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共7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边防战士在艰苦的条件下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情感
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3.有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重点:1.了解边防战士爱祖国海岛的独特方式,体会战士的爱海岛、爱祖国的情感。2.了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的关系。
难点:理解战士小高最后说的那段话的含义,感受战士们对海岛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准备:课前阅读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获与昆虫之间的关系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2.交流读文后的体会)2.带着这两个问题学习本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桌分段读课文,注意纠正同学的读音,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2.再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如: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自然就会显露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安居乐业: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高兴。3.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一位扎根海岛的战士,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捕捉小昆虫,并将它们带上海岛来,给他们种植的蔬菜瓜果传授花粉的事。)
(四)自读课文,体会情感
1.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小高为什么把昆虫带往宝石岛?(注意联系课前阅读的资料考虑)
(因为小高想让小昆虫在海岛安居乐业,为海岛的瓜果蔬菜传播花粉。只有这样才有要能有所收获,小岛才能
(边防战士的生活很苦,昆虫与瓜果蔬菜有密切的联系,小高爱海岛,爱祖国,有扎根边疆的心愿,也想改造海岛,让海岛越变越美……)
(1.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却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紧闭着嘴唇,两眼直发愣。”、“可是小体会到因为海面上波涛起伏,船身前后晃荡,小高担心纸箱被损坏;另外纸箱里装着的小昆虫,在小高心中比什么都重要,他要保护它们。而且小高在晕船,身体极不舒服的情况下紧紧抱着纸箱的。)
(2.两年前,战士们来到荒芜人烟的小岛上,垒出“海岛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于没有昆虫授粉,一个西瓜也没有结。今年战士们用人工授粉,结出小瓜,谁知又被暴风雨袭击。那个唯一残存的小瓜在战士们精心的照料下,才结出了第一个大西瓜。
体会到战士们为了西瓜的生长,付出了许多心血。它凝结着战士们建岛、爱岛的深情。)
(3.好像一股甜丝丝的甘浆,流进了每个战士的心田。体会到这个西瓜是战士们对祖国、对小岛无限热爱的结晶,是战士们在艰苦的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美好果实。)
(4.我就不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宝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
体会到战士相信小昆虫会在岛上愉快地生活、劳动。这段话充分地表明边防战士们早已作出了在海岛扎根的打算,并努力地在这里建设着自己的家园。同时,又反映出他们为保卫祖国而不怕艰苦,自觉在那“比大陆苦得多差得多”的环境中生活的高尚品质。)
教学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谈到什么地方就一起体会那个地方,体会以学生所体会到的为主,体会表达出来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体会读书,其它同学在这个同学理解的基础上可以补充自己的体会,加深理解,再集体朗读。
(五)交流表达,朗读深化,归纳总结。1.交流自己的感受。
2.从你们所找到的句子中,可以体会到一个什么中心?读所勾画的句子。(边防战士热爱海岛,热爱祖国。)
3.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段。
板书:
7*彩色的翅膀 边防战士爱海岛、爱祖国
8*中华少年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二、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三、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四、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五、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3.评比总结
板书:8* 中华少年
自豪 骄傲
口语交际〃习作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2.能大胆地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
3.学生能在写作中围绕“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主题,以演讲稿或读后感的形式表达真情实感。
二、教学重难点:演讲是重点,也是难点。如何在演讲中表达爱国情感,如何写演讲稿能做到观点明确,有感染力和号召力,都需教师多花工夫。
三、教学准备:优秀演讲稿的范文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引出话题 在这次“祖国在我心中”的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都很认真,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今天这节课,老师给你们搭建一个舞台,召开一次“祖国在我心中”的学习汇报会,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奉献出来,和大伙一同分享。
二、确定汇报形式,小组排练
1.读口语交际的要求,明确汇报形式。(展示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成果,形式不一)
2.分小组讨论汇报形式
建议:根据组内的材料情况和小组同学的的特长确定汇报形式。教学预设:小组在确定汇报形式时可能会出现撞车的情况,而且还有可能形式都一样,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在课前了解学生的资料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头脑中把他们分好组,在出现这种状况时进行调控。
2.根据汇报形式,组内排练。
若是选择的演讲,那么先在组内演讲,再选出演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表演。讲故事组也是如此,而朗诵散文和诗歌的可全员参与,也可择优上台。
三、汇报会开始,同学评价。1.宣布汇报会开始
2.小组抽签上台,同学根据汇报情况做出公正的评价,选出最优秀的汇报者。鼓励小组集体汇报形式,体现集体精神。
(评价标准由师生共同制定。如:态度大方,口齿清楚,声音洪(1)出示范文《祖国啊,母亲》,师演讲。
亮,语言有感染力,内容符合此次综合性学习要求,内容较为具体,了解途径不单一,表达了爱国情感。)
3.根据评价,给最优秀的汇报者颁奖。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们以自己独有的形式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爱,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牢牢记住:少年强,则国强
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老师更希望能从你们的行动中真切的地感受到祖国在你的心中。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
1.读习作要求,说说今天的作文写什么?(演讲稿或读后感。)2.这次作文有哪些要求?
写演讲稿要符合格式,要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要点明主题,有号召力。
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
不管写什么,都要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
二、写作指导 1.明确演讲稿的格式
(开头:根据听讲人的身份,写上适当的称呼。正文:结合具体材料把表达的观点写清楚。结尾:点明主题,发出号召。)
2.怎样写好“祖国在我心中”的演讲稿呢?
(2)听了老师的演讲,你有何感受?(心潮澎湃,激动……)(1)这说明演讲稿有什么特点呢?(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我们再默读这篇演讲稿,说说它还有哪些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地方?
(观点明确,具有感染力和感召力,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确定的人物,没有确定的景,重表达情感,象在谈话。)
(2)生再分析,这篇演讲稿的观点是什么?他运用了哪些材料说明观点?
(观点:歌颂祖国发展快。材料:修油田、高楼、柏油马路,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和返回、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3.作前准备
(1)你们课前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爱国主义方面的演讲稿,你们能不能把自己搜集的材料作一下分析,分析出它的特点。然后推荐给大家。
(2)在组内交流搜集的演讲稿
赏析了这么多范文,你现在确定自己演讲稿的观点了吗?(祖国的科技发展迅速、祖国地大物博、祖国景色秀丽……)
(2)观点明确了,你打算用哪些材料去充实它呢? 学生自由谈。(注意引导学生要围绕观点选材,不要偏离。)
三、写作实践
自己写作,不愿写演讲稿的同学写读后感,注意的是要表达真情实感。
四、作文交流、评改 1.同桌交流,互相评价。2.自己修改
五、美文赏析。
学生读优秀作品,同学赏析写得好的地方。
回顾〃拓展二
一、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交流综合性活动中的情况和收获; 2.积累爱国格言; 3.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教学难点:交流综合性活动的情况和收获
三、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爱国格言、准备好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说说交流的内容。
(1.本组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2.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解决办法,活动的收获。3.同学互评活动中的表现。)
学完这组课文后,许多同学都被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深深地打动,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本组课文哪个人或哪件事让你铭记在心呢?说的时候注意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请同学们先在组内交流。
2.小组内交流本组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选出交流的好的同学参加全班交流。
3.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在综合性活动中,有不少同学在查阅资料或调查访问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麻烦,可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你想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锦囊妙计吗?想知道他们辛苦后的收获吗?那就请你们听听他们的精彩发言吧!
4.抽生交流
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被你们刻苦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为你们的聪明而赞叹,为你们的收获而高兴,那所有的同学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都那么令人骄傲吗?我们组内的同学互相评价一下活动中的表现吧!
