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林简介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吉林简介(精选8篇)

李吉林简介 篇1

李吉林,1938年5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56年至今,一直任教于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她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儿童教育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当选为七届、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主席团成员),荣获首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三次)、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国家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她怀着满腔热情投身到教育改革的热潮中。她看到传统语文教学的“繁琐、抽象、低效”的弊端,心中万分焦虑,积极探索“生动形象、低负高效”的新语文教学,在1978年开始了情境教学的探索。她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学习哲学、心理学、美学,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积极进行实验。历经十年终于创立了“情境教学”的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构建了以“情景交融”为主要特色的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巧妙地把儿童的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她始终关注着儿童,她发现情境不仅对儿童的语言认知起着积极的作用,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等非智能因素的发展。而且对儿童其他智能,诸如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交往智能都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情境教学的功能决定了它应该属于整个小学教育。于是,她大胆提出“情境教育”,实验进入更为宏观的新范畴,从语文教学向各科、向各育拓展,从一个实验班发展到整个学校各科各育联动。

而今历经28年,她对“情境教育”的研究仍在继续,她提出了一系列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创立了“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和操作体系,成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情境教育”是教育部(国家教委)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十五”重点课题。研究成果曾连获全国首届、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李吉林简介 篇2

近年来,李吉林就小学语文教学(一至五年级)全过程展开探索变革,她从外语教学中使用情境进行言语训练受到启发,结合我国先前文艺理论中的“境界学说”,汲取传统教学重视读写及近代直观教学的有利要素,发现了客观事物与儿童情感、语言及思维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总结出“情境教学”体系。

李吉林把情境教学看作艺术的土壤,不间断地做“美”的耕耘,开辟了一条有效的“环境育人”途径。她把学生引导到她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内心体验,在美的世界里游目骋怀,领略美的风光,使其性情得以陶冶,学习愿望得以满足,学习兴趣得以激发。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合理运用“李氏情境教学”体系呢?

一、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教材的感知

上课时运用的情境并不是生活真实情景的再现,就像戏剧中运用的白描手法一样,演员做手握方向盘的动作,表示汽车在马路上行驶;撑一把雨伞,意味着雨天在马路上行走……虽然演员的动作很简单,但是,台下的观众一看就感觉是真的。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用类似的情景模拟真实的情景,神韵相似,这样就通过鲜明的形象,强化了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进境使于亲。”也就是说,只有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情境,才能进入境,进入情,情境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教学《升国旗》一课时,我先播放了国歌,让一个学生在国歌声中做升国旗的动作,顿时间全班学生都安静下来,并且不由自主地抬头向上看,仿佛看着国旗缓缓上升一般。从学生专注的眼神中我能看出,此时,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入“升国旗”这个场景中。随即,我就问学生:“升国旗时我们该怎么做?”孩子们都踊跃发言。进而揭示本课课题,告诉学生今天就要学习课文《升国旗》,让学生先自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有了刚才“升国旗”的场景,学生初读时已经对课文有了较深感知,理解起来容易多了。同时引起孩子对教材内容的关注,让孩子们得到精神力量,促使孩子情感敏感起来,并由此情此景打开孩子们更远更广阔的思维通道,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随之敏锐起来。

二、以真实的感情,调动学生参与认识的主动性

李吉林老师认为,语文教材往往是借助鲜明形象,如可爱的动物、形态各异的植物及各种典型化的人物,逐步向儿童揭示世界的奥秘,培养儿童高尚的道德品质及审美情趣,并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使用“语文工具”。情境教学正是通过再现教材有关形象,引导学生对美丑、悲喜的种种不同事物给予不同评价,体会爱恨情仇。

