宙是庞大和有序的。宇宙中的天体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现象是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大多数天体都有自己的运动模式,都处于规则的可以预测的运动中。
第四单元 《信息》
科学探究中的搜集事实和证据、推理和寻找解释的活动是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工的过程。
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和学生在科学课上经历的所有学习活动,其实都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过程。
五、主要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专题研究
情景模拟
科学设计和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科学欣赏
科学游戏
参观访问
家庭科技活动
科学幻想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 第一单元第1、2、3、4课
第二周 第一单元第5、6、7、8课
第三周 第二单元第1、2、3、4课
第四周 第二单元第5、6、7、8课
第五周 第三单元第1、2、3、4课
第六周 第三单元第5、6、7、8课
第七周 第四单元第1、2、3、4课
第八周 第四单元第5、6、7课
第九周至期末结束
习作要求: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这个人可能是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可能是你的父母、同学、老师,也可能是你从书籍或报刊、电视等媒体中了解到的人„„
用你的笔介绍一下这个人吧。要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
一、设计理念
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表达;求真求实,从内容到语言都是自己的,珍视个人独特的感受;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学会细致观察,选取真实生动的素材,用质朴的文笔来刻画人物品质;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乐于用文字表达思想的习作习惯;合作分享,共同提高;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从生活中不断地去发现人性美,表现人性美,赞扬人性美。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写人的习作方法,通过作者具体的描写来感受人物的特点,感受彭德怀爱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为日后的习作奠定基础。
(设计意图:把握第一次学习教材的好时机,及时关注写作手法,做有准备的学习。)
2、让学生课前预习本次习作要求,读懂习作要求,搜集写作素材,为写作作相应的准备。
(设计意图:使学生的习作有目的性,做好习作前的准备。)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写人的习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人的能力。
2、要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继续锻炼、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的方法,能够言语实践、书面作文。
五、教学难点
能够从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表现人性美,能够有意识地挖掘人物的内在品质并向他们学习。
六、教学时间: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过许多人,比如父母、同学、老师„„,通过书刊、电视等也了解了很多人,比如革命前辈、英雄模范、时代精英„„,在这些人中,相信大家一定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是谁?
可以是熟悉的人: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老师、同学„„ 可以是陌生的人:清洁工阿姨、交警叔叔、医生„„ 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
也可以是书本中的,也可以是现实中的„„
(指名让学生说)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有老师、同学、父母、历史人物、教育名家、影视明星、„„
(二)联系生活,打开思路
大家都有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那么你喜欢或崇拜他(她)的原因是什么呢?他(她)的那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崇拜?他(她)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你喜欢?下面根据老师的要求,结合大家课前做的准备,说说你自己喜欢或者崇拜的人吧。
1、提出说的要求:
喜欢
(1)谁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或者崇拜的人都行。(板书:写 人
或)
崇拜(2)想好要介绍的人有什么特点,他(她)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在说话、做事方面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之处等等。
(3)讲清楚你喜欢或崇拜他(她)的原因,通过哪件事让你对他(她)喜欢或崇拜。
2、组织交流:学生自主回忆,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为调动记忆,拓展思路,可以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展示相关的图片资料,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并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导他们说清楚、表达真情实感。老师对其作出恰当的、有激励性的评价,并且对内容的选择、文章详略等方面给予一些精要的提示,引导学生选择那些典型的、有说服力的事情来写。
(设计意图:在说的这一环节中,要尽力引导学生将思路打开,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多层次、多渠道地拓宽选材思路,使写作内容走向开放。)
(三)对写作方法进行指导
怎样才能写好具体事例呢?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述呢?请大家联系学过的课文说一说。同学们主要针对本单元的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进行了讨论。
教师总结,对写作方法进行指导:
1、注意段落结构的安排:
第一段:概括人物特点;第二段:描述具体事例;第三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2、刻画人物的方法:
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进行描写。适当用上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就更好了。
3、写好开头和结尾的方法:
开头:(直接点题法、概括特点法、交代起因法)
结尾:(总结全文法、抒情赞美法、自然结束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教学片段向学生渗透写作方法,如何把文章写好,主要是文章的写作结构、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开头结尾的方法进行了指导。)
(四)打草稿
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呢?相信大家写得比说得还要好,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的动起笔来了,还等什么,那就动手写吧。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优秀典型,对习作弱势群体加强指导,不要打断学生思路,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安静、轻松的创作空间。
老师可以予以文字提示常规习作要求:
1、仔细阅读习作要求,弄明白要怎么写:
(1)写最能打动你,让你喜欢或崇拜的人。
(2)所写的人要有让你喜欢或崇拜的理由。