5.小组内评价活动中的表现 6.组长汇报组员的表现情况。
总结: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和综合性活动,同学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发展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认识了许多古今的爱国志士,而且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也感受到了你们正用实际行动向祖国证明,你们是爱国的中华少年!老师也希望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关注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祖国。
二)日积月累 1.自己阅读日积月累的内容,想:今天要我们积累的是什么?(爱国的格言)
2.齐读,抽生说说你最喜欢哪条格言?为什么? 3.自由朗读、背诵。
4.交流自己搜集的爱国格言并说说它的大意。
(三)展示台(可结合口语交际中的“综合性学习”展示一并进行)
1.看教材中的展示情况(围绕祖国这个专题,展示了摄影作品、手抄报、格言和诗歌,抄录了祖国的世界之最)
看了教材中学习伙伴们的学习成果,你们感觉如何?
我想你们也作好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准备了吧。那就给教材中的同学比试比试!
2.自己或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并对自己的成果作简要说明。说清楚自己的成果是什么?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特色何在?(学生介绍完后,教师在教室分类张贴学生的学习成果)
3.师生共同观看、评价,评出最有特色的学习成果。
第三组 单元分析(李泉宁整理打印)
生活处处有真情。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颗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本组教材就是以真情为专题安排教学内容的。小说《穷人》赞美了穷苦渔民桑娜与丈夫的美好心灵。《别饿坏了那匹马》则讴歌了一群普通群众,特别是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唯一的听众》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阅读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等作品,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发现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
表现了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用心灵去倾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问讯处的工作人员,用心灵去倾听,给人们带来快乐与幸福的事情。课文中的这些人物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人间真情。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二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9.穷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3.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4.练习续写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练习续写课文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资料、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
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为了解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4.师: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3. 4. 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课件出示:
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2.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穷人》一文的写作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的时期。封建农奴制一步步地崩溃瓦解,广大人民对沙皇专制的反抗斗争日趋高涨,逐渐形成了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在这个时期,贵族、资产阶级吮吸人民的血汗,生活奢华而道德堕落,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3.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爱帮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虽然极端贫困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高尚淳朴,他们不是穷人!4.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5.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课件出示: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续写。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板书: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学习目标
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1)谁欺骗谁?(2)为什么欺骗?(3)怎么骗?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D.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四、总结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五、联系课文内容,续写一个片段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板书: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热心、善良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11.唯一的听众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教 学 过 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3)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12* 用心灵去倾听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课前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口语交际〃习作三 学习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班级辩论
(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臵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
──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
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
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
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5.学生自由吟诵。
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4.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片段)略
第四组 单元分析(李泉宁整理打印)
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一是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浪费资源的现象,一方面启发学生在学习课(课件展示地球美丽的面貌)孩子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个晶莹的球体,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人类唯一生存的家园──地球。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只有一个地球》,生起读课题。
文时,联系生活实际思
考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了铺垫,通过以‚珍惜资源‛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活动,以及针对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现象写一份建议书或根据漫画写环保故事的习作练习,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习作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10个生字,能读写下列词语:裹着、渺小、范围、恩赐、慷慨、滥用、枯竭、贡献、威胁、目睹、和蔼可亲、晶莹剔透、相互交错、生态灾难、生态环境。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4.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说明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课前准备:搜集地球相关资料,如:地球遭破坏的一些数据,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字意,交流沟通,6 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二)熟读课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2.记得遨游太空的宇航员发出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听到这些,你有什么疑问?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写地球可爱和容易破碎的句子读读。8 同桌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内容。
(三)重点练习,品读感悟
1.让学生感悟到地球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1)首先让学生找到能表现出地球可爱的句子,自己读一读,然后教师引导──在茫茫的宇宙中,出现了一个裹着水蓝色的‚沙衣‛的晶莹透亮的地球,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亲切,让学生把地球的美读出来。接着让学生再深入理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的比喻意义。文中把地球比作母亲,说明地球给人类生命,把地球比作摇篮,说明地球哺育我们成长。这样,学生再读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么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时,就能对地球母亲的喜爱之情融入自己的朗读中。(边读边想象地球的样子)
(2)让学生感悟地球是渺小的。
(3)教师先演示──地球在太阳系中运行的情况,让学生只觉地球的渺小,接着让学生找出地球渺小的数据和有关的比喻,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最后让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
2.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可爱,同时又是那样容易破碎。课文的哪些部分写出了地球母亲容易破碎?(3)知道什么是‚生态灾害‛吗?举例说说。
3.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认识人们无节制地开采和破坏所造成地后果。
(1)请大家读读第三、四自然段, 说说这部分让你看到了怎样的地球?(2)是谁造成了地球的这些变化?请用文中的话告诉我们!
a.理解‚地球是无私的……枯竭‛这句话。抓重点词‚不加节制‛体会人类地自私。b.指导学生读这句话。(指导读出气愤、可惜等语气)c.理解‚人类生活所需要的……威胁‛这句话,明白‚本来‛的意思,如果去掉它,行吗?为什么?
(4)教师出示‚全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让学生感受我国环境状况。
(5)看!所有一切的生态灾害都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给人类的行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好这段。(补充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地球实破坏的相关资料,更全面了解到地球的易碎)
(四)布臵作业:
进一步收集有关资料,了解我国资料和环境状况。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美、小 自然资源有限 不能移居别处 精心保护地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汇报所收集的我国资源和环境状况的资料。
(二)、学习‛目前人类无法移居‛感悟‚只有一个地球‛。(1)让学生自由读文,你明白了什么?
(2)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枯竭‛一词的意思。
讨论: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解重点词语‚至少‛,体会文章用词的严谨。再理解重点段落)
2.请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3.我们这个地球可爱又易碎,为了保护这一个地球,我们都行动起来,写写保护地球的标语吧。(生可以独立完成,可以自由组合。)
如:精心保护地球,造福子孙后代。
还大地绿色,让天空蔚蓝。人人齐动手,保护大地球。为了生存,保护地球。
除了脚步印,什么也别留下。
孩子们写的宣传口号真好!很有感染力、号召力。地球妈妈听到这些话肯定会很欣慰。让我们再来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阅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1.读后讨论:遨游太空的宇航员为什么会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的感叹?
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 2.学生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布臵作业: 同桌讨论,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公益广告,然后全班交流。4 画一幅环保宣传画和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3.只有一个地球
自然资源类别 具体特点 人类破坏行为 造成后果
14*大瀑布的葬礼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明白菲格雷特总统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学准备:注意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为大瀑布举行葬礼,而且是由一位总统亲自主持,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你可能对此感到奇怪,学习了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分组学习、讨论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用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归纳。如:(在 洲的 与 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条 河,河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大瀑布。由于毫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这条大瀑布面临,1986年9月,当时的巴西总统,亲自为这条瀑布主持了一个葬礼。)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二)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
1.课文是怎么描写以前的大瀑布和现在的大瀑布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生浏览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师:(课件出示)是这几句吧,咱们一起读读。
2.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两幅画面?
3.同学们很会想象,如果能看着大瀑布咆哮而下,雄伟壮观的景象,那该多好哇!想看吗?请看大屏幕,(放课件)请你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尽可能地用上课文中的词语。(生自由说)
4.说得真好,现在请看如今的大瀑布。(放课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准备:教学目标: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 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生自由说)理解‚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大瀑布的消失、枯竭让人痛心疾首,扼腕叹息,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课文,要通过你们的感情朗读,感动同伴,感动老师。
5.巴西总统是如何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这次行动的重大意义何在?(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
如果你就是巴西总统,会在葬礼上演讲什么?请生准备,进行现场演讲。6.由此你想到什么?
