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估师

2024-12-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影响评估师(推荐8篇)

环境影响评估师 篇1

胡思聪

国政基金会永续发展组副研究员

摘 要

我国从民国六十年代初期引进环境影响评估的观念起,到民国八十三年完成《环境影响评估法》的立法程序,历时将近廿年。此项制度研究者与建制者的构想,环境影响评估的精神在于政策及开发方案规划的当时,开发者便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就环境各层面可能遭到影响的幅度与深度进行调查、分析、预测评估、提出环境管理计划、搜集有关机关团体与民众意见,进而编写成具有法定约束力之书件送审。除可预防及减轻开发行为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达成环境保护之目的之外,亦可作为政府研订施政政策时之权衡依据。虽然此项制度的设计理想极为宏远,但实际施行以后,却也无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缺失,特别是在法令条文疑义及评估方法的执行层面,受到的质疑最多;连带的也使此项制度追求的公正和公义精神受到折损。本文爰就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体系及制度设计面加以检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估、法令条文、制度设计

一、前言:

我国环境法令体系的建制始于民国六十年代,历经卅余年的积极立法,环境法令的体系大致完备。尤其民国八十三年制订了《环境影响评估法》后,将廿年来一直处于行政命令层级的试行性质提升至刚性的法律位阶,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令架构具有积极作为的前瞻意义。

虽然我国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立意甚佳,可以借着公开的程序促使开发者或政策订定者,能深一层思考环境问题,同时增进技术与管理对策,以激发出最适方案或决策;另一方面,在「预为防范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同时,也可在保存重要史迹文化袭产、保护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利用与管理策略等层面,提供重要的信息。

但是,此项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实施经验显示,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皆不免衍生一些质疑,诸如:环境影响的层面应该包括到哪些项目?评估到甚么程度才足够?(How much is enough ?)环境相关信息的引用是否完整?调查与评估者有无立场的偏颇?评估的理论或技术是否正确周延?环境评估书件是否仅是一本将各种资料拼拼凑凑(stabled data)的百科全书?.诸如此类的质疑在国内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提出讨论甚至被批判。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所有的质疑与批判仍然未见解决改进迹象。即使是环保署以最高环境保护主管机关的位阶,在检讨出十项问题之后,所能提出的改善方向与策略,也仅是「法治化推动与调整加快」、「检讨改善评估审查流程」、建立「政府政策评估制度」….等,即使最近有所谓的「预审制度」设置,冀能加快审查的速度,但并未针对众所质疑的环境影响评估执行上的疑难寻求改进之道。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体系,虽然迭经多次修订,但并未就条文上的显著疑义加以检讨,对于法令的严谨性与法适性也有所斲损。

二、环评法令条文的瑕疵

《环境影响评估法》及其《施行细则》是此项预防性环境法令体系的启始法源,因此条文文字上的「合法化」(legitimation)和「法适性」(legal rationality)应格外注重,否则条文语意不明,产生创造性模糊空间或各自过份解读,往往造成开发单位与主管机关的猜忌与争议。以下谨就环评法及其施行细则此二主要的母法与子法条文中,较明显而重大的疑义之处提出讨论。

(一)《环境影响评估法》条文检讨

1.第一条条文中「不良影响」的意涵,在子法的第六条已被定义窄化、受到特殊限定,并未顾及第十九条尚有更严重的「重大影响」更须要预防。因此此处开宗明义,应以其它诸如「不利影响」或「不可恢复之影响」等语词更替。

2.第三条第二项须增加审查委员会「表决」方式采取「共识决」或「多数决」的说明。当然若能在审查委员会组织规程中专条加强说明更佳。事实上,环评审查委员会的议决或表决方式,并未加载任一环评法令条文中。

3.第四条条文对于「专用名词」的定义不足,至少须增加诸如「权责机关」「程序审查」「实体审查」「替代方案」及「共识

决」的定义。另外,对于「开发行为」的定义过于广泛,会引致后续条文在法理上的争议,建议将「规划」删除。

4.第六条第二项须增加「结论」及「参考文献」「附录」三款。另外,第三款中「撰写者」宜修正为「评估者」或「调查及评估者」

5.第十一条第一项的文字过度简化,易造成误导;必须改写。

第二项第三款的「撰写者」修正如前述。

第八款中「..避免不利环境影响..」的「不利」二字应删除或者移置「环境」之后,调整为「..避免环境不利影响..」。第十五款中的「..不良影响..」应扩充为「..不良及重大影响..」。

6.第十二条及第十三条将「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视为开发者身分对待,并加以限令规范,应属失格无礼之要求。

7.第十四条第二项最后一句「..重新送主管机关审查。」系属错误的程序陈述,违背前申之「程序审查」;虽然子法第卅二条另有申明,但正显示本条文的疏失。

8.第十五条条文「同一场所,..同时实施者,..」中「同一」及「同时」须作适当的界说,如多少距离、多少时日内才可视为「同一」、「同时」;而非仅子法第卅三条补充说明的「指一定区域内,各开发场所环境背景因子类似,且其环境影响可合并评估者。」并无法有效认定。

9.第十六条条文应该修正说法,所有的「申请内容」皆属开发方案,而非环评书件,否则会形成法理上的错乱。

10.第十七条条文过于笼统,在「切实执行」之后应列出主要的环境保护事项名称,如「各项环境对策及监测计划」。

11.第十八条的全条三项条文都有语意上的不完整,从法适性而言必须予以补充修正。

12.第十九条条文中追踪或监督的标的应为「开发方案」而非「环境影响评估案」。

13.第三十条条文中「行为」宜修正为「意见」或「意思表示」较符合实际。

(二)《环境影响评估法施行细则》条文检讨

1.第六条条文对于「不良影响」的界定,缺乏客观衡量的准则及量化的基准,易流于人的本位观点。

2.第七条及第八条应该移至母法第四条中的「专用名词」先行定义,并说明个别审查程序所包含的内容。

3.第八条条文定义「规划」属于开发行为,将使母法第十六之一条及本细则后续第四十二条文失去效用,形同具文。

4.第九条第二项的「撰写者」应修正同前述之「评估者」或「调查评估者」。

5.第十条之一的「径为实体审查」及「从严程序审查」缺乏合法性(legitimacy)的依据,有违公正原则。

6.第十四条条文中「..应详列补正所需资料,..」应修正为「..应详列所需补正之数据项,..」。

7.第十九条条文对于「重大影响」所列各款之「有显著不利之影响」缺乏客观衡量基准,易流于预设立场之争;第四款的「逾越」二字用得不妥,在语意上用「低于」较贴切。

8.第卅六条及第卅七条将「申请变更内容」的主体误认为「环境影响评估书件」,是一项思考逻辑上的谬误;应系「开发行为」的内容申请变更。此亦可由第卅八条的条文比较获得印证。