(3)把人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表达人物的个性和品质。
(4)自拟题目。
2、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板书:外貌
语言
神态
动作„„)
3、习作结束后进行再次阅读,并做适当的修改;也可以和同学交流,征求建议。
4、习作时间:30分钟
(设计意图:按照要求习作是一种好习惯,每次习作前,都应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习作要求,弄明白要写什么?写的过程其实是一种静心创作的过程,安静的习作环境有利于思维的延续。)
注意事项:
1、深刻体会写人物要抓住人物突出的性格特征,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
2、学会在描写时体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加入自己的思想以及情感。
3、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学会评改写人的作文。
(五)、修改习作,交流(20分钟)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习作能力的快速提高,希望同学们能主动把自己的习作和大家一起分享。
1、学生自评
让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引导学生对照本次习作要求,把自己写的作文多读几遍,先从字词句入手,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修改;然后再围绕“内容是否具体,详略是否得当,是否写出真情实感”这一要求进行修改和补充。
2、同位修议
同位之间相互评议,对同位的作文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3、集体评价
老师选取学生的习作片段,集体点评修改,在此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有真情实感,详略得当,内容具体、事例典型、新颖等,既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又要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加以指正,看是不是有“选材千篇一律”的现象,或说大话、讲空话等现象,力求作文更加完善。
(设计意图:正确看待自己的习作和别人的建议,通过不断地修议使习作完善是一种好的习作习惯,同时,学会欣赏别人的习作,学会恰当的评价他人之作。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知道改什么,怎么改,逐步养成自主修改的习惯,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八、作业布置
通过赏评习作,互相启发,学生动笔对自己的作文再进行一次修改,力求作文能反映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誊写在作文本上。
附:板书设计
喜欢
写
人
或
外貌
语言
神态
动作„„
崇拜
经常回头反思教学实践。首先,应经常反思在教学观念上是否全面实施创新教育?
当前,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大形势要求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在培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传授模式,冲破“师道尊严”等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主动完成角色的转变,使自己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的促进者;既是传统的教育者,又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既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确立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
其次,要经常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是否紧紧抓住培养创造性思维这一拓展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真诚地对待每个学生,在情感上理解每个学生;学习中鼓励每个学生。通过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位学生;把信任的月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语言送给每位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开放、宽松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敢于思维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把创新思维的培养寓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强化思维训练。在创设问题情景、营造问题环境、形成认知冲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探索性;在打破一般思维步骤,压缩、简化分析过程,抓住事物本质,对问题的解决迅速作出判断,形成顿悟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直观性;在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打破思维定势、从不同方向探索答案的求异思维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在一题多思,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中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再次,要经常反思在教学方法上是否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不断改进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课堂成为探索的场所、思考的王国;让学生在互动、主动、生动,能动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善于发现,勇于创新,尽情挥洒他们的天性,在领悟知识的同时,感悟人生的哲理。
这是一堂数量词的归类识字课。对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互教互学中学会本课的生字,发展语言想象等能力。
教学目标:
1. 会认本课“我会认”的14个生字,会写本课“我会写”的六个生字。
2. 根据教材提供的数量词的用法,把身边的事物用数量词表达出来。
3. 感悟情境,展开想象,在叙述时,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4. 用喜欢的方法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兴趣,对识字方法能归纳和总结。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认字写字,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语言能力并能对识字方法予以总结。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几个风景优美的地方玩儿,你们愿意吗?我们今天究竟要到哪些地方玩儿呢?秘密就藏在咱们语文书《识字6》中。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自主识字。
想不想不用老师教,自己就把课文读会?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问同学,问老师,拼拼音)让我们打开书轻轻地读一遍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宝宝,多读两遍,咱们比一比,哪些小朋友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初读。
指名一人读一节,其他学生听。听是否读准了音。
3.师生共同评议,对读错的生字进行纠正。
三.创设情境,学习生字。
1.学习第一节的6个生字。(海鸥滩军舰帆)
A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B.学生说想象的画面。
C.课件展示海边景色图。一边描述海边景色,相机展示带音节的词语。
D.读带音节的词语。(自读小老师教读齐读)
E.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词语。(学生自读小组赛读)
