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保密制度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郊区保密制度(推荐8篇)

郊区保密制度 篇1

一、不该说的国家秘密,绝对不说;

二、不该问的国家秘密,绝对不问;

三、不该看的国家秘密,绝对不看;

四、不该记录的国家秘密,绝对不记录;

五、不在私人交往中涉及国家秘密;

六、不在公共场所谈论和处理国家秘密事项;

七、不在没有保障的地方存放国家秘密;

八、不用普通电话、明码电报、普通邮政传递国家秘密;

九、不擅自复制国家秘密;

十、不携带国家秘密文件、资料、物品参观游览和探亲访友

长治市郊区地方税务局 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秘密载体,是指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图像、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磁介质、光盘、胶片(照片)等各类物品。磁介质载体包括计算机硬盘、移动盘(含U盘)、软盘和录音带、录像带等。

第二条 制作秘密载体,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注明发放范围及制作数量,绝密级、机密级的应当编排顺序号。打印中的校样、废页及多余的文稿、软盘、光盘等应及时销毁。

第三条 秘密载体的开封、传递、处理,必须由机要员或专人负责。秘密载体向外传递,不得通过普通邮政或非邮政渠道传递。

第四条 秘密载体的收发和内部传递(传阅),必须先由机要员进行清点、登记、编号、签收等手续,并与非秘密载体分开登记。收到秘密载体后,由主管领导根据秘密载体的密级和制发机关的要求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本单位知悉该国家秘密人员的范围。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收到绝密级秘密载体后,对接触和知悉绝密级秘密载体内容的人员必须做出文字记载。第五条 阅读和使用秘密载体,必须办理登记、签收手续,机要管理人员应随时掌握秘密载体的去向。传达国家秘密时,凡不准记录、录音、录像的,传达者应当事先申明。阅读和使用绝密级秘密载体必须在指定的符合保密要求的办公场所进行。

第六条 复制秘密载体,属于绝密级秘密载体和制发机关规定不准复制的,严禁复制。因工作确需复制绝密级秘密载体,应当经密级确定机关批准;复制秘密载体,不得改变其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并履行登记手续;复制件应当加盖单位戳记,并视同原件管理。

第七条 任何人不得借工作之便将秘密载体私自带出;不准携带机密或秘密文件、资料出入公共场所、游览参观、探亲、访友。因工作确需携带秘密载体外出,应当经本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并有二人以上同行。

第八条 任何人不得私自将涉密载体外借,如确因工作需要必须外借的,必须经过保密委主任签字通过,并在保密办备案。绝密级载体,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外借。

第九条 秘密载体的保存,必须在安全保密的场所和部位,工作人员离开办公场所,必须将秘密载体存放在铁皮密码柜中。绝密级秘密载体由保密委指派专人统一管理。

第十条 涉密人员、秘密载体管理人员离岗、离职前,应当将所保管的秘密载体全部清退,并办理移交手续。第十一条 销毁秘密载体,应当经主管领导审核批准,履行清点、登记手续,并确保秘密信息无法还原。禁止将秘密载体作为废品出售。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长治市郊区地方税务局 涉秘人员保密管理制度

第一条 凡因工作需要,合法接触和知悉国家秘密的人员都属于涉密人员。

第二条 制作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及其他物品和属于国家秘密的设备及产品(以下简称密件、密品)时,应当履行审批手续,必须在有保密保障的地方进行,严禁将密件、密品委托给未经批准的企业和个体户制作;要严格按照批准的数量制作,不得多制、私留;必须按照相关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和保密期限、密级标志的规定,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并作出标识;制作过程中形成的中间材料和残次品,如草稿、修改稿、签发稿、清样或半成品、底片、废品等,凡需保存的,必须按正密件、密品同样的保密措施予以管理,不需要保存的,按密件、密品销毁规定及时销毁。

第三条 收发、传递密件、密品时,必须履行登记、编号、签收手续。签收时必须清点、核对;分发时必须严格按规定的范围分发,不得擅自扩大范围;传递、运输密件、密品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由机要员负责。

第四条 使用密件、密品时,要严格按规定的使用范围办理,不得擅自扩大。阅读密件必须在办公室或阅文室等有保密保障的地方进行,传阅密件应有登记手续,不得由阅件人直接横传他人,不得擅自留存传阅的密件。传达密件内容时,不得使用无线话筒等无保密保障的设备。

第五条 复制、摘抄、汇编密件时,必须经制发机关批准。非机要部门不得复印密码电报。复印密件应当履行登记手续,复印件视同原件管理,复制密件或者摘录、引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内容,不得擅自改变原件的密级和保密期限。汇编国家秘密文件,需经有批准权的机关批准。

第六条 携带密件、密品外出时,必须采取必要的保密措施,使密件、密品处于有效的安全保障之下。携带密件、密品外出期间,不得办理无关事宜,不得进入商店、娱乐等不利于保密管理的公共场所。参加外事活动,不得携带密件、密品,确需携带的,须经本单位的负责人批准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严禁擅自携带密件、密品出境,确因工作需要携带的,应严格按照有关的规定办理批准手续并采取周密的能保证安全的保护措施。

第七条 保存密件、密品时,必须选择具备保密条件的场所及设备。应当归档的密件,要按照档案法规定及时立卷归档或移交档案部门保存。严禁个人私自保存密件、密品。

第八条 销毁密件、密品时,必须履行登记手续,经主管领导批准,严禁私自销毁密件、密品;销毁时应当确保密件、密品的内容无法还原。销毁大宗密件、密品必须送保密工作部门指定的单位销毁。

第九条 对外提供信息、投寄稿件、著书时,不得引用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发布新闻或接受记者采访,不得涉及国家秘密;无法回避时,应向新闻出版单位申明不得将涉密内容编入新闻稿内。不得擅自将涉及国家秘密的内容写入自己的著作中。严禁私自向境外的新闻出版单位投寄未经保密审查的稿件。

