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

2024-09-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精选7篇)

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 篇1

蔡永铭

摘要:

新农村正面临传统乡村景观向现代化乡村景观转变过渡的重要时期。该如何保护乡土文化以及发挥农村自然景观资源、正确对引导农村建设的发展路线,该明确一些合理化的改造规划。启蒙对于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的人文资源控制,唤起人们对自然朴实之美的认识,阐述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的基本理论。通过城乡比较,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唤醒内心深处热爱家乡的情怀和价值观。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 引言:

伴随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的深入化,新农村景观的规划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针对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的科学性质已经得到了更加系统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新农村景观的研究起步略晚、经验不多,现在新农村景观在改造中依然存在很多失败的例子,这一点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本篇文章从新农村景观规划的概念为出发点,分析总结了新农村景观规划改造的特点和当前景观建设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对新农村景观改造的思路,提出了使新农村景观与人们的居环境相适应的种种规划。1.概述

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与设计是一个多领域的工程,新农村景观改造重点根据景观所在地村民的主要生活需要,运用现代的科学生态设计理念,对农村自然环境的土地空间格局加以改造,使其延续地方特色同时,越来越符合我国现代新农村的发展需求,而且其景观能和新农村改造规划构想的各个指标呼应的建设活动。普遍来说,新农村景观规划有以下特点:第一,农村景观有极强的地域性。第二,农村景观不需要结构的复杂性。第三,跟城市多功能性质的广场、纪念性质的博物馆等建筑相比较,道路、市集、以至于祠堂这样有用的设施更受到居民的重视益于接受。所以新农村景观的改造规划必须从居住者的需要为出发点,把为当地村民服务作为设计改造的重点。2.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建设的现状

目前,新农村景观建设的主要特点表现在建筑、道路、公共设施等的规划建设上。随着新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许多村镇内的建筑很多都是近些年新建或翻建的,总体来说这些建筑宽敞、舒适,很大程度上改写了村镇民的住房条件。但同时农村建筑也存在着等级差异的问题。比如建筑的时间较短、质量较高、效果好的建筑与建筑时间长、质量较差,甚至一些年代久远、老化严重的破旧房屋杂处,这样就对村庄景观的整体形象造成影响,另一方面新农村景观建设过于追求现代化和奢侈感也常常导致了当地建筑特色的缺失。还有村庄中电线入户缺乏合理的统筹规划,各种线路铺设混乱,不仅增添了安全隐患,而且也不利于管理。另外,新农村对于垃圾、污水处理的设施的缺乏也是影响新农村景观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2.2问题产生的原因

根据调查,新农村景观建设的设计质量、居住环境、和一些公共设施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城市的景观建设。其中主要原因是当地居民拒绝割舍的乡土情结,当然也是农民意识方面的发展水平较低的关系。新农村在面对城市环境巨大变化的冲击时,该如何利用好与城市一样的现代文明成果,就成了发展新农村景观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比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行为日渐便捷却单一化的情况不一样,村镇居民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风俗的特殊性,相比城市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与风格,而盲目山寨城市景观只能打破其传统的生活状态,这样却影响到新农村建设互帮互助、和谐共居的人居关系。无论什么村镇的建设都不能离开大自然,但是目前的新农村景观规划大多以主观思想追求类城市的居住方式为时尚,无视了社会生活、生态影响、地域文化还有长时间积累下形成的乡土生活方式,丧失了农村原本的田园气息和地域文化特点,最终变成了千篇一律的复制城市,这种情况也导致原本的乡土生态资源遭受了一些的破坏。

总结来说,想要塑造新农村景观优美与和谐的特色,就必须在达到居民需求的同时去尊重当地原本的生态风俗以及传统习惯,对于村庄整体布局的完善和对人居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十分重要。3.新农村景观的改造与建设规划 3.1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理念

第一,新农村景观改造首先需要注重生态环境,并且与田园生活方式相适应。乡土区域的特点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或者建设风貌,而是当地居民们适应这些过程形成的乡土文化的表现。此外注重乡土环境可遏制当代新农村环境的恶循环,与此同时还可以解决农村的生产模式单一低下且无法合理分配优秀资源等问题。新农村规划设计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地貌,接纳当地居民注重与周边环境共存的保守观念,从而实现新城镇与乡土环境的完美结合。以陕西省某市某区大夯屯村的改造建设为例,大夯屯村在新农村景观改造建设规划里,就有渔乡肌理为基础,坚持“生活、生态、生产”三个基本点,整治了村庄风貌,提高了乡村人口居住环境,还大力发展了休闲渔业,营造了“渔事特色鲜明,乡土风情独特,景观体验浓郁”的渔乡特色村,这样就得到了良好的环境收益、经济效益。在行为意识的变化中寻找新的居住方式、传统环境的协调,经过大力引导、提升农村人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同时也注意到保护、发展优良的乡土文化,使其对农村景观的改造规划产生良好的影响。3.2新农村景观改造案例

2007年底,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受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政府的邀请,接手了鄯善县蒲昌村新农村建设的改造工程。蒲昌村位于城市郊区北部,紧邻AAAA级旅游景区库木塔格沙漠,是城市、景区、乡村的交汇节点,非常适合于开发旅游。“鄯善”县大家一定感到很陌生,但提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楼兰”古城我想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楼兰”城更是每个旅行者心中的“圣地”。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场战役中,“楼兰”国被“且末”所灭,“楼兰”国从此灰飞烟灭,所以当时的部分楼兰人就迁移到了今日的鄯善地区。经过研究人员的分析确定:用独特的地域性语言展示城市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景观、用原生态的建造手法塑造独一无二的新农村形象,诠释新农村建设的精髓并且体现了新农村的活力的传承。用独特的地域性特点展示了鄯善县的历史,反映出鄯善和楼兰的渊源,充分利用楼兰的神秘和沧桑打造鄯善的厚重与醇美的文化精神。用原生态的建造手法塑造独一无二的新农村形象和旅游品牌。通过研究人员认真的比较,鄯善县最终使用历史悠久的建造手法“生土建筑”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建造工艺。生土建筑主要用未焙烧而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作为构造主体的建筑。当地还拥有交河古城、高昌古城等生土城市遗址,现存的吐峪沟麻扎村也是生土建筑的代表作。这种建筑形式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和形式美感,也与楼兰文化的主题契合,同时恢复和挖掘这种几近绝迹的建筑样式也是最好的旅游价值所在,可以为今后旅游品牌的建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整个项目是以新农村景观改造为目的而建立的,在如何做到“施惠于民”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整个项目改造中涉及到上百家住户,不同居民家的经济情况差距又很大,所以研究人员针对那些经济条件不好,房屋破旧的居民家庭进行了较大的改建,甚至是拆掉重建,其中政府拿出了很大部分资金,个人只出了小部分的资金,使他们也住上了宽敞的大房子。这样的好处是同时在他们这部分房屋上设计了更多的景观和接待功能,让这部分人在以后的旅游开发中能够持得到一定收益从而致富。而对于那些比较富裕的住户的房屋只做了些立面上的改造,这样他们就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从而体现整个项目“以民为主、为民谋利”的思想。

3.3以民为本与统筹兼顾

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最好可以实行比较民主的决策管理,这样可以引导群众不由自主地投身到环境景观的改造建设中。而且,还应该从农村居民的生活规律、精神需求的角度为出发点,努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景观形象,完美景观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3.4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

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正立足于新农村的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好基础公众设施还有其基本管理体系,并在提高村民素质的基础上,针对落实村庄居民的特色产业,明确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针对不同的建筑风貌特征逐一解决相应的问题。设计中应注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力求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把不同的乡村聚落形态一一展示其丰富的乡土人情和特色。4结语

在我国,新农村景观的规划建设还在刚起步时期,还缺少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和主要的实践经验作为指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相关的设计人员应该遵从农村当地居民的生存需要,使新农村规划适应人们的生活行为。景观设计的现代化时期,完善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保护当地乡土风貌,使当地特有的文化景观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参考文献

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 篇2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景观,潍坊,问题,改造设计

新农村文化景观建设, 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而新农村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实施, 又是新农村文化景观建设的基础与前提。

为此, 本文以山东省潍坊市新农村文化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造设计为切入点, 进行实证性个案研究, 力求以此作为典型, 为其他新农村文化景观设计与实施, 提供有价值的理性思辨与具体实施的双重参照系。

一、潍坊新农村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

“实施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新农村文化景观设计, 必须以客观现实为依据, 面向农村实践, 为建设新农村而服务。

因此, 新农村文化景观设计, 首先就要对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分析总结, 并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 制定出应对的改造设计方案, 务求解决实际问题, 收到实际效果。

本文以潍坊市为具体实例, 对其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认真研究。应当指出, 自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 尽管潍坊市的新农村建设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 并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 积累了相关经验, 许多农村面貌得到改善, 村民居住质量得到提高。但是若严格要求, 则仍未能尽如人意。经过对该市农村的实地考察, 我们发现仍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分析, 潍坊新农村文化景观目前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城市化倾向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民的生产方式已不仅限于单纯的种植业、副业、养殖业, 加之农业机械化与电力系统等一系列高科技的引入, 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于是, 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便成了农民追寻的目标, “乡村城市化”的理念应运而生。因此, 在农村文化与景观建设中, 便出现了“乡村社区”模式, 或称“多村一社区”, 即通过撤村拼点, 增强土地集聚效应, 促使新农村小区化, 简单地将弃了农村传统特色, 片面追求城市化。例如:集体式居民楼取代了传统的农家小院, 造成农用工具无地存放, 也给农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又如传统的左邻右舍不再是守望相助, 而形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农村已不再是农村,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农村文化景观也就不具备农村文化的本体属性与本体特征了。

