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掌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
2.能力训练过程方法:比较分析完整领悟 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3.综合归纳准确评价:归纳 “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4.情感态度价值观:民族复兴责任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经过了新时期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我们必须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在各方面取得更大成就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升华。
教学方式:“学习与展现历史、体会与体验历史、感悟与反思历史”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音乐)
同学们爱听音乐吗?让我们聆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
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就在那个时候,中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中国建国后的伟大转折,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板书: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自主学习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同学们自读课文38页内容,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同学们自学,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两个凡是的提出,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是错误的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因此,思想理论界又做了什么讨论?生答(展开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1、1978年5月11日,有人写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光明日报》上,题目叫《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毛泽东个人所做的决策和指示。
2、邓小平在中共中央会议快结束时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教师指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以后的拨乱反正工作扫清了障碍,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打开改革开放新局面作好了思想准备。
二)那么,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是怎样实现的呢?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生自学边学边做记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这是本课重点,同学们齐读一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背诵内容和意义。(个人背诵,小组背诵)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加强了民主与法治的建设,他们都做了哪些决策呢?
1、表现在哪些方面?
a.平反冤假错案,都为谁平反了?(刘少奇,广大干部,知识分子,受株连的人),b.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完善法制建设,颁布了哪些法律?(学生回答,读出大屏幕上的各项法治师生互动)
c、建立健全法律制度给我国带来什么好处? 四.巩固归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感悟平台
中国一路走来,经历了风风雨雨,艰难险阻,终于,在今天中国强大起来了,老百姓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从这个历程中,联系自己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人生的认识。
六、练习巩固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
A、是否坚持“两个凡是”的争论B、是否坚持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争论 C、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D、“左”倾和“右”倾的争论。
2、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
A、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B、做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战略决策。C、决定实行改革开放。D、评定冤假错案。
3、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 4.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是指()
A.1996年 B.1997年 C.1998年 D.1999年 5.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A.毛泽东 B.邓小平C.江泽民 D.胡锦涛
6、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
人教版历史第三单元
上 伍 学 区 上 伍 中 学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 我着力于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凸显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在整个知识逻辑结构上, 以“发现事件———论证事件———分析事件”为布局, 由表象的“生活变”向本质的“体制变”、“路线变”深入, 做到探“源”、循“流”、追“势”。整节课内容浓缩了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历史, 使学生深入地认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 强化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也昭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在整个教学逻辑结构上, 我引导学生把口述史学方法引入课堂, 使学生能更多更好地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 达到如下学习效果:
基于学生生活的情境再造, 特别是学生对 (绍兴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史料的搜集与梳理, 使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进一步提高, 并产生批判性思维;
基于唯物史观的运用, 使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释能有比较宽广的历史视野, 通过把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长河中分析, 引导学生感悟它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形成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全面认识。
通过探究历史事物发展过程内在的动因和规律, 利用已掌握的史实和的分析方法提出见解与看法, 从而使学生能从学科知识转化为科学认识, 真正做到了“读史明智”。学生在这个过程中, 认识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密不可分关系, 产生发奋图强、投身改革和创新的强大动机。如围绕“变化”看十一届三中全会, 生活变———指导学生开展改革开放前后变化的社会调查, 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变化的调查采访, 感受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体制变———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活变化的背后是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重大变化;政策变———通过两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节选, 揭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均源于党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产生的重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请学生代表汇报、介绍他的课前作业完成情况———寻找改革开放前后普通百姓生活变化的故事、照片等。
【设计意图】
通过寻找改革开放前后的相关图片和数据, 加深学生对1978年以前中国社会状况的理解, 由学生主动感悟时代的变化, 在课堂活动中生成对于巨变的理解和情感体验。通过感受个人的生活状态变迁, 启发学生从深层次 (体制) 角度理解变化。
讲授新课:
(一) 一番巨变
1.生活变 (农村)
(1) 出示同学们课余时间调查访问时拍摄的视频 (对诸暨市阮市镇兰岭村李大爷和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斗门镇南星村钟大爷的采访) 。
设问:李大爷和钟大爷描述中的农村改革前后, 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从集体化生产到家庭、个体经营;农民从生产积极性低、磨洋工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 从日子过得苦到生活越来越好。)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使学生在历史情境中感受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生活的变化, 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表达的学习能力。初步认识搜集和使用口述史料也是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2.体制变 (农村)