第十条 涉密人员在社会交往中,不得在私人交往、私人通信中涉及国家秘密。不得在公共场所谈论国家秘密,不准在无保密保障的电话中谈论国家秘密,不准引带无关人员进入保密要害部门、部位。

第十一条 涉密人员离职时,仍应履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且在销密期内,不准私自应聘到境外驻华机构、外国企业任职。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离职,不得擅自出境。第十二条 涉密人员自己发生泄密事故时,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及时向局领导报告,不得隐瞒。发现他人违反保密规定泄露国家秘密时,必须立即予以制止,并及时报告。

长治市郊区地方税务局 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提高保密工作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家保密工作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保密要害部门、部位是集中制作、存储、保管绝密级、机密级、秘密级国家载体的专用、独立、固定场所。我局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主要有档案室、文印室、机房。

二、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是: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依法保管和使用国家秘密载体;负责所在工作场所和保密设备、设施的保密安全;维护所经管的国家秘密载体的正常使用和流转秩序,防止和制止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履行保密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其他职责。

三、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工作人员必须符合下列基本条件:忠于祖国、政治可靠,历史清白、思想进步,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社会关系清楚,配偶必须为中国公民;中共党员或共青团员。

四、涉及绝密级国家秘密的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办公场所,应安装出入控制系统或电子监控系统,并配备专供存放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的保险柜。

五、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使用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介质必须符合保密安全标准和要求,不符合保密安全标准和要求的,不得存储、处理和保管国家秘密。使用连接国际互联网、政务网、党政信息网等非涉密网络的非涉密计算机,应严格控制,严格管理,严禁处理、存储涉密信息。按照“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使用者的保密责任,做到“涉密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涉密”。

六、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发生案件或事故,应立即向区局保密领导组报告,并保护好现场,在24小时内向保密工作部门报告;案情重大的,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或国家安全机关报告,并协助配合开展调查工作。

七、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工作人员违反保密规定但未造成泄密的,应责令其改正;违反保密规定、发生严重责任事故造成泄密的,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按规定追究单位主管领导和部门、部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郊区保密制度 篇2

一、控制拓展类制度工具

1. 城市拓展边界制度

城市拓展边界制度是一种用于控制和指导城市房地产空间拓展的工具, 它通过直接宣布超出城市发展边界的房地产开发为非法, 以达到保护城市非开发用地的目的。该工具由俄勒冈州首创, 就是围绕现有城市划出的法律界限, 所有房地产开发都被限定在界限以内;界限之外是农田、林地和开敞地, 仅限于发展农业、林业和其他非建设用途。

2. 绿带设置制度

绿带指的是城市外围开敞空间的农田或其他绿地, 这种绿带环绕城市或大都市周围, 其目的在于为城市房地产扩张设置一个永久的障碍。尽管绿带可以通过强制性手段建立, 但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政府以购买开敞空间和发展权的形式完成设置的。

3. 建筑物许可证制度

这是控制城市房地产开发速度的措施。建筑物许可证只分配给那些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 同时通过限定建筑物许可证的颁发数量来控制开发项目的增加。该项制度, 旨在通过对建筑物许可证的控制, 限制建设用地的开发, 以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的。例如, 1976年, 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博德市, 市民投票通过的规划书中, 限定5年内该市政府平均每年只能为450个建筑项目颁发建筑物许可证。

4. 基础设施配套制度

基础设施配套制度, 即是要求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上马时, 必须确保足够容量的道路、给水、排水和学校设施到位, 以满足该地区未来发展的需要。例如, 华盛顿州要求城市政府在颁布房地产开发许可前, 必须确定该项目是否具备足够的配套基础设施, 如果不能逐一证明从事该项房地产开发时, 已经拥有或将要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 该项开发将不能获得批准。

基础设施配套的制度, 可以相对降低在城市未开发地区实施房地产建设项目的热情, 达到抑制城市房地产过度增长的目的。典型的例子是1969年美国纽约州让麦普镇的开发实践。让麦普镇规定开发商只有承诺提供足够的基础设施后才能获得开发权, 这种管制使得让麦普镇住房建设减少了2/3。

5. 社区影响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制度

要求提供社区影响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 可以说是对城市房地产开发执行的一种准入制度。社区影响报告是指当某些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会对整个社区造成影响时, 就应在项目提案批准之前对其影响进行评估, 并将评估结果公之于众。报告需包含如下因素:项目可能增加的各年龄组的人口数量;现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可利用程度, 以及所面临的新要求;项目内外的道路系统情况;社区 (市、县、学校系统) 财务影响分析。

环境影响报告类似于社区影响报告, 它是城市政府在批准房地产开发提案前获取其环境影响信息的一种手段。提案必须证明符合下面几点要求:不致对环境造成明显破坏;有对区域资源保护的构想与设计;不会对可用于该项目以及将来任何项目的整个资源提出不相称或过度要求。

6. 开发影响费制度

开发影响费是政府对新开发房地产项目征收的一次性费用, 是开发商和购买新房者必须为其对该地区的影响而负担的基础设施开支。该费用在房地产项目开发时征收, 征收后计入专门账户, 用以支付政府在新开发项目的配套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 以避免出现新开发区域基础设施水平低下、不配套等问题。

7. 暂停开发制度

暂停开发制度是调控城市房地产开发的有力措施,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城市政府制定的暂缓开发条例等临时性政策, 来解决房地产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严重问题。根据这些条例, 对一些已经产生问题的开发暂缓进行, 直到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8. 土地预留制度

