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精选12篇)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1

情感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感情表现。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的体验。只有充满情感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充满情感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情感互动就在其中凸显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的情感是一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因为学生的情感,知识不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点燃心灵的火花;课堂不再是囚笼般的监狱,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园。

情感能激发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情感。情感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与生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让情感渗透其中,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情感的开发。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旨在改变传统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的确定性,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具备的开放性,拓展教学的空间,增大师生的自主性。这样,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也就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思考。

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那么,在语文教学中,重视情感的开发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教师而言,情感渗透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一个冷漠、毫无激情的教师,他的教学必定是枯燥无味的。而激情源于感动,开发情感是形成教师课堂教学激情的重要因素。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情感主要有:

1、情感来自于文本。

新课程理念强调要改变过去“教教材”的做法,语文课程是用教材教语文,不是教语文教材。教材不是圣旨,而是教学的线索。教材不是废纸,而是教学的工具。要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为教学服务。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而教材的情感因素往往源于文本,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情感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点契合,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2、情感起源于导语。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情感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濯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

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情感萌动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强调了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就能释放师生的个性。新课改强调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而在有个性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对文本的真切的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又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提供了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你能把你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4、情感潜伏于学生朴实的体验。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

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5、情感回味于课后的深入反思。

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精彩的片段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表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

情感互动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吮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情感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情感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的“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读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壮阔美的感动;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感动;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会产生对平静美的感动;在读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时,会产生是对作者刚毅品格的感动;在读到“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时,会产生对英雄的感动;在读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我情”时,会产生对故友的感动;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会产生对慈母的感动;在读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会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感动。„„。

感动始终是一种自然的情感流露和表白,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有益的洗濯和陶冶。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2

一、复述课文, 以语动情

人的情感可以由语言引起, 也可以由语言加以控制。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的语言来打动学生, 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提升自我情感。在语文教学中, 我一贯坚持以形象、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伴随着文章“情脉”的变化而变化。如我在教抒情性散文《济南的冬天》时, 就用抒情赞美的语言;教富戏剧性的文章《皇帝的新装》时, 语言就犀利尖刻;教说明文《宇宙里有些什么》时, 语言就清晰明快;教记叙类文《七根火柴》时, 就采用讲故事的语言来叙述课文。学生随着语言的变化“披文入情”,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

二、范读课文, 以声传情

庄子在《渔夫》一文中说:“不精不诚, 不能感人”。教师只有具备了真情实感, 才能感动学生。因此我在范读课文时, 尽量做到“以声传情, 声情并茂”。例如, 在范读《周总理, 你在哪里?》中的“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山谷回音:‘他刚离去, 他刚离去, 革命征途千万里, 他大步前进不停息。’”时, 我首先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丰富的感情因素, 感受大自然和人类对总理的逝世所表现出的不同反应, 体会作者对周总理无比深沉、无比思念的真情实感, 达到感情上的沟通。教师可用深沉、悲壮的语调, 用抑扬顿挫的声音, 来敲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使学生对周总理产生无比敬仰和爱戴的情感。在朗读朱自清《春》的时候, 则配上舒缓清新的音乐, 激情赞赏的朗读, 用语言再现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的画面, 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在范读课文时, 能够自觉地进入课文当中去, 靠着自己的语言魅力来赢得学生, 促使学生产生共鸣,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生发出感情, 这确实为一种很好的诱情之法。

三、赏析课文, 以情动情

情感的显著特点是感染性, 就是以情动情。教师的喜、怒、哀、乐能够直观地感染学生, 所以, 在讲析课文时, 就要力求使自己像出色的演员那样, 面部表情要富于变化, 通过自我的表情变化, 特别是要利用眼睛能传神的特点, 把课文中的精神、感情、意境、风采表露出来, 以此来启动学生情感的心扉, 以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例如, 我在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中的人物时, 由于各种人物的本质不同、个性有别, 因而, 我在分析时表现出的态度也各异, 情之于表也就有所差别。在分析封建科举制度残害孔乙己的灵魂时, 我脸上的表情是愤慨的;在分析周围“短衣帮”们对孔乙己的取笑时, 我便流露出“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表情。这样, 学生会随着教师面部表情的变化而变化, 激发他们的情感。

四、模仿体验, 以手表情

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说:“手应当像脸一样富有表情”。我在讲课时, 注意用手势帮助说话, 即用手势表露丰富的情感, 来挑动学生的“情”弦。手势虽然基于语言, 但有时手势所表露出的真情实感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例如, 法国著名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 其中写到对祖国无限热爱的韩麦尔先生, 正在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时, 教堂里敲响了十二点钟, 同时窗外传来了普鲁士士兵收操的号声, 这提醒着法兰西人民, 祖国正在遭受着侵略者的蹂躏, 于是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 然后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 话也不说, 只向学生们做了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想想看, 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这个手势所流露出的情感, 更富有感染力, 更能震撼学生的情感。这个手势既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无比的深情, 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3

心灵沟通、情感交流的一个复杂的人际交往的过程。语文教师在

教学中如果能够利用课文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来

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心理

学研究表明: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对于个体的认知过程极其重

要,有着激励或丧失的效能,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

影响和改变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语文教学中情感的渗透确实

不能忽视。语文教师怎样带领学生入情入景,和作者一道同欢

乐,共悲伤,或者说教师怎样利用诗文中的情感因素,促使学生

积极主动地学习,让学生由欣赏而动情,由动情而移性,思想情

操得到陶冶,情感得到净化,道德行为得到规范,达到教书育人

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注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个人情感,对教学的成效至