(1) 钟大爷刚才视频中讲到的包产到户的做法, 最早是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的。出示“生死文书”, 介绍小岗村民为什么要冒死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设计意图】
生活变化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体制变。通过小岗村的事例, 引导学生感受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及小岗村民的首创精神。
(2) 出示粮油生产包干到户合同和《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较表》, 组织学生讨论、比较。
【设计意图】
通过包干到户合同的解读, 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
通过人民公社体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较表, 使学生全面体会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
(3) 梳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实施的过程。
(4) 出示《1980—1992年绍兴农业总产值和农村居民总收入统计图》,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
【设计意图】
引用学生熟悉的绍兴地方史资料, 将身边的历史与教材学习内容进行联系。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图表,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的能力。
3.政策变
农村体制的变化与一次重要的会议有关, 这次会议为体制的变化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1.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图片和公报节选材料 (农村政策变) 。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 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设计意图】
通过公报揭示农村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背后是政策的变化。体会制定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同时对制定这一重要政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形成初步认识。
2.出示反映改革前城市经济状况的两则材料。
1979年, 一个芝加哥大学研究制度经济学的香港青年学者到广州游历……他见到两个女工每天都在几百方尺大小的地上扫树叶, 这似乎就是她们的全职工作;同时, 修补墙上的一个小洞需要三个人—一个人拿着一盘灰泥, 另一个人将灰泥往洞里涂, 第三个人则在旁指着那个洞。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
改革开放之前, 国企婆婆多, 管得严。……工人群体由劳工局负责……企业买套设备, 甚至盖间厕所都要上级部门批准。
———杜进兴《请把管理企业的权利还给我》
设问: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指出当时国企存在什么现象? (政企不分, 效率低下, 缺乏活力。)
【设计意图】
通过形象生动的事例, 引导学生感受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说明党中央已经看到了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严重问题, 并作出了政策调整 (城市政策变) 。
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的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 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 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设计意图】
再次通过公报体会制定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同时对制定这一重要政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形成更深的认识。
4.出示《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摘选 (城市体制变) 。
设问:1984年国务院多部门颁布多项措施简政放权, 放了哪些权?
三、在产品价格方面……企业有权自定价格, 或由供需双方在规定幅度内协商定价。———产品定价权
五、在资金使用方面, 企业可将留成所得的资金, 分别建立……和奖励基金, 并有权自行支配使用。———资金支配权
六、在资产处置方面, 企业有权把多余、闲置的固定资产出租和有偿转让。———资产处置权
八、在人事劳动管理方面……厂长 (经理) 有权对职工进行奖惩, 包括给予晋级奖励和开除处分。———人事劳动管理权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放了哪些权的概括, 学生对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前后, 国企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到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有了比较形象具体的认识, 能自然而然体会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起到增强企业活力的作用。
5. 出示材料1980—1992年绍兴市工业生产总值图 (城市经济变) 。
【设计意图】
通过图表直观展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活力, 以及绍兴经济变化。
6. 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 邓小平访日视频, 结合视频思考:如果你是访日随同人员, 你的感受是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还原“历史现场”, 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历史, 通过现象、总结思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7.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和图册, 梳理1979-1990年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通过地图来进一步认识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的。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掌握依据时间线索, 左图右史, 自主阅读教材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对外开放格局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的能力。
(三) 一条新路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 概括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措施, 分析给中国经济体制带来的变化。
(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作为落后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特殊道路, 如以发展农业作为基础和先导, 利用世界一切先进文明……如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措施给中国经济体制带来的变化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单一经济成分→多种经济成分;封闭半封闭→全面开放) ,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设计意图】
通过史料解读,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分析邓小平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给中国经济体制带来的变化, 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贡献, 为主题升华作铺垫。
主题升华:
出示中国现代化建设数轴图, 回顾中国现代化历程。
设问:如果把中国现代化建设分两段, 应该以哪个事件为界限?说明理由。 (以新中国成立为界, 此前是中国对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此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建设时期,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设计意图】
把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长河中, 感悟它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形成对“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的全面认识。
尾声:
30多年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从那时起, 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主旋律, 历史性地改变了神州大地的面貌, 最后让我们一起通过同学们收集的改革开放前后绍兴发展的图片, 再一次了解新变化, 感受大转折, 畅想新希望。
展示绍兴改革开放的重要事件的图片, 在走进新时代乐曲中结束本课。
【设计意图】
呼应开头, 通过学生自己寻找的改革开放前后的相关对比图片, 升华对本课的理解和认识。
板书: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摘要:本文介绍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课的教学思路及教学方法, 着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凸显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关键词:《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可.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基础教育课程, 2015 (22) .