9.第四十三条条文对于审查结论的内容应加以规范,使能呼应最原始的疑问:「不良影响」或「重大影响」及有关的因应对策。且不应以「分类」的「类」作为审查结论的五种按语的单位。

10.第四十条及第四十九条条文规范的「环境影响调查报告书」及「环境影响调查分析及因应对策」应记载事项缺整合式思考,流于空泛;且后者与《九二一震灾重建环境影响评估作业要点》第五点所规定的「环境影响因应对策」记载内容是否属同一书件?若是,其记载事

项并不完全一致;若非,则二项文件名称似有混淆疑虑。

三、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之检讨

根据历来有关环境保护立法研究者的意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重点在于立法时能否确立制度面的完善;因此,秉持的立法原则以「避免不必要的稽延」、「提升决策质量」、「兼顾行政效率」、「充分保障民众参与权利」、「评估书件审议之必要」等为其中要项。但如此的制度面设计仍隐藏下述几项缺失:

进行方式与作法尚不适用于我国

由于环境影响评估的所有书件系由开发者所提出,因此缺乏中立客观立场。另一方面,进行环境调查、分析、预测及评估等事务的顾问公司及相关业者,系接受开发者委托而非「公正第三者」委托,因而在立场上必须要对付钱的业主(开发者)负责;而业主的惟一要求可能仅在于尽快完成通过环境影响评估程序而已。所以不避讳的说,开发者不可能提出会令自己为难的评估报告;代为执行环境影响评估作业的顾问公司也不会扮演「检察官」的角色去挖掘真象,甚至可能扮演「辩方律师」或「媒人」的角色,极力帮助业主掩饰问题甚至美化问题。

因此,由开发者提出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方式,也许适用于某些国度,但应该还不适用于现阶段的我国。

2.法令条文疏阔不严谨

环境影响评估「法制化」的推动是行政院环境保护署解决问题的第一对策,其目标在于「建立简单且易操作之环境影响评估法令规章与制度」。或许目前以环境影响评估法、施行细则、作业准则、认定标准等等法规为主的体系令人有繁复庞杂之感,但若想整合为简单容易操作的法令体系也会有很多问题。事实上,目前环境影响评估法令最大的问题在于粗陋,包括了法令条文的疏漏不严谨如前节所述,以及相关规制的迭床架屋与僵化。前者可能与迻译自外文的语法有关,但是既是形诸于本国制定的法律条文,便须力求法律用语的明确简洁,更不宜有文意不清的夹残缠语句及欧化语法。而后者则是与便宜行事的考虑有关,以简化行政程序、方便民众接洽为名,实质上却是以一套僵硬的<<开发行为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准则>>外框,冀图框制所有不同类型及规模的开发行为。「准则」之不足,复外加以各式「摘要表」、「调查表」、「明细表」等附件附表规定,除了凸显法令本身的不严谨,亦导引整个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朝向样板化、虚拟化的错误方向。

3.评估内涵之阶段划分不明确

以环境影响说明书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制备而言,个别阶段所应进行的事务划分不确,评估者被迫采取多算胜少算不胜的作法,往往造成资材过度耗费。虽然在进入第二阶段评估作业之前,有「范畴界定」会议确认相关事项,但事实上,由于<<开发行为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准则>>及其附件、附表的繁琐规定极多,且各表所列示之应用时机并未明确划分,其中尤以附表六「环境质量现况调查表」的规定最模糊。开发者为免于在所谓的「程序审查」(施行细则第十条之一)过程被退件、被要求限期补正而浪费时程,因此往往抱持概括承受的认知,选择多作「比较保险」的方式以求尽快缴费进入所谓的「实体审查」(同前)。事实上,这其中有很多是作了无谓的耗费而已。再者,「程序审查」及「实体审查」这二专用语词仅出现在此增列的第十条之一(87.11.11环署综字第072286号令)及开发准则第四条(..其未符者,不进行实体审查,…),但母法中未曾出现也未被定义;「程序审查」为何?「实体审查」又包含那些过程?可能不同承办人员会有不同认定和要求,因而难免造成开发单位与审查单位之间不必要的误会。

四、环评制度执行技术面之检讨

就目前环境影响评估法规所建构的评估程序及技术(methodology)而言,是属于少数专业菁英(professional elites’)才能有效运作理解的专家知识系统。同时,法规对于各类环境及其环境参数指标的调查时地次数和预测分析评估方法都有专一式(being unified)的限定。如此强制的(action-forcing mechanism)定于一统,除缺乏环境人文观照上对于「多样性」(如Ecodiversity或Biodiversity)应该保有的尊重外,也

暴露出在科学精神层面所讲究的客观性荡然不存。对于这方面的阙疑经整理归纳后说明于下:

1.评估方法精粗差别极大

环境影响评估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在传统环境项目的技术层面较为成熟,如水质水文模式、地下水扩散模式、空气污染物扩散模式、噪音衰减模式、…等;但是在生态人文社经等层面则相对薄弱,尚无可资应用的系统化量度评估方法或模式。严格而论,在前述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所应用的模式也皆属简化了的(reductionistic algorithms)思考模式,缺乏科学上的严密性。即使是应用经验模式所推导的结果也尽能算是「假说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 approach)的推测而已,是以假说的模式配合选择的数据所作的验证和演算。至于其它尚无模式可供计算预测的环境层面,或者流于「作文比赛」、或者竞录物种「学英名称」,使环境影响评估书件成为体例既不连贯内涵又不整合的假性科学报告。