在对城市房地产拓展的调控中, 城市政府可以通过强制分区, 要求开发者不得开发环境敏感区 (如山岭、湿地、泛滥平原、河床等) 和打算用于公园、室外运动场的地区。

二、引导拓展类制度工具

1. 城市服务边界制度

城市服务边界也是一条划在城市或大都市市区周围的分界线, 但与城市拓展边界不同的是, 它并不是直接为城市房地产向郊区拓展划定一个限制区域, 而是通过对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控制, 引导城市房地产的发展。即城市政府可以拒绝将其服务 (例如供水系统、排污系统、道路、学校等) 延伸到超出城市服务边界的地区, 以达到对在无法提供基础设施的地域从事房地产开发禁止的目的。

2. 分期分区开发制度

分期分区开发制度, 是通过控制城市房地产发展的区位和时序, 以防止不成熟的土地开发行为, 同时也防止跳跃式的房地产发展和大量占用耕地破坏自然景观。例如, 纽约州的瑞普市1966年通过了一个拓展控制规划, 详细安排了在18年的规划期内能达到的城市最大发展规模, 以及在此规模内房地产开发的区位和时序, 以此来引导城市房地产的开发。

设立城市拓展管制区是分期分区开发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拓展管制区设立的目的在于, 引导城市房地产发展到适当的地区, 在管制区内允许土地开发, 并提供适当充足的基础设施, 管制区外则限制发展。

3. 区位开发密度调整制度

区位一般用于确定城市某一特定区域的土地用途和开发类型, 并规定开发密度的上限。区位开发密度的调整包括区位开发密度的升级或降级。降级是对特定区位的开发密度上限向下作调整, 以减少某一地区的房地产增长量;升级是对特定区位规定了开发建设密度下限, 为确保界限内较高密度的发展, 对特定区位的开发密度下限向上作调整。

4. 土地储备制度

城市土地储备是政府在没有需要前, 先获取相当面积的土地, 并在适当的时候将其释放到市场上, 用于与城市建设规划目标一致的开发建设项目的一种城市拓展管理工具。土地储备对于土地所有权及地价有重要影响力, 是一种强有力的控制工具, 通过购买土地尤其是城市边缘的土地, 将其储备起来, 在城市扩张时, 政府可以通过附加在土地上的使用特性、区位、密度和出让时机, 利用规划做引导, 使城市政府可以不依赖土地市场而直接控制城市房地产开发。

5. 农田专区制度

政府可以依靠设置农田专用区来保护受到城市房地产扩张挤压的农业用地。农田专用区制度, 是近几十年美国实行的一种土地保护措施, 其目的在于规定此区域内的土地必须用于农业。农业专区的登记注册是自愿的, 加入农田专用区的农场主可以获得多种好处, 如根据《农场立法》, 若农场主或牧场主持续地将其土地用于农业用途, 他们会得到一定的奖励基金或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从而降低其经营成本。

6. 开发权转移制度

开发权转移制度是指, 以某块土地的开发或使用权换取另一块土地或同一块土地其他部分的开发权或使用权, 其目的是为防止在保护区内土地上的房地产开发, 把限制性地带的开发项目集中到预期发展的地带。这种制度对于历史遗迹的保护、农田保护以及临界区域或生态脆弱地带的保护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

7. 城市开发公司制度

城市开发公司是一种带有企业性质的城市房地产无序拓展的控制工具, 一个城市开发公司对应着一个特定的城市地域, 它既有在一定范围的城市地域内通过房地产开发来协调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实体。城市开发公司在其指定地域内具有广泛的权力, 可以通过环境部门赋予的合法权力获得有价值的国有土地, 由公司负责土地经营。在具体运作中虽然制定规划的权力仍属于城市政府, 但是公司对于开发商的规划申请有权审批。公司所具有的半官方性质和相对独立性意味着它可以在政府的城市规划框架内, 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城市房地产开发。

8. 填充和再开发奖励制度

为了使城市房地产开发更为理性, 美国一些城市政府采用了填充和再开发的奖励制度。城市政府制定了各种各样在城市化地区进行填充和再开发的奖励政策, 以引导房地产开发,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鼓励对废弃地的再利用是其典型代表, 主要是指在现有城区内先前受到破坏的、已经不再使用或者使用效率较低的土地或新区进行地产开发, 政府将在政策和经济上给予一定优惠政策, 包括政府在废弃地内修建一定的基础设施;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环境来吸引投资者;对私人投资者给予一定的激励政策, 如贷款支持、减免税收等。

三、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国进入了城市化迅猛发展的时期, 与其同时, 作为中国城市化重要推动力的房地产业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方面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 在中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 城市房地产业的空间拓展意愿日趋强烈, 不计成本地推进城市房地产向郊区扩张的想象日趋显著,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城市内部存量土地运用不足、对城市边缘优质农田侵占严重、新开发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对新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不够重视等。因此, 参考和借鉴美国在城市房地产郊区拓展中政府调控的制度工具, 根据我国不同城市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加以运用, 对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波.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

[2].Bengston.美国城市成长管理和开敞空间保护的国家政策.国土资源情报.2004.4

[3].庄悦群.美国城市成长管理实践及其对广州城市建设的启示.求索.2005.2

[4].吕斌张忠国.美国城市成长管理政策研究及其借鉴.城市规划.2005.3

郊区保密制度 篇3

【摘要】 在当今的大城市郊区,在市场化、城市化和生态化的推动下,乡村成为农民与居民、本地人与外地人共同利用的社区,农宅的生产资料、环境和财产功能日趋突出,宅基地政策法规依然故我,与实际严重脱离,带来矛盾重重,有必要探寻改革措施,寻找新的出路。

【关键词】 宅基地;宅院;集体所有

一、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演变

1.新中国建立初期农村宅基地与住房私有制度。1952年北京向郊区农民颁发了《北京市郊区土地房产所有证》,明确“为该户全家私有产业,有耕种、居住、典当、转让、赠与等完全自由,任何人不得侵犯。”农业合作化时期和公社化初期,宅基地私有制度依然维持。