7.如果当时你在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四、总结、扩展
塞特凯达斯大瀑布──这个曾经给巴西和阿根廷人民带来骄傲与欢乐的大瀑布,由于人们的肆意破坏而逐渐枯竭,而巴西总统的行动,也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心,让我们一同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五、课堂作业
谈谈观察到的周围环境的变化,想想我们该为此做些什么?
附: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为什么举行 保护大自然 保护地球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34.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引读.默读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2.1093自然段。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面?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1)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4)‚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⑵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出示‚我们一定要 ‚,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2.独立思考,补充,并交流。
四、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练习:前3题为必做,第4题为选做。学们课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
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3、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
4、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16 青山不老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② 同桌交流。③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③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①‚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②‚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①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引读并出示‚青山是不会老的‛。
②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四、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① 阅读,勾画。③ 大声诵读。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什么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口语交际〃习作四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
1.通过口语交际,进一步感受人类的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知道应该投身环保,关爱家园。
2.结合身边的事例,交流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3.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数字,以及今年重庆地区旱灾情况统计数字。
学生:准备自己收集到的关于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破坏家园的不良行为。
教学过程
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这片土地是神奇的》和《青山不老》四篇课文,快速浏览,说说你的感受。(可针对一课,也可针对整个单元谈感受)小结:课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类生存与周围环境休戚相关、密不可分,懂得珍惜资源,关爱家园,不能随意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如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为什么要珍惜资源‛和‚怎样珍惜资源‛。组内交流讨论
(一):‚为什么要珍惜资源‛
1.学生按要求进行准备。可以结合本组教材的内容进行交流,也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2.进行组内交流。
3.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资源有限资料用展示台展示交流。
⑶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⑷教师出示收集的关于全球生态环境状况和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见资料。(略)
⑸开展看后感受交流。组内交流讨论
(二):‚怎样珍惜资源‛
1.学生展开积极讨论,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2.注意发言规范,集思广益达成一致意见。3.全班交流,评比‚环保精点子‛
⑴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
⑵将学生收集的‚环保从我做起‛精点子进行梳理。①节约每一张纸。
②在需要传达问候和祝福时,尽量不使用纸制的贺卡。③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节约每一滴水,保护长江水资源不受污染,不往江中扔垃圾。⑤不使用塑料袋,自觉抵制白色污染。
……
4.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对照讨论意见说说还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可以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课外延伸
请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状况,对于铺张浪费、随意破坏的行为该如何制止?
习作四 作文教案
看图写话
课前准备:了解什么是漫画,搜集有关环保的漫画
一、看图激趣
1.老师出示几幅漫画,学生看后谈自己的发现。1.咱们书上这幅漫画也很有意思,同学们自己看看,仔细观察:图上主要有哪些人和物?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交流所看到的画面。
2.看了这几幅漫画,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小结:是呀,漫画非常有趣,可是在笑过之后,往往又发人深省。那么漫画的含义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通过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批评、讽刺或揭露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二、引导看图,明白图意 2.作者画这幅漫画的意图是什么呢?他要揭露什么?讥讽什么?学生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以下是田科老师的邮件, 征得他的同意, 发表在我的博客上, 抛砖引玉, 希望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们都行动起来, 为了我们的孩子, 为了我们国家的未来, 捉拿语文教材中的蛀虫, 给孩子们消毒。
其他各科、如政治教材、历史教材等的第一线教师, 也不妨行动起来, 揭露这些有毒教材的弄虚作假, 害国害民, 危害我们国家的未来。
廖老师:
您好!
昨天晚上收到了网上购的《对抗语文》, 一夜没睡, 细细的品读起来, 很多地方都让人感动 (不是客套, 是发自己内心的看到有人在语文山头振臂高呼, 并看到了如何去做的可行性方案。)
等全部读完之后, 再和您交流我的心得吧。
现在有一事请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蒙娜丽莎之约》 (王克难) 作品, 被改写。现在, 我找不到原作。可是, 我在找资料的时候发现, 当年在美国展出时, 每个人在画像前只有3秒的时间, 这3秒里作者观察的作品是那么细致入微, 从整体到局部, 从光线到色彩……
我的问题是, 作为一个作家, 从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观察的如此细致, 可信吗? (附课文)
蒙娜丽莎之约
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 队伍像一条长龙, 大家都在静静地等着。
群灰鸽飞来, 在我们身边大摇大摆地散步, 有的好奇地歪着头看着我们, 可能正猜想我们在做什么。它们猜得到吗?大家正在等着探访那刚从巴黎飞来的世界著名的美丽女子。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 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她, 就是诞生于达·芬奇笔下, 面带永远微笑的“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 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 有朝一日, 她能从大洋彼岸飞来与我们相约。我猜想今天来“赴约”的人一定很多, 但队伍之长还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队伍慢慢地向前移动。我慢慢地上了博物馆门前的台阶, 进了大门, 到了陈列《蒙娜丽莎》的房间外。队伍移动得更慢了。不知过了多久, 我终于走到了陈列室门口, 终于看到了她。
那幅画不大, 大概三英尺长、两英尺宽吧, 整副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我随着队伍慢慢地走近她, 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感觉。近了, 更近了, 蒙娜丽莎就像真人一样慢慢走近你。我终于跟她面对面了。她的脸颊泛着红光, 一头黑发轻松地垂落双肩。她的眼神是那样柔和与明亮, 嘴唇看来不像是涂抹的色彩, 而是真的血肉。仔细看她的颈项, 你会怀疑血液真的在里面流动。
蒙娜丽莎那紧抿的双唇, 微挑的嘴角, 好像有话要跟你说。在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 悄然流露出恬静、淡雅的微笑。那微笑, 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 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 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 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是那样耐人寻味, 难以捉摸。达·芬奇凭着他的天才想象力和他那神奇的画笔, 使蒙娜丽莎转瞬即逝的面部表情, 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蒙娜丽莎的身姿和双搭的双臂使她显得大方、端庄。她的脸部、颈部和双手好像沐浴在阳光里, 格外明亮动人;她的右手, 刻画得极其清晰细腻, 富有生命的活力;她的朴素的茶褐色衣服更加衬托出特有的生命力。她身后的背景充满着幻觉般的神秘感, 山峦、石桥、流水、树丛、小径, 在朦胧中向远方蜿蜒隐去。在这空旷而深远的背景里, 蒙娜丽莎更加美丽动人。
“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她面前之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 她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
感谢!
田科
2011年12月9日
田科老师, 你好,
很敬佩你这么细心, 这么有责任心。教材里的课文问题多多, 需要像你这样的优秀教师来分辨, 并且与同行、家长及专家分享。我读了附加的课文, 确实是一篇很一般的作品, 文中充满了装腔作势的描写和陈词滥调。我在卢浮宫参观过《蒙娜丽莎》画像, 那是一幅很小的画, 且被玻璃蒙盖, 观众只能是匆忙地“过一下”, 根本无暇细赏。这位不知道哪里的王克难先生, 大概是看的画册, 并且参考了其他人对这幅画的描写和评说。无论如何, 即便是神仙, 三秒钟也不可能有这般细致的观察。但看画册, 或者从网络上下载高清图片细细揣摩, 或许有可能。可这是写“参观记”的, 不是写研究文章。所以, 只能推测, 作者不是神人, 便是撒谎。
谢谢你的工作, 如果你允许, 我想把你的研究心得放在我的博客上, 跟更多人分享。
也希望我们的点滴努力, 唤醒更多有责任心的教师, 大家一起来捉拿“害虫”。
致敬!
