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2024-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1

长价费〔2010〕340号

各区、县(市)物价局: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幼儿教育收费行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根据《湖南省幼儿教育收费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将规范我市幼儿教育收费管理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收费标准的申报或备案。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调、定价须如实提供相关会计报表、凭证等连同《湖南省公办幼儿园收费准审批表》和《湖南省民办幼儿园收费标准备案申报表》一起报物价部门核实生均成本后,再进行调、定价的审批或备案。

二、幼儿保育教育费须保持相对稳定。幼儿园经审批或备案的保育教育费标准,一年之内不得调整。调整幼儿园保育教育费收费标准实行“新生新办法,老生老办法”。

三、幼儿园应在醒目位置设立公示牌,向社会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相关内容。我市幼儿园公示牌使用由长沙市价格认证中心监制的公示牌。

四、保育教育费按学期、伙食费按月收取,不得跨学期或跨月收费。幼儿收费一学期按5个月150天计算。转园或退园需退费的按《湖南省幼儿教育收费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执行。

五、幼儿园每学期须向物价部门如实报一月的伙食费成本,由物价部门核准后执行。

六、幼儿园收费项目全市统一为保育教育费和伙食费两项。除此之外,不得再向家长收取接送费、服装费、各种兴趣班费等。

七、收费管理权限。省、市示范幼儿园、市级以上公办幼儿园、跨区、县(市)举办分园以及保育教育费和伙食费总额在1000元以上的民办幼儿园由市物价部门管理;其他幼儿园按属地原则由区、县(市)物价部门管理。

本通知自2010年10月1日起执行。

附件:《湖南省幼儿教育收费管理办法(试行)》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2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 , 做好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监管环节工作衔接, 严格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现就《食品安全法》实施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食品安全法》, 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国办发[2009]25号) 精神, 认真组织学习《食品安全法》, 在地方政府领导下, 依据《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境卫生检疫法》和国务院确定的部门职能分工以及相关部门规章, 进一步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 加强沟通合作, 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国家各有关部门正在加快制定完善与《食品安全法》配套的规章制度, 在新的配套规章制度公布前,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原则上要按照现行规定开展监督执法工作, 并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情况以及好的经验和做法。

二、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的监管, 做好工作衔接

(一) 严格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服务许可工作。

自2009年6月1日起,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不再发放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卫生许可证, 汇总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单位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名单、许可证复印件和违法记录情况, 分别通报同级质量技术监督、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申请人提交食品生产许可申请材料中, 不必再提供食品卫生许可证。利用新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 未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安全性评估通过、准予许可的, 不得生产经营。2009年6月1日以后, 对于地方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未完成的, 餐饮服务和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许可工作, 由地方政府确定的部门继续按现行工作机制承担相关工作并做好平稳过渡。

(二) 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日常监管工作。

自2009年6月1日起, 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农业部门要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有关规定, 继续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工业和信息化、商务部门要制定行业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指导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推进形成“政府指导、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业诚信”的食品安全保障长效机制, 促进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商务部门要加强生猪屠宰行业管理, 抓好酒类流通管理, 继续做好酒类经营者备案登记制度和酒类流通附随单溯源制度等行业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要加强对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 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督促食品经营企业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 依法加强对食品广告的监管, 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相关制度。质检部门要加强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 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控制措施及各项记录、报告制度, 监督生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要加强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工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列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内的进出口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按照《食品安全法》和《商检法》及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实施检验;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对进口食品进行检验, 继续做好口岸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 依法加强进口食品生产企业注册管理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前, 对进口食品按照现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实施检验;对已有进口记录尚无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 按原有规定进行检验;对进口预包装食品的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按照现行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各地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根据地方政府确定的职责, 做好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餐饮服务和保健食品的监督管理工作;2009年6月1日以后, 对于地方机构改革未完成的, 目前负责的部门应继续承担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餐饮服务监管工作。各地监督管理部门要在地方政府领导下, 积极配合地方人大机关加快制定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法规, 落实监管措施。

(三) 做好企业食品标准备案工作。

自2009年6月1日起, 卫生部门负责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 质检部门不再负责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 之前已经备案的企业标准继续有效。各有关部门要督促食品生产企业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行自查清理, 企业生产的食品没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 应当制定企业标准, 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企业标准备案工作的要求, 开展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 加强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工作, 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卫生行政部门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 做好食品企业标准备案工作的衔接。

(四) 规范食品相关产品企业生产行为。

各有关部门要督促食品相关产品, 特别是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生产单位, 按照现行有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相关规定组织生产, 并开展自查清理。各生产单位要在2010年6月1日前完成自查清理工作, 并依照相关规定和程序对未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食品相关产品及新品种向卫生部申请批准。各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违规使用有毒有害原料生产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行为。各相关行业协会要加强自律、引导、沟通, 组织本行业企业开展自查清理工作。各相关监管部门要积极指导、督促并给予帮助。

三、工作要求

(一)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食品安全法》的公布施行, 对规范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防范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整体水平, 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建设责任政府的高度, 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 充分认识《食品安全法》实施的重要意义, 要把全面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把实施《食品安全法》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 扎实推进食品安全整顿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食品安全整顿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09]8号) 要求, 加强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组织领导, 制订工作方案, 完善工作制度, 明确责任, 狠抓落实, 坚决查处违法食品生产经营重大案件。要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契机, 下大决心、花大力气, 从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各项制度入手, 系统、有序地解决好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物链各环节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承担综合协调职责的部门要在地方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做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的综合协调, 组织提出食品安全年度监督管理计划, 并及时向地方人民政府报告工作开展情况。

(三) 认真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各地要组织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食品企业、行业组织学习贯彻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卫生部成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 会同有关部门在整合完善乳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同时, 启动整合现行有效的食品相关标准, 提高标准的统一性, 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行业标准进行梳理整合, 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标准执行的跟踪评价和宣传贯彻, 使食品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经营, 自觉履行标准规定的技术性要求, 夯实食品安全的工作基础。在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之前, 原有食品相关标准继续有效。各地区、各部门要将标准执行情况向卫生部门通报。

(四) 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

卫生部近期将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 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框架。各地要加快组建食品安全 (含保健食品) 风险评估机构, 结合本省 (区、市) 实际, 合理规划, 不断提高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鉴定排查、风险评估和预警能力, 尽快承担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任务, 搭建全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建设, 力争利用两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国建立起覆盖食品生产经营各环节和各省 (区、市) 、市 (地) 、县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的食品污染物、食源性疾病监测和总膳食调查体系, 建立食品安全有害因素与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库, 逐步实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源性疾病监测、调查、报告和数据分析机制。落实各级医疗单位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责任, 建立事故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机制。各地要协调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 依托先进科技力量和手段, 调动各方资源, 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综合利用效果, 加快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建设, 履行法定职责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各地在执行《食品安全法》和本通知中的问题, 请及时函告上级主管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检总局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林、畜牧、渔业、农垦)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部属有关单位:

为了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障人类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国务院于2001年5月23日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我部于2002年1月5日发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2002年第8号令〗(以下简称《安全评价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2002年第9号令〗(以下简称《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2002年第10号令〗(以下简称《标识办法》)三个配套规章,自3月20日起施行。《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研究、试验、生产、加工、经营和进出口活动开始实施全面管理。根据《条例》的规定,农业部负责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省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加强依法行政,保障《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实施,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法规,全面做好实施准备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要认真学习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的科学知识,准确理解《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宗旨和规定,熟悉掌握各项条款所规范的内容,这是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制定具体的实施工作方案,加强《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宣传,根据本行政区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实际情况和管理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农业转基因生物与生物安全知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学习和培训工作,切实保障贯彻实施。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管理职能

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部内成立了由主管部长为组长,有关司局负责人组成的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实施,研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重大问题。在科技教育司设立了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具体实施工作。同时,成立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评价工作。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尽快明确专门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安排专项经费,按照《条例》及其三个配套规章的规定、有关管理程序(附件一、附件二、附件三)的要求,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紧密配合,切实做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试验、生产、加工、经营、标识等各项监管工作。

三、加强监督,严格执法,建立健全监管体系

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有关监督检查的规定和综合执法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体系,明确监管人员,切实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责,落实监管任务。

(一)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审批书、安全证书的范围和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安全证书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每年3月31日以前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提交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的年度生产计划,每年12月31日前提交年度生产计划执行情况总结报告。

(二)按照《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规定,以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为前置条件,强化与品种审定,农药、肥料、兽药、添加剂登记及审批的衔接。对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要认真核查;对未经农业部批准进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品种审定,肥料、农药、兽药、添加剂登记和生产、经营,违规扩大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以及假冒伪劣的行为,要严格查处。发生或发现农业转基因生物扩散、残留或者造成危害的,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制止、控制,并及时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

(三)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的监测工作,要根据农业转基因生物的不同类别,选择有能力承担监测任务的技术依托单位,在批准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的重点区域建立监测网点,跟踪调查,积累数据和资料,定期提交环境监测报告,为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四)做好标识审查认可与监督实施工作。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的监督职能,严把标识审查关,强化流通领域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的监督检查工作。凡违反标识管理规定和不符合标识管理程序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并将查处结果及时报送上一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为了保障《条例》及三个配套规章的顺利实施,在今年3月20日前,各省要组织专家和管理人员,对在本行政区域内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开发、生产试验的情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全面掌握研究开发的进展、安全评价申报、生产种植、生产加工和经营情况,于2002年4月底前报告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四、加强新闻宣传管理,建立信息反馈制度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问题新闻宣传和广告的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是否安全是一个科学问题,宣传和新闻报道要注意科学、客观、公正,不要炒作,要正确引导农业转基因生物的生产和消费。要加强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建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信息反馈制度。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明确一名专职联络员,及时将有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和标识审查认可情况报到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4

国食药监安[2011]101号

2011年02月25日 发布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卫生部令第79号)已经卫生部发布,自2011年3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贯彻实施工作,依据《药品管理法》和第79号卫生部令的规定,现将实施步骤及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务必高度重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实施工作,充分认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实施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充分认识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对确保药品质量安全,促进医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增强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意义。应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实施纳入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十二五”期间药品监管工作的重点,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均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要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应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其他类别药品的生产均应在2015年12月31日前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未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的企业(车间),在上述规定期限后不得继续生产药品。

三、药品生产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实际,制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实施计划并报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配备必要的药品质量管理人员;建立和更新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各类管理软件并验证和试运行,确保新的软件能够满足和适应本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使用要求,全面提升企业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保障能力;应结合《药品生产质量 1

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本企业药品质量管理要求以及岗位操作规范,组织开展企业员工的培训。上述相关工作应在2013年12月31日前完成。

四、药品生产企业在药品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变化和硬件改造的同时,应加强对在产药品生产及质量的管理,确保上市药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实施工作的平稳、有序。

现有《药品GMP证书》有效期满但尚未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的,药品生产企业应在原《药品GMP证书》期满前六个月,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1998年修订)》要求进行自查,并将自查结果报送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对企业自查情况开展监督检查。符合要求的,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等无菌药品生产企业现有《药品GMP证书》有效期延续至2013年12月31日;其他类别药品现有《药品GMP证书》有效期延续至2015年12月31日。不符合要求的,由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监督企业进行整改,整改期间收回《药品GMP证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在网站上对药品生产企业《药品GMP证书》延续情况予以公示。

五、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做好辖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宣传和培训,组织开展各级药品监管人员、药品GMP检查员以及辖区内药品生产企业生产及质量管理负责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培训。加强辖区药品检查认证体系及能力建设,并对本级检查认证机构的检查认证能力组织开展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组织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检查人员结构及培训等情况。

六、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自2011年3月1日起开始受理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认证申请。凡经过检查认证符合要求的,核发新编号的《药品GMP证书》。2011年3月1日前已经受理的认证申请,按原规定完成认证工作并核发《药品GMP证书》,其有效期最长至本通知第二条规定实施期限。

七、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在地方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确保《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实施工作有序进行。应加强对药品生产企业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督促与指导,加强药品生产企业在产药品生产现场的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督促企业按照《药品生产质 2

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要求进行整改。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统一编写培训教材,为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办《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师资培训班,并对各省开展培训工作予以指导。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辖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具体实施工作方案和对检查认证机构开展的评估结果于2011年6月1日前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实施工作中如有新情况,应及时报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实施工作以及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开展检查认证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附件:

1.药品GMP认证申请资料要求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本部各司局、各直属单位:

为了贯彻执行国务院发布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文化部根据《条例》规定并结合演出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

下简称《实施细则》)。为使《实施细则》得到有效实施,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在审批设立演出单位时,申请单位注册资本中应当有一定数额的流动资金。

对于不具备条件设立演出经纪机构的县(市),可扶持条件较好的剧场从事在本场所的组台演出。利用境外资金改建、新建演出场所,应当报文化部审批立项后方可办理其他手续。

二、文化行政部门核准国家机关设立的文艺表演团体名称,参照执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

局l991年发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

临时组团演出,按照组台演出的规定审批。组团演出和各类艺术组合性的组织。不得冠以“艺术团”’名称。经批准,可以使用“演出团”、“演出队”、“演出组”等临时性称号,并在宣