(二) 风格混乱

许多农村文化景观风格混乱, 在建筑的选址与布局上不再遵循“风水”原则, 忽视自然条件的差异, 盲目建设, 杂乱无章。例如公路两旁建房经商, 村落沿公路延伸方向两侧建设, 占据路边的良田, 形成所谓的“马路村”;村落中心地带荒废, 而周围地带又新房林立, 形成所谓“空心村”。更有不少富裕的农村不顾农村文化的背景与特质, 兴建起别墅, 从而使传统的农村建筑与现代城市建筑混杂。例如寒桥村文化景观中的突出问题就是城乡的混合物, 一条近40米宽的大马路, 沿路两旁建造两三层的门面楼, 楼房的背后却仍旧是狭窄的巷子与耕地。说它是城市, 却依然存在乡村的痕迹;说它是乡村, 其大马路又十分乍眼, 真是非乡、不伦不类, 风格混乱、毫无章法。

(三) 旅游污染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潍坊有些具有特色文化的村镇推行乡村旅游, 将其作为谋取利益的工具, 从而使传统的乡村结构与文化被新的“旅游娱乐模式”所代替。许多古村落文化景观本身即是一种文化遗产, 是传统农耕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特色的文化景观, 其文化的精髓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例如极具民俗民风的农家四合院, 威武的门神、高大的福禄寿照壁、古色古香的门匾等等, 都是传统乡村文化的亮点与珍珠。然而在旅游开发中, 古老的村镇中心地带被酒店与宽阔的街道所取代, 原有的宁静被破坏, 最终这种大众旅游方式在开发过程中丢失了乡村文化的根基, 也毁坏了旅游自身的文化基础。这是值得关注, 值得思考, 值得商榷、值得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新农村文化景观中, 不能造成传统的民族优秀的乡村文化的缺失与泯灭, 这是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

二、潍坊新农村文化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发现问题不是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在分析问题的原因与症结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潍坊市在对新农村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面, 确确实实采取了具体可行的有效措施,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也取得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这里, 仅选取两个实例, 来具体研究潍坊新农村文化景观改造设计的实况。

(一) 潍坊市古城镇杨庄新农村文化景观改造⒈杨庄文化景观发展现状解析

杨庄是一个中心村, 包括杨庄、沙埠屯、孙云子三个自然屯, 人均占地面积130平方米, 是一个典型的“空心村”。城区北环路从这几个村庄穿过, 治公路两旁形成路边商业服务区, 服务于周围村庄。但是中心村的形成并没有与老村落做好过渡衔接:新建的中心村向外蔓延, 而原有的农村文化景观中心却衰败空置, 造成资源与景观的浪费与混乱。但是对此我们并不能全盘否定, 毕竟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与提升, 公共设施也相对完善, 乡村道路也基本上实现了硬化, 脏、乱、差的现象也有所改变。

⒉文化景观现存的主要问题

杨庄文化景观现存的主要问题是:中心村的主要通道为流线型, 内部的空间结构排列简单, 道路交叉口形成的驻足闲聊空间, 并没有完全延续传统的乡村空间形式, 因而未能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居民建筑景观城市化现象严重, 绿化也仅以零星的几何状草皮为主, 乡村特色不明显。公共空间中的亭、廊、榭等园林景观, 也缺少农村氛围。

⒊改造对策

针对上述现存问题, 制定了相应的改造对策。

(1) 总体布局结构清晰合理

将中心村整体空间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社会文化中心 (包括村委会、文化活动等公共建筑) ;第二个部分是休闲娱乐中心 (包括幼儿园、商店等) 。这两个中心相互呼应, 带动整个村的发展。总体布局趋于清晰合理。

(2) 废弃用地的利用

对于周边废弃的用地, 更新使用功能或通过拆除重建, 建造新的相应空间。

(3) 传承文化特色

改善中心空心地带的居住环境, 传承文化特色, 完善街道景观。

(4) 体现乡村特色

区域景观建设从传统居民生活习惯出发, 在建筑形态上保持传统的外墙及细部的建构色彩与形式的统一, 提取各种乡村文化元素符号作装饰小品, 体现乡土气息。

⒈发展状况

齐家庄属单口镇的一个行政村, 位于平原,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适合耕种, 是蔬菜生产基地, 农业生产水平高。地理位置优越, 有省道贯穿南北, 交通便捷, 区域条件良好。总人口约710人, 耕地面积2000亩。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 村民人均收入在全市属于中上水平。

(1) 已有成效

齐家庄在新农村文化景观建设中, 已取得一定成效, 其中主要有:道路系统趋于完善, 内部道路基本实现了路面硬化, 解决了雨天泥泞路的问题, 道路两旁绿化整齐规范。整个道路四通八达, 与其他村庄全线贯通;居住环境得以改善, 房前屋后清除了秸杆等木柴材料, 并种植了草坪, 进行了绿化。

(2) 存在的问题

齐家庄文化景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村口设计缺少特色, 属“千村一貌”中之一;聚落内部功能分区不明确, 缺少必要的公共空间;房前屋后草坪绿化模式单一, 缺乏特色, 乡村气息欠缺;垃圾回收设施缺失, 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家禽饲养散化, 污染现象严重。

⒉设计思路

齐家庄文化景观改造设计的思路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首先以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为前提, 完善功能区分。同时注重传承乡村文化, 保留物质文化遗产, 通过改造使其成为保存历史记忆的空间, 并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利用固有村落肌理, 更新表达形式, 将其有序地贯穿起来, 形成完整的空间结构。再通过提取乡土景观符号, 在形态、功能、结构、材料上表述乡土文化, 使乡村空间形成一个有生命的、完整的、现代化的乡村文化景观。其设计重点是:把聚落空间分为三个功能区;居民民居建筑文化景观区, 重点在于体现地域特色;公共空间文化景观区, 重点在于展现人们的精神风貌。

⒊设计方案

(1) 空间设计

吸收传统乡村街巷空间特色与尺度适宜的住宅空间的特点。小街小巷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石板、方砖等材料。并设置停车场、车库等, 以适应农民的需要。道路以舒适、安全为目标, 分成三个等级。乡村社区空间分为周围环境、建筑群、外部空间、节点等。其中以村口为视觉焦点。在道路两旁开辟菜园与果园, 体现乡土气息。

(2) 民居建筑设计

要充分反映当地建筑特色与环境完美结合, 材料上多选用卵石、块石、仿木材质, 色彩上追求明快淡雅, 融乡土气息与时代感为一体。保留庭院中的影壁、棚架等传统文化元素。

(3) 公共空间设计

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 篇3

摘要:新农村聚落景观的整治规划研究是解决乡村居住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山西省晋南地区新农村聚落景观的整治规划为研究内容,从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筑质量、景观环境、地域文化等方面总结农村聚落环境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现实,探索新农村村落环境建设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 聚落景观 晋南 整治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44-02

目前中国农村的生活环境的建设还较落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农村的聚落景观环境缺乏科学的设计规划,经济的发展给乡村的人们环境建设提供了条件,但是盲目的建设已经造成建筑格局混乱,公共设施落后,景观环境缺乏地域特色,乡土文化流失等问题。因此,需要科学地整治规划来改善乡村聚落环境,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环境建设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山西省晋南地区新农村聚落景观的整治规划为研究内容,探索新农村环境建设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

1 晋南农村聚落景观环境概述

晋南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属黄土高原地区,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等地形地貌,境内黄土土质肥沃,农耕物产丰富,素有山西粮仓之称。植被资源丰富,主要是以次生落叶灌木丛和落叶阔叶林为主的夏绿阔叶混交林。同时,还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中华文明遗址——“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老峰、芮城永乐宫、丁村文化遗址……

晋南地区民居呈多样性分布(如图1),一般而言,平原地带以砖木结构的窄四合院为主;山区民居则以窑洞院落为多,特别是分布于平陆、芮城的地坑窑院,时至今日,仍然古风犹存,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乡村聚落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聚落环境出现了发展与继承,经济收入提高与生态破坏,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与人民对生活的要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2 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的现存问题

2.1 产业结构单一

晋南地区的农村产业以传统农业为主,本地区地域文化、历史古迹、生态景观等没有形成旅游产业,产业结构单一。

2.2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晋南地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村落布局不规则,造成了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大部分的农村建设没有硬化道路(如图2),缺乏信息网络,缺乏燃气设施,缺乏自来水设施,缺乏村落排水设施,缺乏垃圾集中排放处理设施(如图3)。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很多乡村缺乏公共医疗机构,缺乏健身活动场地和健身器材设备,缺乏文化娱乐场所,缺乏街道公共照明等公共设施。这些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质量,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3 传统民居建筑破坏严重、新修房屋品量较差

晋南的传统民居建筑以高原山地的窑洞院落;高原台地的地坑窑院;平原地带的窄四合院为主要民居形式。大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很多民居村落已经毁坏,居住形式、民俗习惯、建筑样式逐渐消逝。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自主翻新或重建家宅现象普遍,出现很多新式建筑(如图4),但房屋建设缺乏系统设计,建筑形式干篇一律,严重破坏了黄土高原独特的建筑文化。