2.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六十条”)第一次宣布宅基地归生产队集体所有,不准出租和买卖;承认房屋仍归社员私有,可以出租买卖。确定了我国农村宅基地的基本性质和农民住宅的“一宅两制”特点。

3.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198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土地管理法》,强化了农村宅基地的管理制度。内容包括:申请建房用地要具备条件,经过审批符合规划;宅基地面积要有限额标准;“出租出卖房屋的,不得再申请宅基地”等。

4.90年代末宅基地流转政策逐步收紧。1998年8月29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时删除了允许城镇非农业户口的居民在农村建住宅的规定。200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再次申明“三个不得”:“农村住宅用地只能分配给本村村民,城镇居民不得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

二、北京郊区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与宅基地制度评价

(一)北京郊区农村宅基地管理基本情况

1.总面积没有大增加,管理有序有效。北京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1981年土地概查为 116.72万亩;1992年土地详查为127.74万亩,2001年二次土地详查为13343万亩,20年农村居民点占地增加16.71万亩,增长14.32%,年均递增0.67 %。由于城市扩张使一批村庄消失,2007年农村居民点比2001年还减少了1.39万亩。上述数据表明:北京郊区农村居民点占地稍有扩大,管理保持有序有效局面。违章建房占用宅基地并不是当今郊区宅基地管理的突出矛盾。

2.郊区村庄已经成为本地农民、城乡居民和外来人口共同利用的居民点。北京郊区农村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已成为农民与居民、原住民与外来人口集聚地,村民就业多样化的社区。近郊区村庄的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人。边远的集镇和旅游地也有不少的城市居民和外来农民工。京郊农村村庄的人口结构及总量的变化,是对传统观念的颠覆。从中可得到这样的启示:其一,农村宅基地不再为农民专用,使用人已趋向多元化,“农村宅基地使用人”应予以新的概念;其二,城市化不意味着乡村的消失,在一定的时期,还表现乡村人口的增长。

3.世界城市和绿色北京的定位,使郊区农业农村的生态服务价值日益重要。一是来自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农业经济价值269.97亿元,二是将农业特有的生态优势向二、三产业延伸所产生的农业生态经济服务价值为42.92亿元,三是农业范畴中的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带来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按一定系数贴现后的农业生态环境服务价值为5501.07亿元。生态服务总价值已经和京郊地区生产总值(2006年为5935.4亿元)不相上下。这个计算,使人们对郊区农业农村(包括农宅)的功能地位刮目相看。

4.市场化、城市化和生态化。

(1)房屋出租。

(2)经营“农家乐”,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3)住宅出卖。

(4)在拆迁时获取高额补偿。

(二)现行宅基地制度的评价与未来演变趋势

现行宅基地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一宅两制,房地分离;无偿取得,长期使用;政府管制,不准流通;强调福利,漠视产权。

1.现行宅基地制度的评析

(1)使农民获得了基本公平的住宅用地保障,实现了农村居者有其屋;严格的审批程序,避免了农地的乱占滥用,节约了土地;宅基地管理大体有序有效,促进农村稳定。(2)具有集体福利性质,实现了人人有房住,奠定了农村住房保障的基础。但没有反应出宅基地的商品价值,也成为当今宅基地使用问题的症结。(3)在社会转型时期导致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的发生。(4)管理权高度集中,宅基地所有者的权益被边缘化。(5)制度发育不成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其表现,一是法规政策过于滞后,二是法规自身存有缺陷。

2.宅基地制度的未来演变趋势

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居住方式。在可预见的未来,北京郊区农村的演变,大体有三种类型:城镇化地区,农村将变成城市,大部分农民将上楼,过城市生活;乡村化地区,以二三产业为主,保留一些农业,变成城乡居民、本地与外来人口混居的社会;生态化地区,基本保留农村的风貌,不断提高生态服务价值和城市后花园的功能。

三、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大思路与有偿使用实验

(一)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的思路

(1)正视国情,维护土地公有制。(2)保障农村村民居住并有利于居住质量的不断提升。(3)引入市场机制,体现土地及房屋的商品价值,增加“房”“地”内在联系,有利房产有序流转,促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4)维护土地所有者的权益,增加土地的经济收益,使广大农民收益。(5)有利于我国形成一元化的城乡住宅制度。(6)具有可行性,便于操作,有利于行政管理职能转变。

(二)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

(1)宅基地使用将开放,消除了向使用多元化转变的障碍,就不用为界定使用人和条件再绞心费脑。(2)有偿使用体现了宅基地的商品价值,使用有价将成为人们使用宅基地酌量的重要经济因素,消除“不用白不用” “不占白不占”的心态,能有效地遏制多占乱占宅基地、大量农宅闲置的现象,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土地收益,有利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和增加农民收入。(3)密切“房”“地”联系,可为实现“‘地随‘房走”奠定基础,从而促进房产健康流转。(4)实行有偿使用可提高集体管理宅基地的积极性,减少行政管理的负担,有利于管理体系的职能转变。

(三)推行宅基地有偿使用的原则和政策的要点

保密工作制度 篇4

为了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预防泄密事件发生,保证机关工作正常进行,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领导

(一)局机关建立机要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办公室工作的局领导任组长,机关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二)办公室为机关机要保密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部门,负责机关机要保密工作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

(三)科技信息股负责机关内、外网络技术保密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

(四)各部门要选择政治上过硬、思想道德好、敬业精神强、有工作能力的干部担任本部门涉密文件、保密事项办理工作。

二、秘密载体

根据《保密法》和《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国家保密局关于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秘密载体包括:以文字、数据、符号、图形、声音等方式记载国家秘密信息的纸介质、磁介质、光盘等各类物品。磁介质载体包括计算机硬盘、软盘和录音带、录像带等。