祝工作愉快。
廖增湖于上海
2011-12-19
廖老师, 您好!
来信收到了。谢谢您的鼓励。昨晚刚听完收音机里对您的采访。
关于您说在您的BLOG里放上我的看法, 没问题。如果能让更多的人清醒。呵呵。
这里是我读完第一遍《对抗语文》的感受。请指教。
叶开先生是我偶然间在网上认识的。和他通过两次电子邮件, 向他求教过几个问题。
在网上, 突然发现了这一本《对抗语文》, 尽快从网上买来, 用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读得很粗, 主要是想找到他和乔乔一起读了哪些书, 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给我家孩子买几本书, 和孩子一起睡前读读。
可是读着读着, 自己开始反思自己的语文教学了, 也“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的确, 从事语文教学也快20年了, 自己也发现了语文教材中的一些问题, 但从没有想过要给孩子们如此“排毒”。一方面也许是和学校现行的评价制度和考核老师的条例有关, 但更多的是自己还是没有认真反思语文教学, 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基本人性的角度、从一个非物化的“人”的角度去思考, 我们的学生究竟需要什么?
在教学中, 我的确不是一个“好老师”。真的不喜欢告诉学生作文应该用什么样的格式去写。相反, 我喜欢和学生们一起去读书, 一起去读那些在本地买不到的书。家长也许对我的做法有意见, 但是我是班主任, 又是课任老师, 只能是敢怒不敢言的看着孩子们读着一本又一本家长眼里的闲书。
在教学中, 还是没有发动起这些家长, 没有让他们真正认识到孩子们从小读这些书的好处。社会环境告诉我:这个世界需要的是考试成绩。
于是, 我也开始动摇起来。在要学生们读“闲书”的同时, 我也慢慢开始随波逐流, 开始向学生要成绩, 开始……
按自己对朋友们的话来说, 我开始堕落了。呵呵……
看完叶开先生的书, 我觉得虽然坚持很难, 但是我依然会坚持下去, 和学生、和我的孩子, 和那些以后我要教的孩子, 以及曾经我教过的孩子们一起, 继续读我们的书, 做我们的项目。哪怕再难!
坚持的路很长, 也会很孤单, 但是在路上我看到了许多在我前面的路友, 在我身后, 还有好多人在陆续跟随前行者的脚步。
语文, 我来了!……
谢谢您!
祝如意!
田科
2011-12-19
田科老师, 你好,
因为最近一个星期, 每天都有媒体采访, 我还要给报纸写好些紧急的文章, 所以一时忘记回复你的邮件了。望谅!
我拜读了你的文章, 写得很细致, 让我感到还有动力要做更多的具体事情, 来跟更多的教师和家长分享。
你做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要向你表示最大的敬意。
谨祝:工作愉快!
叶开于上海
在《鲸》一文中,多处运用了比较这一常用的说明方法,使鲸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
一是与人比较。如“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以人的身高加臂长“还够不着”来表现鲸张开嘴的高度:用“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来说明鲸嘴张开的宽大空间。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鲸的头部有多大,那么整头鲸的体积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与猪比较。如“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突出了鲸体积大、体重沉的特点,一条鲸舌就相当于几十头大肥猪了,那整头的鲸该有多重呢?
三是与牛羊比较。一处是“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说的是它的生活环境;另一处是“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说的是它的呼吸特点,这些都说明鲸与牛羊一样,属于哺乳动物。
四是须鲸与齿鲸比较。用“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说明它们所吃的食物不同,吃食物的方法也不同;用“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说明它们呼气的情形也不同。
比较可以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理解。让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好好地体会吧!
《新型玻璃》中的过渡
要让两岸畅通,必须在河上“架桥”;要把文章的上下段衔接起来,必须运用“过渡”。《新型玻璃》一文就很巧妙地用了过渡的技巧。
1、分类过渡。如第二自然段的开头:“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用“另一种”从第一自然段介绍的“夹丝网防盗玻璃”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用“还有一种”承接上面介绍的“非常坚硬”的玻璃过渡到介绍“变色玻璃”。这样的过渡承上启下,使文章的叙述顺当、自然。
2、想象过渡。如第四自然段用“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作过渡句,通过设想、想象的句子引出另一段内容来,把上下两段意思不同的内容连为一体,使文章的脉胳畅通。这样的过渡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3、设喻过渡。如第五自然段用“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这样的比喻,讲了噪音不好对付;接着又用“尽管……还是……”的句式来说明“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引到介绍“吃音玻璃”。这样的过渡也是通顺流畅的。
学会给文章的段落之间“搭桥”,使自己的文章过渡自然,文气贯通,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力气学习的技巧。
《圆明园的毁灭》的“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堪称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却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仅存的残垣断壁,诉说着百年的耻辱。《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教材。
1、惋惜之情。课文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而课文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作结尾,首尾呼应,更是在痛斥侵略者罪行的同时,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中国人民而且全世界人民也深感惋惜。
2、赞叹之情。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先讲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再讲圆明园的种种景点,两个“有……也有……”“还有……”“不仅……还有……”等句式突出了景点之多,而“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等句子充满诗情画意,突出了景点之美,说明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然后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其中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它的“举世闻名”的确值得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3、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从“他们把园内……任意破坏、毁掉”,从“凡是……统统掠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侵略者的极度贪婪:从“实在……任意……”的句子中可以看到侵略者的极端残暴,毫无人性。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
1、壮气惊人。在日寇“大举进犯”的严酷形势下,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艰巨任务。五个人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又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都展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壮言动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个“走”字,体现出他的判断之果断,态度之坚决,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当子弹打完时,班长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语言,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3、壮形感人。第二段塑造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英雄群像: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第四、五两段集中描写班长的英雄形象:负了伤仍指挥战斗;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群;带领战士以石砸敌,“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形象实在感人至深。
4、壮举撼人。狼牙山形状特别像尖利的狼牙,直指云天。山势陡峭,尤其是山顶路依山崖,笔直无底的崖壁令人目眩。而五壮士临危不惧,舍身跳崖,显得那样镇静:班长“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惊心动魄的壮烈举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难忘的一课》中的修辞
《难忘的一课》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突出了中心思想。
1、三处反复。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地写着”“很认真,也很吃力”。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越来越“起劲了”。第三次是“我”和台湾教师握手话别时“激动地重复着”,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感叹。三次反复突出了文章的“魂”——深深的“光复”喜悦和浓浓的爱国情感。
2、两个对比。课文中用日本统治时代“不准许”学习祖国文字、讲祖国语言与台湾教师偏偏认真写中国字、说中国话,并且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来进行对比;又用礼堂两面墙上“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而现在是“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来进行对比,抒发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激愤、痛恨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钟爱之意。
3、一句反问。课文的最后以“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吗”这一反问句作结尾,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从“我”的深受感染出发,提出问题,激发读者深思,从而更加凸现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在这里,言语不多含义深,一句反问力千钧。
《太空“清洁工”》的说明方法
《太空“清洁工”》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讲的是太空“清洁工”的来历、作用和本领。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1、数字说明法。如“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这里就运用了数字来说明它体积不大,却花费不小,价值不小。
2、诠释说明法。文章中对太空垃圾的概念就运用了诠释说明:“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3、比喻说明法。首先课题就是把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地球卫星比成太空“清洁工”。又如“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这句话里用“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来比喻太空垃圾的“横冲直撞”,说明它极大的破坏性。这些都是比喻说明。
4、拟人说明法。如“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把太空“清洁工”当成人来写,能够像人一样去“抓”“牺牲”,同时把太空垃圾戏称为“捣蛋鬼”。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深深的眷恋。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作者表达的深厚的感情缺乏体验,在感受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3、积累语言。教学重点: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法、以读代讲法、情景教学法。我重点运用的是阅读探究法,因为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探究阅读中,加深理解,受到熏陶,获得启迪。”学法是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读中悟,再悟中读。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布置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年 月日)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___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1、谈感受,质疑。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⑶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亲的怀念。
三、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⑴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⑵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⑶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⑴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⑵ 感情朗读。
3、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⑴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⑵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⑶ 感情朗读。
4、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⑴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⑵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⑶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⑷ 感情朗读。
四、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五、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作业设计:
1.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2.搜集关于爱国方面的歌曲、散文。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亲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文章第一句话讲了时间:地点:事件:人物:
二、解释下列词语。
内集儿女俄而欣然何所似差可拟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3、公大笑乐。
四、公大笑乐。说明谢太傅更喜欢哪一个比喻?谈谈你的看法。
五、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六、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家庭氛围?