传广告中注明为“组合”。

文艺表演团体下设的分团(队)演出时,应当在分团(队)名称前冠以所属单位全称。

业余性文艺表演团体经批准从事营业性演出时,应当在宣传广告中注明为“业余”。

三、要建立全国统一的演出市场管理体制,打破地区和部门保护主义,形成相互开放、相互竞争、协作互补、公平有序、全国统一的演出市场经营格局。

凡是按照《条例》和《实施细则》规定领取了由文化部印制的《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以

下简称演出证)的单位和个人,可依法在全国进行营业性演出。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应当积极支持演出单位跨地区的巡回演出。国家机关设立的文艺表演团体进行巡回演出,不再使用介绍信,只凭演出证联系演出。演出地文化行政部门办理其演

出审查手续属于备案性质,如无违法内容和行为,不得阻挠其履行演出合同。

文艺表演团体和演出经纪机构组织巡回演出时是否需要荡涤经纪机构协助承办,由演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文化行政部门不得强行制定演出的承办(协办)单位。

按照《实施细则》的规定,文化行政部门办理转接介绍信手续不得收取费用。

演员个人参加演出凭演出证办理手续,不再开具和出示介绍信。个体演员到所在地之外参加演出,无须征得发证部门同意,只需凭演出证在演出地文化行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在职演员必须持经单位盖章的演出证,方可到演出地文化行政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单位未盖章的,演出地文化行政部门不得办理演出手续。

四、演出经纪机构申报涉外演出前征求有关演出地省级文化行政部门意见,由演出市场管理部门对当地的接待能力和市场需求进行评估后办理回复手续。同意函应当注明当地承办

(协办)的演出经纪机构、演出时间和地点,重大演出须注明演出场次。

涉外演出项目经文化部批准后,地方文化行政部门不再重复审批,实行核准制。演出地文化行政部门应切实负起责任,指导、帮助、监督演出单位按照法规和批准文件,实施演出活动。一类演出经纪机构与当地承办(协办)涉外演出项目的演出经纪机构所签订的演出合同,应于演出前10天报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备案。

五、邀请持有中国护照旅居外国的演艺人员回国演出,应报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批。邀

请持有外国护照旅居中国的演艺人员参加演出,按照涉外演出的有关规定办理。

六、为了保障演出质量和观众利益,保护少年儿童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要从严控制

业余性文艺表演团体、学生和少年儿童参加营业性演出。

七、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鼓励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和演出经纪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联合、联办、兼并、代理经营;鼓励演出经纪机构大力发展对个体演员的委托代理业务;努力推动演出市场的资金、人才、剧(节)目等资源的市场化合理配置;支持演出单位开展与

演出业务有关的多元化经营,不断壮大经营规模。严禁转包经营。

八、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督促演出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演出单位要加强对演出证的管理,由指定部门或专人统一负责。文艺表演团体要制定演员外出演出管理办法。国有演出单位的人才和剧(节)目是国有无形资产的载体,要加强管理和利用,防止浪费和流失。演出场所应建立健全接待演出登记和月报表制度,接待演出

时要严格核验演出证和批准文件。

演出单位要加强演出合同管理,制定本单位演出合同的谈判、起草、签署、备案和归档

制度,逐步建立演出合同监督员制度。

九、每年1至2月为全国统一的演出单位办理演出证年检时间。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根据

演出单位上的经营情况评定等级。

(一)依法经营,服从管理,无违法违规行为;重合同守信誉,无违约行为;制度健全,规范运作,无演出责任事故的,可评为甲等。其余的可视为乙等。

(二)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全年演出100场以上,演出经纪机构演出50场以上的,评为一级(A);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演出不足100场,演出经纪机构演出不足50场的,评为二级(B)。

(三)等与级分别评定,结合运用。共分4个等级:甲等一级(甲A),甲等二级(甲

B),乙等一级(乙A),乙等二级(乙B)。

演出场次依据演出合同等有效证据核定。

十、演出市场管理实行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继续贯彻执行《关于文化部演出管理职责划分的通知》精神,理顺管理体制。要坚决贯彻演出经营与行政管理分开的原则,文化行政部门不得设立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翻牌机构从事营业性演出。县级以上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稽查机构是演出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和行政执法机构。原有的事业性演出公司要加快两权分离步伐,在分离过程中文化行政部门要对演出公司给予必要的扶持和政策倾斜,保障演出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健康发

展。

十一、文化行政部门按《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填写规范》填写演出单位《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文化部文化市场管理局1997年12月15日发布的《关于(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核定项

目规范用语的规定》(暂行)同时废止。

附件:《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填写规范》营业性演出许可证填写规范

一、单位名称:填写单位全称。经批准在规定范围内使用从属名称的,可以在副本上加

括号注明。

二、地址:填写主要办公场所的详细地址。

三、经济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局《关于经济类型划分的暂行规定》填写,如“国有经济”、“集体经济”。

四、注册资本:需要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的演出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登

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审核其注册资本,用大写数字填写,如“壹佰万元”。

五、单位类别:为便于识别、管理和统计,对演出单位予以分类标注:

(一)县级以上各级文化行政部门、部队和其他国家机关主办的文艺表演团体列为一类

(A),其他列为二类(B)。如中国交响乐团的演出证填写为“文艺表演团体(A)”。

(二)剧场(含影剧院)、音乐厅、书场、杂技厅、马戏厅等在建筑结构功能和使用上以演出为主的专业演出场所列为一类(A);兼营演出的歌舞厅、卡拉ok厅、夜总会等娱乐演出场所列为二类(b);礼堂、体育场(馆)、俱乐部、文化宫、公园、游乐园等其他演出场

所列为三类(c)。如北京音乐厅的演出证填写为“演出场所(A)”。

(三)演出经纪机构按批准的类别填写。一、二、三类演出经纪机构分别标为A、B、C。如上海市演出公司的演出证填写为“演出经纪机构(A)”。

六、核定人数:文艺表演团体核定人数是指全部演职员实有人数;演出场所核定人数,是指能够对外售票的实有座席数或经核准可容纳的观众人数;演出经纪机构核定人数,专业演出公司填写全部业务人员数,兼营演出经纪业务的综合性企业填写演出经营部门人员数。

七、经营范围:文艺表演团体按照其表演的艺术种类填写,如“音乐表演”、“戏曲表演”、“歌舞表演”、“服饰表扬”、“综合文艺表演”等。

演出场所填写“接待文艺演出”;有演出经纪资格的,同时填写“兼营本场所组台演出”。

演出经纪机构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分别填写“经营国内演出”、“经营派出演出”、“经营