F.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词语。(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
2学习第二节的生字。(秧稻塘)
A自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画面,画出不懂的词语。
B.学生汇报不理解的词语,相机展示课件理解“一畦一方”的意思,同时拓展一畦畦一方方的意思。
C.课件展示带音节的“秧稻塘”三个生字。(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D.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秧稻塘”三个生字。{抢读}
E.总结学习第一二节的学习方法。读课文--想画面--认生字
3根据总结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节。(学习生字“竿溪”)
A小组自学。
B.指名读第三小节,并说想到的画面。
C.根据学生的想象相机出示本节情境图。
D.课件展示带拼音的生字“竿溪”。(指名读抢读)
E.课件展示不带音节的生字。(齐读)
F用“小溪”说一句话。
4用学习第三小节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第四小节。
四巩固识字。
A小组内学生用生字卡互考生字。
B.小老师用生字卡考读全班学生。
C.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从字的结构从识字方法等方面总结)
五再读课文,感悟数量词。
A指读课文。
B全班分组对读,一组读一句。
C师生对读。
D全班拍手读。
像同学们刚才读的“一只”、“一片”这样的词语,我们把它叫作“数量词”。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数量词,比如,“我是一位老师”中的“一位”,“这是一支粉笔”中的“一支”。请小朋友快快观察我们的教师,也可以想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请你给它配上恰当的数量词.。同学们同桌为一组,我们也用数量词编一段课文。
七指导书写。
A教师范写“海竹”两个字,学生观察书空。
B学生对写这两个字的建议。
C学生练写。
D同桌互相评议书写。
八板书。
识字6
海滩农村
公园学校
教学要求:
1、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2、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
3、背诵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
4、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5、学写毛笔字——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学用字词句——第一题。
1、审题。
(1)学生自由读题,弄清题目要求。(2)师生明确题意。
2、让学生默读小故事,并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生试着读读没有加标点的短文,然后交流读没有标点文章的感受。
4、出示一首标点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号。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5、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儿歌,回顾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6、师生小结加标点的方法:先给文章断句,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停顿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学生按照方法逐段给短文加上标点。
8、学生自由读读加上了标点的故事,感受语气,集体交流如何加标点。
9、练习读出感情,齐读小故事。
10、学生谈读了故事的启发、收获。
二 学用字词句——第二题。
1、出示三个字:未、允、夹。学生读字,观察字型。
2、学生说说三个字的共同之处。(独体子,外形上呈三角形。)
3、观察例字,发现这类汉字的书写要点——上紧下松。
4、教师范写:夹。
5、学生描红、临帖,感受书写的技巧。教师巡视指导。
6、反馈:同座互相欣赏书写成果。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7、再找找这种字型的其它字,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 读读背背——成语。
1、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指导读准:妄、蠢、厉
3、集体交流,弄懂成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或查词典谈自己的理解。)
(1)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2)按兵不动:是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3)轻举妄动:妄,盲目。指不经过慎重考虑,盲目行动。(4)操之过急:办事过于急躁。
4、学生再次认真读成语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每排两个成语意思相近,可以连用;每行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动”;成语的意思都和打仗有关;有些成语出自历史典故。)
5、练习背诵。
(1)根据以上发现,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2)同桌互相背诵。(3)指名背、集体背。
6、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其他关于战争的成语,扩充积累。
二 读读背背——古今贤文。
1、回忆已经背诵过的古今贤文,集体背诵。
2、学生自由读古今贤文,扫清字词障碍。
3、逐句交流、理解,获得启示。
(1)小组学习:在小组里,每人读一句,说说理解,互相补充。(2)指名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说感受,再齐读。(3)反复读,加深理解。
(4)说说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练习背诵——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课时
一 想想做做。
1、复习古今贤文《环保篇》,学生齐背。
2、由环保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3、了解表格要求。
(1)学生认真看看所需填写的表格,弄清要填的内容。(2)根据内容讨论: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查工作。
(3)分小组,明确分工及注意事项,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4、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进行调查,作好记录。
5、集体交流,各自汇报调查结果。(汇报时,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落叶树及落叶树的种类;什么是常青树及其种类。)
6、讨论:结合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可以引导学生从花草树木的种类及种植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7、将建议可行化:小组合作,会画的,会写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可行的校园绿化建议。
8、评选最佳建议。(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第四课时
(学写毛笔字)一 明确学习内容。
1、教师出示要学写的两个笔画——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2、学生书空笔画。
二 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读帖,观察、分析两个笔画的书写要点。
(1)横折斜钩: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做横画渐轻,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再转势向下作弯后回锋向上轻快挑出。