2.4 传统聚落格局严重破坏,新建村落缺乏规划

晋南地区农村传统聚落格局大多以黄土高原的地形因势而建,村落景观和自然山水环境和谐统一,但目前破坏严重。新建村落缺乏系统规划,盲目的把城市景观当作现代文明的标志,忽视甚至破坏了具有文化价值的景观,并且不顾当地地理环境,削峰填谷,把平原景观建设方式硬套高原山地地区,不但丧失了农村聚落的历史风貌和地域文化还引发生态环境的破坏。

3 晋南新农村聚落景观的科学整治与规划

通过晋南农村聚落的科学整治规划,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系统规划统筹设计保护传统地域建筑风格,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3.1 产业结构整治

农村聚落的整治规划与农村经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通过科学的乡村环境整治使单一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对于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进行保护式整治,保护修缮原建筑的同时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质量,把原有的古建筑修缮成文化旅馆、文化酒馆、地域文化博物馆、文化保护型居住宅院,形成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以晋南地区主要农业物产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观光农业旅游产业,结合广域旅游资源形成链条式结构,使村落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效结合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保护整体协调发展。

3.2 因地制宜分类规划

晋南地区区域广阔,区域内有黄土高原山地、盆地和平川,区域内农业生产多样,区域的发展资源多样,农村聚落形态多样,农村的未来发展方式多样,农村聚落规划要因地制宜分类规划,主要分为生产型农村聚落规划,历史文化保护型农村聚落规划,生态旅游型农村聚落规划,综合型农村聚落规划。

3.3 居住建筑整治

农村聚落的整治规划多针对自然村落,其村落格局、住宅形式等充分体现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规划设计以维护村庄基本格局为原则,将村落改造成一个整洁、有序、经济、美观、地域风格凸显、格局多样的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时,首先应对建筑质量进行评价,确定保留建筑、整治建筑与拆除建筑。对于新建民居应遵循就地取材文化延续的的原则,利用“砖、木、土、石”等材料来体现晋南民居的特色,布置应因地制宜,因型就势,并与保留建筑结合,形成富有层次的山地景观。对始建年代久远、保存较好、具有一定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民居,如窑洞、四合院等要悉心保护(如图5),破损的应按原貌加以整修,周边新建建筑物的体量、高度、形式、材质、色彩应与传统民居协调统一;对村中质量较好的居住建筑,应通过内部空间改造,加强卫生间改造实现污水统排,拆除严重影响交通的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的危旧房屋。通过整治,使整个村庄建筑形成新旧有别,格调统一,展现协调、整洁的村容村貌。

3.4 因地制宜的整治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道路系统的整治分为两部分:一是村际道路系统,要设计规范,交通标识明确。二是村落内部道路,要道路等级明确,路网清晰,功能全面,道路硬化结合村落整体风格合理选材,不可干遍一律。合理布置路灯、护栏、交通标志物等辅助设施,科学规划停车场。规划集中供水系统,规划集中排污系统,集中规划沼气池实现燃气系统,并建设埋地式规划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集中排放。系统规划防灾体系,包括消防系统规划设计;防洪系统规划设计。合理规划电力、通讯网络。公共服务设施直接服务于村民的生产生活,村委会、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应结合村中心广场或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方设置,成为村庄中的标志和中心。同时,利用吉树、古井、石磨、等作为景观小品,形成公共景观,改善公共环境。

3.5 景观绿化的整治

在农村聚落景观中,景观绿化以乡土化为原则保护农村自然肌理,与村庄的地形地貌、空间形态、建筑以及住宅庭院等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状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对现有绿化景观进行适当改造与修整。整治规划时应注重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村庄特色的古树等景观。景观绿化与经济树种相结合,晋南地区有很多有经济效益的绿化树种,如枣树、苹果树、杏树、核桃树、柿子树等,这些经济树种,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景观,还能增加农民收入,结合民居庭院、道路两侧、活动场地以及山体、沟坎进行绿化,带动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结语

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 篇4

添加日期:2010-7-22 来源:薛城区建设局 浏览次数:328次

近年来,薛城区始终坚持把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牢牢把握村庄规划、村镇建设、村镇管理三项重点,紧密结合文明生态村创建、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强化措施,加大投入,积极开展村镇规划编制和村镇建设工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功能逐步增强,村镇容貌明显改观,群众满意程度进一步提高。

薛城区是山东省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分类指导的二类区,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村庄规划设计水平,按照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切合实际的原则,在认真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委托省、市城乡规划设计院先后完成了县域村镇体系规

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集中连片建设改造试点项目规划“三大规划”编制工作。全区6镇及1个街道办事处,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除位于城市规划区内的常庄镇、临城街道办事处外,其余 5个镇已全面完成,并通过专家论证,全部批复。同时结合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示范村环境综合整治、城中村改造建设,经济薄弱村的帮扶转化等政府性工程,通过严格的控制和具体的指导,先后完成70余个新一轮村庄规划修编。近年来,各镇(街)以村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以总体规划为基础,积极加强村镇近期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村镇规划编制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建制镇为龙头、示范村为网络、具有地方特色的村镇体系。加大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增强村镇载体功能,督促和指导各镇,突出安排好基础设施和重点

项目建设,落实好配套资金。搞好监督检查,强化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了村容镇貌改观和群众的安居乐业。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变村庄“脏乱差”,充分发挥各镇成立的市政、环卫、绿化管理队伍的职能作用。初步达到村容整洁、路面硬化、饮水达标、厕所卫生、塘渠清洁、垃圾收集、住房舒适、设施配套、村风文明的效果。建立健全长效管理体制,严格村镇规划建设规范化管理,对于村镇建设工程,严把“选址关、设计关、审批关、放线关”四个关口,全面实现区、镇、村三级放线制度,对于无规划、无建设计划、无设计、超标准建设的坚决不批,对建设项目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切实保障村镇建筑市场的有序进行。按照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的部署要求,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分类实施,强力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09年度,全区共启动建设试点村庄集中连片改造项目22个,完成集中连片住房建设3376户,完成分散住房建设1669户,完成危房改造1975户,完成市政府下达任务量138%,完成率居全市第一,圆满完成了枣庄市政府2009年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为打造工程新亮点,我们坚持把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工作与枣庄“二日游”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旅游景点沿线农房“古韵汉风”改造工程,深度挖掘村镇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内涵,先后在各镇街实施“金镶边”改造工程,对污损的建筑立面修补后重新粉刷;实行平屋顶改坡屋顶工程;沿路门面按标准门面房统一改造;在指定位置设置广告和店招等。改造后的建筑物色彩以灰、白为主色调,形成“古韵汉风,旧骨新材” 的整体统一风格。2010年,为进一步做好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我区确定总的工作目标是:集中建设一个不低于1000户的市级农民示范社区,省级中心镇(陶庄镇)选定3个市级农村住房连片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市级重点镇(周营镇)选定2个市级农村住房连片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其余镇街选定1个市级农村住房连片建设试点示范项目;

全区共选定1500户的危房改造市级示范户。加快推进薛城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

科学规划,合理引导,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向社区集中。全面落实省“三类规划”修编要求,在完成的全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及农村住房与危房改造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基本农田保护、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等因素,科学地确定成片新建农房的位置、规模、标准和建设时序,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解决好规划设计缺乏特色,档次和品位不高,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建立政府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结合薛城实际,总体上规划建设小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两种类型。全区以镇驻地为中心,辐射服务于近郊村,规划组建陶庄、沙沟、邹坞、周营4个小城镇社区,规划建设吴庄、金河、前院山、北安阳、北于等26个农村社区。从项目数量、规模上提出新的要求。形成以县城—乡镇驻地—新型农村社区为主体的布局框架。从建设时序上分三类实施:一是“一步建成类”。对城中城边村、镇中镇边村、压煤搬迁村集中开工建设,集中建设常庄镇城南新区社区,陶庄镇矿中社区、尚马社区,邹坞镇安阳社区。二是“分步实施类”。以镇驻地为中心,辐射服务于近郊村,对合村并点不能一步到位的,先启动建设一两个起步村,3至5年内完成合并任务,比如:由于高铁建设正在实施的陶庄镇千山新村,下步结合奚仲公园规划,可与周边的奚村、夏庄实施合村并点,集中规划建设千山社区。三是“引导聚集类”。对三、五年内难以整村迁建的,按照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服务半径,科学选址、与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紧密结合,先行建设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中心,通过集约服务引导农民逐渐集聚,从项目数量、规模上提出新的要求,宜大则大、宜中则中、宜小则小。对于没有编制规划的村庄,一律不得审批农房及其他建设项目,所确定的农村住房集中连片建设改造示范项

目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按要求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实行分类评审,逐级把关。

创新建设模式,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新型农村新社区建设改造。以城中村、城边村、乡镇驻地村、大企业周边村、经济强村、矿区搬迁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村为重点,按照规划实施整体改造。以“六个结合”(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镇驻地改造,沿路村庄综合改造,房地产综合开发)为总抓手,以点带面,多管齐下,构建城乡联动、一体发展的大城建格局。按照市政府实施“十百万”示范工程项目要求,结合薛城实际,采取以下几种模式规划建设运作,突出示范带动:一是“城中城郊村改造型”。由政府牵头主抓,按照城南新区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东姚、邵庄市级农民千户示范社区,继续完善西姚山农民公寓配套建设,启动东小庄安置社区规划建设。二是“城镇驻地村建设牵动型”。结合陶庄镇棚户区开发改造建设,启动陶庄矿中千户社区建设,完善幸福花苑危房改造市级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尚马村陶兴花苑建设进度,此三大片区建成后,可形成水、电、暖、气配套齐全、高标准的,规划建设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花园式居民小区。再者,明年强力启动陶庄镇政府向南陶庄矿宿舍四区及驻地501宿舍西区域的改造建设。通过3-5年的改造,陶庄镇驻地内整体可形成约50万平方米的居民小区,同时对镇驻地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进行提升,再结合陶兴路向南延伸至新城,打造蟠龙河湿地,使陶庄镇真正成为枣庄新城后花园。三是“强弱村联合型”。周营镇铁佛村在现有旧村改造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蔬菜基地的优势,并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带动周边弱小村庄,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社区。四是“压煤村庄搬迁型”。邹坞镇北安阳村现有居住人口3100人、700户,人口较多,居住密度大,村庄居民点占地面积1200亩。由于村南安阳煤矿的建设,村庄居民点大部分坐落在煤层上,紧密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采取滚动开发安置的方式进行改造。现在村