2.审查流程疏阔延宕

环境影响评估审查程序繁复,当评估书件送抵承办者手中,承办人员先依据作业准则第四条「确定」程序及书件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目前各环保主管机关环评科的配置人力而言,要逐案检视个案内容,应是一种沉重的负荷。直此之故,承办人员也仅能依照认定标准及开发准则的的繁琐规定,逐类逐项比较,将其认定未符合的项目所缺少的点数频次一一列出通知补正,此项补正时间并不包含在审查规范的时限内。在进入「实体程序」后,接着有现勘简报会及书面审查意见须答复、说明及补正。部分审查委员基于职责所在,往往不得不以泛专家身份高谈阔问;遗憾的是环境中影响比较深远的重点问题可能被忽略,反而叨絮于琐碎细节及虚设情境的反复查证上。平心而论,在开发方案的细部计划、用材用料、施作程序及工程技术都还没有定论的状态下,讨论过多的的细节问题实在显得疏阔,而且所造成的资材耗费与时间延宕也是环境资源的一种浪费。

3.替代方案流于形式

替代方案(alternatives)的设置本意应是基于「程序正义」,使开发者就其规划的方案寻找及

思考不同场址、不同开发量体内容、不同工程技术、不同保护措施…等等的各种可行性和利弊,提供充分而不具预设立场的客观评比信息,使开发者能作出最适切的决策。惟目前的替代方案设计已经沦为聊备一格的位阶,以凸显主方案的杰出与无可替代为惟一目的。换言之,仅在敷陈法令层面上表象形式的完整,不具有实质的鉴别功能。

4.审查委员功能不彰

审查委员中尽多学验俱丰的饱学之士,也有各相关部会机关之专业代表,应该可以就评估书件及事物提供评论与建议。但是检视众多书件之审查意见,发现能客观全盘了解评估标的且提出中肯专业意见者并不多,机关委员的审查意见也常流于本位优越意识,显露出知识侮慢或千篇一律的成见。使得审查者与被审查者之间产生不信任和价值判断上的差异,降低了审查的质量和效益。此层面的问题,从审查结论的内容也可以获得一些梗概。其实检视审查意见是否针对开发方案的「不良影响之虞」及「重大影响之虞」命题作了澄清或认定,是否提出了中肯的解决方法,就可以知道该开发方案所经历的冗长环境影响评估审查程序是否发挥了各界期待功能。换言之,审查意见反应出审查委员的专业与用心程度,也是社会大众评判该项环境影响评估是否具有公信力的一种指标。因此,当审查委员在品评环境影响评估书件的时候,其实也要有接受社会公评、检验的心理准备,能够融入这样的制衡机制,才能使环评的审查回归到环境保护思维的重点上。

5.利益团体的共构纠葛

环境影响评估制实施以来,除学术机构团体与大型顾问公司能有资历完备的团队组合,就评估标的进行专精的评估之外,许多较小规模的从业机构系以「分包」的方式完成评估作业,甚至于是以不负责任的「价购」方式取得评估数据或姓名数据使用权。更不避讳的说,也有一些人仕及团体是在觊觎环境影响评估的利益,而非着眼于环境与社会的公益与公义。事实上,国内的环境影响评估事务有一部分或一定的比例,已经成为特定集团或人仕的专属利益,如果再不改善而任其滋长,最终的结果可能会背离环境影响评估这个制度的良法美意甚为遥远。

五、环评制度设计的改进建议

1.环境法令及环境基础信息强化

环境法令条文应讲究典雅精确,用字用语尤其要审慎,更不应有错别字或语意模糊的条文;同时环境保育与资源利用的理念要能有效融入。至于环境影响评估的广度深度也须依开发案的属性规模明确划分,各种规范及要求要合理,避开繁琐复杂及僵硬的制式框架。评估过程使用到环境基础数据及其周边计划信息应由中央环境保护主管机关搜集建档提供,以「有价方式」让开发单位价购方式使用,不应由开发单位漫无头绪的张罗或选择性的偏重,才能使环境影响的评估工作立在公平真实的基础上。

2.量化方法及评估模式规准化

环境影响评估现行通用的各式分析量化及评估方法与模式,其间的精致与粗陋程度差距至大,有些环境类项几乎连稍具理论基础或经验法则的量化模式都谈不上。因此,使得环境影

响评估的预测、分析与表达的书件内涵显得非常不统合。建议中央环境保护主管机关应在环境影响评估书件体例格式上的严整性和等效性加以检讨,将各种环境项目的调查分析预测评定归纳成可以简要提出信实数据及客观分析结果、可以有系统而全面整合的评述开发方案的评估方式,而非空有许多框式,实际内涵却是无的放矢言不及义。

3.公正团体执行评估管考

环境影响评估程序,若要避免预设立场的干扰,那么影响预测及分析的工作便应委由客观公正的第三团体进行。开发单位只须将其开发方案之量体、工程规模或内容以及各项环境数据利用划记方式记录于数据卡后,交付环境保护主管机关。环境保护主管机关委由「第三公正团体」进行检核及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定。开发单位再依据该评定结果显现的「重大影响」、「不良影响」及「累积效应」(cumulative effects)可能产生的各项疑义,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或综合管理计划。以此方式进行影响评估,所有使用到的方法、数据的正确性、时效性以及区域「累积效应」均可因此而确保,所提出之评估书件内涵也因而可以具体简要而具有公信力,审查期间的会议次数及文书往返辩驳争议可以减少,审查流程可以更专注于重大问题的讨论上,因此审查时程便能有效缩短。

4.审查委员回避条款

环境影响评估审查委员的角色至为崇高,必须加以维护才能昭信于社会大众。当审查者与经手审查的案件间有某种从属或关联时,在法律上应该要设有使该等审查委员有效回避的机制。中央环境保护主管机关更积极的作法是,必须排除经常接受开发单位委托执行环境影响评估业务的人仕担任审查委员,避免外界产生质疑。另一方面,审查委员的遴聘须以学术与实务专长作平衡考虑,每年有适切比例的轮替,才不会使审查会议的意见长时宥于褊狭的刻板观点,也才能使新的环境理念能不断注入,免去定于一尊的偏执危机。

5.评估程序依规模性质分类

环境影响评估的程序及进行调查与评估的工作内涵,以能适度反应开发方案的性质、规模及所在地的环境状态,彰显该开发方案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为要。因此,不应以一种既定框式箝制所有不同性质规模的方案。换言之,让各式各样开发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估一体遵行于同一作业准则是错误的,错误的程序便不可能得到公义的目标。另外,当环境信息不充分或不完整时,合理而可接受的环境影响程度如何,也应该要有分类分级的考虑。由此观点申言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在规范诸如政府制定政策、兴建核能发电厂、私人兴建文教建设…等不同影响层次与规模时,所应进行的评估方式、程度和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同,因此评估程序和内容便不应该是同一制式的规范准则。