引进演出”、“承接引进演出”。

八、编号:用发证机关地区简称加阿拉伯数字编号。正本、副本用一个编号,核发2份副本的,应在编号后用“一”加上副本序号。如文化部核发的某单位2份演出证副本的编号

为“文演01一1”和“文演01一2”。

九、成立日期:是指经文化行政部门批准从事营业性演出的时间。

十、发证机关:加盖发证机关公章。公章以圆弧内下端空白处居中横套“年月日”。

十一、主要从业人员登记:各级国家机关(含部队)设立的文艺表演团体,填写主要负责人及演出业务部门负责人,也可以填写主要演员;其他文艺表演团体必须填写主要负责人

及主要演员,主要演员名单不少于全部演员的三分之二,必要时应当全部登记。

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填写主要负责人及主要业务人员。

人员有变更的,应及时报文化行政部fi在“备注”栏中注销。

十二、奖罚记录:由做出奖罚决定的机关填写并加盖公章。

十三、工商注册机关:填写演出单位领取营业执照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

按《条例》规定免办工商注册登记的团体,由发证机关注明“免登”字样。

十四、注册号: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上的注册号。

十五、发证机关电话:填写发放演出证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电话。

十六、持证单位电话:填写演出单位常用的业务电话。

十七、年检登记:注明上评定的等级并加盖原发证时使用的印章。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6

安监管司办字[2004]139号

2004/11/30 15:2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煤矿安全监察局及北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下简称国家局)于2004年10月20日以13号令公布了《安全评价机构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为保证《规定》的顺利实施,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认真贯彻执行《规定》,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

安全评价作为现代安全管理模式,体现了“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并已成为安全生产重要的技术保障措施之一。《规定》的公布和实施,为安全评价机构、安全评价人员准入及安全评价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也是贯彻《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切实加强对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监督管理,把《规定》的各项要求全面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努力把安全评价工作引向深入。

首先,应当制定相关工作程序和工作规则,规范工作行为,坚持原则,严把准入关。要做到严格条件、严格程序、严格审查,对符合条件的机构应及时予以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批准。同时,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安全评价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提高安全评价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上,克服“重审批、轻管理”、“重权力、轻责任”的倾向。

其次,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及《规定》的各项要求,依法履行对安全评价机构的监管职能。要牢固树立为社会、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的意识,不得擅自设立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审批项目,特别是不能设置安全评价资质备案或变相备案,不得以任何形式实行地区保护。

第三,要大力开展安全评价科学研究工作。以科研院所和有技术能力的中介机构为依托,积极研究和开发科学、先进、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评价方法,逐步提高安全评价科技水平和工作质量,为安全生产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服务。

二、安全评价资质管理方式及甲乙级资质业务范围的划定

安全评价资质管理由现行按评价类别管理调整为按行业分类管理。取得甲级资质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可以根据资质证书确定的业务范围在全国范围内从事安全评价活动,不受地域、项目或者企业规模的限制;取得乙级资质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可以根据资质证书确定的业务范围在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从事投资规模2亿元人民币以下建设项目的安全预评价、验收评价和国有(含国有控股)以外的企业安全现状评价。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三、实施《规定》的几项具体工作要求

1.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应通过国家局认定的一级培训机构组织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培训、考核,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乙级资质安全评价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应通过国家局认定的二级以上培训机构组织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培训、考核,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

2.同一安全评价机构只能获取一个级别的安全评价资质,甲乙级安全评价资质不得重复申报。申报甲(乙)级安全评价机构应有不少于3(2)名与其申报业务范围相适应的基础专业的专职评价人员,申报业务范围涉及具有较大风险行业的则应有不少于5(3)名与其相适应的基础专业的专职评价人员。

具有安全评价资格的人员只能在一个评价机构执业。

3.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管理的大型企业、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的各行业协会等所属单位是指由其直接管理的下属单位或控股公司。

民用爆破器材企业安全评价机构资质管理仍按原规定执行,由国防科工委推荐,国家局受理审批。

4.国家局定期公布取得资质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名单,同时,乙级资质的批准部门应定期在本行政区域内向社会公布取得乙级资质证书的安全评价机构名单,并在批准后10日内,将有关申报及批准材料报国家局备案。安全评价机构及其安全评价人员要将每年的工作业绩记录表于次年1月15日前分别报国家局或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备案。

5.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依照《中介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计价格〔1999〕2255号)制定行业自律性或指导性价格标准。安全评价专家评审、核查及技术咨询收费参照《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咨询收费暂行规定的通知》(计价格 [1999] 1283号)或《国家计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2]125号)执行。

6.为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保证安全生产许可证发放工作顺利进行,凡

属国家局批准的安全评价机构(包括临时资质机构),资质证书有效期至(到期复审换证的延至)2005年底,过期作废;经国家局授权,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认定的安全评价临时资质有效期按原规定执行。

另外,由省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认定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评价临时资质机构可以从事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的安全评价。

附件:

2.安全评价机构甲级资质审查决定流程图

3.安全评价机构甲级资质申请材料目录

4.安全评价机构甲级资质材料、现场核查程序

5.安全评价过程控制编写提要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7

一、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贯彻工作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有关监督管理人员认真学习贯彻《办法》;要重点针对电子废物产生单位和拆解利用处置单位进行宣传和培训,推动企业知法守法。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级以上环保部门")对列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应当通过政府网站等方式予以公告,定期调整,同时分送上一级和下一级环保部门,并向列入目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签发有关列入名录的通知单。

2008年2月1日起,禁止任何个人和未列入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名录(包括临时名录)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活动。

2008年2月1日前已经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活动的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以下简称"老企业"),根据本《办法》可安排120天过渡期。在《办法》施行120日后仍未申请或经申请但不符合列入上述名录(包括临时名录)条件的老企业,不得继续从事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活动。

二、加强电子废物处置项目的环境管理

凡新建、改建、扩建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的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包括本《办法》所要求的有关工艺和废物处置方案等内容。

对需要进行试运行的项目,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保部门,可同意该项目在设备调试和试运行期间拆解利用处置一定数量的电子废物,调试和试运行期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应当在办理营业执照前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市级以上环保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对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项目的建设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进行环境保护措施验收或对老企业申请列入临时目录进行书面审查和现场核查。