西南角打谷场废弃地内,已建成两栋农民公寓,然后向东逐渐延伸,边拆迁,边安置,建成新型安阳社区。通过改造建设、整村搬迁可节约土地800余亩。其他乡镇都要结合自身实际,针对不同情况,通过不同方式,坚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按照全区村镇体系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类型的试点工作,推进村庄合并,兴建大型社区,建设一批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农村新社区。

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整体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区政府设立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专项资金,按照批准的区域村镇体系规划、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规划及年度计划,对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进行补助,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一是对确实需要新建的危房户,科学选址统一规划设计,控制规模,确保质量。2人以下户控制在40m2,3人以内户控制在60m2以下。凡纳入今年危房改造对象的,根据改造方式不同,除省、市补助外,区政府平均每户补助3000元,镇(街)政府平均每户配套补助2000元。二是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过程中,通过拆旧复垦,经上级验收合格后,对于实现新增耕地节余指标,用于镇街建设的,区政府将土地招拍挂获得的政府土地纯收益全部返还给镇街(临城街道办事处、常庄镇除外),用于农民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对于实现新增耕地节余指标,用于城市建设的,区政府给予镇街每亩不低于20万元奖励。

超前谋划,深入挖潜,适当调高工作计划。为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建设改造任务,本着向其他区(市)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看齐的目标,结合《枣庄市2010年度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指导性计划》和2009年度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各镇街具体情况,自我加压,适当调高2010年度建设改造计划目标,将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推进工作速度,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市2010年度下

达给薛城区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指导性计划为7635户,我们上报计划为12350户,农村住房建设改造计划数年度增加40%。

加强领导,强化调度,建立农村住房建设改造工作推进机制。加大调度督导频率。区政府督查室、区财政、区国土资源等部门,定期开展区级层面的调研、督导、检查,对每个农房建设项目动态进展情况建立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每季一督导、每半年一考核的强有力的工作跟进机制,加大调度、督导、检查、考核、通报的频率和力度,对千户社区和示范项目明确专人重点盯梢。坚持深入基层调研。按照“3+1”模式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即:每月确保有3周左右时间深入镇(街)和村(居)调研督导,留1周左右时间在办公室处理相关工作。定期轮回召开推进会议。坚持一个季度以区政府名义至少召开一次现场会或观摩会来不断总结成绩、交流经验、促进工作。现场会或观摩会在各镇(街)轮回召开,以更加有效的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建立约谈制度。根据农房建设项目动态进展情况每月进行通报,并实行镇(街)部门负责人约谈制度,每个季度进行一轮,由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同志各约谈镇(街)部门负责人。对通报后两位的镇(街),建议区政府领导约谈镇(街)长(主任)或分管镇(街)长(主任)。(靳宪娣 殷宪江)

城乡住房工程(28个,总投资173.83亿元)

一、续建项目(10个,总投资31.41亿元)

1、投资7亿元的燕山路棚户区回迁安置工程(区住建局)

2、投资7亿元的西小拆迁及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常庄镇)

3、投资5.5亿元的陶庄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陶庄镇)

4、投资4.6亿元的东小拆迁及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常庄镇)

5、投资3.2亿元的九都国际花园开发项目(区住建局)

6、投资2.6亿元的奚仲花苑建设项目(区住建局)

7、投资5000万元的铁佛旧村改造项目(周营镇)

8、投资3600万元的陶庄镇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项目(田湾旧村改造、千山新村)(陶庄镇)

9、投资3400万元的邹坞镇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项目(安阳小区、中陈郝连片建设)(邹坞镇)

10、投资3100万元的张范镇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项目(东夹埠、张范东村旧村改造)(张范镇)

二、新开工项目(18个,总投资142.42亿元)

11、投资38亿元的火车站城市综合体及回迁安置工程(区住建局、临城街道)

12、投资30亿元的新华街区域棚户区改造工程(临城街道、区住建局)

13、投资16亿元的燕山花园B、C、F区建设项目(区住建局)

14、投资12.96亿元的中兴世纪城建设项目(区住建局)

15、投资12.5亿元的中兴花苑建设项目(区住建局)

16、投资9.9亿元的种庄拆迁及安置小区建设项目(常庄镇)

17、投资3.9亿元的泉兴华庭二期建设项目(区住建局)

18、投资3.6亿元的九龙城建设项目(区住建局)

19、投资3亿元的福星小区建设项目(临城街道)

20、投资2.7亿元的御园福邸建设项目(区住建局)

21、投资2.4亿元的吴庄新村建设项目(常庄镇)

22、投资2.3亿元的甘霖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邹坞镇)

23、投资1.5亿元的金泰花园二期建设项目(常庄镇)

24、投资1.1亿元的中和嘉园二期建设项目(区住建局)

25、投资9000万元的楼沃新村、凤城小区二期建设项目(沙沟镇)

26、投资6000万元的西防备、鲁桥新村建设项目(陶庄镇)

27、投资5400万元的刘沟新村、打席新村建设项目(邹坞镇)

28、投资5200万元的和谐新村建设项目(周营镇)

城乡基础设施工程(22个,总投资18.86亿元)

一、续建项目(8个,总投资8.17亿元)

1、投资1.6亿元的城市集中供热项目(区住建局)

2、投资1.6亿元的枣临铁路沿线16座跨铁路立交桥建设项目(区交

通运输局)

3、投资1.5亿元的城南路网(珠江路中段、东外环路、昆仑山路、湘江路和广场东路、南路、西路)建设项目(区住建局)

4、投资1.2亿元的区委党校、职业中专、技工学校迁建项目(区委党校、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5、投资9100万元的疏港路改造项目(区交通运输局、常庄镇、沙沟镇)

6、投资5600万元的奚仲市民健身园项目(区住建局)

7、投资5000万元的小庄河景观建设项目(区住建局、水利和渔业局)

8、投资3000万元的陶兴路建设项目(陶庄镇)

二、新开工项目(14个,总投资10.69亿元)

9、投资2.7亿元的薛国桥建设项目(区交通运输局)

10、投资1.7亿元的珠江路(京台高速公路以东段)建设项目(区住建局、常庄镇、沙沟镇)

11、投资1.2亿元的京沪高铁站南部新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区住建局、常庄镇、沙沟镇)

12、投资7400万元的郯薛线西段改线工程(与微山县对接)(区公路局、交通运输局)

13、投资6200万元的文化中心建设项目(区文化局、住建局)

14、投资6000万元的二十九中迁建项目(区教育局)

15、投资4500万元的天山路南延工程(区住建局)

16、投资3700万元的长白山路建设项目(区交通运输局)

17、投资3600万元的区污水处理厂风险调节池及城南新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区住建局)

18、投资3300万元的农村公路建设(修建农村公路4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梁2座,其中,洪陈路投资1180万元、全长10公里)及安保工程(区交通运输局、邹坞镇)

19、投资3200万元的供水管网扩建改造项目(区住建局)

20、投资3000万元的甘霖水厂项目(邹坞镇)

21、投资3000万元的城南新区幼儿园及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区教育局)

22、投资7000万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疏浚河道10.1公里,治理蟠龙河邹坞段,改造中低产田1.5万亩,解决农村1.5万人饮水,小流域治理4.6平方公里,成片造林4000亩,建设省级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区水利和渔业局、林业局、农业开发办、邹坞镇、张范镇)

服务业项目(20个,总投资41.92亿元)

一、续建项目(10个,总投资17.62亿元)

1、投资6亿元的蟠龙河生态湿地项目(区水利和渔业局)

2、投资2.1亿元的临城大酒店(原银座商城暨假日酒店)项目(区

旅服局)

3、投资2亿元的银海药业物流园项目(张范镇)

4、投资2亿元的金海国际商业文化广场(原银兴影视文化中心)项目(区文化局、住建局、规划分局)

5、投资1.5亿元的枣庄港、煤化工码头、旅游码头建设项目(沙沟镇)

6、投资1.1亿元的西姚邻里中心项目(常庄镇)

7、投资1亿元的中华车祖苑项目(陶庄镇、区文化局)

8、投资9000万元的颐正园(原市检察官培训中心)建设项目(沙沟镇)

9、投资6500万元的民国影视文化城扩建和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奚仲阁)建设项目(区旅服局)

10、投资3700万元的奚仲花苑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区住建局)

二、新开工项目(10个,总投资24.3亿元)

11、投资6亿元的五星级酒店项目(区旅服局)

12、投资3.74亿元的鲁南铁水联运物流园(投资2.28亿元的恒瑞钢材市场、投资1.2亿元的周宁电子五金商务港、投资2600万元的双新物流)项目

13、投资3.7亿元的张范汽车城(投资2.5亿元的鲁南汽贸中心、投资1.2亿元的申科汽车城)项目(张范镇)