关重要。教师知识再丰富,授课再精彩,如果师生关系恶化,

学生对他的教学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常常同

他们对语文学科的感情相一致,“心悦”才能“诚服”,只有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要使学生亲近教师,教师就要对学生倾注“爱”的情感,充满关

心和尊重,充满温暖和期望,充满激励和鼓舞,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和学习成功的决心。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粗暴的态度,冷嘲热讽的语

言,变相体罚学生,只能使师生关系对立、恶化。学生是有思想、有个

性、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如果教师“目中无人”,不愿与学

生交流情感,整天板着“死人脸”,高高在上,师生之间视如猫鼠,他

的教学也将是苍白无力的,因为师生之间缺乏交流或者对立的课堂教学

气氛,会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应当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

自己的孩子去教育、去感化,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对学

生的道德修养、学习和生活能够表现深切的关怀,使学生从内

心深处感受到教师的爱,并对教师以相应的积极情感的回报,

认为教师可亲可敬,由爱教师到爱他所教的学科,激发起学习

的动机和兴趣,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双向互动作用的愉

悦情境,语文教学便成功了一半。

二、教师对教材的情感体验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灌

注了作者的感情,蕴涵着作者丰盈的思想情致。“荷塘月色”

的静美淡雅;“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

月”的儿女情长;“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作

品中的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

注意挖掘文章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去理解、品味,领

略其中蕴涵和传达的丰富情感,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

性情,培养学生的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智慧的产

物和表现,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涵在字里

行间的情感挖掘出来、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

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品味作者的情味和旨趣,培养积极的情

感,发展健康的人格。

三、教师对课堂语言的情感传达

教学艺术是通过两个系统而获得综合美感的。一个是有声

的语言系统,一个是无声的体态语言系统,语言教学中的情感

传达也要靠这两个系统去实施完成。先谈谈有声语言,它最具

有表情功能,语调语速的变化,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能使文

章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再配以一定的体态语言,能使听的

学生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更能激起人的想象。语言有促

人思考、激起情感的价值,美的语言往往是声情并茂的,既有

形象性,又具有情感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这种情感化的

课堂语言,用情感活动统领教学过程,激发认知活动,注重熏

陶感染,体现愉快原则,以情引情,以情动情,并善于把握学

生情感变化发展的心理特征,综合运用多种情感教学方法,使

课堂始终笼罩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下,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

热情兴趣,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教師对朗读教学的情感表达

张志公先生说过: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

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要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

得多。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朗读

教学中,除了要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外,还要满怀情感去读,读

出文章中蕴涵的情感、哲理、意境以及弦外之音等。作为语文教

师,我们要重点训练有感情地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是朗

读的基本要求,更是体悟情感、深化理解的需要。

其中朗读教学包括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范读是一种语

言艺术。教师在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技巧,处理好

轻重、缓急、停顿、语气、韵律等。唤起学生对文章形象的爱憎褒贬的审

美判断。如教师范读朱自清的《背影》,就要读得舒缓、浑厚、深沉,把

朱自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和渗透在

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的倍加思念之情很好地表现出来。

总之,语文课堂是一片情感的花圃,一个情感的世界。教

师只有从文质兼美的作品里关注学生的情感,挖掘教学内容的

情感,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情感传达,注意朗读教学中的情感

表达,同时在教学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审美主体和客体

融为一体,达到教学过程文、理、情相通的最佳境界。

(作者单位:广东紫金县瓦溪中学)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4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的驱动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多注重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这样的教学,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情感的丰富、能力的发展等。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情感教育,把课堂设计成一种良好的“情感场”,让每位学生自始至终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得到发展;课堂的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下面我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导入新课中渗透情感

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导入新课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可以点燃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能使学生焕发出极其强烈的学习愿望。它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优美奇妙的导语,往往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小巷深处》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谁都会潸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的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给我们一片光明。是雨天里的一把伞,给我们一方晴空。这世上,还有谁比妈妈更让人牵挂?弯弯山路口,那是一声声叮咛;脉脉斜晖中,那一声声呼唤……你们听到了吗,那殷切的呼唤正从小巷深处传来……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作家林莉一起走进《小巷深处》,聆听一段关于母爱的动人故事……在教《生命的意义》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段文字,它字字句句都闪耀着灿烂夺目的思想光辉,多少年来,曾经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们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奋斗终身!”接着我饱含激情地背诵“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段名言。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激烈的求知欲和新鲜感,更使学生的情感为之振奋。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先用录音机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学生立刻被激昂动听的歌声所吸引,眼前仿佛出现无数个梁山好汉形象,教师再辅于简短导入语,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积极性,情绪激昂地进入语文学习。讲授《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抒情诗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一提起敬爱的周总理,就会从心底激起我们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崇敬。1976年1月8日,千山默哀,万水呜咽,敬爱的周总理操劳终身,离开了热爱他的人民。1977年1月,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举国上下广泛开展各种悼念活动,中华大地响彻声声痛彻肺腑的呼唤,尽情倾诉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和深情怀念。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柯岩为纪念总理逝世一周年而写的。