三、涉秘工作规范

(一)办公室机要保密人员收到上级和本地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发来的秘密载体后,应当履行清点、登记、编号、签收等手续,并根据办公室负责人提出的阅办意见,及时送交有关领导和部门阅办。

(二)办公室负责人根据秘密载体的密级和制发机关、单位的要求及工作的实际需要,确定机关知悉秘密人员的范围,并督 1

促办公室机要保密人员将秘密载体送有关人员阅读和使用,做好回收保存工作。

(三)机关工作人员阅读和使用秘密载体时,一律在办公场所进行,本人离开办公场所时,应将秘密载体入柜上锁保存。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复印、摘抄秘密和外借秘密载体,扩大知悉秘密的范围。

(四)机关工作人员阅读和使用秘密载体后,要当天归还给办公室机要保密人员。任何人都不得将涉密载体携带出境。

(五)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将秘密、机密、绝密文件和内部资料加载到办公自动化网络上传输、存储和处理。严禁一台计算机同时接入局域网和公共信息网。

(六)机关各部门不得擅自将秘密、机密、绝密文件和有规定传阅范围的内部资料汇编成册,向系统内外发送。

(七)信息中心要加强机关内、外网信息交换途径的管理,做好内部办公网与政务外网的物理隔离,严格控制利用移动存储设备的规范使用,防止内部秘密信息流传到互联网。

(八)办公室要定期对机关所存秘密载体进行检查、核对,并严格按规定做好秘密载体移交、销毁工作,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销毁秘密载体,禁止将秘密载体作为废品出售。

四、责任追究

公司员工保密制度 篇5

1、公司保密资料包括范围如下:

1)公司尚未付诸实施的经营方向、经营规划、开发项目及经营管理;

2)公司内部的合同、协议、意向书及可行性报告、主要会议记录;

3)公司财务预算报告及各类财务报表、统计报表;

4)公司技术资料及计算机内所有资料;

5)公司月度、总结,业务往来、产品价格、采购价格、配方、业务通讯录等反映公司业务的文件资料;

6)人事档案。

2、公司机密资料(如合同等)均整理成册,统一编号。

3、任何人不得擅自扩大公司机密文件的阅读范围,严禁越权阅读、传播、发布公司保密资料。

4、因工作需要查看超出自己权限的文件或资料,必须得到有阅读权限的上一级领导批准。

5、严禁私人交往中泄露公司机密,严禁在公共场所谈论公司机密。

6、对外交往与合作中,需要提供公司机密事项必须获得总经理准许。

7、各部门计算机要设定密码,并且定期更改密码。

8、公司员工发现机密已经泄露,应立即报告公司领导,并及时做出处理。

9、各部门保密制度执行由部门负责监督,办公室负责监察。

10、因泄露机密造成严重后果者,公司给予严厉处分。

保密管理制度 篇6

根据《保密法》以及有关保密工作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保密室的标准

保密室的设置应该在办公楼(二楼以上)高层,人员少过往的房间(最好是单独的),安全防范条件好,本室“三铁”(有铁门、铁窗、铁柜)。有人专管,有安全保障。室内有防火、报警设备。

二、保密员(含兼职)的条件

1、热爱祖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

2、忠诚老实,作风正派,遵纪守法。

3、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保密观念强。

三、保密员岗位责任:

1、认真学习,熟悉保密法规,严格地执行保密法规。

2、负责国家秘密载体(密件、密品)的管理。认真登记造册,分类存放。

3、上级下发和本级产生的“三密”文件,资料要做到来龙去脉清楚。分发、呈阅、借阅的要及时清退。秘密级、机密级的每季度清核一次,绝密级的不准借出保密室。

4、做好文件、资料的完整归档工作。每年终对上级下达的密件经请示不需退回的以及本级产生的密件都要做好归档(一般在次年四月份前)和销毁工作。

四、收文

1、签收。属邮电机要室送来的要核对信封机要号码。属外部门送来的要清点份数。属领导开会带回的密件也要清点份数,才能签收姓名、日期要详细登记。属本级产生的密件也要登记好份数。

2、呈批送办。收文后要及时呈请分管领导批示。及时呈阅办理。急件速办,一般件应在于24小时内处理完毕。

五、发文

1、密件要坚持只发组织,不发个人的原则。

2、需要寄出的密件一定要到邮电局办好机要邮寄手续,不得以挂号或普通邮件寄出。不能办理机要交寄的,要派车专程送达或通知收文单位派员领取。

六、登记

1、分类设本。密件、密品和一般件要分类设专本登记,不可混杂。收文、借文和转文也要分设专本登记。

2、项目清楚。对来文单位、文件号、收件信封号、总份数、密级、发往单位、签收人、日期等,每栏都要填写清楚,以便于今后泄密查处。

3、用于收发、借文、清退、销毁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密品的登记本(包括表格)用完后至少保存5年,绝密级、密码、密码电报的登记本用完后至少保存10年。

七、传递

1、传递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密品应套封装,数量大的应用铁箱或邮袋包装,在封面上或包上加盖密封章,标明密级和统一编号,并交由机要通信(专车、专人护送,不得用普通邮寄或托运)传递。

2、传递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密品时,传递人不得拆阅、启封、不得 2 把文件袋夹在单车、摩托车尾架上或在途中办理个人私事。

3、绝密件应单独装封,并有两人护送。

八、复制、摘抄

1、秘密文件以及发文单位规定不准翻印的文件,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翻印;确需要复印时,应当经制文机关或者授权单位批准。翻印复印件应注明翻印、复印的机关,份数和日期,按原件规定管理,用后及时收回。