14、投资3.5亿元的沪薛休闲商贸综合体项目(常庄镇)

15、投资3亿元的银座商城鲁南旗舰店项目(区旅服局)

16、投资1.6亿元的邹坞铁路物流中心项目(区经信局、邹坞镇、张范镇)

17、投资1.1亿元的留园山庄项目(沙沟镇)

18、投资8000万元的恒泰农合行迁建项目(恒泰农合行)

19、投资5600万元的奚仲大酒店项目(常庄镇)

新农村改造方案 篇5

为扎实推进岗李村新农村建设,切实完成市重点示范村的综合改造任务,根据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印发《2007年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7年重点示范村建设村庄综合改造基本要求》和《大河路街道2007年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综合改造方案》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岗李村位于惠济区北部,南临惠济区政府,北临黄河,岗里村是一个行政村,又是一个自然村,下设七个村民组,全村总人口为2178人,总户数为568户,有党员63名,耕地1275亩。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6450.90元,村庄占地460亩,现有主导产业为餐饮养殖,种植。岗李村现状,基本实现了村内通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电信。排水设施通畅、道路畅通、电话进家,并且有公交线路通过本村,解决了郊区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我村内有一所小学,为农民解决了学生的学前教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

岗李村主导产业是农业,重点为种植无公害蔬菜,农民人均纯收入6450.90元。

近年来,我村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团结、重干,实干,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开拓进取、工作扎实、作风民主,在带领全村人民改善基础条件、发展支柱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被区委、街道评为“文明村”、“„五好‟村党支部”等光荣称号,在群众中享有较高的威信,干群关系融洽。广大农民群众苦干精神强、村风正、民风顺、观念新、思路活、信息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大、信心足。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为加快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洁”工程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参与性,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加快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村创建为切入点,以住宅改造、农村产业发展和基层班子建设为重点,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环境、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原则。新农村建设必须强化产业发展基础,围绕区域资源特色,突出发展生态产业,形成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推进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和建设中,根据我村实际,紧密结合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突出高标准、低成本、可承受、可操作和可持续的特点,不搞形式主义,急功近利。制定建设目标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坚持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坚持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原则。开展新农村建设,应该在市、区、街道三级政府的领导下,创造条件,搞好服务,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坚持整体推进和突出重点原则。新农村建设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为重点,整体推进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量化任务、倒排工期、落实保障,争取10月1日之前基本完成建设任务,达到申请验收标准,确保12月30日全部完成建设任务。

四、实现目标要求

通过半年的努力,使岗李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到年末,实现工农业产值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长10%以上,全村就业人员占到劳动力总数85%以上。小康住宅率达到9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100%、电话拥有率均要达到100%,全面实行合作医疗,适龄青少年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一)努力发展主导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1、做大做强品牌产业。在现有种植无公害蔬菜基础上,发展精细、高档蔬菜种植和花卉种植,并实现无公害种植,提高郑州市北部市场占有率,实现农民农业增收。

2、发展养殖业。利用现有养鸡、养猪、养奶牛基地,采取“集中管理,分户养殖”的模式发展养鸡、猪、奶牛,实现养殖户创收,促进农民养殖业发展。

3、发展“农家乐”旅游。借助黄河旅游风景带的优势,以“丰乐农庄”、“马拉湾”等旅游娱乐项

(二)村庄建设

1、道路及公厕改造。加快村内道路建设,完善公路网络体系,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利用7月、8月两个月时间完成村内道路硬化建设任务,包括村庄主干道4条,宅间道路3条,通户道路500户共计5000米、达20000平方米,建设标准要求水泥路面地基为三七灰土,主干道水泥面宽6米、厚15厘米,宅间道路水泥面宽4米、厚10厘米。同时路灯按照市政道路照明标准进行建设,配套的路灯也要在9月25日前完成。对村内公厕实施改造,消除旱厕,根据市政公厕标准建设,争取建成高标准的水冲式厕所。

2、排水设施改造。总铺设排水管道2800米,其中主排水管道400米、为内径50厘米的预制水泥管,分支排水管道2400米,为内径30厘米的预制水泥管和主干道大沉淀池内径为1m×1.2m的27个及户前小沉淀池内径为0.6m×0.6m的70个,均为砖混结构。要求排水设施达到完善通畅,彻底消除农村“污水到处流,苍蝇蚊子到处飞”的现象。

3、庭院改造。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为体现农民的主体作用,庭院改造主要有农户出资,自行改造,办事处进行帮助和指导。(1)院落:地面要采用水泥硬化或水泥板硬化,院墙采用涂料统一刷白,改造后要达到院内干净整洁,房屋四周排水通畅,农具柴草堆放整齐,门窗墙壁无乱贴乱画,庭院美化绿化。(2)厨房:四周墙壁1.8米贴面转,以上部分涂白,有条件的可以吊顶,并要使用沼气灶或其它节能灶具,总体要达到整洁卫生、地面硬化、墙壁干净、案台清洁和物品摆放整齐。(3)厕所:均为水冲式厕所,地面铺设地板砖,四周墙壁贴面砖,要达到无积粪、无尿垢、无臭味、整洁卫生的标准。(4)淋浴间:四周墙壁贴白色瓷砖,地面硬化,顶部统一刷白或有条件的进行吊顶,最终要达到墙壁无水锈、无污渍,地面硬化合理,干净整洁,无污水。(5)门楼:进行统一改造,贴红色瓷砖,基本要达到统一颜色、统一高度、统一大小。(6)推广使用沼气和太阳能热水器,农户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可以有选择建设沼气池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也可以两样都使用。改造的总户数为40户。

4、村内街道和游园绿化。环境绿化是新农村建设美化农村面貌的重要手段,按照村庄规划和道路布局,对村旁、路旁、水旁、宅旁和公共场所要进行绿化,绿化种类要涵盖树、花和草,具体道路两侧绿化5000平方米,500户门前绿化5000平方米,游园和花园绿化1100平方米,农户庭院内有条件的也可以栽树、种草、种花,总体绿化率达到35%。同时规划建设的入村广场、小游园、健身广场各1个,9月28日完工使用,游园以绿化为主,配备有石桌、石凳,健身广场配套有体育健身器材,供群众休闲娱乐和锻炼。

5、公共设施建设。卫生所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达到《郑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卫生所基本标准(试行)》规定条件。文化体育活动场所新建室内建筑面积150平方米,硬化室外面积500平方米,其中藏书3000册以上,报刊10种以上,文体活动器材5种以上;岗李村也新建文化娱乐室(含党员活动室)一个和健身广场一个,达到《河南省示范文化大院标准(试行)》规定的条件。休闲广场用人行道砖铺地,设置宣传栏,内容粘贴到位,并根据情况设置一定数量的座椅,达到地面硬化、宣传村情和休闲娱乐的效果。篮球场地面水泥硬化,篮球栏设置到位,篮球场线按标准规划,达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规定要求。

(三)“五通”建设

1、通水:按照《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实施安全饮用水工程,自来水到户率100%。

2、通电:根据村庄规划,对村内的变压器实施拆除,线路改造标准是根据郑州市电业公司《关于对我市10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给予扶持和支持的具体工作方案》要求,实施电网改造工程,供电可靠率、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用电户数均达到100%。

3、通广播电视:按照郑州市广电局《郑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实施方案》要求,广播电视用户入户率达到100%。

4、通电话和宽带:电话(含手机)入户率100%以上,宽带光缆铺设到村,入户率达到15%以上。

(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农村教育及卫生防疫体系健全,适龄儿童入园率、入学率达到100%,村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达到100%;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有效开展,农民技术员比例达到15%,信息、通讯畅通,电话(包括移动电话)入户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基尼系数达30%—40%,恩格尔系数45%以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增长10%以上,90%的农户达到小康户标准。

(六)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有效推进

村级民兵、妇女、共青团、调解、治保、计生协会等群众团体组织机构健全,职能得到有效发挥。全面落实村务公开,积极开展好党员教育培训、文体活动经常化,村民的科技意识、民主意识、诚信意识及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稳定,争取60%的农户达到“十星级文明户”。

五、具体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

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要充分动员广大群众建设好自己的家园。首先要建立一个固定的版面和宣传栏,第二印制新农村建设宣传条幅16条、刷写小标语90条,第三利用群众代表、党员代表进行宣传,达到家喻户晓。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广泛深入地向农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让他们懂得新农村建设既是富民工程、惠民工程,更是关系子孙后代的千秋伟业。要组织、引导农民群众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等不靠,投资投劳,从改造道路、住宅、发展沼气等清洁能源、搞好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治理村容村貌入手,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科学规划、有序进行

1、村庄建设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积极配合区、街道规划部门对村庄进行整体的改造规划,并要在抓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村内道路和公厕的改造、排水设施的修建及改造、房屋的改造、街道及游园的绿化和沼气建设带动的“三改”工作。使村庄改造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标准。

2、村庄建设。根据岗李村的实际情况,以新农村居住区建设为中心,以采取全面整治“空心房”、村庄整治改造和建设新农村住宅区三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

“空心房”整治:按照“一户一宅”的要求,对村庄内废弃的旧房、已新建房需退旧房、猪牛栏、厕所和一户多宅闲置的房屋进行全面清理。对尚可利用的房屋在村委会安排下依法流转,对废弃的或是无人管理的建议折掉,在规划范围内重新建设。