环境保护措施验收应当包括本《办法》所要求的有关人员、经营情况记录簿、环境监测、废物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三、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应当加强对临时名录和名录内的拆解利用处置电子废物单位(包括个体工商户)的监督检查,监督性抽查和监测一年不得少于一次。要突出重点,加强对工业电子废物产生单位的管理,从源头遏制电子废物无序流动的局面。要开展专项执法活动,打击非法拆解处置利用电子废物的行为。要进一步依法强化对电子类危险废物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各级环保部门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本地区上一年度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管理情况(包括临时名录和名录发布情况)报上一级环保部门。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8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贯彻实施新修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通知

食药监药化监〔2016〕7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

国务院修订的《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6年4月23日公布实施。为贯彻落实《条例》,规范我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规范疫苗销售和采购行为

疫苗生产企业对其生产、配送的疫苗质量依法承担责任。向我国出口疫苗的境外疫苗厂商应当在我国境内指定一家代理机构,统一销售该厂商进口的全部疫苗,代表该厂商履行《条例》规定疫苗生产企业的全部责任。该机构应当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备案要求见附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备案信息在其政务网站公开。

疫苗生产企业只能将用于预防接种的第二类疫苗销售给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含承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销售活动应当严格遵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称药品GSP),切实加强疫苗的有效期管理,防止过期疫苗进入使用环节。生产血液制品和进行临床研究所用疫苗,使用者可直接向疫苗生产企业采购,生产企业应严格审核,并做好销售记录。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疫苗。第一类疫苗的疫苗计划、分发供应管理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执行。第二类疫苗采购计划由接种单位提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总后逐级提交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组织全省集中采购,确定中标的生产企业、品种、规格、价格。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疫苗生产企业签订采购供应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

承担国家医药储备任务的药品经营企业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有关政府部门的指令进行储备疫苗的收储和调用。

二、严格过渡期疫苗流通管理

(一)疫苗生产企业应当尽快做好疫苗销售和配送各项准备,积极配合有关机构将疫苗纳入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集中采购,及时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销售第二类疫苗。

自《条例》实施之日起,原疫苗经营企业不得购进疫苗,原疫苗经营企业和疫苗生产企业不得将疫苗销售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外的单位和个人。

(二)尚不能利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采购的省份,第二类疫苗参照现有的第一类疫苗采购模式进行采购。对于尚未完成集中采购但急需使用的第二类疫苗,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直接向疫苗生产企业订购。自发文之日起,不得采购单一成分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作为第二类疫苗推广使用。

在此期间,如果没有符合条件的配送企业,可以参照第一类疫苗配送方式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冷链系统进行配送。

(三)原疫苗经营企业在2016年4月25日前已购进的第二类疫苗可继续销售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其进行供应。原疫苗经营企业2017年1月1日起必须停止疫苗销售活动,向原发证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申请注销《药品经营许可证》或核减疫苗经营范围。

(四)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2016年4月25日前已购进的第二类疫苗,在2016年12月31日前,可按照逐级供应方式供应。

三、严格落实疫苗配送管理

疫苗生产企业直接向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送第二类疫苗,或者委托具备冷链储存、运输条件的企业配送时,应当严格遵守药品GSP相关要求。疫苗生产企业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签订的采购合同中应当明确实施配送的企业、配送方式、配送时间和收货地点。

疫苗生产企业委托其他企业配送第二类疫苗的,应当严控配送企业数量,并对配送企业是否具备冷链储存、运输条件及执行药品GSP的能力进行严格审查,与配送企业签订委托储存、运输合同,约定双方责任和义务。配送企业应当书面承诺随时接受委托方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遵守药品GSP相关要求,不得将所接受的委托配送再次委托。

疫苗生产企业应当将所委托的配送企业情况分别报告生产企业所在地、疫苗储存地和配送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附委托配送合同复印件、对配送企业审查情况和配送企业承诺书复印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配送企业接受委托相关信息通报相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第二类疫苗后,供应给本行政区域的接种单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储存、分发、供应记录,相关资料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四、严格落实疫苗冷链和追溯管理要求

疫苗生产企业和配送疫苗的企业储存、运输疫苗时,应当按照药品GSP的要求,确保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采集冷链储存、运输数据真实、原始、完整、准确,保证疫苗储存、运输环节全程不脱离冷链控制。对疫苗装卸、交接等情况下的温度控制要求应在验证基础上作出规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当遵守《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在疫苗储存、运输的全过程中按要求定时监测、记录温度,保证疫苗质量。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索要疫苗销售方和配送方储存、运输过程的温度监测记录,记录可以为纸质或可识读的电子格式。对不能提供温度监测记录或者温度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接收或者购进,并应当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计生部门报告。对采用冷藏箱或冷藏包运送到接种单位的,要查看冰排状况及冷藏箱或冷藏包内的温度表,并做好记录。

疫苗生产企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药品追溯体系建设要求,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疫苗追溯体系,如实记录疫苗销售、储存、运输、使用信息,实现最小包装单位从生产到使用的全过程可追溯。配送疫苗的企业应当按生产企业要求如实记录储存、运输环节信息。在疫苗全程追溯信息化体系未建成运行前,可使用现有的记录方式达到追溯要求。

五、严格规范疫苗使用管理

接种单位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记录疫苗的品种、生产企业、最小包装单位的识别信息(或批号)、有效期、接种时间、实施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受种者等内容。接种记录保存时间不得少于5年。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发现包装无法识别、超过有效期、脱离冷链、来源不明等疫苗,应当逐级上报,其中第一类疫苗上报至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第二类疫苗上报至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述疫苗统一回收至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计生部门监督下销毁,并保留记录5年。

六、强化疫苗流通和使用的监督检查

市、县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疫苗生产和配送企业销售与配送疫苗执行药品GSP情况进行检查,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储存、运输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情况进行检查,查验温度监测记录。发现可能存在质量问题时,可以抽取样品,并按国家有关规定送检。检查和检验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县级卫生计生部门应将接种单位变更情况及时告知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将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同级卫生计生部门。

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按照《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的要求,组织对疫苗生产企业、配送疫苗的企业执行药品GSP情况进行飞行检查,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储存、运输执行《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情况进行飞行检查。检查结果按规定公开,并将发现的相关问题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对拒绝、逃避、阻碍、对抗检查的,依照《药品医疗器械飞行检查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做好疫苗购进、供应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检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否通过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购疫苗,是否索取疫苗储存、运输全过程温度监测记录等相关资料。检查接种单位接种记录是否完整,保存期是否符合《条例》要求。

七、加强预防接种和疫苗管理能力建设

(一)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在2016年12月31日前将疫苗采购工作全部纳入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立疫苗采购专家库和规范、高效的采购流程,通过集中采购形成价格竞争和谈判机制。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通过《条例》实施,加强疫苗冷链设备建设和管理,确保疫苗的全程冷链运转和记录完整可追溯。各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区域共享,提高预防接种和疫苗冷链管理水平。

