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帮助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研帮助(精选12篇)

语文教研帮助 篇1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仅具有知识性、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家长要想辅导孩子学好语文,必须首先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任务是“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要求是“三年级学习课文是怎样用词造句、连句成段的。”使学生能说出段落中每句话写的什么,是怎样写的,并能说出段落大意。家长们掌握了以上的教学目的。任务和阅读要求,大体上就知道了每篇课文应该教孩子学些什么。我想现在学生的字、词、句的.训练都比较容易,最困难的是阅读,目前阅读短文,分析短文已经成了学生中的老大难问题,他们不知怎样概括短文的段意,针对这个同题,我向家长们介绍几种概括段意的方法,便于您辅导孩子学好语文。

叙述法:

这种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叙述一段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几句话叙述。如《三味书屋》(第六册)的段意可分别概括为第一段写三味书量的过去和现在。第二段写三味书屋的样子。第三段写“早”字的来历。 引语法:

引用课文中的中心语句作为段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段写“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三段写“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第五段写“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问题法:

用提问题的方法概括段意。如《课间十分钟》第一段写同学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第二段写东墙边的同学是怎样活动的?第三段写大树下的同学们是怎样爬杆的?第四段写同学们是怎样丢沙包的?第五段写其它同学都在干什么?

提纲法:

抓住内容要点,用简练的词语作小标题式的概括。如《李时珍》第二段(2~3节)写“立志学医”。第三段(4~6节)写“编书成功”。

语文教研帮助 篇2

一、保护与帮助的问题简析

保护与帮助是体操教学中的一种手段, 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基础上, 加快动作的学习过程, 促进技术的提高, 最后使学生能独立完成动作。为此, 正确的保护与帮助方法在教学中应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 结合学习过程中所见,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山羊分腿腾越教学中对保护与帮助的运用违背了体育课教学的规律使其价值得不到体现, 呈现出负迁移的现象, 归纳出现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方面:

(一) 这样的帮保是否有用

“保护与帮助”应该一分为二来理解, 保护是为防止练习中意外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安全措施;帮助则是在练习过程中及时助力于练习者, 使其更快地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更好地掌握、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措施。保护与帮助有时是相互分离的, 有时也是紧密相连的, 有的练习只需要保护, 有的练习只需要帮助, 但有的练习中保护与帮助是同时存在的。笔者在观课中看到执教教师在学生练习过山羊时安排了帮保学生, 但帮保者不能明确自己的作用所在, 笔者试问这样保护真的有效果吗?

案例:在山羊分腿腾越第一课时中, 学生在完成徒手上三步单跳双落的练习后, 开始进行过山羊的练习。在此过程中, 教师设计了保护与帮助, 但笔者发现“帮保者”仅仅只是站在山羊的侧前方不知所措地四处张望, 手上没有任何相应的动作。见此现象后, 教师没有及时纠正“帮保者”的问题, 致使练习学生陆续因过山羊后落地不稳而倒下, 或因支撑、分腿不充分而卡坐在山羊上。

分析:1.“帮保者”没有明确教师的要求, 对于自己的角色功能不清楚, 致使站在山羊前侧不知所措;2.教师发现“帮保者”保护不到位后, 没有及时停止练习进行纠错, 造成“帮保者”未发挥作用, 部分练习学生落地不稳倒下。

改进措施:教师应针对发现的问题即时进行解决, 指出“帮保者”在同伴练习过程中如何保护练习者可避免其出现落地不稳的情况;再次讲解正确的帮助与保护方法, 强化“帮保者”的责任意识。因为学生在运动学习的初期, 对运动技能理解不足, 对“山羊”存在恐惧与紧张的心理;“帮保者”适宜的外力辅助, 可以帮助练习者按照动作的要求顺利完成动作练习。以此类推, 其他技术动作也是如此, “保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 “帮助”可以带给学生技术的力量, 这样就能顺利完成动作, 提高学生练习的有效性。

(二) 这样的方法是否合理

随着课堂教学目标的变化, 教师为促进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而采用的辅助练习也会随之改变, 保护与帮助的运用属于一种辅助手段, 其最终目的是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基础上, 加快学生对动作的学习过程, 因此, 在学习阶段变化过程中, 保护与帮助的方法也应随之改变。笔者在观课中看到执教教师在个别辅导分腿腾越过山羊时采用了如下方法, 其合理性有待商榷。