村庄整治改造:以“环境整洁,道路通畅”为基本目标,在全村全面推开“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工作,整治脏、乱、差现象,准备增设垃圾箱2处,柴草垛设在村上指定位置。搞好房屋建设规划,实行人畜分离,适当完善公共设施,搞好绿化美化,建立村规民约,使村庄达到“环境整洁、道路畅通、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基本要求。村庄整体改造:全部淘汰石棉瓦棚、土草房、砖土混合平台等,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自行改造。

按照规划要求我们岗李不仅要建成新农村居住区,还要以居住区为中心建立生态型旅游区,以供养沼气为主在居住区周边发展养殖区、加工区等。养殖区采取“集中管理,分户养殖”的模式,以鸡、猪、奶牛养殖为主,设立“养殖小区”,带动群众养殖、供应群众用沼气有保障,切实维护农户利益,增加农民收入。生态旅游区以黄河风景带为依托,规划包括休闲娱乐(集餐饮、水上游玩、观赏于一体)、文体娱乐(集文化艺术创作、体育健身、民俗活动于一体)等内容的生态旅游项目,享受绿色田园的浪漫气息,不断壮大村级经济。绿色生态区以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为主,选育优质品种,加强产中管理,施用有机肥,打造绿色品牌,创造绿色效益。

3、“三改”工作

改水: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解决好农村的安全用水和方便用水。通过对水源改造和供水工程设施建设,使我村居民全部用上安全饮用水,农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改厨:厨房改造率达到85%。

改厕:坚持“户厕改造为主,公厕改造为辅”的原则,对露天旧式厕所、粪坑进行整治改造,露天式厕所要全部取消,粪堆要全部迁到村外指定地点,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全面推广水冲式厕所,户厕改造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新建公厕由村里协调给予适当解决。拟新建公厕1座,实现全村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到85%。

4、农村其它配套设施建设

服务中心建设:坚持以建立“为农服务中心”为主要内容,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服务中心要按照便民利民、实用有效的原则发展。服务中心一般应设置村民教育、健身娱乐、信息服务等服务项目。计划于2008年9月5日开始建设小游园、广场等。2008年11月28日完工使用。

村庄绿化:在村中“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以绿化为主,把村庄绿化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绿化、美化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实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把我村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农村。

六、工程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方式

1、工程建设投资概算

岗李村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分为十一大块内容:即村内道路、排水管网、上水工程、房屋改造、庭院改造、环卫设施、绿化工程、公共设施和电路改造等多项工程。经专业人员测算共需资金约800万元。

2、资金筹措方式

按照向上争取一大部分(市、区财政),办事处补助一点、村里自筹一点、群众投入一点、企事业单位赞助一点的办法。上级以奖带补400万,剩余400万由村里,群众,企事业单位筹备。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认识 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经村党支部、村委会研究,决定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李小丑 副组长:李强

成员:李小亮李书堂李云峰王建军

要求领导小组成员要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快新农村步伐的高度,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切实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抓好各项利民政策的落实,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大督查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为保障村庄建设及改造质量,积极吸纳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代表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督察小组。

通过督察组对工程质量监督,提高资金的使用程度,并对工程的质量、数量和进度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工作组,针对出现的问题要想办法解决,从而确保村庄改造如期并保质保量完成。

(三)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为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我村把新农村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推动整个农业、农村工作跃上新的台阶。要把共产党员先进、表率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工作之中,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来展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广大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败。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我们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附件:

1、岗李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

2、岗李村新农村建设理事组

3、岗李村新农村建设试点进程倒计时表

4、岗李村新农村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汇总一览表 岗李村党支部 岗李村村民委员会 2008年6月9日

**镇委员会杨叶镇人民政府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村公用设施、公共事业、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组织管理、素质教育、文明风尚等为主要建设内容,以勤勉、协作、自立为建设精神的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农民步入现代社会,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平台和载体。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新杨叶,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义精神,并结全我镇实际情况,就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义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村庄整治为切入点,通过改造农村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发展农村产业、创新村庄管理机制、改变农民精神风貌,促进农村向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转变进程,努力完成文化建设、学校建设、卫生系统建设、计划生育机制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基层自身建设六大工程,大力打造杨叶新经济、新生活、新风尚、新村庄、新机制、新农民的新型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二)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坚持以人为本,走群众路线,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选择,依靠群众力量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切实履行农村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着力教育和引导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强迫命令,不大包大揽。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根据村庄区位和发展阶段,尊重客观规律,从现有经济基础出发,明确阶段性目标,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先易后难、逐步升级,思想上不急于求成,行动上有紧迫感。不举债、不攀比,不搞齐步走、不搞一刀切。——因村制宜、科学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村庄发展水平,坚持“分类指导、一村一策”,采取整体建设、局部改造、环境整治等方式,建设生态型、文化型、节能型等特色鲜明、格调新颖、充满时代气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照搬照抄,不搞千篇一律。——建章立制、规范操作。牢固树立“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意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社会事务管理机构,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村庄管理长效机制。不流于形式,不建形象工程。

——整体推进、务求实效。坚持规划先导,科学编制村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农民教育、农村管理等内容,使农村环境变化与产业发展同步,农民素质提升与塑造良好的民风民俗同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不急功近利、不搞低水平分散建设。

(三)主要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形成功能齐备、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高效的村庄建设体系,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人居环境优良、社会保障均衡、民主法制健全、邻里诚信友好、农民富裕健康、社会安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快增长。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村路网全部硬化,农民住房、饮用水安全达标;农户基本用上无害化厕所,农村污水、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农村建有标准卫生室,满足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需求,建立农民健康档案;配有完善的商业网点、健身场所和文化中心。

——人居环境大为改观。消除私搭乱建、人畜共处、柴草乱堆等影响环境的不文明行为;村庄、河道、宅旁院落实现绿化美化,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较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五保供养、特困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农村初级教育、成人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宣传体系进一步完善。

——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村庄管理法制化、制度化、民主化;农民素质大幅度提高,养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诚实守信;农民安居乐业,公民道德水平显著提高。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

重点是培育基础产业,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初步建成经济发展、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着力提高农民收入

以循环农业为抓手,推广高效型种养殖模式。成立行业协会,做好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打造新农民。改善水利设施等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相关产业如旅游、休闲农业等的投入,凸现产业化成效。进一步壮大工业产业发展,以白沙民营经济工业园和杨叶工业园为平台,以机械冶炼、轻工纺织、食品加工、电子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龙头,促进工业化,形成特色,就近转移农民,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以“治五乱刹三风四改四通”为重点,推进村庄整治,加大综合整治力度。“五乱”,即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流、畜禽乱跑;“三风”,即请客送礼风、抹牌赌博风、封建迷信风;四改四通,即改水、改厕、改圈、改厨,通水、通电、通路、通电信。以村内道路硬化、村庄环境美化、农户厕所无害化以及治水、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大力推进新村新风新貌建设,解决好人畜混杂的局面。建设与村庄规模、布局高度协调的农村路网体系,村庄主干路、支路和宅前路全部硬化。建设街头绿地、环村林,见缝插绿。改造农村厕所,实现农村厕所无害化。实施农村改水工程,保证农村饮用水安全达标。拆除村庄内占用道路、河道、绿地等公共场所的违章建筑,实现村庄干净整洁。采取“村收集、镇处理”的模式,实现垃圾密闭收集、运输和无害化处理。

(三)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将废弃宅基地收归集体,做好公共活动场所兴建工作,将自来水、路灯、沼气池、道路硬化等建设纳入新农村城镇规划之中,大力推进文化、学校、卫生等农村公共事业。以“一户(文化中心户)、一室(卫生室)、一店(连锁便利店)、一场(体育健身场)”为主要内容,建设与村庄规模相适应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设施共享性,提高利用效率。建设文化中心户,满足农民议事、培训、读书、阅报等活动需求;建设卫生室,配备专门医务人员和急救联络系统,满足农民初级医疗保健需求;建设联村或者连片连锁便利店,满足农民日常购物需求;鼓励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推广沼气等新型能源,倡导农村能源利用多样化;积极推动农村信息化进程,重点推广网络、视频、广播、电视“四位一体”的信息网络,满足农民对科技、信息、文化、教育的需求。

(四)创新农村管理方式,建立建管长效机制

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坚持“硬件建设上水平,软件建设上素质”,探索切实可行的农村管理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等组织的作用,创新农民参与机制,激发农民创造新生活的自主精神,动员和组织农民投资投劳建设新农村;建立农村管理服务接待站,处理村民生产生活、公共事务、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事务,成为村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建立健全能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内容和要求的村民自治章程,实现村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农村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三、实施步骤

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三个阶段来组织实施。

1、宣传发动阶段。从2006年3月开始,贯彻始终。一是会议宣传。召开动员会,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传达中央及省、市、区精神,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作法,安排部署我镇新农村建设事宜。二是培训骨干。聘请省委党校刘启明教授给镇、村干部讲座,培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形势、任务及作法,帮助镇、村干部正确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涵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运作办法。三是横幅标语宣传,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制作宣传专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内容和建设目标,让全镇人民群众了解新农村建设,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

2、试点带动阶段。2006年4月开始,为期三个月。镇政府已将三峡中心村纳入全镇新农村建设试点,以点带面,总结推广。重点搞好以下几项工作:(1)配套设施建设。完成硬化路、居民楼外墙漆装饰、下水道建设、自来水、化粪池、桥梁、绿化、路灯等工程。(2)村庄整治。对整个中心村村容村貌正在进行统一设计规划,对违章建设进行整顿,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3)村规民约建设。同时,各村也要选定一个自然塆进行前期试点,以便整体推进。