(2)横折弯钩:露锋起笔,顺势向右下做横画,渐细,在折处稍提后,向右下作顿,转势向下行笔,略粗,作弧形弯后向右行笔,至钩处缩笔回左稍驻蓄势,再提笔向上挑出。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两个笔画。
3、学生自己练习书写,体会。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4、反馈笔画的书写情况,学生再练写。
5、练习书写带有笔画的汉字。
(1)读帖,分析字在格子中的位置,观察笔画在字中的写法。(2)教师范写。
【课前寄语】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艺术宝库里,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的林嗣环的《口技》,就描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口技》,去领略这美妙的艺术。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3.感受和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4.能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讲述故事。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播放《洛桑学艺》模仿乐器演奏的片段。趁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教师引导:普通的嘴,竟能将如此众多的乐器模拟得惟妙惟肖,可真是令人叹为“听”止。我们把这种艺术叫做口技,它是中国传统曲艺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悠久的历史。三百多年前,清代作家林嗣环也描绘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他笔下那位艺人和洛桑相比,又是如何呢?他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呢?(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以及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与作品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这本书是清朝的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
《口技》的作者是清朝的林嗣环,字铁崖,代表作品《铁崖文集》《湖舫存稿》,后世尊他为小说家之祖。2.字词积累
少顷(qǐng)齁声(hōu)犬吠(fèi)...中间(jiàn)曳屋(yè)许许声(hǔ)...3.词语解释(1)理解词义
①少顷:一会儿,片刻。②惊觉:因惊吓而醒。③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④一时:同一时候。⑤默叹:默默地赞叹。⑥俄而:不久,一会儿。⑦百千:是虚词,极言其多。
⑧凡所应有: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⑨战战:哆嗦的样子。
(2)词类活用 ①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名词活用为动词。.②妇抚儿乳:喂奶,名词活用为动词。.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看,名词活用为动词。.④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名词活用为动词。.(3)一词多义 ①绝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②妙众妙毕备:名词,妙处。.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③指手有百指:名词,手指。.指其一端:动词,指出。.④坐众宾团坐:动词,坐下。.满坐寂然:通“座”,名词,座位。.⑤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儿含乳啼:名词,乳头。.(4)通假字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读懂文意
a.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同学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b.互动交流,积累文言词语。
2.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善;赞叹口技者高超的技艺。3.简要概括口技表演描摹的三个场面。【交流点拨】梦中惊醒、醒而复睡、火起群惊。步骤三 精读课文 赏析语言
课文中哪几处描写了听众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
作用: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侧面烘托 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一)总结课文
1.文中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文中运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既而”;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发生的“俄而”“少顷”“未几”等。这些词语的运用,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从而很好地突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2.总结写法
层次清楚,有条不紊,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色。
文章重点记叙口技艺人的表演。依次写了由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这前后两个场景,先由静到动,再由静到大动。声响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分而合、由缓慢到急速、由细微到强烈,安排得严谨有序而又错综复杂,高潮迭起,把口技表演者技艺之“善”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二)拓展延伸
1.由口技之精,我们可以联想到各行各业的技艺之善,如果想在本专业有所建树,你认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交流点拨】可就“德”和“才”、“苦练”和“顿悟”等角度展开,有恒心,争取做到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
2.表演者技艺为什么这样出神入化?这给我们什么启迪? 【交流点拨】勤学苦练的结果,凡事都要下苦功,做到精益求精。
板书设计
口技表演前:突出道具简单暗示技艺高超 表演中表演者(正面)宾客(侧面)深夜惊醒 以为妙绝 再次入睡 少舒正坐 失火救火 变色欲走
表演后:突出道具简单强调技艺高超善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一、Teaching Aims:
1.Language Aims:
1)Master the new words:object, magic, stick, hide, tail, turn…into, excite, western 2)Get specific information by reading.3)Train the reading skills of students.4)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nkey King.2.Moral Aims and Values:
Read more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transfer Chinese culture.二、Teaching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1.教学重点:
1)掌握本部分出现的生词和词组,达到熟练运用的目标。
2)阅读短文,获得相关的信息。通过阅读练习,来提高阅读能力。2.教学难点:
1)阅读短文,获得相关的信息的能力。2)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词汇及表达方式。
三、教学过程 Step 1 Revision
Let some Students watch a video about Journey to the West.Step 2 Warming-up
1.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1.Who are they?
