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海阅读答案(推荐9篇)
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4.大自然是博大的,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还是肤浅的。作者意在表达我们应该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1.通过师生共读绘本《我想去看海》, 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观察、听读、交流等阅读方法,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体验阅读的快乐。
3.感知故事中小鸡卡梅拉的勇敢和执著, 知道在生活中要有所追求, 遇到危险或困难时, 不害怕、不紧张、开动脑筋, 想出对策。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让学生喜爱绘本阅读, 通过绘本阅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2.让学生明白绘本阅读中细心观察、展开想象, 能享受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知道图也会说话;
教学难点:
能从阅读中感知故事中小鸡卡梅拉的勇敢和执著, 明白到生活中要有所追求, 遇到危险或困难时, 应不害怕、不紧张, 开动脑筋, 想出对策来解决。
三、课前准备:绘本《我想去看海》
四、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激发阅读兴趣。
(1) 同学们, 你们平时都爱听哪一类的故事呢?
(2)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险故事, 这个故事可受小朋友欢迎了。引出课题《我想去看海》。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 点燃孩子们的求知的欲望。】
2.观察封面, 初步感知故事。
(1) 学生观察投影上的封面, 了解封面所蕴含的信息。
(2) 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题目和封面的信息中猜想故事内容。
(3) 介绍作者和图书获奖等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读书还要有一定的步骤, 拿到一本书先要看清书名、作者、写作时间、出版单位、有关说明或内容提要等, 让他们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3.阅读故事, 拓展想象空间。
(1) 老师读第1至15页内容。
[1]学生听故事, 了解卡梅拉厌烦透了鸡窝里的平凡生活, 她幻想着外面的世界, 一天终于朝着梦想的大海走去。
[2]观察第16页和17页的图, 引导学生想象:卡梅拉在前进的路上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3]学生交流汇报。
[4]请学生朗读第18至19页, 引导学生想象:知道卡梅拉历尽艰苦终于看到了大海这时卡梅拉的心情是如何的呢?
[5]学生交流汇报。
[6]出示“……哇!大海!”进行有感情朗读。
(2) .老师读绘本第20至23页。
[1]从听故事中了解卡梅拉来到海滩太兴奋, 玩了很多游戏, 最后飘在海面上, 找不到海岸线了, 同时找不到回家的路。
[2]引导学生想象:你有什么办法来帮助卡梅拉呢?
[3]学生交流汇报, 师生点评。
(3) 老师读绘本第24至47页。
[1]提问:卡梅拉在回家的路上还会遇到什么困难, 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请听故事。
[2]从故事中了解卡梅拉通过自己的机智坐着船来到了海的另一边, 还结识了火鸡皮洛克, 并且把他带回了家, 他们俩生下了一只粉色的小鸡——卡梅利多。
[3]学生交流, 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带领学生一起来阅读, 通过声音传递故事内容, 借助图画展示感受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地方适当停顿, 让孩子们猜测一下故事接下来会怎样发展, 在阅读的同时,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4.谈论故事, 感悟道理。
(1) 我们把故事都读完了, 你喜欢卡梅拉吗?
(2) 学生进行交流。
(3) 师小结。是呀, 从小鸡卡梅拉身上, 我们看到了它的勇敢和执著, 明白到生活中要有所追求, 遇到危险或困难时, 应不害怕、不紧张, 开动脑筋, 想出对策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内容的回忆, 进一步加深同学们感知故事中小鸡卡梅拉的勇敢和执著,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体会绘本带给他们的精神上的陶冶。】
5.绘本推荐, 拓展阅读视野。
同学们, 不一样的卡梅拉还有其他五个精彩的故事等着大家呢, 他们是: (出示书本的图片) 《我想有颗星星》、《我想有个弟弟》、《我去找回太阳》、《我爱小黑猫》、《我能打败怪兽》, 让我们一起走进卡梅拉的世界, 感受更多的快乐, 收获更多的道理!
【设计意图:一本书的阅读结束了, 但阅读永远不会结束绘本的推荐能给予低年级同学一个购书的参考, 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阅读的欲望。由此向孩子们展现绘本的无穷魅力, 并渐渐融入学校和家庭的读书活动中, 让同学们喜欢上阅读。】
6.作业套餐 (可从以下两个作业中选一个完成) 。
(1) 给家人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
这段描绘了春雨图,这副画着力表现了什么特征答:雨的密(像牛牦),细(像细丝),亮(像花针),雨势小(薄烟) 这段文字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一句是直接描写.(树叶子)、(小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农夫)是间接描写,这是从春雨润物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着笔的,赞美了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以无限的恩泽.1.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是细,但也有不同点,请说说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答:花针指雨很闪而轻盈,细丝指密细而连绵,牛毛指多.2.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答:树与草是有区别的,绿的程度也不一样.3.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答:写出了雨的闪烁,轻盈,细密,连绵.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答:用了拟人,表达出春雨当中安静,和平的气象.