2、印制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应由本机关内部的文印室或委托持有《国家秘载体复制许可证》的印刷厂(车间)承担。严禁在市面营业部门复印机或私人印刷厂印制。

3、摘录秘件或资料时,不可全文照录,只能重点摘录,所摘录的记录本用后交回保密室管理销毁(摘录本统一用保密室编号的本子)。

九、阅办

1、阅办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应在办公室或阅文室进行,不得带出办公室或阅文室。

2、呈请领导批示的密件、保密员要及时办理,不得耽误时间。

3、领导批示密件呈批单办理送阅后要暂保留一年。

十、借文

1、保密室借出文件、资料(包括密件和内部件)应坚持分管领导批准,办理登记,签收手续,绝密件不准外借。

2、借出的文件、资料(密件及普通件)应限期退还,保密员应常检查,到期未还的要加以催促。

3、借出的密件不得横传。

十一、清退

1、清退文件是做好保密工作的重要环节,清退的重点是涉密件,资料。

2、对上面发来的密件,要常检查,阅办完毕的及时退回,经请示不退的暂保管到一定时间才销毁。本级向下发的密件每季度消退一次,年终全部清退。

十二、归档

1、收集归档的文件、资料,应该是一年来完整文件、资料,保密员应认真检查收发文本做到完整无缺,然后按内容分类立卷装钉,卷宗里有密件的,卷面要按里面最高密级和最长保密期限的文件标志和保密期限(在卷面左上角标明)。

2、立卷文件、资料要打印目录一式三份,其一份随卷装钉,一份留在保密室作为查文索引,另一份随卷移交档案局。

十三、销毁

1、销毁涉密文件、资料(包括内部的)保密室负责;

2、属省、市、县分发各单位的涉密件、资料,由各单位保密室退回省、市、县处理。属上级主管部门下发各单位的涉密件,年终清理时应征求发文部门意见,同意自行销毁的,要列表造册。有单位领导批准、监销人、销毁人签名。

3、销毁方法一般用碎纸机,数量多的,可派人专车送往造纸厂。但要事前联系好,涉密件及时打碎后,人才能离开。

打字室保密管理制度

一、本制度适用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打字室的管理。

二、打字员必须熟悉《保密法》严格遵守保密守则,工作认真负责。

三、打印本单位产生的国家秘密载体(包括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图表、讲话等,下同)必须经分管领导审批,进行登记。

四、不得代处单位翻印国家秘密载体,有特殊情况需翻印的,需经分管领导批准(必须是制文单位同意的)。翻印时登记清楚按原密件管理。

五、打字室要有三铁(铁门、铁窗、铁柜)等保密防范设施。用于处理国家秘密载体的计算机要安装防电磁辐射干扰器。

六、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打字室,送取材料或校对人员不得随意翻阅与其无关材料,更不准接触涉密载体。

复印机保密管理制度

一、根据《保密法》和国家保密局等六个单位关于《印刷、复印等行业复制国家秘密载体暂行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适用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非营业性复印机的管理。

三、复印机必须指定思想好、忠诚老实、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专门管理及操作。

四、不得利用内部复印机擅自复印国家秘密载体(包括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图表等),确因工作需要复制时,须经制文机关或其授权单位批准后方可复印。

五、代外单位复印国家秘密载体时,应先验明《国家秘密载体准印证》,并对委托单位名称、批准人、经办人、复制载体名称、密级、保密期限、复印日期、份数等项目进行详细登记,以备后查。凡未持有《国家秘密载体准印证》者,应拒绝复印。

六、不准复印货币、各种有价证券以及反动淫秽作品。

七、对复印机要重视保密管理,定期进行保密检查,发现违反保密规定使用复印机造成泄密事件,除对当事人追究责任外,还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传真机保密管理制度

一、根据《保密法》以及有关保密法规的精神制定本制度:

二、传真机必须指定思想好,保密观念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专门管理和操作。

三、利用传真机传输国家秘密载体(指密件、密报、资料、图表等)必须利用加密装置,并且必须履行审批登记制度。

四、传真机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保密检查的内容,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在传真机上加装其他部件或向境外传输信息,必须经分管领导批准。

计算机保密管理制度

一、根据《保密法》和(国保发[1998]1号)文件等有关保密法规精神,为保护计算机处理国家秘密安全,制定本规定。

二、涉密计算机操作人员必须掌握保密基本知识,熟悉保密法规。

三、计算机处理的秘密信息及载体(磁盘磁带和打印出的文件等),应视为“三密”件,由专人管理体制。

四、加秘密信息不得在加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中存销、处理、传递。

五、处理涉密的计算机,必须配置视频幅射干扰器机。

六、使用进口计算机处理国家秘密信息时,应当进行保密技术安全检查。

通信保密管理制度

一、为了维护国家秘密的安全,根据《保密法》和有关保密法规制定本规定。

二、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和涉及秘密信息的邮件应通过机要通信部门传递,不得用平信或挂号信邮寄。

三、国家秘密文件、资料不得寄给私人(包括领导),而应寄送保密室,由保密室统一办理登记手续。

四、在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情况下,使用电话机、对讲机、传真机、手机等不得涉及国家秘密信息。

五、党政机关及重要会议场所,从境外购进或接受赠送的通信和办公自动化设备(如手机、电脑)以及其它物品,应当经安全保密技术检查后才能使用。

六、严禁在无加密装置的传真机上传输国家秘密文件、资料,向境外发传真必须经有关领导审批,办理登记手续。

七、用于处理国家秘密的电子计算机,必须配置防射干扰器。

上网发布信息保密管理制度

第一条 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网发布信息的保密管理工作实行“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