二、挖掘教材内涵,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情绪激昂”“寂静无声”“兴高采烈”“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集而来的,是感情的海洋。冰心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代表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关于散文》)在水一般清澈的冰心的散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火一样炽热的感情波涛吗?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历经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我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篇课文通过松骨峰战斗、马玉祥勇救朝鲜小孩、“我”和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表现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在教学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不难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心灵之中,让教师与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以背影开篇,一下子就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车站相别的场景两次写到背影,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父子间的深情、催人泪下的离愁别绪。文章结尾处,作者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思念之情洋溢其间,并与开头相呼应,真正做到以情开篇, 以情收束。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我引导学生分析:诗中作者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感情层层深入,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及作者期盼祖国早日统一。教学杨朔的《荔枝蜜》,我按“事─景─人─情”逐层剖析,使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主题:热情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崇高的情感之中。

三、以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心灵,激发情感

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情”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进行《春》的朗读教学时,教师要运用舒缓、欣喜地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既感受到生意盎然美好春光,又充满奋发向上的情怀。《最后一次讲演》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情谱成,用鲜血书就的文章。全文冷竣如铁,热情如火,那悲壮、激昂的感情充满字里行间。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深沉、悲愤、饱含感情朗读深深地感染了学生,一个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巨人形象巍然屹立于学生心目中。可见,语文教师在使用教学语言时要进行周密的构思和精心的加工,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情语言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并得到美的熏陶。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5

现行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不仅突出了英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训练,而且对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健康的心理以及良好的习惯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现以现行人教版英语教材为例,浅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直接灌输法

直接灌输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内容直接灌输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寓思想教育于课文内容教学之中。例如:学生在小组里讨论“What can you and yourclassmates do to help make the Olympica success?”这个热点话题时,教师可在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的同时,还可以用北京“申奥成功”等实例直接融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以及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情感态度”的教育。在让学生探讨“What should you do ifsomebody bothers you?”这个问题时,教师可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怎样与人交往以及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困难挫折,让学生懂得学会适当地考虑别人的感受,有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做人,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内容本身就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利用得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对比选择法

对比选择法,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从对比中选择正确答案,从而养成健康的学习与生活的习惯。在讲授“What do students do at Green HighSchool?”时,教师可以给出几种不同的`处理学习与休息之间关系的做法,让学生在对比中自主选择,从而引导学生在上学期间要注意劳逸结合,做到学习效率与健康发育两不误。

三、自由发挥法

自由发挥法,就是不用固定刻板的成见去评判学生答案的正误,而是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各抒己见,而不用固定刻板的成见约束学生的情感思维。在学习“What are you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和“Mydream job”这些内容时,同样也应让学生充分畅谈自己的理想和梦想,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有益于社会又能促进自身更好发展的理想,就是最美好的理想。

总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教育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方法可以不拘一格,而应多种多样。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组稿编辑:王焕章】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6

作者:吹麻滩中学韩文俊

【摘 要】:初中思想政治课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以情感为最佳的导入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感化学生的情感,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枯燥只重理论而忽视情感引导的现状,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情感渗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应用,提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因素、发挥情感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进一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情感渗透 以情激学 以情明理 以情导行

在新课改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针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信心不足以致教育教学效果不佳等各种问题不断出现,教师必须自身更新教育观念,采用新的行之有效、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初中思想政治课在讲授理论的同时,以情感渗透为最佳的导入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感化学生的情感,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枯燥只重理论而忽视情感引导的现状,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渗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应用,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认知因素、发挥情感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以情激学、以情明理、以情导行,进一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以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激情教学,突出语言美

在政治课教学中,富有激情、形成有吸引力的教学语言风格,应当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情感渗透教学的一个重要表现。政治课教师若上课没有激情、不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就不可能走出一条留下美的轨迹的教学之路。因此,要使教学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教师必须富有激情、精心追求教学语言的风格美。教师富有激情、独特的语言风格所营造的引人入胜的课堂教学气氛,诱发着学生的情感共鸣,对上好每一堂思想品德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⑴豪放的美豪放就是气势浩瀚、激越高昂、豪壮刚舰英武奔放的语言格调,即人们常说的阳刚之美。形成豪放的语言风格的要素,主要表现在对词语声音色彩的大量选用上,“音节高则神气必高,音节下则神气必下”。博大高远、气势恢宏、色彩鲜明、胸襟开朗是豪放的主要特征。豪放的语言风格能对学生的情绪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给学生一种豪壮英发的动感美。例如在讲到初三《思想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宏伟目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愿望,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终于找到了强国之路,正在向这个宏伟目标挺进。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康乐的崭新形象,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⑵柔婉的美柔婉是与豪放相对应的语言风格。柔婉的特点是语句优美,情意缠绵,韵味深长。柔婉风格的语言,大多来自于使用语句的变幻多姿,短句急而促,长句舒而缓,偶句匀称凝重,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谐调地结合起来,造成一种情调婉转的艺术效果,使学生久久难忘。例如在讲 “怎样才能实现宏伟目标”时,我进一步阐述:“宏伟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今天的奋斗。强国路,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虽然困难多,毕竟在克服;虽然路遥远,毕竟脚踏地;虽然是梦想,毕竟能实现。”这一语句,通过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抒情格调,反复强调和逐层烘托出实现宏伟目标的希望、决心和感情,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使学生在逶逶迤迤的情绪意蕴中,加深并巩固教材内容的深刻意义。⑶灵秀的美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例如在讲授 “选择希望人生”这一问题时,采用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理智面对学习压力;理性选择未来道路;拥抱美好生活;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联系到一起。富有激情的阐述,青春的心灵,需要知识的营养去滋润,终身学习将为人生增光添彩;青春的辉煌,需要理想去激励、去创造,智慧的选择将为理想插上理性的翅膀;青春的成长,需要经受一点的考验,用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去面对学习压力,我们从中收获的,将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成长的快乐。