6.评估报告方式及内容简化

现行由开发单位提送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件,往往篇帙庞然。再加上审查意见答复以及各种说明会、协调会、公听会…所准备的书面数据,单是纸张与资源的使用量便相当违背保护环境的初衷。这些品相繁多的书件,除了满足环境评估刻板规范要求外,并没有实质的环境效益。如果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件的内容可以简化为诸如「开发量体产能数据」、「环境信息」、「量化方法与结果评析」、「环境综合管理计划」等主要项目,将无意义的填充材篇章删除,配合适度的表格化方式,当有利于环评信息的网络查阅。斯时,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极有可能成为全民乐于参与监督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各项评估信息必须接受公评公议的情势下,开发单位、顾问公司、主管机关及审查委员都会更专注专业的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也因而可以免除来自于立场、人情和利益等的干扰。

六、结论

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实施廿余年以来,国内许多开发案的评估与审查仍停留在开发场址及其周遭环境「负面影响」的发掘与防卫为重点,不但评估过程未能掌握要点,也往往消耗许多的人力物力于无谓的细节。此外,评估的理论和方式也仍不够周全,不同环境类别、单元或参数之间,评估技术的精粗差距很大,造成倚轻倚重的争议,也让许多人文社经与环境生态层面的研究者深感不以为然。

另一方面,制度设计上与执行技巧上的瑕疵,使得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趋向虚拟化、形式化、工具化。如果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目标中,社会目标或环境目标能达成其中之一,那么豪雨之下不应有水漫的南部科学园区,更不应有高铁振动问题的被遗漏;也不应该有妨碍飞航安全的「远东第一」金融大楼获得准许开发;当然更不应发生新竹科学园区联华电子扩厂的环评争议**的事件。

本文于检视环境影响评估现行法令条文与制度设计上的疑虑后,从比较实务的层面提出观念上甚至是制度设计上的变革,期待此项制度能真正发挥维护环境的功能,而不是开发单位所利用的策略与撒谎工具。更不能让物力与众多专业人士的心力浪费在一场场名为保护环境永续发展,却了无具体成效的环境保护戏目里。当然,所谓变革也不是拘限在「评估细目及范围认定」等枝枝节节的讨论、修删、增列或指定上;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落实,也不是藉由强制开发单位「负责人」必须在环境影响评估书件上签名认帐,就可以一蹴而及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必须要研拟出一整套合理可行的架构和执行方式,才能发挥这个制度的效益,达成其保护环境的理想目标。

综合言之,我国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实施经验显示,其中确实存有制度设计上的偏失。若不及时修正,迁衍时日之后,环境影响评估这样一项原本理想崇高的制度,有可能沦为一项仅对「国内生产毛额」有供献、只讲形式完备,却无助于环境之实质卫护的僵化制度。那么此项制度终将成为另一项失去目标与理念的空泛政令,甚至仅是引起民怨的另一项扰民措施而已。

参考文献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影响评估法规”,台北(2001.12)。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保护署公报”,第11卷,第1期,第43---124页(1998)。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之建立”,台北(1988)。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影响评估之方法”,台北(1993)。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白皮书”,86年版,台北(1997)。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环境保护立法之研究”,法规研究报告5002号,台北(1987)。

台湾大学地理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估论文集”,台北(1986)。

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月旦出版公司,台北(1993)。

黄锦堂,”台湾地区环境法之研究”,月旦出版社,台北(1994)。

黄光辉译,”环境影响评估”,沧海书局,第2版,台中(1998)。

叶文虎等,”环境质量评估学”,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6)。

丘昌泰,”台湾环境管理政策”,淑馨出版社,台北(1995)。

丘昌泰,”建构三E导向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环境工程会刊,第10卷,第1期,第31---44页(1999)。

郑先佑,”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学”,国立编译馆主编,徐氏出版社,台北(1992)。

郑先佑,”生态保育的整合影响评估方法探讨”,整体区域评估法应用研讨会论文集,第24---94页,台北(1996)。

胡思聪,”环境工程技师对EIA制度的期待”,中华民国环境工程技师公会会讯第29期,第2-3页,(1998)。

环境影响评估师 篇2

1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分析

煤炭开采属于地质相关作业, 所以它所涉及到的环境影响不外乎废弃矿石, 瓦斯, 地表沉降, 地表植被破坏等方面, 进行环境评估的时候需要对以上这些影响条件进行综合的评估。

1.1 煤矸石和煤泥环境影响

煤矸石产生于巷道, 是一种固体的废弃物, 而在洗煤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煤矸石, 一般来说煤矸石没有什么再次利用的价值, 但是由于其产生量十分的巨大需要找到更加合适的处置方法。煤泥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产生而根据不同的产生原因也会有不同的再次利用价值, 对环境的影响也就不同。从产生的废弃物的量上来看, 截止到2015 年总的煤矸石和煤泥规模能够达到8×108t, 依据矿藏量的大小分布于东西部东部占15.88%, 中部占40.12%, 西部能够达到44%, 8×108t的废弃物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利用办法会占用很多的土地资源和人力资金资源去进行管理和维护, 在利用方面也一直进行着探索如发电, 用于建筑材料等, 但是利用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每年仍会存在大量的未加利用的废弃物。

1.2 矿井水环境影响

水在开采过程中最为常见也必不可少所以也是产生很多的废弃水, 矿井的开采过程中会有渗水产生, 经过排水系统排除的水一般对环境影响不太大, 但是有很多的水会含有大量的杂质, 漂浮物, 一些经过使用的水会含有大量的机器中的机油或者乳化油, 油性漂浮物的增多使得矿井水很难处理, 一些煤炭开采企业不经处理就排放到矿场周围, 这就会对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 植被覆盖收到严重的影响。

1.3 煤矿瓦斯环境影响

瓦斯是矿产开发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对开采活动有严重影响的气体, 主要包含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很多的矿藏开发过程中都是因为瓦斯爆炸而产生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另外一方面即使是瓦斯被及时的排出到矿藏外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

2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煤炭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重要的是能够对环境的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使得煤炭的开采能够呈现可持续性的特征, 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估机制, 对想关的环境数据进行及时的收集整理和评估得出相应的评估结果。