2.In which book are they the main characters? 3.Which character do you like best? Step 3 Reading Work on 3a:
1.Tell Ss to read the article in 3a quickly and try to 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① Which book is talked about?
②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③ What is he like? Ss read the article quickly and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2.方法指导:带着问题,然后快速阅读短文,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答案。3.学生们按老师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并快速回答这三个问题。
4.最后,教师让部分学生回答答案,并校对答案。Keys: 1.Journey to the West.2.The Monkey King.3.He is not just any normal monkey.In fact, he sometimes does not even look like a monkey!
Work on 3b:
1.告诉学生们再次阅读短文内容,并完成3b表格中的内容。2.学生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读短文,在短文的相关信息处划线。3.让学生们完成表格,并校对答案。
What he can do:
① He can make 72 changes to his shape and size, turning himself into different animals and objects
② He can make his magic stick small or large.What he can’t do:
Unless he can hide his tail, he can’t turn himself into a person.4.让学生读一下自己的答案,并改正答案。Step 4 Careful Reading
1.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judge the sentences below True or False.1.Most pupils in England watch the TV program called Monkey in 1979 for the first time.2.Journey to the West is a new Chinese book.It’s new to Chinese children 3.Monkey King is just a normal monkey.4.Monkey King can make 72 changes to his shape and size.5.If the Monkey King can hide his tail, he can turn himself into a person.6.The Monkey King uses a magic stick to fight the bad people.7.The Monkey King’s magic stick is so long that he can’t hide it in his ear.8.Western children like to read this book because the Monkey King keeps fighting to help the weak and never give up.Keys: 1: T
2: F
3: F
4: T
5: T
6: T
7: F
8: T Work on 3c
1.告诉学生们本学习活动的要求:用短文中的词组或短语来完成下列句子。2.让学生们读3d中的内容,理解每个句子的大体意思。3.根据短文的内容,并用恰当的词组或短语完成句子。4.Check the answers
Keys: 1.traditional
2.came out, became interested in
3.make 72 changes, turn himself into 4.is able to Step5 Exercises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指南针的结构,知道使用指南针的方法。
2.经历自制过程,能自制指南针,会使用自制指南针辨别方向。
3.了解指南针的发明史及应用,知道手机上使用的是卫星定位系统。
【教学重点】
会磁化钢针,并能让磁针自由转动制成指南针。
【教学难点】
用指南针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指南针、钢针、磁铁、木塞、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指南针、钢针、磁铁、木塞、托盘、水、“东南西北”贴纸、蓝色彩笔、记录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师:这节课,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闯关游戏,比比谁能顺利通过关卡,你们想玩吗?
我们来看看首先要挑战什么呢?
闯关游戏一:
1.先来看一段动画,问题就藏在里面哦。(播放视频《导入指南针》。)
2.你能帮视频中的小男孩想想办法吗?怎么确定哪边是北呢?
[预设]:A.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师:对,在二年级上册时我们学过用这个口诀判断方位,但是用这个口诀的前提是先确定哪边是北才能用这个口诀,怎么确定哪边是北呢?
B.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
C.指南针。
……
(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出研究问题从而引出学生对指南针的已有认知。]
二、新授
(一)认识和使用指南针
1.初次使用指南针
(1)师:小朋友们的知识真丰富,已经认识指南针啦。老师今天就给你们带来了这位新朋友。
(出示指南针。)你了解它吗?它是起什么作用的?
学生发言。
师生共同小结,并通过视频进一步了解指南针。(播放视频《指南针简介》。)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旅行、航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2)师:通过刚刚视频里的介绍和课件上这幅图,你能说说指南针的结构是怎样的吗?它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指南针主要由方位盘、磁针两部分组成。)
(3)师:怎么使用它呢?
待会给你们2分钟时间,请你们试着使用指南针来判断一下我们教室的北在哪边?比比哪个小组先判断出来。你们敢接受这个挑战吗?
学生分小组玩指南针。
2.再次使用指南针
(1)师:你们都判断出教室的北在哪边了吗?会用指南针了吗?(刚刚有些小组很快就判断出来了,有些小组还不太会使用指南针)那我们就一起通过一段视频来学习一下吧。
(播放视频《指南针使用方法》。)
我们可以按这样的方法来使用指南针:①平放指南针,让磁针自由转动。②待磁针静止后,轻轻转动方位盘,使盘上的N与磁针的红色端重合。③根据方位盘上的方向确定周围的方向。
(2)师:看完这个视频,你会用指南针了吗?