⑷回环的美回环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做后一句的结尾的语言格调。教学中一句优美的话语就是一颗璀璨的珍珠,把这些彩色的珍珠两端串结成圆圆的项链,就是回环。这种修辞手法通过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排斥或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它结构严密、上递下接、语势连绵、音律流畅,用之则可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讲授初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复习提问的:“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是什么?”(学生答,略)接着,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说:“要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就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做指导,这条正确的路线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宏伟目标的提出依据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决定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制定党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坚持党的基路线是实现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的保证。”这段语句,每句内部意思衔接,揭示了“宏伟目标——基本路线”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含义深刻,精辟警策。加之结构整齐匀称,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传递出和谐统一的美的节奏,使学生听后情趣横生。

⑸含蓄的美语贵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正如苏东坡所云:

“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其特点表现在把烈火般的感情蕴蓄在冰冷的语言里,必须在细细体会之后才感到炽热逼人;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人自去体味。在讲授初二《思想政治》 “青春悄悄来”时,涉及到青春期心理、生理变化等问题。我针对这个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讲起了这样一件事:“今年秋末冬初,我家阳台的花盆中,不知谁无意丢下一粒西瓜子。不几天,我惊奇地发现,花盆里竟然长出了嫩芽,而且一天一天地长高,变成了藤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过了不久,花谢了,居然也结出了苹果般大小的西瓜。可惜没过几天,霜冻就来了,叶落尽了,小西瓜也长不大了。我这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是要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惩罚的。今天,发生在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你们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迪呢?”同学们听后,颇有感触,早恋现象在这个班竟慢慢地消失了。上面这件事,既含蓄又不虚假。我只是在结尾时看似轻描淡写地点了一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喻生动形象,深入浅出,耐人咀嚼,发人深思。如果我正面直言说教,只会引起学生的对抗心理,结果会事与愿违。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富有激情,在授课语言上狠下功夫,或豪迈奔放、或婉约低沉、或含蓄不露,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优美的课堂语言感染学生,达到情感渗透在教学中成功运用的目的。

二、以情激学、提高学习积极性

与其它学科相比,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两难:其一,概念、观点较为抽象、枯燥,与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有一定差距。其二,近年来,由于中考政治命题越来越活,学考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丧失信心。有些政治课教师也心灰意冷,抱着“你们不愿学,我也懒得教”的思想,照本宣科,支差应付,这就造成了政治课教学的恶性循环。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也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但我坚信:事在人为,唯其难教,方能见真功夫。夸美纽斯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起来的”。于是我开始尝试用一些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我运用了“情感渗透”教学法。

⑴情感投资,以爱结情。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他的心灵。”我利用课余时间经常深入学生中,对孩子们嘘寒问暖,与学生们一起搞卫生、说故事。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帮助其解决,这些很快赢得了学生的敬意和信任,我的话,他们也爱听了。这大概就是“亲其师,信其道”吧。

⑵真情实话,以情诱学。我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我问了几个他们关心和好奇的问题:一是大家是否觉得随着我们年纪的增长,我们在与异性同学交往时变得越来越别拗,不好意思?二是大家和原本没有隔阂的父母变得生疏了些,容易和父母发生争吵?学生听完之后,很多同学马上说就是这样的,你怎么知道的?一双双惊讶的眼睛望着我,着急的想要知道答案。我望着孩子们天真的眼神,告诉他们只要认真的学习政治课啊,就能从中找到答案。于

是,学生就有了好奇,想要试验老师的话。而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让他们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答案,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变得越来越浓厚。

三、以情明理 彰显教学德育功能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政治课的浓厚兴趣。

⑴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娓娓道来,使学生们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妈妈对子女的关怀时,我富有感情的为学生朗读了《游子吟》,并逐句讲解,同学们听完后都想起每天妈妈在临行前唠叨出门时要多加点衣服,骑车要小心等场面。当我问他们听完这首小诗有什么感想或想起了什么场面时,学生纷纷有感而发,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父母唠叨中包含的关爱和提醒。

⑵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⑶教具育情,形情交融。为了增强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我在举例时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故事就在触手可摸得身旁。譬如在讲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的行为,哪些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时,我列举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小明在快上课时看见李老师提着一块小黑板正走向教室,于是主动跑上去帮李老师提到教室。上课时,小明听了一会儿课就开始讲小话,不时,还去扯前面女生的头发。下课后,小明又和几个同学聊起数学老师,他说我们的数学老师一天到晚总绷着脸,又黑,不如就叫“黑板”!他的话引得周围的同学哄堂大笑。我让学生从中去分辨哪些行为是尊重老师,哪些是不尊重的?既能让学生明理,更能在故事中回归生活,知道在生活中如何与老师和睦相处。

四、以情导行 拉近师生距离

思想政治课的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马列主义基本知识,增强其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我竭力以情感化,导之以行。