2.1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时候要对几个比较关键的部分进行评估, 其中主要包含煤矸石的产量以及对其综合利用率, 矿井水的产生的量, 再次利用率和达标利用所占的比重, 煤矿的瓦斯抽采量及综合利用率等等一些数据化的量化的东西, 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矿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2.2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指标数据的处理

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数据体系的构建, 一般的做法是进行抽样分析, 对于煤矸石、煤矿瓦斯可以用这种办法, 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以这些物质的含量反向的推算可以计算出煤炭矿藏的产量, 另外一方面就是根据煤炭的开采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高低进行综合的开采利用率的计算。对于矿井水和坍塌区域的计算可以通过当地的水文地质数据进行测算, 在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不同标准之间的换算差值, 参考值的不同, 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尽相同。

2.3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的实施

想要获得最终的评估结果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详尽的分析, 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层次分析法, 想要得出的数据更加科学需要更权威的专家进行指标数据的分析, 一般来说以{1、3、5、7、9}表示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指标的重要程度, 熟知越高说明重要程度越高, 相反的, 如果指标相对于其他的指标不重要就用{1、1/3、1/5、1/7、1/9}进行表示, 依次为基础可以进行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的计算, 也可以通过比如EXCEL软件计算得出相应的结果。最终的评估结果可以通过权重值乘以指标数值得到。

3 煤炭开采环境影响评估注意事项

首先要说的就是数据为重, 进行煤炭的开采环境评估工作的时候一般是以相关数据为核心的, 数据是结果的基础, 在评估的过程中要注重细节, 把握质量。

3.1 要注重数据的分析与整理

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与准确是前提, 在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要注重横向的比较, 这种横向比较可以是同一地区不同矿区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相似煤矿之间的比较, 不管是哪种比较, 发现数据的差异化较大的时候都要深入的了解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3.2 要注重评估过程的管理

整个评估过程要秉承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 对数据的采集, 分析都要采用客观科学的分析方法, 在评估的过程中要及时的解决遇到的问题, 采用符合当地实际的检验标准。

3.3 要注重评估结果的应用

评估结果及时的公开, 无论是对评估主体还是社会都要做到完全公开, 并对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说明和释疑, 根据评估结果对相关的煤矿企业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案。

摘要:我国是资源大国更是煤炭开采大国, 煤炭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很早的时候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很多城市依靠煤炭的开采为支柱, 但是在煤炭被开采出来得到利用的同时也存在着在开采时对开采地的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 建立健全完善的开采制度规范开采, 并采取相应恰当的环境破坏评估机制来对开采过程进行规范, 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上的降低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环境影响评估师 篇3

当前,我国正积极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这种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估同样可以形成有效的支持,实际上,环境监测既可以提供基础数据,通过数据的挖掘可以分析、发现环境变化,同时环境监测还可以形成一种监督,有利于分析环境影响控制措施十分落实到位,因而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估的积极作用

环境监测对环境评估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在评估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影响,也可以在评估结果应用中发挥积极作用。

1.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基础信息

首先,环境监测可以有效的获取一手数据,环境监测通过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或者抽样调查等方式,可以有效的获取各种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如通过水的抽样调查可以分析废水排放量、各种污染物排放量等,这就为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定量分析提供了基础数据。其次,环境监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般而言,环境监测除开展一些常规性的检查外,还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对部分指标进行专门的监测,如对于废气中某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监测等,这就可以满足环境影响评估中的特定要求,从而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估数据的可获得性。

2.可以提高环境影响评估的有效性

首先,环境监测结果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有效的参考,环境影响评估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需要由环境监测结果来证明,这就更加体现了环境监测的作用。其次,其他类似项目环境影响监测结果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参考,通过其他项目监测结果的分析,并与环境影响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初步判断评估结果是否在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如果差异过大,则要寻找导致差异的原因,并做出解释。

3.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估结果的应用提供便利

环境影响评估的意义之一在于提出环境控制方案,并以这种方案为指导控制环境影响,这就使得环境监测的作用更加凸显。通过环境监测,可以分析环境影响是否达到国家、地方标准,为控制各种建设项目、企业生产等对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各类废水排放标准如《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等,通过监测可以分析环境影响是否符合标准。

二、环境监测作用环境影响评估面临的挑战

环境监测作用于环境评估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特别是需要环保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但由于环境影响评估多由社会环评机构完成,这就可能导致由于协调难度大而带来挑战。

1.环境监测部门管理带来的挑战

首先,环境监测部门与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并非一致可能影响基础数据的获得,虽然在大力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历史进程中,环保部门会定期公布相关的环保数据,甚至企业和个人还可以申请数据公开,但从实践来看,由于公布的数据都是宏观的数据,而环境影响评估更多的是针对单个的项目,从而导致了数据获取难。其次,环境监测内部管理体系可能影响基础数据的获得,一般而言,环保部门会制定严格的数据公开管理制度,甚至要多个部门审批后处理后才能将数据公开,这就使得要获得监测数据的支持手续较为复杂,难度较大。

2.评估对象的特殊性可能带来挑战

首先,评估对象可能并不具有普遍性,从而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挑战,当前,各种建设项目都需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估工作,但与所评估的项目相类似的项目可能数量不多,环境监测尚未落实到位,缺乏系统的数据作为支持。其次,评估对象环境影响的长远性与非稳定性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挑战,部分项目不同时期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如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主要产生固体废弃物污染,但建成后则更多的为空气、水污染,并且这种污染会随着生产工艺水平等变化而变化,从而导致了监测结果的不准确,难以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3.环境影响评估本身可能带来的挑战

首先,评估指标的可监测性带来的挑战,环境影响评估所包含的指标是多方面的,部分指标在现有的技术水平、现行的监测体系下获得的难度较大,从而难以为环境影响评估提供帮助。其次,评估指标的系统性可能带来挑战,一般而言,在环境影响评估中期指标数据来源最好要趋于一致,不同单位统计的指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环境监测部门可能并不能提供全部监测指标数据,这就会带来数据处理的挑战。

三、发挥环境监测作用完善环境影响评估的

思考

环境监测数据具有稳定性、科学性等特征,在环境影响评估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实践中要进一步发挥环境监测的作用,可以从提高监测能力、完善信息公开、强化数据应用管理等方面着手。