[2]钱茂伟.公众史学视野下的口述史性质及意义.学习与探索, 2016 (1) :146-153.
第15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课前分组通过访问长辈们,收集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和改革开放以来长辈们对亲历生活转变的口述资料,整理口述资料,使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和本节课主要内容,引起学生注意,通过讲述故事和视频充实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培养学生收集
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填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了解邓小平的事迹,总结学习他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
教学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
口述史料证明法
学生讨论分析方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
视频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的新闻报道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人们为什么要将十一届三中全会
称为伟大的历史转折呢?这次会议后,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内容。
第15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
【讲授新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板书)
(一)邓小平(板书)
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是在歌颂谁呢?歌颂这位伟人的什么功绩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介绍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经历,请学生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邓小平优秀的品质?
(二)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背景(板书)
播放视频《事实求是》,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危害。
领域
危害性
政治
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
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
教育
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
思想
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让学生形成以下认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人民要求“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二个凡是”的方针的提出引起了全国人民 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回答说一说,教师进行补充。
(过渡)十一届三中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重新确立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全党和全国人民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这次会
议之后我们的国家发生来了哪些巨大变化呢?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板书)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板书)
播放视频《苏醒的大地》和《春天的故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小字内容和“小资料”,学生讨论回答“说一说”,和以下几个问题: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谁所有,是国家还是农民?
2.农民是否能够自主决定如何使用土地?
3.农民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提高?
各组派学生代表讲述整理好的口述资料,教师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一步步变化,引导学生得出珍
惜现在幸福生活的结论。
(过渡)如果说对内改革是立国之本,那么对外开放就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
也开始起步了。
三、对外开放(板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对外开放的决策后,人们开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显示地图,阅读
课本内容找
出:
(一)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板书)
(二)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板书)
(三)经济开放区1985年(板书)
(四)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明确区分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放区的概念,导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忆课堂所学内容,学生共同回答;或者如有时间学生做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蒸蒸日上,日益繁荣昌盛。
板书设计
第15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邓小平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对外开放
(一)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
(二)沿海开
放城市
984年
(三)经济开放区1985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历史意义。16世纪~19世纪俄国在欧亚两洲扩张的概况。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2.能力要求: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件的能力。对复杂的史事进行简化、概括的能力。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明治维新。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沙俄的发展史也是不断侵略扩张的历史。沙俄是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中国是它侵略的国家之一,启发学生对帝国主义丑恶本质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捍卫领土、维护和平的根本条件是国家的强大。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以大名、商人、资本家、新兴地主为主体的改革力量,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推翻了幕府统治,而后新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逐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认清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是1861年俄国改革及其历史意义;二是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难点:如何在教材内容简单的情况下,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使日本和俄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二是通过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康熙皇帝在位时期曾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同学们是否还记得这个条约签订的时间?(答1689年)同一年,在俄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就是彼得大帝开始改革。俄国的近代历史的发展状况又是怎样?以及日本的发展情况又怎么样呢?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对此将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19世纪中期,俄国的农奴制危机非常严重。一方面它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这实际是在保护贵族地主利益的前提下,以沙皇为首的农奴主实行的改革。
内容(指导学生阅读,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强调)①“解放”农奴。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②收取份地赎金。农奴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这次改革有其积极意义:1861年改革从性质上看是农奴主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奴成为自由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而收取巨额的份地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又积累了资金。这些都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俄国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同时,1861年改革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对俄国社会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将军的政府设在江户(今天的东京),称为幕府。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
农民,被世世代代束缚在土地上,他们终年辛苦,却要将收获物的一半以上还给封建领主,还要担负名目繁多的苛税和徭役。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地发生。另外,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和商人属于封建等级的下层,也受到幕府的歧视和压制。