案例:教师在安排指导薄弱学生尝试过山羊练习时, 笔者看到其两脚前后站立于山羊正前方, 只在学生跃过山羊下落时, 双手前伸扶其两臂, 帮助其控制落地时的身体平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连续多次练习, 动作完成仍未见有提高。

分析:笔者通过观察思考认为, 一是练习学生的助跑速度过快, 直臂支撑山羊推手力度不够, 造成肩前冲而手推器械后两臂不能上举、不能挺胸;二是教师 (帮保者) 站在练习者落地的正前方, 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里恐惧感, 致使练习者不敢大胆向前腾越。

改进措施:笔者认为, “帮保者”可以站在山羊侧面, 当练习者跳过山羊的一瞬间, 双手快速托起其两大臂, 并顺势上提, 同时迅速随其向前走一大步, 帮助练习者屈膝站稳。这样学生也能体会到支撑推手后的向上作用力。值得一提的是, “帮保者”应根据山羊分腿腾越完整动作不同环节的需要, 灵活多变地选择适当的位置站立, 并随着动作的变化相应地改变站立的位置, 从而根据动作需要提高保护与帮助的效果, 如, 可以加以合适的助力, 提高学生练习的效率或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运用保护与帮助的建议与对策

动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泛化、分化和建立动力定型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 学生对动作掌握的程度不同, 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 笔者在观课中也发现了诸多巧妙、合理、有效的帮助与保护的亮点:

亮点一:在粗略掌握动作的泛化阶段, 学生练习助跑支撑提臀动作时, “帮保者”主要起保护作用, 起防止练习学生前冲过山羊栽倒的作用。

亮点二:在技术动作改进与提高的分化阶段, “帮保者”多交替运用保护与帮助, 如分腿腾越过山羊练习, 山羊两侧放标志物是为了提示分腿 (见图1) 。

亮点三:保护与帮助有时是相互分离的, 有时又是紧密相连同时存在的。“帮保者”站于山羊侧前方是为保护练习者落地平稳、防摔倒;山羊两侧绑有毽子 (见图2) 是为了提示练习者分腿, 此时的练习过程就既体现了“帮助”, 又体现了“保护”。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运动技能的学习目标中指出,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运动中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的基本方法。对此, 笔者认为提高教学中保护与帮助的效率还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 阶段变化, 帮保要恰当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对保护与帮助的运用应有所侧重, 在分腿腾越练习中, “帮保者”位置和动作方法应随着动作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帮保者”所站的位置应该靠近容易发生危险的地方, 保护与帮助的部位应是“帮保者”最能发挥助力高效应的作用点。如, 帮助支撑和推山羊腾起时, “帮保者”主要从其侧后方抓握上臂腋下部位, 向前上方用力提送。只有契合时机的助力, 才能产生帮助得力、保护及时的积极作用, 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 意识强化, 技能要培训

保护与帮助作为体操教学、训练的基本技能之一, 只有通过学生相互的实践操作才能学会。“帮保者”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作为保护者时要耐心细致、全神贯注;身为帮助者时要熟悉动作的技术, 做到位置合适、部位正确、时机恰当、力量适度。在班级教学中, 教师只有1个而学生往往多则40余人, 因此, 要强化体育教师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保护、帮助意识与安全意识, 注重帮助与保护技能的培训。

(三) 因人制宜, 个体要区待

保护与帮助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巧工作, “帮保者”必须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给予区别对待。首先, “帮保者”要熟悉练习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情况;其次, “帮保者”要根据练习学生性别、年龄及身体素质的差异, 不同程度地给予相应的力量帮助, 随着动作能力的提高, 逐渐减小助力, 直至最后独立完成;最后, “帮保者”要正确地观察、分析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体能消耗与思想状态, 积极地采用语言激励, 从精神上给予学生及时的保护与帮助。

参考文献

立足教材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篇3

关键词:思维;素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82-01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十多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我才开始备教案,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學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二.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三.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四.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你这样做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语文 篇4