⑴教师身先士卒,作出表率。常言到:身教重于言教。如讲“关心他人”时,我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一般,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主动当他们入团介绍人;学习上耐心辅导;有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在他们烦恼时,耐心听他们的诉说。讲“热爱劳动”,在学校大扫除中,我不怕脏累干在前。发现教室有垃圾马上拾起放在垃圾桶里,讲桌脏了,立马擦干净。从我的行动中,同学们懂得了如何理论联系实际。

⑵以情启思,明理践行。如讲“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列举大量事例,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之情,并引导学生们讨论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的?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述说父母在饮食、起居、学习等各方面对自己的关心。我又问:“你们都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吗?”教室立即静下来。一会儿,有个别同学说出了父母生日,但语气还不大肯定。我叹息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我启发大家:“想一想,怎样报答父母生养之恩?不要口头,而是要行动,一星期后向我汇报。”结果没过三天,就有不少同学对我讲了他们如何帮助妈妈刷锅碗、洗衣服,给妈妈做生日卡,还有的述说怎样跟爸爸到煤厂买煤,累得满头大汗把煤拉回家的事。

⑶严中有情,端正学风。动之以情,不是对学生错误的一味迁让,而是包含着有理有节的批评。正象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批评的艺术在于严厉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批评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厉,而且是对他充满人情味的关切。”一次,有两个出名的捣蛋学生,在课堂上扮猴相、出怪调,课后被叫到办公室。我对他俩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帮助他们挖根源,分析危害,使他们明白“严是爱、纵是害、不管不问能变坏”的道理。他们终于认真地检查了错误。从此,二人改掉了坏毛病,还争着为班集体做好事。实践证明,要做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情”从“爱”来,有了浓厚的爱,才配当学生的良师益友;也只有情感教学为先,把情感渗透体现在思想品德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将枯燥的理论和鲜活的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徐勇,龚孝华.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赵昌木.论教师成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

陈琴等.论教师专业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6)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7

1. 利用天性, 激发学习兴趣

对事物充满好奇心, 是小学生的天性, 也是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源泉。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导入新课中, 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 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 丰富联想, 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去, 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 老师首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 你们想听、想看吗?”这时出示《西游记》片断: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 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 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一会儿, 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建议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 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叫喊说西瓜是他找来的, 不给他六分之一, 也得给他五分之一。悟空乐了, 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 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这个有趣的故事, 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 既生动有趣又蕴涵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2.挖掘教材, 保持学习兴趣

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会积极愉悦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 才会主动地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例如, 我在教学五年级小学数学“求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掌握了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后, 我不满足现状, 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想一想, 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 学生通过思考, 展开讨论, 又学会了新的三种求法:第一种, 用“口诀查找法”求。看18和30, 立即想到乘法口诀“三六十八”与“五六三十”。6是18与30的公因数, 18的另一个因数3和30的另一个因数5成互质, 所以公因数6就是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第二种, 用“缩短倍法”求。把较小的一个数18缩小2倍后得9, 9不是30的因数, 再把18缩小3倍得6, 6是30的因数, 那么6就是18和30的最大公因数;第三种, 用“约分法”求。把18和30写成分数的形式再约分。这样启发和引导学生从多方向、多角度去解题, 就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又能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意识。

3. 联系生活, 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 我根据教学内容出示了国旗、红领巾等实物, 在讲解角的知识时先让学生认识: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 红领巾是国旗的一角, 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学习环境, 是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发奋学习, 刻苦钻研, 长大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来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我们应不断转变观念, 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激励学生的热情。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情感, 形成稳定的、积极的情感态度。

4. 关注评价, 帮助树立自信

教学实践证明, 在众多的小学生中, 学习成绩好的、长期受到教师鼓励和肯定的学生, 其自信心明显强于学习成绩差、很少受到教师表扬和肯定的学生。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 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 克服自卑、懦弱心理, 树立自信。

在听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 笔者深有感触。课中教师问“7+4”等于多少, 很多学生早已知道结果, 当问到一位小男孩时, 他胆怯地说:“我是用小棒数出来的。”这时全班学生“哄”的一声:“真笨, 还用小棒。” (小男孩低下头, 红着脸) 教者说:“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你能不能说说你的想法?”“我是在7的基础上又数了4根小棒。”小男孩一口气说完。老师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棒, 真勇敢”之后很多学生纷纷讨论, 想出了很多算法。我想, 如果老师责怪这个孩子, 这个男孩以后可能会讨厌学数学。这种尊重会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起他们的学习动力;反之, 批评可能会伤害学生的心灵, 挫伤他们学习的上进心。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教育;课堂气氛

一、情感渗透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培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学习语文能够加深对我国文化的认识,加深对祖国的热爱,是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同时学习语文也是培养人的情感认知和情操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学習美文和优秀的语文教材,能够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进入笔者所描绘的世界中来,入情入景地去思考和探寻作者所带来的美感世界,领略作者的情操,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知识来源,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所以好的语文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热情和探索欲,保持良好持久的学习兴趣。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合理地利用语文教学去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的主要途径

1.提升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和认知力

作为引导学生进入科学和文化殿堂的重要导师,老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情感认知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提升是有重要作用的。作为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时刻提醒着学生和被学生所关注,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巨大的。所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语文老师,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榜样,正人先正己,要成为一个合格的高中语文老师,必须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论是智商还是情商方面都要有所指引和教导。