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奶奶辛苦劳作的视频。刚开始,视频中的奶奶有着一头乌黑靓丽的头发,她尽心尽力地照顾爸爸、照顾“我”、照顾家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奶奶逐渐变老,脸上有了皱纹,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变成了满头白发,拄着拐杖连路都走不动了。此时,我发现很多学生都眼含热泪。“你们看了这个视频有什么感受?”,孩子们告诉我说,他们觉得奶奶很可怜、奶奶很辛苦、奶奶很爱我们、长大后要照顾好奶奶、要孝敬奶奶……显然,孩子们对奶奶的关爱情感已经油然而生。由此可见,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情感。当然,这种情境教学必须包括教师的语言、动作、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心理,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以广远的意境,激发学生拓展课文内容的想象力

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讲究“情趣”和“意象”的结合,而不是图解式地机械运用情境。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一种“直观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展示的、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广远的意境,让学生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中。

《大海睡了》这篇课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诗歌语言优美,富于想象,学生真正见过大海的很少,尤其是夜晚的大海。教学时,让学生说说见过的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想象中的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说说夜晚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各抒己见。随即展开今天的教学,带着学生逐词逐句读课文,将学生的想象和课文内容结合在一起。这样,学生的想象就丰富了课文情境,同时课文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发展。

情境教学所谓的“理寓其中”,即蕴含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的事物,有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时应从教材中心出发,一步步向学生展现图画、音乐、表演、实物、语言及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品味、领悟,根据教材内容决定运用哪种情境教学方式。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或一组情境都应该围绕教材中心。这样富有内涵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情境才是有意义的。

李吉林老师的全部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情境”,同时是她实验的起点和突破口。从情境教学探索到情境教育构建,再到情境课程开发,实际上就是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回到实践的不断升华的过程。李氏情境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推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42-43.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7-9.

[3]马樟根.李吉林与情境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6-9.

李吉林:在儿童的世界里长大 篇3

“小时候,我们住的房子又矮又小。当我独个儿睡在床上时,我会呆呆地看着那斑驳的墙壁,想象着小屋里没有的世界:那是一个和尚披着飘飘欲仙的袈裟向我走来,那宽大的袖子里藏着什么呢?那是一棵长果子的大树,许多小鸟正向它飞来,回到自己的家……”在李吉林的记忆中,童年依旧清晰如昨。

如此充满童心,这就是“情境教育”的由来吧。

情境教育是什么?

“情境教育”大概可以这么归纳:它是课堂的新鲜感、教学的魅力、过硬的教育质量、学生的高水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裴新宁说:“情境教育是课程设置与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实施建设基于优化的学习情境;追求对儿童理解力的培养;促进儿童道德性、社会性和智力性的整体发展。”

从1978年起,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理念已经历了30多年的历程。为了更多儿童的发展,使“情境教育”走向大众化,李吉林又潜心研究,开发情境课程,提出“儿童-知识-社会”情境课程的三个维度,并概括出“以美为境界”“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操作要义。

经得起考试,又能幸福长大

李吉林还记得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时候:“1956年的初秋,我走进了小学,开学前,我就把教案背得滚瓜烂熟,连走路也美美地念着,想象着自己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时的表情和喜悦。心里一直对自己说:当老师,就得当孩子喜欢的老师。在孩子的眼里,他们感觉不到我这个当老师的威严,而我,装也装不起来,红扑扑的圆脸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我喜欢你们。课间,接过他们手中的毽子,踢给他们看,我能踢出许多花式,一连几十个,孩子们兴奋地在一旁为我数数。上课,我更是想出许多办法吸引他们,把课上得生动有趣。”

给孩子这么多“宠爱”,他们的成绩会不会追不上?答案是否定的。一次,李吉林教的学生参加升初中统考,同时接受了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组织的小学语文专项十种考核,两次考试的结果却令人惊讶:合格率100%,优秀率90%以上,全班43名学生有33名被重点中学录取。