开发区职业中专范君

我是一个喜欢文学的人,从小在父母的灌输和引导下(我父母都是靠苦读书从农村考上学的六十年代大学生),我对语言文字有着别样的感情,小时候经常看书看到半夜(但也耽误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同时我喜欢写东西,写文章对我来说不是艰难的苦差事,而是酣畅淋漓自我表现的痛快行为(小学五年级我就在杂志上发表过作文呢)。在我眼里,文学不是死板的文字字符,当她们经过作者有意的安排和组合后,就变成了跳动生命气息的天使和精灵,传递着她博大丰富的感情和魅力。因为热爱文学,在精神上我有了很多的充实与富足,文字把我变成了一个思想活跃、生活快乐的人!即使生活遇到磨难,我也有来自书本上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感谢父母从小给予我学习语文的正确指引。今天我把我父母在我小时候指导我学习语文的一些方法介绍给家长们(另外结合我作为语文教师的经验),以帮助孩子学习语文,最关键的是引领孩子从内心热爱上文学。方法如下:(拙见,敬请指正)

1.在孩子进幼儿园时就让孩子背成语字典上的成语故事。这绝不是笨方法,效果很明显----一为以后写作文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二为写议论文积累论据,一举两得!发明这个方法的不是我妈,而是已故名家钱钟书老先生。

2.每天坚持听美文。幼儿园时听童谣,小学低年级从听小古诗开始,随着年级增长,听情节复杂的童话故事、寓言,大一些的孩子多听听单田芳的评书、相声名家的相声等。现在的家长可以利用录音机或者CD(家里最好备个不太时尚的收音机),孩子不学习时随时播放有意义的文学有声资料。

3、从孩子会说话的时候,就坚持替孩子写口述日记-----孩子口述,家长记录,写好后经常读给孩子听。孩子听到署名是自己的文章会非常乐意,文章也会越写越长。

4、坚持记录孩子成长的日记,没必要要求字字珠玑,但是用语一定规范、精美,经常读给孩子听,拿给孩子看。你的日记是孩子最感兴趣的文章,因为你记的每个故事的主角都是他,他当然感兴趣了。而且孩子很快就会借鉴你的写作手法与语言。

5、多给孩子读一些伟人传记。不仅能起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以后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给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6.看电视让孩子注意复述人物台词。同时看广告也是非常不错的,经典的广告往往蕴含着语言的无穷美丽---简捷、优美、经典、风趣。

7、让孩子每天早上大声朗读美文,绝不限于是所学课文,朗读时不仅是用声音,还要用心读。周末抽时间陪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的朗诵情感充沛的诗歌、散文,以培养孩子对语言的热爱,同时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与表演能力。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会更深刻的领略到优美语言的魅力。

8、经常让孩子讲故事给你听,你再往孩子的故事里“加油添醋”-----增加优美词语与情节,对比之中让孩子注意到自己缺少哪些了词汇和哪些情节。,即使孩子暂时听不懂也要每天读几篇文言文给孩子听。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经常的接触对于语感的培养大有好处;读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用文言文去理解文言文,不要一上来就用汉语去理解文章,学着用古人的思想理解古人的文章(此方法估计同样适用于孩子的英语学习哦,不能用外国人的角度学语言,要站在当局者的角度去学习思考)

10、多带孩子参加旅游和户外活动,开阔孩子视野,愉悦孩子情操。让孩子多陪自己干家务,比如做饭、洗衣,所要注意的是你得在旁边边干活边用语言总结干活的程序与注意事项。只有让孩子多接触生活,才能让孩子生活素材积累得更多,新鲜的事情也会让孩子的思想生活更加丰富。

11、给孩子订一些文学杂志,订阅的书是定时就可以看到,比上书店一口气买很多本要强,另外多和孩子玩成语接龙、对春联的活动。

让多媒体帮助语文教学突破难点 篇5

摘要: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是每个现代人的追求之一。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工作的帮助显而易见,尤其是在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时,它的作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动画、视频、图画、文字等多种教学形式集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突破语文课堂教学难点。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突破难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利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为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便利,是每个现代人的追求之一。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语文教材中,有些知识是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道是怎回事,如何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了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工作的帮助显而易见,尤其是在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时,它的作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声音、动画、视频、图画、文字等多种教学形式集于一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突破语文课堂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突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难点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激发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节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要学的会,记得牢,还必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使用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观看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说、用的训练,达到深刻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突破阅读教学瓶颈