(二)地方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以《条例》的修订和贯彻实施为契机,完善机构和人员配备,推进建立专职检查员队伍,切实提高检查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省级药品检验机构对疫苗类产品的检验能力,进一步强化对疫苗质量的监督检查,落实监管责任;主动向同级人民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支持。

(三)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与卫生计生部门应建立信息共享与协作机制,共同研究完善具体措施,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工作,强化舆论引导,做好解读释疑。对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应当及时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或国家卫生计生委报告,保证《条例》平稳有效施行。

附件:境外疫苗厂商代理机构备案要求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关于贯彻实施《消防法》的通知 篇9

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贯

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

公消[2009]6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消防总队,警官培训基地,昆明消防指挥学校:

为做好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宣传贯彻工作,公安部印发了《公安部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通知》(公通字[2008]50号)、《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传提纲的通知》(公消[2008]555号)。为切实落实公安部通知要求,部消防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贯工作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公安部消防局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二日

抄报:刘金国副部长。抄送:部法制局。

本局领导,各处、室。

承办人:韩子忠 1 校对:韩子忠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宣贯工作指导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下简称《消防法》)的修订和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消防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加强我国消防法治建设,推进消防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做好《消防法》宣传贯彻工作,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宣传贯彻《消防法》,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消防工作机制,提高消防执法和灭火救援能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工作目标。营造浓厚的《消防法》宣贯氛围,使《消防法》的基本内容家喻户晓;推动依法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社会化消防工作机制;推动加强城乡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发展多种形式消防力量,消防基础工作显著加强;加强执勤训练,规范执法行为,消防监督和灭火救援工作机制基本健全,全面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工作新格局,为消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组织学习培训和社会宣传,提高消防法制意识

(三)认真组织学习。制定《消防法》和配套公安部规章的学习培训计划,5月1日前,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进行

全职责,加强自身管理,消除堵塞、锁闭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等经常性违法现象,加强消防设施维护保养,开展消防演练。落实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5月1日前,督促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加大对人员密集场所的监督检查力度,实施错时消防监督检查,督促消除火灾隐患,遏制群死群伤火灾事故。

(八)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省级消防协会要建立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并根据社会需求在地级城市设立分站。落实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2010年前,完成由上岗培训证到“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过渡工作。

(九)规范消防执法行为。按照《消防法》和配套公安部规章的规定,抓紧修改和完善相关执法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制定消防执法自由裁量细则,落实执法工作责任制,防止执法不作为、乱作为。贯彻执行失火案和消防责任事故案立案追诉标准,加强消防刑事执法工作,将办案情况纳入执法检查和考评内容。及时修改各地消防执法质量考评细则,强化内部执法监督。每年各总队要组织不少于一次的执法检查和执法质量考评。

(十)做好建审、验收制度衔接。4月30日前,各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受理的消防设计审核、验收申报,仍按照原《消防法》和公安部30号令的规定执行;对4月30日前审批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5月1日后申请验收的,按照新的规定实行验收或备案抽

柱同志关于领导干部要做政治坚定、善于学习、团结共事、勤政廉政表率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安消防部队“四个严禁”,建立健全消防监督制约机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和坚决查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问题。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10

连建管〔2011〕127号

关于贯彻五部委《关于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住建局、有关单位: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展改革委、监察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工程管理,防止新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发生,根据我市实际,对建筑工程农民工工资支付规定如下:

一、落实总承包企业的工资支付责任

总承包企业分包工程必须使用有资质的企业,严禁转包、违法分包。工程施工发、承包双方要依法签订专业分包或劳务分包合同。按照“谁用工、谁负责、总包负总责”的原则,由总承包企业对所承包工程的农民工工资支付负总责,不得以工程款未到位为由拖欠农民工工资。因建设单位或工程总承包企业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致使建设工程承包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或工程总承包企业先行垫付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因工程总承包企业违反规定发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个人,由工程总承包企业承担清偿被拖欠的农民工工资责任。

字,加盖施工企业公章后交建设单位留存。用工人员管理台帐可存放施工企业或项目部,存放施工企业时,施工现场要有台帐复印件备查。

五、农民工工资优先支付并专款专用

建设单位要将农民工工资款和其它工程款分开拨付,农民工工资优先支付。施工企业要将农民工工资单独建帐,专款专用。每个付款期由施工企业根据实际用工情况并参考已完工程量人工工日含量,向建设单位申报农民工工资数额,并向建设单位提交农民工工资花名册。建设单位审核后分别拨付农民工工资款和其它工程款,审核依据包括施工单位申报数额和已完工程量人工工日含量。建设单位可先行支付农民工工资款,并监督施工企业发放到位,收到施工企业的工资发放登记表、发放工资照片后,拨付其它工程款。

六、施工企业要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 农民工工资支付周期一般为一个月,最长不超过三个月,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及学生开学前一月要支付农民工工资。施工单位要建立工资登记表,工资登记表内容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当月工日数、累计总工日数、当月支付工资工日数、已支付工资工日总数、未支付工资工日数,工资登记表由用工人员本人签名、按手印(与用工登记表同一指模),经班组长签名、项目负责人签名、施工企业加盖公章,工资登记表一式五份,一份在施工现场显著位置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一个月,一份项目部留存,一份施工企业留存,一份报建设单位留存,一份报当地清欠办留存。

鼓励施工企业为农民工建立银行卡,农民工工资通过银行支付。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11

市禁毒委各成员单位:

《戒毒条例》已于2011年6月22日经国务院第16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6月26日以国务院第597号令公布,自6月26日起施行。《戒毒条例》的颁布施行,是当前禁毒工作中一项紧迫任务,必将推动禁吸戒毒工作全面发展进步,促进禁毒人民战争深入开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社会危害,实现我国禁毒斗争形势持续好转。为切实做好《戒毒条例》的贯彻实施工作,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戒毒条例》的重要意义。《戒毒条例》是一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配套的重要法规,明确规定了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确立了政府统一领导,禁毒委员会组织、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戒毒工作体制,建立了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兼备的工作体系,规范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等戒毒措施,完善了禁吸戒毒工作经费和政策保障机制,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戒毒法律制度体系已经建立。这些工作原则、体制、机制和制度,是对禁毒人民战争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戒毒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归纳,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禁吸戒毒工作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问题,为建立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回归社会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模式提供了法律保障。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实施好《戒毒条例》,对于更好地帮助吸毒人员戒断毒瘾、身心康复、融入社会,提高对吸毒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效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切实减少毒品需求,从源头上预防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从根本上压缩毒品消费市场,最大限度地减少毒品社会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禁毒办和相关成员单位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戒毒条例》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戒毒条例》的热潮,推动禁吸戒毒工作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二、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推动形成禁吸戒毒工作合力。《戒毒条例》最大的特色就是确立了符合我国国情、可操作性强的戒毒工作体系,进一步明确了各相关部门戒毒工作的职责任务,规范了不同戒毒措施的责任主体、执行机构、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各级禁毒办和相关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完善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推动我市禁吸戒毒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一要建立健全吸毒人员动态管控机制。公安机关要建立完善吸毒人员发现登记、吸毒检测、成瘾认定等相关执法规范,建立健全吸毒人员信息采集、传递、共享、应用、考核等动态管控机制,努力提升发现和管控吸毒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二要建立健全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衔接机制。公安、司法部门要建立完善强制隔离戒毒分段执行、衔接配合机制,做好戒毒人员的戒毒治疗、心理治疗、身体康复训练等工作。三要建立健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制。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要切实履行禁毒职责,设立社区戒毒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职社区戒毒工作人员,建立健全社区戒毒(康复)对象吸毒检测、谈心教育、关爱救助等工作机制。民政部门要加强对社区戒毒领导小组的规划设置,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为社区戒毒(康复)对象提供最低生活保障、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等服务,努力为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创造条件、提供帮助。四要建立健全禁吸戒毒工作保障机制。各地禁毒部门要紧密结合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基层贯彻实施《戒毒条例》遇到的困难问题,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加大经费投入,落实保障措施,探索形成具有徐州特色的禁吸戒毒工作新模式。

三、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着力提高禁吸戒毒工作水平。认真做好《戒毒条例》的学习培训工作,是贯彻实施《戒毒条例》的重要环节。各地禁毒办和相关成员单位要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开展《戒毒条例》的学习培训,切实增强贯彻执行条例规定的能力和水平。一要切实加大禁毒执法人员培训力度。各级禁毒办要将《戒毒条例》纳入执法培训计划,组织公安禁毒、治安、刑侦、监管、法制等警种和基层派出所,通过举办培训班、学法考试等多种形式,对一线执法执勤民警进行《戒毒条例》知识培训,统一执法思想,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二要认真做好禁毒工作人员培训工作。各级卫生、民政、药监等部门要把《戒毒条例》的学习培训纳入普法教育范围,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培训班、集中观看《戒毒条例》培训教材光盘等多种形式,逐级分期分批对一线禁毒工作人员开展《戒毒条例》知识轮训,帮助其理解法规精神,掌握戒毒工作方针、政策和主要措施,提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水平。三要积极组织禁毒社会力量学习培训。各地公安、司法、民政、共青团等部门要组织禁毒社工、禁毒志愿者等社会力量,采取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习条例全文、举办专题报告会、观看培训教材光盘等方式,帮助禁毒辅助人员掌握戒毒工作流程、规范要求,切实提升社区戒毒(康复)措施的执行能力和水平。

四、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浓厚的贯彻氛围。各地禁毒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戒毒条例》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认真做好《戒毒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一要广泛组织开展社会面的宣传活动。各地禁毒办和有关单位要把《戒毒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作为今年禁毒宣传的重中之重,精心制定宣传方案,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资源,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开通微博和发放《戒毒条例》读本、挂图、折页和悬挂过街横幅等形式,重点宣传《戒毒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戒毒工作的方针政策、禁吸戒毒工作的主要成效以及吸食毒品造成的社会危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二要广泛组织开展面向吸毒人群的宣传教育活动。各地禁毒办要会同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组织社区民警、禁毒民警、管教民警、禁毒社工以及社区矫治人员,深入社区、拘留所、监狱,采取举办讲座、印发宣传资料、见面谈话、张贴挂图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面向吸毒人员的集中宣传活动,使“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的意识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加吸毒人员主动戒毒康复意识。三要广泛组织开展面向易涉毒人群的防毒拒毒宣传活动。各地禁毒办要积极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将《戒毒条例》作为正在开展的“不让毒品进校园”集中宣传的重要内容,部署各级各类学校抓住暑假后新学期开学的有利时机,采取举办知识讲座、召开主题班会、举办知识竞赛、悬挂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对在校学生组织开展《戒毒条例》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防毒、拒毒意识;要会同文化部门,针对歌舞娱乐场所从业人员的特点,采用多种有效途径,加大《戒毒条例》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受教育者真正理解并入脑入心,自觉远离毒品;要积极动员社区民警、居(村)委会工作人员等基层工作力量,深入城镇居民家庭、外来人员用工单位,组织开展面向城镇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戒毒条例》宣传教育活动,用科学的道理和鲜活的事例,教育他们认清毒品危害,增强抵御毒品侵害能力。

五、切实加强对贯彻实施《戒毒条例》的组织领导。《戒毒条例》为做好戒毒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各地禁毒办和相关成员单位要紧紧抓住贯彻实施《戒毒条例》这一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把戒毒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总体部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对戒毒工作的投入,推动禁吸戒毒工作迈出新的步伐。特别是要推动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支持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政策、措施,推动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等基层组织依法履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主体责任,探索建立以安置就业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戒毒康复模式,确保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措施落到实处。要积极推动党委、政府认真落实戒毒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的有关规定,加大地方财政对戒毒工作的投入,完善戒毒工作的经费保障机制,制定帮助戒毒人员戒毒治疗、安置就业、心理康复、技能培训的相关政策,为新的戒毒制度的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12

滕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滕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2010年第6号令),切实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根据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鲁发改办[2010]1691号)和枣庄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枣发改办[2011]167号)的精神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研究制订《滕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九月 日

得开工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使用。

第五条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按照项目建成投产后年能源消费量实行分类管理。

(一)年综合能源消费量3000吨标准煤以上(含3000吨标准煤,电力折算系数按当量值,下同),或年电力消费量500万千瓦时以上,或年石油消费量1000吨以上,或年天然气消费量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书。

(二)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000至3000吨标准煤(不含3000吨,下同),或年电力消费量200万至500万千瓦时,或年石油消费量500至1000吨,或年天然气消费量50万至100万立方米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单独编制节能评估报告表。

上述条款以外的项目,应填写节能登记表。

第六条 节能评估报告书和节能评估报告表由项目建设单位委托具有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编制,编制费用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列入项目概预算。节能登记表可由项目建设单位自行填写。节能评估文件或节能登记表的具体深度要求及格式内容,按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6号执行。

第七条 节能评估报告书和节能评估报告表要委托具有工程咨询资质的机构进行评审,形成评审意见,作为节能审查的重要依据。节能登记表原则上不需委托评审,直接予以登记备案。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 篇13