经得起考试,又能幸福长大,这就是“情境教育”下的孩子们。

童心给了我智慧

李吉林这样说:“我常常想,一个语文老师不仅是要孩子学好语文,还得给他们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懂得除了自己外,还有许多人,要懂得给他人带来快乐,有一颗善良的心,崇尚美好,憎恶丑陋。我深知这其中的许多品质,是在纯真的孩提时期就应该开始培养的,而又完全可以在孩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渗透,去影响,去强化。”

半个世纪来,李吉林的心始终与孩子相通,情境教育正是在对孩子,对自己终身从事的事业的爱中,在对小学语文,小学教育日益加深的感悟中,在一心想着让孩子发展得早一点、好一点、全面一点、充分一点的强烈的愿望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学习李吉林事迹有感 篇4

宿城区南蔡实验学校

闫慧

我曾学过许多名师,他们的先进事迹让我感动,给我启发,令我思索。今年,市教育局号召我们学名师,李吉林的影像再次浮现在我眼前。

1、愈挫愈勇的斗志。

李吉林老师和同时代的许多教师一样,经历过政治劫难。正值28岁,一个女性鲜花盛开的时候,一个小学教师最为宝贵的年华,“文化大革命”来了,她成了“修正主义的黑苗子”,成了“小学里的反动学术权威”,大字报、批判会、围攻、无限上纲、抄家等接踵而至。因为爱儿童,因为努力上进,因为“小荷”已露,于是灾难降临,她只得忍痛把积攒多年的备课笔记和公开课的教案一把火点着了。接着,被“下放”到农村小学。后来搞情境教学实验,按照“国情”揣测,冷眼、热讽必定不少,其中艰辛可想而知。就实验本身,要形成体系、形成特色、形成突破,对一个小学老师,谈何容易。但李吉林一步一步地趟过来了,何等的了不起啊!李吉林自己有这样一段记载,真令我嘘唏长叹,感慨不已。

记得在那惶恐不安的日子里,在那些没有星星和月亮的晚上,她常常默默地在灯下读着鲁迅先生的杂文,并常常念着这三句话:第一句是普希金说的:“心憧憬着未来。”

第二句是高尔基讲的:“我从小就是在和周围的环境不断斗争中长大的。” 第三句就是毛泽东所说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十年,漫长的十年,惶惶不可终日的三千多个日日夜夜,她没有低头,她没有抛弃自我,她警惕着女人的脆弱和碌碌无为。她不是英雄,却有藐视诸多困难和逆境的勇气,把背影留给了脆弱,日益放大着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

2、警惕自己的白金时代。

已古稀之年的李老师,依然像中青年教师一样,每天都正常上班。现在,只要我们打开电脑,点击李吉林,马上就会有许多诸如:“情境教育”、“青教培训”、“李吉林事迹报告会”等诸如此类信息涌入眼帘。“满目青山夕照明”,对李老师来说,这“夕照”有如满天朝霞。这正是“生命不息,成长不止”。让我感动的正是她的一辈子成长和警惕自己。人到老年,“从心所欲不逾矩”,警惕之心无妨有所放松,然而李老师却不,她说:“我十分警惕老人的封闭,封闭就停滞,停滞就萎缩。”她在《我,长大的儿童》一文中说:我„„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学习的革命”、“建构主义”的丛书,科学精神与人文主义结合的新论,有关课程的书,脑科学的书,我都想学。即使中国神舟号上天了,4号、5号,什么时候载人,我都关心。美国哥伦比亚号为什么会失事,俄罗斯太平号又怎能准确地在预定地点解体、降落,世界这么大,新知识像浪潮一样向我涌来,我永远只能抓一点芝麻,大西瓜是搬不动了。但能抓一点芝麻,总比两手空空要好得多。„„只要像孩子那样,憧憬着未来,敞开自己的心怀,便能不断地呼吸到新的空气,吮吸到新的营养,而这一切都是教孩子所必需的。

以李老师为一面镜鉴,我们也能唤醒和强化对自己的警惕之心。我们也许还成就不了显赫的事业,却一定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3、教育家的人格风范。