阅读教学语是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传统教学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预习、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和总结”等环节实现的。由于班级集体授课、课时及授课进度的影响,教师让学生自己默读、朗读的时间很少,更谈不上大量、有效的阅读。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具有储存大量教学信息的能力,可储存大量的阅读材料,并可随时让学生以类似查字典的方式检索到阅读中的生字、生词、难句等;根据需要,还可提供标准的朗读示范音。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难点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时,对于98年的洪灾,现在00后的学生从何处理解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更别说理解“军民鱼水情”了,光靠品词析句是不够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课件,利用当时的新闻视频、图片,通过文本、声音、图像向学生展示当时人民子弟兵救灾的英勇场面,以及他们的奋战与牺牲,坚持与痛苦,刺激他们的视觉、听觉神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求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目标的难点教学突破,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远不能达到的。

四、利用多媒体突破作文教学的难点

作文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真实情感。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没有激情,写出的作文必然平淡无奇,枯燥乏味。但是学生一到上作文课就头疼,没有经历,写不出真情实感,还是要编一篇,只好东拉西凑,“挤牙膏”似的写法逐渐让学生厌倦写作文、害怕写作文。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的第一项就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为学生创设的一定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冲动。多媒体提供的图像、动画、活动影像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动态的画面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学生耳闻目睹这些“真实情境”,很容易产生兴趣,触发内心的激情和想象力。网络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名山大川、日月星辰可尽收眼底,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学生在呈现作文成果时与传统写作不同的是,除了可以将它以书面文本的形式提交以外,学生也可以将它用电子形式展示,即上交电子版。电子写作的优势在于提高了写作效率且内容充实。由于电子写作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可以是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的,即可以随意增、删,既保持了作文的整洁,又节省了学生重复抄写的时间。书写的高效为学生多写多练又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学生电子写作的同时,教师可随时通过教师控制台的监控检阅学生的成果,了解学生的进度及遇到的困难,及时得到学生写作的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的调控和个别化辅导。

五、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古诗文教学

古诗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涵着数千年的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也是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在现代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文的学习占了很大的比例。然而,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和时代的变迁,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多媒体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课堂情境,再现古人情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是有效学习和理解整首诗的基础。诗人通过作诗来抒发情感,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语言文字中。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交替等特点,为学生拓宽视野提供了栩栩如生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真正体会

[2]到诗人作诗时的心境,更有效地理解该篇诗文。其次,诗文的朗诵一直是古诗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古诗文的语言凝练,用词非常讲究,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反复推敲才能定稿。由于多媒体手段的介入,教学中放映直观形象的录像,配以旋律优美的音乐,此情此景中吟诵,体现出诗歌的意蕴和情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去理解诗词,学生的记忆也会十分深刻。

古诗文与现代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字词含义。一教师在教学《长征》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时,先让学生观看“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片段,再指点学生体会“暖”实指心理暖,表达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则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历史情境的再现,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六、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提高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突破语文课堂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语文教研帮助 篇6

重视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进入中年级后,我们家长发现孩子的语文成绩下滑了,逐渐趋于两极分化。那是因为,中年级阅读与写作在考试中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即使基础的东西出题的时候,也比较灵活多样。高年级期末考试卷,阅读和作文比重相当大,而前面的基础题一部分也相当灵活。我们四年级的考试卷类型也是差不多的。所以,一些学得不够扎实或不够灵活的孩子,语文成绩就下滑得比较厉害。

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应该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积累,需要广泛地阅读,需要表达。所以一开学,我便延续了每日半小时阅读的要求。但是,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有的家长反映孩子极其有兴趣地阅读了许多课外书籍之后,为什么作文没有起色呢?我也细细想过这个问题,和同行也谈论过,作了这样的分析。刚开始,我们推荐孩子看杨红樱的书与其说是汲取营养,还不如说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有了阅读兴趣之后,我们该关注的是让孩子学会深入地阅读,不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故事情节上。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就教给了学生一些阅读时常用的符号,其中包括重点地方、生字词语、关键词语、精彩语句、对于文中内容的疑问以及需要重读和摘抄的章