2.通过日常阅读强化情感培养

美文的阅读和欣赏是平时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也是了解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创作感悟的一个重要方法。文学的创造特别是诗词的写作对于情感的描写和创造是比较突出的,善于把握和抒发作者的感受。例如,著名诗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①”就突出了诗人对于黄河之畔的美丽景色以及壮观秀丽风景的描写,以及黄河美景对作者的思想冲击等等,这些词汇的描写,很容易将读者带入黄河之畔,让读者欣赏到了美景和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冲击。好的诗词就能很好地达到以上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阅读训练中,要重点强化对汉字语言的节奏把握,掌握汉字语言的音色美,通过对停顿、急缓的把握形成生动的语言旋律,从而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享受语文的美感和特色,加深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体会语言的魅力。

3.要重点进行启发诱导教学

在推进语文教学的情感渗透方面,必须在平时的教学准备中加强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启发诱导教学。教师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要重点对即将讲授的章节内容进行强化理解,通过充分的准备,抓住文章中的立意设置启发教学,让学生能够从文章中的一些能够引发联想的部分进行突破,拓展学生的整体知识接受面,

诱导学生进行联想学习,促进学生对于自我联想认知的肯定,加

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4.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语文情感渗透教学中,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十分宝贵,应该重点把握住课堂的宝贵时间,为学生创造丰富活跃的课堂氛围,

加深学生对情感教育的理解。要强化学生对语文学习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老师富有感染力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最终使情感教育渗透达到教学的目的。同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老师应该重点发挥自己的榜样作用,发挥正确的情感指导作用。

综上所述,语文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学好语文知识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很重要的。新时期,要加强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渗透教育,摒弃传统的应试教学方法,重点培育学生独立创新的思维拓展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强化自身的情感培养,正确把握语文学习的脉络。

参考文献:

沈金.浅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J].现代阅读,2013(10):127.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9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志趣、高尚人格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育人条件和优越性。因而,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唤起学生对未来世界的向往,让学生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 熏陶感染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运用音乐、图画、图表、电影等方式,营造美的氛围,展示美的境界,用美来熏陶学生,激发感情上的共鸣,使德育融化于他们的心灵。如教学《黄河颂》时,我首先介绍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无情地践踏着华北大地,亿万国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该何去何从呢?我留下了这个疑问,播放了《保卫黄河》的曲目,创设感人的情境。一曲终了,许多学生瞪大了眼睛,更有的握紧了拳头,眼中的激动一目了然。此时的学生已被这首歌曲所感染,激起了研读本文的强烈兴趣。接着让学生走进文本,就会很自然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英雄气概。又如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先让学生闭目遐想,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旅游者,在眼前构建出一幅庐山瀑布的美景,然后再用多媒体出示各种瀑布图片,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在形象感知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感染。

二、品析经典,诵读感化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篇目,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警句。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不能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更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品析其中真挚、高尚的灵魂,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例如讲解《岳阳楼记》,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不仅要分析闰土的艺术形象,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和背诵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进而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另外,教材中许多经典的诗句,更是德育的好教材。如诵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英雄人物浩然之气的强烈震撼,意志得以锤炼,思想得以升华,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吟咏“白日依山近,黄河入海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诗句,使学生进入一种美的意境,并增强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品读经典,无疑是给学生注入了有益的营养。使他们在品析诵读中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三、分析形象 情感洗礼

中学语文课本里的赞颂先进人物事迹的文章,比比皆是。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在讲课时,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分析,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从而引发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之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例如,《木兰诗》中的木兰深明大义、刚毅勇敢、不图功名而又胸怀柔情;《我的老师》中的蔡芸芝热爱学生、热情公正、温柔美丽、教导有方;还有舍生取义的陈毅,热爱祖国的韩麦尔等。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阅读这些作品时,要善于从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而且可以促进他们以作品中的光辉形象为榜样,努力追寻心灵的高尚。使学生在一个个美好形象的分析中,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四、挖掘主题 潜移默化 文学作品是德育的天然载体,挖掘其主题,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主题元素,这一过程本身就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起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针对学生普遍重外文轻国文的现象讨论: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从而给学生以启示,教育学生爱国并非空洞遥远,而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这就是爱国的行动;又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愚公移山真是蠢不可及,把家一搬,不是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吗?这时我以此为契机,启发学生思考发言,结果引发了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大讨论。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最后大家取得共识,《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他体现了人们勇于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学生通过讨论进入了文章的思想境界,理解了文章的深刻主题,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五、拓展迁移 延伸渗透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读书是为了明理,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学习一篇课文,就是要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巧妙渗透和延伸。例如,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我针对“应不应该随意接受别人贵重的东西”、“应不应该将送别人的东西又要回来”等具有争议性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来,以辩论的形式激活课堂教学,我以评论员的身份从中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诚信”、“和谐”等主题使学生形成了合理一致的认识。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使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等德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又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在问题的迁移延伸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教育贵在以人为本,语文学科是集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捕捉各种育人契机,开辟条条渠道,使德育渗透犹如涓涓细流淌进学生心田,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心灵的净化,品格的养育。愿语文教学能在新形势的大语文背景下谱写崭新的一页。

发表于2013年10月

谈剪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10

兰坡小学 黄靖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郭沫若。这是咏赞中国民间剪纸的佳句。剪纸是我国特有的,喜闻乐见的,它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思维想象力、拓展创新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是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剪纸也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同时剪纸能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几年来,我们兰坡小学注重剪纸艺术课的研究,并贯穿于传统文化研究课题中。