有专家指出:今天号称教育家的人不少;而真正称得上教育家的人又太少,但李吉林是真正无愧教育家称号的人。李老师从事情境教育探索,没有刻意追求成名成家;她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想到会形成一个学术体系,但是她创立了;开始并不是一心要做一个什么家,但是最后她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让我感动的不仅如此,还在于她身上体现的教育家的人格风范。人生的意义就在于看我们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多大的范围内给人以积极的影响。李老师把教育科研和教师培训结合起来,影响了一大批教师。

李老师之所以成为大家,主要是因为长期扎根校园,扎根课堂,坚持操守,忍耐寂寞,对教育、对孩子表现出了一种特别的爱。没有上大学,对她来说不是一件坏事,她有一句话:小学就是她的大学。她把教育当做天职和内在需求,当做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从《李吉林文集》能看出一种境界。境界决定了她的发展。所以,在她的人生词典中,找不到“急功近利”。

这种大家的人格风范,着实让我感动。

李吉林教学设计 篇5

(一)形真

所谓情真,即主要要求形象具有真切感,神韵相似,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就如同中国画的白描写意,简要的几笔,就勾勒出形象,并不要求重彩,看来同样是真切、栩栩如生的。情境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以“神似”显示“形真”。“形真”不是实体的机械复制,或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

(二)情切

即情真意切,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为手段,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情境教学正是抓住促进儿童发展的动因——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在情境教学中,情感不仅仅作为手段,而且成为教学本身的任务,成为目的。

(三)意远

即意境广远,形成想象契机,有效地发展想象力。“情境教学”取“情境”而不取“情景”,其原因就在于“情境”具有一定的深度与广度。情境教学讲究“情绪”和“意象”。情境,总

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又丰富了课文情境。

(四)理寓其中

即蕴涵理念,抽象的理念伴随着形象,有效地提高认识力。情境教学的“理寓其中”,就是从教材中心出发,由教材内容决定情境教学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或一组围绕教材中心展现的具体情境。情境教学“理蕴”的特点,决定了儿童获得的理念,是伴随着形象与情感的,是有血有肉的。这不仅是感性的、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且是对事物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

情境教学正是具有以上所说的“有形”、“有情”、“意境广远”且“理寓其中”的特点,使它为学生学习语文,并通过学习语文促进诸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二、五原则

情境教学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儿童发展的许多因素统一在语文教学中,提出了促进儿童发展的“五原则”。

(一)诱发主动性

教学过程,准确地说,应该是促进“自我发展”的变化过程。

教学过程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引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产生动机。具体操作时,教师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课文描写的相关情境,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儿童可涉足其间,仿佛进入了其人可见、其声可闻、其景可观、其物可赏的境地。客观的教学情境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情境。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忍不住的哭泣,震动心灵的义愤,争先恐后表述的感受、见解„„都使儿童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与“境”相互作用的持续下得以强化。教学终于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在这种热烈的内驱力推动下,学生群体为求知而乐,为探究而兴奋、激动,到达了一个比教学预期目标还要丰富得多、广阔得多的境界,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情境教学将诱发主动性放在促进儿童发展的首位,正是因为人的主动性在养成教育中对克服怠惰,激扬奋发的良好的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强化感受性