节的符号使用。这样的阅读能帮助孩子理解内容,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积累语汇。

在阅读的基础上,还应教会学生观察,做个有心人。平时课上,我常常会和孩子聊聊,我怎么会没东西写?或我写的东西为什么不生动?举举例子,读读例文。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知道,观察除了用自己的眼睛细致去看以外,更重要的发动你所有的感官,你的耳,你的鼻,你的手,你全身每个部位,乃至你的心去观察,去发现。也只有用心去观察,你才能看到别人无法看到的东西。我问孩子,你每天上学走过的路,你发现它每日的不同了吗?你每天看到的人,你感受到他的情绪的变化了吗?你对身边发生的事有自己的看法吗?你的不满,你的伤心,你的高兴那究竟为了什么?……这样的交流在写作水平的提高上虽不能立马见效,但对于学生如何去观察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平时当你和你的孩子在一起时,可以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引导你的孩子去观察,并且,把他们看到的,感受到的与你交流,长此以往,你们定会收获累累硕果。

修改作文是孩子作文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每次单元习作后,我都会选取典型的习作来全班评讲并修改:文章结构完整,但描写粗线条,其间缺少细致的描写,因此文章也不够生动。这其实是普遍学生习作的问题。因此,我一般以范文为例,为他们分析文章的优缺点,并一同为作者提一些具体的意见,然后请作者再回去修改,修改后的文章,再让大家比较了一下不同。应该说这样的修改对孩子来说是有所收获的,但毕竟学校里是大课堂,面对的是全班,不可能一

对一进行教学,而写作要快速的提高需要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因此,我们在家里和孩子修改作文的时候也可借鉴这样的方法。

浅谈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帮助 篇7

一、明察秋毫, 真正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 语文老师也应该关注学生, 当学生厌学的时候, 当学生自卑的时候, 当学生撒谎的时候, 当学生打架的时候, 当学生受委屈的时候, 当学生受挫折的时候, 当学生成绩下降的时候, 当学生喜欢异性的时候, 当学生想离家出走的时候……学生出现了这些情况, 如果语文老师早觉察, 走进学生, 多多关心学生, 开导学生, 让其冷静, 处理得当, 就可能教育充分, 让学生爱老师的同时爱上语文。上届刚刚毕业的魏海霞就是这样的, 通过喜欢语文老师而爱上语文课, 甚至到了时时学语文的地步。当然老师要了解学生, 真正做到这一点, 还是需要花一番大力气的。我一直采用让学生写自己的心声、自我批评或者举报他人的“不善”等方式。

二、不给学生分等级, 充分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的行为

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 更是“学习的促进者”, 更不能“居高临下”, 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很重要。语文老师不能唯我独尊, 不能以成绩给学生分等级, 挫伤成绩差的学生的人格。我采用分层教学, “抓两头, 促中间”, 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要求:基础差、成绩不好的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书写端正的字;较好的则在把握基础的程度上加深知识的学习;优秀的再在前两种的基础上提升学习。还将学生按座位分成四人一小组, 互相督促学习, 每组设一个组长, 组长监督组员的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这样, 既可以控制学生, 不会有辍学者, 又让所教的学生都爱学习语文, 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 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如今, 许多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 不少是老师自己过去没遇到的, 所以, 教师不能故步自封、千篇一律, 语文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和教育, 必须与时俱进, 要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不可以妄加反驳, 同时换位思考其行为。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女生, 她向教化学的班主任以父亲刚出车祸为由请假, 事后班主任得知是她撒谎, 就当着所有的学生责罚了该生并叫来家长, 虽然事情似乎已解决, 但是所有学生与老师步调一致地背后议论其行为。作为教她的语文老师的我, 在《心声》这篇文章后借题发挥:为了达到目的, 不计手段的方式不可取, 做事时要注意。比如, 为了达到请假之目的, 就说父亲出车祸的行为是一种欠考虑, 不计后果的行为, 虽然站在没有长大的孩子的角度是可以理解的, 但要吸取教训, 吃一堑, 长一智。后来女生在作文中深刻剖析了自己的错误, 并向我表达了感激。

三、对学生要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帮助

学生的困难不一定都是学习上的, 毕竟是家庭的一员, 家里的状况也会影响学生。舍有龙 (化名) 的父亲曾因交通肇事背负了十多万的债务, 加之母亲生病, 家庭条件一落千丈。3月份开学就未报到, 3月5日家访后他给其他学生说, 自己想上学, 接着又一次家访的第二天他就来上学了, 虽然学习很差, 爱调皮, 但是为人正直, 很听我的话, 语文的学习比上学期有很大的进步。