一、剪纸艺术课,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在剪纸艺术课教学中,动手操作是进行剪纸教育的基础,我们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实践性、教育性相统一。学生完成一幅完美的剪纸作品,都要精心地描绘、细致地剪刻、耐心地裱帖,每一步都来不得半点马虎粗心,久而久之,学生都养成了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班里有一位同学叫于林杰,粗枝大叶,做事不沉稳。但是自从爱上剪纸后,他一坐就是一小时,他剪刻的作品构图新颖,刀法流畅,一丝不苟。一年后的他与开学初的“猴子屁股坐不住”已判若两人了。学期结束“剪纸小能手”评选中他荣获“金剪刀”称号。我们还惊喜地发现,这位同学的语文数学作业细心多了,做题也难得有错了。他在“剪纸集”中这样写道:“剪纸是快乐的事情,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能磨练我的意志,锻炼我的细心。剪纸促使我耐心、细致、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件事。通过剪纸,我们更自信了,我们相信,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于林杰同学只不过是一个代表,很多同学在心得体会中也有同样的感受。现在我们班的学风、班风已有明显好转,作业质量提高了,期末考试比期中考试进步了许多。在班级特色文化活动中,学校的规章制度、少先队文明号要求已经不用进行空洞的说教,在剪纸的潜移默化活动中,学生已自觉地变为行动,变为我们常讨论的剪纸需五“心”了,即“耐心、细心、专心、恒心、用心”。

每节剪纸课我都利用收拾台面、整理工具、清理现场等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在剪纸课堂上,我事先通知学生带好剪刀、刻刀、垫板等工具,并要求每组准备一个塑料袋。在课堂上,我用投影机出示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我国古老的民族艺术的魅力,同时教给学生制作剪纸的方法,并在制作之前特意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让大家准备的塑料袋是干什么用的?”使学生意识到制作剪纸过程中要将碎纸屑及时收集,以免污染环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每年的节假日来临之际,我们总要举行了送剪纸礼物的活动。如新年到了,教师节来了,重阳节等。学生把自己亲手精心剪刻的作品送给他人时,不仅作品要精致,而且赠送时也要注重文明用语和姿态大方,说话得体,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胆量与口语交际的好机会。为了顺利完成任务,学生自觉地一次次修改稿子,一遍遍练习口语,在一次次送礼物的过程中,即使在陌生人面前,他们也能做到沉着大方、胸有成竹了,综合素质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利用剪纸艺术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现在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溺爱和娇惯,在家里他们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差,娇气十足,懒惰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剪纸艺术课实践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教学“刻刀的使用”一节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尝试,看看自己在使用刻刀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问题,同学们经过体验,提出了“刻时打滑”、“一刻就破”、“有毛茬”等困难,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布置了一项小组合作任务:小组同学共同讨论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时间,同学们有的尝试,并给组内同学讲,有的认真倾听,还有的及时将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孩子们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培养了学生在劳动中的合作精神。

三、结合剪纸艺术课,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剪纸艺术课要有效利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新技能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意识。例如,教师在教学“剪窗花”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大量的各式窗花实例,伴随着悠扬的乐曲,镜头闪现的是一个个美丽的窗花图案,然后教师提问:“大家都在那里见到过它们?”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在一些餐厅里见过,在电视里见过……这时,教师继续问道:“你们肯定特别想知道这些美丽的窗花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吧?那就请你把工具筐中的成品打开来研究一下吧!”这时,同学们马上迫不及待地投入了探究之中。课上,同学们动手又动脑,不仅按照老师下发的流程图剪出了很多作品,有的同学还进行了创新,制作出了形态各异的窗花。

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篇11

关键词:小学音乐 课堂 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的最大特色是“知情并行”,也就是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其情感品质得到升华和提高。随着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我发现师生良好情感的互动培养,对于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是打开人的心灵的钥匙,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

一、情感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

一切艺术都是人类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这种产物是主观的、带有强烈情感的,音乐也不外乎如此。作为小学美育主干课程的音乐课教学,更是不能脱离“情感—音乐”这条主线,《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有这样的解读: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震惊、顿悟等情感层面上。由此可见,小学音乐课的目的,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更在于通过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够从音乐中获得某种特定的情感体验。

在小学课堂中应用情感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音乐情感教学指的是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情感境界,是音乐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所制定的,既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又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方式。这种新兴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作为教学目标,摆脱了以往情感教学从属于或服务于知识、技能教学的地位,通过点燃学生对音乐的感情之火,来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和灵感,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体验和欣赏音乐。如果小学音乐教师在课堂中真正做到了以上几点,那么音乐课堂就不可能气氛不活跃、不可能师生互动不频繁、不可能教学质量不达标。

情感教学在音乐课堂中起到的作用,不止在于使小学生体会、领略真正的音乐之美,从音乐中熏陶、培养起积极乐观、正面向上的情感,还有助于学生完美健全人格的养成。通过音乐这个切入口,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学生要以真善美为人生的追求目的,由美育而至德育,由音乐而至人格,正是与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情感教学的方法

既然情感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是如此的迫切和必要,那么,采用哪些方法才能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现情感教学呢?笔者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了几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以自身情感感染学生