半个多世纪来,我国的教学习惯于“分析法”,使师生陷入

烦琐哲学,导致了小学教学的形式主义。情境教学提倡小学教学“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优化的情境向儿童展示的可感的生活场景,生动的画面,音乐的旋律,角色的扮演或实物的演示,这些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儿童理解语言作好认识上的准备,而且是笼罩着情感色彩的认识的准备。在进入情境后,儿童作为审美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引导儿童用他们的眼睛去凝望„„在形象的感染中他们渐渐地感受到课文蕴涵的美,或是一种轻柔的美,或是一种壮阔的美,或是一种崇高的美„„ 儿童的视觉、听觉、运动觉就在这不断的有指导的兴奋中,在儿童感官可塑性极大的时候就变得敏锐、完善起来,这将直接影响儿童的直觉和悟性的提高。为了强化感受,情境教学注重儿童的观察活动,有计划地结合作文教学将“指导观察——发展思维——训练语言——陶冶情操”结合起来进行,指导儿童观察做到“选择美的事物”、“逐步增加难度”、“拓宽想象空间”。大自然是儿童理想的永恒智慧的源泉。——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云雨雪、冰雾雷电、山川田野,都是儿童观察的极美的对象。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还必须逐步地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美,选取那些生动的、形象鲜明的、健康的美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描写美的人和事的作文题材,强化感受性,让 儿童在感觉中训练感觉。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这就开拓了源泉,积累了丰富的表象,并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语言素养、情感素养。这是提高

儿童素质的重要的基础。

(三)突出创造性

“只有当教学走在儿童发展前面的时候,才是好的教学”,才能通过教学,不断地把儿童带入一个一个的永远没有终结的最近发展区,使儿童不断意识到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因此学生的发展的着眼点,是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

1、丰富表象,为组合新形象打下基础。情境教学,往往从观察入手。大量的观察,在儿童眼前展现一个个富有美感的、意象广远的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表象。通过观察,储存表象,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步骤。观察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创造往往是建筑在敏锐的观察事物的基础上,或是被发现了那些被人们忽略的细节,或是在实物原型的观察中得到启发,即所谓“原型启发”,产生顿悟而豁然开朗。情境教学经常开展的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培养了孩子们注意观察,留心周围世界的细微变化的观察习惯,有效地发展了他们的观察力,在粗略观察的基础上逐步趋向精细的观察。

2、注重想象,为创造新形象提供契机。人的想象活动,总是充满创造性的。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孩子是富有想象的。世界在孩子的想象中,充满着奇异的色彩,就像童话一般。我们应该帮助他们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跃过历史的长河„„从而让儿童潜在的创造才能得以施展。情境教学十

分注重想象。情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属相似模拟,粗略而简易,为孩子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情境教学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孩子的想象又丰富了情境。想象越丰富,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深刻。当然想象必须是恰如其分,合情合理的,而且是凭借教材进行的。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儿童的想象,有助于他们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般可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当时的环境气氛;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神情动作、想象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或根据课文描写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想象人物的神情动作;根据课文中心,想象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和多种结局;根据事物的状态,想象它的过去,推测它的未来„„

3、鼓励求异,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与灵活性。创造就是对表象的改造。要创造出新的形象,求异思维产生很大作用。情境教学,以观察为基础,着眼发展的教学思想体系,为儿童学习拓宽了思维空间,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中,进一步促使儿童求异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儿童思维品质日趋灵活性与广阔性。美感丰富的情境,使儿童爱看、也爱想;意象的广远,更使他们的思想无拘无束,易想也易说。所有这些,使儿童处于创造性思维积极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

(四)渗透教育性

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情境教学正是以激发学生真情实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及情感,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

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情感为动因,以爱国主义教育为起点,以审美教育为手段,通过感受“美”去激发“爱”,以教材语言作为凭借,采取“滴水穿石”的办法,把语文教学的教育性渗透其中。

(五)贯穿实践性

上述诱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渗透教育性、突出创造性,并不是外加的,而是贯穿在儿童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的。儿童的语言能力和智力,像其他能力一样,只有通过逐步训练,才能形成。情境教学强调基础,注重训练:(1)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2)加强应用目的的整体训练;(3)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训练”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线。情境教学讲究通过语言的训练来发展思维,或通过思维的发展来提高语言能力,做到以“活”促“实”,“实”中见“活”。可以说,这是整个训练的一个原则问题。

李吉林教学设计——《燕子》

[教学要求]

一、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四、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

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

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

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

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

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

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

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ooooooo)