第二条 机关、单位在网上对外发布信息,实行保密审批制度,确保国家秘密不上网。

第三条 上网发布信息的保密审批由发布信息的机关、单位的保密组织指定一至二名政治上可靠、工作责任心强、对保密工作业务和本单位保密范围熟悉的党、团员负责初审,其保密组织负责人终审。

第四条 上网发布信息实行登记制度。登记内容包括:信息采集人、保密审查人、终审人以及信息上网时间。

第五条 严禁国家绝密、机密、秘密信息上非涉密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第六条 工作秘密、敏感信息等原则上不允许在非涉密的电子计算机网络上处理和对外公布,确需对外公布的,由单位主管领导严格把关,认真审批。

第七条 更改原对外发布的信息内容,也应进行保密审批和登记。第八条 上网发布的信息必须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并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第九条 对违反规定擅自上网发布信息,造成泄密的,将依照保密法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计算机外存储器保密管理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称的计算机外存储器,是指可移动的计算机信息存储器,包括计算机的软盘、U盘、光盘等。

第二条 处理涉密信息的计算机外存储器,必须定密。其定密的法定程序与纸介质的秘密文件资料定密方法相同。其密级按所存储信息的最高级确定标志。

第三条 涉密信息原则上不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存储于外存储器上的重要涉密信息必须进行备份,备份盘与正式盘同等管理。

第四条 存储涉密信息的外存储器,应在显眼位置贴上或标明“绝密”、“机密”、“秘密”等密级的记号,标明“严禁拷贝”字样,并按相应的密级文件进行管理。

第五条 存储过涉密信息的外存储器,不得降低密级使用,不得与存储普通信息的外存储器混用。

第六条 新启用存储涉密信息的外存储器或使用外来外存储器,必须进行安全检查和杀病毒处理。

第七条 由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员”负责管理,不使用时应放置电脑密码文件柜内,不得随意丢放。

第八条 重要的涉密信息存储采用磁盘信息加密技术。磁盘信息加密技术可分为文件名加密、目录加密、程序加密、数据库加密和整盘加密等,具体应用可视磁盘信息的保密强度要求而定。

第九条 涉密的外存储器原则上不得外借,确需借阅某些文件、资料时,应经主管领导批准,办理登记手续。外借使用专用的外借盘,外借盘要标明“严禁拷贝”字样,借阅的文件、资料内容由负责保管的保密员拷贝到外借盘上。归还的外借盘除办理归还手续外,还要及时清除盘内的文件、资料,并对磁盘进行杀病毒处理。

第十条 涉密磁盘信息清除采用交流消磁法。可使用国家有关部门研制的磁盘消磁设备消磁,以防涉密信息泄露。

第十一条 涉密的外存储器销毁要经主管领导批准,并进行注销登记,可采用软盘、光盘粉碎机碾碎或敲烂后丢进焚化炉熔化。如果本单位没有条件进行处理的,应集中交到保密工作部门进行处理。

第十二条 对违反保密制度,丢失外存储器造成泄密的,将依照保密法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严格执行涉密计算机管理规定

第一条 要根据监管范围,确定本单位的监管计算机及其涉密等级(秘密级、机密级、绝密级),并在监管计算机上统一张贴相应的密级标识。

第二条 涉密计算机要指定专人管理,“谁管理、谁负责”,并按涉密等级设置开机密码和屏保密码(秘密级8位、机密级10位、绝密级12位)。

第三条 各单位新购置或确定监管的计算机应及时报同级保密部门备案,并安装监管软件。

第四条 已安装监管软件的计算机,未经保密部门同意,不得对监管软件进行卸载、删除或对计算机硬盘进行格式或,确因需要的,应报保密工作部门批准并重装监管软件。

第五条 已安装监管软件的计算机单机,必须拆除网卡、网线设备(笔记本电脑还需拆除或屏蔽无线传输设备)。

郊区保密制度 篇7

1 仲裁保密性制度的负面影响

1.1 保密性不利于国际商事惯例的形成。

因国际商事仲裁具有很好的保密性, 这使得初期国际商事产生了某些惯例。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种世界性的商业活动日趋频繁, 如今的国际商事仲裁保密性不仅强调仲裁时的信息与材料不对外披露, 而且还强调了裁决结果不对外公开。假如裁决结果不对外发布, 新商事惯例很难产生, 并且当前商事惯例也落后于形势发展的要求, 那么仲裁决议将无法获得纠纷当事人的认同与接受, 长此以往, 商人们便不可能采用仲裁来处理纷争, 国际商事仲裁也就不可能获得较好的发展形势与成效。

1.2 保密性可能对仲裁的公正和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仲裁的保密性要求不允许知情人对外透露仲裁内容有关的信息。最形象的例子是, 甲顾客在乙商场购买了某个商品, 因商品存在某种质量缺陷, 造成了买卖纠纷, 涉案当事人采用商事仲裁的方式克服了这一矛盾, 依据仲裁保密性要求, 禁止甲向案件以外的人员透露仲裁的相应内容, 若还有其他购买此种产品的顾客, 则该顾客便无法获悉仲裁裁决的赔款金额, 也就很难得到仲裁赔偿, 即便在同一仲裁机构, 由委员会做出了针对该产品质量问题的裁决, 利益受损当事人也很难获得同样的赔偿, 从而出现了同机构同案件的不同裁决结果, 失去了仲裁裁决的公正性。

1.3 保密性造成双方当事人的保护不平等。

当事人认同仲裁协议中的保密条款, 其目的是通过这些约束条款更好的维护自身利益不被侵害, 然而在签订合同时的疏漏, 以及实际环境中当事双方讨价还价水平的高低, 经常会使得协议中缺乏保密要求或者偏颇性保密保护。部分条款貌似是公正的, 但其协议结果时常会向那些有着丰富仲裁经验的公司或组织倾斜。由于这类当事人经常通过仲裁解决商事纠纷, 所以有能力和经验去拟定一些格式化的保护条款, 进而维护自身利益, 因为仲裁过程中, 当事人的利益具有对抗性, 这些经验丰富的公司或组织会极力让对方获取更少的权益, 从而极易暴露个人的敏感资料。第一次经历冲裁的当事人无法保持足够的精力与资源, 进而和对方展开更好的谈判, 也就不可能签订更有效的保密条约, 也就难以保护自身权益。