3、全面实施阶段。2006年7月开始,为期五年。

四、具体措施。

建设新农村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要创造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集聚机制和政策环境,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建立政策保障机制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及国家有关政策,搞好项目立项申报,争取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配套资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预算内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集成部门合力。镇直各职能部门要按照“统一支持、分头管理”的原则,都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同时各单位也要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或者向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建材、供水节水设备、垃圾污水处理设备、卫生洁具、教育培训设备、卫生防疫设备、文化体育设施等,以实物形式支持新农村建设,并列出计划。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对于非公益性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对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产业等新型推广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引导性支持;对于集中供水厂、沼气等能产生效益的公用设施,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实行有偿使用。

(二)建立对接帮扶机制

举全镇之力,切实抓好新农村建设。建立镇主要领导联系村、镇直部门包自然湾的结对共建机制,把新农村建设纳入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组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从镇直机关部门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干部组成工作队,明确职责、量化指标,并建立考核机制,对成绩突出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组织“一帮

一、手牵手,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活动,建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等经济实体“联村帮扶”制度,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新农村建设,在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建立绩效激励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是各级部门共同的责任。镇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村庄自治组织负责具体建设项目,组织农民自主投工、投劳、投资、投智参与项目建设及管理。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对各单位工作情况进行验收和考评,发挥政策撬动作用。对工作扎实、推进效果好的单位予以奖励,并加大支持力度;对组织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

(四)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廉政建设,监督检查前置,工程项目“公开、公正、透明”。要引入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制度,确保施工质量;加大财务审计力度,强化资金与实物的监管,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鼓励社会各界、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进行监督;接受人大、政协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确保新农村建设成为廉政工程。

五、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真抓实干。

镇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镇直各单位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任务和重点,结合自身职能,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探索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各村党支部要切实发挥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旧村改造典型经验材料

我们##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有40万人口,18个乡镇,473个行政村。县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以探明各类矿产资源22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56.18亿吨,白云岩储量42亿吨。耕地总面积54.8万亩,其中基本农田53万亩。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县这一问题更加突

出。我县农村自然庄多达1700余个,建了新房不拆旧房在农村普遍存在,村庄占地浪费严重,“空心村”问题突出。加上我县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会之处,坡地多,大面积的平川地少,而且许多村庄多建在平川之处,虽着村庄占地的不断扩大,使原来就不多的耕种条件好的平川地日益减少。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农村旧村改造,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土资源部门促进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重要工作任务。

我们##县国土资源局历来重视旧村改造工作,早在八十年代末期就积极开展了此项工作,涌现出了望川、上伏、后则腰、蔡节、西沟等旧村改造成绩突出的村庄。其中望川村的旧村改造力度最大,该村由1989年居民住宅370亩的村庄,经过旧村改造后居民全部住近了楼房,占地面积仅有250亩,大大节约了耕地。回顾望川村旧村改造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宣传,使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是实施旧村改造的内在动因 旧村改造虽说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好事,但由于该项工作涉及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农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工作难度较大。因此,能不能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激发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使旧村改造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变“要我改”为“我要改”,这是旧村改造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关键所在。望川村有360户,1171口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147亩,其中耕地1307亩。1984年开始,该村以地下煤炭资源为依托发展村办企业,1989年该村已拥有煤矿、铁厂、铸造厂等9个村办企业,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05万元,人均存收入1000元。有了钱就要盖房子,这是中国农民的传统,望川村的百姓也一样。以前,望川村民无钱修房子,360户人居住在三个自然庄中,居住区占地面积185亩,自1978年以来,富裕起来的望川村人,纷纷建新房,截止1989年,全村共建新房1000间(眼),占地185亩。这样形成了三个问题:一是村庄土地浪费严重,村庄占地已占地370亩,而许多村民仍无房住,要彻底解决,村委估计至少还得占地300亩,这样一来望川村占地将达到670亩,而且将形成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二是耕地日趋减少,除了村民修房占地外,望川村办企业也要占地,企业要发展,就要上规模,上规模不占地不可能。加上国家、省、市县一些重点项目占地,人地矛盾必将进一步激化。三是村内建筑杂乱,以前的居民点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低、矮、破烂、污水横流,垃圾随处可见,排水排污都是问题,而新的建筑虽然新,但东一处,西一处,显得杂乱无章,公共设施无法配套,导致了望川村街道低洼不平,雨天水路不畅,因排水、走路造成了许多民事纠纷,村庄建设水平上不去,仍是“年年建新楼,岁岁无新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国土资源局积极为该村出谋划策,在参观该村时,与该村两委班子就望川旧村改造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我们的宣传下,望川村两委认识到了这一点,从1988年开始,两委干部统一了意见,决定进行旧村改造。为了帮助望川村进行旧村改造,我们首先建议该村走出去。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外地旧村改造典型村取经,寻找旧村改造的感受和动力。二是通过座谈、恳谈来统一认识,消除村干部的畏难思想,齐心协力做好拆迁户思想工作,消除群众的担忧、害怕、抵触情绪,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征地、拆旧铺平道路,确保旧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指导,注重规划和建设管理,是高质量完成旧村改造的前提和条件

在旧村改造中,许多村庄由于不重视规划和建设管理,结果使村庄旧村改造半途而废,新村面貌依旧、质量不高。因此,旧村改造首先要因地制宜,制定一个功能齐全、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中心村及有条件的村庄要按照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进行规划,同时要强化建筑设计工作,对户型、主基色、建筑立面都要统一标准、统一设计。按设计施工。在我们的帮助下,由山西省城乡设计规划研究院的技术人员给望川村绘制了1990至2000年新村建设和产业结构布局的总体规划,提出了十年奋斗目标。其中新村规划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在91年建成两栋三层居民楼,安排居民48户;建成宽12米,长1000米的柏油新街;建成教学大楼和容积为500立方米的自来水塔。第二步,从1992年至1995年,建成居民楼8栋,安排居民200户的同时,建成综合办公大楼、商业大厦、酒家、幼儿园和煤气站。第三步从1996年到2000年,居民全部进入新村,并建成医院、文化宫、公园、力争全部完成园林式新村建设任务

旧村改造典型经验材料

我们##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有40万人口,18个乡镇,473个行政村。县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以探明各类矿产资源22种,其中煤炭资源储量56.18亿吨,白云岩储量42亿吨。耕地总面积54.8万亩,其中基本农田53万亩。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县这一问题更加突出。我县农村自然庄多达1700余个,建了新房不拆旧房在农村普遍存在,村庄占地浪费严重,“空心村”问题突出。加上我县地处太行、太岳、中条三山交会之处,坡地多,大面积的平川地少,而且许多村庄多建在平川之处,虽着村庄占地的不断扩大,使原来就不多的耕种条件好的平川地日益减少。如何适应新形势,加快农村旧村改造,推进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国土资源部门促进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重要工作任务。

我们##县国土资源局历来重视旧村改造工作,早在八十年代末期就积极开展了此项工作,涌现出了望川、上伏、后则腰、蔡节、西沟等旧村改造成绩突出的村庄。其中望川村的旧村改造力度最大,该村由1989年居民住宅370亩的村庄,经过旧村改造后居民全部住近了楼房,占地面积仅有250亩,大大节约了耕地。回顾望川村旧村改造工作,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宣传,使全村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是实施旧村改造的内在动因

旧村改造虽说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好事,但由于该项工作涉及全体村民的切身利益,再加上农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工作难度较大。因此,能不能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激发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使旧村改造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行动,变“要我改”为“我要改”,这是旧村改造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关键所在。望川村有360户,1171口人,全村土地总面积3147亩,其中耕地1307亩。1984年开始,该村以地下煤炭资源为依托发展村办企业,1989年该村已拥有煤矿、铁厂、铸造厂等9个村办企业,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905万元,人均存收入1000元。有了钱就要盖房子,这是中国农民的传统,望川村的百姓也一样。以前,望川村民无钱修房子,360户人居住在三个自然庄中,居住区占地面积185亩,自1978年以来,富裕起来的望川村人,纷纷建新房,截止1989年,全村共建新房1000间(眼),占地185亩。这样形成了三个问题:一是村庄土地浪费严重,村庄占地已占地370亩,而许多村民仍无房住,要彻底解决,村委估计至少还得占地300亩,这样一来望川村占地将达到670亩,而且将形成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二是耕地日趋减少,除了村民修房占地外,望川村办企业也要占地,企业要发展,就要上规模,上规模不占地不可能。加上国家、省、市县一些重点项目占地,人地矛盾必将进一步激化。三是村内建筑杂乱,以前的居民点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低、矮、破烂、污水横流,垃圾随处可见,排水排污都是问题,而新的建筑虽然新,但东一处,西一处,显得杂乱无章,公共设施无法配套,导致了望川村街道低洼不平,雨天水路不畅,因排水、走路造成了许多民事纠纷,村庄建设水平上不去,仍是“年年建新楼,岁岁无新貌”。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国土资源局积极为该村出谋划策,在参观该村时,与该村两委班子就望川旧村改造问题进行了研究。

在我们的宣传下,望川村两委认识到了这一点,从1988年开始,两委干部统一了意见,决定进行旧村改造。为了帮助望川村进行旧村改造,我们首先建议该村走出去。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外地旧村改造典型村取经,寻找旧村改造的感受和动力。二是通过座谈、恳谈来统一认识,消除村干部的畏难思想,齐心协力做好拆迁户思想工作,消除群众的担忧、害怕、抵触情绪,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为征地、拆旧铺平道路,确保旧村改造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指导,注重规划和建设管理,是高质量完成旧村改造的前提和条件