七、写出关于雪的比喻词或诗句。
例如:梨花飞花鸭绒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基本形体切挖
教学目标:
1.学习在泥做的六面体或圆柱体上进行切挖。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造型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形体切挖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创造出有特色的切挖造型。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材料,花泥、萝卜、陶泥、切挖工具等。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练习法、展评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⒈复习几何形体,回顾圆柱体、六面体、圆锥体、球体等几何形体。⒉你们在下面的图片中看到了它们当中谁的身影?(课件)生答。师总结:立方体和圆柱体是我们最熟悉的形体,它们看似简单,可千万别小瞧了它,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小到杯子,大到汽车,不管是造型简单或者繁杂的,都是从六面体或圆柱体的基本形变化而来的。
⒊欣赏课本范图以及草图,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形体切挖?
形体切挖就是将基本形体的某一部分切除或挖空,切除的部分可以是规则形体,也可以是不规则形体,使这个基本形体成为一个新的造型。如凯旋门是在六面体上切除一个规则的拱形门,而矮凳是在圆柱体基础上切挖掉一个不规则形体。
二、发展阶段 ⒈尝试做
师:每位同学准备好一块立方体的泥材,请大家以最快的速度尝试制作《凯旋门》,比比哪个小组最快。(生练习)
请制作最快的小组介绍他们的制作方法。师总结:切,用刀(强调握刀方式);挖,可用汤匙;还有很多东西也可利用,例如:纸卷筒,可以在花泥上镂空等。
⒉欣赏讨论
欣赏以形体切挖方式制作的各种图片。⒊教师示范
师示范怎样将六面体花泥加工成圆柱体,示范完整作品的切挖。完成后把作品进行写生。
三、练习阶段
作业内容:根据构思对基础形体进行切挖练习,做完后根据作品画出结构图。学生制作,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展示
作品摆在展示台上,评选出最棒的作品,请作者说说自己的构思以及制作方法。
五、拓展阶段
欣赏以形体切挖方法及不同材料制造的建筑、日用品等图片,开拓学生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2课
点的集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点的不同存在形式,学习表现点的集合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各种点与线的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其掌握不同点的表现形式,从而有选择的进行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点、线作品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明白点是最基本的造型元素及其在各类画种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运用点的集合表现特殊画面效果。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画工具。
学生:彩笔、水粉颜料、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等。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课题
欣赏多幅生活中的点的集合画面,导入课题。
⒈日照举办帆船比赛的画面,在辽阔的海面上,每一艘帆船就是一个小点,许多驶出港口的帆船构成了无数点的集合,也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图画。
⒉草原上的羊群、马群构成的画面。⒊马路上的汽车构成的点的集合的画面。
随着图片的播放描绘场景,在描述中让学生明白点是在相对空间中较小的物体,许多物体集合起来就可以形成画面。揭示并板书课题《点的集合》。
二、寻找,渗透概念 通过学生熟悉的图片,仔细观察,在自然界中寻找各种各样的点,明白点无处不在。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得出:豹皮上的斑点、花园里的点点小花、夜空中的星星是点。从高处往下看,大树是点,车辆是点,人物是点。抬头看,飞机、小鸟也都是点。甚至于在中国地图上我们所在的城市也是点。
再给出一组图片请学生再辨析那些是点。经过刚才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点的分辨再加上现在这些图片的出示,学生可以得出:点的形状可以是各种样子的,只要在相对空间中较小都可以看成点。
三、欣赏,感受魅力
通过多种不同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学会用多种绘画形式来创作丰富多彩的点的集合作品。
马赛克壁画用小块不同色彩马赛克镶嵌而成。
电脑绘画,将点整齐排列,用黑白画的形式表现图案。白点集合表现物体,黑点集合表现背景。
中国画中的点不仅墨色万变,还概括表现型型式式的物象。民间工艺把点的组合作为自己画种的表现手法。欣赏修拉作品《大碗岛星期天的下午》,揭示点彩派绘画技巧:将各种原色直接点在画面上,不经调和的颜色经过重叠形成丰富的色彩,画面给人朦胧的效果。
凡高的《星月夜》将点进行方向形组成,形成线化感觉,增加流动效果。
四、提示,学生创作 作业要求:以不同的点为造型元素,采用多种工具和材料,完成一幅有创意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自己观看书上的绘画步骤,这里的步骤简单易懂,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用合适的材料创作,题材不限。
五、评价,展示作品
在学生绘画创作中,巡视指导,对于闪观点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的方法展示讲评作品。
第3课
远去的路
教学目标:
⒈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⒉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⒊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教学重点:
⒈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⒉能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它物体的透视变化。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绘画彩笔、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以前的经验在练习纸上画一条由近到远的道路。
分析学生的练习作业中的透视运用,导入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⒈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
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⒉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
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
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⒊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三、学生创作
作业内容:利用绘画或者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路的风景画。要
求:在画面中要表现出道路的透视感。可以根据想象添加合适的环境。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讲评
五、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透视的几种表现。
第4课
线与造型
教学目标:
回顾知识,总结线条的不同类型。能从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分析线的构成形式。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从生活中提炼概括不同形式的线。学会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的表现力。
能够运用线条表现人物的头像,尤其是表现人物头发。
教学难点:对线条的组合进行组织,运用有规律的线条进行精细刻画人物发丝。教学准备:
学具:绘画纸、黑色勾线笔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宋代画家武宗元的作品《朝元仙仗图》。
通过这幅作品的欣赏,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出示中国画线描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图中主要是用什么来表现画面的?