12、可以在淡淡的墨香里细细研读、慢慢品悟大师们的文字;可以任意启阖,随意夹折,率性圈点。
13、有力地论证了我们的阅读要与涵养身心相结合,即读书是要与自己的身心发生联系而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14.(1)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心灵发育史。
18.文章围绕“天窗”,写了哪些体现母爱的事情?(3分)
19.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按要求答题。(4分)
(1)赏析下面句子。(2分)
雨点轻轻重重、缓缓急急地也在我清澈的心湖上奏响,泛漾起细细的波纹。
(2)解释下面句子的含义。(2分)
也许生命早期的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根吧!
20.说说文章以“天窗”为题的作用。(2分)
21.简要举例赏析本文语言上的突出特点(2分)
天窗 阅读答案:
18.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衣服。(答出三点,意对即可)
19.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的沉醉。或:运用叠词,使文句形象且有音韵美。(2分,意对即可)(2)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2分,意对即可)
20.以天窗为题,交待写作对象,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意对即可)
21.老屋的那一方小小的天窗伴随着母亲的身影,让“我”感受到许多无法言喻的美妙。第②节选取蝉的鸣唱、蛙声的欢快和星月的柔美,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迷人的夏夜图。
附:天窗原文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虎虎地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的地洞里似的。
于是乡下人在屋面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做天窗。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片;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其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相关技巧阅读:阅读理解解题技巧――找原话
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当然找原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和范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将要回答的问题放到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中来,再去浏览所要回答的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对短文进行理解,然后分析句子结构,确定该词的词性和在句子中的成分。同时利用句子提供的信息,这样我们可以从文章中或文字材料中直接的提取有效信息。有些试题它要求用文中原话来回答,我们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来回答问题。
到了这般天地,书才真正融入读书人的生命之中;读书生活已远离了功利,成为一种天伦之乐。 (选自《书摘》)
15.选出下列对本文中心观点理解恰当的一项。(3分)
A.智性的读书人,应该像智慧的爱者不贪恋对美色的占有一样,对思想也不要拘泥于一时的占有。
B.个体生命的局限性,是人们选择阅读的原动力。如果读书幽闭了我的内心,真的不如没有书。
C.读书应该使心灵达到更开阔、更开朗的境界,营造一种无限的容量,即保持一种能随时接受新事物的敏感。
D.因为生活的给予与教化大于书本,我们应该走出书斋,离开书本,走入市井,这才是读书的一种天伦之乐。
16.作者认为,读书人如果长期在书斋生活,会产生哪些不良后果?(6分)
17.根据作者的观点,正确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请概括说明作者这样认识的理由。(6分)
【参考答案】
15.C
16.读书人如果长期在书斋生活,容易眷恋一种思想,导致思维方式的固化,并把书籍伦理当成了现实的生活伦理。(每点3分)
向生命鞠躬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⑾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⑿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⒀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问题一:
1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语境义。(3分)
⑴我想这绝对是这山上惟一至今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倔强:
⑵我几乎是在下意识的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第一个“鞠躬”:
第二个“鞠躬”:
19.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2分)
20.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21.文中第⑺ 段,儿子曾急切叫道“跑了,跑了”,第⒀段,儿子却连忙喊“别,别,别动它”这一叫一喊,分别表现了儿子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2.文章题目能否改成“向那只蚂蚱鞠躬”,为什么?(2分)
23.通过阅读本文,请举例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2分)
向生命鞠躬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参考答案:
18.(3分)(1)生命力顽强
(2)①向前微微弯腰行礼;
②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对孱弱而顽强的生命的敬佩之意;对伤害生命的行为的愧疚、自责。
19.(2分)我与儿子爬山时,发现并捉住蚂蚱,用草秆穿透其身体给儿子玩。蚂蚱脱逃,我再次捉住蚂蚱仍用草秆穿透其身体,蚂蚱艰难脱逃。我向顽强的生命鞠躬。
20.(2分)交代蚂蚱生存的自然环境,突出蚂蚱生命的顽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下文的悲壮作铺垫等可酌情给点分)
21.(2分)“叫”是儿子希望爸爸重新捉住逃跑的蚂蚱;“喊”是害怕我再去捉蚂蚱,可见蚂蚱顽强的精神、求生的欲望也震撼了两岁的儿子,使他不想再伤害它,并对它产生了崇敬之情。
22.(2分)文章题目更有广度和深度。这只蚂蚱是顽强生命的代表,作者向它鞠躬其实是向顽强的精神,顽强的生命鞠躬。
23.(2分)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答案。但一定要结合实例,围绕生命力的强大和值得敬畏或值得珍惜来谈。
问题二:
32、第(2)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33、这篇小说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3分)
34、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
答:→难以想象→→→鞠躬(3分)
35、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2分)
36、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32、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这么冷清的环境蚂蚱求生的`不易,更加让人震撼。
33、震撼震惊奇迹描写蚂蚱拼命求生的坚强毅力时候的细节
34、认为它是害虫轻视→难以想象→对蚂蚱求生的毅力感到惊讶→被强烈震撼→鞠躬
35、鞠躬既是作者对蚂蚱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毅力的钦佩也是对蚂蚱的歉意,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生命的代价教育了作者父子。
36、不完全赞同。首先蚂蚱是害虫这是人类从自己角度对它进行的界定,有其合理性,但是任何生物在世界上都有其生存的权利,也是大自然的一员,特别是求生的本能对作者父子也起到了震撼教育作用。
一次,当我出现这种心境时,我便画了一幅画——柴门很轻,一推就开。它似乎已经被微风推开了一条缝,虽然了无人影,但阳光的长脚已经通过疏疏的篱笆迈了进来……一切还在静静地期待着。
也许永远不会有人把它推开走进来,但期待本身就很美,这是一种心灵渴望敞开的美,此刻心灵正在无忧无虑地袒露着呢。
思考:短文的标题是“期待”,你觉得人在期待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人会有期待?(20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下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① 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② 那个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③ “记住,这,这是,”他蓦(mò)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恣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问题一:
1.标序号的句子的描写方法各是什么?