帮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困境的探索 篇8

一、促膝谈心,克服自卑

这部分学生由于语文成绩总是不能提高,产生了厌学情绪,看见语文书就头疼,上语文课就恐慌,拿到语文试卷就畏惧,他们的自卑心理十分严重,导致恶性循环,越怕学越学不好,越学不好越怕学。要想帮助学生走出语文学习的困境,语文教师要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了解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困难,从思想上加以引导。告诉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只要方法得当,肯努力,成绩一定会有所提高;也要告诉他们语文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学习积累的过程,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名人的事例告诉他们“我能行”。如希腊演说家德摩斯梯尼,他从小患有严重的口吃,在一般人看来,他要成为演说家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但他通过口含小石子朗诵等办法,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雄辩家,他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二、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帮助学困生走出语文学习的困境,就要充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可用故事激发兴趣,用图片创设情境,用歌曲调动情感等。如教学《饮酒》时,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这首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中来,然后引导学生看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对这首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比教师空洞的说教要有趣得多、生动得多。学生看图说话有章可循,学起来就容易多了,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兴趣越来越浓。

三、表扬鼓励,激发热情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的表扬对于学困生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1.微笑感化

学困生往往对教师有种敬畏感,对教师一般都敬而远之。我们只有与学困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微笑地与他们相处,先和他们做朋友,让他们觉得教师是可敬可亲的,这样他们才能敞开心扉,把学习情况、思想状况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从而消除对语文的畏惧感,燃起学语文的激情。

2.适时表扬

对于学困生的点滴进步,我们都要抓住适宜的时机进行表扬,让他们心理上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如课堂上提问,可以把稍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完整地解答出来,如果解答不出来,可通过启发、引导让他们找出正确答案,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语文并不那么难学。如“用一句话概括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题目,只要他们能够答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要素,语言基本通顺就行。再如布置家庭作业,可以给他们多布置一些基础题,少布置一些能力题,反馈时可对基础题正确率较高的学生提出表扬,对有进步的学生也要表扬。

四、方法辅导,摆脱困境

学困生学习最大的问题是学习方法不当。从基础知识到阅读理解再到作文,我都给他们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答技巧,使他们在答题时有法可依,不再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如阅读《瞬息与永恒的舞蹈》一文,有这样的题目:请赏析文中你最喜欢的优美语句。回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告诉学生赏析句子的几种方法: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形容词、动词)进行赏析;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方面进行赏析;从语句蕴含的思想感情或哲理方面进行赏析等。本文第二自然段中 “忽然有一团鹅黄色的绒球,从冬青根部的墙角边钻出来”,我们可抓住“钻”这个动词进行赏析,“钻”极富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昙花花苞的调皮、可爱、生命力顽强。第四自然段“它像一位美妙绝伦的白衣少女,赤着脚从云中翩然而至”,可从修辞手法入手进行赏析,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昙花绽放时的美丽可人,表达了作者对昙花的喜爱、赞美之情。再如第五自然段“她悄然无声地一边舞着,一边用自己身体内多年吸储的精华,尽情演绎着生命的辉煌,挥洒着成功的芳香”,可从蕴含的哲理入手进行赏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厚积薄发,尽情展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从而获得成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头脑中有了一些方法后,他遇到这样的题目就不会慌张,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总之,要想帮助学困生走出语文学习的困境,还需进一步探索、实践,做到持之以恒,并在实践中不断挖掘和充实新的方法和思路,使之不断完善。

二年级语文教研组教研计划 篇9

王新燕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语文教研组认真学习贯彻上级教育部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研室工作计划》为指导,立足校本教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一、工作目标

(一)、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语文教学应按照语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适应的社会需求,强化语文的人文性、实践性、实用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不被淘汰,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在理论学习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读一、二本理论专著。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2、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势,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

3、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二)、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对照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要注重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加强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作业习惯、听课习惯。特别要重视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审题、阅读、写字等习惯的养成,采取切实的措施经常抓,反复抓,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要将语文教学质量追求分解到每一课每一单元的评价上,减少或消除错误积累。特别重视提优补差工作,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注重学生积累。

在学校充实丰富的图书资源这一有利的条件下,要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利用早读课、午间、下午放学时间及双休日广泛开展阅读活动。使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甚至超过新课标规定的数量。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让读书成为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行为,从而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学生素养

语文教学应当在教给语言知识的同时,着重于引导应用,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及时转变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旧教育,而到着眼于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颖教育。为此,我们要加强课题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开展科研,突现重点