再给你们一次机会,重新确定一下教室的北在哪边?
学生分小组再次用指南针确定教室的北。
师小结。
[设计意图: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先自主探究怎样用指南针确定方位,然后再规范指南针的使用方法,使学生的体验更深刻,为用自制指南针辨别方向作铺垫。]
(二)自制指南针
1.用水浮法自制指南针
闯关游戏二:
(1)师:恭喜小朋友们都顺利通过了关卡,已经可以在教室里用指南针判断北在哪里了,给自己一点掌声吧。接下来我们要进入更大难度的挑战:刚才视频里的`那个小男孩和他的小伙伴小西小诺一起去树林里玩,天快黑了,他们准备回家,可是他们迷路了,不知道该走哪条路,只记得家的方向在北边。他们好发愁呀,怎么判断方向呢?小男孩摸了摸衣服,居然在口袋里发现了一枚缝衣针、一块磁铁和一个木塞,有办法利用这些仅有的材料自制一个指南针来辨别方向吗?
小组讨论说说。
[设计意图:用故事场景把学生带入到实际场景中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想自制指南针的欲望,并积极思考制作指南针的方法。体现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2)讨论前,老师有一点小提示,我们一起来看看:阅读小资料(带拼音)
人们很早就发现,铁钉、钢钉被磁石接触或摩擦后,会具有磁性,还发现同样用磁石摩擦,钢针比铁针、铁片具有的磁性强一些。
师:这段小资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怎样利用有限的材料自制指南针呢?请小组讨论一下。
(水浮法,悬挂法……)
师:对,孩子们真聪明,在户外缺乏材料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磁铁摩擦缝衣针,使缝衣针带上磁性,然后把带有磁性的缝衣针放在木塞上,再把木塞放到水中,让它自由旋转,就可以帮我们找到方向啦。(板书:)
(或者把摩擦后的缝衣针悬挂起来让它自由旋转,也可以指示南北。)
(3)师:我们待会就在教室里模拟一下这个情景,自制一个指南针,想做吗?
提示:制作中只能用材料包中的材料,不能添加自己的材料。在实际工程制作中,材料也是受一定限制的,比如预算是有限的,没钱就不能再买了。
[设计意图:“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是新课标中技术工程领域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此作为提示,让学生初步有这样的意识。]
我们先学习一下怎么做:观看自己录制的微课视频《自制指南针》。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同一方向;安全教育。
学生分小组制作指南针。
2.用自制指南针辨别方向
(1)师:小朋友们的指南针已经制作成功,那怎么确定你们做的指南针哪边是南?哪边是北呢?
(生:在刚上课时我们确定了教室的北,现在观察我们自制的指南针哪边朝教室的北,就可以确定自制指南针的北了。)
(2)师:请小朋友们观察钢针所指的方向,把它指南的一端涂上蓝色。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在托盘边沿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3)师:你们自制的指南针指示的方向是否准确呢?老师手上有一个更先进的手机指南针,它是利用卫星定位系统来确定方向的。我们用它来验证一下吧。
(展台投影出手机指南针,和全班小朋友一起核对自制指南针指示的方向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考虑到二年级孩子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这一实际,这一环节通过阅读提示资料、师生讨论、微课视频等方式适当降低难度,帮扶孩子经历从设计到制作指南针的过程。]
三、总结拓展
1.了解不同样式的指南针
师:小朋友们真是太棒了,这些关卡都顺利通过,会自己制作指南针啦,那古人是怎么制作指南针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阅读小资料:
思考、回答:这些指南针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无论哪种样式的指南针都有这样的共同点:磁性指针、自由转动。
2.拓展延伸
师:你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再做一个指南针吗?然后用你自制的指南针测定一下家里的大门朝哪个方位?并和家长一起讨论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而又要基于制作的原理,使学生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了解发明的方法,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同时学以致用,把自制的指南针用于辨别生活中的方向,增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体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机结合。“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个问题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有点大,作为拓展,留给孩子们课后在家长的帮助下一起研究,降低难度的同时,也让孩子进一步理解指南针的原理。]
【6年级下册体育的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教学案06-29
小学一年级下册体育教学计划11-04
六年级体育下册教学工作计划09-18
三年级下册体育教学工作计划06-20
二年级下册识字6教案01-02
部编本一年级下册识字6《古对今》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10-08
一年级下册识字6教案设计07-10
八年级下册政治第6课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