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在日本有了长足的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形成。当时全国雇工十人以上的手工工场有三四百家,有的手工工场雇工达一百多人。大阪、京都等城市成为商业中心。一些商人和高利贷者还在农村把农民抵押而过期无力赎取的土地据为己有,并召募农民开垦土地,成为新兴地主。由于封建经济的衰败,大名、武士生活水平下降,一些大名、武士开始经商。这些人的利益相互接近,他们都对幕府的统治不满,特别是政治和军事力量比较大的一些大名和武士由原先封建统治的支柱变成反对幕府的一支主要力量。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府。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想一想,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同学回答: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来敲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入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加不满。
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持,获得讨幕密诏。乌羽、伏见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推翻幕府的基础。倒幕军乘胜追击,5月,大军进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改革。
幕府统治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措施。明治维新内容如下: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方面,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自由,实为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还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向西方学习,发展教育等。
1、地位与作用
本课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改革开放的一系列内容,其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这次会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开始.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是党在纠正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后,开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因此本单元内容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也是整册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填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了解邓小平的事迹,总结学习他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对外开放。
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课文中的事件,没有深刻的认识。这节课主要靠教师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采用互动、情境、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法等。
2、学法: 让学生学会阅读归纳、看图、看影视,辩证分析,结合事实谈内心的感受。
四、教学工具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歌曲《走进新时代》,大家对这首歌非常熟悉了,你能说出歌词中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人是谁吗?那“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这个伟人是谁吗?从1978年冬天开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完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去领略那振奋人心的时刻。
设计意图及效果:新课程的导课——在情景中开始、在共鸣中融入、在碰撞中接纳、在感动中收获。用歌曲形式导入,让学生进行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学生的思绪被调动起来,在高昂的情绪中一起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实现导入凝神、激趣的功效。
二、讲授新课:
(一)大转折的起点
1、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段视频,让学生结合教材,仔细阅读并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及效果:学生带着问题专心致志地观看。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原始录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形成视听冲击,走近历史情境,将历史穿越时间的界线,拉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使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2、给学生二分钟的准备时间,鼓励学生以一名小记者的身份用新闻报道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情况。记者采访报道之后及时给予表扬。这位记者的采访非常专 业!我相信你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新闻记者!
设计意图及效果:学生的身份改变了,变成了新闻记者、变成了参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代表,学生就参与了历史之中,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历史。这跟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读出来相比,学生的积极性和体会是有天壤之别的。很多时候,形式和效果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形式就没有效果。
用适时的激励来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学生学习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感受到了来自老师、同学的认可。在课堂上教师要尽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教师要把“你的观点很了不起”“你很有思想”挂在嘴边,做到尊重学生的每一个见解,让学生有成就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三方面完成了重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这三方面具体有什么不同?(使学生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4、合作探究:为什么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学生围绕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充分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人们说它正确还是错误要看什么?我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看一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实使中国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从生活实际的变化体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设计意图:历史课有些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远,如果空洞的说教,学生较难理解。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创设促进学生学习的情景,有利于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理论也转化为现实,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小字内容和“小资料”,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农村改革前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2、农村改革的尝试是从哪里开始的?
3、农村改革的发展如何?
学生讨论后加深了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认识,然后让学生看图片“中国农村第一张分田合同”,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农村改革的艰难。出示图表“1966—— 1980年小岗村粮食产量变化”和”现如今的小岗村”,体会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先锋,从而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
过渡:
饮水思源,农村改革意义深远,中华民族被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全新坐标系中,在农村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对外开放成为时代的潮流,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人们开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三、对外开放
首先让学生明确对外开放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明确区分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放区的概念,阅读课本内容找出:
(一)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
(二)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
(三)经济开放区1985年
(四)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
显示地图,导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然后展示一组特区的图片景观,让学生亲眼目睹特区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区的现状证明:我们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确实取得的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邓小平无愧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然后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说出身边改革开放的具体实例。
讨论思考:
1、什么在深圳、珠海等地建立经济特区?