1、要加强教研组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互相听课、评课,互相交流、探索,做到听课必评,一课三议,将师徒结队工作落到实处,通过传、帮、带、示范课、跟踪听课等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

2、加强教研论文撰写工作,写好有质量的实验经验论文,多写实践中有自己思考、实践的文章,加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反思。提升水平,提高修养。

3、创设浓郁的教研氛围,组织教师认真参加各级各类教学业务学习、教研活动,组织一年级教师对家长开课,围绕主题,开展“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学期初确定本教研组的活动专题,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提升教科研活动的质量和品味,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本学期主要工作安排: 【九月】

1.检查学生假期作业,完成评比工作。2.制定教研组、学科工作计划。

3.“同课异构”活动。

4.研讨主题: 【十月】

1、青年教师参加校“浪花杯”决赛。

2、研讨主题:深挖训练点,巧设课堂练习,提高字词教学效率。

【十一月】

1.研讨主题:语文主题性实践活动的开发与研究。

2.年级组老师公开课及评课活动。【十二月】

1.研讨主题: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写话教学质量。

2.年级组老师公开课及评课活动。

【一月】

1.年级组老师公开课及评课活动。

2.制定语文课复习计划。

3.学科竞赛:二年级写字比赛。

4.语文学科总结,教研组工作总结。

语文教研组教研活动计划 篇10

1、以集体备课、课例研讨为抓手,引导老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使老师的备和教落到实处。

2、配合教导处,做好语文教师的备课、作业检查,做到有检查必有记录,必有反馈,必有整改,一月一小结。

3、每月都有针对性的举办教研活动,如课例研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形式多样,旨在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4、鼓励老师积极参加县、乡、校级的公开课、比赛等活动,为老师尽可能多的提供自我展示和发展的平台。

5、本学期举行两次新教师和临代老师培训,让他们尽快尽快上路子,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6、积极承担连片教研活动,本学期初步打算开展两次连片教研活动,作为牵头学校我们率先带头搞,另一家,自愿报名。剩下三家放在下学期举行。

二、教研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参加县语文教研会议

2、举行乡教研活动,传达县局会议精神,进行一年级教材培训。

3、三、六年级进行集体备课和案例研讨活动。

4、选派一年级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新教材培训。

5、骨干教师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部编本一年级新教材通识培训。

十月份

1、一、二、五年级进行集体备课与课例研讨活动。

2、举行西片语文连片教研活动。

3、选派骨干老师参加县一年级新教材培训―汉语拼音教学专题观摩活动。

4、乡低年级拼音教学研讨活动。

十一月

1、新教师参加县教研室培训。

2、中高年级阅读课教学指导策略教学研讨。

3、新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

十二月

1、新教师参加县教研室培训。

2、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诵、写、讲比赛

3、新教师展示课。

一月份

1、撰写教研组学期总结。

2、统计语文教师竞赛、论文、课题等获奖、发表、立项情况。

语文教研帮助 篇11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教会学生做人,具体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前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爱国主义精神在许多课文中闪光。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怀……

教材中礼赞集体主义的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学生切身感受到:在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此外,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動之以情”。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正直无私;《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学生对美有了新的感悟。

三、走进社会,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教师要恰如其分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可以带学生出门游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可以支持学生饲养小动物的爱好。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

语文教研帮助 篇12

1 对学生充满期望

教师期望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现状了解的基础上的, 是教师对自己学生未来发展的料想或预想。教师和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将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心理学家发现:只要热情期望和肯定, 就能得到应有的效果。

学生的成绩会受到教师发出的期望的影响,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研究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实验表明, 教师们 (特别是孩子们所依附的教师) 对学生的期望, 会在言行中暗示给学生, 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明显影响。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 我们要在学生依附的基础上, 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的期望:老师相信你, 一定能学好语文;在语文学习上, 你是有潜力的;目前的失败只是暂时的;只要坚持下去, 你一定能学出好成绩的。这种教师的不断期待, 往往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在这个努力尝试的过程中, 只要学生稍有进步, 教师就应指出来, 并加以表扬。对一个第一次考试得50分, 第二次考试得55分的学生, 教师要看到“5分的进步”, 而不是看到“不及格”。“每次都有进步, 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好的成绩!”的期待和鼓励可使学生把“亲其师”的情感体验化为一种勤奋学习的动力。积极的外部信息又能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 肯定自己, 激发出蕴藏于自身的巨大学习力量。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学生认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 就会焕发强大的力量。如果学生认为高期望的目标高不可攀, 便会望而却步, 或者是期待的目标太低, 就会缺乏激励性, 难以发挥学生的潜力。教师的期望目标应建立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 激励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只有合理的期望, 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心理需要, 从而推动其行为。教师的期望还需具备动态的发展, 即在对学生设置期望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不断调整变化。