1.提高环境监测能力

监测能力的提升是发挥其服务功能,延伸监测结果应用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尽可能的拓宽监测面,努力构建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环境监测部门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监测技术水平的提升,适度的拓展监控指标,以此增加数据来源,并提高数据的可利用性。其次,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开展监测活动,环境监测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化的技术对环境影响进行监测,特别是废水排放量、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等,以此提高监测能力。当然,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再次,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从事环境监测行业人员的业务能力,特别是要加强基层环境监测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帮助其掌握应用各种现代设备进行试验、监测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对监测人员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管理等方面能力的

培训。

2.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完善的信息公开管理制度和程序是提高数据信息可获得性的必要保障。首先,要完善环境监测数据主动公开管理制度,对于部分社会关注度高、影响较为广泛的数据,环境监测部门可以主动的进行公开,甚至可以利用互联网、现代计算机技术构建完善的数据库,按照月份、季度、年度等方式对数据进行更新,以此供环境影响评估机构等单位或者个人查阅。其次,要完善环境监测数据申请公开管理制度,对于不属于公开范围内的数据信息,环境监测机构要将其划分为可公开和不可公开2中类型,如果数据可公开,则应当进一步确定是否是收费后公开还是只需申请就能够公开,而且应当明确公开的程序,对出于保密等要求的数据,则应当明确不属于公开的范畴,并强化数据管理。

3.强化数据应用于环境影响评估管理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环境监测数据被正确应用的必然要求。环境影响评估过程中会对环境监测数据进一步加工,如通过数据转换将数据标准化或者无量纲化等,这就使得所应用的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会出现差异,因此必须加强数据应用管理。首先,要强化源数据的管理,要保障数据的真实、准确,要对所公布的源数据签章确认,对环境影响评估中所利用的数据,可以要求评估单位标注数据来源,以此保障数据利用的合理性,避免与其他数据混合使用导致数据被错误的解释。其次,要对数据的内涵进行明确的解释,即统计数据来源所包含的内容要清晰明确,如明确数据为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等,以此便于环境影响评估单位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分析结果作出说明,避免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错误。

环境影响评估师 篇4

下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项目委员会(JSP0)

1992年12月

WSR-88D项目由商务部、运输部、国防部组成的联合协会正在进行最后尾声工作。WSR-88D项目包括设计、选址、建设和操作在美国大陆116台国家天气服务雷达:夏威夷、阿拉斯加、菲律宾14部联邦航空管理雷达和22部国防雷达。

早在1984年,这个联合组织就发布一份项目环境影响报告,分析这一系统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这份报告总结出:“从总体上看,NEXRAD系统的装备,操作将不会对环境产成显著的不利影响”。相反,这份报告指出:没有任何可靠的科学证据可以证明:象人们所焦虑的那样,直接暴露于NEXRAD雷达的电磁辐射下会对人类健康有害,即便是最敏感的人,比如:未出生的婴儿、病人和老人。

从1984年,开展了一项附加的科学调查—从生物学角度出发研究射频辐射。这份追加的环境报告旨在说明上述研究的结果,以确定 早期的PEIS是否依然有效。

为了使先前的分析深入化,这次评估采用了最新的雷达项目规格 和雷达辐射场测试数据。重新计算和证明,当雷达操作时所形成的电 磁场的强度。这次评估还列出了处于雷达电磁场所产生的生理影响。最后,文件再一次研究了电磁干扰对心脏起搏器、电子爆破装置和加油装置的影响。

每一个WSR-88D单元包括:支撑塔(高从16.4至98.4英尺不等)、天线罩(39英尺宽、35英尺高)、设备防护装置、电子震荡器和防御网。雷达将依照固定频率2700-3000MHz发出电磁信号,峰值475KW,均值1KW。WSR-88D选址的宗旨是使政府财产利用最大化。起用现存的天气雷达站,以取得网络的最大覆盖面,从而使建筑成本最小化,防止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WSR-88D将取代现存的WSR-

57、12WSR-74S、和1WSR-74CLD等过时且可靠性弱的雷达。WSR-88D将能在测量速度的同时测量反射系数。由于WSR-88D雷达使用了先进的多普勒技术和发展了的信号处理技术,WSR-88D雷达有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分辨率。

任何特定地理位置中的电磁场均包括这一地区内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自然界产生的非电离辐射包括:地球磁场和空气中的电场(风 暴天气中常见)。人为因素包括:广播电视传播发射机、雷达和通信 系统、家用电器中的微波炉、输电线路。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测算出 十五个城市的射频辐射最低指标(54-890MHz,低于WSR-88D的 2700-3000频率带),他们还发现射频辐射的功率密度总体来讲低于 0.000002 mw/cm²。

WSR-88D雷达系统将发射指向性很强的电磁波。在正常操作情况 下,雷达天线15-75秒旋转360º周期,电磁波以脉冲形式发射,持 续1.57-4.7lμS,每秒重复1304次。在大部分地区,WSR-88D雷达 扫描仰角为0.5º至19.5º。的区域,在一些山顶地区,俯角将可达到-0.5º。

在正常操作情况下,基于脉冲扫描方式,会造成集中的功率密度。WSR-88D会在天线罩表面造成最大平均功率密度为0.6mw/cm²。距离天线高1000英尺以外,这一平均功率会下降至0.006 mw/cm²。即使是在距离天线较近的天线平台,WSR-88D的射频辐射功率密度也 将不会超过0.005 mw/cm²。所有这些数据都经过电磁场的测试。

在很少情况下,WSR-88D会象探照灯那样操作。即:主电磁波束集中在一点上。这种方式仅仅会在雷达维修或监测过程中出现。因为 雷达的主电磁波束定点,平均功率密度将高于正常操作水平。在天线 800英尺范围内,6分钟里的平均功率密度为3.85 mw/cm²;30分钟以上,平均功率密度为0.77 mw/cm²。

在1991年,电子、电信工程学院第28标准协作委员会以新的射频辐射强度指标取代了美国国家标准协会于1982年定的标准。新的标准为:需控制环境内(人口密集区)平均6分钟内的平均辐射强度不得超过9-10 mw/cm²。因此,WSR-88D雷达无论是在正常或集中的操作方式下,都符合这一标准。SCC1991 28对非控制区的平均辐射指标定为1.8-2.0 mw/cm²。WSR-88D雷达在正常操作情况下,不会超过这一指标;在集中操作情况下,也不会超过,因为这种集中的操作方式会被控制在30分钟内仅出现一次的水平上。