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

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

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

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

11.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

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

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下)

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

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

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

(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

△“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

△“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

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

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

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春风杨柳)

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课文上?quot;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

()草______________

()叶______________

()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

△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

△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 ______ 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

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

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

△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

△学生练习

10.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赶”)

△“赶来做什么”?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注意是“盛会”,盛大的集会:什么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quot;百花争艳的盛会“这一组词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启发学生回忆在春天里观察的景象,进行想象,然后加以表达。教师提供导语: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

△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释:生趣,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指点:注意这儿是”增添生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了,所以说是”增添生趣“。

11.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我们怎么来朗读呢?欣赏读,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

12.现在我们大家再看看图,再体会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请一个小朋友朗读。

13.指导背诵。

△理清层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了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

练习背诵。

七、练习。

扮演角色口述。(通过表演,在情境中对话,以巩固新课。)

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

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二、讲读课文。

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

2.指导看图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下)

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

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

如果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么不同?

5.过去我们学的《翠鸟》一课,写翠鸟飞得快,怎么定的,记得吗!(疾飞、一刹那、一瞬间、像箭一样飞过去)。

6.谁能根据书上描写的内容、画面,联系平时你所观察到的想象一下,说说小燕子飞行怎么快、怎么美?上面这些词语注意运用。

提示:这一节开头,简单的两笔”在微风中“"在阳光下”描写了春风轻轻,春光明媚的画面。这是燕子飞行的背景,小朋友描述的时候,也要把这情景描绘出来。

7.学生口述。

8.“掠”“唧……的一声”等词语注意用上。我们看这些词语还可以在哪儿用上?如果象声词“唧……的一声,用不上,可以换上”砰……的一声“"嗤……的一声”“嗖……的一下”等等。反正用来形容某动物或其他事物运动速度的快。(引导运用)

9.我们再来看课文,你觉得这一节中哪一句写得更美些?“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

这个长句子,谁能学习上一节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的“微风吹拂着……”那个长句子的方法,说说这个长句子,主要意思是什么?加上什么,使我们感到什么?加上什么你觉得怎样?

学生学习自己讲书。

释:荡漾,水波起伏。(板书:荡漾)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理解。

燕子飞行这么快、这么美,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的燕子(伶俐可爱,非常灵巧,聪明。)

10.看图作接近原文的复述。(课文第三节)

照应:这就是写小燕子以它飞行的灵巧、轻快、优美,给春天带来的生趣。第四节.

1.上节写燕子飞行的美,其实燕子停在那儿又有另一种美。

2.看图,你们觉得停在电线上的燕子,这情景象什么?

3.课文上打了一个很美的比喻。

“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quot;你们想怎么像曲谱?……

△为什么说是”几痕电线“不说”几根电线?(板书:几痕)

△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这电线上,这“落”字你觉得怎么样?(板书:落)

从高处到底处;由动到静,把燕子伶俐轻巧的动作写出来了。这一个“落”字用得真好。)

这燕子像小黑点,正像那一个一个音符。

△课文最后不只说“这多么像曲谱啊”还加上“正待演奏的”,你觉得好在哪儿?这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板书: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4.齐读第四节。

5.指导朗读:你们说第三节是写燕子的什么美?第四节又写燕子的什么美?(飞行的美,即动态的美;停息的美,即静态的美。板书:动态静态)这两节就具体写出了燕子给春天带来的生趣。写动态的美,朗读的速度应该怎么样?语调也可以怎么样?第四节,写静态的美,速度和语调又应该有什么变化呢?语气适当加强些。

朗读全文

三、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从燕子的外形,写到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接着从燕子飞行的美,又写到它信息的美。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四、练习:《燕子的自述》

1.模样2.赶来了3.飞行4.停息

学生口述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燕子

春天

一身羽毛

细雨

一对翅膀凑

微风

一个尾巴

柔柳

()草______

()叶_________

()花________

第二课时:

飞行的美(动)

停息的美(静)

掠倦了

唧……的一声

几痕细线

已经

几个小黑点

像正待演奏的曲谱

李吉林 情境教育的诗篇 篇6

第一部分 情境教学的探索

从《人间词话》和《文心雕龙》中汲取营养,获取情境教育的启示。

把学习理论和探索实践结合起来,才会产生新认识,再进行新的实践,如此反复才能进入一种新境界。

每次孩子观察以前,先实地观察。优选理想中的场景,优选实践,优选观察程序。

观察社会生活,总是选取社会生活的光明面,选择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让他们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健康风尚的熏陶感染。孩子也应该知道“丑”,只是小学的孩子毕竟小了些,我总想用“美”首先去占据儿童的心灵,用美滋润他们的心田,进而引发他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爱,进而去崇尚美、追求美。

让艺术走进语文教学,满足儿童的审美需求

以图画再现情境

放大插图、课本插图、剪贴画,教师启发和揭示学生感知角度和侧重点。以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与教材语言有一致性或相似性 以表演体会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审美教育,儿童诗审美的主题,情境成了审美的客体。

情境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五要素: 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促使课好懂有趣,兴趣的培养建立在对儿童人格的尊重上。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指导儿童观察大自然,做到选择美的事物,逐步增加观察,拓展想象空间

指导观察—发展思维—训练语言—陶冶情操

选择鲜明的感知目标。生活的真实情况,课堂模拟情境,联想真实情况,丰富模拟情境。安排好观察顺序,设计好启发性的导语,“当班主任需要母爱,当语文老师需要童心。”比如,观察挤牛奶,远—近,看奶牛的模样,细节上奶牛咀嚼的动作等 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

“词”的运用,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野外观察,利用积累的表象理解词;在描述周围环境中学习运用词,以加深对词的理解。既通过周围世界的形象,在具体环境中体会词的内涵、细微差异及感情色彩,又借助已学词帮助认识、表达周围世界,儿童思维的准确性在词的教学中渐发展起来。引导运用修辞手法,丰富儿童思维形象性,儿童的思维天生伴随形象性; 进行篇章训练,发展思维逻辑性;

思维逻辑性建立在思维条理性上,引导“划分段落,概括大意”“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或“抓住中心,区分主次”,教给自学方法,有意识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抽象概括能力。如抓住核心词,步步深入提问,启发阅读。在想象性作业中,发展思维创造性。以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形生情,“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别林斯基)以情激情

以辞表情 如《小音乐家杨科》中,描述插图带入情境;用第一人称体验其心理活动;用呼告式的句式与小提琴对话,进行连贯性训练。

以训练语言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突出体会语感训练 如《桂林山水》中,静、清、绿—很静、很清、很绿—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课文)

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 一年级第一学期“说一句话”,第二学期“每月写一句话”二三年级让学生每天参与观察日

记,四五年级“情境作文”“情境短文”“想象作文”“纪实作文” 应用文训练,便条、书信、读后感、小报道、广播稿等。分散练习,关键要做到“减法”,减去不必要的负担,减去低效无效的练习,才有可能使有效训练位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去承受。结合感知为媒介的训练。

第二部分 情境教育的构建

学校教育

校内

校外

校园 课外活动 课堂

野外活动 家庭教育 社会

各科教学

时间:以季节为特点,依据节日安排具体内容

高年级也适用情境教学,只是情境应更为简约、典型、有内涵。1.拓展教育空间,追求教育整体效益。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周”“节”活动,渲染学校欢乐向上的氛围;通过主题性大单元教育活动,强化教育效果;通过野外情境,不断丰富课堂儿童智能活动的源泉。2.缩短心理距离,形成最佳情绪状态 创设亲、助、和的人际情境; 创设美、智、趣的教学情境; 利用角色效应,强化主体意识;