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既然需要情感教学,那么音乐教师自己就必须饱含情感,在课堂上用自己充沛的感情来感染学生。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挖掘教材当中的情感内容,领会教授曲目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图,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生动地将歌曲曲目的情感内容由自己的内心生发,传导到课堂上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生由于年纪尚小,生活阅历有限,对有的歌曲的情感表达可能还不能领会,这时候音乐教师就应当充当连接作者情感和学生情感体验的牵线师,必要的时候可以以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诠释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让学生达到与歌曲的情感共鸣,自主地去探寻音乐中的情感。

2.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情感教学需要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营造身心放松、释放真我的教學氛围,学生年纪小,心智发育不成熟,倘若教师始终以高高在上的威严形象示人,不利于小学生天性的释放,这给情感教学的实施凭空制造了许多障碍。化解这一障碍,就需要音乐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下课时都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参与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与他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融洽关系,这样在课堂上他们就不会感到拘谨,天性得以释放,情感教学就能顺利地进行了。

3.倾注情感,启迪人文情怀

事实上,小学音乐教材中收录的每一首乐曲,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是具有独特美感和人文情怀的。情感教学所着重强调的,就是从音乐中通过发掘美好的情感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怀,从优美婉转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里来引导学生体验各种美好的事物与情感,来分辨生活中的善恶美丑,从而开启人文艺术殿堂的大门。

例如在学习“爱的礼赞”单元时,就可以通过聆听、歌唱《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这样的曲目来启迪学生对亲情的思考,对父母长辈们的尊敬热爱之心,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关怀和照顾,要时时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父母无私的爱。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音乐欣赏;也只有在真正的音乐欣赏中,我们才能发现情感的内涵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音乐欣赏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这种富含人文关怀的音乐教学,仿佛是小学生强大的精神营养课程,会给他们以后的学习、乃至步入社会后的生活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浅谈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篇12

一、关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关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 一个不关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 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 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关爱学生, 深入了解学生, 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 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 应当让学生在教学练习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 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因此, 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 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 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点, 要讲清讲透, 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 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 体育竞赛如何为国争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 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的练习,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锻炼的决心。

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 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在体育教学练习中, 情绪低落往往导致伤害事故。如在器械体操的教学练习中, 有的学生或因未掌握动作要领, 或因身体素质差、技术基础差, 或因近日有不顺心的事, 情绪低落, 精神不集中, 练习起来很可能动作不准确, 或完成不了动作。这时教师如果能耐心指出学生动作完成不好的原因, 适时地做正误动作的对比示范, 并加以引导和鼓励, 他很可能就会集中精神, 仔细揣摩动作要领, 鼓起勇气和信心去完成所学动作;反之, 如果教师粗暴指责或讥笑、讽刺、挖苦学生, 这就容易损害学生的自尊心, 引发自卑感, 使他丧失信心或产生逆反心理, 对教师产生反感, 进而对体育课产生厌恶。在这种情绪中再进行练习便很容易造成伤害事故 (如支撑跳跃、单杠、双杠上摔下) 。因此, 教师要关爱学生, 关怀、体贴、鼓励学生, 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尤其是对一些基础较差、体质较差的学生, 要多于鼓励、帮助和支持。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 感情沟通, 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都应将不良情绪甩到教室、练习场外, 要情绪高昂、精神抖擞地走进练习场地, 让整堂体育课沐浴在和煦春风之中。这样, 学生就会感到学得有味, 欲罢不能。怎样才能营造这种良好气氛呢?本人认为抓好以下几方面。

1. 教师应在课前检查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在生活中教师也会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 情绪肯定不良。所以课前教师一定要先检查自己的情绪, 发现情绪不良时, 一定要理智地进行克制, 及时调整。

2. 布置整洁、优美的场地。场地整洁优美, 能给人以美感, 使人心情愉快, 增强练习的欲望。

3. 做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

体育动作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健康美、造型美、姿态美、节奏美等。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做得准确优美, 对学生是一种美的享受, 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

4. 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动听的语调感染学生。

教师的讲解对学生形成动作的正确概念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讲解时, 除了讲动作要领外, 还可介绍所学动作的健身、健美作用对于培养各种心理素质 (如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等) 的作用以及审美价值。教师的讲解要用准确、优美、生动的语言, 有时可穿插些幽默的语言, 语调要亲切、动听、简练, 注意抑扬顿挫, 注意节奏。教师的讲解切忌背书般的平铺直叙, 枯燥乏味;更不能在课堂上讲粗口、骂学生和讽刺挖苦学生, 因为这会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还会使师生关系恶化。

5.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仪表美、行为美。

体育教学中教师着装应该整齐、清洁、朴素大方, 仪表、动作都要注意一个“美”字。

6. 要善于让不同水平、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

每一个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都是各不相同的, 教师应该在“求大同存小异”的原则下因材施教, 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为人与人之间略有差异, 身体素质差的可适当增加某一方面的练习内容。让学生出来示范动作时, 示范得好要予以肯定、赞许或表扬, 同时又要引导学生不能自满, 对示范不成功或动作不规范者, 要和蔼地指出什么地方不够规范, 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鼓励他们增强信心, 加强针对性的训练, 增强他们的信心。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积极探索和不断创新, 寓教于情, 寓教于乐,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交流、实现再创造的愉快活动过程。

上一篇:工期延误偏差分析下一篇:建筑科学投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