关于处于WSR-88D射频辐射场中可能出现生理变化的科学文章被认真的审阅过。虽然射频辐射场会使身体中的分子温度升高,并造成生理变化,但WSR-88D的辐射所造成的温度升高水平远近低于人体对热量的散发能力。因此处于WSR-88D的辐射场中不会引起人体对高热的吸收。流行病病理学家经过仔细的研究,对于因职业所需或居住处于射频辐射场中,没有任何可信的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可以证明:长期处于1982ANSI和SCC-28两个组织所规定的辐射状态下,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实验室中对比人体体积更大的动物所作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由于射频辐射会造成神经系统温度升高,以至对视觉系统有损伤,当然WSR-88D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射频辐射造成神经系统的危害的具体表现为:畸胎、发展性神经变态、基因突变、免疫,内分泌系统紊乱。但是,WSR-88D的功率密度很低,不会造成这些后果。早期的调查报告指出:WSR-88D造成心脏、脑、脑血管瓣膜神经细胞升温的程度,不会超过神经系统本身对热量的散发程度。然而,近期一份基于先进的工具和良好控制试验环境的报告指出,先前的报告结论是不正确的。在我们称为“无热”的射频辐射环境中,即功率密度为0.5 mw/cm²,动物的神经系统出现了微病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上的变化。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说明这些变化是有害的。因此,从总体上讲,没有科学的有效的证据支持下列说法:长时间处于WSR-88D的射频辐射场中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即使同时处于多个射频辐射场中,累积的结果、对高热的吸收、或其他影响都不可能发生,因为对WSR-88D雷达场的测试结果显示,它的电磁辐射指标很低。

WSR-88D雷达使用架空或地下输电网络,三相,208Y/20V,200安培电力供应。这些指标同居民用电和商业用电相同。地下输电线路同地上电缆相比会在地面产生微小的电场和磁场。架空电缆会对地面产生lV/m的电场和15MG的磁场。这个电场被认为是无害的:这个磁场同我们在美国人家庭里所测算的磁场强度相同,并且远远低于60Hz——国际非电离协会所定指标(1000 MG-24小时),一些流行病学家发现特定形式的癌症发病率同附近电缆存在有关。还有一些研究发现,特定形式的癌症发病率同职业所需长期处于磁场中有关。对于这些文章的考察指出:没有任何有决定性的结论表明磁场同癌症的发病率相关。当然,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基于目前的科学依据,没有发现WSR-88D的电缆供应线路会对人体产生任何不良的影响。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WSR-88D雷达和电缆供应线路将不会靠近商业区和居住区。

WSR-88D雷达的操作频率和选址都尽量使其同其他雷达或设备的干扰最小化。WSR-88D主脉冲会使距离其900英尺范围内的电子爆破装置(比如:雷管)引爆。但这也不会发生,因为主脉冲不会在 这一距离内对准地面。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和加油站的操作也不会受到 影响。因此,WSR-88D系统不会对其他系统造成显著的电磁干扰。

从一年以来的附加环境评估报告没有发现科学证据证明处于WSR-88D射频辐射场中会产生不利的生理影响;同样,这份报告也没有发现任何由WSR-88D输电线路引起的不利影响。最后,同1984年的结论相同,这一系统不会干扰心脏起搏器的工作、电子爆破设备的使用和加油站的正常操作。

投资环境评估报告 篇5

二、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三、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营运能力分析

第四节 2006-2010年酱类制品成本费用结构分析

一、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销售费用统计

二、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管理费用统计

三、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财务费用统计

第四章 2006-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进出口状况分析

第一节 酱类制品行业2006-2010年进出口分析

第二节 酱类制品行业国际市场分析

一、全球区域市场分析

二、国际发展动态

第三节 酱类制品行业进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酱类制品国内重点生产企业分析

第一节A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

债能力分析

第二节B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三节C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四节D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五节E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六节F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2009-2010年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三、2009-2010年企业成长性分析

四、2009-2010年企业经营能力分析

五、2009-2010年企业盈利能力及偿债能力分析

第六章 酱类制品行业产业链分析

第一节 酱类制品产业链分析

第二节 上游行业分析

一、上游行业发展现状

二、上游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三、行业新动态及其对酱类制品行业的影响

第三节 下游行业分析

一、下游行业发展现状

二、下游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三、下游行业新动态及其对酱类制品行业的影响

第四节 综述

第七章 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市场竞争现状

一、价格竞争分析

二、企业竞争力分析

三、技术竞争分析

第二节 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一、区域集中度分析

二、区域竞争力分析

三、区域竞争优势对比分析

第四节 20酱类制品行业市场竞争走势预测分析

第八章 酱类制品行业SWOT模型分析

第一节 优势分析(Strengths)

第二节 劣势分析(Weaknesses)

第三节 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第四节 威胁分析(Threats)

第五章 综述

第九章 酱类制品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第一节 环境风险

第二节 产业链上下游风险

第三节 行业政策风险

第四节 市场风险

第五节 其他风险

第十章 酱类制品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

第一节 2010年酱类制品行业投资情况分析

一、2010年总体投资结构

二、2010年

投资规模情况

三、2010年投资增速情况

四、2010年分地区投资分析

第二节 酱类制品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一、新进入者投资机会分析

二、2011年酱类制品行业投资新方向

第三节 当前经济环境下酱类制品行业市场的发展前景

第十一章 中工国研相关建议

第一节 投资策略

第二节 风险规避

环境综合整治绩效评估方法探讨 篇6

环境综合整治绩效评估方法探讨

摘要:在总结各地环境综合整治情况的基础上,将环境综合整治绩效评价的方法归总为指标法和投入效益分析法.前者通过制定全面的参照系,有利于政府综合整治工作的`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后者则用更为直观的货币值衡量综合整治的收益,通过与费用比较得出环境综合整治的绩效值.作 者:薛姗姗 潘钟 周伶云 Xue Shanshan Pan Zhong Zhou Lingyun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05期 刊:环境卫生工程 ISTIC Journal: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年,卷(期):,16(1)分类号:X32关键词:环境综合整治 绩效评估 指标 投入效益分析