①—— 神态描写 ②—— 动作描写 ③——语言描写
2.语段表现的重要人物是:——无名战士
3.“记住,这,这是,大家的!”这里的“大家”指的是:——B.革命队伍
A.无名战士和卢勇进 B.革命队伍 C.全中国 D.全党
4.下列词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这:——七根火柴 它:——无名战士的手
5.“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是?比喻 表达作用又是什么?
6.无名战士牺牲时,作者写卢勇进“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既说“模糊”又说“清晰”,应该怎么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 C ).
A.因为卢勇进为牺牲的战友流泪,所以远处的景物“模糊”,只能“清晰”看见近处的手.
B.这是夸张的写法,只有这样写,才能突出无名战士的“那只手”.
C.“模糊”是些失去了战友的悲痛;“清晰”是写对烈士精神的敬仰.
D.这样写,能给人强烈的感受,其教育人的作用.
7.以上文字表现了无名战士的什么精神?( B ).
A.用自己的行动鼓舞大家前进的献身精神.
B.一心想着部队,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崇高精神.
C.至死不渝的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的可贵精神.
D.爱护集体财务,严肃认真的精神.
问题二:
1.“齿缝中挤出了几个字”的“挤”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无名战士说话的艰难,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
无名战士已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支撑他的只有心中不变的信念,只有心底最后没有了偿的愿望,
2.为什么卢永进“眼睛模糊了”“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模糊”和“清晰”矛盾吗?
“模糊”:说明了心中的感动,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守护着这艰难时期无比珍贵的火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执念不改,这种大公无私的高尚精神,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不得不令人泪盈满眶,
“清晰”:说明了心中的信心与决心,无名战士的崇高品质,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不由地令人深受感染,不由地令人舍我其谁,无畏向前,
3.“这以后的路,卢永进走得特别快”是因为小腿发炎的伤口好了吗?
无名战士这种大公无私的高尚精神,不由地令人肃然起敬,不由地令人深受感染,不由地令人舍我其谁,无畏向前,
4.无名战士书火柴“一,二,三,四.”中,不用顿号却用逗号,作用何在?
这不是普通的数字,它蕴涵了心底的沉重与慎重,它蕴涵了不屈的信念与高尚的精神,它蕴涵了付出的代价与带来的希望,加重语气,
5.你从“异样的声调”中,想到了什么?
每一根火柴都是用艰辛与生命才换来的,都是一簇簇可以救命的篝火,都是一点点可以燎原的希望之火,
问题三:
1.既然一共只有七根火柴,那么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
答: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2.“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放到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3.“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这句中的“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模糊”是因为眼眶里满是泪水,因而看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清晰”是无名战士的不朽精神,这在卢进勇心中是十分清晰的。
4.下面两个句子中“明白”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②“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
答:无名战士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死前这一庄重的托付,要一根不少地把火柴交给党。卢进勇的“明白”表明他想到有了火柴可以生火,这个战友的生命有救了
问题四:
1.“七根火柴”为题,请把小说中直接写到“火”和“火柴”的地方找出来,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理解)课文中五次直接写到“火”和“火柴”,前两次突出对火、对火柴的渴求,第三次则由火柴体现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后两次则强调火柴的价值与作用.小说以“火柴”为线索,随着线索由隐到明安排了曲折的情节,环环相扣,塑造形象,表现主题.
2.课文以“火柴”为故事线索,可以划分为几个段落层次?分别概括出每段的段意.
(理解)课文围绕“火柴”安排情节,组织材料,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5):通过写卢进勇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环境,表明了对火柴的渴望.
第二部分(6一22):无名战士托卢进勇将火柴带给大部队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23-26):写无名战士奉献的火柴所起的作用,给部队带来的温暖.含蓄地赞颂了无名战士的品质.
3.课文以“火柴”为线索又是怎样写火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看海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安静的阅读》阅读答案09-14
推敲阅读答案全部答案12-23
古诗文阅读的阅读答案07-02
《幽居 韦应物》阅读及阅读答案01-17
《我在》阅读答案05-30
垂柳阅读答案06-11
《鹰》阅读答案06-13
《承诺》阅读答案06-25
《豆腐》阅读答案07-07
包拯阅读答案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