2 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中职生往往把学习语文的失败归因于外界的因素或表层的因素, 如教师讲课枯燥无味、父母教育不当、同学影响、环境诱惑等等, 从不认为自己努力不够、学习方法不正确、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等。一个人的归因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教师要引导中专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归因理论,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就应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 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指出学生的优缺点, 肯定其聪明或积极的一面, 使其树立自信。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归因训练, 以消除归因偏差。归因训练的方法主要有:

2.1 经验交流法

让学生总结自己经验, 找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通过交流, 相互启发, 提高归因水平。

2.2 暗示、引导法

教师通过一定的归因讲话,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还可要求学生在本上写出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2.3 咨询法

教师在掌握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 找学生个别谈话, 了解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并进行心理指导。

2.4 诊断、矫正法

对差生以及自卑感重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 正确诊断出他们的归因倾向和归因水平, 对其不正确的归因倾向给予矫正下, 提高其归因水平。归因对后继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尤其对暂时失败与挫折的走出产生关键的作用, 教师要重视归因教育和引导。

研究结果表明, 归因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往往把失败归于缺乏努力等较不稳定、易控制的因素, 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往往把失败归于能力等较稳定、不易控制的因素。在学习中, 学生常会遇到挫折, 如果认识不正确, 很可能导致学习动机减弱, 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挫折进行正确归因。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都应该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 在有客观证据直接表明进步与成就出现时不吝给予表扬, 肯定其进步事实, 并向学生说明理由, 使之归因于努力与能力。长此以往, 学生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产生更高自我效能感。

在语文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感情和心声的机会要多于其他学科, 在这样融洽的人文环境中, 教师还可以通过关于名人英雄篇章的讲解和个人的言语激励来帮助学生归因, 激发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3 降低任务难度, 让学生体验成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力量消失, 缺乏这种力量, 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为带头人的一批教改研究者, 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的教育理念, 总结出“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帮助学生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取得的引人注目的成绩也为我们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来激发学习动机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在这方面, 魏书生老师又给我们做了比较好的示范。他在解决有些学生不会写日记、作文的问题时, 就采取了先低要求、慢步走, 后高抬腿、快步走的方式。比如写日记, 刚开始时不讲格式、不提要求, 只要能写就行了。写不多的话, 就写一句话, 再写一段话。求慢而稳, 让学生逐步适应。经过一两个月慢而不停的训练后, 开始加快。比如日记要有一个中心, 写250个字以上。速读由原来的每分钟300字提到400字, 说话不再是复述, 而是要口头作文。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分析学生的困难, 帮助制定适应加速的措施, 让学生切实体验到成功,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

在中专语文教学中, 作文教学是一件让老师很头疼的事。写作方法教了一大堆, 可学生写作效果却不理想, 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写不好、不会写而根本不写。面对这种情况, 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低要求、小步子”的方法, 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写作要求, 而是让学生写一些和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 写一些感兴趣的简单的小作文, 并且改变过去采用同一种尺度对全体学生评分的方式, 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组, 定出不同的写作要求。如C级组的标准是“书写正确, 语言通顺”, 符合要求的就给高分。并及时鼓励达标的同学继续向B级、A级组进军。这样一来, 那些基础较差的、以前认为自己写不好、得不到好分数的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 看到自己作文本上的高分, 他们兴奋不已。这样循序渐进的锻炼方式更使得很多的学生稳步扎实的取得了进步,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差, 通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获得好成绩, 获得老师的认可的, 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提高了, 进而学习动机得到了增强, 学习的原动力也就得到了充分释放。

摘要:语文学习中的挫败经常让很多中职生低估自己、过度悲观, 所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尤为重要。教师应该首先从实际出发, 给他们以期望, 激励学生奋进。教师还要通过专门的归因训练帮助他们正确归因, 进而因势利导,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 适当降低要求, 让学生在成功中增加信心, 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

上一篇:国庆的安全生产标语下一篇:食堂厨师聘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