环境影响评估师 篇7

1 利用管道远距离输送油气的特点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具有输油点分散、路线长、分点多、主管道生产连续、易燃易爆等特点。并且管道输送路线长, 需要翻山越岭经过不同的地址区域, 克服重重的险阻, 所以影响长距离油气管道运输工程环境的因素复杂多样。油气长输管道的工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其中包括工艺站场工程, 主要是站场总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主要包括工程路线的选取、气站场地的选择以及辅助工程。而线路工程又包括管线的铺设工作、管线的防腐工作及阴极保护、管线的穿跨越工程, 土方工程、新建的道路工程、管道线路的阀站室设置工程等。站场工程包括管道起点站 (首站) , 输油泵站、分输站 (中间站) , 以及管道终点站 (末站) 。辅助工程包括管道传输的水电供应系统、通信设施和维修中心等。

2 长距离油气输管道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工程建设中油气长输管道铺设是最典型的线性工程建设, 在油气长输管道的安装和运行过程中都会影响生态环境、自然界环境和社会环境。尤其是容易加重管道沿线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 严重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分析了在管道工程建设施工期对环境造成的最要影响。

2.1 对环境水资源的影响

由于河流的流量和流向不容易改变, 所以油气管道在穿过河流时采用顶管跨越式, 这样就可以避免管道直接跨穿河流会产生的污染。比如如果直接穿越河流施工, 直接在河流冲洗建筑材料将面引起水质污染, 影响河流水质;施工期间施工人员在此居住将他们的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流中, 也会造成水体的污染;施工机械油材料的泄漏有可能流入水体, 将会造成河流水质污染;如果管道在营运期一不小心发生了油气泄漏事故, 地表水和地下水就会被泄露出来的原油污染从而改变了原来的水生生态系统。

2.2 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油气管道开挖工程过程中, 开外的土质疏松, 再重新填埋后会土层松软, 填埋不均匀, 容易造成滑坡、崩塌、泥石流、黄土失陷等地质灾害。为了减少这种类似的事故发生, 就必须要避免水土流失, 保持管道附近土体稳定。油气管道的泄漏也会对土地资源造成污染, 使草木无法生长。

2.3 对原生态自然地区的影响

在原生态自然地区, 如国家重点保护的原生态林、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湿滴、饮用水源地、湿陷性黄土地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植物被施工期施工带、泥浆池、材料堆放场地等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或水土流失。而且施工队的活动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还会对动物特别是国家的稀有动物的正常生活和习性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干扰。

3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在施工期间油气长输管道主要影响生态环境的好坏, 与此同时影响评价的重点应该是对选址选线的合理性评价、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和运行期的环境风险评价。

3.1 选址选线的合理性评价

合理的进行选址选线是评价长输管道环境影响的重要前提, 也是长输管道长期有效安全运行的前提。管道工程由于其线路长, 经过的地区颇多, 经过不同的地貌地形、生态区域、地质构造等, 各地段的技术方案不同, 再加上考虑到社会因素、地貌类型、市场情况、工程造价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都有多个线路走向方案, 在对环境影响评价中, 应对工程的推荐方案和比选方案进行对比分析,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影响及效果差异, 特别对于环境生态影响方面绝对不能马虎, 最后应该对油气路线确定作出明确结论。

3.2 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挖管沟、铺设管道、修筑施工道路、建设站场等工程活动对土壤、植被环境破坏、改变土地利用性质占用土地等, 打破了地貌原有的生态平衡状态。铺设的道路一般为泥土道路, 造成扬沙环境, 影响附近居民生活质量。如果在土地恢复期治理方法不得当, 反而更加大当地生态稳定性的影响, 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减少土地的营养成分, 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3.3 管道运行期的环境风险评价

长输管道工程施工中输油管道与输气管道的环境风险评价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管道破裂、油气泄漏对周围环境 (植被、土壤、水体等) 的影响、事故预防的措施以及处理事故应急预案, 是输油管道恶的环境风险, 评价重点为输油管道穿越的饮用水源;天燃气泄漏对周围居民点和辐射区域内动植物的生长、生存的影响, 是输气管道评价的重点, 及时的对事故风险作出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 区段把原生态区段和人口密集区段最为评价的重点。

4 结束语

长距离的油气输管道运输与传统的铁路、公路运输相比, 优势显著, 但是在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建设中也会不自觉的地产生一些对环境不利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污染威胁, 同时在油气输送的过程中不确定的意外环境风险比短距离输油管道要大得多, 所以, 想要长输管道安全方便的输送油气, 就要合理的对施工期对和在施工期对生态环境影响、运行期对环境风险的影响作出评价, 以及在选址选线的时候也要作出合理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张羽.油气长输管道工程对环境的影响[J].大庆油田设计院, 2013, (04)

蜜蜂跳舞能评估环境情况优劣 篇8

工蜂通过跳摇摆舞来告诉伙伴最好的食物在哪里。这表明这种舞蹈是可以显示哪些地方的环境是健康的,至少对于传粉者来说。

为了证明这一点,英国布莱顿萨塞克斯大学的玛格丽特和她的同事们在三个实验地录制和解码了5484个摇摆舞,这几处的蜂群分布在94平方公里的乡村和城市。他们为该地区划分了各种保护方案,并由政府规定,同时也绘制了这两年来蜜蜂最常光顾的地点。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詹姆斯称,“研究人员对于运用蜂群作为环境状况的生物监测手段很感兴趣,但是这项研究需要很大的样本量以及更加复杂的方式来检查数据”。

Eavesdropping may be rude, but snooping on honeybee conversations could reveal a lot about the environment. Their unique mode of communication, the waggle dance, contains clues about the health of the landscape they live in. In effect, the bees are giving a thumbs-up or thumbs-down to different methods of conversation.

A worker honeybee performs the waggle dance to tell her hive mates where the best food is located. That suggests the dance can indicate areas of the landscape that are healthy, at least in terms of food for pollinators.

To test this, Margaret Couvillon and her colleagu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ussex in Brighton, UK, videoed and decoded 5484 waggle dances from three laboratory-maintained honeybee colonies living in 94 square kilometres of rural and urban landscapes. They divided the area into various conservation schemes, regulated by the UK government, and mapped which areas were most frequented by the bees over two years.

上一篇:操盘手规章制度下一篇:宽带工程施工组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