2 保密性制度的改良路径

2.1 通过合同加以约定。

国际商事仲裁跟诉讼相比有更多显而易见的优势, 当事人完全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确定在哪个地方进行仲裁裁决, 也能由自己的意愿来确定仲裁庭的成员组建情况, 也能合理要求用哪一国家的法规为背景来进行裁决, 包括需不需要在裁决里公开裁决理由也是当事人能够根据自己个人意愿所决定的, 既然这样, 当事人也完全能够利用合同来约定仲裁的保密性规定。

2.2 通过仲裁机构的仲裁规则加以规定。

借助仲裁机构所制定的一些相关规定对国际商事仲裁的保密性予以严格规范是相对行之有效的。首先, 绝大多数仲裁机构里有较多相关专家, 这些专家们都或多或少有较多的裁决经验, 处理过大大小小的仲裁案例, 他们很清楚采用怎样的方法能更好的维护仲裁的保密性, 同时又不伤害到公共利益, 更有能力很好的平衡当事人与公共利益间的关系。其次, 所有的仲裁机构于当事人来讲是绝对中立的第三方机构, 其所规定的保密性规范不会刻意偏袒当事人中的任意一方, 对于双方间的保密性利益能公允的掌握好平衡度, 这样可以很好的规避不平等保护的情况出现。再次, 以仲裁机构的相关规则为基础对仲裁保密性予以把控从技术角度出发更具可行性, 国际仲裁组织所制定的相关仲裁规定大多经自己拟定, 无需多方参与。

2.3 涉及重大公共利益时应公开仲裁报告。

立案、裁决、结案等仲裁程序原则上应在保密状态下进行。所有的仲裁相关情况都不能对未被允许告知的第三方透露, 一切裁决相关信息不对外开放, 这是基于绝大多数当事人私人性的愿望。这种愿望属性通常能加快仲裁效率, 且一般不影响仲裁裁决的公允性。与此同时还能辅助修复双方当事人间的关系, 而若是采用诉讼等手段来处理两方之间的矛盾, 那么双方当事人以后再也难以回到以前的合作关系了。

2.4 保护个人和私有信息的保密性。

正如多数人所想, 未曾有更多相关仲裁实践以及相关资源的当事人没办法更好的维护其自身的保密利益。而且, 虽然有些企业能够利用合同来维护其商业保密信息, 但是其他企业却未在他们的仲裁合同里明确到这一点。在这种环境下, 作出仲裁裁决的机构的规则要求维护商业信息的保密性就变得意义重大了。企业以及个人保密性维护在很早前就有案例可依, 国际机构以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慢慢重视企业以及个人的保密意愿, 认为他们有权维护其不想被曝光的商业信息以及个人信息, 还因此拟定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

摘要:保密性被认为国际商事仲裁的一个关键特点, 国际商事仲裁机构制定的条款与世界各国的仲裁法均无一例外的对仲裁保密性进行重要说明。但因为每个国家对保密性的理解和要求不尽一致, 而且某些例外条款也使得保密性呈现出不确定性, 为公众、当事人以及国际商事仲裁蒙上一层阴影。所以, 采用仲裁规则、法律与合约等形式对保密性制度予以改善便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国际商事仲裁,保密性,负面影响,改良路径

参考文献

[1]艾伦·蕾德芬, 马丁·亨特等著, 林一飞, 宋连斌等译.国际商事仲裁法律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28.

[2]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514.

测绘保密岗位制度 篇8

为了加强对保密工作的领导,切实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严格保守公司机密,保障部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岗位制度:

一、测绘工作人员须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和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切实做好涉密测绘成果的保密工作。

二、建立涉密测绘成果保密管理责任制,部门负责人承担涉密测绘成果保密管理领导责任,保密管理人员承担涉密测绘成果的保密管理责任。

三、对涉密测绘成果的使用、复制、保存等情况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凡使用涉密测绘成果进经主管领导批准,并予登记后,方可提供。涉密测绘成果使用后应及时归档,要求记录清晰。任何个人不得擅自复制、转让或转借涉密测绘成果,不得拷贝、对外传送涉密测绘成果数据。

四、传递地形图、涉密数据等秘密载体,须通过机要进行传递,禁止通过普通邮政或非邮政渠道传递。

五、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须严格遵守《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计算机信息系统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杜绝外传、丢失、泄密事件的发生。

六、处理、外输、储存涉密测绘成果数据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系统必须采取安全保密防护措施,设置进入登陆密码和屏幕保护密码,安装加密防毒软件。涉密计算机及信息系统应采取物理隔离措施,不得与互联网、外部网络相联,不使用无线网卡等无线网络装置。

七、涉密测绘成果只能用于被许可的使用目的和范围。因使用目的或应用项目结束等原因,须销毁涉密测绘成果的,必须报主要领导审批,并备案。

八、销毁涉密测绘成果须经专人清点、核对、登记、造册,由主管领导和档案部门负责派人销毁。对销毁的花时间、地点、方式及销毁过程总存在的问题进行记录,与销毁清册、领导批示一并存档。

九、如发现涉密测绘成果泄密、失密事件,应及时报告主管领导和国家保密管理部门,及时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及责任,将事件调查处理到位。

十、本管理制度应根据国家规定的新要求和新情况作必要补充和修订。

上一篇:网销改制方案下一篇:第四届挑战杯技能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