关于做好贯彻实施《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

工作的通知

各县市人民政府、吉凤经开区管委会,州直各单位:

《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于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规定》是我国首部全面规范政府服务行为的政府规章,是我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和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是我省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纲领文件,对于推进“四化两型”、“四个湖南”、“四个政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认真做好《规定》的贯彻实施工作,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行†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的通知》(湘政发„2011‟14号)要求,结合我州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真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1、加强宣传工作。各县市人民政府要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广播、电视、报刊等,大力宣传《规定》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为《规定》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把《规定》纳入普法规划,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将《规定》纳入教学内容。《规定》的相关知识纳入公职人员录用考试的内容。

2、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各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通过政府常务会议、政府全会、委办局务会议、法制讲座等形式,在10月1日《规定》施行前,全面完成集中学习《规定》的任务。

3、开展培训工作。在1O月1日《规定》施行前,对全州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培训工作实行分级负责,采用以会代训方式,召开贯彻实施《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会议暨骨干培训班,以县市,州直按照分系统、单位进行《湖南省政府服务规定》的培训。

二、着力完善四个服务平台

4、完善电子政务平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州、县市政府部门建设电子政务项目,需经州、县市电子政务办审查。未经审查批准擅建电子政务项目的,有关部门不予办理行政审批手续,财政部门不予报账。加快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建设,推进部门业务网络整合到电子政务网络。加强政府网站群建设和管理,州、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网站群(1+N)模式建设好本级政府门户网站,将部门网站逐步整合成为门户网站的子站,加强对部门网站的管理和考核。责任单位为州电子政务办,相关单位协助。

5、完善政务服务平台。进一步强化服务中心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州、县市、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平台的服务规范、服务标准、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以及方便群众办事的工作时间制度,确保政务服务平台高效运行。把行政审批、行政确认、年检年审、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管理事项和有关公共服务事项,以及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等公共资源交易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票制收费”。加快政务服务中心电子政务建设,建立和完善网上公告、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审批和网上监管功能。努力推进乡镇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村代办点把工作延伸到村的政务服务方式。责任单位为州政务服务中心,相关单位协助。

6、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在城市和农村社区,逐步建立统一的社区服务平台。行政机关、村(居)民委员会、公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的服务事项,可以纳入社区服务平台统一办理。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整合社区现有的服务机构、服务站点、服务设施并纳入社区服务平台统一管理,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责任单位为州民政局,相关单位协助。

7、完善社会求助服务平台。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照一城一平台的原则,逐步建立本地区统一的社会求助服务平台,负责集中协调处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求助事项。按照“统一指挥、多方联动”的要求,政府工作部门、公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要接受同级社会求助服务平台的统一指挥和调度。社会求助服务平台的求助号码统一为12345。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学习借鉴保靖、龙山 “县长热线” 的成功经验,明确责任部门,抓紧推进工作。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整合110、119、122公共服务资源,建立统一的报警服务平台。州、县市卫生部门要组建统一的120医疗急救指挥系统。责任单位为州信访局、州政府督查室,相关单位协助。

三、重点推进五个系统公共服务

8、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公共服务。推进就业促进服务。开展就业信息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援助、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创业培训及创业服务等,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推进公民平等就业。加强社会保险服务。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和失地农民保障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

9、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公共服务。推进住房保障服务。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改善水电气和居住环境服务。

10、推进民政系统公共服务。推进社会救助服务。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灾民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搞好社会福利服务。包括对孤儿、老年人、残疾人及身心障碍者等社会群体提供福利。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

11、推进教育系统公共服务。推进公共教育服务,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在州直大中小学青少年学生中进行国防教育、普法教育等。

12、推进卫生系统公共服务。推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包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医疗服务、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四、努力履行三个方面管理服务职能

13、行政机关应当转变行政管理理念和行政管理方式,在履行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经济调节职能过程中,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

(1)履行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社会管理服务合力。应当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供社会管理服务。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社会管理机制,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责任单位为公安、信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民政等部门。

(2)履行市场监管服务职能。采取措施,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加强食品、药品、农业生产资料等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健全价格服务网络,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责任单位为工商行政管理、商务、经济和信息化、农业、公安、金融、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价格、知识产权等部门。

(3)履行经济调节服务职能。按照合法、合理的原则,提供经济调节服务。责任单位为发展和改革、财政、金融、经济和信息化、价格等部门。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4、健全领导机构。各县市人民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地区政府服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加强对贯彻落实《规定》工作的领导,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各县市人民政府都要成立贯彻实施《规定》的领导小组,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统一组织、领导、协调本地区的政府服务工作。

15、制定实施方案。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各部门,特别是着力完善四个服务平台、重点推进五个系统公共服务、努力履行三个方面管理服务职能的相关责任单位,要在10月1日前制定贯彻《规定》的实施方案。方案要以《规定》为依据,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实际,明确政府服务的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工作措施,对本地区、本部门的政府服务工作作出系统安排。各县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实施方案报州人民政府备案,政府工作部门制定的实施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16、创办典型示范单位。各县市人民政府要选择两个以上的下级人民政府和两个以上的本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作为典型示范单位,以点带面,总结经验,促进贯彻实施工作。结合我州实际,州人民政府确定龙山县、保靖县以及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州民政局、州教育局、州卫生局为政府服务典型示范单位。

17、梳理编制政府服务项目目录和办事指南。组织对政府服务项目进行全面梳理,编制政府服务项目目录和办事指南,并通过政府网站、政府公报、政务服务平台等向社会公开。

18、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各县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要加强对本地区政府服务工作的综合协调。各县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做好有关政府服务工作。

19、加强财政保障。各县市人民政府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支出应当重点向农村、基层、困难群众、贫困地区倾斜,增强基层人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各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级电子政务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社区服务平台、社会求助服务平台等建设的财政保障。

20、提供组织保障。各县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公务员法》、《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及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作风、道德、能力和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政府服务提供组织保障。

21、实行绩效管理。各县市人民政府要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重要内容。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要作为行政机关改进工作、公务员任用管理、编制预算的重要依据。加大各类考核的整合力度,除国家、省和州人民政府另有规定外,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各类考核都应当纳入政府绩效评估。

22、强化效能监督。各县市人民政府监察部门要积极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完善行政效能投诉制度,设立行政效能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开,及时受理人民群众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提供或拖延提供政府服务行为的投诉,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告知当事人。

23、加强监督检查。各县市人民政府要组织监察、督查、法制、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工作,及时研究解决《规定》贯彻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规定》的有效实施。

上一篇:“说课标,说教材”讲座下一篇:在烈火中永生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