教师小结:看来线是表现造型的主要手段。导入板书课题。
二、讲解演示阶段 ⒈生活中的线
出示生活中跟线有关的图片,蜿蜒的长城,斑马身上的线,重叠的树干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线和我们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引导学生说说你在生活中见过的其他和线有关的场景?师总结线的不同种类:直线、曲线、粗线、细线、长线、短线、波浪线和折线等。
⒉艺术作品中的线
观察艺术作品中的线,说说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这些线的? 教师小结线的组合:
有规律的排列:整齐、有秩序,富有节奏的美感。自由性的组合:自由、优美、富有创造性。
在创作时,根据物象的特征,启发引导学生可抽象地表现画面。⒊小练笔
根据线的不同组合形式,同学们在练习纸上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练习表现线条的组合。
展示并简评学生的小练笔存在的优缺点。⒋教师示范
多媒体出示不同发型的图片,用头发作比喻,分析直发、鬈发分别给人什么感觉? 教师找学生做模特,简单演示怎样画人物,如何用不同的线条表现不同的发型,并板书步骤。
⒌欣赏表现人物头发的学生作品,拓展学生创作思维。
三、学生创作阶段
作业要求:用线条表现人物头像,着重表现人物的头发。教师指导,对无从下手的学生可以单独指导示范。
四、展示与评价 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互相说说谁画得好,头发画得怎么样,还应该怎么改进。
五、课堂小结
通过大家的作品可以看出大家对线已经十分了解,并且能用线来表现头发的造型,我们可以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以后的作品创作中,让我们的画面更加丰富。
第5课
风景写生
教学目标:了解风景写生的题材,学会如何制作取景框,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风景写生。
教学重点:制作取景框,学习线描写生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取景框,选取一处风景进行线描写生。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风景图片若干、自制取景框若干。学生:教材、铅笔、绘图纸、黑色卡纸、剪刀、风景图片。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出示家乡日照的宣传视频,通过听音乐观看视频,体会欣赏家乡的美景。
二、发展阶段
⒈带着问题欣赏作品
课件出示画家的写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是如何运用和组织线条的? 学生欣赏,根据问题回答。
教师总结:在绘画时要灵活地运用线条,注意线条的轻重、疏密的排列,同时要注意物象的前后遮挡关系,面对远处的静物要用较虚的线条,近处的景物线条则要实一些。
⒉制作取景框
课件出示一张庞大复杂的建筑群图片,提出问题:当遇到这样多而复杂的景物是,我们应如何绘画呢?引出取景框的作用。
⒊取景框的使用
课件出示如何利用取景框选取景物的方法。
三、课堂写生
教师带领学生拿好需要的材料到操场上,面对我们的教学楼和体育馆利用取景框取景,选取自己喜欢的风景进行绘画,在绘画构图时应注意取舍,主体要突出。
四、展示与评价阶段
展评作品:自评,谈谈自己是如何选取景物的如何构图的。互评,谈谈同学作品中的优点。师评,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或者提出修改意见。
五、小结
鼓励学生课下也可利用线描的形式画画身边的景物。
第6课
让剪影动起来
教学目标:
⒈了解皮影的相关知识,体会皮影艺术的特点。
⒉学习怎样去制作剪影,最后怎样让剪影动起来,体验皮影艺人的表演技能。⒊通过对剪影知识的了解和制作剪影,增强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剪影人物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皮影活动的原理,并能学习让剪影人物动起来。教学准备:
学生:卡纸、剪刀、针线。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⒈同学们,你会剪纸吗?平时都剪些什么?(课件出示传统剪纸作品)
教师小结:对,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影子,我们把这样的画称为剪影。剪影是一门艺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皮影戏就可以成为会动的剪影,今天我们也来研究一下如何让剪影动起来。(板书课题)
二、发展阶段 ⒈看皮影
① 介绍皮影戏知识。
② 皮影戏是是操纵以动物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演奏,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展示皮影图片。
②欣赏皮影戏表演视频。③研究皮影人物的制作方法。
出示真的皮影人物,分小组欣赏和研究皮影人物的质地,造型,再观察一下它们各关节的连接处是怎样连接的?同学们动动手让皮影人物动一动。
⒉做剪影
①教师讲授制作剪影的过程。
在制作之前,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表演故事,分工制作。讲授制作剪影的过程和方法。②学生制作
画草图→将草图形象拓在黑色卡纸上→将人物形态的各部位按关节分开剪→连接→在相应的部位装上木棍
三、展示与评价阶段
根据构思表演自己制作的剪影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将制作好的剪影轮流展示并表演。
师生互动,说一说制作剪影和表演剪影的感受,交流一下。
四、教师总结
从传承民间艺术的角度教育学生热爱我国的民间文化艺术。面对正在迅速失传、断代的民间艺术,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恢复它繁荣时的原貌,而是要如何拯救、保护和传承。
第7课 漂浮的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流色转印的常用方法,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特性,转印出不同肌理效果的画面。
2、制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利用水与油不相溶的性质,做水面上的油漆吸附练习。
教学难点:根据制作过程中油水变化的节奏及画面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教学准备:
学生:油漆、具有吸附能力的纸张(水彩纸、生宣纸等)、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汽油。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出示利用本节课方法制作的作品)
欣赏作品:说一说,你们感觉欣赏的作品像什么?给你什么感受?想不想知道它们是怎么画出来的?
导入并板书课题:漂浮的画。
二、发展阶段
⒈自学教材,尝试探究。
对照课本中的技法点击学习流色转印的方法。
讲解制作要点:⑴将汽油滴入油漆中几滴,轻轻搅拌。⑵搅拌好后,滴入几滴油漆在水盆里,用小棍轻拌。⑶把铅画纸覆盖在水面上,轻轻掀起,图案就吸附在纸上。⑷晾干后压平,也可以用来剪图形。
⒉尝试制作:在敞口容器里盛一定量的清水,随后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小结:⑴滴入清水中的油漆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一下子沉入水底,还有的在水中漂浮。⑵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⒊作品展示,汇报交流。
学生提出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师生讨论解决。⒋深入探究,讲解演示。
根据学生的制作,教师示范流色转印的技法:在清水中放入油漆(水面要浅)--------快速搅拌--------把纸平放在水面进行吸附印制。
三、创作阶段
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选用任意颜色搭配并用吸附法完成肌理作品。
四、评价阶段
⒈分析并展示作品,采用自评或互评的方式进行交流评价活动。⒉学生针对自己喜爱的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五、课后拓展
干透后,压平。根据肌理图案运用刮线或剪图形等方法,创作一幅有主题意义的作品。
第8课
山山水水
教学目标:
⒈认识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步了解学习山水画的艺术特点。⒉学习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能用生宣纸画出一幅表现近景、中景、远景的中国山水画。
⒊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笔墨绘画技巧,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山水画的近景、中景、远景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墨色的浓淡、虚实变化,笔墨水分的控制,空间的表现。教学准备:
学生:国画颜料、生宣纸、调色盘、墨汁、画毡或报纸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播放国画山水作品,古筝曲《平湖秋月》伴奏,激发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自豪之情和学习热情。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山水画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二、新授阶段
⒈出示山水画作品,从画面构图来引领学生由近及远感受画中美景。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景物的层次是借助哪些手段和技巧区分出来的? ⒉课件出示中国山水画名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唐寅《落霞孤鹜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等作品。
小组研究讨论:这些山水画中画家是如何表现近景和远景的? 小结:近景画得具体、远景简略;近景墨色浓、远景墨色淡。讨论:如何表现画中的浓、淡、干、湿? ⒊教师示范
教师讲解示范一幅山水画的全过程。先用中锋勾、皴的方法画近处的景色,再用侧锋、淡墨画出远景。
⒋学生尝试
用浓、淡、干、湿画近、中、远的山。⒌展示并赏析学生作品
三、学生创作
尝试用中国画技法画出美丽的山水画,充分表现出远近关系。
四、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针对学生创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辅导,及时表扬绘画技法好的作品,以互相学习、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五、作品展评
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评价学生作品中的优缺点,寻找不足及改进方法。
第9课
彩墨家园
教学目标:学习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
通过对中国画名家作品的赏析,感受并了解中国画树和点景的表现方法,以及用笔的疏密及墨的浓淡来表现景物的远近。
教学重点:中国画树和叶的画法,点景的画法。教学难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装饰教室,创设情境
创设有国画氛围的教室环境,利用设备循环播放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并配以中国古典乐曲。
二、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欣赏优美的家园照片或视频。
同学们都知道我们祖国地大物博,风光无限,今天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到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家园去旅行一次,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