2、现代的对外开放和我国近代史上的门户开放有何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的变化,让学生比较直观的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结合实际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进而体会到邓小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堂小结】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
分析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
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掌握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比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不同,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通过观看图片、讨论等方式,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认识
邓小平在历史上的贡献,
通过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体会改革开放和历史发展的艰难曲折。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会发现我们的生活跟三十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一次伟大的转折会议。那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么为什么说这次会议是一次伟大的转折?这次会议又做出了怎样的决策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十五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大转折的起点
1、首先,请同学们回忆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除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些?学生热烈讨论,发言。(遵义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并让学生从转折会议中归纳规律:中国共产党能及时纠正自身错误,是一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2、接着,请同学们结合课本100页思考分析这次会议是从哪些方面进行的转折呢?学生看书后回答:(1)思想路线: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此时教师提出人们是怎样摆脱左倾思想束缚的呢?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两个凡是”这一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组织路线:健全民主集中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教师紧接着对比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三个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次会议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
3、然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的表格,梳理知识结构。
4、最后,突破难点:这次会议产生了怎样的深远意义呢?学生讨论、合作探究。(1)使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20世纪中国的最后一次历史性巨变。)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
1、十年____使中国农村经济备受打击,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于是穷则思变,中国农民率先开始了艰难的改革探索。通过观看幻灯片,学生知道了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时间、地点、形式。(农村 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2、然后,思考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性质、作用及为什么能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明确了农民的责、权、利,遵循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规律。)并对比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种生产关系各自的利弊,以“鞋与脚”的关系浅显生动的阐释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自然得出农村政策的出发点: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最后,以探究材料题的方式切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意义和作用。
合作探究:
材料: 1987年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总结有以下两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1977年一个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请大家帮忙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个故事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改进措施】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比如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假如由老师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老师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开发区第九中学
张世宝
《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计部分
一、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 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四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5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
3、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
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要点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四、过程和方法
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
3、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视频资料“两个凡是”
3、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书影
4、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
6、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
7、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
8、视频歌曲《社会主义好》
五、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教师活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
3、【教师活动】让我们先听一首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奇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大家知道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中的那位老人又是谁呢?他画了那个圈圈是现在的哪座城市?
4、【学生活动】:
学生听优美动听的歌曲,当老师提问时,学生齐答
5、【教师总结】:
这一切的变化,都应归功于那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瞻远瞩,是他们果断地结束了这场长达十年的内乱,是他们领导了中国人民掀起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第二部分:学习新课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教师活动】:
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这段时间,是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的时期。这期间,中国经历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那么,这一转折又是怎么发生的呢?
2、【教师活动】:
出示“两个凡是” 视频资料片段。
3、【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生活事例和“文化大革命”事例,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和不合理性。
3、【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书影,并简单介绍文章内容,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 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
经过这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人们开始逐渐摆脱了“两个凡是”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十一届三中全会
1、【教师活动】:
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学生活动】:学生专心致志地看。
3、【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后,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回答
5、【教师活动】:
6、【学生活动】:通过讲解,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7、【教师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关乎全局的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3)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1、【教师活动】:提出要求,指导阅读课文。
2、【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3、【师生活动】播放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及意义。
4、【师生活动】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学生活动】:共同探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第三部分: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提出疑问。第四部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第五部分:课堂练习:《新课堂同步活动与探究》64页1——9题。第六部分: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同学们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而你们的父辈,他们则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就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你们和你们的父辈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你们都是这两个时代的见证人。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地跟家里人聊聊天,做一下访问调查,从吃、穿、住、行、受教育等各方面了解一下两个时代的差别,并做一定的思考,好好体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请大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交。
教学反思部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五点。
一、语言方面:我的这一节课力求语言简洁,说短句,便于学生理解,语调富于变化,逻辑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课堂节奏紧凑
二、设置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三,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四,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适当运用视音频资料,并不是要有意加大历史信息量,而是让学生在把握课本的同时,身临其境感悟历史,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生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兼顾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如师生(1)(2)两度合作共同记忆本课重要知识点,开始教师主导,逐渐学生主体,教师声音由大到小,最后三分之二学生能够记忆,学生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知识储备。
五、不足之处:其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
实践证明: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推荐阅读: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10-16
初一历史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07-27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10-31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十课教学反思05-25
关于印发热爱伟大祖国第二阶段实施方案10-30
8.历史名人06-19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06-01