注重创新实践,落实全面发展的目标。比如,数学“小小统计员”搜集数据,感知数学;模拟相似操作,如模拟商店等。

个人理论

暗示诱导理论 利用无意识原理,用无意识引导有意识,用情感伴随理性; 情感驱动理论 “关注—激起—移入—加深—弥散”情绪发展过程 角色转换原理

心理场整合原理 关注某一课程流派 核心领域:学科情境课程

综合领域:主题性大单原情境课程 源泉领域:野外情境课程 衔接领域:过渡性情况课程

第三部分 情境课程的开发

儿童三大特点:儿童是爱美的,儿童是爱活动的,儿童是潜存着智慧的。教育是一种人化的情境,是一种创造的情境。观察说话课 主题性大单元课

野外情境课程

李吉林简介 篇7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李儒彬是从一线课堂上成长起来的老师。早年耕耘于普通高中一线课堂, 教学成绩突出, 他所教学科曾有四届学生平均分、及格率、最高分均居全州第一;先后辅导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有30多人次荣获全国一等奖, 省一、二、三等奖;并先后8次荣获学校高考教学质量一等奖。教学之余, 李儒彬勤于钻研, 乐于探究, 先后在《中国基础教育》、《校长论坛》、《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课程教材教学研究》等书刊发表教学论文66篇, 数十篇论文在国家、省级评选中获一、二等奖;曾主持编写或参与编写《高考化学应试指南》、《高中化学精讲与巧解点拨》等10本正式出版的教参书和教辅资料。

苦心传承, 呕心沥血。大理州实验中学原为大理师范学校, 于2005年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改名为大理州实验中学。2007年, 李儒彬被任命为校长, 拥有百年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师学校, 如何在继承学校优良学风、教风的同时实现普通高中的华丽转身?这是上任伊始的李儒彬面对的一大课题。为此, 他从深入调研入手, 注重实际, 锐意改革, 开拓创新, 使学校发展进程迈入了快车道, 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七届高考成绩逐年上台阶, 连续七年荣获大理州、市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奖、先进学校、先进单位。2009年6月学校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三等高中, 2012年2月再次晋升为云南省一级二等高中。2012、2013年学校连续两度荣获省教育厅一级高完中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先进学校。

李光华简介 篇8

现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高级国画师、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顾问、中国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中国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国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画院特聘画家、中国西部名流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主任、陕西省山水画研究会会员、陕西各界书画院画家、陕西书画院画家、西安市山水画院画家、郑州中原书画院客座教授。

李光华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展并获奖,并被“中国收藏”杂志、“中国书画报”、“美术报”、香港“凤凰周刊”报、“陕西日报”、“中国信息报”、“陕西书画报”、 “文化艺术报”登刊发表。作品曾多次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以及在广州、上海、深圳等地展出;在北京、西安、宝鸡、甘肃西峰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次,作品“青山滴翠”被美国华裔收藏。出版有《李光华山水画作品选》等三集。

2014年作品受中国企业报道邀约参加《最具收藏的书画名家作品鉴赏》并颁发荣誉证书。

2014年应邀参加《向企业重点推荐的百强书画名家》中国企业报道、中国经济网、企业家在线、中国名企新闻网等媒体共同报道。并颁发荣誉证书。

2014年应邀参加由中国文化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创新艺术家提名展”分别在北京水立方,在广州画院美术馆展出。

第四届“艺术水立方”杯国际书画大展、第三届中国创新艺术家提名展。

李光华作品点评:他惯于直抒胸臆,作品无脂无媚,画面中群峰耸立,层峦叠嶂,有着天地间的古朴苍茫,悠远旷古,即视感扑面而来。他的作品古意与新境并驾,南势与北韵齐驱,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创造性。他是李光华,一位振笔苍茫抒胸襟的山水画家。

2015年应邀参加《特邀最受欢迎的双十大人民书画家献礼全国两会》由中

上一篇:事业单位XX年度考核表个人总结下一篇: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