出示课题:《彩墨家园》。
三、名作欣赏,分析作品 中国山水画名家作品欣赏。
思考:画家是如何表现树和点景的,是如何表现景物远近的? ⒈齐白石的《农耕图》中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⒉石涛的《村舍》中树和点景、景物远近的表现方法。
四、现场演示,讲解重点
学生初步体验用笔用墨方法,教师点拨并演示。树的画法:
鹿角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上出枝的,形状像鹿角,所以称为鹿角法。
蟹爪法画树,其树枝是向下出枝的,形状像螃蟹的爪子向地下抓去,所以称为蟹爪法。
叶的画法:
点叶法是用粗细和干湿浓淡的笔画而成。有介字点、个字点、垂叶点等。点景的画法:
点景应注意位置、大小、藏露等关系的变化,用笔要简练、果断,有韵味。寥寥数笔传神为妙。
五、展开想象,大胆创作
结合自己家乡的特点,用墨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家乡的美景。
六、课堂小结,第10课
我做的乐器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各种乐器的发生原理,了解乐器的基本组合和制作方法。
2、引导学生通过设计草图来制作一件乐器,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
3、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体会制作的乐趣。教学重点:探究乐器的发声原理,并设计制作一件乐器。教学难点:将材料巧妙利用,合理设计,使乐器声音动听,外观精美。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自制乐器。
学生,能制作乐器的铁盒,竹筒纸等多种工具材料。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看视频“另类乐器神奇演奏大法”片段。
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不想自己也动手做一件乐器呢?出示课题《我做的乐器》。
二、发展阶段 1.选择材料(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打击乐演奏。乐曲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2)看一看
图示打击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一边出示一边演示演奏方法。像这样能打、敲、摇、刮响的乐器都是打击乐器。
(3)选一选
你觉得什么材料适合做打击乐器?并说明理由。
现在老师再添加几种新的材料:网线、颗粒状小件(如米粒、豆子、彩珠、铃铛、铁环等),你能不能再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刚才的材料组合构成一件打击乐器?
(4)试一试
尝试组合,并在小组内交流组合方式。
小结:不同的材料做成的乐器音质是不同的。选择材料时,先敲一敲、打一打、听一听音质,再根据需要选择材料。还可以尝试把几种材料组合到一起制作乐器。
2.外形设计
乐器王国里除了节奏明快的打击乐家族,还有一个重要分支,那就是声音柔美、动听的弦乐家族。
(1)听一听
引导学生听弦乐曲。视频中出现的乐器你认识吗?请你说一说它们的名称。(2)看一看
图示弦乐器。老师出示自制乐器——竖琴。请学生观察用橡皮筋做的弦是怎样绷上的。还可以怎样绷弦?
(3)想一想
①弦乐的音质和什么有关呢?
②弦乐的外形与它的发声有没有联系呢?(4)试一试
①尝试拨响几件粗细、多少、松紧不同的弦板,体会弦乐音质的变化。②尝试拨响带回音箱和不带回音箱的弦乐及不同大小孔洞的弦乐,体会音质的变化 小结:各种乐器独有的外形并不是随便设计出来的,乐器的外形是为了发出更动听的声音而精心设计的。弦乐是通过改变弦的粗细、多少使音质产生变化。弦乐还通过改变孔洞和回音箱的大小形状来改变音质。
4.装饰
(1)欣赏各类装饰独特的乐器,启发学生思维。
(2)装饰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乐器的材料选择适合的装饰方法。
三、创意制作 1.设计草图。
2.根据草图选材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四、展示评价
1.独奏并请学生介绍为了使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做了哪些设计。2.组织学生按不同种类乐器分组合奏。
五、收拾整理
收拾整理各种工具、材料。
第11课
废旧物的“新生命”
教学目标:⒈初步认识废旧物品再利用的意义,提高环保意识。
⒉尝试废旧物品利用,用多种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手与探索能力。
⒊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有创意的制作,感受美、创造美。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废旧物作品及图片。
学生:废旧物品、剪刀、胶棒、双面胶、画笔和彩纸等。教学重点:根据废旧物品的外形、材质等特点、展开联想。教学难点:用各种装饰材料制作有创意的作品。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出示一幅漂亮的粘贴画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你们能看出来它是用什么材料粘贴的吗?生答:鸡蛋壳等。
大家平时吃完鸡蛋,蛋壳都怎么处理了呢?生答:都扔掉了。生活中很多废旧物品在我们的奇思妙想下都会焕发出“新生命”。导入课堂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⒈教师示范。
教师演示废旧饮料瓶的“再生”制作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制作方法。⒉分析作品。
将老师搜集的利用废旧物品加工制作的作品分发到小组中,学生分组欣赏作品,探究并讨论作品是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的?你还能给作品提出什么建议来吗?
作品赏析:在课件中展示更多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废旧物利用的广泛性,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
⒊启发联想。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废旧物品,进行联想。
⒋布置作业:利用废旧物品和辅助材料,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
三、教师指导创作
学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单独自己制作。教师指导,学生创作。
四、展示与讲评阶段
展示学生作品,有创作者介绍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采用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总结,布置下节课的材料。
第12课
保护文物
教学目标:
⒈调查、了解本地区的文物资源,培养学生热爱我国传统文化的情感。⒉学会欣赏、绘制文物。
⒊了解保护文物的意义,增强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什么是文物,指导保护文物是我们的责任。教学难点:绘制文物,制作宣传小报。教学准备:
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纸。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出示视频,介绍元青花瓷鬼谷下山的拍卖情况。导入并板书课题《保护文物》。
二、新授阶段 ⒈什么是文物?
哪位同学能说说什么是文物?分组讨论一下你们所知道的文物都有哪些。课件展示文物的定义:历史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
⒉文物的种类。
学生自学教材26页中列举的文物种类,了解文物都有哪一些分类?这些类别的文物有哪些是我们了解和不了解的呢?
⒊引导学生谈欣赏文物之后的感受。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小结。⒋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代表正视我国文物惨遭破坏的现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来保护我国现存的各类文物?
⒌立足家乡文化,谈谈自己知道的家乡文物有哪些?
三、学生活动
将学生收集来的各类文物图片剪贴整理,小组合作制作一期以“保护文物”为主题的手抄报。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四、展评作业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文物保护小报,大家相互赏评。
五、课后小结
文物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可珍惜之处在于不可再生性,一旦毁坏则不可能复原。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对文物的保护,它们是古代文明幸存的见证,妥善地保护它们是我们的责任。
第13课 古建筑的保护
教学目标:
欣赏了解古建筑,正确认识古建筑的价值,整理本地区古建筑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
培养学生分析、探索、总结问题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热爱家乡的自豪感,树立保护身边古建筑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古建筑模型、图片文字资料、制作材料、绘画工具材料。学生:搜集到的古建筑图文资料、各种制作材料、绘画工具材料。教学重点:认识古建筑的价值,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古建筑。
教学难点:能比较准确地画出古建筑的外形,思考保护古建筑的措施。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保护文物》一课,谁还能记得文物有哪些分类?(生答)古建筑物不仅仅是文物的一个简单的分类,它与当地人们的历史风俗、生活习惯和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地大物博,东西南北各地的古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有很多还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就让我们进入《古建筑的保护》一课,来探究一下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并学习保护古建筑。板书课题。
二、新授阶段 ⒈欣赏感知
欣赏图片:中国古代建筑欣赏------北京故宫、贵州地坪风雨桥、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等。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说出这些古建筑的名称、地理位置,初步感受建筑风貌及艺术价值。
⒉结合图片了解古建筑的分类
三、整理交流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古建筑资料或相关故事。谈谈自己对于亲身游历过的古建筑的认识、感想。
欣赏课件中展示的家乡古建筑,感受家乡古建筑的艺术美,如日照革命烈士陵园,丁肇中故居,五莲山和九仙山上的古建筑等。
四、保护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古建筑的保护方法,并以多种形式展现:宣传画、手抄报、古建筑模型等。或尝试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
五、展示赏评
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赏评保护古建筑的作品。
六、总结交流
七、拓展延伸
与家人旅游时注意观察古建筑,将本课的保护方法应用于实践,爱护古建筑。你对于在古建筑上写字的行为如何评判?遇到这种行为我们该如何做?