新农村景观改造规划 篇6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规划,改造,孙岗村

随着中国特色新农村发展的崛起,农村艺术环境的规划和建设逐渐地受到国家各个阶级的注意,农村景观艺术环境设计师这一现代科学也受到了更多综合方面的发展。不过,对于我国乡下景观起步较晚,摸索不够,当前设计改造中仍然现有诸多麻烦的问题,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本文从孙岗村乡下景观计划的观念启程,剖析了新农村景观计划改革的特色及当前景观兴办存在的问题,而在本质的农村风俗和环境艺术的理论和思想表达的重新改造,并提出景观和人居环境还有具体适应的规划措施。

一、 孙岗村景观建设的现状

目前,孙岗村景观建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其房屋、道路、集体福利设备等的布局分布建设上。农民日常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众多乡村城镇里的房屋都是刚盖好的,这些房屋耐久、适合人居住,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村民的居住条件。

孙岗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问题

1)事先留有道路宽度比较窄,而且不成规范的系统。在已有的新乡村建设布置中,由于建筑物相对比较集中,从而导致预留的道路宽度不足,导致道路狭窄的情况,不好形成通畅的道路系统。

2)村镇的村庄建设没有达到标准,违法建设,并杂乱无章。因为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越来越多的投入了的外企和工作车间,比较起来加大了住宅和生产及仓库的用房要求,因为这些造成了农民不断向外拓展修建房屋。

二、 问题发展的原因

具调查,农村景观在设计上、生活环境上、以及公共设施配套等方面都远远滞后于城镇环境艺术发展。这不仅与当地农民不可缺舍的怀乡思绪有关,还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习惯有一定的联系。在生活环境变化受到巨大的冲击,如何享受和利用好同一城市和现代文明的成果,已经成为农村景观建设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重新塑造特色和品位的景观与和谐农村的美,它必须满足人的需要、尊重生态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提高与人互动的沉降行为和当地环境。

三、 农村景观改造的规划理念

首先,应重视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景观改造的田园生活。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会抑制现代农村环境,同时,对解决生产单一的农村生产方式效率低下,无法合理分配资源危机。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东江嘴村的建设为例,该村就以现有的山水画融为本质,立足“生活、生态、生产”,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着重发展休闲渔业,并通过对本村渔文化的深度挖掘,形成一种乡土风情浓郁的沿江水乡特色休闲旅游村,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应通过强化宣扬,指导和升高乡下生齿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为认识,并同时注重保护和发扬优异的乡土文明,使其对农村景观的科学改革发生积极地感化。

四、目标任务

(一)实现村庄建设新面貌

1、实现村庄清洁计划。

2、切实提高村级服务标准。

3、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在全乡推广基础设施晋升行动,施行市级全体小康村、中心村、乡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治疗服务站全笼盖,村内门路全面硬化、亮化、洁化、粉饰,改变农村面貌,村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4、建设有中国特色新村庄,实现村美民富人和政通的目标。

(二)实现淳杨靓丽新干线

“在村主要道路全面推进村庄整治,绿化植物的主要实现,让沿线地块,延伸到全球建筑表面”的实施。

(三)实现农村经济新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化技巧提升农业,用产业化方法谋划农业,用生态化理念打造农业。

五、改造后的新农村

在培育新品种,发展农业产业化,引进优质品种的外国品种的竞争,增强影响力。无公害产业,绿色健康产品的开发。除了植物景观树。景物树是各地专门用于城镇发展,公共绿地建设,市政绿化等竖向设计中运用,绿化环境的苗木。跟着六安及周边各个都会园林化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风景树的市场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必将为生态园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将为社会带来优秀的生态效益。

结语

新时期乡村景观园林的规划与营造 篇7

关键词: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营造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指的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及内涵的景观类型,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并能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地区。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乡村景观指的是在乡镇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所镶嵌而成的“镶嵌体”。

乡村景观园林的设计与实施应充分考虑区域的自然条件、民风民俗及生活习惯等,在保护乡村景观完整性及田园文化特色背景下,利用景观园林设计理念,通过园林景观规划与实施,促进乡村景观资源开发及环境保护的协同并进,塑造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平衡的乡村,实现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与风景园林的渊源及时代需求

(一)乡村与风景园林的渊源

乡村景观是风景园林学科经常用到的概念,其定义与概念随着社会、环境、文化等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同时,乡村在风景园林学科中不但是重要的理论研究主题,而且还是具体规划实施的对象。风景园林概念是在不同地区间相互交流与社会变革中产生的。十六世纪以来,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各国新生力量的发展。荷兰脱离西班牙统治后,较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时荷兰艺术的发展也很快影响到周边国家。随着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绘画与造园活动开始有了新的转变,风景画的地位逐渐确立起来,乡村便是当时英国造园艺术创作的重要来源。英国风景园林中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包括自然、生产方式等多个层面。风景园的形式很快便与欧洲政治的变革结合起来,其不但是一种形式、造园思想,更是一种政治立场。另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欧洲国家出现了新的城市问题,如自然环境的需求、低耗环境改造等,使得風景园进一步得到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建立,乡村经济开始衰退,城乡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的环境问题开始受到关注。针对实体环境的规划与设计,逐渐开始介入到乡村,法国较早形成了对乡村景观保护的法律条文,其不但包含文化资源的保护,而且还包括农业生产特质的保护等。所以,法国对乡村问题的回应,使其成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二)中国乡村景观园林的时代需求

通过对乡村与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分析,可以看出风景园林学科是在对时代、地域的反思中获得发展的。当前,中国的乡村景观问题也需要结合时代及地域差异来进行科学的规划与实施。乡村景观通常指乡村地区与自然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包含了与之相关的生活、生产、生态三部分内容,是乡村聚落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与乡村社会、经济、文化、风俗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乡村景观有别于城镇聚落的特征,其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对乡村景观组成的主体性层面上。这便在概念上明确了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注重乡村景观内容上的整体性,强调农业生产的特征。中国的乡村问题伴随着社会变革及城建机构的发展,使得其自身的发展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中国重视农业的传统,使得农业与乡村对于国家来说有着重要的社会及经济意义。中国传统社会有着强烈的土地依赖性,同时也是连接城乡、人与自然的桥梁。当下,中国的“三农”问题突出,在社会经济变革的背景下,土地与人逐渐脱离。所以,当下的中国乡村需要通过乡村建设来重新建立乡村与人的联系,乡村景观的设计与实施需要结合乡村及学科发展的阶段性展开。这就需要坚持以人与自然环境为核心,通过建设美好的环境,来获得人们对土地的回归。

二、乡村景观的设计与实施过程

(一)注重生态特色,解决园林建造的关键技术

乡村园林建造的主要功能包括环境保护、休闲娱乐等,有着丰富的景观元素,其空间异质性大,建筑布局不规整等,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特征。生态园林是通过以植物为基本的建造材料,更多的将生态原理、功能及效益等协同考虑,最终建成合理的生态系统。生态园林的核心是为了提高人类综合健康水平及文化素质,其规划及实施的原则便是尽可能少的投入,并生产出多的生物及社会公益产品。在园林营造方面,针对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建筑布局及生活方式等,多视角探析乡村园林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及技术,如绿化树种选择、生态水景营造及乡村水资源利用等。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是由建筑物、农田、果园等镶嵌而成的,其结构、空间的异质性等影响着乡村生态功能。所以,在乡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乡村景观的结构特征,提高乡村景观的生态布局。乡村景观还可以融入乡村建筑环境,充分利用庭院的空间,在发展乡村园林景观的同时,促进庭院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二)景用结合,突出区域特色

农牧业是乡村现有的景观特色,同时也是乡村的主要生产内容,农牧业生产的梯田、花圃、果园、牧草地等是乡村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所以,乡村园林景观建设应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景观资源,景用结合,达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另外,中国地域辽阔,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地方文化丰富多彩且具有明显的差异,特别是乡村聚落在结构及形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国乡村园林景观日益受到关注,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乡村山水、地貌、农田布局等,构成了乡村景观独有的框架,溪流、池塘、自然植被等是乡村固有的景观元素。乡村社会经济状况及功能需求决定着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与城市的差别,其园林景观建设中应充分利用乡村景观资源,协调园林景观与大地景观,实现大地园林化,突出乡村景观的田园特色。同时,在植物种类选择及景观功能的表现手法上,更多考虑乡村经济条件及功能需求。在乡村园林景观实施中,应充分考虑乡村景观结构及其生态功能,通过合理的乡村景观布局,提升乡村生态功能。另外,还应考虑地理条件、民俗风情及生活习惯等,在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及田园文化特色的前提下,协调乡村景观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塑造一个生态平衡、景色迷人的乡村园林环境。

三、结语

乡村景观园林规划与营造要根据乡村的功能需求,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中国未来乡村规划及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及历史意义。另外,通过对于中国乡村园林景观的设计与营造的探析,可以更好地为当下乡村园林建设服务,为日后解决乡村景观园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参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新的科学文化的发展,乡村景观园林的设计与营造将是未来学科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1]李在军.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和环境保护模式分析[J].资源与环境,2013(32).

[2]古新仁,刘婉秋.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与营造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刘慧芳.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的探讨[J].城市设计,2014(2).

[4]严英.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地域文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

上一篇:技术员工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园林城市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