第14课
电脑美术------版画效果的图画
教学目标:
⒈了解电脑“画图”中的铅笔、笔刷、橡皮、喷枪等工具的功能。
⒉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试一试运用电脑中“画图”中图像菜单中的“反色”功能,借助图画工具创作出仿班花效果的有趣图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⒊感受鼠标作画带来的快乐,体验电脑“画图”造型表现的乐趣。教学重点:用鼠标结合“画图”中的工具画出各种图形。
教学难点:利用“反色处理”功能,借助图画工具制作出仿版画的美术作品。教学准备:
⒈检查学校电脑教室的硬件,确保能够正常上课。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⒈图片导入,师:欣赏多媒体课件展示的这幅版画作品,清有经验的学生简单说说版画的制作过程。
⒉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来制作有版画效果的美术作品呢?今天我们就用电脑中的“画图’来解决这个问题。
⒊出示课题:点明学习内容。
二、欣赏体验,初步感知
⒈欣赏教材中的电脑美术作品。
你喜欢那些作品,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小结:仿纸版画作品画面色调是黑白灰为主,仿套色版画可以用多种颜色表现。⒉体验电脑“画图’画图工具和反色功能如何制作版画。⑴教师示范如何运用反色处理功能
打开图画工具,点击画图工具中的“图像”找到“反色”。⑵介绍“画图”工具
⑶学生边学,边尝试,使用反色处理勾画的草图。
三、探究技法,深入感知
⒈欣赏老师准备的电脑美术作品,根据刚才对画图工具、反色处理功能的尝试,想一想应该用什么画图工具?怎样完成?
⒉教师示范讲解。
⒊欣赏学生作品:看看这些作品给你什么启发?自己打 算怎么使用这些工具? ⒋学生做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四、展示评价,小结拓展
⒈展示评讲: A、评价建议:能否用电脑画图的工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B、创意和造型能否做到与众不同。
自评:向同学们说说你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用什么工具来表现画面效果。互评:欣赏同学作品,说说你的看法。⒉总结
在仿制纸版画的作品时尝试把黑白灰的画面变成彩色的画面,也别有一番风味。⒊拓展延伸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中的“画图”的界面有所变化,工具也增加了不少,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尝试。
第15课
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的写实、浪漫,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⒉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画、油画作品及画家的相关信息。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板书课题——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二、中国画与油画工具比较 ⒈图片分类游戏。(课前将图片贴到黑板上)从卢浮宫组和紫禁城组各选两个代表,凭感觉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画分别归到国画类和油画类去。
⒉认识工具材料(课件演示)
紫禁城组代表介绍毛笔、墨汁、宣纸、国画色、调色盘、笔洗毡毯、印章印泥等。卢浮宫组介绍油画布、油画笔、油画颜料、调色板、调色油。
三、中国画与油画不同内涵与特点及欣赏评价方法
⒈辨别画种。中国画《寿桃》和油画《有桃子和苹果的景物》。教师小结:《寿桃》这幅画是齐白石老先生的晚年之作,这幅画气韵生动,用笔考究,诗情画意,款式简洁,给人无限遐想。
⒉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内容和题材。紫禁城组出示三幅画:
课件展示: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人物、山水、花鸟 《元世祖像》元
佚名 《富春山居图》元
黄公望 《果熟来禽图》宋
林椿
紫禁城组展示这三幅画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
卢浮宫组也出示三张作品,课件展示:油画的表现题材——人物、静物、风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荷兰
维米尔 《向日葵》
荷兰
凡〃高
《孟特芳丹的回忆》
法国
科罗
卢浮宫组展示这三幅画的目的是想告诉我们,油画的表现题材为人物,静物,风景。学生活动:我们能不能把黑板上这些画进行分类呢?紫禁城组按照人物、花鸟、山水分类。卢浮宫组按照人物、静物、风景分类。
⒊中国画与油画的表现技法和艺术形式 紫禁城组出示《出水芙蓉图》(佚名
宋代)、《荷花》(潘天寿现代)、《荷花》(齐白石
现代)。
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工笔、写意。
工笔画:即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静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写意画:即是以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形式。
卢浮宫组出示《阿尔诺芬尼夫妇》1434年尼德兰扬〃凡〃埃克、《薰衣草之物》1950年美国
波洛克。
油画的表现形式多样。
写实:欧洲的古典油画以写实为主,形象逼真,有真实的感觉。
抽象:现代抽象画就是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而又具有强烈的形式构成面貌的绘画。
学生活动:教师出示图片,学生回答属于什么画种的哪种题材、哪种表现方法。
四、艺术家的智慧 ⒈紫禁城组出示:《竹石图》
清代
郑板桥
⒉卢浮宫组出示照片:欧洲国家一直追求科学,发展工业,这种氛围影响着油画家的求实、求真,不断探索绘画的创新之路,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
五、学生欣赏评述
利用老师教给的欣赏方法来欣赏《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学生活动:欣赏讨论。
六、艺术的融合与传播
(课件展示图片郎世宁的《百骏图》和徐悲鸿的《田横五百士》)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方文化艺术各有千秋,七、拓展(中国画和油画的装裱)
中国画:立轴、横幅、册页等。油画:与画面相称的外框。
八、总结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学习兴趣;数学思维
实践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核心,解开实际生活中的某一数学问题而形成的课程形态。实践教学法是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而存在的,它改变了传统学习模式下学生枯燥的、陈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助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理解和熟练运用数学。
实践教学法有其自己的特点,科学家经研究发现,实践活动会充分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往往在小学阶段就会表现出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努力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他们都会想办法去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中他们会主动地去学习自己所不明白的领域,去不断探索和研究破解的方法,直到问题被解决。因此我们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自主研究、探索的好氛围,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实践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践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完整的数学思维。实践教学法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不断增加自己的数学素养,更注重培养小学生六年级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大胆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摆脱旧学习模式下的束缚,老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克服困难,达到提高学习数学的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耳朵、自己的手去了解和学习所学的科目。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观察到的事物才会更加生动具体,富有情趣。
总之,实践教学法的重要核心就是结合我们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物,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实际事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研究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从旁协助,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习从浅显的书本搬到我们实际的生活中,让数学更加贴近生活,更有学习的价值,从而为祖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社会的数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明习.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教育学,2012(6).
[2]黃健华.小学数学人教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初探[J].学苑教育,2011(12).
[3]叶佐富.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11).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推荐阅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天堂06-14
6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生字拼音组词11-04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词语11-23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课文教案05-25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06-24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习试卷09-15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反思12-08
习作二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